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县一村一品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24-05-03

宁陕县一村一品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精选6篇)

篇1:宁陕县一村一品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宁陕县一村一品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08年9月25日

发展一村一品,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繁荣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省委、省政府针对我省一些优势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一些优势产品没有形成规模,农民从二、三产业获得收入较低的实际,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规划,作为省政府2007年一号文件下发。为了进一步加快一村一品在宁陕县的推进发展,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县政协主席、分管副主席十分重视,由经科委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农业专家,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对城关、汤坪、广货街三个乡镇的四个村的一村一品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依据抽样调查资料对全县一村一品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

一、基本情况

宁陕县地处秦岭南麓,属北亚热带湿润型气候,总面积3678平方公里,人口74510人,其中农业人口16867户59849人,辖区面积中山地占96%以上,常用耕地面积4.8万多亩,人均不足1亩,属典型的九山半水半亩田地貌。境内,四季分明,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由于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垂直海拨差距大,区域小气候明显,自然生物资源多样性的特点突出。一是林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食用菌、干果、名贵中药材等已在当地初具规模。二是动植物资源种类多,开发利用价值高。三是矿产资源储量可观,矿产开发初具规模,发展前景良好。四是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具有发展潜力。宁陕县处西安、汉中、安康三市中心位置,西汉高速和210国道贯通全境,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

全县辖14个乡镇,98个行政村,生态旅游、绿色种养、食品加工、水电矿产、山地中药材是目前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2007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6122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20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40元,属国定贫困县。

二、一村一品推进情况

该县2007年有4个示范村和30个推进村纳入陕西省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发展的主导产业有养殖、食用菌、农家乐服务、中药材、核桃、板栗、蚕桑、蔬菜等。其中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的示范村1个,推进村8个;以养殖为主导产业的示范村1个推进村5个;以生态旅游农家服务为主导产业的示范村1个,推进村4个;以中药材为主导产业的推进村5个;其余的主导产业量少面窄,覆盖农户率不高,支撑作用不强。

据一村一品发展办公室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在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的示范村、推进村辐射带动下,全县袋料食用菌生产达1500余万袋,覆盖全县农户的40%,产量2568吨,较2006年增长78%,实现收入4000余万元,全县人均收入670元,食用菌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5%,其中示范村城关镇寨沟村食用菌产业覆盖农户达到 71%,人均纯收入2619元,食用菌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6%;在以生猪养殖为主导产业的示范村、推进村的辐射带动下,全县生猪养殖达11.19万头,较2006增长8.2%,畜牧产值实现6629万元,较2006增长26%,示范村汤坪镇华严村生猪养殖覆盖农户达到 70.4%,人均纯收入

2500元,养殖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5%;广货街镇蒿沟村依托生态旅游,大力发展农家服务,旅游服务产业覆盖农户达到75%,人均纯收入1874元,旅游服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4.6%。蔬菜示范村渔湾村蔬菜产业覆盖农户达到91%,人均纯收入1811元,蔬菜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66%。

随机抽样调查情况。本次调查的村有城关镇的青龙村(食用菌推进村)、朱家咀村(畜牧养殖推进村),汤坪的华严村(畜牧养殖示范村)和广货街镇的蒿沟村(农家服务示范村)。青龙村全村135户,栽培袋料食用菌的户有95户,从事袋料食用菌的农户占到全村农户的70%,食用菌收入占总收入的75%,部分农户收入来源完全依靠食用菌生产,200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651元,较上年增长27%;蒿沟村充分利用自身生态环境和地处秦岭峡谷漂流景区,与西安临近优势,结合县民居改造工程大力发展农家服务。全村总农户160户609人,2007年底发展标准化农家乐38家,正在向标准化要求建设的有48家,服务收入占纯收入的70%以上,呈上升态势,仅今年五一期间接待游客超过2500人次,毛收入25万元以上;从事生猪养殖的华严村、朱家咀村,在2007年遭受高致病性蓝耳病疫情下群众依然对养殖产业信心坚定,被随机抽样调查的30户纷纷表示要在上年的基础上扩大养殖规模,提升养殖效益。言谈中也流露出对市场不稳定和疫病防治的担心。从被调查的农户情况看,有的正在修圈舍,有的正在筹备购买仔猪,有的正在应用正大模式。但从整体情况看,两村的一村一品建设才刚刚起步,产业的规模、效益都还比较低,占总收入的比例还不高。

三、主要成绩与特点

一是依托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区域布局得到优化。按照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充分利用自身的生物资源、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优化,区域培育主导产业,在“一品”上下功夫,取得的实效明显。如在西汉路、西万路宁陕段沿线,重点发展旅游产业,带动了两线乡镇农家乐的发展;利用全县林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全县大部分乡镇培育食用菌产业,提升了食用菌生产水平和效益,使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在高山乡镇发展中药材、中山乡镇发展林果、低山乡镇发展蚕桑、城区周边发展养殖和蔬菜,农业区域布局进一步得到合理优化,如旬阳坝猪苓人工栽培,江口镇的核桃、板栗,龙王镇的蚕桑,城关、汤坪镇的畜牧养殖等。

