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及展望

2024-04-26

对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及展望(精选8篇)

篇1:对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及展望

现状:

1残疾儿童数量多

2、(经济落后、交通不便)70%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特殊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水平不高,残疾人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学龄残疾儿童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率不到15%

2、特殊教育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

3、特殊教育发展与普通教育发展存在较大差距,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城乡之间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也有很大差距,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 4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

5教育观念和方法还不能完全适应时代要求;

面对这些问题我国实行的措施—— 加强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

1、在人口30万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尚无特殊

教育学校的地区,逐步建设特殊教育学校。

2、人口较少的地区,为残疾儿童少年提供就学条件和服务。

3、建设一批专门的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康复机构

4、提高师资水平,着重培养一批特教教师

5、转变一些教育观念:古代刑罚造就残疾对人们传统观念的误导——惩罚、上辈作孽、祖上未积阴德 迷信对残疾不科学的解释的误导——命中注定、命运安排

最常见的一种错误观念——普通孩子还关照不过来哪顾得上残疾孩子?

展望:A努力增加特殊教育办学经费——继续设立并增加一些特殊教育专项补助费,各地也要设立相应的补助费。

2积极鼓励企业、个人、社会团体对特殊教育捐赠和出资投资举办特殊教育。

3继续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努力增加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总量。

B努力加大对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

1努力推进率先对城乡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少年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免费提供教科书,对住宿学生提供生活补助。

2国家助学金向残疾学生倾斜,提高受助比例

3通过多种渠道,努力加大对各个阶段接受教育的残疾学生的支持力度

C加大师资培养力度、理顺特师生就业体制—— 1努力加强各地特教教研员、骨干教师 的培训

2努力构建新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和工作平台,提高特教的专业化水平

3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对普通学校主要承担特教任务的教师,采用适当方法给予补贴

D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全面提升办学质量——

1残疾儿童解决了入学问题不等于是受到了适合其身心特点与需要的教育

特教班和随班就读的教学质量存在较多问题

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质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也亟待改进

E加强信息化建设

1好经济实用的校园网和特殊教育网站,大力推进互联互通。

大力普及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应用

努力加强特殊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扩大资源共享的力度和水平

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提高师生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信息素养。

篇2:对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及展望

目 录

一、特殊教育的特性

二、特殊教育的先进理念对孤残儿童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确立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特殊教育价值观

2、树立以“人尽其才”为指导思想的特殊教育“育才观”

3、确立“面向全体有特殊需要儿童”为宗旨的特殊教育服务观

4、确立“因材施教“为原则的特殊教育效能观

三、当前儿童福利机构中特殊教育现状分析

1、特殊教育在儿童福利机构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2、儿童福利机构中孤残儿童接受教育程度层次参差不齐。

3、儿童福利机构师资队伍人才匮乏和特殊教育设施的不完善。

4、促进儿童福利机构中特殊教育发展的对策思考

5、根据孤残儿童教育需求的不同,不断完善孤残儿童教育体制。

四、目前我院特殊教育工作开展状况

1、对3-6岁适龄孤残儿童实施开放式特殊教育。

2、适龄儿童进入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孤残儿童人格的健全发展。

五、改进巴州特殊教育的几点意见

1、完善教育设施,为孤残儿童营造优美的教育环境

2、多渠道开展特殊教育,全面提升孤残儿童的教育水平

3、转变观念,重视和支持孤残儿童的特殊教育。

4、实施阶段教育,保障孤残儿童的成长持续性。

浅谈巴州特殊教育对孤残儿童的现状及发展

内容摘要:孤残儿童的特殊教育是我州社会福利政策特殊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目前我州儿童福利机构的特殊教育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关注孤残儿童的成长教育与发展,已成为我州孤残儿童教育领域应当探索的重要课题,我州要加大力度做好孤残儿童的特殊化教育问题,使孤残儿童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的成长,让虽身患残疾的儿童同样享受受教育的权利,这将是我们全社会共同的目标。

关键词:特殊教育、孤残儿童、重要性

一、特殊教育的特性

特殊教育,是指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简而言之,就是为了满足特殊对象的特殊学习需要而设计的教育。福利机构的孤残儿童失去了父母的家庭,大多数还要遭受病痛与残疾的折磨,尽管也得到了较好的照料,但与在家庭中生活的孩子相比,他们面临一些特殊的困难,在生理、心理和性格的健全发育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依赖性交流,对周围环境过于警惕或比较漠然。交往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差,行为退缩或有攻击行为,在个性与社会性培养方面存在不足,在家庭伦理和亲情方面存在欠缺,比较难以融入社会等。这是福利机构这一特殊环境下形成的一类极特殊的人群,他们有着共同的

特征,有着共同的发展需求,对他们实施的教育具有特殊性:首先,教育对象特殊,是福利机构的孤残儿童;其次,教育目的特殊,除了帮助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外,更重要的是通过适合其特点的教育进行积极的早期干预和有意义的心理调适,促使他们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三是教育主体特殊,在依托国家现有教育体制的基础上,主要由福利机构身兼两职,承担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双重任务,拓展教育资源,创新工作方法,形成各具特色的教育模式。

二、特殊教育的先进理念对孤残儿童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确立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特殊教育价值观

特殊儿童发展观认为:特殊儿童的发展是绝对必要的,且又有无限潜力,教育对象生理残缺,特殊教育不能残缺。未来社会对残疾人素质的要求是综合性的,特殊教育要从“谋生求职“的价值取向转向素质结构的优化,要面向未来,为残疾学生打好自立自强迎接挑战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注重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注重个性的发展、潜能的发掘,为促进残疾学生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

2、树立以“人尽其才”为指导思想的特殊教育“育才观” 培养人才是特殊教育的宗旨,“人人成才”、“育残成才”,包括培养成“英才”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对残疾儿进行科学的康复教育和教育性潜能开发同样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对提高残疾人自身素质,缩小与社会的差距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人们已

认识到,照顾儿童的个别差异,是培养人才的

起点,允许儿童采取最有利于他学习的方法,是人人成才的道路。特殊教育补偿缺陷与发展优势同是“育残成才”的重要手段,两者应是辩证统一、相铺相成的,应根据残疾类别、残障程度及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科学地确定培养的目标和方向,提供适合其特点和需要的教育。

3、确立“面向全体有特殊需要儿童”为宗旨的特殊教育服务观 特殊教育的概念则应扩展到适应残障儿童特点的普通教育、治疗教育、职业教育等。特殊教育的安置形式也应以“满足个体发展需要,实现教育对象发展的最大化,并能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为出发点。“回归主流”与“全纳性”是一种“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高层次、也是更高要求、更高难度的特殊教育,应是我们全社会努力的方向,为了拓展残疾人受教育的层次,特殊教育还必须逐步建立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使特殊教育能更好的为残疾人服务。

4、确立“因材施教“为原则的特殊教育效能观

1994年,在西班牙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会议发表的“萨垃曼卡宣言”指出:每一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的设计和教学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及需要。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残疾学生的个别差异尤为突出,更加需要“因材施教”。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采用“大一统”的教育模式、不能按残疾儿童的特征进行教学与设计,教育效能不尽人意。在世界范围内,学生

个别差异的研究已逐步成为新的课程设计、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办法改革的重要依据之一。个别化教育的思想已在许多国家发展成法定的特殊教育手段,有的已演变成一个重要的特殊教育管理工具。个别化教育着眼于个体差异,在科学全面诊断的基础上为每一位学生设计“个别教学计划”,已残疾学生为中心来确定培养目标,选择“适应成长需要的课程”和教育方法,立足于提供最少受限制的环境和“符合其特点与需要的教育”,保证因材施教效果的最大化,从而促进教育质量和效能的提高。

三、当前儿童福利机构中特殊教育现状分析

1、特殊教育在儿童福利机构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目前我国儿童福利机构收养的大部分都是因残疾而遭到遗弃的儿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大部分的儿童福利院把孤残儿童的抚养作为整个工作的重点,把开展特殊教育的工作放在了次要和辅助的位置,使得儿童福利机构在特殊教育上投入的人力、物力十分有限。另外,特殊儿童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政府和教育部门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教育部门并没有将儿童福利机构中的特殊教育纳入到他们指导、帮助的范围内,这也使得特殊教育工作在儿童福利机构开展过程中缺乏充足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信息。

