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门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2024-04-17

义门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精选8篇)

篇1:义门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关于上报《彭原乡义门村新农村试点村建设

实施方案》的报告

区委农村工作部: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和《西峰区2012年新农村建设暨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管理责任书》的具体要求,经乡村现场勘查,讨论研究,制订了《彭原乡义门村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实施方案(2012年—2013年)》,现予以上报,请审查。

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七日

主题词:新农村建设 实施方案 报告 彭原乡党政办公室 2012年3月27日 共印1份

彭原乡义门村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实施方案

(2012年—2013年)为了加快我乡新农村建设步伐,缩短城乡差距,加强村镇建设和小康建设工作,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达到示范带头的目的,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结合本村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概况

义门村位于西峰城区以北10公里处,东与李家寺村相连,西、南与杨坳村接壤,北与草滩村相连,全村665户,2790人,共辖13个村民小组,总耕地面积7457亩,人均耕地2.67亩,全村现有机井10眼,水塔8座,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0%,境内交通便利,庆西公路和义赵通村公路贯穿全村,电力设施齐全,户户通电;全村安装电话600部;学校、村部建设和村级卫生所等社会事业有长足发展;草蓄、林果产业近几年发展迅速,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村“两委”会班子战斗力较强,群众自建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高,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意识较强,农民居住相对集中,发展潜力较大,实施新农村建设有着较好的组织、思想、民情等基础。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为目标,以村镇规划建设和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加强村级组织建设,进行资源整合,科学规划,达到合理布局,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目标。

基本思想:政府引导,群众参与,量力而行,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循序渐进,务求实效。在实际工作中,充分酝酿讨论,尊重群众意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不搞强迫命令,不大包大揽;不强行摊派,不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在建设模式上,力求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不违背群众意愿和客观规律,不急功近利,不搞形式主义。

总体目标:坚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为总体目标,以农村经济产业化、农村建设新型化、人居环境优美化、公共服务社会化、农民教育组织化、稳定机制长效化、村务管理民主化、乡风民俗文明化为目标,广泛动员,全面发动,逐步把义门村农民培养成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有道德、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把义门村建设成为村民集体双富,物质、文化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具体实现以下目标任务:(1)力争到2012年底,村民年人均收入增加到4000元以上;(2)农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农民养老保险达到90%以上;(3)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5%,基本农田灌溉率达到30%以上;(4)村组道路硬化率80%,其中柏油罩面60%以上;(5)电话普及率达到100%,宽带入户率50%;(6)农村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65%以上;(7)村组主干道和小康住宅区硬化、绿化率达到60%;(8)有标准化村部、卫生所、村级文化室、科技培训室各1处,建成农民文化广场1处;(9)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保持100%,高中入学率达到60%以上;(10)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

三、发展重点

(一)产业开发

1、依托雨润集团庆阳福润肉类加工厂项目建设,发展养

殖大户20户,实施规模养殖,使我村2012年底猪年存栏达到3500头,生产值力争突破百万元以上。

2、巩固壮大优势农业。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加快调整和规划现有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绿色农业。进一步解放群众思想,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经营向科技经营,盲目生产向定向生产的实质性转变,引导农民发展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等绿色产业,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率。

(二)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道路硬化、绿化工程。全村现有道路5条,路长16.3公里,主干道2条12公里,通组道路3条4.3公里,柏油道路1条4公里,沙石道路2条8公里,土路2条4.3公里。计划在两处小康家园内拓宽道路2公里,绿化街道1公里。

(三)居民小区建设

提高住宅建设标准,住宅区按照“功能分区、科学布局、旧宅改造、新宅建设”并重的原则,依实际情况量力而行,随着路西工业园区项目的逐步实施,将公路沿线部分失地农户搬迁至路东,以村部所在地为中心,距公路300米建设1处20户以上,占地20亩的小康住宅区,配套完善水、电、路基础设施。

(四)社会事业建设

1、义务教育:改善村小学办公教学条件,达到市定标

准;全村200多名适龄儿童正在普及或已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100%。

3、医疗卫生:建立了医疗救助制度;新建卫生室、计生室各1处,配套有合格药房、接诊室、治疗室,基本医疗设备齐全。

3、社会救助:全村的“五保户”集中供养,特困户每月按时领取社会救助金,救助率达到100%,最低生活保障基本覆盖。

4、新建村级达标文化室一处,图书储量达到1200册以上。

5、文化娱乐:修缮村级文化舞台;电视、电话普及率达到100%。

6、以提倡社会主义新风尚为导向,以改革农村丧葬陋习、节约土地资源为目的,在废弃荒地新建公墓区1处。

(五)村庄环境综合整治

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按照“三清三改五化”的整治要求,以垃圾清理、美化绿化、改厕改圈为切入点,从治理农村“脏、乱、差”入手,突出抓好全村村容村貌整治工作。一是制定《义门村卫生保洁制度》,确保把卫生整治作为一项长期制度纳入村级日常工作;二是组建保洁队伍,保证卫生保洁人员到位;三是加强环境卫生整治的监督和管理,切实做到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处理。四是在村部附近建立垃圾回收处理站1处,负责集中收集处理全村生产和生活垃圾,使

90%以上的垃圾及时处理,65%以上的垃圾集中处理。通过以上措施,切实转变农村群众的卫生观念,推动新农村卫生综合化管理走上规范化运作,使全村卫生整治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力争使我村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六)科技培训

培育新型农民,走人才强村之路。在苹果产业、草畜产业、规模养殖、农产品市场营销等方面培养具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实用人才。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依托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围绕特色产业,对农民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培训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计划今年全村培训农民300人次以上,力争达到每户有1名技术明白人,全村有一批新技术示范户和经营大户。

