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翻译英语翻译中文

2024-05-24

在线翻译英语翻译中文(精选8篇)

篇1:在线翻译英语翻译中文

英语外文翻译

手-机:【131-1089-3071】

精诚翻译公司全网最低5元百字起(市场价格10元,比传统翻译机构低40%左右,互联网+时代,省去中间的环节,价格低于翻译行业任何家翻译机构,5年经验保证,首推先翻译后付费模式,无效免单,免费试译,免费修改,为很多的大型外企和国企翻译过许多专业文件!五周年庆,五折优惠中,可以通过以上方式咨询!

美国州名的来源或地名研究(Toponymy)属于历史语言学范畴。历史语言学家对地名的来源作了相当的研究。美国内务部曾汇集了一批能干的语言学家,成立了专门机构,其任务是对美国的地名来源进行研究,给以准确的解释。

在美国的地名中,一半以上始源于印第安语。其余的始源于欧洲,如纪念皇帝皇后,或某一特殊地区,还有是为纪念历史重要人物及记载历史活动的。

由于语言和文化是休戚相关的,人们通过研究地名的始源,可以了解关于这个国家的背景。历史活动,甚至价值观。

笔者从不同的资料汇集了美国洲名的来源,供学习研究英语、美国历史与文化的人们参考。

ALABAMA(阿拉巴马):来源于巧克陶印第安语,意思是 “thicket-clearers” 或者 “vegetation-gatherers”,“拓荒者”或者“打草人”。

AlASKA(阿拉斯加):来源于阿留申语,意思是“great land”或“that which the seas breaks against”,“伟大的土地”或“分割海的地方”。

ARIZONA(亚利桑那):来源于印第安语 “Arimnac”,意思是“hule spring”,“小泉水”。

ARKANSAS(阿肯色):来源于印第安语,意思是“a breeze near the ground”,“靠近地面的微风”。CALIFORNIA(加利福尼亚):来源于法语 “Califerne”,是一部11世纪法国史诗中所想象的地方。

COLORADO(科罗拉多):来源于西班牙语,意思是“ruddy”或“red”,“红色的”。

CONNETICUT(康涅狄格):来源于印第安语,意思是“beside the long tidal river”, “在长长的潮河旁”。

DELAWARE(德拉华):纪念托马斯·魏斯特爵士“Sir Thomas West, Lord De La Warr”,德拉华河和德拉华湾也以此命名。

FRORIDA(佛罗里达):来源于西班牙语,意思是“feast flowers(Easter)”,“花的节日”,即复活节。

GEORGIA(乔治亚):纪念英国的乔治二世皇帝。In honor of George II of England.HAWAII(夏威夷):来源不确定。这个群岛可能是以其发现者夏威夷·罗亚(Hawaii Loa)命名,也可能以传统的波利尼西亚人的家乡Hawaii or Hawaiki命名。

IDAHO(爱达荷):来源于印第安语,意思是:“gem of the mountains”, “山中的宝石”;另一种说法的意思是“Good morning”“早上好”。

ILLINOIS(伊利诺):来源于印第安语加上法语后缀,意思是“tribe of superior men”,“贵人的土地”。

INDIANA(印第安纳):来源于印第安语,意思是:“land of Indians”,“印第安人的土地”。

IOWA(依阿华):来源于印第安语,意思是“the beatiful land”,“这块美丽的地方”,另一种说法是“the sleepy ones”,“爱睡觉的人们”。KANSAS(堪萨斯):来源于苏族印第安语,意思是“people of the south wind”, “南风的人们”。

KENTUCKY(肯塔基):来源于易洛魁印第安语“Ken-tah-ten”,意思是“land of tomorrow”or“the dark or bolldy ground”,“希望的土地”,或“黑色的沃上”。

LOUISIANA(路易斯安那):纪念法国路易十四世皇帝,“In honor of Louis XIV fo France”.MAINE(缅因):纪念英国查理一世皇后海丽塔·玛丽亚,“Henrietta Maria, Queen fo Charles I of England”据说她拥有过法国的缅因省,“Theprovince of Mayne in France” MARYLAND(马里兰):纪念英国查理一世皇后海丽塔·玛丽“In honor of Henrietta Maria, Queen of Charles I of England”.MASSACHUSETTS(麻萨诸塞):来源于印第安语,意思是“great mountain place”,“伟大的山地”。

MICHIGAN(密执安):来源于印第安语,意思是“great lake”or“big water”,“大湖”。

MINNESOTA(明尼苏达):来源于达科他印第安语,意思是“sky-tinted water”,“天色的水域”。

OHIO(俄亥俄):来源于印第安语,意思是“great river”,“大河”。

MISSISSIPPI(密西西比):来源于印第安语,意思是“father of waters”,“水之父”。

MISSOURI(密苏里):来源于印第安语, 意思是“town of the Large canoes”,“大独木舟之乡”。MONTANA(蒙大拿):由J.M.阿西从拉丁词典中选的词,是拉丁化的西班牙语,意思不详。

NEBRASKA(内布拉斯加):来源于澳托印第安语,意思是“flat water”,“平川之水”。

NEVADA(内华达):来源于西班牙语,意思是“snow-capped”,“雪山”。

NEW HAMPSHIRE(新罕布什尔):来源于英国的罕布什尔郡,“Hampshire”。

NEW JERSEY(新泽西):来源于海峡的泽西岛,“the Channel Isle of Jersey”。

NEW MEXICO(新墨西哥):来源于墨西哥,“the country of Mexico”。

NEW YORK(纽约):纪念英国的约克公爵,“In honor of the English Duke of York”。

NORTH CAROLINA(北卡罗来纳):纪念英国的查理一世,“In honor of Charles I of England”.NORTH DAKOTA(北达科他):来源于达科他印第安语,意思是“allies”or“leagued”,“同盟”或“联盟”。

篇2:在线翻译英语翻译中文

考试前怎么样复习? How to Review Before Examination?