二是“一品”的主导地位日趋明显,产业覆盖领域拓宽,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各乡镇依托强村大户带动,使传统的食用菌产业由粗放型的靠天生产成功转向效益精细型的半工厂化栽培,食用菌袋料栽培从最初的城关镇石沟村推广发展到全县70%行政村,产业规模初步形成,产品质量逐步提高,已取得无公害产品认证,富硒菇品牌正在打造,营销渠道通畅,已成为农民真正的增收产业。生态旅游已在蒿沟村、南京坪村、朝阳沟村等地得到突破发展,带动的农家乐等休闲农业初显产业活力,农民增收渠道正在拓宽。地道中药材猪苓、天麻等生产规模逐年扩大,农民增收幅度正在提高,绿色养殖已初建2个强乡镇、20个专业村、120个大户,养殖量大比例增长,正大圈舍、良繁体系等正在加紧建设,农民增收基础正在加强。

三是投入力度加大,农业基础得到加强;开展科技培训,农民科技素质得到提高。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陆续出台了畜牧产业奖补办法、中药材扶持办法、农家乐奖补办法等产业建设扶持政策,同时将食用菌、畜牧养殖、高山蔬菜、中药材、产业园(核桃、板栗、花椒、蚕桑)等产业建设列为乡镇考核,给以重奖。结合新农村建设重点加强了通村水泥路建

设、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农村沼气建设等促使农业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提升和改善。农业、林业、、扶贫、科技、人事、旅游等部门结合各自工作重点,利用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科技下乡、科技入户、科技特派员制度等加强了农民科学技术培训,农民科技素质得到提高。

四、存在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的一村一品发展有了良好开端,但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突出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是认识不到位,群众思想发动不够。部分乡镇和村、组对一村一品发展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升级、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缺乏应有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没有把一村一品作为农村产业发展的抓手来抓,实践中造成说的多深入研究的少,工作推进力度不大。群众对发展一村一品了解甚少,自觉参与一村一品建设信心不足,缺少产业自我规划和发展设想,千家万户的农民没有完全融入一村一品建设的整体,导致部分村的一村一品建设规模小、知名度不高、商品率低,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健康发展。

二是主导产业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就全县综合分析,一村一品的总体发展水平依然很低,突出表现为“散、小、短、杂”。由于地理环境、资源分布等因素制约,大部分主导产业分散难以形成规模;产业规模和产品规模小,又缺少龙头企业的牵引、带动作用,致使产业发展不稳定,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产业链条短,生产环节的链条还不完善,产品加工、储运、销售链条更未形成;产业种类太杂,产业之间又无有机结合,难以形成一业带多业,多业促一业的战略格局。目前仅食用菌在个别村已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示范村、专业村发展格局,但无论是产业基地、发展规模、产业产品区域集中度、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农民组织化程度还远不适应现阶段一村一品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品牌化的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县内无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刚起步运作,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是自然资源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潜在资源有待挖掘。一是林业资源。宁陕县551万亩的板图面积中,林地有471.6万亩,其中集体林面积306万亩,农业人口平均51.1亩,户均181.4亩。林木年生长量484.5万立方米,属全省的林业大县之一。去年全县生产袋料食用菌1500万袋,每1000袋耗材按1.25立方米计算,共耗材18.8万立方米,仅占全县林木年生长量的3.9%。二是动植物资源。由于我县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的秦岭南坡,海拔垂直差异大的特点,加之近年县委确定生态立县,发展绿色经济的战略,环境保护良好,境内动植特资源特别丰富,开发利用价值较高,植物中的众多稀有山野菜和珍贵树种,如红豆杉等,动物中有山鸡、大鲵等,对发展一村一品均有较好的前景。三是菌类资源,如白灵散、口磨菇等。

四是农业设施条件差,投入资金短缺。该县的农业基础原本较差,加之从木头经济转型时间较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程较慢,造成目前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如农民占有耕地面积不足一亩,且地力贫瘠,灌排设施、田间道路等条件落后。虽然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建设,有所改善,但横向比综合条件还是很差。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本身条件差,产业发展慢,农民自我改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县本级吃饭财政挤出的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可以说是杯水车薪,依靠国家扶持又因农业产业规模小、基础差难以争取到大的项目和资金,一村一品专项资金目前是量少面窄,我县2007年仅争取到4个示范村贴息资金4万元和华严村母畜繁育项目资金15万元。

