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书想到的作文

2024-04-07

由书想到的作文(精选8篇)

篇1:由书想到的作文

书有各式各样的,里边的小故事有太多太多,它能让你带来开心,带来理解,带来生活哲理。

我借了,看了许多 书,自然,这种全是与爱情有关的事的,在大家这个年龄里都喜爱把书中的角色想象成自身,做着不跟实际相符合的漂亮的白日梦,但总有一天,大家都是会醒,感叹实际是这般的惨忍。

当我们又一次沉醉于书中的世界时间,我想起了一本把真实事件写出书让大家得到阅读文章的一个可歌可泣的小故事。

书中讲的是一对贫困的夫妇总算盼来到一个孩子,当她们沉浸在幸福快乐的愉悦中,男孩患了先天心脏疾病,只有熬过2岁,当夫妇听见这一恶耗,痛不欲生,但她们不敢相信上天对她们确实那麼残酷,匆匆忙忙一后,她们努力挣钱,给孩子做医疗费,惊喜就那么发生了,男孩一天天长大了,不仅没被抢走性命,人体也变好点了。

男孩的妈妈每天早上都用单车截着男孩去学校,再去自身工作中的地区,男孩爸爸在异地挣钱,一家三口一年都见不着几回面,但她们一样永不放弃对男孩的医治。

小男孩上中小学之后,男孩妈妈为了更好地男孩放弃了优渥的工作中,在家学习英文,历经他勤奋好学的学习培训,他总算当上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从今以后,他能够更有时间照料男孩了。

男孩也从来没有令他的父母们心寒,在与病魔做斗争时,它用顽强的恒心一次又一次的击败了病魔,在奈何桥前闯过去了一关又一关。他知道自身的健康状况,勤奋的做着不许自身留有缺憾的事儿。同学们老师们都了解他,不抵触他与平常人不一样,跟他和睦相处,使他高兴,使他了解,他并不是仅有自身,他也有父母和关注他的人。

总算,历经小男孩的勤奋和父母的固执,他活过十八岁,他考入了理想化的普通高中,但他的身体情况却不如从前了,最终,他总算走入了他18年来一直踏过的大门口,在医院里他一直要求父母带他回家,最终,父母总算同意了他带他回家,他终归离开了,但他是带著笑离去的,由于,它用自身顽强的恒心挺过去了老天爷给的各种各样艰难,踏过了他不流缺憾的一生。

当我们想起这个故事时,我打动得泪流满面这雪,由于他是个造就了一个他人没法造就的惊喜。

篇2:由书想到的作文

在读书馆书架上一本本重重叠叠的书堆在那里,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书籍是知识的源泉;书籍是进步的阶梯。”

记得在李白小时候,他也就知道玩,不肯好好学习。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拿着一根很粗的铁棒,在石头上不停地来来回回地磨动着。于是好奇的李白看到了便问:“老奶奶,你拿着这铁棒在干嘛呀?”回过神来的老奶奶对李白笑咪咪地说:“我在把铁棒磨成绣花针呀!”俗话说: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只要我们有想做好这件事的决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自从这件事情以后,李白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了举世闻名的诗人。

在海伦·凯勒的人生中,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双目失明。可是他还是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成了一名大作家。

虽然她双目失明,而且都没有重见光明的机会,但是他还是在人生的旅途中写下了许许多多的著名作品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中讲了海伦·凯勒在这三天中干的`一切事情及所作所为。

从这些爱读书的人中,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从今以后,我再也不会被作业上的一点小困难打倒。以前的我总想着:这道题目这么难,不会做的同学又不止我一个,反正明天老师会讲的。有时有不懂的,就直接问爸爸妈妈,总之自己非常不喜欢动脑筋。

可是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的我一遇到难题是想着怎么才能把它解决掉。先读题,多读几遍,慢慢就读懂其中的意思了。

