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之我见――某县新农村建设之探讨

2024-05-08

新农村建设之我见――某县新农村建设之探讨(共8篇)

篇1:新农村建设之我见――某县新农村建设之探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当前,新农村建设已进入全面启动和实施阶段,结合盐津实际,本人认为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当着重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规划先行

搞好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龙头、前提和关键。我县的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规划先行,有序进行,规划要具有可操作性和权威性,规划一经确定,就要不折不扣的按规划实施,不能半途而废。规划一定要符合实际,符合县情,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当前,应抓好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村级组织建设规划、农民培训规划、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等总体规划,指导新农村建设朝着“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目标推进。尤其要突出搞好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形成县城—小集镇—中心村“三位一体”的城镇规划体系,加快农民向县城小集镇和中心村集中,在加速城镇化进程中建设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逐渐消除城乡差别。我县有七万多户农民,分散居住在2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些农户生存环境极差,只有让他们逐步向集镇集中,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才能富裕农民,发展农民。千万不能只抓中心村,不抓小集镇和县城。如果只在中心村抓新农村建设,就会把农民禁锢在农村,制约城镇化进程,产生新的城乡差别,就难以实现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彻底改变城乡二元割据局面,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

二、依靠农民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实施者和受益者。无论在战争年代和和平时期,我们依靠农民夺取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取得了改革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要总结这些年我们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去年开展“三村”建设的教训,在政府投入十分有限的情况下,群众参与得好的地方,“三村”建设工程进展就顺利,成效就明显;农民参与得不好的地方,进展就缓慢,问题就成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靠农民这个主体,要广泛发动农民,发展产业,建设村镇。只要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了,新农村建设就会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释放出巨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要发挥村级组织的自治作用,不能动辄对农民搞行政命令。建设新农村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坚持群众自愿,对村内事务实行民主管理,对新农村建设中涉及财务管理等各种问题要加强民主监督,防止腐败行为,全面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

三、产业支撑

建设新农村有五大目标:即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继续推进。这五大目标中生产发展是前提,发展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最根本的经济支撑和物质保障。我县在发展产业上要注意避免“就农业抓农业”的错误做法。坚持走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三化”联动的道路,协调发展一、二、三产业,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一是以工业化为核心,做大第二产业。陈云同志早就说过“无工不富”,我县只有大力发展工业,才能富县富民。要通过推进工业化来做大第二产业,从而反哺和支持农业,解决农业比重过高的问题。我县工业化还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尽管去年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2736万元,增长60.5%,在三产中仅占32.7%,仍然排在农业(33.8%)和第三产业(33.5%)之后。而且我县的工业主要是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消耗型的。如电石厂,水泥厂、煤厂、砖厂等。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微不足道。水能资源开发发展势头很好,今后应加快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项目的发展,减少环境污染,让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头戏。浙江永康市总人口86万,其中外来人口36万,工业产值占90%左右,农业只占6%左右,第三产业只占4%,已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工业品年出口额达8亿多美元,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富得流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之所以发达,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就是工业发达,工业带动农业和其他产业。

二是应以城镇化为依托,做活第三产业,推进城镇化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要通过推进城镇化来做活第三产业,辐射和带动农村发展,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第三产业对农民增收至关重要。去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102元,其中有35元属第三产业增收。(农民从事交通运输和商饮服务业)我县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县城的发展十分困难,县城规模难以扩大。应选择地形相对较好的乡村集镇搞好规划,扩大规模,加快发展,让有条件并愿意到城镇居住的农民进入小城镇从事第三产业,从而减少农业人口,减轻农民对土地的依赖。

三是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做强第一产业。要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延长农业产业链条,解决农业效益过低的问题。当

前,我县农业产业发展十分艰难,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内部这一块共计增12元,其中,种植业人均增5元,养殖业人均增4元,林业人均增3元,主要是没有支柱产业支撑。虽然县委政府十分重视发展茶叶、蚕桑、五倍子、竹子、畜牧和蔬菜等产业,但没有形成产业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差、规模小,布局零散,科技含量极低,商品率低,政策支持不到位,社会服务不到位,市场发育不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受制约,产业在徘徊中发展,在发展中徘徊。由于农产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比较大,相对效益比较差,农民对产业发展不太感兴趣,只好盲目外出务工,农民越不感兴趣,农产业越难发展,效益就越不高,效益不高,农民就越不愿抓农产业,形成了恶性循环。今后,要大力发展新经济组织,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我县今后要重点抓五大类经济组织:(1)围绕培育产业,组建科技型协会;(2)围绕搞活流通,组建销售型协会;(3)围绕加工增值,组建加工型协会;(4)围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组建劳务输出型协会;(5)围绕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组建综合服务型协会。有条件的地方,要注重把各类协会培育和发展为公司,走市场化发展的道路。要努力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组织形式,使农业效益过低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发展农业产业,一要靠资金的支持,应整合可用财政及专项资金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动员民间从事农产业开发,尤其是金融部门要扩大支农贷款规模。二要靠科技支撑,应整合人才,充分发挥农科人员的作用。三要靠市场拉动。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对市场前景好的种养项目应大力发展。如名优茶、乌骨鸡、黄牛、蚕茧、黄瓜等优质蔬菜林竹等产业。四是要转变农民的观念,树立商品意识和产业意识,从传统的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养鸡为找个盐巴钱的小农意识中解放出来。五是要靠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和推动。县乡村几级行政组织要真抓实干,下大力气,不能空喊口号。六是要逐步改变以交通、电力、水利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以利于农产品的快速流通和加工生产。第一产业潜力还很大。抓好了对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直关重要。劳务输出也应该作为一项产业大力培植和发展。去年劳务增收占农民增收的55%,是农民增收的大头。

只有做到“三化”联动,才能贯彻落实“出路在工业化,潜力在城镇化,后劲在农业产业化”的精神和要求,才算找到建设新农村的根本出路,也只有路子走对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可能见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否则,只能是流于形式,甚至可能一年更比一年差。

四、典型引路

以点带面,以典型引路,是党和政府历来的重要的工作方法之一,新农村建设涉及千家万户,可谓点多、面广、线长,需要采取以点带面、典型引路的方法。示范点要坚持适度超前,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把示范点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环境优美、特色明显、体现小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从而带动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去年,我们选择的几个“三村”建设示范点总的而言应该说是很好的,但个别点只注重区位优势,忽略了产业基础,以致农民的房子改善了,户间连接道路硬化了,周围环境好了,但没有产业支撑,农民的收入增长不了;农民的整体意识没有提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没有改变,精神文明容易出现反弹。一些地方是靠国家的钱堆出来的,在农民自身经济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在大面推广几乎不可能,也就是说,点无法带面。今后在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选择上应该注意选择那些群众积极性高,基础条件相对较好,尤其是产业基础较好,布局相对合理,能体现和突出地方特色的地区来布局,尽可能做到每个乡镇都有示范点。要突出我县和各乡镇的特色。示范点建设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产业做支撑改善环境,以环境的改善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以新农村建设来培养农民良好的生活习惯,逐步达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的。

