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永想到的

2024-05-02

仲永想到的(共18篇)

篇1:仲永想到的

今天,我们学习了《伤仲永》这篇课文。我不由得奇怪,为何如此一个神童,竟会落得这样一个下场。从“贤于才人远矣”到“泯然众人矣”,不禁是让人对父亲的行为进行强烈的批判,而让人忽略了方仲永他自身的原因。

方仲永固然是一个人才,小小年纪便能作诗立就,但是最后沦为众人并不全是他父亲利其然造成的`。为什么呢?你想,如果方仲永肯发奋图强,他可以效仿一下曾参――即使身处逆境,也要自强不息,在环谒于邑人之时,悄悄躲入书塾,静下心来,与世隔绝,认真学习,说不定命运就大不一样了。著名演员蒋雯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蒋雯雨出生在安徽的一个小农村里,她从小就想到山外面的世界看看。

十七八岁时,她和许多山里的伙伴来到县城的自来水厂打工。就是这样一个伙伴们都觉得一身仅此的工作,蒋雯雨却偏不放弃自己的信念――当一名演员。在一次文艺表演中,她负责整个舞台,当时就得到了总监的赞赏,总监打趣着说让她去考电影学院试试,没有想到,蒋雯雨到外面一走,便走进了电影学院的大门,成为了当红的演员。是呀!天资何尝不重要,而后天的执着追求有何尝不重要呢?自己的天资好也罢,不好也罢,但是后天需要努力和坚持,而且是自己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坚持和努力。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以“自己太笨”,“自己没有天赋”为借口来推托学习的责任,却忘记了要为之努力地奋斗,才让我们一直停滞不前,最后“得为众人而已耶”。

我们应该意识到,学习不全是天资说了算,更重要的,是后天的方法、坚持和努力,只要我们肯拿出一点点力量去对待自己的学习,我相信,我们不会比方仲永差,甚至比他更优秀。方仲永给我们的启示太多太多,我们不可以以天资不好为由自废学业,而要永不止步,成为学习史上的一颗明星!

姓名:杨伟程

学校:广安友谊中学实验学校 班级:初级10班

指导老师:贺杨 邮箱:2370782317@qq.com

篇2:仲永想到的

由方仲永的经历使我受益匪浅,一个人最终是否能成才绝对不是单凭天生的聪颖所取决的,还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学习,才能所成就。连方仲永那样的神童不学习都成为了普通人,何况本来就平凡的我们呢?

作为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懂的只有用心读书才能为我们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要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不能轻言放弃。有一句古诗叫做“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方塘由于源头的活水,源源不断的注入,所以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远清澈,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能够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汲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那么就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爱迪生是世界闻名的发明家。他是美国人,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只上了3个月学,十一二岁就开始卖报。他热爱科学,常常把钱节省下来,买科学书报和化学药品。他做实验的器具,是从垃圾堆里拣来的一些瓶瓶罐罐。爱迪生12岁的时候,在火车上卖报。火车上有一节给乘客吸烟的专用车厢,车长同意他在那里占用一个角落。他把化学药品和瓶瓶罐罐都搬到那里,卖完了报,就做各种有趣的实验。有一次,火车开动的时候猛地一震,把一瓶白磷震倒了。磷一遇到空气马上燃烧起来。许多人赶来,和爱迪生一起把火扑灭了。车长气极了,把爱迪生做实验的东西全扔了出去,还狠狠打了他一个耳光,把他的一只耳朵打聋了。爱迪生钻研科学的决心没有动摇。他省吃俭用,重新做起化学实验来。有一次,硫酸烧毁了他的衣服;还有一次,硝酸差一点儿弄瞎了他的眼晴。他没有被危险吓倒,还是顽强地做实验。爱迪生试制电灯,为了找到一种价钱便宜、使用时间长的灯丝,不知做了多少次实验。他常常在实验室里一连工作几十个小时,实在太累了,就躺在实验台上睡一会儿。他这样不懈地努力,终於找到了合适的灯丝,发明了电灯。后来,爱迪生又发明了电影、留声机……他一生中发明的东西有1000多种。

我没有方仲永一样的天赋,所以我需要加倍努力学习,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我不想沦落为一个庸庸碌碌,平平凡凡的人。

