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方法

2024-04-22

教学研究方法(共9篇)

篇1:教学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之行动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方法简介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在群体动力学研究中首创的方法。他将个人行为的“场理论”应用于群体行为的研究,提出了“群体动力学”的理论。在他看来,行动研究代表了实验与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行动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弄清某种教育作用对实际的教育过程产生的效果,并对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进行评价,用以改进实践活动。这可以看出其着眼点在于改善实践活动。目前,教育心理学、组织管理等研究领域引入此法,用来探讨改进教育方法和改革评定方法。行动研究法与那种为控制研究方法,使研究对象不受研究者或实验事态影响的传统研究方法的区别,在于共同参与,即由研究者和行动过程的实践者结成一体,共同组成课题组,共同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在实践活动的进程中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评价或有新的发现、再计划、再实施、再评价或发现……的方式不断进行。

二、行动研究的定义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

三、行动研究的类型和适用范围

行动研究的类型大体上有两种,一是独立进行的行动研究,二是联合性的行动研究。分为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分别为: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协作性的行动研究(理论工作者与教师合作);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的适用范围主要是适用于教育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的研究,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的特点是规模小,研究问题范围窄,具体易于实施,但力量单薄,很难从事深入的、细致的、说服力强的研究。协作性行动研究的特点是可以发挥多个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但可能在理论的指导方面较欠缺。

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是专业研究人员、教师、政府部门、学校行政领导等组成的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从事研究。这是较为理想的行动研究,它的特点是有专业人员参与,有较强的理论指导,研究力量大,充分的发挥领导、教师、研究人员的作用。

行动研究的适用范围主要是适用于教育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的研究,以及中小规模而不是宏观的实际研究。针对教育的实际情境而进行,从实际中来又回到实际中去。具体表现为:课堂教学研究将改革措施实施于教学过程;对课程进行中小规模的改革研究;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提供新的技术和方法;学校管理评价;对已确诊的问题所施行的改革措施,如困难学生的教育措施,不良心理行为的娇正,环境因素的变革等。

四、行动研究法的特征

(一)以解决问题,改进实践为目的。从行动研究的过程中可见:预诊在于发现实践中的问题。行动阶段在于解决问题、改进实践。

(二)研究与行动相结合。行动研究的过程是研究进行的过程同时也是行动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以“共同合作”的方式进行,扬长避短。行动研究要求教师运用理论,系统的反思自己的实践,要求研究者深入实际.从实际中发现问题。并直接参与从计划到评价实际工作的过程,与教师一起研究他们面临的问题。所以行动研究以相互参与和共同研究的方式在研究者与教师之间架起了桥梁,使之共同合作扬长避短。

(四)行动研究具有一个不断展开的螺旋过程。从行动研究的框架中可见第一个循环完了之后,进入第二个循环,从而使行动研究的整个过程构成一个不断上升的螺旋过程。

五、行动研究的优点和局限

(一)行动研究法的优点主要表现为:

1、适应性和灵活性

行动研究简便易行,较适合于没有接受过严格教育测量和教育实验训练的中小学教师采用。行动研究容许边行动边调整方案,不断修改,经过实际诊断,增加或取消子目标。实验条件的控制比较松缓,注重实际的教育环境,较有利于在教育这样复杂的研究现象和领域内进行。

2、评价的持续性和反馈及时性

行动研究强调评价的持续性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整个研究过程。反馈的及时性从两个方面看:一是及时反馈总结。使教育实践与科学研究处于一动态结合与反馈中。二是一旦发现较为肯定的结果,便立即反馈到教育实践中去。

3、较强的实践性与参与性

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教育研究紧紧围绕着学校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行动。参与性体现在典型的行动研究中,研究人员由专职研究人员、行政领导和第一线教师联合构成,研究人员直接或间接参予方案的实施.4、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

在较成功的行动研究中,可汇集多种研究方法的作用。理想的行动研究法应是多种科学研究方法的灵活和合理的并用。

(二)行动研究法的局限性: 行动研究法的局限主要表现:由于其非正规性而缺少科学的严密性,在实际研究中,不可能严密控制条件,其结果的准确性、可*性不够

六、行动研究的一般操作步骤和程序要点

行动研究法产生以来,人们除了公认行动研究法是一种扩展的螺旋式结构外,对于实施的具体步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现在介绍以下两种行动研究的模式:

(一)四环节(四阶段)模式: 即计划--行动--考察--反思

四个循环阶段。“计划”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环节。计划应以所发现的大量事实和调查研究为前提。它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设想是行动研究者(行动者和研究者)对问题的认识,以及他们掌握的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和各种条件的综合;设想还包含了行动研究的计划。“计划”包括总体计划和每一个具体行动步骤的设计方案,特别重视计划中的第一、二步行动。

