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

2024-05-11

教学方法(精选8篇)

篇1: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与新的教学方法

一、传统教学法

(一)讲授法

1.含义:教师使用连贯的语言向小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智力和能力的教学方法。

2.优点:⑴能在较短的时间里给学生传授大量的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⑵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⑶教师富有艺术性和情感性的讲授能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的目的。⑷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3.局限性:⑴形成被动听讲的习惯。⑵接受式,易导致满堂灌。⑶不利于因材施教,不能顾及学生的个性差异。

(二)演示法

1.含义:教师配合讲授和谈话,通过给学生展示实物、直观教具、示范性试验或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方式,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2.优点:使学生获得直观、典型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理解书本上的概念、原理和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

3.局限性: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对其他感兴趣去了;教具准备麻烦、混乱

(三)阅读指导法

1.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知道学生阅读的过程,以此使小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

2.优点: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自学能力 3.局限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耗时多,见效慢

(四)讨论法

1.含义:根据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些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辩论,辨明是非真伪,以此提高认识或弄清问题的方法。

2.优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3.局限性:学生获得的知识是零碎的,缺乏系统性;讨论中学生发言比较粗糙,不够精确,有些学生缺乏鉴别能力,容易是非不分;没有重点,偏离主题 二.新的教学方法

(一)发现法

1.含义: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取知识的一切方法。

2.优点:⑴提高智慧潜力⑵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移⑶学会发现的试探法⑷有助于记忆。3局限性:⑴忽视了学习过程的本质特征⑵忽视了学科的特点⑶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

(二)引导探究法 1.含义:“引导”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学习的情境,制定出与问题的各方面有紧密联系的已研究方案,它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出现一个又一个有益的好念头,向预定的目标探索前进,这里的关系是教师要善于提出好问题,使学生能够最自然地获得知识。

“探究”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独立思维活动,进行类比、分析、归纳、综合、概括,逐步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和自己发现新的知识.2.优点:“引导探究法”在于充分发挥师生的两个积极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新的感受,形成清晰的观念,着眼于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培养独立思维能力和探究能

(三)纲要信号图表法

1.含义:是一种由字母、单词、数字或其他信号组成的直观性很强的教学辅助工具。

2.优点:图表形象、直观,有利于记忆,能使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能有效地组织教学过程;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4.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3.局限性:即使是有经验的教师,要编制一份优化组合的纲要图表也要花一些时间,所以低年级的学生不可能自己独立编制这种图表。

(四)范例教学法

1.含义:范例:是指“好的例子”,“典型的例子”。让学生通过学习有限的精选过的典型例子来掌握一般性的概念、规则、程序,并借此加强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活动。

2.优点: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独立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学生学习范例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4.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和迁移能力。

3.局限性:很容易导致学生形成定向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五)六课型单元教学法

1.含义:自学课、启发课、复习课、作业课、改错课、小结课。2.优点:真正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培养自学能力 3.局限性: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要求高

篇2:教学方法

化学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概述

“策略”一词源于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计划和指挥,一直与“方法”“步骤”同义。在教学领域,“策略”主要指教学活动的顺序安排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安排。

教学策略(teaching strategy)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提出以来,人们对它的界定既有共性,亦有分歧。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之间在概念上有相近或易混淆之处,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对教学策略特定内涵的深刻理解。

1.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开展之前的准备工作,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计划和安排,其表达形式是教学活动方案。而教学策略则要在教学准备阶段进行设计、谋划,形成一定的方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组成部分。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各有自身的内涵,在具体内容和环节上有交叉、重叠的部分。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教学策略选择与运用时又必须通盘考虑教学的整个设计。2.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

从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的转化,是从教学理论到教学模式再到教学策略,再到教学方法,再到教学实践。可见教学策略是对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具体化。教学模式包含着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是能用于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在课堂或其他场合教学的一种计划或范型,具有简约化、概括化、理论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教学模式规定着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属于较高层次。教学策略比教学模式更详细、更具体,受到教学模式的制约。从教学研究的发展来看,先有教学模式研究,然后才有教学策略研究。3.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和途径。教学方法是更为详细具体的方式、手段和途径,它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介于教学策略和教学实践之间,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策略。教学展开过程采用什么方法,受教学策略支配。教学策略从层次上要高于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策略则包含有监控、反馈内容,在外延上要大于教学方法。

4.教学策略的定义

教学策略(teaching strategy)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

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设计,也不同于教学方法,它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推进的措施。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中要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人手和着眼,要兼顾教学日的、任务、内容、学生的状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灵活机动地采取措施,保证教学的有效有序进行。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篇3:教学方法

与之相适应,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也应运而生。本文, 笔者旨在对探究性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对比研究, 希望为现有教学方式与模式提供借鉴。

一、比较的主题和范围

1. 比较的主题。中学教学中探究性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

2. 比较的范围。上述两种教学方法的教学过程、教学优点及教学缺点。

二、比较的标准

经过在高中的半年实习, 笔者发现上述两种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与实施效果不同。因此, 本文, 笔者旨在分别论述上述两种教学方法的利弊, 以为未来的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三、比较分析

