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学+方法+成绩=动力

2024-04-28

乐学+方法+成绩=动力(共11篇)

篇1:乐学+方法+成绩=动力

乐学+方法+成绩=动力

焦作市第二十八中学中学

钦丽春

“激发中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尝试剪影

序言

欣闻焦作市教科所即将启动“激发中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专题研究,我们非常高兴。高兴之余,我们满怀喜悦的整理了自己近年来有意无意地进行“激发中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研究的有关观点与资料,希望抛砖引玉,吸纳大众参与,让广大中学生内乐学、高效、学有所成,时刻干劲冲天,为他们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基。

我们的尝试结论可以概况为一句话:乐学+高效+理想成绩=动力。

第一章:让学生乐学 尝试一:让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才能有责任,有责任才能自觉,自觉方能快乐。

在课堂上,我喜欢给孩子们营造轻松,愉悦,自主的课堂氛围。课前我会给孩子们放一些励志和感恩的歌曲,有时候会是一些视频。这样可以消除学生上课前的紧张,并且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还记得在刚开学的一节课上,我给孩子们放了《我们的时间都去哪了》,那优美的旋律加上感人的画面,在歌曲放到一半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们的眼眶里闪着晶莹的泪花,有的同学开始跟着唱了。他们体会到了做父母的辛劳。那一节课秩序良好,同学们发言积极,课堂效果很好。

两周一次的作文课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允许孩子随意写,说真话,抒真情,每次总有学生的文章让大家感动,当堂写当堂展示,其他写的慢的同学也从中收获不小,我为调动大家写作的热情,会想很多的办法,例如,让他们亲自动手实践,然后写作,让它们做游戏,玩中写,让它们亲自为父母认真擦一次皮鞋或洗一次鞋,然后回来写作。孩子们收获丰富多彩,有的感悟到父母不容易,有的感受到干任何一件时都需要坚持,有的发现父母的鞋只有一两双,而自己的鞋有十几双,更加懂得了感恩,更加理解了父母的爱。孩子们的优秀作文都会打印发送到我的邮箱里,家长会和家长们一起分享。毕业了当礼物送给大家。作为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尝试二:引入竞赛机制

引诱竞赛机制,让学生在竞争中找到乐趣。所以我把班里分成了六个小组,一组8人,公平起见,每组按成绩两A,两B,两C,两D。以完成学习任务加分,每节课评出优秀小组,一周一评,班会课上给每周的优秀小组颁发奖状和奖杯。课前把学习任务分给各个小组,在课堂上,给孩子们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学生走上讲台,我只充当一个裁判的角色,在学生展示完之后给以评价。学生在一次次的比赛中着力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合体,为了目标的实现而欢呼雀跃。同学间的友情也在不知不觉的变得更加深厚,竞赛和奖励是并存的,没有奖励的竞赛是激不起学生的兴趣。我们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学习上成功,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可以培养,巩固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我们班里有一副扑克牌,每一张上面都有一个孩子的名字,上课回答问题时,第一个回答问题的,我让课代表从扑克牌里抽,第二个回答问题的由第一个回答问题的人抽出,依次轮推。谁也不知道下一个回答问题的是谁,既新鲜又刺激。为了能回答好问题,为了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大家。孩子们每次都很认真的准备。

尝试三: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在我们的班级里,平等对待每位学生,不是简单的一句空话,我们班是这么做的,每周的班会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因为每位孩子都会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动,主持班会的同学由抽检决定,在孩子们记录准备发言评讲批改大家的班会感受中结束,只有自己亲自操作的过程孩子们才能真正提高。每次班会都有不一样的风采,给大家不一样的惊喜,因为每个学生的风格水平程度都不一样。班会的评委是班主任和班长,几个班干部。孩子们平等了,积极性自然高涨。这叫经历中提高。

尝试四:让们敢于说真话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先让孩子爱自己,在自己面前敢于说真话,前提是必须真爱每位孩子。相信孩子,蹲下身子为孩子服务,它们有困难真心帮助,像爱自己一样爱孩子。你收获的将会是一片爱的海洋。当班主任最可怕的是听不到孩子们的心声,我班孩子,在我面前敢说真话,只有敢于暴漏问题,才好想办法解决问题。不怕出问题。因此班里孩子过的轻松,快乐。看着孩子们一个个高兴,我高兴。我班孙泽宇在主持一次班会中说:“是问题,只要想办法解决,他就不是问

题,”例如迟到现象,第一天三人,然后我做了他们的工作,一连这几天,从未迟到过。还有卫生,很明显比初一好多了,大家都自觉了,垃圾没有了。孩子们说的太好了。因为他用心在工作。一心为班级。

尝试五:记录与分享的幸福

我们老师要真正的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我喜欢用相机记录下孩子们生活中的点滴,每过一段时间我都会在班会课上给孩子展出。他们在大屏幕上看到自己是激动的,兴奋的,也是有成就感的。我们班的乐乐同学给我们3班申请了QQ号,他是管理员,照片和视频都是乐乐给我上传的。我经常和孩子们在上面交流。抓住学生的点滴进步并及时的给与评价和激励。学校每一学期的野外拉练,我从不缺席,每一次都会陪着孩子们走完全程,与孩子们一起唱歌,一起聊天,一起吃饭。学生小组内互帮互助,小组之间互帮互助。我们就是幸福的的一家人。

班级凝聚力强了,任何工作都好开展,保险费,学校活动,唱歌,运动会....我班都遥遥领先。很多活动不许老师过多插手,孩子们组织的超乎老师想象。如今的三班,卫生 纪律,升旗等平时的班级管理学生做的是井井有条。

尝试六:开好每一次家长会

我背后强大的后盾是我的学生家长,理解家长,和家长做朋友,认真开好每一次家长会,家长会上,让每位家长都能有所获,肯定自己班里每位孩子,日期事迹都有记录,让家长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老师在用心做,有心对每个孩子。对每个家庭。其实,我知道,家长开家

长会就是看自己孩子的表现,好多班主任喜欢表扬个别孩子,好让家长像他们学习,殊不知,伤了多数家长的心。这样的家长会家长有所获,谁不喜欢得到别人的认可,家长和孩子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和认可,自然老师的话愿听。家长会上,希望家长做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和习惯,我会通过不同形式婉转告诉家长,怎么做更好,例如,通过学生的作文反映出来的家长问题(万隆的一双新鞋)影响感染了在场家长,学生的篇篇习作让家长感动的落泪,孩子太懂事了,家长都不知道原来自己这么了不起,养了这么懂事的孩子。告诉家长,在老师眼里心里,孩子都是那么可爱!家长反思自己。

家长会后的家长感受是每位家长必须做的事,第二天会以短信形式告知家长,做得好的家长,未交的家长让孩子回家向爸爸妈妈要作业,要求孩子做到的事。家长一定要做到。这是我和家长的约定,初中三年,将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进步。家长的作业本定期我们会展示给家长,里面有每次家长会前后孩子和家长的对话,老师利用家长会给了家长和孩子交流的平台。心灵的碰撞感染了在会的家长。家长越来越喜欢来开家长会,因为能让它们真正进步。这样的家长会真实有用。工作中有疏忽,家长也会理解支持我的工作,因此,我很感激我们孩子的家长!我们一点的付出会的到家长和孩子无尽的回报!自己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用心工作呢!

