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天津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现状分析及成就总结

2024-04-18

对天津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现状分析及成就总结(精选4篇)

篇1:对天津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现状分析及成就总结

对天津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现状分析及成就总结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赋予特殊功能和政策,由海关实施封闭监管的特定区域。海关特殊监管区是为实现某些特定目的,如吸引外资、扩大出口、促进转口贸易等而实行特殊海关监管制度和政策的特定区域。自1990年6月,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以来,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类型不断丰富,功能日益完善,整体布局趋于合理,形成了多种类型、多项功能区域共同发展的大格局。

一、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类型和功能以及发展现状

1、保税区

保税区是海关设置的或经海关批准注册、受海关监督和管理的可以较长时间存储商品的区域。其功能定位为“保税仓储、出口加工、转口贸易”,享有“免证、免税、保税”政策,实行“境内关外”运作方式,但不享受国内货物入区即可退税政策。

2、出口加工区

出口加工区是国家划定或开辟的专门制造、加工、装配出口商品的特殊工业区。享受减免各种地方征税,以及“入区退税”的优惠政策,但只能开展加工业务,缺少物流功能。

3、保税物流园区

保税物流园区是指保税区划出特定区域,实行保税区的政策,以发展仓储和物流产业为主,按“境内关外”定位,海关实行封闭管理的特殊监管区域。除享受保税区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海关监管等方面的政策外,还叠加了出口加工区的政策,即实现国内货物入区视同出口,办理报关手续,实行退税。

4、保税港区

保税港区是在港口作业区和与之相连的特定区域内,集港口作业、物流和加工为一体,具有口岸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具体包括仓储物流,对外贸易,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国际中转,检测和售后服务维修,商品展示,研发、加工、制造,港口作业等9项功能,是在形式上最接近自由贸易港的政策模式。

5、跨境工业区

跨境工业区是我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合作设立的具有保税、出口加工等特征的经济合作区。工业园区以发展工业为主,兼顾物流、中转贸易、产品展销等功能。6,综合保税区

综合保税区是设立在内陆地区的具有保税港区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由海关参照有关规定对综合保税区进行管理,执行保税港区的税收和外汇政策。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区、港口的功能于一身,可以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

自 1990 年在上海外高桥设立第一个保税区以来,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可谓“快速”,主要体现在数量和种类的快速增加、功能的逐步扩展、实现的经济效益屡创新高。截至2012 年11 月,我国已批准在27 个省区市设立110 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包括12 个保税区,47 个出口加工区,5 个保税物流园区,14 个保税港区,30 个综合保税区,2 个跨境工业园区。其中东部沿海地区78 个,内陆及沿边地区32 个。全国投入运营的98 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全年进出口总额有望达到5600 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外贸总额的16%。经过多年探索,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已形成较大的外贸进出口规模、较强的加工制造能力和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逐步成为我国扩大开放的重要窗口、吸引境内外投资的重要载体、促进加工贸易健康发展的先行先试先导区。

二、天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现状及成就

天津海关辖区内现已经设立包括东疆保税港区、天津出口加工区和天津港保税区等五类共七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包含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所有类型,因此,以天津关区为模本研究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政策整合的具体构想具有全面性和典型性。同时,天津海关所辖的特殊监管区域均坐落于滨海新区内,国家“十一五”规划已将滨海新区纳入重要发展战略,因此,研究天津关区内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政策整合更具有代表性和现实意义。下面分别介绍天津港保税区、天津出口加工区、天津保税物流园区和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四个特殊监管区域。

1.天津港保税区

天津港保税区于1991年5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1992年4月24日,隔离设施通过海关总署验收,正式封关运作。保税区位于天津港港区内,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实际运营面积3.8平方公里,是华北、西北唯一的保税区,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保税区。作为高度开放的特殊经济区域,保税区具有国际贸易、现代物流、临港加工和商品展销四大功能,享有海关、税收、外汇等优惠政策。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保税区以保税为特色,临港为依托,形成了国际贸易、现代物流和出口加工三大主导产业,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环渤海区域乃至中国北方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服务、辐射和带动作用。天津港保税区自建区以来,始终以建设国际物流中心为目标,坚持以服务京津冀、服务环渤海地区、服务中国北方为宗旨,国际贸易、现代物流和出口加工三大产业都得到迅速发展。

