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堡子村新农村建设试点实施方案

2024-04-15

红堡子村新农村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精选6篇)

篇1:红堡子村新农村建设试点实施方案

郭政发[2009]33号

郭城驿镇人民政府

关于上报《郭城驿镇红堡子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报告

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

现将《会宁县郭城驿镇红堡子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实施方案》随文上报,请审查批复。

特此报告

二00九年四月二十六日

主题词:新农村建设 实施方案 报告

郭城驿镇人民政府 2009年4月26日印发 会宁县郭城驿镇红堡子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实施方案(2009-2012年)

根据《会宁县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结合红堡子村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郭城驿镇红堡子村位于县城以北80公里处,镇区以北4公里处,属靖会灌区,省道207线穿境而过,交通便捷、信息畅通、区位优势明显。现有8个村民小组,930户,总人口4278人,其中劳动力1800人。全村总流域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403亩,其中水浇地6800亩,2008年人均纯收入3570元。

(一)经济发展状况。经济收入以种植业和小杂粮购销为主,早熟洋芋套种玉米种植面积5000亩,特色产业为黑瓜籽和小杂粮购销,有黑瓜籽和小杂粮购销户300多户。

(二)社会事业发展状况。有中小学各1所,在校学生1300人,小学入学率100%。群众居住条件良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通电话率95%。

(三)基础设施建设状况。截止2008年底,全村衬砌各类灌溉渠道20多公里,硬化村组道路6.8公里,建设“一池三改”户用沼气570多户。

(四)村级组织建设状况。全村现有党员121人,村总支和村委会成员7名。

红堡子村经过前一轮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已经有一定的新农

2 村建设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发展较快,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一定改善,群众思想觉悟、自然条件、产业发展等方面都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与此同时还存在特色产业发展缓慢、规模小、水平低,种植业发展产出效益低,村容村貌环境差,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资金缺乏,村民素质不高,群众组织程度低等问题。

二、总体思路

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立足于“培植产业、改变村貌、培育农民、塑造新风”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交通、土特产资源优势,壮大黑瓜籽和杂粮购销特色产业;依靠农业科技,提升洋芋套种玉米等高效种植和优质林果等主导产业的效益,利用饲草资源优势,扶持规模养殖;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新农村建设主力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活条件;加强村容村貌整治和生态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实现村庄新变化。以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着力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事业进步。

三、发展目标

从2009年开始,利用四年时间,大力发展壮大杂粮和黑瓜籽购销特色产业,不断巩固增强高效规模种植主导产业,发展养殖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到2012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800元,把红堡子村建设成为杂粮和黑瓜籽购销特色村,成为“家富、村美、民乐、人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富在农家增收入——实现人均收入达到5800元的目标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引导农民勤劳致富、科技致富,增加收入。把红堡子村建设成为黑瓜籽、杂粮购销产业村和以早熟洋芋套

3 种玉米等为主的高效规模种植示范村。依托自然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使农民群众通过掌握一门农业实用技术,找到一条增收致富路子,发展特色主导产业,人均收入年增长17%,到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00元以上,实现生活富裕目标。

2.美在农家展新貌——基本完成“五项建设”,改善基础条件 不断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引导农民追求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基本实现“五项”建设目标:村组道路全硬化,灌溉渠道全衬砌,庄前屋后全绿化,自来水户户通,沼气家家有。完成“三清四改”(清粪堆、清土堆、清柴堆、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造危房,建临街商住楼,硬化人行道路并绿化美化。

3.学在农家育新人——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农民 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建成村文化室、文娱活动场所、文化剧院,使农民学有场所,看有图书,帮有老师,乐有去处。举办村民文化艺术节,展示文化才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开展“八荣八耻”教育,积极引导和教育村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造就一代既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的新型农民。

4.和在农家树新风——基本实现“四项目标”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民主管理和村民自治水平,实现党员干部模范带头、社会治安良好、村风民俗健康的目标;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残有所帮、贫有所扶的目标;实现学校无危房、学生无辍学、基础教育优良的目标;实现小病不出村,卫生农户达100%的目标。

四、建设内容

(一)农村经济建设

1.特色产业发展。不断发展壮大黑瓜籽和杂粮购销特色产业,黑瓜籽、杂粮购销经营户达到300多户,经营大户30多户,从事购销人员500多人。红堡子临街建设“上宅下店后仓”式商住楼80套,建成黑瓜籽、杂粮购销一条街,形成规范规模化经营。到2012年,黑瓜籽、杂粮购销额达到7000万元,实现人均收入1500元以上。

2.发展高效规模种植业。进一步巩固扩大早熟洋芋套种玉米等高效种植主导产业,种植面积5000亩以上,人均实现收入2000元以上。积极探索、不断完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设优质果品基地1000亩以上,实现种植集中连片和集约化,增强规模效益。建设农贸市场1处,促进农产品流通。

3.发展养殖业。大力发展健康养殖,推广舍饲养殖,新建标准化养殖圈舍200户,扶持鸡、肉羊等规模养殖大户,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4.合作化组织建设。发展杂粮购销、农资供应等农民专业化合作社组织,通过引导和鼓励农民加入合作化组织,提高群众组织化程度,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增强竞争能力。

(二)基础设施建设

1.农田水利建设。完成村内2座泵房(七五、七六电机)扩容更新,衬砌灌溉渠道12.3公里,完成节水灌溉1200亩,改善灌溉面积1500亩,节约用水,降低灌溉成本,减轻农民负担。

2.村组道路建设。硬化村组道路8.6公里,实现村组道路畅

5 通便捷。

3.农村安全饮水建设。建成自来水供水主管道6条14公里,支管36条23公里,自来水新入户113户,到2009年底自来水安装入户率达到100%,户户饮用安全、卫生自来水。

4.农村通信建设。完成村电话、电视、宽带入户工程,实现电话、有线电视入户100%,宽带入户达到60%以上。

(三)生态环境建设

1.农村沼气建设。按照“一池三改”标准,新建380户农村户用沼气,到2012年,实现户用沼气全覆盖,60%以上的农户配套卫生厕所和洗浴设施。

2.改善农村环境。新建垃圾填埋场一处,组建垃圾清洁队1个,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四清三改”率达到95%以上,改善环境卫生。实现村内道路绿化,庄前屋后栽植树木2.8万棵。

(四)人居环境建设

对村庄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改造,在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基础上,临街建设上宅下店购销商住楼80套,并实现绿化和美化。改造危旧房160户,进行有序建设,实现居住安全舒适。

(五)社会事业建设

1.五保“阳光家园”、“留守儿童家园” 和“农民培训教育中心”建设。新建五保“阳光家园”1处,解决五保集中供养问题;新建“留守儿童家园”1处,解决幼儿接受学前教育问题;新建“农民培训教育中心”1处,解决农民技术培训问题。

2.发展教育、医疗卫生、体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学校无危房、小学入学率100%,学生无辍学、学校基础设施优良。

6 建设220平方米的村卫生所,改造村计生室,并配备医疗设施和医务人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新建1处集健身、娱乐为一体的村民体育活动中心,配套体育设施和器材。