篇3:由一篇作文想到的……

我的好朋友

我有一个好朋友, 她的名字叫沈思凡, 我和她可是从一年级开始就是同班的。

她的绰号叫小蘑菇, 因为她的头发剪的像蘑菇, 小蘑菇有些胖胖的, 小脸圆嘟嘟的, 她跟我站在一起比我高出了半个头。你别小看她, 她可是一个吃货, 每次去她家总是看见她在吃零食。每个星期她做好作业就会来找我玩的。

记得有一次, 我们俩一起骑着自行车去街上汉堡店买吃的, 她竟然吃了一个汉堡, 一份薯条, 还吃了两个小鸡腿。我问小蘑菇吃饱了没有, 她说还是不怎么饱。她真的太能吃了, 所以她才会那么胖, 而我却很挑食, 所以长得矮。

有一次班上有一位男同学上来欺负小蘑菇, 我气冲冲地走到小蘑菇旁边, 把那个男同学骂了一顿。小蘑菇却劝我不要和那种人计较, 我听了她的话就没再骂那个男同学。

小蘑菇是我唯一能亲近的好朋友, 我多么希望她能一直和我在一个班。

【阅读随想】读着小孙同学的文章既兴奋, 又惭愧。兴奋的是孩子进步了, 真的进步了。还记得刚开学那会儿, 孩子的作业速度极慢。每天放学了, 同学们都离开教室了, 小孙依然在教室里做着课堂作业。对于作文更是恐惧之极。清楚地记得我布置作文练习时孩子惶恐的神情。来到孩子旁边指导, 小孙也是似懂非懂的样子。有几次孩子的父母来接孩子, 总会数落孩子的不是。但我赠与孩子们的“贵在坚持, 以己为镜”感染了孩子的父母, 他们不再把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作比, 不再经常数落孩子的不是, 对孩子也有了更多的耐心。孩子的笑容也多了些, 写作的积极性也高了, 也能让爸爸指导着写作、发表。对语文学习也多了一份自信。上星期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语文学习现状, 孩子这样写道———

自从上一年级开始我的语文成绩就是三门主课中成绩最差的一门, 因为语文不像数学只要掌握方法就够了。刚刚一年级的时候还可以, 只要能把书上的内容熟练背诵就可以了。慢慢的越来越难, 到了三年级还要去理解课文内容的意思, 理解意思对我来说是一种恐惧, 因为我不懂怎么去理解。我最怕上语文课, 因为上语文课还要写作文。刚开始写作文的时候我只能写两三句啰嗦的话, 渐渐的有了贾老师的耐心辅导, 我的作文可以写好了些, 但我语文方面的缺点还是很多很多, 如还是不懂怎么去理解课文意思, 还有字写的也不好。语文对我来说压力很大, 爸爸妈妈总对我说:“我家宝贝一定能行, 争取每天进步一点点。”我的基础一开始就没打好, 听了爸爸妈妈的话我惭愧地低下了头。我默默的告诉自己, 一定要认真努力学习, 争取把成绩提高上去, 给自己一个满意的交代, 相信自己可以的。

第二单元练习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真的替孩子感到自豪, 孩子在进步!可读了孩子的作文才发现孩子很孤独, 只有一个朋友。我作为孩子的班主任却没有发现。“小蘑菇是我唯一能亲近的好朋友, 我多么希望她能一直和我在一个班。”这是孩子心底的最强音, 孩子的美好愿望———留住仅有的一个朋友, 使自己不那么可怜, 不那么孤单。教孩子快两个月了, 而我却没有发觉。像小孙这样内向而又渴望朋友的孩子肯定有相当一部分。我该做什么, 我必须做什么, 这是摆在我眼前的首要任务!

