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

2024-05-10

2010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通用8篇)

篇1:2010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

2010-2015年株洲市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

“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是推进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实现“保二争一”目标和建设教育强市的重要时期。为大力发展株洲职业教育,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及《株洲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特制定《2011-2015年株洲市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

一、现状分析

(一)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株洲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交通枢纽,是“一五”时期建立起来的以机械制造、建材、化工、纺织、冶炼为主的重要工业城市,中央、省属大中型企业相对集中。全市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2000多家,其中大中型企业60家,跻身全国500强之列的企业5家,已形成以冶金、机械、化工、建材、陶瓷等为支柱产业、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原材料生产和制造工业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的工业体系,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亿元,财政收入亿元,城乡居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十二五”的发展目标是建设特大城市,其中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亿元,年均增长%,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为。

株洲不断增强的综合实力和鲜明的产业特色,为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注入了强劲推动力。新中国成立后,株洲列为国家重点建设工业城市,一批技工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相继落户株洲。50年代,株洲铁路工厂技工学校(现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成为湖南省第一所技工学校。此后,株洲铁路机械学校、株洲冶金工业学校、湖南省化工学校、湖南省财会学校第一批行业特色明显、办学条件优越的国家级重点中专相继在株洲产业,成为株洲乃至全省和全国重要的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全市现有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33所,在校学生约5万人。拥有省级示范性建设中职学校和县级职教中心6所,国家级重点中专、技工学校10所,农村示范性职业技术学校5所。设在职业院校内的国家和省级高级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10家,国家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1个。

经过几十年发展,几次资源整合,株洲市职业教育基本形成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存、培养与培训相结合、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09年,全市应届初中毕业生为2.9万人,中职招生达到1.6万多人,超过了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连年攀升。各类院校和培训机构积极推行开放办学,近两年培训企业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30万多人次。服务经济社会成效

显著,为株洲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崛起作出了突出贡献。五十年代开始,为支持株洲城市建设,一批铁道、冶金、化工、机械等中专学校落户株洲,为株洲培养了大量技术产业工人。目前,在全市近40万产业大军中,有近20万人是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近几年稳定在95%以上。

(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和建设需求

国家宏观政策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并制定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具体目标。职业教育必然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高潮。株洲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发展职业教育,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对株洲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有力地促进了全市职业教育发展。“十一五”期间提出建设教育强市的战略目标,重点发展职业教育,决定投入50亿元,建设一座占地5700多亩的株洲职教科技园,全面整合城区职教资源。职教园将以建设“城市名片、两型典型、职教洼地、发展引擎”为目标,立足长株潭,辐射全省,面向全国,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成为长株潭乃至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职业学历教育中心、农村劳动力培训中心、企业职工技能培训中心、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中心。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株洲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准备了条件。株洲东临“长三角”,南近“珠三角”,北靠“武汉经济圈”,西接“西部大开发”,同时株洲又面临我国“中部崛起”发展战略机遇,是我国中部重要老工业基地,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据统计,仅株洲市来说,目前全市中级技工比例为%,高级以上技工仅占%,而技师和高级技师占%,技工人才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缺口大。现在,株洲市的经济发展进入了快速增长期,每年需增加就业岗位4万多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生产、服务一线产业工人的素质、技能和数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职业教育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是株洲市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改变株洲市人才结构的现实需要,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株洲的必由之路。

(三)基础能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资源分布不均衡。株洲职教资源70%集中在城区,农村地区相对薄弱,学校办学规模小,条件简陋,师资薄弱,发展前景堪忧。

二是空间狭小,制约了学校发展。株洲工业学校、株洲技术学院校园面积都不足100亩,在校学生分别达到5000多人、4000人。城区有4所院校急需择址新建或整体搬迁,有6所院校一校多址。这种分散建设方式和校园分布格局,加大了学校建设和管理的难度。

三是设施设备简陋落后。不少学校办学条件设施不足,设备老化,难以跟上新技术、新工艺的步伐,加上招生专业不断扩大,实习实训设施建设严重落实。

四是投入不足,学校负债运转。据统计,全市职业院校负债已达3亿多元。沉重的偿本还息负担,使院校不敷出,运转困难。

二、建设目标及任务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十二五”期间,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两大主题,以建设株洲职教科技园为重点,优化城区职业教育资源;统筹兼顾,加强农村职业学校建设,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推进职业教育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基本原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规划、优化资源、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分类推进、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培训,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实现高、中、培训的有机衔接和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良好沟通。

(二)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认真贯彻和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株洲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逐步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联系的、与普通教育良好沟通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形成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协调发展、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主干体系。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教学手段现代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训工程”。根据初中生源的变化,中等职业教育积极招收往届初中毕业生,应往届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返乡农民工,从2011到2013年每年扩招10%左右,2013年在校生规模达到6万人。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保持6.5万人。实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和农民脱贫致富,提高进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职业教育每年引进、推广科技致富项目10个,培训农村经纪人200人,农村基层干部500人,实用技术培训1.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2万人。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到2015年,全市所有农村普通中学开设职业技术教育课,80%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持有“双证”,基本掌握1-2项实用技术,实现新增劳动力预备培训制度化、规范化。每个乡、村都有一个能满足当地农民技术学习和精神文化生活

需要的设施配套的实用型、开放型的农技校,100%达到县级合格农技校标准。

实施“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在企业中建立工学结合的职工教育和培训体系,面向在职职工开展普遍的、持续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加快培养高级工和技师,建设学习型企业。

——学校建设目标:全面建成株洲职教科技园,学历教育规模达到8万人,常年培训达到7-8万人;园区实现资源高度共享,建设水平达到园区绿化,建筑美化,景观亮化,交通自动化,管理数字化;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每个县(市)创建省示范性县级职教中心,创建一所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5所省级示范性乡镇农校。各县(市)职业中专学校规模均达到2000人以上。重点建设民办中等职业教育机构20个,在校学生均达500人以上。——专业建设目标:打造十个省级、二十个市级重点建设专业,形成机械制造、电子工业、信息技术、商贸旅游、厨艺烹饪、交通运输和化学工业等对接当地产业的职业教育精品专业群。

——实训基地建设目标:城区以株洲职教科技园实习实训中心为依托,建设成为长株潭职业教育实习实训中心基地。农村地区重点建设炎陵县职专旅游专业实训基地,茶陵县职专纺织专业实训基地,攸县职专种植养殖专业实训基地,醴陵市职专陶瓷、烟花专业实训基地,株洲县职专服装专业实训基地。

——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培养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骨干教师,“双师型”专业教师达到60%以上。

(三)建设任务

根据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目标,应当完成以下建设任务:

1.整体搬迁株洲工业学校、株洲中等职业学校等10所职业院校;入驻株洲职教科技园,校区建设计划投资约40亿元。其中自筹亿元,申请中央财政支持亿元。

2.新建株洲职教科技园实习实训中心。该中心由数控技术、模具设计、服装设计与加工、汽车运用与维修等20多个基地组成,计划投资约10亿元。自筹亿元,申请中央财政支持亿元。

3.建设攸县职专种植养殖专业等农村地区中职学校实习实训基地5个,计划投资亿元。自筹亿元,申请中央财政支持万元。

4.配备各种实习实训设备万台(件),计划总投资亿元。自筹亿元,申请中央财政支持

万元。

三、投资和进度安排

(一)投资安排

“十二五”期间,我市职业教育投资总体需求约亿元,其中中等职业教育总资约亿元。中等职业教育校区建设投资亿元;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投资亿元;设备购置费亿元。合计亿元。按照以地方为主,中央适度支持的原则,拟我市及各有关院校自筹资金亿元,申请中央财政支持亿元。分投资计划见附件一(2010-2015年株洲市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项目汇总表)。