3.信息网点建设。建设市场信息查询和咨询服务网点,扩大信息收集渠道,提升村民从网络科技中获取各种信息的能力,提高信息会化服务水平。

4.建立健全村民社会保障制度。扩大低保和特困救助覆盖面,农村“五保”供养人员供养率达到100%,特困户救助达到95%,逐步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社会养老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5.加强农民培训工作。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加大对农民进行种养业、创业、劳务等方面的科技和技能培训,劳动力培训率达到90%以上,不断提高群众发家致富的能力。继续做好劳动力输转工作,开拓劳务创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六)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农村党员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学习、贯彻落实和实践活动。吸纳年轻、高学历人员充实到村级班子队伍,实现“五个好”村级班子的目标。创新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实现村级管理民主、公开、公正。实施“平安乡村”建设,创建和谐村组,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努力提高群众组织化程度,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七)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

1.完善新农村建设资金筹集制度。以专项补助资金为依托,通过“一事一议”,引领群众广泛参与,筹集建设资金,带动项目多元整合配套,努力争取信贷支持,创新多元化的建设投资渠道,切实发挥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7 2.形成成熟的村容村貌管理制度。完善《村容村貌管理公约》,结合实际,制定《村容村貌管理制度》。组建卫生管理队,落实管理长效机制,按居住区域,建设地段分加快“三清四改”的治理。

3.创新、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和村民事务管理制度。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抓重点,突破难点,加强项目建设资金筹措、投工投劳、资金管理等工作的民主决策、管理和监督。创新完善受益群众“一事一议”制度,建立健全村民事务管理制度。

4.创新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强化民主管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机制保障。民主管理成熟规范,使村级事务决策更加民主;创新基层组织形式,成立产销协会支部,在产业合作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形成发展型村领导班子队伍,选拔高校毕业生及“双强型”人才充实到村组织;转变工作方法和作风,使干群关系更加融恰,同心协力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

5.积极稳妥探索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方法。建立健全符合当地实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促进当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五、建设步骤

红堡子村新农村试点建设工作从2009年3月开始到2012年8月结束,建设分三个阶段有序进行:

(一)工作阶段

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从2009年3月开始到2012年8月结束,分三个阶段建设。

1.准备阶段(2009年3月-4月)一是成立郭城驿镇红堡子

8 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调查、研究和制定《会宁县郭城驿镇红堡子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报上级部门进行审定。二是加大对群众的宣传力度,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尽力做到家喻户晓,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做好启动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2.实施阶段(2009年5月-2012年6月)依据《实施方案》,围绕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和目标,突出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按照分项目、分轻重、稳步有序推进的原则,四年内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

3.自查整改阶段(2012年6月-8月)对照《红堡子村新农村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和省、市、县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考核验收办法,进行全面自查,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认真总结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经验和做法,迎接省、市、县考核验收工作。

(二)任务

按照总体思路和建设任务,对每一项工程本着量力而行、先易后难、集中建设的原则分实施。

1.2009年建设项目及主要内容

(1)推广种植马铃薯套种玉米、黄豆5000亩。(2)建设标准化暖棚圈舍50户。

(3)红堡子临街新建20套购销商住楼,危房改造40户。(4)启动建设杂粮和黑瓜籽购销市场,发展杂粮购销产业。(5)组建土特产购销协会,完成经营厂址的建设。(6)硬化一社、二社、七社南巷道和中学门前道路4公里。(7)衬砌渠道6.4公里,实现节水灌溉面积1200亩。

9(8)完成自来水安装入户113户,埋设自来水支管1.3公里。(9)新建“一池三改”户用沼气200户,新建标准化暖棚圈舍50户。

(10)种植优质果品100亩。

(11)复整七社移民土地150亩,配套灌溉渠道。(12)新建“阳光家园”1处320平方米,绿化美化院落。(13)建成村卫生室1处220平方米,配套医疗设施及人员。(14)培训农民400人次,劳务输转600人次。(15)组建农业信息网站和村信息网站。

(16)举办第四届村民文化艺术节,开展评优选先活动。2.2010年建设项目及主要内容

(1)优质马铃薯套种玉米等高效种植保持在5000亩以上,人均达到1亩以上。

(2)红堡子临街新建20套购销商住楼,硬化绿化人行道200米,农村危房改造40 户。

(3)组建农资专业合作社1个。

(4)建设标准化暖棚圈舍50户,发展养殖大户12户,养羊大户12户。

(5)种植优质果品300亩。

(6)完成泵房(七五、七六电机)改造2座,安装机组4台,衬砌渠道6.4公里,改善灌溉面积1500亩。

(7)完成红堡子五社河滩地改水浇地200亩。

(8)复整七社移民土地100亩,发展陈家转弯水浇地200亩。

10(9)硬化一、七社村组道路2公里。

(10)绿化靖天公路过靖段2公里,庄前屋后栽植树木2.8万棵。

(11)新建村民健身体育场1处,占地1600平方米,并配套体育设施和健身器材。

(12)新建“一池三改”沼气100户。(13)实施生态移民30户。

(14)培训农民400人次,劳务输转600人次。(15)举办第五节村民文化节,开展评优选先活动。(16)建成日杂、百货一体的农家超市1个。3.2011年建设项目及主要内容

(1)早熟优质马铃薯套种玉米等高效种植保持在5000亩以上,人均达到1亩以上。

(2)建设标准化的暖棚圈舍50户,发展养殖大户23户,规模养羊户13户。

(3)组建杂粮购销专业合作社1个。

(4)新建20套购销商住楼,硬化绿化人行道,危房改造40户。

(5)建设果品基地300亩。

(6)硬化村组道路2.6公里,衬砌渠道5.9公里。(7)绿化靖天公路过境段3公里。(8)新建“一池三改”沼气80户。(9)实施生态移民20户。

(10)建设垃圾填埋场1处,垃圾堆放点8处,组建垃圾清运

11 队1个。

(11)新建留守儿童家园1处,建筑面积540平方米。(12)举办第六节村民文化节,开展评优选先活动。(13)培训农民400人次,劳务输转600人次。4.2012年建设项目及主要内容

(1)推广高产高效等种植5000亩以上。(2)建设果品基地300亩。

(3)新建20套购销商住楼,危房改造40户,硬化绿化人行道。

(4)建成杂粮购销一条街,发展杂粮和黑瓜籽购销产业,杂粮购销年成交额达到7000多万元。

(5)建设标准化的暖棚圈舍50户,发展规模养殖大户13户,规模养羊13户。

(6)铺设排水管道5公里。(7)河滩地改水浇地120亩。

(8)举办第七节村民文化节,开展评优选先活动。(9)培训农民400人次,劳务输转600人次。

(三)资金概算

红堡子村新农村试点建设共需投入资金4241万元,申请新农村专项扶贫资金360万元,申请部门整合项目资金1058万元,信贷资金718万元,招商引资200万元,采取多种形式群众自筹1905万元。

1.2009年建设总投资942万元,其中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174万元,整合项目资金18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45万元,招

12 商引资200万元,信贷资金238万元。

2.2010年建设总投资874万元,其中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46万元,整合项目资金347万元,群众自筹资金391万元,信贷资金90万元。