篇3:《伤仲永》教学中的成长教育渗入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顺利成长的基础

家庭是一个人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场所,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起点, 更是教育的基础, 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则是家庭教师团队中最重要的成员。人的许多基本技能就是在家庭成员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一个人情感态度的培养以及价值观的形成也无不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在我国广为流传的岳母刺字、孟母三迁等感人故事, 就见证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从这个角度说父母正确的引领, 无疑为孩子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天开始, 逐步从父母那儿学会了说第一句话, 学会了走第一步路, 懂得了第一个“为什么”。父母的形象示范, 言传身教, 性格修养, 爱好特长等, 无不使孩子耳濡目染, 令其终生受益或受害。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 自幼天资过人, 但是由于家境贫寒, 家里无钱买纸买笔, 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 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 用荻草代替毛笔在沙地上写字、画画, 教小欧阳修读书。欧阳修天资聪颖, 又刻苦勤奋, 最终成为著名的文学家, 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成功的故事成为家庭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古今中外,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反观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 未尝识书具”, 啼求得之后, 竟能“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仲永的处女作“文理皆有可观者”。出身并非书香门第的方家有此后辈, 真乃幸事。仲永之资也印证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道理。

然而, 这一切仅仅只是一个美好的开始。仲永的才能如同昙花一现。古人云:“养不教, 父之过。”看一看仲永之父, “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一副为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展现在我们面前。和欧阳修相比, 基础相同、家境相似的方仲永为何结果却与欧阳修有天壤之别, 不能不说是方父的愚昧、短视害了他。联想到在有些地区, 有些父母为了眼前利益, 让正处于学习黄金时期的孩子中断学业去打工挣钱, 他们的做法和仲永之父是何其相似!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个人的悲哀还是家庭的悲哀?

现实生活中, 有对孩子教育问题不闻不问者, 有财迷心窍者, 却也有被虚荣心蒙晕了头脑的家长。他们忽略孩子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 为了让孩子“一鸣惊人”, 一味地给孩子加压力, 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 以期造就更多的神童, 结果却事与愿违, 以致孩子厌学、辍学者不在少数。难道, 这还不能引起我们的深思吗?

二.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个人走向成功

良好的环境能够使人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 使人得到熏陶, 从而造就人, 促进人才的成长。孟母三迁的故事就证明了环境育人的重要性。“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这个成语也说明了社会环境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仲永所处的时代, 科举制度已历经几百年, 希望通过科举考取功名成为不少读书人的追求。社会崇尚功名, 人人唯利是图,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人才的成长想不受到影响都难。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养父母”, 是“赡养”的表现, “收族”, 是“团结”的表现。五岁的孩子有这样的志向, 这在封建时代是很了不起的。因此, 难怪人们在赞扬之余, 还特地把这首诗送给本乡的读书人去看, 让他们来评定。

仲永的诗作“传一乡秀才观之” (“秀才”, 唐宋时期是对一般读书人的称呼, 跟明清两朝经过县试及格的生员不同。“一乡”, 全乡。这句话应理解为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 不是只给某个秀才看) ,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一方面我们肯定这些读书人的慧眼, 能够发现仲永的过人才能;另一方面, 他们却无法创造人才成长的沃土, 在某种程度上还起到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也许正是因为这些读书人的褒扬, 放大了效应, 才致“邑人奇之, 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乞之”。他们对仲永的才能感到惊奇, 不是培养, 而是以酒肉相待, 还让仲永的诗打上金钱的烙印;他们以花钱求得一首“神童”的诗作为目的, 不是因为重视而收藏, 而是为了虚荣而炫耀。这种错误导向将仲永一步步推向了“不使学”的边缘。我们可以想象当时之景:一边是满堂的喝彩, 一边是可观的利益, 表面的尊重却掩饰不住世俗芳华。方父想要拒绝这种世俗是需要何等的眼光与勇气。一介农夫的方父显然做不到这一点。就这样, 仲永在世俗父亲的安排下, 丧失了学习提高的机会, 日渐平凡, 乃至平庸。他的才华也在世俗的恭维面前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 无论是“秀才”还是“邑人”, 若是真正珍惜仲永的天资聪颖, 真正重视孩子的教育成才, 去全心为仲永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 在某种程度上给予仲永一些有益的指导, 或许就是另外一种结果了呢。当然倘若引导不当, 也势必对神童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1978年, 曾被誉为“中国第一神童”的天才少年宁铂在社会的赞誉声中成为中科大少年班学员, 轰动一时;2003年, 宁铂却在社会的喟叹声中出人意外地放弃神童光环, 皈依佛门, 留给人们无尽的思考。宁铂的不幸在于, 人们强加在他身上的种种荣耀和期望过于沉重, 让还只是个孩子的他无法背负如此之重。加之“神童”的成长过程缺乏基本的人文精神的滋养, 缺少特定的人文关怀, 给“神童”留下了难以治愈的硬伤, 他的不幸也在情理之中了。