(七)村务管理

1、“两委”班子配备:选好村级领导班子,优化结构,减少职数,提高报酬,充分发挥村级班子的领导带头作用。

2、支部建设:村党总支班子达到“五好”标准。

3、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了村民委员会工作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民主议事制度,每年村务、财务公开不少于4次,管理有序,制度执行情况良好。

4、阵地建设: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健全,并充分发挥作用。

5、治安防范:有群防群治等治安防范措施,达到“平安乡村”建设标准。

6、上访事件:无群体事件,无越级上访事件,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八)精神文明

1、评选情况:积极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的创建评比活动。

2、普法情况:开展“六五普法”教育活动,使群众参学率达到90%,引导村民普遍遵纪守法,确保三年内无刑事案件发生。

3、思想道德建设:村上设有禁毒、禁赌、禁黄、禁家庭暴力、禁迷信活动、禁邪教等禁止非法宗教活动的组织,有相关的制度和措施,村民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得到提高。

4、制度引导:有健全的卫生管理、清洁保洁、垃圾处理、亮化绿化制度,能够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靠实责任。成立了村级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由支部书记担任组长,村委会主任担任副组长,各村民小组长任成员的义门村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把全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任务细划到组,分解到户。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新农村建设项目实施、监督、落实。考核实行按月督查、半年通报、年度进行验收,工作进展及时汇报,第一时间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了确保试点工作的有序进展,进行量化目标考核,严格兑现奖罚,明确责任,使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建立资金扶持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为引导,群众投入为主体,项目投入为补助,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整合涉农项目,捆绑支农资金,保证建设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扩大支农信贷规模,切实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困难。同时,努力发动农民投资,激活民间资金,鼓励支持社会投资举办公益事业,建办乡村专业市场,创办工业企业。

(三)广泛宣传,发动群众。按照“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召开群众大会、刷写标语、印发宣传资料、举办培训班、组织参观学习、示范带动、干部进村入户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形成人人关心新农村建设、人人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四)加大农民培训,建立人才兴村机制。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历史推动者。要始终坚持把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来抓,紧紧围绕产业、企业、劳务和市场,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和劳动力技能培训,使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和主力军。

(五)科学规划定目标。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村情,制定出台了《义门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明确了工作思路和实施步骤。在规划编制工作中,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二十

字方针,不断创新思维,重点部署,狠抓落实。

(六)加强组织建设,建立政策保障机制。全面加强农村基础组织、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设,夯实村基础工作。不折不扣地落实退耕还林、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切实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坚强战斗堡垒。

篇2:义门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

为了深入贯彻《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美好乡村的决定》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推进生态强省建设的意见》的精神,加快农村环境绿化美化步伐,进一步改善村庄生态环境,打造宜居环境,特制订本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创建省级森林村庄的目标,进行森林生态建设,坚持持久推进和长效管理,既重环境优化,更注重环境提升的思路,着力构建生态屏障,大力培育、保护和利用资源,全面提升村庄森林建设水平,不断优化生态宜居环境,推进村庄生态文明建设,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我镇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

二、工作目标

〈一〉 森林村庄建设的目标

建立长效管理和养护机制,形成以村庄绿化为中心,以主干道路、沟河堤坝绿化为框架,以农田林带为依托,形成覆盖全村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构建义门镇村庄绿化一体化格局,保障村庄生态良性发展,营造森林宜居环境。

〈二〉 森林村庄建设的目标

1、村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

2、村域范围内道路、沟河绿化率达到90%以上。

3、庭园绿化,户均栽植乔木树种10株以上,或经济林、花灌木5株以上。

4、公园绿地,中心村在建成区内至少建有1处供居民休闲的公园绿地。

5、农田林网,村域范围内适宜地区均应建设农田防护林网。防护林网面积达到适宜建设的85%,网格最大不超过300亩,通过农田林网与道路沟渠林带、村片林相配套,形成完整的农田防护林体系。

6、村片林,村域范围内林业用地绿化率达到90%,利用“四旁”隙地,发展围林村、护路护堤林、庭园林、水口林和游憩林和环村绿化带。

三、主要任务

以推进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好乡村建设为契机,全面贯彻《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推进生态强省建设的意见》精神,加快村庄建设步伐,提升乡村绿化整体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生态环境,全面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建设,构筑多种树、多层次、多功能的村庄森林植被生态系统,做到村庄道路、河流宜绿化地段全部绿化,加强村庄庭园绿化,有条件的村要建设村庄休闲公园、小游园等公共绿地,对确实无绿化的村庄可采用垂直绿化、阳台绿化、坡(墙)面绿化等形式,提高绿化覆盖率,美化居民环境,实现我镇农村全体绿化水平由“零星建绿”到“规划建绿”的转变,推动村庄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树种选择以乔木乡土树种为主,同时注重绿叶树种、珍贵树种和优美庭园树种以及果树的应

用。引导农民利用房前屋后、闲置边角空地,农村庭园等进行见缝插绿、身边填绿、拆违还绿、立体布绿,逐渐形成“进村道路风景林、河流两岸生态林、村庄公园休闲林、房前屋后果树林、村庄周围护村林、村边农田网络林”的村庄森林格局,以改善农村居民居住环境,弘扬农村生态文明和森林文化,建立健全村庄生态保护体体系,保障村庄生态安全,同时提高村庄土地利用率,发展林业生产,力求达到健康安全,生态自然整洁美观,节约高效,管理规范的美好乡村。

(1)2014年建成森林村庄————菜元、周营

1、菜元村

菜元村位于义门镇的西北部,义周路穿境而过,东靠拖江沟,南与镇区相接,西与周营村相接,北临陶赵村,所辖13个自然村,总人口4225人,国土面积8360亩,耕地2740亩,有林地面积2015亩,森林蓄积13559立方米,境内有1条沟和5条路。

