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学方法研究

2023-05-26

第一篇:中学化学教学方法研究

中学化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摘要:在中学化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从二个方面论述化学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具体做法:

一、按知识结构实施分组,激励竞争。

二、优化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

1、“分层教学”下如何备课,

2、“分层教学”下如何进行课堂教学,

3、“分层教学”下如何进行作业与评价。

从2002年8月毕业参加工作至现在七年以来,我一直担任初三的化学教学,对教材及教材变更应该是相当熟悉。但是初三化学的学习周期只有两个学期,而且每一届学生又存在着诸如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思维能力等不同,为此自己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注重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教学的观念,改革教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努力提高课堂四十五的分钟教学质量。面对成绩参差不齐的学生,为了使每一位学生在每节课中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我就结合学校资源,尝试分层教学,让学生建立自信,尝试成功,不断进步。

由于各个学生的先天素质、教育影响和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实施有差异的分组、分层教学。这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因此,在中学化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下面谈谈我在化学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具体做法。

一、按知识结构实施分组,激励竞争

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全班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综合考虑全班每个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的因素,主要根据成绩将全班学生相对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既A、B、C三个组。A组为优等生组,B组为中等生组,C组为困难生组,并向学生说明,分组不是一成不变的。C组的同学可以向B组递进,B组的同学可以向A组递进,互相激励互相竞争,向上递进共同进步。做好分组后学生的思想工作,防止因分组带来不良影响,特别是鼓励C组困难生学习,并且有针对性对其进行课外辅导。

比如,这个学期,我班的李增炜同学被分到了B组为中等生后,刚开始时,他心里不满意分到B组,总是愤愤不平、不服气,导致无心上课,作业也不完成。我就找他,跟他交流:首先,向他讲明采用分层教学的原因是全班每一个同学的知识水平存在的差异较大,不采用分层教学不利于同学们的学习提高,优点是分层教学能更有效的因材施教,防止“一窝蜂”,使同学们一起进步一起提高;其次,帮他分析自身的特点与存在的不足,适合分到什么样的组,才有利于他的提高;最后,鼓励他以成为A组的优等生为目标努力学习。 分组后进行分层教学有利于教师上课组织教学,有利于教师上课辅导,有利于批改作业,有利于学生信息的反馈,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在我县,很多学校采用校内分层教学(也就是把学生分成重点班和普通班)。从教学实践中,发现校内分层教学的做法,对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不是很有利。本文所述班内分组教学,对“待进生组”(即C、D组)加强了辅导,使他们赶上全班进度;对“优等生组”(即A组)给予辅加课教学,使他们扩大知识面,学得更深一些。从教学实践中,发现班内分组教学的做法,对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则更为有利。

二、优化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

1、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认真钻研大纲、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时,旧知识导入课题时的深浅程度,重难点知识讲解时坡度减缓程度,要以C组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但也要激发A组学生的求知欲。 如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中的有关化学式的计算是初三化学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初三学生第一次碰到化学计算。困难的学生看到计算就害怕,看到化学计算就更害怕。为了克服学生的害怕心理,作为教师要为他们铺设台阶,适当降低要求,低起点,小步子走,先从简单入手。我就根据①化学式——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各元素的质量比→化学式——某元素的百分含量,②综合化学式计算,③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各元素的质量比——化学式→某元素的百分含量——化学式。这样设计由易到难、由难到易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让学生不断去尝试成功,体验成功,获取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兴趣;这样设计对学生正向思维进行了强化训练,又采用逆向思维方式训练学生,让学生理解每一步的解题依据和理由;这样设计注重平时教学中对学生解题思路的梳理。

备课分层设计教案,既能保证大纲要求的落实,教学任务的完成,做到C组学生向B组递进、B组学生向A组递进,也做到了“提优”和为“困难生”提供辅助性的学习。

2、课堂教学

优化课堂教学重点是分层施教和分层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困难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后进生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⑴分层施教。对优等生(A组)可以直接通过自学,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中等生(B组)可根据自学提纲进行自学或采取分组讨论,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困难生(C组)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学会思考,掌握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化学物质推断专题训练”时,我采用了分层教学。教学过程如下:

推断题:A、B、C、D、E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化合物,其中A为白色固体,B为无色气体,E为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它们的关系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1)白色沉淀E为

;

(2)若现象Ⅰ为“生成白色沉淀”,则A的化学式可能为

(写出一种即可);

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 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若现象Ⅰ为“无明显变化”,则A的化学式可能为

等。

第一环节——放:让A组的学生独立完成,提问A组中的一位学生说出这道题的分析过程、解题思路、归纳思考方法,并要求写出这道题的分析过程、解题思路、归纳思考方法。

第二环节——帮:根据A组学生的回答,让A、B、C组的学生混合后分成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提问B组的学生要求他说出这道题的分析过程、解题思路、归纳思考方法。

第三环节——扶: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我对这道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分步、分解、讲解解题过程,并结合这道题的特点归纳思考方法。

