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教学大纲

2024-05-16

土地利用规划教学大纲(通用6篇)

篇1:土地利用规划教学大纲

《土地利用规划》

教学大纲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适用)

陈银蓉

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10041 课程英文名称: Land Use Planning 先修课程: 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 适用专业: 土地资源管理 总学时:112

讲课学时

实验学时

实习学时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土地利用规划学》是应用性学科,土地利用规划科学中包括经济、自然和技术三方面的内容,是以经济为主导,技术是手段,自然是基础,是一门运用众多学科知识,以解决人地矛盾,合理利用土地这种复杂问题的综合学科。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与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业务,也是实现我国土地管理战略目标的一项重要措施。土地利用规划课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主要专业课和骨干课程之一。开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实践,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内容和方法,学会如何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对各种生物产品的需求,以及土地的自然、经济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安排各业土地利用。

课程名称: 土地利用规划

总学分:7

二、课程基本要求

(一)理论、知识方面

1. 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基本理论 2. 熟悉土地利用规划学的产生、发展

3. 熟悉和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体系和编制方法

(二)技能、能力方面

1. 掌握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方案所需资料及图件的收集、整理、分析方法。

2. 掌握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业用地内部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程序和方法。3. 掌握土地利用规划成果整理、整饰的技能和送审的程序。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一章 绪论(6学时)

重点与难点: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任务和内容体系。第一节 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2学时,掌握)

一、规划的概念

二、土地利用规划

三、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体系(2学时,掌握)

一、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三、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

第三节 国内外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2学时,了解)

一、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

二、原苏联土地利用规划简介

三、欧美一些国家的土地利用规划简介 第二章 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6学时)重点与难点: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

第一节 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3学时,掌握)

一、地租和地价理论

二、土地区位理论

三、生态经济协调理论

四、人地协调理论

五、系统科学理论

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3学时,掌握)

一、遵循土地基本国策原则

二、土地权利原则

三、经济原则

四、因地制宜原则

五、综合效益原则

六、可持续利用原则

七、逐级控制原则

八、动态平衡原则

第三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2学时)

重点与难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和内容。第一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1学时,掌握)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层次及内容

第二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依据、内容(1学时,理解)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容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方法 第四章 土地供给量预测(12学时)

重点与难点: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4学时,掌握)

一、土地利用调查数据

二、土地利用现状及其评价

三、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土地质量评价(4学时,理解)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

二、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三、土地经济评价

四、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第三节 土地利用潜力估算(1.5学时,理解)

一、土地利用潜力的概念和内容

二、土地利用潜力估算的方法

第四节 土地利用宏观研究(2.5学时,理解)

一、人口增加与土地利用

二、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

三、环境保护与土地利用

第五章 土地需求量预测(14学时)

重点与难点:农用地和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及土地供需分析。第一节 基础数据预测(4学时,理解)

一、人口预测

二、消费水平预测

三、作物产量预测

四、城市化水平预测

第二节 农用地需求量预测(4学时,掌握)

一、耕地需求量预测

二、林地需求量预测

三、牧地需求量预测

四、养殖水域需求量及潜力预测

第三节 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4学时,掌握)

一、城镇用地需求量预测

二、交通运输用地需求量预测

三、水利工程用地需求量预测 第四节 土地供需分析(2学时,理解)

一、土地供给总量

二、土地需求总量

三、土地供需分析

四、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第六章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8学时)重点与难点: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和分区布局。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3学时,理解)

一、土地利用结构的概念和作用

二、土地利用结构拟定的方法

第二节 土地利用宏观布局(3学时,掌握)

一、土地利用地域分区

二、土地利用用地分区

第三节 土地利用微观配置(2学时,理解)

一、土地利用类型划分

二、土地利用类型配置

第七章 居民点用地规划(8学时)

重点与难点:城镇用地规模的测算和居民点用地选择。第一节 居民点和居民点用地(1学时,了解)

一、居民点的形成

二、居民点分类

三、居民点用地

第二节 城镇化问题(1学时,了解)