2.天津出口加工区

天津出口加工区是国务院批准的设立在直辖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出口加工区,行政层次少,渠道直接,速度快捷,有利于通关和与政府部门的各项协调工作的进行。天津出口加工区于2000年4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规划总面积2.54平方公里,一期开发1平方公里,于2001年6月29日通过海关总署等国务院八部委联合验收,开始封关运作。加工区一期位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北部,其东南方向5公里处就是我国北方最大的货运港--天津港。天津出口加工区自建区以来始终保持了较为平稳的发展态势,截至2007年底,区内已有注册企业19家,涉及服装、家具、食品、电子等多个行业,投资总额超过2亿美元,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87.72亿元。另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7,海关共接受出口加工区企业申报报关单、备案清单2.37万份,监管进出区货物32.50万吨,价值13.7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2.86%,12.50%和35.04%。2007年12月6日,天津出口加工区二期(出口加工区B区)开发的0.435平方公里,也通过了海关总署与国务院9部委组成的联合小组的验收,各项招商引资工作正在积极的进行中。

3.天津保税物流园区

2004年8月16日,国务院批准天津港保税区与天津港进行区港联动试点,并设立了天津保税物流园区,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2005年3月30日,天津保税物流园区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运营。物流园区位于天津港保税区的东北侧,与港口集装箱码头相连,具有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园区内现有海关注册备案企业39家,均为物流企业或贸易公司。2007年海关共受理园区企业各类报关单据71922票,监管进出区货物262.35万吨,价值84.08亿美元,分别为上一的2.07倍、4.38倍和1.48倍。21园区业务辐射北京、天津、河北、杭州、苏州、上海、深圳、常州等省市,主要商品涉及汽车、手机零配件、液晶显示板、纺织面料、轮胎、钢材等。

保税物流园区在政策、功能和运作上较保税区主要有以下优势: 一是政策优惠更为显著。根据国家规定,保税物流园区享受保税区相关政策,货物一旦从国内到园区,出口商即有权申请退税,改变了现行的“离境退税”方式,这是园区最吸引加工贸易的政策。二是功能优势更为突出。保税物流园区具备四项功能:国际中转功能,对进入区的境外、国内货物进行分拆、集拼后转运至境内外其他目的港;国际配送功能,对入区货物进行分拣、分配或进行简单的商业性加工后向国内外配送;国际采购功能,对采购的国内货物和境外货物进行综合处理和简单的商业性加工后向国外销售;转口贸易功能,构建集交易、展示、出样、订货于一体的转口贸易服务体系,有利于区内企业开展转口贸易。三是货物进出更为便捷。保税物流园区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区域化监管、网络化管理、电子化通关、科学化监控,实行通关数据“一次录入、多次使用、信息共享”,实现了货物的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快速通关,构建了通关便捷、服务完善、管理规范有效的海关监管平台,营造了大口岸、大通关、大辐射的现代物流发展环境。

保税物流园区具有广阔的经济腹地,服务范围包括天津、北京两大直辖市和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等八省区及河南、山东的部分地区,总面积达450万平方公里。保税物流园区具备“境内关外”的自由贸易区政策功能,可吸引更多的国际货物和航线的聚集,增强了天津在全球范围内聚集优势、配置资源的能力,有利于辐射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