第二章:让学生高效学习

掌握科学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让学生有限的生命不至于葬身于无限的题海之中。

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汲取知识

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规律,使学生体验学有所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切身体会学习的价值。比如在地理课堂上,假如你是商人,你会不会把羽绒服贩卖到广东或海南?开展《我为焦作旅游献计献策》的小论文评选活动。同学们兴致勃勃,会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入,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我们还把乡土教材知识融入到社会实践的大课堂里,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从而消除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比如:在地图上找到宾馆和火车站的位臵,从宾馆到火车站应选择的最佳公交路线是哪一条?请说明理由。还有,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把学生带到农田、村庄、河边去体验,从体验中去领会、探索、学习,这样学生觉得有兴趣,教学效果也十分明显。如在探讨天气对生活的影响时,我们把学生带到了校外去观察田里的草木、庄稼、倒伏的大树,以及天气对建筑、公共设施、交通、旅游的影响。学生在观察访问调查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信息,最后让他们结合自身的所见所闻,以小论文的形式展示在学校的橱窗里。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包括衣食住行、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把生活与学习班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现实生活是鲜活的,学习其乐无穷。

方法二:加强心理辅导 以德促学

困难就恢心、退缩是意志脆弱的表现,接受挑战,锲而不舍,有一个积极的心态,能化苦为乐,百折不挠,享受超越自我的快乐,坦然面对累与苦,就会发现一个强大的自我就诞生了。重塑自信心,激发学习动力。自信是人成才的第一要素,我们面对学业,坚信“我能”而不是我“不能”或“让我试试”,让学生放大自己的长处,善待自己的不足。通过体验活动,找到我是独一无二的感觉。我也有很多的优点,学会赏识自己,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找到胜任感、成就感,从而把失去的自信一点点找回来。让学生们懂得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现在的不够优秀,并不代表永远不够优秀,要学会重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寻回梦想,重新启航。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学会心理调适是最有效学习动力的源头活水。

我在以德促学的实践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上进心。当学生的追求进取心成为他们内心的需要,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学生树立“以学习为荣”的意识,自觉地见贤思齐,勤奋不辍;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新,培养学生“不迷信、不盲从”的探索精神,使他们终身热爱学习、勤于思考,并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上,我喜欢给孩子们营造轻松,愉悦,自主的课堂氛围。课前我会给孩子们放一些励志和感恩的歌曲,有时候会是一些视频。这样可以消除学生上课前的紧张,并且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方法三:让学生总结适合自己的学生方法

2012读书笔记

(一)《100个学习好习惯》

2013年读书笔记之二《英才是怎样造就的》 第三章:让学生取得理想成绩

经过我们的努力,学生转变明显,班级凝聚力强了,任何工作都好开展,保险费,学校活动,唱歌,运动会....我班都遥遥领先。很多活动不许老师过多插手,孩子们组织的超乎老师想象。如今的三班,卫生 纪律,升旗等平时的班级管理学生做的是井井有条。班内一学生先天弱智,在小学语数外加起来不到10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了初中,为了报答感激老班,发奋学习,现在总成绩居全校214名,创造了自己学习上的奇迹。2010年中招,我班考入焦作一中五人,十一中三人,班级总成绩由原来的倒数第一,成为全校第一名。学生家长送来了锦旗表示感谢!我们坚信今年的中招孩子们一定会给我们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四章:让学生动力十足

在整理了以上观点与尝试之后,我们做了如下调查分析,结果证明,以上尝试是有益的,基本上能让学生既有热情又有激情,动力十足,但还需要完善。

调查一: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调查发现:57%的学生对学习有兴趣,但仍然有30%的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学生兴趣失去原因调查发现高达84%的学生有可能会因为外部原因失去学习兴趣,是值得老师认真反思的问题。

调查二:学习成绩

希望成绩的排名”中“进步很多”的占“76%”,“进步一点”占“16%”,“无所谓” “3%”。其实所有的青少年都有上进心,对于学生来说,关键是怎样将上进心真正落实到行动上问题。

56%的同学将失败归因为努力不够,他们会对以后的学习充满信心,44%的学生将失败归因于本身能力以外的原因上,认为努力也不能带来成功的结果,容易灰心丧气,产生无力感。那么他可能会对后面的学习放弃努力,导致信心缺失。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

乐学、高效、理想成绩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获得内在动力后更加乐学、高效、取得理想成绩,如此无限循环方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基。

篇2:乐学+方法+成绩=动力

1.音乐学专业:

按综合分从高到低择优录取。

综合分=(专业成绩÷专业成绩满分)×60+(高考文化成绩÷文化课满分)×40

2.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录音艺术专业、舞蹈学专业:

按综合分从高到低择优录取。

综合分=(专业成绩÷专业成绩满分)×70+(高考文化成绩÷文化课满分)×30

3.音乐学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录音艺术专业、舞蹈学专业:

篇3:乐学+方法+成绩=动力

关键词:职高数学教学,学习动力,尊重,理解,鼓励

陶行知先生说过:被你称作是“坏蛋”的学生, 未必是坏蛋 ;抑或被你 称作是“坏 蛋”的学生 , 将来很可 能成为“爱 迪生”。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没有高下贵贱之分, 我们没有理由对任何一个学生失去信心。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差、厌学、学习情绪低落等问题, 他们觉得数学枯燥无味, 没有学习动力, 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和问题难度的不断增加, 甚至还会出现旷课、逃学的现象。因此, 如何在职高数学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是每个一线教师都要认真思考、积极探索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职校数学教学实践, 从如下三方面就如何提高职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作探讨, 以供同行参考。

一、有教无类, 贵在尊重

在现有招生体制, 进入职高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差, 在初中阶段往往是“被爱遗忘的角落”, 常常有自卑、厌学、从众的心理。其实, 他们比成绩优秀的学生更渴望老师对他们的关心, 更希望老师能消除他们内心的沉重枷锁。这就需要教师仔细分析职高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到底是学习方法不当, 还是行为规范遵守纪律差? 到底是学习基础差, 还是智商偏低? 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细心发现, 才能对学生循循善诱地进行情感教育, 用自己的信念鼓舞他们, 让他们知道“其实自己也能行”。

我们有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古训。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 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自尊心。可见, 尊重学生是老师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每一位老师都要尊重学生, 要克服“嫌差爱优”的心理, 不应有不耐烦的态度, 把学生当做朋友一样去交谈, 不能给学生高高在上的感觉, 从而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唯有这样, 我们才会实实在在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育才会成功。

