理论核算林业会计论文

2024-04-16

理论核算林业会计论文(共8篇)

篇1:理论核算林业会计论文

理论核算林业会计论文

1生态林业理论中的林业会计核算制度

生态会计是国际准则协调发展的基础,生态会计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可持续发展,在《森林生态价值核算案例》中有了明确的规定和制度对于生态会计核算基本原则,还有《江苏森林生态会计核算案例及研究》构建科学的森林生态跨级核算信息系统,和展现生态价值的研究及意义,有了统一的林业跨级制度、林业生产经营中的个体收益与社会收益一致,有了完善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才能很好的发挥他的作用性,使经济效益最大化等,综合经济效益和实用性下,发挥最大的能力。生态资源资产中的会计核算下,用采用自主经营管理,计算出完整的林业产生的生产经营成本,核算成本盈亏,建立和构造。在使用其方法上设计有关会计报表,在林业生产中的经营模式是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生态文明水平的发展,相对于经济快速服务化,那些工业仍占较高比重的生态文明水平就要明显低很多,所以林业会计核算中的模式有实行的价值。在林业会计核算中核实要人工造林,种苗设备设施,科技支撑,病虫害防治,还有前期工作费的预算,这是生态林业会计核算中的`主要成分。

2生态林业理论角度下的会计核算内容

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种苗设备设施、防火设备设施、科技支撑、病虫害防治、其他明细科目都在生态林业理论角度下的会计核算内容中。林业企业贯彻企业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林业企业是以森林,林木下资产为核算对象和目的,林木和森林资产属于生物环保中资产的内容,林业企业应贯彻执行生物资产具体会计准则核算。

虽然林木资产会计核算属于生物资产具体会计准则的范畴,但其中涉及林木资产会计核算的内容太少,提出了林木和森林资产按照核算与管理的需要,用材林列入消耗性生物资产,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下经济林和薪炭林慢慢列入生产性生物资产,防风固沙林和森林的计算等。生态农业中林业会计核算过分强调传统农业,实行自我封闭式的生物循环生产模式,如果不能得到政府和广大农民的支持,发展极为缓慢,但是随着发达国家伴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由污染度加大,环境保护以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确保人类生活质量和经济健康发展,从而掀起了以保护生态林业环境为主的各种替代思潮,在经济核算中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认为生态林业是林业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中林业会计核算是保障制度上的完善,能更好的服务人民,更好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生态林业下林业会计核算中的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其中林业会计的内容是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特色化,和核算出使得系统中的废弃物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并有效的防止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具体有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种养加工等,有利于经济实用,能普遍用于环境中。

3生态林业理论下林业会计核算建议

(1)健全的林业会计核算和研究。

(2)完善的生态林业理论指导会计核算体系。

(3)林业会计核算中的方针和指导方式。

(4)林业技术的研究和设计。

(5)林业会计核算中实行林业经济管理科学。

目前,生态林业理论角度下的林业会计核算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以及所造成的后果,林业会计对象的不确定,不能满足生态林业发展的需要和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企业中会计制度,按正常的会计科目即可,如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等。对于明细帐你可依公司自身特点去设置。但是生态林业中的会计核算下新树苗不成问题,就象其他行业每年不也开发了新品种吗?林业会计核算就是要把利润最大化,赚钱是企业生存的目的,在园林绿化中合理的去创造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效益,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结语

林业经济学和林业会计核算有利于我国建设,以林业生态为首要林业会计核算为主要目标等,在生态林业中的基础要很好的建设下,一定制度的会计核算有效的调节各方面的生态问题,也可以在生态林业理论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发挥作用。林业生态中要建设重点和热点,评述学术动向,开发学术讨论,提供科技信息,促进林业科技、教育及林业生产发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归咎于林业会计核算。林业会计核算在生态林业中占得比例很重,林业会计核算在经济上有一定的帮助,在环境保护中占有重要部分。

篇2:理论核算林业会计论文

一、传统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缺陷

长期以来,我国林业经营基本上停留在传统林业阶段,林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一个“资本原始积累”的角色,以破坏森林资源为代价支持经济发展战略。在“木材利用”原则指导下的林业经营必须以森林的经济效益为主,而忽视其生态和社会效益,导致森林资源锐减,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林业陷入“两危一困”境地。林业会计核算也围绕“木材利用为中心”进行,没有把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因此,传统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缺陷是明显的:第一,森林资源消耗的价值没有计入木材成本,被摒弃于经济循环之外,却用循环外的育林基金进行森林资源再生产的残缺的补偿。第二,传统林业会计计量体系中的收益部分只计量在市场上可以进行交换的货币收益,而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引起的生态、社会效益部分,无论是在“投入”还是在“产出”方面均未得到反映,导致林业生产经营的个别收益与社会收益不一致。第三,传统林业会计计量体系中的成本部分中只包含经济成本,不包含林业经济活动环境资源、环境质量的消耗,造成某些林业生产者(单位)的个别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由于森林生态资源使用价值的公共品属性,那些个别收益小于社会收益、个别成本大于社会成本的林业生产者(单位),其为社会的贡献成果为他人无偿享用却得不到回报;而那些个别收益大于社会收益、个别成本小于社会成本的林业生产者单位),其对社会的损害后果,也由他人无偿负担。

这种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在实践中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1)消耗的森林资源价值不计入木材成本,一方面由于资源无价使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成本虚低,利润虚增;另一方面,用于弥补森林资源消耗的客观性成本补偿却要向国家寻求财政扶助得以解决。一端是国家财政收入的虚假增长,另一端是森林资源的持续减少。这实质上是混淆了作为补偿的物质消耗与新创造价值之间的关系,它导致了林业部门收益分配领域的紊乱,也导致了国家在宏观价格、财政、税收政策上的失误。 (2)森林生态、社会效益不作为收益,环境资源、环境质量的消耗不计成本。 一方面林业生产者(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必须只着眼于木材利用为中心的物质财富的生产,而忽视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生态环境和环境自然力的更广泛生产,从而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的日益严重;另一方面,林业生产者(单位)必然对经济效益低而生态社会效益等的营材生产活动以及对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负效益问题无意顾及,随着森林资源的日益枯竭,一系列环境生态灾害的出现,导致社会――环境系统的不协调运转,并最终导致林业经济效益下降,危及林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二、按生态林业理论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

纵观世界林业的发展,从本世纪30年代起传统林业理论的基石正在崩溃,把林业经营的指导思想建立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的生态林业理论的框架在60年代已基本形成。从这种新型的理论出发,森林肩负着既要发挥生态、社会效益,又要提供木材和林副产品的双重任务。随着立体林业模式、混农林业模式、生态林业工程复合模式在我国的成功实践表明,我国的生态林业已起步,并正在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生态林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将有力地解决我国林业建设中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难以兼顾的难题。