对农田林网进行高标准绿化,促使农田道路、沟坝、村庄相配套,做到村、路、沟、田整体绿化,突出重点,集中连片,不留死角,消灭空档。网格面积小于200亩,建网率达96%以上,形成完整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并积极推广林药、林菜、林牧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新生林业产业,促进资源增效和农民增收,更要以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为契机,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加快和完善林业生产步伐,改善林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景观环境。

对朱庄、前刘等自然村进行高标准、高规格绿化,落叶树种和常青树种按3:1的比例进行搭配,并按乔、灌、花相间搭配,同时结合庭园绿化。庭园绿化姚做到破墙透绿,见缝插绿。庭园绿化树种以葡

萄、石榴、柿树等经济树种为主,达到户均植树10棵以上,做到春有叶、夏有花、秋有果,突出村庄绿化的整体景观效果,实现村庄绿化全覆盖。

在涡河的北岸,老敬老院西侧与周营村共同建设的伯俞文化休闲广场,占地50亩,绿化面积达60%以上,广场上修建有一个休息长廊、一个篮球场、一个花园、一座假山,建成具有生态、文化、休闲等农村特色的园林广场,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健身的重要生态文化广场。

2、周营村

周营村位于义门镇西北部,义沙路穿境而过,南靠涡河,西与刘营村接壤,北临陶赵村,东靠菜元村,所辖5个自然村,总人口3322人,国土面积8272亩,耕地2693亩,有林地面积1977亩,森林蓄积6663立方米,境内有1条河和5条路。

对涡河堤坝及义沙路等5条路进行全面补植和完善,对农田林网要进行高标准绿化,消灭空档,网格面积小于200亩,建网率达96%以上,实行沟、路、田、林绿化一体化,积极推广林下种药的经济发展模式,达到改善人居环境和生产条件为目的,做到绿化为生活生产服务。

以南窑自然村为中心对其它各自然村进行高标准绿化,对村庄内的道路、巷子、庭园进行全面绿化,形成村在林中,树围房栽的新格局,从“补林、添绿、见缝插绿”三个方面入手,彻底改变村庄绿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实现村庄生态化,为人们提供宜居的良好环境,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在涡河北岸,老敬老院西侧与周营村共同建设的伯俞文化休闲广场,给人们提供一个生态、文化、休闲的好场所。

四、主要任务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3年11月——2013年12月底)

1.成立镇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领导小组

2.召开建设森林村庄动员大会,落实指标任务

3.落实创建目标责任,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和方案,报县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领导小组。

(二)创建实施阶段(2014年1月——2014年4月)

森林村庄作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各责任单位对照目标任务,认真落实规划,精心组织实施,大力开展森林村庄建设,大力增加绿化总量,确保创建省森林村庄各项指标全面达标。

(三)管理、养护阶段(2014年5月——2014年12月底)

1.成立森林村庄管理和养护专业队

2.克服重栽轻管的思想,要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管理和养护。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严格考核

森林村庄是一项综合推进区域生态建设的整体工程,各村要把创建森林村庄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以积极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创建工作中去。镇政府已成立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统一指挥,组织协调等工作,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

位和个人予以通报和批评,严重者给予行政处理。

(二)广泛宣传、全民参与

要深入开展创建森林村庄的宣传活动,要大力宣传其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不断提高广大居民植绿变绿爱绿护绿的生态文明意识,形成森林村庄建设的良好氛围,让更多居民成为森林村庄的建设者、守护者和受益者。

(三)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相关单位要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对照各自任务抓好创建工作,各村要积极配合创建活动,搞好辖区内的绿化美化和生态建设。

义门镇人民政府

篇3:义门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五入工程”即“入厂”、“入店”、“入舍”、“入田”、“入校”。“入厂”即帮助农民入厂,转化为产业工人。扶绥县借助园区平台,加快标准厂房建设,促进工业集中、企业集群、产业集聚,在家门口为农民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据统计,该县目前在工业企业上班的农村人口已经超过5000人。

“入店”就是通过简化审批手续,放宽税收政策,鼓励和扶持农民从事物流、商贸、餐饮、旅游等第三产业,使农民在开店经商中实现增收。扶绥县把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民开店经商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措施加以扶持,加大力度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第三产业。目前,该县个体工商户达9000多户。

“入舍”即引导农民建立鸡舍、牛舍、猪舍等,发展规模养殖。扶绥县在实施农民全面创业工程中,把尊重农民的自主养殖习惯与发展龙头企业有机结合起来,先后引进了以江苏雨润食品集团为首的多家农业龙头企业,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民闯市场。

“入田”即帮助农民做好农田文章,发展现代农业。扶绥县充分发挥该县是广西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的优势,不断加大科技推广和农业项目引进力度。目前,全县种植无公害蔬菜27.7万亩,红江橙无公害标准化种植面积达5.2万亩,香蕉种植面积达2.86万亩,其中100亩以上连片的基地有15个。

篇4:义门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按照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等指标衡量,目前全国尚有3亿多农村人口(中西部地区占80%)饮水未达到安全标准。2005年,国家启动了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要在两年内解决212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1.现状

目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会同水利部、卫生部等有关部门抓紧编制《“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规划》,确保在“十一五”期间解决1亿农村人口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和血吸虫病区、微生物超标等水质不达标以及局部地区严重缺水的问题。,“十二五”期间,中国将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全面解决2.98亿农村人口和11.4万所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

饮水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0年来,我国累计完成农村饮水工程投资1786亿元,解决 了3.26亿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受益人口比例由2004年的38%提高到2011年的63%。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在2015年前基本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大投资力度,强化项目管理,落实工程用电、用地、税费等优惠政策,加强县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能力建设等,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农村群众长期受益。