“行动”即实施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的执行和实施具有灵活性。随着研究者对问题认识的逐渐明确,以及行动过程中各种信息及时的反馈,不断吸取参与者的评价和建议,对已制定的计划可在实施中修改和调整。行动是不断调整的。

“考察”是第三个环节。考察内容有:一是行动背景因素以及影响行动的因素。二是行动过程,包括什么人以什么方式参与了计划实施,使用了什么材料,安排了什么活动,有无意外的变化、如何排除干扰。三是行动的结果,包括预期的与非预期的,“反思”是第四个环节。反思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周期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周期的中介。这一环节包括:整理描述,评价解释,写出研究报告。

(二)六步骤模式具体步骤为

预诊--收集资料初步研究--拟定总体计划--制定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

1.预诊: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发现问题。对学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得出行动改变的最初设想。在各步骤中,预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收集资料初步研究:这一阶段成立由教研人员、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对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诊断性评价。

3.拟定总体计划:这是最初设想的一个系统化计划。行动研究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所以总体计划是可以修订更改的。

4.制定具体计划:这是实现总体计划的具体措施,它以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前提,有了它,才会导致旨在改变现状的干预行动的出现。

5.行动: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在实施计划的行动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可行的,则可以进入下一步计划和行动。反之,则总体计划甚至基本设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调整或修改。这里行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检验某一设想或计划,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6.总结评价: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评价。这一阶段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和评价。从上述行动研究法的六个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具有动态性,所有的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的;二是较强的联合性与参与性,研究者、教师、行政人员的全体小组成员参与行动研究法实施的全过程。三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于行动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终。从上述行动研究法的六个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具有动态性,所有的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的;二是较强的联合性与参与性,研究者、教师、行政人员的全体小组成员参与行动研究法实施的全过程。三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于行动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终。

篇2:教学研究方法

一、传统教学法

(一)讲授法

1.含义:教师使用连贯的语言向小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智力和能力的教学方法。

2.优点:⑴能在较短的时间里给学生传授大量的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⑵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⑶教师富有艺术性和情感性的讲授能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的目的。⑷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3.局限性:⑴形成被动听讲的习惯。⑵接受式,易导致满堂灌。⑶不利于因材施教,不能顾及学生的个性差异。

(二)演示法

1.含义:教师配合讲授和谈话,通过给学生展示实物、直观教具、示范性试验或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方式,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2.优点:使学生获得直观、典型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理解书本上的概念、原理和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

3.局限性: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对其他感兴趣去了;教具准备麻烦、混乱

(三)阅读指导法

1.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知道学生阅读的过程,以此使小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

2.优点: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自学能力 3.局限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耗时多,见效慢

(四)讨论法

1.含义:根据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些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辩论,辨明是非真伪,以此提高认识或弄清问题的方法。

2.优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3.局限性:学生获得的知识是零碎的,缺乏系统性;讨论中学生发言比较粗糙,不够精确,有些学生缺乏鉴别能力,容易是非不分;没有重点,偏离主题 二.新的教学方法

(一)发现法

1.含义: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取知识的一切方法。

2.优点:⑴提高智慧潜力⑵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移⑶学会发现的试探法⑷有助于记忆。3局限性:⑴忽视了学习过程的本质特征⑵忽视了学科的特点⑶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

(二)引导探究法 1.含义:“引导”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学习的情境,制定出与问题的各方面有紧密联系的已研究方案,它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出现一个又一个有益的好念头,向预定的目标探索前进,这里的关系是教师要善于提出好问题,使学生能够最自然地获得知识。

“探究”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独立思维活动,进行类比、分析、归纳、综合、概括,逐步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和自己发现新的知识.2.优点:“引导探究法”在于充分发挥师生的两个积极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新的感受,形成清晰的观念,着眼于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培养独立思维能力和探究能

(三)纲要信号图表法

1.含义:是一种由字母、单词、数字或其他信号组成的直观性很强的教学辅助工具。

2.优点:图表形象、直观,有利于记忆,能使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能有效地组织教学过程;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4.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3.局限性:即使是有经验的教师,要编制一份优化组合的纲要图表也要花一些时间,所以低年级的学生不可能自己独立编制这种图表。

(四)范例教学法

1.含义:范例:是指“好的例子”,“典型的例子”。让学生通过学习有限的精选过的典型例子来掌握一般性的概念、规则、程序,并借此加强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活动。

2.优点: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独立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学生学习范例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4.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和迁移能力。

3.局限性:很容易导致学生形成定向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五)六课型单元教学法

篇3:教学研究方法

与之相适应,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也应运而生。本文, 笔者旨在对探究性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对比研究, 希望为现有教学方式与模式提供借鉴。

一、比较的主题和范围

1. 比较的主题。中学教学中探究性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

2. 比较的范围。上述两种教学方法的教学过程、教学优点及教学缺点。

二、比较的标准

经过在高中的半年实习, 笔者发现上述两种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与实施效果不同。因此, 本文, 笔者旨在分别论述上述两种教学方法的利弊, 以为未来的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三、比较分析