第四环节——收:提问C组的学生说出这道题的分析过程、解题思路、归纳思考方法,并要求B组的学生写出这道题的分析过程、解题思路、归纳思考方法。了解B、C组的学生理解的程度和掌握的情况。 ⑵分层练习。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结合学生实际尽量做到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同一练习分层要求。如课本上的习题中上层生没困难,教师要求他们独立完成,中下层生(特别是困难生)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必须加强个别辅导,使他们通过努力也能完成。同一练习还可以从数量上进行分层要求。做课堂练习时,要求优等生基础题、提高题、综合题都得完成,要求中等生独立完成基础题、提高题,要求困难生只需独立完成基础题。如:在课堂练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时,我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

基础题:①6g的氯化钠放入44g的水中,搅拌至完全溶解后,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②30g的氯化钠放入32g的水中经充分搅拌后,仍有12g的氯化钠末溶解,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提高题:③8g的三氧化硫放入92g的水中,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④25g的五水硫酸铜晶体溶于75g的水中,搅拌至完全溶解后,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综合题:⑤ag的物质放入bg的水中,搅拌至完全溶解后,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讲评练习时,基础题让C组的学生来回答,B组的学生来归纳题目特点;提高题让B组的学生来回答,A组的学生来归纳题目特点,教师课堂上做出讲评;综合题让A组的学生来分析、解题,教师课堂上做出讲评并归纳题目的特点和思考方法。

这样,在同一时间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老师交给他们的学习任务,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般说,优等生基础知识扎实,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多做一些思维难度较大的题目,如“中华一题”中的综合题、思考题,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能力。中等生基本能够掌握基本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缺乏勤奋好学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所以对他们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和辅导。困难生缺乏自信心,知识欠缺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对他们要重点辅导,抓住教学中一切机会地进行辅导和训练。

在我县,很多学校利用下午课余时间采用校内分层教学对学生进行“培优补差”。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有效地弥补了班内课堂分层教学的不足,进一步加强了“待进生组”(即C、D组)补充辅导,对“优等生组”(即A组)给予辅加课教学,使他们学得更深、更透;进一步地因材施教;进一步地提高教学质量。

3、作业与评价 作业要求也分层次。对困难生一般布置基础部分的作业,可以要求一题一解,就题论题。对作业题中出现的一些提高题和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可让中等生做。对优生可以安排一些较难的作业(综合性),要求一题多解,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困难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在作业的批改中,我针对不同层面学生的作业,在作业中,经常写一些激励的评语,对于学习上信心不足的学生,我在他们的作业后写下一些评语,如:“不怕基础差,就怕不努力”、“只要肯努力,定有好成绩”、“瞧,你进步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等。对作业一向潦草马虎的学生,只要出现一次较认真的情况,就在他们的作业后面写下:“认真是进步的开始”,“只要坚持不懈,定能取得好成绩。”在批改完试卷时,我常在一些同学的卷首写下一些评语,如:“有进步,希继续努力”,“苦尽甘来日,方知苦是功”等。

另外,在批改化学试卷时我也采用了分层评价。比如:试卷中批改关于书写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若A组的学生把该化学方程式写成

或(即多扣一分)

都是扣3分②若B组的学生把该化学方程式写成或

都是扣1分(即按要求扣分)

③若C组的学生把该化学方程式写成或

不扣分。

通过2007-2008学年、2008-2009学年这二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实施分组、分层教学可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如:2007-2008学年,学年初A组学生占11%,B组学生占35%,C组学生占34%,D组学生占20%,学年末,各组学生的比例变为:A组学生占23%,B组学生占49%,C组学生占22%,D组学生占6%;2008-2009学年,学年初A组学生占10%,B组学生占30%,C组学生占35%,D组学生占25%,学年末,各组学生的比例变为:A组学生占28%,B组学生占48%,C组学生占19%,D组学生占5%。

教学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做法,可以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使困难生每堂课学有所得,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优生每堂课都能吃的饱,增强了自学能力和吸取知识的独立性。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资材:

1、《课堂教学组织调控技巧全书》ISBN7-80105-377-X/G.·161 主编:冯克诚

于明

2、《初中化学分层教学指导》

广东省中学化学分层教学课题组编

3、徐专平

孙玲

《优化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

教育研究

4、姚爱姬

《异步分层教学让所有学生学有所成——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验》

5、付裕东

《落实因材施教原则的最佳途径-分层次教学》 中国教育品牌

6、段生军

《“分层目标”教学策略》

7、马爱贞

王兆红

《谈英语中的分层教学》 《人教期刊》

第二篇:中学化学教学情境的有效性研究

摘要:化学是初三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化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做好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化学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化学 情境教学 有效策略