2.十二五安全饮水规划介绍

一要统筹兼顾,分步实施。优先解决严重影响居民身体健康的水质问题、涉水重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以及局部地区严重缺水问题。二要规模发展,注重实效。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采取分散式供水或分质供水。三要防治结合,确保水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完善水质检测与监测制度。四要建管并重,促进节水。建立健全县级供水技术服务体系。积极推行用水户全过程参与建设和管理。认真落实节水政策和措施,促进节约用水。五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参与。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管理由地方政府负总责,中央给予指导和资金支持,群众投入以投工投劳为主。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

3.切实抓好,农村饮水安全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农村的饮水设施以传统、落后的分散供水为主,与城市供水有相当的差别,饮水安全问题很多,是我国农村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之一。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全国要解决1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优先解决人口较少民族、水库移民、血吸虫病区和农村学校的安全饮水。用两个五年时间解决全国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一五”期间,重点解决饮用水高氟、高砷、苦咸、污染及微生物病害等水质问题,以及部分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

本期话题围绕如何加强农村饮水安全、推进新农村建设进行探讨。

4.城乡一体化,同饮安全水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涉及到水源保护、工程建设、管理维护、安全监测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一个必须统筹考虑的系统工程。贵州毕节市通过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有效解决了水源保护难、饮水工程运行管理难、水质安全监测保障等一系列问题,较好地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贵州毕节市近年来,立足毕节市城乡差别不断缩小,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的特点,市委、市政府通过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从而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自然条件,按照整合资源、统筹规划的原则,毕节市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合理选择饮水安全工程的类型,科学制订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做到使农村饮水安全规划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相衔接。扩大市自来水公司和乡镇自来水厂的供水能力,建成连片集中供水体系,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使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价”。

对于适宜铺设自来水管网的地方,毕节市采取市、镇水厂管网向周边镇村辐射延伸的模式。对于居住相对分散,管网延伸投入成本过高的地方,毕节市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位,在有水库、湖泊、山泉的地方引蓄供水;在地表水匮乏的地方,兴建集中井。通过这两种途径建立自备水源。自备水源的水经过净化处理,达到饮用水标准后,送到农户家,解决了一小部分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在资金筹措上,毕节市采取“三个一块”:即国家和省补助一块,市、区、镇(乡)财政安排一块,群众自筹一块。市、区、镇(乡)财政投入用于城区至乡镇的主管网建设。国家和省级补助主要用于乡镇至自然村的支管网建设。乡镇负担主管网的土方挖填、青苗补偿费用。群众自筹资金,用于解决村内的入户管网、水龙头、水表的安装费用。市供水、交通、供电、城管等相关部门还免除了各种收费,以降低工程建设成本。

为了保障城乡供水一体化的顺利运行,毕节市努力健全使用管理机制,确保运转协调。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既让企业有利可图,又让群众用得起。毕节市城乡供水一体化模式的实践被群众称为“德政工程”、“惠民工程”。

科学制订规划。科学规划是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重要前提。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仅靠中央的补助是不够的,要建立各级地方财政补助、吸引社会资金、引导农民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工程质量保障机制。工程建设质量是效益的生命线,在工程建设中,必须采取质量保障措施,在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上狠下功夫。一是严把材料设备关,实行“公开招标,集中采购”,选择有信誉的单位集中供货;二是严把施工队伍关,规模较大的集中式供水工程,选择有资质的专业队伍施工;三是严把质量监督关,由水利专业监理和受益农户跟班监督;四是严把竣工验收关,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篇5: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城乡一体化建设实施意见》,持续、有效、扎实推进XX县新农村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依据XX县2006—2020年新农村建设规划,按照“项目整合、资金捆绑、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典型引路、连线扩面”的工作思路,结合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实际,现制定2014年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协调发展、城乡共建”的原则,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以建设“县域经济富强、人民生活富裕、社会文明和美、生态环境优美”新武功为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示范村建设为抓手,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全面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状况,逐渐缩小城乡差距,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建设目标

(一)示范村建设有序推进。2014年全力抓好36个示范村建设,其中:县级以上重点示范村12个,示范村12个,巩固提高村12个。

(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重点示范村主导产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6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幅5个百分点以上,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县平均水平10%以上,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比重达到30%以上,7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掌握一门以上农业实用技术或其他技能。

(三)农民生活明显改善。人均居住面积25平方米以上,且具有抗御本地区基本烈度地震能力,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电话(含移动电话)入户达到全覆盖,人畜安全饮水率达到90%以上。逐步扩大农村绿化面积,建设美丽新农村。

(四)村庄建设有序整洁。合理制定村庄建设规划和旧村改造规划,村间街道实现硬化、美化、绿化、新化、净化、亮化等,建有基本排水设施,生活垃圾实行定点堆放、定时清运并实现无害化处理,建立健全长效卫生管理机制,农户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60%以上。

(五)村级管理规范有序。“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率达80%以上,村两委会班子团结和谐、制度健全,“双高双普”目标全面实现,计划生育政策全面落实,有完备的两委会阵地、文化广场、图书室及健身设施。

三、建设任务

(一)科学编制规划。坚持“节约土地、完善功能、方便群众、超前发展”原则,按照规划引领、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要求,科学编制村庄建设及旧村改造规划,切实增强规划连续性、权威性、严肃性和实用性。(牵头单位:住建局;实施单位:各镇(中心)、示范村;责任单位:住建局、新农办、农林局、发改局、国土局、环保局)

(二)引领发展产业。根据各示范村产业发展实际,积极做好农业产业发展规划,高标准规划猕猴桃产业、设施农业、畜牧业、手工布艺等一批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引领全县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一村一品”彰显特色,产品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牵头单位:农林局;实施单位:各镇(中心)、示范村;责任单位:农林局、新农办、财政局、发改局、畜牧局、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发办、科技局)

(三)建设完善阵地。阵地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强基础、促发展、壮实力、构和谐的重要载体。2014年结合新型社区建设,完成村级两委会阵地建设任务。(牵头单位:组织部;实施单位:各镇(中心)、示范村;责任单位:纪检委、组织部、新农办、住建局、民政局、国土局、财政局、审计局)