二、改进教法, 妙在理解

中考落榜进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都饱尝了过多的失败, “差生”一词就像标签一样贴在他们身上, 但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都有上进的追求和愿望。因此, 我们要理解职高学生内心想要获得成功体验的心情, 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通过为他们创设成功教育的情境, 逐步转变失败心态, 从而树立自信。

例如在教学中, 要注意初高中数学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上的衔接, 必要时对初中知识给予复习整理, 查漏补缺, 避免因基础薄弱而形成脱节现象, 如函数的概念、映射与对应, 无理数不等式、指数不等式、对数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一等式 (组) 的解法, 任意三角函数与锐角三角函数等, 按“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的教学原则做好教学衔接, 让学生在新旧知识对比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要在教学中多暗示、提醒、提问,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督促他们端正学习态度, 多动笔、勤思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十四个诱导公式后, 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总结其特点, 引导学生得出“象限定符号, 奇变偶不变”的规律, 使学生在教学衔接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从学习态度上实现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三、降低要求, 重在鼓励

职高与普高课程设置不同, 每周的课时数明显少于普高。再加上职高数学的内容以概念和理论性知识较多, 如不及时消化, 学起来就会很费力。进入职高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差的现象, 有些学生更是一提到“数学”两字就恐惧。为了不让这部分学生重复以往失败的经历, 教师可以适当降低要求, 做到通盘考虑, 尤其是对学生有疑问的地方, 更要降低起点, 放慢速度 , 稳中求质 , 有意识地 设计一些 接近后进 生“最近发 展区”的问题, 以分层教学法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尽可能地得到发展。

以等差数列中等差中项一节为例, 教师可要求基础薄弱、平时成绩较落后的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等差中项公式、第一 项 (首末除外 ) 都是前一 项与后一 项的等差 中项的概 念 , 而对于成绩较优秀、对数学学习较有兴趣的学生可适当提高要求, 如:掌握等差数列前m项的和, 中间n项的和, 后m项的和也成等差数列。教师应该承认学生在学习客观上存在个体差 异 , 学困生由 于学习基 础弱 , 在学习同 一内容时 , 具备的认知基础和学习能力相对其他学生偏弱。因此, 对待基础薄弱的学困生, 要适当放低要求, 以鼓励的方式逐步诱导他们, 使这些数学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能产生“成功感”, 产生进取之心。

“人皆可以成尧舜”, “性相近也 , 习相远也”, 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教师不能轻言放弃任何一位学生, 要相信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在有教无类的教育世界里, 只有尊重每一位学生, 不分高下贵贱, 才算是真正的有教无类。教师应始终抱有一颗坚定的心引导、理解和鼓励他们, 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由此才能真正实现新课标倡导的“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顾敏祥.中职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动力的提升研究[J].语数外学习, 2013, 10.

篇4:乐学,语文学习的动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备课充分,以生为主

备课不能机械地备课本,应在全面充分地了解班级学生状况的基础上进行备课,尤其要关注那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教学语言方面,要选择用孩子的语言与学生交流,这样既亲切又容易被学生接受。在教学问题的设计方面,要分层设计问题,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这样才能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多增加一些游戏的环节,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注意力只能保持几分钟,但他们对做游戏兴趣极高,如果能设计好教学游戏,必定能提高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能将教学内容很好地传授给孩子,可谓一举两得。

2.创设情境,充分激趣

小学生的想象力虽丰富,但他们缺乏社会经验与社会常识,

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创设好情境,不能空洞说

教,否则无异于“对牛弹琴”。如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jqx”的教学,书本上提供的是一幅“妈妈在洗衣机旁洗衣,我来帮忙”的插图,这幅图不是以孩子的视角去设计的,教学效果不好,因此我重新设计了一幅“七只小黄鸡”插图,并给插图配了新儿歌:“地上好多小黄鸡,一二三四五六七,小黄鸡,小黄鸡,早上见面笑嘻嘻。”孩子们看到小黄鸡时明显兴趣大增,那节课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运用多媒体,调动兴趣

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电教手段具有形、色、光、画的独特效果,鲜明的表现力和直观的形象性,最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学内容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二、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1.语文课上学习的方法

(1)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老师上课需要备课,同样的,学生学习也需要备学,只有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上课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预习对上好语文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利用好课堂上的时间。这一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难做到的,他们需要老师的帮助,一方面老师要在开学之初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养成动眼看、用耳听、动口议、动笔写的好习惯。另一方面,老师要多花心思设计教学环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同时不忘时刻提醒那些开小差的孩子。

(3)课后及时复习巩固。课后复习要及时,及时弥补缺漏,反复阅读教材,达到完全理解教材。课后复习一定要在遗忘之前进行,不要在忘掉以后再来复习。在复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充分进行实践运用,力求有所创新。

2.语文课后自学的方法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是读书。要学好语文,光读几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中国有句古话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阅读时,要做到课内课外结合,多读古今中外名家名篇,因为这些均是人类心灵智慧的结晶,能开阔眼界、启迪思维、陶冶情操。语文教师要上好每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真正教给孩子们课外学习语文的方法,让学习语文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常态,不再是一种硬性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快乐地汲取新知。

三、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当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之后,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要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励他们坚持学习语文。激励的方法非常简单,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中稍加用心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比如,课堂上多肯定学生言之成理的回答,对于那些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一定要多给予他们机

会,不能打消其积极性;要多关注那些胆怯回答问题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浅显易答的问题鼓励他们积极作答。教师还可以在学生的作业批改上多花心思,以此来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乐趣,如:可以在学生写得好的字旁画笑脸、在写得好的句子旁写一句赞赏的话语……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情都能够在学生那幼小的心灵中掀起波澜,得到老师的肯定能够激励他们更好地去学习,更快乐地去学习。教师还应多组织一些班级内的读书小竞赛,给那些表现好的学生一些精神或物质的奖励,这样能够让学生觉得学有所获,很有成就感。

我们应尽我们所能去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运用新知识,更好、更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篇5:浅谈让学生乐学数学的方法

河源市源城区源南镇风光小学     黄雷武

当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的时候,也就没有什么是学不好的了。因此,要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首先就要使学习数学成为学生的一件快乐的事。那么如何使学习数学成为学生的一件快乐的事呢?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让学生喜欢你

爱学生、与学生做朋友,多一些关心学生、与学生谈话,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爱好;参与学生的活动中去,使学生喜欢你。学生喜欢你了,他学习你所教的东西也就更上心了。因此,学生也会喜欢你上的课,愿意听你说话。在我出来工作的第一年,我担任五年级的数学,那一班学生特别喜欢我。我平时经常跟学生在一起聊天,一起辩论,一起打篮球、打乒乓球等。他们不开心时,我会特别关心他们、开解他们;他们高兴时与他们一齐分享。周末时,我也经常不回家,在学校里与学生一齐交流学习、生活问题。一年下来,那一班同学特别喜欢上我的数学课,特喜欢往我办公室跑,向我问问题。他们在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时,优秀率达到80%以上,平均分接近80分。因此,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就是要让学生喜欢你。

