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乐学课堂结构

2024-04-07

构建乐学课堂结构(精选8篇)

篇1:构建乐学课堂结构

构建乐学课堂结构

构建“乐学”课堂结构

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说过“教学成功与否,百分之九十是如何使学生感兴趣,百分之一是教学。”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必要前提,是成功的保障,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尤其是在学生初学英语的教学中,兴趣的培养十分重要。下面就结合工作中的实践,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成功构建起“乐学”的课堂结构。

一.运用交际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英语是一种语言交际工具,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际。所以作为英语教师应把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并把这种观念在教法,考试要求和课堂教学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强调语言的实践性是交际法的.一个特点,我们教师应该触景生情,利用现场情况深化材料为实际生活,经常性地在课堂上进行同学之间的英语对话,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教学初中英语第2册第30课的介词时,在操练“Wheredoyousit?”时,根本不必花太多时间在课文材料上进行操练,而应该让学生就现时的教室情况进行交际。又例如:在初中英语第二册(下),第十五单元第60课中,我们可以设置一个rolly―playactivity.教师将教室布置成一个餐厅,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服务员和厨师,其余学生扮演成顾客,而后进行表演。

Waiter:Goodmorning!CanIhelpyou?Here’sthemenu.

Costomer:Goodmorning!I’dlikesomerice,vegetablesoupandchickenwithpotatoes.

(Thecooktakesouttherice,soupandthechicken)

Waiter:Hereyouare.

Costomer:Thankyou.

(Anothercustomercomesin)

~~~~~~~~

二.利用课前五分钟,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课前五分钟一般是学生由心理准备进入角色的时刻,营造课堂气氛,引学生兴致的关键。教师应放手让全班学生进行“Freetalk”活动。在教学中,我以“主体参与”为指导,常用的方法有:

(1)学生表演对话。具体的要求是:a.尽量背诵(若不会背,可写小纸条提示);b.语言流畅,吐字清晰;c.表情真实,动作协调;d.配合默契,道具齐全;e.敢于修改,力求创新。表演是按值日轮流进行的,多余的组随机插入。

[1][2][3][4][5]

篇2:构建乐学课堂结构

浅谈“乐学”课堂结构的构建

对于教学,过去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制你学习。”现代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强制”和“吸引”,这是对教学的两种绝然不同的看法,表明了两种迥然有异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观。“强制”,以学生为“奴仆”,学生学也得学,不学也得学,只能唯命是从。“吸引”,则表明对学生的尊重与爱护。“强制”和“吸引”的效果也不一样:“强制”学习学生以学习为“苦”,把学习当“苦差事”,越学越乏味,导致学生“厌学”“弃学”。“吸引”学习,就是用精湛的教学艺术,让学生感受学习的欢乐,越学越有味,美在其中,乐在其中,称为“乐学”。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家孔子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斯多惠认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乐学”的思想在本质上就是重视人的因素,肯定人的价值,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尊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是解放学生,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和谐发展。“乐学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理论认为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过程是一个自我组织过程。发展的动力来自内部,即来自教师的自我组织和学生的自我组织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学生的课堂学习是一个心理结构自主构建的过程。教师是外力,根本的动力来自学生自身。教师的教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构建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构建“乐学”的课堂结构呢?一、融洽关系 心心相通教学过程中的交往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师生关系的交往、学生与学生关系的`交往,构成了具有特殊性质的社会关系。特别是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与教学效果之间起着一种潜在的“中介”作用。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等,都是通过师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来实现的。只有师生间的融洽、合作,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教学才能成功。学生处在一种自由宽松、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求知欲望将会得到诱发和补偿,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将会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教学效率必然提高,教学效果也必然增强。“乐学”思想必须建立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师生间相互平等,人格互重,教学相长,双方的创造精神才可以得到充分发挥。教师为学生着想,经常进行心理位子互换,不只是让他们学会,更注重让他们会学。学生希望怎么学、想怎么学,教师就怎么教。“理解比一切都重要”,师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合作关系,就为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积极健康的师生关系必须具备几个特点:1、人道性。师生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尊重人格和权利。2、民主性。师生间民主平等,尊重各自的正当权益。3、合作性。师生合作,共同构成教学过程的主体,共同进行创造性的劳动。4、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性。这是师生关系的特质,服从教学过程的有效性,达到对学生进行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目的。二、培养兴趣 形成动力 兴趣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

[1][2]

篇3:如何构建小学语文乐学课堂