(二)进度安排

详见附件二(2010年-2015年株洲市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范分项目方案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部门联动

认真落实部门职责。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完善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发挥好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实行职业教育季度汇报、半年评估、全年总结制度,确保职业教育工作计划的落实。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定期对同级政府有关部门和下级政府进行职业教育督导检查,并将督查的结果纳入有关责任人考核的内容。定期对职业学校办学水平进行督导评估,督导结果定期向社会公布。

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全市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职业教育的有关工作,逐步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院校职业资格认证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的实施办法。人事部门要把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纳入《株洲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积极制定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着力创新人才使用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努力营造高技能人才在社会上有地位、在事业上有前途、在发展中有作为的良好环境。支持和激励用人单位积极录用职业院校毕业生,吸引更多学生报考职业院校,为职业教育的大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发改委要会同教育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共同制定“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专项建设计划”,支持建设一批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需要的职业教育骨干基地,着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职业教育的政策性投入,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创造条件。财政部门要落实好职业教育经费保障的政策,切实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支持职业院校更新实习设备,改善办学条件,要支持职业院校拓宽融资渠道,认真落实财税优惠

政策,引导各方面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农业部门要继续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素质工程”,建设农民科技书屋。规划、国土等部门要根据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调整城市建设规划、确保职业学校建设用地,做好用地报批及征地拆迁工作。

(二)多方筹措,增加投入

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严格落实中央、省政府关于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政策,确保城市教育费附加的30%和城市建设维护税的30%的比例用于职业教育。加强招商引资和融资工作,确保株洲职教科技园建设工程按计划推进。全面落实国家中职学生救助和逐步免除学杂费政策。

建立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从2010年起,市本级设立2000万元,各县(市、区)设立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发展职业教育,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递增。

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鼓励社会力量力职业学校,鼓励民办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办职业教育,鼓励社会捐资助学。积极探索吸收国(境)外资金和民间资本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途径和机制。

设立职业学校贫困学生助学制度。市、县两级财政安排经费,资助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

(三)加强管理,确保项目全面落实

市县两级政府成立由主管职业教育领导为组长,纪检监察、教育、质检、建设等部门组成的组织领导机构,对项目建设进行全程监管和定期检查。不断完善规划执行、资金使用、项目管理、评估验收等相关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确保工程质量。

篇2:2010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

能力建设项目”赴美教育考察报告

黄俭等

一、前言

2010年11月26日至12月16日,经教育部批准,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组织的“中美基础教育管理者领导能力建设项目”培训团一行22人,在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黄俭的带领下,对美国基础教育开展了为期21天的培训和考察。教育部、交流协会及美方接待单位高度重视、精心策划、周密安排,确保了此次出访的成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二、项目基本情况

“中美基础教育管理者领导能力建设项目”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与美中校际交流组织于2004年10月合作发起,主要目的是四个方面:一是了解和学习对方国家的基础教育体制和改革发展动态;二是学习伙伴学校(学区)成功的办学理念、管理实践和经验;三是建立长期互利的校际(学区)间的交流关系;四是促进文化间的理解。项目启动6年多来,已有约300名中美中小学校长、教育局长(学区学监)成功参与了项目,部分学校签署了中美校际合作与交流协议,双方建立了友好互利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中小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加快了基础教育国际化进程。

此次赴美培训是在中美两国省州友好交流的框架下,应美中校际交流组织的邀请展开的。培训团由北京、天津、辽宁、安徽、湖北等五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及中小学校长组成。培训团按照“中美基础教育管理者领导能力建设项目”的总体要求,采取“互访交流、深入研讨、搭对实践、深度体验”的方式,开展教育考察与培训活动。所到之处,受到了相关组织与学校的热情接待和妥善安排。中美双方的相关人员不仅增进了了解,加深了理解,并且结下了深情厚谊。此次培训大致可划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参观考察阶段,时间从11月26日至11月30上午,团组在纽约先后参观考察了芝麻街英语、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国总部等。第二阶段是学习培训阶段,时间从11月30日至12月9日,团组分成两个分团分别接受培训。来自北京、天津、安徽、辽宁的8人前往位于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接受为期一周的培训。湖北团员则按省州交流框架协议奔赴俄亥俄州接受培训。在此期间,即12月4日至9日,全团人员分别赴各搭对学区、学校,并入住接待家庭,学习考察该学区、学校的教育管理与学校管理工作,展开为期一周的微观观察和深度体验活动。第三阶段是全团集中培训总结阶段,时间从12月11日至16日。全团先后在美国联邦教育部、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乔治·梅森大学等组织机构接受培训。12月16日全体团员乘机安全返回北京。

三、学习与收获

通过深入“学习考察、交流研讨、搭对实践、深度体验”,全体成员对美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观念与模式、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中美基础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比较与研讨、对学习和借鉴美国基础教育管理、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更好地推进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目标有了更深入的思索。培训团成员还联系自身实际,相互交流,比较研讨,相互借鉴学习彼此在基

础教育管理与创新、人才培养观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等方面的经验,还分享了相互间的学习成果。全体团员非常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视作神圣使命的履行,每天克服生活、语言以及时间上的不适应,认真思考、讨论和记笔记,有时争得很激烈,有时为弄清一个问题通过多种渠道去了解,总有问不完的问题,美方也总是尽可能满足我们的要求,多方的共同努力保证了项目的成功实施。

1.美国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

(1)地方分权制教育管理体制

美国的教育管理体制与它的国体一致,属于分权制教育管理体制。联邦教育部对各州的教育没有统一的规定,教育行政权主要在各州,各州主要通过学区教育委员会负责管理本学区的教育事务,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不受统一的模式束缚。虽然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教育部门是分权管理,但彼此之间是相互支持和配合的整体。联邦政府对教育的介入和干预主要通过立法来明晰教育的发展战略,如2001 年制定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也有译作《有教无类法》)。其次是通过经费调拨来干预教育。各州教育厅负责本州的教育行政事务,主要包括教育立法、教育准入(学校设立、教师资格制度等),制定教学大纲和高中生毕业标准,对公立教育机构进行资格认证、评估,主要突出其对教育质量的管理与综合评价职能以及制订教育预算等。各州对教育事业发展有较大的统筹权,但不介入学校的行政管理。州以下的教育行政机构是学区,学区设教育委员会,由学区所有居民通过选举产生,一般由5至7人组成,任期3年。学区最高行政长官是学监,学监对教育委员会负责。学区直接管理本辖区内的学校,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对学校有较强的影响和干预能力。校长定期向学监报告工作,学监向校长提出工作方面的要求和改进工作的建议。美国学校校长是学校的行政首长,向学区教育委员会负责,执行学区教委的有关决议及管理学校日常行政事务,学校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可见,美国教育采用联邦教育部、州教育厅、学区教育委员会、学校校长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此外,各州还设立中学校长委员会、中职校长委员会、小学校长委员会,负责校长交流、学习、培训等活动,类似我国教育领域的社团组织。学监委员会、校长委员会都有专职人员办公,工作经费由州教育委员会提供。