1. 探究性教学。

最早提出在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的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 科学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1) 探究性教学的教学过程。其基本过程可总结为:阅读—分析—比较—归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情境的阅读,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理解, 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大胆发挥想象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要对学生的假设给予适当评价, 引导学生有序有效地进行深入研究。在学生给出答案时, 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复习相关知识, 使之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另一方面要启发学生注意同预想结果不一致的现象, 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启示。

(2) 探究性教学的优点。一是可以充分调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二是在启发式教学思想和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指导下, 遵循了学科的特点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三是可以改善师生关系, 使他们更和谐、更民主、更平等地相互交流, 共同发展。四是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 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3) 探究性教学的缺点。一是多适合小班教学, 在大班实施时难度较大。探究式教学需要课堂教学在老师的指引下一步一步向下进行, 但是现在高中许多班级都是大班授课, 老师很难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性教学实践;而在一些基础相对不好的班级, 探究式教学还很容易引起班级骚动。二是耗时较长, 实施困难。以地理课为例, 在中学, 地理课程一周一般只有两个课时, 若使用探究性教学法, 一节课就只能讲一个小专题, 会影响课程进度。三是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然而, 在大班教学中,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影响了教学效果。四是对老师的知识结构有较高要求。采用探究性教学法时, 学生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回答或发现, 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有丰富的知识以应对学生的“奇怪”思维。五是学生个性也制约着探究性教学法的应用。有些学生较为内向, 在讨论的过程中不会参与进来, 设定的教学目标在他们身上很难达到。

2. 传统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方法中, 最典型的是“学—思—习—行”模式, 这是我国最早的一种教学模式。

(1) 传统教学法的基本过程。其基本过程可总结为:复习旧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在上课之前, 老师要求学生先复习旧课来强化记忆、加深理解, 之后根据新课的内容, 设置一定的引入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新课是教学的核心, 在这一过程中, 以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为主, 学生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教师在课后通过学生的课堂和家庭作业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2) 传统教学的优点。一是便于与板书结合, 重点突出。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凭自己的技巧, 把复杂的事物和现象迅速绘制成简略的黑板图, 运用板图板画同步进行教学, 语言与图像紧密结合, 使知识化繁为简, 能准确切中知识要点, 强化重点。二是教学过程非常简单, 教师只需要依据课程进度把教材讲解清楚就行了。三是经济快速。传统教学可以大班授课, 并且在一堂课上可以讲解很多内容, 依据课程进度, 一学期下来可以省下大量时间用来复习所学知识。四是契合现行的考试制度。

(3) 传统教学的缺点。一是课堂的一切活动都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单纯地听, 很少有思考的时候。二是教师的教学以知识传递为主, 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三是课堂活动很少, 只是采用单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学习过程中老师省事学生累。四是传统教学下的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是威严的角色, 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听从老师的指挥, 师生间无法进行有效沟通。五是效率低、学习周期短, 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

篇4:教学方法

论文摘 要:美术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尊重,爱护并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知识的浓厚兴趣,重视学生全面提高课堂实践,探析教师如何选择生动内容与教法,营造学习氛围,使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美术走进美术。

【中图分类号】G633.955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

从事多年美术教学工作,我们深知美术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也不是单纯提高美术技能,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他们能够生活得更加生动活泼,充满艺术情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修养,促进他们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坚持美育的方向,以“育人”为中心,把促进儿童青少年审美发展作为美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要运用各种工具材料进行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获得艺术感知,艺术欣赏和艺术评价能力,体验视觉、听觉、动觉等活动带来的愉悦,丰富审美经验,通过艺术活动发展个人潜能,提高生活情趣,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与人文修养得到综合发展。

美术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尊重,爱护并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知识的浓厚兴趣,重视学生全面提高课堂实践,探析教师如何选择生动内容与教法,营造学习氛围,使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美术走进美术。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美术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生活处处有美术,美术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开放学生美术学习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美术,走进美术世界,让美术丰富学生生活,这样学生和能感受到美的真义,才能真正热爱美术,并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教育家袁振国在《当代教育学》中明确指出:“教学即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哪些方面呢?

首先,美术课学习内容要贴近生活。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脱离了生活,美术教学就失去了创造的活力。我们在美术教育中要真正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乐趣。因此,在美术教学中不应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内容,在题材、形式的选择上要留给学生自由空间。 其次,设疑解难,启发思维,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美术课堂中,设置并提出疑问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思维的一种表现,也是探索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动力。设疑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助燃剂,德国着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保持和重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的注意和兴趣的强度。”美术教师在课堂中善于运用设疑,提出启发性问题,步步诱导,层层点拨,促进思维,从而解决教学要解决的重点与疑难问题。