一、增加课堂互动优化教学气氛构建乐学课堂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刻的意识到课堂教学气氛对乐学课堂的重要性。想要构建乐学课堂, 必须要有一个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这样学生才有足够的情绪安全感。人都是比较情绪化的动物更别说小学生了, 小学生只有在和谐的教育环境与愉悦的课堂气氛下才敢真实地表现自己, 才能激发学生内心对学习的渴望及对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这样才能达到课堂的最终目的, 构建乐学课堂提高课堂效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关键且主导的角色, 构建乐学课堂, 优化教学气氛也是教师们的本职工作。同时, 我们知道在课堂上多进行师生互动是优化教学气氛最有效且最好的方式, 更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比如在学习《变色龙》这篇课文时, 教师可多增加些关于变色龙的提问与学生互动, 看看学生眼中的变色龙是怎样的, 或者可组织以“我眼中的变色龙”为话题的演讲活动。这样一来, 不仅使语文课堂教学气氛变得轻松、愉悦, 也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增强对《变色龙》这篇文章学习的兴趣, 主动投入到乐学课堂学习中来。

二、教学生活化构建乐学课堂

众所周知, 语文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其中我国教育部已经颁布了以“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 加强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相关内容的新课程标准。这一新型课程标准的颁布更加推动了语文教学生活化发展, 生活化教学也是构建乐学课堂关键性的一步。其一, 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发现生活中的语文。比如在学习《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篇课文时, 教师可提问“你们眼里的春天是怎样子的呢?”“到了春天你们一般会去哪里旅游呢?”等学生纷纷发言完后, 教师便可带学生到校园内去走走, 观察校园内春天的样子, 对比为什么校园内景点没有旅游景点的景色好看, 如果多植树、种花会不会不一样, 引导学生明白植树的重要性, 发现生活中的语文。其二, 可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使学生体验生活中的语文。在学习《恩师难忘》这篇文章时, 教师可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教师工作画面, 比如深夜批改作业、平时帮学生解决生活中困难等等。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勾起学生脑中对老师的美好回忆, 引导学生带着感情色彩去学习《师恩难忘》这篇课文, 从而激发学生对教师的尊敬、感激之情。其三, 可多组织角色扮演或辩论演讲等活动, 让学生表现生活中的语文。例如在学习《陶校长的演讲》这篇课文时, 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四组, 每组同学分段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大意后, 指导学生以演讲的方式把课堂所学内容演讲出来, 同时让学生讨论陶校长演讲重点, 营造自主学习探讨的学习气氛, 从而突出课文重点, 让学生明白健康、学问、工作、道德的重要性。进行生活化课堂教学,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 丰富学生对抽象语文知识的认识, 相互启发、相互积累生活经验拓展视野, 构建乐学课堂。

三、从兴趣出发, 增加情感交流构建乐学课堂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课堂及课外的了解并掌握学生兴趣爱好偏向, 尽可能的把要学习的语文课堂知识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 兴趣提上来了学习气氛浓了, 构建乐学课堂也就容易了。例如在学习《金蝉脱壳》这一文章时, 教师可从学生兴趣出发, 搜集蝉脱壳影像, 把蝉脱壳的全过程通过多媒体展示在学生面前, 这样一来, 学生可从枯燥的课本中抽离出来, 直观地看到蝉脱壳的全过程, 同时明白遇到困难时要随机应变这个道理。另外, 师生之间有一个良好的情感交流也是构建乐学课堂, 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实生活中的部分教师都将自己内心世界与情感世界在学生面前封锁, 他们只是单方面的在课堂上唱“独角戏”, 并没有意识到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情感熏染及人格感化的重要性。多进行情感交流建立生活化的师生关系也是构建乐学课堂的重要前提。

篇4:构建乐学课堂结构

一、师生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就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意学习。实践表明,有意学习与无意学习的效果存在极大的差异。如果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积极地参与学习,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认同教学目标,以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创造性地学好信息技术课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做到“学有所乐”,达到“学有所获”。

二、着力培养学生质疑胆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素质化是以学生为核心的,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的矛盾应由学生自己提出,“我知道(懂得)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多思、爱思,深思,使其“于无疑处生疑”是教学成功的标志。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做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培养质疑能力,要坚持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固然要加以表扬,对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的学生,也要加以鼓励,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使自己不满意的问题就批评甚至训斥。要知道,一旦挫伤。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质疑能力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教师要把学生的质疑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和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课内必须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无论讲课过程中或在讲课之后,都可以提问,使学生逐渐养成“好问”的习惯。问题提出来了,教师要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难题,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加强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创性意见,勇于自我评价,使竞争与合作、个人与集体的自主构建巧妙地统一起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导”将起大作用,导说、导辩,最后教师还要适时小结,去粗存精,统一认识,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长足发展。

三、教师要善于架梯 展现训练过程

所谓“架梯”,指的是教师要积极、有效地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在课堂教学中若学生回答不完整或有错,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由不懂到懂,这就是展现训练过程。展现训练过程是每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