二、课堂上开展愉快教学

心情愉快了,学什么都会事半功倍的。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使学生心情快乐,主动参与学习。我的做法是:在课堂上设计一些趣味的游戏活动,把教学的内容渗透其中,结合老师风趣幽默的语言,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俗话说:牛不喝水,硬按牛头也不喝水,它想喝水,你拉也拉不住。因此,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了,学习效果也就好了。我还常常运用小组竞赛、男女竞赛等形式进行练习,运用讨论、辩论、争论的方法解决重难点问题,运用讲故事或偶尔来一句经典语言、一个搞笑动作,引学生一笑释负,乐于学习。例如,我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设计这样一个事例:有12个同学去野外进行野炊活动,大家高高兴兴地到了目的地,这时要开始做饭了,那么怎样才能更快吃上美味的东西呢?“分工合作。”对,就是分工合作。那该怎样分工合作呢?大家想想我们可以怎么分工,按平均分配的方法最多可以分成多少组?你试试看,好吗?学生就非常积极地分组了,发现可以分成很多组,2人一组可以分成6组,3人一组可以分成4组…这时,我顺势更进一步说:如果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劳动做饭,用上面的方法可以怎么分组呢?学生讨论、争论后发现只有13人一组和一人一组2种分组方法了。从而引出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合数与质数的概念,使学生非常深刻地理解合数与质数的概念,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好。只要将知识渗透于学生喜欢的事件,学生心情愉悦了就会主动参与学习,学习效果就高了。同时运用多媒体、直观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发现法等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兴趣浓厚,快乐学习。

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快乐的课堂学习氛围,向40分钟要质量。

三、让学生体会成功

成功的激励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促进教学质量,使学生主动学习,就要使学生常常体验到成功。可以有下做法:课堂提问、练习时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让学生做会做或基本会做的习题,回答他或大概明白的问题,在学生回答正确解答后,老师及时表扬和鼓励。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知识差异,布置阶梯性作业,使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正确或基本做对所做的作业,然后老师给予肯定,并逐渐提出更高要求。你敢试试更难一点的作业吗?学生兴趣盎然,非常活跃,都乐于向困难挑战,使学生一点一点地进步。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考虑学生实际,让他们时常体验成功。我们的学生不是爱迪生,能在许多失败中坚持不懈,直到成功。他们如果是总是失败,那么,他学习是越学越怕,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平时我的做法是:课堂提问根据问题的难度,指名会回答的学生回答,作业、练习让能做对的学生做,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引导学生向难度挑战,所以我的学生都是非常积极主动学习。他们总是向他们自认为的难题挑战,老问我问题,教学质量也就在学生的乐学、好问中慢慢提高了。

四、开展“一对一”互助和与老师个别辅导相结合

让学生辅导学生,做小老师,让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这对他们来说一件快乐的事。因为学生的语言易与交流,更明白易懂,对学生没有形成压力,使他们能在平等、轻松的气氛下学习,所以他们学习积极性很高。同时教师针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进行点拨,对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辅导,体现教师对其的重视,使其愉快学习。通过学生的互助与教师勤于辅导的结合,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篇6:让习惯成为提高数学成绩的动力源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

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是每一个刚刚进入中学的学生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好的方法, 是成功的开始。初中学科具有知识量大、难度大、学习进度快、综合性强、系统性强、能力要求高、理解要求高等特点。初中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较为放手, 不可能像小学那么具体地要求学生每个环节怎样做, 而是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各个环节的任务, 如预习、听课、记笔记、课后复习、独立作业、单元小结、考后分析等。学生应寻找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如果还是用小学老一套的方法是不行的, 学习成绩也会下降。更为严重的是, 许多学生进入初三后, 忽然发现自己不会学习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我认为: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变死记为活用,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学以致用, 是最佳途径。

一、充分认识培养数学良好学习习惯的意义。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促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是新一轮课改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 学习习惯的差异是造成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在研究和反思教的方式的同时, 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 促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1. 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需要。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更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良好的教学方式只有通过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教是外因, 学生的学是内因, 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而, 关注并落实学生的学习习惯的有效转变, 是更好地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需要。

2. 是教学方式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趋势就是将教法改革与学法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 寓学法于教法之中。因此, 加强对学生良好学习方式的培养应是教法改革的重要方面。

3. 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需要。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提倡“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埃德加·富尔也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会学习”已经成当今教育界最流行的口号。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实现学生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 不能只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内容, 还应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指导学生掌握预习、听课、做笔记、复习、作业、小结步骤学习方法,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 认真听取别人讲话的习惯。

认真听取别人讲话是对讲话人的尊重, 在听取别人讲话时眼睛要盯住对方, 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话, 能够及时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 对别人的发言作分析与评价。有不同意见要善于和敢于人交流, 态度诚恳、不卑不亢。

2. 主动学习的习惯。

别人不督促能主动学习, 一学习就要求自己立刻进入状态, 力求高效率地利用每一分钟学习时间。要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用于学习, 并能始终坚持。

3. 及时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习惯。

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把每个规定的学习时间分成若干时间段, 根据学习内容, 为每个时间段规定具体的学习任务, 并要求自己必须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

4. 各学科全面发展, 不偏科。

现代社会迫切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所以要求中学生要全面发展, 不能偏科。对不喜欢的学科或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科, 可适当降低标准,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确立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的初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 然后要求自己去完成。

5. 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上学习效率, 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预习时应对要学的内容, 认真研读, 理解并应用预习提示、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进行学习, 对有关问题加以认真思考, 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 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

6. 认真听课的习惯。

上课时必须盯着老师听, 跟着老师想, 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学习。上课要做到情绪饱满, 精力集中;抓住重点, 弄清关键;主动参与, 思考分析;大胆发言, 展示思维。

7. 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

中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上要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 积极回答问题可以促进思考, 加深理解, 增强记忆, 提高心理素质, 促进创新意识的发展。回答问题要主动, 起立迅速, 声音宏亮, 表述清楚。

8. 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

学习要严肃认真、多思善问。“多思”就是把知识要点、思路、方法、知识间的联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认真思考, 形成体系。“善问”不仅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而且要虚心向老师、同学及他人询问,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成绩。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 注意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有所创造, 敢于合理质疑已有的结论、说法, 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 敢于挑战权威, 要做到决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题。

9. 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习惯。

不惟上、不惟书, 敢于怀疑、敢于突破旧观点, 敢于对问题进行讨论、争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理有据地阐明自己的观点, 没有依据不轻易同意别人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要先把问题想好, “想”是“说”的先导, 只有“想”得周密, “说”得才能有条理, 才透彻。