2、儿童福利机构中孤残儿童接受教育程度层次参差不齐。

儿童福利机构中的儿童大多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而被家人所遗弃的,常见的残疾主要是肢体残疾、智力残疾、语言障碍或运动障碍等,而这些孤残儿童无论在生理状况、智力水平、性格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

面都是不同的,由于他们的个体差异和所处环境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教育需要,所以说儿童福利机构中的孤残儿童在接受特殊教育时每个人的接受教育程度层次是参差不齐的,这也为特殊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育的同时提出了难题。

3、儿童福利机构师资队伍人才匮乏和特殊教育设施的不完善。

目前许多儿童福利机构在教育功能设施上不能满足孤残儿童心理、生理及行为特征的特殊需求,一些儿童福利机构往往由于部分教学仪器价格昂贵,必备的教学康复训练设施配置困难,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设施设备严重缺乏,也使在儿童福利机构中开展特殊教育遇到了一定的物质困难。我国特殊教育师资的规模偏小,数量不足,我国特殊教育专任教师数量仅有3、4万人,师生比例为1:21.7,越是贫困的地区和学校,特殊教育的师资缺口越大,在儿童福利机构中开展特殊教育缺少了专业的人才配备。

四、目前我院特殊教育工作开展状况

1、对3-6岁适龄孤残儿童实施开放式特殊教育。

目前我院开设两个特教班,现在有10余名孤残儿童在特教班上课接受学习教育,在特教班里,教师仔细观察他们,了解他们,为每位儿童建立教育档案,制定计划目标,及时捕捉他们行为中的各种信息,并及时作出反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自主性,要注意为孩子创造一个开放、温暖、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使孤残儿童快乐成长。

2、适龄儿童进入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进入学校学习是孤残儿童融入社会最关键的一步,我院的孤残儿童达到学龄时,院里会为他们联系附近的学校,让他们接受社会上的学校接受教育。我院孤残儿童在刚开始上学时,极度自卑,自信心不足,针对他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他正确的引导,使他重新树立起自信心,确立自我的价值,为今后迈向社会做好准备。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孤残儿童人格的健全发展。

由于孤残儿童从小生活在福利院,生活环境的单一枯燥,造成了他们在心理上有一定的障碍,进而使他们养成一些孤僻、不合群的行为举止。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人格健全、和谐发展。因此对于孤残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孤残儿童人格的健全,和谐地发展。我院从孤残儿童心理障碍的共同点的基础上出发,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进行分别施教,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适当心理疏导等方法来促进孤残儿童人格的健全发展。

五、促进儿童福利机构中特殊教育发展的对策思考

完善配套设施、大力培养优秀特殊教育人才,促进孤残儿童教育的发展。儿童福利机构中设施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优质的教育环境是孤残儿童接受特殊教育的基本前提。完善配套教育设施在设计上要符合特殊教育工作开展的要求,要能够按照不同孤残儿童的不同需求,不同功能来配备,这样才有利于教育水平的提高。完善对孤残儿童教育的基本保障,有步骤、有计划地建设和完善儿童福利机构中的教育设施,促进孤残儿童的全面发展。

儿童福利机构要加大力度引进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特殊教育教师经过专业的教育培训,能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福利机构中需要教育的儿童,有效帮助他们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加强儿童福利机构中现有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让儿童福利机构中的特殊教育教师能够及时接受最新的、丰富的特教信息和知识。

六、根据孤残儿童教育需求的不同,不断完善孤残儿童教育体制。

(1)大力发展早期教育。有关研究表明:人大脑的发育与年龄的增长成反比,因此,孤残儿童的年龄越小,越是进行快速教育学习的好时机,儿童福利机构通过对两周岁以内的婴幼儿开展早期教育工作,从而使这些孤残婴幼儿的身体、认知、情感等方面发育有进一步的提高,使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人生起点。

(2)探索康复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康复和教育相结合的模式使孩子们的身体协调性得到提高,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患儿的生理机能的重新组合,让孤残儿童在学习中得到了康复,康复的过程中也在学习,使儿童在运动、语言、机能、社交、个性以及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弥补了孤残儿童的缺陷。

(3)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我国在上世纪末,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宏伟目标,为广大适龄儿童提供了公平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对于儿童福利机构中符合九年义务教育的孤残儿童都要努力创造一切条件让这些符合条件的适龄儿童都能够进入到社会幼儿园和中小学就读,确保每个具备上学能力的孤残儿童与普通家庭孩子一样接受正规的义务教

育。

(4)重视孤残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儿童福利机构要根据孩子的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着重教育引导孩子增强自信,懂得自强,学会自立,从小培养树立正常的人生价值取向,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工作内容,及时帮助儿童排解心理压力,消除心理障碍,对孤残儿童的心理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引导。

(5)开展大龄儿童技能培训。随着孤残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福利机构中大龄孤残儿童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开展大龄儿童技能培训是儿童福利机构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加强大龄儿童技能培训,着重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重点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各种技能,为他们将来能够自食其力,回归社会、融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七、改进巴州特殊教育的几点意见

1、完善教育设施,为孤残儿童营造优美的教育环境

近年,民政部实施“蓝天计划”,在全国大中城市建设和完善集养护、教育、康复于一体的儿童福利机构。我市紧紧抓住实施“蓝天计划”的契机,严格按照民政部《“十一五”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符合孤残儿童成长的特点,围绕孤残儿童身心发展、性格培养和全面发展的需求,为孤残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我院在新址的建设中,始终坚持以完善服务功能为导向,重点为孤残儿童提供良好的养育、医疗、康复、教育等服务。新的福利院设施齐全,功能完善。我院现有孤残儿童60余

名,这些儿童60%以上都存在不同的智力和身体残疾,为了更好地提高这些孤残儿童的教育质量,我院根据智障残疾儿童特殊教育的需要开展多元化教育。在我院新址中设立有音乐教育室、舞蹈室、绘画室、多媒体室、多功能厅、大龄儿童技能培训室,创造一切对孤残儿童成长有益的教育环境,充分开发孩子的智力,激发孩子的潜能,为孤残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物质保障。

2、多渠道开展特殊教育,全面提升孤残儿童的教育水平

在我院的实际工作中,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义务教育法》和上级关于做好孤儿培养教育工作的有关精神和要求,依法维护每个孤残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扎实做好教育培养工作。

3、转变观念,重视和支持孤残儿童的特殊教育。

我院积极从自身观念入手,切实转变以前的“养、治为主,教育为辅”的传统的观念和服务方式,主动打破在服务理念上仅仅满足于能够使孤残儿童吃好,穿好的现状,努力探索适合我院的特殊教育途径和方法。我院领导,真正在工作中做到带头创新,突破传统观念,把对孤残儿童的特殊教育工作列入日常管理重要内容。一方面要积极争取教育部门和专业特殊教育机构的指导,拓宽特殊教育信息。另一方面,加强特殊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为职工开展特殊教育技能培训,提高特教队伍的专业技能水平。

4、实施阶段教育,保障孤残儿童的成长持续性。

儿童成长持续性是在孤残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出发,一步一个台阶地

引导他们向前不断迈进,获得连贯的持续的理想的发展。我院根据孤残儿童年龄和智力状况特点,专门为孤残儿童制定了特殊教育方案,把培养孤残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和智力作为开展特殊教育工作的重点。对于我院0-3岁的孤残儿童实行早期教育。早期教育是孤残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3岁以前是孤残儿童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期,通过对这些孤残儿童进行评估,了解这些儿童的发育水平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成长过程中给与进行早期教育干预。我院现在有15名婴幼儿正在接受早期教育,老师们通过给他们做婴儿操,抚触训练,增进孩子们与教师的感情交流,通过和他们唱歌、说话,促进他们的社会适应和交往能力的发展,使他们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儿童福利院的孩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些孩子虽然身患残疾,但他们一样有受教育的权利,对于智障与残疾孩子来说,及时开展特殊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特殊教育的开展让孩子们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让我们对今后的特教工作更加的有信心!更让智障儿童看到了希望与未来!尽管特教工作枯燥、乏味,但我们一定要一步一步坚实的走下去,孩子是一片未开垦的土地,如果我们肯举起锄头,就一定能够开辟出一片希望的田地!