展现训练过程,要与发展思维相结合。比如在介绍画图的“工具箱”时,我首先给学生讲解示范了“铅笔”和“橡皮”的使用方法,接着设计的教学任务是:以某个传统节日为主题,创作一份作品。学生兴趣浓厚,很多学生的作品制作得很美观,而且大部分的学生作品都能清晰地反映主题。但其中一些学生创作的作品画面反映的主题比较模糊,看不出作者想围绕画面上的图像表达哪个传统节日。随后我给学生提出了新问题:怎样在作品的适当位置添加相应的文字说明,解释所画画面上的内容。紧接着我让学生尝试使用“工具箱”里的“文字”工具,给自己的作品添加相应的文字说明。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很快,大部分学生学会了有关“文字”工具的使用方法,包括拖动文本框、设置字体、字号、字形、颜色等内容。在他们修改作品的过程中,他们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有的学生加入横排的文本框,输入横排文本内容,有的学生把文本框里的文本方向改变,配合所画图像的排版,有的学生甚至在文本框里还输入了诗词内容,配合表达的主题。

展现训练过程,教师要加强反馈与校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要对学生的认识活动进行监控、调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仔细认真地听,不仅要评价内容是否正确、完整,还要注意语言是否规范,有无语病。此外,教师教学过程中,加强巡视、辅导,采取一对一的个体反馈、指导、校正,也是不可忽视的。

四、重视学生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乐学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因而要把教学重心从“教”转到“学”上来。重视学法指导,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是否具有这种能力,是衡量他们主体作用能否发挥的又一重要体现。

在这方面,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增强学法指导的意识。进行学法指导大致有如下几条途径:学法的直接介绍,教法的渗透转化,教学过程中的及时点拨和引导。教师重视教方法、教规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规律。例如,我在讲“电子邮件的收发”一节时,把所有关于电子邮件的收发所涉及的知识问题,做成网页的形式,在课堂上发给学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点击相应的链接,打开相应的具体文件并通过阅读其中的相关内容,加深对问题的了解。如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在网上申请一个邮箱地址,他可以点击“申请邮箱地址”链接,还有的学生不知道哪些网站可申请到免费邮箱,他可以点击“提供免费邮箱网站”链接,查阅相关的信息。在这一节的学习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实践,让学生充分发揮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实践,既学习新知,又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五、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乐学教学”一个基本特征。我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以下三大原则:

1、信任与尊重原则。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具有基本学习能力。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严格要求的前提是充分的尊重。

2、理解与支持原则。支持学生的上进心与积极表明自己特长的愿望。

篇5:构建乐学课堂结构

“乐学”课堂结构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围绕这一核心理念,新型教师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来重新组织我们的课堂教育,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乐学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自我组织过程。发展的动力来自内部,即来自教师的自我组织和学生的自我组织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学生的课堂学习是一个心理结构自主构建的过程。教师是外力,根本的动力来学生自身。教师的教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构建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教师的自我组织作用主要表现在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驾驭课堂的艺术,善于因势利导,在错综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中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这就是说,教师要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过程变为使学生会学习的过程,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建立学生语文素质自主构建的课堂结构呢?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明确目的 激发兴趣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就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意学习。实践表明,有意学习与无意学习的效果存在极大的差异。如果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积极地参与学习,保持良好的注意及情绪状态,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那么怎样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呢?一般采用的是下列三种方法。第一种,开宗明义法:教师在每节课开始时,挂出小黑板(或是口头讲述)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让学生看清、记住。第二种,筛选讨论法:教师把学生预习课文或自学后提出的不懂的地方,加以筛选,结合文章的重点、难点,抓住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习。第三种,分步揭示法:教师不是一上课就和盘托出,而是随着学习过程的展开,相机分步揭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同教学目标,以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创造性地学好语文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做到“学有所乐”,达到“学有所获”。

激趣的途径、方法很多,包括:教师要用富有激情的教态、语言激发学生的情趣;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成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方法要经常变化,刻意求新,让学生时常有一种新鲜感等等。

用心

爱心

专心

二、培养质疑能力 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从矛盾开始,而这个矛盾以往都由教师想当然的揭示:你们学生不明白哪些,我教师就教哪些。这样一来,容易出现课堂上教师问得多,讲得多,学生重复机械被动接受的多,这也是语文科教学一直耗时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问题,学生通读课文后就能自己解决,就可指导学生自己去看,以读代讲。