一、城镇化概念

二、世界城市化

三、我国城镇化

第三节 城镇体系规划(1学时,了解)

一、城镇布局理论

二、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四节 居民点规模(2学时,掌握)

一、居民点规模概念

二、居民点用地规模的估算和预测

三、城市的合理规模和规模分布 第五节 居民点布局(2学时,掌握)

一、居民点布局形式

二、居民点布局原则

三、居民点布局方案择优

第六节 村镇用地规划(1学时,了解)

一、村镇用地规划的特点

二、村镇用地的结构与配置

第八章 交通运输用地规划(4学时)

重点与难点:各类交通用地占地面积概算和用地配置要求。第一节 交通运输功能与结构(0.5学时,了解)

一、交通运输用地的功能

二、交通运输方式和结构

第二节 交通运输网的配置(0.5学时,了解)

一、远景交通量的预测

二、交通运输结构的确定

三、交通运输网的配置

第三节 公路用地规划(1.5学时,掌握)

一、公路和公路等级

二、各级公路的主要技术指标

三、公路选线

四、公路用地面积概算

第四节 水运用地规划(0.5学时,了解)

一、水运航道的布局

二、港口码头用地配置

三、水运用地面积概算

第五节 铁路用地规划(0.5学时,理解)

一、铁路的等级和选线

二、铁路用地面积概算

第六节 航空用地规划(0.5学时,理解)

一、航空交通线路的特点和要求

二、机场布局

三、航空地面设施用地面积概算 第九章 水利工程用地规划(4学时)

重点与难点:水土资源平衡、供水和灌排工程用地面积概算及用地配置的基本要求。第一节 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用地(1.5学时,理解)

一、水资源类型及其开发利用

二、水利工程用地类型和等级

三、水土资源平衡

第二节 供水工程用地规划(1.5学时,掌握)

一、供水工程用地类型和配置要求

二、水库用地配置

三、抽水站用地配置

四、机井用地配置

五、供水工程用地面积概算

第三节 灌排工程用地规划(1学时,掌握)

一、灌排工程用地类型和配置要求

二、灌排工程用地配置

三、灌排工程用地面积概算 第十章 农业用地规划(6学时)

重点与难点:各类农业用地规划的要求及配置特点。第一节 耕地规划(2学时,掌握)

一、耕地利用组织形式

二、耕作田块规划

三、田间灌排渠系规划

四、田间道路规划

五、农田防护林规划

六、田间设施综合配置

七、耕地内部规划方案评价 第二节 园地规划(1学时,理解)

一、果园用地规划及配置

二、茶园用地规划及配置

三、桑园用地规划及配置

四、其它园地的用地选择 第三节 林地规划(1学时,了解)

一、林地功能和分类

二、各类林地的规划和配置特点 第四节 牧草地规划(1学时,理解)

一、牧草地用地规划内容

二、季节牧地的划分

三、放牧地段的配置

四、割草地的规划

五、牧草地规划方案评价

第五节 水产用地规划(1学时,了解)

一、水产业与水产用地

二、人工养殖场用地规划及配置

三、其它水产用地规划及配置

四、水产用地规划方案评价

第十一章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6学时)重点与难点:各类专项规划的要求和规划内容。第一节 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1学时,掌握)

一、规划原则

二、规划程序技术要点

三、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

四、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主要成果 第二节 农地整理(2学时,掌握)

一、农地整理概述

二、农地整理评价与重新分配

三、农地整理费效估算

第三节 土地开发规划(1学时,了解)

一、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分析与规划

二、海涂资源开发规划

三、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

第四节 土地复垦规划(1学时,了解)

一、废弃地类型

二、废弃地复垦规划

第五节 土地整治规划(1学时,了解)

一、水土流失地整治规划

二、低洼湿地整治规划

三、风沙地整治规划

第十二章 土地利用规划的论证方法(4学时)重点与难点:规划方案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方法。第一节 规划方案经济可行性论证(1学时,理解)