参考文献:

1、窦玉沛 《社会福利》杂志 2004 6期

2、陈治有 《社会福利》杂志 2006 9期

3、廖 欣 《社会福利》杂志 2007 5期

4、张书平

5、李 慧

6、王亚辉

篇3:对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及展望

笔者在经济比较繁荣的长江三角洲的江浙地区, 选取经济还处于相对落后的长兴和经济比较发达的苏州作为样本, 调查这两个地方的特殊教育情况, 以点见面, 作为我院未来办学方向的参考意见。

2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的特殊教育现状

长兴的特殊教育事业起步较晚, 即便是在湖州市内的三县里比较, 长兴也排在最后。长兴县培智学校, 是一所招收智残儿童、少年入学的九年一贯制公立寄宿制特殊教育学校, 于2010年10月18日正式开学。长兴县培智学校的成立, 填补了长兴县特殊教育的空白。2012年的八月, 长兴县培智学校搬到了雉城街道人民南路上 (原长兴妇保院的旧址) 。培智学校搬迁后, 共投入200多万元进行了改造, 加大教学设施投入, 建有运动康复室、心理康复室等8个专用教室, 配备了电脑、电子白板、视频展示台、液晶电视等设施设备;学校异地新建的新校区已开工建设了。

长兴目前正在加快推进随班就读的工作。2013年新增随班就读试点学校4所, 投入30多万元在长兴三小、虹星桥镇中心小学、林城镇中心小学、小浦镇中心小学建立了4个资源教室, 满足具有显著个别差异儿童的特殊教育需求, 为他们在普通学校接受平等的教育提供最适合的环境与条件。计划到2015年年底前将全面建设随班就读资源教室。

如今, 长兴的特殊教育事业依然面临着不少问题, 最直接的一个就是师资力量的不足。

长兴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设在县残联的办公楼里, 这里是湖州市首个县级的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 由残联和长兴中医院合作开设。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 长兴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和一些先进的康复医院相比, 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目前只有康复技师, 还没有康复医师。

3 江苏省苏州市的特殊教育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苏州市高度重视特殊教育的发展, 政府加大特教经费投入、特教学校与普通中小学同步改善办学条件。苏州市特殊教育始终与普通义务教育同步发展。得益于苏州高标准和高水平创建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向高水平教育现代化迈进的努力, 苏州特殊教育学校更是获得了新一轮发展。

据统计, 苏州市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 其中三类 (视障、听障、智障) 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接近100%。目前苏州市共有59%的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全市特教学校13所, 公办12所, 民办1所。为建立支持与服务残疾学生特殊教育管理体系, 更好地服务于59%的随班就读学生, 在苏州市残联和苏州市教育局的共同努力下, 苏州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在2014年5月18日正式挂牌成立。

苏州市盲聋学校是苏州特殊教育的龙头学校, 在省内外特教界也颇具名气与影响力。创办81年, 现址办学50年, 学校所在的“柴园”美丽、宁静, 是苏州市盲、聋孩子成长的快乐天地。但相对于特教事业发展的需要, 空间毕竟小了。2008年, 苏州市政府正式立项批准苏州市盲聋学校易地新建, 2010年底全面开工, 一期工程投资7000万元。

苏州市盲聋学校新校区柴之园位于姑苏城外、天平山下、寿桃湖畔, 依偎在新开发的“青山溪语”大型居民区内。学校占地面积21814.4平方米, 建筑面积16963.6平方米;8栋建筑单体, 飞檐斗拱, 粉墙黛瓦, 连廊相接。柴之园最为抢眼的亮点还是以1000万专项资金打造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成果。校园内建有一个中心控制机房, 7个二级接入层, 200多个固定IP接口, 20个AP, 300多个节点, 29个多媒体教室, 2套录播系统, 300套唤醒系统, 42个监控摄像安全防范系统, 一套声光联动校园广播系统, 90个SOS救助呼叫点, 97套门禁系统与E卡通系统集成。

4 对我院办学的几点启示

4.1 特殊教育的“师源”还是比较紧张的

长兴的特殊教育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的缺乏。其实这样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大量存在, 由于正规的国家特殊教育的学校数量有限, 师资和资金都有所控制, 所以, 导致大量师资力量的缺失。我校可以发挥特教师范专业的优势, 扩大师范生的招生规模, 为社会培养大批合格的特殊教育教师。

4.2 中国康复事业还是处于严重的供不应求的状态

长兴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只有康复技师而没有康复医师。这其实也是全国目前普遍的现状:大部分医务工作者是在国内的康复机构进修一段时间, 然后直接成为康复医师或治疗师, 缺乏资格认证。由于康复医师的专科化培训只在极少数的医院开展, 且医学院也很少开设相关的康复专业, 所以不少业内人士也直言:严重缺乏康复人才, 是制约中国康复医学事业发展的“瓶颈”。我校的康复科学学院可以抓住机遇, 大力培养康复人才, 甚至可以考虑和医学院校联合办学的方式, 亦可以采取学历教育、专业培训等多层次的培养方法, 积极为中国的康复事业作出贡献。

4.3“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发达地区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

从苏州地区特殊教育的现状可以看出, 发达地区特殊教育发展的方向是建设多媒体教室以及数字化校园, 我校信息科学学院可以此为契机, 调整课程设置, 多多培养现代教育技术人才和网络技术人才, 同时强化培训特教专业师范生的多媒体运用能力, 满足社会的需求。

摘要:特殊教育师范院校的办学理念必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通过对江浙地区特殊教育状况的调查, 为专业院校特殊教育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篇4:对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及展望

【关键词】建设监理;体制;现状

一、建设监理业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政府政策的影响

由于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工程建设体制也正在进行综合配套改革,旧的体制已经打破,新的体制尚未健全,政府的观念和功能也未完全转变。由于这些原因导致政府对建筑行业的整体管理不善,影响了建设监理业的正常发展。具体地说,政府在建设领域存在的过度干预有几点。

(1) 政府对工程合同的管理过死。我国目前建设工程领域有关的主要委托与承包关系都要求采用政府统一的合同文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减少出现合同纠纷及不平等合同关系的机会,规范建设行为,在国外也有类似的做法。但问题有两点: 一是国外的这种做法是可以由行为主体自由选择的,如国际通用的“FIDIC 合同条件”虽然非常普遍,但其使用与否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愿,并没有任何的政府行为参与其中。而我国则是由政府规定必须采用统一的合同文本,甚至对其格式等都有规定。二是现在采用的合同文本还存在明显的不合理之处,影响了整个行业提高管理水平的进程。由于政府部门对技术领域所知的局限性,其制定出来的合同文本不够具体、确切、全面,使得该类合同并不能起到规范建设行为的作用。从而导致建设业依然存在比较严重的合同纠纷。如目前采用的“工程承包标准合同”中虽经多次调整,格式上套用了“FIDIC 合同条件”的内容,但其内容仍不够详细、具体,缺乏可操作性,总体感觉还是停留在明确原则的基础上。而工程实施阶段涉及的内容相当多,也相当复杂,这样一种合同是满足不了实践的需要的。至于对监理工程师而言,这份合同中还是没有改变以往对监理工程师的权力、地位明确不够的问题。监理工程师与承包商没有合同关系,其要真正承担起业主委托的责任,相关应有的业主授权必须在施工承包合同中做明确详细的描述。这种结果最终加大了监理工程师的工作难度,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后述的监理工程师开展工作依据不足的问题。

(2) 对建设监理的扶持。政府以前制定的保护性政策,

如建设规模超过 500 万的必须委托建设监理,不允许自营性监理等规定至今不变。现在政府还针对市场出现的问题加强了对建设监理的扶持力度,如就在去年政府还就监理费太低的现象进行了规定,把建设监理委托费费率向上进行了调整。这些实际上是对市场进行强制性的约束,其结果是给现阶段的建设监理业提供了一个其并不能胜任的市场。市场行为不是自发的,因而导致了许多不正常的现象。而提高建设监理费的做法也违背了等价交换的原则,表面受到保护的监理行业并不一定有利于其成长,甚至还可能给经营者造成市场良好的假象,使其渐渐产生行为上的惰性。