第三、沟通情感,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态度。

情感是求知的动力,是发展学生智力和思维的重要因素,是人们认识活动的内驱力。美术课堂教学是一种沟通师生心灵的艺术,教师与学生之间真诚、积极的情感交流可以造成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气氛,建立最佳的教学情境。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知者莫如乐知者。我们在课堂上要寓理于情,渗透和体现在教学的心思与教态之中,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学习的兴趣。往往一束期待的目光,一句真情的话语,一次鼓励性的评价,不仅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而且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师生的情感联络和交流得到加强,学生就能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更好完成。

第四,培养个性,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挥,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未来教育个性化的重要体现。我们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的差异,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力求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兴趣、努力程度、学习方法以及行为倾向等。注意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所用教材与教法的反应,他们的优点、弱点,以及问题之所在。教师要对他们的优点给予机会,使之充分发挥;对于他们的弱点,则努力找出原因,設法弥补;对于他们的各种问题,都详细研究,帮助及时解决。美术课与其它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表现性、多样性和个性化,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应制定整齐划一的学习标准,学习内容和要求不能规定得过死。教师要把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审判感受力作为教学的中心目标,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审美感受和各自的审美表现,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成长。不同学生由于个人性格、气质、生活环境的不同,往往有着不同的艺术倾向和趣味,教师要尊重学生艺术趣味的多样化,不能以自己的喜好对学生表现枉加评判,而是要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不怕失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

总之,要想让学生在美术课中兴致勃勃,主动学习,就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反思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艺术,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当代教育学 》 主编:袁振国 教育科学出版社

[2]《美术课程标准》

篇5:汉字教学具体教学方法教学论文

在个人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我总结出一些针对初中高三个水平的学习者的汉字教学具体教学方法,也是对近两年来的汉字教学的一个总结。

对于很多非汉字圈的汉语初学者来说,汉字的横平竖直实在是难以达到的标准,这其中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诸如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学习方式、学习环境、性格和习惯等等。但是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我们也应该负担相应的责任,如果只是照本宣科、随性上课、放任自流,那么学生就更不会有耐心和兴趣来学习这种复杂但美丽的文字。

汉字课对于初学者来说至关重要,教师能否做好启蒙的工作,对于学生以后深入学习汉语有深远影响。在教学中知己知彼也很重要,让我们先了解汉语初学者在学习汉字时容易出现的主要的几大问题:

问题一:把写汉字当作画画

把汉字比作一幅幅图画,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习惯了字母文字的圆润和随意,对于横竖撇捺的方块字常常会发挥想象力,想当然地忽视笔画结构,一笔带过。

问题二:把印刷体当作手写体

让学生练字确实是件好事,但是一般来说,教材课文后的生词表汉字比较小,且是印刷体,对于从没有接触过汉字的学生来说,只会依葫芦画瓢,无法真正掌握汉字。

问题三:把一个字当作两个字

学生常常会把一个汉字写得很肥大,一个汉字的几个部分都分了家。这类学生往往对于汉字部件掌握得很好,但是在意识里没有建立汉字的架构,所以写出来的字可能不是在“睡觉”,就是在“闹分手”。

问题四:抛弃笔顺、增减笔画

前面提到教师的误区,忽视笔顺的作用,其实也是因为学生自己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从任意一笔开始,这就导致了常常多一笔少一笔。

问题五:产生畏难情绪

初学者往往学习热情很高,但是也最容易丢失信心和学习的耐心,一旦他们屡屡遭受挫败感,就会产生畏难情绪而放弃学习,这是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

以上五个问题是汉字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出现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是教师往往在教授汉字的过程往往也会有一些失误和不足,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教师在汉字教学中容易产生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依托拼音,忽视汉字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汉字会给学生传递汉字不重要的错误信息。对于非汉字圈的学习者来说,拼音相对于汉字容易很多,他们往往会把拼音等同于自己的母语一字母文字,以为单纯的字母可以表述千差万别的意义。但恰恰相反,拼音只单纯表音,不能代表纷繁复杂的意义,曾经有一个芬兰学生只愿意学习拼音,不学汉字,对于同音字常常闹笑话,有一次他说“新年快乐”,后来我问他是什么意思,他说是新年快要到的意思,因为他知道“了”,所以在他的脑海里,凡是le的发音都是汉字“了”代表的意思。形成这种固有概念,对于学习者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误区二:整块汉字,不加讲解

对于初学者来说,汉字的出现是伴随着课文的安排。一旦有课文出现,汉字也就登场了。根据现在大多数教材来看,一般编写的原则侧重于交际功能。所以,这个时候出现的汉字一般来说不是最简单的,难度层次不一。如果只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识记汉字,效果是难以掌控的。

误区三:重视部件,忽视整体

有的教师非常注重汉字的构造,给学生讲解的时候十分注意部件的拆分和讲解,这固然是件好事,但是有的教师过分强调了部首,而忽略了汉字的整体,使得学生写出来的汉字不是太大就是支离破碎,所以在强调部分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汉字的整体性。

误区四:不求过程(笔顺),只求结果(汉字)笔顺存在于写汉字的过程之中,学生很容易依照样子“画”出汉字,临摹的字和正确的字一模一样,所以有的教师就会忽略笔顺的教学,认为只要学生会写这个字就达到了目的。可是,笔顺的教授在汉字教学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笔顺的了解和培养,可以让学生建立系统有序的汉字识记体系,可以帮助他们以后更快地掌握新词。