篇4:由书想到的作文

次韵子由书王晋卿画山水二首

作者:苏轼朝代: 老去君空见画,梦中我亦曾游。

桃花纵落谁见,水到人间伏流。

山人昔与云俱出,俗驾今随水不回。

篇5:由书想到的作文

次韵子由书清汶老所传秦湘二女图

作者:苏轼  朝代: 春风消冰失瑶玉,我本无身安有触。

羊生得妇如得风,握手一笑未为辱。

先生室中无天游,佩环何处鸣风瓯。

随魔未必皆魔女,但与分灯遣归去。

胡为写真传世人,更要维摩一转语。

丹元茅茨只三间,太极老人时往还。

篇6:由书想到的作文

回想起前年江苏的高考作文题“好奇心”, 不少学生的作文呈现出低幼化倾向, 通篇在概念上做文章, 结果是胡扯一气, 缺乏实际内容。还有不少学生写人民子弟兵因为好奇心才参加四川5.12地震抗震救灾, 这更是风马牛不相及。更有甚者, 不顾所给材料的限制和要求, 竟然大谈特谈人生、社会是不需要好奇心的。就去年的“品味时尚”来说, 这种现象依然很严重, 好多学生缺乏对生活的感受和体会, 看似语言华美, 实则思想空洞, 满纸荒唐之言, 当然难以激起阅卷老师的共鸣了。

那么, 这个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鉴于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思想上高度重视。对学生作文水平过低的现状不能避而远之, 不能是每次考试后发点感慨, 或者是有点想法而没有什么实际行动。要树立大语文观, 不能死抓课堂,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们不能因为高考的压力就让学生“与世隔绝”, 直至“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要想让学生写出好文章, 必须先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和体味生活, 大千世界, 千姿百态, 社会人生, 万象纷纭。决不是凭空想象或随便看看就能写出好文章的, 对事物观察、体味、比较、分析、判断, 进而深入思考, 既要观其形貌, 更要究其本质, 并强化记忆, 熟记于心, 如此, 写作时方可文思如泉涌。当然, 这需要全社会为之努力。但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首先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并为改变这种现状而积极付诸行动。

2.彻底改变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真正以学生为主体, 一改传统的满堂灌,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注重过程的体验, 而非纯知识的传授。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课文仅仅是例子而已, 要通过举例, 使学生掌握写作技巧。”也就是说, 学课文不是目的, 只是手段而已。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课本中学点写作的路数。同时, 课外阅读不能放任自流, 强调课外阅读重要性的同时, 还要有具体的指导, 包括读什么书、怎么读等等。

3.要多动笔, 把平时所学的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技能。如何写好作文, 古人有比较精辟的论述, 欧阳修有言:“文章欲佳, 无他术, 惟勤读书而多为之, 自工。”熟方能生巧, 不反复练习, 何言掌握要领。要想写好作文, 仅仅靠课堂上练那么几篇显然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当然, 首先要帮助学生消除“害怕”心理。时下中学生当中不是流传着这么一句顺口溜吗:“一怕写作文, 二怕周树人。”学生怕写, 主要是因为平时动笔太少了。作为语文教师, 要想办法去引导乐写, 必须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写作的机会。当然形式可以多样化, 比如说课前演讲、征文比赛、辩论赛、黑板报等等。

4.增加课堂训练的机会, 改变传统的批改模式。每周必须写一篇大作文, 且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这样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说到这, 可能有教师要反对了:“那怎么行, 没有时间改呀。”这话固然不错, 但我们完全可以换个思路。

其实未必写一篇就改一篇。实际上, 也确实不能再用改作业是否仔细来衡量教师的责任心, 尤其是作文。试想, 如果我们对每一次的每一篇作文都精批细改的话, 等到我们辛辛苦苦地把全班作文改完再做下一篇时, 学生可能已经把它忘得差不多了, 又何来热情呢?我个人认为, 作文批改的形式可多样化。教师可以批改其中比较典型的一部分, 并进行精批细改, 找到个性和共性的东西。更可以发动学生相互批改。如此, 既解放了自己, 又节省了时间, 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尝试, 效果非常好。

篇7:由书想到的作文

这位老太太住在笔者家附近, 已经七八十岁了, 她很会说话, 听她说话, 简直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她没有上过学, 当然不会懂得什么语法、修辞、逻辑了, 但她说起话来, 起承转合, 流畅自然, 夸张比喻, 俯拾皆是。如果把她说的话记录下来, 几乎不需要作什么修改, 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倘若你跟她说:您老人家给写篇文章吧。她一定会大摇其头, 因为她不识字, 即使她识字, 她也不会把说话跟写文章联系起来, 说话是人人都会的, 写文章可是文化人的事情, 我一个乡下老太太哪来什么能耐写文章呢!

