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县十一五信息化建设规划

2024-04-26

龙游县十一五信息化建设规划(精选6篇)

篇1:龙游县十一五信息化建设规划

龙游县“十一五”信息化建设规划

前言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对龙游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根据衢州市《数字衢州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和《衢州市信息服务业“十一五”发展规划》、《龙游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龙游县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特制定龙游县“十一五”信息化建设规划。

本规划是龙游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分析龙游县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和对信息化技术发展方向以及社会需求预测的基础上,按照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起草制定,是对全县信息化建设进行宏观指导的纲领性文件。

本规划立足当前,着眼于发展,紧紧围绕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产业、人才培养、政策法规与标准等六大信息化要素,阐明龙游县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和提升信息产业的发展思路、建设原则、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探索符合龙游实际的发展道路与模式,推动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加快推进全县的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

第一部分 现状

一、现实基础

(一)基础设施

“十五”期间,我县电信通信网有了较快发展。截止2005年底,全县长途、本地网传输全部实现数字化,本地网交换机容量达14.5万门,固定电话用户11.2万户,小灵通用户1.9万余户,宽带用户1.5万户,总带宽达5000M;全县电话覆盖面达100%(包括自然村),宽带覆盖率达95%以上,小灵通信号覆盖城区、重点乡镇以及主要交通干线。

移动通信迅速发展,GSM、CDMA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建设速度较快,已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和大部分行政村。目前移动公司GSM系统基站数达到166个,移动用户数达到15万户;联通公司GSM、CDMA系统基站数达到117个,联通用户数达到4.5万户。广电网络发展迅速。“村村通”工程完成投入2833万,入村率达99%;“网改”工程投入3200万;广电宽带投入1200万,用户3000余户。已建成智能宽带小区20个,约4000户家庭可享受到宽带上网服务;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到8万户,(二)信息技术应用

我县积极尝试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和提升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1、电子政务建设全面推进

政务内外网建设已初具规模,建立完成全县数据机房。完善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推行政务信息公开。抓好龙游县政府网站的建设质量,接受群众监督,实现政府与公众的信息互动。2004年,龙游县政府信息网获得了全国“优秀政府门户网站”称号,“县长信箱” 栏目成为倾听民意、问计于民、服务于民、公示于民的重要渠道;加大硬件投入,推进网上办公进程,政府OA系统建设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功。党务信息化建设重要抓手龙游县公文交换阅办系统、组工信息网站、视频会议系统已投入使用;全县县乡(镇)两级党政机关和县属企事业单位的非涉密文件、会议通知、数据报表等材料均实现了无纸化网上传输,提高了行政效率,保证了公文的时效性;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也已经全面推开。

2、农业信息化稳步发展

我县稳步推进“农技110”和“农民信箱”工程建设,建立了一批农业综合数据库,开通了“农技110信息网”,初步构建了龙游农业信息网络化服务平台,实现了为农民提供政策法律咨询、市场动态信息、自然灾害信息、动植物病虫害信息、气象信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林业信息化、水利信息化建设步伐正在加快。水情监控系统、火情监控系统已建成。在农业防灾、抗灾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3、重点业务信息系统加快完善

“金”字号工程加速推进。金税工程实施并完成了一、二期建设;金盾工程已投入600万,建成三四级公安计算机网络、“三台合一”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人口管理系统等;金保工程已建成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管理系统、医疗保险管理系统和劳动力资源管理系统等三大信息系统,累计发放城镇居民医保IC卡25800张,社会保障业务管理和服务水平达到较高水平。

4、社会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

教育、文化、卫生、交通、旅游、房改、规划、环保、社区和公用事业等领域信息化发展迅速,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普遍提高。截至“十五”期末,我县已建成了宽带教育城域网,基本实现了“校校通”;教育城域网全县中心小学以上覆盖率达100%,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空前发展。住房公积金电算化管理措施不断加大,投入不断加大。规划信息网络建设初具规模,实现了数字测绘。初步建成全县环境自动监测监控系统,钱塘江水质自动检测站与省、市联网,实现数据实时上传到省、市监控中心,大气自动检测站即将完工。社区管理软件已开发成功,并在社区管理中发挥作用。

5、企业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

我县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使企业在管理、产品设计开发等方面有了明显进步。一批企业已建立了内部网和生产管理信息化系统,CAD/CAM(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ERP(企业资源计划)在企业中逐步得到应用。亿元以上企业都已经应用了企业财务管理系统。部分重点企业已开发成功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管理系统,其中有浙江001集团的“敏捷生产管理系统”,五强水泥添加剂厂的“企业生产线自动监控系统”等。

6、电子商务开始起步

借助现代电子商务模式与传统市场相结合,我县积极推进行业电子商务的应用和发展。着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推进工业和农业领域的电子商务。十五期间,我县以被省中小企业局列为全省11个信息化服务重点县为契机,为全县30多家企业建立了网站,并在中国电信商盟网上建立链接,构建了展示产品、发布供求信息的平台。农民信箱的推广使用,为农产品网上推销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农民增收。

(三)信息化环境建设

1、组织保障

我县于2001年成立了县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任组长,小组成员由全县21个党政部门主要领导组成,下设县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全县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指导、管理和协调工作。先后成立了县委信息中心、县政府行政首脑信息中心、农技110技术服务中心和工业110技术服务中心等机构。信息化建设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工作关系基本理顺,为推动全县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2、市场机制建设

我县在推进全县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明确了利用市场经济规律,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推进公共性、公益性等重大信息化项目的建设。积极将政府资源作为资本形式,引导企业参与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化项目投资的多元化。在政府重大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各运营商的技术和服务力量,提高项目建设和管理的效率。

二、存在问题

经过“十五”期间的发展,我县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同时在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信息化观念滞后,“数字鸿沟”依然存在。从现有信息化项目推进和应用情况来看,全社会对信息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有待提高;各行业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的信息化建设存在较大差异,尤其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互通互联和数据共享存在着“数字鸿沟”。

二是信息资源开发不足,信息应用深度不够。信息资源开发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和投入尚显不足,质量和效率不高;信息网络主要应用还是停留在简单层次的信息传递上,信息的有效利用领域不广、深度不够。

三是资源整合进展缓慢,共享机制尚未建立。信息化建设的统一管理、规划和协调尚显不足,建设和运营效率不高。各部门信息系统存在不同程度的资源垄断,信息资源利用率不高,还未形成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四是信息化人才缺乏,应用研发力量不足。信息化专业人才的总量和结构不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高层次人才缺失。造成信息产业研究开发力量薄弱,领先技术、优势产品较少。

五是信息服务业发展滞后,本地化服务比较缺乏。信息服务市场仍以传统服务为主,新兴信息服务仍处萌芽阶段,信息增值服务量少面窄;软件业尚属空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很少,信息化建设本地化服务缺乏。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省、市信息化建设方针;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以信息技术延伸和拓展政府服务为手段,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监管和服务水平;以信息资源开发和整合利用为重点,推进公共应用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规范市场和政策优扶为导向,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培育和发展信息服务业和软件产业,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我县经济建设中的战略推动作用,实现我县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原则

按照信息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全县信息化建设的客观要求,统筹规划信息化发展,有效整合信息资源,避免和减少重复建设,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要通过有效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大信息资源开发的力度,促进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原则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与推动作用,加强在信息化统筹规划、组织协调、软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发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市场化运作,鼓励企业投资信息化建设,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信息化重点工程建设,推动信息资源开发和应用服务的拓展。

(三)需求导向、突出重点原则

加强重大信息化项目的调研和可行性论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的需求来确定建设内容,按照社会需求的迫切程度、难易程度和投入资金大小来安排建设项目,有重点、分步骤推进信息化建设。并通过对基础工程、重点工程的建设和应用推广,带动我县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四)安全配套、普遍服务原则

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的安全保密法规,增强信息化安全意识,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保证网络和信息的安全;坚持安全为应用服务的理念,加强安全制度建设和管理,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努力满足社会经济和社会成员对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把公众的利益作为信息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用信息技术,促进经济发展,方便百姓生活,使大多数社会成员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

第三部分 发展目标和总体架构

一、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进一步加快龙游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提升信息服务水平,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协调发展。到2010年建成较为完善的信息化基础平台,实现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信息产业增加值比2005年翻一番,使信息化建设成为加快我县实现两大目标、三大战略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主要目标

到2010年,我县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建成适度超前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全县固定电话数达到1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30万户,宽带用户数达5万户,行政村以及20户以上自然村宽带覆盖率达100%,有线电视入户率和数字电视用户分别达85%和7万户以上,广播电视系统由模拟向数字整体平移,数字高清电视城镇基本覆盖。信息技术的应用和资源的应用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成效明显,企业信息化水平跃上新的台阶;建立内部网的企业达150家,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达240家;软件业开始形成;电子政务进入全面建设和应用阶段,政府信息资源得以充分整合和应用开发,全社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普遍提高,初步建成社会诚信体系等信息化综合应用服务平台;经济领域信息化进程加快,社会领域信息化蓬勃发展,信息基础设施趋于完善,信息产业得到较大发展。

