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语文教读课教学初探

2024-05-08

新课程语文教读课教学初探(精选5篇)

篇1:新课程语文教读课教学初探

新课程语文教读课教学初探

吴文兵

两学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让我真切 地感受到新课程改革给我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与震撼。新课程就像一个航标,批示督促我们重新审视语文教学的现状,重新思考我们的教学思想与方法,重新探索出一条与新课程相配套的全新的教学之路。在本文中我主要从教读课的教学方面浅谈我对新课程改革的探索总结。

语文不但是交际工具,更是文化载体。新教材中语文课文的人文气息更浓了,文化内涵更深了,新课程再次告诫我们语文教学应该传授给学生的不只是为了升学考试而掌握的知识,而是终生受益的能力与技巧、优良的品质与修养、开拓进取的精神。这也正是有人指出的“语文教师只有站有育人的制高点上,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教育工作者的基准点。”语文课本里的教读课文,是语文课的重点,虽然新教材中有不少自读课文,每个单元还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但教读课依旧是教材中的精髓,依然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为了让学生学好这部分课文,我们应积极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我对教读课文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的探索,总结出一条教学新路子,就是:“导导、读读、议议、讲讲、练练”。这条教学路子在培养学生能力,传授知识方面,收到初步成效。

一、“导导”。这个词有二层含义,第一个“导”就是设疑引趣,指导学生,引导启发,也就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一主导作用应贯串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的指导,包括课前指导、课上指导和课后指导。要做好“三导”,首先教师必须精心备好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备课过程中,就要做到“三备”,即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这样,才能有目的的指导学生。尤其是对学生的预习要做到有目标。如我在教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在备课中,我就狠抓本课的训练重点、教学目标,设计了这样几个预习题目来指导学生:

1、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依题目所示,暗示了作者几个时期的生活?

3、对百草园的描写,重点突出了哪些内容?

4、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感受是怎样的?

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去预习,把一些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学生在听课时就能有目标、有重点地去听教师讲课,在复习时又能把一些重点、难点作进一步的明确、识记。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又能使学生有目的地掌握知识,有的放矢。

第二个“导”的含义就是营造情境,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先导。“万事开头 难”,上课也是如此,导语设计的巧妙、精彩,就能为整堂课定下成功的基调。语文课上那些富有魅力的导语,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渴求;能够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对课文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致盎然地投入到学习的胜境之中。导语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种。

1、新旧联系,以旧带新式

这是语文教师联系学生装的已有知识,自然导入新课的常用方式。在上课开始,巧妙联系旧知,做到温故知新,正是一种导入艺术。语言知识有其内在的确良联系和逻辑性,新的语言知识都是从旧知识是发展而来的。通过以旧带新,新旧联系的方法可以巩固旧知识,也为学生新知识搭桥铺路。联旧式导语的关键是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连结点,根据不同连结点又可以采用不同方式:一是联系文体相同的课文对比说明。如在讲《观舞记》时与《安塞腰鼓》进行对比,二者都描述了一种舞蹈形式;都是记叙文,但又各有独特的风格、艺术魅力。《安塞腰鼓》中展现的是黄土高原上孕育出的民间舞蹈,粗犷、豪放;《观舞记》描绘的是印度的民族舞蹈,细腻、柔美。另一种是回忆式的,如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通过对《风筝》一课的回忆,把课文中回忆童年往事作为学习新课的突破口。

2、挖掘思想内涵,巧妙传道式 语文教学是融“传道”、“授业”、“解惑” 于一体的教学过程。新教材所选篇目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是知识性、艺术性与思想性结合的较为典范的文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的这一特点,把语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同思想教紧密结合起来,不失时机地挖掘课文的教育因素,巧妙地传道,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熏陶,这是语文教学艺术的高超境界,而导语就是这个境界的序幕。

3、解释题意、画龙点晴式

语文课本所选篇目古今中外都有,有的文章内容距当代中学生较远,对一些背景知识和课文涉及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现象学生比较陌生,需要给学生做些必要的交代的介绍。因此可以从解释题意入手设计导语,点出课文的主题,帮助学生体会和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主旨。