The result of examination is important for students. The score of exam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students’ usual effort, but also has business of the review before taking the exam. How to review before exam? According to my own experience, I have three suggestions. First, control your emotion well. Do not too nervous or too confident, just keep a normal mind. Secondly, try you best to review the exercise you have done before, but do not do new exercise, especially the difficult part. Third, read the knowledge in the book, because all the exams are from books. This is my suggestion.

考试的结果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分数不仅与学生平时的努力有关,也和考前复习有关系。考前如何复习?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有三点建议。第一,控制好你的情绪。不要太紧张也不要过于自信,只要保持平常心就可以了。其次,尽你最大的努力去复习你以前做过的练习,但是不要做新的练习了,特别是比较难的那部分。第三,看书上的知识,因为所有的考试都是来自书中的。这就是我的建议。

篇3:中文产品商标的翻译

“商标是知识产权的保护手段之一, 商标代表了一种服务与产品的质量, 信誉, 商标保护制度是公平竞争的根本保证。”这就明确了商标所蕴含的特殊功能。商标是商品的名片, 它是一种用于商品或者服务的特定标记, 消费者通过这种标记, 识别或确定该商品、服务的生产经营者和服务提供者。由于国度不同, 文化背景等的不同, 在语言上产生中英互译中常见的文化差异。因此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 它还涉及到两种不同语言中两种文化的沟通。因此, 做好商标翻译是十分重要的。

2 中文商标翻译的方法

2.1 直译法

直译法是指将原商标的意义直接译出来。它是商标翻译最常见的方法, 许多厂家都倾向于采用一些生动、含义隽永的意向来作为其产品的标志。例如“自然美”化妆品 (Natural Beauty) 意味着该化妆品可以给人们浑然天成的美丽;“自由鸟” (Free Bird) 喻指该服饰使人们倍感轻松;“黄冠” (Crown) 象征着尊贵和永恒;“富豪”箱包 (Wealth) 喻指使用该箱包者身份尊贵, 有品味;还有, “红牛”饮料 (Readbull) ;“海鸥”照相机 (Seagull) ;“大印象”饮品 (Great Impression) 等等都是代表作。由于这些意象在中西文化中具有相同或相近含义, 因此直译法是比较理想的方法。

音译法指将原商标的发音直接译出来。这类译名多是臆造词语, 即根据原商标的读音, 翻译成类似没有具体意义的外文译名。例如, 有人对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国际译名“Friendlies”提出质疑, 并指出了三个方面的不足。首先, 在单词意义上, “Friendly”有两个意思:一是“友好的人”, 二是“运动队之间的比赛 (也就是友谊赛) ”。两种意思的复数形式均为Friendlies。其次, 在发音上, “Friendlies”跟“Friendless” (没有朋友的) 发音雷同, 容易造成误解。第三, 在单词读音上会让人认为:"Friendlies=Friend (朋友) +lies (说谎) ”, 会产生歧义。北京奥组委最后确定的英文名为“福娃”的汉语拼音“Fuwa”。其他音译的例子还有“太极”医药Taiji、“雅戈尔”服装Youngor、“西湖”啤酒Siwo、“雅黛”口者哩水Ador、“飞亚达”钟表Fiyta、“德生”收音机Tecsun、“德劲”收音机Degen、“美的”电器Midea、“海尔”电器Haier、“科龙”电器Kelon、“新科”电器Shino、“格兰仕”电器Galanz等等。音译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 而且实现了译名与原名发音上的统一, 在翻译的实践中也被广泛采用。

2.2 音意结合法

一般来说, 原商标有一定语义, 但由于各种原因, 以意转译常难以收到同等效果。此种情况下, 赋予译名新的语义。这种音意结合法就是商标翻泽最理想的方法。译名可以避开单纯音译的不足和单纯意译的某些缺点, 充分利用两者的长处。例如, “乐百氏”饮品Robust (意指饮用该饮品让人精力充沛) 、“海信”电视Hi Sense (意指该电视机高灵敏度、高清晰) 、“方太”厨具Fountain、“捷安特”自行车Giant、“黛丝”洗发露Daisy等等都是音意结合法的成功应用。这些译名简单易记, 朗朗上口, 达到了预期宣传效果。

2.3 独立命名法

独立命名法是指舍弃原商标的意义和发音, 结合商品的某种特征, 为产品重新设计一个在译文语言和文化中具有良好传播效果的商标。例如, “飘柔”洗发露与“Rejoice” (欣喜) 无任何关联, 也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商标命名。“厦华”电视Prima、“夏新”电器Amoi、“神舟”电脑Hasee、“明基”电通Ben Q、“统一”食品President等等都是运用了此法。独立命名法要求翻译人员熟悉译语语言和文化, 以及了解营销之道。它一旦成功运用, 就可以为产品树立良好的形象, 达到厂商预期目的。

3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现象

我国出口商品中历来以动植物命名的居多, 例如双鹿 (Pair Deer) , 小熊猫 (Little Panda) , 牡丹 (Peony) , 红山茶 (The Scarlet Camellia) 等等。东西方人对这些动植物联想的意义基本相近, 不会造成理解上的差异。然而每个国家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风俗。例如鲤鱼跃龙门、耍龙灯、狮子滚绣球会使中国人自然的联想到喜庆和吉祥;松柏、仙鹤会使中国人联想到幸福、长寿;看到蝙蝠联想到五福临门;看到鱼联想到年年有余。然而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未必带给西方人同样的联想。

