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管理学习总结

2024-05-05

精细化管理学习总结(精选6篇)

篇1:精细化管理学习总结

精细化管理学习总结

——精细化管理是管理水平提升的必然选择

为推进企业现化代制度的建立,适应企业深化内部体制改革,落实“管理效益”的体现,实施精细化管理是新形势、新体制的要求,也是我们管理水平提升的必然选择。以下是我个人学习以后的一些心得体会.一、转变观念是推进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所在 观念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应有不同认知事物的观念,但是,由于传统思维定式,转变观念是一个写在纸上容易,说在嘴上容易但做起来非常难的事,改变已经长期形成的固定思维模式是困难和痛苦的抉择,所以转变观念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所在。

首先领导干部观念的转变是推进精细化管理的必要前提。精细化管理就是要从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的工作责任心去做好我们的每一项工作。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基层领导就必须首先从思想认识上完全转变对管理的传统思维模式,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现代化管理理念。在贯彻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中,领导干部是带头人,他们既是推进精细化管理的策划者,又是落实精细化管理的执行者和实施者。从策划的角度而言,超前的管理意识和科学的管理理念需要有先进思想和科学水平的支撑,先进思想和科学创新可以引导人们与时俱进;从执行和实施的角度而言,要改变以往传统的随意化、经验型、粗放式管理模式和观念,就必须完善制度,强化管理,以提升执行力来保证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效果,关键在于落实和效果。因此,在推进精细化管理的进程中,领导思想观念转变得快与慢、深与浅、是与否,不仅影响广大员工观念意识的转变和行为职责的运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精细化管理的成败结果和顺利推进。

其次全体员工观念的转变是推进精细化管理的内在动力。在解决了领导干部观念转变的前提和基础上,全体员工观念转变则必然是我们落实精细化管理的真正动力。我们的各项管理是通过职能部门和全体员工去实施和运作体现的,因此,每一位员工既是精细化管理的对象,载体和参与者,同时也是精细化管理的主体和实施者。精细化管理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也是全过程和全面的精细,只有每一个人都参与到精细化管理之中,精细化管理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发挥出成效。怎样让每一位员工自觉地参与到精细化管理的实践中来,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关键是要用精细的理念引导员工实现观念的自觉转变。陈旧的、经验型、粗放式的传统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领导及员工观念的创新,“差不多”,“还凑合”的工作心态及工作作风无法适应精细化管理高标准,高精度、高质量的管理要求,细节决定成败的管理理念在实际的工作中尚未得到真正的重视。要彻底改变目前这种现状,就必须要求和引导广大员工创新观念,摒弃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老框框,旧观念,把精细化的先进管理方式方法引入我们日常管理的工作程序中,用精细化的工作理念规范我们的行为,以精细化推动整体管理水平,以精细化提升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要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为载体,为平台,使全体员工的思想观念在创新与守旧,自满与自强的碰撞中得到一次质的升华,引导员工从长足发展之事,规划与员工共同发展之愿景,带领员工树拼搏进取之心,努力提升全体员工综合整体素质,强化全体员工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使广大员工成为推进精细化管理的内在动力。

二、创新观念是推进精细化管理的必然途径

精者,去粗也,不断提炼,不断总结,精心筛选,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准方案;细者,入微也,穷其根由,由粗及细,由表及里,从而找到事物内在的联系和规律。由此可见,“细”是精细化的必要过程,“精”是精细化的自然结果,然而要把精细化纳入管理过程的实践中并加以推进,观念的创新则是其必然之途径。因为精细化管理是以持续的自我改进为特征的,要自我改进就必须转变观念,不断创新,创新是管理的永恒主题,只有不断地更新观念,才能不断地创新工作思路并在创新中不断地否定自我,不断地取得了进步。观念的转变只能应对当前,观念的创新才能把握未来。

我们决不能满足于目前现状和成绩,而要从长足发展的战略眼光去审视企业的精细化管理。随着规划发展的远景目标制订,内部体制改革的深入,内部单位的竞争也不断在凸显,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安全文明施工、项目效益、完成产值和质量管理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内部的管理水平上。要适应这种竞争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就必须在转变观念的同时创新观念,要明确先进的思想观念也是生产力要素,先进的思想观念也可以推动生产力发展,也可以促进管理上台阶的辩证关系;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员工树立居安思危,不进则退的竞争意识,使每一个员工都成为一个权力和责任的统一体,让每一个员工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不再仅仅是对自己的领导负责,而是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负责。检修区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同时也具备了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为尽快适应集团公司内部体制改革新形势和内外部市场的竞争,必须做到思想上的进一步解放,观念上的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上的进一步改革,管理上的进一步提升,要不断引发和增强员工观念意识的创新,不断提升员工对市场及局内竞争的应变,不断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既是我们推进精细化管理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应对竞争和挑战的必然选择。

三、关注细节,精准要求是提高效益的必然措施和选择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精”。天下的难事都是从精准要求做起,天下的大事都是从小事开始,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效益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由细节决定。我们大量资源的投入,往往只能赚取百分之几的利润,而任何一个细节的失误,任何一项工序的不精确,就可能将这点利润完全吞噬掉。其实在现实中,细节同样以各种方式影响我们的工作质量。对于工作的细节和精准,我们没有理由不去重视。1979年12月美国经济管理学家洛伦兹 在华盛顿的一次演讲中提出的“蝴蝶效应”尤其能说明细小的行为变化对全局的影响,他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他的演讲给人们留下了极其重要的印象。此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产生“蝴蝶效应”的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此效应说明,事物的发展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和细节的极小偏差和不精准,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局部细微的弱点都将最终导致全局的崩溃,所以我们的管理工作要体现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一企业本身特质,就必须注重细节,精益求精。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由此,我们应该按照精心、精细、精品的要求去做我们的各项管理工作,我们需要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的毛病,提倡凡事都应精细化,把小事做细、做精、做实。通过精细化管理增值出效,必须建立精细化的运作机制,完善精细化的管理制度,实施精细化的职能管理。树立精心安排,精确决定、精明管理、精打细算、细化目标、细分责任、细致工作、关注细节的观念。倡导宏观正确,责任明确,措施准确、细节精 确的工作作风,精耕细作,做足精细,为我们的企业和效益提升而努力。

篇2:精细化管理学习总结

全面预算是项目部前期成本分析的途径,是项目盈亏的防范措施,精细化管理是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增强项目创效能力的重要重要手段。

打铁还需自身硬,没有业务支撑都是空话。技术部作为项目部的龙头,技术工作的好坏决定整个项目成功的关键,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更应跨出部门,全面贯彻精细化管理思想,同时做好全面预算。结合部门工作,为科学合理控制成本,增强项目效益,必须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合同条款、项目建设、施工方案以下四点工作:

1、提高自身定位,技术员以部长的要求来定位自己,部长以总工的要求来定位自己

2、在项目全面预算中,技术部应全面分析施工图纸工程内容,复核工程量,为全面预算提供数据依据,对全面预算做出技术总结,为经济活动分析做好准备。

3、技术方案精细化管理:采取更加合理可行的工法,为项目节约成本并优化施工工艺。吃透图纸,在完成施工方案及总备料、限额领料的同时,起草土方调配方案,制定模板调配方案,加强现场管理,做好调配计划,避免周转料浪费、土方二次倒运,钻孔桩施工过程中控制好桩头长度,干孔不超过50cm,湿孔不超过1m,降低工程投入费用。制定安全专项方案,严格把握安全质量红线,杜绝安全隐患,提高施工进度。

4、提高变更索赔意识,提出变更但没有资料支撑,有资料但

书面东西未及时确认,说白了就是做事情没有精细化管理。在施工过程中注意收集变更资料,注意留好影像资料,在施工日志中要有所体现,为变更提供资料支撑,并及时找监理签认。

5、要擅于总结和修正。任何一个管理制度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走一些弯路,我们要正视施工过程中犯下的任何一个错误,不隐藏,不逃避,深入分析其产生原因,吸取经验教训,在以后的施工过程中积极改正。

我相信在公司领导的关怀下,在张经理、李飞书记的带领下,在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呼准鄂项目部一定圆满完成施工任务,取得优异成绩。

于洪金

篇3:精细化管理学习总结

自主学习, 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预习自学。教师进行自学前的指导, 在揭示了教学目标, 让学生自学之前, 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 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 还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如看书是仅仅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 还是边看书, 边讨论, 边解决疑难问题等等。学生自学前, 教师要抓住知识点, 提出问题, 突出重点, 确定学生自学思考的方向。这可以通过学案的设计来完成。

自学过程中, 大部分学生都会很认真, 边读边画、注记、写提要等 (这也就是批注式阅读) , 但也不排除有少数学生可能不认真, 我们当教师的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不然时间就要白白浪费掉。要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努力学习, 方式主要是巡视, 即在学生自学时, 教师要巡回辅导, 启发思考, 留心观察, 广泛答疑, 有重点地辅导差生。在学生自学时, 教师尽量不大声插话, 以免打断学生的思路。

在学生自学时, 教师主要“导”在两个方面: (1) 督促学生按照教师要求的方法自学, 确保完成自学任务, 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 (2) 通过巡视、个别询问、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 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并认真分析, 把主要的、倾向性的新问题进行梳理、归类, 为“后教”做好准备, 这实际上是教师在进行“第二次备课”。这也是后边将要提到的“消失的老师”。

在自主学习课文这方面, 刚开始我们不要对学生要求太多, 关键是首先培养学生的预习自学的习惯。当然, 对于预习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有的教师认为预习会束缚学生上课时的思想, 但我觉得这个比方很恰当, “学生自身有的假如是一个苹果, 而预习是给他一个更大的圈, 苹果在这个圈里还是很自由的, 无谓束缚”。

二“双快”课堂, 高效快乐

“双快”就是快速、快乐, 一个快乐的课堂将会是一个高效且快速的课堂。首先是以语文教学为突破口, 提出思维导图、线式阅读、批注式阅读, 专门的自主学习时间等等, 这样也就出现了语文课堂上“消失的老师”。我们所看到的是老师退到幕后, 学生自主学习, 这种教学模式看起来轻松, 实际操作起来并不轻松。因为“功夫在课外”, 要真正掌握这种方法并不是容易的。学生自学, 并不是老师退下来就行了, 老师随便看一看、转一转就行了。这实际上是对这种教学理念的歪曲, 要真正实施, 老师的任务更重了, 备课时要把目标设计好, 把学生自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想全想好。因为学生的思维是不可限量的, 自学中可能有突发问题的出现, 这时就要多想几种可能, 多设计几种方案, 这是一个艰苦的备课过程, 这就给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方面, 我们每位老师都应认真备课, 备精课, 这样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形势。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 我们首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开设每天下午最后一节课为自主学习课还是有必要的。

三灵活考试, 细化过关

学校对语文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对低年级学生的语文课程取消了常规考试, 改为识字过关, 删除烦琐的分析文章, 把语文分析改为语文实践, 分解难度, 以读代讲, 先读后写, 把节省下来的时间还给学生, 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实现海量阅读。学生识字多了, 阅读多了, 理解能力强了, 这对于其他学科也是很大的帮助。分析我们学生的数学试卷, 丢分最多的就是计算和解决问题, 而解决问题恰恰就是需要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的阅读实践。

四学科活动, 促进教学

丰富的学科活动对于思维开发是很有帮助的, 这些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丰富的学科活动与教学紧密联系, 不仅促进了教学, 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把学生平日里学到的东西, 给他们时间和平台展现出来, 学生学习过程中引进了多种形式的竞赛。我们静下心来想想, 确实是这样啊, 如果学生学了很多, 而我们没有给他们展现和被表扬的机会, 他们的兴趣就会淡薄, 甚至会放弃, 所以我们无论教给学生什么, 都要找个平台让他们展现, 表扬与赞美是前进的最大动力。比如我们开设写字课, 就定期进行写字比赛, 让学生知道“哦, 原来字写好了也会受到赞美的”, 以此来激励他们前进。

五教师细化参与

在这方面我所体会到的就是, 教师的素质素养很重要。课堂上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轻轻的点头、一个紧紧的握手都能看出教师平日里对学生的关心与信任。不要小看“信任”这两个字, 它的建立是很艰难的过程, 但它一旦建立, 效果是不可小觑的, 对于构建高效课堂与“消失的老师”的课堂很有益处。教师的素质还体现在跟着学生一起学, 教师跟着学生一起走, 学生兴趣才会更浓厚。

六家长的细化支持

家长的支持也是很重要的, 学生最后一节自主学习课遗留的问题, 还得靠家长的支持帮助解决。城市里家长对于学生的学习支持不用说, 对情况比较特殊的“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等, 得多靠教师的细心与用心, 来呵护学生幼小稚嫩的心灵。

七学生细致的学习习惯

篇4:精细管理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在上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目前,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越来越受中小学教师的广泛关注和应用。但在现实课堂教学活动中,小组合作往往流于形式,其教学效果甚微。究其原因主要由于教师还没有有效掌握和深入领会合作学习的精髓。实质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应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积极依赖能力,二是承担个体责任,三是进行积极互动的能力,四是平等参与的能力。但是,如何让学生获取这些能力?本篇通过对国内某市两所国际学校任教的七位外籍教师就合作学习问题的认识与看法进行访谈,以期为国内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组织方式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访谈对象包括:2位来自纽约的美国籍教师LS和JM,他们在美国具有多年的教学经历,同时在中国某国际学校任教多年;4位加拿大籍教师(G,C,T和D),其中一位任校长(T);1位加拿大籍UBC大学英语教育博士(L),目前任国内某教育集团的英语教学部主任,并在中国从事教学工作多年。7位外籍教师均在国内从事中小学的外语教学工作。