课堂教学素质化是以学生为核心的,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的矛盾应由学生自己提出“我知道(懂得)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多思、爱思,深思,使其“于无疑处生疑”是教学成功的标志。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做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在引导时,教师要作出恰当的处理:是因读书马虎而产生的疑问,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去释疑;是自己经过学习、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疑问,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是游离于学习任务以外的疑问,要适当冷处理;具有导向性、启发性的疑问,要表扬提问的学生,并组织讨论研究。

培养质疑能力,要坚持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固然要加以表扬,对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的学生,也要加以鼓励,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使自己不满意的问题就批评甚至训斥。要知道,一旦挫伤。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质疑能力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教师要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课内必须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无论讲课过程中或在讲课之后,都用以提问,使学生逐渐养成“好问”的习惯。

问题提出来了,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争论,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难题,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加强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创性意见,勇于自我评价,使竞争与合作,个人与集体的自主构建巧妙地统一起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导”将起大作用,导说,导辩,最后教师还要适时小结,去粗存精,统一认识,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长足发展。

三、善于架梯 展现过程

所谓“架梯”,指的是教师要积极,有效地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乐学教育”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提问时要考虑分析学生回答的思维出发点,然后相机引导。

学生回答不完整或有错,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由不懂到懂,这就是展现训练过程。展现训练过程是每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素质教育的“面向全

用心

爱心

专心

体”性原则要求教师不能遗漏了那些差生,教师就要设计方法,比如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降低问题的坡度(即前所提及的“架梯”)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逐步弄清楚。那种把结果和盘托给学生的“好心”做法,是有损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的。

展现训练过程,要与发展思维相结合。比如阅读教学要重视通过变式训练来抓语言理解、积累、运用,引导学生不断向新思维广度发展。例如用”勤劳”造句,第一个学生说:”我的妈妈很勤劳。”紧接着造句的学生,往往只把主语“妈妈”改成“爸爸”、“奶奶”......如果不及时提醒,学生产生思维定势,训练效果就差。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此时进行启发“谁能把妈妈怎么勤劳,说给大家听听? 于是学生会说。“我的妈妈很勤劳,下班回家还买菜烧饭。“我的妈妈很勤劳,一有空就忙着做家务。”句式基本相似,但内容有了变化。教师进一步引导:“谁能换一个说法,先说说妈妈怎样勤劳,然后再用上‘勤劳’。”学生在教师的再指导下,跟着作变式训练:“我的妈妈一有空就忙着做家务,很勤劳!像这样的训练过程就做到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结合。

展现训练过程,要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前发展相结合。比如理解课文,有着三个层次:第一层,表层性理解,就是知道课文说的“是什么”回答问题只是复述课文中的内容;第二层,解释性理解,就是懂得课文内容中所隐含的“为什么”,能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能概括出课文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第三层,创造性理解。就是对课文有系统化的认识,并能根据课文举一反三。乃至发表自己的新见解。有不少教师就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在布置作业时,还可设计“弹性作业”,不同层次学生有相应的作业要求,这样做到目标多元化,更是“面向全体”的体现。

展现训练过程,教师要加强反馈与校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要对学生的认识活动进行监控、调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仔细认真地听,不仅要评价内容是否正确、完整,还要注意语言是否规范,有无语病。不能没有听清回答,就草率表态。也不能在学生意见有分歧时,不加评议,把问题搁在一边,而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此外,教师教学过程中,加强巡视、辅导,采取一对一的个体反馈、指导、校正,也是不可忽视的。

为展现训练过程,教师应保证学生的思考时间和训练时间。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学生个体智能差异上。学生回答问题要经过“阅读--组织和选择合适的词语、句式--口头表达”这样三步。如果只让优等生回答,就会使大部分学生产生依赖思想,因而就有必要在提问后适当延长时间。同样的道理,在范读或朗读指导后,也应增加学生自由练读的时间。

四、指导学法 培养能力

用心

爱心

专心 3

“乐学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因而要把教学重心从“教”转到“学”上来。重视学法指导,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是否具有这种能力,是衡量他们主体作用能否发挥的又一重要体现。

在这方面,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增强学法指导的意识。进行学法指导大致有如下几条途径:学法的直接介绍,教法的渗透转化,教学过程中的及时点技和引导。教师重视教方法、教规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的规律。比如《苏州园林》一文,课文的第二部分是2-9节,其中2节是总起,3-9节是分述,而3-9节的结构基本相同,都是总分结构。教师就可以精讲第3节,然后引导学生按照学第3节的方法自学其它几节。,这就是教法转化为学法了。其次,可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教给不同的学习方法并设计出相应的操作程序,把有关学法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步一步按程序进行学习。如“从中心句入手课文”这一学法,可以设计如下三个操作程序:

1、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并理解句意;

2、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内容?3、文中哪些词句跟中心句的关系密切,这些词句是怎样表现中心的?

