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学七中函数范文

2022-05-29

第一篇:乐学七中函数范文

.善教乐学

联系生活,善教乐学

参加全省品德与社会(生活)说课竞赛观后感

夷陵区黄花镇张家口小学 刘会林 品社课堂教学怎样让学生乐学不疲?联系学生生活体验是有效途径之一。如何在品社课堂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体验?下面几点可做参考。

以生为本——在教学中挖掘学生潜力

品社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我们充分挖掘学生的真实生活,发掘他们对生活的体验,那么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带给我们真实的生活,活动的再现,实在的体验,并由此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加固对教材内容的掌握。如在教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中《学会感恩》这课,课前,让学生走近父母,了解父母心愿,感受父母的快乐与困惑,收集相关资料,亲身体验,既拓展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又开发了教学资源,更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课中,利用现有资源(课本),让学生把收集的资料与课本对比,通过小组探究等活动解决问题并交流展示分享收获,自始至终,教师只是参与引导和点拨。这种教学形式,学生学有兴趣,参与积极,学有激情,展示快乐,课堂中弥漫了乐学的氛围。

以学定教——在活动中完成课堂任务

有泥土,嫩芽才会长大,有阳光,春芽才会开花。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泥土:家中有学生成长的阳光。但家庭中有快乐,也有烦恼和忧愁。在《我有一份责任》中的《我为父母分忧》主题教学时,我们采用“以学定教”。首先让学生进行亲身体验:把平时对家人的观察,有关父母的喜怒哀乐的资料,进行收集并分类整理。其二,让学生回家和父母交谈,了解他们的心思,体验他们的疾苦。其三,对家人以外的人采访,进一步深入社会了解现状,从社会这个大家庭中了解父母的责任、担子、心愿,从中体验到“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是为人父母的真实写照。其四,,拟定为父母分忧计划并在课堂进行小组交流和全班展示。其五,教师在课堂针对学生体验的实际做适当点拨。事实证明,这种设计是科学的、可行的——学生从实际体验中已突破了本课的难点,课堂教学轻而易举地达成了目标。

童心回归---在体验中彰显个性 孔子的“教无定法”导出了教学的灵活、多样性。《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体验性很强的综合课程,应以儿童的主体参与为主,让儿童在自主活动中感受、体验、感悟,获得认知的提升,情感的升华,行为习惯的自我建构。 只有在品德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飞童真梦想,实施童心回归,彰显学生个性,才能真正达成高效课堂。

品社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往往必须在立足于教材的同时更要抓住时机超越教材,增加对课本以外的知识收集、查找、走访等体验活动,将课本知识拓展到学生身边常出现的亲力亲为一些事情,或者通过多媒体创设不同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取经验,在合作中积累新知,这样,才能让品社课程更好地“ 为儿童体验生活作指导,为儿童健康成长做准备”。比如教学鄂教版品社三(上)《我爱我们班》第二个主题《我为班级争荣誉》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为集体的争荣誉的认识,我们就采用了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特点,自己去设想怎样为集体争荣誉,并用自己的话去表现。学生的答案虽说不上精彩,却也真正出现了答案纷陈的可喜局面。这些纷陈却说不上精彩的答案,都是学生依据自己的特点、特长、兴趣、爱好等做出的对班集体的承诺,都是学生个性的展现,我们觉得除了鼓励并帮助他们兑现承诺外,没有任何理由指责他们哪一种答案不对并加以删削。于是对所有答案都给予了肯定性评价。

为了让品社教学更加有效,我们建议在品社课堂教学中适时适量引入学生生活和促学生进入生活。

第二篇:浅析乐学思想

内容摘要:减轻学生身心负担,使学生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学会学习是当今教育研究的重大课题。本论文试图在回顾中国乐学思想及实践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分析其特点及其对当今的愉快教育实施的影响。