各州还设立学监委员会(成员由学区推荐),学监委员会负责对学区各学监的岗位培训以及其他业务活动,有专职人员办公。

厅长、学监、校长、教师均是合同制,一般签协议1~5年,学区教委委员任期为4年。

(2)权责分明的教育运行机制

美国的学校是根据法律规定依法设立的。美国宪法规定,必须建立高效的学校系统。根据经济和社会状况,每一个行政区划,都设立若干学区。如俄亥俄州,一共有614个学区。与此相对应,实施经费责任分担机制,义务教育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学区委员会大体按1∶6∶3的比例来分担教育经费。实施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在州政府,联邦政府主要是引导与激励,学区发挥主体作用。这种经费分担机制,既突出了地方政府统筹发展基础教育的主体责任,又明晰了中央与地方(学区)的责任,明确了各自的职责与任务,形成了全民兴办义务教育的局面,让教育与每一位社区居民密切相关。

这种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保证了联邦政府的宏观调控主权,同时又能充分调动各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基础教育的发展与地方、学区居民密切相关,有利于基础教育在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和辖区居民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有

利于各项教育计划落到实处。

与此同时,美国形成了全社会重视和关注教育的局面。美国的社会教育资源十分丰富,政府、社区和企业都建有大量的博物馆、图书馆,并对学生和公众免费开放。学校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学校教育向社会延伸,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与视野。在波士顿期间,我们曾专程参观考察了当地的一家工业博物馆。参观过程中,我们分别看到一批初中生、一批小学生先后来到博物馆接受技能培训教育。其中,初中生还必须亲自动手,体验纺织工人工作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感受竞争的残酷和被淘汰、失业的滋味。美国的一些重要部门对学生也是开放的,如州政厅、白宫、国会山庄等,学校只要提前预约,均可以免费参观,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美国的政治制度及政府运作情况,了解公民的权利与责任。我们在参观俄亥俄州政府期间,正巧碰上几名老师带领小学生们参观州政府大楼,为的就是帮助他们了解政府的运作情况,增强公民意识。除此以外,社区也十分支持学校工作,不仅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供各种机会,而且在关爱帮教学生、支持学校工作等方面给予了关怀。我们离开结对的学校时,当地学校都特地举行中美教育交流座谈会,来自各方面的代表,包括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家长代表都纷纷到会,给予了特别的支持,也启迪并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2.美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概览

美国的基础教育实施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免费义务教育,主要呈现以下四大特点。第一,全部免费。对所有适龄儿童,学区安排免费入学,并安排统一的校车接送学生上下学。对家庭困难的学生,还由学校提供免费午餐。第二,保障机制健全。经费完全由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按比例投入。第三,小班化教学。一般每班25人左右,很少有超过30人的班级。第四,依法治教。学校严格依法办学,并依照法律处理办学过程中的矛盾和纠纷。接下来分别从学生在校时间、课程设置、学生管理、班级设置、课堂教学等方面分别加以阐述。

(1)在校时间

美国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因学段不同,在校时间不一。大体上年级越低,在校时间越短。反之,年级越高,在校时间越长。一般来说,幼儿园在校时间三个半小时左右,小学因年级不同在校时间3至7小时不等,高中8个小时左右。

(2)课程设置

美国基础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由学区教育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指需要通过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取得高考报名资格的课程)与大学招生资格考试接轨;选修课则五花八门,完全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定。

大体上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开设有电脑课、音乐课、艺术课、体育课、图书馆课等,小学高年级则开设语文、阅读、数学、社会科学、体育、电脑、图书馆、艺术、音乐等,初中课程有英语阅读、文学、英语写作、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综合)、社会(相当于思品、历史、地理)、综合实践、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还有少数选修课。高中实行学分制,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取得毕业资格,获得毕业证书。必修课有五门:语言写作,阅读,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必修课考试合格后,还需要参加由州政府组织的ACT或SAT考试,取得报考大学的资格。选修课有21个学分,其中英语4个学分,数学4个学分,科技3个学分,艺术2个学分,外语1个学分,还有体育、健康和社会实践等。选修课的设置,各校均不一致,都是当地学区根据各校实际确定。

(3)学生管理

在学生管理上,美国中小学实行导师制。学校设有辅导教师的岗位编制。辅导老师既可以是该学生的任课教师,也可以是非任课教师,主要提供学生思想教育、行为习惯与人生规划等方面的引导与帮助。

(4)班级设置

美国的小学实行教师包班制,一名老师要教授所包班级的全部课程。老师没有单独的办公室,课堂即是其办公室。老师既是班主任,又是生活及行为导师,既教学又批改作业,既教书又育人。学校提供教材及教学条件,老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和顺序授课。

中学不设行政班级,全部实行走班制。教师任课实行模块分割,一般主讲一门学科或一门学科的某一模块。必修课根据学生学业水平实际,划分成不同层次的班级,打破年级界限,实行分层教学;选修课则完全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选择。按照学校开设的课程,教师在自己所任教的教室办公。学生流动,教师不动,教室固定的“走班制”,是美国课堂教学的最大特色。

(5)教室布置

美国的教室布置也很有特点,没有类似中国的讲台,没有黑板,只有白板。学生桌椅的摆放成“堆”不成“排”,常常是几个学生的课桌围在一起,方便相互讨论学习。教室的窗户很大,很明亮,一般不能开启。窗台上放置有盆景、绿树鲜花等。另有书柜、学习栏、玩具及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不同于我们的设备,是触摸式的,要什么图案,用手点击拉出;要强调投影中的重点,只要用手在投影上画个圈,强调的部分就会放大并显得更加明亮,而其他部位就会黯淡下来。若做题,学生把答案输入遥控器,屏幕上就会有显示,还能显示出对错比例以及做错学生的名单。屏幕上还有可以上网的菜单,老师上课都喜欢点击上网,让学生随时接触网络资源。教师的办公桌上有电脑、打印机、打孔机,学生课堂资料、作业都由老师打印,并在边上打孔,方便学生收放到讲义夹中。对于学生作业,老师写的评语很长,也很富有激励性。学生订正错误都用有粘性的小纸条,贴在讲义上,以方便日后复习。

(6)课堂教学

篇3: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

关键词:职业教育,资源整合能力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能力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 这是高职院校未来改革发展的方向和任务。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推动下, 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一个“量”的快速发展阶段, 规模迅速扩大与资源紧缺矛盾突出愈加显现, 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总量小且渠道单一, 尚未真正形成政府、社会力量、企业、公民个人等共同投入的多渠道投入保障机制。高职院校基础仍旧比较薄弱, 高职教育投入的增长速度又赶不上事业发展的需要, 无法打造形成高职教育发展的优势和品牌, 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基础能力建设, 推动高职院校进一步扩大培养培训规模, 扩展招生对象和服务范围, 更紧密地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相结合, 面向企业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等群体, 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实用技能培训, 进一步提高劳动者就业、再就业和创业能力, 必将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

一、领导决策能力建设

领导办学治校能力建设是确保基础能力建设的方向, 也是前提。《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必须做到领导能力领先, 要求学校领导班子办学理念先进, 具有战略思维、科学决策能力和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

借鉴世界高职教育发展理念, 并结合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情况, 把发展理念作为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的根本。