二、总体架构

(一)基础平台

基础平台由网络平台、资源平台和安全平台组成。

1、网络平台

网络平台分为政务网和公众网,是我县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政务网按省市技术规范要求建设,纵向接入省、市千兆主干网,横向与部门、镇乡(街道)实现光纤接入。建成比较领先的网络中心机房,实现公文传输、网络会议、协同办公、信息报送、电子邮件、资料查阅等功能。加强内外网安全监控与管理技术设施建设,积极开展网络的加密建设。

2、资源平台

资源平台由基础信息资源库和公共信息交换平台组成。基础信息资源库包括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信息,人口信息、法人单位信息、宏观经济信息、政府资源信息、行业公共信息等基础信息数据库,以及其他共享需求较大的专业数据库。公共信息交换平台提供信息交换与共享服务,包括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实现基础信息资源在县级层面上的交换、集成与共享,形成联接基础平台、应用体系的枢纽。

3、安全平台

安全平台是为建立安全的信息化应用提供信息机密性、信息的完整性和有效性(防止被篡改和损坏)、访问不可抵赖性、信息的可审查性和可控性等综合的安全服务。安全平台包括安全保障措施和安全技术管理等内容,安全措施包括物理安全措施、网络安全措施、系统安全措施和应用系统安全措施等,安全技术管理是指包括设备管理、网络管理、系统管理、应用管理和用户管理等在内的综合管理系统。

(二)应用体系

应用体系由政府类应用、企业类应用、行业类应用、公众类应用构成。以社区人口数据库为基础构建政府对市民的综合服务体系,以工商企业数据库为基础构建政府对企业的综合服务与监管体系,建设城市空间地理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城市综合管理体系;以政务信息资源库为基础构建政府内部信息化应用体系,以行业信息资源库为基础,构建社会信息化应用体系,通过多门类、多层次的应用系统,逐步建设综合信息化应用体系。

(三)保障体系

保障体系包括为信息化规划建设及运行提供政策、经济、组织、管理和技术保障,以及信息化人才与居民信息化素质培养等。完善相关制度、健全工作机制,制定落实有关政策,加强信息资源管理。增强工作力量。

第四部分 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主要任务

(一)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五”期间,以满足我县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对通信设施的要求为出发点,跟踪国内先进水平,积极采用先进通信技术和领先的服务手段,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现代化、全方位、多功能、多层次、高水准的通信服务。加快双向数字电视传输系统和综合数据信息网系统建设,广播电视网完成有线电视网络前端设备数字化,并逐步实现全县网络传输数字化。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以光纤为主要传输介质,以IPv6技术为核心,建成高速度、智能化、综合性的覆盖全县,与外界相联的网络平台,增强通信功能和服务能力。

(二)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坚持以电子政务建设作为推动我县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政府先行,积极带动整个社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根据全县电子政务基础网络构架,建设安全、可靠、实用、高效、全面互联的电子政务网,为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提供基础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效率化,提升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丰富政府的网上办事内容,开设包括政务内容发布、信息整合、监督投诉、县长信箱、表格下载、办事查询、招商引资、服务导航等等服务功能。建设我县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集中管理全县可共享的重要信息资源,为全县重要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提供服务和保障,为电子政务和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提供基础支撑。加快建设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人口、法人单位和宏观经济等公共基础数据库、政府信息资源库、行业公共数据信息库等一批数据资源库;构建我县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信息交换与共享服务平台,实现已有基础信息资源在县级层面上的交换、集成与共享。

(三)积极推动社会事业信息化应用

1、社会保障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与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医疗卫生、民政救济等领域,实现各项社会保障业务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

2、公共安全

以构筑现代防控体系为目标,建设一个集报警、监控、指挥为一体的现代化公共安全系统。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建立具有动/静目标实时动态监测,交通自动控制、有线/无线报警,实时通讯指挥的统一公共安全指挥中心。公共安全指挥系统对各种灾害和突发事件进行监控,为城市治安、交通管理、洪涝预防、消防急救等方面提供决策支持。

3、数字社区

加快城市社区、农村村镇和家庭信息化步伐,促进生活现代化;加快智能小区建设,构建公益性、商业性等多类别社区信息服务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提供多样化的社区服务。继续开发和完善社区人口管理信息系统,提升功能。大力推进市民上网工程,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倡导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全新的龙游城市文化特色。

4、教育

进一步发展远程教育,推广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建成的全县教育城域网,向全县学校提供网上教学资源,全面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内容的更新、教育方法的改革;使教育形式更加标准化、规范化,教育方法更加生动活泼,提升我县教育水平和质量。全面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和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建设完善中小学校的校园网络,使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实现“班班通”目标。完善龙游教育城域网,加快教育系统电子政务建设,用好教育局公文交换子系统。

5、卫生

重点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加速推进信息技术在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卫生监督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建立适应卫生改革和发展要求,高效便捷,服务于政府、社会和居民的卫生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食品药品监管信息系统。

6、金融、财政、工商、税务

建设完善的金融信息资源体系以及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的现代化支付系统和客户服务系统。继续实施“金财”工程,建成覆盖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和资金使用部门的信息网络,建立起规范、科学、高效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继续实施“金税”工程,完成全国增值税专用发票计算机稽核网络系统和互联网申报纳税系统在我县的应用,建立多元化申报纳税服务体系。

加快我县诚信体系建设,逐步整合工商、税务等部门的信息资源,加快以法人数据库为基础的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县的企业、个人征信系统,建立健全信用数据的动态采集、处理、交换和共享机制。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建立科学、合理、权威、公正的信用服务机构。严格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逐步形成信用服务体系。

7、文化、新闻、宣传、档案

整合文化、新闻网络资源,建设相关数据库,强化信息内容安全管理。加快整合全县文化信息资源,加强广播电影电视、音像、发行、印刷、艺术品等领域的信息化改造,建设数字图书馆。积极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构建机关团体、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电子化、继续建设档案信息管理查询系统。

8、旅游

建设我县旅游行业信息网络,加强与周边及省内旅游管理网络连接,实现旅游行业联网。建立数字旅游系统,通过各种多媒体终端,向游客提供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龙游旅游信息的查询和交互,实现住宿、旅游线路、票务的网上预订,促进我县旅游事业进一步发展。

9、环境保护

建设环境信息系统平台,包括专线网络的建设,污染源综合控制管理系统,污染事故应急处理系统,整合环境保护、环境控制、环境评价等环保信息资源,及时准确掌握生态环境基础数据,建设以环境工程管理、环保执法为主的环保部门自动化办公系统。

10、农业

以“农技110”和农民信箱为龙头,整合各类涉农信息资源、技术资源、渠道资源、终端资源、人力资源,通过完善体系、充实力量、增加投入、提升档次、注重实效、拓展功能,不断扩大农业信息网络覆盖范围。加大农民信息化技术培训力度,整合全县的培训资源,向农村倾斜,使农民熟悉掌握农民信箱的使用。加快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应用步伐,强化信息化对农村和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利用信息技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全面加快我县农村信息化建设。

11、企业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工业经济特色化、集群化、生态化,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力争在重点企业与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比较完善的企业信息系统,企业普遍实现内部管理的信息化,普遍利用互联网开展信息交流、企业生产控制和经营管理。

12、电子商务

以企业为主体,重点抓好骨干企业和重点行业的电子商务应用。流通龙头企业、大型市场全面开展电子商务应用,逐步形成行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开展重点骨干企业、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应用的试点示范工作;建设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和应用服务体系,扶持建设一批服务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促进各电子商务网站尤其是中小型网站共同联合拓展市场。到2010年,基本建成企业诚信系统,实现企业信用数据的动态采集、处理和交换,以及全县所有工商企业信用信息的网上查询和公示;全县力争形成1-2个对行业发展有明显带动作用的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和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平台;企业上网和电子商务应用实效明显,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全面推行电子商务。

(四)大力促进信息资源的整合

建设以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信息,人口信息、法人单位信息、宏观经济数据、政府信息资源、行业公共数据等基础数据库和其它专业数据库,并建立信息分工采集、数据集中共享的动态更新机制,为政府和社会公众的信息化应用提供基础支撑;建设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实现全县政务、社会、经济和行业信息的统一管理、查询和交换,逐步形成信息资源交换体系和目录体系。通过信息资源整合,消除存在的行业、部门信息孤岛现象,对现有信息数据进行整合利用、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是当前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整个龙游信息化的基本保障之一。

(五)积极推动信息产业发展

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加强先进信息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大力发展电子产业、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进一步优化信息产业的整体结构,继续落实产业政策,实施政策倾斜,改善发展环境。紧紧抓住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升级和产业转移机遇,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和招商引资力度,精心组织、积极引进,力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有突破性进展。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产品制造项目,要在资源要素、服务上给予更多的倾斜。要注重扶持信息产品制造企业,促使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努力实现信息制造业有较大发展。

二、重点工程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十一五期间,要努力推进通信传输网向“全光网”发展,SDH(微波和卫星传输)网络向光网络演进,采用电信新技术,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质量。优化固定电话网络结构,大力推广各种增值业务,丰富服务内容,满足用户需求。大力发展移动通信业务,继续扩大无线网络的通信能力,扩大覆盖范围,加大网络优化的投入,引进新技术,做好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协调发展。积极发展以IP为基础的多媒体通信网,加大对宽带接入网络的建设力度,逐步提高宽带接入网络的接入速率,提高网络质量和网络覆盖面,开放具有较好质量保证的IP电信业务。加快宽带接入网的建设,完成接入网光纤化改造, 加快小区接入及入户进度,大力发展智能化小区。加快广播电视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改造,推进有线电视传输网络的数字化进程。建设现代化邮政,做强营业网平台,投递网平台和邮件处理、运输网络平台。