篇3:理论核算林业会计论文

一、传统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存在的问题

传统林业在木材利用原则指导下, 林业经营是以森林的经济效益为主, 而忽视其生态和社会效益, 林业会计核算也围绕木材利用为中心进行, 没有把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因此, 传统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缺陷是明显的: (1) 森林资源消耗的价值没有计入木材成本, 被抛弃于经济循环之外, 却用循环外的育林基金进行森林资源再生产的残缺补偿。 (2) 传统林业会计计量体系中的收益部分只计量在市场上可以进行交换的货币收益, 而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生态、社会效益部分, 无论是在投入还是在产出方面均未得到反映, 导致林业生产经营的个别收益与社会收益不一致。 (3) 传统林业会计计量体系中的成本部分只包含经济成本, 不包含林业经济活动对环境资源的消耗, 造成某些林业生产者的个别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由于森林生态资源使用价值的公共品属性, 那些个别收益小于社会收益、个别成本大于社会成本的林业生产者, 其为社会的贡献成果为他人无偿享用却得不到回报;而那些个别收益大于社会收益、个别成本小于社会成本的林业生产者, 其对社会的损害后果由他人无偿负担。这种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在实践中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一是消耗的森林资源价值不计入木材成本, 利润虚增, 导致国家在宏观价格、财政、税收政策上的失误;二是森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不作为收益, 环境资源的消耗不计入成本, 从而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日益严重, 导致社会环境系统的不协调运转, 并最终导致林业经济效益下降, 危及林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二、用生态林业理论解决林业会计核算体系问题

1.正确认识生态公益林效益的构成。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包括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

(1) 生态效益。①可以涵养水源。主要表现在增加可利用水资源、净化水质和调节径流三方面。公益林具有通过生化反应, 在大气、土壤和降水中吸收N、P、K等营养物质并贮存的功能, 积累营养物质功能对降低下游面源污染及水体富营养化有重要作用。可选取断面水质监测数据, 按氨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等重要指标进行对比, 分析生态公益林对水质的净化作用是否明显。②可以保持水土。生态公益林中的活地被物和凋落物层层截留降水, 降低水滴对表土的冲击和地表径流的侵蚀作用;同时林木根系固持土壤, 有防止土壤崩塌泻溜, 减少土壤肥力损失以及改善土壤结构的功能。可收集公益林区几年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方面资料进行比较, 分析公益林是否有助于水土保持, 减少地质灾害。③可以固碳释氧。生态公益林通过植被、土壤和微生物固定碳素、释放氧气, 表现为负氧离子浓度大, 空气清新。可根据林业部门提供的固碳数据进行比较。④可以净化空气。生态公益林具有对大气污染物 (如二氧化碳、氟化物、氮氧化物、粉尘、重金属等) 的吸收、过滤、阻隔和分解, 以及降低噪音、提供负离子和萜烯类 (如芬多精) 物质等的功能。树冠、枝叶的尖端放电以及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光电效应均会促使空气电解, 产生大量的空气负离子。植物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如植物精气 (又叫芬多精) 等也能促使空气电离, 从而增加空气负离子浓度, 与氧气结合形成负氧离子。可采用反映大气质量 (如二氧化碳、氮氧化物、酸雨) 变化的数据, 利用专业仪器采点监测负氧离子浓度。⑤可以改善气候。生态公益林有降低风沙、干旱、洪水、台风、盐碱、霜冻、沙压等自然灾害危害的功能。可收集各气象观察站观测的雨量、温度、湿度、气象灾害 (如雪灾、台风) 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⑥可以保护物种。生态公益林为生物提供生存与繁衍的场所, 从而起到保育作用。通过比较生物物种和数量的增长情况显示公益林对物种的保护作用。

(2) 经济效益。①可以补偿收入。目前, 我国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对公益林发生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支出给予一定的补助, 包括补偿性支出和公共管护支出。补偿性支出包括损失性支出和护林人员劳务费支出;公共管护支出包括管理费用支出和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资源监测支出 (简称“三项费用”) 。拥有经营管理的责任山、承包山的林农个人、乡 (镇) 、村级集体、国有林场和国有大中型水库为补助对象。补偿基金为林业建设事业和国有林场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 增加林区的农户收入, 改善家庭经济条件, 实现政策性促农增收。②可以增加旅游收入。在风景优美、空气质量好的生态公益林区开发旅游景点, 通过宣传吸引更多游客, 有助于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增加当地的旅游收入。随着旅游经济的不断壮大, 旅游业已成为很多林区重要的替代财源和新的财政收入增长点。③可以进行碳汇交易。国际上以森林为核心的碳汇项目成为清洁发展机制 (CDM)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扩展, 碳汇交易将成为我国生态公益林建设价值体现的形式之一。目前, 国内碳汇交易市场尚未完全形成, 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研究。

(3) 社会效益。①可以增强公众意识。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 生态公益告示牌等媒介宣传生态公益林建设意义、管理办法和有关规定, 树立先进典型, 增强全民生态保护、防火护林意识, 减少森林火灾、乱砍滥伐现象, 有利于生态公益林的建设、维护和管理。②可以增加就业机会。生态公益林建设和维护需要建立管护人员队伍, 同时, 随着旅游景点和游客数量的增加, 需要更多从事服务业的人员, 由此开拓就业渠道, 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分流安置森工企业、国有林场富余职工和闲置居民, 确保林区稳定。

2.生态林业的目标是追求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高效, 要求在三者之间相互促进, 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整体。如果只注重眼前经济效益, 对森林采伐过量, 那么迟早会导致经济效益的下降;反之, 只保护却没有经济效益的刺激, 这种保护也不能持久。因此, 在生态利用原则指导下, 客观上要求林业生产者对生态环境和社会承担责任, 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林业会计作为林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必须与这一客观要求相适应, 不仅要反映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效益, 同时要把林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社会的贡献和损害纳入林业会计核算体系, 记录有关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环境资源成本, 以完全成本替代传统的成本, 以综合收益替代传统的货币收益, 真正使林业生产者的个别成本与社会成本, 个别收益与社会收益相一致, 有效地协调林业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之间的关系。

