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院科研项目及统计源期刊与下列指标

2024-04-15

2022年我院科研项目及统计源期刊与下列指标(共3篇)

篇1:2022年我院科研项目及统计源期刊与下列指标

2012年我院科研项目及统计源期刊与下列指标比例统计结果

科研成果统计结果:

200年科研项目(5项)均为中医临床范围

1、研究成果占全院床位数的比例为5%(/100);

2、研究成果占在册医师的比例为4.76%(5/105);

3、研究成果占在册护士的比例为7.57%(5/66);

4、研究成果占在册药师的比例为35.57%(5/14);

5、研究成果占在册专职科研人员的比例为100%(5/5)。统计结果分析:

第一项指标说明我院本年度科研成果床位使用为5张床;

第二项指标说明我院医师本年度除承担临床工作以外,投入科学研究的人数为4.99人。

第三项指标说明我院护士本年度除完成临床护理工作以外投入科学研究的人数为4.99人。

第四项指标说明我院药师本年度除完成临床工作以外投入科学研究的人数为4.98人。

注:前二、三、四项指标的平均比例为15.9%说明我院全院临床人员年内投入科学研究的人数为41.19人占全院临床总人数(285)的15.96%,该项研究床位年内使用数为5张

第五项指标说明我院专职研究人员年内均投入科学研究工作。

综合上述五项指标说明我院专职研究人员全部投入研究工作,而临床各专业人员占全院临床人员的16%(41人)。

篇2:2022年我院科研项目及统计源期刊与下列指标

1.1 问题的提出

排球运动从1905年传入我国, 已经走过100多个坎坎坷坷的春秋。在这100多年里, 排球运动的地位和活动形式也在悄悄地变化着, 由最初仅仅只是少数人参与的一种游戏和娱乐活动, 逐步发展到今天的竞技项目。

排球运动现已成为世界五大洲的体育运动之一, 深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排球由最初由普通体育活动发展而来, 有自己独立的教学训练理念、教学理论、教学训练体系、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的完整体系。排球科学研究在我国排球运动史上从一般性到精细化, 研究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排球在我国的科学研究已经开始成形, 排球的科研团队正在增长, 排球运动科学研究领域显示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每年排球科研论文可以达到数百文章。笔者认为可以很好地帮助与掌握研究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对我国排球运动的科学的统计、分析和研究近年来的排球科研论文。研究中国排球运动的科研研究, 但研究思想和该研究的目的是不同的。为了进一步掌握中国排球运动科研的科学研究, 笔者选择这一主题作为研究方向。

论文选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在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排球运动科学研究的多学科组合。主要包括排球运动心理学研究, 排球运动医学研究。 (2) 研究方法的创新, 研究领域更为准确。该文在排球研究课题的研究中, 打破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 该文共收集了1 469篇研究论文进行了归纳、整理、归纳研究领域, 并探讨了研究过程和研究内容, 在更详细的掌握排球领域的研究现状。 (3) 研究内容。排球科研论文收集的文献, 其研究内容为科研方法的统计分析、合作研究、排球科研论文引文研究、科研项目经费来源分析、统计分析等, 该文提出的研究内容不同于该文的研究内容。 (4) 数据采集时间跨度大、数量大。论文以2000—2010年为限, 搜集了我国38种体育类刊物, 11年间共搜集排球科研论文1 469篇。

1.2 研究目的

(1) 对2000—2010年间排球运动教学与训练科学研究、排球运动技术与战术科学实践研究、排球运动竞赛与规则科学研究、排球运动基础理论科学研究、排球运动其他相关方面科学研究这5大领域的科研论文进行统计、分类、归纳与研究。