五、协调发展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需要县乡党委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一定要克服重视物质文明建设而忽略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倾向。在生产发展上县乡党委政府应起到先导作用,树立科学发展观,运用先进技术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在发展先进文化上,党委政府应起到领导作用,努力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道德文化体系,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上,党委政府应发挥好指导作用,把农村政治文明建设推上新台阶,加强村级政权建设,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组织者、推动者和实施者。当前我县村级政权总的是好的,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一些村两委形同虚设,人心涣散,没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对村内事务基本不管,干群关系紧张,群众怨声载道,靠他们恐怕很难担当起新农村建设的重任。

协调发展还要做到点面结合,做到以点带面,不能因为搞示范点就把大量的支农资金都整合在一起,投放在点上而忽略大面,点是少数人受益,面是广大人民群众,多数人都发展不了,即使点上再风光也违背了共同富裕这个社会主义本质和新农村建设的初衷。还可能引发新的社会矛盾,让老百姓心理不平衡,从而影响大局。兼顾大面,尤其要关注边远、高寒贫困地区的广大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同胞。据我所知,一些边远地区的农

民至今还未用上电,还没完全解决温饱,相当的人还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试想这些地区新农村如何建设。在盐津这二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应该有被遗忘的角落。公共财政的阳光应该普照大地,让绝大多数人受益。

六、稳步推进

要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性,做到“三戒”。一戒急于求成。我县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农业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248元,比全国的3255元低2007元,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0493元低9245元,农民还非常穷。要彻底改变广大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现代化,需要长期奋斗,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要作长远打算,作长远谋划。抓好开局,从紧迫的事情做起。当前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就是乡村道路、农网改造、人畜和生产用水、子女上学、农民就近就医、生产发展资金困难、社会服务弱化等问题,这些问题要根据生产力发展和财力增长的状况,逐步推进,防止盲目蛮干,拔苗助长,切忌以运动的方式搞建设。当然不能等待、观望、漫不经心、若无其事、坐失良机。二戒简单化。要全面认识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新农村建设“五句话二十个字”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的全面要求。生产发展是中心,生活富裕是基本尺度,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体现了精神文明和人居环境的双重要求,管理民主则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也就是说,新农村建设内容是广泛的,全方位的,任务是非常繁重的。因此,要准确把握。三戒政府包办代替。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民是农村经济活动的主体,政府主要起到引导和扶持的作用,新农村建设要从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出发,不能按照城市小区的模式去套。干什么,不干什么,要按照村民自治中“一事一议”的民主办事制度来决定,不能搞强迫执行,强制摊派。

七、争取支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说穿了最根本的还是农民的增收问题、发展问题。无论生产发展还是生活环境的改善都离不开钱,钱从那里来,一要靠农民自身逐步积累;二要靠国家扶持。县级财政收入每年才二、三千万,工资虽有保障,但发展资金十分欠缺,各职能部门今后应努力向省市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个共同的目标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今年国家“要下决心调整投资方向,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这是一个重大转变”。这是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个重要的政策宣示。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今年国家将集中力量办好“水、气、路、电”四件事。一是今年拟安排40亿元,比上年翻一翻,计划再解决2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二是拟安排25亿元投资,比去年增长1.5倍,再建250万户沼气池;三是安排170多亿元,改建新建乡村公路180万公里;四是发行12亿元国债,对中西部地区农网进行完善,启动无电乡电力建设。此外,中央还将加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资金投入。只要全县上下一心,大家都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并踏踏实实地做好工作,新农村建设就大有希望。

八、真抓实干

空谈误国,实干才能兴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县乡党政组织切实加强领导,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参与,需要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特别是县乡村的干部要脚踏实地,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不能喊空口号,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切实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加强“三农”工作的全部内容,摆到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定要克服工作安排上存在的单打一的情况,处理好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经常工作和阶段性工作的关系,总体安排、总体布署、统筹兼顾、全面推进、整体发展。

九、健全机制

要发挥长效机制的管理作用,防止出现“反弹”现象。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需要充分发挥长效机制的管理作用。一是要建立长效投入机制。今年,中央、省市将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县级财政也应随着收入的增长逐年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并列入财政预算。二是应建立引导农民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辛勤劳动建设自己幸福家园的激励机制。三是建立引导全社会力量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虽然是广大农民,但仅靠农民自身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四是建立完善和规范新农民培养机制,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机制,治安管理机制等等长效机制,防止出现反弹现象,不断巩固和扩大新农村建设成果。

篇2:新农村建设之我见――某县新农村建设之探讨

关于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我见

建设社会主义新村,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涉及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四个大的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化农村改革、破解“三农”问题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眼下来看,无论是从口号宣传还是实际行动,党和国家都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全国农村各地收效也颇具明显。如果只是听各种媒体报道新农村建设一系列措施是无限光明,广大农民老百姓也是无比推崇。但是真正的实际上效果有多大呢,哪些地方值得继续发扬,何种政策为民所诟病,是不是做到了因地制宜?因此新农村建设绝不是国家领导制定政策下级一字不改地响应那么简单,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相当繁琐,需要不停地实时考察,了解民情,借鉴经验,再制定相应的政策,只有不断改进时时注重农民所需,才能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在就以我家乡(xx省xx市某村)现状,浅谈一下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看法和建议。

下面我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涉及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大方面来分析。

一、“生产发展”

现状:

1、整体上,农村生产稳步发展,农村收入逐步提高。近年来,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出台和落实,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业的积极性,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2、农民无法改变现状,没有更好的生产方式和手段,还是靠种植庄稼(以小麦和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不能形成规模。即使个别户有种植经济作物的,由于没有政策扶持,多数农民无法承担较大的风险,最终以失败告终,重新种植基本的庄稼,靠给个体户工作赚取生活费用。

3、本村包括周围村庄很少有本地性的生产机构,工厂、规模性的农业生产等都没有,也不能因地制宜发挥本地的地区性优势,多数农民还是靠之前的生产方式,根本上并没有发生什么质的改变。

4、农民生产工具有所改善,生产效率大有提高,节省了不少生产时间。但是很严重一个问题是农民现在种地特别是种植基本农作物,成本过高,虽然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保护,但是结算下来只靠种植粮食农民赚不了多少,更谈不上致富。如果碰到年成不好,只有亏本的份儿,所以致使很多农民宁愿舍弃田地,或荒置或卖掉。

5、生产不科学,周围很多环境发生污染,或者耕地区保护不好,逐年减少。建议:从面上看,农村建设生产方面有很大提高,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从根本上来讲一直未发生质的变化,仅仅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拔高,因此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1、重视规划,提高生产效率,并且突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应当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强化“科学规划“的理念,体现”因地制宜、节约用地、延续特色、简明实用”。响应中央保护好耕田,不能随意变卖或者置作它用(建造工

厂等)。

2、支持农民种植经济作物致富。发挥地区性的优势,种植经济作物,国家或地区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政策进行扶持和保护,不能仅仅是字面上号召。可以优先扶持带头尝试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民,进行无息或低息贷款。种植经济过程一体化,从种植到收获要有一定的保障措施,保证在收获季节农民可以将经济作物顺利地出售。最好入上农业保险,若有自然灾害造成当年亏损,农民也可领导保险资金维持生活。