4、融情于景,创设意境式

一篇优美的散文就是一首美妙的乐曲,一首情景交融的诗,就是一幅绚丽的图画。一首乐曲会有它独具的的艺术魅力,一幅图画自有它深远的意境。我在上《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播放贝多芬著名的《命运交响曲》就为学生创造出特定的艺术氛围,使学生未学其文,感于其声,先被其伟大的品质与意志所震憾。

二、“读读”。“读”虽然上我们传统的教学手段之一,但在“教学改革”的今天,仍不能忽略,不可“以讲代读”、“以 听代读”。让学生读,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教读课文就得让学生多读,有些精彩片断还得让学生背诵。“读”有利于提高识字的质量,能够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能够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因此,要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就必须从“读”开始。

1、教方法让学生会读。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为目的,教师引导学得不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叶老的话强调了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掌握并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就要注意引导他们根据不同标点符号,读出不同的停顿时间和语气。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指导学生认识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并学习和掌握不同语气的读法。不仅要指导学生读出重音,读出不同角色的语调和语速,学会边默边思考,了解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学会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要范读,然后再让学生仿读。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习、掌握和巩固有关朗读的知识,把握朗读的技巧和规律,提高理解课文的能力。

2、通过朗读培养语言的感受力。语感是最基本的语言素质,没有深切的语言感染力,就难以准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读通一段语,听清别人读的一段话,学生比较容易做到;困难的是要求学生全面地把握听的内容,读得流畅,读出课文的语感。而后者又是培养语感的基本要求。(1)范读引路。对一些学生不易把握且具有重要表现力的语段,教师要范读,把文中含的的意思读出来,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2)边读边欣赏。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染力,必须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眼、耳、口、脑并用,读的同时,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用“过电影”的方式来捕捉语言信息,感知现实生活。《春》、《济南的冬天》描写了春冬二季的美景,学生在朗读时边读边想象,把语言文字转化为现实生活,一幅幅图景便浮现在脑海中。

(3)深读共鸣。教材是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凭借。每篇课文都是思想和情感的统一,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情境,用心去读,让学生悟情明理,产生共鸣。

3、通过朗读发展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读议结合,学生思维逐步开阔求异,思维增强了。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载体,通过朗读可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创造性等。

4、通过朗读提高语言的理解力。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理解力是证明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朗读提高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朗读理解字词,了解课文大意,学生容易做到。读出课文内容的特点,读出课文内容的感情,是朗读教学的重点。

三、“议议”。议议是解决教读课文的较重要的环节,也就 是在课堂上采用讨论的方式。为了使学生都有充分发言的机会,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课堂活动小组,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经过自学再进行充分讨论,可以煅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学会新讨论的知识。

例如,我在教读《安塞腰鼓》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作者要通过描绘安塞腰鼓这一舞蹈形式,歌颂什么?学生立刻分组讨论,经过讨论后,首先突出明确了课文的主题:对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是生命和力量的颂歌,是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然后又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启发,又得出这样几个观点:

1、歌颂黄土地上的阳刚之美。

2、歌颂了承载这一生命的黄土地。

3、歌颂了黄土地上生活的人。

通过讨论,学生学会了多角度、深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教读《观舞记》时,我利用这二篇文章的相通之处,让学生自行思考、比较讨论。概括归纳出二者异同之处。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学生总结出了二者的异同点。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又能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完成学习任务,获得满足感。

四、“讲讲”。讲是启发诱导,是画龙点晴,要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学生经过精心预习,广泛的讨论,有些问题可以 自行解决,但有些问题学生自己一时还解决不了,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讲授。讲时要抓住重点,抓住关键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出发点在知识上,落脚点应在能力上。

如安徒生的不朽名篇《丑小鸭》几百年来打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但如果以强求一律的主题去限制每一个读者,丑小鸭的意义便缩小了。特别对于很多没有当过丑小鸭的学生读者来说将失去作品的光辉。教师在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发展个性的角度去探讨主旨,也可以从自身的经历、阅历与感受出发参与学生的讨论,那样作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情趣的层面上将展现出一片新的天地。这时的讲就会起启发诱导、画龙点晴的作用。再如学习了《散步》一文后,有学生提出:“文中妻子着墨不多,出场又少,但为什么要出现这一人物?”这个问题是很有深度的,已深入到作品的结构安排、配角人物的作用与意义这个方面了,如果教师能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与分析,对于学生学习写作、体会文章主旨是十分有益的。我就引导学生细细揣摩妻子的出场及有限的几处描写,让学生明白妻子在一个充满浓浓亲情的家庭中的地位。再从妻子在矛盾双方中的作用,从而悟出非主要人物也是不能缺少的。