从认知心理规律上来看,汉字的识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从部分到整体的整合过程,而不是一个无序的认读过程。事实上,一般西方人在初次接触汉字时所采取的认读策略往往是无序的。一般都把汉字当作一个陌生的图形来处理,并没有线上后下、先左后右的概念。面对这种现状,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呢?针对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汉语中最容易出现的这些问题,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课后总结,认为对于初学者的汉字教学应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从拼音过渡汉字,着重培养兴趣

对于初学者来说,兴致很高,但是学习热度也很容易降低,所以在学习者还没有对中文失去耐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兴趣,可以采用很多方式,比如图片展示法、肢体展示法、故事讲解法、用途鼓励法等等。记得在一个土耳其班上讲解“女”这个字的时候,一个男生从座位上站起来双腿交叉屈膝,张开手臂,点头微笑。我顿时会意,他觉得“女”字就像一个正在谢幕的女舞蹈演员。虽然它理解的意思和“女”本身的内涵完全不一样,但是从识记汉字的角度来说,这里运用有误差的肢体语言还是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的。

步骤二:从笔画到笔顺,防止增减笔画

先从简单的开始。横竖撇捺点折勾。横要平,竖要直。把基本的笔画教给学生,防止学生以后遇到复杂的汉字的时候不会茫然无措,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也可以根据已有体系让他们自觉地查错纠错。其间可以简单的已学得相似的汉字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辨析和记忆。

步骤三:从部件到整体,构造方块概念

重点讲解一下常见的偏旁部首,比如说提手旁、单人旁、言字旁等等,他们的写法、他们的意义、以及常见的简单的生词。这时候可以给学生介绍汉字的结构,比如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等等,用田字格控制他们的汉字大小和结构。

步骤四:从第一次学习开始,提高生词“曝光率”

生词经过第一次学习以后,一定要创造条件提高它出现的频率,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课堂上使用或者课后布置作业。唯有常常使用,常常见到,才能够达到在无形中习得的良好效果。

无论如何,汉字终究是要花时间记忆。你可以会说这个字,知道发音。但是你不能根据发音猜想汉字的写法,这与字母文字很不一样,比如英语中的一个词你并不知道,但是只要你知道发音,你可以大致拼出单词。所以,尽管有那么多的步骤,也不能代替学习者踏实地主动地学习记忆,对于汉字初学者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才能发挥最大的学习效率。

篇6: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

1.讲授法: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对重要的理论知识的教学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直接、快速、精炼的让学生掌握,为学生在实践中能更游刃有余的应用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2.案例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对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

3.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将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安置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情景场合之中。

4.讨论法: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多处采用讨论法,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展开学习,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强调集体性任务,强调教师放权给学生。

5.体验学习教学法:“体验学习”意味着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建构,亲历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知识和体验情感。

二、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

《学前卫生学》这门课程作为必修课,其中理论教学以基本班型为主体,教学见习以年级为主。

三、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

我们将信息技术手段与该学科课程的整合,通过有效的整合建构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例如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式学习,信息技术手段与该门课程的整合,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我们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突出信息技术化手段的优势,将从拍摄的图片及精彩的教学视频及时呈现给学生。现场教学方法是一种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最好方法,但要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弥补这种缺憾。学生在课堂中仍能通过较为直观的形式接触到真实过程,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完美结合。

(二)本课程充分利用互联网知识传播的优势,实现了知识资源的共享。目前,本课程的电子教案、电子图书还有部分教学课件已经上网,学生可以通过点击相关网页实现在线学习。

(三)教学过程中直接通过互联网实现相关知识的同步搜索,在课上即能完成对《学前卫生学》这门课程的知识更新。

篇7: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体现高职高专特色,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培养面向社会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高专教育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面向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适应该人才培养要求,我们纠正旧的“高分”人才观,树立新的“高能”人才观,逐步更新旧的教学观念,树立新的适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科学教学理念。(2)更新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学中由教师引导学生为辅,学生亲手操作实践为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觉性,降低了通过传统方式授课的抽象性。

(3)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既重实践,又不轻理论,突出高职高专的教育特色,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合理分解理论知识点,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4)使用实践性强,突出高职高专特色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选用的教材内容丰富完整、结构清晰严密、载体形式多样,更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合理与完善。

(5)紧跟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地更新教学内容,按照“实用、实践、先进”的原则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思路,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和整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6)利用多种途径,创造学习条件,增强教学效果。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多媒体技术及校园网资源,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7)总结教学经验,加大教改研究力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建立了以专业带头人为领导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研室,对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的新技术、新方法和在实际教学中碰到的各种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学习新知识,总结好的经验,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1)讲授法: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普遍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加上机房提供的实际训练环境,讲授法在这种实际情景中的效果还是不容忽视的。(2)教练结合教学:将教、练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特别适合于计算机课程,课堂上教师在讲清基础概念、基本操作方法之后就布置练习,学生进行实践训练,集中辅导,边做边指导,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3)讨论式教学:很多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需要在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后才逐步掌握清楚,也可布置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经实践或教师评议后得到结果。(4)错误提示教学:教师在讲到同学经常犯的错误时,把以往学生作业中的同类错误展示给学生,作出提示,这样就要求教师不断累积教学资料,我们在这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