1 0. 上课记笔记的习惯。

篇7:乐学+方法+成绩=动力

一、在有效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

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所要学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使他们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如教学《认钟表》时,我利用多媒体演示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乌龟在钟面形跑道上不紧不慢地爬了一大格(1时),小白兔沿着钟面形跑道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60分),可裁判员却最后判定:乌龟和兔子跑得一样快。“啊?”(小朋友们都面面相觑)这个判定可令他们费解了:明明是小白兔跑得快多了,为何比赛结果却是不分胜负呢?就当学生们疑惑之际,教师适时引入教学:“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小朋友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这下,学生们个个瞪大了小眼睛,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时分的认识之中,从而激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操作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好,抽象思维较差,根据这个年龄特点,他们对生动、形象、具体的事物容易记住,而对枯燥、单一、乏味、抽象的数学知识毫无兴趣。因此,数学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通过耳听、手做、口说、脑想等多种感官的活动,逐渐产生对新知的兴趣。例如 ,教学《认钟表》一课,通过设计拨一拨(拨时间)、画一画(画上指针)、连一连(制定小明一天的作息表)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中掌握知识,引导学生乐学、善学。

三、在亲身体验中,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如《认识左右》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场景里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能按左右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一年级的小朋友对左手和右手课前已有认识,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左手和右手引入,再通过找身体上手、脚、眼等的左右位置,认识身体的左右。小学生好动、好胜,课中创设的找一找活动,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地寻找,连小小的鼻孔也被发觉,这是我在课前所没有预料到的。学生在身体上找、指的过程中,获得亲身体验,获得切实的感受,感受越深,对知识的感悟也就越深刻。所以在听口令的游戏中,学生反应快,出手准。整个游戏过程中学生热情洋溢,个个都把快乐写在脸上,甚至下课后,我还看到几个孩子在做这个游戏。整堂课教学中既没有教师的出色“表演”,也没有多媒体的精彩“辅助”,但透过朴实无华的活动过程,学生经过亲身的体验,获得切实的感受。就如“应该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我让学生在自己的身体上体会到“左右”的位置关系。

四、在数学游戏中,激发学习兴趣

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将教学中的问题或内容,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新颖有趣的游戏调动起了学生积极的兴趣,在游戏中学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各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也遇到不同的问题,这就制造出一种“想什么办法来解决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新知识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好动也是低年级学生的天性。游戏恰恰符合学生这一特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恰当引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探索和应用知识。使学生在数学游戏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游戏中品尝获得成功的乐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启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为他们学数学,爱数学创造了条件。例如,一年级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中,教师可以带学生到操场上做他们非常熟悉、喜欢的“拔河、老鹰捉小鸡、小小运动会”等游戏,让他们边玩边数数在“拔河比赛”中学生数:左边几个学生?右边几个学生?在“运动会”中,数数多少运动员?几号运动员排在第几名,或第几名是几号运动员等等,使学生在活跃的学习氛围和有趣、喜爱的“玩”中学会了1~10各数的认识。

五、在形式多样的练习中,激发学习兴趣

篇8:小学阶段乐学美术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小学美术,乐学,教学方法

小学美术是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意识, 让孩子们在思想上从单纯的画画上升到能了解画画只是美术中的一部分。“美”包含非美学含义和美学含义, 本文谈谈美的美学含义。美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指的是具体的审美对象, 或是“美的东西”;第二层含义指的是众多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特征, 主要是形式和形象上表现出来的审美属性;第三层含义指的是美的本质和美的规律。

美术的学习要注重学生的精神面貌, 若内心喜悦, 学起来便有声有色, 画面涂的颜色也非常鲜艳。但情绪一旦低落, 色彩就显得暗淡无光。所以学习美术一定要乐学, 在愉快的气氛中来接受美的熏陶。那么, 怎样才能让学生乐学美术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的总目标是: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 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 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 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 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 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美化环境与生活。由此可见,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提高课堂效率, 它使美术教学真正达到短时高效, 丰富多彩。虽然信息技术不能完全取代美术课常规教育, 但是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的整合为美术教师提供了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和手段,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美术教育势在必行。

二把美术教学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机结合

恩格斯曾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 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就教育教学而言, 不论哪一个学科的教学, 它们都应当是同一种广博文化背景下的一部分, 永远不应当是孤立存在的、有限的封闭系统。无论在中国或外国, 文学与美术、诗歌与绘画一向有着紧密的联系, 宋代苏轼的《韩干马》诗曰:“画为不语诗, 诗是能言画”, 这足以说明诗与画是密不可分的, 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古往今来, 大量的汉字都能以“图画”的形式绘出, 只是因为年代久远, 不断演变, 有些已无法再现了。但语言文字与绘画是对“孪生姐妹”却是不争的事实。肯定地说, 美术与语文的结合, 不但可行而且必行。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与美术巧妙结合的舞台与契机。

三音乐与美术不分家

在绘画时, 如果加上轻柔的音乐, 内心会感到非常平静;如果加上欢快的音乐, 就好像画出的景物也是“活”的一样。所以选择一些适合的轻松愉快的音乐得以渲染, 在音乐声中想象, 在无形中启发, 画起来会更有劲, 有利于技能表现和创造性的发挥。看了徐悲鸿的《奔马图》仿佛听见骏马自远而近的“铁骑突出刀枪鸣”的音响;凡是看过潘鹤的作品《艰苦岁月》的人, 都不会忘怀长征途中的小红军被悠扬的笛声陶醉的神情。

把音乐引进到美术欣赏课的教学, 不仅能活跃教学气氛, 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 尤其是对一些抽象作品的理解。我们可以拿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这一成功塑造了艺术形象的典范之作为例来进行欣赏和分析。首先, 让学生们讨论, 应给这幅画取一个什么画名, 才能使这一形象更具艺术感染力。经过思考, 大部分学生都给这幅画取了画名 (多数都取名为《老农》) , 但不知是否确切, 很想知道原画的名称, 因而产生了心理上的期待。这时, 我们并不直接把答案告诉他们, 而是让他们进一步欣赏。接下去通过多媒体的手段, 以琵琶演奏的民歌《父老乡亲》为背景音乐, 在饱含深情的乐曲声中, 加上解说词, 渲染气氛, 深化、拓展了人们的绘画想象力。

四数字符号在美术中的应用

美术自古就和数学联系紧密。古希腊人十分重视艺术形式与数学比例的联系, 他们在对形式规则进行了各方面研究后, 确立了5∶8的黄金分割率, 并且按这一比值设计和创作雕塑与建筑。古希腊艺术全盛时期的雕塑家伯留克莱托斯也喜欢以数的比例关系来研究人物雕塑, 他确定了人的头与身体是1∶7的比例关系。他的这一观点又逐步发展成为后来的1∶8、1∶9的比例标准。

在小学美术中, 数字符号一般直观地表现在画面上, 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三课《美丽的纹样》, 所使用的图形可以是三角形、菱形、圆形等, 画面非常直观地告诉你, 数学中的几何图形可以用到画画中来表现你想要的图形。不仅这样, 画面的构图方式也是利用三角构图、菱形构图等。

五英语在美术中的体现

在现实生活中, 许多公共场合有一些标识或一些标志, 它们可能是这个地方的神话传说, 也可能是这个场所的代表, 也可能是某一件物品的名称, 这些无不是美化了的英文字母。在课堂上同学们会利用英文字母的排列, 或把他们变形, 或做成手工, 作为这堂课的兴趣所在。不同的颜色在美术中叫做色彩, 明亮的色彩会给人欢快的感觉, 给眼睛的冲击力也就更大一些, 所以, 英文加上明亮的色彩会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从而达到好的效果。