(2) 讨论分析排球运动科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的研究进程和研究内容。

(3) 揭示我国排球5大领域的科研现状, 为我国排球运动科研提供参考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该文以2000—2010年间国内公开出版的13种体育类核心期刊和25种体育专业性学术期刊上共计1 469篇有关排球运动的科研论文进行分析。其中所说的共计38种体育类学术期刊分别是: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中国运动医学、体育文化导刊、体育学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天广州体育学院学报、西安体育学院学报、辽宁体育科技、体育科技文献通报、体育世界 (学术版)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沈阳体育学院学报、湖北体育科技、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体育科学研究、体育与科学、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四川体育科学、山东体育科技、河北体育学院学报、福建体育科技、首都体育学院学报、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体育科技、安徽体育科技、体育科研、浙江体育科学、津体育学院学报、山西体育科技、南京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内蒙古体育科技、中国运动医学杂志、北京体育大学学报、贵州体育科技。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互联网, 从中国知网 (CNKI) 体育类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查阅了2000—2010年间1 469篇发表在我国38种体育类学术期刊上的有关排球科研论文, 并研读了相关的文献资料。

2.2.2 数理统计法

对科研论文发表的时间、期刊种类、数量、研究方法、研究方向、内容等通过Excel 2007进行统计整理。

2.2.3 逻辑分析

数据的分析、数据和事实, 和之前的研究结果相结合, 演绎和归纳方法的使用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3 讨论和分析

3 . 1 排球教学与训练科学研究

在这项研究中, 11年在我国38种运动出版物中35种出版物收集, 平均为42.1, 其中348的教学类、培训类第115条。教学、11个核心期刊的核心教学文本的共有81人。研究主要集中在5方面的内容, 如, 教学方法, 课程改革等。运动员在训练中, 成人是主要的研究对象, 研究主要集中在6个方面的内容, 如, 心理训练, 体能训练, 但负载的数量的分布是不同的。

3 . 2 排球运动竞赛与规则科学研究

在此研究中, 关于国际、国内赛事的相关论文共有58篇, 在赛事分析中对女子研究的较多, 对男子研究的较少, 并且对青少年赛事研究的也很少。这也反映出我国对青少年排球运动重视程度普遍不够, 其发展状况也不容乐观。这就需要今后多思考, 多研究这类问题。

对于排球运动专业化和市场化研究方面, 在11年间在共搜集到此类论文103篇, 发表在33本体育类的刊物上面。从平稳地年刊发量看出此研究方向已作为常态研究, 但仍是排球科研论文的热点。

关于排球运动规则研究的论文共有54篇, 由于规则的变化, 对排球比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但是对产生这些影响所能提出的对策研究不是很多, 今后可以再在此方面加以研究。

3 . 3 排球运动基础理论科学研究

在此研究中, 据统计关于排球运动基础理论研究的论文共有261篇。在技战术基础理论的研究中战术基础理论的研究创新性论述研究的比较多, 如, 对接发球阵型、网前进攻站位新设想及可行性研究, 还有对防守反击、排球一攻与防反概念体系的再认识、攻防链理论解读等研究。

3 . 4 排球运动其他相关方面科学研究

在此研究中, 关于教练员相关内容研究的论文一共有25篇, 裁判员相关内容研究的论文共有6篇。通过分析应该在教练员制度系统及运作机制方面进行研究。裁判员相关方面的研究很少, 主要是对裁判员选拔和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关于场地器材与测量评价相关内容研究的论文共有15篇, 需要多加关注。运动心理学与运动医学是排球运动交叉研究最多的两门学科, 研究的结果表现在这两个领域在11年间有所增加的趋势, 但研究结果的分布在不同的期刊表现不同。

摘要:排球运动能够健康持续发展, 其背后的科学研究活动无疑是第一保证力量。随着我国排球运动的发展, 排球科研活动也在逐步深入地指导着我国排球运动实践的进行。因此, 掌握中国排球运动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对我国排球运动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以2000—2010年间的1 469篇发表在我国13种体育类核心期刊和25种体育类专刊有关我国排球运动的科研论文为研究对象, 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法, 对排球教学与训练科研、排球技术和战术的科学实践研究、排球运动竞赛与规则科学研究、排球运动基础理论科学研究、排球运动其他相关方面科学研究这5大领域中科研论文的时间分布、各期刊载文情况、研究的主要方向、内容及研究热点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排球,学术期刊,科研论文,现状,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森.2000-2004年我国排球科研论文统计与分析[J].体育学刊, 2005, 30 (6) :143-144.