4.天津东疆保税港区

2006年5月26日,在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推动天津滨海新区进一步扩大开放,设立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天津东疆保税港区是继上海洋山保税港区后,我国批准设立的第二个保税港区,也是目前我国面积最大的保税港区,整体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天津东疆保税港区位于天津港东北部,为浅海滩涂人工围海造陆形成的三面环海半岛式港区,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具备集装箱码头装卸、集装箱物流加工、商务贸易、生活居住、休闲旅游“五大功能”。2006年8月31日,国务院批复设立天津东疆保税港区,进一步推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批复的10平方公里面积由5.6平方公里的码头作业区和4.4平方公里的物流加工区组成。自2007年底首期4平方公里实现封关运作以来,包括6个集装箱泊位、58座仓库和60余万平米堆场,海关监管及口岸办公设施也已投入使用。2012年,东疆保税港区10平方公里实现整体封关运作。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东疆发展搭建了坚实的载体平台,而从2006年“国发20号文件”到2011年“国函51号批复”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也助推了东疆在涉外经济体制、机制和政策方面积极创新,全力加快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积极探索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发展。在重大利好政策助推下,东疆在招商引资和项目落户方面形成了强大的“磁石”效应,形成了航运物流要素汇聚、金融创新领跑全国、高端产业相继落户、国际贸易企业云集的良好发展态势。目前全球最大的散货船公司中远散运集团落户东疆,其总注册资本达260亿元,这也为东疆航运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而天津中铁联合、天津两江海运等也相继落户。截至目前,东疆已注册船公司32家,船舶服务企业21家。累计引进航运物流企业41家,航运经纪人企业60家,经营范围涵盖了航运物流业上下游各方面业务,航运物流体系逐步完善。

东疆在金融租赁领域创新突破也形成了强大吸附效应,目前已成为我国最大最主要的单机、单船融资租赁集聚地。在东疆注册的各类租赁公司达253家,其中单机公司192家,单船公司36家,总部型租赁公司25家,累计完成租赁飞机72架、离岸船舶26艘、飞机发动机6台。此外,中建材、中煤、中储、中粮等一批“中”字头央企和行业龙头企业投资的结算项目相继落户,船舶、航运、红酒等18家现货交易市场注册成立,它们极大地促进了东疆高端产业聚集。截至2012年6月,东疆保税港区已注册中外企业886家,累计注册资本619亿元,完成合同外资额近9亿美元。

三、对天津海关特殊监管区的成就小结

随着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物流中心、滨海新区综合保税区、东疆保税港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先后设立,天津关区已经成为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最为齐全的直属海关。这些海关特殊监管区的设立,对于促进天津经济建设、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乃至实现国家区域总体发展战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海关特殊监管区是天津滨海新区开放发展的主要经济增长极和重要基础设施。其中,滨海新区综合保税区和东疆保税港区是当前我国“政策最开放、功能最强大、层次最高级”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具有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出口加工五大功能,是海关各类特殊监管区域优惠政策的叠加,对于实现滨海新区建设成为北方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十分关键;保税物流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对发挥天津港的区位优势和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巩固滨海新区在北方乃至东北亚的物流中心地位具有积极的作用;出口加工区有利于提升滨海新区先进技术承接扩散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滨海新区构筑高层次的产业结构,形成产业带动、技术引领的发展格局,加快环渤海地区高新技术的原创地和产业化基地建设。海关特殊监管区的政策优势是天津货物、技术、资金、人才流的巨大吸引力。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建设为天津滨海新区建立自由贸易港区创造条件、奠定基础、积累经验,是更好地发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重要作用的平台和试验田。

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天津应该大力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发展,加大改革力度,通过模式创新、功能整合、政策叠加,使现有的海关特殊监管区的政策优势、功能优势、区位优势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整体效能,实现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协调发展,优势互补,使其成为天津开发开放的强大动力。参考资料

[1]戴婷婷.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发展现状与整合[J].武汉海关.[2]邱志睿.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整合的思路及对策[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09(2).[3]李岩.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推动外贸发展的建议[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4]课题组.海关特殊监管区整合发展研究[J].经济丛刊.2011(1).[5] 天津海关http://tianjin.customs.gov.cn [6] 中国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协会http:// [7] 天津开发区投资网http:// [10] 天津政务信息网http:///

篇2:对天津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现状分析及成就总结

——大连保税区跨越发展系列报道(中)