五是农村政策不够灵活宽松。目前在我县集中反映在土地和林业政策上。由于国家非农用地从紧的限制,涉农休闲用地、林地征用和流转等问题,不能纳入农业用地的范围。林业政策不够灵活和宽松主要体现在食用菌产业上,指标审批、生产方式、林业行政执法等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扶持农村养殖业发展上,仅限于养猪、养羊上,对养鸡没有扶持政策,而有的村群众有发展养鸡的积极性,又有较好的销售渠道,但得不到相应的扶持,如本次调查的蒿沟村,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数量的增多,当地鸡很受游客欢迎,村民对发展养鸡的积极性很高,要求县上将养鸡同发展养猪同等对待给予扶持,帮助他们起好步。

六是劳动力素质不高,农民组织化水平低。我县农民的文化素质总体不高,部分农民缺乏自我创业、吃苦耐劳精神,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加之缺少农业产业技术服务人才,技术服务跟不上,致使劳动力素质不高。部分村级基层组织中缺少发动群众,积聚力量有序兴产业的能人,农民发展产业不是单打独斗就是盲目随从。

七是政策激励、推动措施不强,没有形成合力。一村一品与过去的专业村不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战术,是产、加、销的有机结合体,他具有新的内涵和新的时代特征。我县自实施一村一品以来在政策激励和行政推动措施上与原来相比没有本质区别,没有将一村一品建设放在农村经济区城发展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形成了一村一品属于农业部门的一项业务工作,没有形成发展一村一品的合力。

五、建议和对策

(一)建议

1、准确定位。一村一品是一个动态和区域性概念,省委、省政府是站在全省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上提出的目前以村为单元发展,逐步向以乡、县为单元发展。而宁陕县山大人稀,人口居住分散,最大的沙沟村1504人,最小的花石村42户159人,如果以村为单元发展一村一品可能会削弱产业规模,有违一村一品发展本质。建议该县一村一品不按上级业务部门以行政村为区域进行规划、发展、投入和统计的统一模式发展,将农业产业进行整理归类,把同一类或类似产业归为“一村”,在这一区域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重点扶持并健全一村一品发展体系,自己探索宁陕一村一品的发展之路。一村一品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它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它与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一致的,因此,建议将一村一品建设放在新农村建设的突出位置强力推进。

2、用活政策。一是将所有涉农用地都归为农业用地,纳入农业部、国土资源部文件许可范围,减少审批环节和费用,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合法流转,实行集中连片,规模开发,集约经营,发挥规模经营效应。二是应用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在加大培植、管护林业资源力度的同时,加快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升产业水平和效益,使农民自觉地做到靠山吃山,吃山养山,良性互动,永续利用。三是正确引导,允许农民采用袋料食用菌控温控湿控光管理办法栽培椴木食用菌,延长生产周期,延缓资源消耗,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

3、因地制宜地在“品”字上下功夫,打造特色产业。充分利用自然赋予的生态资源、生物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重点提升规模化、商品化、专业化水平,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专业协会等社会服务体系的作用,提高农

民组织化程度。畜牧养殖业在主攻城关、汤坪两个强乡镇二十八个专业村的同时,有条件的区域积极组织特色型、生态型养殖试验、示范,如野猪、土鸡野鸡、冷水鱼、大鲵等,逐步形成特色养殖专业村。食用菌产业在绿色认证上突出富硒食用菌的研究与权威认证工作。山地中药材着重发展天麻、猪苓等大宗品种等等。

4、充分利用宁陕优势资源,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按照宁陕林木年生长量,全县70%的农户户均生产5000袋食用菌计算,共用材68.7万立方米,只占生长量的14.2%,不会影响到该县的生态保护。因此,建议将食用菌作为全县一村一品建设的主导产业,在现有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稳定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

(二)对策措施

1、深化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解决应该抓、必须抓、务实抓一村一品问题。要进一步深化一村一品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升级、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的认识,形成从上到下,各级各部门同心协力抓一村一品的思想认识;建立健全一村一品组织保障体系,充实一村一品发展领导小组和发展办公室,加强对一村一品建设工作的领导,建立一村一品发展联席会议制度,高效决策,科学调度,精心实施;发展一村一品的关键是工作落实,过硬和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是发展和实现一村一品的必备措施。一村一品工作要攥在一把手手中,特别是贫困地区一村一品要成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议事内容,确定的包抓领导和人员一定要到岗到位的工作。制定、出台严格的考核奖惩激励政策,将一村一品发展列入乡镇和部门考核范围,作为干部提拔、任免、享受待遇的主要依据,在各产业各乡镇之间开展定期的评比活动,并对结果进行通报督察。

2、宣传发动,典型示范。加强宣传工作力度,使一村一品深入人心,让群众了解一村一品、理解一村一品、积极主动实施一村一品,着力营造一村一品发展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对已经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要进一步培育壮大,在重点抓好食用菌产业,广货街镇、皇冠镇、筒车湾镇生态旅游业,在汤坪镇、城关镇、江口镇畜牧养殖业的基础上,通过资金、项目、技术集中投入和帮扶指导,加快培植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有竞争力的示范村、示范乡镇,定期召开一村一品现场交流会,通过总结交流,从中发现好的典型,推广好的做法,从而达到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目的,并对发展一村一品中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例、好的经验,进行大力宣传。