六美术与体育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每一步都可以叫做体育, 如写字时坐好的姿势拿去凳子可以叫蹲马步, 把这个动作用笔快速画出来叫美术中的速写。如果课堂上我们让几个学生做着体育动作, 其他学生快速画下来, 那么这堂课的速写效果肯定会事半功倍。如果想让学生们多了解一些体育项目, 可以用不同的色彩, 利用线条的形式画出来, 这样学生们会更愿意去看, 从而学到更多的东西。

总之, 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兴趣, 就应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能在学习中陶冶自己的情操。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方法, 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而创造型学生的培养必须要先有创造型的老师, 老师要多学习多思考, 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让学生成为绽放的多姿多彩的花朵。

参考文献

[1]尹少淳.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李国庆.美育原理[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3]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N].中国教育报, 2002.6.1

篇9:乐学+方法+成绩=动力

关键词:音乐 兴趣 培养 动力

《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教学要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让学生走进音乐,让他们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以后的音乐学习奠定基础。但通过观察初中生的学习状况我们发现,这一目标并没有实现。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小学音乐教育没抓好,主要体现在课堂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呆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兴趣不浓。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要在音乐课中创设快乐的气氛,给足动力,让学生对音乐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想学、乐学。

一、 让爱在音乐中奏响

教育没有爱,就像池塘没有水。爱是教育的基石、教育的“催化剂”,是滋润学生心田的甘露,是教师打开学生心扉、取得学生信任的首要条件,是学生愉快学习的前提。作为音乐教师,平常和学生接触的时间比较少,要使学生对音乐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学科,热爱学生。顾明远教授曾说:“自然界很多动植物为了养育下一代,可以牺牲自己。”如果我们音乐教师能把培养学生当作个人生命的延续,用博大的师爱去关怀学生,感化学生,就能唤起他们对音乐学科的爱。我在上课前会先调节自己的精神状态,使自己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地出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看到老师的状态。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师的信念、品格对学生的影响。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新的世界,都有一颗丰富而脆弱的心灵,也许在不经意间,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赞美的言语,一个会意的微笑,一次耐心的辅导,都会让学生行走在一条快乐、自信、向上的道路上,但也许一个不小心的忽视,会让学生行走在不满、走神、厌烦的道路上。因此,音乐教师给予学生的爱,对于学生心灵的塑造、知识的积累和对音乐学习的持久性都有着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二、让音乐课堂生动有趣

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学有乐趣,需要师生加强互动,与学生愉快合作。因此教师要创设一种吸引学生“乐学”的气氛,让他们在愉快的学习环境里樂于与教师合作、与同学合作。音乐课是既可以唱又可以听、演的综合课。根据这一特点,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多种组织形式,或独唱、齐唱,或才艺展示,使学生在不同形式中得到发展,找到乐趣。我的做法是:充分挖掘及发挥教材中隐含的快乐因素,通过听、唱、写、奏、演、论等各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他们能够在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学习,进而获得知识和能力。如在教学生唱歌时,教师可以挖掘乐曲中最闪光的部分,用生动诱人的导语,美妙的音响,有感情的手势和形态,贴切的图片、幻灯来诱导学生学习唱歌的兴趣。有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到讲前台来,通过卡拉OK让他们即兴表演,或者用录像机把学生演唱的歌曲才艺表演录下来,再放给他们看,让他们找出表演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在唱歌或欣赏音乐作品时,教师应要求学生要根据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进行创造性的表演,不拘形式,不求统一。比如,在组织学生欣赏《春节序曲》一曲时,我先让他们回忆过春节的热闹场景,全家老小团聚在一起包饺子、吃糖果、放鞭炮、唱歌跳舞的和谐景象,然后利用视频把搜集到的表现春节祥和气氛的图片随着乐曲播放出来,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刺激更准确地理解作曲家的用意。在进行写作练习时,我先让学生给熟悉的歌曲旋律创作歌词,之后让他们把生活中的某些节奏写下来或创作出旋律,并经常对他们进行节奏的听力练习。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不但变得异常活跃,而且他们能体会到创作的乐趣,乐感、节奏感也在无形之间得到了锻炼,音乐知识和技能也能得到提高。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音乐课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鼓励学生动脑、动手,使他们学会自学,认识到学习最终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如在教学《走进新疆,感受新疆》这一单元时,我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容易调动的特点,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作,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歌曲节奏韵律后问他们:“咱们来为这首歌曲伴奏好不好?”一听要给歌曲伴奏,学生都活跃起来,但也用好奇的眼光望着我,因为他们没有伴奏乐器。我告诉他们:“你们的铅笔盒里有很多乐器呢!”同学们一听都觉得有趣极了。我再接着告诉他们:“铅笔盒里一些用具可以当铃鼓,笔敲铅笔盒可以当双响筒,铁制的东西相碰撞可以做碰铃或三角铁。”我把这些“乐器”的用法和用途告诉学生,再让他们自己处理怎么样为这首歌配乐并合理演奏。这样的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发了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在实践中培养了创造能力。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由衷地感到学习音乐不是苦事而是乐事,对音乐课的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

课外的艺术活动是快乐教学的延伸,表演能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特长的机会,可以锻炼他们舞台表演能力,也可以改变原来课堂里呆板、拘谨的气氛,使他们受到美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每个星期应抽出10—15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才艺表演,每学期举行歌咏比赛、小歌星演唱会、文艺汇演等艺术活动,让他们为能在音乐会上表演而自豪,同时开阔他们的音乐视野。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参加校外的艺术比赛,让他们体验学习音乐的乐趣,并通过比赛看到同伴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了自己与同伴之间的差距,从而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另外,因为要比赛,谁都不会心甘情愿落后于别人,更不想在舞台上出错,这样就会促使学生在平日里加强练习,提升技艺,进行促进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

篇10:民族音乐学音乐分析方法浅谈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音乐本体研究,音乐文化研究

民族音乐学是一门从音乐表象出发,研究音乐所蕴含的深层次文化现象的学科,具有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性质。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有着独特的音乐解读方法和模式, 本文将重点对民族音乐学音乐解读方式即音乐分析方法进行归纳和综述。

音乐分析方法即对音乐作品进行解读的方法,它包括对音乐结构、声响原理、音阶构成等音乐本体方面的研究,同时还涵盖了音乐在人类活动中如祭祀、婚丧、嫁娶等所传达出的文化。民族音乐学的音乐分析包括音乐本体和音乐文化内涵两个方面,音乐本体即我们所熟知的以和声、曲式分析为主的音乐作品分析,这也是狭义的音乐分析。音乐文化内涵则是在对音乐本体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来解读音乐背后所存在的文化现象。美国匹茨堡大学荣鸿曾教授根据特征把民族音乐学对音乐的旋律分析方法归为三种:生物分类法、基因分类法、文化本位法,这无疑是对民族音乐学在音乐研究中分类法的有益尝试。鉴于民族音乐学的人类学特质,我们在对音乐民族志的音乐分析时,不可能只关注音乐,更多的是对音乐背后文化表象的探究和发掘,由此,面对民族音乐学音乐分析方法这个大概念时,我从音乐本体和音乐文化研究的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一、音乐本体分析方法

