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72株白色假丝酵母菌真菌感染及耐药性分析

2023-03-05

近年来, 由于高效广谱抗生素, 咗类抗真菌药物, 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 以及各种慢性疾病, 心血管疾病, 恶性肿瘤, 糖尿病等发病率不断上升, 使得医院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显著增高。现将我院近两年住院和门诊病人送检的各类标本中分离出的72株白色假丝酵母菌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8年至2009年细菌室保存的药敏报告, 做回顾性分析。

1.2 方法

真菌培养使用温州康泰生产的血平板, 中国蓝平板, 真菌鉴定采用念珠菌显色平板和法国生物梅里埃生产的酵母样真菌快速鉴定生化试剂API 20 AUX, 结合芽管试验。

1.3 药敏试验

采用温州康泰生产的酵母样真菌快速药敏实验试剂盒, FUN-GUS-7, 试剂盒在有效期内使用。

2 结果

2.1 我院分离出的酵母样真菌的菌株分布情况

2008年至2009年我院共检出酵母样真菌103株, 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72株, 占69.90% (72/103) 。热带假丝酵母菌10株, 克柔假丝酵母菌10株, 近平滑假丝酵母菌5株, 光滑假丝酵母菌和类酵母菌各3株。其中由于白色假丝酵母菌检出的株数较多, 且致病性较强, 因此专门将这部分菌株做一耐药分析。

2.2 标本送检的类型及科室分布

72株白色假丝酵母菌的患者年龄范围为35~95岁, 平均年龄70.43岁。标本类型, 痰62份, 尿液7份, 脓汁3份。痰标本所占比例最高, 为86.11% (62/72) 。送检标本的科室中, 老干部保健所和呼吸科较多, 还有十几个科室都有送检, 见表1。

2.3 72株白色假丝酵母菌耐药性分析

我院所作的7种抗真菌药敏试验中, 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的耐药率最高, 其次为咪康唑, 益康唑和5-氟胞嘧啶, 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的耐药率最低, 分别为1.39%和5.76%。而且这2种药的中介率也低。均在5%以下。咪康唑和5-氟胞嘧啶的耐药率和中介率都较高, 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超广谱抗生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制剂等的广泛使用, 导管技术和介入性手术等治疗手段的开展, 使人体各部位正常菌群及对抗生素敏感的菌株被抑制, 为真菌入侵机体开辟了通道, 深部真菌引起临床感染不断上升而且酵母样真菌的耐药率也越来越高, 我院2008年真菌的检出率为11.58% (83/717) , 2009年为7.43% (56/733) 。与巴特尔[1]等的报道接近, 比黄云昆[2]等的报道较高。开展真菌的药敏试验非常必要。

我院白色假丝酵母菌的检出占所有真菌的69.90%, 与鄂尔多斯市医院[1]的报道77.61%比较接近, 与黄云昆等的报道也比较接近[2]。我院所作7种抗真菌的药敏试验中, 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的敏感性最好, 耐药率分别为1.39%和5.76%, 与鄂尔多斯的报道接近, 他们是17.91%, (两性霉素B) , 其次为5-氟胞嘧啶, 19.44%, 而鄂市报道为最敏感, 13.43%, 比较接近。

氟康唑和伊曲康唑敏感性低, 我院的耐药率均在50%以上, 与鄂市的报道接近。可能因其抗菌谱广, 毒性低, 半衰期长, 易吸收, 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原因。文献报道, 光滑假丝酵母菌, 克柔假丝酵母菌, 对氟康唑几乎天然耐药, 若盲目的经验性, 广泛性使用氟康唑和伊曲康唑, 更易造成耐药菌株在临床的播散和流行。

关于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应该更加谨慎, 我们要求临床复检2~3次, 结合影像学资料、听诊情况和临床症状, 同时痰涂片中检出孢子和菌丝才能定为致病菌, 以防口腔中的真菌的影响。真菌在临床上引起的感染正逐年增多, 其产生的危害性越来越大, 临床应重视真菌的培养和药敏试验, 合理使用抗生素, 降低真菌感染的机会。

摘要:目的 为了解我院真菌感染情况及耐药性, 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 对2008年至2009年全院所有真菌感染的药敏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分离出的103株真菌中, 白色假丝酵母菌最多, 占69.90% (72/103) , 主要来自呼吸科和ICU病房, 72株白色假丝酵母菌对7种抗真菌药的MIC检测结果为: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的耐药率最低, 分别为1.39%和5.76%。耐药率较高 (>50%) 的有伊曲康唑 (62.50%) , 氟康唑 (56.95%) 。结论 应重视临床标本中真菌的分离及耐药性监测。

关键词:白色假丝酵母菌,耐药性,监测

参考文献

[1] 巴特尔, 段宇宏, 郭淑英.我院真菌感染及常用抗真菌药物耐药性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8, 40 (1) :112~113.

[2] 黄云昆, 夏星, 李婷, 等.临床标本中酵母样真菌的分离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检验医学, 2003, 26:566.

上一篇:高职高等数学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下一篇:新时期学校管理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