情景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初中化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这一阶段的学生个性比较显著。在化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是为了将学生的个性与化学教学有机统一,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将学生置身于轻松的学习氛围,通过语言、实验、多媒体等素材,焕发了化学课堂教学的活力,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教学涉及大量有趣的实验和学生未知的知识,起初的化学教学学生兴趣高涨,但是随着知识的深入,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下降。如何让学生保持对化学学习的长久兴趣才是教学的关键。因此,作为一线的化学教师,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就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将书本知识与生活中的趣味联系起来,抓住学生好奇心强这一特点进行情境的创设。例如,《烧不坏的手帕》将2体积95%的酒精和1体积的水混合,把一块棉布手帕浸入配好的混合液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拧干,用坩锅钳夹住,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帕。有趣的现象出现了:手帕上方升起了火焰,好像手帕穿过了手绢,拿下手绢一看,并没有烧焦。这样的实验现象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认知产生了极大的反差,学生都感到十分惊讶,急于想知道为什么。这样的有趣实验,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兴趣高涨时,教师讲解新知识,帮助学生解除疑惑,瞬间将看似枯燥的化学知识变得有趣起来。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问题情境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比较普遍,有其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被重视,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不再单一是教学成绩,更要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问题教学法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实践证明,问题教学法在运用过程中,要有目的的进行提问,不能让问题教学流于形式,为了提问而提问。例如在学习《定量测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一节时,实验结束后,提出一下问题:

1、你从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2、实验中,为什么要选择红磷?能不能用木炭?为什么?

3、这个装置是否有缺点?如果有缺点你有什么方法进行改进?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提出后,学生会对自己的实验进行总结,学会边动手边思考的学习方法,对实验装置的改进,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学生们纷纷提出不同的改进意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将生活引入化学情境中来,提高对化学的认识

生活处处皆学问。新课标指出,我们的教学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R出发,构建新的知识。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阅历,学生们都知道憋气时间长了,我们会感到胸闷、蒸馒头要用碱面发面、去掉水壶中的水垢我们可以在火上干烧等等生活常识,只是学生在学习化学之前并不懂得用化学知识去解释这些原理。但确是学生真是体验到的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来引入课程,借助生活实际创设化学教学情境,拉近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能把被生活所应用,学生体验知识的用途后,会更加主动的去深入探究化学知识。

四、运用先进的教辅工具呈现情境

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也随着经济的发展日益丰富起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优化课课堂教学,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但评一本教科书和教师一张嘴,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化学实验教学当然也就是流于形式,简化为学生对化学实验结论的记忆。而今,教育中,多媒体已经普遍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先进科技的引入,使得很多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化学实验,通过多媒体的形式,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化学知识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将知识化难为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学习《氧气》时,我借助计算机为学生播放实验,两个鱼缸分别装有两条鱼,一个鱼缸上面盖上一张纸,四边贴起来,使鱼缸密封,另一个鱼缸上面也盖上一张纸,但是纸与鱼缸之间有缝隙,两天后,第一个鱼缸的鱼死掉了;让学生观察后分析实验结论,了解氧气的特征。

总之,情景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被广泛的应用,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非常总要的作用。但是,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是有一定技巧的,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要结合学生当前的实际情况进行创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众多情境创设方法中,选择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才是好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的研究和总结,一切以实现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蔡冬燕.初中化学教学情境探析[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03).

[2]叶亮.初招改革后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的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01.

[3]蒋泽红.非智力因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06).

(作者单位:广西岑溪市第六中学)

第三篇:提高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化学

2013XKT-立项号

ZXHX087 负责人 结题报告 廖战军

所在单位 课题名称

提高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研究 西安经发学校

化学教学

校本研修

编写校本教材

关键词

小课题的研究,使得我校化学教学工作在研究与实践等多个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既增强了理论的指导性,又增多了教学实践中的操作性;既是一次探索与研究的过程,也是一次实践与总结的过程。

通过小课题的研究,不仅使我们每个参与者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技结题

能,提升了个人业务能力,更使我校化学备课组增强了凝聚力和战斗报告

力,为我们今后的教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摘要

通过一年的研究和全组的努力,我们成功的编写并使用了中考复习备考的《一轮、二轮、三轮复习资料》,探索并实践了高效课堂模式。因此,这次小课题的研究是成功的、及时的、必要的,当然,更重要的是这次研究是高效的。

《提高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从立项开始,我们认真做好开题工作,整个探索过程中边研究、边修改、边发展,通过一年多的探索与结实践,真正做到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用到教学第一线,真正使教学策略在提题高教育质量上发挥了作用。在学校教研处的指导下,在全体备课组教师的共报同努力下,课题实验进展顺利,对学校化学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巨大的促进告

作用。现将课题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1、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努力改善教学活动,探索教师有效教学的模式,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最终实现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2、增强课堂教学的自觉性、预见性,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提升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技能。

3、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着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验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同发展,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2、调查法

3、个案研究法

4、经验总结法

5、文献研究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研究准备和启动阶段(2013.6~2013.8)

成立课题组;学习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指导;课题组成员培训、交流,收集资料;研究文献综述;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制定总的课题研究方案,开题报告。