(3) 从整个建设市场的管理大方面讲,我国对建设行为的约束过于具体或不合理。国内目前由于国家对企业经营资质管理的不合理,使得本来建设过程中前期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策划、设计、项目实施阶段管理等一系列联系紧密的咨询服务内容被片面分割给几种不同类型公司完成,如项目策划咨询公司、设计公司、造价咨询公司、工程建设监理公司等。这种资质上的不合理限制增加了咨询公司向横向扩展业务范围的难度,误导了市场的发展方向,约束了经营者的思路,也就造成今天建设监理业发展的不利局面。

2、市场不成熟

建设监理业能否存在及发展的根本在于市场是否需要这种行业。但现今困扰我们的主要一点就是市场并不认为建设监理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目前的建筑市场本身尚处于低级阶段,从其必要性而言对外部咨询还缺乏强烈的需要。从国外咨询业产生的原因看,之所以会派生出专业的咨询服务机构,主要是基于建筑的规模、复杂程度发展到一定阶段,建筑管理的技术及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当大多数业主已无法或没有必要通过自身的力量来完成这项工作时才会对市场有外部咨询服务的要求。而我国目前除少数发达地区外,全国大多数地区的经济还不够发达,因此在建筑规模及技术难度上并不是特别大或高,一座普通的多层住宅只要有合格的承建商,基本上是不需要太多的业主管理工作的。

(2)我国现有的经济体制也不利于社会咨询业的发展。国外一直以来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一个企业能否存在发展的根本是其产品的质量及企业信誉,其生存或灭亡的选择是通过市场对这两点的自由评判来达成的。因此,不管是提供什么样的产品,企业首先想到的都是尽可能保证产品的综合质量以蠃取市场的认同。而我国在经过了几十年计划经济的运作后,企业对市场的概念已经淡化,轻视了质量就是生命这一信条。因此,我国实行经济改革的重要一条是实现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其含义就是要重新树立起企业的市场观念。所以,在我国经济还是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形势下,国营建设企业并没有真正产生通过管理将开发项目的综合质量抓好抓精的强烈意愿,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意识还相当淡薄。由于这种对管理价值的认同度不够,企业就不会发现自身的管理问题,也就不会尝试从外部寻找解决途径。伴随企业管理者素质低下,管理意识不强的问题,也还会导致这么一种思维: 自己人可靠,便于控制,而由外人管理则始终不放心。这种习惯思维也从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建设监理业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建设监理体制的展望

1、建设监理的行业定义并非一无是处

虽然从国外的情况看建设咨询业的营业范围很广,但其依然存在所谓“CM”的行业,即专门提供项目实施阶段的现场管理服务。这说明我们对建设监理服务范围的定义并不完全错误,市场上依然有它的生存空间。我们需要的只是调整,改变以往对建设咨询业片面的理解。还有就是现在错误地将咨询及监理划分为两个不同概念,割裂了两者的联系。但这也只是概念上理解的错误,只要进行正确的市场引导,恢复其原有的定义,让市场自由地发挥作用,目前的咨询业及监理业等相关行业会渐渐地分类重组以满足市场的需要,这并不是无法做到的事情。因此,以前取得的成绩不会因此变得毫无意义,其依然对建设监理业将来的发展起到铺垫作用。

2、建设监理企业开始了调整的努力

建设监理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经营者们的思考,他们通过交流学习逐步发现了改革的方向。以哈尔滨市为例,有的监理公司已开始与一些咨询公司、设计公司洽商,着手合并重组以扩大营业范围,降低市场风险。经营状态较好的监理公司也开始购置计算机系统,进行人员的培训,并尝试自行或与软件公司合作进行监理专用软件的开发工作。更有的监理公司意识到进入 WTO 的压力,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已着手与国外的知名建设咨询公司洽谈合作事宜。

三、结语

总的来说,当前我国建设监理体制依然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的改进调整。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建设监理业正在逐步地走向成熟,在未来的工作开展中,要注重缺陷的弥补,促进其发展速度的提升,推动建筑监理业稳定持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维华,侯树强. 加强基层监理队伍建设 提升监理执法形象[J]. 河北农机,2013,01:49.

[2]杨果林. 谈施工阶段建设监理的组织协调[J]. 山西建筑,2013,04:227-229.

篇5:对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及展望

摘要:我国网球运动事业从娱乐体育体系转向终身体育体制的深远进程中,大范围的突破着该领域的研究阈。依据学校体育资金摄入、学生运动意识及科研论文发文量研究水平,中小学网球运动如何建立成专业的系统化教学体制的探析问题。本文致力于我国网球运动开展姿态、中小学网球运动教学成长轨迹和该运动项目的推广路径三要点研究进行探索问题的理论解释。

关键词:中小学网球教学;现状调查;前景展望

人们对网球运动的认识经历了从基本基础科学视域→自然科学视域→人文社科视域等科学互纵交叉的轨迹。从认识发展的轨迹反馈出,网球运动本质正在经历着,从传统化到现代化、娱乐性到专业性、封闭式到开放式的变革中。网球为了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必然要求,已成为学校体育课课改的一部分,而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项目想得到普及与大力发展,就必须要建立在教育教学基础上,从而急切需要新的资源来丰富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于新鲜教学内容,则要求必备相配合的教学机制。因此,网球运动在中小学校适应性得以实施,探索式推进了网球运动的教育教学的发展机制,必定为网球运动的群众性得以大范围开展,并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网球运动这一事业的快速成长。

1我国网球运动开展姿态的研究

高丽萍的《中国大众网球运动现状分析》,把我国大众网球事业发展状况与国外网球事业水平相比较,在网球运动执行者人数、网球经济增产值与全国体育事业总值比、网球消费机制方面提出问题。作者对网球事业的普及度做了期望,①网球是一项高经济消耗运动,持续我国网球事业发展的前提是落实党十六大提出的民族最终奋斗目标,经济收入达到可观水平,网球经济改变匮乏状态;②大力开发网球运动的群众性,开展网球运动的大众性、全球性,从整体上打牢网球事业加速发展的基础。

冯加付的《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我国网球运动要想在世界网坛占有一定位置还有较大的距离,那么如何建立消除距离这一问题体质成为了作者调查该项运动项目的线索。作者通过对07年两场网球赛运动员、教练员的访谈分析,对拉近与世界网坛距离给出了研究开解:①青少年人群是网球运动选手最基本的选材方向,然后由于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开展的速度相对滞后,使得网球运动项目的普及度并不大,因而直接影响了具有网球天赋的青少年被发现的机会,导致网球运动选手的选材方向拉低,最终阻碍网球运动事业的顺利发展;②训练观念的传统化,使青少年网球运动管理受到约制。培养模式的过于单一化,运动员并没有创新的技术突破,机能的不理想,使竞技水平不利于面向高端对抗;③加大对我国网球运动各层次的投入力度,科学改革以助于运动员对网球运动产生一新的认识,科审制势有利于该运动项目的推广。

2我国中小学网球教学的发展轨迹历程

胡龙宇独撰的《浅议我国中小学网球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为网球运动界定了一理论概念,网球运动是人的脑智力与礼节并论、人体艺术与机能健康共存的一项绿色体育休闲运动项目。作者主要从校内硬件设施和教师授受水准两方面情况的分析建议性给出解决方案与必要努力:①学校体育力量的配合、教师人员的质与量是对中小学网球运动教学规模的保证,只有使专职网球教师的缺乏不再呈上升态势,才能确保建设出专业的教学体系;②正确的传授网球文化、素质理念,引导学生自发且有能力的接受网球运动,创造出适合网球运动的认知氛围,促进网球运动教学进上一个新阶段台阶;③控制网球教学力度,设计合适的教育模式,使教学内容符合该运动项目的发展走向。

戴立波、蒋立旗的《中小学网球初级教学的开展现状和发展策略》中谈及了网球运动在中小学的开展对提高与改善中小学学生的健康体质有很重的调节功能。两位作者针对如何正确的在中小学阶段开展初级的网球运动教学及开展此项目的可行性提出了对应的意见。①专业的训练模式加速中小学学生优质体质的形成,推析中小学学生在青春期性格的极度不稳定性,组合不同特点、优势的学生,加进之间的互补培养;②网球运动最多的是实践层面的教育教学,若随心所欲的开展课程进度,只会使课程教学结构失去循序渐进的合理原则;③得力的协调中小学网球教学资源,实行符合教学素质的思想教育,符合中小学“身”、“心”安全发育的场地设置。