由于历史背景, 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差异, 不同国家的人们可能对某种商品的标识理解大相径庭, 这势必会给语境转换带来一定的困难。在出口商标的翻译中, 译员需要对中西方文化了然于胸, 既要考虑到中国特色, 又要考虑到国外顾客的心理, 以便在翻译的过程中达到文化上的对等。一个企业若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 不仅需要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技术手段, 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 使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的心理。在翻译时, 尽量避免有文化禁忌色彩的词语或形象。例如“龙” (dragon) 是汉民族的精神图腾, 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里, 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感情, 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的怪物。《圣经》里多次提到的魔鬼撒旦就是一个与上帝作对的诱惑者和叛逆者的形象, 被称作“the old dragon”。著名品牌“Goldlion”开始曾译为“金狮”, 但在香港市场上不太受欢迎, 原因是“狮”与“死”发音相近, 不吉利。改译为“金利来”后, 即符合市井文化, 又符合人们的心理, 因此成为十分畅销的男士商标品牌。又如“金鸡”牌闹钟会在中国人心中引起有利于商家的联想, 因为汉语中有“金鸡报晓”的说法, “金鸡”牌闹钟暗示这个品牌的闹钟会像金鸡一样准确响亮的报时。在向海外出口时, “金鸡”牌闹钟曾被译为“Golden Cock Alarm Clock”, 在这个译名中表层语意似乎传达的没错, 但由于“cock”一词在英语中属于忌讳语、下流语, 用“cock”一词作为产品商标必然损害商品的形象。因此商品在国外遭到冷遇, 弄清原委后, 厂家立即更换了商标译名, 把“Golden Cock”改为“Golden Rooster”, 由此改变了被动局面。此外, 在中国文化中, 喜鹊 (magpie) 在中国是吉祥鸟, 而在英语中却用来比喻喋喋不休令人厌烦的人, 瑞典人把它与巫术联系在一起, 苏格兰人则认为喜鹊上门预示着死忙。再说说蝙蝠, 蝙蝠的“蝠”与“福”同音, 蝙蝠便有幸福、吉祥、安宁的寓意, 在不少中国古代的家具、建筑以及饰物上都会看到它的身影。但在西方, 蝙蝠却是一种丑陋的吸血动物, 会给人带来厄运, 是邪恶的化身, 因此不宜将出口商品的品牌译为“bat”。

4 结语

商标虽小, 但意义重大, 它不仅关系到产品的销售, 还关系到企业的声誉和利益。商品宣传是我国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和培养品牌的重要一环, 商标的优势在某种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的销售和市场的占有率, 因此, 在商标翻译时, 除了运用音译、意译、音意结合等常用方法外, 还应特别注意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 了解外国人的忌讳, 以及中西方文化在商标的联想意义上的差异, 使不同的文化相互融合, 从而使国外顾客喜欢并接受中国的产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1982.

[2]徐威.谈谈中文商标的翻译.

篇4:英汉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

【关键词】英汉翻译;文化空缺;现象;差异;词汇

一、引言

英语和汉语都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言,也都包含了很多的语言现象。这些丰富的语言现象既发源于文化之中,也促进着文化的发展,使得文化拥有了更多的表现艺术和内涵彰显方式。然而,也正是这些丰富的语言现象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文化背景,使得这两种语言在彼此翻译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难以处理的现象。

文化空缺是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由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发现的,他在对比两种语言的语法模式中提出了“偶然的缺口”。经过学者们几十年的探索和分析归纳,文化空缺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定义。目前,普遍被人们所接受的定义是:由于各民族在历史背景、社会习俗、宗教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一种语言具有的概念、事物或现象,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应或相近的表达方式,形成了语言文化的空缺。

二、词汇文化空缺

1.生活环境地理差异引起的词汇空缺

语言常常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地域上差异使得英汉两种语言表现出巨大的差异,从而表现各自在对方中的词汇空缺或概念空缺。例如,“泰山北斗”、“暗渡陈仓”等带有强烈的中华民族地域色彩的成语是无法在英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词汇的。同样,英语中的“When Dover and Calais meets.”(绝对不可能的事),“carry coal to Newcastle”(多此一举,Newcastle为英国产煤地)等带有英美地域色彩的习语在汉语中也没有完全对等的词语来表达。另外英语中的水产、航船有关的词语非常多。如“all at sea”(不知所措),“big fish”(大亨),“take the sea”(择业)等。主要原因在于英国是个岛国,水产和航海业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产生了许多与此相关的词语,汉语在这方面的词语却很少。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因此产生的是很多与农业、庄稼、田地有关的词语,如瓜熟蒂落、顺藤摸瓜等。这类词语在英语中也很有对应的词语。

2.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引起的空缺现象

欧美信仰基督教的国家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间一切安排都是上帝的旨意;而在中国,佛教的影响根深蒂固,人们心中有的是开天辟地的盘古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这里,上帝和老天爷所代表的东西是截然不同的,其含义也不大一样。尤其是“God”这个概念,具有浓厚的基督色彩,是欧美文化的特性。另外,英、汉语虽都有“dragon”(龙),但dragon在英语文化中是罪恶的象征,它往往使人联想到“凶狠、残暴”;而在汉语中则恰恰相反。在封建时代,龙是皇权的象征;在近现代,龙却是珍奇、高贵的象征。因而在汉语中就相应地出现了“龙飞凤舞”、“龙马精神”等褒义表达法。从这种意义上说,“龙”是我国文化的“特产”,是一种文化个性。

