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文化馆建设方案

2023-03-28

方案的制定能最大程度的减少活动过程中的盲目性,保证各项事宜的有序开展,那么方案改如何进行书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农村文化馆建设方案》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新农村文化馆建设方案

新农村文化建设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摘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农村文化建设中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软力量,为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运作方式转变、经营模式与国际接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农村文化建设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严重滞后,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农村文化落后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影响构建和谐社会进程的一个主要因素。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加速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实现持续健康科学的发展。只有充分认识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看清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并采取有力的措施才能全面顺利的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意义主要问题途径

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壮大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针对于此,中央在

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农村建设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而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农村建设中的“软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

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魂,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文化也是是民

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维系一个民族成长、进步、发展、壮大的精神源泉。文

化的进步会带动一个民族的进步和发展,进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1、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将为培育有思想、有文化、懂创新的新型农民提

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农村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只有顺应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才智,才能够帮助农民增加文化

知识、增进致富技能、增强创新能力。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空前提高,而与此同时,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却比较缓慢。在一些落后地区农村,农民看不上书报、电视,每年的文化生活局限在几场庙会间,农闲时间闲逛、喝酒、赌博打发时光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可以娱乐农民,满足他们对文化生活的渴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增加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2、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可以转变农民的思想,消除陋习,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乡风文明,而当前在广大农村宗法观念、重男轻女、烧香拜佛,修庙塑神等现象较为普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通过各种文化、艺术形式鞭挞丑恶落后现象,宣传时代新风,移风易俗,陶冶世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3、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发掘、保护和发扬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五千年的文化积淀铸就了华夏文明。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民间文化,先进的现代文化融合、同化,形成新的时期新的文化,只有加强文化建设,指引文化发展的方向,修正文化发展的角度,剔除糟粕,取其精华,才能使文化的发展向着文明的方向发展。

二、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不够牢固

1、经济基础不够牢固。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依托一定经济基础支撑,对基础薄弱的农村文化建设事业来说更是如此,而经费不足已是多年来困扰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经济欠发达,财力捉襟见肘,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有限;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自身造血功能缺乏。

2、思想基础不够牢固。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认为经济建设是实的,短期就可以取得效益,能够体现出政绩,而文化建设是虚

的,一时不能见效,所以有的口头上强调要重视文化建设,而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村一级干部对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认识,认为文化建设是上面的事,是“城里人”的事,农民本身文化不高,只要吃饱喝足、干好自己的事就行了,没有必要再花吃力不讨好的冤枉钱。

3、群众基础不够牢固。人民群众既是农村文化成果的受益者,又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当前,个别地方受认识、经费等因素的限制,文化下乡活动相对较少,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不快,接受先进文化、健康文化受到限制,很大程度上给低俗文化、宗教、迷信留有渗透和腐蚀的空间。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环境不够优化

1、缺乏一定的政策保障。文化建设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和促进机制。而目前文化建设方面的立法及政策性规定较少,文化事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政策性支持。

2、软环境建设投入不足。农村文化建设中软环境建设方面的投入还远不能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然村落向现代文明转化过程中,触及的深层文化心理要素处于悬搁状态,如家庭、祭祀、民间信仰等。对传统文化缺乏深入的理解,现代的文化建设显得步履维艰。

3、缺乏符合村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政府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公益性投入大量集中在城镇,对农村的投入相对不足。面对新一轮村民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文化产品的针对性也是不够的。对外部世界的了解相当有限,村民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一般是通过新闻媒体,文化产品的输入匮乏。

三、加强农村新文化建设的途径

1、加强文化硬件设施的建设。硬件设施的健全是发展农村文化的物质保障,发展文化建设必须加大对农村的经济投入,确保文化建设有足够的物质基础。

首先,要在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前提下,把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进一步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要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一批满足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文化站、图书室、文体活动中心,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其次,要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市场机制的利益趋动功能,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中,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双向互动长效机制,使双方共赢发展。

2、推进农民群众文化素养的提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育新型农民。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在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中既要重视以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为重点的基础教育的发展,也要按照各地区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村职业化教育,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农业工作者,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发展农村的先进文化。在实践中,继续发挥以文化“三下乡”活动等为主题的文化教化功能,提升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建设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参与其中,这就要求具有先进文化管理理念的人才协调管理文化工作,提高农村文化的建设水平。一方面,加强教育工作的组织管理,协调、组织、管理农村的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普及活动,发挥农村现有教育资源的效能。另一方面,建立起文化间的交流协调机制。中国农村新文化的建立,需要在以现代化文化为背景下,通过先进文化的改造,实现农村文化的创新,从适合本地区农村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来吸纳发达领域的先进文化,在文