3、降低农民农业生产成本。从现在来看农民种地从播种到收割基本实现机械化,但是正由于如此使得农业生产成本过高,靠种植庄稼致富基本上不可能,因此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有效的必然途径。例如联合收割机,周围几个村就屈指可数的几辆,造成垄断要价很高,使得农民不用不行,当地干部可以联系收割机所有者,实行整村的规模性收割,从而降低成本。

二、“生活宽裕”

现状:

1、由于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也逐渐改善。但相比城镇生活仍有巨大差距,离富裕还是很遥远,多数是勉强达到所谓的小康生活。

2、地区差距、个体差距越来越大。由于邻村政策不同可能使得先富起来,而本村干部在其位而不谋其职致使收入差距拉大,生活水平自然也赶不上。贫困户找不到合适的致富途径,难以脱贫,只靠政府的物质扶持只是暂时的权宜之策,终不能长远。

3、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电网、饮用水、乡村街道、农村小学校舍设施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4、出台农村医保制度,大大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是由于该措施程序上的漏洞,或者用了假药或者延误看病的时机等等又产生了新的问题。

建议:

1、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根本上还是解决农民收入的问题,收入提高,生活才有保障。

2、缩小地区差距和个体差距。地区应积极响应中央的政策,切实为民谋福利;解决贫困户,物质上给与扶持,但根本上还是带领农民致富,提供更多的就业单位或方式。

3、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便民利民。建造一些健民等设施,丰富农民工作后的生活。

4、完善医保制度,更大缓解农民治病难的问题;有必要实行医药分制管理,降低农民看病成本。

三、“乡风文明”

现状:

1、多数农民文化程度比较低,特别是法律意识有待提高;农民素质现阶段也是比较低下,偷抢拐骗仍是常事。

2、农民生活娱乐方式单调,不懂得如何丰富生活。有些传统意义根深蒂固不利于生产发展生活水平提高。

3、农民子女接受教育代价太大,普通家庭难以承担。培养一个大学生,普通家庭几乎搭上家里二十多年的积蓄,代价过大,因此很多农民孩子选择早早的退学打工。

4、地区没有形成自我的特色文明。

建议:

1、普及基本的文化知识,特别是增强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既能有效的避免无意识的触犯法律,履行应尽的义务,又能及时的用法律保护自我。尤其是地方政府或恶霸压制,农民应积极协心学会引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

利。

2、宣传科学文化知识,使得农民更科学的生产。发扬优良的传统,特别是传统美德的继承,摈弃阻碍社会发展的传统糟粕。

3、解决农村上学难的问题。虽然现在农村大学生逐年增加,但是一个大学生也给一个家庭带来了相当大的负担。因此切实落实农村教育,主要从资金渠道上解决农村孩子上学问题。

四、“村容整洁”

现状:村容整洁应当不仅是农村简单的表面的干净整洁,也应包括村民的精神面貌和风气。

现在还是各扫自家门前雪,只顾得自己家里的整洁,对于村庄的公共设施等都没有公共意识和保护意识。例如农村街道的保洁该怎么处理,毕竟不像城镇有固定的环卫;田地生产设施和健身设施等保护,村民多数只管用而不管保护,坏了之后往往没有责任人,村里干部也长时间放置不修理,妨碍正常使用。

建议:如何保持村容整洁,除了外在的一些清洁工作,如垃圾倒在固定地方,固定时间清理:还要内在改变村民的意识,有整个村庄是一个家的整体意识,都主动维护村庄的整洁。对于破坏村庄设施的村民可以适当的惩罚,主要是告诫注意保护使用。

五、“管理民主”

现状:

1、选举上村民比往年开明了许多,但仍是村中有钱有势的人在暗中作用。所谓的民主,也只是形式上落实了一部分而已,多数村民都是跟风选举,对于候选人也不了解。

2、很大程度上村干部都是混吃等死,在官位上只为自己谋取利益,不为村民干实事。举个例子,村里某个家庭死了老人,而这家人正好与村干部有隙,村干部居然不给开死亡证明,还勒索钱财。同样的,家里有别的事用到村干部,除了拖拖拉拉不干就是勒索钱财。更谈不上这些村干部为民谋福利了。

3、由于村民法律意识的不健全和势薄力单,村民习惯这样的侵权了,所做是不招惹不得罪把村干部当爷供着。结果只能是村干部为所欲为无法无天。

4、村干部往往制定一系列违反民意的政策和措施。未经村民同意,把村里的耕田全部变卖,发给村民部分所谓的补助。

5、领导层风气不好,贪污受贿司常见惯。

建议:

1、大学生下乡当民官不失为一种好的措施,大学生素质相对较高目光长远,理论上更利于为农民办实事。但缺失经验、过于理想化等也是大学生的短板。

2、实行分权管理,不能村干部一家独大。设置监督部门,监督村干部的行为,是否违反规定和民意。

3、信访制度的完善,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其实信访制度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诟病,简直是尸占素餐,不仅仅不为人们办实事还贪污受贿,没有钱打赢官司非常之难。所以信访制度很有必要完善,使民告官不再是一个空头支票,愚弄农民。

4、对于村干部的违法行为一旦发觉惩戒要严,公开审判,起码公开审判结果。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领导犯法罪加一等,只有惩一责百才能有效的改善官场风气尤其是远离中央的农村。

以上就是我对我村现状的一些浅薄的看法和建议。虽然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很多,但我们要对政府要有信心,相信党和政府有能力改善现状,一步步地实现新农村建设。回想近几年,我们的生活已经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了,从吃不上饱饭到小康生活,到信访制度,到医保制度,到取消农业税……不得不承认,这些变化都为农民带来了极大的好处,切实做到老百姓心里去了。因此出现一系列这样那样的问题也不用杞人忧天或是愤世嫉俗,只要我们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自己的贡献即可。说到此,那么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能为新农村建设做些什么呢?

我们首先要知道,大学生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是可以实现双赢的。其一,让知识、技术和人才的光辉在农村大地上闪现;其二,大学生可以到农村播撒文明的火种,并让播撒者在文化寻根中成长;其三,在农村开辟大学生就业新天地,并形成城乡互动的良性循环。通过双赢的实现,让大学生对未来的发展和农民对新农村建设都有一个美好的预期。

大学生掌握着基础知识和最新的科技信息,在专业学习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在课题科研锻炼中形成了严谨的态度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在丰富的阅读过程中形成了宽阔的视野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建设新农村关键在于培养一批懂科学、有知识的新型农民,而大学生能够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运用自身具备的知识反哺农民,以简捷、高效、科学、实用的手段把人类知识成果普及给农民,进而促进新型农民的成长,催生新的农村精神。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有足够的舞台让我们得到锻炼,不可否认,大学生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这些工作的背后,浸透着大量大学生志愿者的心血和汗水,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坚信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有团中央的支持和指导,新农村建设事业中一定会涌现出更多的德才兼备的大学生志愿者,而大学生志愿者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必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篇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我见

