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圆想到的作文

2024-04-18

由圆想到的作文(通用8篇)

篇1:由圆想到的作文

初中由圆想到的作文

我想,世上三分之一的事物是圆形的,如果分形开来,那就等于生活中到处都是“圆”。

古时,人们觉得世界是“天圆地方”的,虽然“地方”不正确,但是“天圆”却不无道理,因为地球本身就是属椭圆的嘛!如果是矩形,那么人们将会看到世界的尽头,或是边缘,这样的话,哪来的“世界无止境”呢?想必人类也会因此龟速发燕尾服吧,所以“圆”是个好东西,如今的创意无限也庆当得多谢谢当年为我们开天辟地的`盘古啊!

还有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器皿也是如此,大多都是以圆来设计的,碗、碟、杯子等等,这一切之所以能受到大家的欢迎从而被广泛使用与流行,当然也源于它们的方便,碟是圆的,把食物加温的时候,食物能均匀受热;帮助我们盛水喝的东西的边沿是圆的,为的是能让我们更容易喝到水,如果是方的那就太难使用了,用起来也不太舒服。

闹钟和手表也是圆形,尽管早上的钟声“神”烦,但也是有用的,它可以帮我从噩梦中拉出来,让我按时起麻烦。调好了闹钟,到了必要的时间又可以提醒自己该干啥干啥,绝不耽误。

总而言之,圆,无处不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要是没有它的存在,我们的生活在就会变得一片混乱,就比如会有三角形的车轮、四方形的棒棒糖… …

篇2:由圆想到的作文

今天,冯老师让我们用圆画画,我画了电风扇、饼干……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闹钟、花、太阳。

由闹钟我想到了闹钟能让我们准时,让我们不会迟到,也让我们不会每天都很迟的到太阳晒屁股了才起来。每天早上,只要调好时间,它就会“铃铃铃”的`响着,要你马上起床背着书包上学去。

由笑脸我想到了笑脸可以给我们幸福,就像我们每天在一起玩耍,在一起讲笑话,大家都乐得哈哈大笑。还有,爸爸每天都逗我笑,妈妈每天都痒我,他们逗着我,让我每天都能笑的很开心。

由太阳我想到了晚上和白天,晚上会出现月亮和星星,白天的时候会出现太阳和白云。太阳火辣辣的像一个巨大的火球,黑夜里的月亮像一把镰刀,像一艘小船,又像一根香蕉。

篇3:由圆想到的作文

下面我就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 谈谈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πr2课本上的推导的过程是把圆割补成近似长方形, 然后利用长方形与原来圆的关系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学习, 学生基本都能完成学习任务。但数学教学如果仅仅局限在这个层面上, 那么学生的潜能就没有得到充分开发。

为了使学生的思维不落俗套, 具有发散性, 我在教学中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过程, 对学生进行训练:

准备题:计算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 比较后你有什么发现 (如图1) :

通过自主探究得到:几个等高三角形的面积之和=1/2×底之和×高。

有了这个公式基础, 再启发学生:圆能不能不补成近似长方形来推导出它的面积公式?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形式, 能将圆割成下面的形式 (如图2) 。

学生能割成这样, 说明思维的路线已正确了, 在准备题和第一种推导法经验的基础上会很快地得到:S圆=S近似三角形之和=1/2×底之和×高=1/2×2πr×r=πr2。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用不同的方法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 会很有成就感。这是学生学习数学步入良性循环的一个重要前提。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师再进一步发问:能不能再用其他方法推导呢?这时学生的思维立刻会活跃起来, 他们会尽全力去寻求新方法, 想方设法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已掌握的方法去解决这一问题。在学生寻求解答的这一过程中, 即使学生得不到新的方法, 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特别是发散性思维。这个过程的价值远远超过得到公式本身的价值。

为了让学生知道许多问题都有多种解法, 只是自己没有想到, 也为了帮扶学生一把, 进一步激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教师可提示学生:能不能把圆转化成三角形呢?在此基础上, 新的一轮思维又开始了。如果学生有新的发现, 教师给予推广, 学生有困难, 教师可出示图 (如图3) , 予以引导:

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9份, 拼成 (如图3) 的形状:

就图共同讨论:拼成的这一个图形近似于什么图形? (三角形) 这个三角形的高是多少? (3r) 底是多少呢? (圆被平均分成9份, 圆周也被平均分成9份, 底占3份, 所以三角形的底近似等于圆周长1/3, 即1/3×2πr) 那么原来圆的面积怎样表示呢? (S圆≈S三角形≈1/2×1/3×2πr×3r=πr2)

因为在割拼的过程中, 每一小部分不是真正的三角形, 拼的时候, 不是密铺, 上下相邻的小块之间又有许多空隙, 拼成的图形也不是真正的三角形, 所以出现了两个“≈”, 那么怎样使两个“≈”都近于“=”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圆平均分成的份数增多, 分得越多, 每一小份和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三角形, 两个“≈”越接近于“=”。

为了让学生得到训练, 在此安排学生进行一定的自主探究练习:

刚才图3是将圆平分成9份拼成的, 你们能将圆分成更多的分数进行推导吗?你想想看, 分成的分数是不是随意的?为什么?

(如将圆平分成16份, 拼成的近似三角形。S圆≈S三角形≈1/2×1/4×2πr×4r=πr2)

有兴趣的同学课后结合课上的例子研究一下:

层数和总块数有什么关系? (总块数=层数) 最底层占据整个大三角形底边的小三角形的个数与层数又有什么关系呢? (占据底边的小块个数=层数)

另外还可以布置学生再去找找看, 有没有其他的推导方法。

在上述的整个过程中让学生多动手、动口、动脑, 既要积极探究, 又要合作交流, 教师既要是引路者, 又要是合作者。这一过程看上去较为烦琐, 但它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 使记住公式成为最底层的要求, 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成为凸显的亮点。

总结上述例子, 我认为, 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打牢基础, 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流畅、变通是发散性思维的显著特征。学生思维灵活、思路畅通, 就是能在短时间内调动头脑中与要解决的问题有关的概念、公式、方法和技巧, 所需之物要呼之欲出, 信手拈来。这就要求学生具有牢固的基础知识, 熟悉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头脑中要有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体系, 能够通过捕捉有用的信息, 进行对比、联想, 实现知识与方法的迁移。

2.教学中不仅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多提问、设疑, 还要鼓励学生多提问, 提倡一题多解

课堂上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多提问, 有利于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去寻找答案。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发散思维能力的基础上, 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时对他人、对自己多提问, 因为一个好的解题方法往往是从所提的“怪问题”中得到启发的。怎样从别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呢?一题多解练习就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重要手段。

3.加强发散思维的练习

篇4:由作文教学所想到的

怎样培养学生作文的真情实感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用心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孕育情感

“用心感受生活”。因为情感只能从生活中来,离开生活就无所谓情感,所以要获得真感情,根本的经验就是实感生活。因为真情只能从实感中产生,无生活实感,就不可能有真情。写作与生活的关系也一样,写作不能离开生活,没有生活,也就没有写作。

我们要教育学生多面向社会,多关注生活,要以饱满的感情去观察和对待周围的客观事物,去建立感情,再将这感情融进写作中,这样也就不愁文章没有情感和感染力了。要做到这些,教师就要让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走向学生真实的生活,走向创作的广阔天地,让学生用正确的眼光去审视生活,体验生活的滋味,去抒发自己的感情。

除感知生活之外,还要深入地思考生活,使生活理性化、情感化。如果对生活知之不深,感之不切,那么作文时,要么写不出来,要么胡编乱造。同样的,如果对生活感受不深,那么文章也无法感动人,要么冷漠对之,要么拼命造假,非说成是,无说成有,假说成真。

二、开设情景作文课,在活动中激发情感

面对实情实景,师生共同在创设的特定范围内有组织、有目的、有对象地写作,容易酿造氛围,调动情绪,激发兴趣,触发情感。如站在风中,或雨中,或雪中,或月下,或花间,或霞光里,写一景致;如凭窗远眺,写远山或是远水,那该是一种怎样的写作境界,何愁写不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作?如开展写作活动课、报告、讲座、交流、讨论、辩论、竞赛、实验、展览等,变单一为多样,变静写为动写,变死写为活写。这样何愁学生的思维不活、感情不丰、文章不好呢?如果要寻求写作境界的话,那么让学生在情景中触发情绪,在活动中激发情感,在一种亢奋中抒情作文,才是写作的最佳境界。