一、可行性研究的基本原理

二、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三、财务评价指标

四、国民经济评价参数

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费用效益分析(1.5学时,理解)

一、费用效益分析的基本原理

二、效益评价

三、费用评价

四、费用效益分析

第三节 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可持续评价(1.5学时,理解)

一、可持续评价的目的和内容

二、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三、可持续评价方法

第十三章 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管理(4学时)重点与难点:规划成果的编制和实施计划。第一节 土地利用规划成果资料(1学时,掌握)

一、土地利用规划成果资料的内容

二、土地利用规划成果资料的编制

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实施(0.5学时,掌握)

一、现场铺图的准备

二、规划方案实施计划

第三节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实施(1学时,理解)

一、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内容

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特点

三、土地用途管制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

四、土地用途分类与土地利用区

五、土地用途管制规则

第四节 土地利用计划管理(0.5学时,了解)

一、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涵义

二、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任务

三、土地利用计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

四、土地利用计划体系

五、土地利用计划的编制程序和方法

六、土地利用计划的实施

第五节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1学时,理解)

一、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涵义和特点

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内容和指标

三、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技术方法

四、耕地动态监测预警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课程考核方式:检查课程论文、课程设计、课程考试等。课程成绩评定:

第一学期(56学时理论课):平时及考勤(20%),课程论文(20%),期末考试(60%)。第二学期(28学时理论课,28学时实验课):平时及考勤(20%),课程设计(20%),期末考试(60%)。

五、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网站

[1] 王万茂,韩桐魁主编.土地利用规划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教材)

[2]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3] 王万茂主编.土地规划.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4] 董德显.土地利用规划.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90 [5] 王万茂主编.土地利用规划学.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1996 [6] 师学义等编著.土地利用规划原理与方法.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7] 韩桐魁等编著.土地利用规划.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8] 国家土地管理局规划司组织编写.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9] 吴茨芳等编著.土地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5 [10] 张风荣编著.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1] 江景波等编著.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法模型应用.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1994 [12] [美]A.S.马瑟著.国家土地管理局土地利用规划司译.土地利用.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13] 林培主编.土地资源学(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6 [14] 许燮漠等.土地利用工程.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 [15] 陆红生,韩桐魁主编.土地利用与管理手册.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16] 许牧,张小华主编.中国土地管理利用史.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7 [17] Alan Randall.Resource economics.John Wiley & Sons,Inc.1981 [18] Julian Conrad Juergensmeyer,Thomas E.Roberts.Land use planning and control law.West Group.1998 [19] 《中国土地科学》、《中国土地》、《中国房地产》、《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资源科学》等专业杂志和《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房地产报》专业报刊 [20] http://.中国土地网 [25] http://.《中国城市规划》网 [26] http://.《中国房地产报》网

撰稿人:陈银蓉

审稿人:

篇2:土地利用规划教学大纲

《大纲》内容:1.对现行规划评估;2.规划背景与供需形势分析;3.土地利用战略;4.规划主要目标的落实(包括: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设用地规模、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安排等);5.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节约集约用地的优化方案;6.规划实施的措施等。

二、规划指标落实情况审查: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城乡用地规模、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是否与市级规划下达的指标一致,空间上是否得到衔接协调,并把指标进行了分解落实。

三、用地结构及布局的落实情况:耕地及基本农田的布局调整及落实情况;建设用地的结构及布局情况。

四、城镇用地安排:中心城区的合理规模;中心镇的用地安排;合理确定城镇用地扩展边界(扩展边界大小与经济增长水平相适应;与能调出基本农田的数量相适应;与农村居民点相适应;与城市的发展方向相适应)。