推进新农村建设, 不是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分割开来, 更不是要把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对立起来, 而是要使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推进新农村建设, 必须切实贯彻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发挥好工业和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一、为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创造更多机会

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 关键是解决农村的就业问题。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 需要把解决农村的就业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给予其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应继续促进农民向城市合理有序流动, 依法维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当前, 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有别于农民和市民的最大社会群体, 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而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直接影响社会稳定。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是社会公正的体现, 也是政府的基本职责所在。应在法律层面规范劳动关系, 健全劳资纠纷协调机制;强化各级工会的功能, 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 引导和促进稳定和谐的劳资关系的形成。同时, 加快建立健全公共服务覆盖农民工的制度。

二、发展农村产业, 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发动有志于到农村创业的知识青年和有志于自主创业的农村青年, 对各地农村实际进行考察, 充分利用农村地理特色和当地特产, 建设加工生产产业链, 在为当地农村的闲余劳动力提供工作岗位和工资收入, 减少金融危机下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增加就业压力的同时, 还可适当招收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到农村就业。在如何建设农村产业这一点上, 可结合各地实际, 广泛征集人才, 收集好的意见和建议。也可以借鉴城市扶持青年创业经验, 为农村有志青年提供创业免息贷款。

一是为农民提供免息贷款。当前, 银行免息贷款给了众多欲创业没有资金的城市青年圆梦的机会, 三、五万免息贷款也许就可以让一名青年带动一批人员就业, 发展一个冷门产业。而为农村青年创业贷款似乎不多, 大多数农村青年外出务工, 挣辛苦钱, 农村住房不值钱, 部分旧房子估值还无法达到抵押贷款的数额, 限制了一大批有门路没资金的农村青年, 若政府 (银行) 部门认可部分农村人提出的创业创意, 应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 鼓励发展当地产业。二是对自主创业成功者进行奖励。对自主创业并取得成绩者予以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 重视对有贡献者的鼓励, 并以优惠待遇欢迎外地人才到农村创业, 以此带动更多有志青年自主创业。三是加大对闲散人员的管束力度, 提供各种人才发展的空间。因为没有正当工作, 部分青年无所事事, 不但未参与劳动生产, 创造经济价值, 还给社会稳定带来安全隐患, 因此, 应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从个别无业人员入手, 加强思想教育, 引导他们自觉投入生产劳动中, 带动众多闲散人员投入生产。对不良行为严厉处罚绝不手软, 并长期坚持, 而对生产创业者大力奖赏, 同时, 做好宣传引导工作, 营造浓厚的“八荣八耻”观, 使不良行为随时被打击, 没有立足之地, 重罚之下, 展现给人的, 一定是良好的社会秩序, 对带动经济发展, 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充分利用农村大量闲置民房和空地, 开发当地有特色的农村产业

当前, 政府去掉了之前应向农村征收的相应费用, 还有许多扶持农民的政策, 但因为普通的农业生产相比外出务工, 收入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 年轻的头脑活络的年轻人, 中年人都相继离开农村, 外出务工。人口大量涌入城市, 留守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小孩和部分在城市找不到赚钱门路留在农村的中、青年, 仅占了农村人口的小部分, 这些留在农村的人口, 除了生产仅够一家人生存的粮食, 还有许多空余时间未充分利用。一旦有人引荐, 或有亲戚在外从事什么行业需要人力, 他们大都会举家迁往外地。当城市寸土寸金, 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为了一个安稳的居住处而四处奔波, 租住一间10余平方米的小屋过日子时, 农村大都有大面积的住房空闲着。许多家庭人员外出, 整栋几层楼数百平方米的房子, 长年上锁。而因为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 农村的土地也是大量闲置。如果充分利用好农村土地、住房资源, 将可以创造大量的财富。

因此, 需要农村创业者结合各地实际, 开发可开发的资源, 将准备涌入城市的剩余农村人口留在农村, 生产致富, 在一定程度上, 能解决城市就业压力大, 失业人数增多难题。

四、鼓励投资者将目光由城市转向农村, 鼓励富余群众投资能带动就业的产业

结合本地土地、山林、土特产品等量多面广情况, 征收专业人才对适合大量生产的产业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 在认定可行的项目上大量发展, 资金以政府部门出部分, 向社会征集闲余资金启动产业生产, 经过宣传发动, 使手头有余钱者相信这是一个有长远发展前景, 值得投资的产业, 鼓励闲余资金入股或以借贷的方式, 让项目带动产业不断发展。

五、智力支农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脚步

(一) 充分认识以智力支农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实用人才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是农村科技普及的载体, 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村是农民的家园, 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靠农民来建设。如果农民没知识缺乏文化, 没技术缺乏能力, 只会干活不懂经营, 只会出力不懂科学, 来自于政府和社会的帮扶再多, 也不能从根本上转化和提高生产力。农民不掌握先进的文化和技能, 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只能是空谈。

(二) 智力支持的重点应以技能培训为主。

我国人均农业资源极为稀缺, 农业生产科技含量较低, 这就需要加大智力投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阶段农村人才培养要以技能培训为主, 与文化知识和素质培训相结合, 使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相结合。农民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新农村经济发展的保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科技是关键, 人才是根本, 教育是基础。同时加强对农民思想政治、文化素养、法律知识和移风易俗等教育, 全面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劳动技能和文明素质, 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制的新型农民。

六、各级政府要在农村发展建设中起主导作用

新农村经济建设以农民为主体、政府为主导, 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应加强领导, 统筹安排, 加强政策性引导, 努力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 社会、企业、用人单位和农民个人共同分担的农村发展的多元化机制。农村经济发展, 农民富裕安康,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农村经济发展需依靠社会合力, 形成良性的循环, 才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篇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我见

关键词:新农村;农民;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

一、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

1.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当前,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农收入已成为重要增长源。要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建立促进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一要加大引导扶持力度,推动全民创业快速发展。广泛宣传鼓励扶持创业的政策,大力推广农民创业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努力营造政府支持创业、社会鼓励创业、农民勇于创业的良好氛围。二要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推动劳务经济持续发展。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各地要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三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要积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农业和特色农业,以比较优势增效;要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以科技创新增效;推进农业产业化,以经营机制增效;四要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2.培养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一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二是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的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3.基层领导干部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与政绩观。要杜绝新农村建设中的“政绩工程”,除了要让基层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抛弃急功近利思想之外,要深入到社会的最底层“望、闻、问”,了解到一些原汁原味的真实情况,千万不要被“政绩工程”迷惑了眼睛,麻醉了大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急功近利。尤其当前的乡村建设规划,一要树立以农为本的原则,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新农村建设,则应坚持以农村为本,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农村有农村的特点,村庄建设要注意和城市建设相区别,体现农村的特色,适应农民生产生活要求。要突出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不能把典型的地域特征搞没了,把鲜明的民族特色改掉了,把优秀的文化传统弄丢了。二要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由于乡镇财力状况差别,村与村之间基础各异,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做到“三个符合”,即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增加乡村债务,不增加农民负担;符合群众愿望,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形象工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搞无效益的产业。三要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决不能搞一刀切。