1. 探究性教学。

最早提出在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的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 科学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1) 探究性教学的教学过程。其基本过程可总结为:阅读—分析—比较—归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情境的阅读,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理解, 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大胆发挥想象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要对学生的假设给予适当评价, 引导学生有序有效地进行深入研究。在学生给出答案时, 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复习相关知识, 使之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另一方面要启发学生注意同预想结果不一致的现象, 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启示。

(2) 探究性教学的优点。一是可以充分调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二是在启发式教学思想和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指导下, 遵循了学科的特点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三是可以改善师生关系, 使他们更和谐、更民主、更平等地相互交流, 共同发展。四是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 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3) 探究性教学的缺点。一是多适合小班教学, 在大班实施时难度较大。探究式教学需要课堂教学在老师的指引下一步一步向下进行, 但是现在高中许多班级都是大班授课, 老师很难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性教学实践;而在一些基础相对不好的班级, 探究式教学还很容易引起班级骚动。二是耗时较长, 实施困难。以地理课为例, 在中学, 地理课程一周一般只有两个课时, 若使用探究性教学法, 一节课就只能讲一个小专题, 会影响课程进度。三是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然而, 在大班教学中,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影响了教学效果。四是对老师的知识结构有较高要求。采用探究性教学法时, 学生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回答或发现, 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有丰富的知识以应对学生的“奇怪”思维。五是学生个性也制约着探究性教学法的应用。有些学生较为内向, 在讨论的过程中不会参与进来, 设定的教学目标在他们身上很难达到。

2. 传统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方法中, 最典型的是“学—思—习—行”模式, 这是我国最早的一种教学模式。

(1) 传统教学法的基本过程。其基本过程可总结为:复习旧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在上课之前, 老师要求学生先复习旧课来强化记忆、加深理解, 之后根据新课的内容, 设置一定的引入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新课是教学的核心, 在这一过程中, 以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为主, 学生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教师在课后通过学生的课堂和家庭作业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2) 传统教学的优点。一是便于与板书结合, 重点突出。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凭自己的技巧, 把复杂的事物和现象迅速绘制成简略的黑板图, 运用板图板画同步进行教学, 语言与图像紧密结合, 使知识化繁为简, 能准确切中知识要点, 强化重点。二是教学过程非常简单, 教师只需要依据课程进度把教材讲解清楚就行了。三是经济快速。传统教学可以大班授课, 并且在一堂课上可以讲解很多内容, 依据课程进度, 一学期下来可以省下大量时间用来复习所学知识。四是契合现行的考试制度。

(3) 传统教学的缺点。一是课堂的一切活动都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单纯地听, 很少有思考的时候。二是教师的教学以知识传递为主, 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三是课堂活动很少, 只是采用单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学习过程中老师省事学生累。四是传统教学下的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是威严的角色, 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听从老师的指挥, 师生间无法进行有效沟通。五是效率低、学习周期短, 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

篇4:教学研究方法

关键词:机械故障;判断方法;维修方法

1.机械维修学科的主要问题

首先,就机械维修学科属性来说,是理工科院校必修的专业科目课程。其主要特点就在于综合性和基础性和实践性。而且能够直接应用到生产环境中。机械维修教学的主要作用就是让学生通过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并能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不断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逐渐获得具有专业维修人员的基本素质。其次,对于该学科的主要问题来说则主要体现在下面几点:首先,主要表现在学科局限性上,该课程教学过分注重实践,往往忽略对学生感性能力的培养此外,本课程涉及多种科目、内容多且杂乱,而学生知识储备有限,这就造成两者间的矛盾,给教学带来困难。再次,就教学方法而言,很多老师过分注重单向的讲授知识而不与学生交流,这就容易消磨学生积极性。最后,执教老师在教学中也存在把教学精力过多的放在课程之中的问题,而很少关心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技能掌握情况,这就直接限制了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实力的提高,进而限制了高技能人才的产生。

2.机械故障判断和维修方法的教学分析

2.1 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设备维修的重要性

设备出现故障是普遍性的问题,因此认识设备维修的重要性对于学生来说,就极为重要,是学生认真学习维修知识的前提。只有学生从思想上能够充分重视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以及维修,才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动力。通常设备维修的重要性主要有保障机械设备运行稳定、设备寿命增加和降低设备成本。