(二)电子政务系统工程

1、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

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公文交换系统的应用,不断开发新用户群,拓展新应用,开发开放公文交换系统接口,实现与部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无缝对接,提升我县电子党务应用层次和水平;建设加密内网视频会议系统、机关人员的协同办公系统和信息报送系统。完善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的建设与应用,加强党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全县信息资源库、部门信息交流平台等,为领导决策和部门工作提供便捷、丰富的信息服务。

进一步完善龙游县政府门户网站,丰富交互式应用功能,实现由网站信息发布平台向交互式的综合服务平台转型。行政服务中心网络建设要加强网上行政审批、网上办事、网上信息查询等交互式服务,向企业、社会团体、市民提供“一站式”的公开、透明、便利的电子政务网上服务。规范和引导县内其他部门网站的建设发展,有效推动电子政务建设的深入广泛开展,提高电子政务的服务效率。

2、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强化电子政务系统中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不断加强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和安全保障管理体系建设,形成完整的信息安全管理体制、信息安全技术流程、信息安全教育以及相对完善的安全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

(三)信息服务业建设工程

积极拓展信息服务的领域,鼓励兴办各类信息服务机构,增加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开展电子信息服务、工业信息服务、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科技信息服务、邮政信息服务、外经贸信息服务、远程教学、医疗服务、农业信息服务、计算机应用服务、人才培训服务、法律服务等,促进网络经济发展。制订鼓励发展信息服务业的政策措施,提高信息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

培育软件公司和系统集成公司,对软件企业实施政策扶持,吸引省内外知名软件及系统集成公司来龙游设立分公司,带动龙游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产业。从龙游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出发,重点发展企业MIS(管理信息系统)/MRP(制造资源计划)系统、电子商务软件平台、数据库管理、娱乐多媒体等应用软件,形成包括软件开发、销售、应用维护和管理的软件产业体系,力争“十一五”期间培育1-2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开发能力的软件企业,逐步改变我县软件产业空白的局面。

(四)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坚持政府引导、统筹规划,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推动我县电子商务发展。积极培育行业门户网,促进相关产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夯实电子商务的应用基础;建设网上商城,促进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应用;发展网络增值服务业务,推进公共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加强信息交流与合作,培育电子商务的品牌。立足我县优势产业和市场,探索适合我县行业和市场实际的电子商务运行模式。拓展全县各行业领域内的电子商务应用,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县电子商务的全面发展。

加强发展电子商务所必须的基础环境建设,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整合电信、工商、工商联等相关部门,构建全县区域性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B2B、B2C、G2B(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G2C(政府对公民)服务。

建立全县物流共用信息平台,提供单个企业无法完成的基础资料收集、加工处理以及交易等服务,实现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围绕专业市场建设,促进贸易平台信息化。重点培育行业电子商务应用平台。以我县特色产业为依托,在造纸、笋竹加工、机械电子、服装、建材、化工、农家乐等领域加大商务网站的培育和扶持工作,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利用和发展,以此带动行业和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的开展。

(五)企业信息化工程

重点推进企业信息化改造,通过技术与管理创新,积极采用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系统、生产过程自动化系统、企业管理与电子商务系统,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在电子行业重点发展推广应用CAD/CAM、CIMS(现代集成制造技术)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在纺织服装行业,重点推广使用CAD/CAM,加强CAD系统的集成开发,建设笋竹、造纸、电子等行业的电子信息网络体系。

围绕重点骨干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完善企业治理结构,进一步规范企业管理、生产、销售的流程。积极推行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在全县重点骨干企业建立比较完善、运转流畅的ERP系统,带动和促进企业的信息化步伐,积极推行以改善薄弱环节为主要目标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六)教育信息化工程

继续推进“龙游县名师资源共享工程”,利用多种技术构建普遍覆盖、功能完备的全县教育信息化网络支撑平台,实现全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类学校的联网,建成覆盖县、乡镇、村三级、支持多部门远程教育的现代网络,在农村建立、普及计算机教室,积极开展面向农村学校的远程教学,促进城市教学资源向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扩散。积极开展面向农民的远程教育、普及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发挥教科网作为全县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的作用,为全县中小学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逐步推动全县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开展教学改革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建立全县统一的优秀课件、电子版教学资料数据库,对县内学校开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建立和完善全县教育办公系统和公文流转系统,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扶持发展面向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公民网络学习的第三方综合服务平台,初步构建全社会终身教育的网络和资源体系,支撑学习型社会建设。

(七)农村信息化工程

以“农技110”和“农民信箱”为龙头,整合各类涉农信息资源、技术资源、政策资源,为农村、农民服务,不断扩大农业信息网络覆盖范围,加快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应用步伐,强化信息化对农村和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所有行政村全部建立信息服务终端,实现“乡乡通宽带,村村有电脑,信息富农家”的目标,不断探索与电信、移动、联通等营运商的合作,不断开发推广应用适农的信息产品。依托农技110,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科学分类,加工分析,建立农业资源、农业科技、和农产品产销信息数据库,并实现数据的高度共享和利用。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和信息技能培训,充分利用电脑网络、电话手机、电视广播等工具为农民开展科技和信息服务。

(八)空间地理信息平台建设工程

利用3S(GIS(地理信息系统)、GPS、RS(遥感))技术,实现对全县范围内各种路网、水网和地表建筑设施、植物等属性的定位,建立全县统一、完备的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平台和覆盖全县范围的海量、动态的空间地理数据库,为政府决策、国土规划以及城市管理提供数字化的基础数据,使城市公用空间地理信息系统成为全县各类应用信息系统的基础平台。龙游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重点是空间地理信息库。加快全县统一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进行统一交流、管理、数据共享,为我县各类公共信息系统提供平台和支持。要在有关部门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空间数据库的建立、管理、存储、维护、更新,为数据信息的变换、转换、分发、共享提供技术支持和组织保证。

(九)“一卡通”工程

建设我县城市居民“一卡通”IC卡综合业务系统。充分整合我县公共信息资源,大力推行和实施以一卡多用为目的的“一卡通”工程。为城镇居民提供方便的服务,提高生活质量。

在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资源共享、一卡多用的基础上,以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和高效的运营体系为保障,构筑高效多应用的城市一卡通综合应用平台。“一卡通”工程建设要实现社会保障服务、劳动就业信息服务、社会救济信息服务、住房公积金信息服务、人口和计生信息服务、居民卫生保健信息服务、电子收费服务等一体化功能。

(十)劳动社会保障信息工程

进一步推进劳动保障“金保”工程建设,建立统一管理服务平台和综合性社会保障信息网络体系,建立统一数据、统一征缴、统一管理、统一应用系统。通过网站、电话咨询、多媒体查询、业务终端的一体化服务手段整合,建立并实现完善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劳动保障系统各项业务的信息共享和交换机制,提升劳动保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增强劳动保障业务的透明度。

通过统一规划和部署,创建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平台,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监测、运行、评估体系和预警系统,提升社会保障的统筹决策水平。

第五部分 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组织管理体制

信息化建设规划要真正落实并取得成效,必须依靠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予以保证。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各行业、各部门的综合性、基础性工作,必须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职能,推进全县信息化进程。进一步强化县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对全县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项目协调、监督检查的职能,充分考虑现有的信息化建设基础,发挥好已有网络、设备和资源的作用,防止重复建设,避免浪费。确保和省、市的信息化规划相衔接,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加大政府对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重大信息化工程项目的资金支持,集中相应财力,每年拨出一定专款用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工程的建设,保证必要投入,建设和完善社会公共信息设施,积极提供公共服务。

逐步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实现信息化建设投资多元化。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投资体制,拓宽投资渠道,逐步建立并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和吸收各类企业及民间资金投资我县信息化建设;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吸引外资参与龙游信息化建设;积极培育和引进风险投资,实现信息化建设投资的良性发展。

三、建立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共享机制

信息资源开发是实现信息化的基本条件,对于不同的信息资源开发要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和管理机制。政府管理型信息资源应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部门(行业)自主开发,信息无偿共享使用(保密信息按保密制度要求共享)。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实行政府推进、多方投资、联合共建、商业运行开发方针。商务信息资源实行政府倡导、政府保护、自主投资、自主经营的开发方针,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各部门要加强部门协调,打破行业部门垄断,通过网络互联互通,带动信息资源共享;通过信息资源共享,促进网络互联互通。

四、强化信息人才队伍建设

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继续教育、普及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建立多专业、多层次的高素质信息化人才队伍,进一步普及信息化基础教育,加强本地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继续推进国家公务员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和考核,夯实信息化建设的社会基础。

进一步加强人才开发载体建设,制订相关政策,吸引高层次科技人员来我县创业。大力实施人才战略,积极引进有真才实学的信息技术人才来龙游创业,形成支持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人才高地。

五、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是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伴随信息化程度的高速推进,必须正确处理好信息安全与应用的关系。高度重视信息网络安全体系的建设,要加强信息安全的宣传教育,执行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管理制度建设,落实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安全防护措施,特别是要加强党政机关、金融、财税等重要领域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防范。建立完善的信息资源备份机制,确保数据安全。加强全县上网信息的管理、审核和监督,规范信息服务机构行为,营造健康安全的信息网络环境。同时,要克服过分重视安全而阻滞信息化推广应用的问题,正确处理好安全与共享两者的关系。