(四)建设文化广场。以繁荣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综合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为目的,切实加强村级文化广场建设,充分发挥农家书屋作用。2014年全面建成15个示范村文化广场,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农家书屋,充分发挥其作用。(牵头单位:新农办;实施单位:各镇(中心)、示范村;责任单位:新农办、财政局、国土局、文广局)

(五)强化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达标,实现“六化”和“六个一”的目标,“六化”即:道路硬化,边沟围墙一体化,村道路绿化,环境净化,路灯亮化,文化活动经常化。“六个一”即:有一个科技文化活动室,有一个村级标准化卫生室,有一个幼儿园,有一个休闲健身场所,有一个便民超市,有一个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牵头单位:发改局;实施单位:各镇(中心)、示范村;责任单位:发改局、财政局、交通局、水利局、农发办、国土局、电力局、卫生局、教育局)

(六)整治村容村貌。结合“四城联创”目标,扎实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入户工程,积极实施“五化”、“一池四改”、“绿色家园”建设,实现农村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置,建立健全长效卫生管理机制,实现村庄美、环境好,辐射带动全县乡村环境卫生明显改善。(牵头单位:新农办;实施单位:各镇(中心)、示范村;责任单位:新农办、城管局、住建局、环保局、卫生局、创建办、农工部、民政局、人社局、国土局、交通局、财政局)

(七)强化技能培训。按照各村产业发展实际,因村、因人、因时而定,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分期分批进行农民实用技能培训和乡土人才培养,重点加强对猕猴桃产业和手工布艺从业人员的培训,实现“一户一策”、“一人一技”,提高广大农民实用技能水平,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牵头单位:农林局;实施单位:各镇(中心)、示范村;责任单位:农林局、人社局、畜牧局、科技局、农发办、财政局、教育局、科协、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党校、教育局、工商联)

(八)创建学习型村镇。按照《创建学习型村镇实施方案》要求,以“一镇两村”示范点为抓手,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管理功能,加强指导、强化落实,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群众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文化修养和知识水平。(牵头单位:宣传部;实施单位:各镇(中心)、示范村;责任单位:宣传部、新农办、信息办、广播电视台、妇联、团县委)

篇6: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制定2014年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协调发展、城乡共建”的原则,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以建设“县域经济富强、人民生活富裕、社会文明和美、生态环境优美”新xxxx为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示范村建设为抓手,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全面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状况,逐渐缩小城乡差距,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建设目标

(一)示范村建设有序推进。2014年全力抓好36个示范村建设,其中:县级以上重点示范村12个,示范村12个,巩固提高村12个。

(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重点示范村主导产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6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幅5个百分点以上,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县平均水平10%以上,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比重达到30%以上,7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掌握一门以上农业实用技术或其他技能。

(三)农民生活明显改善。人均居住面积25平方米以上,且具有抗御本地区基本烈度地震能力,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电话(含移动电话)入户达到全覆盖,人畜安全饮水率达到90%以上。逐步扩大农村绿化面积,建设美丽新农村。

(四)村庄建设有序整洁。合理制定村庄建设规划和旧村改造规划,村间街道实现硬化、美化、绿化、新化、净化、亮化等,建有基本排水设施,生活垃圾实行定点堆放、定时清运并实现无害化处理,建立健全长效卫生管理机制,农户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60%以上。

(五)村级管理规范有序。“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率达80%以上,村两委会班子团结和谐、制度健全,“双高双普”目标全面实现,计划生育政策全面落实,有完备的两委会阵地、文化广场、图书室及健身设施。

三、建设任务

(一)科学编制规划。坚持“节约土地、完善功能、方便群众、超前发展”原则,按照规划引领、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要求,科学编制村庄建设及旧村改造规划,切实增强规划连续性、权威性、严肃性和实用性。(牵头单位:住建局;实施单位:各镇(中心)、示范村;责任单位:住建局、新农办、农林局、发改局、国土局、环保局)

(二)引领发展产业。根据各示范村产业发展实际,积极做好农业产业发展规划,高标准规划猕猴桃产业、设施农业、畜牧业、手工布艺等一批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引领全县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一村一品”彰显特色,产品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牵头单位:农林局;实施单位:各镇(中心)、示范村;责任单位:农林局、新农办、财政局、发改局、畜牧局、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发办、科技局)

(三)建设完善阵地。阵地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强基础、促发展、壮实力、构和谐的重要载体。2014年结合新型社区建设,完成村级两委会阵地建设任务。(牵头单位:组织部;实施单位:各镇(中心)、示范村;责任单位:纪检委、组织部、新农办、住建局、民政局、国土局、财政局、审计局)

(四)建设文化广场。以繁荣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综合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为目的,切实加强村级文化广场建设,充分发挥农家书屋作用。2014年全面建成15个示范村文化广场,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农家书屋,充分发挥其作用。(牵头单位:新农办;实施单位:各镇(中心)、示范村;责任单位:新农办、财政局、国土局、文广局)

(五)强化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达标,实现“六化”和“六个一”的目标,“六化”即:道路硬化,边沟围墙一体化,村道路绿化,环境净化,路灯亮化,文化活动经常化。“六个一”即:有一个科技文化活动室,有一个村级标准化卫生室,有一个幼儿园,有一个休闲健身场所,有一个便民超市,有一个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牵头单位:发改局;实施单位:各镇(中心)、示范村;责任单位:发改局、财政局、交通局、水利局、农发办、国土局、电力局、卫生局、教育局)

(六)整治村容村貌。结合“四城联创”目标,扎实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入户工程,积极实施“五化”、“一池四改”、“绿色家园”建