2.2 让学生充分了解机械故障状态和判断方法

对于学生来说,由于缺乏具体的实践经验,所以让他们快速判断设备是否出现故障就显得非常困难。这就需要老师结合前人的经验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判断机械故障的主要方法:第一,感官观测法。让学生通过手触、眼观的方法查看机械设备是否存在变形、裂纹以及腐蚀和泄露等明显或者隐藏的故障状态;还有就是紧固件是否出现松动和发热异常、设备是否振动剧烈和颜色出现改变等,另外通过声音是否出现严重噪音,这些都是感官判断法。第二,采用嗅觉感知法。教师要教会学生通过嗅觉感知的方法判断机械设备是否处于故障状态。比如设备有无焦味,油脂是否出现异味等。第三,要教学学生采用问询之法来进行故障判断。比如查看设备维护资料,问询设备使用人员,并且查阅设备过往的故障历史和规律等。第四,采用检测设备进行检测。通过检测设备的各种参数来判断故障。

對于机械设备来说,故障类型通常有下面几种:第一,设备零件变形和磨损。这种故障常发生再齿轮和轴承以及箱体等零部件。因为长时间的摩擦会导致零件的磨损,以及在载荷的作用下会产生裂纹等,这种故障不能够矫正只能够报废并重新更换。第二,紧固件和连接部件出现松动。此时可以采用小榔头或者手摇的方法来判断零部件是否出现松动,或者通过敲击听声,如果声音变哑,那就可能出现了松动。第三,振动和噪音明显。此时需要检查设备运动振幅的缝隙是否增大,可以对比相关的标准进行检测,另外零部件的松动也会导致噪音变大,还有就是轴线如果不居中,也会形成噪音或者振动异常。第四,检查零部件是否存在着漏气和漏液的现象。此时要查看管路接口是否存在着漏油漏气痕迹,并且聆听是否存在着漏气声,或者使用肥皂水涂抹如果漏气就会出现泡沫,这些都能够判断出是否漏气。

3.学生需要学习的维修方法

根据机械故障发生部位和类型的不同,械故障的维修方法主要分为一下几种。

3.1 裂纹和磨损以及变形等的故障维修

(1)焊接修补法。将通常的焊接技术用于修补被磨损的机械零件,不同的材质有不同的焊补方法,常见的有两种:①低碳钢件的补焊,通常是含碳量越高,可焊性越差。一般是低碳钢的可焊性最好,只有当零件受约束力很大或环境温度很低时施焊才有出现裂纹的可能, 此时应注意选用优质焊条施工,加上合理的工艺,便能使之抗裂性增加。②铸铁件的补焊。这种材料主要应用在机座等部位。通常用气焊热焊法和气焊冷焊法等不同的焊接方法进行维护。

(2)堆焊。对于缺损的零部件,通过堆焊的方法来修复。通常使用人工电弧焊或者气焊的方式,堆焊中的层厚精密度能够实现0.8毫米。

(3)可以将磨损件涂抹一层保护层,通常使用热喷涂法来实现,主要是将材料热融化之后再使用气流将其雾化,从而喷涂到这些需要修复的零部件上。

(4)采用电镀法来修复。这种方法主要利用电解原理,将电解液中的金属离子转化成金属原子,并覆盖到需要修复的零部件上,从而解决故障。

(5)当需要维修的零部件机械强度较差时,可以使用粘结技术对这些有裂纹或者孔隙的表面进行粘结,从而恢复这些零部件的机械强度。

3.2 紧固件和连接件松动维修法

使用标准力度对紧固件进行禁固,既不能够低于预紧力,也不能够严重超过预紧力。

3.3 对于噪音和振动幅度大的维修法

如果机械内部细缝不合标准,需要重新调整,另外禁锢内部零部件,重新校准轴线,同时要对于摩擦部位需要增加润滑油,如果有异物,需要及时取出并清洁机械的内部环境。

3.4 漏气漏油的维修

更换密封圈以及垫片,同时要清洁结合面,如果存在裂纹还需要进行补焊,修复漏洞。总而言之,通过有效的维修教学并积极引导学生实践,就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维修实践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超.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改革与实施[J].新技术新工艺.2012(05)

[2]田小静,刘爱云.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改革实践[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篇5:科学方法教学方法及尝试论文

科学方法教育有隐性和显性两种方式。隐性方式是指让学生的认识过程模拟科学探究过程,但组织教学过程中又不明确揭示其所采用的科学方法。这种方式重在使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感受科学方法,体会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策略;而显性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公开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学生通过有意识地学习科学方法,达到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和形成科学态度的目的。在初中阶段,科学方法隐性教育占重要地位,但在高中和大学阶段,显性教育就显得比较重要,所以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典型的物理科学方法在恰当时机加以显化,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之目的。

二、显性教育的理论思路

物理学科的基本结构包括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以及它们间的相互联系。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其形成过程就是应用科学方法的过程,而科学方法作为物理认识活动的中介,是连接物理现象与物理知识的纽带,只有通过科学方法的参与,物理概念和规律才有可能上升为知识形态。物理理论的应用同样需要科学方法的参与。以科学方法为中心的物理学知能结构理论认为,以科学方法作为物理认识活动的中介,可以展现出它们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图中的箭头表明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科学方法处于物理学知能结构图的中心,分别与其他四个部分相连,发生着单向或双向作用。不同部分之间也会发生联系,但这种联系须经由科学方法才可以实现。