让人忧虑的是, 时过境迁, 虽然宁铂成为“神童”的年代已经过去30余载, 但“神童风潮”却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向。在当今这个商业高度发达的社会, 在一个个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神童”故事背后, 隐藏的是可怕的功利教育。许多“神童”才能才刚刚崭露头角, 却早已淹没在广告代言、商业演出等现代商业活动当中, 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家长“神童情结”的肆意扩张, 上演了一幕幕现代版“伤仲永”的人间活剧。从这个角度说, 他们的悲剧比起方仲永有过之而无不及。

诚然, 今天的社会已经形成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共识, 社会物质、文化的极度丰富为更多神童的涌现创造了条件, 为今天的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人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同时我们也不可否认, 社会的功名思想还根深蒂固。在各行业、各领域神童辈出的同时, 新闻媒体的过度炒作, “热心人士”的商业化运作, 以及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神童教育”还依然存在。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 黑心网吧的诱惑等也在一步步腐蚀着孩子的心灵。因而, 全社会都应该共同行动起来, 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健康良好的环境。

教育, 任重而道远。

三.个人努力是获得成功的保证

如果说一个人先天良好的条件是顺利成才的基础, 那么个人的努力则是迈向成功的重要保证。仲永天资非凡, 文思敏捷的领悟能力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仲永最终“泯然众人”, 与其后天个人勤奋努力不够是不无联系的。

天才来自于勤奋。韩愈说:业精于勤, 荒于嬉。“神童”由于后天不好好学习而沦为“庸人”, 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而本来不是“神童”、“天才”, 但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 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西汉时期凿壁偷光的匡衡, 晋代囊萤映雪的车胤, 撰写《茶经》的茶圣陆羽, 他们依靠个人的努力获得成功的经历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努力, 是成功的基本。

现代的孩子比古代的孩子要幸运多了, 因为现代社会的发达与进步, 让孩子们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发挥空间, 有更广阔的天空任他们飞翔。他们凭着自身的天赋加上后天的教育培养和个人的刻苦努力, 曾造就了不少现代神童。如被誉为“围棋第一人”的吴清源, 曾多次获得格莱美奖的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 最年轻的萧邦国际钢琴比赛冠军李云迪等, 就是天才加勤奋而取得成功的典范。

篇4:方仲永的落差谁之过?

《伤仲永》是宋代王安石所著的借事说理的文章,旨在以方仲永实例,阐述后天教育在人生成长中的重要性。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后来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矣,方仲永所经历的落差路,给人们留下了遗憾和沉重的思考,我们掩卷思索后又不禁要问,谁之过?

首先是他贪财短视的父亲,“父利其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方仲永才能初露,暗示其前途无量,但在他父亲眼里,儿子是棵摇钱树,儿子写诗,“可以宾客其父,可以钱币乞之”,有吃有喝,又可得到金钱,这样千载难逢的好事犹如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正好落在他父亲头上,何乐而不为呢?乐得忘乎所以,当然也忘记了做父亲的责任!这种利在眼前,弊在其后的做法,坑害了方仲永,毁灭了方仲永的前途,使这位神童无形中夭折在他父亲手里,使我们遗憾和不可思议。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场悲剧的肇事者是他的父亲!

其次是文章的“我”,“我”是位读书有成就的人,不会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吧!“我”只知道令他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我”亲眼见到了方仲永,并叫他作过诗,最后得出“不称前时之闻”的结论,“我”既然知道方仲永不如前时之闻,为什么对于一个才华开始衰退,潜伏着危机的方仲永不深入问问其中的缘故?给他指明正确方向呢?“我”没有这样做,因为“我”是一个局外人和冷漠者!只不过是事后诸葛亮说况而已,这种各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做法,难道就没有一点过错吗?

再次是乡里和邑人,他们这群人只惊奇方仲永的天才,认为是神童,因此他们对世隶耕的方仲永之父的态度也有了180度大转变,有的宾客其父,有的以钱乞之,一方面使方仲永的父亲吃喝贪财的念头得到了萌发和滋长,使其陷入利令智昏的泥潭不能自拔;另一方面在一片吹捧和欢笑声中,促使方仲永骄傲自大,自恃才高迷失了自我,同时也失去了学习的时间。实质上是这群人的吹捧扼杀了方仲永的才能,导致方仲永才能衰退,从这个角度分析,这群人无意中对方仲永成为泯然众人帮了个倒忙。

最后是方仲永本人,发明大王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方仲永百分之一的灵感来源于天资聪明,光凭那仅有百分之一的灵感又能维持多久呢?才源不枯竭,人不江郎才尽才怪呢?他最大的致命点是失去了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就方仲永实际情况看,莫说那“汗水”,就连那起码的学习都达不到,更不说勤奋刻苦了。等他天资衰退发出信号时,他仍不意为然,悲剧一步步逼近他时,尤其等到他的年龄增长与才能退缩,形成如此巨大的反差时,他仍然执迷不悟,——直到自己被自己打倒时,也不知道他感觉到了没有,留下的遗憾和失望犹如一杯苦酒让人品尝,这一次也包括了方仲永他自己。