五、“练练”。练是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环节。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就要突出一个练字,变“教读课”为“练习课”,如能成功,将会带来整个语文教学的一次跃进。课堂上的练是必不可少的。练的内容可以是单项的,也可以是综合的。练什么,怎么练,这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而定。如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课堂最后剩下了十几分钟,可以要求学生仿写文中雪地捕鸟的片段。因为这一段除运用了一系列精彩的动词之外,还充满了童趣,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能够迅速联想起自己从事户外活动或做游戏或劳动的场景。这样一练,使学生学以致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提高了学生观察和写作能力,一举多得,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几个教学步骤是我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沿着这条教学之路探索创新,真正地履行、担负起新课程传授读写技能,开发学生智力,进行美的熏陶,培养理趣情操,健全人格等多重任务。

篇2:新课程语文教读课教学初探

那么, 如何来进行自读课文的教学?

1.要给学生更明确的自读指导。预习阶段除了扫除必要的字词障碍外, 作为教师, 还有必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 布置明确的预习作业, 并让学生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在教材上进行打记、批注。在初中, 我想培养他们“不懂笔墨不动手”的习惯。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要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所以学生要学会批注式阅读。它能让学生沉浸于文学作品之中, 是与作品、作者最近距离的接触, 是一种真实状态下的阅读, 是对浮华热闹的课堂表象的反叛, 最主要的是它可以让学生的感悟、理解、鉴赏、评判等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批注式阅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逼迫”学生反复研习课文, 积极思考、理解、分析、比较、推理、判断,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2.要在课堂中尽可能多地将时间还给学生。学生需要充分感知教材之后对阅读材料生疑、质疑, 提出自己独立思考的问题的空间。所以, 在自读课的教学中, 我们要尽量将自己的讲解变成“点评”。这样有利于凸显学生的思维误区, 归纳学生的思维成果, 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 进行一次真正的“亲密接触”。把课堂交给学生,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在自读课中“读读、议议、思思、讲讲、练练”, 自己读书, 互相议论, 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逐步理解教材的内容, 通过讨论交流, 当堂理解, 消化、吸收、巩固知识, 课堂应成为学生的“学堂”, 而不是教师的“讲堂”。教师在教学中只是扮演引导、启发、点拨、解惑的角色。当然,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给予学生高度的信任和多方面的鼓励, 因为这同时也为学生自信心的发展以及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了较有利的条件。

3.尽量让学生学习的目的指向更加集中。初中语文教材阅读部分每个单元都分为教读、自读两类课文。所以我们要通过对教读课的精讲, 让学生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学会阅读同类文章的思路和方法, 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 把知识迁移到课内自读课文中去, 使所获得的知识化为能力, 最后就能独立掌舵, 不用老师教也能读懂课外读物,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比如说, 在短短的45分钟内, 要完成篇幅比较大的小说教学, 对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那么首先, 我们要明确的是“单元要求”。学习这些课文, 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经验, 理解小说的主题, 分析人物形象, 体会艺术特色, 品味小说的语言, 但这些都是涉及小说中的主要常识, 所以应该如何定位、取舍?依据首先是课文的研讨与练习, 其次是学生反馈的情况、学生易忽略和学生学习的薄弱点等。

4.应该提醒学生将一些所得记在笔记本上, 在课后自己品味, 学会积累。

篇3:新课程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 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 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显然, 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 是点燃学生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保证。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以情动人, 以情感人, 以温和的口吻、可亲的笑脸、满腔的热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愉快的教学情境, 要让自己的微笑像和煦的春风一样吹进学生的心田, 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 进而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师生情感交融,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此外, 语文教师还要积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创设一个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天职首先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相反, 教师讲得嗓子冒烟,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效果一定不会好。