化交流中实现不同地区文化的最优化融合。

4、加强法制建设,确保农村文化建设有法可依。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纳入到法治化的轨道上来,才能确保文化建设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在农村新文化的建立中,我们应当把中央关于农村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法制化、规范化,为农村文化的发展、交流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在农村教育中,要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自觉的运用法律武器来保障自身的文化权益。

参考文献:

[1] 顾伯冲发挥新农村文化的“软实力”光明日报[N]

[2] 杨善民、韩锋文化哲学 [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3] 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 光明日报[N]

第二篇:建设先进文化推进新农村建设

文章标题:建设先进文化推进新农村建设

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孝直镇注重文化建设,借助载体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走出了一条靠文化提高党员素质、靠文化凝聚民心、靠文化促进发展的路子。

学以致用,创新理念,靠文化聚民心

人们常说“百人单位用人管人,千人单位用制度管人,万人单位用文化统领人”。千百年来

,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用先进的文化理念凝聚民心,开展工作,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孝直镇党委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把文化建设与先进性教育相结合,不断创新思维,以新的理念引领各项工作,全镇上下凝心聚力求突破,一心一意谋发展。一是践行“三不”执政理念。孝直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公开向全镇承诺:一不给下届党委政府留负担,二不在群众中落埋怨,三不给自己留遗憾。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反映出了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执政理念,以此推动经济发展。自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孝直镇党委领导干部带头学、带头讲、带头听、带头议、带头改,发挥了表率作用,做到了决策科学,定一条是一条,条条算数;做事到位,做一件是一件,件件落实;承诺有度,说一项是一项,项项兑现。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地把“三不”执政理念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以“干不到一流就是失职,争不到第一就是落后”为目标,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心系孝直、干事创业、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二是打造“诚信”文化理念。为进一步打造诚信孝直,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在全镇范围内实施了“诚信兴镇”战略,开展了以争创“文明诚信政府部门、文明诚信民营企业、文明诚信个体工商户、文明信用村、文明信用户”五项活动,构建政府、企业、公民三级社会信用体系,叫响了“诚信孝直、孝直诚信”的口号,确立了“今天的诚信就是明天的发展”的工作理念,树立了“工业立镇、诚信兴镇”的目标。把文化建设与广场建设相结合,在孝直中心广场建了“孝侄”铜像、正义厅、奉献厅三座标志性的建筑,“孝侄”铜像,倡导“孝顺直实”的传统美德;正义厅,教育引导人们见义勇为、树立正气;奉献厅,倡导助人为乐、乐于奉献。广场成为大家学习的大课堂,每到重大节日,群众、学生等都到广场接受诚信教育,形成了浓厚的广场文化,使人们时刻置身于诚信文化氛围之中。三是叫响“三个时刻不忘”工作理念。镇党委书记刘美琪经常对机关干部讲,党和人民叫咱来孝直工作,就应该把孝直作为实现人生价值、施展抱负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职能作用干一番事业,造福孝直人民!为此,他向全镇干部提出了“三个时刻不忘”,即时刻不忘责任,时刻不忘形象,时刻不忘发展。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广大党员干部把“三个时刻不忘”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牢固树立了责任意识、形象意识、发展意识,自发提出了“工作不在我这里拖延,差错不在我这里产生,不良风气不在我这里出现”的标准,自觉做到学以致用、靠前指挥、靠前落实,在实践中悟出了“责任重于泰山、形象胜似生命、发展压倒一切”。人们常说,乡镇工作老办法不能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通过实践总结出了:老办法也能用,看你是否灵活用;硬办法也敢用,看你是否依法行政;软办法也管用,看你是否真心为群众;新办法更实用,看你是否学会用。工作中,广大党员干部自觉的把“三个时刻不忘”落实在行动上,把先进性体现在工作上,形成了“以干事树形象、以干事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突出特色,借助载体,靠文化正民心