民族音乐学对音乐本体进行的研究是广泛而深刻的。比较音乐学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对音乐本体的深入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英国A.J.埃利斯使用物理声学的测量手段,从声学角度对所涉及的各民族音阶进行的音分数据测量,这一测量试验,为民族音乐学在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乐的研究提供了比较的标准和研究途径。二十世纪初,以德国音乐家为代表的柏林学派进行音乐研究时侧重于对音体系本身即音响材料、乐音体系测定、音阶构成和乐器物质结构和发声原理的研究。此时的美国民族音乐学家则在文化人类学的影响下,将研究聚焦于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关系的研究,被称为“音乐人类学”。当代美国著名民族音乐学家曼特尔·胡德提出了四点研究模式,分别是:“有带声音的例子;对例子有清楚的说明;有由图解说明的重要之点的特殊例子;必不可少的统计资料;还要会演奏或演唱被研究对象的一种或多种乐器或音乐作品”[1]。胡德的这种观点被梅里亚姆解释为“按其内在法则运动的一种体系来研究”[2]音乐。

这些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们通过不同的方法对我们所熟知的旋律、节奏、音色、调式、乐器、发声原理等进行了新的解读,是我们对音乐本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二、音乐文化研究方法

音乐文化研究即从音乐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存在环境入手来研究音乐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形成规律。梅里亚姆在 《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中》提到:“音乐是人类智力行为中的一种复杂因素。没有人的思考、行为和创造, 乐音不会产生, 而目前我们对声音的理解要多于对产生音乐的全过程的理解”[3],可见,音乐是人类认知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其产生的目的、作用以及意义和背景都应是民族音乐学研究的中心。

从文化背景出发研究音乐,主要以“美国学派”为代表。 该学派在“文化人类学”的影响下,将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视角投向对原始民族和落后地区传统音乐的研究,将这些区域的文化视为文化的初始阶段,注重实地考察,强调音乐的文化意义,并希望通过实地考察得到音乐与社会、经济、文化的联系。通过将音乐放置于社会文化背景中,使该学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达到了新的高度。

在音乐文化的研究中,主要包括音乐本体和音乐文化研究。在这里,对音乐本体的分析已成为音乐文化的认知工具, 音乐文化则是在音乐本体研究基础上的提升。在实地调查之前,我们需要搜集研究对象的历史资料,文献法、考据法在此时将派上用场。在进行田野调查时,表演仪式、音乐使用、 听众反应等都是需要我们详细记录的。

因此,无论是对音乐本体的研究,还是对音乐文化的研究, 都属于认知范畴。音乐本体的分析方法为我们的音乐研究提供了认知工具, 表现了音乐运动的规律和特征,使音乐的内在关系得以展现。音乐文化的研究,则能解释音乐的形成和发展本质,通过对音乐的分析来表现人类活动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使人们最终了解音乐的本质属性。

参考文献

[1][美]M·胡德.民族音乐学导论[A].董维松,沈洽.民族音乐学论文集[C].金士铭,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2][美]梅里亚姆.民族音乐学的研究[A].董维松,沈洽.民族音乐学论文集[C].俞人豪,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篇11:落后“成绩单”是动力

2012年1月6日,午后的暖阳照进山西省委办公楼一个小会议室。中共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正在接受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的专访。

“我平时接受的采访不多,尤其是单独采访个人,这在我来说思想上还是有些为难,我不太愿意张扬自己。”袁书记一个谦虚的开场白,让会议室的气氛变得轻松起来。

袁纯清说话声音洪亮,中气十足,深沉稳健。主政山西近20个月,他谈起“治晋方略”,饱含深情,在淡淡的湖南口音里已经夹杂了少许山西味道。

“下基层最密集的省领导”

2010年5月31日,时任陕西省省长的袁纯清,被中央任命为一河之隔的山西省省委书记。

对山西,袁纯清并不陌生。二十几年前,他在团中央任职时,曾带一个工作队到山西晋中地区抓了几个月的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跑了10多个县,后又与山西做了近10年的“邻居”。

此时,袁纯清面对的是这样一份成绩单:

“十五”末的2005年,山西GDP在全国排第十六位,2009年又因国际金融危机落到全国第二十一位,先后被广西、内蒙古、陕西、江西、天津等一些经济总量长期排在山西后面的省份超越,4年退了5位。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5个百分点。

袁纯清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作为能源资源大省,山西不转型就没有出路,不转型就没有发展、没有和谐,也没有民生的改善。”

上任的头几天,袁纯清走访了人大、政府、政协等几大班子,开了很多座谈会,听取了各部门各方面对山西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第六天开始,他踏上了基层调研之旅。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所以我到山西的第一个任务就应该是调查研究。我这次调研花的时间较多,共用了近一个月时间,跑遍了全省11个市,走了近70个县(市、区)。可以说是日夜兼程,每天要消化很多东西。”袁纯清说那次集中调研收获多,得到的启发也多。去年,他又用11天时间集中走遍了沿黄河的18个县,其中绝大部分是贫困县,全省119个县(市、区)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县没去过,被一些媒体称为“下基层最密集的省领导”。

正是受到上任伊始调研的启发,袁纯清提议确定了19个关乎山西“十二五”发展的重点课题,由省委书记、省长和所有省委常委、副省长每人领衔一个,进行专题研究。他领题调研山西城镇化发展战略,完成了40万字的调研报告,提出“一核一圈三群”的城镇化发展思路,促进了山西这个老工业基地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其中,“一核”是指太原都市区,“一圈”是指太原、晋中、吕梁等30个县(市、区),“三群”是指晋北中部城镇群、晋南中部城镇群和晋东南中部城镇群。调研结束,他们专门拿出3天时间,对这些课题进行集中交流研讨,形成共识和集体决策。

2010年7月29日,山西省委召开全省领导干部大会,袁纯清发表了题为《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为实现山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努力奋斗》的讲话。该讲话近3万字,提出了山西发展的总体目标:“把山西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再造一个新山西。”袁纯清讲得质朴深刻、激情昂扬,干部们听得耳目一新、精神大振。

这就是后来被山西干部群众经常挂在嘴上并落实到发展中的“7·29”讲话,袁纯清为3500万山西人民提出了“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战略构想。

什么是“新山西”

山西省委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初袁书记提出“再造一个新山西”的目标,引起了全省人民的共鸣,振奋了全省人民的精神,但也有人提出:什么叫“再造一个新山西”,把原来的山西放在哪里?