篇一:小组划分有玄机

在开展合作学习活动之前,小组的划分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教师都清楚分组应该依据学生的性格、性别、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等标准,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但现实中,合作学习小组的划分还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把握分组的时机

L:在小组活动的安排上,一般不要放在刚开学,因为这时你可能还不熟悉学生。只有在老师对学生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做出合理的分组安排。

T:在新学年伊始,不能让学生自愿选择小组成员,因为学生这时往往仅依据感情的标准选择其他成员,或者说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关系要好的朋友,而其他影响合作效果的因素很少去关注。而且,在学年初,教师还没有引导学生创建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

这也是很多教师容易忽视的地方。现实中,有的老师在刚开学时就对学生进行分组,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学生在开展合作、互通有无之前需要一个彼此了解和适应的过程,如果两个学生彼此缺乏了解,想让他们很好地开展合作几乎是不可能的。

分组的依据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有些教师在划分小组时,虽然考虑了学生的一些因素,但还没有形成划分小组的科学标准,往往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合作学习小组的划分除了掌握分组的时机外,还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思维方式不同的学生分一组

LS:我所用的一个方式叫做“全脑术”,因为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都是不同的。我会让学生填写一个非常简单的中英文表格以了解学生的品性。学生填写材料时是根据自己对自我性格的判断,而不是根据父母或别人说他是什么样的人,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然后,学生把资料交给我。根据学生填写资料的统计结果,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思考问题的方式尽可能不同,就算都是中国学生,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也是不一样的。教导学生如果发现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别于他人,不要感到不安,反而应该为自己喝彩,因为成员之间的不同差异让小组活动更加有效。就像人类一样,差异越多,越有利于种族发展。我不会让学生自己选择小组,这是多数中国教师经常犯的错误。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方式。由于个体经验的差异性,即使解决同一问题,不同的人分析问题的角度以及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案都会有所不同。每当小组成员有好的主意、好的策略时,作为组织者应当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并深入分析不同策略的合理性,避免错过每一个可能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只有在全面分析小组成员意见的基础上才能总结出最优化的问题解决方案。如果我们的教育模式继续使学生在同样的框架下思考问题的话,就难以使有创新思维的学生脱颖而出。把思维方式不同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沟通和交流,发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考问题能力的激发和培养。

(2)随机组成小组的弊端

如果合作学习让学生随机组成小组,则会产生很大的弊端。因为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差别会影响到学生之间的自由选择。如在某个年龄段男生与男生合得来,男生与女生就合不来,所以在这一年龄段,老师如果安排男生与女生之间合作可能效果会不理想;另外,由于学生能力的差异,如果教师随机分组,可能出现能力较好的学生自由组合成一个小组,能力较弱的学生组合成另一小组的情况。这样会使小组问的差异过大,造成在整个班级活动的安排上,更有利于那些好的学生或中等偏上的学生,但对于那些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很难保证小组活动的顺利开展。

(3)小组活动内容应不同

T:有时候,当小组在完成简单的活動任务时,我把学生的名字写到牌子上。噢,你和××是一组的,是随机抽取的。但有的时候我的随机抽取不是随机的,因为我知道带有他们名字的牌子在哪儿,而他们不知道。

对于任务比较简单(但不能过于简单)的合作学习活动,随机分组是简单快捷而有效的分组方式。如果学习任务比较复杂,教师则可以根据需要,兼顾学生的思维与能力特点等因素进行分组,以保证小组成员的积极参与和合作学习任务的有效完成。当然,合作学习任务的选择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都应该保证任务解决途径的多元化,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并通过相互间交流,发展学生发散思维品质的形成,否则,无法体现合作学习的旨趣和意义。

小组成员角色的分配

合作学习小组应根据每次学习任务的不同选出一个记录者和一个检查者,记录者与检查者的角色要定期轮换。记录者的任务是对小组活动的状况在课堂上作汇报,记录者必须使小组讨论集中在学习任务上,引导讨论活动最终获得一个汇报所需要的结果。本质上,记录者既是一个领导者又是一个秘书。如果是一个喜欢占优势的学生处在这一位置上,就要求他(她)必须合群,以便得到小组成员的协助并进行记录;由于小组活动结果需要记录者面对全体学生作正式汇报,所以在小组讨论中就要求记录者大胆练习发言,并提高自己的言语表达能力。检查者只有一个作用:保证每个人都对讨论作出贡献;如果某人没有参与,检查者就应介入,督促该成员加入讨论。

nlc202309021407

在现实的小组合作学习中,虽然学生都有自己的角色,但我们的问题是,学生的角色没有定期轮换,往往是一成不变的。另外一点就是学生不明白自己的角色职责,或者有的学生虽然表面上明白,但不能很好地履行职责,出现“大包大揽”和“什么也不做”等现象。

C:在小组中,领导者也有机会学会倾听和协从,协从者也有机会去引导。激进和懒惰的行为在小组活动中是不被接受的。举一个例子,贪婪胜利的男生如果不把篮球传给队友的话,最后会发现这不是球队取胜的好方法;不愿与人分享成果的女生会发现这样做的结果是自己最后也不可能完成任务。类似的例子告诉我们:只有在小组或团队的合作中,小组成员各司其职才能找到快乐,这就是团队的精神。不仅学习过程是这样的,工作过程也是如此,一个人是难以完成所有任务的。

解决“大包大揽”和“什么也不做”两个极端的关键是让学生明确每个角色的职责,并且要对自己和别人在小组合作中的角色负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定期轮换小组角色并体验角色职责。老师不要对学生说,“今天我们要研究小说,以下是小组成员的角色。”而应该说,“这节课我们将要研究小说,以下是角色的名称,你们认为这些角色意味着什么?如果你是某一个角色,你要做些什么?”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设想,如果是学生自己列出每个角色的职责,他们会对角色的职责负责,并认真履行。教师只有让学生理解小组活动中不同角色的职责,才可以期待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很好地担当自己的角色。

不同阶段小组成员的调整

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员并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小组划分方式会助长班级中的帮派主义。在不同的阶段或合作出现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对小组成员进行调整以保证小组活动的效果。

T:有时我也会给学生安排合作小组,过一段时间后再给学生机会自主选择。并告诉学生:“如果你们在我安排的小组活动中让我看到你们能够很好地与人合作、帮助别人的话,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会让你们自主选择活动小组。否则的话,我不能相信你们。”

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安排与调整必须建立在保证小组活动效率提高的基础上。

篇二:任务设计要全面

合作学习的任务设定有许多形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同的任务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不一样的。针对不同的学生应选择符合学生兴趣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难度适宜的学习任务,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设计好合作学习任务的内容与形式

D:任务的设定取决于教师所上课的类型。通常老师给一个主题,比如说美国革命,每个小组可以选择关于主题内容中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L:教师要在课外做非常精心的安排、准备和构思,要把握好教学活动的整体安排,包括合作学习的内容与形式是否符合学生的语言学习规律,是否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有些时候,老师常常一厢情愿地去安排合作学习的内容与活动,按教师的思路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逐一展开,很少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老师的这种做法难以达到合作学习的真正目的。