[2]屈东华, 史友宽.1995-2000年中国排球科研状况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 20 (4) :462-464.

[3]李忆湘.我国排球运动科研现状调查与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18 (11) :79-81.

[4]郭立平.1994-2003年中国排球科研队伍状况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28 (1) :46-48.

[5]赵歌, 赵文娟.1995-2000年我国排球科学文献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 2003, 31 (4) :63-64.

篇3:2022年我院科研项目及统计源期刊与下列指标

1 细菌分布情况

我院细菌室2009年度下半年共收到各种标本1 392份,分离出各种细菌440株,真菌109株,阳性率为39.44%。其中肠杆菌科细菌185株(33.7%),葡萄球菌属119株(21.68%),非发酵菌116株(21.13%)。引起临床感染的细菌主要是大肠埃希菌78株(17.7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66株(15%),不动杆菌55株(12.5%),肺炎克雷伯菌55株(12.5%),铜绿假单胞菌49株(11.14%),肠杆菌属44株(10%)。

1.1 病区细菌分布

小儿科病房以肺炎链球菌(27%)、流感嗜血杆菌(22%)、肺炎支原体(18%)为主。ICU病房位于前四位的分别是鲍曼不动杆菌(20%)、大肠埃希菌(13%)、凝固酶阴性萄葡萄球菌(1 1%)、铜绿假单胞菌(10%)。

外科病房以金黄色葡萄葡萄球菌(17%)、大肠埃希菌(14%)、铜绿假单胞菌(10%)为主。内科病房以鲍曼不动杆菌(20%)、铜绿假单胞菌(13%)、肺炎克雷伯菌(9%),阴沟肠杆菌(9%)为前四位。

1.2 标本的细菌分布

血液:大肠埃希菌39%、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4%分泌物大肠埃希菌22%、金黄色葡萄球菌11%、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1%、肺炎克雷伯菌5%。

尿液:大肠埃希菌40%、念珠菌18%、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6%、阴沟肠杆菌14%。

痰:不动杆菌18%、肺炎克雷伯菌16%、铜绿假单胞菌12%、阴沟肠杆菌11%。

2 细菌耐药率见

表1。

3 结果统计

从表中可以看出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率由低至高依次是:亚胺硫霉素、氧哌嗪青霉素/Tazo、丁胺卡那、复达欣、头孢吡肟、菌必治、妥布霉素、菌克单、环丙氟哌酸、氧哌嗪青霉素;非发酵菌依次是:氨苄青/青霉烷砜、环丙氟哌酸、氧哌嗪青霉素/Tazo、亚胺硫霉素、氧哌嗪青霉素、头孢吡肟、头孢噻肟、丁胺卡那、妥布霉素;葡萄球菌属依次是:万古霉素、利福平、复方新诺明、氯霉素、庆大霉素。

4 结果分析

通过对半年细菌培养结果的统计分析,检出的葡萄球菌耐苯唑西林菌株占85.08%,未检出耐万古霉素菌株;G-杆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菌株多见,此类菌株对头孢类抗生素易产生耐药性,另外真菌检出率较高。

4.1 葡萄球菌属

4.1.1 金黄色葡萄球菌

是引起人类感染最主要的葡萄球菌,本年度耐苯唑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68%,比往年略有升高,且呈多重耐药。