3.森林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决定了林业经营的目的只能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并以生态保护为首要目标。林业不仅为国家提供木材和各种林副产品, 而且还承担着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生态和社会功能。而林业生产又必然会消耗一定的森林资源, 为维护并提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林业生产者又必须进行相应的投资, 同时林业生产经营不当会破坏生态环境质量从而给社会带来损失, 所有的这些都应作为林业生产经营的生态环境资源成本。不论是林业生产提供的生态、社会功能价值, 还是林业生产经营发生的生态环境资源成本, 林业会计都应对其进行计量、反映, 并向本地区、居民乃至整个社会提供有关的会计信息, 使社会各界都能真正认识林业、关心林业, 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林业政策、法律法规等提供依据, 也为林业生产经营者提供真实可靠的决策依据, 以利于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

4.用生态林业理论指导我国林业财会体制改革, 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要求把森林资源从宏观上划分为两大类:商品林和公益林。这两类森林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在会计核算上应根据森林资源的不同特点分别核算。商品林主要为社会提供木材和其他林产品, 其产品可以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其价值。商品林在采伐前同样具有生态、社会功能价值, 根据生态利用原则, 商品林经营单位必须在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稳定的状态下持续地供给木材等林产品, 因为在世界林业发展史上和现实中, 因商品林经营不当造成的生态性灾难并不鲜见。这样对商品林的会计核算除了计量其产品货币收益、经济成本外, 还应将森林资源消耗的价值计入木材产品成本, 同时计量森林资源的生态、社会功能价值, 而其生态环境成本集中表现在环境破坏的损失上。公益林是一项非盈利性的社会公益事业, 具有典型的外部性, 其产品属于社会公共商品, 并且产品以无形的生态、社会功能服务于社会。因此, 生态公益林的价值不可能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 而必须通过政府行为来实现。新修改的《森林法》第八条第二款规定: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因此, 对生态公益林在会计核算上重点要求反映其生态、社会功能价值, 同时计量经营单位对生态环境的发展、维护成本, 为其进行生态、社会功能价值补偿提供依据。

篇4:理论核算林业会计论文

【关键词】林业会计;核算;改革趋势;改革路径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以及建筑业对自然资源的开采,使生态环境严重遭到破坏,也间接造成其它经济损失。森林是维持大自然和谐的重要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价值,如森林被人类无休止的破坏,就会导致很多动物失去家园的保护,而人类也将承载着很多麻烦,例如,出现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现象,如果没有森林做后盾,就会危及到人类的生命安全。因此,根据相关文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表明制止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对保护人类美好家园的重要性,而森林会计核算问题也被高度重视。现阶段,由于对林业会计核算没有实施相应的的管理体系来维护森林的整体效益,对林业经济不能及时做出调整与监督,这也是阻碍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林业会计核算现状问题分析

1.对森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林业会计核算中有关林木生物资产的部分,相关会计核算部门并没有做出具体的统计,对林业中可生产性资源、公益性资源以及消耗性资源的分类不够明确。虽然针对以上三类的计量分别做出了规范,但忽略了森林的生态价值,新准则的颁布依然以传统林业会计思想为中心,对木材的利用依旧颇为严重,这也充分说明了林业企业忽视了森林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缺乏对森林的保护意识。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森林只是用来生产木材的工具,而其主要价值也仅体现在出售木材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对森林的生态价值认识不足,从而严重阻碍林业生态健康发展。

2.会计核算体系投入不足

目前,国内林场大多数被定位成生产性企业,在发展公益林的同时,也要经营更多的商品林,而公益林是国家投资的主要林业,地方政府无权干涉。由于地方财政部门对当地公益林无法正常实施经营和管理,因此,在会计核算体系中的投入就不会过多参与,导致林业的经营利润以及整体效益得不到正确的核算。而经营商品林所创造的经济多数用来作为国家补贴,间接造成了林业企业的个别收益与社会收益无法相吻合,导致资金在运作过程中比较混乱,也使资金管理工作很难进行。

3.林业经营管理体系不完善

森林管理中,针对商品林与公益林的属性不同,分别按照两种类型的功能进行经营和管理。例如,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的所有资源被分为商品林,而可以为生态环境提供服务的则为公益林,前者以经济效益为主,后者以生态服务为主。虽然对两者属性做出了本质区分,但在管理中公益林却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核算,导致公益林的经营理念受到混淆,多数人认为公益林也是提供经济效益的工具,造成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比例失调,而两者之间的运作资金难以做到专款专用,由于林业经营管理体系存在一定的漏洞,所以,不利于公益林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4.缺乏相应的会计核算制度

林业会计核算制度只体现于核算林业出售木材后的经济效益,而对生态资源与环境带来的经济问题并没有纳入到会计核算体系中。林业会计信息主要以货币计算为主,着重关注局部以及个体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同时反映现阶段林业核算体系无法满足社会资源发展需求。而林业会计收益部分也只计算了木材在市场上交换的现金收入,对林业生态和生产经营没有及时做出监督和反映,间接造成了林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也造成了环境资源大量消耗,由于未能具体反映生态效益的综合价值,所以,导致林业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不利于林业稳定发展。

二、林业会计核算改革趋势

1.针对经营状况建立监督部门

林业是维持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源,因此,保护森林资源以及改善生态环境也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目标。而立业会计作为经济管理中重要元素之一,所以,要积极参与森林资源的经营和维护,并真是的反映出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对立业企业的财务状况实施监督。根据森利资源中商品林与公益林的区别,分别采取相应的管理体系,成立监督部门以政府投资为主,将两者的经济效益发挥到最大化,进一步提高林业经济价值。

2.设置相应的会计核算方案

会计是林业中管理资金来源、资金运作以及经营目标的有效活动,因此,要设置健全的会计核算方案来规范资金的使用范围,以及时反映出林业的实际财务状况。尤其针对公益林与商品林的经营要设置两种相符合的会计核算方案,使核算信息更准确。例如,商品林的运营状况、资金运作、亏盈利润可采取“先投入、后产出”模式来进行核算,以最后得出的林木总收益减去孕育林木过程中所投入的成本费,以此来计算林业的盈亏。这种核算方式更有利于对林业整体经济效益的计算,并设置具有针对性的会计核算方案,通过正确的核算渠道掌握林业的所有信息,为林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3.对核算工作做出合理安排

国家应高度重视森林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不能把焦点全部集中在可创造经济效益的商业林中,对公益林也要加大投入力度。虽然商业林可以提供大量的木材供给市场需求,但生态环境是维持生物生存的重要因素,如不能较好的处理生态问题,对森林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的生活就会带来很多麻烦。所以,要重视对公益林会计核算的改革,并根据其特征对核算工作做出合理安排,使林业不但可以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又能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做到一举两得。