3、增加投入,强化扶持,加快发展。一是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县财政调整优化支农支出结构,把重心向一村一品发展上倾斜,通过对一村一品生产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农民培训等扶持,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创业精神,切实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提高一村一品发展能力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二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依托项目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三是增加金融资金投入。各金融机构特别是政策金融机构,把支持一村一品发展作为支农突出重点,增加投放额度,适度降低门槛。四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向一村一品发展。

4、优化发展环境,抓好招商引资,借助外部力量推进。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宽松的投资环境、公平的市场环境、安全的社会环境,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借助外力,为我县一村一品发展输入动力。利用我县已搭建的招商引资平台,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精心准备一批生态旅游、畜牧养殖、山地药材、食用菌等一村一品招商项目,进行推介洽谈。

5、建全一村一品服务体系。解决一村一品健康发展问题。虽然我县的一村一品发展还处于落后和起步阶段,主要精力放在生产上,但是随着一村一品的发展,必须建立健全与之相配套的市场、信息、技术、人才、金融等服务体系,依托完善的体系支撑,确保一村一品步入健康道路。目前要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培育新型农民。一是整合现有的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使各产业都有与之对应技术服务机构和技术人员。二是加大乡土技术人才培训力度,满足农民群众发展一村一品的技术服务需求。三是加强村组干部和农民培训提高农民实施一村一品的能力和水平。四是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等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力度,提升一村一品科技含量。要健全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加快农村信息服务站和一村一品信息平台建设,着力解决信息站、信息平台有效运营问题,让群众得到真正、有效的信息和技术;通过,能人大户带动,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中介服务组织等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效规避和降低市场经营风险。

6、以龙头企业为抓手,实现一村一品发展的新突破。从宁陕一村一品发展较好的村看,龙头企业带动效果十分明显,如蒿沟村的秦岭峡谷漂流企业带动了当地农家乐的兴起;石沟村的香菇示范户和贩运户带动了全县食用菌产业的兴起等。实践证明,增育壮大龙头企业是一村一品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当前,宁陕的一村一品建设在抓好产业建设的同时,一是培育壮大现有的生态旅游、食品加工、绿色养殖、产品营销等企业或大户。二是积极创造条件招商引资等措施创建龙头企业,通过“龙头”的舞动作用推进一村一品建设的突破发展。三是抓好覆盖率高、农户受益大的食用菌生产中菌种生产企业和组建食用菌营销贩运队伍,推动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四是积极培育大鲵繁殖企业(或大户)和开展农户养殖大鲵的试验、示范推广,逐步向大鲵养殖专业村方向发展。

一村一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富裕农民,一村一品发展好了,就能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升,就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

本次调研在县政协主席、分管副主席的精心指导下,调研组的全体同志深入到乡(镇)、村、组和农户进行了详细走访调查,了解了一些基本情况,同时,一村一品建设主管部门提供了2007年的统计资料,经整理分析,对宁陕的一村一品建设情况提了一些基本的看法和意见、建议,旨在推动该县的一村一品的健康发展。但由于该县的一村一品建设才刚刚起步,加之我们调研组对一村一品建设缺乏足够经验和相关知识,文中提出的一些观点不一定十分准确,只求抛砖引玉之效。

篇2:宁陕县一村一品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

(2006年6月19日)

为掌握全市一村一品发展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研究探索加快一村一品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我们采取市与县(市区)配套联动、全面统计与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就此进行专题调研。

一、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

全市辖12个县市区,134个乡镇,6454个行政村,总人口812万人,耕地783万亩,乡村农户165万户,农业人口596万人,乡村从业劳动力371万人。2006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8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77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90元。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化升级,全市以发挥资源、传统和区位优势为前提,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以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一村一品发展,取得良好开端,日趋凸显,在局部地域已形成主导格局。据调查统计,到2006年底全市一村一品专业乡镇发展到18个,占乡镇总数的13.4%;专业乡镇主导产业从业农户12.35万户,占63.4%;专业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主导产业从业农户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5771元、6019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5.7%、31.1%。专业村发展到67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10.4%,其中农产品生产型602个,涉农服务型21个,非农产业型41个;专业村主导产业从业农户16.05万户,占77.4%;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主导产业从业农户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5766元、6063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5.6%、32.1%。综合分析,全市一村一品发展呈现出以下突出特点:

一是主导产业日趋凸显。围绕大蒜圆葱、瓜菜、优质果品、速生丰产林、苗木杞柳、肉鸭蛋鸭、奶牛肉牛、淡水产品、甜叶菊、食用菌等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形成一批专业基地、专业乡镇、专业村和专业户。目前,种植业建成170万亩大蒜圆葱、15万亩优质西瓜、10万亩优质土豆、600万m2食用菌、10万亩甜瓜、5万亩甜叶菊、5万亩中药材、5万亩芦笋种植基地;养殖业建成103处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2570处年出栏万只以上禽场、670处年出栏千头的养猪场、56处年存栏2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基地、存栏1600万只肉蛋鸭养殖基地;水产业建成700余处规模养殖基地;林果业建成100万亩用材林、90万亩干鲜果品、25万亩苗木花卉和10万亩苗木杞柳基地。