五、产业集聚区的用地安排:各类重点项目的数量及布局考虑。

六、合理安排新农村建设用地,体现农村居民点的整理及整合。

七、节约集约用地措施,规模控制及各类项目都要体现节约集约。

八、按国土资发〔2009〕10号文,合理转换基数。

九、图件审查:图件要素表达是否齐全,主次是否分明,编绘方法是否正确;图面是否整洁清晰,图件比例尺是否适当。

篇3:土地利用规划教学大纲

(一)土地利用规划实践课时分析

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是确定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而土地利用结构布局的确定和调整主要取决于土地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条件。规划整理的中间资料和最终成果都需要用图件来表示。因此,系统的完成一项规划必须具有独立收集和分析资料、实地踏勘调绘技能和制图技能。为培养学生的这些技能除开设土地利用规划理论课程外,必须开设一些锻炼学生实践技能的课程进行支撑。通过对开设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大学调查结果看,土地利用规划课程往往采取集中进行课程设计,时间为一周或两周。学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独立完成一个乡或一个县的土地利用规划的文本撰写就不现实,更不用说进行图件的编绘。导致学生往往在缺乏系统资料整理分析的情况下,主观的拟订一个方案,匆匆应付了事,课程设计不能达到预定的效果。

(二)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内容分析

目前的土地利用规划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四个部分。而且就每一类型规划又包含多项内容,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规划的主要内容又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供需预测、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土地利用分区等内容;按照行政体系划分,我国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又分为全国、省(自治区)、市、县和乡五种类型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且每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无论是在各项内容或者是每种类型上都与国家政策和地域特点联系紧密。因此,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内容相当丰富,要求具有较高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组织能力。从各高校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来看,自开设以来,由于课程设计时间短,任务重,资料有限等原因,在设计中往往只取一个乡或两个乡的土地利用规划资料让学生练习,而且往往只做土地利用规划中的某一项内容,如撰写土地利用规划说明或文本。从学生课程设计提交的成果看,主观性强,规划方案缺少有力的材料来支撑,甚至有些同学在课程设计中照抄照搬现行或以往的土地利用规划成果。

(三)土地利用规划资料分析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从现状分析到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措施的制定都需要大量资料,这些资料包括文字数据资料、图件资料,而且资料的现势性要求很高。大多数高校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所用的资料都是近几年来承担的各地土地利用规划资料,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土地利用情况也已改变。但这些资料都是纸质的材料,资料更新比较困难,使土地利用情况即使变更了,但课程设计用的还是几年前的资料,导致课程设计中规划方案的拟订和实际差别太大,没有可信性。

(四)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条件分析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内容大多必须借助计算机来完成。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也在增加,实验室条件往往不能满足学生课程设计的要求。很多高校一个学院就只有一个计算机房,也就几十台机器,每期实习学生少则上百人,多则上千人。学生上机实习时间比较紧张,也影响到土地利用课程设计内容的安排和学生在课程设计中时间的投入。

(五)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的实施分析

大多数高校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自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设置以来,一直采用课程结束后安排一周或两周时间来完成。但由于时间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尽管每次老师都认真组织,也安排了系统的训练项目,但由于土地利用规划课程往往安排在第七学期,在期末时,学生面临毕业,一些同学忙于找工作,一些忙着考研,而且面临期末考试,所以很难用心于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上。

二、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1.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时间短。

无论是从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的内容需求看,还是从国内开设有土地利用规划课程的院校比较来看,多数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偏短。

2.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内容单一。

多数高校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基本上是选择做一个或两个乡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且往往只完成规划文本方面的撰写。而对于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或者是乡以上的土地利用规划类型几乎没有进行过训练,课程设计跟不上理论教学的要求。

3.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实验条件差。

由于计算机在课程设计中的缺乏,导致学生在使用计算机完成课程设计方面受到限制,不利于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的正常实施。

4.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时间集中,实施方式简单。

大多数高校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一直采用期末集中进行的方式。这种集中实习的方式在教学上便于组织,但加重了课程设计的任务,由于时间仓促课程设计成果往往比较粗糙。