附:龙游县“十一五”期间信息化重点项目建设计划表

篇2:龙游县十一五信息化建设规划

为加快“十一五”期间我县信息化发展,明确未来五年我县信息化发展总体目标和方向,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广泛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用信息技术优化政府服务职能,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特制定本规划。

一、我县信息化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构建现代化的信息服务体系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建设了环盖全县的光纤传输网、高速宽带通信网和宽带ip城域网;实现了县城芦台、淮淀、任凤有线电视入户;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无线网络建设已进入实施阶段。

——电信业迅猛发展。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12.6万门,固定电话用户11.3万户;adsl用户近9000户,出口总带宽为3.5g;移动电话用户为14.3万;县城有线电视网络覆盖率为100%。

——政府信息化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县政府于2004年5月正式建立了xx县政府门户网站--xx政务网,设立了xx概况、领导介绍、xx经济、社会事业、社会保障、xx名人、县长信箱、xx视频等栏目,在此基础上筹建了覆盖全县14个乡镇和连接近百县直单位的电子政务内网,初步形成了办公自动化的格局。有部分单位及乡镇申请了域名,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和业务专网。

——农村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2003年,我县在市农委、市信息化办的统一要求下,启动“村村通”农业信息化工程,搭建了覆盖全县14个乡镇283个自然村的专用网络,建成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报告系统,实现了全县各村队上网,为农村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信息化建设态势良好。“校校通”工程广泛开展,全县中小学大部分都配有计算机教室,各校都配备了计算机专职教师,各中学及中心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为我县信息化的普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十五”期间,我县信息化建设发展较快,但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基础设施尚不完备,重复投资与低水平建设并存现象比较突出;信息资源开发分散,综合利用和共享程度较低;信息化软环境的支撑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信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软件和开发尚属空白。政府内部办公网、专网和一站式服务公众网、各行业信息系统和各专业数据库还有待健全,政府信息网络综合交换平台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县“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统筹规划、科学开发、服务社会、稳步推进”为指导方针,紧紧围绕我县“十一五”规划的战略总目标,以信息网络设施建设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开发为中心,以信息技术应用为导向,以电子政务整合优化为重点,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等方面的深入应用,为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和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按照国家和我市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指导方针,我县“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建设应遵循“统筹规划,政府主导;统一标准,资源共享;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即:由县信息化办公室制定全县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总体规划,各单位、各乡镇按照总体规划作出本单位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以县政府为主导,统一开发,综合利用,行政部门以政府网络交换平台为标准,避免各自为政,各不相容,实现各单位建设的局域网与政府办公网互联,并实行各种公文和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确定重点工程,按照网络建设目标的具体内容分步实施。

(三)总体目标

到2010年底,建成功能完善的县政府信息网络综合交换平台。提升政务专网使用功能,实现政府内部办公自动化,为公众提供内容丰富,信息查询快速,业务办理方便的“一站式”服务网站。

逐步建成功能完善的专业信息系统。优化信息数据库,建成xx企业信息网、农业信息网、旅游信息网、远程教育网等专业网站,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建成全县宽带综合业务数据网。逐步为全县人民提供涉及家庭娱乐、家庭购物、家庭银行(网上缴费)、家庭教育等一系列方便快捷的网上应用。

建立较完善的信息化标准和管理体系。

三、我县信息化建设具体任务

全面提升我县信息服务能级和竞争力,深度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加快构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拓宽服务领域,逐步形成功能社会化、经营产业化、结构网络化、手段现代化的信息服务体系。

(一)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建成覆盖全县各镇的数据通信网、数字移动网、多媒体信息网,以atm、sdh等光纤传输技术,构建全县高速宽带运载网络。逐步开发微波通讯

网络。全面实施光纤到楼,光纤到户,解决最后一公里接入问题。加快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建设,实现网络声音、数据、图象双向交互传输,实现终端用户接入宽带化。开发数字化电视传播,推进广播电视节目上互联网,实现互联互通。

(二)搞好电子政务建设

1、整合政务网和办公业务网。高起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行政资源,在实现各单位内部办

公网与政务内网连接的基础上,实现部门对外业务网与政府网络中心平台信息整合交换。逐步将政务网建成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社区于一体的大型公共应用和数据采集查询平台,确定技术标准、建设规模,并确保能与上级信息平台相衔接。

2、行业信息系统建设。各行业在建设单位局域网的同时,积极开发本行业信息系统和建立信息数据库。我县重点建设的信息系统有:政府宏观经济分析决策支持系统、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系统、金融管理信息系统、财税管理信息系统、外贸管理信息系统、农村管理信息系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人才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公安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重点建设的信息数据库有:综合经济信息数据库、企业数据库、公众数据库、商品价格数据库、农业数据库、国土资源数据库、社会保障数据库、人才信息数据库、影视节目库。

(三)加快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建设

加大利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力度,重点是通过信息化建设改变管理模式,改变生产流程,改变营销理念,应用符合信息时代的管理方法,提升我县工业产品竞争力,实现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建立企业上网统一平台,鼓励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完善电子身份认证,开发网上业务,建立企业数据库、信用信息网、发布经贸信息,为电子商务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加快社区信息化与信息服务业建设

在中心镇和有条件的乡镇建设信息化社区,建立连接家庭的多功能社区信息网,为用户提供综合高速宽带网,与互联网互联互通。有条件的社区可以为居民提供网上购物、网上娱乐、网上保健、视频点播等服务。开发网上缴费系统,建立水费、电费、电话费、管理费等资料库,引进网上支付手段,建立缴费平台,使居民足不出户可缴纳各项费用。建立网上安全报警系统,与公安、消防、管理处联网,实现防火、防盗、停车等自动管理。

大力推广信息咨询服务,开展政策法规咨询、气象信息、旅游信息、交通信息、房屋中介、劳务、家政等服务;鼓励发展信息接入服务、网吧、计算机培训,普及信息技术等应用。

(五)积极发展信息制造业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在企业中大力推广信息应用技术,增强竞争力。要开展以商引商、以情引商等活动,加快信息制造业发展。

四、保障措施

加快我县信息服务业发展,涉及领域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突出重点,实施突破,促进全面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县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作用,落实信息行业管理职能,明确其组织协调重大信息工程建设,对信息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检验和管理的职责。各镇各单位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抓好工作落实。

(二)强化投资政策引导

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投入,必须积极运用调控机制,建立有利于信息化建设的优惠政策环境。增加政府投入,信息化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证政府重点信息化项目经费的支出。引入竞争机制,对工程项目进行招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引入市场机制,用市场换资本,把有市场、有收益的信息工程推向市场,吸引社会资金投资信息产业。

(三)推进信息化教育和人才的引进培训

强化社会信息化意识,提高全民操作技能,利用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普及信息技术,营造社会信息化应用氛围。加大学校计算机教育力度,在中小学普及开展信息技术课教育,在中等院校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为我县政府信息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加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计算机培训。

(四)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保密

篇3:龙游县十一五信息化建设规划

这个“神通广大”的“就医电话”, 正是中国电信镇江分公司114“华丽转型”为“生活百事通”的结果。在过去的五年内, 镇江电信努力从传统基础网络运营商向着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 “号码百事通”逐步让市民“百事便捷”, 就是一个标志性的典型事例。

时光回到2005年, “转型”成为中国电信业的一个响彻云霄的关键词, 为奏响这一“时代最强音”, 镇江电信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上下齐心积极投身于转型的行列。公司科学制订了转型阶段目标, 以“商务领航”和“号码百事通”两大业务为切入点, 在转型的征途上快速行进。在镇江电信的转型推进办公室里, 记者了解到, 2006年到2007年、2008年到2010年、2011年到2013年这三个时间段, 是镇江电信实施转型战略的三个阶段, 其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结束后, 镇江电信的非话音业务收入占比将分别达到30%和45%, 转型目标基本实现。同时, 公司将全面实现以客户品牌开展营销服务, 建成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模式, 从而成为市场占有领先、客户忠诚的具有现代世界级水准的地区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

战略宏图的展开让分公司干群有了努力前行的方向, 五年的奋战, 五年的拚搏, 镇江电信逐步“变身”为行业发展的“领舞者”, 用最新、最好的通信技术和网络回报社会。商务彩铃、移机不改号、11800电话伴我行及同振等新业务的推出让固定电话“活”起来;“绿色环保”C网3G手机以其高速上网的优势倍受消费者青睐, 短短2年内发展用户数高达数十万户;商务领航的全面推广, 为企业客户提供了通信提升、商务促进、管理改善等三大方面的信息化服务, 把本地区中小企业推上信息化发展之路;无线宽带的出现, 信号覆盖了镇江主要的酒店、茶楼、车站、商务楼宇等人流密集区域, 充分满足了用户无线、高速上网的需求, 让宽带在镇江真正“动”起来;“号码百事通”把吃喝玩乐囊括其中, 逐渐成为镇江市民日常生活中的“语音Google”, 各种生活信息通过114被镇江电信“服务到家”。

在全面提升城市信息化程度的同时, 镇江电信视信息化助农业、兴农村、富农民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通过全覆盖的通信网络和服务体系, 积极参与和推动镇江农村信息化进程。