3对我国中小学网球的推广路径研究

郭兆萱的《中小学校网球教育现状及推进对策分析》中分析了我国网球运动在中小学校普及度得不到提高的最基本的几个因素:运动条件得到了限制,大部分中小学校没有场地支持开设这门运动课程、培养机制仍不健全,专业的网球教师师资匮乏、没有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思维教育方式来进行教学工作,只有机械化的‘应试模式’、网球运动选手的选材方面并没有针对群众性进行,仅单一保留在‘体校’阶段的选拔与培育。针对这些直接影响我国网球运动在中小学校得以开展的因素给出以下应对措施:①在政治策略与经济方面给以恰当的投入,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适合网球运动发展的社会环境,加快网球运动群众化的实现,这样网球运动选手在“质”、“量”上均得到大力度的提高;②教师用专业网球理念培养学生对网球这一运动项目的正确认识,网球运动是全面性的运动,最重要的是以中小学学生的健康安全为运动目标;③教师要充分依据学校特色及各方面可开发条件,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的教育教学,用专业技能帮助中小学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科学合理且正确的掌握网球的基本技能技巧及基础文化素质。

林娜的《山东省青少年网球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作者通过对多个省份的青少年网球运动发展现状的分析来间接的对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的开展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明确出一个至今都围绕着科研人员和教练员的难题,如何构建出适合青少年网球运动发展的结构体系,以使网球运动能够持续、快速的发展。如果在这一难题结构体系上面有所突破,必定会大力地推进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的迅速发展。①网球运动在我国的深入,原存在的网球培养体制不能满足社会和我国网球运动的需要,因此开辟了许多不同的培养途径来保证社会的需求。网球运动员的培养方式有四种,其中职业化是我国网球运动发展的必要趋势;②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是建立在与文化体系学习时间的分割基础上,只有竞技能力而缺乏文化素养是不足以在网球领域立足的,要为运动选手的将来做出预算,在保障竞技能力高度的前提下,也要保证具有高层次的文化背景;③现行的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选手具有三级培养方式弊端,训练网球的时间远多于文化知识学习的时间,没有健全的保障体系,运动员为职业生涯规划产生盲目,训练周期长,没有针对项群的训练体系。

4总结与建议

4.1网球运动在中小学校的普及还需要比较完善的教育体制给予大力支持,在学校硬件设施、教练员师资力量、教学体系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改革空间;

4.2积极发现制约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得不到快速发展的因素,探索适合青少年网球运动在身体机能、受教育机制、竞赛机构的发展模式,为促进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的发展做出理论贡献;

4.3加强教练员培养机制高度,教练员自身专业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运动员选手接触网球前沿层次的深浅,更容易轻松适应社会时代发展,并能提供更多的机会了解国际青少年网球运动的发展态势;

4.4我国网球运动后备人才需要的是高层次文化背景和高竞技能力共有的运动选手,只有这样高度的运动员才能真正意义上促进我国网球运动在国际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丽萍.中国大众网球运动现状研究[J].网络财富,2010,10:158-159.[2]冯加付.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3]胡龙宇.浅议我国中小学网球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08:51-52.[4]戴立波,蒋立旗.中小学网球初级教学的开展现状和发展策略[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01:119-120.[5]郭兆萱.中小学校网球教育现状及推进对策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5,06:159.[6]林娜.山东省青少年网球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山东体育学院,2011.作者简介:

篇6:对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现状思考

摘要:随班就读是国内近年来普遍推行的一种特殊儿童安置政策,但目前普通学校对这部分儿童的教育处于缺失状态,不少普通教师不能及时、正确、科学地对这些特殊儿童进行教育。本文通过对本校一个特殊儿童的现状叙述、原因分析,思考普通学校教师如何实施特殊教育来教育班中的特殊儿童。关键词:随班就读;特殊教育;普通学校

一、存在现状

(一)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现状。我国的特殊教育一般是指狭义的,即对身心发展有残疾的儿童施行的教育,如果按照当前国际流行的对特殊教育的定义,以学习上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为教育对象的话(包括阅读障碍、书写障碍、写作障碍、计算障碍等在内的学习障碍、情绪情感障碍、言语障碍、行为困扰、品行问题、交往障碍、心理健康问题、身体病弱等),中国约2亿的学龄儿童中,需要特殊教育儿童绝不止750万。我校的T就是其中一位需要特殊教育的儿童。

(二)T的基本情况

T是我校六年级的学生,今年13岁,患有先天性唐氏综合症。一年级到六年级一直在我校随班就读。她二年级在我的班上学习过,在与她一年的相处里,我曾查阅了唐氏综合症的八方面典型特点:1.特殊面容:头颅小而圆,眼距宽,眼裂小,外眼角上斜,有内眦赘皮,鼻梁低平,外耳小,硬腭窄,舌常伸出口外,流涎较多。2.智能低下:最突出、最严重表现,智商通常在25~50之间,抽象思维能力受损最大。3.语言发育障碍:患儿开始学说话的平均年龄迟至4~6岁,95%有发音缺陷、声音低哑、口齿含糊不清;口吃发生率高,1/3以上有语音节律不正常,甚至呈爆发音。4.行为障碍:患儿大多性情温和,常傻笑,喜欢模仿和重复一些简单的动作,经过反复训练可进行一些简单劳动。少数患者易激惹、任性、多动,甚至有破坏攻击行为;有些患儿则显示畏缩倾向,伴有紧张症的情绪。5.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在出生后早期运动功能与正常同龄儿差别可能不大,但随年龄增长其差别增大。在不同的患者中运动发育的情况也相差很大。患者可执行简单的运动,如穿衣、吃饭等,但动作笨拙、不协调、步态不稳,需要养育者有耐心地反复训练。6.体格发育落后:身材矮小,骨龄滞后,出牙迟且常错位。四肢短,韧带松弛,四肢关节可过度弯曲。手指粗短,小指向内弯曲。动作发育和性发育均延迟。7.伴发畸形:约50%的患儿伴有先天性心脏病或胃肠道畸形,视力障碍,甲状腺功能低下。8.指纹改变:通贯手;第4、5指挠箕增多;脚拇指球区胫侧弓形纹和第5指只有一条指褶纹。在与T相处中,我发现她身上很多地方都符合上述特点。

(三)她存在的状态

这样的她六年来,每个上学日都出现在自己的普通班上与其他学生一同接受老师的教育。只是她只能简单地重复简单的语句而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背诵课文;她只能书写简单的数字而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加减乘除;她只能在考试中得到几分而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拥有优秀;她只能简单地与人交流而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有各方面的交流;她只能一个人玩耍而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交到朋友„„她的话很少,她的动作很慢,她会无故傻笑,她会悄悄走开,她常常孤单的一个人。多少次路过她的教室,发现其他人都出去上体育课了,她一人留在里面,只是傻傻地坐在位置上,心里都有些不舍;多少次上课时,我想教她点什么,却又总是匆匆来匆匆去,什么也没教会她,心里是那么的无奈;多少次在路上碰到她,她都用她的语言和我打招呼,每次,心里都有那么些心痛;多少次在校园里看到快乐蹦跳的孩子中她那蹒跚的背影,心里都有那么些遗憾„„

(四)老师的态度

对于她的存在,学校中的老师们也各持己见,并没有统一的态度。

1、不赞成。一小部分老师认为特殊儿童就应该去特殊学校接受特殊教育,因为普通学校的老师教育的对象是普通学生。她在普通学校不仅自己得不到学习提高,也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

2、赞成。在教过T的大部分老师认为:T与普通儿童是平等的,应当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其中也有些老师反应:在目前的大班教学条件下,要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对教室而言,已负担甚重,再加上特殊儿童介入,会增加较大的负担,教T时,她的“离奇失踪”、“游离课堂”、“突然模仿”„„都让老师们担心的和头疼的。除此之外,大家普遍认为:由于缺乏对特殊孩子了解,在教育像T这样的特殊儿童,老师们有种无力感,他们自感虽然赞成,但却不能胜任这样的工作。

3、不置可否。还有一部分老师认为特殊学校的学生多智商比T还要低,恐怕她去了之后没有学到必须的知识技能,反倒变得像其他特殊学生那样,岂不是更糟!但留在普通学校同样得不到适合的教育,而且还有可能遭到正常孩子的欺负,给学校老师、同学带来很多麻烦、问题,也是一个问题。

对于九年义务教育来说,小学阶段是基础和关键。因此,小学教师对特殊儿童的接纳态度将直接关系到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特殊儿童随班就读为什么难接受、难开展?