三、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1.增加课堂实习课时。

当前由于缺乏课堂实习,集中实习的时间内很难完成全课程的实习任务,而且理论课时比较长,在理论课时全部结束后进行集中实习,一些内容学生已经忘记,需要重新温习以前学的知识,这样也占用了集中实习的时间,如果能针对教学内容,分散进行实习,整个课程结束后再安排集中实习进行总结,不但可以完成大的规划设计任务,而且能把全书各项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很容易掌握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2.加强现代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由于土地利用规划内容多,数据量大,让学生从开始收集资料到把资料整理分析后提出规划方案,最后完成文本的撰写和图件的编绘,依靠教学课时很难完成。但这些又是进行规划不能缺少的。因此必须建立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资料数据库,让任课老师在进行课程设计之前,首先检查数据库资料是否够用,是否已经过时,然后进行补充和更新。这样能让学生在短期内搜集到自己想要的资料,可以节省课程设计时间。

3.改善课程设计的实验条件,灵活安排课程开设时间。

大部分高校土地利用规划的实验条件还不完善,不能保证实践教学对计算机使用的需求。另外,软件设施也不够,目前很少有建立规划实习信息数据库的高校,每次实习,老师只能拿出过去的一些旧料让学生练习,实习效果不理想。因此,建立土地利用规划实验室和建设土地利用规划实习资料信息库,是保证土地利用规划实践教学效果的技术条件。

4.严格课程设计的考核标准。

目前,由于时间短,时间又安排在第七学期,导致很多学生因毕业找工作或者忙于复习考研,对于课程设计抱着应付过关的态度,在课程设计中只是把收集别人已经做好的其他地方的相关规划成果拿过来,改动一下就作为自己的课程设计成果,缺乏自己的独立分析和设计。虽然在每次课程设计开始时老师严禁同学照抄,但现在网络发达,很容易在网上搜到相关的规划成果,加之课程设计的时间较短,大部分同学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程设计任务,老师不得不让他们课下完成。这样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学生的抄袭行为也就难以制止。为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老师必须把好课程设计考核这一关,制定课程设计成绩评分的标准,在批改作业时严格按照评分标准给出成绩。对于课程设计不认真,敷衍了事的同学在课程设计中应当批评和督促,如果到最后课程设计作业做的不符合标准,可以让学生下学期重做,否则不给予学分。

另外,老师应当加强平时的教学管理,对学生严格要求,课堂知识掌握了,在课程设计中也就容易了,同时也减轻了老师在课程设计中的指导压力。在增加平时课堂实习的情况下,老师可以把一个综合的土地利用规划问题分割为各个单一的课堂实习任务放在平时的课堂实习来完成,由于平时练习的积累,到期末课程设计时学生也就不会有太大的压力,这样也可以减少学生抄袭现象。同时,无论是平时课堂设计和期末集中课程设计都是在老师的监督下,而且遇到困难都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这样对于学生来说没有抄袭的机会也没有抄袭的必要。当然,如果有学生缺课老师也会很快发现,找出其原因,督促其按时完成任务。

参考文献

[1]尹君.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1,3(1):25-27.

[2]敖登高娃,巴雅尔.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8(5):30-35.

篇4:土地利用规划教学大纲

【摘要】土地利用规划是一门内容体系庞大,实践性强的学科。本文在分析该课程实践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从课时安排、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设施四方面入手,分析当前土地利用规划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如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其针对性;合理配置课时,调整教学计划;实现教学模式产学研一体等,以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实践;教学模式

土地利用规划不仅在土地管理领域处于龙头地位,更重要的是它对于保障一个地区的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该课程在我国已经开设了50余年,对于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专业而言,《土地利用规划学》是其核心主干课程之一。其涵盖了土地、城市规划、经济、地理、工程、管理、法律、信息系统、社会人口等多方面内容,具有学科综合性、知识复杂性、实践性强等特点。而当前,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1]。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3S技术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以农业生产为主,发展为当前的以土地持续利用为中心,这对《土地利用规划》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首先对目前高校土地利用规划实践教学进行了现状分析,在此基础上就课程设置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课程安排等提出优化的建议。