二是覆盖领域不断拓宽。一村一品由过去以种植业为主向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水产业,农产品加工、运销、休闲观光涉农服务业及非农产业并举,种植业由过去以粮食生产为主向粮食与经济作物并举转变,一村一品覆盖的产业领域不断拓宽。全市一村一品专业村670个、主导产业从业农户16.05万个,其中,粮食、油料、棉花、蔬菜瓜果等种植业329个、7.87万户,大牲畜、生猪、肉羊、家禽等畜牧业77个、1.47万户,水产业17个、0.45万户,林果业167个、3.96万户,农产品加工、运销、休闲观光涉农服务业27个、0.71万户,其它非农产业53个、1.59万户。

三是产业层次逐步提升。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和产品规模不断膨胀,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出口创汇能力不断增强。18个一村一品专业乡镇,10个蔬菜瓜果专业乡镇种植基地26.04万亩,平均种植规模2.6万亩;1个生猪养殖专业乡镇生猪存栏规模5.47万头;3个水产养殖专业乡镇养殖规模13.9万亩,平均养殖模4.6万亩,4个林果种植专业乡镇种植规模13.86万亩,平均规模3.46万亩。获得商标注册14个,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的达到9个、5个、3个,分别占50%、26%、17%。主导产品年出口创汇达到1.03万美元,占全市农产品出口创汇的24.7%。

四是区域带动日益增强。全市一村一品发展对区域主导产业培植、农产品市场销售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全市18个一村一品专业乡镇,带动主导产业从业农户12.35万农户、从业人员30.16万人,分别占专业乡镇农户和从业人员的63.4%、62.4%;主导产业收入和主导产品销售收入达到50.52万元、42.97万元,分别占专业乡镇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5.5%、47.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71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5.7%。67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带动主导产业从业农户16.05万农户、从业人员37.45万人,分别占专业村农户和从业人员的77.4%、74.2%;主导产业收入和主导产品销售收入达到63.10万元、58.91万元,分别占专业村经济总收入的70.8%、66.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66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5.6%。

篇3:关于发展“一村一品”的思考

1 坚持科学发展, 正确认识一村一品的内涵和重要性

一村一品是一个形象说法, 它并非要求一个村只限于生产一个产品, 可以是一村两品, 也可以是一村几品。所谓的村也是一个区域概念, 可以是一个村, 也可以是几个村, 甚至是一个乡镇。一村一品强调的是, 一个村至少要开发一种产品, 一种具有本地特色、打上本地烙印的产品, 并围绕主导产品的开发生产, 形成特色突出的主导产业。这个主导产业可以是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 也可以是商贸、餐饮、休闲、文化等行业。一村一品的发展过程, 是一个由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名品的过程, 是一个由品种到品质、品质到品牌的跃升过程, 是一个通过产品的开发生产托起一个产业、振兴一方经济的过程。发展一村一品, 是使优势不明显的村加快培育出主导产业, 使拥有主导产业的村将产业规模做得更大, 产业链条拉得更长, 发展得更具特色。实践证明, 发展一村一品不仅可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而且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 意义重大。

1.1 发展一村一品, 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

发展一村一品, 根据一个村的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 面向市场选择和培育村里的主导产业和产品, 有利于集中生产要素的投入, 推广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 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 从而比较好地实现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手段科学化和产业化经营一体化, 有效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 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1.2 发展一村一品, 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举措

发展一村一品, 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 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益;可以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 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 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如果一村一品的主导产业是二、三产业, 还可以分享到非农产业的利润, 达到以工补农的效果, 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绥化市通过大力实施一村一品战略, 积极培育乡村特色产业, 已发展专业养殖村33个劳务专业村3个。畜牧专业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380元, 蔬菜专业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258元, 劳务专业村人均纯收入达到6100元, 专业村农民人均收入比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高出2000多元。一村一品成为农民增收的可靠来源。

1.3 发展一村一品, 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动力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证。发展一村一品, 既对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经营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也搭建了更好的平台。在发展一村一品的过程中, 农民不仅仅是尝到了增收的甜头, 重要的是可以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 增强市场经济观念, 提高各个方面的素质, 从而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

1.4 发展一村一品, 是推进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重要手段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发展一村一品, 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可以加快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 促进农村中介组织发展, 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有效解决千家万户小规模经营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有利于实现、维护和发展好农民群众的利益, 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 坚持科学发展, 准确把握推进一村一品的发展战略

发展一村一品, 要科学发展, 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发挥资源和区域优势, 坚持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 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和产品, 优化发展环境, 完善发展机制, 提高发展质量, 拓展发展空间, 促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