3.2011年建设总投资692万元,其中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54万元,整合项目资金329万元,群众自筹资金224万元,信贷资金85万元。

4.2012年建设总投资1733万元,其中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86万元,整合项目资金197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145万元,信贷资金305万元。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镇党委主要领导为组织长的新农村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建立统一的工作机制,组织实施红堡子新农村建设工作。

2.建立加强村级组织和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村支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核心带动作用;广泛宣传、动员和组织群众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3.探索新农村建设综合融资机制,通过“一事一议”筹、专项资金补、整合项目配套、争取信贷支持等多元化筹资渠道,走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的路子。

4.围绕高效种植和购销产业,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提高经营效益,提高土地收益。

13

附件: 1.会宁县郭城驿镇红堡子村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名单

2.会宁县郭城驿镇红堡子村基本情况表

3.会宁县郭城驿镇红堡子村新农村建设项目计划表 4.会宁县郭城驿镇红堡子村新农村建设任务表

14

篇2:红堡子村新农村建设试点实施方案

方案

按照《县201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扩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村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村位于镇西北部3.2公里处,距县城19公里,迓大二级公路穿境而过,村域面积14375亩(含田420亩,土555亩),有5个自然寨,561户,2089人,2009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982元。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参与性,建设繁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充分利用村白果坝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

2、尊重民意原则。以群众为主体,尊重群众意愿,依靠群众,调动群众积极性。

3、突出特色原则。保留纯真的少数民族风情,突出苗族传统特色。

(三)发展目标

新农村试点建设应达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三有四好五提高”整体目标。

三、建设内容

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将百果坝作为2010年村新农村建设试点,1年后再扩展到该村其他组。白果坝新农村建设主要有以下任务:

(一)完善基础设施,整治村容村貌。

1、完成1500米主干道和880米连户路硬化、美化和绿化,在进组路口修建一座具有盘信民族风格的寨门;

2、修筑河堤1500米,并在河堤上建防护栏;

3、修建自来水池1个,并安装进入45户;

4、完成“一池三改”(“一池”即“沼气池”,“三改”即“改水、改厕、改拦”)45户;

5、修建垃圾收集中处理点 1处;

6、覆盖45户电视网络、通信网络,并建立互联网网络。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提高农民收入。

1、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一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水稻、经果林、蔬菜等种植业。二是倡导规模化生产模式,大力培育种殖大户,建设种植基地1个。三是推广新型种植技术。

2、发展特色产业。

依托白果坝自然风景、农作物观光资源以及便利的交通条件,结合本地的民族风情,打造一个集观光、休闲、餐饮、娱乐与农事体验为一体的农家乐休闲旅游山庄。

一是沿着河流修建亭台4个,作为观光、休闲、钓鱼之用;

二是把全寨45户住房全部改造成为具有苗族特色的小康型住宅;

三是开发古银杏树的“神话”价值,三是开发苗家妇女刺绣技术。组织热爱刺绣的妇女进行刺绣技术技能培训,着力培育一批刺绣技术精湛的女能手。并结合本地民族特点,仿照古代绣楼建筑模式,在小河汇流处建造一栋绣楼。

(三)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一是不断提高农民合作医疗参合率。在2010年底建成标准化卫生室1所,积极动员全村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使参合率保持在95%以上。一是继续抓好基础教育,保障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三是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建成标准化篮球场1个,建设包括农家书屋、信息中心、文化广场等村民活动中心。

(五)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机制

1、加强党支部班子建设。开展“五个好”村党支部创建、党员富民工程等活动,落实党支部、党员承诺制度。加强对党员先进性教育,切实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走强村快富之路,切实增强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战斗力。

2、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规民约,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等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完善“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制度,引导农民树立法制观念,创造农村安定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四、实施步骤

(一)前期筹备阶段(2010年3月底前)。一是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让人民群众了解新农村建设,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二

是按照县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全面完成试点规划编制工作,做好项目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重点实施阶段(2010年4月—2012年11月)。依据试点规划和实施方案,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方式,完成试点建设各项目标任务。

4-5月

6-7月

8-9月

10-11月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0年12月)。全面总结在试点建设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深化试点成果,推广试点经验。

六、保障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村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靠实责任、加强协作,整合一切力量、资金、资源,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2、科学规划,分期组织实施。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本村实际,合理规划布局。强化宣传引导,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组织实施,确保试点村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篇3:红堡子村新农村建设试点实施方案

从2006年开始新农村建设试点以来, 省农牧厅、省扶贫办按照领导小组的要求, 分别对省财政资金和扶贫资金补助的试点单位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工作督导, 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也根据职责分工, 对试点单位进行了督导。这些督导活动, 在试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是推进试点工作不可或缺的有效措施, 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加强。下面, 我就贯彻落实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精神, 做好当前和下一步新农村建设工作提出一些意见。

一、全面掌握进展情况, 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2007年, 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和总体要求,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领导小组的具体安排, 各级认真组织实施, 各部门协调配合, 围绕搞好试点建设, 扎实稳步地有序推进, 总体上呈现出“目标明确, 重点突出, 进展顺利, 效果良好”的局面。

㈠工作部署及时有力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为新农村建设明确了方向和目标。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 领导小组及时召开了第三次会议, 随后又召开全省新农村建设电视电话会议, 对全力搞好试点, 完善抓点带面的工作思路, 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社会帮扶等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党的十七大闭幕后, 领导小组在酒泉市和永靖县分别召开全省新农村建设分片现场会, 在省委党校举办了由市、州分管领导和试点县、区主要领导参加的新农村建设研讨班,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 对试点工作进行总结交流, 着力引导各地按照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确保了新农村建设工作健康发展。

㈡试点工作扎实开展

一年来, 各试点单位按照《甘肃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意见》的要求以及各自的试点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 认真组织实施, 确保年度目标任务完成, 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初步探索出了一些符合实际的做法、经验。特别是各试点单位普遍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 在发展现代农业、发展“一村一品”上下功夫, 产业培育成效显著。同时, 水利、道路、沼气、广播电视、电力、通讯等基础建设得到改善, 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得到加强, 村容村貌、乡风文明、民主管理等有了明显进步。试点村的面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对周边乡村的带动作用初步显现, 群众要求建设新农村的迫切性越来越强烈。据统计, 截至2007年底, 各级投入试点建设资金共69595.9万元。在100个试点村, 整治水利渠系34.3万米, 人均梯田面积 (有梯田的试点村) 由2005年底的0.02公顷增加到0.04公顷;发展日光温室5174座, 养殖小区养殖量占总养殖量的11%;全部新建或整修了村小学和卫生室;新增水泥路、柏油路440.4公里, 砂石路281.41公里;自来水入户率71.5%, 农户通电率达到99.2%, 固定电话用户达到60.1%;沼气用户率达到20.3%;培训了80%以上的劳动力;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40元, 比上年净增340多元, 比全省人均水平高出1011元。各地在全力搞好省定试点的同时, 还结合实际部署了各自的试点工作, 目前, 各级确定的试点工作进展良好。