在确定小组活动的内容时,一是要考虑学生“最近发展区”因素,二是要兼顾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

小组活动本身是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课堂上创建一种轻松自由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激发。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能仅仅承担旁观者的角色,必要时应对学生活动予以干预,但要把握好帮助和干预学生活动的时机。活动中如果几个小组或各小组都出现类似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反思在这个活动环节的设计上是不是存在什么冲突,或学生是否误解了教师的指令,还是教师没有对问题解释清楚。或者是在学生展开小组活动之前,教师对于活动设计的难度比较大,同时又没有给出示范或提供例子。此时,老师就有必要介入,暂停小组活动,当问题澄清之后再让学生继续学习,保证学习活动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

合作学习中教师角色的承担

在课堂上,当学生在开展小组活动时,有的教师往往只是走一走,粗略地看一看,并没有做什么评价,也没有对活动进行指导;有的老师虽然在认真地看,但也没有指出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提高;有的老师甚至只是站在讲台上对学生的小组活动进行观察而已。这说明教师对于合作学习过程中角色的承担还没有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L:我们很多的时候往往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么是“一言堂”,以教师为中心。要么是放任,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与老师没有太大关系。这两种做法都是不恰当的。教师对于合作学习活动的掌控需要教师走下讲台,到学生当中去观察、去发现他们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同時要给予反馈意见,及时予以纠正。

教师在小组活动中,扮演的主要是设计者和参与者的角色。作为一个善于观察的参与者,教师的干预和开放的程度与其他学生一样;作为小组活动的设计者,教师提供补充概念和培养技能的练习。

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在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实施中,难免会发生各种制约或影响合作学习效果的情况或问题,如有的时候,一部分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明明不懂活动的具体做法却不愿意举手向老师或其他同伴请教,他们觉得这样做会很尴尬。又如在有的国际学校,一些韩国学生回家后没有完成作业是因为放学后还要到别的语言培训学校参加学习活动。因此,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

G:尤其是对于小组中那些依赖性比较强,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较弱的学生来说,老师可以找他们谈话,告诉他们每个人的任务对于整个小组来说很重要,并且老师想在第二天看到他们的成果,他们就会知道你在关注他们。用积极的方式给孩子们更多的关注是有效的,教师确保孩子们做好小组活动的主要途径是了解学生的特点并强化对学生的关注。

作为教师,与学生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有利于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使学生能够更真切地表现自我,更有利于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探明产生问题的真正原因,选择适合所有学生特点的问题及组织方案,提升合作学习的现实效果。

nlc202309021407

G:在小组活动之前,如果遇到一些学生不愿意完成小组任务的时候,一方面教师可以与家长沟通,以获得家长的协助和督促;另一方面就是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因为你没有完成自己的任务,所以课间是不能休息的。因为在课上,你有时间去参与小组活动,但是你浪费了课堂时间,所以课间要继续学习直到完成任务。这是一个逻辑的方式,但不是什么情况下都可以用的,比如说如果一个孩子在课上已经很努力了,但还是没有完成任务,那么如果你让他在课间留下来的话,这样做还是没有效果。而且,学生会认为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却还受到惩罚。因此,只能寻求其他解决办法。

只有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才能合理地把学生分成小组,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小组任务和活动。如果教师没有全面了解学生,只是从“想当然”的角度出发组织教学活动,就无法找出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不能积极参与活动或是没能完成活动任务的原因。只有客观地、全面地了解学生,教师才能对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和活动后的成果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

篇三:学习评价需多元

小组活动评价方式的灵活性

评价一堂英语课的成效,不但要看老师的教学技能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看小组合作的形式是否是学生所喜欢的,学生的合作能力是否得到发展等等。

LS:无论我教什么内容,我都会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机会。记得我曾让学生们去做市场调查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结果学生们成功了,我给他们颁发了一个证书。一些中国的学生以前没有尝试过类似的社会活动,这次的成功让他们非常兴奋。我对他们说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把证书放到你的个人简历中,这是你将来可以向他人展示自己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在西方人面前,因为他们重视个人所具有的团队合作能力。

我们在评价教学效果时,往往从教师、学生和师生互动这三个维度来评价整个课堂,但是我们忽略了在小组合作中的生生互动,而且要考虑到同样的一组学生在不同时间里表现会不一样。

在有效的所需要素中,学习意愿是十分重要的方面。“毫无疑问,学生的学习成果与学习意愿成正比。高学习意愿造就高学习效果,低学习意愿无法产生高学习成果。”如何采取灵活的评价方式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意愿、调动学生每一天的学习热情是需要教师认真思考的。小组活动评价标准的多元性

我们往往重视对学生个体的评价,而忽视对小组整体的评价。从外教D和Ls的访谈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促进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只有重视对小组整体的评价才能使学生在合作中发展。

D:每当小组成员到全体学生前面展示小组的活动成果时,这个小组的成员都会大声喊:“老师给加分。”作为教师对于小组活动的评价,一是看他们的任务完成得怎样,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合作得怎么样,每个学生是否都尽力了。对于学生来说,出色地完成活动任务是重要的,但在合作中形成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更加重要。就算你的任务完成得非常好,但如果只是个人努力的结果,你也得不了高分,还要参考整个小组的合作情况。

LS:不仅是中国的老师,在中国的公司也是这样的,他们奖励个人而不是团队。如果他们想要团队的合作能够稳定的话,他们必须奖励团队的贡献。

以小组为单位的评价标准并不抹杀个人成绩的作用,把小组的成绩与个人的组内成绩结合起来作为个人的最终成绩,但两者在个人最终成绩中的权重并不是固定的。在确定个人的组内成绩与小组成绩各占多大权重时,应根据这个班级凝聚力的强弱而定。如果班级的凝聚力比较弱,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处于一种松散状态,可以提高小组成绩在个人最终成绩中的权重,降低个人组内成绩的权重;如果班级的凝聚力较强,学生之间缺少竞争的动力,这时可以提高个人组内成绩在个人最终成绩中的权重,降低小组成绩的权重。总之,老师要以小组成绩与个人组内成绩权重的变化来达到改变班级人际关系中竞争与合作氛围强弱的目的。

外教C和L认为,英语教学过多地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学生的起点和进步,是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不理想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JM认为终结性评价的一大弊端就是不能考察出学生小组合作能力的提高和学生自身的进步。所以,教师应该制定合理的成绩评定方案,提高形成性评价的比重。

C:对大多说的中国家长来说,他们只关心孩子的期末英语测试的成绩。当然了,孩子们也明白这一点,这种观念无疑也影响着教师的评价方式。

L:以往的英语教学强调的是笔试。笔试是一种终结性的评价,往往只强调学习的结果。但小组合作恰恰需要教师从注重学习成果的评价转向注重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的起点都是不一样的,评价不能拿一个尺度来衡量所有人。所以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形成性的评价,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进步,并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