设,实现农村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置,建立健全长效卫生管理机制,实现村庄美、环境好,辐射带动全县乡村环境卫生明显改善。(牵头单位:新农办;实施单位:各镇(中心)、示范村;责任单位:新农办、城管局、住建局、环保局、卫生局、创建办、农工部、民政局、人社局、国土局、交通局、财政局)

(七)强化技能培训。按照各村产业发展实际,因

村、因人、因时而定,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分期分批进行农民实用技能培训和乡土人才培养,重点加强对猕猴桃产业和手工布艺从业人员的培训,实现“一户一策”、“一人一技”,提高广大农民实用技能水平,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牵头单位:农林局;实施单位:各镇(中心)、示范村;责任单位:农林局、人社局、畜牧局、科技局、农发办、财政局、教育局、科协、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党校、教育局、工商联)

(八)创建学习型村镇。按照《创建学习型村镇实施方案》要求,以“一镇两村”示范点为抓手,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管理功能,加强指导、强化落实,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群众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文化修养和知识水平。(牵头单位:宣传部;实施单位:各镇(中心)、示范村;责任单位:宣传部、新农办、信息办、广播电视台、妇联、团县委)

(九)提高农民素质。利用春节、农村古庙会、夏日纳凉晚会等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按照“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标准,对全县12个重点示范村进行精神文明户创选评活动,对评选出的“十佳好公婆、好媳妇、十大孝子”进行表彰。新闻媒体要加大对身边好人好事和见义勇为等行为宣传报道,加大群防群控力度,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学法、守法、用法。(牵头单位:宣传部、政法委;实施单位:各镇(中心)、示范村;责任单位:宣传部、政法委、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文明办、计生局、广播电视台、信息办、团县委、妇联、信访局、文广局)

四、实施步骤

(一)规划准备阶段(2014年1月1日—3月31日)。按照新农村建设任务和工作实际,做好宣传、动员、安排部署、同时做好两委会阵地、文化广场的选址、村庄建设、旧村改造、产业发展、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编制和各个项目的前期资金筹措等工作。特别要做好猕猴桃产业发展前期的土地流转、规划、苗木购置、栽植及春季田间管理工作,以及做好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4年4月1日—11月10日)。具体实施新农村建设各项目标任务,重点是推进两委会阵地、文化广场的建设,积极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壮大发展“一村一品”。要根据农时气候及猕猴桃生长特点,及时加强实用技术培训。结合“三夏、三秋四禁止”活动,采取集中整治和长效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对农村环境卫生及村容村貌进行整治,确保乡村环境卫生取得明显成效。

(三)检查验收阶段(2014年11月11日—12月31日)。对新农村建设2014年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做好查漏补缺和考核验收总结等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继续采取县级领导包抓、部门帮扶、各镇(中心)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包抓机制。牵头单位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各责任单位要明确分管领导,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具体措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紧密配合,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全面推动新农村建设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二)营造氛围,创造条件。各级干部要带头宣讲新农村建设理论政策。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宣传美丽新农村、新风貌、新农民、新科技、新政策等。及时推广新农村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同时,将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融入新农村,丰富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

(三)加大投入,增强后劲。县上继续按照新农村建设“以奖代补、部门帮扶、项目捆绑”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对阵地建设、文化广场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各涉农部门要积极争取省、市涉农项目和补助资金,重点向示范村倾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带动社会资金积极投入新农村建设,引导资源向农村有序流动,夯实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逐步缩小城乡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真正实现农村农民共享改革成果。同时,要严格按照《xxxx县农业农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加强对建设资金的管理和监督,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执行《xxxx县新农村建设考核办法》,加强对各类规划设计指标完成情况,工程项目完成情况,投入情况等全面进行考核。

(四)合力共建,齐抓共管。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充分利用地缘、亲缘、人缘等关系,组织引导全县所有企事业单位、机关工作人员参与新农村建设。通过企业帮扶,增强村企之间的联系,共同发展实现双赢。通过“同乡联谊”活动,吸引县外能人回乡投资建设,为家乡做贡献。邀请曾在我县工作过的领导干部回乡视察指导,为新农村建设献计出力。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帮扶单位与镇(中心)、村的联系,充分调动帮扶单位和包村干部的积极性,形成合力,推动新农村建设。

(五)明确主体,发挥作用。加强对农民的组织引导,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以奖代补”谁投资谁受益等奖补政策,调动农民群众自己投入发展产业、改善环境的积极性。对于村内集体公益项目建设,通过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方式,引导农民投资投劳。坚决杜绝村集体举债搞建设,倡导农民办好自己的事,建设好自己的家园。

(六)示范引领,树立典型。县、镇(中心)、村都要着力培养和选好各类典型,利用各种渠道宣传好经验、好做法,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以典型示范、典型带动促进工作,促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

篇7: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一、目的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林业的角度要正确处理好两种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生态建设与产业建设的关系,切实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林业,既是公益事业,又是基础产业,肩负改善环境、发展经济的双重任务,生态建设是基础,产业建设是重点,没有生态保障,产业难以持续,生态建设也无法支撑。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要坚持“两手抓”,协调推进。同时要充分发挥林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与绿色环保的新型林业产业,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资源和能源,为国民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二是要正确处理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林业,既要遵循自然规律,也要遵循经济规律;既可作为基础产业参入资源配置,又能通过实施生态建设实现大林业发展战略。必须坚持保护先行,确保生态优势,科学开发利用森林资源,使我县林业经济迈上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征程。“全国绿化模范县建设”是加快城乡绿化,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加快实现“领跑中西部、进军五十强”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能实现全县国土绿化工作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展示我县造林绿化的成就和县的良好形象;能提高我县的知名度和综合竞争力;能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二、指导思想

以实现“县城园林化、乡镇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为目标,以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为动力,以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为手段,以城区、村庄、道路绿化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加快建设“和谐长沙”做出贡献。