㈢规划方案进一步完善

各地紧密结合实际, 进一步充实完善了《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100个省定试点村按照省上的统一要求, 编制完成了村庄建设等专项规划, 省上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100个试点村的《村庄建设规划》进行了审定。各项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完善, 使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做到了发展有思路, 建设有依据, 长期有目标, 近期有重点, 体现了分类指导, 区别对待。

㈣社会帮扶正式启动

贯彻中央“以城带乡、以工哺农”的方针, 领导小组对社会帮扶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研究制定了《甘肃省新农村建设社会帮扶工作意见》, 向全社会发出了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社会帮扶活动的《倡议书》, 召开了全省新农村建设社会帮扶工作座谈会, 全面启动了国有企业捐资帮扶、民营企业“万企联村、助建新农村”结对帮扶、省直部门和事业单位对口帮扶以及其他社会力量自主帮扶为主要形式的新农村建设社会帮扶工作。目前, 首批捐助单位酒钢公司、金川公司、省移动公司、省电力公司、省烟草公司等十多家企业和社会团体已捐资、捐物1300多万元;96个非公有企业与77个试点村、122个非公有企业与93个非试点村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甘肃省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启动实施。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省直有关单位结合各自实际, 制定了指导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办法和措施, 对推动试点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各项社会帮扶工作的开展, “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新农村建设局面初步形成。

㈤宏观指导不断强化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 省直有关部门逐步加大对试点工作的督导力度, 省农牧厅、省扶贫办将各督导的50个村具体到厅级领导和部门负责, 靠实了督导责任。根据试点建设和试点总结验收的需要, 研究制定了《甘肃省新农村建设试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甘肃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考核验收办法》, 根据社会帮扶工作的需要, 研究制定了《甘肃省新农村建设社会帮扶资金 (物资) 管理办法》。试点工作总结验收的各项工作正在准备中。

试点工作取得的成绩, 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 是各级各部门、试点单位干部群众和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 也是省农牧厅、省扶贫办等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积极督导的结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也要看到在试点工作中还反映出一些认识和工作方面的问题:

第一, 对新农村建设重要性、长期性、复杂性和特殊性的认识还需深化。主要表现在一些同志对建设新农村的重大意义认识还不到位, 既有“冒进”做法, 也有畏难情绪。如有的地方脱离实际搞高标准建设, 还有的市县除了开展省上确定的试点外, 至今未确定市县级试点。

第二, 长效机制不健全, 巩固推广试点成果的后劲不足。主要是组织领导、部门配合、巩固试点成果和推进面上工作的长效机制还有待完善。

第三, 有些地方和部门创新突破不够, 在解决农村持续发展方面方法不多, 措施不力。如投资信贷、土地流转、培训资源合理利用、村企联动、产品营销等方面创新力度不够。

第四, 有些地方工作方法简单, 效果不理想。突出反映在住房建设上, 热衷于搞一个模式, 给群众造成政府行为或行政命令过多的印象, 工作做了不少, 效果欠佳。

第五, 工作机构不强, 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协调指导能力不够。主要是市县两级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设置不一, 或没有专职人员和专项经费, 统筹协调能力弱。

二、准确把握工作重点, 着力抓好总结验收

2008年3月19日, 温家宝总理在参加全国人大十一届一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经过五年的努力, 力争使甘肃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现在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 抓住了我省“三农”发展的核心问题, 是对我省农业农村发展的殷切期望, 也是对新农村建设的殷切期望。当前和下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要突出实现这个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工作重点, 全力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确保主要农产品的基本供给, 进一步搞好扶贫开发, 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围绕巩固试点成果, 进一步开展试点, 确保新农村建设不松懈不走样, 扎实稳步地推进。要突出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㈠着力抓好试点

各试点单位要按照《试点工作意见》要求, 对照《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 查缺补漏, 做好完善和补充工作, 切实完成试点的各项目标任务。要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 按照中央“5句话、20字”的总要求, 通过增加投入、经验推广和服务支持等手段, 加强薄弱环节, 努力巩固试点成果, 扩大试点成效。要组织力量深入试点单位, 总结试点经验, 做好经验推广, 实现经验共享。要着力抓好首批省定试点的总结验收工作。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已安排部署了此项工作, 并通过了《甘肃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考核验收办法》。考核验收要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 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今年8月, 县市区对所属试点单位自查;9月, 市州对所属试点单位核查;10月到11月, 省上组织考核验收。省、市、县各级在考核验收时, 要组织有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各相关部门及有关民主党派人士参加, 并直接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密切配合, 市州的同志要交叉参与考核验收。考核验收要严格按照《考核验收办法》规定的内容和标准进行, 试点单位的考核验收结果作为衡量和评价市州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主要依据, 在此基础上分别对14个市州和试点村作出优秀、良好、一般的评价。考核验收工作结束后, 省上召开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 交流经验, 奖励先进, 鞭策后进。

㈡强化工作责任

要加强调查研究, 强化工作指导, 分析和纠正试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引导和推动新农村建设稳步健康开展。要加强各级领导小组办公室建设, 给手段, 强力量, 确保职能不弱化、工作不交叉。要进一步加强协作配合, 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渠道不乱、分工负责, 整体推进、各记其功”的工作机制, 努力形成省市领导、部门配合、县乡主抓、实施在村、群众参与的建设格局。要采取领导包点、部门帮扶、督促指导、资金整合、项目扶持等多种形式, 落实工作责任, 强化工作措施, 深入开展试点, 带动面上工作。要同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要继续抓好社会帮扶工作, 省上每年集中开展一次社会帮扶活动。同时, 省上将召开村企联动、共同发展现场会, 进一步推动民营企业“万企联村”结对帮扶工作。

㈢深入宣传引导

围绕向上级汇报工作、向社会营造氛围、向基层推广经验, 开展舆论宣传。要深入宣传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对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 深入宣传省委、省政府的政策措施, 把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要求上来, 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要深入开展典型经验宣传。通过省内主要新闻媒体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简报, 有计划有步骤地集中开展试点典型和经验的宣传报道以及部门服务新农村建设经验的宣传报道。重点加强各地经验的横向推广和部门服务新农村建设经验的横向交流。这里我想强调一下, 在抓好试点各项工作的同时, 要把各地在试点工作中探索出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认真提炼, 系统总结, 以便在试点范围内和全省面上交流推广。试点的目的在于探索路子, 总结经验, 试点单位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也探索出了很好的经验。这些经验能否推广, 就需要大家总结出来, 提炼出来。这项工作领导小组已经作了部署, 领导小组办公室已提出了具体的工作方案, 将在省内的主要媒体进行宣传报道。试点经验的总结也是考核验收的重要内容, 希望大家重视这件事。要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和联络。通过对外宣传和联络, 争取国家有关部委的帮助和支持, 争取兄弟省市特别是发达地区的帮助。同时, 要注重学习和借鉴兄弟省市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做法。