2.1 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大力培育主导产品和产业

培育一村一品的主导产业, 首先要在结构调整上下功夫。一要提升农业产业结构, 培育一村一品的主导产业。在保证粮食稳定增产的同时, 积极扩大特色养殖、种植和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绿色食品的生产, 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 加快形成一村一品的主导产业。二要优化农业产品结构, 选准一村一品的主导产品。以市场为导向, 立足自身优势, 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三要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打造一村一品的产业集群。四要改善农村就业结构, 增强一村一品吸纳就业的能力。五要挖掘农村资源优势, 积极发展各种潜在产业, 重点发展农村服务业。

2.2 推进产业化经营, 完善一村一品的发展机制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 使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发展成为强项经济, 为一村一品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是通过产业化经营, 构建一村一品的市场联结机制。二是通过产业化经营, 提高一村一品的商品率和加工转化率。三是通过产业化经营, 扩大一村一品的经营规模。四是通过产业化经营, 提升一村一品的科技含量。发挥龙头企业在科技推广方面的作用, 带动农户使用统一的良种、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 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要把培育龙头企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为一村一品的发展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

2.3 推进科技兴农, 切实强化一村一品的科技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只有依靠科技创新,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才能不断提升一村一品的发展水平。一要推进农业科技体系创新, 提高一村一品的发展质量和比较效益。二要加快农业科技入户, 为发展一村一品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撑。三要抓好新型农民的教育培训, 培养一批发展一村一品的新型农民。按照“围绕主导产业, 培训专业农民, 进村办班指导, 发展一村一品”的要求, 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等方式, 普遍开展现代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培训。

2.4 加快品牌培育, 不断提升一村一品的竞争力

大力培育名牌农产品, 树立品牌形象, 发挥品牌效应, 推动“一村一品”的发展。一是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组织创建标准化示范区, 推广标准化生产模式, 按照“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 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认证管理, 确保一村一品的质量安全。二是努力建设好寒地黑土品牌。三是经营好寒地黑土品牌。完善企业营销体系, 扩大寒地黑土绿色物产在国外市场的销售数量, 加强寒地黑土品牌的宣传、保护和推广, 提高一村一品的信誉度和知名度。

2.5 积极开拓市场, 进一步拓宽一村一品的发展空间

篇4:一村一品与现代农业发展

一村一品运动已经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成功模式,是由日本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先生首先倡导和积极推动发展起来的。1983年,平松守彦先生应邀访问上海,首次将一村一品运动的成功经验介绍到中国。此后,一村一品的理念开始在中国得到重视和推广。在平松守彦先生的热情支持下,国家外国专家局组织中国部分省区的专业人员到日本大分县培训学习一村一品运动的模式,并聘请日本专家到中国传授经验。近年来,一村一品在中国受到更加广泛的认同和重视,为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截至目前,中国已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5万余个,占行政村总数的7.5%,专业村农户数超过2000万家,占全国总农户数的8.3%,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600多元,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94倍。

新阶段发展一村一品要赋予新的内涵。一村一品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现在我们所说的一村一品,不是简单的一个村一种产品,而是一个形象说法。对于“村”来说,它不是单纯地指自然村或行政村,而是一个经济区域的概念。对于“品”来说,就是在开发产品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品牌的培育和打造,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内在品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对于产业来说,一村一品涵盖的领域,既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也包括商贸、旅游、文化等行业。一村一品的发展过程,就是由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名品的过程,由品种到品质、品质到品牌的跃升过程,由产品的开发生产带动一个产业、振兴一方经济的过程。

新阶段发展一村一品要有新认识。第一,一村一品的产生和发展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符合自然规律。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差异大,物种资源丰富。东北三宝、西南藏药、东部水产和西部桑茶果艺等特色产业,都是经过自然选择逐步形成的,自然环境对产品和产业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二是符合经济规律。国内外实践表明,发展一村一品能够更好地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促进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三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发展一村一品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农业资源,还能够把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社会元素融合到产品中,使传统产品形成独具特色、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第二,要深刻认识一村一品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农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农业和农村工作直接面对千家万户,土地分散、经营规模小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一村一品的发展,正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实行一村或多村的连片生产,在现有体制下实现了分散小生产、集成大群体式的规模经营,为农业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集中生产要素、完善配套设施、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第三,充分发挥一村一品对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的重要作用。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满足社会多元化、多层次需求,农业多功能开发和利用领域的前景越来越广阔。发展一村一品既有利于丰富农产品结构,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又有利于拓展农业的生态保护、休闲旅游、文化传承等功能。

新阶段发展一村一品要开辟新途径。根据国际经验,一村一品必须紧密依托当地情况,自主创新,培养人才,并着眼于全球市场和未来发展。一村一品致力于引导农民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开拓国际市场。一是激发农民的创业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农民的创业精神,切实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要不断创新一村一品发展的体制机制,依托当地资源,盘活各种生产要素。二是更新发展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一村一品就是通过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业块状经济。要强化创新意识,坚持用发展区域经济的理念指导一村一品发展。三是优化发展环境。发展一村一品要把优化发展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宽松的投资环境、公平的市场环境和良好的舆论环境,为吸引资金、技术、人才创造更大的空间。