三、建设指标

,全县完成造林1.5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义务植树150万株(其中基地植树30万株),四旁植树80万株,完成县城林业生态圈260亩,绿化河流、渠道、公路200公里,完成人工造林1.2万亩,完成县城林业生态圈350亩,义务植树150万株(其中基地植树30万株),四旁植树80万株。绿化河流、渠道、公路200公里,封山育林2万亩。到20底,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乡镇所在地、村庄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40%和30%,全县绿化覆盖率达到45%,绿地率达到36%,县城人均公共绿地12平方米,随机抽样调查公民绿化意识达到85%以上,全民义务植树建卡率达到90%以上,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96%以上;80%以上的街道、居住区和单位庭院绿地率达到省级标准。

四、工作任务

(一)制定中长期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规划。由县林业局牵头,委托部省有关科研院所,制定我县-城乡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规划,提高我县国土绿化工作的科学性、前瞻性。

(二)造林绿化工作

1、城区绿化。要完善县城绿地系统规划并纳入县总体规划。重点在景区景点绿化,道路街巷绿化,单位庭院绿化,居民社区绿化以及立体绿化方面有新的发展。从至年,提升10个街头花园绿地水平,每年完成城区5个游园新建任务。80%以上的街道居住区和单位庭院绿地率达到省级标准,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绿化与工程同步施工,同步完成。进入县城的主要出入口,已建绿地景点的补绿扩绿,提高档次,未建的要在2007年底前补建。此项工作由建设局负责,城管局、开发区管委会负责组织实施,县委文明办、交通局、规划局为主要协作单位。

2、道路河流绿化。包括境内的国省干道、高速公路、铁路、主要河渠两侧绿化。20重点抓好长永高速、机场高速两侧绿色通道建设。2007年抓好株洲至黄花机场高速路的绿化建设,并对已绿化的河、渠路加强抚育管理。新建公路两侧绿化要高起点、高标准,高档次,年内建成省级精品工程。此项工作由县绿委办负责,县林业局、交通局、水利局、开发区管委会组织实施。

3、工程造林。包括各级各类工程造林项目,按工程标准,完成全部造林任务,建设一批样板地块。此项工作由县林业局负责,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4、创建花园工程。全县建设省级森林公园1个,创建省级园林式单位和市级花园式单位20个,县级花园式集镇20个,花园式庭院400个。此项工作由县绿委办负责,各乡镇人民政府的组织实施。

(三)全民义务植树活动。重点是完善义务植树属地管理制度和基地义务植树制度,不断丰富和完善义务植树的实现形式,搞好与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结合,各乡镇和联系乡镇的县直机关单位负责建立义务植树基地,植树地点做到一定五年不变,广泛动员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城乡居民参加义务植树,并实行一户一卡制度,每年基地植树30万株。年内义务植树建卡率达到96%以上,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90%以上。此项工作由县绿委办组织协调,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直机关各单位负责实施。

(四)森林资源保护工程。对现有森林资源加强抚育管理,加大病虫害防治力度,严禁乱砍滥伐,严禁非法占用林地,严防森林火灾,杜绝各类毁林案件,切实保护森林资源。此项工作由县林业局负责,县森林防火办公室、县公安局、县国土资源局为协作单位。

(五)古树名木保护工程。根据全国绿委《关于加强保护古树名木的决定》及建设部《古树名木管理办法》,在全县范围内对现有古树名木,进行普查、登记、建档、立卡,严禁移植古树名木,切实保护好珍贵的古树名木资源。此项工作由县绿委办负责并组织实施,各乡镇政府配合。

五、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开展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活动,是构建“和谐长沙”,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县域竞争力,加快实现“领跑中西部,进军五十强”目标的一项重大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部门、各单位必须充分认识创建活动的重要性。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真抓实干,把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工作摆上各级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

(二)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指导。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各阶层、各部门、各行各业,必须加强统一领导。建议成立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县长黎勇任组长,县委副书记任正斌任副组长,成员由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任由县绿委办主任、林业局局长周海林同志兼任。

(三)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创建各项工作任务分解到各有关单位和乡镇,由政府县长与各科局长和乡(镇)长签定目标管理责任书,工作任务未完成实行一票否决制。

(四)加大造林绿化宣传力度。采取长效宣传与短期集中宣传相结合的办法,每年组织两次造林绿化宣传月活动(造林期间和迎检期间)。宣传的形式主要包括:

1、新闻媒体宣传。重点是宣传造林绿化成就,创建标语、口号、意义,创建活动先进典型;

2、设立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林业网站专栏;

3、基层单位创建活动宣传专栏;

4、组织市民绿化意识调查;

5、有奖知识竞赛及中小学有奖征文活动;

6、户外广告宣传(海报、宣传标语、广告牌等);

7、绿化简报宣传等。

(五)适时掀起造林绿化高潮。每年12月1日至次年3月30日为全县造林绿化突击时段。特别是采伐迹地的更新、低产林的改造,各乡镇应制定方案,在2007年前完成。以义务植树为载体,掀起春季造林绿化高潮,继续巩固扩大国土绿化成果。

(六)落实创建经费。本活动共需经费支出2390万元,其中城市生态圈建设915万元,道路河流绿化400万元,游园建设200万元,人工造林135万元,封山育林200万元,宣传学习费用40万元,花园式集镇建设补助200万元,制定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规划20万,全民义务植树基地植树60万,大山冲森林公园建设200万,其他20万元。计划、财政、交通、水利、林业等部门要千方百计筹措创建经费,为创建活动提供资金保障;各项重点工程绿化资金要向创建活动倾斜;动员社会各界、各阶层人士、城镇居民参与社会造林绿化,结合义务植树活动,踊跃为创建活动投工、投劳、投资。

篇8:实施电子政务 助推新农村建设

一、加快我国农村电子政务建设的紧迫性

当前,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把电子政务作为改善政府服务,提高政府效率的重要手段,作为加强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桥梁。我国的电子政务也取得了飞速发展,电子政务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速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历史机遇。当前,加快农村电子政务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1. 加快农村电子政务建设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