五、民主教学体验成功

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乐学教学”一个重要特征。鉴于这个,我大胆提出并尝试以下原则:

1、信任与尊重原则

(1)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具有基本学习能力。除了极少数智力低下者,其他学生都可以完成一般学习任务。许多学生成绩差,首先不是智力低下问题,而是非智力方面的心理行为与行为障碍,如缺乏学习兴趣、注意力不稳定、意志薄弱、缺乏学习习惯等。

(2)相信学生原来是有学习愿望的人。他们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在后天被泯灭的,他们的学习愿望可以被激活。

(3)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内化活动目标才能实现。严格要求的前提是充分的尊重。

2、启发与鼓励原则

(1)启发学生建立积极的,可行的目标。

(2)鼓励学生做出的成绩,哪怕是微小的成绩,教师要善于鼓励表扬,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用心

爱心

专心 4

无论如何,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而课堂是教师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我们教师应利用一切积极因素,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真正构建“乐学”课堂,让课堂成为乐园,让学习成为乐事。

用心

爱心

篇6:优化课堂结构,构建和谐课堂论文

摘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应致力于教学方法的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体系,使素质教育真正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

关键词:课堂结构;优化;和谐课堂;师生关系

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学生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的训练、思想品德的陶冶都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所以,课堂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多年来,笔者一直注重探索初中英语教学,并致力于教学方法的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体系,使素质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

一、研究教材,探讨教法,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

1.课前英语强化训练

课堂教学中,笔者努力创设英语情景,营造英语课堂氛围,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听写能力、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笔者认为,对知识层次较浅的初中学生来说,课前几分钟的英语会话是不可缺少的。起初,师生间进行简单的日常会话,如相互问候、相互介绍或学生向教师和全班同学报告当天的值日、出勤、日期和天气状况等。师生间既可以单个谈论,也可以以会话、对话的形式进行。随着学生知识结构的增加,谈论的题材也随之逐渐增多,如谈论自己的家庭、学校、朋友或自己的生活琐事,这样师生间的“寒暄”和同学间的语言交流,对安定学生情绪,吸引学生进入英语课堂,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和实际会话能力打下了基础。

2.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增加课堂教学上语言实践的广度和密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课堂中,笔者坚持精讲多练,努力创设情景,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采用了多种切实可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轻松愉快中完成教学任务。如在教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7)描绘人的外貌时,自己边说英语单词,边在黑板上画出人体各部位,这样重复多次,让学生明白各单词的含义。然后自己说这些单词,让学生自己画,自己边说边走动,以便观察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对于好的进行表扬,差的进行鼓励,让学生都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参与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又如在教学现在进行时时,笔者在教室边走动,边自问自答:“WhatamIdoing?”“Iamspeaking.”“Whatareyoudoing?”“Youarelisteningtome.”也可以做各种动作,如开窗户、关门、擦黑板等活动,这样使学生既感到新鲜多样,又便于理解这一语法点。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精心设计每堂课,设法创造各种语言环境,把死记硬背的单词变成活的语言,减轻学生在记忆上和理解上的困难,让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教材,掌握所学内容。

3.分散教学难点

英语课是门外语课,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就应当想方设法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难题,以此来加速学生的学习进程,要做到这一点,备课是关键,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在教学中,尽可能利用实物,如图片、教学简笔画和录音机等,让学生边看边听,视听结合,逐步消化,加深印象,强化记忆。另外,笔者还随时讲规则,教规律,分散了难点,突出了重点。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目的,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教学信息反馈

我们所研究的教学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和手段,但都是为同一目的,让学生学好这门课,并对之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我们教者的共同愿望。若只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教案和教法,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教学效果也不会令人满意。

因此,在设计教案时,除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外,还应当备学生。教师应对自己所教的每个学生进行一番细致的了解和研究,并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结构来调整自己的教法。一个优秀的教师总是记载当堂教学中的各种情况,把自己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结合起来,使教学相长、相辅相成。教师还可以经常深入学生中间和学生交谈,征求他们在教学中的良好意见和建议,利用他们的.这些信息反馈,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知施教,挖掘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加以引导,从而达到高效率的教学效果。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在教学中,教学方法至关重要,但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也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始终认为教师既要严格要求学生,也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用不同的标准来要求,对于好学生用高标准要求,对基础差的、态度不端正的学生,不能讽刺挖苦而要正面教育、鼓励、启发,多加帮助,耐心辅导,用自己丰富的知识、优美的语言、良好的行为来诱导学生,一旦发现学生有进步,无论大小、快慢都应及时地予以表扬和肯定,学生察觉到自己在进步并感觉到进步的喜悦,也就产生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关心学生的学习,而且在课后还应当关心学生的生活,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向学生嘘寒问暖,询问学生的生活情况和家里的经济状况,尽可能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另外。教师也应多一些与学生志趣相同的爱好。比如打篮球、踢足球,下跳棋、象棋,组织学生进行有益的兴趣活动。这样,师生之间就毫无拘束地建立起了亲密无间的和谐关系,从而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三、遵循英语教学规律,寓素质教育于语言教学中

新课标指出:“教学内容要渗透思想道德因素,要寓素质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随着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的不断增长,其思想品德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教师不只是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要育人,倘若学生在学习上特别突出,但其品行不端,心理素质不高,不但不能给社会创造财富,反而还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和爱国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会有意识地选择英雄人物事迹,结合学生所学过的短语、句型、语法和时态,编成浅显易懂的英语短篇文章让学生阅读,让他们尽可能用英语谈谈心得体会或未来的打算,让学生明白,人活着不只为自己,更重要的是对社会尽责,要有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学英语的兴趣,也树立起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笔者在教“map”这个词时,就联想到中国的国土,让学生看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向学生讲明香港、澳门现在才回归祖国,海参威为什么被沙俄侵占?英、法等国是欧洲国家,为什么在亚太等地区有殖民地?通过这些事例,让学生深深懂得自己的学习与国家建设、民族兴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己成绩的优劣不只关系到自己的前途和利益,而且也关系到祖国的兴亡,关系到祖国的明天,由此而激发学生发奋学习的愿望,树立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另外,还可以结合当堂所学的内容,适当地向学生介绍英美概况、风土人情,让学生对英美文化有更多的了解,这样不但对学生学英语有帮助,而且在思想意识形态上引导他们吸其“精华”,剔其“糟粕”,通过一系列思想品德教育,就能使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即使那些学习上不突出的学生,也能成为品行端正、为祖国建设增砖添瓦的有用之材,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为祖国建设各尽所能,奉献力量。

教学有法,无定法,它是一个复杂而又艰辛的活动。所以,对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马上完成的,它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有待于我们每个教者在实践中去做进一步的探讨、挖掘。

参考文献:

[1]韩云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绩效――课堂教学结构简析及优化途径[J].中国科技博览,2010(22).