3.因政治制度不同而引起的空缺现象

由于政体、国体等方面的差异,也导致了许多文化空缺词汇,如“Were it left to me to decide whether we should have a government without newspapers or newspapers without a government I should not hesitate a moment to prefer the latter.”这是曾经为美国总统的Thomas Jefferson说的一句话。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贯标榜新闻言论自由。报纸、广播、电台这三大媒体,差不多已成为了“言论自由”的代名词。杰弗逊在这里把“报纸”与“政府”想提并论,西方人一看便知道是指“自由”和“统治”的人权问题。但newspaper这个词会使大多数中国读者摸不着头脑,怎么把报纸和政府对立起来呢?不是政府出版报纸吗?很显然,newspaper这个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文化个性。与此相反,有些词汇的文化内涵是汉语中所特有的。如一对夫妇一个子女(A child a couple),希望工程(the Hope project)、五讲四美(Five stresses and Four points of Beauty)等。如果英、美国家的人不了解我国的基本国策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内容,对这些说法也会不知所云。这是一种因国体、政体不同所造成的文化空缺词汇现象。

4.风俗习惯差异导致相对词汇空缺

风俗习惯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形成的文化。习俗是文化最直接的反映。语言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必然反映出该民族的习俗。按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但凡兴工动土,都要察看地形环境,看它是否得“风”得“水”,然后择宜土、避凶地。这就是中国古代相地术中所谓的“风水”。但是西方文化中只有相面术,却无相地术。在西方文化中,但凡信奉基督教者,死后一般葬于教堂墓地,并不考虑什么“风水”,兴工动土一般也无避凶之意,而只出于对建筑本身的考虑。

三、文化现象空缺

许多文化空缺因素都承载着相应的文化现象。不同文化有不同的文化形象,有时候要保留文化形象也实非易事。例如英国是个岛国,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从西边吹来的风总是暖洋洋的,“西风”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故有“西风报春”之说。在英诗中不乏咏西风的诗句,雪莱的“西风颂”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诗篇。又如夏季是英国温馨宜人的季节,常和“温和、美好”等联系一起,莎士比亚就将爱人比作夏天。但是在中国,东风是和煦温暖的,代表着春天和美好事物。西北风则意味着寒冷的到来,我们不能想象西风能带来春天。再如,临时抱佛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简单地翻译,往往不能传达该词的全部含义,造成文本的信息丢失。

四、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方法

1.音译法

音译法指的是将源语的发音形式转换成目的语的发音形式的翻译方法。对于两种文化中完全找不到相对应的词汇时,即出现完全缺词现象的时候,一般采用音译法。如汉语中的旗袍、茅台、琵琶、磕头、功夫、荔枝、炕、风水、气功、饺子、狗不理包子等已分别被译成了英语词:chipao,mao-tai,pipa,kowtow,kongfu,litchi,kang,fengshui,qikong,jiaozi,goubulibaozi等,这些词已被英语所接受,成为英语中的外来词。而当英语中的engine,motor,logic,sofa等已被译成汉语词:引擎、摩托、逻辑、沙发等,这些词也已被汉语所接受,成为汉语中的外来词。虽然音译法是一种比较简单好用的译法,但是音译也有许多缺陷,因为音译往往译不出它们的历史文化意义和隐含意义,更译不出它们的文学艺术意义。

2.改编法

改编法指的是一种音译或直译加意译补充的翻译方法。在这种翻译方法中,一方面译者尽可能保持原文语言的特性,另一方面却更希望译文含义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添加解释性文字既可保持原文特殊的语言形式,也可通过简要的文字说明译文,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意图,这是一种形、义并用,简洁、直接的变通手法。例如:

(一)班门弄斧:showing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the master carpenter.

(二)梁祝:Liang shaobo and Zhu Yinttai,the Romeo and Juliet in China.

(三)东施效颦:Tung shih imitating His Shih.His 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Tung shih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3.直译法

直译法就是在不违背译文语言归法的前提下,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内容和形式。直译法通常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内容、形象和语法结构,保留源语文化的民族、地方和历史特色。

比如:burn ones boat破釜沉舟,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zebra line斑马线(人性横道),dry red wine干红,dry white wine干白,win-win situation“双赢”局面等。但是往往翻译时多会在直译的基础上增加意译补充的翻译。一方面译者尽可能保持原文语言的特征;另一方面却更希望译文含义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如在翻译一些成语时,会用到这种方法。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s equal Chukeh Liang,the mastermind.这样的注解才会让西方读者明白诸葛亮的文化内涵。

4.借译法

按照外来词的形态结构和构词原理直译过来的方法就是借译。通常在英汉语中的某些文化内涵词在其各自的目标语中能找到指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对应词,就可以借译。例如:

(一)五十步笑百步: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

(二)黄鼠狼给鸡拜年:When the fox preaches,take care of your geese;

(三)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One coaxes,the other coerces;

(四)三纲五常:three cardinals and five permanent virtues.

在这些英译汉句子中,它们的指示意义是基本相同或相近的,但其文化内涵意义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差异。例1五十步笑百步,在英译时我们借用了英语成语句子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来翻译。一方面,这对句子都表达“两个人犯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或“自己有同样的错误却指责人家”的指示意义。但该汉语句来自《孟子》,除了“两个人都有错误”这一相同的指示意义,还有“一个比另一个程度要轻”的内涵意义,而后一部分的含义英语句子却没有。

再如,英语中的一些文化部分空缺词语亦可用借译法或语义再生法来处理。

(一)at sixes and sevens:乱七八糟

(二)neither fish nor foul:非驴非马

(三)rack ones brains:绞尽脑汁

(四)as bold as brass:厚颜无耻

还有一些外来词,也是借译法的典型:超级明星(superstar)、超市(super market)、毫微技术(nano-technology)、千年虫(millennium)、热线(hot line)、冷战(cold-war)、绿卡(green card)、情商(emotional quotient)等。