文化是一个单位的精神支柱。孝直镇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借助载体积极倡导先进文化,不断强化文化阵地建设,扩大先进文化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一是以文明户评比为主抓手,注重人文环境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出发点。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实行以德治镇。全镇39个村村村开展了文明户评比活动,各具特色。孝直村实行了“精神文明物质奖”,使精神奖变物质奖,物质奖转化为精神动力;商庄村的“流动匾”成了群众想得到而又怕失去的荣誉;贾庄、东山等村把奖励基金转化为给文明户订阅科技报。“七一”前夕,镇党委政府对评出的1000户镇级文明户进行了发牌表彰。二是以文明一条街为主战场,抓好文化阵地建设。为弘扬倡导先进文化,孝直镇坚持以引导农民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在改善村容村貌、丰富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上下功夫,着力把文明一条街作为新阵地,在街道硬化、绿化、美化、亮化的基础上,突出文化建设。大力宣传催人奋进的格言、警句,各村写出10—20条先进文化的标语,付庄、前科、张庄等村制作了高标准的展示牌,成为全镇乃至全县的亮点单位。村村都有文明街,街道成了宣传文化的大课堂,让墙壁“育人”,让标语“说话”,让文化“诱导”,用先进的文化武装头脑。三是以文化大院为主体,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

活力。孝直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积极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以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和要求,把重心放在抓好公益性文化上来。东山等村投资5万多元,建起了集图书室、阅览室、健身路径为一体的文化大院,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致富思源不忘党,富而思进不自满。通过这些活动,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环

境和教育氛围,使人们时时处处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广大农民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人心思上的新境界。

注重实效,加快发展,靠文化顺民心

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文化繁荣的地方,也必然是经济发达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说,先进文化必然会拉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孝直镇把发展先进文化,倡导农村文化,靠文化的影响加快经济发展,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作为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落脚点。

在全镇,提出了“建美丽的孝直镇,做幸福的孝直人”的目标,精心打造“山皆青、水皆绿、人皆诚”,力争把孝直建成四季常青、三季有花、各有特色、没有围墙的大公园;在机关,围绕“建学习型机关,做创新型人才”,广大党员干部立足岗位敬业奉献,形成了比着干、争着干的良好局面;在学校,围绕素质教育,开展了“我能行”主题教育活动,根据学生特点成立了“一休”班、金钥匙班、小白帆班等,促进青少年全面成长,形成特色校园文化;在企业,坚持“工业立镇,诚信兴镇”的指导思想,守信誉,保质量,创品牌,拓宽了发展空间,形成了“互利共赢,诚信立业”的企业文化。

发展是硬道理。孝直镇咬定发展不放松,大力实施“工业立镇、诚信兴镇”战略,靠浓厚的文化氛围、淳朴的民风、便利的交通、优美的环境吸引客商,使孝直成为众多客商投资的沃土、创业的舞台、发家的乐园。近年来,先后引进引办各类企业30余家,其中弧形齿轮、建畅机械、数控机床等高科技含量规模以上企业20多家,机械加工已成为孝直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05年产值超过3亿元,利税3000万元。

《建设先进文化推进新农村建设》来源于,欢迎阅读建设先进文化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三篇:申论新农村文化建设

2012年公务员考试备考面试热点模拟:新农村文化建设

【材料索引】

2011年3月26日下午,从化市吕田镇狮象村的村民们迎来了振奋人心的大喜事——由星河湾集团援建的狮象村新农村建设工程在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苏志佳,市委常委、秘书长陈如桂,原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孔少琼,对口帮扶企业黄文仔董事长,市直有关部门和对口帮扶吕田镇的荔湾区党政负责人、合景泰富地产公司孔健岷主席,以及从化市、吕田镇党政负责人、狮象村全体村民的见证下正式动工。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型的农民,农民的主动性、创造性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因,新农村建设的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新农村建设既要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构建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和谐的农村生产关系。那么,从生产力的角度上看,要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必须发展新农村文化,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发展新农村文化,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构建农村和谐的生产关系,间接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面试预测】

如何促进新农村文化的建设呢? 【参考答案】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废除城乡文化交流的制度性障碍,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加强城乡文化交流与融合。 一方面,要加强城乡文化交流,加快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村文化的融合。人口流动可以促使城乡文明的碰撞与交流,这有利于冲击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改变农民的精神生活、价值观念,进而引发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而这种交流与碰撞得发生关键是需要政府打破限制城乡文化交流、人口有效流动的各种制度性障碍,构建城乡文化交流的机制和平台。另一方面,要根据城乡不同的文化需要,正确处理农村传统文化与城市现代文化的矛盾,采取不同的文化推广形式和推广运行机制来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在农村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与碰撞中,把推广现代文明与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创造性地改造。