二、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

文化是高职院校的一面旗帜, 校园文化建设是职业教育打造“王牌”的因素之一, 是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不可忽略的要素。全员参与、项目众多、内涵丰富的“大学生文化艺术节”, “千名学生下社区”的志愿服务社会, 定期开展的“文化讲堂”等都是高职院校的一面旗帜。只是在今天各色丰富的活动中建造特有的文化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校园文化的建设更多的要与专业结合, 例如中文专业的朗诵、书法活动;学前专业的合唱、基本功大赛; 旅游专业的会展等都可以形成其专业的特色文化,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的魅力才是硬道理。

三、人才培养能力建设

要以课程为核心的专业建设,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人才培养能力是高职院校发展得利的核心, 当今院校在招生不均衡的前提下, 使得求学之子变为可用之才是各专业在课程建设之初思考的问题。某高职院校中文专业提出“六个一”工程, 即写100篇以上文章;发表1篇 (首) 以上作品;背诵100篇以上诗文 (其中诗歌80首, 散文20篇) ;讲1节优质课;参加过1次以上以年级为组织的诸如朗诵、复述、演讲、讲故事、三笔字、说课等语言文字活动;制作一组精美的课件。

人才培养首先应该树立一种专业意识, 同时重视高职人文精神的研究。人文精神是学生发展的根本, 高职院校特别要加强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

四、资源整合能力

资源整合能力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 职业院校要建立在理论教学的前提下摸索实践教学的经验, 加强与企业、行业合作, 实现资源整合, 提升实训能力, 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现在职业院校在三年的学制中均增加了为期四到六个月的社会实践, 指派老师带领学生进入厂区进行一线的操作。当今大学生缺少的恰恰是动手能力, 这也是我国大学生落后国外同龄学生的一劣根性因素。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探索出来的一条新道路, 这是一种“双赢”的模式。未来我国经济形势良好, 市场迫切需要专业技能人才, 职业院校必须大胆革新, 开创更有利于学生成才就业的教育制度。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突出教师的“双师”素质

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应该做到的是师德, 一个好的德行的老师才能言传身教, 进而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其次是严谨教学, 不断钻研。高职教师既要有较好的通识性知识、教学设计能力、实训实习组织能力、教育评价能力等, 还要有教学研究和专业发展能力。同时, 教师要到企业实践, 了解行业发展动态, 掌握技术进步情况, 提高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 可以更好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2013年3月7日,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政协教育联组会上回应政协委员的提问时, 表明了他心中的“中国教育梦”是“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终身学习、人人成才”, 要“修更宽的路, 多样的路。”今天, “双师型”教师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教师的专属名称, 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 这样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子才有可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市场的需要。

中国不缺少职业教育, 但我们缺少有特色的、有生机的职业教育, 我们的社会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出一批批出色的高级蓝领。他们不单单是单纯的一线工人, 更是科技得以进步的推动者、接班人。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也需要政府和社会一起努力, 同时吸收国际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而不懈地探索。

参考文献

[1]艾昌清.高职教育教学改革[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2]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编.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思考与探索[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3]马万民.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管理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4]朱世强, 闫金奎.密切校企合作, 做好工学结合[J].中华职业教育社, 2008 (26) .

篇4: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下:

一、在基础能力建设推动下,职业学校培养培训规模大幅增长,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显著增强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启动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2005—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目标是支持1000所縣级职教中心和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培养能力,提高培养质量。目前实施进展顺利,截至2008年底已支持近2000所学校建设,新建和改扩建教学实训设施980万平方米,增加教学实训设备16.5万余台套件。项目总投资约131亿元,其中中央安排投资50亿元,拉动地方投资约81亿元。在《规划》实施推动下,各地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招生规模大幅度增长,办学条件得到较好改善,办学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生规模,提高了培养能力

各地通过合理布局、优化资源等措施,以建设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为突破口,把扩大招生规模作为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建成了一批办学功能相对完善,办学质量较高的中等职业学校,明显改善了教学实训设施和设备条件,培养能力显著增强,在校生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08年底,《规划》支持的项目学校校舍面积达到约6000万平方米,在校生规模达到541万多人,比2005年增加约181万人。这批项目学校数量约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的13%,在校生规模却占到全国的26%,对同期全国在校生规模增长的贡献达到40%,效益显著。

(二)提高办学质量和技能人才培养水平,提升了毕业生就业能力

在办学条件改善的同时,职业学校办学质量也在稳步提升,特别是县级职教中心办学质量有了大幅提高。实训条件的改善为项目学校的技能培养、科研教学提供了平台,学生实训次数明显增加,技能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办学水平的提高,项目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趋好,据统计,在已支持的2000余所项目学校中,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的有近1500所,占76%;90—95%之间的占18%。甘肃省中职学校就业率稳定在94%以上,青海省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在96%以上。

(三)促进资源整合,提升了服务功能和辐射能力

基础能力建设带动了部分地区对学校资源进行整合,着力构建良好的发展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职业教育校点分散、办学规模偏小、办学条件较差的现状,提高了职业学校辐射力,推动了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新疆兵团突破学校归属部门和类别的界限,把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统一整合为“职业技术学校”,基本形成了每个师集中办好一所中职学校的办学格局。重庆市加大中等职业教育调整力度,中等职业学校数由547所整合到302所,缩减了45%,同时从无到有建设了32所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山东在全省的44个县和10个农业人口比重大的郊区建设了54所职教中心,在校生达到9.5万人。

(四)带动地方和社会投入,增强了职业教育多渠道筹资能力

在《规划》引导和带动下,各级政府努力加大财政投入,出台政策措施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辽宁省出台了《关于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意见》,建立了职业教育经费保障长效机制。河南省每年投入财政资金2000万元推动《规划》实施。重庆市对中等职业学校校办产业实行政策优惠,调动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各方投资办学积极性,广泛争取国内外职教项目资金,开展银教合作,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建设经费。

(五)推动办学模式创新,增强了“合作办学”能力

《规划》对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开展东西部对口支援、合作办学模式的学校给予了重点支持。这一政策导向推动了项目学校密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促进职业教育跨部门、跨地域、跨学校联合办学,形成品牌效应和资源优势,实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四川省有84所中职学校实行了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涉及多类专业6万多名学生。辽宁省90%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实行“订单式”培养,毕业生就业渠道稳定畅通。

(六)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一步增强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项目学校把职业教育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扶贫、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场所和设备,积极面向企业、面向社会开展服务,广泛开展再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社会效益十分突出。新疆兵团有关部门将相关培训安排在项目学校,累计培训职工53.2万人次,职工的职业技能素质明显提高。内蒙古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对广大农牧民的实用技术培训,2008年培训200多万人次。河北省各类职业学校年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超过100万人次。

在实施基础能力建设过程中,部分地方也反映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一是近几年教学和实训设施持续改善,但学生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因资金紧张无法同步实施,学生住宿、就餐条件较为落后。二是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还无国家建设标准,部分学校基础设施整体建设还相对落后。三是专任教师数量不足,专业素质亟待提高。山西省生师比为27∶1,远高于国家相关要求,学历合格率仅为66.5%,特别是双师型教师匮乏,仅占专任教师的20%,师资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四是中央专项覆盖面有限。如云南全省还有213个学校未能进入《规划》,占全部学校的69%。部分省的一些农村职业学校还未得到支持。

二、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制约因素较多,基础能力建设任务依然艰巨

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但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看,技能人才仍然严重短缺,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职业学校在发展和改革创新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一)规模迅速扩大与资源紧缺矛盾突出