5.增补法

“增补法”是翻译中最重要的变通手段之一,其翻译可以同时兼顾习语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一些习语按字面意义被翻译成别的语言后,往往因其文化、社会、历史内涵而令人费解或产生混淆,但若单译其隐含意义又会失去其本义上的形象比喻和丰富色彩,这时就应该采用“增补翻译法”。例如“树倒猢狲散”这个习语可译成Once the tree falls,the monkeys on it will flee helter-skelter,其中helter-skelter(慌慌张张),是翻译时增添的成分,原文虽无其字而含其义,添加部分可使译文形象突出、有声有色。另外,英语习语还常以缩略语的形式出现,如Jack of all trades and matter of none(杂而不精的人)常常用Jack of all trades来表示;Where theres smoke则是Where theres smoke,theres fire(有烟必有火)的简化表达,如果翻译时拘泥于原文的简化形式而译成“只要有烟”或“有烟的地方”,许多读者就会不知所云。

【参考文献】

[1]张海波.翻译标准视角下的英语成语分类及翻译策略[J].外国语文,2012(10)

[2]李小园.功能语境与专门用途英语语篇翻译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3)

[3]张秋华.英语委婉语的翻译初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6)

[4]李雨霖、陈和盈.浅谈英语颜色词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及翻译.北方文学[J].2011(3)

[5]叶立刚.新闻英语隐喻的翻译[J].新闻爱好者,2010(9)

[6]张阳.从认知的角度看商务英语的隐喻翻译[J].外语研究,2011(6)

[7]马山虎.英语习语的来源及翻译点滴研究[J].学术研究,2013(2)

篇5:中文用英语怎么写翻译

他不光会说英语,也会说汉语。

2、Mr Bolton is a talented stock - picker, but he does not speak Chinese.

波顿是一位天才的基金经理,但他不会说汉语。

3、Other foreign recruits are Shanghai inhabitants who can speak Chinese.

其他外籍志愿者是生活在上海、并能讲汉语的外国人。

4、Just imagine,how do you begin to speak Chinese fluently?

想象一下,你是怎么学会说流利的中文的.?

5、Do you speak Chinese? Yes, I do. I speak English, too.

篇6:英语电影名中文翻译赏析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更是一个产业。2006年,我国内地电影票房收入为26.2亿元。电影海外收入也大幅度增长,2005年海外收入是16.5亿元,2006年增加到19.1亿元。中国电影已经渐渐受到世界的关注,于此同时,越来越多优秀的国外影片也被引进中国。片名已经成为影视片的品牌商标,具有强烈的商业宣传作用,是电影的点睛之笔。它是一部影片留给大众的第一印象,在广告宣传和海报上都处于十分醒目的位置。好的电影名可以迅速吸引大众接受电影,观看电影,从而实现电影的商业价值。因而电影名的翻译至关重要。

二、电影名翻译现状 目前,西片译名的最突出的问题是混乱、不统一。同一影片有多种译名的现象屡见不鲜,常让人感到无所适从,有时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才能把西片原名与五花八门的译名对上号。目前,西片译名领域出现的混乱局面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西方影片引进中,大陆、香港、台湾三地不同的译名使译名造成混乱。引进西方电影初期,大陆译名多为直译,比较严肃和忠实于原名;港台译名多为意译,比较随意,商业味较浓。较典型的例子有美片Ghost,大陆译为《幽灵》或《鬼魂》,香港译为《人鬼情未了》,台湾译为《第六感生死恋》;美片Pretty Woman,大陆译为《漂亮女人》,香港译为《风月俏佳人》,台湾译为《麻雀变凤凰》。

翻译不单纯是语言转换的过程,同时也是两种文化交流的社会现象。在片名翻译中体现文化价值,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是电影片名翻译的重要任务。

由于中西方在社会发展历程,地理气候、历史政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和不同,文化价值的实现首先表现在充分理解、准确传递原片名所负载的文化信息、情感,避免出现误译这一方面。

让我们来看看1995年的一部著名心理惊悚片“seven”。这部影片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晦暗的背景叙述了一个极富哲学意味的犯罪故事:一个疯狂的凶手自认上帝,围绕天主教七大死罪的惩戒逐条杀人。这七条死罪指七项世人常犯的过错,即:饕餮gluttony、贪婪greed、懒惰sloth、淫欲lust、骄傲pride、嫉妒envy和暴怒wrath。Seven这个在宗教上非常神秘的数字(这一点在《旧约》中有最充分的表现: 上帝用七天造亚当,取出亚当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七个头的火龙)在这部电影里可谓无处不在,七罪、七罚、七次下雨、故事发生在七天,甚至结局也由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时,无处不在的“7”暗示宿命的罪与罚。但是,可以想象,如果汉译为简单的一个“七”字,中国观众绝不会产生同样的文化联想和认同,所以影片公映时译为《七宗罪》,点明故事主线和seven最为主要的宗教寓意。可谓文化价值体现的经典范例。

电影American Beauty的中文翻译大费周章也根源在于此。目前流行的译文 –“美国丽人”,和早先俗气一点的“美国美人”其实并不准确,简直可以说是望文生义。American beauty指的是美国产四季开花的红蔷薇。蔷薇花美丽、圣洁,表示崇高神圣的爱情,尤其是红色的蔷薇,更是初恋者赠送的佳品。据神话传说,有一位爱神要亲手采摘蔷薇花去送给自己的恋人,由于心情过于急切,动作有些慌乱,一不小心手指被花枝刺破,鲜血洒在了蔷薇花的花瓣上,把本来是雪白的花瓣染成了红色。爱神拿着用自己的鲜血染红的蔷薇花去送给恋人,恋人见到后十分激动,以百倍的感激之情回报了爱神的忠贞。以后红色的蔷薇花就表示爱情的纯真和坚定,尤为恋人们所钟爱。电影以花喻人,以花表情,名花和美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熟知此中花语的台湾翻译将之改译为“美国心?玫瑰情”,以中国玫瑰代替美国蔷薇,揭示出了影片的精神内涵,倒是别有意境。不过这部片子目前也有了一个更直接而准确的文化翻译“美国蔷薇”。还有一个译本叫做“美丽有罪”,也许是译者根据剧情发出的慨叹吧!