(二)强化政府文化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增加对农村文化产品的供给。 各级政府应从城乡和谐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进一步强化政府的文化职能:政府作为文化产品的供给者,应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财力投入和转移支付,用于文化建设的财政资金增量应向农村地区倾斜;改变过去重经济、轻文化的政府职能,强化农村文化产品投入;建立和完善政府农村文化建设监督制度,纠正农村腐朽陈旧落后的文化,传播积极向上的新农村文化,为新文化的传播培育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三)大力发展和推广农业科技教育,向农村传播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综合素质。

农村文化不发达最主要体现在农民无法掌握与现代社会需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知识文化和能力技能,从而导致生存、生活、社会适应能力跟不上社会发展和对社会发展的不适应。作为政府除了向农村地区教育投入倾斜外,为了缓解政府财政压力,还可以引导民间资本、非营利组织在农村发展教育事业,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得投入,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

新农村建设:要留住田园风光发展休闲农业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上,中央领导同志强调,在进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保留乡村的田园风光。的确,如果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是一味地强调向城市建设看齐,一味地鼓动农民“上楼”,甚至建设大马路、大广场,把千百年来形成的风格各异的村庄,建设成“千村一面”,将承载了丰富文化、民俗风情的田园风光破坏殆尽,实在是一件劳民伤财、令人痛心的事。

随着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的加快实施,在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着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能否保护好乡村特有的田园风光,从某种程度上讲,是衡量新农村建设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志。

留住田园风光,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广泛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因为农民群众是村庄的主人,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也是新农村的管理者。只有依靠广大农民群众,才能切实留住乡村田园风光,才能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让城乡居民都能从中受益。

第四篇:新农村文化现状及建设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满足五个方面的内容,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小康社会"新农村"的范畴。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是息息相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两个方面的内容,这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和努力健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在目标上是一致的,而新农村文化建设正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精神需要的有效手段。

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在新的历史阶段,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率先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求的有效途径。2005年11月,中办国办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该《意见》提出,“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经过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把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摆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报告中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如何深入理解和贯彻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大力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将成为我市构建和谐和全面小康农村社会的重要保障和有效途径。 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凝聚核心。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言,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即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的是需要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广大农民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因此,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为方向,以当代的先进文化建设为主导,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进文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凝聚人心,进一步激发农民的创造热情,为农村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发展先进的农村文化,有利于突破传统文化中的家族阈限,增强农村发展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为农村今后的发展提供长久的智力支持。所以说,在我国当前的现实条件下,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是具有相当高度的意义的。

发展新农村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重要着力点。从总体上看, 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缺乏, 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制约和障碍。提高农民素质, 培养新型农民, 进一步把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 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环节。而培育新型农民, 一靠教育, 二靠文化,三靠管理。在这一过程中, 发展农村新文化,用农村和农民所拥有的这种最便捷、最实用的资源和手段来武装和充实农民的头脑, 提高农民素质, 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着力点, 也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迫切任务。发展新农村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助力器。当前我国城乡发展现状表明,随着城市和农村文化发展差距的拉大,统筹城乡发展,不仅要着力于统筹城乡经济的发展,而且更多地要着力于统筹城乡文化的发展。发展新农村文化是增强农村社区内在凝聚力的核心。如何增强农村社区内在凝聚力, 汇聚各方面力量投入新农村建设, 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只有大力发展新农村文化, 不断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活跃农村的文化氛围, 才能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心和集体意识, 增强农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宿感, 从而增强农村社区的凝聚力和活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证。

然而,就目前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状况来看,我国农村文化的发展并没有完全跟上当前形势下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节奏和步伐。我的家乡莒县,人口一百余万,位于美丽的海滨城市日照,其拥有独特特色的史前文化莒文化,被公认为与齐文华、鲁文化并称为山东三大古文化。虽然毗邻渤海地理位置优越,但是之前经济文化建设一直欠发达,经过近年来的新农村建设,如今有了较大的变化。这次,我利用寒假返乡的时间,通过跟踪走访、网上搜索、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家乡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情况做了调查,了解到了新农村建设前后发生的变化,希望能通过侧面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

莒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意见》颁布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通过“三信工程”、“三堆清理”、“五位一体”、“一竿子到底”等一系列举措,扎实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努力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新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局面,激发了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农民的文化素质正在提升,为推进乡风文明的形成、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由于长期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与我县城镇现代文明相比,包括教育在内的农村文化事业还严重滞后,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文化建设在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中所发挥的作用仍不够明显。具体来说,我县新农村文化建设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地区之间、村与村之间不平衡。