(5)体验教学:利用课余时间,学生参与系部的一些日常管理工作,使他们熟练使用办公软件,提高操作能力。

(6)第二课堂教学:作为课堂辅助的教学,学生自学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所必须的,也是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学习方法。我们在网上建立的网络环境作为的辅助教学手段正好也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7)学习与考证相结合:学生学完该课程后,由学院组织参加全区计算机等级统考,考试过程规范,考试结果公平,并获取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证书,调动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1)合理设计及使用多媒体辅助课件,加大教学信息量,同时适当采用动画、声音、链接等效果,突出重点、疏通难点。使得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活跃课堂气氛。

(2)搭建网络化的教学平台,建立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站,利用课程网站的丰富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可以及时公布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提供资料的交流和资源的共享,方便师生互动及学生课外自学与复习。

(3)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实验教学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让学生牢固地把理论与实践、把书本与现实、把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起来。

(4)以工作任务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以任务驱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通过在学与做中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技能。(5)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从而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四、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站。课程网站上与有本门课程相关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习题、实验指导、参考资料等。

(2)理论测试平台(网址:http:// web.cai.lzzy.net)。自主开发的以我院校园网环境为基础的理论测试平台经过多年的使用、改进与升级,目前已趋于完善。

(3)机试训练系统。新研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训练系统”已运用到具体教学实践中,实时性好,可操作性强,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4)以学校计算机多媒体机房为中心的教学场所和校内实习基地,包括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多媒体实验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室等。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上,优化了校内教学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较好地满足了本课程的教学实验(实训)学习要求。

一、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1)体现高职高专特色,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培养面向社会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高专教育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面向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适应该人才培养要求,我们纠正旧的“高分”人才观,树立新的“高能”人才观,逐步更新旧的教学观念,树立新的适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科学教学理念。(2)更新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学中由教师引导学生为辅,学生亲手操作实践为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觉性,降低了通过传统方式授课的抽象性。

(3)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既重实践,又不轻理论,突出高职高专的教育特色,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合理分解理论知识点,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4)使用实践性强,突出高职高专特色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选用的教材内容丰富完整、结构清晰严密、载体形式多样,更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合理与完善。(5)紧跟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地更新教学内容,按照“实用、实践、先进”的原则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思路,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和整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6)利用多种途径,创造学习条件,增强教学效果。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多媒体技术及校园网资源,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7)总结教学经验,加大教改研究力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建立了以专业带头人为领导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研室,对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的新技术、新方法和在实际教学中碰到的各种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学习新知识,总结好的经验,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1)讲授法: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普遍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加上机房提供的实际训练环境,讲授法在这种实际情景中的效果还是不容忽视的。

(2)教练结合教学:将教、练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特别适合于计算机课程,课堂上教师在讲清基础概念、基本操作方法之后就布置练习,学生进行实践训练,集中辅导,边做边指导,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3)讨论式教学:很多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需要在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后才逐步掌握清楚,也可布置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经实践或教师评议后得到结果。(4)错误提示教学:教师在讲到同学经常犯的错误时,把以往学生作业中的同类错误展示给学生,作出提示,这样就要求教师不断累积教学资料,我们在这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

(5)体验教学:利用课余时间,学生参与系部的一些日常管理工作,使他们熟练使用办公软件,提高操作能力。

(6)第二课堂教学:作为课堂辅助的教学,学生自学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所必须的,也是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学习方法。我们在网上建立的网络环境作为的辅助教学手段正好也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7)学习与考证相结合:学生学完该课程后,由学院组织参加全区计算机等级统考,考试过程规范,考试结果公平,并获取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证书,调动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1)合理设计及使用多媒体辅助课件,加大教学信息量,同时适当采用动画、声音、链接等效果,突出重点、疏通难点。使得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活跃课堂气氛。

(2)搭建网络化的教学平台,建立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站,利用课程网站的丰富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可以及时公布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提供资料的交流和资源的共享,方便师生互动及学生课外自学与复习。

(3)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实验教学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让学生牢固地把理论与实践、把书本与现实、把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起来。

(4)以工作任务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以任务驱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通过在学与做中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技能。

(5)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从而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四、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站。课程网站上与有本门课程相关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习题、实验指导、参考资料等。

(2)理论测试平台(网址:http:// web.cai.lzzy.net)。自主开发的以我院校园网环境为基础的理论测试平台经过多年的使用、改进与升级,目前已趋于完善。