1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均把“土地利用规划”作为必修课,但只有部分院校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把它作为必修课程[2]。尽管有些院校的这两个专业均将《土地利用规划学》设置为专业主干课,但由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下设的方向不同、专业成立时间不同等原因,但其课时分配、考核学期、教学的重难点等均不同。

1.1课时安排

土地利用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良好的实践工作技能。因此,土地利用规划的课时安排主要考虑课程讲授和实践教学两方面。在实践教学方面,目前大多数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高校主要通过实验和课程设计环节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对开设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大学调查结果看,土地利用规划实践课程往往采取集中进行课程设计的形式,时间为一周或两周[3]。 此外,毕业设计也是考察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1.2课程性质

土地利用规划是一门融合自然、经济、政治、生态、社会等学科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同时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技术性[4]。从学科性质来看,土地利用规划属于边缘学科,与其他学科有较大的相关性。该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目前,《土地利用管理学》已经初步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举、以科研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特色[5]。

1.3 教学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土地利用规划课程的实践性已越来越被广泛地接受和熟知。其教学任务和内容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需要具备一定的规划设计能力,而规划设计能力主要体现在撰写报告文本、编制图集和建数据库3项基本技能上[6]。为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开设此课程的高校都进行了相关的实践课程的设置,如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其中,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采取的是软件学习的形式,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上机操作的方式让学生熟练运用土地信息系统软件——MAPGIS、MAPINFO、ARCGIS等。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是通过利用已有资料,让学生分组实践,完成某地市或者乡镇的土地利用的规划文本撰写及相关的图件制作,从而系统的训练学生做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功,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毕业设计是学生大学期间所学知识和技能综合输出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学生毕业论文的编写和答辩环节,以此来巩固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规划技能,系统掌握整个规划过程,真正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规划设计能力。

1.4教学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土地资源管理行业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始的传统的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现实需求,新型的高新技术的管理方式已出现,并逐渐取代传统的管理方式。这就相应地决定了该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即该行业急需既懂得专业知识,又可以熟练操作计算机并且懂得遥感知识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所以,在确定土地利用规划教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特色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土地利用规划课程的具体的内容应该包括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内涵、理论和原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GIS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以及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证措施等方面[7]。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是考察学生掌握规划技能的关键环节,也是该课程的核心内容。其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种战略性、全局性的规划,专项规划是在总体的框架控制和指导之下,针对土地在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方面的某一专门问题而进行的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是直接对某一地段或者某一土地使用单位的土地利用及其配套设施做出具体安排。

随着土地资源管理行业的发展变化,土地利用规划课程加强了GIS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即在课程中增加了对土地信息系统软件的学习,并逐渐重视其在整个课程中的作用。

1.5 教学设施

傳统的土地利用规划课程以教学视频或幻灯片作为主要的辅助工具,这样往往不能生动地反映所要讲授的事物的特征,从而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将信息技术中的高端技术用于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是地理教学发展的必然。目前,开设土地利用规划课程的高校对该课程教学所需的软硬件设施已普遍进行了添加和完善,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求。

2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2.1 课时安排过少,结构不合理

土地利用规划要研究和处理的主要问题是确定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而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土地利用规划是一项名副其实的大系统。任何一项系统的规划地完成,都要求规划者具备独立收集和分析资料、实地勘测技能,以便能够收集到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而在规划中的各种中间资料和最终的成果都需要用图件来表示,所以,还必须要求规划者具备独立的制图技能。因此,各高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开设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课程之外,必须开设一些锻炼学生实际技能的课程以作为理论课程的支持。

对于土地利用规划实践教学课时的内容,上文已提及,在此不作赘述。值得注意的是,就上述关于开设土地利用规划课程的大学所设置的实践技能课程的情况来看,该课程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过少。

