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学:生态课堂的醇然之境——浅谈在“以问促思、以读品味”中体验语文的乐趣

2022-09-1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但是, 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 目前语文教学, 内容分析式的教学还相当普遍, 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还不是很高, 高耗低效的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以为应当先让学生爱上祖国语文, 觉得语文可爱, 最起码要对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感兴趣, 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 学生自然就会心甘情愿地去学习语文, 享用语文, 营造酣然的生态课堂!

如何让学生主动走进课文, 乐于探索呢?下面是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在“以问促思、以读品味”中体验语文乐趣的一些尝试。

[教学片断]:

师: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课言语, 思考:面对浅水洼里奄奄一息的小鱼, 小男孩是怎么做的?

(生自由朗读, 请读完的学生同桌交流)

生:他走得很慢, 不停地在每个水洼前弯下腰去, 捡起里面的小鱼, 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

(课件出示句子)

师:请和同桌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联系上下文, 边读边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生同桌讨论后发言, 在读中与文本对话)

生:那么多小鱼需要他去救, 为什么小男孩还走得很慢?

生:为什么小男孩要“用力地”把小鱼扔回大海?

生:小男孩明知道成百上千条小鱼, 他是捡不完的, 为什么还要“不停地”捡?

……

(师生共同梳理问题并归纳小结, 确定学习目标。板书:走得慢?不停地?用力地?)

师:今天, 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引导学生读文质疑, 初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事实证明只要放权给孩子, 他们就能做到!]

师:“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老师想与小朋友合作读一遍课文, 好吗? (师生轮读)

师:读完了课文, 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小男孩明明知道了成百上千条小鱼, 他是捡不完的, 为什么还要“不停地”捡?

生:小男孩不停地捡, 就可以多挽救几条小鱼的生命。你看, 课文中写到“这条在乎, 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 这一条, 这一条……”说明小男孩已经“不停地”救了许多小鱼。

师:你还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小男孩在“不停地”捡鱼?

生: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他为了捡鱼, 已经顾不得抬头了。

生:他“不停地”捡鱼扔鱼, “不停地”叨念着:“这条在乎, 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 这一条, 这一条……”后面有省略号, 说明男孩救了许多鱼, 看出他在“不停地”捡。

生:“这条小鱼在乎?”“小男孩一边回答, 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进大海, ”他连回答问题, 也没有停止捡鱼, 希望能救更多小鱼!

(这时, 刚才提问的孩子高高举起了手)

生: (激动地说) 我知道小男孩为什么不停地捡鱼, 你看, 文中写了“这条在乎, 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 这一条, 这一条……”小男孩知道小鱼是多么希望活下去, 他“在乎”小鱼, “在乎”小鱼的生命!

师:说得真好, (擦掉“不停地”旁边的“?”, 板书:在乎。)

[说得多好啊!我不禁为孩子们叫好, 问题激话了他们的思维, 说自己的理解, 说自己的感受, 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这不正是个性化阅读的魅力吗?在不知不觉中, 他们对文本的感悟越来越深刻。]

师:小男孩知道生命是宝贵的, 他在乎小鱼。生活中, 还有哪些事物值得你在乎?

生:狗儿流浪街头, 我很在乎, 希望它有个家。

生:小鸟受伤了, 我很在乎, 希望它能快些好起来。

生:贫困山区的小朋友失学了, 我很在乎, 希望他们能早日上学。

……

[用“在乎”练习说话, 孩子在阅读中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锻炼。]

师:世间的万事万物, 所有生灵都值得我们去在乎, 去热爱。让我们来赞美赞美这位小男孩吗!

(生齐读4-6段, 琅琅书声中融入了孩子们对“在乎”的理解, 对生命的热爱) 。

师: (指着“走得慢”?“用力地”?) 还有两个小“?”号, 谁来解决?

(话音刚落, 教室里一双双小手激动地挥舞着, 都想畅所欲言一番)

生:小男孩“走得慢”是因为捡鱼很认真, 生怕漏掉一条鱼。

生:小男孩很在乎小鱼, 他怕走快了, 有些小鱼他看不到, 他对小鱼负责, 对小鱼的生命负责!

生:我现在知道小男孩为什么要“用力地”扔鱼, 他“在乎”小鱼, 只有“用力地”扔才能把小送回大海深处, 扔得越远, 小鱼越安全, 扔近了, 小鱼再回到浅水洼里可怎么办啊!

[他新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 孩子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

师:同学们愿意一边读一边演演小男孩扔鱼时的情景吗?

生:愿意!

(女生读, 男生演, 男孩子们在女生有感情地朗读中“用力地”扔着、捡着, 可认真了!)

生:我真佩服这位小男孩, 我才一会儿, 手就酸了。

生:小男孩真了不起, 他教会了我要爱护身边一切生命!