袁纯清说,通过调研和一段时间对山西的进一步了解,给他带来的是信心。“我们不能做井底之蛙,只看到头顶的一片天。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关键是要有新理念。转型跨越就是山西发展的新理念,就是要有决战决胜的信念,通过经济总量、城乡居民收入翻番及其他方面的新变化再造一个新山西,要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山西老省委书记李立功鲜明指出:“质疑‘再造一个新山西’是形而上学思维,新山西就是有新内涵、新变化、新面貌。”

“我说的‘新山西’是建立在转型基础上的,就是在发展理念上,由传统增长方式向以人为本、转型发展和科学发展转变;在发展模式上,由主要依靠资源开采、初步加工向资源深度开发、深度加工转变;在产业结构上,由资源型产业一支独大向以煤为基、多元发展转变……‘新山西’最根本的内涵是有效破解资源型地区发展瓶颈,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让人民群众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袁纯清充满信心地说。

后来,袁纯清将“新山西”概括为五个“新”:一是绿色的新环境,把建设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作为最重要、最基础的民生工程加以推进实施,让绿色成为山西的主色调,切实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二是转型的新业态,全面推广安全发展、清洁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发展方式,走出资源型经济全面转型的新路子;三是宜居的新生活,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不断提高群众的社会保障水平、收入水平、健康水平、科技教育水平,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四是平安的新形象,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稳定好转、根本好转,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五是自信的新风貌,山西人民在转型跨越中展现出良好精神风貌,开放、诚信、勤奋、创新,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幸福、更自信。

2011年10月,袁纯清在山西省第十次党代表大会上描绘出山西今后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经济总量有新提升、产业发展有新体系、区域发展有新格局、民生福祉有新水准、社会管理有新作为、生态环保有新局面、发展环境有新气象,其中还包括10个具体的指标值,使老百姓感到“新山西”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两个“转变”最重要

现在,如何实现山西发展的总体目标,怎样才能“再造一个新山西”,是袁纯清最为倾心的问题。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袁纯清重点提到了两个“转变”:首先是转变观念,其次是转变作风。这二者的主体都是人,尤其是各级干部。

说到转变观念,袁纯清告诉记者:“我国东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很多省份的工业化已经完成,它们的问题主要是提高质量。而像山西这样的中西部地区,既有质量问题,又有速度问题,有双重压力。对山西来说,应该从采掘文明向制造文明发展。这就是转型,山西要向更高一级的文明转型。这在山西具有历史意义,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所以,我们的压力很大。实际上,我认为这种压力并不在于形态的表面,而在于人的思想观念本身。过去山西靠资源,认为‘资源为王’,现在要进入新的领域,不少人从思想上会有一种排斥。这就需要首先在思想上进行革命,改变观念。同时,我们也缺乏进军新领域的知识。我认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是要讲科学,要有专业的知识,掌握专业的本领,也就是我们说的能力。现在我们的发展能力还不够。”

山西要更新观念,煤炭自然是避不开的话题。

“山西的优势在煤,山西的潜力和希望也在煤。煤炭不仅是能源资源,也是碳材料资源,更是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资本,山西的工业新型化在一定程度上讲要围绕煤来展开和推進。”袁纯清说,他将煤炭行业乃至整个山西经济的未来发展提炼为“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

饱受诟病的山西煤矿安全形势,近两年有了重大改变。

据袁纯清介绍,“去年,山西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为0.085,比国内百万吨死亡率0.564的平均数低了很多,居国内领先水平”。

nlc202309021718

分析其原因,袁纯清说:“第一,得益于煤炭资源整合,现在年产30万吨以下的煤矿全部关闭,原来的2000多个煤矿已整合为1053个,几千个‘煤老板’变成130个矿业主体,好管了。第二,加强了两个责任,一个是政府安全监管的主体责任,一个是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使安全生产的工作和制度都落到了实处。第三,严格管理和监督,使出了一些‘杀手锏’,如实行全员培训,凡是下矿职工,须接受安全培训,‘三项岗位人员’(煤矿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须持证上岗;实行领导干部带班下井制度;煤矿通风区长兼任矿长助理,加强煤矿‘一通三防’(通风、防尘、防瓦斯、防火)管理工作,着力解决煤矿瓦斯事故这个‘第一杀手’等,共制定了包括煤矿在内的12个行业和领域的118条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的规定,很管用。第四,全面推进新工艺、新设备,所有的煤矿都要实行机械化开采,信息化管理。”

谈到转变作风,袁纯清告诉记者:“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也是执行力的具体体现。所以,山西要下大力气加强干部作风和本领建设。”这是两年来山西大力推行一系列正风肃纪举措的初衷所在。

袁纯清简历

袁纯清,男,汉族,1952年3月生,湖南汉寿人。1971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1年10月参加工作。在职博士研究生文化程度。

1971年10月―1975年10月湖南省汉寿县公安局干警;

1975年10月―1977年2月湖南省常德地区公安局干警;

1977年2月―1980年1月北京大学法律系法律专业学习(其间:1978年5月―1979年12月任北京大学团委副书记、学生会主席;1979年5月―1983年8月任全国学联副主席);

1980年1月―1984年6月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干事、副处长;

1984年6月―1985年5月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学联办公室主任;

1985年5月―1987年3月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副部长;

1987年3月―1992年12月共青团中央学校部部长、共青团十二届中央委员(1988年当选)、共青团中央常委(1991年当选)(其间:1987年9月―1990年7月在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政治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获法学硕士学位);

1992年12月―1997年9月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其间:1988年8月―1993年8月任全国学联秘书长;1993年3月―1998年3月任全国政协第八届委员会委员、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1993年11月―1995年6月任全国少工委主任;1994年3月―1994年5月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第十六期学习;1994年8月―1997年12月任全国青联副主席;1994年9月―1997年7月在湖南大学国际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获管理学博士学位;1995年2月―1997年9月任共青团中央机关党委书记);

1997年9月―1997年10月中央纪委常委,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1997年10月―2001年3月中央纪委常委、秘书长(其间:1997年10月―2000年3月任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党委书记);

2001年3月―2004年1月陕西省委副书记(其间:1999年4月―2001年5月在职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从事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研究工作,获博士后证书);

2004年1月―2006年5月陕西省委副书记、西安市委书记。

2006年6月―2006年7月陕西省委副书记、副省长、代省长,西安市委书记。

2006年7月―2007年2月陕西省委副书记、副省长、代省长。

2007年2月―2010年5月陕西省委副书记、省长。

2010年5月—2010年7月山西省委书记。

2010年7月至今山西省委書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中共十五大当选为中央纪委委员,中共十六大代表,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七届中央委员。(据新华网)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乐学+方法+成绩=动力】相关文章:

乐学教育04-21

构建乐学课堂结构04-07

乐学七中函数范文05-29

学生乐学英语范文06-03

激发兴趣乐学语文10-30

变苦学为乐学11-02

让学生“乐学”“会学”02-19

乐学之星申报材料04-28

作文乐学教学论文04-15

乐学物理教学论文04-15

上一篇:推选党小组长会议记录下一篇:大班数学条形统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