2005年以来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增长约456万人,年平均增速达29%,但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资源并没有同步改善,中职学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连续4年下降,2007年比2004年减少了3.4平方米,仅为12.5平方米,远低于国家相关要求。生均仪器设备值和生均图书数也低于2004年水平。目前中职学校资源总量不足,校舍拥挤、实训和后勤设施设备陈旧老化现象十分普遍,办学条件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究其原因也有中职学校数量较多,历史上长期投入不足欠帐较多的问题。虽然2004年以来全国职业教育经费的数额逐步增加,但按在校生人数平均的投入却呈下降趋势,占全国教育经费比例也从3.7%下降到2006年3%,投入增长跟不上事业规模发展的需要。

(二)办学体制较单一,多渠道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建立

篇5:2010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

临政发[2009]52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临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临沂临港产业区管委会,各县级事业单位,各高等院校:

为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动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培养更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技能人才,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现就加强我市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1、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紧紧围绕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人才需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鲜明临沂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实施“四项工程,完善一个机制”为重点,以创建国家级示范学校、国家级、省级重点职业院校、骨干示范专业、名牌重点专业和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抓手,加大投入,创新机制,突出特色,全面提升我市职业院校的基础能力,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基础保障,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发展目标:市级以扶持发展高职院校和市属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为主;县、区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主,每个县区集中力量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县级职教中心。争取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年招生能力达到5万人,在校生规模达到15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50%以上。每年培训在职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12万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8万人次;2020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0%以上。

二、实施四项工程,完善一个机制,全力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和办学水平

(一)实施四项工程

3、实施职业学校建设工程。各县区要根据高中段教育协调发展的目标,尽快制定完善包括发展定位、办学条件、实训基地、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经费保障等在内的职教中心建设发展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计划。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按照占地10万平方米以上,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实训设备价值1000万元以上,在校生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的标准规划建设县级职教中心。鼓励有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创建国家级发展改革示范学校,力争有4-5所学校列入国家1000所县级职教中心专项建设计划,5年内争创3-5所国家级中等职业学校改革与发展示范校;市直重点办好3-4所高等职业学院(技师学院),并争取列入国家100所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4、实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及实训设备配备工程。(1)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实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全市职业院校专业特点,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提高使用效益,避免重复建设。支持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职业院校利用技术、土地和人力资源优势引企入校,共建共享,真正实现教室与车间、教师与技师(师傅)的零距离对接。根据我市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重点支持机械制造、机电技术应用、数控加工技术、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及应用、汽车维修技术、建筑技术、服装设计与制作、护理、财经等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市一级独立建设或依托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建设1处装备标准较高、资源共享的综合性实训基地。各县区重点建设1处满足本县区职业学校学生实训需要的资源共享、综合性、多功能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国家级、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都必须结合骨干专业建设1—2个能满足本校师生实训需要的实训基地。(2)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实训设备配备工程。从2010年起,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围绕骨干专业和名牌重点专业对中等职业学校实训设备配备进行扶持,县区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拨付配套资金。

5、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1)建立职业院校师资补充机制。允许职业院校从非师范类大学毕业生以及企业、行业组织和社会符合条件的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队伍中,通过公开考聘进入职业学校担任专业课教师。同时,要根据省里的有关政策规定,加强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管理,逐步实现编制的动态管理、定期调整,不断优化职业院校的人力资源配置,使教师配备适应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2)调整职业院校教师结构。严格控制非教学人员进入职业院校,积极调整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结构,将富余的文化课教师调至其他学校。(3)推行“特岗、特聘和特邀”制度。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加大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聘请特聘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力度,市财政每年列出专项经费用于支付特聘教师、兼职教师的工资,各学校根据紧缺专业师资需求提出特聘计划,经市人事、教育、财政等部门审核后,根据批准的特聘专业和人数下拨经费。(4)认真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完善“双师型”教师成长机制,加大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培训力度,强化对重点骨干专业在职教师的培训,每个骨干示范专业每年至少培训2人以上,用3年时间,将专业教师培训一遍。职业院校要制定鼓励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提高培训以及国外培训的措施。全市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不低于70%。(5)落实专业课、实习指导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职业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每年至少有一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锻炼。

6、实施骨干专业和名牌重点专业建设工程。各级要引导和推动职业院校围绕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增设新专业,强化骨干专业,创建特色专业。重点发展加工制造类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焊接、建筑工程、服装制作与营销专业,交通技术类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信息技术类计算机及应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医药卫生类护理专业,财经类会计专业,农林类养殖、农村经济管理专业,积极开发文化产业、现代物流、特色家政、物业管理等新兴专业。加大职业院校专业统筹力度,对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专业进行评估、认定和调整。职业院校要依托产业发展开设专业,把创建骨干特色专业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集中办好2-3个特色、优势专业。市、县区相关部门今后在师资、设备配备时对骨干专业重点倾斜。从2010年起,市财政设立专项经费,鼓励职业院校争创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骨干示范专业、名牌重点专业,对成功创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骨干示范专业的学校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10万元的扶持经费。

(二)完善一个机制

7、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长效机制,促进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建设。完善学校、县、市三级大赛的比赛机制,在举办学生技能比赛的基础上,举办职业学校教师技能大赛,促进学校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估机制,促进学校上管理、添设备、增师资,促进教师钻业务、学技能,提高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切实把大赛办成教育教学成果的检阅场,办成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推进器和品牌,真正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局面。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将大赛的经费支出列入今后每年的财政预算,保证大赛各项工作公正、公平、有序地进行。同时,对在国家、省、市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学校、教师给予经费奖励,并颁发相应的优秀教学成绩奖励证书。

三、切实落实职业教育投入政策,确保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资金需要

8、落实有关投入政策。切实落实国务院和省、市政府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项经费,确保“城市教育附加费不低于30%,地方教育附加费不低于20%用于职业教育”和“城市职业学校每年每班5000元、农村职业学校每年每班4000元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经费”及时足额拨付。

9、设立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市、县区财政设立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并随着财力的增长逐年增加。职业教育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实训基地建设与设备配备工程、创建国家级、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国家级示范校、省市级骨干示范专业以及技能大赛的补助等。积极扶持民办职业学校和民办职业培训机构,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改善和提高民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实训条件。

10、加强职业教育经费管理和改革。职业院校按规定收取的学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将其全部用于学校的办学支出,任何部门不得截留、挪用。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实行以奖代补的办法,职业教育专项资金主要采用奖励、直接补助等方式进行。

11、建立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发展经费机制,做好学生资助工作。要通过政府或非赢利组织积极吸收企业或社会团体对职业教育的捐款、捐助。鼓励社会各界及公民个人对职业教育提供资助和捐赠,通过政府部门或非赢利组织向职业教育提供的资助和捐赠,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在落实上级资助政策的基础上,支持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按照国家规定,设立职业教育奖学金,奖励、资助成绩优秀和经济困难的学生。职业院校也要从学校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奖、助学金和学费减免,并把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和半工半读作为助学的重要途径。通过国家帮助和本人勤工俭学等形式,使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12、加强资金拨付与使用的监管,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对各项经费的拨付及使用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对经费拨付不足或使用不当、挤占挪用的,给予通报批评,并在今后经费和项目安排时不予考虑。