目前正值国家海关特殊监管区整合发展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历史机遇,大连保税区管委会提出努力推动大连保税区由政策功能区向政策功能与产业叠加的综合经济区转型,进而实现由综合经济区向现代化新城区的跨越,引起了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与关注。大连保税区如何在大连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为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转型发展作出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专家学者们各抒己见,纷纷为大连保税区建言献策。建设东北亚 区域合作的先导区

辽宁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孟炜中:经过近20年的建设与发展,大连保税区已经成为全国最为开放和独特的保税区、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和政策叠加的特殊经济区域,在带动辽宁和东北腹地对外开放、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其他任何区域无法替代的作用。面对后危机时代国际国内发展和开放的新形势,大连保税区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腹地形成互惠互动机制,在提高辽宁沿海经济带开放水平、拉动东北腹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成为推进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先导区。

当前可以考虑形成三个方面的合作机制,一是口岸物流合作机制。以海铁联运、海陆联运等形式推动东北地区港口群的合理分工和紧密合作,构筑东北保税物流网络,加强腹地的跨省物流、跨国合作,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保税区可以同腹地各省、市及周边国家的口岸城市协商成立跨省、跨国物流协会,可在现行的“属地申报、口岸验收”的基础上,实施外贸商品在启运港退税,借鉴国内发达地区的通关模式,减少企业申报、放行次数,缩短物流时间、减少企业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二是基础设施合作开发机制。保税区应同腹地各省尽快衔接近期与中长期的交通、物流、国际贸易等发展规划,运用市场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实现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争取国内其他区域和国际上的大企业、战略投资者参与保税区新一轮开发建设,参与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和东北亚经济合作;三是优惠政策和利益共享机制。在未来发展中尽可能多地让广大腹地享受保税区的各种优惠政策,使保税区同腹地成为利益共同体,可以按照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东北腹地城市的顺序延伸和放大保税区政策,保税区与腹地在合作中进行利益整合,用定期或不定期协商的办法寻找相互之间共同感兴趣的合作方式、寻找利益共同点,形成各方满意的利益分配办法。大连保税区要建成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先导区,要形成三个层次的互动发展,即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互动发展;与东北腹地及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各个中心城市的互动发展、与东北地区各边境口岸的互动发展,以保税区为核心编织和打造出东北亚地区最便捷的国际物流网,利用保税港区的双向辐射作用及服务功能,为 1

腹地创造良好的开放环境,开拓畅通无阻的国际物流通道。同时保税区还要搭建东北亚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的平台、探索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寻求增量发展 实现新的跨越

大连市委政研室副主任王标:保税区过去19年发展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得益于保税区特有的优惠政策功能,大连保税区在促进大连经济发展上,相比于其他区域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大连市建设“三个中心、一个聚集区”的大背景下,大连保税区已经具备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充足条件,这个观点可以用以下几点作为佐证。

第一是保税区现在确定的发展思路具有世界眼光、战略视野和创新思维,把实现由政策功能区向政策功能与产业叠加的综合经济区转型发展作为核心战略来推进,并打造综合经济区和生态新城区,这些举措都是高瞻远瞩的;第二是保税区的区域空间得到了进一步拓展,二十里堡划归保税区后,将建立以出口为主导、以新能源为方向的大连汽车物流城,同时也是生态型宜居城,是大连全域城市化的重要支撑;第三是保税区聚集能力显著提升,比如在港航、油品,汽车产业,以及欧姆龙医疗健康总部等大项目牵引下,更多的同类产业不断地落户保税区,形成了良性的聚集效应;第四是保税区的开放先导区的作用更加突出,去年一年大连保税区利用外资占全市总量的13.6%,引进内资占全市的16.7%,自营出口占全市的9.1%。区域面积不大的保税区,在这三个方面能在全市占到如此高的份额,不得不说开放先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是决定性的因素;第五是保税区产业低碳化、国际化特征非常明显,包括物流产业、航运产业、新能源汽车、离岸金融等,都是着眼于世界未来的产业发展新趋势,具有光明的前景。以上几点都说明了,大连保税区已经迈入科学发展新跨越的新的历史时期。