关键词:乐学 教育史 愉快教育

我们的教育自始至终都希望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学会学习,希望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关于“乐学”,古今许多教育家都大力提倡,一线老师也纷纷表示赞同,但出人意料的是大部分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却没有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1950年的国家第一次大规模的“减负”运动至今,“减负”的呼声可谓越来越高,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学生过重的心理压力并没有减。有人问,在现实生活中什么人最累、最辛苦?得出的结论也是发人深省的。不是工人、农民,不是知识分子,而是我们的中小学生。长期以来,由于家庭、社会、学校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现今许多中小学生苦学、厌学的状况愈演愈烈。学生们觉得在校园里没有快乐可言,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将学习视为一种负担,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压力,对学习产生痛苦的情绪体验,致使学生厌学,最后走上辍学的道路。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所倡导的“乐学”,我们所倡导的“愉快教育”并没有真正地落实到学生身上。我们的教育是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 “乐学”最终是体现在学生身上,既不是体现在一堆冠冕堂皇的口号里,也不是体现在一系列的文献典籍当中。

我国是教育大国,古往今来,若说有着非常丰富的愉快教育的实践,笔者是不敢苟同的,但是有着非常丰富的愉快教育的思想,这确是无庸置疑的。在我国的教育史上,对“乐学”这一思想,许多教育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也不乏真知灼见。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认识到了求学动机、人的情感与意志等心理因素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他是最早提倡“乐学”的教育家。他强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⑴。认为只要达到“乐学”的境界,巨大的学习动力就会自动产生出来,促进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他倡导“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⑵的精神,特别赞扬了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⑶的精神。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很重视情感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孟子,对“乐学”也有自己的见解。他在谈到认识万物之理时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⑷。

《学记》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集大成之作品,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愉快教育思想是《学记》的精华所在。《学记》提出了一系列促使学生乐学、善学的原则。《学记》中:“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芷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⑸。也就是说教学要课内与课外、劳与逸相结合。教师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处理好课内学习与课外游乐的关系问题。上课时专心研习;下课后尽情玩耍。将课内与课外、学习与休息协调好,学生才能“安其学”、“亲其师”、“乐其友”,愉快地学习。此外,《学记》中还要求教师要把握“预”、“时”、“孙”、“摩”和“善喻”的教学能力,使学生乐学、善学。

《吕氏春秋》则从心理学上对乐学进行了分析。其中说到:“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于其所不乐。为之而乐矣,奚待贤者,虽不肖者犹若劝之;为之而苦矣,奚待不肖者,虽贤者犹不能久。反诸人情,则得所以劝学矣”⑹。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能从心理情感上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去做,真正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之中,就一定能学有所得。反之亦然。它第一次把“乐”与“情”结合,揭示了乐学的情感机制。

汉代的刘安不仅提倡乐学,而且把快乐分成感官快乐和心理快乐。在《淮南子》中说到:“故同味而嗜厚膊者,必其甘之者也;同师而超群者,必其乐之者也。弗甘弗乐而能为表者,未之闻也”。只有以学为乐,才能成为同辈中的佼佼者。并进一步指出:“夫建钟鼓,列管弦,席旃茵,傅旄象;耳听朝歌北鄙靡靡之乐,齐靡曼之色;陈酒行觞,夜以继日;强弩弋高鸟,走犬逐狡兔;此其为乐也,炎炎赫赫,怵然若有所诱慕。解车休马,罢酒撤乐,而心忽然若有所丧,怅然若有所亡也。是何则?不以内乐外,而以外乐内,乐作而喜,曲终而悲,悲喜转而相生,精神乱营,不得须叟平。„„夫内不开于中而强学问者,不入于耳而不著于心,此何以异于聋者之歌也,效人为之,而无以自乐也”⑺。在此刘安认为“外乐”是一种寻求感官物质刺激的快乐,是表面的短暂的,对学习没有什么意义;而“内乐”是一种心灵满足的精神愉悦,是内在的持久的,在学习中意义重大。一个人只有获得了内在的心理满足,感到学习是一种内在的心理需要,才可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坚持下去,并且艰苦的学习在他看来才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乐事。同时这种从学习中得到的乐趣会成为他以后学习的动力。因此刘安对乐学的见解,就今人来看,也是颇有深度的,对今天我们理解愉快教育也有一定的启发。