四、优化发展环境,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13、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各级各部门都要以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快捷的服务支持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要严格执行教育规划,确保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得到逐步扩大。国土资源部门在安排土地征用计划时,要优先保障职业院校建设用地,其非营利性教育设施用地实行政府划拨。在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及资源整合过程中涉及的有关规费,有关部门要按照“能免就免、能减就减、能缓就缓、不得不收的按最低限收取”的原则办理,为促进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4、统筹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工作,关系到每一所职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整个高中段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市、县区要加强统筹,加强高中段学校招生工作的管理,合理制定普 通高中和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严格控制普通高中招生规模,严格执行普通高中招生“三限”政策,积极鼓励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联合招生,合作办学,支持职业院校与西部省市学校合作办学,开拓市外生源。要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尽快实现职普比例大体相当。

15、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内涵提升与外延发展。按照“扩大规模、增创优势、提升档次、发展特色”的规划布局,扩大办学规模,推进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内涵提升与外延发展。

16、鼓励民办职业教育做大做强。积极鼓励、引导行业和企业举办职业院校或培训机构,形成“政府主导,企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职业教育办学格局。充分发挥职业培训机构在就业竞争能力培训、职业转换能力培训、转移就业和技能提升培训中的作用,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一定扶持。鼓励民办职业学校和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做大做强,民办高、中等职业学校和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公办学校的同等待遇。

17、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把农村成人教育纳入职业教育总体布局,建立“党政统筹、成教牵头,部门联动、一体化运行”的乡镇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机制,盘活和整合乡镇各类教育培训资源,按照面向农民、服务农民、方便农民的原则,采取长短班结合、学历教育与文化技术培训相结合的办法,通过集中办班、现场教学、送教下乡、典型示范等方式,广泛开展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普遍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和农业生产能力。

18、加强县级职业教育管理与教科研队伍建设。各县区要加强职业、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加强工作人员配备,改善办公条件,提高管理水平,认真开展职业成人教育行政管理及教科研工作,积极为基层、为学校服务。

19、加强市级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每个重点学科和骨干专业至少配备1名教科研人员,尽快解决我市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薄弱和教科研人员配备严重不足的问题,提高职业教育教科研队伍的指导水平。

20、严格落实就业准入制度,依法开展人力资源市场监察。用人单位招录职工要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等规定,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劳动保障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依法开展人力资源市场监察,定期开展用工专项检查,严禁非法用工,对违规用人的单位依法给予处罚,并责令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用人单位发布招聘信息时必须注明职业资格要求,劳动保障、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在受理用工登记等备案手续以及企业年检时,要查验相关人员职业资格证书。

21、加强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提高就业质量。各学校要成立就业指导机构,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五、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2、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起领导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依法推进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市、县区政府要成立由分管市长、县区长任组长,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23、实行职业教育专项督导。加大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考核力度,将职业教育工作纳入对县区考核指标体系和督导内容,考核结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表彰奖励或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大力表彰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广泛宣传发展职业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篇6:2010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

一、解释下列名词(30分)

中介语,迁移,功能教学法,言语技能,教学评估,HSK,学习策略,测试的效度,跨文化交际,文化休克

二、简述题(40分)

1、儿童第一语言习得与成人第二语言学习的异同

2、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3、为什么说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4、什么是语言结构类型?对第二语言教学有什么意义?

三、论述题(55分)

1、语言的符号特征(20分)

2、美国人在听到对方夸奖时,总是说“谢谢”,而中国人在听到对方夸奖时,总是说“哪里哪里”,“过奖了”之类。试分析这种现象。(15分)

3、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看汉语国际教育。(20分)

四、案例分析与写作

仔细阅读所给材料,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写一篇案例分析,1000字以上。

篇7:2010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

[文字实录]

这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请问如何理解这个工作方针?这次《规划纲要》是改革与发展的规划纲要,它的改革和创新在什么地方呢?谢谢。[ 2010-02-28 10:16:52 ]

[袁贵仁]谢谢,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刚才他提出了我们这次《规划纲要》设计的工作方针,应该说确定工作方针是《规划纲要》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它是今后十年教育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大思路和重大任务,也是教育系统今后十年工作的共同遵循和指南。工作方针一共是五句话,20个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育人为本。育人为本是以人为本在教育系统内的根本要求,它强调的是学校要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要为全面发展服务,通过为全面发展服务来激励为社会发展服务。要求学校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10-02-28 10:17:45 ]

[袁贵仁]第二部分,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是围绕育人为本这一核心的两大工作重点,教育公平应当说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人生公平的起点。它的基本要求是保障每个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机会公平。应当说这么多年来教育取得了重大发展。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人群之间还有一些不公平的现象,这应当说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2010-02-28 10:18:37 ]

[袁贵仁]另外一个重点是提高质量。教育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有一流的事业,才有一流的国家。因此,在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始终抓住教育质量这个关键,坚持不懈地抓下去,要明确教育质量标准,健全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把我们的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这两个工作重点,如果说教育公平主要解决的是“有学上”,那么教育质量主要解决的是“上好学”,这两件工作应当是下一个时期,今后十年我们工作的两大重点。[ 2010-02-28 10:19:22 ]

[袁贵仁]如果说教育的核心任务是育人,具体的两项重点工作是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保障这一目标的实现要靠优先发展、改革创新。教育优先是我们国家确定的重大战略方针,因为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事业。要提高质量、要促进公平,都需要各地党委、政府和全社会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规划时做到教育规划优先,在投入中做到教育投入优先,在各项资源开发中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优先的地位。没有这个优先战略地位的确立和全社会的支持,教育公平、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建设创新型国家都难以实现。[ 2010-02-28 10:23:55 ]

[袁贵仁]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教育优先地位的确立还不能保证教育的科学发展,还需要教育内部深化改革,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创新我们的教育模式,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特别是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深化改革。这两件事情是连在一起的,如果说优先发展强调的是全社会对教育的大力支持,那么改革创新着力强调的是教育系统自身的改革和创新。如果说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两者缺一不可,那么教育优先发展和教育改革创新两个一个都不能少。没有全社会的优先地位,教育要想优先发展是很难的;有全社会的支持,没有教育系统自身的改革也是做不到的。所以我们把这两个看作是促进公平、保证质量的两项重点保障条件。[ 2010-02-28 10:25:53 ]

[袁贵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如果从大的方面来说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要全面地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这是从横向来说。从纵向来说,就要遵守上面所说的20字工作方针,今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要是这两条线来推进。这是我想回答的第一个问题。

[人民日报社记者]袁部长,各位负责人,上午好!大家知道,教育改革曾经领我国社会风气的先声,1985、1993、1999年,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名义分别出台和制定了有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定和意见,对于这次指导我国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划纲要》的制定和实施社会各界充满了期待。能否请哪位负责人简单展望一下,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的前景。谢谢。[ 2010-02-28 11:14:48 ]

[袁贵仁]请发改委朱主任回答。[ 2010-02-28 11:15:16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副主任 朱之鑫]谢谢你的提问。我想教育发展纲要提出的目标,既是一个鼓舞人心的、积极的目标,也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在整个起草的过程中,四个方面给我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第一,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这是它的普遍性。第二,教学的方法,体现了它的改革和提高质量,就是因材施教。第三,教育的内容,要体现我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更强调的是德育优先。第四,教育的结果,体现了人尽其才的目标。这样就为我们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包括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0-02-28 11:18:58 ]