参与人员:廖战军、来智超、任佳、田力

(二)、第一阶段:(2013.9~2013.11)负责人:田力

主体目标:完成对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方法有效性的探究

(1)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2)9月-10月,

a、培养九年级学生良好的课前准备与课前预习习惯,用时一个月,并随堂检查;

b、强化作业规范化,通过不定期的优秀作业的评比和展示,加强训练,提高化学素养。

C、培养科学完成随堂笔记、课后整理笔记的方法、能力。撰写实施报告。

(3)11月调查了解当前学生化学学习的现状。教师负责设计调查问卷,在九年级全年级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汇总统计,撰写调查报告。

(4)整理教学中,对学生强化记忆的教学案例,总结成功与失败的过程与原因,完成实施报告。

(5)定期,进行汇总。

第二阶段:(2013.12~2014.2)负责人:来智超

主体目标:对化学知识教法有效性的探究

以学校教研组或备课组教研活动为依托,在教学中,对知识规律化、框架化、体系化,韵味口诀、顺口溜,技巧化等方法的探究。 开展 “如何有效导课”、 “如何优化作业设计”等的探究。

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第三阶段:(2014.3~2014.5))负责人:廖战军

主题目标:对“还课堂于学生,实施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究。

(1)对照前期的课题研究,进行自查自纠。

(2)通过“我要做老师”活动,完成对“记中说,说中练”的学习方法的应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开展“设立梯度性、探究性问题情境”的课堂探究活动。

(4)召开课题小组成员会,进行汇总,撰写实施报告。

(三)、研究总结阶段(2014.4~2014.5)

(1)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梳理并展示研究成果,组织现场展示活动。

(2)申请结题验收,出成果集,含论文、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课例光盘等。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有效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全体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发展最大化的教学,

有效课堂的核心是教学的高效益,即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我们在研究化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过程中,自始至终的围绕“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这一目标,通过运用大量的经典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课堂教学实践,然后再进行反思,再进行课堂实践,再对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反思,通过一年来的研究和探索,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从根本上发生了转变,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自觉性、预见性,减少了随意性、盲目性,

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学习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一共撰写了五篇较高质量的论文,分别获得了省、市、县的各级奖励。获奖情况如下:

教学设计:《制取氧气》

田力

《金属的化学性质》

来智超

《溶液的酸碱性》

廖战军

《初中新课程化学实验如何促进课堂教学》

《自制教具在化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西安经发学校2014届中考复习备考一轮校本资料》

《西安经发学校2014届中考复习备考二轮校本资料》

《西安经发学校2014届中考复习备考三轮校本资料》

《导学案的编制及使用要求》

作者:风林雪海【来自于网络】

化学家不在沉默——央视科教片《化学的秘密》

《论化学问题解决》

作者:夏本成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考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作者:王延芳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4). 献

《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现象透视》

作者:张克龙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9).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沈幼波

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2008,(7).

注:正文楷体小4号,篇幅控制在A4纸6页的范围内.

第四篇: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研究

[摘 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对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素养提出挑战。迎刃教育时代难题,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应剖析化学学科本质,立足于课堂教学,可采用聚焦核心知识、建构思想观念、注重宏微结合、引导实验探究、启发科学思维等策略。