在封建社会时期,韩愈的教育思想有其独特之处。他与弟子间情真意笃,教学的艺术水平很高。皇浦湜在《韩文公墓志》中提到“讲评孜孜,以磨诸生,恐不完美,游以恢笑哨歌,使皆醉义忘归”⑻。从中可见韩愈总是善用各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北宋著名的教育家程颢、程颐,在其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注意到了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并针对儿童教育,提出创作:“酒扫,应对,事长之节”的通俗诗歌,让儿童“朝夕歌之,”使儿童乐于学习,乐于接受,这样的教育必然是另人愉悦的。

元代教育家吴澄在乐学方面也有比较深的见解。他在“好学”与“乐学”的关系方面论述到:“读书当知书之所以为书,知之必好,好之必乐。既乐,则专在我。苟至此,虽不读,可也”⑼。也就是说,懂得了读书学习的道理,就会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有了兴趣和爱好,那读书学习对于他来说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一旦他认为读书学习是愉悦的,那么就会更加努力、更加认真地学习。其实这也就是大教育家孔子所说的“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原因。

明代教育家王守仁认为必须在教学中渗透积极情感,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他描述当时学校教育的现状是:“近世之训蒙稚者,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其结果只能使学生“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规避掩覆,以遂其嬉戏,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⑽。因此他在《教约》中提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如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⑾。他指出,教育方法须顺应童子年龄特征,尊重儿童兴趣,让他们自由自然地成长,不可“成人化”。在他看来不论是读书还是学习,只有从个体的情感出发,才能收到“进不能已”的功效。所以他认为采取愉悦儿童身心的教育方式,儿童才能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以致于“心中喜悦”,“其进自不能已”。其弟子王心斋把学习视为天下最大的快乐与享受。认为不仅真正的学习是快乐的,而且快乐应贯穿于学习的始终:“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乐是学,学是乐。呜呼!天下之乐,何如此学?天下之学,何如此乐”⑿。这无疑是在说,“乐学”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学习与教学都追求快乐。

明代教育家陆世仪针对当时“简束而无鼓舞人道之乐也”的扼杀儿童天性的教育,认为儿童手不舞,足不蹈,终日战战兢兢,会对学习失去兴趣,把学校看作囚牢,惧怕读书。他认识到这样的教育不仅学生不能有所得,在个性、精神、身体诸方面还会受到极大的伤害。对于儿童教育,他认为应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好学、乐学,学生才能真正有所得。

明清之际的教育家王夫之根据其从教的经验得出要达到“致其知”“进之善”的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善教乐教,学生要善学乐学 。在他的《思问录内篇》中说到:“得天之健,故不倦。得地之顺,故不厌。”反之,勉强读书学习就会感到厌烦和苦恼。他说到:“勉强则居之不安而涉于人为之偏”,“苛作者本心之乐为,强者则不能以终日”,“勉强之功,亦非和乐在终不能勉”⒀。因此他认为学生学习只有在兴趣、爱好驱使下,才能乐为不倦,使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

清代的王筠也认为寻乐是人之常情。在《教童子法》中他讲到:“学生是人,不是猪狗;读书而不讲,是念藏经也,嚼木札也。钝者或俯首受驱使,敏者必不甘心。人皆寻乐,谁肯寻苦,读书虽不如嬉戏,然书中得有乐趣,亦相从矣”⒁。他把学生学习有无兴趣作为评价教师良庸的标准。“观其弟子欢欣鼓舞,侈谈学问者,即知是良师也。若疾首蹙额,奄奄如死人者,则笨牛也,其师将无同”⒂。