4.科学引导民力。建设新农村,对于农民的积极性问题,要通过政策鼓励、示范引导等方式,激发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真正把人财物力投向新农村建设。一是要出台政策激励。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各级关于加快三农发展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投资引导,鼓励农民加大农业投入,扩大农业生产规模;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农村营利性设施与社会事业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结构。二是要加强示范引导。重点抓好省、市、县、镇各级示范村的建设,捆绑有关项目资金,使示范村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路、电、供水等基础设施都有一个明显的改观。示范面要确保30%,争取达到50%以上。通过示范村的现身说法,使广大农民看到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进一步坚定信心。三是要优化村级班子。注重把致富能力强和带富能力强的农村能人选进村级班子,注重培养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村干部队伍和务实型、开拓型、发展型的村级领导班子,使村级组织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领头雁”,形成在基層组织和村组党员干部带领下万千农民齐心协力建设新农村的局面。

篇5:推进新农村建设之我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以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努力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新农村。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笔者就新农村建设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建议。

一、规划先行

搞好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龙头、前提和关键。我县的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规划先行,有序进行,规划要具有可操作性和权威性,规划一经确定,就要不折不扣的按规划实施,不能半途而废。规划一定要符合实际,符合县情,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当前,应抓好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村级组织建设规划、农民培训规划、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等总体规划,指导新农村建设朝着“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目标推进。

二、依靠农民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实施者和受益者。无论在战争年代和和平时期,我们依靠农民夺取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取得了改革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要总结这些年我们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去年开展“三村”建设的教训,在政府投入十分有限的情况下,群众参与得好的地方,“三村”建设工程进展就顺利,成效就明显;农民参与得不好的地方,进展就缓慢,问题就成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靠农民这个主体,要广泛发动农民,发展产业,建设村镇。只要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了,新农村建设就会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释放出巨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全面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

三、协调发展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需要县乡党委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做到点面结合,做到以点带面,不能因为搞示范点就把大量的支农资金都整合在一起,投放在点上而忽略大面,点是少数人受益,面是广大人民群众,多数人都发展不了,即使点上再风光也违背了共同富裕这个社会主义本质和新农村建设的初衷。还可能引发新的社会矛盾,让老百姓心理不平衡,从而影响大局。

四、稳步推进

要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性,做到“三戒”。一戒急于求成。我县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县。要彻底改变广大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现代化,需要长期奋斗,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要作长远打算,作长远谋划。逐步推进,防止盲目蛮干,拔苗助长,切忌以运动的方式搞建设。二戒简单化。要全面认识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新农村建设“五句话二十个字”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的全面要求。生产发展是中心,生活富裕是基本尺度,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体现了精神文明和人居环境的双重要求,管理民主则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也就是说,新农村建设内容是广泛的,全方位的,任务是非常繁重的。三戒政府包办代替。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民是农村经济活动的主体,政府主要起到引导和扶持的作用,新农村建设要从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出发,不能按照城市小区的模式去套。干什么,不干什么,要按照村民自治中“一事一议”的民主办事制度来决定,不能搞强迫执行,强制摊派。

五、真抓实干

空谈误国,实干才能兴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县乡党政组织切实加强领导,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参与,需要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特别是县乡村的干部要脚踏实地,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不能喊空口号,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切实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加强“三农”工作的全部内容,摆到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定要克服工作安排上存在的单打一的情况,处理好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经常工作和阶段性工作的关系,总体安排、总体布署、统筹兼顾、全面推进、整体发展。

六、健全机制

篇6: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我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我见

作者:汤原县太平川乡太安村 袁立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我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对农业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对农村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对农民是一个美好的时代福音。它虽然不是新生事物,但也没有现成的章法可以照搬照抄。如何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一位普通的基层工作者,结合三年来我村的新农村建设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一点愚人之见,用以与同志们交流和探讨。

愚以为要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做到“三要”与“三忌”: “三要”即要配好班子、要砍好框子、要收好口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检验领导干部工作能力和领导能力的试金石。村级两委班子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联系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是广大群众的主心骨和带头人。让德才兼备、能够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能够组织和带领广大村民团结奋进的人才进入村级两委班子,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俗话说: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这个‘头’必须是上级领导认可的、广大村民满意的,必须是坚实有力有凝聚力的。没有这个‘头’,我们党在最基层的决策就无法及时执行,工作就会陷于被动,新农村建设就会搞得一团糟。同样,无视或不能正确认识这个问题,我们的麻烦就大了,你说一套,他做一套,当面不顶,背后鼓动群众拧着干,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就无法正常进行。

——配好班子,选好“传声筒”、“打头的”是首先必须解决的。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农村建设亦然。新农村建

设是我国当前以至今后一个时期党在农村的一项重大决策。它是长期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一点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我们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借鉴他人可取之处,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规划,砍好框子。要“分类规划,分步实施,梯次推进,协调发展”。紧密结合实际,实行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做到长期有总规,近期有详规,年年有目标,人人有事干。

——砍好框子,新农村建设才不会盲目,才能循序渐进。新农村建设对广大农民来说是继税费改革之后的又一大喜事,是涉及到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民心工程”。我们一定要把好事做实,实事做好,让群众满意,让党和政府放心。我们要健全村级党组织和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坚持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和受益权,维护广大群众的民主权利。逐步建立起“两委”联席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大会制度,做到决策前有公示,决策中有参与,决策后有监督,执行中有保障。村务政务公开按时全面规范,村内工作实施例会制,重大决策征求群众意见,实行 “一事一议”。“编筐窝篓,全在收口”,村两委主要领导要做到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家的事,把握各级投入资金的使用方向,尤其要严格监督各项公益事业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使公益事业建设真正达到“公众受益”。

——收好口子,才能使好钱用在正地方,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质

量。

“三忌”是忌只要“面子”不要“里子”、忌只重“硬件”忽视“软件”、忌只盯“上面”不靠“下面”。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科学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正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既要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注重加快经济发展,又要注重推进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既要注重推进农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又要注重推进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有些人把新农村建设简单误解为盖房子修路,自认为房子漂亮了,道路硬化了,就是新农村了。诚然,如果说公益事业建设和改善村容村貌是新农村建设的着手点,是新农村建设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显性的“面子”;那么乡村制度建设、农村产业的良性发展、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等社会服务体系的完善就是隐性的“里子”。只有“里子”结实了,“面子”才能挺括,只要“面子”不要“里子”,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新农村建设应“表里如一”。

一提起新农村建设,我们都知道发展生产是第一位的,于是乎很多人只重视农民物质生活的改善(硬件),从不注重农民个体素质的培养(软件)。在短时间内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是非常困难的,这是事实,我们也必须承认。但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人是社会的人,人不能离开社会,要建设新农村,使农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离不开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由于个人文化程度及发展空间的限制,很多人小富则安,不思进取,衣食无忧就丧失了生活目标,每天茫然碌碌的生活。五中全会要求我们“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是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我们要通过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活跃农村健康的文体活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等措施,在农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使新一代农民有健康成长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只有农民素质普遍提高,新农村建设才有不竭的动力。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既要重视“硬件”,也绝不能忽视“软件”。――新农村建设要“软硬兼施”。