……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浓厚的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从而具有敏锐的思维力, 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妙趣横生”的语文课堂, 学生乐此不疲。

一、“以问促思”尝探究之“乐”

(一) 教师的“巧问”激发学生的“学趣”

教师提问要恰到好处, 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疑”设得好, 设得精, 设得巧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些平时不善发言的学生不是不会发言, 而是老师的问题未能拨动他们的心弦。

1、“因文质疑”——让学生思维之花在阅读期待中绽放。

因文质疑就是教师在探钻教材之后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 能凸现教材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读书的问题。如:在让学生自由读文之前, 教师质疑“面对浅水洼里奄奄一息的小鱼, 小男孩是怎么做的?”这一问题是在学生自由读文之前提出, 让孩子带着问题阅读, 有阅读的明确目标, 形成阅读期待。直奔课文教学重点。对文本有一定的概括性, 能揭示文本主题。

2、“因人质疑”——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自信。

教师在提问时应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师所提问题应接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能在读文时, 遇到问题, 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 体验成功的喜悦。如:“读了这一句话, 联系上下文, 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这些问题, 让学生自由读文, 自己思考, 学生回答起来十分灵活, 真正做到“想说就说”。

3、“因情质疑”——让学生在高峰体验中释放激情。

有些好的问题是教师在课堂上生成的, 生成的契机是学生高峰体验时, 因为这时孩子最兴奋。如:当学生问“小男孩为什么还要不停地捡鱼”时, 学生各抒已见, 十分兴奋, 此时, 教师抓住时机质疑;“你还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小男孩在不停地捡鱼”?疑设到学生的“动情点”“兴奋点”上, 学生当锘能畅所欲言。

(二) 学生的“质疑”激发求知的“兴趣”

人们常说:“学贵有疑”。“疑”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是由学生经过在脑紧张思考、分析, 不得解决而提出的。能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探究,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孩子天生就爱提问题, 事实证明, 当老师把质疑的权力给学生, 并加以引导, 孩子是完全有能力胜任。

1、教师“导”下的“奇思”。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提出问题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整体感知, 让学生通读全文后提出问题, 二是抓住关键句, 让学生围绕句子的内容、语言提问。两者相比, 前者范围太广, 内容太多, 学生往往抓不住要领, 提问会分散、零碎。因此, 我先让学生自由读文, 思考“面对浅水洼里奄奄一息的小鱼, 小男孩是怎么做的?”得出“他走得很慢, 不停地在每个水洼前弯下腰去, 捡起里面的小鱼, 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这一体验的基础上, 让学生读这一重点句, 进行定向提问, 这样范围集中, 难度较小。学生提出了“那么多小鱼需要他去救, 为什么小男孩还走得很慢?”“为什么小男孩要用力地把小鱼扔回大海?”“小男孩明明知道成百上千条小鱼, 他是捡不完的, 为什么还要不停地捡?”等“高质量”问题。当然, 教师的肯定与欣赏会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不过孩子的问题中也有些较稚嫩, 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梳理, 得出共同探究的有价值的问题。如本节课中, 教师与学生共同梳理得出了3个共同研究的问题:不停地?用力地?走得慢?

2、学生“答”中的“妙想”。

以上问题, 不正是孩子们主动阅读思考而得出的个性化体验吗?这些正是孩子们探究的起点, 他们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会很有兴趣, 会主动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就有了很多精彩的回答“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他为了捡鱼, 已经顾不得抬头了。”

“他不停地捡鱼扔鱼, 不停叨念着:这条在首, 这条

也在乎!还有这一条, 这一条, 这一条……后面有省略号, 说明男孩救了许多鱼, 看出他在不停地捡。”于是就有了教师精彩的生成“小男孩知道生命是宝贵的, 他在乎小鱼。生活中, 还有哪些事物值得你在乎?”

二、“以读品味”享诵读之“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体验和理解”。因此, 我在本课教学中采用读悟结合方式, 通过学生个人体验、生活体验, 情感体悟, 读中语, 悟中读, 使学生读得真, 思得深。

1、“读——议”结合, 让学生体验个性化阅读的乐趣。“读”是为了“议”得深刻。“议”是为了“读”得深情。教学中, 在自由读文中, 学生整体感知“面对浅水洼里小鱼, 小男孩不停地在每个水洼前弯下腰去, 捡起里面的小鱼, 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再让学生同桌互读这一句话:“边读边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在读中提出了精彩的问题。师生共同梳理问题后, 学生又带着问题回到课文中深读, 思考中有了学生独到的理解。从读中悟到了“小男孩不停地捡鱼是因为他‘在乎’说话后, 对小男孩珍爱生命行为的理解更加深刻, 逐转化为自己的情感‘狗儿流浪街头, 我很在乎’, 希望它有个家。”

“小鸟受伤了, 我很在乎, 希望它能快些好起来。”有了感悟, 孩子朗读课文, 自然也就会有感情, 而此时的朗读就成了孩子们对内心体验的最好渲泄。

2、“读——演”结合, 让“读”更有情趣。低年级段朗读训练是重点。这节课我特别注意利用多种形式, 激发孩子朗读的兴趣:或带着自己独特的理解自由读;或同桌互评互读;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师生轮读;或在激动处齐读;或在表演中体验小男孩“用力地”扔鱼, 不知不觉中捡鱼的小男孩就成了学生自己, “捡鱼是多么不易, 可他却仍不停地捡……”课堂上始终书声琅琅, 而琅琅书声中又融入了孩子们的内心体验。

“问”激活了孩子的思维, 在探究中孩子们乐而忘返;“读”品出了文本的味道, 在诵读中孩子们兴趣勃勃。我们的老师要善于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 让我们的学生沉浸在和谐、宽松而又积极、热烈的课堂情趣中, 共享生态课堂的酣然之境!

上一篇: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思考下一篇:中微子研究回顾和一些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