JM:笔试不能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学生在小组合作方面所形成的能力和技巧。在很多学科,学生的期末测试成绩占60%,课堂参与占40%,而我制定的学生的最后成绩方案是学生的课堂参与占65%,而期末测试只占35%,我认为对学生来说,课堂参与更加重要。

合作学习的目标强调的是发展学生的学术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合作学习评估应力争反映这一点。它的内容应扩充到不仅包括学术方面,也包括合作、交往方面。对学生合作学习效果的评估应包括学生交往与合作自觉、学生交往与合作态度、学生交往与合作行为和学生的学业成绩等多方面的内容。

单纯强调学生学习结果而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考察,单纯强调学生学术性成果的掌握而忽视学生合作意识的增强和合作能力的提高是不科学的,这种评价方式扭曲了小组合作的目的和意义。

班级中合作氛围的营造

小组合作的有效进行建立在学生之间平等互助和交流的基础上,当前多数班级管理形式仍然是属于科层制的性质,这必然会对小组合作的有效开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nlc202309021407

T:在我们学校,超过一半的学生是来自韩国的。在韩国,他们有一种文化叫bigbrotherandbigsister(大哥哥,大姐姐),这是关于年龄的。如果我出生在一月,你出生在6月,雖然我们是在一个年级,但是你必须对我更加尊重。这会对学生之间的合作效果造成不良的影响,也是我们所不允许的。当有的学生希望这样的时候,我们会明确告诉他在学校是不允许这种情况存在的。有趣的是,多数韩国学生也不喜欢彼此之间论资排辈,除非他们是年龄最大的孩子。当然,我们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只是说在学校不允许如此,但是在家里他们仍然可以和朋友保持这样的关系。

JM:中国5000年的文化会影响每个人的思维、行为和观念。

D:我们?分等级?不!我们没有。我们没有班长。我知道亚洲国家有,在我国没有,学生的父母不会喜欢,他们会想,“为什么不选择我的孩子?”所以我们没有,每个人是平等的。在我们国家的一些学校,通过选举的方式,学生投票选出主席和副主席,但是他们是没有实权的,其主要职责只是帮助学校举办大型活动而已。

篇四:教师培训转观念

当前,多数英语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理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小组活动的效果并不理想,形式看似热闹,结果往往只是流于形式。多数中小学教研活动也大都在做表面工作,闭门造车。如果教师仅仅试图从书本上或校内教研活动中寻求提高合作学习效果,则很难找到出路。这也是制约合作学习成效的瓶颈所在。

瓶颈一:JM:我认为,中国的学生擅长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在一个小组里,有些学生不愿意完成自己的任务而让别人来完成,那些能力强的学生会完成所有的任务而让别人看起来他们的小组很出色。作为教师,你可以改变任务布置的方式,让每个人都发表自己的意见,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

瓶颈二:L:记得有一位美国的学者写了这样一本书,主题是由于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孩子发展的影响不同。在国外,孩子们会经常参加各种集体聚会,而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由于学习负担重的原因,学生参加聚会的机会并不多,这使得生长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孩子缺少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跨国公司雇佣了一位中国技术员,在一次生产新产品的技术合作项目中,这位技术员发现生产技术中存在一个小问题,但他没有告知其他合作小组成员,结果造成整个项目的失败。这个员工发现问题后试图自己去处理甚至掩盖,而不是告知大家一同解决。在学习过程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需要很长的过程。但转变思考问题的角度,从一个更为宽阔的视角去思考相同的问题或许是摆脱传统思维模式的有效途径。对于以上案例中的员工来说,L认为,应该让他思考这样的问题:“你爱你的国家吗?”“你爱你的同伴吗?”“你爱你的家人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你就有责任确保你的工作有助于其他人继续很好地工作,并让你的国家保持繁荣。也就是说,你必须确保产品是符合质量标准的。如果掩盖问题的话,不但会对自己的工作造成危害,同时也会对同伴、家人、社会带来危害。相信以这种转换视角的方式不仅是消除员工思维定势的方法,也不失为合作学习过程中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方式。

瓶颈三:JM: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归根到底,依赖于教师的观念和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有所改变。说到教师的改变,我认为与其进修另一个学位或更高的学位,不如尝试新的方法,因为老师们已经有足够的职称证书。外语老师,不管是英语老师还是德语老师必须到国外学习一定的时间,至少一个学期,哪怕就只是坐在教室里观察。

LS:在这一方面,如果我能为中国的小组合作教学做些什么的话,就请把老师带过来,多参观一下我们的小组合作教学实践活动。

L:教师培训是很重要的,我永远相信如果人的观念不改变,什么也不会改变。所以,我认为关键是通过教师培训来转变教师的意识,提高教师对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能力。

如果教师能够通过自我学习、参观其他合作学习效果较好的国际学校、接受权威教育机构或其他外教的引导或培训,领会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相信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方式会在提高中小学教学效果的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编辑刘娜

篇5:精细化管理学习汇报材料

根据学校安排,我和总务处陈世民主任于2012年3月24日至28日,参加了在江苏扬州举办的“第四期江苏省‘精细化管理’特色学校暨成果展示研讨会”。下面就本次学习的情况向各位作个汇报。

本次研讨活动连头带尾共有6天,最后一天因为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我和陈主任就没有参加了。研讨活动分三个地点举办的,前三天在扬州,后两天分别在泰兴和溧阳。研讨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讲座、听课和班主任沙龙,共听讲座四场,听课四节,参加班主任沙龙一次。因为考虑实际的需要,我和陈主任还走进学生、老师,甚至与学生家长进行了交流,以期了解更全面的信息和他们的做法。

下面就一些重点的学习内容作个具体介绍:

第一场讲座,是由扬州市教育局师资处处长王力耕作的《寻找“我的莫扎特”》。王力耕先生,今年50岁,头衔很多,几个重量级的头衔有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兼职研究员、江苏省教育学会学校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扬州市首批名校长、扬州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扬州市数学中考命题组成员。2010年,王力耕作为全国基础教育界的唯一代表,走进中南海,向温家宝总理就基础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建言献策。

这场讲座主要是谈学校管理智慧和领导艺术,讲座首先通过一个故事开始,讲的是美国纽约州原州长朱利安尼竞选州长后兑现的一个承诺,当时美国纽约的地铁站社会治安很差,贩毒、抢劫等事件时有发生,治理难度很大。朱利安尼在竞选成功后就兑现他搞好纽约地铁站治安的承诺,他整治的方法,不是采取以暴制暴的方法,而是大力改进地铁站广场的广播系统,不间断地播放莫扎特的经典、舒缓的音乐。这些犯罪分子听了这样高雅的音乐后,仿佛是良心发现一样,很少有犯罪行为发生了,贩毒的再也不贩毒了,抢劫的也变得温文尔雅了,地铁站的社会治安也明显好转。这个故事中的“莫扎特”就相当于具体做一件事的策略和方法,这个故事也给我们以启示,做管理要跳出管理本身来做管理。