三、显性教育教学实践

从物理教学实践来看,科学方法教育主要体现在物理学知能结构的两条路径上。

(1)物理现象→科学方法→物理知识。

这一路径反映了物理知识的获得过程。杨振宁指出:“绝大部分物理学是从现象中来的,现象是物理学的根源。”然而,从物理现象出发并不能直接得到物理知识,人们必须经过科学方法的加工整理才能获得物理知识。

科学方法支配着知识的演化和发展,是隐藏在知识背后的一只无形的手,物理教学不仅要按照科学方法的逻辑组织教学,还应该将这种逻辑显现出来,使学生既能体会到逻辑的力量,又能掌握这种逻辑发生的条件和步骤。同时,科学方法具有知识加工、获取和建构等功能,“应将方法视为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视为知识的脉络,按照科学方法所展示的路子,去织教材,安排教学进程”。进行科学方法教育需要与知识教学相结合。

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基础和基本方法。例如单就《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基本程序:实验原理如何设计,实验具体需要如何操作,实验数据如何处理,每一个过程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教育因素。设计原理时需要运用控制变量法从而确定a跟F、M的定量关系;使用直接测量的方法还是用比较的方法来确定加速度;操作前,通过让小车在运动轨道上匀速下滑,以平衡摩擦力来减少误差,运用了等效替代与平衡的思想方法;当盘和砝码所受的总质量m远小于小车的质量M时,就可以让它们的重力当作小车受到的合外力用到了近似的方法;运用图象方法处理实验数据时,可以使这图线反映的物理规律更形象、更直观;横轴以l/M表示,这种将被测量量作某种更换,恰当选择横轴表示的物理量更科学和准确……牛顿第二定律的建立应用了实验法、控制变量法、图像法、化曲为直法以及比例系数法等科学方法,在教学中,还要教给学生形成规律的科学方法:提出问题、比较和分类、观察实验、归纳和演绎、得出物理规律……显然,物理教学应该分析和择取其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因素、进行这些科学方法的显性教育。

在物理知识教学中必须进行科学方法显性教育,必须讲清楚科学方法,才能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通过物理科学方法的教育还能让学生体会科学精神的精髓,平时就养成认真严谨的态度,这样的态度对学习和以后的工作有帮助。

(2)物理知识→科学方法→延伸和应用。

这一路径反映了物理知识的应用过程。科学方法决定了知识的应用和发展,知识的应用和发展离不开科学方法,只有通过科学方法组织起来的知识才会形成清晰、严密和灵活的认知结构,才能不断地接收和包容新的知识,人们也只有熟练地掌握科学方法,才能迅速准确地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在某种情况下,知识本身也是具有科学方法的意义。

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引伸和扩展也要运用一些科学方法,教师要将解决物理问题中使用的科学方法显化出来,引导学生掌握这些方法。例如,由物体受一个力作用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扩展到几个力作用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要运用等效方法加以过渡和连结,这个“等效替代”就是科学方法教育因素。

在物理习题教学中也可以很好的融合物理科学教育的培养。比如图像法是用数学手段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平时的教学中要选择适当的习题提高学生识图和作图的能力,如图像表示的是哪两个物理量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图像中的斜率、截距、图像下所围的阴影面积的意义、极点坐标和交点坐标的意义是否理解,图像中还隐含了哪些物理变化规律……

篇6:科学方法教学方法及尝试论文

一、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性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应用其中,具有重要性。物理教学是随着人们对物理本質认识的不断深入而逐渐演变,科学方法教育是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中介,能够将物理现象、物理知识相连接,成为二者间的重要纽带。可见,只有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积极采取科学方法教育,才能全面提升初中物理教学的成效,并推动物理教学活动的发展进程。首先,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是物理知识获取的重要渠道,只有将物理知识纲领、脉络理清,才能更好获取相关知识内容。科学方法是知识结构形成和研究的重要方式,贯穿于物理知识领域的始终。物理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科学方法,将客观存在的知识结构融入学生已有认知体系中,既彰显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层次性、顺序性,又能增强初中物理教学效率。其次,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是一种智能性的方法,也是认知结构,具有独特的框架基础。初中物理教师在实施科学方法教育时,是实现物理知识向物理能力转化的过程,对初中物理教育发挥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二、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内容分析

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内容多且复杂,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能够促进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就当前初中物理科学方法而言,主要有直接定义法、实验归纳法、比值定义法、控制变量法、乘积定义法、演绎推理法、等效法、理想化法等。各种科学方法在初中物理不同知识教学中有着一定的应用。