篇7:构建乐学课堂结构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构建认知结构的欲望

超重和失重是牛顿第二定律的重要应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超失重现象为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种来自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资源更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构建认知结构的热情。本节课我们筛选了众多事例中的两例创设学习情景。

情景一:将医务室的体重计抬进教室,让某一学生称体重,教师设问:他的体重示数一定不变吗?学生顿时雀跃。再让他站在体重计上做下蹲动作,让全体学生观察示数变化(为了便于观察,可用摄像头把体重计刻度盘投影到屏幕上),教师再发问,示数为什么会变化呢?

情景二:将矿泉水瓶下部开一小孔,灌满水,瓶盖不要拧紧,开始用手堵住小孔,让学生观察松手后水流情况。然后教师站在凳子上,让学生观察瓶做自由落体时,水流情况。学生惊讶时,老师又将瓶子上抛,水也没有流出,学生纳闷时,教师又问:这是为什么?

通过这些有趣的生活情景创设和富有挑战性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迫切构建产生这些现象的本质的认知结构。

二、设置程序式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有效地构建认知结构

随着高中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对上述现象有见过,但又说不清为什么的模糊认知结构已初步形成,甚至是不科学的、片面的,需要我们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认知结构。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在思维活动和思维碰撞中自主构建,而不是教师灌输,学生被动认知的低效教学。为此我们设计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程序式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问题1.人站在体重计上为什么会有示数?

目的:引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认知结构,进行受力分析,利用物体平衡条件得出体重计示数等于物体对称盘的压力。

问题2.一个人的质量是50 kg,站在电梯中的体重计上,当电梯以1.0 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时体重计的示数是多大?(g取10)

目的:让学生定量计算得出示数为55 kg,大于50kg,初步建立超重概念认知结构。

问题3.若上题中电梯减速下降,加速度大小仍然为1.0,体重计的读数又是多少?

目的:变化物体运动方向,再让学生计算体重计的读数还是55 kg,得出物体仍然处于超重状态,进一步加深对超重概念的认知。

问题4.上述两个问题中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你能猜想出产生超重现象的条件吗?

目的:让学生通过对比研究,引导学生构建产生超重现象的共同性、规律性的认知结构,然后教师总结:不管向上还是向下运动,只要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物体就处于超重状态,从而构建完整的超重条件认知结构。

问题5.什么情况下体重计的示数小于重力?

目的:让学生通过联想类比的方法,初步建构产生失重现象的条件认知结构。学生基本上都能回答出只要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拓展了新构建的认知结构。然后通过问题6检验学生的猜想。

问题6.若问题2中,电梯是减速上升或加速下降,示数又为多少?

目的:学生通过定量研究,证实和巩固失重概念和规律的认知结构。问题7.在超重、失重现象中物体受到的重力变不变?

目的:教师追问上述学生易错的问题,使超、失重认知结构更加清晰和完备。

问题8.若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a=g,则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怎样?