4.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

首先,相关政府要根据林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的会计核算机制,将森林中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进行整合。比如,有形资产包括树苗、木材等,这些都是能够为林业带来直接经济利益的产品;而无形资产则是林业中的水土、风沙等,这些是维持林业生态环境的重要元素。无形产品与有形产品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无形资产无法通过市场途径转变为资金,而有形资产在市场中可直接创造经济价值。维持生态环境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其它渠道的经济补偿,虽然政府补助相应的资金对生态环境进行维护,但随着人类对林木的开采,这些资金的投入依然无法满足生态环境的發展,甚至扭曲了公益林的经营目的以及社会价值。因此,为合理区分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区别,建立健全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尤为重要。

三、林业会计核算改革路径

1.增加会计核算内容

传统的林业会计核算虽然经过时间的磨合已经有了稳定的理论基础,但在生会计核算上依然存在很多缺陷,以至于生态环境长期遭到破坏。所以,要想促进林业生态环境稳定发展,就要增加林业会计核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以此来制约人类对树木的滥砍滥伐。设计多元化的改革路径,以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发新的生态会计内容,并结合生态经济学使会计核算更加科学化,以保证生态环境健康发展。

2.明确林业经营目标

针对商品林与公益林做出相应的分类核算,有效区分两种资源的不同性质,不但可以明确林业的经营目标,同时明确会计目标,是完成改革的重要方针。对于不同性质的资源必须设定具有针对性的会计核算体系,并设置独立的信息档案,使资源效益与生态效益能够较好的进行整理,为后续的核算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3.做好会计核算处理工作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林业企业的日益完善,相关林业单位对生态环境的维护意识也随之增强,而做好会计核算处理工作,则是目前各林业非常重视的环节。由于公益林与商品林的价值不同,为了避免生产成本与生态成本的核算信息出错,所以,在处理过程中就会形成两种会计核算体系,运用合理且科学的系统轨会计核算工作进行处理,是确保会计核算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

4.扩大生态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

政府应扩大生态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使会计核算制度以及生态效益得以发挥真正的作用。根据公益林为林业创造生态效益这一特征,应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并加大对公益林的资金投入,使生态效益的核算空间更加广阔,从而为人类的生活和大自然的和谐提供保障。

四、结束语

由此可见,林业会计核算的改革趋势与路径是一项长期进行的活动。森林作为我国重要自然资源,除了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外,还蕴含着更高的生态价值。因此,相关林业单位要重视林业会计核算的改革,为推动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时进行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孙瑜,章新蓉。公益林生物资产生态效益会计核算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1(15):55-56.

[2]孙瑜,章新蓉。我国政府会计资产要素界定问题研究[C].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3]江雪冬。我國林业会计核算与改革发展思路。《投资与合作》2013.

[4]刘艳丽。略论我国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发展方向。《现代审计与会计》2011.

[5]李彦玲。试述我国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完善措施。《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

作者简介:

篇5:理论核算林业会计论文

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增长,人民不断追求高经济水平的大环境中,环境恶化与生态危机日趋严重,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各项资源均在极度浪费的现象当中,人们除了注意到即将枯竭的化石能源,亦对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森林资源产生了关注。采用何种方法能够保护林业生态,成为了当前社会各界均极为重视的课题。为此,我国提出了在林业当中实行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为了探讨对当代林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本文首先阐述了对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林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在详细分析了当代林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后,提出了一定有效的发展措施。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资源

当前,我国经济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林业的发展方式亦在不断更新,民生林业、生态林业已经成为了当代林业经济发展的重点。但是,在林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大部分林农并未对时代发展要求下的林业经济产生时代性的认知。由此使得当前的林业经济发展中仍旧存在一定问题。现阶段,我国林业经济必须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思想的支持与指导下,保护好林业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由此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鉴于此,深入分析与研究当代林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十分必要。

1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1.1循环经济基本理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鲍尔丁最初提出了“宇宙飞船理论”,主要倡导在经济活动当中,建立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生产与开发流程。通过该流程,实现低量开采、高效利用、低量排放的目的。该理论主要针对传统工业经济发展而言。而循环经济比较强调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发展循环经济需要遵守再利用、再循环、减量化的基本原则。其中,再利用主要强调产品能够以其自身比较原始的状态被反复、多次地使用;再循环主要强调,在一次使用过程中,产品完成其使命后,可以被生产成为新产品再次使用,产生循环往复的过程;减量化则是指强调在利用的源头上恰当地借阅资源或者物质,减少污染的排放量。由此可见,循环经济的基本措施比较符合当前环境、社会、资源、经济等多方面和谐发展的要求。

1.2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1.2.1社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当中的社会可持续发展,主要将社会进步作为其发展的核心。为此,在当前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逐步提高全面的生态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意识。在此情况下,逐步使人们认识到其自身的行为、生产活动等,均可能对其自身所生存的环境产生重大的不良影响。通过该种方式,培养人们具有良好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各个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度。由此可见,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的重要内容。

1.2.2环境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可持续发展战略当中,必须将环境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内容。通过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恰当地衡量当前社会的发展质量、发展水平等进行。当前,社会发展中,环境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人们在继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反思过去的环境破坏行为,并且深入了解当前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同时必须明确,只有拥有良好的环境作为保障,方能够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保证人们的生存质量。

1.2.3资源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当中涉及的问题十分广泛,除了将社会进步作为其发展的核心以外,亦将资源问题作为了重要的中心问题。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资源利用与人类生存、发展相互协调。将其作为基础理论的情况下,合理地开发与利用新的资源,深入分析资源的承载力。每一次的开发利用均必须在资源承载力的范围之内。此外,合理规划利用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采用科学的人工措施,促使新资源能够获得再生产。对于不可再生的资源,则应该尽量通过有效的措施提高对其的利用率。亦可以适当地创新与利用可替代资源的,尽量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消耗。

1.2.4经济可持续发展。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当中,实行可持续发展,将满足人类的愿望以及需求而服务。该点亦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为此,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保证社会经济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们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积极投入到可持续发展当中,由此支持可持续发展进程逐步加快。

2当代林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2.1有利于摆脱经营困境

我国林业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沿用着粗放式的、外延式的经营方式。该种经营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即大部分林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急功近利的现象。加之生产中的技术比较落后,设备亦比较陈旧,基本上均属于落后的、分散的小作坊生产形式,该种情况占据着生产市场中极大的比重。同时,小作坊形式的林业企业,在林木产品转化率方面具有比较低的技术含量,此时产生的附加值亦比较低。因此,导致出现了十分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根据我国当时的部分数据资料显示:大部分林业企业仅有20%左右的科技工薪份额,只有34%的成果转化率。与其他行业相比较而言,水平比较低。总而言之,该种情况导致林业企业在经营当中出现了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情况。但是,林业实行循环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经营方式,促使林业企业在经营当中逐渐能够实现节约、综合用材,摆脱传统的经营困境。