二、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一二年级时,因为学习内容比较简单,T还能学习一些知识,比如书写自己的名字,写阿拉伯数字,背《三字经》、古诗,读一些英文单词„„她那时考试能考几十分,特殊性还不明显。可是,义务教育没有留级制,她还没来得及学会低年级的内容,已经被升到中年级、高年级了。在高年级的她根本跟不上高年级的课程,也不会与高年级的同学相处。这样的她慢慢被公认为特殊,逐渐大家形成了共识:她需要照顾。于是,家人、老师、同学们都照顾她、让着她,一些生活上的技能根本没有机会去学习。对于T来说,她在像我们这样的普通学校里,跟不上其他学生的学习程度,所以在学习上她没有前进的方向;在这里,她被所有人认定为特殊,所以在生活上,她没有学习新技能的动力;在这里,她没有朋友、没有玩耍的伙伴,是孤独的。

(二)教师的原因 1.向特殊投降

对于T的情况,很多老师只知道她特殊,她是唐氏综合症、智商低。在谈到她在学校的各种滑稽、离奇表现时,老师们往往只是停留在一般认识上。一旦她被分到某个班中,老师们都知道去照顾、关心她,但除此,并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教育引导她。时间长了,老师们似乎达成共识:因为她特殊,所以很多知识她不知道;因为她特殊,所以很多技能她不会;因为她特殊,所以学什么都学不会;因为她特殊,所以写什么写不出„„特殊,成了老师们不教、教不好、不会教的共同借口,最后,大家都向特殊投降了。2.缺少特殊教育经验

由于普通学校难得才会出现特殊学生,像T这样特殊的,也许几十年都遇不到一个。教师们之前都没有教育这样孩子的经验,一直教育普通孩子的他们突然面对这样的特殊孩子,真的是完全不知道从哪下手。其中,也有一些负责任的老师试图用教育普通孩子的方法来教她,但成效甚微。普通的孩子,一个字不会,多教几遍也就会了,可是T,教过几十遍的字,改天来还是不会。对于她,教师们无经验可依,也无计可施。3.一再失去信心

老师都是负责任的,都想把孩子教好。T在我们这样的普通学校学习时,好几位不依不饶的老师都曾对她信心满满,以为自己可以教育她。有的老师利用下课的时间教她认字、写字,有的老师掰着她的手指教她算术,有的老师一遍一遍地教她读书„„结果都以失败告终,他们最终都是摇摇头说:“哀其不幸”啊!我已经尽力了。可教育最怕的就是失去信心,特殊儿童教育,信心就显得格外重要。信心没了,这种特殊孩子的希望也就没了。

三、思考

特殊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程度,最能体现人道主义的深度,展露人文思想的底线。中国向来是一个有着悠久人文历史的国家,历代中国人都不缺少人道主义典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担起关怀、照顾弱势群体的责任,每一位教师都有义务教好特殊儿童的责任。短时期内,随班就读工作还将是我国特殊教育中的主力军,我们应该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努力改变教育思想,改进特殊教育方法,做好随班就读工作。如何更有效、更有针对性,我认为可以从考虑以下几个做法:

(一)普通学校教师的培训

学校开展特殊教育课程、讲座、培训,帮助老师了解儿童的一些异常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掌握一些特殊鹅绒实施教育的方法。另外,每个学校配备一个经过系统培训过的“个别辅导员”。当前,很多学校都配备了“心理咨询教师”,这个“个别辅导员”就可以让“心理咨询教师”来兼任。这样的孩子在专业训练的“个别辅导员”伴随之下,对他们进行有系统的训练、帮助和指导,才能在普通学校获得有意义的学习。在美国,每一位进入普通中小学的特殊儿童都可以申请由地区教育局配备“个别辅导员”帮助他们,直到特殊儿童已经完全适应学校学习生活为止。在我国,随班就读政策已经推行15年,但教育部门仍然没有“个别辅导员”到班级中帮助特殊儿童,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有计划地发展其智力因素。

看到一些关于随班就读的文章,有些书上说,“弱智生随班就读,关键在于‘随’”。‘随’就不是齐步走,一刀切。要让其接着自然规律,按自己的特点去发展,当然也不是任其自由发展,不能忽视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要让其能随进班集体,随上班集体,最终使其能在自己的水平基础上与同学同步发展。例如:其他学生要求当天就掌握的知识,对于T可以用三天到一周完成,甚至更长时间。如果识记难度特别大的,可以只要求他认识,并不一定要求会写。口算练习其他学生当天20题,他可以只完成其中特别简单的,然后有点难的题目教师直接指导其完成。第二天可以出这样类似的有点难度的题目,让其自己独立完成。如果完成情况不理想,可以再指导,第三天再来。给他多些时间,相较其他同学为他多设些坡度,那么她多少也能有所收获。

(三)多与家长沟通。

一个学生,对老师来说,或许只是几十分之一,而对家庭来说,就是百分之百。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来说,随班就读学生的家长对孩子的智力水平是了解的,但他们表现出来的态度往往不同,有的家长知道孩子智力较低,但是仍然不放弃,在家中配合老师耐心的辅导,使是孩子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而有的家长则对孩子放任不管,任其发展。教师特别要对这样的家长做好家访工作。给他们讲一些道理,提供给家长一些方法。使他们能够配合学校做好随班就读学生的工作。有了家长的配合,特殊儿童的教育将事半功倍。

(四)发挥助学小伙伴的作用

目前由于教学条件、教师人员的限制不可能实行一对一的个别教学,因此许多随班就读学校便采取了集体教学为主,伙伴教学为辅的教学形式,在集体教学中,兼顾学生的个体需要。助学伙伴是随班就读教学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它不仅使特殊儿童从同学的帮助中解除一部分学习和行动上的困难,还能从与正常儿童的交往中,开阔眼界,增加接触社会的机会,学会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对助学伙伴来说,助学活动也是建立爱心,学会关心他人,促进自我的好机会。随班就读伙伴助学的通常做法是:助学伙伴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出现,一般选配2-4人,分别在特殊儿童学习和行动上给予帮助。选配的助学伙伴必须是品学兼优,有热情,有耐心的正常儿童。

关注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教育是长期性的。俗话说: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对于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特殊需要,为他们提供融洽、友爱的学习氛围,配合耐心的个别辅导,有针对地发展随班就读学生的认知领域,随班就读学生也能像正常学生一样健康成长。我们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特殊儿童这朵奇异的花将在祖国这温暖的大花园中静静开放,装点我们共同的家园。

参考文献:

1、朴永馨 著:《特殊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2、胡中锋、李方 著:《教育测量与评价》,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葛新斌:“人的发展平等:特殊教育的基本理念”,《中国特殊教育》,1998年第2期

4、刘全礼 著:《特殊教育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5、方俊明:“我国特殊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特殊教育》,2000年第1期

6、陈云英 华国栋 主编:《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实验》,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7、陈云英:“学生的个别差异与特殊教育”,《特殊儿童与师资研究》,1994年第1期

篇7:新疆地区双语教育的现状与展望

一、双语教育概况

双语现象自古有之。根据考古资料,早在几百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境内就有不同族群活动的足迹。摊开中国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各种考古文化分布图,可以看到它与有文献记载以来的中国各民族的分布十分相近。就是说,有历史记载的民族分布与新石器时代的区系文化大致相吻合。这说明中国多民族的分布格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大体确定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关系也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产生了。由此可见,有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就会有不同民族语言的接触,存在双语、多语现象。如公元11世纪由穆罕默德·喀什噶尔编撰的《突厥语词典》,用阿拉伯文解释突厥语,是一本典型的双语工具书。但是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双语,由于该地域的地理位置、民族人口、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新中国成立以后,双语现象也有了新的发展。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双语教育,一方面是为了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享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另一方面是通过学习族际语———汉语(以下统称为“汉语”)保证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实现共同进步。