[关键词] 化学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标志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启幕。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必须弄清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立足课堂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科独特的教育价值在学生身上得到体现和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五个方面,[1]体现了化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内涵丰富,价值多元。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聚焦核心知识。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化学课程标准的魂,是化学课堂教学的根,是化学教学评价的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以具体的化学知识为依托,让学生在化学知识学习的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从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做出化学学科应有的贡献。化学学科知识就其重要性而言,可分为核心知识、次要知识和外围知识,核心知识就是指那些在整个知识系统、学科结构中处于轴心地位,对周边知识领域起着统摄、关联作用,发挥结点功能的课程内容。[2]化学核心知识犹如植物的根系和经脉,具有内核性、统摄性和生长性。加强化学核心知识教学,有利于理清教学内容的主次,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让学生集中主要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最有价值的核心知识,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例如,硫的氧化物中的二氧化硫,从知识主线上看,它位于非金属单质-酸性氧化物-酸-盐知识链的节点上;从化学性质上看,它既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又具有还原性和漂白性等特性;从化学与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上看,它与日常生活、环境污染及防护密切相关,是培养学生绿色化学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素材;从它所处的课程模块上看,它属于化学必修模块的学习内容,体现了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上看,它几乎涉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所涵盖的五个方面的内容。因此,有关二氧化硫知识应当作为化学学科的核心知识来组织教学,而三氧化硫则属于一般性的次要知识。教学中可通过物质分类、实验探究、证据推理和宏微结合等,引导学生对二氧化硫在水中的溶解性、还原性与漂白性等知识进行自主探究与建构,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建构思想观念。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观念以及绿色化学观念等,多个条目均与化学学科思想或学科观念相关联。化学学科思想是化学科学在认识物质、改造物质和应用物质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具有化学学科特征的最具影响力的思想集合体[3],例如物质变化思想、质量守恒思想以及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等。而化学学科观念是个体对化学研究对象、化学研究过程以及化学学科价值的本体的见解或意识,具有超越具体事实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4]例如,元素观、微粒观、变化观、实验观和化学价值观等。长期以来,广大中学化学教师对于化学学科思想与学科观念的区别模糊不清,事实上它们是化学研究者基于不同角度做出的阐述。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共同体在头脑中构建的学科观念等同于学科思想,而科学教育的目标是期望学生通过对学科内容的学习达成与学科思想相一致的观念。[5]所以,笔者以为在化学教学中不必刻意地区分学科思想与学科观念,重要的是要通过无痕教学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知识学习过程中自觉领悟与形成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和观念,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达到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例如,氨属于必修模块中重要的元素化合物内容,喷泉实验是学生学习氨的溶解性和氨与水反应的重要实验,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将教学重点放在喷泉实验的原理上,而将氨与水的可逆反应简单告知。笔者认为,喷泉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学重点应放在基于实验现象的证据推理、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等核心素养的培养上,虽然必修模块中没有出现化学平衡的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就不应对平衡思想有一定的认识。相反,锦程论文之家服务因为只有部分学生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就更应该在必修模块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平衡思想,以满足国家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为此,可在喷泉实验之后提出3个问题:(1)通过喷泉实验,了解到氨有哪些物理性质?(2)氨溶解于水仅仅是物理变化吗?(3)氨溶解于水后得到的溶液(氨水)中存在哪些微粒?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变化观和微粒观,并建议再补充一个实验:用吸管在喷泉实验的圆底烧瓶中吸取少量溶液注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上套一个气球以达到密封的效果,将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冷却后再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此实验操作虽然简单,但实验现象的变化却可以让学生对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有具体的感性认识,相关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化学必修课程学习中也能得到有效落实。

三、注重宏微结合。

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层面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宏观辨识、微观探析和符号表征是化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基本特性之一。宏观辨识要求,能通过观察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微观探析要求,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能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符号表征要求,了解化学符号的蕴涵,使符号表征成为概括、提升宏观认识与微观认识的重要环节。[6]有专家指出,化学学习存在三种水平:宏观水平、微观水平、符号水平。[7]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把能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置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条目之下,一方面规定了高中阶段学生化学学习水平的层级要求(宏观水平和微观水平),另一方面又要求对化学符号表征有所了解,能从基本的化学符号表征中解读出它们的宏观意蕴和微观意蕴。

例如,学习乙烯的加成反应时,要求学生从乙烯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的宏观现象入手,推断出乙烯能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能从乙烯与溴的分子结构上分析和理解反应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正确书写乙烯与溴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而推测乙烯与氯化氢、乙烯与水、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的产物。教学中注重了宏微结合,化学方程式就不再是冰冷抽象的符号,而是赋予了灵魂的宏微结合的载体,这样的学习体验不再需要死记硬背,而是富有意义的建构活动。

四、引导实验探究。

化学是一门与实验相关的自然学科。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实验探究,有助于学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根据问题解决,明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有助于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相互合作完成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信息加工并获得结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合作意识。所以说实验探究既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在要素,又是综合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有效方法。

例如,学习苯酚的酸性时可采用发现探究式的教学模式[8],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在实验探究中解决问题。

[引导发现]观察苯酚样品及分子结构模型,展示苯酚软膏,阅读说明书有关条款,从不能与碱性药物并用,引出问题。苯酚具有酸性吗?酸性强还是弱?

[猜想与假设]根据苯酚、乙醇、水分子中均含有羟基,猜想苯酚能电离产生H+,可能具有酸性。

[制订计划]设计苯酚与指示剂、Na、NaOH溶液作用,判断苯酚能否电离产生H+;设计苯酚在非水、非醇条件下与钠反应。设计苯酚钠溶液与HCl、CO2反应,进一步判断苯酚酸性强弱。

[进行实验]

(1)将少量苯酚溶于热水中,向其中滴加2~3滴紫色石蕊试液。

(2)将少量苯酚溶于苯中,向其中加入一小粒金属钠。

(3)将少量苯酚晶体与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并振荡。

(4)将制得的苯酚钠溶液分为两份,向其中的一份中滴加稀盐酸,另一份中通入CO2.