例如,比值定义法是科学方法之一,在初中物理密度、速度、欧姆定律、功率等教学内容中有应用。以“密度”知识为例。比值定义法是基于两个或多个物理量而言,通过二者或多者的比较,可得出新的物理量。在密度教学中,比值能够对物质本身性质加以反映,密度大小由物体本身而决定,与其它量之间无关系。在比值定义法教学下,学生能够更为深入的理解“密度”教学相关知识内容,并对物体密度有着深刻的感知。

演绎推理法是重要的科学方法之一,是在人们已有认知和客观规律把握的基础上,对未知规律进行的探索。基于该方式的初中物理教育内容主要有:液体内部压强、平衡力、串并联电路、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等。以“液体内部压强”为例,通过例题计算和演绎推理法,对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和公式进行探索。在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中,教师可利用金属丝制作长方体框架;在框架底部贴上薄塑料片等,并对液柱模型中的液柱体积、质量等进行计算和分析,保证计算结果的精确性。如此,在科学方法的指引下,初中学生既能对物理知识有着初步的感性认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

三、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实施途径与策略

物理学是初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理论部分、实验部分等。从科学方法视角看,初中物理学科教学主要有实验教学、理论教学、科学方法教学三类。首先,在理论教学中,主要有物理概念教学和定律教学。在科学方法指导下,教师能够指引学生对概念、定律有着深刻的认知;其次,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精心设计实验步骤,在实验教学中,确保实验安全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相关实验流程进行探究,有助于培养初中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最后,科学方法教学的有效实施,必须以定律教学、实验教学、概念教学为重要基础,以不断促进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知识教学和科学方法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因而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教学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逐渐对物理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增强自信,对充分发挥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价值有利。因此,要保证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内容的有效性,物理教师可采取如下策略:首先,创设良好的情景。例如,利用实验归纳法进行阿基米德原理教育时,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问:“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同学们相信吗?”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之前,学生的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如此,在问题情境下,可增强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生对物理的认知水平。其次,在物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发现物理问题,并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以提高物理学习能力。最后,在科学方法的导向下,物理知识应注重将物理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学生的物理综合素养。

四、结论

篇7:创新教学方法与改变学习方法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有效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发挥的“润滑剂”,持续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创新欲望的不竭动力。正如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的“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们发展。”

孩子对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到他们对知识的探索与追求。在机器人课堂上,老师根据孩子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去诱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宜的、能够吸引孩子的教学情境,让孩子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状态放松,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点燃孩子思维的火花,使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巧妙设疑——在探索中获得新知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孩子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一个精彩的提问,往往能在一开始便牢牢地抓住孩子的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的欲望。活泼爱动是孩子的天性,老师在机器人课堂教学中巧妙设疑,引导孩子动手参与拼装等实践活动,有助于活跃孩子的情绪,使其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孩子在动手操作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从而轻而易举地解决了知识难点。

三、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学生学习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在机器人课堂上,老师大力倡导孩子进行探究性学习,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建构来获得体验和经验。重视孩子发现知识的过程,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老师注重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挖掘孩子在拼装模型时蕴含的创造因素,激活孩子的独创性思维,指导孩子进行再创造,并使他们体验成功的愉悦、感受学习的快乐。

篇8:教学研究方法

1 新课标对于教学方式创新的指导

由于现在很多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资料都显示,小学生由于缺乏体育锻炼致使身体素质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肥胖、体弱等各项指标也都有上升的趋势。因此,教育部在新课标中首先对体育课提出了“健康第一”这一重要的指导思想和课程理念,也就是说,学校的教学工作需要对小学生们的身体健康负责,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才是中心,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使学生都得到充分的锻炼,各方面素质都能有所提高。[1]这也同时将学生提到了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之上,教师起到一个引导和启发的作用,更多的是需要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之中,发挥他们自己的主体优势去学习和创新,并从中得到锻炼和获得知识。除此之外,新课标还强调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发挥学生自身的特长和发展方式,以及将新的教学方式引入到传统教学之中。这些都给小学体育教学方式的完善和创新提供了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小学体育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模式单一、呆板

小学的体育教学一直以来都秉承了比较单一、呆板的教学方式,在一些体育技能和技巧的传授上都采取了填鸭式的教学,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很多时候并不能够将理论和实际很好的结合起来,在实践的方式上往往也比较单一,很难使得小学生有很大的积极性投入到体育课中。并且,大多数情况下,教师觉得完成教学任务之后,体育课就成为了集合和下课,更多的时候让学生自由活动,学生就失去了巩固和继续加强新技能的机会,很多时候学生自己自由活动也并不能够达到锻炼的目的,浪费了体育课的时间。[2]

2.2 学生参与兴趣不高

小学生具有自身的特点,比如爱玩、自觉性差和耐心差等。小学生不懂身体锻炼的重要性,不能将此作为自己的学习兴趣。正是由于体育课教学方式的呆板和大量时间的自由活动,使得学生对体育课没有了兴趣。爱好体育的学生喜欢通过自己喜好的方式去玩,而不会去完成老师教给的巩固技巧的任务,不太爱好体育的同学可能就直接不再活动,更加觉得体育课既不能学到知识,也不能让自己参加活动得到乐趣。如此循环,上体育课就不再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参与的兴趣就会降低,也就更加期待教师给出更多的时间去自由活动。