谈到这里,我们自然知道方仲永的落差谁之过了,不过我们还应悟出其中的内涵:一个人的成才,有天赋,有后天的教育,还有主观努力,这三者缺一不可,如果再营造—个好的环境,那就更好了, 可方仲永在这四点中占了其中的一点,仅有的这—点天赋是微不足道的,看来方仲永的不幸是不可避免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方仲永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

篇5:由方仲永想到的作文

方仲永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由一个天资聪颖的人变成了普通人。这的确让人有些伤感与惋惜。也告诫我们:先天的聪慧虽重要但如果没有后天的教育与努力,总有一天会出现“江郎才尽”的那一天。真正到那个时候,你再怎么后悔也来不及了。

像方仲永那样的天才,如果从小就努力勤奋的学习,将来一定会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国家的栋梁。只可惜他的父亲贪图眼前的利益,不会为长远考虑。在方仲永小的时候就四处拉他做客,寻求利益,从而忽略了对方仲永的后天教育。使他最后成为普通人,白白浪费了一个人才。

爱因斯坦曾说:“99%的汗水加上1%的天资就组成了天才。”所以不要觉得自己笨,也许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去努力!

篇6:由方仲永想到的作文

学完《伤仲永》这篇课文,使我明白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金溪村的村民方仲永,他天资极好,凭此周围的村民经常讨好仲永的父亲,仲永的父亲不让仲永去学习,当仲永12岁时才能衰退,远不如以前,又过了7年,仲永已经“泯然众人矣”了。

是啊,就算你天资再好,却不利用,怎么不会和普通人一样呢?仲永的父亲只看重钱财,却忽视了仲永未来的发展。

学完这篇课文后,不禁让我想起报纸上的一篇报道。

一名高一的男生,从小至今,成绩名列前茅,多次拿学校奖学金,他一年级时的作文能与四年级同学的作文相提并论,作文也多次被刊登在网上。

自从到了高一,便沉迷在网络游戏中,渐渐地,出现逃课、早退甚至也不归宿的现象,整天无不是在网吧里,他的家人非常着急,可他依然沉浸于此,他的成绩一落千丈,从第一到第八到第十九……再到最后一名……

另外一个事例是关于一个资质不好却成为一名伟大发明家的故事。

他出生于英国,每次考试都是倒数。他很喜欢制作一些小玩具,并带到学校,可每次都被同学们嘲笑,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提高学习成绩。后来他举世闻名,发现了地心引力。他就是伟大的发明家―牛顿。

篇7: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作文

文中,仲永的爸爸固然“愚昧”。为了贪图眼前小利,把儿子本应大展宏图,一片光明的前程断送了。回顾现实,人们往往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冷落了孩子,忽视了对孩子的关心,管理和教育,从而误了孩子!对于“留守儿童”,家长不便管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何必操那份闲心的旁人更是无心管理。纷繁复杂的社会,很多时候,学校的教育显得苍白无力,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从意义上,忽视孩子的家长,不知不觉中就扮演了“仲永”爸爸的角色。

孩子,即是祖国的未来,也是父母的希望。无论天才或常人,都应该接受良好的后天教育。这样,“仲永”的悲剧才不会重演!为了我们的未来,为了我们的成功,请父母们不要再扮演仲永爸爸的角色!

当然在父母照顾我们,管理我们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要勤奋才行。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一份精神,一份事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我么努力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这些话让我联想到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他小时候数学成绩不好,老师同学都看不起他,可他并没有灰心,刻苦努力,终于成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可以看出,像方仲永这样有天资的人,如果不努力学习,会成为一般的人;像华罗庚这样没有天资的人,如果努力学习,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可见学习是多么重要!我要学习华罗庚这种刻苦的精神,掌握知识,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让我们和我们的父母一起努力吧!共同创造属于我们的美好未来。

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能够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汲取知识,不断

充实自己,那么就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我没有方仲永一样的天赋,所以我需要加倍努力学习,用知识

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我不想沦落为一个庸庸碌碌,平平凡凡的人。

梅花在严霜冰雪中傲立,宝剑经过千锤万凿而锋利,没有天生

的聪颖与智慧,就用辛勤与汗水换来自己美好的未来,在自己的人

篇8:《伤仲永》教学案例

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在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有时会产生许多意外。 如何面对种种突如其来的变故,对教师的教学机智提出了有力的挑战。教师要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积极、得当、有效的措施,将教学引向深入。