㈣推动工作创新

要充分利用两年来试点的成果, 紧紧抓住国家一系列支持“三农”发展的机遇, 抓住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的良好势头, 增强机遇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 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一是突出重点。按照中央“5句话、20字”的总要求, 坚持把生产发展、农民增收放在首位, 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推动各项事业发展。二是创新发展。在首批试点探索创新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大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机制、投入机制、建设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工作机制等方面创新力度, 突破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性障碍, 努力寻求巩固试点成果、实现新农村建设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要立足试点搞创新, 针对新农村建设中的重点、难点搞创新, 鼓励、支持和引导群众创新。特别对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 要给优惠、给政策, 使企业得到实惠, 实现村企共赢。要在培训工作上创新。引导培训资源的有效利用, 要在各市州选择1至2个县开展培训资源整合试点。三是稳见成效。按照近期有重点、长远有目标、分类指导、区别对待, 注重运用试点经验推动工作。要从各地实际出发, 推进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 切实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

三、提高督导水平, 形成督导合力

督导工作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抓手, 也是伴随着新农村建设全过程的长期任务。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负责督导的成员单位要密切配合, 切实加强督导工作, 把调查研究和指导服务结合起来, 把群众的呼声和期望反映上来, 把上级的部署和要求传达下去, 指导试点开展, 抓好工作落实。

㈠要围绕工作重点开展督导

要提高督导工作的层次和水平, 把督促指导的着力点切实放在发展生产、促进增收上, 把部门支持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措施和意见落实到工作中, 体现在行动中。通过督导, 肯定成绩, 找出不足, 督促试点单位按照《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深入总结典型经验和好的做法;引导各级各部门,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进一步把市县的《建设规划》与省上的《规划纲要》相衔接, 把试点单位特别是试点村《实施方案》与区域发展规划相衔接;引导各地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切入点, 调动他们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㈡要针对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督导

要通过督导, 引导基层干部群众深化对新农村建设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特殊性的认识, 防止和克服短期内建成新农村等不切实际的“冒进”做法和“等、靠、要、熬”等思想以及畏难情绪;指导各地立足实际,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防止和纠正脱离实际搞高标准建设, 加重群众负担的做法;督促各地在抓好省上确定的试点外, 合理确定市县级试点, 注重以点带面;推动试点单位巩固试点成果, 总结试点经验, 完善长效机制, 等等。还要通过督导, 及时发现新出现的问题和苗头性倾向, 认真研究, 着力解决和克服。

㈢要形成督导合力

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进一步加强与负责督导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沟通和联系, 交流工作信息, 通报督导情况, 完善协调机制。要深入总结督导工作好的做法和典型经验, 在部门之间横向交流。要为部门督导新农村建设工作创造条件, 提供服务, 充分发挥部门支持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 形成新农村建设督导工作的合力和长效机制。

篇4:红堡子村新农村建设试点实施方案

教财〔2007〕27号

(2007年12月29日)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卫生和生活条件,建设和谐、生态校园,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决定在2006年部分省份“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以下简称“工程”)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从2007年起,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工程”试点。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工程”的重大意义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先后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等项目,使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从2006年起,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使农村中小学正常运转、校舍维修改造等项目全部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但是,我国农村中小学点多面广,一些学校的学生生活等配套设施条件仍然较差,校园环境卫生状况仍需进一步改善。许多农村中小学仍然使用露天旱厕,条件简陋,存在安全隐患;一些寄宿制学校垃圾处理、厕所排污等设施不完善,成为一些疾病传播的源头;一些农村中小学缺少饮水设备和食堂灶具,师生饮水难,做饭、热饭难。随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增加,对学校生活和卫生条件将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问题如不尽快解决,将直接影响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影响“普九”成果的巩固和提高。

实施“工程”,是一项一举多得的创新型工程。一方面,可以一揽子解决农村中小学旱厕卫生、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问题,阻断肠道传染病、血吸虫病等疾病传播,彻底改善农村学校的卫生条件,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建设生态校园。另一方面,可在广大师生中增强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普及卫生防疫及新能源知识,建立和传播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建设和谐校园。在有条件的学校建设种植、养殖基地,形成“畜(禽)——沼(气)——果(菜、草)”等生态循环系统,可增强学校的生态效益和自身造血功能。同时,可以为农村中小学实施新课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搭建平台,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普及基本生产知识的基地,成为当地传播现代科技和文明生活的辐射源,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和良好的示范作用。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在河北、福建、江西、湖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等10个省份开展了“工程”试点工作。通过推广综合利用沼气等技术,推进农村中小学改厕治污和提供洁净能源,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外,一些地区在部分学校因地制宜推行太阳能浴室、保温房等能源利用模式,不少学校成为当地生态校园建设的样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受到了广大师生和群众的普遍欢迎。

针对当前的新形势,扩大“工程”试点范围,是解决目前农村中小学生活配套设施条件方面存在的问题、改善农村中小学校园环境卫生状况,提供生活补充能源的有效途径,是提高义务教育整体水平、让更多群众受惠的重要举措。各地要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实施这项工作的意义,切实加强领导,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创造性开展工作,确保“工程”顺利实施,达到预期效益。

二、明确“工程”的指导原则及目标任务

实施“工程”,要在“总体规划,分步推进;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整合资源,统筹安排;专业支撑,确保安全;突出重点,集中投入”的原则指导下,以综合利用沼气技术为主,辅以太阳能设施、保温房、饮水设施、垃圾处理等建设,重点解决目前广大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的使用露天旱厕、学生如厕难,缺少必要的排污系统、生活垃圾得不到及时处理等问题,改善农村中小学卫生和生活条件,保障广大农村中小学师生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建设生态、和谐校园。

各省(区、市)有关部门要首先进行总体规划,再分步推进;先行试点,再面上推开。要加强配合,精心组织,科学规划,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各地要由沼气技术的专业队伍负责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监理,确保“建一所,成一所、安全运转”,使项目学校在当地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和推广性。

三、科学确定项目学校和“工程”实施模式

“工程”实施不仅安全性要求高,技术含量大,而且区域差别也比较明显。各地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状况和自然条件,充分考虑学校规模、技术基础等因素,因地制宜,科学确定项目学校和“工程”模式。

项目学校必须是当地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规划中予以保留的农村(含县镇所在地和市辖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学校现有办学规模原则上要在150人以上,基本办学条件较为完善,校园布局规划比较合理。已纳入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的项目学校原则上不得列入本“工程”实施范围。初中校舍改造工程项目学校规划内容涉及厕所建设的,可以参照本“工程”实施办法使用沼气技术。

农村中小学校尤其是寄宿制学校,“工程”建设上应采取多种模式。沼气技术是一种比较成熟的能源技术,应该加以推广。各地在沼气系统建设中,要根据南方水量充沛地区和北方干旱、寒冷地区的厕所粪污、保温和辅助能源及综合利用等因素,采用最优工艺和方案,确保工程能够发挥综合效益。综合各地试点经验,可采取两种模式进行。

——“生态厕所+沼气池+食堂改灶”模式(模式1)。主要适用于规模较小的走读制中小学。建设内容包括改建学校厕所、兴建沼气池和进行食堂改灶。厕所和沼气池为一体化建设,配置沼液回流冲厕设施,通过沼液回流冲厕,清洁校园厕所;学校食堂配套使用安全环保沼气灶,产生沼气用于做(热)饭、烧开水,使沼气成为学校主要辅助能源。沼肥作为无害化有机肥,施用于附近农田。