在各民族地区实施的双语教育模式,基本上是“民族语言+汉语”。但是各少数民族由于语言文字和文化传统的不同,采纳的双语教学模式也有所不同。这大致可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基础教育阶段以少数民族语言(以下统称为“母语”)教学为主,在适当年级开设汉语课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双语教学。第二种是以汉语教学为主,基础教育阶段开设本民族语言文字为辅的教学模式。

经过50多年的发展,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在全国使用民汉双语教学的学校有1万多所,在校学生达600多万人,使用21种民族语言在中小学不同层次地开展双语教

学。

1.新疆地区的双语教育现状 新疆教育的显著特点是以民族教育为主,普通中小学采用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锡伯、俄罗斯等6种语言进行教学。到近年为止,新疆地区的双语教学主要是以少数民族的第一语言———母语作为教学语言,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双语教学模式。由于各地区的社会语言环境、语言使用状况和使用范围等方面的差异,新疆地区双语教学模式可归纳为:(1)长期单一存在的双语教学模式;(2)长期并行存在的双语教学模式;(3)过渡双语教学模式等三种。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和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新疆各民族对教育的要求也趋于多样化,希望子女上汉语学校或是双语实验班的家长日益增多。[4]根据目前新疆双语教育的发展,有的学者认为,新疆地区的双语教学模式将由以汉语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渐发展到以汉语作为教学用语的双语教学模式。有条件的学校,还将开设外语课,实现“三语”教育的模式。

2.新疆双语教育的地域差异 多民族、多语言的新疆,各地不仅自然环境不同,而且生产方式、社会环境、民族人口分布情况、语言使用状况也有所不同。多民族杂居的大、中城市,不同民族在交往中交替使用两种或多种民族语言。社会语言环境就是自然双语或多语环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自然掌握另一种语言。在有些地区,除本民族社区以外的社会空间里汉语的使用频率较高。另外,也有民族结构以及社会语言环境单一的地区,这里的人们要依靠接受学校教育才能掌握第二语言。特别是在南疆的阿克苏、喀什、和田三个地区,维吾尔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在该地区维吾尔语是社区主要的交际工具,这三个地区,其他少数民族也精通维吾尔语。当地居民只能通过学校教育才能掌握第二语言。

社会语言环境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也不可忽视。社会语言环境单一的地区,能与汉语接触的空间和机会极少,人们对学习语言重要性的认识相对淡薄。在学校,由于语言教学设备的不健全,教师的汉语能力和汉文化知识不足等原因,学生缺乏学习语言的积极性。虽然从小学四年级起学习汉语,但直到高中毕业也达不到“民汉兼通”的要求。升到高等院校时,就是专门接受一年或两年的汉语预科教育,有一部分学生还是达不到学校要求的汉语水平标准(以汉语水平考试为标准),而不能进入专业学习。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达到了汉语水平考试的标准,但是进入专业学习后因跟不上汉语授课的课程而中途退学。在大中专院校,因学生成长的社会语言环境的不同而产生的汉语能力的差异,给教学和学生自身的发展带来很多不便。

二、阿克苏地区的双语教育现状

阿克苏地区是维吾尔族聚居地区,维吾尔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9%,维吾尔语是通用语,使用汉语的机会少,频率低。阿克苏在研究南疆乃至新疆地区的社会文化动态时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阿克苏地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对象以农村为重点,内容以汉语口语训练为主。有附设在小学内的学前双语教育班和乡镇中心的幼儿双语教育班。政府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办民汉合园,推行民汉幼儿混合编班,以便与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的双语教育相衔接。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听力,园内只播放汉语广播。上课前,让孩子们背诵儿歌。各班的教学形式大同小异:如教授的是语言课,教师先让孩子们背诵儿歌,之后用卡片让孩子们认数字、动物名、蔬菜名、水果名、颜色等;每个班都有录音机,教师首先放磁带让孩子们听标准读音,然后再领读;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汉语的比例较高,孩子们对教师的提问没有反应时用少数民族语言做解释;玩游戏时,教师先用汉语解释游戏的方法,然后用少数民族语言解释,授课原则是尽量少用少数民族语言。

少用少数民族语言,多用汉语,对提高孩子们的听力、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但是教师们是否有足够的汉语表述能力,孩子们是否有足够的汉语听力、理解能力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实际上,除了民考汉教师以外,绝大多数教师使用汉语都很吃力。虽然大家都经过了汉语培训,但是大部分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仍不足,声调变化等基础知识也未掌握,发音和声调不准。小班的孩子能用汉语背诵儿歌及数字,能讲简单的童话。有些孩子说的汉语比其母语熟练。但是大中小班大部分的孩子都是死记硬背,不知道自己背诵的儿歌是什么意思。问一些简单的生活用语,很多孩子不能回答。特别是农民家庭的孩子,其发音、声调、理解能力相对差一些。因为孩子们回家后没有机会复习在幼儿园学的内容,父母自身的汉语能力偏低,无法辅导孩子。

小学的双语教育 遗憾的是,在这两所学校没能通过听课的方式,而是通过访谈了解双语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在与H双语小学C校长访谈时了解到,希望入该校学习的学生络绎不绝,报名的学生超过了计划招收的名额。由于学校规模有限,教师队伍不足等原因,不能扩招新班。C校长介绍说:“有些学生的家长一句汉语也不懂,开家长会、访问学生家庭时,是孩子为父母当翻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但是,因为家庭语言环境和社会语言环境中维吾尔语占绝对的优

势,家长无法辅导孩子,因此,部分学生的成绩上不去。”C校长还对目前阿克苏地区的双语教育作了如下结论:“包括我校,现在阿克苏地区极缺民汉兼通的双语教师。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家长虽然不能给予辅导,还是支持自己的子女学习汉文。其实,少数民族学生很聪明,学起来进步也很快。在阿克苏使用汉语的机会比较少,社会语言环境相对较差。我们的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为了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能力,急需既了解汉语和汉文化,又了解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双语教师。”根据C校长介绍,该小学所有的科目都用汉语授课,从三年级起,增加维吾尔语科目。也就是说,该校采取的是汉语教学为主的双语教学模式。

K民族小学是采取以少数民族语言教学为主的双语教学模式。根据主管教学的J教师介绍,该小学每年招收一个少数民族学生双语授课实验班。该班的汉语教学课时数比普通班多,数学课用汉语授课。近两年希望入双语授课实验班的学生在不断增加,但是,因为能担任双语实验班课程的教师极缺,不能完全满足入学者的希望。

中学的双语教育 阿克苏地区双语实验班起步比较晚,据2003年的统计,阿克苏地区招收双语授课实验班的学校只有两所[5],而且普及速度缓慢。阿克苏地区首次实行双语实验班的Z中学在实行双语教育中遇到的难关也是教师的汉语能力问题。有一部分少数民族教师的专业能力很强,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因不具备足够的汉语表达能力,则无法担任双语实验班的课程。笔者在高中三年级的双语实验班听了数学、物理、化学等课。数学和化学由汉族教师任课,物理是民族学校毕业的少数民族教师任课。在听课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大部分学生没有专心听教师的讲解,反而不停地翻阅教科书。为此深感不解的笔者在下课时问了学生。

三、对于双语教学现状的分析

上述事例表明, 阿克苏地区的中小学汉语教学和少数民族学生双语授课实验班起步较晚,发展较为缓慢。

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民汉兼通”的双语教师 如前所述,在提高双语教育质量的过程中,提高教师双语能力至关重要。对汉语为非母语的少数民族教师而言,不能仅满足于他们的汉语语言能力(发音、语法、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而且还要鼓励他们熟悉与语言相关的文化知识。汉语为母语的教师应该具备用少数民族语言来讲解问题的能力。有个别地区不考虑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在没有足够的师资队伍的条件下,只是为适应群众的双语热情,就盲目推进双语教学,这是难以收到理想效果的。就学前幼儿双语教育来说,由于没有全面考虑到学前双语的客观规律和实际办学条件,盲目扩大规模,给管理、教学、师资都造成了极大压力,同样也不能保障双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设施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新疆的双语教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教学方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虽然针对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也吸收了一些外语教学的方法,但由于研究不够,缺乏比较全面的理解。比如说,在教学中普遍提倡用直接教学法,而完全否定了翻译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汉语基础差、词汇量少的学生来说,直接教学法难以接受,适当的使用翻译法反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阿克苏地区的社会语言环境是出了教室能与汉语接触的机会少,由于教师的发音不准等原因,就是在学校接触的汉语也不够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尽量为学