2006年12月, 镇江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门户网站———新农村致富网正式开通, 网站开设主栏目27个, 下设子栏目近200个。特色栏目有“农家乐”、“专家咨询”、“田园论坛”、“农产品价格行情”、“名特优产品”、“新产品技术推广”等, 涵盖面广、内容丰富, 为农民提供市场、科技、教育等实用信息服务。

2007年4月, 镇江“村村通宽带”工程告捷, 全区684个行政村全部通上宽带, 覆盖率达100%, 7954个自然村中7820个自然村通上宽带, 覆盖率达98.32%。四通八达的信息高速公路在镇江农村地区全线贯通。

2008年12月, 扬中市宽带渗透率达27.63%、信息化社区覆盖率达48.00%、乡情网渗透率达61.89%, 乡镇OA办公开通率、乡镇总机覆盖率、乡镇网站建成率、村级彩铃开通率、平安乡镇覆盖率均达100%, 扬中市在全省率先建成农村“信息化示范市”。

篇4:“十一五”利好腾达建设

股票代码:600512

所属行业:建筑业—土木工程建筑业

低估理由:

A.基建领域因可预期的巨额投资而最值得关注;

B.腾达建设经过长期下跌后,跌幅超过50%,与企业预期的成长性不对称。

走牛预期:

A.股权分置方案,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支付的对价股份总计为1320万股,占非流通股的13.24%;

B.预计公司2006年建筑施工业务收入将增长15%以上,预计2006年公司的净利润将在7500万左右,每股收益为0.48元;

C.腾达建设良好的经营策略(修路兼收过桥费)使净资产收益率远远高于同行业企业,居首位。

采样时间:2006—03—13

行业前景可期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城市建设投资的迅猛增长,2003年投资增速达到42.9%,2004年虽然在各项政策措施的打压下,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但仍然保持了平稳增长;2005年的城市建设投资规模在2004年的基础上略有增长,未来几年仍将保持在4000—5000亿元/年的投资规模。

2006年建筑行业的亮点主要集中在基建领域,尤其是轨道交通、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领域因可预期的巨额投资而最值得关注:

首先,市政工程和公路设施作为社会公益产品,其投入者是实施社会管理职能的政府或由政府特许的商业投资机构,资金来源有保障。这是建筑业内其他专业市场难以具备的优势;

其次,市政和公路产品作为公共产品,缺乏流通性和替代性,并受规划的严格控制,其市场准入和产品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行业的进入门槛较高,需要实实在在的业绩说话,新成立的公司要打开市场难度较大;

再者,市政和公路工程产品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呈现出从特大城市向大中城市、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传递的特性,目前我国大多数大中城市及小城镇在市政工程建设领域相当落后,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综合几方面的因素,虽然市场竞争激烈,多数建筑企业的盈利能力逐步降低,但那些具有显著技术壁垒和市场垄断地位的企业仍有能力保持利润率水平的稳定增长。腾达建设属于施工作业能力强、施工技术水平高的专业化企业,必将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得头筹。

市场表现优秀

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建设是国家投资重点。“十一五”期间中国对公路、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施工需求将显著增加,巨额投资和良好的经营策略(修路兼收过桥费)将促使腾达建设一飞冲天。

腾达建设主营市政公用工程、公路工程施工等业务,目前具备建设部认定的市政公用工程、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牙口公路路基工程、公路路面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也是浙江省唯一一家具有两项总承包资质的民营企业。

按照中国市政工程协会的统计,腾达建设的净资产收益率远远高于同行业企业,居首位。公司资产规模与建筑业其他企业相比较小,但施工产值名列前五名,利润总额跻身四强。

年报显示:200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为13.7亿元和6173万元,较2004年同期分别增长14.91%和5.32%;每股收益0.39元。建筑施工是公司最主要的业务,占全部主营收入的97%以上,另外两块能够为公司带来赢利的资产分别为台州市路桥至泽国至太平一级公路和钱江四桥的经营。

腾达建设以往主业是在江浙一带做公路市政建设,从2006年起,它的重心开始发生变化。2005年12月,腾达建设斥资7.65亿元取得杭州市钱江四桥20年的经营权,虽然当年仅实现利润14万元,但腾达建设每年获取的补偿费为7960万元。

算起来,腾达建设在20年内可获得总计15.92亿元的补偿费,扣除资金利息成本之后的净利润约3.4亿元,每年约1700万元,相当于腾达建设2005年净利润的27%。以目前该公司股本计算,可以增加每股收益0.1064元;同时,钱江四桥桥身的广告经营权归腾达建设,桥身的广告价值将随车流量的增长而增长。2005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大幅增至1.27亿元(2004年同期为-236万元),盈利质量更为坚实。

严重低估理由

腾达建设经过长期下跌后,跌幅超过50%,但它分红却是超大方,并且其良好的成长性受到了许多投资者的关注。

2006年3月6日,腾达建设公布股权分置的改革方案,流通股股东每持有10股流通股票将获得非流通股股东支付的2.2股股票,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支付的对价股份总计为1320万股,占非流通股的13.24%。

方案实施前,流通股股东持有37.56%的股份,非流通股股东持有62.44%股份;方案实施后,流通股股东持有45.83%的股份,非流通股股东持有54.17%的股份。公司的对价支付比例在3月15日复牌前有小幅提高。但考虑到公司的股本结构特点(总股本15973万股,流通A股6000万股),非流通股股东在对价支付上做出较大让利。

根据价值评估系统的测算,其合理价位应在8.32~9.20元之间,而目前腾达建设股价仅为5.75元,公司股价被大幅低估。按照目前的股价市盈率为11倍,考虑股改对价后将不足10倍,我们给与“优势一l”的评级。

后市走牛支撑

对于公司2006年的经营,我们的看法是:

1.天津将继上海、浙江后成为公司下一个战略重点,预计“十一五”期间天津将投资400亿元于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的建设。保守预计,公司2006年建筑施工业务收入也将增长10%以上;

2.公司的毛利率水平可能维持在12%左右,综合考量,公司2006年的建筑施工业务净利将增长10%左右;

3.公司2005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大幅增至1.27亿(2004年同期为-236万),公司目前的盈利质量更为坚实,这反应公司更加重视对账款的回收;

4.路泽平公路收费稳定,对净利润贡献为500万左右;

5.钱江四桥将贡献800万左右的利润;

篇5:十一五期间社区信息化专项规划

十一五期间社区信息化专项规划

社区信息化是指通过信息技术和手段,改变社区管理和服务条块分割状况,利用覆盖整个社区的信息网络进行资源整合、开发和利用,促进信息共享,向居民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提高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社区信息化是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管理及社区发展的基础环节,是政府加强城市管理和为民服务的有效手段。社区信息化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城市品位,更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一、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本文出自-http:///]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届三中、四中、五中全精神,紧紧围绕市“十一五”规划的战略目标和《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坚持“政府引导、社区自治、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针,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社区管理为龙头、社区服务为重点,拓展现代信息技术在社区管理和服务中的广泛应用,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加快实现社区管理信息化、社区服务信息化、小区智能化和家庭信息化,促进我市城市综合竞争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的提高。

二、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于民。社区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不断满足社区居民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的宗旨,坚持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执政为民、服务于民。

2、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社区信息化建设必须统一规划、统一领导,打破部门和区域界限,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方协作,努力实现各类传输网络、资源网络间的互联互通,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3、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引导的作用,以区为中心,街道为重点,社区为基础,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社区信息化建设。同时,积极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以市场需求拉动社区信息化建设,努力推动信息产业发展。

4、注重实效,梯度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需促用、以用促建”的原则,因地制宜,突出应用,突破重点,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目标

通过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起与全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适应,连接市、区、街道、社区各个层次的社区信息系统,促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发展,推动社会公众服务信息化,培育“信息化亮点社区”,基本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服务、便民利民”的社区信息化发展格局。

1、建立社区信息化网络体系。建立以宽带城域网为依托,政务网为枢纽,街道为主节点,形成横联政府业务部门,纵贯市、县(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实现信息交互的统一政务外网和信息资源交换平台。

2、建立社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社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由社区居民基础数据库,电子化、网络化信息服务,交互中心、呼叫中心、互联网网站(简称“一库两化三平台”)以及信息资源管理制度构成。社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建成后,将不断适应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及部门业务和街道、社区工作的信息需求。

3、建立社区信息技术应用体系。推进信息技术在社区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建设面向基层管理和服务的信息网络,着重发展社区信息服务网络。街道办事处普及OA应用,街道、社区安装社区管理软件并联网使用,面向居民的公共事务管理50以上实现电子化、网络化;为辖区单位和居民提供的服务有50以上实现电子化、网络化;街道建立网页,50以上的社区建立电子阅览室。

4、建立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体系。建立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体系。将社区信息化建设列入政府推进信息化工作和社区建设工作的主要内容,并落实相应的机构进行组织实施;组织分工明确,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街道、社区工作人员获得信息化知识和相关技能培训,街道拥有信息系统的应用维护专业人员。