篇5:宁陕县一村一品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一、现状

××县“一村一品”虽起步较晚,但经过几年的发展,业已形成了洪湖(刘垦)、中童生猪,马荃山地土鸡,刘垦花生,锦江灌田杨梅,洪湖苗木花卉,杨溪大塘葡萄等一批专业乡(镇)和特色村,探索出了形式多样的“一村一品”发展模式,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今年,××县洪湖路底姜家村、锦江灌田村、马荃金庄村等12个村被列为省“一村一品”示范点;灌田杨梅基地、倪夏甘蔗基地、金庄山地土鸡基地被确定为鹰潭市十大“一村一品”重点示范基地。

(二)启示

近年来,××县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发展现代农业“五化”要求,促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取得了较好效果。从调查情况看,我们得到如下启示:

1.挖掘本地传统优势农产品潜力是发展“一村一品”的重要基础。几年来,××县因地制宜,大力开发传统特色产品,涌现出洪湖(刘垦)花生基地1.2万亩,潢溪倪夏、金墩等村700余户种植甘蔗面积1500余亩,锦江民主等村商品蔬菜种植面积7000余亩,洪湖、杨溪的西瓜种植等专业村组。

2.实施农业招商引资是促进“一村一品”发展的有效途径。2001年××县引进杭州蓝天园林公司在洪湖开发万亩苗木花卉基地核心区。几年来,在其示范带动下,洪湖周边地区先后涌现出新湖苗木花卉等专业村,基地总面积达8000余亩。去冬今春,引进浙江永康客商在杨溪乡大塘村开发优质葡萄基地400亩,极大地调动了当地群众葡萄种植的积极性,预计明年基地面积可达1000余亩,发展前景十分看好,可望在三年内发展到万亩以上规模。

3.积极创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发展“一村一品”产业的有效方法。2001年12月,在徐等福等38家生猪养殖大户的推动下,成立了××县生猪产业合作社这一全省首家生猪养殖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其带动下,××县生猪养殖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目前,合作社有社员128户,年出栏生猪40余万头,带动周边规模养殖农户1600余户,形成了中童十都村,洪湖路底姜家、汪家等一批生猪养殖专业村。

4.注重科技兴农,搞好示范带动是发展“一村一品”的重要手段。多年来的发展实践证明,有力的技术支撑,是发展“一村一品”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锦江灌田杨梅基地就是在致富能手洪克海示范带动下发展起来的。万亩苗木花卉产业的开发成功,得益于杭州蓝天园林公司雄厚的技术实力支撑。杨溪乡葡萄基地的迅猛发展势头,源于浙江永康葡萄协会多年种植葡萄成功经验的技术铺垫。

5.领导重视,强化服务,是发展“一村一品”的有力保障。近年来的发展实践证明,哪里的领导重视,决心大,服务到位,哪里的“一村一品”发展取得的成效就会愈明显。××县万亩苗木花卉基地和杨溪葡萄基地的创办,都是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与涉及的洪湖、杨溪等乡镇在征租土地等方面服务到位所取得的成效。锦江镇为把灌田杨梅基地做大做强,2003年出台扶助政策,镇政府为新增杨梅果园的农户提供贷款贴息,3年来共帮助支付贷款贴息20余万元,带动全村杨梅产业的发展。目前,该村有100多家农户参与杨梅种植业,连片杨梅基地面积发展到3000余亩。

××县的 “一村一品”发展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数量少,规模小;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标准化程度低,质量品牌意识不强;发展氛围不浓,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发展。

三、建议

针对××县“一村一品”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强化组织领导,优化发展环境。县乡都要成立“一村一品”发展组织领导机构,进一步明确相关责任。各乡镇及相关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搞好服务,为“一村一品”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县、乡财政要挤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县、乡发展“一村一品”产业的扶助启动资金。建立“一村一品”工作评优考核机制,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2.突出农业招商,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扶持一批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借助外力,增强“一村一品”活力。千方百计引进与本地主导产业相关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贸易企业,并且把引智、引资与引企有机结合起来,突出主导产品的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提高竞争力,加快培植“一村一品”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3.着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培育适应“一村一品”产业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组织体系,为“一村一品”和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组织载体。鼓励多主体创办,引导多形式发展,有计划培育一批产品特色明显、带动面广、竞争力强、运行机制健全的示范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每个示范村建成一个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

行业协会的服务功能,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参与“一村一品”农户的利益最大化,有效地规避和降低市场经营风险。

4.强化科技推广,树立品牌意识。一是引进优良品种,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二是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联合,挖掘培育特色产品,开发出新农产品,突出“一村一品”的特色;三是通过请进来的办法,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改造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价值。同时要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创建一批叫得响、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品牌,通过品牌开拓市场,促进产业提升,帮助农民增收。