2.2有利于解决林业经济与生态效益矛盾

林业发展对改善自然环境、绿化山河、促进林业企业发展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若出现了林业资源不足的情况,林业发展将产生严重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矛盾。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林业经济若能够逐步转变其发展的观念,将极大程度地将国家制定的政策作为发展导向,促使林业经济成为循环经济。在该方面,首先,木材产业自身的利益必须得到保证,在此情况下积极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例如,林业发展中,对木材的采伐需要制定明确的限制条件。此时,为了保护木材原材料,解决原材料的来源问题,将必须重视防护林业火灾、病虫害。由此,将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其次,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保护生态林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促使各大企业在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进行生产方式的创新,转变原本粗放式的生产方式。最终,促使林业企业进入“低投入———高产出———低投入”的良性循环。

2.3符合国家林纸一体化发展要求

当前,世界各国均逐步认识到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并且世界范围内的造纸业,均主要希望通过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林纸一体化。我国虽然国土广袤,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但是,人均森林资源则十分匮乏,相对于其他资源丰富的国家而言,总体的森林资源亦呈现着严重匮乏现象。当前,我国的木材蓄积量仅为120亿m3左右,人均只有8m3左右,相较世界人均水平,占比仅为14%。但是,另一方面,我国对于木材的需求量比较大,每年均存在一定的木材需求且缺口,在时木材缺口已经达到了近2亿m3[1]。此时,若对于森林资源的培育不予以重视,对木材不加以循环和节约利用。则不仅会导致林纸方面出现巨大的花费量,更会加大成本,造成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面对该种情况,我国将发展林纸一体作为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因此,在此时发展循环经济,将完全符合国家提出的林纸一体化发展要求。

3当代林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林业科技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当代林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已经认识到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仍旧存在着科技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况。该问题可以成为当前我国林业循环经济发展当中的关键性问题。在我国现阶段的林业经济发展当中,在林业生产与林业作业方式上,存在着比较突出的滞后问题。大部分比较现今的生产与作业技术、方法等均未得到有效、广泛的普及。由于该问题的存在,使得大多数地区的林业经济在发展当中,仍旧在使用比较传统、比较陈旧、比较落后的林业生产与作业方式[2]。因此,大部分地区的林业生产效率均比较低,相应的,该部分地区的生产建设水平亦比较低。未来,林业循环经济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必须对科技发展水平的提升予以高度的重视,不断提升生产效率,为林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3.2林业环境污染情况比较严重

林业发展的过程中,若要实现循环经济发展,除了重视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外,亦需要从思想与理念方面进行相应的改变。但是,当前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情况。在某方面而言,主要由于我国当前并没有针对林业经济的发展,更新相关的理念[3]。尤其对循环经济的理念,更是未产生比较深刻与清晰的认知。该种情况使得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林业管理,仍旧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与阶段上。直接导致当前我国的林业与生产水平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亦比较难以得到提升。在此情况下,更加使得我国林业生产与作业当中,会出现比较严重的污染情况。尤其农村的林业污染排放量,更未得到有效的控制,甚至呈现着逐渐增加的`迹象[4]。在林业的环境污染方面,尤为重要的应该是土地污染和森林污染。面对该种严重的环境污染情况,继续制定可行的、有效的对策进行控制与整改。

4当代林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4.1发展有机林业

当代林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必须大力发展有机林业。通过发展有机林业,将能够有效促进林业循环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林业循环经济发展实践工作当中,必须详细地了解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发展规律等[5]。并且要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严格地遵守生态环境发展存在的观念与法则等。由此,推进林业循环经济的大力发展。另外,在发展有机林业时,需要研究与创新新型的、无公害的防病虫害药物。以此加强林木当中病虫害有效的防治。同时,可以建立完善的、健全的轮耕体系,采用动物肥料、绿色化肥等精心培育土壤[6]。最终,将能够帮助林业的发展上升一个阶段,保证有机林业发展中产生的产品等,能够符合当前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7]。此外,有机林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适应气候以及季节方面的变化,具有比较良好的发展前景。

4.2发展循环经济林业

我国人口众多,虽然土地面积比较广阔。但是,人均土地占有率比较低,人们与土地之间的矛盾和问题等十分突出。鉴于此,我国林业循环经济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必须要针对该特点入手,解决人与土地之间的矛盾、问题。为此,在林业循环经济发展实践当中,必须要针对当前林业发展的形式,分析与改变其经济发展的方式,并且使之成为真正的循环式经济发展形式。通过循环经济林业发展形式的实现,亦能够稳定与协调当前我国人口、土地、环境、资源等多方面因素之间的关系[8]。同时,在建设与发展新型林业资源过程中,将能够提高与促进生态和经济的发展水平,实现林业经济发展形式的逐步改革。

5结论

综上所述,在当前环境问题与资源浪费十分严重,各个国家均开始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与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此,当前各国均逐渐发展的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在此情况下,我国林业经济若想要获得良好的发展,亦必须遵守可持续发展战略,使林业逐渐向循环经济发展。但是,当前,我国林业循环经济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仍旧存在着科学技术水平较低,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等问题。面对该种情况,我国林业必须积极发展有机林业,并且要发展循环经济林业。通过该种方式逐渐解决,我国人口与土地之间存在诸多矛盾,为林业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相关工作能够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赵静芳.可持续发展理论引导下的林业循环经济分析[J].北京农业,(18)

2俞花美,葛成军.海南省热带农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6)

3黄道京.广西林业循环经济现状及发展模式探讨[J].福建林业科技,2011(3)

4陈宝刚,刘爱华,李朝晖.关于发展林业循环经济的探讨[J].防护林科技,(1)

5陈绍波,卢璐,邓红兵.云南省农林业循环经济发展及其在低碳发展模式中的作用[J].经济问题探索,2012(2)

6谷鹏,支玲,郭小年,等.云南省林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实证研究[J].生态经济,(1)

7吴晓军,张发.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发展及其历史性贡献[J].甘肃理论学刊,2014(2)

篇6:论生态林业的理论与实践途径

论生态林业的理论与实践途径

生态林业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现代林业发展模式,其核心是追求生态经济的最佳平衡.在理论上可用森林环境保护工程、森林生态环境服务工程和林业产业工程等3大工程来“圈层”构建.而在实践中则可采取建设自然保护区、发展森林公园以及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多种途径来实现.