三、勤写深思,在写作中升华情感

人们说,在生活中,一见钟情的人很多,然而靠一见钟情的婚姻却不多。这话说得很有道理。要知道,人的情感往往不是一次就能“传真”的,这事理用在作文活动中很有借鉴意义。若要作文,仅靠浅尝辄止得来的情感体验不可能感动作者自己,更不可能感动读者大家。反过来说,要深层的思考,要深刻的认识,要升华了的情感。写作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通过写作,可以促使你深思再深思,认识再认识,体察再体察,感知再感知,将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浅层次低层次的情绪上升为深层次高层次的情感。

写作应当是一种心灵的释放而绝不是外来压力下的一种任务,一种负担。要引发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真实地表现出来,思想感情发自肺腑,就会给人以感染,就会引发共鸣。因此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是非常重要的。

篇5:从没想到想到的初二作文

人的一生要经过许多关口,其中的名利关是最狭长而又最难通过的,可谓是生命不息名利不止也。追逐名利者衡量自己一生是否成功与显赫的砝码是功、名、利、禄,他们往往为此而整日处心积虑、勾心斗角;淡泊名利者无功名利禄之心,往往能悠然自得,恬然自乐。

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若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诺贝尔文学奖。这位中国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伟大作家在得知获奖后坦言道:“……惊喜与惶恐”。他惊,是因为自己从不为获奖而写作,没想到奖项会落到自己头上,这是多么朴实的话语呀!的确,写作是一种心态,是一种艺术,是不可用“奖项”这样的名利来衡量的。淡泊名利应该是一个从事文化艺术最求的人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镭的母亲——居里夫人一生中获得各种奖金10次,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07个,但她从不把这些放在心上,甚至随意的将英国皇家学会颁发的金质奖章给孩子玩,这不正是淡泊名利的`体现吗?

超凡脱俗的庄子,拒绝了身后的权势,留下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的千古名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从官场退隐,开荒种地,过着“悠然见南山”的悠然生活,一直为后人称道;坦荡无私的周恩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留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绝唱;著名小说《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婉拒了所有的采访与讨论会,幽默的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难道还迷信钱吗?”

他们正是因为“不想”名利,一心扑在自己所钟爱的事业上,最后“没想到”却能千古留名。

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有许多人为了名利而绞尽脑汁地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就算损害国家人民利益也寡廉鲜耻地去做,最终只会遗臭万年。

篇6:由学生作文抄袭想到的

【摘要】在学生作文过程中,常会出现学生抄袭作文的现象,对于这些犯错误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合理引导学生,促其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潜能。

【关键词】学生 作文 教育教学 健康发展

在教学中好多事情常常让我想到:对待犯错误的学生,关键时刻给个梯子,让孩子从尴尬、恐惧中下来,其语文感悟能力和语文素养反而会提高!

孟霏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孩子,作文写得特别棒。一次,我布置了一个关于亲情的作文题,这孩子写了一篇《我的“笨”妈妈》,文章构思精巧,立意新颖,读后令人回味无穷,满满三页,非常真实生动。我想都没想,就给了她一个鲜红的“优”字。并且,在作文讲评时当作范文来介绍。没想到在孩子们练习写作时,另外一个孩子把一本作文书塞到我的手里。原来,那“优秀”作文是抄来的。我犯错误了,但更让我吃惊的是,平常一个这么认真优秀的学生为什么会去抄袭作文呢?我该如何来处理这件事情呢?这可是个自尊心特强的女孩子呀。沉思一会后,我把手中的作文书悄悄地放在那女孩子的桌上,那女孩子看到作文书后,脸一下就红了,我什么话也没说,又悄悄地把作文书拿走了。

课后,女孩子偷偷地给我递了一张纸条,记得上面有这样一句话:“……老师,真的非常非常感谢你,没有当场让我难堪,我会永远记住这件事,再也不会犯这样的错误……”看到孩子递来的纸条,我很庆幸自己没有伤害孩子的自尊,只是用书做了一个“梯子”,让孩子主动地改正了错误。事实上,有时简单的批评甚至训斥远远比不上搭个梯子的效果好。我也回了一张纸条告诉她:“抄袭人家写的好的文章,虽然美,却没有生命力;自己用心思索写成的文章,它像鲜花一样,带着朝露,娇美无比,充满活力。”在接下来的几次作文中,孟霏都是自己用心写的,且作文水平逐步提高。