古代的“乐学”思想在近代得到了继承和发扬。梁启超、蔡元培、陶行知等教育家都有丰富的乐学思想,并要求运用兴趣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乐学精神。

梁启超对儿童教育中存在着的死填硬灌和体罚的积弊,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他强烈要求改革儿童教育现状,主张趣味教育,“教育事业,从积极方面说全在唤起趣味”,“要趁儿童趣味正浓,给他们一种可以终生受用的趣味”。他在肯定唱歌、游戏等适合儿童心理的教法的同时,又明确反对“专以趣味教育引起儿童就学兴味”的作法。

蔡元培,他提出要增强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尊重儿童的个性,使其自然发展。他反对“牢守几本教科书”、一心为着应考的教学方式,更反对强迫体罚,“硬以自己的意思压到学生身上”的注入式教法。他主张:“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⒃。他认为教学应不拘泥于形式,应尊重学生的兴趣。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传统教育的“死”给予了尖锐的批判。他反复地指出,传统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教育。他发出“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的呼吁,从而深化了对乐学的认识。

建国以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解决教育系统中存在的弊端,我国兴起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改革与实验探索,而愉快教育正是教育改革浪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我国的教育史,我们发现乐学思想不仅由来已久,且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关于乐学,大多数教育家的真知灼见多散见于大量的文献典籍中,理论不成体系。从大教育家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直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教育家多在各自的著书中有所提及,却没有专门的论述,这样的研究过于零散,不成系统。

二、关于乐学,教育家多是教学经验总结。在应该提倡乐学,苦学不符合人的天性方面有大量的论述,但究竟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如何渗透,如何提高,如何发展,论述者却寥寥无几。教师怎样教才是乐教,学生怎样学才是乐学,也没有一个可供参考的标准。也就是说教育家多告诉我们学习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只有“乐之”才能真正有所得,真正有所提高,但怎样做到却没有涉及,即很多的应然,却没有实然。

在此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乐学”在我国封建社会并没有成为现实。封建社会的告诫是苦学。尽管有众多教育家认为有乐学的精神,才能更快地获得发展,但是我们的学子并没有把这种思想融会贯通在自己的学习当中。“头悬梁,锥刺骨”、“十年寒窗”等被人们津津乐道。乐学因中国人特有的文化价值观、教育理想的影响而无法成为现实。

现如今,时代在进步,知识经济已露端倪。在这样一个知识成几何倍数增长的时代,在这样一个父母殷切地盼望子女成龙成凤的时代,“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可谓任重而道远。中国人特有的教育文化、特有的文化价值观、教育史上乐学思想的不成体系都在无形中阻碍着教师的乐教和学生的乐学的实现。学生的心理负担必然是重的。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好事,但历史的包袱过重,也使我们的教育无法轻装上阵。真正给学生“减负”,真正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这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 注释:

1.⑴⑵、⑶、⑸、⑿⒀、⒁转引自《中国古代学习思想史》:乔炳臣、潘莉娟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4月,8

9、

39、1

53、4

41、440页

2.⑷转引自《论中国古代的情感教学思想》:刘伟,《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第5期

3.⑹⑺⑼转引自《中国传统学习理论中的心理学思想》:张传燧,《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年第4期

4.⑻、⑽、⑾、⒃转引自《中国教育发展史》:喻本伐、熊贤君著,华中师大出版社,2000年1月,19

7、30

2、30

3、482页

5.⒂转引自《我国愉快教育思想探微》:树杰,《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S1期

参考书目:

1.张承明:《语文教学论》,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7月 2.华东师大教育系、教科所:《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3年5月