此外,由于语言文化差异,形式类似的中英两个词汇,也有可能会指代截然不同的内容,这种貌合神离往往会造成灾难性的误译。比如:First Wives Club曾被人译作“大老婆俱乐部”,殊不知英文中的first wives 指的是男士的第一任夫人,与中国文化中的大小老婆妃嫔小妾一概毫不相关。这部妙趣横生的喜剧片,其实讲述一群糟糠之妻怎样报复让自己下堂另娶新欢的陈世美老公。现译为“原配夫人俱乐部”“发妻俱乐部”就准确得多了。再如: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的“the Third Man”起初译为“第三者”,结果被中国观众误以为是婚姻伦理片。其实“the Third Man”指的是片中车祸事件的第三个目击证人,现在该片改译为“第三个人”或根据剧情转译为“黑狱亡魂”,笔者曾无意中发现还有DVD将片名译为“第三类男人”!撅倒!

同样,由于文化认同的差异,词汇所附带的联想意义也就会失之毫厘,缪以千里。以动物词为例,大多象征丰富,寓意迭出。要想译笔传神就要正确理解它们独特的含义。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电影Dragon Heart 没有直译为“龙的心”。考虑到“dragon”在英语中的负面联想意义(使人联想到残忍、魔鬼),以及中国文化对龙的推崇(中华民族、帝王、成功的象征),该片加上一个“魔”字译为“魔龙传奇”。

另外,片名中的习语、典故负载大量文化信息,常常不能从字面意义理解,马虎从事,率尔操刀,势必会错误百出,贻笑大方。比如,“Rambo:First Blood” 一直被译为 “第一滴血”。殊不知“first blood”是英语习语,意为“首战告捷”。台湾将“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译为 “飞越杜鹃窝”,其实“Cuckoo’s Nest”在英语里是 “精神病院”的意思!这部电影改编自肯?克西(Ken Kesey, 1935-2001)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在一九六二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描述了精神病院对病人人性和基本人权的残酷摧残,强烈抨击了枷锁式的社会制度,影片中最后印地安人撼动并举起沉重无比的石台而水花四溅的镜头,以及他勇敢的冲出了铁窗把守的牢笼,正是影片所要体现的真谛:看似不可撼动的制度的基石,只要反抗的意识凝聚到一定的时刻而爆发出令人振奋的力量,终将突破一切束缚,而达到新生。大陆译名“飞越疯人院”因而更为准确传神地体现了原片名和影片本身的真谛。

在影片文化价值的传译中,我们应该有以下的共识。一方面,应该看到片名翻译受制于译入语的文化。译入文化必然对源文化进行选择、规范、强化、排斥、贬低,同时附加自身文化色彩。如英文电影“Love with My Father” “the Wedding Night”的汉译为“天伦乐”“洞房花烛夜”,就明显夹杂了汉语文化色彩。另一方面,应当认识到翻译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动态过程,因而对译文评判应该以历史的眼光去衡量。在某一地区、某一时代被认为通顺可读的译作在另外一些地区、时代则不一定是好的译作。如港译“太空也入樽(Space Jim)”“走佬俏佳人(the Runaway Bride)”在香港颇受欢迎,但内陆观众就很费解。“入樽”在粤语里其实是“打篮球”的意思,而“走佬”则意为“逃跑”。

从历时角度讲,我国当前宽松、开朗的社会环境、双向交流的文化心态,随着人民对外部世界的进一步关注和社会文化条件的成熟,也无疑会促使更多更贴近原片风貌的优秀译作呈现在观众面前。比如“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早已取代“北非谍影”成为国内流行的译名。而“真人Show”(Trueman Show又译:戏剧人生,特鲁门节目等)一类的中英夹杂的片名也已日益为部分中国观众所接受。

为了影片的商业利益,西片在翻译的过程中片名的商业化气息越来越浓。为了和网络上早已传播的片名区分开,西片公映时会刻意另行译名推出,这也导致了西片译名的混乱。Mission Impossible 被译为《不可完成的任务》、《无法完成的使命》等,公映时被译为《谍中谍》。尼古拉斯·凯奇的大片The Rock 网上被译为《石头》、《石破天惊》,在公映时被译为《勇闯夺命岛》。

三、电影名翻译常用的方法 1.音译 对于以主人公名称,地名或者反映该民族特有文化的事物命名的电影,其名称可以采用音译,这样既一目了然,又保留了海外电影的异国风情。例如,Jane Eyre简爱,Spartacus斯巴达克斯,Casablanca卡萨布兰卡,Harry Porter 哈利·波特,Troy特洛伊等。2.直译 直译也可称为全译,指在语言共性的基础上,在合乎译文的全民规范的情况下,也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既保持原文的思想内容,又尽可能保持与原文语言形式相对应的形式(如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的翻译。例如,Sister Carrie《嘉莉妹妹》,Driving For Miss Daisy 《为戴茜小姐开车》,Saving Private Ryan 《拯救大兵瑞恩》,Around the World 80 Days《环游世界80天》,Roman Holidays《罗马假日》,Gladiator角斗士,Love at First Sight《一见钟情》,Brave Heart《勇敢的心》,City of Angles《天使之城》,The Patriot《爱国者》,Lion King《狮子王》等。3.意译