——“生态厕所+沼气净化工程+食堂改灶”模式(模式2)。主要适用于寄宿制中小学。在“生态厕所+沼气池+食堂改灶”模式的基础上,增加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工程建设,处理学校食堂、浴室、宿舍等排放的生活污水和粪便,所产沼气用于做饭和烧开水。沼肥作为无害化有机肥,施用于附近农田。

在高寒地区,应尽量利用太阳能等,配套建设增温、保温设施。其他地区,为保证沼气池能发挥作用,也应尽可能地建太阳棚等保温设施。对发酵原料不足的沼气池,应补充秸秆作为原料,提高产气率。同时,有条件的地区要以沼气为核心,带动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

四、合理安排资金

“工程”建设实行项目管理,由省级根据中央安排资金和地方自有财力统筹组织实施。项目确定采取自下而上逐级申报的程序,由省级教育、财政、农业部门审核批准,报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备案。

“工程”项目以财政投入为主。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适当考虑东部地区;鼓励地方积极安排资金,支持“工程”实施。中央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兴建沼气系统、改扩建学校厕所、食堂改灶和购置太阳能设施等方面;地方资金主要用于改善饮水设施、人员培训、工程竣工后日常运行管理和维护等方面。

各省(区、市)要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精心遴选项目学校,合理安排中央资金,集中投入,注重实效,确保“建一所,成一所”,使试点项目真正取得综合效益,发挥示范作用。各省(区、市)“工程”实施成效将作为安排下一年度中央专项资金的重要因素。

五、强化质量与安全管理

“工程”建设要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规范工程项目的申报、立项、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资金使用、竣工验收、资料归档等各个环节;严格执行建设标准与规范,按照国家有关建筑设计规范、施工规范、施工操作规程、质量和安全规范组织实施,确保工程质量达到合格标准。工程建设实行持证上岗、执业准入,建设与管理机构和人员要具备相关执业资质,沼气技术人员必须持有中高级以上的沼气生产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工程实行质量终身责任制,质量责任落实到人。

强化安全管理。“工程”建设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落实安全管理相关规定,始终把安全作为项目建设和管理的重中之重,坚决杜绝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工程建成后,必须制定安全运行的管理措施,纳入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配备专人负责维护、管理,加强沼气的生产、输配和应用等环节的全程监控,定期对沼气池等设施进行安全检查,确保沼气系统安全、高效和长久运行,确保师生安全。

六、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部门责任

“工程”由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和地方各级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省级负责“工程”项目统筹。

各省(区、市)对“工程”建设实行项目管理。负责结合本省(区、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统筹配置省内教育资源,编制和审定本省(区、市)“工程”规划及“工程”具体实施方案,并报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备案;制定对“工程”建设收费的有关减免政策,指导、监督、检查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情况,组织对“工程”项目的评估验收;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严肃查处工程建设与资金使用违法违规行为,对工作不力、措施不到位,挤占、挪用、截留专项资金,出现重大安全事故的依法追究责任;协调并组织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培训工作,解决“工程”实施中的有关事项;对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负责并按期报告“工程”进展情况。

各县(区、旗)全面负责“工程”项目学校建设任务的实施和管理。在统筹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专项工程的基础上,结合本地中小学教育发展需要,制订本地工程建设规划;组织项目学校前期论证、勘察设计、招(投)标、建筑项目施工、质量监督检查、竣工验收、办理财务结算等;按有关规定减免“工程”建设收费;按有关规定管理专项资金,保证专款专用,按照工程进度及时拨付资金;检查督促工程进度,对工程质量负主要责任;定期向上级报告工程进展情况;保证项目学校正常运转所需经费,加强项目学校管理。

“工程”是一项涉及部门多、管理环节多、技术规范严、质量要求高的创新工程,且运行中安全、卫生责任大。地方各级教育、财政和农业部门(农村能源主管部门)为共同责任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明确地方各级有关部门职责,加强协作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工程顺利实施。

教育部门负责牵头组织工程实施。严格按照“工程”立项条件,会同财政和农业部门确定符合“工程”要求的项目地区和学校,按照程序下发“工程”项目申报通知;会同有关部门制订符合当地实际的“工程”规划方案,牵头组织“工程”实施工作;会同农业部门做好“工程”验收、后续管理特别是安全管理等工作。

财政部门配合教育部门组织工程实施,负责工程资金管理。根据“工程”立项条件,会同教育和农业部门审定、批复“工程”项目;按照“工程”建设模式和标准,审定“工程”经费预算,制订“工程”资金管理办法;根据“工程”进度及时拨付资金,做好“工程”资金监督管理工作,确保“工程”资金专款专用。

农业部门(农村能源主管部门)配合教育、财政部门组织工程实施,负责工程建设的技术指导。会同教育和财政部门确定符合“工程”要求的项目地区和学校;负责“工程”实施的技术指导;会同教育等部门制订“工程”建设规范和技术标准,并加强监督;会同教育部门做好“工程”验收工作和项目建成后的后续管理等工作。

各地要进行广泛宣传,让群众更多地了解、关注和支持“工程”建设,确保项目学校在征用土地、日常维护和管理使用等方面,得到当地基层组织和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为“工程”的順利实施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要统筹安排,本着“边推进、边总结、边完善”的原则,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及时完善政策措施,创新工程技术和工作机制,以点带面推动全面工作,扎扎实实做好项目建设,为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基础。

附件:

1.“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项目学校备案表(略)

2.“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沼气建设技术指导参考(略)

篇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逐步建成繁荣、富裕、和谐、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规划先行。试点村首先要做到高起点、高标准编制规划。村庄规划要结合当地实际,以村庄整治为主,体现地方特色。规划要得到村民认可,同时要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和约束力,禁止农民乱建、滥建。

2、坚持以人为本。要从试点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出发,集中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制定规划和确定建设项目时,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扎扎实实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3、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农村落后首先是经济落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脱离了农村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农村其它各项建设就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据试点村的不同特点,培育和壮大一到两个支柱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4、坚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形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合力。在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5、坚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大农村党员的教育和培训力度,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三、建设标准

试点村建设的具体标准是:“五通十有三无”。

五通:一是通路(村组公路要全部通水泥路或沥青路);二是通电(村民全部用上网电);三是通水(用自来水的农户达到80以上);四是通电视(农户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80以上);五是通电话(安装电话的农户达到80以上)。

十有:一有科学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二有标准化的卫生室(农民合作医疗参加率达到90以上);三有文化活动场所;四有舒适的住房(人均面积25m2);五有完善配套的庭院(推广使用沼气能源,“一池三改”配套完善,院内硬化、绿化);六有稳定的收入(户平收入不低于1万元);七有科技致富明白人;八有战斗力强的村两委班子(村支部达到“五好”标准);九有良好的社会风气;十有民主管理制度。

三无:一无适龄儿童辍学;二无计划外生育;三无刑事案件。

四、资金筹措

坚持群众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办法,解决试点村建设的投入问题。县里决定每个试点村安排资金26万元,其中:扶贫办8万元,发展和改革局8万元,省补助10万元。