3.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

4.刘凌霜:“愉快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卫生职业教育》,2001年第9期

5.李兰:“也谈愉快教学”,《社科纵横》,2003年3期

6.龙献忠:“对愉快教育的再认识”,《教书育人》,2000年第23期 7.郭启文:“浅议愉快教育”,《教育艺术》,2000年第5期 作者简介:蔡志贤,毕业于福建师大中文系,现为福建省漳浦一中语文高级教师。

第三篇:乐学乐思

------《假如》教学课后反思

张雪莲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老师们总感觉有些头疼,课文的讲读既不能像高年级那样放手让孩子们自学自悟,又不能像中年级那样咬文嚼字。低年级孩子的玩性大,课文的枯燥乏味会让他们厌烦语文。所以我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爱上语文。在教学《假如》一课时,我就打破一般的教学常规,结合最近电视里流行的各种闯关节目,利用课件把整堂课设计成《智力大闯关》,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一、 创设情景

(用课件出现一枝神笔)导入新课:想得到这样的神笔吗?(课件出现一座迷宫):神笔就藏在迷宫里,想得到它必须闯过一道道关卡,你们愿意当闯关的勇士吗?(依次课件出现关卡)识字关——阅读关——语言关——记忆关。把教学目标设计成这种具有挑战性的闯关游戏,让孩子们学习语文知识不再枯燥,反而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整堂课孩子们都睁大了眼睛,唯恐错过了答题的机会。每过一个关口就会插上一面旗帜,最后过完所有的关口,课件播放胜利的音乐,同时出现一枝金光闪闪的神笔。

二、培养团结合作

上课时,我把学生分成了四个大组,每个关卡的题又分为必答题,抢答题,接力题,我学着《开心辞典》里的“王小丫”给孩子们出题。每个孩子们都想为自己的这组挣分,讨论时个个是卯足了劲,课堂气

氛活跃,孩子们学习的动力有了,感觉是越上越有趣。每个关卡设计难易皆有,充分照顾了所有的孩子。加大了孩子们的参与面,让每个孩子都为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而开心着。

三、别具一格的板书

这个板书既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点出了课文的中心,又让孩子们清楚了学习语文的几个环节。

孩子们在语言关中: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仿写中,想象丰富,韵律十足。

上完这堂课,我才知道孩子们真的很聪明,跟我配合的确默契。可要想每堂课都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可真的是需要很下一番功夫的,由于自己能力有限,课件的制作还真的需要努力。

第四篇:关于乐学教育

江西公务员行测真题,江西乐学公务员培训班,江西公务员培训班江西乐学公务员网

关于乐学教育---江西乐学教育是专业提供教师资格证、教师招聘、公务员考试培训、招警考试培训、政法干警和事业单位考试培训的专业服务机构。

2012年江西省公务员考试笔试培训班课程设置

班次学时 授课内容授课教师 开课时间 学费

行测申论6天重点讲解考试的技巧和答题模版, 把握考试热点、重点和必考点乐学教育师资团队

四期2012年4月1号-6号火爆报名中小班授课确保学习效果

950元

申论5天本班重点讲解申论考试的技巧方法和答题模版,深入浅出,直到学会搞懂, 全真模考,把握考试热点重点难点和命题趋势及方向.

乐学教育师资团队

四期2012年4月4号-8号

报名中小班授课确保学习效果

980元

高分班8天

重点讲解考试的热点和重点(发内部资料)

乐学教育师资团队

4月1号到8号 连续8天

1450元

特大优惠:凡在开课前报名乐学公务员免费赠送考前押题班2天价值500元..