相对来说,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区、城阳街道和集体经济比较好的岳家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好,村级文化活动比较活跃的阎庄镇、夏庄镇、刘官庄镇是典型代表。岳家村位于莒县城东沭河西岸,人均纯收入10463元。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阎庄镇境内玉皇山上有汉墓、玉皇庙、明朝裴御史故居、裴泉等旅游景点,市集林立,农民文化活动频繁。夏庄镇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龙山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境内森林密布河流潺潺,湖光山色瑰丽动人,历史名胜悠远淳厚,有建于北魏年间距今约1400多年的佛教文化胜地法海寺、有极富历史渊源的楚汉争霸时楚霸王的点将台、有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商周时期的财贝沟墓群、有自然景观独特的霸王寨风景区以及明代下书院、山色峪风景区、龙山古墓等名胜古迹及自然景观。其余部分村镇文化基础设施缺乏,村民文化活动比较单调,村里根本没有文化娱乐设施,村民除了看电视、打牌外,几乎没有其他文化娱乐活动,许多年轻人甚至租车到城镇上去消遣,部分村里甚至存在赌博现象。

第二、农村文化建设经费严重不足。

按照国家的有关文件规定,文化事业所需经费要纳入财政预算,且不低于同级财政支出的1%。但这一要求在不少的地方没有得到落实。个别乡镇财政对文化服务中心实行“断奶”,公益文化事业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种情况造使农村绝大多数文化站都不像正常的办公场所,无法提供健康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及配套设施,文化站“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一枚章子”的现象很普遍。

第三、农村文化生活比较单调。

相对于城市的繁华与喧嚣,乡村是寂寞与单调的。文化在城市里根深叶茂,精彩纷呈,丰富多样。让都市各色人等各得其所,自得其乐。然而,那些散落于山野的村落,由于人居分散,文化显得相当低落。这不是文化的过错,是文化在乡村的走失。由于乡村的自身局限,文化在这里本就很弱势。广大的农民朋友由于受教育的程度比较低,更严重的是,近年来,大批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年农民,纷纷涌入城市,成为打工一族,乡村留守着老弱妇幼。这些孤独的守望者,文化知识严重不足,他们无力担当乡村和谐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承者的重任,广阔的农村有成为新的文化荒野之忧。另外,农民的文化生活品味不高,劳作之余,农民的消遣活动大多集中在走亲访友、串门、闲聊、打牌,一些地方腐朽落后的思想逐渐在群众中

生根,道德危机日益显现。

第四、农村文化队伍力量薄弱。

一是从事文化工作人员数量明显偏少。文化工作人员要担当公益文化事业发展的责任,又要搞好本地区的文化市场管理,显得力不从心。二是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明显偏低。个别基层领导把文化站当做照顾干部或分流干部的场所。盲目的把不适合从事文化工作的干部安排在文化部门,影响了文化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业务骨干流失严重。一些农村基层班子对文化建设工作的不重视,直接导致了基层文化部门的“断奶”困难。文化专干地位低、福利待遇差,造成文化专干队伍流失严重致使文化管理和专业人员纷纷跳槽,农村文化队伍专业骨干力量大量不断减少,而在仅存的农村文化人员中,大部分文化站干部年龄都偏大、观念老化,在专业业务上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再加上农村文化建设队伍的后备力量明显不足,文化工作质量呈下降态势。

第五、文化场所、基础设施萎缩,活动难开展。

文化阵地场所被侵吞、挤占现象十分突出,大部分乡镇文化站的场所被作为了其他站所的办公室,过去的电影院如今变成了堆放杂物的仓库。在全市虽然都成立了文化站,但基础设施建设十分滞后,无固定的文化活动场所,无法正常开展活动。一些乡镇对文化站经费投入微乎其微,致使文化设施陈旧简陋,没有文艺演出队伍、没有图书阅览室、没有开展文体活动必须的器材,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当一部分文化站成为“空壳”。

第六、现有的部分文化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莒县是块古老的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新石器时代,莒地已形成了以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为中心的古代文化亚区。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莒文化。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陶制大口尊上的图象文字证明,早在7000多年前,莒地先民就创造了中国最早的古文字雏形。境内浮来山清灵雅秀,古迹众多,是山东省六条旅游线之一,山中古刹定林寺,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批评理论家《文心雕龙》作者刘勰故居。寺院正中矗立着“天下银杏第一树”。此外,境内还有齐长城遗址、状元林、乐毅垒、马鬐山红袄军遗址和玉皇山龙鱼、屋楼春晓等景观,既为莒文化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又是访古寻幽之胜地。但是,据考究有些资源还未得到充分开发,现在还是荒无人烟,造成文化资源的浪费。