4.1.2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

随着侵袭性操作的增加,本菌引起的感染有增加趋势,其耐药性比MRSA更高,常常造成临床治疗失败。本年度耐苯唑西林的CNS占92%。

耐苯唑西林的葡萄球菌感染的用药原则: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NCCLS)指出,凡耐苯唑西林的葡萄球菌(MRS)对目前所有的头孢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包括含加酶抑制剂)抗生素均报告耐药,即使体外实验显示敏感,也应报告耐药。(如青霉素、头孢菌素、含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碳青霉烯类、氨曲南等)。β-内酰胺酶阳性、耐苯唑西林菌株宜首选呋喃妥因和利奈唑胺,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株,应慎用[1]。

4.2 肠杆菌科

4.2.1 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

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是产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代表菌种。ESBLs是细菌对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菌药物耐药的重要机制[2]。ESBL能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所抑制,对四代头孢菌素均耐药。本年度下半年资料显示大肠埃希菌产酶率是44%,肺炎克雷伯菌产酶率49%。ESBL(+)的细菌对β-内酰胺类(不包括含加酶抑制剂)、氨曲南均耐药。ESBL(+)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经验用药应选用亚胺配南、美罗培南、含加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和其他敏感的抗菌药。

4.2.2 肠杆菌属

肠杆菌属包括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中间型肠杆菌等13个种,临床阴沟肠杆菌最常见。

高产AmpCβ-内酰胺酶(AmpC酶)是导致阴沟肠杆菌对大多数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统计显示阴沟肠杆菌对一代头孢唑啉耐药率为94%,对二代头孢西叮耐药率为68%,对三代头孢噻肟耐药率为48%,对四代头孢吡肟耐药率为46%。周志慧等[3]通过研究显示阴沟肠杆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高达98.6%,是临床经验用药的首选药物。

4.3 非发酵菌

4.3.1 铜绿假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PA)是条件致病菌,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可引起多种感染。近年来其耐药性越来越严重,表现为多重耐药。PA可产生多种酶,如ESBLs、质粒介导的AmpC酶,碳青霉烯酶、金属酶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是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有效药物[4],临床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治疗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时,发现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逐年增多。统计显示我院PA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已达13%,PA对氨苄西林天然耐药。对耐碳青霉烯类的铜绿假单胞菌应选用:环丙沙星、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或根据药敏结果选用,通常需要联合用药。

4.3.2 不动杆菌属

不动杆菌属是机会致病菌,包括鲍曼不动杆菌、溶血不动杆菌、洛菲不动杆菌等11个种,其中鲍曼不动杆菌(Ab)临床分离率最高,多重耐药菌逐年增加,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已出现快速增长,耐药机制较为复杂,多为产酶(如碳青霉烯酶)所致。治疗时应用舒巴坦复方制剂,如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多粘菌素等,或联合用药(如氨基糖苷类与上述药物联合)。

4.4 真菌

2009年度下半年临床送检标本真菌分离率较高,共分离出109株(19.85%),住院病人中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较多,最常见的是白假丝酵母菌65株(59.63%),其次是曲霉24株(22.02%)。多从病人痰液、尿标本中分离,临床一般根据经验选择酮康唑、两性霉素B等药物治疗。

以上统计资料显示,随着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和有创技术的开展,细菌的耐药现象逐年上升,普遍呈现出高度耐药、多重耐药的态势[5],了解常见耐药菌的多重耐药机制,针对产生耐药性的各个环节,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已成为当务之急。临床医务工作者要高度注意各种耐药菌株,应根据体外药敏实验选择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的发生。定期地进行病原菌调查与耐药性监测,有助于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参考文献

[1] 黄明海,陈群英.耐苯唑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测定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8. 982~983

[2] 张秋桂.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4) :457~458

[3] 周志慧,李兰娟,俞云松,等.阴沟肠杆菌耐药及ampC基因表达状况研究.[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2;20(6) :337~340

[4] 陈亚红,姚婉贞,刘振英,等.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4;4(2) :112~114

上一篇:对综合性课程的反思下一篇:市直有关部门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