【案例回放】

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给人深深的思考。文中的父亲是一个贪图小利、目光短浅的人,一直是教学中批评的对象,正是他使一个神童沦落为普通人。正当笔者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时,忽然被冒出的一个“弦外之音”打断了……

师:请同学们思考,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矣”的原因,也可以从文中寻找。

学生齐答: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不是的。”一个响亮的声音从后面发出来。)

师:请谈谈你的高见。

生1:我觉得他父亲“不使学”只是很小的原因,是方仲永自己没有学。如果方仲永自己好学,像五岁时那样哭闹要书写工具,他父亲肯定会给他借或者买的。

生2:就是的,不能把责任全部推到他父亲身上。

生3:是呀!开始他“忽啼求之”时他父亲就“借旁进与之”。

师:如果方仲永的父亲让他去学习,他一定会成才吗?

生4:即使让他去学习,他自己不好好学的话,也会 “泯然众人矣”。

生5:方仲永自己想学的话,我想他的父亲会尽全力支持的。就像我爸爸说的那样,只要我愿意学,将来考研究生,考博士,即使砸锅卖铁也供我读书。

师:是呀!我们今天坐在同一个教室里,父母全力支持,若干年后,或许有的人成了大家名儒,有的人平平常常,看来成才与否,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努力。

生6:我们不能做现代版的方仲永,而要借助今天的优越条件让自己走向成功。(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案例反思】

这节课会出现这样的“意外”,简直是惊喜!本来是课后练习题,答案也是固定的,从文中很容易找到,但是由于这一“弦外之音”,大大激发了学生探讨的兴趣,推动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无穷的智慧。教师抓住这个契机组织学生进行了讨论,并认真倾听,尊重学生的感受,如果当时为了赶教学进度,面对学生的不同声音横加否定和指责,让学生死板地接受标准答案,学生可贵的思维火花就被浇灭了。难得的是学生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不迷信文本,积极地思考。

新课标强调:“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多动脑思考,多给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重视学生不同意见的表达,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一、精心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

要想让学生提出问题,首先教师要能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借此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始于问题。设计好的问题、适宜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的思维量,还要有适当的启发,“由远而近”“由弱到强”地逐步启发。如上述教学片断中的设问:“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既考虑到优秀生的思维敏捷———学生自己思考,又照顾到潜能生的思维局限——— 可以在文中寻找,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启发。

二、充分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了解学生有什么思维障碍,关注学生是如何突破障碍的。上述教学片断中“请谈谈你的高见”———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思维结果和思维过程;“如果方仲永的父亲让他去学习,他一定会成才吗”是追问,让学生再思考,回到教学的目标上来。

三、充分展示问题的研究过程

虽然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重要,但是一旦提出了问题,特别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教师一定要给以重视,展示问题的研究过程,并让学生亲自参与,从中悟到什么和学到什么,让学生的认知得以升华,思维得以训练,能力得以提升,达到“终身学习”“不教”的理想境界。

总之,课堂教学要确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精心设计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问题研究中,通过追问、对话,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展示问题的研究过程,让学生的思维不断接受挑战与超越,让学生自主感悟。

摘要:通过一个学生的意外发言,将《伤仲永》的教学推向深入,促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动机的重要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彰显学生的创造性智慧和教师的教学机智。

篇9:方仲永带给我的思考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王安石的随笔——《伤仲永》。文中讲述了有天赋的方仲永,由于后天的“不使学”,以致其才能衰退殆尽的故事。告诉我们,后天教育对于一个人是否能成才是至关重要的。“受之人”是说后天的教育而不是人自身的学习和主观努力,如果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再不接受后天的教育,后果将不堪设想。

爱迪生曾说过:“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个人想要成才,不仅要有天赋,还要有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后天的教育对于一个人成才是至关重要的,不是天资聪慧的人就可以成才,而是需要不断地努力,积极进取才会成功。

从古至今,举目中外,许多人为了追寻心中的梦想,背井离乡,漂泊流浪,忍受风霜雨雪,每当夜幕降临,月色朦胧,竹影婆娑,那旖旎的星光,唤着归根的影魂,露珠闪着晶莹的光……这一切,使我想到了大诗人屈原,他小时候不顾长辈反对,不管刮风下雨,天寒地冻,都躲到山洞中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从这些民族精粹中吸收营养,终于成为一位诗人,他是因为把握住最好的学习时间,努力学习,才有了后来的成就。

陶渊明说过:“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我们现在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要把握美好的人生,迈好第一步,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本文亮点,在拿出方仲永悲惨命运结局时,明确道理——不“受之人”就没有成绩。接着分辨什么是“神童”、“天才”,那也无非是后天的艰苦努力造就的,没有天生并永远的神童!古时的屈原,历时艰苦卓越才有巨作,这段文字描写的生动,美妙。结尾用陶潜的诗句——“盛年不再来”,告诫同龄人,努力向上,创造辉煌!思想积极,发人深省!

