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物理教学初探

2022-10-09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战斗已经打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特别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学习中, 笔者又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 并且用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所任教班级内进行了实践, 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在反复的学习、实践、反思中, 略加整理, 个人认为初中物理的教学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磨刀不费砍柴功——把握好物理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变化是顺利实施课改的关键

(一) 新课程标准的变化与特点

新课程标准符合时代的要求, 也符合江泽民提出的“培养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人才要求”。新课程标准分四大部分, 与以前的九年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大纲相比, 更加完善, 更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课程标准注重知识与技能, 更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并增强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2、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化繁为简, 化细为粗, 为教师教学提供更广阔的自由度和发挥空间。如“电功”这节, 旧大纲要求的知识点有:知道电能的转化, 知道电能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而新课程标准对这节课的要求是通过日常事例或实验的科学探究知道电功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如何利用电能表计算用电器消耗的多少。

3、教法改变, 以往教学主要采取教师讲授式学习, 学习的内容由教材或教师以定论的方式呈现, 学生被动接受和记忆,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充分发动学生的主动性, 强调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

4、新课程标准注重了学科的渗透、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 以便学生学习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5、新课程标准实用性增强, 社会实践活动增多, 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 新教材的变化与特点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与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化知识结构的系统性, 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特征, 对于还没具体学到但又必须用的知识以“加油站”的方式提出, 让学生作为工具使用。如《空气的“力量”》中液体压强与沸点的关系。

2、图文并茂, 彩图多, 符合8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兴趣, 学生喜欢阅读, 如《压强》这章共有49幅图片。

3、教材充分体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的精神,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 学习科学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各章节需要探究的物理实验和物理规律只给出实验方法, 不给出实验的结论。如《电磁感应》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都由学生在探究与合作中自己总结得出。

4、新教材注重从自然与生活现象中引入物理问题, 通过探究寻找物理规律, 然后将其应用于生活、生产实践;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充分体现STS (科学、技术、社会) 教育, 众多的事例、图片来源于生活, 如:《摩擦力》这节中的自行车、气垫船、磁悬浮列车;《物体的浮与沉》这节中的人在死海中漂浮的图片都来源于生活,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新教材比较重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培养学生团体协作精神。较多的章节都有交流与讨论。

6、新教材中众多的猜想与假设, 留给学生质疑空间, 为课后的自主性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7、新教材没有章末习题, 节后练习也大大减少, 特别涉及计算方面的习题大大减少, 却增强了实践活动和小论文写作。

二、入乡随俗——物理教师应尽快转变观念, 转变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新课程改革中, 教师要审时度势转变教育观念, 利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他们探究的精神。在教学方式上要改变以往那种应试教育的思想和“从一而终”的教法。努力创新, 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在课堂上应起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作用, 教师的教学行为都要为了学生的发展, 并一切应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我在上《摩擦力》这一节课时采取以下方法体现课改精神。

创设情景:根据现有条件尽可能将现代技术、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 使课堂教学能生动活泼。这节课我先采用多媒体创设情景, 播放人和马驹在冰面上滑倒的flash动画;然后在拧紧的瓶盖上涂上润滑油, 让班上力气较大的学生拧开 (学生不容易拧开) ;再用细线拴住重物, 让学生不打绳结, 而将重物挂在木棍上。学生从这些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 然后提出问题, 为什么人在冰面上易滑倒?为什么涂上润滑油的瓶盖不容易打开?为什么拴有重物的绳子在木棍上绕几圈就能挂住, 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激情。

突出重点:重点放在科学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让学生大胆猜想, 摩擦力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有的说与速度有关, 有的说与面积有关, 有的说与重力有关, 有的说与质量有关, 有的说与运动方式有关, 有的说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课堂上根据8年级学生特点让学生研究其中两个猜想: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积粗糙程度因素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关系。教师给出实验器材,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出实验方案, 选几组在全班交流, 修正实验方案, 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自己得出结论, 培养他们自主探究问问题的能力。

强调应用:学生得出结论后, 提出问题, 你们认为有摩擦力好?还是没有摩擦力好?根据学生回答, 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 (正方:有摩擦力好, 反方:没有摩擦力好) , 进行辩论, 举例说明自己观点, 让学生在辩论中明白要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分析问题, 摩擦力既有利, 又有弊。学生通过讨论就会明白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再通过播放有关的多媒体素材, 学生就能很轻松说出怎样增大、减小摩擦力。

重视实践活动:根据《今日说法》的一条消息给学生这样一个课题, 京沈高速公路长城八达岭段有坡度且转弯, 常出车祸, 假若你是一名建筑工程师, 请用你学过的物理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学生非常感兴趣, 纷纷举手发表意见, 有的学生说建一个警示牌, 有的学生说把路修直, 有的学生说在水泥路上刻上一道道横线增大粗糙程度, 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给予充分肯定。对有能力的同学可提供工程师们己提出的解决方案, 并指导他们撰写科技小论文。

三、万紫千红总是春——以多样性的鼓励式教学评价语言促进学生的发展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作为还不太成熟的学生, 他们更在乎表扬和批评。然而, 以前课堂上回答问题, 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较直接的肯定与否定, 如“回答得好”“不错”“不对”等, 很伤学生学习、发言的积极性。而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要求老师评价语言多样化, 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现在教师在评价时多用“你的想法有新意”“你的见解有独到之处”“你还有什么新设想”等等。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 “你考虑到这方面因素, 你再想想有无另外的因素影响呢”“你可不可以换个思考的角度”等, 既不伤学生自尊心, 又容易让他们接受。

老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 学生也变得更加尊重老师。学生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能更好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他们常常这样说:“我觉得”、“我认为”、“我看”、“我想要”、“我发现”等。这样的和谐课堂, 这样的师生互敬, 学生反映的普遍较好, 他们也喜欢这样的授课方式。

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物理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天底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当然也不会有基础相同的两个学生。由于智力开发的程度不同、后天学习的环境不同、个人努力的程度不同, 等等, 学生学习基础肯定存在一定差异。就拿我们这样一所位于农村的学校来说, 物理成绩好的能得满分, 差的只能得几分, 中等的同学成绩也是参差不齐。如果教师搞“一刀切”, 势必会遗弃不少同学, 导致成绩差的更差。因此, 我们还得需要在物理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分层次, 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广泛参与,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在作业的布置上也要注意难题、中等题和容易题兼顾, 让成绩好的同学能“吃饱”, 成绩差的同学也“不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才会找到学习物理的信心, 慢慢地更喜欢物理。

另外, 新教材实施中还应注意一些其它问题。新教材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 但有些学生特别是我们农村学生家中几乎没有什么书籍、杂志, 唯一的信息来源就是电视机, 找资料难且又无目的性, 这就要求教师在现有条件下加大备课量, 多找一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相关的材料, 才能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目前大部分农村中学都开通了现代远程卫星接收站, 互联网宽带服务己普及到了乡镇, 收集有关课程的素材己不是难事。教师应该多花点时间和心思在搜集资料和备课上, 这样, 在把握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

其次, 物理课要特别注重学生质疑能力和用科学方法探究事物能力的培养。物理还需要一定数学模型, 深入探究物理问题往往都需要数学作帮手, 我认为不能过分淡化数学在物理中的运用。

总而言之,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不能被挑战所吓倒, 我们要在寻寻觅觅中找到自我的定位。只要我们能不断学习, 不断探索新型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的思维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我们的基础教育事业一定会翻开新的篇章。

上一篇: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研究下一篇:论如何加强管理会计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