2.3 缺少体育课的综合评价体系

部分学校和教师能够认识到体育课的重要作用,也在积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进行实施,但是由于没有一个完整的评价体育,体育也并不作为重要的成绩,使得教师在积极性上也有所欠缺,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也不能够有效的提高。[3]再加上对体育成绩的不够重视,很多教师在体育课的考核方式上也缺乏一个很好的标准,通常是几项简单的测试,技巧等不被考查,而且忽视了在平时过程中的小测验等,使得课程缺乏连贯性,所以最后的课程考核也成为了形式。而建立一个体育课的综合评价体系,不仅是对学生考核的完善,也是补充了教师的考核以及课程的评价,从而推动体育教学方法的完善和创新。

3 创新角度下体育教学方法的完善方法

3.1 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要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获得知识以及培养他们的各项能力,以他们自己为主体是最好的方式。传统的教学都是让学生被动的接受,对于小学生来说,耐心不足等都会降低学生的兴趣。当教师给与学生机会,在完成基本技能的教学后,让学生们发挥想象力自己创新实践的方式,以及通过新的体育项目的尝试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并展示自己的能力,从而激起他们参加体育课的热情。但是必须需要注意的是,这其中教师的引导性不可缺失,教师要将学生的思想集中起来,要使其符合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能力,而不是让学生天马行空,并且主要是在实践上和趣味上加以引导。教师在此过程中还学要注意和学生良好的互动,让学生为主体,并不是形式、也不能完全放任,而是带领学生一起参与到活动中去,教师需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重视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去发掘属于他们的锻炼方式,不让学生因为身体上的差异得不到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在这样一种平等、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生自然也会积极的融入到活动中去,积极性得到了提高,课程的教学目的得以实现,学生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3.2 对教学方法进行完善和创新

教学方式有时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上文中提到了体育教学一直都有教学模式单一和呆板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有所提高。体育教师应当在思想上有所转变,在教学方式上多去开动脑筋,不断的去完善和创新,从而让体育课变得有趣和丰富起来。方法的创新要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去完成,以相应的标准为指导,才能使得方法的创新具有实效性。教学的实践和锻炼环节,不是让学生自己去自由活动,而是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通过一些小游戏或者情景引入等将学生们集中起来活动,比如在练习短跑的时候,进行一些“小邮差”或者“支援前线”等小游戏,其中配合上道具等,或者是根据活动的综合性,在途中设置攀爬或者跨越的障碍等,多样性的活动能够极大的提高小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其中的动作要领等也能够有效的掌握。在运动技巧以及规则的传授之中,教师可以多运用多媒体的教学,小学生多对视频和图像的兴趣更大一些,也更能够理解,教师通过播放比赛或者视频解说等来进行教学。[4]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鉴其他课程的各种教学方式。总之,教学方法的创新对于课程来说十分有益,需要教师去多思考和多运用。

3.3 教材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

现有的体育教材分为了多种类型,比如有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以及网上学习教材等。在平时,教师一般是以书本为主来教授理论以及体育知识。但是书本教材的文字太多,图画等内容来说也不够丰富,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枯燥,教师应该多元的去运用各种教材来教学,扩大音像等多媒体教材的运用,在观看的过程中多一些问答环节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不要太按照教材的内容,而是要突出其中的重点,更多让学生了解体育的发展和新闻等,学生也更有兴趣具体了解,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

篇9:教学研究方法

[关键词]巴松管;重奏;教学方法;训练方法

巴松,英语名叫Bassoon,在祖国内地又被称为“大管”。因为它的外型而得名,是木管乐器,属于双簧乐器里的其中一种。从19世纪以来,低间管逐渐改变成了当前的模样。自19世纪开始,巴松在管弦乐、协奏以及室内乐演奏中都是非要关键的乐器。低音管的声音比较有特点,稳重而严肃,和男中音的音色比较相似,尤其是在演奏中音和高音时就更接近男中音了。低音浑厚有力,大多数时间是在交响乐演奏时重复低间弦部分。现在巴松管教学法跟随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一、巴松管重奏教学的现状

巴松管重奏教学十分注重表演形式,让教师给予学员以系统性的指导,培养学员的自身表现力和舞台演奏能力,使其能够完成该项课程的学习。对此,专业艺术院系为了更好地完成巴松管的教学工作,同时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广大教师群体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并且勇于创新,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时代结合起来。个人演奏表演是巴松管教学的基础内容,对以后学习重奏和合奏起着奠基石的作用,因为学员很容易在个人演奏中掌握巴松管的各种音调和银色、音律等。作为交响乐团中重低音的重要表现形式,巴松管的地位非同一般,因为,为迎接音乐越来越普及时代的到来,其教学内容应根据演奏曲趋势而随之改变,不应该仅仅侧重于个人演奏能力,而对团体演奏不加以重视,这样就会使得巴松管教学形式单一而且枯燥乏味。针对这种情况,广大音乐教学工作者应将完善学员学习体验放在首要位置。