首先, 教师要有过硬的素质。“亲其师, 信其道”, 如学生对他产生信赖感、亲切感, 深深地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被他渊博的学识所折服, 为他精湛的教学技巧所吸引, 学生自然会对你所教的语文感兴趣, 甚至会不由自主地迷恋教师的讲课而喜欢上这门课, 进而使你成为学生崇拜和模仿的偶像。所以, 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 是搞好阅读教学的前提。语文教师必须不断给自己“充电”, 增强自己的吸引力。

其次, 以情激趣。情感是语文教学中课堂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认识的深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是调控好自己的教学态度, 要饱含真情, 充满爱心, 用温暖的情怀去融化他们, 要竭尽全力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特别是对待特殊生, 更要以博爱宽厚之心理解他们, 原谅他们, 关心他们。只有用真诚友爱去感化他们, 方可净化其心灵, 规范其道德, 陶冶其情操, 方可使他们的心扉为你敞开。任何用命令强迫手段使其服从自己的做法都是心腹之患。所以, 语文教师只有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用仁爱之情去陶冶学生, 理解、尊重学生, 亲近关心学生, 做到以情激趣, 寓教于情, 才能激发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 使最佳教学效果水到渠成。

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之后, 第二步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习惯是一种持久性的心理行为,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终身受用的”。想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就应当先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优化引导, 提供时空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教师应根据自身及学生的特点, 结合周边的环境及资源, 优化课堂教学, 达到教师少教而学生多学的教学成效。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要“先学后讲”,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认知基础, 可采用下面几种自主的学习结构:迁移式——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 充分利用迁移规律,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新课;扶放式——教师根据教材特点、课堂信息有效地引导, 适当地点拨, 让学生由扶到放自主探究;尝试式——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条件, 让学生不断尝试探索, 发现并解决问题……当然, 有效的课堂还有很多的教学模式, 也没有固定的模式,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多种方法、策略的综合运用。

三、读写结合, 指导方法

课堂没有书声是语文教育的悲哀, 课堂只有书声则是语文教学的倒退。阅读教学要读写结合, 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1. 坚持自主性阅读, 熟读自悟。

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 充分运用读的手段, 通过范读、领读、引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朗读方式, 指导学生在读中熟悉课文, 理解课文;在读中学会朗读、默读和快速读。要把讲析的时间省出来供学生读课文, 力争让学生有时间多读几遍, 使其在多读中悟情, 在多读中明理, 在多读中得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2. 辐射结合, 鼓励探究性阅读。

由读向述、唱、画、演、问、比、思、写等方式辐射, 并把他们有机结合, 从而形成读述结合、读唱结合、读画结合、读演结合、读问结合、读思结合、读比结合、读写结合。让学生自己与课文对话, 从自我出发去感受和体验。在学生认真地阅读了课文之后, 可以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疑点。对于其中有探讨价值的问题, 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让他们各抒己见, 自己去寻找答案。

3. 交叉结合, 推进批判性阅读。

单一运用一种方法未免显得枯燥, 结合具体课文, 根据需要, 把各种阅读方法结合起来, 综合运用, 使课堂教学在变化中去单调, 组合中见新异。诸种方式的组合交叉、综合运用不是为了表面热闹, 而是为了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 达到读得轻松、悟得迅速的目的。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是改造原文的过程, 而且也是阅读主体自我完善的过程。学生阅读一篇课文, 不应是接受型的同构解读, 而应是批判性的异构解读。学生读了一篇课文, 不断摈弃旧的, 吸收新的, 每个学生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汲取与扬弃中, 重新树立对自我的信心, 自觉地变换思维模式, 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篇4: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初探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理念是塑造新型语文教师和实现语文课堂改革, 并在建立不同学科的联系和结合生活实际, 以及注意现代科技运用的教学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一个民族只有拥有那些关注天空的人, 这个民族才有希望。”当然, 我们更需要既能脚踏实地又能仰望星空的人才, 所以, 只有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直面现实, 展望世界和未来, 才能使学生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以致用, 并终生受益。

二、新型的初中语文教学要求

1. 提倡师生平等, 促进师生关系融洽

新型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重塑形象, 改变以往纯粹的知识传授者和管理者的角色, 成为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 并与学生共同进步的合作者。同时, 教师也可以跟学生做学习上的朋友, 亲近学生, 将心比心, 重视学生的学习情绪, 从而使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作用, 并利用语文教材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陶冶自己的性情, 形成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 以更好地发挥其自身潜力, 带来学生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的协同发展。