作 者:谭世明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资源与生态科学系,湖北恩施,445000刊 名: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NATURAL SCIENCES)年,卷(期):20(2)分类号:F326.2关键词:生态林业 生态经济平衡 现代林业

篇7:物流成本理论与核算方法

2007-02-04 19:56

物流成本就是用金额评价物流活动的实际情况

现代物流成本是指从原材料供应开始一直囊括到将商品送达到消费者手上所发生的全部物流费用。

企业物流总成本

对物流成本进行分类可以向管理者提供更多对决策产生影响的细节问题,但企业的物流活动是按照功能的不同来组织进行的,如订单处理、运输等,而且大多数企业采用帐户划分成本,物流成本无法单独列示,因此,划分物流成本任务艰巨。

企业物流成本是指企业进行采购、销售、生产等与物流相关活动的成本总和。物流总成本是企业管理物流运作的重要指标,如何在不降低服务水平的前提下,降低物流总成本是企业的一项经营目标。

运输成本:运输成本是指企业对原材料在制品以及成品的所有运输活动所造成的费用,包括直接运输费用和管理费用。为降低物流总成本需要严格控制在运输方面的开支,加强对运输的经济核算。

存货持有成本:一般来说,存货可以占到制造商资产的20%以上。存货持有成本有些概念区分模糊,难以确定,所以,目前许多公司只是以当前的银行利率乘以存货价值再加上其它一些费用,作为存货持有成本。实际上,存货持有成本包括存货资金占用成本、存货服务成本、存货风险成本和调价损失等。

仓储成本:大多数仓储成本不随存货水平变动而变动,而是随存储地点的多少而变。仓储成本包括仓库租金、仓库折旧、设备折旧、装卸费用、货物包装材料费用和管理费等。

批量成本:批量成本包括生产准备成本、物料搬运成本、计划安排和加速作业成本以及因转产导致生产能力丧失等。

缺货损失:缺货成本是指由于不能满足客户订单或需求所造成的销售利润损失。

订单处理及信息成本:订单处理是指从客户下订单开始到客户收到货物为止,这一过程中所有单据处理活动,与订单处理相关活动的费用属于订单处理费用。IT成本指与物流管理运作有关的IT方面的成本。包括软件折旧、系统维护及管理费用等。

采购成本:采购成本指与采购原材料部件相关的物流费用。包括采购订单费用、采购计划制订人员的管理费用、采购人员管理费用等。

其它管理费用:其它管理费用包括与物流管理及运作相关人员的管理费用。

单项物流活动成本降低必将导致其它部分成本增加,处理不当,甚至有可能导致总成本的上升。物流总成本分析是进行一体化物流管理的关键,运用总成本分析法可以有效管理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降低成本。

物流总成本是企业管理物流运作的主要指标,但物流总成本本身并不能反映企业的物流运作好坏。通过物流总成本的统计分析,使企业可以从全局的角度了解自身的物流运作现状,明确目前关键的瓶颈问题以及突破口,提出解决的方法,以提高企业整体的运作绩效。

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

企业经营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收益。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途径是成本管理,物流成本的控制是对成本限额进行预算,将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限额加以比较,纠正存在的差异,提高物流活动的经济效益。

一般地对物流成本加以控制可采用生产率标准、标准成本和预算检验物流绩效等方法。战略成本管理是一种全面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管理技术,使企业在产品企划与设计阶段就关注到将要制造的产品成本是多少,战略成本管理最关键的因素是目标成本。

作业基准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法)就是一种战略成本管理方法,作业基准成本法由R.Cooper与R.S.Kaplan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所谓ABC法,是按照各项作业消耗资源的多少把成本费用分摊到作业,再按照各产品发生的作业多少把成本分摊到产品。利用ABC法可以改进优化作业链,减少作业消耗,提高作业质量,并在整个作业生命周期内进行战略成本管理。

作业基准成本法不但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通过作业成本管理对企业战略成本进行管理,为物流实施流程再造、业绩评价等提供成本信息,也为企业进一步改进成本控制和战略性规划与决策提供了更为有利的依据和标准。

通过对企业物流成本的分析,降低物流成本的基本途径有以下几种:

通过效率化的配送来降低物流成本 企业实现效率化的配送,减少运输次数,提高装载率及合理安排配车计划,选择最佳的运送手段,从而降低配送成本。

利用物流外包降低企业物流成本,降低投资成本 企业把物流外包给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可以缩短商品在途时间,减少商品周转过程的费用和损失。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采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直供上线,实现零库存,降低成本。

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控制和降低物流成本 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下,企业的成本控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不易也不可能实现各个环节的最优控制。企业采用信息系统一方面可使各种物流作业或业务处理能准确,迅速的进行;另一方面通过信息系统的数据汇总,进行预测分析,可控制物流成本发生的可能性。

加强企业职工的成本管理意识 把降低成本的工作从物流管理部门扩展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并从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全生命周期中,进行物流成本管理,使企业员工具有长期发展的“战略性成本意识”。

对商品流通的全过程实现供应链管理 使由生产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销售企业、消费者组成的供应链的整体化和系统化,实现物流一体化,使整个供应链利益最大化,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物流成本(logistics cost)

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

物流成本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物流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不全面,只涉及部分物流费用。目前,企业日常物流会计核算的范围着重于采购物流、销售物流环节,忽视了其他物流环节的核算。按照现代物流的内涵,物流应包括:供应物流、生产物流、企业内部物流、销售物流、逆向物流等。与此相应的物流费用包括:供应物流费、生产物流费、企业内部物流费等。

从核算内容看,相当一部分企业只把支付给外部运输、仓储企业的费用列入专项成本,而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由于常常和企业的生产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混在一起,因而容易被忽视,甚至没被列入成本核算。其结果导致物流成本的低估或模糊。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不利于相关利益者以及企业内部管理者的决策。

2.物流会计信息的披露与其他成本费用的披露混杂。从物流会计信息的披露看,由于物流活动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始终,因而对于相关物流费用的核算基本上并入产品成本核算之中,与其他成本费用混合计入相关科目。例如,对于因取得存货而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仓储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等,作为存货的实际成本核算,进而作为销售成本的一部分从总销售收入中扣除以得到总利润。物流会计信息与其他信息的混杂,致使有关物流的数据信息需从相关会计信息中归纳,过程复

杂且数据的时效性差,不利于物流管理和绩效的评价。

3.部分物流费用是企业间接费用的一部分,其分配方法依然沿用传统会计方法。随着物流费用对企业利润贡献的加大,传统会计方法中间接费用依据生产过程中的直接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的分配不仅歪曲了产品、服务成本,不利于生产业绩的考核、评价,而且高级管理人员基于这些数据所做的决策也是不正确的。

物流成本的核算方法

1.按支付形态划分并核算物流成本。

把物流成本分别按运费、保管费、包装材料费、自家配送费(企业内部配送费)、人事费、物流管理费、物流利息等支付形态记账。从中可以了解物流成本总额,也可以了解什么经费项目花费最多。对认识物流成本合理化的重要性,以及考虑在物流成本管理应以什么为重点,十分有效。