几天以后,她写了一篇作文,其中有几句话是这样写的:我听到同学指出这篇作文是抄袭的以后,我的头脑“轰”地一下,我立即陷入极度的后悔之中。我的脸“腾”一下子烧了起来,火辣辣地难受。我想,这下全完了,我把人丢尽了。当时的我,恨不能从地上找个缝儿钻进去。后来,老师并没有批评我。我的天哪!老师救了我一命,替我挽回了面子。当时,我不知该怎么感谢老师。我将永远记住这次教训。这篇“感受”写得很生动,表达了学生的真实想法。我在她的作文评语中这样写道:“孟霏,老师因为你的说到做到而开心,谢谢你!你的作文展示的都是你自己的东西,老师喜欢!”在课堂上,每次看着她,从她的神情中我总能真切地感受到她对我的信任和默契。

当发现学生的作文是“抄袭”时,我努力避免出现类似以下的三种做法:

(1)很生气地批评学生,甚至当众批评,然后处罚他让他重写等等,以求杀鸡骇猴。

(2)很随意打个“不及格”,写上一句措辞严厉的评语“你的作文是抄袭,这就像偷别人的东西一样!”作为标签,以示警戒。

(3)单独地对学生进行摆事实讲道理,通过苦口婆心地讲解,让学生明辨是非,改过自新。

(1)和(2)行为下的学生或许也能告别“抄袭”,但它是以强制和打击下的伤害为代价的,学生的情绪(心理)是羞愧的、压抑的、焦虑的,即便学生有所改变,也容易是消极的,其结果,不但使学生对作文失去了兴趣,而且还会和教师形成对抗,有些甚至会产生“以暴制暴”与“破罐破摔”的逆反心理,从而影响了师生关系,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有时候,教师的这种处理方式表面上是“压住”了学生,实际上往往是把“矛盾”给激化了。

(3)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教师最常用的方法,但又常常陷入说教的形式,成了教师的一厢情愿。感觉教师是用心良苦用情深入,可学生所谓的“受到教育“却是被动的、受灌输的。因为学生对教师所讲的那些“道理”是缺乏实际的体验的,是肤浅的,不深刻的。所以,学生的“抄袭”等行为很容易又会出现反复,久而久之,有些教师难免就会给这些学生戴上了“屡教不改”的帽子。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孩子呢?把“教育”融会乃至隐匿在学生的体验之中,让她真切地感受到“抄袭作文”这一不良行为给自身带来的难堪和自我价值的贬低,从而让学生由被动的受教育变成了自主自觉的自我教育。虽然从表面上看不出我直接的、正面的对学生的批评和教导,但是经我有意安排而形成的事情本身的自然发展状态,却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真实地受到心灵的“震动”,而这种“震动”既能顾及学生的自尊,又是发自学生内心的,由“内”而“外”,由“思”到“行”。从事情的结果可看出,学生的情绪是积极向上的,师生关系至始至终是融洽的,不存在冲突性的矛盾。因此,更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错误观念和不良行为。

爱学生,不是挂在口头上的,而是体现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之中。林重德教授也曾经说过“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陶行知先生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与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爱满天下”“爱生如子”的崇高思想境界是分不开的。师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不仅能够提高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的成人和成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的转变。用自己高尚的品质感染学生,自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如何倾注对孩子的爱,如何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爱,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对孩子的行为思想理解、尊重。热爱是转变学生的关键,理解是添给学生的原油,尊重是点燃学生自信心的火种。一个好教师,应该是学生心灵的带路人,是学生的精神导师。学生在学校所学的文化知识有些也许很快便会忘记,有些也许在社会上根本就用不上。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爱护和引导,将永远使学生牢记在心,终生受用——这就是教育的真谛。

篇7:由圆想到的作文

人们为什么要作文呢?我想到三个目的:(1)满足个人参与日常社会生活(包括学生的各科学习活动)的一般需要,比如写请假条、个人简历、发言稿、工作总结、调研报告、实验报告等。(2)满足个人精神生活的特殊需要,写日记、情书、游记,借以记述生命痕迹、宣泄个人情怀、与人沟通情感,以及用文字进行艺术创作等。(3)满足社会某种特殊的客观需要,其文本形式,如新闻类文字、政论类文字、学术专论专著等,也是非常丰富的。此三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融状态,不再细辨,大略如是吧。