5、建立社区信息化运行服务体系。实现运行服务的制度化、规范化,促进街道、社区业务流程和服务的优化。围绕业务工作需要和为民服务实际,分别制定相应的制度及规范,指导并保证社区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地开展;结合信息化特点,在信息资源、服务流程等方面,整合和优化各级政府部门面向社区的工作业务。建立市、区、街、社四级社区工作的业务信息数据指标体系和信息交换流程共享体系,并整合完善与之配套的服务管理体系;建立相应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四、社区信息化建设项目安排

根据目前我们的财力物

力及街道、社区的具体实际,我们把社区建设信息化系统工程分为三步来实现:

第一步初步建网

编制一个可以基本满足目前社区民政工作要求的软件,根据实际财力许可建立至少可运行该软件的各级计算机中心(有条件的单位争取一步到位),通过电话网加部分专线的方式来组建网络;建立社区服务内部管理网络系统,提高社区服务工作的效率

与透明度。这样,可以逐步将各种资料电子文档化,完善本地化工作处理与查询,通过非实时网络使社区基层民政工作实现网络化。

第二步完善内网建设

完善系统软件功能,增加OA功能;按系统设计要求完善系统硬件建设;将各种文档资料收集齐全,并形成数据库管理;购买必要的系统软件与数据库软件;在各个服务点设立触摸屏,便于居民自己查询;与各相关部门实现网络连接与数据实时交换;实现社区服务申请管理的电脑化处理;从而使社区的大部分工作与数据处理都能在网上进行,通过专线连接,实现全局性的实时数据资料处理查询。

第三步完善系统整体建设

配置必要的软硬件,建立完善的防病毒与入侵检测机制;通过与呼叫中心等便民利民系统、基层民政业务网、因特网、政府办公OA网的连接,可以实现以下功能:将此软件的应用推广到街道、社区;居民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各种渠道享受服务;形成完善的社区信息收集管理及工作处理体系;最终达到提升社区工作的品位,方便为民的实时网络化服务与管理。

篇6:山东电子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

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是我省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的重点。根据省委、省的总体部署,本着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规划、重点突出的原则,在深入调查、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发展规划,作为今后五年指导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十五”发展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经过“十五”的发展,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省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和加强,已成为我省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基础产业。

(一)产业发展特点

1、产业规模快速壮大。“十五”以来,我省电子信息产业通过实施大公司、高科技、国际化、人才和大行业五大战略,重点促进“三高二新一软”(高性能计算机及外围设备、高速宽带网络与通信产品、高智能信息家电、新型元器件、新型电子材料以及软件产品)产品发展,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包括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业)实现销售收入2824.5亿元,同比增长21.2%;利税136亿元,同比增长21.3%;工业增加值494.6亿元,同比增长23.3%;产品出口达到63.7亿美元,增长33.9%,占全省出口的12.6%。全省电子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利税、增加值和出口分别年均增长33.9%、25.8%、27.3%和 43.2%,五年内分别提高了3.3倍、2.2倍、2.5倍和5倍。2005年,我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产品都保持着较好的增长势头,其中:彩色电视机销售1371万台,同比增长31.3%(其中,彩色电视机(CRT)销售1265万台,同比增长25.8%,液晶电视机销售68万台,同比增长385.7%;等离子电视机销售25万台,同比增长257.1%);微机销售169.1万台,同比增长0.03%;服务器销售9.5万台,同比增长6.3%;传真机销售468万台,同比增长83.5%;打印机销售212万台,同比增长24%;程控交换机销售283万线,同比增长52.2%;移动通讯手持机销售1058万部,同比增长5.8%;电子元件销售112.6亿支,同比增长3.4%。

目前,纳入行业统计的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共有800多家,从业人员达到25.9万人。2005年,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共新增外商投资项目498个,合同外资2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8.2亿美元,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9.1%,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3.6个百分点。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8.2亿元,同比增长40%。

全省电子信息产业资本结构中,国有、外资和营资本比例为66:21:13,股票上市公司达到9家。投资类、消费类和基础类产品结构比例为35:41:24。

2、重点企业集团对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柱作用更加凸显。2005年我省海尔、海信、浪潮、澳柯玛、北洋、首钢东星、宏安、中创等8家企业进入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其中海尔集团连续三年蝉联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之首。2005年,我省8家电子百强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614亿元,占全行业总额的57.1%,大企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

3、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聚集区发展迅速。已初步形成了以青岛为龙头,烟台、威海为主体的信息产业聚集地。2005年,青岛、烟台、威海三市总共完成产品销售收入2356亿元,占全行业的89.9%,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格局初步形成。青岛已成为国家首批电子信息产品产业基地。同时,青岛高新技术开发区(崂山区)的通信产业园和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的家用电子产品产业园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这对我省通信和家用电子产品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提高聚集度有着重要意义。烟台以浪潮LG为主体的通信终端及配套产品产业园、以鸿富泰信息产业园为主体的计算机及其零部件产业园、威海以办公自动化(OA)产品及配套件产品产业园也已具规模并积极争取列入国家级电子产品产业园。

4、软件产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目前,我省从事软件开发生产的企业有800余家,从业人员约4万人。2005年软件及系统集成实现销售额269.7亿元,同比增长16%;年均增长58.5%,五年提高了10倍多。中创软件、浪潮齐鲁软件、浪潮通软、潍坊青鸟华光、积成电子、得安软件、青岛中天等企业列为国家重点布局内的软件企业。2005年,全省累计认定软件企业317家,软件产品登记1580个,软件著作权登记880个;有25家企业通过了CMM认证;有80余家企业获得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中创等13家企业成立了中间件应用联盟。积成电子等28家企业结成电力合作联盟。浪潮等21家企业结成了出口联盟,并被科技部确定为“欧美软件出口试点基地”。浪潮与微软、中创与IBM分别签订了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协议。一批软件产品如金融财务软件、智能交通管理软件、软件中间件、网络安全软件等在全国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软件园区建设有了较大进展,国家级十大软件产业基地之一的齐鲁软件园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拥有各类软件开发企业400余家,综合实力居全国前五位。青岛开发区软件园区规模不断壮大,烟台、威海、济宁、济南历下区软件产业园等被批准为省级软件产业园区。

5、出口快速增长,成为拉动全省机电产品出口的主要力量。2005年,全省电子信息类产品出口交货值共计63.7亿美元,同比增长33.9%,占全省出口的12.6%,占全省机电产品出口的42.7%。其中,彩电、手机、传真机、打印机、集成电路、光电子组件等出口快速增长。全省电子产品制造业累计出口过亿美元的企业有12家,过千万美元企业达到71家;威海三星、浪潮乐金、海尔集团,全年出口金额分别达8.53亿、8.22亿、8.1亿美元,占据全省出口企业前三位,占全省前10名的企业达5家。

6、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近几年,我省采取有力措施,通过自主开发、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以及产学研联合的方式,培育出一批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开发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进一步增强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继山东华光光电子成功开发生产光电子领域第一个“中国芯”之后,海信、海尔等在集成电路领域又有新的突破,其中,海信已成功开发出中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视频处理芯片。另外,服务器、微型计算机、热转印打印机、电子出版印刷系统、电力负荷综合控制系统、传真机、高压陶瓷电容器、发光二极管、荫罩、集成电路用金丝、覆铜板与铜箔等产品在国内已占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多数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或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经过“十五”发展,目前我省全行业拥有国家技术创新试点企业2个,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18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个,开发出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产品,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电子军工企业不断壮大,为国防事业做出了贡献;有12家电子企业的产品应用在“神五”、“神六”的制造、发射和回收等环节,受到国家通报表彰。2000年以来,全行业培育世界名牌产品 2 个,国家名牌产品 25 个,省名牌产品 36 个;取得科技成果3000余项,其中浪潮64位高性能服务器、威海北洋小型热转印打印机等8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创金融系列软件产品、海尔网络家电及家电网络系统技术等7个项目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全行业获得专利8672项,其中发明专利1408项,实用新型专利7264项。

7、军工和系统集成业初具规模。已有40余家企业为军工产品和航天航空工程配套。近几年,我省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推动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生力军。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认证工作稳步开展,在产业中的影响越来越大。系统集成企业遍及全省十七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省拥有300多家系统集成企业,已取得资质企业80余家,具有资质的项目经理500余人。涌现出了一批业绩突出、管理规范、具有自主技术、核心竞争力强的系统集成企业;拥有浪潮齐鲁、中创软件、积成电子、青岛中天、海信网络5家一级资质企业和山大华天、东方电子、鲁能软件、鲁能科技4家二级资质企业。2005年实现系统集成业务收入52.3亿元,同比增长15.6%。

(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省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成效显著,但与先进省市及自身发展的需要相比,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技术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待完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科研成果产业化率较低。二是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缺乏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技术领头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的内外部环境和机制有待完善。三是产业投资力度和研究开发投入偏少,发展后劲不足;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资金紧缺现象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四是产业粗放式发展没有根本扭转,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五是对外招商引资力度不够,缺乏有效措施;国际知名度高、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高的合资合作大项目较少。

六、产业资本结构有待优化,国有及国有控股资本占主导,外资及营资本基础薄弱。

二、“十一五”面临的发展形势

(一)国内外产业发展情况

1、全球产业发展特点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转移呈现由跨国公司主导的趋势;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分工不断细化,开始由产业分工向产品工序分工转变,产业升级也由生产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经营环节转移,新的分工体系已基本形成;由于具有运输成本低、规模经济明显、技术外溢效应强等特点,产业聚集发展态势明显,以美国硅谷为典型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预计未来几年,世界电子信息产业以中低速平稳增长态势为主,预计2010年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将从2004年的1.9万亿美元增至3.35万亿美元,电子信息产业在国家经济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支柱性、先导性、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出。