2. 适度的因材施教, 显现多元化的特色教学观念

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人学习情况展开新课程的教学综合改革, 既能促进教师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也使学生“各尽其能”, 不断进步, 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以往的师生观念就是教师单纯地传授知识, 学生被动地接受晦涩难懂的知识。而新型的教学观念则旨在促进教师利用自身的智慧科学地引导学生, 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同时愉悦地汲取知识的精华。

3. 以学生为主, 大胆改革

新型的课程观念要求教师必须摒弃本本主义, 时刻牢记以学生为主, 同时也要根据自身的教学需要调整课程。俗话说:“规矩是死的, 人是活的。”如果把教学课程标准比作规矩, 那么这里就可以理解为课程的改革应该大刀阔斧, 与时俱进, 按照具体情况灵活变通, 从而不断产生适应新时代学生的课程观念。作为教师更要起到带头作用, 要挣脱教科书的束缚, 结合自身的教学特色大胆地将创造性思维运用到教科书的合理利用上。

4. 注重开发学生潜能, 需要教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

每个学生都是有自身潜在的能力的, 就像沉睡在木材里的火花, 需要教师这把明亮的火焰来点燃它们。在这种情况之下, 只有教师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 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良好的本性, 并意识到学生存在不足的合理性, 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去关心每一位学生, 引导并帮助他们改正自己的错误, 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如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之后痛改前非并有所作为的例子就是很好的见证。

三、构建新型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

1. 运用现代教学方式的语文创新课堂

创新教学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源泉和不竭动力, 更是实现创新课程必须经历的实践过程。采用创新的语文教学方式能够让课堂气氛活跃, 生机勃勃。首先, 创新的教学方式本身就具有“刺激”功能。它的用途不仅在于传授知识, 还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起他们对解决各种问题的兴趣, 刺激学生积极思考并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同时, 教师在传统的手写黑板字传授知识的基础上, 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法, 即运用现代科技等多媒体设施对传授的知识进行生动的阐释, 并融入创新的教学方式和环境。比如, 创造模拟课程内容的教学环境, 或者教师在电脑课件里加入解释语文知识和拓展语文知识的事物, 可以是图片、语音或电影鉴赏等, 让学生全方位地认识和掌握语文知识,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认知的深度及广度。然而, 一些教师误认为形式多样、花样翻新、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就是先进教学理念所倡导的教学新模式, 却不知这些过激的教学行为往往适得其反, 所以, 适度的创新才是真理。

2. 师生思想平等交流的语文课堂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 长期以来就是以教师、教材和课堂教学为中心, 主要采用注入式教学法, 把传授现成的知识作为主要目的, 不顾学生接受的程度和方式, 忽视学生在教学这一特殊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束缚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而现在新型的语文课堂反对教师一味“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以及学生一味盲目听从教师的消极学习态度, 要求师生进行适当的交流, 加强师生互动。这种自主的互动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主动性, 使之积极思考, 同时也能加强学生之间的竞争力, 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 进而更好地促进教学相长, 点燃师生思想交流的火花。

3. 拓展学生思维的语文课堂

新型的课堂, 不仅要采用创新教学方式和加强师生互动, 更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注入更多学以致用的实际因素, 从而使师生都能够紧密关注社会信息化进程, 细心观察生活, 并结合生活中具体或抽象的事物, 全方位地对知识进行多角度的拓展, 从而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 推动语文课程的改革。

4. 营造愉快、高效的语文课堂

高效的课堂始终贯穿着以学生为主的观念主线, 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并寻找解决的方法。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 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 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再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语文学习, 自主地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抱着愉快的心情配合教学, 才会变苦学为乐学, 而教师也应当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这不仅可以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 还可以大大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结语

以上几点构建新型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的策略解读, 是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仔细研究并深深扎根于新课程理念而提出来的, 希望能为广大同仁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顾海荣.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交往[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12) .