2.按功能划分并核算物流成本。

分别按包装、配送、保管、搬运、信息、物流管理等功能来核算物流费用。从这种方法可以看出哪种功能更耗费成本,比按形态计算成本的方法能更进一步找出实现物流合理化的症结。而且可以计算出标准物流成本(单位个数、质量、容器的成本),进行作业管理,设定合理化目标。

3.按适用对象划分并核算物流成本的方法。

按适用对象核算物流成本,可以分析出物流成本都用在哪一种对象上。如可以分别把商品、地区、顾客或营业单位作为适用对象来进行计算。

按支店或营业所核算物流成本,就是要算出各营业单位物流成本与销售金额或毛收入的对比,用来了解各营业单位物流成本中存在的问题,以加强管理。

按顾客核算物流成本的方法,又可分按标准单价计算和按实际单价计算两种计算方式。按顾客计算物流成本,可用来作为选定顾客、确定物流服务水平等制订顾客战略的参考。

按商品核算物流成本是指通过把按功能计算出来的物流费,用以各自不同的基准,分配各类商品的方法计算出来的物流成本。这种方法可以用来分析各类商品的盈亏,在实际运用时,要考虑进货和出货差额的毛收入与商品周转率之积的交叉比率。

4.采用ABC成本法核算物流成本。

以活动为基础的成本分析法是被人为确定和控制物流费用最有前途的方法。

以作业为基础,把企业消耗的资源按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以及把作业收集的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成本对象的核算方法。其理论基础是: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产品

消耗作业,因此,作业成本法下成本计算程序就是把各种资源库成本分配给各作业,再将各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给最终产品或劳务。

以作业为中心,不仅能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而且还能提供改善作业的非财务信息。以作业为纽带,能把成本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很好地结合起来,即以作业为基础分配成本,同时以作业为基础进行成本分析和管理。

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企业物流并进行管理可分为如下四个步骤:

(1)界定企业物流系统中涉及的各个作业。作业是工作的各个单位,作业的类型和数量会随着企业的不同而不同。例如,在一个顾客服务部门,作业包括处理顾客订单、解决产品问题以及提供顾客报告三项作业。

(2)确认企业物流系统中涉及的资源。资源是成本的源泉,一个企业的资源包括有直接人工、直接材料、生产维持成本(如采购人员的工资成本)、间接制造费用以及生产过程以外的成本(如广告费用)。资源的界定是在作业界定的基础上进行的,每项作业以涉及相关的资源,与作业无关的资源应从物流核算中剔除。

(3)确认资源动因,将资源分配到作业。作业决定着资源的耗用量,这种关系称作资源动因。资源动因联系着资源和作业,它把总分类账上的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

(4)确认成本动因,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中。作业动因反映了成本对象对作业消耗的逻辑关系,例如,问题最多的产品会产生最多顾客服务的电话,故按照电话数的多少(此处的作业动因)把解决顾客问题的作业成本分配到相应的产品中去。

物流成本管理方法

1.通过采用物流标准化进行物流管理。

物流标准化是以物流作为一个大系统,制订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设备、专用工具等各个分系统的技术标准。制订系统内各个分领域如包装、装卸、运输等方面的工作标准,以系统为出发点,研究各分系统与分领域中技术标准与工作标准的配合性,统一整个物流系统的标准。物流标准化使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基本设备统一规范,如现有托盘标准与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备标准之间能有效衔接,大大提高了托盘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通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货物运输、储存、搬运等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物流配送系统的运作效率,从而降低物流成本。

2.通过实现供应链管理,提高对顾客物流服务的管理来降低成本。

实行供应链管理不仅要求本企业的物流体制具有效率化,也需要企业协调与其他企业以及客户、运输业者之间的关系,实现整个供应链活动的效率化。正因为如此,追求成本的效率化,不仅仅企业中物流部门或生产部门要加强控制,同时采购部门等各职能部门都要加强成本控制。提高对顾客的物流服务可以确保企业利益,同时也是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方法之一。

3.借助于现代信息系统的构筑降低物流成本。

要实现企业与其他交易企业之间的效率化的交易关系,必须借助与现代信息系统的构筑,尤其是利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来完成物流全过程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实现从网络前端到最终端客户的所有中间过程服务。一方面是各种物流作业或业务处理正确、迅速地进行;另一方面,能由此建立起战略的物流经营系统。通过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可以将企业订购的意向、数量、价格等信息在网络上进行传输,从而使生产、流通全过程的企业或部门分享由此带来的利益,充分对应可能发生的各种需求,进而调整不同企业间的经营行为和计划,企业间的协调和合作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这可以从整体上控制了物流成本发生的可能性。同时,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迅速发展,使混杂在其他业务中的物流活动的成本能精确地计算出来,而不会把成本转嫁到其他企业或部门。

4.从流通全过程的视点来加强物流成本的管理。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控制物流成本不单单是本企业的事情,即追求本企业的物流效率化,而应该考虑从产品制成到最终用户整个流通过程的物流成本效率化,亦即物流设施的投资或扩建与否要视整个流通渠道的发展和要求而定。例如,有些厂商是直接面对批发商经营的,因此,很多物流中心是与批发商物流中心相吻合,从事大批量的商品输送,然而,随着零售业界便民店、折扣店的迅速发展,客户上要求厂商必须适应零售业这种新型的业态形式,展开直接面向零售店铺的物流活动。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投资就有可能沉淀,同时又要求建立新型的符合现代物流发展要求的物流中心或自动化的设备。显然,这些投资尽管从企业来看,增加了物流成本,但从整个流通过程来看,却大大提高了物流绩效。

5.通过效率化的配送降低成本。

对于用户的订货要求尽力短时间、正确的进货体制是企业物流发展客观要求,但是,随着配送产生的成本费用要尽可能降低,特别是多频度、小单位配送要求的发展,更要求企业采取效率化的配送,就必须重视配车计划管理,提高装载率以及车辆运行管理。

一般来讲,企业要实现效率化的配送,就必须重视配车计划管理,提高装载率以及车辆运行管理。通过构筑有效的配送计划信息系统就可以使生产商配车计划的制订与生产计划联系起来进行,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也能使批发商将配车计划或进货计划相匹配,从而提高配送效率,降低运输和进货成本。