很多农民(其中不乏村干部)抱有一种错误认识:建设新农村是国家的事。因而只是一味的坐在那等靠、伸手去索要,从不想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当中去。“坐等天上掉馅饼”是惰性的体现,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坐享其成是有辱我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我们应当最大限度的调动和激发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启发和引导农民继续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彻底克服只盯“上面”等、靠、要思想,自主创业、加快发展、充分发挥自身主体作用,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依靠自身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众人拾柴火焰高”,国家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在财力物力上已经付出了很多,我们农民兄弟应当借新农村建设之东风,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洪流中。“幸福不会从天降”,只盯上面不靠下面,新农村建设一定搞不好。――新农村建设要“上下合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伟大的历史任务,也是一个全新的时代课题,我们要有改革的胆略、创新的精神、科学的态度、求实的作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路子、谋求新发展,才能使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舟乘“十七大”东风,扬帆远航„„

--《佳木斯新农村建设实践与思考》

篇7: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我见

耿乃立

(陕西省水利厅西安 71000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涉及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四个大的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化农村改革、破解“三农”问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考虑一下几点:

一、要从农民的利益出发,激发劳动热情,才能更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全面进步,进一步提高综合国力。

我国近30年来,社会经济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没有全盘西化,也没有按苏联模式,而是按照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切合实际的认识,搞独立自主的改革开放,搞计划控制的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全体人民劳动热情,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结果。

我国将迈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全体人民的期盼和共同的梦想。此时,我们不能不想起80年代初期中国农村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是农村继建国后开展的土地改革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再次给全体农民带来切身利益,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历史意义是十分重要而深远。联产承包的起源是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大包干”,这样的做法在当时是与人民公社制度相违背的。小岗人冒着很大风险签字盟誓,悄悄施行“大包干”,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他们迅速解决了吃饱肚子的问题。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人民的利益,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才全面实行了人民公社制度向联产承包制度的改革。

今天我们谈新农村建设,必须站在农民的立场上。这里说的农民是广义的农民。我国是农业大国。不论总人口数量、分布面积、思想认识,还是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上讲,“三农”是中国的根本。目前的城里人,来源于农民,思想意识仍难以摆脱农民意识。只是城市发展了,只是城里人富裕了,只是城里的高楼大厦多了,并不能说明中国发展富裕了,只有广大农村发展富裕了,才是真的民富国强了。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既符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也代表了全国人民的热切心愿,必将得到人民的热烈拥护!

二、农民需要建设怎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的梦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尽管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但主体是广大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当然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建设怎样的新农村,必须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诉求。农村人希望住着安全、宽大、明亮的新房,用上电,看上电视,用上电话、电脑,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全年都可以很方便地洗上澡。冬天有安全的采暖,房子暖洋洋,无煤气中毒之虑。夏天最热的时候可以用上空调。粮食、蔬菜、水果、肉、蛋、奶样样安全充足。希望衣服穿得更好些。家里农用机械和汽车,农村道路都得到硬化,雨雪天气也能畅通无阻。希望农产品收购价格高,希望非农产业赚钱多。希望有钱供孩子上学,有钱看病。农村学校、医院不比城里的条件和水平差距太大。还希望村子环境面貌整洁美丽,人畜粪便能很好地处

理,不希望看到污水横流、塑料袋子、废旧轮胎、玻璃瓶子乱扔,不希望看到苍蝇、蚊子乱飞,老鼠到处跑。希望河流不被污染,不焚烧垃圾和秸秆。希望村风和村民精神面貌好,邻里和睦相处,安全有序,无村霸、街霸、黑社会和邪教迷信活动。希望农闲时间开展健康的文化活动,有外来的或自发的文娱活动和科普宣传,甚至年年可以旅游。希望有个安定团圆的家,希望长期在外打工,能不在担忧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一句话,农村才是农民的永久家园,希望能建设一个吃得好、住得好、穿得好,环境好,有钱赚,有钱花,精神充实,安定惬意的美好花园。

三、如何圆八亿农民的梦?

1、谁来圆八亿农民的梦?是要靠党的坚强领导和政府的精心组织,由农民实现自己的梦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广大农村面广人多,不可能依靠国家投资来实现,不可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而是要靠农民自己的劳动来实现。一盘散沙不行,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必须依靠党的领导和政府组织。要健全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建立促进新农村建设深入持久推进的工作机制,指导协调新农村建设工作。要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对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考核的指标体系,作为检验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内容,作为对班子考核和干部奖惩使用的重要依据。要建立公务员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要是营造浓厚氛围,形成强大合力,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持久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要组织有声势有深度的宣传报道,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任务和具体要求,引导广大干群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2、必须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群策群力,制定科学的、符合各地实际的、可逐步实施发展的规划。

要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各个阶段目标任务,并通过典型引路狠抓工作落实。一方面要做好规划部署。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和谐村镇的角度出发,绕过发达地区村庄建设上走过的弯路,制定科学的总体规划、全面的实施方案,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规范有序开展。科学确立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及指标体系,妥善处理好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统一部署与分类指导的关系,做到既与总体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结合,又量力而行,与农村实际紧密结合,从人民群众最愿意、最迫切需要而又能做成的事情抓起,扎实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要抓典型做示范。要重点建设一些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示范点,认真总结推广试点经验,积极探索多种模式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方法,努力开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新局面。有人说西方一代人建的房子几代人使用,而我国农村不少地方一代人要建几次房子。农民在盖房子花的精力和成本最大,但问题也最多。在许多农村,农民盖新房盲目攀比,贪大贪多,不讲舒适、功用和长久性,造成村庄“摊大饼”式扩张,蚕食了大量耕地,占用了生产资金,浪费了大量发展资源,甚至因盖房而致贫。农村建设规划和管理,确实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3、必须坚持发展生产和建设家园并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没有钱不行。必须把发展生产和建设家园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上,必须统筹兼顾。新农村既是高效的生产区又是舒服的生活服务区,才能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但对一些资源贫乏、区位条件落后、经济基础差的偏远农村来说,国家的惠农政策对于改变现状仍然是杯水车薪,落到实处了也作用有限,更是应该把发展生产作为第一要务。国家要在政策倾斜、资金投入、项目安排、技术扶持上真正做好文章,多做“输血”、“造血”的工作,让农民的钱袋子真正鼓起来。各地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积极培育主导产业,扩大

短平快增收项目生产,提高农产品商品化、专业化水平。可在劳务输出作文章。应加快劳务网络建设,完善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建立技能培训、就业介绍、服务管理“三位一体”制度,有组织地开展劳动力转移,促使劳务输出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苦力型向技能型、自发型向组织型转变。优化投资创业环境,健全农村信用贷款和担保体系,重点扶持发展市场前景好、技术起点高、出口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农副产品加工骨干企业。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的成功人士带资金、带技术回乡创业,上项目当老板,发展民营经济,在致富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为家乡建设多作贡献。要加强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要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大力发展科技服务型、市场营销型及综合服务型的行业协会和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切实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探索农产品现代营销方式,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创新农技服务体系。要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引导培育农村现代服务业体系。