基础教育阶段的作文教学,应该为学生将来熟练写出这些文字奠定良好基础,这是咱们的专责。12年的语文教学长途,如何联结学科内其他教学项目,基本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至今仍处于艰难探索的过程中。相关的教学经验很多,但推广与移植比较困难,这里边有水土不服的问题,也有其他问题。诸多矛盾中,有一个相当突出,即学生的写作兴趣不高,甚至提笔即生畏、生厌。究其原因,一是书写不过关;二是文字表达不熟练;三是阅读量小而根基浮浅;四是动笔少,质量也欠佳,缺乏文字演练的积累,难以不断获得下笔为文的心得体会,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阶段性的明显提升)。这些是呈现在表层的常见现象,进一步追究根源,问题则非常复杂。我想,还是要先回到作文的目的上,立足于此,考虑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作文的目的可以粗略分为内外两项,对外要适应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一般需求,对内要满足个人精神“发育”的特殊需求。在内与外的交汇点上,考虑作文教学的基本目的和基本途径,这是一条值得重视的思路。回到原点来考察,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沉重的问题。假设我们是学生,假设我们处于较低的学段,心中会萦绕着重重疑团:为什么要作文呢?为什么一定要喜欢作文?让我真心喜欢作文的理由何在呢?……对于多数孩子来说,“将来”显得过于遥远、虚幻,中考和高考又显得过于刻板、功利,仅仅用“将来”和“考试”这两个指标来激励学生真心喜欢作文,每每并不见效。多年以来许多成功的作文教学实验,蕴涵着一个基本道理:学生若不喜欢作文,失败者多;创设教学条件,调动起学习和演练的积极性,力求使作文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交融在一起,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则成功者多。以作文推进做人,以做人牵引作文,这才是一条全面发展语文素养的生路。

做人,不是空洞的,联系着为文者生存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孙爱霞老师主张从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抓起,这个意见非常好。她列举出若干条具体建议,如采用续写等方式沟通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引发学生有表达自己生活感受的渴望、尊重自由练笔并发现其中的亮点、鼓励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经典作品、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等。她为我们奉献的《〈写事要有点波澜〉教学实录》,展现出在日常教学中重视激发作文兴趣的一朵小浪花。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不可谓不精心细密:先结合实例体会“波澜起伏”的曲线美;再结合所学课文提取出四种兴波澜、生变化的具体方法,即翻转法、巧合法、悬念法和误会法;继而让学生分组尝试构思,最后布置作文题:写作训练,题目为“比赛”,要求情节有波澜。

我以前曾将作文教学的具体途径划分为两种基本样式:(1)让学生自由选择写作的内容和形式,比喻为“由洪水造就河道”;(2)由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借鉴某些写作方法,比喻为“挖渠引水”。孙爱霞老师的这次教学实践,偏重于后者。我认为,这两种基本样式乃是贯穿于作文教学始终的,且二者之间应该合理地联结起来。试想,小孩子最初的造句,那些“因为……所以……”“如果……那么就……”“之所以……是因为……”的构句格式,乃至“其一”“其二”“其三”的构段格式等,不就是在“挖渠引水”吗?其后逐渐提高、丰富、扩展,直至“引”到写写诗歌、散文、小小说、小剧本、小论文,“渠”要由浅入深、自简而繁地不断开挖。但是这个样式绝对不能是唯一的、僵化的,那样会走上绝路,摧毁作文和作文教学的根基。在挖渠引水的同时,应该不断鼓励和引导学生涌动自己思想感情的“洪水”,自由地抒写个人情怀,张扬个性特征,丰富表现形式,接近作文的本质——用心灵养育出独一无二的文字之树,哪怕仅仅是一片叶子,它一般也只属于“主人”自己。认识到这一层,还远不算完,更要紧的是促进上述两个方面的交融。班级授课制大致还属于“漫灌”,语文教师良好的教学状态是从事“滴灌”,即密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作文进程,用心灵呼唤心灵,回应心灵的每一次悸动,在“以作文推进做人,以做人牵引作文”的复杂交互过程中,逐步实现语文素养的发展,这实质上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认定为“人”的综合发展。所谓“由洪水造就河道”,其“造就”是相对的,“河道”实际上就是“渠道”的个人化、个性化,即进入对写作方法的自如选取和运用的状态,仿佛不假思索,一挥而就。这就是语感的体现吧,或者叫语言运用的自动化。