篇10: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作文

着名画家达?芬奇曾经说过:“人的智慧不用就会枯萎。”同样,人的知识不更新,也肯定会枯竭。其实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天资聪慧,有些人小时候不聪明,但因为刻苦学习,所以长大成为了不平凡的人。正如荀况所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这句话让我联想到了着名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活泼,三岁多还不会讲话,从小性格古怪,甚至有些木讷,上小学时成绩不好,中学时还被勒令退学,在常人眼里,这就是一个笨孩子。可是因为他经过艰苦努力,成了现在物理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是啊,天姿差的人,如果勤奋学习,也可能成为有用之才,请记住发明大王爱迪生说过的那句话:“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我们只有刻苦努力,勤奋学习,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奋斗吧!!!

篇11: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作文750字

一个具有神童般智慧的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成为了一个普通人,这其中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他的父亲。方仲永的父亲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做长远打算,每天只知道拉着仲永到处提示赚钱而从不让他学习。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不断的.努力学习,才有可能进步,才有可能有成就。爱迪生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连方仲永这样的神童不学习都成了普通人,何况本来就是普通人的我们呢?

孩子的学习与大人们的期望目的往往是有一定关系的,如果只朝着利益的方面想的话,那最终也会如方仲永一般。

最为学生的我们就更应该懂得只有读书才能为我们人生奠基好良好的基础。所以,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不能轻言放弃。在学习的道路上,总有不如意的时候,会时常遇到困难、挫折,但学习就是这样,要不断地去挑战。就像只有你翻过了那无数座山以后,才能看到山那边的海。成功也是这样,只有付出了努力,才能有收获,真正属于你的收获。

不要埋怨父母没有给你一个神童般的脑子。就是像方仲永这样的神童,不学习,最终都只是一个普通人。爱因斯坦小时候,不管是家人还是老师都说他是一个“笨孩子”,他三岁才咿呀学语,上课总是跟不上课程。家人与老师都不对他保佑任何的希望。但就是这样一个人,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伟大的科学家。

篇12:由方仲永所想到的初中议论文

在语文课上,我们学习了《伤仲永》。

《伤仲永》讲述“神童”方仲永变成了“泯然众人矣”的方仲永。

方仲永为什么会“泯然众人矣”?是天赋不够?还是另有原因?作者王安石说了:“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矣。”仲永的天赋是惊人的,因为五岁的他“未尝识书具”居然能“忽啼求之”而且“并书诗四句”并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于是“邑人奇之”。认为他长大一定能做大官。于是纷纷巴结他的父亲。于是仲永在这个时候,天赋正在磨灭。所以“泯然众人矣”。

我们大多数人不像他一样,五岁就“书诗四句”,有人字就写的歪歪扭扭的可我们从写字到作文,从数1和2到解方程,从“one,two”到“first,second”都是老师教的,就是“受于人”,我们没有仲永“受之天”的智慧,他也没我们“受于人”的教育。可有些同学课堂上说话,搞小动作,甚至在课堂上打的不分上下。他们总把学习推到明天,课堂作业,用他们的话说,是“借鉴”一下。当他们步入社会,就痛心疾首地教育孩子:“好好学习,别像我……”

究竟是谁毁了这颗“苗子”这全是方仲永的不是吗?不是。这一切是他的父亲一手造成的。他的`父亲应该把他从到私塾里学习。不是“日扳仲永环谒邑人,不使学。”如果他的父亲让他去学习,仲永也许是太守,朝廷大臣,甚至是宰相。他的父亲就可以享受更多的荣华富贵了。只可惜他的父亲鼠目寸光,断送了仲永的的一生。

再把话题放到我们这个时代来。现在的父母基本知道知识的重要性。但有的父母目光短浅,因为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免费的,有的家长等到孩子初中毕业,就给孩子找工作。让孩子仅凭他的初中知识来武装头脑。身强力壮的去扛东西,体弱的则当保姆,在她父母的店里计帐……当父母和儿子都失业以后,每天都数落孩子:“你看XX都上大学了,还是白领……”可这些家长想过没有:孩子为什么失业?是知识不高。孩子为什么知识不高?是你们让孩子们仅凭他的初中知识就去打工!当儿女没了工作,你没不自己反省一下,反而将怒气撒在儿女身上。他们失去学业和工作的痛苦已经够深了,这一句句的话,是在伤口上撒盐啊!为什么你们不让他们完成学业呢?