目的:通过师生共同分析计算得到f=0,及时归纳出完全失重的概念。为了巩固这一概念的认知结构,可以让学生解释课题引入时留下的问题:为什么矿泉水瓶自由下落或抛出时水不流出的原因,实现认知结构的深化应用。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学生已构建了清晰科学的“超失重”认知结构,为了使其更加稳定和优化,我们还必须让学生通过典型问题的解决,巩固课堂教学成果。

三、分析典型问题,使学生丰富和拓展认知结构

教师课堂讲解典型问题的目的不只是解决问题本身,更重要的是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构建认知结构的角度来讲,讲解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巩固和优化认知结构。选择的问题必须在解决过程中体现可用和可供提取解决一类问题的知识、方法和策略,使之真正纳入其认知结构。有经验的教师总会意识到有些问题适合举例,有些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更好。

问题1.某人在地面上能举起60 kg的物体,若在加速度下降的电梯里能举起80 kg的物体,求电梯的加速度。

目的:让学生认识牛顿第二定律在分析超重、失重问题中的作用,促进牛顿第二定律与超重、失重现象间的联系。引导得出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超失重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使认知结构中的方法部分更加稳定。

问题2.在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神舟号飞船内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下列哪种仪器仍可正常使用?()

(a)天平(b)弹簧秤

(c)水银温度计(d)秒表

(e)电磁打点计时器(f)水银气压计

目的:增强认知结构中知识联系的紧密性和区分度,使认知结构更丰富。因为有些学生碰到易混淆的实际问题时,认知结构不够清晰,分析建模能力差,找不准方法,此题中仪器能否使用的判断依据是看其工作原理是否受到超重、失重的影响。

四、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检验和巩固认知结构

习题既有巩固的功能,又有丰富和完善认知结构的功能。从建构与优化认知结构的角度,习题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巩固与丰富型习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某一知识点和认知结构的主要内容,丰富认知结构的细节,如典型的情景、细节的把握等;第二类是拓展型习题,这些习题常常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知识点,目的是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第三类是综合型习题,这些习题涉及的知识点多,情景跨度大,过程复杂,物体个数多,数学技巧高,解决这类问题不仅所调用认知结构中知识的数量多、层次高,而且所调用认知结构中知识的“特异性”(只适用于特定况)也明显。

类型一习题:

1.关于超重和失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超重是物体受的重力增加了

(b)失重就是物体受的重力减少了

(c)完全失重就是物体不受重力了

(d)不论超重、失重或完全失重,物体所受的重力是不变的

对认知结构构建作用:巩固对超重、失重与完全失重的理解,使认知结构中的概念更清晰、稳定。

2.质量为m的物体放置在升降机内的台秤上,升降机以加速度a在竖直方向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若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则()(a)升降机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

(b)台秤示数减少ma(c)升降机一定向上运动

(d)升降机一定做加速运动

对认知结构构建作用:应用认知结构中有关超重、失重的规律,使认知结构中的规律部分更加清晰、稳定。3.质量为60 kg的人站在电梯内的台秤上,电梯从静止开始运动,台秤上的人注意到开始的3s内台秤示数为528 n,接着的8 s内台秤示数为588 n,最后台秤示数增大到678 n,直到静止时台秤又恢复到588 n,试问电梯是上升还是下降?升降的总高度是多少?

对认知结构构建作用:应用认知结构中有关方法,使认知结构中的方法部分更灵活。

类型二习题:

4.一个人站在体重计的测盘上,在人下蹲到静止的过程中,指针示数变化应()

(a)变小,最后等于他所受的重力

(b)变大,最后等于他所受的重力

(c)先变大后变小,最后等于他所受的重力

(d)先变小后变大,最后等于他所受的重力

对认知结构构建作用:分析实际问题时,首先要建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典型的运动模型。在建模时,要注意分析速度的变化,从而确定加速度的方向,对加速度方向不同的阶段进行分段研究,强化超失重认知结构中的分析方法。5.在原来匀速运动的升降机的水平地板上放一物体,受到一个伸长的弹簧的拉力作用,但仍能保持与升降机相对静止。现突然发现物体被弹簧拉动,则判定升降机的运动状态可能是()

(a)加速上升(b)加速下降

(c)减速上升(d)减速下降

对认知结构构建作用:拓展超重、失重认知结构,加强与其他知识间的联系。

类型三习题:

6.如图1所示,a为电磁铁,c为胶木秤盘,a和c(包括支架)的总质量为m,b为铁片,质量为m,整个装置用轻绳悬挂于o点。当电磁铁通电,铁片被吸引上升的过程中,轻绳上拉力f的大小为()

(a)f=mg(b)mg<f<(m+m)g(c)f=(m+m)g(d)f>(m+m)g 对认知结构构建作用:增强认知结构中知识间的联系,能挖掘出题中隐含着的超重现象,能提炼解决本题只需定性分析而不需定量计算和处理多物体问题的方法。

五、分析评价问题,努力完善和优化认知结构

篇8:激发学生活力构建乐学课堂

关键词:兴趣,兴奋点,参与常熟,赏识鼓励,动力源泉

引言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 应该面向全体学生, 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使他们提高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逐步获得良好的语文素养。《新课标》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 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 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 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 是很要紧的事。”因此,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构建乐学课堂, 让学生在课堂上快乐地学习, 真正体验到“我愿意学习, 我学得很愉快”的乐趣。

一、抓住课堂导入契机,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愉快教学的重要手段。正所谓“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 抓住课堂导入的契机, 引入恰当而新颖的导语, 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教学《竹影》一课时, 从作者丰子恺是漫画之父入手, 抛出丰子恺“画画不要脸”, 学生诧然好奇, 七嘴八舌地议论:不要脸, 那要啥?一石激起千层浪,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点。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丰子恺的漫画《村学校的音乐课》,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从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 激发了学生的兴奋点。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自然找出《竹影》一课的中心——“活的神气”。好的导语像磁铁一样, 富有感染力, 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 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 才能乐意走进课堂, 去品味学习的趣味, 才会有展示自我能力的欲望, 才能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一堂课开头几分钟的导语, 在乐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巧妙设疑, 激活兴奋点, 快乐思考学习