5.努力抓好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首先抓好省、市已列上号的“一村一品”示范村和重点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其次实施好本县的“一村一品”十村示范、百村推进工程,即选择十个发展“一村一品”基础较好的自然村,着重在发展现代农业、提升产业化水平、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改进加工工艺和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方面进行示范;“百村推进”的任务就是选择100个自然村来推广“十村示范”的经验,以点带面,全面推广。

篇6:锡盟水产业“一村一品”调研情况

全国发展“一村一品”经验交流会召开后,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一村一品”是加快农业和农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表示,发展“一村一品”,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是各级农业部门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抓手。对于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提高农民素质,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各地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一村一品”取得了重要进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搞活了区域经济,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一村一品”,成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动力。发展“一村一品”,还成为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举措。

农业部也将围绕培育“一村一品”主导产品和产业,采取一系列重点措施。其中第二大项目是壮大良种畜牧水产业。

按照内渔政发[2006]19号文件内容的要求,我盟组织渔业业务单位开展了“一村一品”建设调研。

一、我盟水产业“一村一品”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盟渔业生产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积极进行结构调整,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水产品。各级党委、政府对渔业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渔业生产稳步健康发展,水产品总产量逐年攀升,通过不断对各种天然水域的开发,养殖产量逐年增长,在水产品总产量中所占比重也不断上升。

二、渔业结构调整和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取得明显进展,一些名优品种在我盟天然水域占绝大多数的条件下已经成为我盟天然水域补充资源的一种重要方式,从引进移植到形成个体乃至有些品种已形成产量,这些名优品种如大银鱼、河蟹已经跻身于锡盟渔产量之列。冷水鱼中娇儿——高白鲑自2003年落户我盟水体后,生长良好。2004年我盟又相继引进虹鳟鱼、大口胭脂鱼等名优品种,这对我盟渔业生产增产增效起到很大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三、、推广盐湖水域螺旋藻、盐藻人工养殖的示范工作,深入研究加工技术,积极开展盐碱水域卤虫、钩虾的深加工,池沼公鱼、河蟹等名优水产品的冰冻保鲜和小型经济鱼类的精

加工工作。

推进一村一品必须将发展“一村一品”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积极制定我盟“一村一品”发展规划,抓好以下工作:

1、利用我盟大中水面水质优良、无污染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挖掘无公害、绿色水产品的生产潜力,把发展无公害水产品作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来提高我盟水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2、继续抓好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移植、增殖发展工作。大银鱼在我盟较多水面推广移植,大部分移植水域中均见到了个体,需对大银鱼的生长、繁殖及水域环境进行定期监测和深入研究,摸清自然规律,力争在“十一五”期间产生效益,到“十一五”期末,大银鱼产量达到500吨,移植面积稳定在60000亩;

3、天然水域河蟹放养在我盟已实施四年了,通过河蟹放养项目的实践证明,是见效快、效果好的项目,冷水鱼类高白鲑在我盟水域环境中生长良好,很有推广价值。我盟的多伦县、正蓝旗、西乌旗分别进行了虹鳟鱼、大口胭脂鱼、青蛙的引进

移植试验,且通过监测生长状况良好,因此,按照“一村一品”的战略举措,我盟在名优品种的引进移植上,采取“品种增加、数量增多、范围拓宽”的办法,使名优品种大力推广开来,成为特色品种。

4、卤虫是我盟的特产,泥鳅的产量在我盟渔业总产量中亦占有较大的份额,建设锡林郭勒盟卤虫加工厂,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对卤虫及其休眠卵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努力做好渔业推广工作

树立新观念,适应新形势,逐步推广名特优水产品养殖、水产养殖科学管理、优良苗种放养技术、病害防治技术等健康养殖技术,保证水产养殖安全,推广生态渔业技术,优化渔业资源及养殖模式,建立渔业增养殖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提高渔业的综合持续发展能力。

发展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生产优质水产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无公害水产品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是提高水产品安全的必备条件和市场准入的先决条件。为充分发挥我盟天然水域无污染的优势,把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水产品作为

提高我盟水产品质量,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积极开展无公害水产品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

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扶持“一村一品”建设项目,贯彻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制定和实施支渔惠渔政策,根据“一村一品”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形成“一村一品”的政策支撑体系。

1、建立“一村一品”发展的资金投入机制,积极推动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逐步形成支渔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农业信贷资金的保障机制,不断增加“一村一品”发展的投入,增强“一村一品”发展动力。促进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资源向“一村一品”聚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2、探索新的投融资机制,继续开展招商引资,加快渔业生产开发,积极探索新办法,运用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扩大投资领域,适时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各方投资,为投资者提供优质的技术和信息服务,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投资环境。

二00六年六月二十九日

上一篇: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下一篇:写诗软件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