19年来,大连保税区的累积固定资产投资400多亿元,存量还是略显不足,保税区的下一步发展应该寻求增量,随着体制的创新,保税区区域面积有可能更大,如果没有增量,经济总量就做不大。保税区应该走一条在增量调整中优化产业结构,在优化产业结构中实现产业升级,在产业升级中实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目前,大连保税区管委会提出的区域转型发展战略、产业升级战略、区区联动战略、功能拓展战略等,都是非常有见地的。随着这些发展战略成为现实,保税区必将成为大连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示范区,成为大连经济和国际经济融合发展的先行区,成为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核心载体,成为东北地区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

以“物联网”建设 促进产业升级

大连市政协委员、大连新兴产业规划研究院院长刘立:作为东北地区开放程度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区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大开发大开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连市科学地描绘出“三个中心、一个聚集区”的宏伟蓝图,保税区与之关系密切。因为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就在保税区,而保税区正积极筹划争取设立的离岸金融中心,也是大连打造东北亚金融中心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现在,大连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有了向北迁移的趋势,辽宁沿海经济带大开发大开放,大连要打造核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区,也就是说,围绕着新市区,大连谋求制造产业升级,以期成为现代产业的聚集区和核心区,从产业能级上成为推进东北振兴的带动区。作为新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打造现代产业聚集区,保税区有两个重要功能不可替代,首先就是政策功能,保税物流港的功能是辐射整个东北的;其次是保税区从纯粹的政策功能向产业区和综合城区转型,与大连打造核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区的目标相契合。

大连保税区产业升级特征非常明显。二十里堡汽车物流城的打造,表明了保税区正由物流和港航服务等行业进一步向贸易多元化、产业集群化建设升级。保税区不但要多引进整车生产厂,还要进一步考虑汽车的研发和产业集群化,比如在汽车测试、汽车认证、高端汽车产品等产业上要寻求突破。

新能源汽车是大连发展的一个大战略。保税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应该和大连市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大连市低碳城市的打造有机结合起来。资料显示,我们大连对新能源汽车的采购量是很大的,这对保税区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一个很好的推动。目前新能源汽车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发展得比较快,保税区应该再往前走一步,尽早涉足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包括电池电极电动控制系统等,这对保税区丰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意义重大。

目前,大连保税区在能源产业上正在从单纯的油品转运口岸向仓储服务等功能多元化发展。下一步,包括石油的交易、大宗物资贸易以及网上交易、电子商务等,都是保税区应该推行的,这些产业可以充分完善能源港的功能。

大连保税区应该尽早进行物联网的建设,以此提高保税区经济增量。物联网是战略性产业,前景极其远大。所谓“物联网”,简单说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是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第二是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的产业要素同保税区物流中心的建设是密不可分的,保税区如果能结合国际航运中心的打造、国际物流中心的打造以及海关监管方式的变化,大力发展物联网及其相关产业,则前景不可估量。离岸金融中心建设 正逢其时

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系副教授丁永健:经过19年的发展,大连保税区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重要的投资聚集区之一,取得的成就固然可喜,但要迎来下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离岸金融中心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

2006年,国家批准保税区建设6.88平方公里的大窑湾保税港区,大大提高了保税区及大窑湾港的国际化功能,扩大了大连在东北亚的影响。保税港区享受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相关的税收和外汇管理政策。这些优惠政策是原来的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对外开放特殊优惠政策的整合和叠加,已经具有建立离岸金融中心的特殊优势。主要表现在:其一,政策优势。大连保税区具有“境内关外”优势,按照国际惯例,其自由贸易区属性使得运作离岸金融市场的障碍较小;其二,封闭优势。封闭指标是用以衡量特定离岸金融市场在地缘与业务上与东道国或所在城市之间的隔离程度,这也是涉及到东道国对离岸金融市场管理难易及效率的一项指标。大连保税区作为全封闭区域,设置有专门的海关和边检站,使金融管理机关能有效监督离岸资金的转移、运用,可以减少离岸银行业务对境内金融市场的冲击,保证离岸金融业务的健康、有序开展,从而为有形离岸金融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容量与地域载体,可以使区内贸易金融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其三,客源优势。大连保税区离岸贸易的发展,为离岸金融业务提供了重要的市场。离岸金融账户在性质上属于境外账户,因此在保税区内注册的企业,均可开设离岸账户,从而为发展离岸金融业务提供了便利。