那么作为学校的管理,学校的“莫扎特”在哪呢?通过听王力耕先生激情四射的报告,我们懂得学校的莫扎特其实就是一种学校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它有两个特征要素,一、一致认同的价值观;

二、每个人都可能获益。因此学校的莫扎特的作用就是努力营造一种精神文化氛围,并依靠舆论来影响人,使得学校的主张成为全体师生员工自觉的行为,使其原有的行为发生微妙的变化。

这场讲座使我们增强了教育的使命和责任感,而且更深的领悟了一些有助于教育教学管理的方法与智慧。

首先,讲座让我们增强了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意识,那就是对学校管理要“管什么”的反思。

学校管理,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来评价和衡量它的成效:

一、要看学生,学,是否快乐;现在的学校教育对学生“人的尊重”不够,要呼唤“有道德的教育”,而不是“教师仅仅关注刻板的分数,学校仅仅追求单纯的升学率”,学习要力争扬长避短,要反思学校的教育是制造“适合教育”的学生,还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其实,这一点,郎溪中学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如2004届计算机综合班,每年的体艺班,规模化扫盲、模拟招聘会、模拟法庭、湖心亭文学社、野外综合实习、各单位部门实习基地建设以及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等,其实这些都是扬长避短的教育,都是一种快乐而高效的教育。但是,值得指出的是,我们的这些成功的案例好像是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并没有串起了形成一串有价值的“项链”。也就是说我们还没有建立一种长效机制,以保障这些有益的教育形式坚持下来,形成一贯制,转变为我们的办学特色。

二、要看老师,教,是否有效;现在的教育对“人的发展”关注不够,因此要呼唤“差异性”的教育,而不是“种方西瓜”的理念;梅岭中学创办的“体验式教育”模式,它是通过学生走进自然,深入社区和单位,来获得感受和体验的教育。中国教育报和多家电视媒体进行过报道。在这里,王力耕为此提出了教育发展的几个阶段,我认为蛮有道理的,即:

1.经济贫困阶段---“贫困型”教育---提高眼界,摆脱“生儿子放羊”的怪圈;

2.经济温饱阶段---“温饱型”教育---通过教育改变命运,使人的行为更文明;

3.经济小康阶段---“小康型”教育---关注科学素养对人全面发展的影响,使人的行为由文明走向文雅;

4.经济富裕阶段---“富裕型”教育---不带功利性,教育成为人一生的一部分,为尊严而自觉接受教育。

新郎中已经站在了一个崭新起点,如果从王力耕先生划分教育的四个阶段来看,我想我们已经进入了第三个阶段了,因为新郎中的领导层早已谋划好并正在实施郎中未来的发展思路,那就是今后的郎中要打造成全面一流的新郎中、追求卓越的新郎中、品味高雅的新郎中和平安和谐的新郎中。当前,我们已经有了明显的办学理念,并且已经把这种理念的东西转变成了思路,然而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那就是我们如何把思路落实成得力的措施和行之有效的办法,我想这也正是我们今后要为之努力的吧。

三、要看毕业生,是否有潜力?是否眷恋母校?现在的教育对“人的完善”关注不够,因而许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往往只是“有知无识”的人。在这里,王力耕提出教育必须:1.以尊重人为基础--尊重学生个体的基础和差异;2.以发展人为过程--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能;3.以完善人为目标--完善学生的性格和人格。我想,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在,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兼顾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实现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今天我以母校为自豪,明天母校以我为骄傲”。

其次,讲座让我们获得了许多管理的智慧和艺术,那就是对学校管理要“怎么管”的反思。

管理,就是“说你该做的,你所说的,查你所做的,评你做过的,改你不足的”。王力耕先生提出学校管理水平的三个层次:以人管人--你必须这么做,此第一层次;以制度管人--我不能这么做,具有约束力,此第二层次;以文化管人—我应该这么做,具有内驱力,此第三层次。

王力耕重点就“怎么管”这个话题中,从策略选择谈了六个方面: 1.合理定位,主要是谈各级领导的合理分工;2.事务分类,主要谈各类事务的管理策略,如事务性事情,靠制度,制度要细化,矛盾类事情,靠公心,公心要正,等等;3.营建机制,主要如何营建机制的问题,如开展公平的教学竞争机制、坚持优绩优酬的分配机制、完善鼓励进取的评价机制等;4.发展教师,主要谈发展教师的什么,如何发展教师,发展教师应注意的事项等;5.强化管理,主要谈在遇到具体的管理问题时的解决思路。A.如何发现问题(管理)?((寻找问题)到分管的领域转一转,发现了什么?(比较变化)与昨天的状况比一比,有哪些变化?(分析原因)找个下属聊一聊,问题原因何在?(研究对策)回到办公室议一议,采取什么措施?(尝试解决)找个方法试一试,做比不做好!).B.如何解决问题(管理)?采取课题管理方法解决问题,a理论界对此问题有何看法——应该怎么做;b兄弟学校对此问题有何做法——人家怎么做;c我校师生对此问题有何想法——现状怎么做;d你对此问题有何解决方案方法——准备怎么做(案例:班级灯管坏了怎么办)6.做好示范。

解决了“管什么”和“怎么管”的课题后,每个学校都想成为“名校”,也应该能成就“名校”了。升学率高,可能是一所“效率高、效益显”的学校,也可能成为一所“热校”,但“热校”不等于“名校”,“名校”不仅仅是升学率高的学校,还应该有其他内涵,包括各个不同学校的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输出.每一所学校都必然有自己的教育的价值取向;名校之所以成为名校,都应该有自己的也是公认的价值输出。(关于这个方面的思考,在这里没有办法展开)

本次学习的其他内容,下面进行一个简略汇报: 第二场讲座是由扬州市教育学院附中应爱民校长做的“精细化管理师未来教育的精细”,应爱民同时也是扬州大学兼职的硕士生导师和心理咨询师。他主要讲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以“学生八好”为抓手

实践德育精致管理;2.推行“问题解决教学法”

实践教学精致管理;3.细化“流程管理”

实践后勤精致管理;4.开发校本课程

实践课程精致管理;5.打造四支责任团队(中层、工会、班主任、备课组长)

实践队伍精致管理;应爱民提出:用伟大的心做细小的事。

26号,我们还参加个教育学院附中的每周一次的常规性活动“班主任沙龙”。尽管参加的这次“沙龙”效果真的不咋样,但是这一形式,我想还是可圈可点的。因为它可以起到集思广益的作用,班主任通过“沙龙”分享工作过程中的成功案例,起到扩展视野,交流分享,提高水平和心理按摩的作用(班主任个人奋斗比较累,大家在一起发泄情绪,分享案例,起到心理按摩,相互鼓劲的作用)。

26号,还在附中听了一节观摩课,因为附中没有高中,只能观摩初中,具体内容不多说了。

27号,活动场地转到了泰兴,我们走进了全国著名的洋思中学。这是我们多年前就听说的名校,我们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去的,听了一节课,两场报告。当天洋思中学接待大量的各地参观考察的教育届的同仁们,我想这可能不仅仅是这一天这种情形,通过后来的了解,果不出意料,洋思中学几乎每天如此。我还注意到有些来学习考察的同仁还挂了“新课改学习---影子培训”牌子,我想“影子培训”是不是说要把洋思中学的做法“复制”回去的意思呢?