我们很多学生, 甚至包括我们一些语文教师也像这位老太太一样, 把说话和作文看成截然不相等的两码事。这实在是对作文本质的一种误解。新课程理念正本清源, 明确提出, 作文就是写话, 就是用自己的话写自己要说的意思。这对那些视作文为畏途的学生该是多么巨大的鼓舞呀。作文原来并不神秘, 作文原来并不繁难。试想, 除了聋哑人, 谁不会说话呢?再讷于言的人遇到知己, 碰到合适的话题, 也能口若悬坷。既然人人都会说话, 就应该人人会写作文, 因为作文就是用笔说话。

为了让学生更切实地认识到作文和说话的关系, 笔者曾经布置学生从身边找一个会说话的人, 并注意把他说的话记录下来, 然后进行交流。学生在这次活动中普遍感受到群众语言的丰富与生动, 对作文的兴趣也有所增加。受此鼓舞, 笔者又把部分作文课改为说话课。在说话课上, 同学围绕一个话题, 思维灵动, 畅所欲言, 气氛热烈。虽然没有作要求, 但每次说话课后总有一些同学主动交来作文让我过目批改。

因此, 笔者认为, 要改变学生作文难的状况, 必须用事实向学生证明:作文的的确确就是用笔说话。

二、

仍以老太太为例。这位老太太为什么这么会说呢?她活了一大把年纪, 听得多了, 见得多了, 对很多事情都及易产生兴趣, 而且又肯动脑筋, 喜欢分析, 喜欢评判, 她有想法, 当然就有得说, 而且能说得好了。乡下还有一些老太太, 经历的风雨不见得比她少, 但说起话来就没有她这么中听, 怎么了?她们整天就知道埋头种地, 忙于家务, 除了家务农活, 其他事情一概不关心, 一概不感兴趣, 孤陋寡闻, 见短识浅。“语言是思想的外衣”, 因为没有思想, 精神苍白, 她们说的话自然也就平淡无奇, 单调乏味了。但是如果谈到怎么养猪如何种地来, 她们就会精神亢奋, 头头是道, 因为这些她们天天接触而且颇有心得。这说明, 会不会说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关注生活, 是否思考生活。同样, 要写好作文, 也需要扎根生活, 从生活中吮吸丰富的营养。

我们的学生写起作文来怎么能不头疼呢?他们被束缚在教室里, 远离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他们被分数牵着鼻子走, 哪有什么精力去深刻地思考人生, 他们难免要肤浅、狭隘。他们除了解题实在没有更多的话要说。我们的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 引导学生追求做人的真谛, 涵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 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让学生的知、情、意、行和谐地发展, 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社会的人。

三、

有了生活的积淀, 有了源头活水, 写作文就一定水到渠成了吗?还不一定。因为渠道还可能堵塞。中国人历来把写文章看做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 不是有一句话叫做“文章千古事”吗?本来应当是传情达意张扬个性的文章却逐渐退化为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矫情媚世的工具。这样的余毒很难说不会被我们的语文教师、我们的社会有意或无意地灌输给学生。只要看他们下笔踌躇, 神态凝重, 就颇让人有“代圣人立言”的沉重感。他们本来就没有多少话可说, 在这有限的话中他们还得反复筛选斟酌, 他们一方面要迎合成人的口味, 消极的、偏激的不能说, 一方面要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脆弱的心灵, 幼稚的、隐私的又不能说, 他们不愿也不敢袒露自己的胸怀, 生怕遭到嘲讽, 受到打击。他们在动笔之先就已经顾虑重重, 他们戴着沉重的锁链, 又怎能跳出自由的舞蹈呢?