篇8:教学方法

我国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 1984年美籍华人邹至庄到中国讲授西方经济学, 1989年国家教委将西方经济学列入财经类专业10门核心课程之一。2目前, 全日制高等院校的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行班级教学制。班级教学制最大的好处就是一位老师可以同时教授许多学生, 能充分利用老师这个稀缺资源, 提高教学效率。这种方法一般由教师设计,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此相对应, 班级教学制最大的弊端就是因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会受到影响。这就要求老师必须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唯此才能收到预期效果。本人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 运用教育学原理, 结合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不断探索和改进, 逐渐摸索出一套比较适宜的教学方法。

一、联系实际, 使抽象理论具体化, 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理论

我校是经济管理类院校, 大部分学生都学习西方经济学。在教师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每个教师教学任务都很重, 每次上课的教学班大多是四合班, 学生人数在180人左右。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而西方经济学又是理论性很强的学科, 学生接受和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 我们在讲完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后, 都联系身边的实际, 让同学们感受到, 西方经济学不是那么抽象, 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弹性是一个数字, 指当自变量变动1%时, 因变量变动百分之几, 即强调弹性是百分比之比, 关键是找准自变量和因变量。弹性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 只要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 都可以用弹性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在微观经济学第二章中涉及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价格弹性、供给弹性等, 重点是需求价格弹性的应用。在分析需求的价格弹性和厂商的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时, 我根据中秋节月饼的销售情况, 用问答的形式说明弹性的运用。问同学们, 为什么节假日期间衣服等商品会较大幅度降价?而为什么中秋节前超市的月饼价不降反而上涨呢?在学生的期待和思考中进一步解释。月饼不是普通的商品, 它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 是我们中秋节传统的食品和礼品, 象征团圆。因此, 在这个节日, 购买月饼不仅是节日必备食品, 更重要的是一种习俗是一种文化;价格要素的考虑在其次, 价格变化对消费者的影响不大。而衣物等商品在任何时间、任何节日都可以购买, 人们并不在意某一节日或某个时点, 只要价格合适就会增加购买。而商家正是瞅准节假日人们出门购物的习惯, 通过薄利多销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因此, 月饼和衣服对价格的反应是不同的。中秋节的月饼弹性小, 衣服的弹性大。其实无论是降价还是提价, 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追求最大利润。正是因为商品的性质和用途不同, 弹性不同, 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 厂商会针对不同的商品采取不同的价格策略。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而言, 厂商一般会提价, 因商品提价的幅度大于销售量减少的幅度, 销售收入增加;而对于富有弹性的商品采取降价策略, 价格下降的幅度小于销售量增加的幅度, 销售收入增加。

在讲授第三章效用论时, 以传统的“钻石与水的悖论”为例, 说明边际效用如何决定价格。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发现, 通常那些使用价值很高, 或者非常有用的东西, 其价格相对较低, 而那些几乎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价格却很高。如水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 其市场价格非常低。相反, 钻石对于人类维持生存没有多大价值, 其市场价格却很高。斯密的发现被称之为“钻石与水的悖论”。

那么, 为什么会出现斯密所说的这个悖论呢?我们讲到, 商品的效用有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之分。总效用是消费者消费一定量商品所感受到的总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增加一单位商品消费所增加的效用。钻石对于人的用处不如水, 因而人们从水的消费中所得的总效用大于从钻石的使用中所得的总效用。水虽然非常有用, 但水的使用量比较大, 既用于使用价值较高的地方, 也用于使用价值不怎么高的地方, 比如用水来洗车。个人觉得额外增加一单位水的使用价值相对较低, 即水的边际效用很低。钻石不像水那么重要, 钻石的总效用比水的总效用低得多, 但因为世界上钻石比较稀少, 它只用于少数使用价值很高的地方, 作为一种奢侈品, 它可以给人们带来炫耀等效用, 认为其价值较高, 即钻石边际效用的很大。总之, 水很有用, 总效用较高, 但因其数量多, 而边际效用较低;钻石用处不太大, 总效用比较低, 但因钻石稀少而边际效用高。西方经济学效用理论告诉我们, 商品的需求价格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而不是由商品的总效用。因此, 钻石比水贵。

通过联系实际和进行案例分析, 把西方经济学中的抽象理论具体化, 便于学生理解和吸收。

二、注重过程, 发挥评价的多种功能,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

教学活动是否实现了教学目的, 教学效果如何, 还存在哪些问题, 都需要教学评价来完成。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环节, 是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的价值判断。教学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期中考试则属于形成性评价, 期末考试属于总结性评价。期末考试由学校统一组织, 一般安排在学期末、课程教学内容结束之时。期末考试的成绩, 用来评价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学习情况, 还作为学生评奖和老师评职称等的依据, 学校上下都比较重视。但期中考试, 一般由教师个人掌握, 又在教学过程当中, 由于课时比较紧张等原因老师很少安排。实际上, 形成性评价非常重要。形成性评价旨在对某一单元或某一阶段教学结束后进行的经常性测验, 确定学习效果, 以便改进教学, 调整学习方法。这种教学评价镶嵌在教学任务之中, 而不是在教学之后进行的孤立的终结性的活动。但长期以来, 高校的教学评价只重视结果却忽视了过程, 使教学评价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同时, 教学评价不仅包括老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还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 学生的自我评价体现了以学生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