[收集证据]苯酚不能使指示剂变色,能与金属钠缓慢反应放出H2,能与NaOH溶液反应,苯酚钠溶液中加入盐酸或通入CO2,均出现浑浊。

[推理与结论]由于受苯环的影响,苯酚分子中的羟基变得活泼,能电离产生H+,表现出酸性,其酸性比H2CO3弱。

五、启发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是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科学思维方法的内化;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质。科学思维主要包括科学推理、科学论证、模型建构、质疑创新等要素。

科学推理和科学论证在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具体表述为证据推理,上述苯酚的酸性探究实验中,学生根据苯酚的分子结构做出猜想,通过实验收集证据,并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得出苯酚具有酸性的结论,就是在实验教学中基于证据推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一则教学案例。

模型建构源自科学研究,是人类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因而模型认知也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它是在已获得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以理想化的思维方式对化学事实进行近似、形象和整体的描述,进而揭示其本质和规律的认知方式。化学教学中借助于模型认知有利于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化深奥为浅显,加深学生对于具体事物的复杂联系或本质属性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例如,原电池教学时就可以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很好地体现出来。首先组织学生实验,通过铜丝与锌粒在稀硫酸中接触,铜丝表面产生大量气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引发猜想锌失去的电子转移到铜上去了.果真如此吗?学生通过实验收集证据,验证猜想得出结论,从而形成原电池的概念。猜想验证的过程其实就是证据推理的科学思维过程。然而,这一装置具有普遍意义吗?将铜片换成石墨、稀硫酸换成乙醇试试?在此基础上建构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模型,了解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如何判断一个装置是否属于原电池?就需要借助模型认知,学生尝试从电极、电解质溶液、闭合回路、氧化还原反应等方面做出判断。借助于模型认知,不管遇到怎样陌生的情景,只要将复杂的反应、陌生的装置与模型中的要素一一对应,就能很好地解决相关问题。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还必须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渗透社会责任教育,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强与其他学科核心素养的相互融合,共同致力于培养学生能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云生。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核心素养及其确定--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2):7-9.

[2] 龙宝新。走进核心知识的教学:高效课堂的时代意蕴[J].全球教育展望,2012(3):21-24.

[3][4][5] 毕华林,万延岚。化学基本观念:内涵分析与教学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4(4):76-83.

[6][7] 吴俊明。对化学语言及其教学的再认识[J].化学教学,2015(7):3-9.

[8] 徐宾。新课程化学教学方式的基本特征与有效设计[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4):16-18.

第五篇: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的现状分析报告

杨明生

关 强

所谓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 , 主要是指有关中 含初中 ) 化学实验教学现状 、 化学实验教学的学(作用与价值 、 化学实验教学条件 、 化学实验教学管理 、 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 基于新课程的化学实验教学 、 教师和学生的化学实验教学观念及其相关问

题的研究 。

从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官员 、 教育科研机构和师范院校的专家 , 到普通的中学化学教师 , 都知道中学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和中学生化学学科素养形成方面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 以及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不可替代性 。 然而 , 当前我国有关中学化学

实验教学 的 研 究 , 仍 然 明 显 存 在 着 十多、“十少” ” 的现状 。 1

实验教学作用 及 地 位 研 究 的 多 , 化 学 实 验 教 学 实践研究的少

通过文献检索不难发现 , 尽管有关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的文献很多 , 但更多的文献总是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及作用 , 化学实验在学科素养及学科能力 、 科学态度培养中的价值 , 给出了很多新鲜的观点 , 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 也

发表了一 些 值 得 借 鉴 的 成 果 , 但 从 实 践 层 面 上 来看 , 这些文献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探索及行动研究非常少 , 特别是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

开展实验教学 , 如何以课堂实验教学为主渠道 , 有效提高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成果更少 。

2

分学科实验教 学 研 究 的 多 , 以 理 科 实 验 为 研 究对象研究的少 当前 , 在可查找的文献中 , 分物理 、 化学 、 生物学科开展实验教学研究的很多 , 也非常普遍 , 但以理科实验教学为研究对象综合开展实验教学研究的微乎其微 , 特别是有关物理 、 化学 、 生物等自然学科实验 之 间 相 互 关 系 的 研 究 少 之 甚 少 。 我 们 知道 , 物理 、 化学 、 生 物 等 学 科 实 验 都 具 有 科 学 性 、实验性 、 可观性 、 真实性 、 探究性等通性 ,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 如学科界限问题 、 教科书问题 、 教师观念及知识面问题等 , 各学科的实验教学及其研究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 ,3 门学科的 有 关 实 验 教 学又被人为地割裂开来 , 直接导致了各学科实验教学

中的重复性及不协调性 , 如 , 必修 2 的原电池基本原理实验 , 对 物 理 学 科 的 电 学 实 验 有 很 强 的 基 础性 , 生物学科很多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都需要在

化学实验中训练与培养 。

3

国内实验教 学 研 究 的 多 , 国 外 实 验 教 学 及 借 鉴 作用研究的少

由于国内中学化学课程与国外中学化学课程的课程目标 、 课程设臵 、 编写体例 、 编写风格 、 承载的内容要求不同 , 结果国内的学者或有关人员往往都把实验教学研究的着眼点放在国内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当中 , 仅有的一些国外实验教学研究 , 主要

为实验比较教学研 究 或 教 科 书 的 编 写 参 考 性 研 究 ,如 , 我们所能检索到文献中主要以美国的中学化学 初步研究 ” 或 “比较研究 ” 等 。 尤其是实验教学 “