每个民族语言都有自己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表达方法。当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方式有矛盾时,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思,以求译文与原文的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这种方法称为意译。意译包括加注,或者以文化或剧情为基础创造性的叛逆。有的影片名称直译过来不能完整地表达故事,也不能吸引观众,可以在原名的基础上加以补充,使之从形式上或内容上更符合译语观众的心理接受和文化期待,从而更生动,更上口,更具有商业效益。例如美国影片Shrek 如直译为《史莱克》,中国观众对此片的内容很难理解,译者通过增译“怪物”两字,把它译为《怪物史莱克》,非常完整生动。观众对该影片的主要内容会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另外一个成功的例子是Bambi 《小鹿斑比》,Baton 《巴顿将军》。

四、文化因素对电影名翻译的影响 什么是文化?英语中文化culture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a,其最早的基本意义是“耕作,种植,作物”。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类认识的深化,culture一次的外延不断延伸,内涵不断丰富,据《大英百科全书》统计,在世界各国的正式出版物中,关于文化的定义达160种之多。文化的蕴含极为丰富,尽管一直为多种学科所关注,但其内涵和外延一直不很明确。人类学家认为文化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人类知识和行为的总体,文化学者则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艺术、政治、经济、教育、修养、文学、语言思维的总和。跨文化交际学者皮埃斯(W.B.Pearce)则认为 “文化是冻结了的人际交流,而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目前最具权威性的文化的定义是是英国十九世纪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er)1871 年提出的:“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我国出版的《辞海》对文化的解释是,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可见, 文化的概念范围极为广阔,内涵十分丰富,大则宇宙观、时空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则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一切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语言方式,简言之,文化是指人类社会进步文明的全部成果。电影是一门文化性和商业性兼具的艺术,在片名翻译时当然需要考虑到商业因素。这首先要求译者充分把握译语文化特征和审美情趣,创造出的语观众所喜闻乐见的电影标题,引起其心理认同,激发审美愉悦而产生观看欲望。比如根据加拿大作家迈克尔?翁达捷(Michael Ondaatje)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而成的the English Patient,讲述的是以二战为时代背景下男女主角一段超越道德界限,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小说荣获英国布克文学奖,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保留小说原题对欧美观众很有吸引力。而香港当地观众对小说知之甚少,若直译为“英国病人”,反而显得索然无味,译者因此将之另译为“别问我是谁”,抒情意味浓厚,又扣住了全片追寻英国病人身世的情节,深受当地观众喜爱。而台湾译名“英伦情人”,VCD译名“乱世情天”也都扣住了影片凄婉的爱情主题,诗意浓厚,不失为佳作。

商业价值的另一体现是片名强调新颖醒目,善于制造悬念,渲染气氛。比如将It Happens One Night译为“一夜风流”,Sister Act译为“修女也疯狂”,the Net“网络惊魂”,就十分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而惊险片The Rock 的大陆译名“勇闯夺命岛”,港译“石破天惊”,台译“绝地任务”也都雅俗共赏,自然贴切,悬念十足,成功地体现了艺术性和商业性的结合。

为达到以上两方面目的,商业价值体现在翻译过程中要求大胆创新,“得意忘形”,甚至可以以改变片名形式为代价,最大限度地保存原片名之内容。在具体操作中,译者经常运用增词、减词、转类、扩展等方法进行翻译,从而起到深入传达原片内容,增强片名感染力的作用。

08050341X19

篇7:中文翻译日文练习

1)我每天早上起床洗脸吃早饭然后去公司上班。

2)我们的公司又大又干净。

3)每周的星期天和朋友一起骑自行车去图书馆看书。

4)房间的桌子上有蛋糕,请吃那个蛋糕。

5)桌子上有字典,本子,日语书等各种各样的东西。

6)我每天在如皋学习日语,日语的学习有点难但很有趣。

7)明天是我的生日,我从夫人那里得到了这个礼物。

8)我爱人过生日我总是送他白色的衬衫。

9)我是中国人又是秋田的研修生。

10)我先告辞了。

11)老师明天去旅游,我们在教室学习日语。

12)我们每天早上6点起床,9.30分睡觉。(一天睡几个小时也要说出来)

13)A:苹果多少钱一个?B:300日元2个。A:请给我6个苹果。B:(完成这句话)

14)上课结束后,请打扫教室。

15)A:什么时候去日本?B:10月分去。

16)我用日语给社长写信。用英语给部长打电话。

17)我是中国人,不是日本人。

18)去日本是乘船还是乘飞机?

19)我只有50元。

20)只有小王不说话。

21)我认识小李,她不认识小李。

22)房间里有谁?谁也没有。

23)A:已经吃中午饭了吗?B:是的,已经吃过了。C:没,还没有。

24)这个是圆珠笔,那个也是圆珠笔。

25)A:旅行怎么样啊?B:有点累但很有趣。C;天气好很快乐。

26)请在这里写上你的名字和住所。

27)小李正在办公室打电话,小王不在房间看电视。

篇8:在线翻译英语翻译中文

文献型翻译与工具型翻译都是以目的语为行为坐标。其不同之处在于文献型翻译强调文本的等值和对原文的忠实程度, 而忽略目的语群体的文化和语言规范;工具型翻译则恰恰相反是把目的语受众的理解作为最重要的参考标准, 目的语的交际规范作为译文的语境。而原文的内容与格式只是作为参考, 并在这个基础上重新组织信息, 将原文的中心内容转换为符合目的语受众交际规范的语言。

这样看来, 两种翻译类型如果翻译同一个内容应该会或多或少地有所区别, 特别是如果要翻译的文字有着特殊的文体或者背景时, 两种翻译类型之间的区别应该会非常地明显, 比如下面的这句话:“Gesundheit und ein langes Leben!”rief die Katze draussen.使用文献型翻译方法可以将这句话翻译成:“祝您健康并且长命!”猫在外面喊道。这段文字的出典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猫祝鼠寿》, 所以如果要使翻译内容更加符合中文规范的语域和语旨, 那就要使用工具型翻译方法, 将翻译的内容转换为更加符合目的语受众理解能力的文言文体:猫在外呼曰:“千岁!”