由此观之,孙爱霞老师的这个教学案例在作业布置方面或许还可以有第二个方案:让学生自己选择题目和内容,并设置后续的教学环节,比如辨别真实感人的内容与恰当的方法之间是不是达到了和谐状态。

篇8:由“诗庄词媚”想到中学生作文

如果要问读者朋友更喜欢哪一个欧阳修,我想那肯定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保不准还有不少人人前人后会表现出两种大相径庭的态度来)。事实上,也只有这两方面相加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欧阳修——既是具有雄才大略忧国忧民的政治奇才,又是一腔柔肠蜜意情感细腻的多情男子。其实,人往往都是这样一个复合体,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无情未必真豪杰”,倘若人世间的男儿女子仅剩下“庄”或“媚”中的一面,这人生又将是何等滋味!

同样,当我们畅游于文学的海洋时,尽管各人的喜好各异,但大概没有人会从一而终固守一种口味。成天到晚“先天下之忧而忧”、“苟利国家生死以”终有索然寡味的时候。有时你也需要调节调节,读点柳永,读点李煜,读点温庭筠,用一种舒缓而柔曼的旋律去轻抚你也许已有些张弛失度的神经。就像当年曾经一度流行的那句广告语——“其实,男人更需要关怀”——所言,这世间哪一位不需要一种心灵的抚慰?文学的功用其实也就在这里。

本人栖身教育界,对文学殿堂只能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闲暇时偶尔读上一点诗文小说,权当一种精神上的艳遇,也可算作是一种自我装潢——免得在粗糙的生活中落下黄山谷所谓的“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毛病。平素虽说与文学聚首的时候不多,但因为职业的原因和文字相会的机会还是满多的——作为语文老师每日里总要接触到大量的学生作文。可在读遍这些至多可以称作“文学坯子”的学生作文后发现,原来这些年纪轻轻的后生们竟然已深得“诗庄词媚”之三味,将“应制”与“言情”拿捏得极有分寸!

谁都明白今天的中学语文教学没有培养作家的义务,甚至连要求学生做到“抒写性灵”、“我手写我心”都会是一种奢侈的行为。训练写作最根本、最直接的目的便是为了日后的“应试”。虽说“应试”不完全等同于昔日的“应制”,但在应付老师、考官的“法眼”、弘扬“主旋律”这方面似乎又如出一辙。因此,只要打开学子们的作文簿、考试卷,一个个强者、哲人、好公仆、好教师、无私奉献的仁人、舍己为人的志士形象便会扑面而来,如乱花渐欲迷人眼。在他们的应试之作中,展示出的差不多都是花团锦簇莺歌燕舞歌舞升平一派盛世胜景。他们会自觉地回避敏感话题,避开阴暗面,多栽花少(甚至不)栽刺,和着《好日子》、《走进新时代》的旋律吟唱起一曲曲优美的颂歌。偏偏这些文章里又几乎找不到一点欧阳修当年的铮铮风骨一腔正气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有的只是矫揉造作和虚情假意。这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悲哀,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学生性灵的一种有意无意的扭曲。更为可悲的是,这种状况偏偏又不是身为中学教师的我和我的同行们所能左右得了的。我们常常自嘲这是“戴着手铐脚镣跳舞”,可到底是谁给师生们强加上了这样一副手铐脚镣?

我所能做的,便是在“言志”的作文簿之外又让学生自备了一本用以“言情”的“周记簿”,好让他们在作文之余每周也能写上一点可以自由表达真情实感的东西(当然我不知道一旦成了需要上交的“作业”,这周记簿上所表达的是否仍是他们真正想要表达的),方式不拘嬉笑怒骂,内容何妨爱恨情仇,凡有所感皆可人文。结果,我算是探到了一片精神的富矿——在这里我发现了多少孩子的灵气,我了解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我看到了他们更为丰富而真实的一面,我理解了他们许多为成人所难于接受的言行……而这大多又是语文教学、写作教学之外的收获。一本周记,让我看清了我原先难以看透的孩子们的三维人生。

上一篇:党支部工作方法举要下一篇:关于考试顺利祝福寄语(3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