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 激发学习的动力。巧妙的问题设计, 能激活学生课堂学习语文的兴奋点, 能使学生的思维总处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兴奋状态。例如, 在教学《观舞记》中, 教师设置的问题有:同学们读课文1-10自然段, 找出以下句子:1.作者无法说出自己感受的句子;2.作者不得不说出自己感受的句子;3.作者努力说出自己感受的句子。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用心读课文, 让学生去发现、去品味词语的作用, 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在教师的点拨下, 自然地把学生带入了分析课文内容之中, 引导学生学习, 升华学生情感。接着教师又问:卡拉玛姐妹的舞蹈给我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这个问题既活跃课堂气氛, 又可带动学生深入研读课文, 得出结论“飞动的美”进入小组合作讨论:语言大师冰心从哪些方面描写卡拉玛姐妹的舞蹈美?步骤和要求:1.找出相关段落, 指出卡拉玛姐妹舞蹈的什么美?2.请用下列句式来表达, 飞动的美, 表现在 (面貌等) , 你看 (课文原句) 。这就使学生在课堂上活跃了起来, 并提高了鉴赏能力, 从而获得兴味盎然的学习效果。课标也指出“学习欣赏文学作品, 感受作品中的形象, 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可见, 一个成功的课堂提问, 能给教师带来无尽的教学趣味, 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思考的活力, 思维的提高。

三、倡导实践创新, 乐施其中, 体验快乐学习

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科学的训练技能, 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语文的熏陶感染, 就是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 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教材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 受到心灵的感动, 人格的感化, 悟出真谛, 由感而发, 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大胆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创新, 让学生乐施其中, 充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比如在教学都德的《最后一课》中, 下课铃声响时韩麦尔先生的表现,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去认真揣摩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最后到讲台上表演。学生的兴致很高, 个个都想尝试。教师再让其他同学评判, 把思考的权利、表达的权利、质疑的权利、交流的权利统统还给学生, 在评判过程中, 学生感受到了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深厚的爱国感情, 以及国土沦陷时那种严肃、庄严和悲愤的氛围。在整个课堂过程中, 学生的参与是积极快乐的, 他们不仅开拓了思维空间、开阔了眼界, 情操也得以陶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中, 教师应自始至终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 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 从而使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赏识鼓励, 享受成功的乐趣

明代教育家王阳明说:“今教童子, 必使其趋向鼓舞, 中心喜悦, 则其进自不能已。”的确, 课堂上, 教学的客观的赞赏评价不仅给学生注入兴奋剂, 激发学生潜能, 而且使学习成为快乐有趣的活动。例如, 在课堂上, 教师会经常说, “你是最棒的!”“你的思路真有创意!”“此处应有掌声!”“你补充得真好!”“老师给你点赞!”等等, 并用亲切的动作竖起大拇指、点头、微笑等表达鼓励。尤其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更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特意在课堂上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理性地看待学生的优缺点, 用心发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让每个学生都能从教师身上获得学习的信心与喜悦。

五、运用多媒体, 共鸣共乐

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们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 多媒体教学集“声、色、画、乐”于一体, 因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活泼的声音等优点, 作为一种新兴的、先进的教学模式已被广泛地引入课堂。它改变了“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调局面, 教师开始使用Power Point软件来制作课件, 并且将其应用到课堂上, 从而优化了课堂, 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例如, 在教学《观舞记》一文中, 作者冰心用精妙的语言展现了异国风情表演——印度卡拉玛姐妹高超的舞蹈技术。她用语言技巧来表现舞台艺术, 学生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感受美。语言的欣赏并非每个学生都能做到, 教师在教学时, 运用多媒体组织学生欣赏印度舞蹈, 非常形象直观感受舞蹈美, 对印度舞有一个初步认识, 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多媒体还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 提高课堂的效率, 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在课后延伸仿写时, 播放“千手观音”, 以境燃情, 以情入境, 活跃课堂气氛, 加深对舞蹈美的感受, 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 寓学于乐。因此, 多媒体的运用, 能使知识表达能力更强, 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也更深刻。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使他们在愉快的状态下感知意, 领悟理, 利于开发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使课堂气氛和谐愉悦,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精神, 共鸣共乐。

新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情感, 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轻松的学习气氛释放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乐学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求知欲, 他们在课堂上是快乐的, 有活力的。语文教师要把学生视为待点燃的“火炬”、待开发的“矿藏”、人生旅途中需要“加油”的跋涉者。相信乐学课堂会使我们的学生充满活力, 让学习成为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参考文献

[1]袁运开.学生认识与优化教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2]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7.

上一篇:第2课认识键盘下一篇:学会从别人批评中提升自己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