五、组织领导

1、加强领导。成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叶平任组长,县政府副县长祝文广、方立清任副组长,组织部、宣传部、农办、农业局、林业局、扶贫办、发展和改革局、交通局、财政局、教育局、卫生局、民政局、水利局、建设局、广电局、文体局、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能源办、文明办、科技局、劳动保障局等为成员单位。

2、组建专班。组建四个新农村建设工作专班,每个试点村派驻一个,每个专班由2名县级领导负责,具体安排如下:

(1)畈中村

领导:刘新池郭贵庭

牵头单位:财政局

参与单位:交通局卫生局农办林业局

(2)李渡村

领导:曾国平方立清

牵头单位:发展和改革局

参与单位:民政局农业局移动公司文明办

(3)柏树下村

领导:宋旭余方立清

牵头单位:建设局

参与单位:文体局教育局能源办劳动保障局

(4)洞口罗村

领导:何军祝文广

牵头单位:扶贫办

参与单位:水利局广电局电信公司科技局

3、明确责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增强服务意识,积极履行职责,搞好配合协作。

(1)组织部:负责指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形成农村基层组织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地方办事、有能力办事、有积极性办事、有章法办事的格局。

(2)宣传部:负责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篇6:红堡子村新农村建设试点实施方案

根据中央、自治区、市党委、政府的部署要求,我区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自治区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区委二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的全力打造**陆港经济区的总体战略部署,抢抓统筹城乡试点机遇,把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依托工业化提升农业、依托产业化致富农民、依托城镇化带动农村,加快统筹城乡发展试点步伐,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预期目标是:全区农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以上。

一、加快现代农业体系建设,构建农民稳定增收机制

加快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农业产业提质升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借助大型龙头企业在产业、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改造、提升和嫁接脱水蔬菜、枸杞和奶产业,带动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走龙头带动、农企联合发展的路子,坚定不移地做强具有我区优势的三大特色产业,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以中粮集团为龙头,打造西北出口农产品安全示范区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以提升脱水蔬菜加工企业发展水平为重点,落实优惠政策,鼓励和引进有实力的企业或引导本区脱水蔬菜企业,对脱水蔬菜加工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升级,增强发展实力;对农副产品加工园区进行改造提升,打造以脱水蔬菜加工销售集散地为重点的新型农业特色产业园,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全区优质蔬菜基地面积达到12万亩以上,其中番茄6万亩,脱水蔬菜6万亩。以建立汇源果汁优质枸杞原料基地为重点,加大枸杞流通环节的扶持力度,培育开拓稳定的枸杞销售市场;大力发展有机枸杞,带动优质枸杞产业发展扩规模、上台阶。全区新增有机枸杞3000亩,总面积达到6000亩以上。围绕扩大和加快蒙牛、夏进集团的优质原料鲜奶和优质牧草基地建设,加大小型奶牛养殖园区的整合、改造、提升力度,促进奶牛园区由小变大、提质增效;加快红河公路两侧高产奶牛核心区建设步伐,新建1-2个规模在500头以上的高标准奶牛园区,大力推广种植优质牧草5000亩,提升奶产业发展档次。结合实施黄河金岸、调蓄补灌二期、盐湖等水系建设项目,加大生态招商力度,加快发展健康生态养殖示范区,新发展水产养殖5000亩,总面积达到2万亩。

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和创新能力。把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加快特色产业关键环节的技术攻关,完善与农业科研院校的合作机制,开展产学研联盟,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农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和各种节约型技术的推广应用。实施5000亩标准化栽培示范区,重点推广番茄新品种、栽培技术、绿色防控技术等;实施2000亩脱水蔬菜高效种植和加工新品种、新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加快枸杞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大有机枸杞高产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实施5万亩配方施肥示范区,重点推广专用肥,提高番茄产量。大力开展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示范县创建活动,培养100名科技示范指导员,带动1000个科技示范户,创建10个科技示范场;完善农业科技信息化集成服务体系,提高科技特派员创业水平,提高现代农业的科技装备水平。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推进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扶持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实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和检测机制,开展蔬菜、水果、饲料等农产品从原料生产、收购、加工和产品销售环节的检测;落实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引导和帮助企业按标准化规程建设基地,组织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8万亩、无公害枸杞基地5万亩、有机枸杞0.6万亩。进一步完善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推进重大植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加强动物疫情监测和防治,杜绝重大疫情疫病,确保动植物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按照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加强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连锁经营。以实施农产品农超对接和农产品外埠窗口项目、“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契机,以扩大“平惠乐”农产品集体商标覆盖面和市场知名度为抓手,以培育发展农村供销社农产品现代物流平台为基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整合人才、网点、市场等资源优势,推进农产品和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大力发展农村连锁经营、农产品专营、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物流,尽快培育形成以供销社为主导、具有自我发展和市场开拓能力的现代农产品物流龙头。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农产品使用“平惠乐”集体商标,开展特色产品品牌创建活动,促进特色农产品流通增值。

二、加快非农产业发展,拓宽农民持续增收渠道

大力发展

劳务经济。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今年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积极增加农村就业,本文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推动劳务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更多地吸纳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加快培育全民创业基地、发展城乡服务业、扩大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农村劳务输出渠道,加快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推动城乡三次产业的有机融合,加快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通过政策引导、技术信息服务,经营理念的培训和创业资金援助,选拔培植一批规模化或专业化生产经营的种植专业户和农民企业家。抓住土地流转和黄河金岸配套项目建设的机遇,吸引各类投资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带动农民就地转移就业;继续加强对土地流转后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能力,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4000人,技能鉴定700人,转移1.8万人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确保农民转得出、稳得住、能增收。

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制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指导意见,鼓励乡村两级发挥各类资源优势,大力开展乡村两级招商,吸引外来生产要素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探索各具优势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途径。结合黄河金岸水系建设,积极发展休闲农业、生态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空间;贯彻落实**市乡镇、村招商引资暂行办法,实行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各乡镇、村开展农业招商,采取租赁、入股和联办等多种合作形式,积极与区内外企业联合进行资源开发,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等有效形式,完善集体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杜绝集体收益流失;通过帮扶引导,典型示范,建立村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把集体、企业、农民的利益“绑”在一起经营发展,使村集体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消灭空壳村,实现全区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20%以上。切实加强集体资产和村级财务收支管理,实行定期财务收支公开、定期审计的办法,广泛接受各方面监督,严肃查处挥霍浪费集体财物和资产的行为,杜绝集体资产的流失现象。

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服务中粮集团等大型企业,以土地流转乡镇和村级组织为依托,成立劳务派遣公司,培育发展农机、劳务、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队伍和流通贩运大户,新发展专业合作组织5个。