因为观摩的是上课情况,故具体情况就不提了。

两场报告分别是洋思中学政教主任凌俊作的《班主任工作及后进生转化工作》和校长曹伟林作的《转化岗位职责考核,促进教学管理到位》。

洋思中学原来是一所偏僻的农村初中,其以三流的学生,三流的设备,三流的师资条件下创造出一流的成绩。现在的洋思中学已今非昔比,全国瞩目,六年前,自筹资金1.7亿元,搬到新校区,现如今已由原先几个班的村办中学,摇身一变成拥有66个班级,负债仅3000万的名校。这一奇迹,离不开洋思模式的“三清”教育(学生,日日清、周周清和月月清)。洋思中学早晨6点20分之前全体学生到校早读,报告人说“我们的’三清’模式及其他的教育教学管理措施会让调皮的学生、成绩差的学生,连上厕所的机会都没有”,我和这位报告人交流时半开玩笑地说了一句“伟大的洋思中学,其实是应试教育已经武装到牙齿的典范”。洋思中学的奇迹,可以说离不开严格到近乎苛刻各种制度及落实。看到洋思中学,我想起了我们一路走来其实也很不容易,20世纪90年代,郎中一直处于办学的低谷,郎中人走出去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郎中人。而今天的郎中与往昔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郎中又何尝不是“洼地崛起”呢!郎中的崛起,特别是2000年以来,在诸方面均已发生和正在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巨大的转变,这些转变是各级各部门正确领导和大力配合下实现的,更是不屈的郎中人齐心协力,在永不停歇的奋进征程中用汗水换来的,转变谈何容易!我们没有理由对这种转变不倍加珍惜,我们也没有理由停滞前进的脚步。

走进洋思中学,其实让人很矛盾,尽管杨思的许多东西值得推崇,但另一些东西总让人有种无法释怀的“痛”,我想洋思中学并没有回答我什么才是我们真正要倡导的教育。洋思中学的模式,我们可以借鉴部分合理的思想,肯定不可照搬的,因为那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教育。

离开洋思,28号,我们又奔赴溧阳,主要是在溧阳后六中学学习参观,听了一节课和一场报告,因为报告题目和前面类似,我和陈主任就没有去听,而是去了解校园文化建设并和老师、家长进行了一些交流,应该说收获不少。

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作详细汇报了。

胡燕平陈世民

篇6:精细化管理学习体会

我参加了徐明达老师的精细化管理培训班学习,通过徐老师形象,生动的案例剖析,使我对精细化管理受到了愉快而深刻的知识教育。开拓了我的思路和视野,受益非浅。以下是我个人学习以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转变观念是推进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所在

观念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应有不同认知事物的观念,但是,由于传统思维定式,转变观念是一个写在纸上容易,说在嘴上容易但做起来非常难的事,改变已经长期形成的固定思维模式是困难和痛苦的抉择,所以转变观念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所在。

观念的转变是推进精细化管理的必要前提。精细化管理就是要从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的工作责任心去做好我们的每一项工作。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就必须首先从思想认识上完全转变对管理的传统思维模式,建立起现代化管理理念。从策划的角度而言,超前的管理意识和科学的管理理念需要有先进思想和科学水平的支撑,先进思想和科学创新可以引导人们与时俱进;从执行和实施的角度而言,要改变以往传统的随意化、经验型、粗放式管理模式和观念,转变成外科医生型管理模式。就必须完善制度,强化管理,以提升执行力来保证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效果,关键在于落实和效果。

学习精细化管理完全是有必要的,精细能体验个人精明、细心的工作作风,培养个人严谨扎实的工作风格。精细不是小气,是一种深度、一种拓展。它能培养人的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延伸成个人的内在气质、工作习惯,为以后工作、生活铺就平坦的路。通过学习意识到,在工作中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合理定位,做好自己的事情。如果把企业比作人一样的系统,把总经理或领导层比作头,把中层管理比作身体,把基层人员比作肢体,如果一个企业,每一个人都能合理定位,能认识自己所处的地位,干好自己应干好的工作,发挥好自己的专长,就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做好工作计划。根据岗位职责和本工作任务,相对制定工作计划。并将年计划分解到月、月分解到周、周分解到每天。做到每周每天工作心中有数,忙而不乱。对重大事项不遗忘,不拖他人后腿。每天下班前仔细检查当天的工作完成情况,初拟明天工作计划。第二天提前十分钟上班,检查当天工作计划,调整情绪尽快进入工作状态。日计划必须分轻重缓急,当天必须解决的放在第一位,有工作链条关系的放在前面,不能拖下个环节工作责任人的后腿。对于每一个工作计划,完成后要及时总结、反思。完成得好,自我表扬,并寻求是否有更好方法做得更好。完成得不好,要分析原因,寻求改进方法。

二、创新观念是推进精细化管理的必然途径

精者,去粗也,不断提炼,不断总结,精心筛选,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准方案;细者,入微也,穷其根由,由粗及细,由表及里,从而找到事物内在的联系和规律。由此可见,细是精细化的必要过程,精是精细化的自然结果,因为精细化管理是以持续的自我改进为特征的,要自我改进就必须转变观念,不断创新,创新是管理的永恒主题,只有不断地更新观念,才能不断地创新工作思路并在创新中不断地否定自我,不断地取得了进步。观念的转变只能应对当前,观念的创新才能把握未来。

三、关注细节,精准要求是提高效益的必然措施和选择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精。天下的难事都是从精准要求做起,天下的大事都是从小事开始,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效益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由细节决定。我们大量资源的投入,往往只能赚取百分之几的利润,而任何一个细节的失误,任何一项工序的不精确,就可能将这点利润完全吞噬掉。其实在现实中,细节同样以各种方式影响我们的工作质量。对于工作的细节和精准,我们没有理由不去重视,局部细微的弱点都将最终导致全局的崩溃。以我们的管理工作要体现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一企业本身特质,就必须注重细节,精益求精。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由此,我们应该按照精心、精细、精品的要求去做我们的各项管理工作,我们需要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的毛病,提倡凡事都应精细化,把小事做细、做精、做实。通过精细化管理增值出效,必须建立精细化的运作机制,完善精细化的管理制度,实施精细化的职能管理。树立精心安排,精确决定、精明管理、精打细算、细化目标、细分责任、细致工作、关注细节的观念。倡导宏观正确,责任明确,措施准确、细节精确的工作作风,精耕细作,做足精细,为我们的品牌和效益提升而努力。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班学习,使我系统,全面地了解了精细化管理的深邃,洞悉了精细化管理在现实工作,生活中对于个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深远意义。我将立足本职工作,放眼未来,与广大同仁们一起,发挥每一个人的作用,为企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心得二:企业精细化管理心得