篇5:新课程语文教读课教学初探

一、让学生自主学习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引导他们积极地去行动, 主动去“觅食”。

(1) 自主学习需要教师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教师要善于通过语言激趣、情景激趣、故事激趣等手段, 诱发学生求知的兴趣。

(2) 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组织引导。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协作者, 教师应当统筹全局, 统筹安排如何从课前、课中, 一直延伸到课后, 将学生的才能发挥出来、情感尽量表露, 让学生的参与面达到最大,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 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诸如精读、略读、浏览、细细品读等阅读方法, 让学生独立地进行阅读学习, 从而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3) 自主学习不只局限于课堂。作品的阅读理解往往需要了解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活经历, 要鼓励学生在课外去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这种自主性的主动学习, 学生无论在思维上, 还是在行动上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如在学习《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时, 我要求学生查阅资料, 了解肖邦的祖国波兰, 当时战乱频繁、被外国列强占领、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这样的现实生活不得不使肖邦被迫离开祖国, 他虽身在法国创作, 心理却不忘祖国, 时刻牵挂祖国, 这样学生便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对课文主题思想的把握就轻而易举了。

二、让学生合作学习

学会合作是一种比学会知识更重要的能力, 学会合作是21世纪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完成合作, 我有以下看法和做法。

(1) 创设合作条件。一是分组要科学。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以4~8人为宜, 要让学习上属于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组与组之间尽量保持相互平衡的水平, 这样有利于学习过程中的“公平竞争”。二是提供合作机会。课堂上, 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提供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活动中, 应该为学生更多的创设相互协作。如 (1) 讨论。一篇课文, 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及学生特点设计课堂的教学重点和目标, 把学生引导到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上。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 我提出:“周总理是一个怎样的人?”的问题供学生讨论, 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最后得出三种结论:A、周总理是一个生活简朴的人:夜餐和早点只是“一杯绿茶”和“一小碟花生米”。B、周总理是一个工作认真负责, 非常辛苦的人:一夜要批阅一叠“一尺来厚”的文件, 工作量是多么的大, 而批阅时又是“一句一句地审阅”, “一边看一边思索”, 整整工作了一个通宵。C、周总理的生活是多么简朴, 工作又是那么认真, 他一心为了国家和人民。结合讨论, 诵读课文最后二节, 想象作者此时的情感, 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从而达到更高层面上的学习。 (2) 表演。在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时, 我用一课时的时间指导学生自查工具书解决字词、读通课文、理解人物, 了解课文内容及晏子爱国精神和善辩才能。课后布置学生分组对齐王为难和侮辱晏子以及晏子维护祖国尊严的情景进行研究, 为第二课时表演作了准备。同学们不仅设计了相应的台词、动作, 而且有的同学还增加了齐国官员对齐王做法的称颂, 晏子随从的担心、愤怒等课文中没有的内容, 烘托了文章的中心。他们在表演时认真大方, 故事情节连贯, 表达清楚。表演后, 我利用剩余的十多分钟时间, 要求学生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 阐明道理, 然后再次朗读课文, 学生对课文内容了然于胸, 在有趣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还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 留足合作时间。教师要根据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求, 留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探究的时间, 不要让合作学习匆匆而过。

三、让学生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 提出的问题首先在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其次在探究学习中要注意选择恰当的问题,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对于小学生来说, 自己去探究文章并提出问题有时还有一定难度, 这就需要教师设计一些问题和环节让学生多想、多说、多练、多交流。

(1) 激趣引题, 自学探究。激趣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 自学探究是指教师提示后的学生活动。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在一堂课的开头像一块无形的磁铁,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教学《别饿坏了那匹马》, 我直接从课题入手,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一开始就确定课文需探究的问题“别饿坏了那匹马”是谁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让学生带着问题, 边读边对课文进行学习探究。我在学生研究的过程中, 深入每个小组进行指导, 帮助学生整合, 使学生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提高了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 启发诱导, 合作探究。这种探究形式是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 教师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如在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 热爱劳动人民, 憎恨反动势力, 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人。感受他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后, 我提出该文的主题思想是表现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还是表现鲁迅先生爱护青少年, 热爱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 还是二者兼而有之?让学生展开探究、讨论, 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闪烁出智慧的火花, 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场所。

显然,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不是截然分开的,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有机整体。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 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 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我们必须从整体的高度来全面把握“自主、合作、探究”这个现代化的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 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上一篇:广东CA业务办理授权书下一篇:如何开展好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