三、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着力改善农村发展环境

加快农民向城镇和大村庄集中。开展农民集中居住试点区工作,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点,搞好道路、供排水、农村能源、通讯、绿化、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推进农民集中居住,让农民享受文明的生活方式。按照打造集现代农业示范区、统筹城乡示范镇和高标准宜居区为一体的新型现代化小城镇目标,完成红果子镇农民新居一期工程入住,开工建设二期工程,进一步加快红果子镇道路、供排水管网改造和绿化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吸引农民向红果子镇集中居住;完成西河桥农民集中居住点一期工程入住,开工建设二期工程和西河桥大村庄建设,改善城市南出口形象和农民居住条件;突出礼和乡地理位置和民族特色,围绕黄河金岸新村建设,跟进发展金岸休闲娱乐项目,带动农家游。全区完成新建农民新居示范点1个、改造旧村庄10个,改造危房1000户,在自治区率先实现农民全部住上安全房目标。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中北部重大土地整理项目、黄河金岸水系工程、中粮集团万亩节水灌溉项目、王泉沟生态治理、尾闸调蓄补灌工程二期等重点水利工程,启动世行贷款节水灌溉二期项目;实施万亩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重点推广机械起垄、移栽、除草、采收等技术;坚持不懈地开展大规模春秋两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及中低产田改造;完成红礼路、红河路等4条道路与滨河大道连接线工程,完成下营子至蛟龙口、李岗中心路等23公里的农村公路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管理养护水平;加快农村能源建设,完成6个乡村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抓好30个以上重点主干道路沿线村庄改造和环境卫生整治,继续深入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评比活动,完成农村专职保洁员配备工作,完善农村环境卫生保洁的长效机制,塑造文明、整洁、优美的村镇形象。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以黄河金岸高标准生态体系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尾闸调蓄补灌、兴惠湖、银善湖、惠泽湖和盐湖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继续抓好农田林网补植、主干道路两侧绿化和乡镇驻地、中心村、企业、校园绿化,加快种苗培育基地建设,大力开展“生态招商”,引进社会投资参与生态建设,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加强对已建林地、绿地的管护,建立和完善林木管护的长效机制。全年完成造林2.4万亩,植树940万株,切实提高生态建设质量,着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四、加快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提高农民的公共服务水平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和卫生事业。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巩固提高“两基”和“普高”成果,创新城乡学校对口支援工作机制,提高农村教育教学水平。整合旅游资源,招商开发黄河金岸水系、红柳生态园、罗家园、石嘴子黄河古渡、回乡风情、北农场体验游等旅游项目;大力开展全民健身和文化示范村、示范社区等创建活动,加强农村文体活动阵地建设,建成32个“农家书屋”,在自治区率先实现村级“农家书屋”全覆盖,全面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开工建设**人民医院住院部综合楼,加快基层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广大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完成老年人活动中心及老年公寓建设并投入使用。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落实国家医改方案,抓好农村医保的扩面提标工作;积极对接国家新农保政策,落实自治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实现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70%以上的目标;探索建立城乡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医疗、养老保险一体化,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五、加强农村集体土地管理,增强农村发展后劲

进一步规范对土地流转的管理。在进一步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范围和规模的基础上,完善和规范土地流转运行机制,落实承包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户”,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原则,按程序向企业、种植大户和种田能手流转土地,为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创造良好条件,不断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

加强农村集体土地管理。制定和完善加强农村集体土地管理的办法,加快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年内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确认工作。研究制定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置换土地、农村危房改造后闲置宅基地、农民退出宅基地管理的政策措施,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进入城区或红果子镇居住,为缩小城乡居民在居住条件上的差别和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创造良好条件,完成年度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任务。

规范集体荒地开发和利用管理。规范已开垦和未开垦荒地的收益分成,拓宽村集体的增收渠道。集体荒地、荒水、退宅还耕后的土地仍属农民集体所有,开发后所得的承包收入归村集体所有;集中供养后的五保户,其承包地收归村集体,其收益纳入集体收入;现已开垦荒地并由农民个人耕种的,应根据开垦投入、土地等级和受益年限等情况,合理确定村集体与现耕种农民的收益分成比例,防止集体土地收益的流失。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围绕为工业企业开发原料基地,支持和鼓励各村通过建立土地信用社,搞活集体荒地、入社土地等资源开发,加强与企业的原料基地建设、原料收购服务、荒地荒水的开发利用等经营性项目合作,扩大集体经济的发展规模。

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整改落实工作为契机,结合村“两委”班子换届,切实解决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整体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注重从农村合作社、企业负责人及大学生“村官”等优秀人才中选任村干部,探索跨村任职,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尽快研究并妥善解决乡村两级干部的身份、力量配置和工作环境改善等待遇问题,调动乡镇、村两级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积极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科学化,试行机关与农村、社区和非公企业之间“1+3”联建模式,着力构建城乡大党建工作格局。

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加大乡镇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力度,深入推进乡镇政务公开。强化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综合服务平台,设立便民服务中心、村代办点,为农民提供一站式服务。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开展农村社区创建活动,加强服务设施建设,培训发展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

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认真落实支农**政策,维护好农民切身利益。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农民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依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扩大农村治安保险覆盖面,健全和完善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机制,从源头上化解农村各种矛盾,切实加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工作,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七、加大政策保障力度,顺利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继续加大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整合中央、自治区、**市和区本级支农政策投入资金,实行统一捆绑,以奖代补的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和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蔬菜产业:培育发展脱水菜龙头企业,对流转土地自建基地达到千亩以上,加工销售产品在5000吨以上,带动中小企业5家以上的脱水菜加工龙头,一次性以奖代补20万元;枸杞产业:新建立有机枸杞基地500亩以上、并按有机枸杞操作规程进行生产的,每个以奖代补10万元(含基地内农户每亩补助100元);奶牛产业:对新建存栏500头以上的现代化奶牛科技示范园区,每个补助100万元;改扩建高标准奶牛园区新增存栏达到500头以上的每个补助50万元;每新建1个千亩以上的优质牧草基地以奖代补1万元,5000亩以上的以奖代补5万元;产业化经营:对年稳定加工销售枸杞干果300吨以上的企业、合作经济组织或大户,每加工销售1吨枸杞干果补助100元;成立乡村级土地信用合作社并集中流转土地千亩以上的,每个以奖代补3万元。农村危房改造:每户补助1.3万元。培育示范型合作社:每培育1个带动百户以上农民增收、组织化程度较高并为集体创收2万元以上的合作经济组织补助2万元;完善农业保险:设立奶产业风险基金15万元;设立动物防疫应激死亡补偿基金20万元;设立动物防疫基金10万元;蔬菜政策性保险,每亩补助18元;奶牛政策性保险,每头补助36元;发展集体经济:对当年集体经济收入分别达到5万元、10万元和20万元以上,且当年新增收入分别在3万元、5万元和10万元以上的村,每个分别奖励0.5万元、1万元和2万元。

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积极争取金融机构对“三农”的信贷投放,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争取年内建成1个村镇银行,加强对“三农”的金融服务。综合运用税收、补助、参股、贴息、担保等手段,吸引社会力量投资新农村建设。对企业捐款和投资建设农村公益设施,可按规定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贡献突出的由各级政府给予表彰。对“一事一议”建设公益设施实行奖补制度,对农户投资投劳兴建直接受益的生产生活设施,由区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完善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和预警应急体系,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推动农业保险体系建设。鼓励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帮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抓好农业政策性保险,发展蔬菜政策性保险5万亩以上,奶牛和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7000头以上。

八、完善领导体制,强化工作落实机制

上一篇:高中数学掌握方法,学习简单一半下一篇:摇船调精品教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