[朱之鑫]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到了2020年,我想未来大家在两个方面将有明显的感受,一是惠及全民的、更高水平的、更加公平的普及教育。到了那个时候,幼儿的入托可能不像现在这么难,义务教育可以全面地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普及率可以达到90%,高等教育的入学率要达到40%,向普及化迈进。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新增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比现在要提高一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要达到11.2年,要比现在提高1.7年。整个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将比目前翻一番。我也可以给大家报告一下,目前我们有大学学历的是9830万人,翻一番就是2亿人,大家想一想,2亿人口具有大学学历,在全球将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2010-02-28 11:22:25 ]

[朱之鑫]二是明显感受整个教育质量将会普遍提高。我这里所说的教育质量不是指考试分数,而是通过学习,提倡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改革我们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特别是减轻课业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社会,在实践中“三个学会”,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从而全面提高我们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概括起来,到了2020年,我想有四句话,各级教育的普及水平更高,老百姓受教育的机会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教育的体系更加完备、更加灵活。谢谢![ 2010-02-28 11:23:24 ]

[香港文汇报记者]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目前中国的国策,教育系统也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能否谈一下教育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和部署的认识,谢谢。[ 2010-02-28 11:24:24 ]

[科技部副部长 曹健林]谢谢您的提问。我们国家在改革发展进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划,这些规划都是互相配套支持,您刚才提到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2006年我们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技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在这个科技规划纲要里明确提出,教育和科技发展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百年大计,人才是创新的关键。下面我想结合两个规划的关系,从三个方面谈谈教育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的意义。[ 2010-02-28 11:25:14 ]

[曹健林]首先,我要指出,这两个规划对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给予了高度重视,因为高校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还是我国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高校在我国的科技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该说已经成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这里有一组科技部统计的数据,在中央政府2000年到2009年的中央政府的科技计划中,高校共承担了约2.8万个项目,获科技经费总额大约是277.5亿元,占中央政府国家科技计划总经费的四分之一略强一点,占25.7%,而且这一数字在近几年还有明显增长的趋势。比如说在其中的基础研究部分,我们叫“973计划”或者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中,高校承担的比例就超过了50%。而且我还想补充一点,这里给出的几个数字都是中央政府,实际上各地的地方政府也有一大笔研究经费支持高校。[ 2010-02-28 11:31:53 ]

[曹健林]第二,我们的新一轮规划纲要对建设高水平的高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比如说在这次教育规划纲要中,我们提出到2020年要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这些高校会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教育发展规划纲要还充分肯定了高校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中的重要性地位,并且提出要进一步加强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使我国一批特色重点学科成为创新的基地和平台。在这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工作,我们目前已经依托高校组建了13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还有其他科研技术条件平台子项目30多个,这也在国家相应的建设中占非常大的比例。[ 2010-02-28 11:35:45 ]

[曹健林]第三,在我们的有关规划中,在科技规划和教育规划中都提出了大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发展,我们在教育规划纲要中就提出了要增强高校社会的服务能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高校已经做了很多工作,目前在我们国家的高新区,在我们国家的许多地方都建设了大学科技园、企业孵化器等等。按照新的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我们将进一步推动高等院校与产业界、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围绕企业需要推进技术创新,提供服务,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发展。总之,高校具有教育和科研的双重职能,通过不断地改革与发展,将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谢谢![ 2010-02-28 11:37:32 ]

[主持人 郭卫民]最后一个问题。[ 2010-02-28 11:37:59 ]

[新京报记者]我们知道教师非常重要,温家宝总理也曾经说过“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过去的几年,国家在教师建设方面,推出了像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特岗计划等一系列措施,现在的纲要我们在教师建设方面还有那些重要的措施,如果今后正式的版本出台之后,有什么措施能够保证它?谢谢。[ 2010-02-28 11:38:40 ]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副部长 王晓初]我来回答您的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有好的教师才可能有好的教育,刚才这位记者讲到,家宝总理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我们国家人才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大约占我国全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三分之一。规划纲要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作为第四部分保障措施的首要任务,并且明确提出了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教育家的目标任务。[ 2010-02-28 11:39:23 ]

[王晓初]纲要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措施:首先,加强师德建设,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进一步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要加强对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用、评价的首要内容。第二,提高教师的能力水平。《规划纲要》提出,要完善教师培养培训的体系,优化队伍结构,不断地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对中小学来讲,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对职业院校来讲,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对高校来讲,要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第三,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要不断改善教师工作、生活、学习条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要通过深化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岗位绩效工作制度,落实倾斜政策,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目前全国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师绩效工资已经落实到位,同时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从教的教师在工资、职称等方面实施倾斜政策。我们还要落实和完善教师的社会保障政策,要大力表彰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2010-02-28 11:45:01 ]

[王晓初]第四,健全教师的管理制度,刚才提出要严格教师资格制度,制定教师资格标准,要深化教育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聘用制度,加强岗位管理,实施公开招聘,完善流动退出机制,搞活用人制度,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要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求构成的人才评价体系。例如,纲要里明确提出要求,要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立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探索在职业院校设立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另外,还要制定和完善教师编制标准,加强对校长的管理,促进校长的专业化,提高管理水平等等。主要措施就是这些,谢谢![ 2010-02-28 11:45:29 ]

[袁贵仁]谢谢主持人。最后再次向新闻界的各位朋友表示感谢,感谢你们在元宵节这个中国的传统佳节的时间里,牺牲了和家人、亲朋团聚的机会,来出席这场教育规划纲要的新闻发布会,也感谢你们长期以来对教育的关心和支持。目前,我们国家经过60年,特别是30年的艰苦奋斗,已经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我们现在正在开始一项伟大的工作,就是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应当说,由小变大,非常不容易;由大变强,改变目前我们这种“大不强”的局面,更加艰难。应当说,实现十年的目标,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教育部一定会竭诚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同时也真诚地希望新闻界的朋友们更多地关心支持,让我们共同努力,把教育规划纲要这次公开征求意见工作做好。谢谢诸位。[ 2010-02-28 11:47:13 ]

[主持人 郭卫民]这次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2010-02-28 11:47:46 ]

序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教育,完善社会力量出资兴办教育的体制和政策,不断提高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优质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四)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保证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时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通过减轻课业负担,保证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

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统筹规划,整体推进。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

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各种考级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加大教学投入。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创业教育。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有为,增强诚信意识。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倡导全民阅读,推动全民学习。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第十一章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三十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三十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形成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校外活动。加强中小学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

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高一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方式,改进中学生升学推荐办法,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法。探索高中、高等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三十三)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完善学生成长记录,做好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改进社会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第十七章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五十一)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保障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提高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倡导教育家办学。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大力表彰和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国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设立荣誉称号。

(五十二)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

(五十三)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创新和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积极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进一步完善制度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完善代偿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农村学校当教师。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中小学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重视班主任和辅导员培训。加强教师教育,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完善相关人事制度,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

篇8:2010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

●学习基础设施:教育变革的革命性机遇

美国教育部认为, 在过去的40年中, 强大的技术资源和学习工具在计算、沟通方面显示了史无前例的优势, 许多技术资源和工具在公众教育系统中已使用过, 然而, 当下社会正处于由技术推动的大胆教育改革的拐点。为了推动新的教育变革的实现, 必须保障教育技术、信息技术设施能够广泛建立。这一教育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系统, 被称为学习基础设施。

学习基础设施模型始终都在为学习者、教育者、管理者制造能够获得的学习机会, 不管他们的位置在何处, 在何时学习, 也不管他们使用什么信息设备。学习基础设施不只提供了获得信息的手段, 还有教育内容的创建以及人们参与在线学习社区的途径。此外, 学习基础设施必须保证数据的安全与保密。