3、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切勿一刀切,切勿强迫。

我国2000多个县区,地理位置、资源禀属、生产要素、经济水平,文化传统和群众的生活方式各有千秋,互不相同。从类型上看,既有城郊县、山区县,还有丘陵县、平原县和海岛县。从产业来看,既有工业县、农业县,还有林业县、牧业县、渔业县和矿产县。从经济发展水平看,有穷困县,也有富裕县。而且在一个县境内,各乡、各村的情况也存在不少差异。搞新农村建设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寻,切勿搞一刀切,切勿靠行政命令强制。而是要加强不同层次的宏观指导、引导、宣传和管理,要指望发挥县、乡、村三级的主观能动性,在全国、全省、全市新农村总规划下,反复调研自身实际情况,汲取外地经验教训基础上,自行规划、自行实施、自行管理。

4、不要把农村当做城市建,不要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城市化。

城市与农村的功能不同,通常强调要缩小城乡差别,是可以理解的,但任何时候都不要指望消灭城乡差别。新农村建设得实质性目标不是解决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而是更好的协调二者关系。就像一颗大树,不能只要树根、树干,不要树枝、树叶,也不能全是树枝、树叶,不要树根、树干。农村有农村的特点,农村不可能像城市那样,用高楼大厦把人口高度集中起来,农村人赖以生存条件是广袤的土地、山川,这决定了新农村不可能当做城市建。试想一下,如果把农村人口都集中在县城,那么农民在每天外出劳动的过程中该是怎样的情景,本来只需5~10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到达田间地头,现在即使称作高档汽车也许30分钟甚至1个多小时才能到达,还须耗费燃料,还要忍受交通拥挤。所以,新农村村镇建设,还是要在当前的布局基础上,为改善供水、供电、供气、采暖等生活条件,可以把过于零散的住户、自然村落予以适度集中,并辅以交通道路的补充完善等措施即可。还有,关于污水和垃圾问题,不能用现在城里的管理和治理办法,要结合农村特点,不一定强调统一处理,而采取自行处理、分散处理为主。粪便处理应结合沼气利用和改厕等措施考虑,没太大必要铺设污水管道系统,而是由各户在院落内建粪池,经自然发酵后,作为农家肥使用。在农村要尽量多地使用太阳能、风能,尽量用热水洗澡、洗衣,以减少化学洗涤剂的用量,避免污染环境。对含有洗涤剂的废水,应该采取分户收集、并调配相应的降解剂予以处理,以免污染水资源和土地。垃圾以各家各户建粪坑为主,予以解决,对塑料、玻璃、废旧轮胎等,要采取督促整理和收购的办法予以解决。对医院、厂矿等污染源,应以集中处理为主。

5、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县、乡、村三级。要以县级为龙头,以村组为落脚点。县级拥有很多的管理权力和智力资源,县级应该是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设计师和指挥部。要结合全县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充分尊重群众意见,提出新农村建设规划,并且采取行政管理措施和经济刺激措施,指导村镇新农村建设。县级本身的建设,当然也在其中,但落脚点应放在村镇建设上。县级建设应作为全县经济枢纽的地位应该得到加强,但不宜作为农民集中居住区考虑。原则上应在农民原有居住地进行建设是最为切实实际的,不排除根据具体情

况作适当的集中和调整。

6、软件措施要跟上。强化推行村级民主管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选好配强乡镇、村领导班子。要加大对农村软弱涣散基层组织的整顿力度,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要切实做好村镇公益事业,不仅要注重公共服务,还要制定落实措施,以村镇自身为主,搞好公共设施的管理和维护,以巩固并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效果。要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民主议事、民主管理制度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全面推行村务决策听证制度,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面提高基层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水平。加大普法教育力度,提高农村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深入开展“平安乡(镇)村(居)”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做好群众来信来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要发扬优良民风民俗,倡导社会主义新风尚。采取评选好家庭、好儿女等活动,评选爱护公共设施、遵守村规民标榜等模范等等措施。

四、几个相关政策措施建议

1、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建设新农村,任务艰巨,现代色彩浓厚,需要大量的建设人才。在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形势下,采取政策措施,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失时机地以用这一良好的人力资源,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县可以成立“知识青年支农队”,档案由县人事局管理并进行工作考核,计算工龄,正常进行职称评定,工资由县级以上财政发放,按城市户口管理。这些大学生与县人事局签订劳动合同,这就成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份工作。有专家称,再过十年我国将因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人力资源短缺局面。这样的话,就可以很大程度地缓解近10年的就业压力,错开就业困难期,从而缓解社会矛盾。十年后这些人经过在农村工作锻炼,将走向更好的、更理想的工作岗位。其中还有不少人,会在农村广阔天地找到合适位置,长期工作生活在农村,将成为农村经济建设领头雁。

2、鼓励农民走出国门。

中国人多地少,人均资源少。中国农业中国农业用占世界7%的耕地, 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温饱问题, 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中国目前有农田灌溉面积5600万公顷。每年在灌溉面积上生产的粮食占全国总量的3/4,生产的经济作物占90%以上。在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占世界人均30%的情况下,我们的耕地灌溉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而在非洲,半数以上的土地荒芜,很多国家的水资源状况比中国要好许多,但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农田灌溉率不足5%,粮食单产为中国的1/4~1/3,粮食长期依赖进口,蔬菜价格奇高。国家能否采取比照对企业出口退税等政策措施,鼓励农民走出国门,从事农业生产?国家可把非洲的情况更详尽的介绍给农民,对去非洲创业的农民进行交通费用补贴,提供贷款支持,通过外交途径保护中国农民合法权益,要求农民办理人身意外保险。承诺对于应战乱或外交等原因造成农民投资受损情况下,减免贷款等等。这样的话,可以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可以为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对于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3、采取政策措施,吸引城里人来投资建房、来养老。

不能一味地搞城市化,将越来越多的人集中在城市,带来污染严重、交通拥挤、缺水等等问题,人们的生活质量并不高。应该打开双向流动、演化得渠道,这有利于合理调整城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

随着老龄化社会逐渐来临,加上城市人口过分拥挤,房价高,消费高。到处是混凝土、到处是汽车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有不少退休人员,在城里无事可做,只是以消费为主,很希

望住在农村老家养老。城里的挣的钱和退休金在农村消费,即绰绰有余。还可以吃上新鲜的蔬菜,自己还可以种菜吃等等。同时目前的交通条件较好,农村县级医院的水平尚可,如果有病的话,还是可以得到快速医治。

如果能在农村为这些人划定宅基地,由他们自己合法建房。他们在这里居住生活,按照当村村民进行管理。当他们因故返回城里时,房产和宅基地使用权的按照成本价转让给具备申请拥有宅基地的其他村民,如果当时没有村民要他们的房子,有所在县政府按成本价收购。这样的话,他们就不必担心房产无法处置,浪费钱财。政府把这些房子收购后,作为一种资源,可以再转让给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的村民,也可用于扶贫,可用于照顾军烈属,可用社会福利和共用房屋使用。

这些退休来农村养老的人,可以对当地农民带来不可估量的良性影响。可以把城里的文明习惯带来,可以把知识、观念、信息,甚至是技术带来,还可以把钱带来,把更多的客人带来。可以为农村经济建设出谋划策,可以加强城乡交流,甚至为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提供很大帮助。

这些城里人,来农村后,城里的房子就可以租售。为城市提供了更多房源,对于抑制城市房价可以起到重要作用。这些人把占用的城市空间和资源让给了进入城市发展的年轻人。各得其所,何乐不为?