显而易见, 虽然两种翻译方法都可以清楚地向读者传达文字的内容, 但工具型翻译更加贴近原作品, 也更能维持信息传递过程中的相对真实性, 尤其是在诗歌、小说、文言文等特殊文体的翻译过程中。而两种翻译类型在具体的翻译技巧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特别是中文译成德语的过程。

《德译—中国古代短文选》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书中收录数篇中国著名的古代寓言故事, 我们选取其中一篇《灭神无祸》的部分内容作为例文对比一下文献型翻译与工具型翻译在具体翻译过程中的技巧区别。

例文1:樵者行山涧, 遇暴涨难渡。旁有神祠, 乃取神像横布以渡。

第一位译者译文如下:Es war ein Förster, der ein Bachübersetzen wollte.Aber das Flusswasser stieg gerade hoch.Deshalb nahm er ein Göttebild von einem nebenden Tempel als eine Brücke undüber den Bach.

这里的Es war...就如同中文故事中“在很久很久以前……”一样, 可以说是德语中故事讲述最常用的开头。这样的一个开头讲述起来固然清楚明白, 但文言文语感显然略显不足。之后译者使用ein Förster及ein Bach两个清楚明白的简单名词作为主语, 并使用情态动词wollen与因果连词deshalb来勾画整个事件的起因。应该说翻译得语句流畅、条理清晰, 整个译文的结构与原文相比也没有任何的改动, 算是合格的文献型翻译。但是其中“山涧”译成了ein Bach, 也就是普通的小溪, 与原文略有出入;而“神像”则译成了ein Göttebild, 这个单词从字面的意思来看的确翻译成神像没错, 但是多指画像而非立体的雕像, 在这里使用画像显然不符合中国的风俗习惯。如果德国人阅读这段文字可能以为樵夫拿出来渡河的是一张带画框的神佛画像, 而不会知道其实他拿着的是一个雕像, 这样很容易产生歧义。这也是文献型翻译用在文言文或者诗歌翻译时经常出现的问题。

再来看原书中附带的翻译, 是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张佳珏教授翻译的版本:

Ein Reisigsammler fand es schwer, einen Bergbach zuüberqueren, weil das Wasser soeben plötzlich angeschwollen war.Um den jetzt reiβenden Strom zuüberbrücken, holte er aus einem Tempel in der Nähe eine Götzenfigur und legte sie querüber den Bach.

在这个版本中译者没有按照原文的结构开始, 而是先以fand es schwer引起读者的好奇, 然后不定式…zuüberqueren与因果从句…weil…, 目的从句Um…zuüberbrücken连续使用。文言文特有的精短语感马上跃然纸上。动词使用了überqueren, anschwillen, überbrücken, 三个都是可分动词, 其可分词头使得动词的意思表达得更加丰富生动。这段译文还特别注意使用副词和语气词, 比如soeben plötzlich, quer等等, 小小的几个副词, 勾画出更加饱满的过河画面。

“神像”一词译者选用了Götzenfigur这是个复合名词, 在Götzen的后面添加figur, 强调了雕像的形状, 毕竟整个小故事都是因它而起, 所以译者此时想要给读者更加立体的感觉与语境。第一位译者使用过的“山涧—Bach”一词, 在这里加上了Berg, 合成了Bergbach, 明显确切得多。还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二位译者把“樵夫”这个词译成了Reisigsammler, 非常少见的选择, 也是一个字典都查不出的复合名词, 后半部分的主词Sammler由动词sammlern变化而来, 是收集者的意思。其实如果查阅字典“砍柴人”或者“樵夫”所使用的大都是Förster这个单词。译者在这里放弃Förster, 选择Reisigsammler当然也是别有深意, 因为与Förster相比Reisigsammler, 颇具古风诗韵更加适合出现在文言文当中。

关于这一点有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实例——经典名作李白的《将进酒》翻译成德语是《Hier kommt der Wein》。Wein是葡萄酒的意思, 而在中国的古代当然少见葡萄酒, 所以文献型翻译在这种情况下一定会给出Schnaps (词意为白酒、烈酒) 这个更接近事实的单词。但问题是这个单词毫无诗歌的美感, 是个非常平凡甚至有一点点粗鄙的单词。如果几个年轻人在酒馆畅饮, 当然可以高声要Herr Ober端上Schnaps来。但在一首意境优美的古诗当中出现是完全不合适的, 非常的突兀。工具型翻译的特点是一定要以受众的语境和认知为出发点, 那就要替换掉这个词。使用Wein虽然词义上可能不太恰当, 但完全适合整个寓言故事文言文体的语境。这样一比较, 文献型翻译与工具型翻译的不同之处就比较清楚了, 也可以说在翻译这种文言文体内容的时候, 工具型翻译的局限之处也在于此。

摘要:本文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德译—中国古代短文选》中的寓言故事《灭神无祸》作为例文对比文献型翻译与工具型翻译在翻译过程中的区别与技巧特点。

关键词:中德互译,文献型翻译,工具型翻译,《灭神无祸》

参考文献

[1]张佳珏选译.德译中国古代短文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197

上一篇:体育教师学期教学反思下一篇:淘宝网电子商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