在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导致了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加快服务于农村的电子政务建设,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信息化工作的根本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信息化建设,就必须加强薄弱环节,重视推进农村电子政务的发展,努力实现城乡电子政务建设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2. 加快农村电子政务建设是依靠科技进步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手段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信息闭塞导致农村发展成本提高,农民对市场不了解、信息不对称往往会影响整个农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从这个层面上讲,信息化乃至电子政务是促进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这种战略意义在“三农”问题上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三农”工作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可以带动以微电子、软件、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相关信息技术的发展,从而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有利于建设现代农业,提高现代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和推广应用水平。

3. 加快农村电子政务建设是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温家宝总理说过,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全国的现代化。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繁荣农村经济,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通过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可以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实验条件等优质资源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共享,极大地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国家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基础数据库应用体系,加大对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生态的保护,实施对森林火灾虫害、水涝灾害的预警;通过建设农村疾病防控信息系统以及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能够极大地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在这方面,有不少成功的事例。如,2006年以来,湖南的不少县市利用电子政务平台全面启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相关部门通过网络互联,初步实现了“管理科学、操作规范、监督有力、补助便捷”的预期目标,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平稳、持续、健康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湖南的长沙县实现了全县几十个乡镇级医院和多个县级医疗机构全程联网,完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管理业务,构建了全县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管理体系,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实施电子政务助解“三农”问题的创新战略

从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内容与方式来看,服务“三农”问题的应用模式亟待创新。我国应在电子政务与“三农”问题的交叉点上做好文章,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通过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以服务为根本目的,以信息资源开发、整合为基础,以服务网络延伸为支撑,完善应用系统,加强队伍建设,健全管理制度,全面提升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和工作水平。目前,发挥电子政务在农村的服务功能,通过电子政务助解“三农”问题应有明确的思路与战略策略。

1. 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从世界各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来看,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强调政府服务功能的发挥和完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新时期我们党的执政理论,“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是现阶段中国政府的奋斗目标。电子政务更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但要关注对城市人口的服务,更要关注由经济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关注对广大农村人口的服务,真正让电子政务惠及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全体人民。为老百姓服务,为政府决策服务,为企业服务,为“三农”服务,这是电子政务的生命力所在,也是电子政务建设贯彻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2. 构建完善涉农信息服务体系

目前,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正在更多地转向农村,转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部门要抓住这一契机,抓好农村电子政务工程的建设。结合“金农”工程的推广,加快和完善农业监测预警、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农产品市场与科技服务三大信息系统的建设。注重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多方协作加快“三农”信息平台的建设,构建涉农信息服务体系。政府的涉农部门要组织好为农民提供切实需要的农业政策、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等多方面实用的信息咨询与服务的工作,协调好涉农部门、涉农单位、涉农企业的合作,做好各种涉农信息的采集、整理加工和及时更新,为广大农民提供实用的信息和信息的延伸服务。政府部门要根据国家有关建设资金投向农村的政策,落实好电子政务项目建设所需资金。政府应构建涉农信息分析预测体系,提供分析预测服务,这样不但可以及时、全面地发布一些农民急需的市场信息,还可以结合农民、农业企业的需要,进行市场行情预测,发挥对农民、农业企业的引导作用。及时发布更新农产品市场供求情况和趋势分析方面的信息,引导农民的种植、养殖活动,为农民增收提供决策信息。

3. 开发利用现有资源

开发利用现有资源,鼓励多渠道建设电子政务信息基础设施。如在上网接入方式上,传统的上网方式需要投入巨额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对于本来经济欠发达的广大农村地区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势必造成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继续加深。而在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下,采用PLC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即电力线通信)技术,充分开发、整合、利用现有电力网资源,是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缩短城乡“信息鸿沟”的有效手段。

用灵活轻便的手机上网,已逐渐成为农村上网的一种新渠道。调查显示,我国的5262万农村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为23%。在手机上网方面,农村与城镇差异不大,与传统网络普及率形成鲜明对比。通过手机上网,农村网民可以利用现有的条件,及时地了解所需的信息。这种方式充分利用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无线通讯技术,服务内容丰富,效率较高,投入较小。

4. 人才培养和服务外包相结合

人口基本文化素质低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是农村信息化进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就要建立人才培养的良性激励机制,多途径培养农村信息化专业人才,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电子政务带来的方便快捷,得到电子政务带来的实惠。

农村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农村乡镇机关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急需解决,在不可能大规模引进网络技术人才的情况下,电子政务网络技术外包是一种好的选择。将电子政务网络技术服务外包给专业网络技术服务部门,如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专业网络技术服务单位。一方面,可以利用外包单位的营销渠道得到合适的电子政务软硬件,节约总投资;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外包单位开展有针对性的电子政务技术培训,有利于农村信息化工作人员尽快熟悉业务、跟上形势。此外,外包单位提供电子政务网络技术咨询服务,将会为乡镇机关提供极大的便利,大大加快本地的电子政务建设。

5. 加强乡镇一级政府信息化建设

我国的乡镇信息资源非常匮乏,乡镇一级政府信息化建设仍处在初期状态。应加强乡镇一级政府信息化建设,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给农民提供与其密切相关的政策信息,让农民了解有关国家规定。给农民提供技能知识,指导农民进行生产耕种;给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引导农民对农产品耕种进行合理安排。

建设乡镇电子政务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最大程度地融合各种电子农务系统。乡镇电子政务是政府信息发布的渠道,不但提供政府信息,而且更多的是要为农民提供生活生产信息,指导生产。通过建设乡镇电子政务,提供村务方面的信息,以便提高村委办公效率,促进村务公开。

上一篇:倍增业绩的策略下一篇:美初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