对与我国 国 情 和 教 育 制 度 比 较 接 近 的 国 家 和 地 区(包括我国的港 、 澳 、 台 地 区 ) 的 中 学 化 学 实 验 研究 , 特别是对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方面经验与做法的借鉴研究 , 几乎是一片空白 。

4

传统背景实 验 教 学 研 究 的 多 , 基 于 新 课 程 实 验 教学研究的少

从有关文献中分析不难发现 , 当前有关实验教学的研究 , 主要还是基于传统背景的 , 更多的文献也是在课程改革以前形成的 , 研究内容基本上还是

课堂演示实验 、 实验改进 、 学生分组实验 、 学生课外实验活动等 , 在这些纷杂的基于传统背景实验教学研究成果中 , 很多是应试方面的实验教学研究成

果 , 出发点是如何在中 、 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 很少是基于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培养的实验教学研究成果 , 尤其是对新课 程 背 景 下 的 实 验 教 学 研 究 更 少 。 特别是对于实验探究的教学研究 , 探究实验与学科能力 、 创新能力 、 学科素养培养的关系研究 , 亟待有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 。

5

高中阶段实 验 教 学 研 究 的 多 , 初 中 阶 段 的 实 验 教学研究的少

由于种种原因 , 在国内的实验教学研究成果和文献中 , 关于高中阶段的化学实验教学研究成果相对较多 , 而对初中阶段的化学教学研究甚少 , 有关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成果更少 , 主要局限于实验改进 、 实验代用品的研究和强化实验现象观察的

研究 。 这种忽视基础教育阶段的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 , 也是忽视中学化学实验基础的研究 , 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学科实验基础能力的培养 , 而且还产生了极为不良的急功近利的错误导向 , 进一步弱化了初中阶段的化学实验教学 。

6

关于实验中常 见 问 题 研 究 的 多 , 关 于 实 验 教 学 方式研究的少

从我们所能检索的文献中还看出 , 有关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 , 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研究的较多 , 往往从解决实验中的具体问题出发 , 从实验的可观性 、 安全性 、 可操作性等层面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 , 但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

方式的研究 相 对 较 少 , 如 , 实 验 教 学 的 有 效 性 研究 、 传统实验与探究实验教学的比较研究 (对比研 、究 ) 探究性实验 的 行 动 研 究 、 实 验 资 源 的 开 发 与利用研究等 , 这些有关实验教学方式的研究 , 不仅可以提高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 也更具有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 。

7

突出教科书为 中 心 研 究 的 多 , 以 实 验 课 题 的 形 式研究的少

目前 , 绝大多数的实验教学研究都是围绕化学教科书展开的 , 甚至很多有关化学实验室的装备目录都根据教科书编写的 , 有关实验的视频录像也是按照化学教科书的编写内容录制的 。 如 , 设计或改进教科书上的实验仪器 、 装臵 , 以提高实验的演示

效果 ; 根据教学要求设计一个新的实验 , 以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 探索反应机理 , 使实验的设计或改进能做到有的放矢等等 。 而对于中学化学实验中如何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 如何设计和开展研究型课程中的实验教学活动 , 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实施科学方

法 、 科学态度的教育 , 怎样以化学实验教学为载体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等更广义的实验研究课题却很少有人问津 。

8

低效 、 盲目 、 重复 性 研 究 的 多 , 原 创 性 与 开 拓 性研究的少

纵观国内的一些化学实验教学研究成果可以看出 , 当前国内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 , 多数属于低效 、 盲目 、 重复性研究 , 很少产生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的研究成果 。 当然 , 也有一些研究者只顾埋头拉车 , 不抬头看路 , 有些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成果已多次公开发表 , 但仍有众多的研究者步其后尘进行重复研究 , 甚至有的研究者在用形似试管的代用品替代试管 , 形似烧杯的容器来替代烧杯等方面投入很多精力 , 并把自己的实验结论作为所谓的实验研究成果加以推广及应用 。 与此成鲜明对比的是 , 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推广起来进展不大 , 一些构思巧妙 、 效果较好 、 方法科学的研究成果却无人问津 , 知识产 权 被 侵 犯 、 实 验 研 究 成 果 被 重 复 研究 、 重复发表的案例却屡见不鲜 。

9

重视化学实验 研 究 成 果 的 多 , 兼 顾 到 实 验 研 究 实用性的少

在当前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中 , 很多人研究的出发点有所不同 , 急功近利 、 一味追求研究成果的现象相当普遍 , 应该在科学实验或探索行动以后才能得出的结论 , 凭主观想象就轻易给出 , 很多化学实验研究成果缺乏理论依据 , 特别是许多的化

学实验教学研究脱离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实际 , 实验过程缺乏真实性 , 实验成果缺乏实用性 , 一些成果没有实用价值 , 也有一些成果纯属纸上谈兵 。 虽然有的研究者从应试角度出发 , 有效开展了高中考化学实验复习及应试的研究 , 也发表了很多的研究成