新农村文化建设对策:

第一、切实加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精心组织各方面力量的热心关注和广泛参与才能取得成功。首先是要加强党的领导,把握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政治方向。在调查中发现,村党支部战斗力强,风气正,整个村就人心聚,社会风气好。同时,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心中想着农村,视野聚焦农村,精力投向农村,把新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新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任务的实现。

第二、加大政府投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乡镇文化站陷入困境的原因,归根结底是认识不到位,缺乏资金投入。乡镇文化站建设虽然每年都列入政府预算盘子,而实际情况是只有活动的临时经费,没有运转的日常经费,缺乏必要的活动设施。要切实改变目前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偏低的状况,认真落实好每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2%用于文化建设的政策,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文化建设资金要向农村地区倾斜,提高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室的建设、运转资金补助力度和标准,力争几年内做到村村都有文化活动室,村村都有文化服务队。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从注重经济发展项目的投入向公共事业发展投入转化,调整文化资源配置和转移,不断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区分不同情况,明确投入重点,特别要加强对经济落后地区及村集体经济薄弱的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

第三、强化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提高文化宣传力度。

一要认真贯彻中央《意见》精神。规划好我县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文化阵地布局和建设问题,把文化建设这个软任务看得和新农村硬件建设同等重要,要结合各村改建、扩建、新建等途径,进一步加强乡镇文化站、加快村文化活动室建设步伐。二要大力开展文化宣传工作,文化宣传是党的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强有力的文化宣传,就无法加快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所以党政领导及宣传部门要时时关心和宣传新农村文化建设,要通过大力宣传村级特色文化树立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第四、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力度。

通过择优招聘,将思想素质好,专业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镇文化干部队伍中。配齐配好乡镇专职文化站长和村级文化活动室工作人员,要加强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经济待遇。同时要大力培植业余文化队伍,对村级文艺骨干免费进行培训,充分利用文艺骨干辐射带动村民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娱活动。

第五、充分开发和保护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

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基层信仰的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市规模的扩张都会导致环境与历史文化景观的破坏。因此应该努力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全面加强全县902处田野文物点的保护工作,重点加强国家、省、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并且要持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整理、保护、申报和利用工作,在保证文化遗产不被破坏的前提下为同时为民众带来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收获。

第六、加大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

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发展,但各种管理体制还不甚健全,精神垃圾仍然存在,有些地区还十分严重,对农村文化健康发展影响较大。因此,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加大管理力度。

总结: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和整体要求。“乡风文明”四个字准确诠释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严重滞后的现象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影响构建和谐社会进程的一个主要因素。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莒县地区各乡镇文化建设的不平衡、资金不足等现状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了阻力,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道路仍然崎岖不平。但可喜的是县委县政府等各级部门已经认识到这一点,2010年7月制定的《莒县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把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重点来抓,制订了在文化基础建设、群众文化活动、体育、图书与文博、文化遗产、文化体育事业、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一系列措施,为今后的新农村文化建设铺好了道路。总之,我们坚信在党的领导之下,我们一定能克服发展中的各种困难,使我国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得到长足的发展,积极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宏伟目标的早日实现。

2012年2月3日

第五篇:论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十五”期间,城乡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农村改革有了明显进展,农村城镇化明显加快,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明显改善。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看到农村精神文明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村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经济利益、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导致了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文化认同趋于多样化,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农村社会事业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基层文化设施相对落后或短缺,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农民教育任务艰巨。这些问题不解决,必然引发新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加强和改进农村文化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从来都是相辅相承、相互作用的。经济越发展,就越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多数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滞后,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低,农村基层文化设施相对落后或短缺,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农民教育任务艰巨。

第二,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农村农村文化建设。农村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各种矛盾突出,各种利益之间的协调平衡更加困难。要保持农村社会协调稳定,要把宣传和践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价值导向,树立文明风尚。第三,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农村文化建设。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从人类全面发展要求看,在温饱解决后,广大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农村文化建设,才能顺应历史要求和农民群众的愿望,实现、维护和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利益,真正把以人为本的要求落到实处。 来源:群学网—天津公务员考试网

上一篇:项目投资协议合同范本下一篇:新媒体与学课整合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