篇13:仲永想到的

王安石曾经讲过一个“伤仲永”的故事,我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有一年我担任黑马大赛的主评委,力排众议把奖颁给了一个研究生做的脸部识别产品。这个东西还很早期,所以,当时VC给了他一些建议,要和有实力的互联网公司合作,让产品在和用户的交互过程中得到打磨、验证和提炼。但是很遗憾,他得了大奖之后,融了资,心态立马就不一样。一年过去了,虽然没有“泯然众人矣”,但是我也没有看到这个团队有任何商业上的进步。

他们的失败在于技术可以有天才,但有些东西还是需要经验,需要积累的。这些是我们刚刚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所欠缺的,却是创立一个成功的企业所必须的。

第一,好的产品不是一个灵光一闪,一蹴而就,要不断地把握用户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小步快跑,不断打磨。所以你要有韧性,要懂得如何把握用户的需求。

第二,有了好的产品,还要有好的运营。我从来不认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酒香不怕巷子深。你要想办法把产品推广出去,所以,光有产品和技术是不够的,要懂市场。

第三,你创业最开始只要哥儿几个在宿舍里鼓捣几台电脑就能干活。但随着你事业的进一步做大,你需要去融资。如何和VC、金融大鳄打交道拿到融资?你还要熟悉资本运作。

第四,你成功拿到1000万,这个钱该怎么花?三个人的时候干得热火朝天,但公司到200人几乎没有人干活了。管理对你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没有学会这些,你直接去创业,就是揠苗助长。我是一个很爱才的人,不忍再看到“伤仲永”的情况重演。

创业像游戏里面的练级打怪一样,有很多的选择,很多的挑战,每往上走一步,你都要有一个自我的提升。很多公司都死在这个升级的路上。所以在进入游戏之前,你们需要先找一个练习场,你先从一些成功的公司和成功的创业者哪里汲取营养。

当年上学的时候,我也曾两次创业失败,所以毕业后先加入别的公司,学习创业。我认为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也是十分正确的一步。所以,我在这个地方摔过跤,也给大家提个醒。我不主张你一毕业就开一家公司,自己我当CEO,兄弟当CTO,女朋友当CFO。

但是如果你把创业,把成就事业当做自己的梦想。你可以一直保持创业的心态,在资源缺乏的时候,可以先和别人合作,可以先加入别人的公司,利用别人公司的资源来把事情做成功。我把这称之为广义上的“创业”。

我更赞成大学生们用这样一种创业方式,因为这样你就有了更好的一个平台,你也能找到师傅和资源,同时还有人替你交学费。

篇14:方仲永带给我的思考2

今天,我学习了《伤仲永》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讲述了方仲永从一位神童最终变为庸人的悲惨命运,使我领悟到了“受于人”的重要性,也使我陷入了深思……

比丰说:“天才不是别的,而是辛劳与勤奋。”他说得不错,只有辛劳与勤奋才能成就天才,若我们每天无所事事,不思进取,即使天生有着超乎常人的禀赋又有什么用呢?就如同方仲永一样,到最后还不是“泯然众人矣”了吗?

我国古代也有许多的勤学苦读的事例,如: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骨、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囊萤苦读,屈原洞中苦读,还有王献之的“用尽三缸水,一点像羲之”……有了这么多的例子,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学习呢?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家、革命家,他小时候也未必如同幼年时的方仲永一样“指物作诗立就”,其实鲁迅先生小时学习是非常刻苦的,少年时,他在江南水师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以后每当晚上读书感到寒冷时,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一嚼,直辣得满头冒汗,然后再接着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刻苦的努力,鲁迅先生最终成为了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有了这个故事,我们还能说成功只是靠运气吗?

卡来贝尔也曾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的刻苦努力的能力。”我也一直相信一句话:没有绝对的天才,却有绝对的勤奋者。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只要我们肯吃苦、肯奋斗、肯努力、肯付出,还有什么不可能的?爱因斯坦说“天才的成功=艰难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朋友,那么就让我们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吧!

小作者很有自己的思想,仲永的反面例子告诉我们——天才是勤奋与努力,即使禀赋很高,但碌碌无为,结果不是一样吗?反问引人思考,由古及今的例子比比皆是,充分表现卡来贝尔的话。“没有绝对的天才,却有绝对的勤奋者。”这句话是自己的真切体验,真实想法,总结得很精辟,让本文的思考更深一层!