大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关键是其功能的转型,应该实行区港一体,在保税区内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这样才能引进更多的外资和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来大连。保税区应该以口岸国际物流业为核心功能,发展贸易、海运、货代、仓储、商展、信息、金融等业务,为进出口贸易、国际转口贸易提供便利、优质和低成本的物流服务。

篇3:对天津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现状分析及成就总结

【关键词】液化气;龙丝路带;能源战略

一、黑龙江省能源供求现状

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作为国家的战略性资源,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能源不仅是国家的经济支柱,还是国际外交的重要手段。由政府间合作为主导转向以市场化为主导,可降低因政治原因导致能源合作中途夭折的风险,同时也可以激发民营市场的发展潜力,为能源供应提供有益的支持。

黑龙江作为能源大省,在传统意义上的煤炭、原油等资源性能源生产、应用方面长期处于较强地位。四大煤城和大庆油田持续多年为能源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也成为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能源的消耗枯竭,后续生产力不足以及能源多样性需求的持续加大等客观因素影响,近几年来多个能源产区的状况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持续减产与保证供给已成为我们共同面对的阶段性难题。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所需要的能源消耗在不断增大,民众生活中也更多地使用能源产品及其加工附属品,能源需求量的增长远远高于现阶段的产出量。

二、中俄能源战略合作前景广阔

中俄两国有着天然的地缘关系,历史交集也极其深刻。无论是在国际关系大背景下,还是两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中俄彼此都需要紧密合作、互相支撑。中俄经济互补性强,能源合作前景廣阔,现阶段中国的经济繁荣需要稳定的能源供应作为保障,中国对油气资源的消费需求量迅速增长,但油气产量增长明显滞后于消耗量的增长,保证能源稳定供应需依赖可持续的能源进口。近年来俄罗斯逐步确立以能源出口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模式。俄罗斯政府大力发展能源产业,俄原油、天然气及其相关产品出口量占据了主导地位。能源在中俄经济战略关系中占有很重的分量。

1.地域相邻,合作具备天然优势

俄罗斯东部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俄远东地区距离黑龙江省很近,因此我国从俄东部地区进口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大部分都经过黑龙江省。现已开通的中俄原油管道起自俄罗斯远东原油管道斯科沃罗季诺分输站,管道全长约1000公里,途径黑龙江大庆、漠河。作为石化城市,大庆拥有健全的能源基础设施,在能源利用、加工等多方面大庆具有独特优势。这为中俄能源领域的合作奠定了重要的软硬件基础。同时黑龙江作为中国向俄罗斯劳务输出的大省,每年都会有大量的中国劳务人员进入俄远东境内,为中俄能源合作项目建设及商贸往来提供劳务服务。

2.转变合作方式,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目前,黑龙江省与俄远东地区能源合作企业多数具有政府层面背景,应尽量扩大黑龙江省与俄远东地区非国有企业的市场合作,助力民营企业扩大对俄贸易,激活市场竞争力。黑龙江省企业可坚持走出去战略,向俄罗斯油气开发项目提供资金、廉价劳动力和设备支持,俄远东地区的能源企业可向中国提供技术、资源支持,进而实现双赢。

3.发挥互补优势,扩大能源合作领域

从数据来看,海关统计中俄2014年贸易额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了6.8%,总额已达到952,8亿美元。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能源结构的调整在2014年将进一步深化,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进一步优化至10.7%,天然气消费比重提高到6.5%,煤炭消费比重降至65%以下。同时 根据发改委运行快报显示,2014年上半年天然气进口量41亿立方米(其中管道气19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22亿立方米),增长2.8%;天然气表观消费量149亿立方米,增长10.1%。2015年中国进口天然气规模将会继续扩大,对外依存度有望超过35%。能源在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增大,将有助于促进中俄扩大贸易合作。