6.通过削减退货来降低物流成本。

篇8:理论核算林业会计论文

1 现阶段林业会计核算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所造成的后果

1.1 林业会计核算对象不完善, 不能满足林业发展的需要

现行林业会计没有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纳入会计核算体系, 导致了林业企业忽视了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而导致森林资源的日益枯竭, 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的日益严重。首先, 森林资源消耗的价值没有计入木材成本, 被摒弃于经济循环之外, 却用循环外的育林基金进行森林资源再生产的残缺补偿。其次, 传统林业会计计量体系中的收益部分只计量在市场上可以进行交换的货币收益, 而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引起的生态、社会效益部分, 无论是在“投入”还是在“产出”方面均未得到反映, 导致林业生产经营的个别收益与社会收益不一致。最后, 传统林业会计计量体系中的成本部分只包含经济成本, 不包含林业经济活动对环境资源、环境质量的消耗, 造成某些林业生产者单位的个别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

1.2 用循环外的育林基金进行森林资源再生产的残缺补偿

森林资源消耗的价值没有计成木材成本, 被摒弃于经济循环之外, 却用循环外的育林基金进行森林资源再生产的残缺补偿。目前森林资源再生产的资金循环一方面采取森林培育成本从销售收入中收回, 另一方面对因时间因素导致不足的部分以简化的办法按一定比例从销售收入中提取育林基金 (或林价) , 以维持林业的简单再生产, 而目前对于育林基金的提取来自于各林业单位的销售收入, 但在使用时却采用统筹安排的方式, 集中由地方财政安排使用。育林基金是维持林业简单再生产资金, 却在提取后由财政统一安排使用的办法无形中导致林业经营单位无法维护简单再生产, 也就无法实现资本保全。

1.3 林业生产经营的个别收益与社会收益不一致

现行林业会计计量体系中的收益部分只计量在市场上可以进行交换的货币收益, 而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引起的生态、社会效益部分, 无论是在“投入”还是在“产出”方面均未得到很好反映, 导致林业生产经营的个别收益与社会收益不一致。

1.4 没有统一的林业会计制度

林业经营单位现行的一套会计核算制度, 是分别按照企业会计制度、事业会计制度和基建会计制度分别设计的, 分别适用于不同经济业务, 强调专款专用, 分别设置账户, 分别归集费用和计算成本, 分别编制会计报表, 从而使林业经营单位需分为基本业务、天保经费和公益林项目等3个方面独立核算, 分别形成不同的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会计账户和报表体系, 造成一个会计主体、多种会计核算方法并存的局面。由于没有统一的林业会计制度, 森工企业之间核算的差异性较大, 表现为会计科目名称不一致, 会计处理方法不一致, 会计报表口径不一致, 造成会计政策、会计方法和会计报告体系在不同林业企业之间不统一、不可比。

综上所述林业会计核算在生产实践中所存在的严重问题, 造成了严重后果:第一, 消耗的森林资源价值不计入木材成本, 一方面由于资源无价使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成本虚低, 利润虚增;另一方面用于弥补森林资源消耗的客观性成本补偿却要向国家寻求财政扶助得以解决。一端是国家财政收入的虚假增长, 另一端是森林资源的持续减少。这实质上是混淆了作为补偿的物质消耗与新创造价值之间的关系, 它导致了林业部门收益分配领域的紊乱, 也导致了国家在宏观价格、财政、税收政策上的失误。第二, 森林生态、社会效益不作为收益, 环境资源、环境质量的消耗不计成本。一方面林业生产者 (单位)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必然只着眼于木材利用为中心的物质财富的生产, 而忽视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生态环境和环境自然力的更广泛生产, 从而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的日益严重;另一方面林业生产者 (单位) 必然对经济效益低而生态社会效益高的营林生产活动以及对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负效益问题无意顾及, 随着森林资源的日益枯竭, 一系列环境生态灾害的出现, 导致社会一环境系统的不协调运转, 并最终导致林业经济效益下降, 危及林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2 从生态林业理论角度, 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几个建议

2.1 健全林业会计核算内容

建议林业会计应增加的核算内容包括:森林资源资产核算 (含对林地资产、林木资产、林区野生动植物资产等的核算) 、环境成本 (含对环境支出成本、自然资源消耗成本、环境破坏成本等的核算) 、环境收益 (含对育林收入、环保奖励、环保损害补偿收入等的核算) 、环境利润等。

2.2 将森林资源从宏观上划分为两大类:商品林和公益林

这2类森林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在会计核算上应根据林资源的不同特点分别核算。商品林主要为社会提供木材和其他林产品, 其产品可以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其价值。商品林在采伐前同样具有生态、社会功能价值, 根据“生态利用”原则, 商品林经营单位必须在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稳定的状态下持续地供给木材等林产品, 因为在世界林业发展史上和现实中, 因商品林经营不当造成的生态性灾难并不鲜见。这样对商品林的会计核算除了计量其产品货币收益、经济成本外, 还应将森林资源消耗的价值计入木材产品成本, 同时计量森林资源的生态、社会功能价值, 而其生态环境成本集中表现在环境破坏的损失上。公益林是一项非盈利性的社会公益事业, 具有典型的外部性, 其产品属于社会公共商品, 并且产品以无形的生态、社会功能服务于社会。因此, 生态公益林的价值不可能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 而必须通过政府行为来实现。新修改的《森林法》第八条第二款规定“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因此对生态公益林在会计核算上重点要求反映其生态、社会功能价值, 同时计量经营单位对生态环境的发展、维护成本, 为其进行生态、社会功能价值补偿提供依据。

2.3 对传统林业会计核算体系进一步完善, 弥补传统林业会计核算的缺陷

传统林业会计核算计量收益时, 只计量在市场上可以进行交换的货币收益, 但是对于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没有得到反映, 对林业的外部经济性不予以考虑。

2.4 以林业生态为首要林业会计核算目标

由于林业生态效益远远高于经济效益, 更加凸显林业会计核算需要从生态理论角度考虑。而林业发展要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3者统一和协调, 就要以生态保护为首要目标, 因为只有林业生态是健康的, 提供净化空气、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不流失等方面功能, 才能保障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果林业生态不健康, 处于资源枯竭状况, 那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无从谈起, 因此对于林业生态方面的开支都应该计入林业会计核算。

当前, 我国正处在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时期。以生态林业理论为指导, 从生态林业理论角度来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是充分考虑到生产实际情况和需要, 也是避免传统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弊端, 抑或是对传统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弥补。通过逐步完善我国林业会计核算体系, 以充分发挥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金德凌.关于林业会计“绿色化”基本理论与内容的探索[J].林业财务与会计, 2010 (10)

[2]金德凌, 陈小琴.以生态林业理论为指导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林业财务与会计, 1998 (9)

上一篇:干部培训·开班仪式·结业仪式讲话稿下一篇:综采工作面支架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