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改进, 同时也为了培养同学们自我评价的能力和习惯, 通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每一章节后的课后练习、学期中的期中考试等形式, 对学生进行过程评价。通过提问、练习和期中考试, 能及时了解教学中存在问题, 如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讲清楚, 学生在学习中有什么困难, 从而调整教学策略, 改进教学方法, 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除此, 还安排学生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主要包括学生期初的目标与计划、期中的进度检查和期末的总结三部分。期初的目标与计划要求学生对自己本学期的课程学习提出目标以及实现的进度计划, 目的是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更有主动性;中期检查在学期进行到一半时, 要求对上半段的学习情况做一个小结, 对比期初, 目标能否实现, 计划是否可行, 计划执行情况怎样, 下一步如何进行调整和改进;期末总结, 包括总结和评价两部分内容。总结的目的是让同学们认真回顾一学期的学习, 有哪些收获。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对老师的评价。自我评价, 是学生对本学期的表现给自己打分;对老师的评价, 要求从课堂讲授、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方面对老师进行评价打分。提问、练习、期中考试和学生自我评价的情况, 成为评定学生的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

这种形成性评价虽然作为评定学生的平时成绩和等级的依据, 但不是重点, 因为, 平时成绩只占学生课程总成绩的20%。这种评价更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测试, 测试结果主要用于改进教学。

三、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深化基本理论

在教学中,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 还采用设问的方法。在讲授一个理论之前先提出问题, 但不需要同学们回答, 只是通过提问题的方式, 引起同学们思考。只有存在问题, 知识才有意义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亚里士多德认为, “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

关于垄断厂商, 教科书中讲到:垄断厂商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 因为存在着进入的困难, 排除了竞争, 垄断厂商可以控制和操纵价格。为了加强同学们对价格控制的理解, 在讲授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垄断厂商可以控制价格, 那么该厂商是否可以随意定价呢?同学们随着回答不能, 但追问为什么时, 他们却一脸茫然。在同学们的疑惑中进行讲解。我说,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随意”二字。 虽然厂商可以定价, 但不是“随意”定价, 定价是有原则的。原则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 二是消费者的需求价格。首先根据厂商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最优产量, 然后在最优产量上找出消费者的需求价格。如果超出消费者的需求价格, 消费者的需求量进而销售量就会改变, 从而无法实现利润最大。因此, 垄断厂商可以定价, 但不能随意定价。接着再问, “厂商降价促销一定可以增加利润吗?”回答当然是不一定。因为, 垄断厂商面临的是向右下方倾斜的线性需求曲线。根据线性需求曲线的价格弹性的特点, 曲线上任何一定的点弹性值是不同的。点的位置越高弹性值就越大, 位置越低, 弹性值越小。在不同的价格区域其需求价格弹性不同, 当价格比较低时, 线性需求曲线处于缺乏弹性的区域。 在商品缺乏弹性的区域, 降价的幅度会大于销售量增加的幅度, 降价会减少利润。所以, 垄断厂商虽然可以定价, 但定价会受到很多条件限制, 既不能随意定价, 也不能随意改变价格。垄断厂商不仅要从自身考虑利润最大, 还要考虑消费者的需求以及商品的价格弹性。这样学生对垄断厂商的定价就会有更深的理解。

宏观经济学一直把投资视为需求。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简单模型中, 均衡收入取决于总需求, 总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但我们也知道, 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具有不同的特点, 消费和投资行为的主体不同, 行为目的不同。消费是消费者的行为, 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效用;投资是企业行为, 其目的是为了用于生产进而获取利润。它对商品的需求是引致需求。企业生产为市场提供了产品, 形成了供给。从这一点来说, 投资是供给。那么, 投资是需求还是供给呢?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惯例, 从直接因果关系分析, 投资是需求, 从延长的后续结果看, 是供给;从短期分析看是需求, 从长期看是供给。

宏观经济政策包括需求管理政策和供给管理政策。需求管理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供给管理政策主要包括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需求管理政策通过影响利率、投资和消费, 进而影响总需求, 使国民收入和就业得到调节。如当经济出现萧条总需求不足时, 可以通过降低税率或减少税收, 来刺激消费和投资, 抑制经济衰退, 提高国民收入。供给管理政策主要是指在短期内, 如何从供给方面采取一些政策措施来消除较大的经济波动带来的失业和通货膨胀。尽管两种政策的作用机制不同, 手段也不尽相同,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都使用税收手段, 并且都有成功的案例。20世纪60年代美国肯尼迪政府对经济干预就包括税收手段。如政府对新投资提供了7%的投资税优惠, 并加速固定资产折旧, 使公司所得税从30%~50%降到22%~50%。降低个人所得税, 建议税率从20%~90% 降到14%~70%。美国政府通过减税、免税、退税等办法, 刺激了个人消费和投资, 使美国经济得到快速增长。针对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的滞涨现象, 在70年代后期, 美国里根政府采用供给学派的理论和政策主张, 降低了边际税率的30%, 促进了经济复兴。这是美国减税的又一成功案例。