果 , 在应试教育的 大 背 景 下 和 功 利 思 想 的 驱 动 下 ,迎合了一些读者 , 但其实这种研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 。 尤为甚者 , 有的研究

者为了能够早出成 果 , 快 出 成 果 , 一 失 败 就 放 弃 ,一成功就著书发表 , 成败往往囿于个人的经验 。

10 对具体实验改进研究的多 , 对实验教学系统性 研究的少

当前 , 各类文献上所呈现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成果 , 更多的是实验改进方面的成果 , 如 , 通 化实过对 《 学 教 育 》 的 “ 验 教 学 与 教 具 研 制 ” 和

《化学教学 》 的 “实验园地 ” 栏目的简单调查发现 ,两大栏目的文章主 要 以 实 验 过 程 及 实 验 现 象 探 究 、实验改进 、 新实验设计 、 实验代用品开发与利用等

为主 , 而且几乎每一期杂志中都有实验改进 、 新实验设计等方面的文章 。 调查还发现 , 当前对实验改进的研究 , 也仅仅局限于对教科书上的实验进行改进 , 包括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实验 , 性质验证实验改为探究实验等 , 突出解决实验效果问题 、 实验安全性问题和实验可观性问题 , 甚至有的研究者还把实验搬到了滤纸上 、 投影仪上进行 。 然而 , 却很少有人对实验教学的系统性开展研究 , 对如何在不同学段开展实验教学 , 初高中阶段实验教学如何有效衔接 , 不同学段的实验教学有何特点 , 如何提高不

同学段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等都缺乏研究 。1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的建议1

针对当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的现状 , 笔者认为在开 展 中 学 化 学 实 验 教 学 研 究 的 思 路 和 方 向上 , 需要从基于化学教科书内容和升学应试的化学实验教学研 究 , 走 向 基 于 学 生 探 究 能 力 、 创 新 能力 、 实践能力 、 学 科 能 力 培 养 的 化 学 实 验 教 学 研究 ; 从某一个 学 段 、 某 一 模 块 的 化 学 实 验 教 学 研究 , 走向跨学段的 、 各个模块互通的 、 综合性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 ; 从过于注重理论探讨 、 理论假设和理论应用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 , 走向集理论探讨 、 行动研究和实践探索于一体的 、 系统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 ; 从基于化学学科教学内容的化学实验教学研究 , 走向基于课程资源的 、 服务课程改革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 ; 从基于国内学校或个人的实验教学经验的案例分析研究 , 走向国内外 化 学 实 验 教 学 比 较 , 并 加 以 借 鉴 、 推 广 、 总结 、 提升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 从以高校实验教学法教师 、 教育科研机构实验研究专家等研究人员为主体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 , 走向以专家引领 、 一线化学教师基于中学化学课堂教学验室建设和管理方面如何主动适应新课程 , 为教育实际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 。 因此 ,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在以下论题上大有文章可做 :

在新课程改革方面典型案例的分析与研究 ;( ) 实究 ;(0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41) ;8

()探 究 性 实 验 活 动 设 计 与 探 究 性 实 验 室 建 设 研问题解决思路与方法研究 ;( )

改革方面的重点 、 热点与难点问题 , 进行前瞻性的的成果研究 ; ( ) 中 外 化 学 实 验 教 学 的 比 较 研 究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

( ) 围绕教学改革服务的相关研究 ;( )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15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在新课程改革方面所面临的理论活动的成果及经验总结分析研究 ;( ) 基于信息技6

与实践困惑 , 探索如何更好地开展中学化学实验教术与平台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 ;( ) 具体的中7

学研究 ;( ) 针对当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在新课程学化学实验改进 、 实验设计与技术及自制教具方面2 改革方面的重点 、 热点与难点问题 , 进行前瞻性的的成果研究 ; ( ) 中 外 化 学 实 验 教 学 的 比 较 研 究 ;8

()探 究 性 实 验 活 动 设 计 与 探 究 性 实 验 室 建 设 研问题解决思路与方法研究 ;( )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39

在新课程改革方面典型案例的分析与研究 ;( ) 实究 ;(0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41) 因此 , 中学化学实

验教学研究在以下论题上大有文章可做 :( ) 围绕教学改革服务的相关研究 ;( )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15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在新课程改革方面所面临的理论活动的成果及经验总结分析研究 ;( ) 基于信息技6

与实践困惑 , 探索如何更好地开展中学化学实验教术与平台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 ;( ) 具体的中7

学研究 ;( ) 针对当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在新课程学化学实验改进 、 实验设计与技术及自制教具方面2 改革方面的重点 、 热点与难点问题 , 进行前瞻性的的成果研究 ; ( ) 中 外 化 学 实 验 教 学 的 比 较 研 究 ;8

()探 究 性 实 验 活 动 设 计 与 探 究 性 实 验 室 建 设 研问题解决思路与方法研究 ;( )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39

在新课程改革方面典型案例的分析与研究 ;( ) 实究 ;(0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41)

上一篇:最新教师师德自查报告下一篇:中学教师培训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