整个学习基础设施需要整合计算机硬件、数据和网络、信息资源、互操作软件、中间件服务和工具、设备, 为了运行这一设施, 需要大批跨学科专业人才的团队责任的发展、维护和管理。因此, 它能无缝整合校内外的学习, 避免传统的授递式学习, 让学生首先学会学习, 学会做事, 学会生存。

●学习基础设施的实现和实践

1.硬件保障:实现宽带随处可见

学习基础设施的重要前提是保障充足的宽带网络性能和覆盖范围, 包括校内外丰富的无线电覆盖面。“充足”是指为所有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提供足够的带宽, 在建筑里以及校园周边等地方兼容常规的网络、多媒体和协作软件。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 (FCC) 和商务部国家电信与信息管理局 (NTIA) 宽带技术机遇项目对国家宽带规定的修改, 为提供全天候的终身学习提供了必要保障。

2010年3月, 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发表公民宽带计划, 计划将所有美国人连入宽带的宏观蓝图。

2.为每一个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接入设备

学习基础设施为教室内外的学习提供了支持, 学生和教育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接入网络, 因此就需要为他们提供接入设备。即使随着相对较低成本的移动设备和上网本的兴起, 大多数设备的成本至少数百元, 并需要数年更换一次。

●开放教育资源的提供

那么, 基础设施所提供的资源又从何而来呢?谁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呢?基础设施中主要提供开放教育资源。

开放教育资源 (OER) 指发布在公共空间或已获得知识产权许可的教学、学习和研究资源。开放教育资源允许用户共享发布、访问和重复利用, 甚至允许商业目的使用和与他人合作编辑。这些资源是学习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资源包括免费提供给在线教育用户的播客或数字图书馆的教科书游戏和课程。

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起点是麻省理工学院 (MIT) , MIT在2000年决定开展开放式课程活动 (OCW) , 主动将该校2000年的核心课程公布在网上, 给OER运动创造了一个高起点。此后, 许多其他的大学加入开发式课程联盟, 至今已有超过200名会员加入联盟, 每个大学都同意开放至少10门课程。

在创制和维护开放教育资源的时候, 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互操作性标准

保证来自多个源头的资源互相可以操作, 需要一个互操作性的标准, 使资源可编目并协同工作。专家已经努力

案例1:虚拟计算实验室 (VCL) 诠释云计算在教育中的应用

为了更好说明云计算在教育中的应用, 作者列举了位于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虚拟计算实验室 (VCL) 这一实例。

VCL的学术性云计算基于开放源码技术, 提供了包括高性能计算服务的支持开发了许多标准 (SIF, SCORM和IMS) , 但目前还没有成为标准的统一方案。

2.云计算框架建立

为了帮助建立一个学习框架, 学区和学校应该开始向下一代计算系统架构的基础设施过渡。云计算近年来引起许多人的关注, 它可以使学生和教育工作者访问相同的学习资源, 采用不同的互联网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为了实现云计算, 学校制度和其他青年服务组织、公共图书馆、公共广播、课后俱乐部等机构都需要实现协同和确立互操作性标准。

3.云计算提供服务的框架

下表说明了云计算能提供集成软件服务的综合性学习体验框架。位于顶部的是服务的学习者——学生, 教育工作者, 管理员用户, 父母与互联网接入设备等。通过这一框架, 用户可以从专有的和开放的供应商那里获得大量的数字教育资源和多样化资源。

案例

案例1:虚拟计算实验室 (VCL) 诠释云计算在教育中的应用

为了更好说明云计算在教育中的应用, 作者列举了位于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虚拟计算实验室 (VCL) 这一实例。

VCL的学术性云计算基于开放源码技术, 提供了包括高性能计算服务的支持软件基础设施。截至2009年, VCL已为超过30000教职员工服务。用户通过网络访问VCL的接口, 会经过一个身份验证和授权的步骤设置, 然后从下拉菜单中选择设置的计算环境所需的种类和时间段。VCL可以从一个应用程序动态地移动到另一个资源, 提高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例如, 学期休息期间, 当大多数学生都没有使用计算资源的时候, 系统就会将资源分配给那些有繁重计算任务的研究人员, 如运行或模拟复杂的运行程序。现在的VCL在试点基础上给其他7个北卡罗莱纳州的公立大学、北卡罗莱纳州社区大学系统和包括印度3所大学在内的几所外国学校提供服务。

案例2:使用笔记本和手机支持教师和学生上网

(1) 缅因州全州学习技术方案

在2002年, 缅因州成为了美国第一个为全部七年级和八年级学生以及教育者提供了笔记本电脑, 供其在学校和家里使用的州。对此项目成效的研究表明, 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所提高。该方案现正扩大到高中。

2001年, 缅因州开展了缅因州学习技术方案 (MLTI) , 这是第一次在全州范围内, 努力为多个年级的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全天候个人学习设备支持的尝试。一个由州长和立法机关发起的联合工作队伍, 评估了缅因州的教育需求和即将实施的一对一计算机计划的基础设施, 这些设施包括硬件、软件、内部和外部的学校网络和服务器技术支持, 以及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情况。评估结果显示, 缅因州已经得到了回报, 在实施了全州范围的一对一应用后, 该州八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上升了12个百分点。笔记本电脑的使用也被认为与该州在数学测试方面的进步和理学课程教材质量的保持性增长有关。

在这些成功的鼓舞下, 缅因州扩大其笔记本电脑方案的实施范围到从九至十二年级的全部学生。缅因州承诺会资助全州的中学建立无线网络接入口, 并且已经开始协商为地区提供折扣优惠, 来为该地区的学生提供笔记本电脑。

(2) 维吉尼亚州学校提供手机上网学习

维吉尼亚州纽波特纽斯的Passage中学希望利用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的兴奋心情, 在数学课堂创立电话星期五来激励学生使用电话提高学习。学生们可以使用手机的日历功能制定家庭作业完成计划, 并且使用摄像功能来记录课堂板书。他们创建与作业相关的博客和播客, 并且利用手机的计算器和秒表功能来为他们解决数学问题计时。教师开始使用手机来进行投票, 并建立文本信息板来讨论作业。教育者利用手机教学, 要求学生通过文本信息回答问题而并非大声说出。当学生回答时, 答案会显示到教师前的屏幕上, 以学生手机屏幕名称标识。特别是英语教师, 他们发现手机就像他们开始使用博客鼓励学生进行写作时一样有效。

专家视角:对未来教育资源发展的建议和展望

该计划中强调, 无论何时何地, 只要有需要, 所有的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应获得一个完善的学习基础设施服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应注意如下关键建议。

(1) 无论是在校内和校外, 保证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宽带连接上网。

(2) 确保每个学生和教育工作者都至少有一个为研究、通信和多媒体创作的互联网接入设备和相应的软件, 并能在校内和校外结合使用。

(3) 支持开放教育资源的使用, 促进所有学生的创新, 加快基于新开放技术学习工具的课程开发和采用。

(4) 建立国家和地方教育学习的基础设施开发机构。

(5) 建立服务学习内容和学生学习数据开发与使用的互操作性标准, 以帮助收集和共享资源, 收集存储和分析数据, 从而改善各级教育系统的决策。

(6) 开发和使用财务数据, 不断改进教育系统的各个层面, 推动数据驱动的决策, 提高教育生产力。

上一篇:学习王继才事迹有感篇下一篇:夏天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