我们得佩服那位老太太, 她说话自然是很有技巧的, 但她同时也是大胆泼辣的, 没有什么条条框框能束缚她, 她的灵魂是开放的, 她向人们展示着独特的、真实的自我。她之所以能博得那么多人的敬重, 我觉得更重要的在于她的真诚和真实。我们要让学生能真正像说话一样作文, 还要努力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 真正地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 让学生能释放自己的心灵。

近几年, 话题作文成了中考语文的新宠。话题作文的名称已经清清楚楚地显示了作文与说话的关系, 它揭掉了蒙在作文头上的神秘的面纱, 让学生感受到了作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作文不再遥远神秘。传统的命题作文常以不可侵犯的威严的面目矗立在学生面前, 令人望而生畏。而话题作文则往往以娓娓的话语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引人一定的情境, 努力以平和亲切的姿态和学生交流, 为学生留下了较大的创造空间。总之, 话题作文回归了作文的本质, 尊重了学生个体的生命, 为学生作文降低了门槛, 降低门槛其实并非是降低作文的要求, 而是在催生、呼唤更多的展示学生人格魅力、表现学生人性精髓的优秀作文。

我相信, 只要我们努力, 学生不再怕作文会成为现实。

摘要:大凡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经验, 一到作文课, 很多学生就无精打采, 甚至会夸张地唉声叹气, 为了完成任务, 他们不是东拼西凑地做文抄公, 就是搜肠刮肚地挤牙膏, 其痛苦之状着实让人同情, 发人深省。作文对学生怎么就这样难呢?笔者从乡下一位“会说话”的老太太身上得到了一些启发。

篇8:由书想到的作文

一、学生自评

所谓学生自评, 就是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 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学生通过对内容、结构、写法等分析, 找出关键问题加以修正, 再从字、词、句、段、修辞等方面逐步进行修改, 使自己的习作成为一篇合格的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 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 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 沟通见解。”“文章不厌百回改”, 当学生写完作文初稿以后, 教师既不能越俎代庖, 也不能袖手旁观, 而应该“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下面是笔者的几名学生自评作文的评语:

黄麒 (四年级学生) 的习作《我要举荐他》自评:我用了一个具体的事例来写, 很有说服力。语句通顺, 字迹工整。没有错别字, 值得表扬。我以后还要更上一层楼!

李纪春 (四年级学生) 的习作《我的建议》自评:“草地上有花有草, 五颜六色的花, 仿佛是一个大的花毯, 镶嵌在碧绿的草地上。毛茸茸的小草像绿毯铺在大地妈妈的怀中。”我在这段话下面画了波浪线, 并在旁边写了:我合理运用了平时摘抄的好词佳句!

魏成龙 (四年级学生) 的习作《为钢笔输血》自评:我想象力极为丰富。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被我一写, 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句子也很通顺。有一个缺点就是既然知道写作业不能三心二意, 可为什么还要做这件事呢?请三思!

这一条条鲜活的、张扬个性的评语, 无一不是作文效率的提高和能力培养的见证!

二、学生互评

作文由学生互相批改, 学生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兴奋, 认为自己也成小老师了。出于好奇, 学生在评改他人作文时就特别有兴趣, 所以评改时也就特别认真。当然, 每个同学都知道, 自己的作文也要被人家挑毛病, 因此作文时就会特别细心, 总是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作文写得圆满些。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相互启发, 相互借鉴, 相互促进, 激发兴趣。

步骤和方法是: (1) 互改。让学生同桌, 或小组内, 或自愿结对子交换评改。 (2) 交流。让学生谈一下修改情况──怎样修改的和为什么这样改。

下面是几名学生互评作文的评语:

袁梦 (四年级学生) 的习作《我的建议》是建议大家去人民公园春游。宋思佳 (四年级学生) 为她这篇评:书写工整, 用的好词好句令文章更生动具体, 看后使人陶醉在其中, 真想去那儿游玩了。我今后也要多看书多积累。建议袁梦同学把字写成略带长方形的字。