后记

篇8: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我见

一、当前中国农村发展现状分析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中国迅速从一个“短缺型社会”走向“温饱型社会”, 进而跨入到“小康型社会”, 如今又在向“全面小康型”过渡。全面小康社会, 必然是一个城乡协调发展的社会, 是一个社会整体进步的社会。但与城市的发展比起来, 农村是明显滞后了。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收入差距方面。

改革开放, 城乡居民都享受到了发展的好处, 收入都有大幅度提高。1978—2007年,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提高到13 786元, 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33.6元增长到2007年的4 140.4元。但是, 从整体上看, 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伴随着收入差距扩大的同时, 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和消费水平的差距也很明显。资料显示, 到2005年10月, 全国的储蓄存款超过28万亿元, 其中, 居民储蓄为13.7万亿元, 80%是城市居民存款。从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来看, 建国以来的统计数字显示, 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在1∶2~1∶3之间, 即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相当于农村居民2~3倍, 这些年还在扩大, 2004年城乡居民消费性支出分别为7 182元和2 185元, 两者之比为3.28∶1。不仅如此, 从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看, 2005年, 城市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3.6%, 而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1.5%, 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快于乡村。

2. 城乡交换关系方面。

建国后, 为快速实现工业化, 中国采取的是农业支持工业的政策, 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来筹集资金。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测算, 1952—1992年间, 农业因价格“剪刀差”为工业提供了12 580亿元的巨额积累资金, 扣除财政支农资金和财政从农业部门的收入差额, 广大农民在自己生活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为国家提供了10 636亿元积累资金。据有关专家估算, 近几年通过“剪刀差”, 农民向城镇作的贡献每年都在1 000亿元以上, 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非农化的收益达到20万亿以上, 这庞大的财富绝大部分都被城市享受了。

3. 教育方面。

据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调查, 2002年, 全社会各项教育投资5 800多亿元, 其中在占总人口不到40%的城市人口上的投资占77%, 而占60%以上的农村人口只占23%。在农村, 基础教育设施和教师素质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孩子升学率也远远低于城市。同样的高考分数, 农村学生可能难以达到建档分数线, 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学生却能上很好的大学。1999年北京地区的高考录取率高达82%, 而在四川、安徽、甘肃农村, 高考入学率仅有5%, 许多很好的农村学生, 分数很高也上不了大学, 就是上了, 很多学生也因贫苦而辍学[1]。

4. 社会保障方面。

当前, 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覆盖面仅占2%。农村居民没有基本的医疗、养老保险、劳动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等国家给予城市居民的福利, 无缘享受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好处, 难以应对人生及市场经济的风险因素。尽管近几年, 有条件的地方开始了医疗保险等措施, 但力度不大, 远远不能解决农民的需要。

5. 国家的投资方面。

近几年, 国家开始加大对农村的投入, 但这种加大与城市比起来还是不能相比。比如, 在2002年, 北京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是15 905元, 省会城市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为9 223元, 地区市是人均5 137元, 而最底层的县城平均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才590元, 农村人均300元不到。也就是说, 从北京到省会、到地区市、到县城, 配置资源的权力依次递减, 于是, 各地居民所能享受到的收入增长机会 (亦即, 固定资产投资的多少) 也依次递减。即使到了2007年, 在三农问题讨论得最热、最让人感动的时候, 三农投入也不过是人均489元。

二、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1. 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 给农民以平等待遇。

建国后, 为了社会稳定, 加上计划经济体制的选择, 第三产业的不发展, 逐渐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农民被固定在土地上, 不能自由流动到城市。改革开放后, 农民的流动虽有所松动, 但户籍制度仍像一座无形的高墙, 衍生出来的就业歧视和福利排他等制度性障碍, 造成了农民工在城市的“第三等公民”的处境。要减少城乡居民权利的不平等, 就必须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 把户籍制度变为仅仅是人口登记制度, 改革城乡分割的就业制度, 完全开放劳动力市场, 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 逐步形成城乡劳动者自主择业、平等就业的制度。放宽农民进城条件, 让落户的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 尽同等义务、享受同等权利, 把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城市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相配套, 实现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同样的国民待遇[2]。

2. 改革土地制度, 保证农民享有土地收益。

劳动是财富之父, 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 也是农民掌握自己命运的一个巨大依托。在中国当下的城市化、市场化、产业化浪潮中, 城镇的资本、人口将向乡村流动, 土地将会升值。但是, 目前的土地权利控制体系, 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农民享有这种土地增值收益的权利, 这种收益绝大部分落入征地的县市政府以及实际控制土地的村干部手中。

毛泽东曾说过, 中国的中心问题就是农民问题, 而农民问题实质上就是土地问题, “谁解决了土地问题, 谁就赢得了农民”。农民不能享有庞大土地的收益, 这绝对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府所乐见的。因此必须采取措施, 让农民真正拥有土地的收益权。最好的办法是对现有的土地权利控制体系进行变革, 变革的方向就是将占有土地及享有土地一切收益的权利, 确定地、排他性地授予农民。所谓“排他性”, 就是在进行了初始的权利确认之后, “村集体”就无权干预村民对土地的占有、处置和收益权。这样的改革就可激励城乡民众投资土地,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实现土地收益的公平配置。

3. 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 增加农业预算支出。

农业是弱质产业, 比较效益低,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资源配置的利益倾向会导致农业投入的严重不足。财政政策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手段, 加大农业投资, 对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有长期影响。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的持续发展, 必须进一步完善政府的农业投入政策, 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投入保障机制, 采取工业反哺农业, 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逐年增加一部分中央预算内投资, 对于发展农业经济, 稳定农村社会秩序, 增加农民收入是非常必要的[3]。

4.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提高农民素质。

相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更为落后, 这些更是三农问题难以解决的深层次原因。医疗、养老、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体系是市场经济的制度支撑, 由于农村这些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 导致农民收入增长极其脆弱, 农村发展缺乏后劲。教育是劳动力成长的重要因素, 农村教育的落后, 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素质的提高, 使农民在人力资本市场竞争上处于不利地位, 影响了收入的增长。因此, 必须加快建立促进农村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首先, 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 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比重, 真正实现农村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其次,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是政府的职能, 应通过加大对农村公共医疗卫生投入和农民合理交费, 建立覆盖全面的基本医疗卫生保健制度, 解决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最后, 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体系, 完成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这些都是确保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缓解城乡居民经济利益矛盾、促进农村全面进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 为农民、农业、农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稳定器”和“避风港”, 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

参考文献

[1]阎志民.中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2:522.

[2]王伟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6:266.

上一篇:2022届高三教学工作总结及反思下一篇:毕业联欢会经典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