自从公司开展精细化管理活动以来,对我个人的启发颇多。精细化管理促岗位职业化提升活动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延伸和深入。为了更好地使该项活动化虚为实,按照公司安排,公司各部门、各单位、各班组都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制定了各自学习内容及要求,通过学习提高了公司员工的自身素质,同时大家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精细化管理有了全新的认识。

开展精细化管理,贵在精、细二字。细是精的前提,精是细的目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细是强调的工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精则侧重于每一个环节上的工作质量,二者共同构成精细化管理的主体内容。企业推行精细化管理要从细上着眼、从精上下功夫。一方面要把工作做细,细节决定成败;另一方面还要把工作做精,精益求精才能实现一流目标。

精细化管理是科学、系统的管理模式,具有全员性、全面性和全过程性。全员性要求每一名员工的工作都要精细化,并精益求精;全面性说明它涉及到公司整个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和领域;全过程性则要求精细化管理必须贯穿于每一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为此,实施精细化管理必须多管齐下、共同发力,而且要有步骤、分阶段、稳步向前推进。

一、努力营造员工对精细化管理的认同氛围,是推行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员工的认同是企业执行力的源泉,没有认同的决策和指令只能是一个口号、一句空话。因此,推行精细化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提前引入这一理念,并使其尽快被广大员工理解和认同。要让员工充分认识到精细化管理决不是将简单的工作复杂化、无谓地增加工作量,而是要通过落实责任、量化细节、加强监督等措施,使各项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以有效地降低重复劳动所带来的额外工作量,在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同时,就能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全面落实四个凡事的要求,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内容。

精细化管理要在做好细节的划分和量化的同时,重点强调凡事两个字,即必须要落实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据可查的要求。

凡事有人负责。即要求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细节都必须有人负责,这是落实责任制的基本内容,也是精细化管理的最基本要求。精细化管理中凡事有人负责的责任制落实至关重要。所以,确保凡事有人负责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第一要务。

凡事有章可循。即要求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细节都必须有制度可循、有标准可查,这是细的主要内容、精的本质要求。当责任得到落实、细节得以量化后,工作人员必将面临细节量化后,操作所需要的规范流程和执行标准问题。凡事有章可循是实现以过程控制确保整体质量的基本要求。

凡事有人监督。即要求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细节都必须有人检查、有人监督,这是监督主体对责任主体的必要补充和促进。凡事有人监督是精细化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保证。

凡事有据可查。即要求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细节都必须有必要的过程记录和数据留存,这是事故后进行问题反查和闭环管理、持续改进的基本要求。如果达不到凡事有据可查,一旦出现工作质量问题,将无法进行原因分析和问题整改;同时,必要的过程记录和数据留存也是总结经验、持续改进的基础。因此,精细化管理还必须做到凡事有据可查。

三、妥善处理好两个关系,是精细化管理因地制宜、有效实施的重点内容。

一是要妥善处理好细节与整体的关系,实施精细化管理必须要细节和整体两手抓,而且必须两手都要硬。只有妥善处理好两者间的协调关系,才能保证精细化管理为企业发展发挥出正向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是要妥善处理好精细程度与企业实际和员工技术业务水平的关系。精细化管理精到什么标准、细到什么程度,必须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员工的技术业务水平来确定。同时,精、细的程度与企业实际和员工技术业务水平的这种内在关系,还决定了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持续改进过程,而这一过程必须要建立在企业不断发展、员工技术业务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上。

对于建设精细化管理的企业文化,必须要强化认真做事、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提倡在认真的态度下将工作做细,在做细的基础上将工作做精的精品理念,使认真成为员工对待工作的第一态度和推动精细化管理走向更高层次的原动力。因此,对于精细化管理而言,培养员工的认真态度、强化员工的精品意识、营造精细管理的企业文化氛围,是关乎精细化管理成败得失的一个关键因素。

精细化管理是企业适应激烈竞争环境的内在需求,是企业超越自我、超越竞争者、谋求基业常青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企业进一步创新管理、增强核心竞争力所必须跨越的一道门槛。

心得三:精细化管理学习体会

近期,我参加了单位组织的精细化管理培训班学习,聆听了老师的授课。通过形象,生动的实例,受到了一次愉快而深刻的思想,管理知识教育。进一步启迪了思维,开拓了视野,细细品味感受很多。以下是我个人学习以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深刻了解到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意识,一种观念;是一种认真的态度,更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老子云: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还提了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做起,从细微处入手。对于企业是一样的道理,现实的工作中,需要做大事的机会非常少,多数人,多数情况下只能做一些琐碎,单调的事情,或平淡,或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这就是生活,每一个个体成为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中往往因一件小事而导致全盘否定,就会出现100-1=0的现象。因此,在现代管理中细节决定实体发展的成败。

其次,从自身而言,通过学习意识到,在工作中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合理定位,做好自己的事情。如果把企业必作人一样的系统,把总经理或领导层比作头,把中层管理比作身体,把基层人员比作肢体,如果一个企业,每一个人都能合理定位,能认识自己所处的地位,干好自己应干好的工作,发挥好自己的专长,就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左右逢源,不然很可能就是寸步难行。第三,就企业而言。认为应该加强本企业的文化建设。完善自身的管理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企业在精细化管理的应用上,特别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标准越来越高的社会趋势下,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日见明显。就上所述,精细化管理是种意识,观念,是种态度与文化。因此,在企业中实施精细化管理,就是对工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要精益求精,做每一件事哪怕是小事,都要持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到事无巨细,不断培养个人扎实,严谨的工作风格。做到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查,时时有计划,事事有总结,杜绝管理上的漏洞,消除管理上的盲点,企业在竞争中才能步步为赢!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班学习,使我系统,全面地了解了精细化管理的深邃,洞悉了精细化管理在现实工作,生活中对于个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深远意义。我将立足本职工作,放眼未来,与广大同仁们一起,发挥每一个人的作用,为企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心得四:精细化管理学习体会

市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房地产公司面临着转型和调整。向土地要效益的发展思路导致企业管理者过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企业外部,巨额的土地增值收益足以保障房地产开发公司的生存和快速发展,公司的内部管理往往是粗放式的、缺乏科学性,只有部分公司提出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只有少数公司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转化为相应的流程、策略、制度等,而只有极少数公司的精细化管理得到了较好的执行。向土地要效益的思路要从根本上转变,转而向管理要效益。

精细化管理指的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运行。

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比较突出的障碍在于以下几方面。

上一篇:女生部述职报告下一篇:我想做一名医生作文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