黑龙江省与俄远东地区可发挥各自资源优势,从单一性能源贸易扩充至能源合作开发领域。两地区可在油气的储运、加工炼制及科技研发等领域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鼓励成立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石油产品和石化产品的加工企业。黑龙江省与俄远东地区在能源领域的多方面合作,将会为俄远东地区人民创造部分就业岗位,对拉动俄远东地区经济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将更有利于提高俄远东地区与黑龙江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的积极性。

三、能源贸易在龙丝路带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作为我国最北的身份,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一带一路”战略对于黑龙江省而言意义重大。黑龙江省可以成为中国面向俄罗斯及东北亚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枢纽站。面对“一带一路”战略实施,黑龙江省提出构建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规划内容被纳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主要是充分发挥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毗邻的地缘优势,以哈尔滨为中心,以绥满通道、哈尔滨至黑河通道、哈尔滨至同江通道以及沿边铁路线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形成的东部通道为依托,着力打造国际商贸物流带、要素集聚产业带、互利共赢开放带,助力黑龙江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主动走访地方政府,大力宣传惠民措施,认真征求意见和建议,共同打造符合地域特点的发展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尧,推进黑龙江省与俄远东地区能源合作的对策建议,对外经贸,2014.9.

篇4:对天津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现状分析及成就总结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基础和监管设施验收标准

一、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以下简称特殊区域)基础设施标准

严格依据经批准的特殊区域规划控制面积和四至范围进行规划设计;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和供地审批手续,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基础设施开发建设完毕,实现七通一平;区内无生活居住建筑设施。

二、特殊区域与非特殊区域之间隔离围墙标准

特殊区域与非特殊区域之间应设置隔离围墙(设立在独立海岛上的特殊区域可视情特殊处理),隔离围墙应为不间断全封闭式隔离设施,不得有破损和缺口。隔离围墙距地面的总净高度不低于3米。距隔离网内、外直径5米内不得有永久性建筑,不得种植高度超过0.5米的灌木和其他植物。电线杆、路灯等配电设备必须距离围网不少于5米,距隔离网内、外直径5米内如有变电塔等配电设施,应对该配电设施在原来围网的基础上进行独立围网。

隔离围网通过特殊区域的河道应不间断,河道两边地面以上高度不低于2.5米,河道围网或金属槛栅应设至河床。

(一)永久性围墙:分为金属网状、金属槛栅、实体墙等式样。

1.金属网状式:由基座、金属网状钢管架、铁丝网组成。

(1)底部:地面以上为内砖外水泥砂浆罩面或浇注水泥式基台,高0.35-0.5米。

(2)中部:为金属菱型网状钢管架结构。钢管与金属网间距,金属网与底部基台间距均不大于0.05米。

①钢管(或方钢)高度不低于2.5米,直径不小于0.07米;

②金属网高2.2米,宽1.5米,网丝直径不小于0.005米;

③网眼见方不大于0.0025平方米。

(3)上部:横排列三根带刺铁丝网,每根间距0.1米或高为0.3米的金属网。

2.金属槛栅式:由基座、金属槛栅组成。

(1)底部:地面以上为内砖外水泥砂浆罩面或浇注水泥式基台,高0.35-0.5米;

(2)中部:

①槛栅实体水泥柱0.35-0.4*0.35-0.4厘米,柱与柱之间间隔5-6米;

②金属槛栅为直径不小于0.015米的方、圆钢加顶端枪尖组成;

③金属槛栅间距不超过0.1米。

3.实体墙式:由底座、实体建筑材料组成。

(1)底中部:内砖外水泥浆罩面或水泥浇注,横截直径不小于0.25米。

(2)上部:横排列三根带刺铁丝网,每根间距0.1米。

(二)过渡性围墙:由水泥桩和铁丝网组成。

1.铁丝网:高2米,长3米,可以拆卸。

2.桩头略高于网,两个桩头间距3.2米。

三、进出特殊区域卡口、通道设施及有关监管设施标准

(一)进出特殊区域通道(包括临时通道):为保证海关对进出特殊区域的货车(包括货物)、客车、人员的有效监管,特殊区域要设置供货车、客车、人员进出的专用通道。专用通道至少3条,应分别设置进区货车通道、出区货车通道、客车及人员通道。进出区客车及人员通道可视情况合为一条,但要留出空间,以备在需要的时候,将客车和人员进、出通道分开。专用通道间有隔离设施,并设有明显标志。