联系乐学教育电话:0791-86201181 18942239916 18942239909(李老师 林老师 向老师)在线咨询QQ:1756893891 1050343754江西省2012年公务员考试群:203715051乐学公务员培训

地址:南昌市南京西路277号金阳光大厦A座506室

市内乘车路线:

5、

10、

11、

28、20

2、20

8、209路到贤士二路口下即到。

第五篇:从厌学到乐学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琐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是一个学生学习的推动力。然而,由于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学校教育原因、个人原因,造成一些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学心理。如何帮助学生从厌学到乐学呢?这就得依靠教师的以教师之情,激学生之趣,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废寝忘食的学习积极性和棒打不回的意志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厌学为乐学,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调查分析,找出学生厌学的关键因素,对症下药。造成学生厌学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总有一个是最关键的,老师应善于调查分析,找到最关键的因素。记得我从事教学工作的第二年,当时我班有位名叫蔡煌亮的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有时连作业也懒得做,成绩很差。通过调查分析,我了解到这位学生厌学的原因在于认为自己笨,学习不好,自暴自弃,于是我在课堂上一遇到较容易回答的问题就让他回答,并多次优先让他板演,及时表扬他,使他明白自己并不笨,提高他学习的信心。渐渐地这位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

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学生表现出不求上进。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采用个人评比、同桌评比、小组评比、班级评比等方法,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爱心疏导,激发学习热情。爱是学生厌学到乐学转化的情感基础。爱能融化学生心理的坚冰,老师要用爱温暖学生的心田,我班有位学生,她的父亲因车祸而死亡,母亲整天忙于家务,无暇关心她。这位缺少父母之爱的学生,渐渐变得沉默寡言,很少与同学交往。慢慢地,同学们见了她都远而避之。就这样这位学生十分孤单,产生了厌学的心理。我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于是我方面多次找她谈心,鼓励她与同学交往,从生活上和学习上关心她,一方面教育其他同学跟她交往,帮助她使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位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

四、善于捕捉闪光点,及时表扬厌学的学生。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学记》中有句名言:“教育也,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其含义是:教育的作用是发扬学生的优点,克服身上的缺点,使其对自己充满信心,才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例如 ,有位学生不爱学习,成绩较差,而长跑比赛中,却获得冠军,老师可表扬他为班集体争得荣誉,继而鼓励他使出长跑比赛的劲头,用之于学习。

五、讲究课堂教学艺术。课堂教学艺术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兴趣。下面谈谈几点体会:

1、富有情趣地引入课题,切忌呆板。

譬如,教学《海底世界》一文中,教者可这样导情激情:“同学们,你们见过海底世界吗?想不想到海底世界去玩玩

呢?老师带你们到海底世界去看看,好吗?”通过这样富有情趣的谈话,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又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时,老师可采用以下方法引入课题,即先出一道竞猜题,让学生猜一猜。竞猜题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汽车的城市是什么?”当学生争先恐后地猜出是“威尼斯”后,老师提问:“威尼斯没有汽车,用什么当交通工具呢?”学生就会答出是“小艇”,老师再把课题板书出来。这样,通过竞猜题目,可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呆板地引入课题。

2、配合动作分角色朗读。例如 ,教学《田忌赛马》一文时,可让三位学生到讲台上表演,分别充当“孙膑”、“田忌”、“齐威王”。表演时要求学生把“招呼”“拍”“瞪”“看”“摇”等动作做出来。这样,学生觉得新奇、有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3、组织游戏,在游戏中求趣。把游戏引向课堂,可提高学生兴趣。比如,教学26个字母时,可组织一次接力赛游戏。教师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到黑板上写字母。每人上来中能写两个字母,写完两个字母后,就赶快跑下去把粉笔交给下一位同学。游戏以写得最快最好的一组为优胜。

4、精心设问,诱发求知欲望。比如,教学《鸟的天堂》当讲到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可设问:“作者共几次经过”鸟的天堂“?两次所见一样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来?

总而言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应灵活机动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变“压力”为“动力”,变“厌学”为“乐学”,提高教学质量。

单位:福建省漳浦县前亭中心学校 作者:杨春连

地址: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前亭镇刘下小学 联系人:蔡强武 邮编:363207 电话:13625904993 投稿杂志:《读写算》

上一篇:六一校长致辞范文下一篇:筠连县医保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