2、国内产业发展状况

“十五”期间,全国电子信息产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产业规模快速壮大,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的门类不断增多,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我国信息产业一直保持着三倍于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经济指标提前两年完成“十五”计划目标。2005年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8411亿元,同比增长24.8%,其中软件及系统集成收入3900亿元,同比增长40.3%;工业增加值为9004亿元,同比增长28.2%,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13.6%,增速超出全国工业平均水平11.8个百分点,对其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0.8%;利税1742亿元,同比增长6.5%;进出口额达到4887.3亿美元,在全国外贸出口中继续位列第一,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4.4%。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国经济第一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整体规模紧随美国,居全球第二位,约占全球产业总量的10%。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连续多年持续、高速地发展,加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信息安全实力,大大提高了国家对国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推动了会进步,改善了人生活,在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战略性作用。尤其是近五年来,聚集效应开始显现,经济规模和产业聚集度明显提高。目前国内已初步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三大信息产业圈,并形成了以产业高度聚集为特征的青岛、北、上海等9个国家级产业基地。

(二)面临的发展机遇

国际经济的复苏和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将进一步促进我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1、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广阔的国内外市场。经济全球化进程正在加快,资本的流动、市场的分割已经超出国界,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关系日趋增强。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正从美国、欧洲以直接投资为主的方式向中国及东南亚国家转移。出于竞争的需要,以及我国良好的聚集效应和巨大的市场空间,众多跨国公司将产品的制造基地、研发基地以及大量资金向我国大陆转移,为我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2、国家采取积极的宏观调控策,重点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电子信息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对外开放较早、经济发展较快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也呈现产业梯次转移的大趋势。这为我省扩大招商引资、带动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3、2004年以来,全球信息产业开始复苏,并迎来了新一轮平稳发展期。当前,信息技术出现重大突破,产业发展显现新态势,产品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随着信息技术数字化、网络化、宽带化,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广播电视及音像技术互动和融合,信息技术长期孕育的3G技术、Ipv6等技术的逐步成熟,由此推动的新产品、新业务、新应用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全球信息产业发展的热点,为信息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4、2004年,我省被国家确定为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试点省后,出台了许多优惠策和意见,增大增强了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投入渠道和力度,加强了推动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入。这为信息产业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目前我国正大力推动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建设,这将给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及产业园的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三)存在的挑战

1、信息产业在国经济和全行业的优势面临考验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策的贯彻落实,一些发达地区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率先开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当他们深厚的科技和人才资源被策和措施激活后,将焕发出巨大的力量。我省电子信息产业需要百倍努力,方可保持在全国电子信息产业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全省工业发展迅猛,上半年GDP、投资增速、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利润增速等方面山东均处全国领先地位。信息产业必须十分努力才能保持在省国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

2、科研力量相对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长期以来,山东省科研力量相对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核心技术成为我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关键技术尤其是核心技术还受制于人。与此同时,会需求日趋多元化,用户需求个性化趋势使技术和市场的关系更为复杂,发展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在增加。如果不能适应这些变化,跟不上世界产业发展的步伐,我们将面临着进一步拉大差距的危险,甚至在新一轮的发展周期中落伍。

3、引进外资形势充满挑战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利用外资最大的行业,世界500强中的电子电气类跨国公司全部都已来华投资,全球信息技术100强企业中的90%也已在中国投资。在新一轮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产业梯次转移中,中国凭借稳定的治环境、广阔的市场空间、丰富且低成本的劳动力和智力资源,继续成为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重点关注对象。但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我国周边国家也想方设法吸引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印度、越南等一些信息产业的后发国家在资源、成本方面的优势也将逐渐显现,使得承接产业转移的“争夺战”更加激烈。特别是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后,墨西哥将成为外商投资的新热点,将在许多领域与我国展开直接竞争。

4、贸易壁垒、出口退税率下调,使产品的出口难度会进一步加大。日益壮大的区域性经济组织会对我省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造成区域性贸易壁垒,使我国电子产品出口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同时出口退税的下调,人币升值等,也将进一步影响我省电子产品出口。

三、“十一五”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继续按照省委、省提出的建设制造业强省及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部署,按照“优先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思路,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壮大规模,着力自主创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和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综合实力,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带动全省经济和会发展。

(二)发展思路:以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强省为目标,把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着力点,创新发展思路、发展模式、体制和机制;认清和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产业发展趋势、消费需求结构和投资转移方式的变化;正确处理好规模与效益、结构优化与资源利用、自主发展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抓大与促小、投资与资源节约的关系(简称2个提高,3个创新,4个适应,5个关系)。以大力招商引资,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拉长产业链,发展产业群,加强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为重点,继续做大产业规模;以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突出“三个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大力培植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和关键技术产品为中心环节,形成做强产业的重要基础;积极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重大技术突破和符合国家行业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突出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市场资源的培植,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培植一批大企业,发展一批中小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名牌”战略,吸引更多的外资项目。加快壮大一批支柱产业,发展一批企业集团,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实施一批重点创新工程,推动我省由信息产业大省向强省的转变。

(三)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省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以两倍于全省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发展,到2010年,产业规模位居全省工业和国内同行业前茅,产业运行质量明显提高,产品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出口创汇大幅度增长,成为带动我省经济增长、结构升级的支柱产业和增强综合实力的战略性产业。

1、主要经济指标

到2010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7000亿元,年均增长20%;其中软件及系统集成销售额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30%;实现工业增加值1200亿元,年均增长20%;利税360亿元,年均增长20%;出口交货值1100亿元,年均增长17%。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约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0%以上,成为我省重要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占全省机电产品出口额由目前41.7%提高到50%以上,成为拉动全省工业出口的重要力量。

2、技术创新目标

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明显提高,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转化率大幅度提高。在集成电路设计、软件、新一代网络和通信、数字视听、新型元器件等关键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其研发能力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成技术创新项目及成果5000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00项,国内领先水平500项。加大名牌培育力度,争取达到3-5个世界名牌,50个国家名牌,100个省级名牌产品。

四、“十一五”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一)重点发展领域

重点发展高性能计算机与外围设备、高速宽带网络与通信产品、集成电路、软件、高智能信息家电、新型元器件、新型电子材料和汽车电子8大产品领域。做大做强计算机、通信、信息家电产业;发展壮大电子材料、元器件和软件产业;积极培育集成电路设计、光电子、新型显示器件、汽车电子和机床电子等新兴产业。大力推进2个国家级产业基地、7个国家级产品产业园和以胶济铁路沿线城市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带建设。加大对集成电路、软件等核心产业和技术研发的投入和策扶持,促进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做大做强。

1、做大做强信息家电产业

重点加快高智能信息家电的研发生产,加强其外围配套产品的发展,拉长产业链。抓住数字电视发展和普及的有利机遇,加快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研发生产,集中力量突破公共软件平台、嵌入式操作系统、中间件、数字压缩编解码芯片、视频处理芯片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采用数字处理技术的高清晰度电视、投影电视、液晶电视和等离子体(PDP)电视。完善从原材料到零部件、整机生产产业链,形成配套产业。增加海外投资,扩展国际市场,培植跨国大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2010年,形成各类彩电2500万台的生产能力,各类信息家电总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

2、壮大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和配套件产业规模

以浪潮、海尔、海信、烟台东方、烟台鸿富泰、威海北洋、威海三星等企业为基础,跟踪国际最新技术,针对用、军用、商用、工业用各应用领域,大力发展服务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显示器及打印机、传真机、扫描仪、键盘、机箱、主板、显卡等外围设备和配套产品,加强配套能力,拉长计算机产业链。以烟台鸿富泰为主体,建成国内外重要的计算机及配套件产业基地。以浪潮集团为主体,建设国内重要的高性能服务器生产基地。2010年达到各类微机500万台、服务器160万台,传真机1000万台,打印机500万台,计算机主板400万块、显卡300万块的生产能力,实现总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

3、发展壮大软件产业

充分发挥国家产业策的引导扶持作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商品化能力,“以用立业”,促进优势企业发展,做大产业规模,提升软件产业比重。积极推动软件产业基地和出口基地的发展;大力发展自主品牌的产品和服务;鼓励软件企业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重点支持软件中间件、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开发工具、网络和通信软件和信息安全产品的发展,加快发展软件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服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继续推动软件正版化工作;着力抓好软件产业基础环境建设与相关服务。发展壮大10个以上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大型大型软件企业,30个过亿元软件企业,培育20个以上软件著名产品。

4、大力发展网络与通信产品

抓住国家3G发展和应用、第二代互联网建设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数字程控交换机、光通信系统、路由器、无线接入系统、手机、基站及网络产品和配套件,形成区域优势。促进整个网络和通信产业链的发展。2010年,形成交换机2000万线、手机2000万部的生产能力,通信和网络产品实现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