魏成龙 (四年级学生) 的习作《为钢笔输血》, 汤情同学 (魏成龙同学的朋友) 为他评:汤情同学在“我们在确定了血型相同不会给输血带来危险以后, 便开始输血了”下面画上波浪线, 旁边写:你的想象力好丰富啊!把钢笔当成人来写, 把钢笔写活啦!我认为“输血”要打上双引号。文章总评是:前几个自然段围绕着钢笔可不可以相互“输血”这个问题写了自习课上的趣事。接下来写了想尝试, 但又不敢尝试的疑团, 最后写了通过动手做之后解开了这个疑团。可是你知道写作业不能分心, 为什么还要明知故犯呢?

学生的互评有肯定, 有表扬;有建议, 有疑问。不要小看这些“小老师”!他们的潜力确实无可估量啊!

三、家长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要让学生“愿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 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我们可以让家长也参与到学生的作文评改之列中来!毕竟, 家长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知识认知等方面和我们教师能起到互补的功效。他们有着独天独厚的优势:能和自己的孩子进行一对一的直接交流、沟通。家长和自己孩子的心理距离较近, 在家长评改时, 孩子可以和家长争议, 阐述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写的原因。家长还可以做孩子最忠实的听众, 孩子也可以从家长那里得到对自己劳动的尊重和心理满足。家长呢, 也可以多角度、多层面、多视点地审视引导自己孩子写作。在这个过程中, 家长能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现状, 了解孩子的情感态度, 还能缩小家长和孩子的心理距离, 增进了解, 沟通情感。

下面是几名学生家长评自己孩子作文的评语。

张凡同学的爸爸在孩子第三篇习作后的评语:写字有进步, 较认真。只是结尾处“我特别高兴”是为什么?是不是因为“我”发现了自然界的一个小秘密?所以你以后还要多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 勤于思考, 争取更多的发现。

从这则评语中, 我们不难发现, 这位家长一直关注孩子的学习, 在家长的督促下, 孩子书写有进步。孩子在有成就感的同时, 有兴趣争取更大更多的收获。

陶池同学家长给孩子习作《我的建议》的评语:写字较认真, 但还是有点粗心, 错漏字较多。修改前后区别很大。希望知错就改, 总结教训, 平时多注意观察, 多留心身边事物。

不难想象这位家长与自己的孩子进行一对一的直接交流、沟通, 共同分享喜怒哀乐的情景!

四、教师评

当然, 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教师还要因材施教, 使学生人人过关, 个个进步。这就需要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

(一) 全面审阅, 教师做到心中有数

自评、互评、家长评后, 作文本交上来, 既看原文, 又看批语, 还看评价, 并随时做审阅记录。看原文以了解学生写作;看批语, 以掌握自评、互评、家长评情况;阅评价, 以发现学生的收益, 再做精辟总评。对自评、互评、家长评后仍有问题的作文, 还应进行必要的“师评”指点, 并要求在“师评”指点后再进行自改或互改等, 直至人人“过关”。

(二) 全班汇报交流点评

作文的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在作文本上完成后, 还有一项就是全班汇报交流点评。教师要及时组织全班大范围的交流, 对部分佳作进行精细的赏析, 这样有利于推广好的评改经验和取得成果, 在更大范围内共享同学们集体智慧的结晶。

过去作文由教师改, 学生并不知道教师劳动的甘苦。现在, 学生的作文由自己互相批改, 他们体验到了“字字句句皆心血”, 即使一个标点、一个记号, 也要认真地去推敲琢磨。认为别人改得好的, 往往点头赞许, 恍然大悟, 后悔自己当初没能看出来;认为别人改得不合理的, 往往还要去和那同学争得面红耳赤或请老师裁决。可见重视的程度与前大不相同。

上一篇:点一盏心灯期待诚信作文下一篇:不请客就捣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