篇15:伤仲永的反思总结

1.对重点生字的指导不够。比如学生几次把“扳(pān)”读成“bān”时,教师应及时出示“扳”通“攀”是通假字,既掌握了字音,又了解了文言知识。

2.在整个教学中,教师的激励性语言太少。七年级学生如果能恰到好处的进行表扬、鼓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如:当学生在疏通完文意后开始交流,有学生提出了“我想知道方仲永为什么由天资过人变为一个普通人?”对这样的能体现课文主旨的问题教师应及时鼓励,但教师只说等会再讲,这样势必会挫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篇16:伤仲永课文的教案设计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

3、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知识。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学生:查工具书,认记字词 ,疏通课文大意。组织参辩人员,准备辩辞。

教师: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第一课时

篇17:方仲永的读后感

读了《伤仲永》一文后,我确实感到“伤”。仲永天生聪明,有才智,那么小就能做诗。但最终却“泯然众人”。像方仲永这样的神童,假如从小就努力学习,将来一定会成为举世闻名的才子,国家的栋梁。方仲永虽然是天才,但也离不开后天的努力,否则早晚都会出现“江郎才尽”的一天。

我觉得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脑筋迟钝的人,经过不懈的努力,也能做出不平凡的成就;而有天赋的人,如果仅仅靠自己的小聪明作为资本去炫耀,甚至看不起反应稍慢一点的而正在努力奋斗的人。从此不学习,那么,他也将浪费宝贵的光阴,最终一事无成。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大脑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反而还有写迟钝。小时候同学总是欺负他,他的父母甚至担心他今后的生活都成问题,但爱因斯坦不在乎着一切。在人生道路上不懈地努力学习和创造,最终成为一名科学家。著名的画家达·芬奇曾经说过“人的智慧不用就枯萎”。同样的道理,人的知识如果不更新,也会枯萎。仲永的父亲因为贪图财富,不让他学习,才使他最终成为一个普通人。现在我们拥有了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们应该珍惜这种的好时机,经过自己的努力,我们的人生道路也一定能划出一道耀眼夺目的光彩。

篇18:仲永想到的

名作见精巧,临川先生的《伤仲永》思辨超人,随笔挥洒,凭一篇别致小文,引发我们不倦地探讨、不断地截获可圈可点的阅读知觉,尤其在写作方法上颇具匠心,有许多值得鉴赏的地方,是指导学生读写结合的范例。

一、学习“叙议结合”的表达,“两块式”结构

表达上,叙议结合。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第1、2段写方仲永的始末表现,即“为什么伤”,采用记叙的形式;第3段阐明作者的观点和看法,即“伤什么”,采用议论的方式。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强学习,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同时,安排“两块式”结构,一块内容主要是“记叙”,一块内容主要是“抒情”或“议论”。记叙在前,抒情或议论在后;记叙具体生动,抒情或议论简明贴切;记叙着眼于表现人或事,抒情或议论着眼于点示文中故事的意义或者表达自己的感受。本文借事说理,叙事平实,说理自然,叙是议的依托,议是叙的深化,说服力强,引人深思。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

这是比较典型的“叙议结合”、“一事一议”的文章结构。

二、学习“先扬后抑”的笔法,“纵向式”对比

先扬后抑,跌宕多姿。本文的叙事部分先扬后抑。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显示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先扬后抑的着眼点是“抑”,采用这种写法,表明了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之人”的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的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同时,三个阶段依时间纵向安排如下:

三个阶段的叙述: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先扬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给人强烈的心理冲击,产生“理不讲而自明”的艺术效果。

这样形式的表达,比起那些用大而长的段落进行叙说,显得简洁、秀美而有抒情意味,具有对比反衬的哲理美。

三、学习“详略得当”的选材,“见闻录”方式

安排材料,详略得当。本文的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用“闻”“见”“闻”三个片断,依次分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按时间顺序把这三个片断结为一个整体。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详写第一个片断,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极简略地写后两个片断,点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至泯灭。叙事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这种见闻录的叙事方式还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富有生活气息,给人真切之感。

在一篇文章中,详写和略写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是两种互为补充的表达方法。一篇作文不可能面面俱到,一定要有主次安排。这就需要注意详略。详略得当才能使中心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实,不仅如此,行文上,言简意赅。全篇的行文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如第一段“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悲剧命运的家庭背景;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则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仅“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一句话就刻画出仲永父亲因贪图小利而自得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掩卷遐思,唯有学无止境,读破万卷书。

总之,教师善用,巧用经典课文做写作学习的例文,从课文里学作文,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双管齐下,同时及时发现谁在作文中借鉴变通,创新一点,引进得好,就即时反馈,大张旗鼓地鼓励、表扬,增大“赏识效应”,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摘要:《伤仲永》讲述了方仲永由“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并由此引发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学习这篇课文除了明白文言故事,从故事中悟出道理外,其实本文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给我们提供了作文技巧方面的借鉴,一学习“叙议结合”的表达,“两块式”结构。二学习“先扬后抑”的笔法,“纵向式”对比。三学习“详略得当”的选材,“见闻录”方式

上一篇:劳动教学反思下一篇:聊城大学学生会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