(二)卡口:货物通道应设置检查卡口。在卡口安装电子闸门放行系统、车辆自动识别系统、单证识别系统、与H2000联网的电子地磅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卡口与货物验放部门实行联网。卡口硬件应比照海关总署已招标的卡口设备型号、参数标准配置。在客车及人员通道安装电子闸门放行系统、读卡器及视频监控系统。

为方便特殊区域人员进出,可根据实际情况在特殊区域设置一个行政卡口,行政卡口必须设置相应监控设施,专人值守,原则上只能进出人员。

可根据实际需要在特殊区域内设立用于基建车辆进出的临时出入口,临时出入口必需设置相应的监控设施,专人职守,在使

— 3 — 用完毕后予以关闭或改造成普通围墙。

(三)验货场地:特殊区域卡口附近应设有验货专用场地,其面积视具体情况而定。验货场地应配有可供海关、检验检疫部门共同使用的验货平台,配置与H2000联网的电子地磅系统、必备的照明设施等。

(四)监管仓库:特殊区域内应设有符合监管要求、可供海关及检验检疫部门共同使用的监管仓库,仓库内安装有照明设施和视频监控系统。验货平台应与监管仓库相接,并可进行铲车作业。

(五)巡逻通道:区内沿隔离围墙设有供海关监管、巡逻的专用通道,横宽不少于4米。为确保海关24小时监管,沿巡逻通道要安装照明设施。

(六)监控系统:沿特殊区域隔离围网设置视频监控系统和报警系统,保证海关对围网周界全方位无盲区监控。在海关认为有必要实施监控的其他地点,如监管仓库、验货平台、卡口等处设置适当的监控系统。监控系统应在验收前安装到位,并能够正常运行。所有报警系统设施不能对人身造成伤害。

特殊区域所需配置的视频监控系统、报警系统,由特殊区域主管部门负责建设,经验收合格后交付使用;其他专用的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所需监控设备,由海关总署、质检总局统一配置。具体配置规模,由特殊区域所在地海关、检验检疫部门根据实际业务量提出设计方案,报海关总署、质检总局审批确定。

(七)检验处理场所和设施:特殊监管区域内应设有检验检疫所需的熏蒸消毒或销毁处理场所和设施,符合安全要求,有警示标志,并配有现场办公用房、药品器械库和必要的消毒器具以及存放待处理物品的防疫库。距生活和工作区域不少于50米。

(八)特殊区域应建立符合海关、检验检疫监管要求的网络环境和计算机管理系统,满足外汇、税务等部门有关业务监管信息共享的管理需要。

四、海关及检验检疫部门监管、办公和休息用房标准

(一)监管用房:在两条货车通道的中间应设立海关监管用房,面积不小于20平方米,宽度不少于3米。

(二)办公用房:特殊区域主管部门应向驻区海关及检验检疫部门提供永久性办公用房。办公用房内应有专供企业办理货物进出区手续的办事大厅,办事大厅应在显著位置设置企业办事流程等方便企业办理业务的设施。在永久性办公用房建成使用前,特殊区域主管部门应为驻区海关及检验检疫部门提供可开展海关及检验检疫业务的临时办公室。

(三)休息用房:由于海关、检验检疫对特殊区域实行24小时监管和通关,特殊区域主管部门应向驻区海关及检验检疫部门提供休息用房。

五、海关及检验检疫部门监管配套设施

特殊区域主管部门应向驻区海关及检验检疫部门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保证海关及检验检疫部门办公所需水、电供应以及通

上一篇:政治必修三简答题下一篇:初一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