生提供语言教学设施,给学生创造享受优质语言教育的条件。新疆中小学远程教育的实施和普及或许能解决教学设施的难题。

3.重视教材建设,根据学生的汉语基础选择

教科书 教材问题是现行的双语教育中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教材的编写和选用必须适合本地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要符合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内在规律。因为新疆长期以来是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师生们的汉语水平限制在日常用语的范围之内,大部分教师不具备使用作为教学媒介用语的汉语的水平。因此,完全使用汉语编写的教材,对教师来说是个很大的压力,也难以保障教学效果。对汉语词汇量少、不熟悉专用汉语(如数学用语、物理用语、化学用语等)的学生来说,会加重学习压力,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负面作用。为使双语教育健康发展,要尽快解决双语教材的空缺问题。

4.不能忽视母语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母语的作用其实是不能低估的。在第二语言教学上,许多第二语言教学法,包括一些最新的教学法大都重视母语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可以说,肯定母语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是有科学道理的。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母语思维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少数民族语言(母语)完全形成后,语言学习者在学第二语言时,可以有意识地把思维从母语的基础上转换到第二语言上。就本文所涉及的内容来讲,为使少数民族学生学好第二语言,有必要打好第一语言的基础。

四、结语

在强调多元文化的今天,针对如何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持语言多样性的问题时,学校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人类学认为,学校教育只是主流文化实现其社会目的的最重要的场所,它不能代替其他文化适应过程,而是使这些文化适应获得升华,抽象为文化的现实方式。学校里将始终存在着跨文化冲突,同时也存在着主流文化对各种文化的整合。在民族学校,由于多元文化的复杂性,这种冲突和整合就表现得尤为强烈。

篇8:网络教育现状及展望

一、网络教育的涵义

网络教育指的是在网络环境下, 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 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优势, 向受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网络教和学的环境, 传递数字化内容, 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活动。网络教育正在以它自身的优势向传统教育挑战。网络教育的灵活性、开放性将使接受此教育的对象范围更广。尤其对那些无条件在学校里接受普通教育的人, 网络教育可以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学历及非学历等各个层次的教育。

二、网络教育的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 网络教育已成为当今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热点。二十一世纪, 全球许多国家都把网络教育作为普通教育的补充, 从而成为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国外的网络教育, 尤其是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芬兰等国家的网络教育的发展都颇具规模并且相当成熟。从1995年到2000年, 全世界的网络教育市场规模正在以每年45%的速度在增长, 到现在增长速度会更快。究其原因, 一是国家政府非常重视, 他们的企业也积极参与, 投入到网路教育的资金很多。美国每年用100~200亿美元投入到网络教育, 德国在1998年投入1亿2, 900万马克, 加拿大政府也拨专款用于网络教育, 芬兰政府把网络教育列为治国“五大方针”之一, 目的是让他们的国民掌握和使用信息社会的基本技能。二是不断扩大网络教育的层次, 丰富网络教育内容。基础教育:利用教育网站对中、小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并开阔学生的视野。高等教育:许多国家利用网络教育扩大高等教育的办学渠道, 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继续教育:只有接受终身教育, 才能与时俱进。对于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人来说, 只有不断学习, 进行知识的更新, 学习新技术、新科技才能成为复合型人才, 才不会被社会淘汰。但这些人有职业, 工作很忙, 没有完整的时间去学习, 网络教育的开放、自主学习的方式正好适应这样的人, 满足他们的需求。

我国的网络教育起步稍晚, 始于1994年实施的中国教育科研网络示范工程, 但我们国家的网络教育发展很快。科技兴国, 我们的政府也非常重视网络教育。教育部制定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我国的各种类型的网校如雨后春笋, 网络教育越来越先进。特别是在2013年的神舟十号飞天任务中, 我们的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授课, 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次。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的物理现象。航天员通过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基础物理实验, 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的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 并通过视频通话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6, 000万师生收听收看了太空授课。这次太空授课是网络教育成功的典型案例。太空授课, 形象生动, “太空授课”不仅是一次“视觉盛宴”, 更让观者的科普意识、科技想象力、科学创造力得到张扬。这次授课激活了孩子们的创造和科学激情, 科学素养得到了提高。国家的繁荣富强需要科技来推动, 而科技的最终推动者在于科技人才, 网络教育将起到重要作用。

我们国家尤其重视网络高等教育, 发表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家也投入了大量资金, 教育部批准了68所高等院校开设网络高等教育。参加这些学校学习的学生, 符合毕业条件的, 可以颁发毕业证书, 教育部电子备案, 国家承认学历。我们的网络教育种类也和国际接轨, 同样有三大部分, 初中级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

三、当前我国网络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网络教育是后起之秀, 发展迅速, 但我们的网络教育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 硬件基础设施有欠缺。

尤其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 家庭和学校还不能普及电脑, 不能联网, 因此网络教育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二) 各种网络教育软件有待开发, 质量有待提高。

针对不同教育对象, 开发出高质量的教育课程软件是当务之急, 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当前的网络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1. 师资力量薄弱。

网上授课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一些教师把传统授课的方式带到了网络教育里, 一个讲台、一本书、一言堂。形式单一、呆板。没有做好把网络技术和教育内容优化组合, 多媒体的信息技术如视频、声音、图像、动画没有发挥作用。学生听起来枯燥, 没兴趣。效果欠佳。要想改变这样的局面, 就要提高教师的素质, 师者不光要掌握所教授教学内容, 还要掌握计算机知识, 多媒体技术。这样才会把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结合起来, 相得益彰, 锦上添花。

2. 专业设置面窄。

很多高校开设的专业太少, 不能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

3. 教育层次少。

网络教育内容丰富, 包罗万象。对于高校来讲就是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高校可以利用本校的优势教育资源, 开设不同层次和不同内容的网络教育。比如艺术院校在开设学历教育外, 可以开设非学历教育的各种培训。比如可以开设声乐、舞蹈、绘画、体操、摄影、表演等等各种讲座和欣赏课程。工科院校可以开设技能型的培训讲座, 比如车工、钳工、电器组装及维修等等。公益类和经济类兼顾, 这样既可以提高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又可以提高学校的声誉,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收。

四、网络教育的发展前景

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相比, 有其自身的优势。

(一) 最大化利用教育资源。

网络教育可以跨越时空, 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教育, 全球资源共享。使教育资源最大化的被利用。

(二) 自主化的学习行为。

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 学习形式灵活, 尤其适合大众接受终身教育。

(三) 交互式的学习方式。

网络教育可以在网络环境下, 使教者与学者, 学者与学者之间进行全方位的交流与沟通。学生们可以组成学校小组, 共同学习, 共同研究, 尤其是可以自主的学习, 并且通过网络进行测试和评价, 随时找出存在的问题, 随时和任课教师互动, 教师可以在线答疑解难。

(四) 自动化的教学管理。

网络教育在教学管理中运用了自动管理和远程互动功能。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均在网上进行。比如学生的报名、缴费、注册、选课、作业、考试、查询等学籍管理全部程序都可以通过网络远程交互方式完成。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对未来的教育作过论述, 他说:“未来的教育=人脑+电脑+网络”。这就是网络教育。尽管网络教育在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但网络教育在我们科技兴国和经济建设中, 发挥着巨大作用, 网络教育前景广阔。

摘要:目前, 终身教育在全世界已达成共识。仅仅依靠传统教育很难完成此大任, 新兴的网络教育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网络教育现状的分析, 探索网络教育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网络教育,终身教育,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余金勇.网络教育现状及其发展前景[J].新课程学习 (下) , 2012

[2] .陈莹.远程网络教育现状及发展前景[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1

[3] .董杰.浅谈我国网络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上一篇:公司计划员工作总结下一篇:校第三届教代会第三次会议闭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