5、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充分发挥我省目前高校、科研单位、企业集成电路中心的基础优势,加快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法人资格的建立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资格认证,紧密结合我省电子产品制造业、改造传统产业和国经济与会信息化发展需求,促进科研、生产、应用联动,建立科研、生产、应用、服务联合体,尽快形成有利于现有资源发挥、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快速成长和为企业生产发展服务的体制和机制,促进一批已具备一定基础条件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尽快成长起来。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发展的策环境,构筑有利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和服务体系,加强与省内外、海内外合作与交流,加快人才培养、引进和积聚,加大对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公共技术平台、服务平台、人才交流培训平台建设的投入,重点培植海尔、海信、浪潮、山东大学、哈工大威海国际微电子中心、滨州芯科等6家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公司),使之成为国内乃至国际有影响力的带头企业,积极推进以青岛和济南为中心的两个集成电路设计基地的建设,加快人才、技术、资金、企业的引进,形成聚集效应,不断壮大集成电路设计产业规模,形成一大批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和人才队伍。密切跟踪国际集成电路发展的新趋势,大力发展和应用SOC技术、IP核技术,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在消费类电子、通信、计算机、工业控制、汽车电子和其他应用电子产品领域形成特色优势,成为国内在上述领域中重要的集成电路设计基地。

6、有重点地发展新型元器件

重点发展光电子与新型显示器件、宽屏超大尺寸彩管荫罩、新型片式元器件等产品。发挥国内高校、科研单位的研发优势,以山东华光光电子公司、潍坊高新区、东营高新区、济宁英克莱等区域和企业为基础,广泛开展产学研联合,大力招商引资,通过大项目引进、引导会投入,大力发展光电子材料、外延片、发光器件、激光器件、半导体照明、LED显示屏等,使之成为较为完整的光电子产业链,壮大光电子产业规模。积极推进新型显示器件、片式元器件的发展。到2010年,全省新型元器件产品实现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以上。其中光电子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成为国内重要的光电子产业聚集区。

7、电子材料产业迈向新台阶

充分发挥烟台在集成电路用金丝、高电解铜箔、覆铜板、钕铁硼磁性材料、纳米电子涂层材料、液晶材料等方面已有的优势,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和国内外知名的电子材料产业基地;淄博要在陶瓷覆铜板(DCB)、氧化铝陶瓷基片、陶瓷电容、陶瓷谐振器等方面,加大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步伐,尽快形成区域优势和特色。积极促进半导体硅材料向大规模、大尺寸、深加工方向发展。重点在显示器材料、电路材料、光电子材料、电池材料、硅材料、磁性材料、纳米材料、电子陶瓷材料等九大产品领域形成优势。到2010年,新型电子材料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以上。

8、以应用带动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

鼓励自主开发,促进汽车电子工业与汽车工业的互动发展,着力提高产品设计和研发能力,逐步提高国产化能力。重点发展各类汽车控制单元和智能化产品,并向总线控制(CAN)产品过渡;提高车载电子产品水平,加快汽车制造信息技术应用产品和维修服务电子设备的发展。

此外通过产学研结合、招商引资等多种形式,积极推动和扶持发展船舶电子、医疗电子、机床电子等应用电子产业,拓宽产业门类,形成新的基础优势。

(二)主要任务

大力推进2个国家级产业基地、7个国家级产品产业园和以胶济铁路沿线城市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带建设。

1、加快青岛、烟台2个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 在进一步发展青岛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同时,加快建成以烟台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依托的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力争“十一五”期间,把青岛、烟台建成集自主研发、加工制造、配套便捷、物流高效于一体的、具有区域特色和较高国际知名度的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2、大力推进7个国家级电子信息产品产业园建设

加快已有的国家级青岛高新技术开发区(崂山区)的通信产品产业园、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的家用电子产品产业园和济南齐鲁软件园建设,使其做大做强。

依托烟台的浪潮LG手机生产及一大批外围配套企业在移动通信领域的技术和生产规模优势,建成烟台手机及配套件产品产业园。

以烟台鸿富泰产业园为基础,发展主流产品,完善外围配套产业,形成计算机及配套件产品产业园。

以威海现有的传真机、打印机及其关键件和配套件产业为基础,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形成办公自动化设备及配套件产品产业园。充分利用潍坊电声产品从开发、生产到市场营销已形成的基础和潍坊市对电子信息产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所营造的发展环境,加快建立潍坊电声产品产业园,使其尽快壮大规模。具备相应条件后申报国家级电声产品产业园。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推动潍坊光电子产业聚集区的发展,待条件成熟后申报相关产业园。

3、建设以胶济铁路沿线城市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带

利用青岛纳入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基地的契机,进一步抓好产业基地、产业园的建设,以胶济铁路沿线城市为主体,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带。

(三)重点工程和项目

在积极与国家和省有关部门衔接,做好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各类专项争取工作的同时,围绕我省“十一五”发展目标和重点,组织实施以下重点专项工程:

1、计算机、外围设备及配套件产业链专项 支持服务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显示器及打印机、传真机、扫描仪、键盘、机箱、主板、显卡等外围设备和配套产品,加强配套能力,拉长计算机产业链。

2、通信及网络产品产业链专项

支持数字程控交换机、光通信系统、路由器、无线接入系统、手机、基站及网络产品和配套件,形成区域优势。

3、支持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发展专项 发挥我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优势,以整机应用带动我省集成电路设计业的发展。重点支持消费类、通讯类、安全类、控制类、汽车电子等芯片设计产品的研发,尽快形成基础优势和产业规模。

4、重点软件产品专项 坚持以应用促发展,重点支持自主基础软件和支撑软件的发展。鼓励企业开发面向新一代网络和通信产品、数字视听产品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促进重点行业国产应用软件系统的技术水平和集成服务能力。

5、信息家电产业链专项

以完善整机类信息家电产业链为主线,重点支持中小企业配套产品研发和生产能力的形成,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

6、新型电子材料专项

鼓励企业实施针对提高研发能力和扩大生产规模的技术改造。重点扶持电子新材料的发展,支持现有电子材料企业做大做强。

7、光电子及新型显示器件专项

8、应用电子产品专项

支持船舶电子、医疗电子、机床电子等应用电子产业的发展,培育我省电子信息产业新的增长点。

9、网络与信息安全产品专项

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支持信息安全专用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重点支持具备防火墙、入侵检测、防病毒、认证等安全功能芯片的设计和可信计算体系产品的研发,促进后加安全向本原安全转变。

10、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专项

加强策引导,支持开发环境建设及标准制定相关项目的实施。重点在信息家电、网络和通信产品、电子材料方面有所突破。

五、主要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十一五”期间,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将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重点利用国家专项、省有关部门资金,每年实施重点技术创新工程项目100项;加快由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为核心组成的“公共研发平台”,以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公共技术平台”,以提供检测条件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公共检测平台”,以提供科技文献、情报、信息服务为主的“科技信息平台”,以促进高新技术产权交易、风险投资为目的“技术产权交易平台”五个平台的建设;加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支持产品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升级;加强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等,到2010年,建成20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和6个集成电路设计中心。

(二)大力招商引资

加强专业招商,对口招商,针对大项目,盯住大企业,重点做好TFT、集成电路、LED照明、笔记本电脑、软件园区建设、手机配套、光电子、汽车电子、机床电子、船舶电子、医疗电子等重大外资项目的洽谈和实施工作。

(三)继续强化企业技术改造工作力度,积极拓展融资渠道

一是充分发挥省对企业技术改造的各项策,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十一五”期间,年均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30项以上。二是在国家金融策指导下,扩大贷款融资。三是积极争取企业债券发行额度,扩大直接融资。四是在现有上市公司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整体、部分或拆分到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扩大会融资。五是建立和吸引风险投资。

(四)实施大公司战略

建立协调机构,完善工作机制,制定策措施,指导、促进大公司发展。加强市场监管、产业损害预等方面的立法工作,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倡导有序竞争。出台《山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大公司发展战略和实施意见》,促进对产业发展有明显带动作用的大公司的发展。到2010年,形成销售收入过500亿元以上企业2家,100亿元以上企业6家,10亿元以上企业50家,1亿元以上企业200家。

(五)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高度重视对众多中小企业的扶持和发展,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降低发展风险,避免产业波动。选择200家中小型企业,在策和资金方面给予扶持和引导,使之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成为壮大产业规模和实力的新生力量。

(六)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扩大产品出口和海外投资

加强信息、市场、策引导,鼓励企业大力开拓欧美、俄罗斯、东南亚、拉美、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市场,积极总结、探索新时期“走出去”模式和经验,扩大产品出口和海外投资,逐步实现由单一货物贸易向与资本贸易共同发展的方向转变,进一步提高我省信息产业国际化水平。

(七)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

加快建设依法行、高效运转、配套完善的行业管理体系;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加强对行业的宏观指导与市场监督,创造有利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策法规和市场竞争环境;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和专业协会,为产业发展和企业经营做好咨询、评估、引导投资、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工作。

(八)制定有效的扶持引导策,加强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 不断扩大投资规模,充分发挥支持产业发展的基金和产业发展专项贷款资金的作用,引导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和体现意志的产品、技术和重点项目的快速发展。出台有关促进产业发展的策、意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确保我省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九)实施人才兴业战略

加强高级信息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研究制定更有利于造就企业领军人才和技术带头人的分配策和激励措施;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计划,通过高等学校、办或私营机构、企业、中介机构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大职业教育和培训力度,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强各级产业主管部门和人员专业化建设,提高行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

六、2020年远景展望

上一篇:aabb式的四字词语下一篇:向全市人民拜年的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