巴松管教学法的特征之一就是表演性强,它的实质是利用具体、合理、标准化的教学,让同学们可以通过巴松管重奏的途径得到某种音乐修养和舞台表演能力。

二、巴松管重奏教学与训练方法

1.巴松管重奏的教学方法

俗话说的话: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个简单易懂的道理同样也适用于音乐教学中,学员应对演奏的乐器有着最基本的认识,此外,了解其产生的历史,以及在漫长的音乐史中经过的重大变迁,将其视为自己的一部分。因为在学习乐器演奏的初期阶段,有很多问题都是由于对乐器的不熟悉而引起的,比如乐器的乐器出声口的轻微变形或者错位,无数的知名演奏家都证明了这一点:乐器是演奏成功的先决条件。特别是作为巴松管演奏的初学者,面对这样一个古老而又庄重的演奏乐器,对其有着深刻的了解,就是对自己的演奏负责。

有了基础的乐器认知之后,就可以进行乐谱学习了。有了乐器,当然少不了乐谱,每个学员首先要了解乐谱的组成,并且训练过后能够快速准确识别乐谱中的音符,与巴松管进行音符对接。

接下就是实践了,前两部都是为了演奏为进行的前期工作,只有完成了这些内容,对整个乐曲有了最直观的了解后,学员就可以在老师的指导尝试演奏乐曲。教师可以将一个简单的乐曲进行分段处理,这样便于学员慢慢接受,并且注意耐心教导,及时解答学员的疑惑,对其失误的地方加以更加细心地指正,同时应该让学员多家联系,培养乐感。

教学进行到这一步,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大部分,剩下的就是要让学员用巴松管在整个乐曲演奏中去配合其他乐器,已达到乐曲的整体演奏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多多训练学员,以适应在不同乐曲中演奏时机及内容的不同带来的生疏感。

2.巴松管重奏的训练方法

随着音乐的大时代到来,巴松管重奏已经开始展现出它独有的魅力,其音准一直是演奏巴松管重奏的灵魂所在。巴松管音准容易受到演奏环境影响,特别是本身材质和结构造成其对外界条件具有一定的敏感性,此外,演奏场所的温度以及空间也是关键所在,为了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对演奏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学员需要经过专业的音准训练以判断演奏过程中不会出现偏差。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重复练习来加强学生对于音准的准备是被,同时加以和弦演奏,这样梗更容易在整个乐曲演奏过程中判断音准。作为具有鲜明特色的音乐艺术表演形式,重奏需要具备很强的专业知识以及极高的表演能力,它对音准的要求更是苛刻,完全不允许失准现象存在,除此之外,对于音色的要求也不亚于对音准的要求标准。由于音准和音色需要学员在练习过程中不断去重复演奏,并且加以辨识,教师需要有足够耐心去指导学员进行反复的训练,同时及时指出学员演奏时出现的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于巴松管的演奏学习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三、巴松管重奏教学与训练对学生学习的作用和意义

巴松管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演奏培养,而且还要关注听觉培养,因为听觉注定是要同音乐相互已存的,并且音乐人的听觉相比观众必须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始终融入在自己的演奏表演中。巴松管重奏教学进行完进出的个人演奏教学后,就需要学员进行协作演奏,在合奏的过程中,更容易培养学员的音乐素质,欣赏自己演奏的同时也会从别人的演奏中学习到新的知识,并且综合起来,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这在巴松管重奏教学中是及其重要的。总之,巴松管重奏需要学员提高自己在乐器、音准、音色、协作等更方面的能力,并且通过多次重复训练,培养自己的表演能力,争取在舞台上有着稳定的发挥。

四、结论

教师在巴松管重奏教学活动中,耐心培养学生对于乐器、音准、音色、协作等更方面的能力,同时在训练过程中,及时指正学生所出现的失误,提高教学质量,这样才可以培养出具有优秀演奏能力的学员。相信通过国内广大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巴松光重奏教学方法和训练方法会越来越注重学员的个人体验,从而使得其更加完善,培养出来更多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卡. 20世纪以来中国巴松管艺术研究的研究[D]. 南京艺术学院, 2009.

[2]沈连超. 谈高等音乐院校巴松教学[J]. 艺术科技, 2016, 29(4):88-88.

[3]庞礴. 巴松教学中的基本功训练[J]. 黄河之声, 2007(8):58-59.

上一篇:大埠村固本强基工作汇报下一篇:桶装水与自来水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