同样的减税, 肯尼迪减税一直被认为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成就, 里根政府的“肯普-罗思法案”被认为是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凯恩斯主义认为, 减税是提高了消费和投资。供给学派却认为, 减税使储蓄增加并超过了减税额。如1967年, 美国储蓄额增加了190亿美元, 相当于减税额的121%。这说明减税增加了储蓄, 对经济的作用不是直接刺激了消费, 而是通过增加储蓄从而提高了资本形成能力, 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同样是减税, 两个学派的观点不同, 作用机制不同, 体现在AD-AS模型中, 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移动的是AD曲线, 供给学派的政策移动的是AS曲线。我们在讲授宏观经济政策时, 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比较分析, 不仅可以加深对需求管理政策的理解, 而且对供给学派也有了一定认识。

四、结合科研, 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 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 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翻阅很多参考书和查阅大量资料, 从中有一些学习体会, 于是将其整理形成论文发表并回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通过科研得到了解决再带入课堂, 既解决了问题, 又丰富了教学内容, 同时对同学搞科研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也有一定的启发。

我们经常以谷贱伤农为例说明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在经济生活中的运用。谷贱伤农不仅是我国农业中的常见现象, 也是世界经济中的常见现象。并且从世界范围来讲, 农民收入总是处于被保护的范畴。那么, 为什么农民收入这么底呢?为此, 专门就农民收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并以“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分析”为题发表。认为, 农民收入之所以长期较低, 是因为农业的生产特点决定的, 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联系在一起, 受气候、环境的影响较大, 生产不稳定, 农产品缺乏弹性的特点, 从农业自身的特点剖析农民收入增长较慢外, 还利用农产品所处市场接近完全竞争市场、说明为什么农业丰收农民收入反而减少的现象。 我们知道农产品为必需品, 那么是不是所有生产必需品的厂商都不能获得高利润呢?比如, 药品对于病患来说是必需品, 跑鞋对田径运动员来说是必需品, 但并没有听说哪个国家对经营药品和运动品的厂商进行补贴。因为跑鞋和特殊药品的价格比较高。为此, 必须提到, 尽管谷贱伤农, 但农产品的价格, 尤其是粮食的价格不能定价太高, 因为, 谷贵伤民, 粮食的价格涉及到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显然, 农产品的价格仅仅用经济学原理来说明是远远不够的。

关于多余生产能力的概念, 教科书中写道:“西方经济学家一般把完全竞争厂商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上的产量称为理想产量, 实际产量与理想产量之差称作多余的生产能力。”3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垄断竞争理论的创始人张伯伦首次提出的。他认为, 如果经济中存在着以产品差别为基础的价格竞争, 企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改变自己产品的销售量来影响商品价格, 即企业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那么垄断竞争企业在长期均衡点上, 必然存在着相对于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产量而言, 多余的生产能力。他还指出, 多余的生产能力是垄断竞争市场为产品多样化付出的代价。也就是说, 多余的生产能力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教科书中讲完概念, 并没有进一步解释, 多余生产能力多少合适, 同学们对此没有具体的认识。针对这个问题, 我结合我国目前的产能过剩现象, 进行了进一步分析。据有关资料, 一些行业存在合意的产能利用率, 如钢铁的合意利用率为79%~ 83%, 高于83%为产能不足, 低于79%就是产能过剩。 每个行业的特点不同, 其利用率不同, 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我国目前钢铁等行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 2012年我国钢铁产能利用率为72%, 河北省2012年上半年钢铁的产能利用率仅为65.7%, 属于严重过剩。 2013年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 要求解决化解过剩产能。接着河北省制定了治理大气污染、改造环境的“6643工程”, 即到2017年要压减6000万吨钢铁产能、6000万吨水泥产能、4000万吨燃煤产能、3000万吨重量箱的平板玻璃。 这样同学们就会对多余的生产能力有更深入的了解。

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构成支出法核算GDP的主要内容, 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至于这三驾马车的作用怎样, 并没有说明。为了说明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在经济增长的贡献, 我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进行了深入研究, 并发表论文“拉动消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说明我国消费的现状, 利用数据和图形给同学们展示了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变动趋势, 剖析我国目前消费率较低投资率较高的原因, 进而提出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提高消费倾向、稳定消费预期等拉动消费的对策。

这样通过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引进课堂, 使西方经济学理论本土化、具体化, 使理论更接近我国的现实。 一方面, 引导同学们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去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 另一方面, 培养同学们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微观部分第六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宏观部分第六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3]梁小民.西方经济学教程 (修订版)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1.

[4]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经济学 (第18版) [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

[5]逄锦聚, 等.新中国经济学教育60年[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6]潘懋元主编.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7]李英.多元性:素质教育中的教学评价[J].社会科学论坛, 2002, (9) .

[8]李英.农民增收、消费与经济的协调发展[J].工业技术经济, 2009, (2) .

上一篇: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诗歌下一篇:中等职业教育教材 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