土地利用规划是个大系统,即使是一个乡镇的土地利用规划,也需要做包括资料收集、文本撰写和图件绘制等在内的一系列工作。学生要在一周或者两周的时间完成从各种资料的收集到完成一个乡镇或者县的土地利用规划的文本撰写,已属极为困难之事,更不用说进行各种图件的绘制。这样“时间短任务重”的做法很容易导致学生在缺乏对系统资料整理分析的情况下,以“交差“为目的,主观拟定方案,匆匆应付了事。这样,既达不到预定的效果,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2.2 教学模式和方法缺乏灵活性

近年来,《土地利用规划》课程实践教学主要有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环节,但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应该加强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

一方面,目前土地利用规划课程的实验课程环节主要采取的方式是教师讲授+学生上机操作模式。该模式存在两个潜在的问题。一是课时的问题,目前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只设有16个学时的实验课,这远远不能满足预期的教学计划,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导致学习效率降低。二是实验课所需设备问题,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能够提供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所需要的土地信息系统软件以及一些平台,这也会造成教学受阻。综上两方面既是目前实践课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造成该教学模式单一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时间短、课程设计内容单一且时间集中。多数高校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基本上是选择一个或者两个乡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且,往往只是完成规划文本方面的撰写。而对于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或者是乡镇以上的土地利用规划类型几乎没有进行过训练,课程设计往往不能满足理论教学的要求。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采取的是期末集中进行的模式。这种模式有一定的好处,就是便于组织教学。但实际上,将所有的课程设计堆积到学期末,一方面,加重了课程设计的任务;另一方面,经常由于时间仓促,课程设计成果往往比较粗糙,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此外,土地利用规划主要是通过一定的预测手段和方法对某个地区的土地进行安排和计划。要提高规划的准确性,必须要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因此,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常用的一些预测方法。而在目前的土地利用规划实验课程中很少体现,需进一步加强。

2.3 教学内容庞杂,针对性差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庞大,既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包括对实践经验的掌握。既要求学生掌握做规划的一般思路,又要求其必须具备独立收集、整理资料、撰写规划文本和制作图件的能力。但是该课程的内容丰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量和不同专业的侧重点不同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土地利用规划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针对性差的局面。

在对部分高校已经完成《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学习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问卷中,93.1%的学生认为本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合理或比较合理;认为课程带来的学习任务工作量大、较大、一般、不大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3.2%、41.9%、43.2%、1.7%;认为课程学习难度难、较难、一般、容易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5.8%、47.4%、36.8%、0%。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本课程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二是教学内容全面但重点不突出。

2.4 教学硬件更新不及时,软件教学与实践教学需求脱节

在对部分高校已经完成《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学习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对本课程现有教学软、硬件设施选择满意或者比较满意的学生分别占70.4%、60.8%。调查结果显示,现有的MAPGIS等GIS软件、计算机、多媒体设备等教学设备仅能满足教学需要,且需要加强日常维护。在开放式问题“对完善本课程教学软硬件设施有何建议”的回答中,许多学生提出应加强教学设施日常维护,计算机部分需更新等建议。

3 土地利用规划学实践教学创新探索

3.1 优化教学内容,加強其针对性

在今后的课程改革过程中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加强针对性。为此,应充分做到以下几点。

(1)增加教学内容的可执行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了解实际。要重点突出,避免泛而不精。且在此基础上要做到教学难度和工作量适中。

(2)在课程教学内容中进一步明确必修及选修内容,增强教学内容弹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分小组进行实践。要求各实践小组必须完成必修内容;选修内容各小组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开展,但是不能少于规定量

(3)结合市场需求进行更新教学内容。通过教师在科研项目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分析、企事业单位调查、已毕业大学生的信息反馈等途径,全面把握土地资源管理行业的实际情况,明确企业对学生的能力素质要求,删减过时陈旧的内容,增加新的实践项目。

3.2 合理配置课时,调整教学计划

要合理增加实践课程课时。在当前的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中,由于理论课程课时较长,导致课程设计课时少而集中,课程设计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在理论课时全部结束之后,集中进行实习,一些内容学生已经忘记,需要重新温习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这样也占用了集中实习的时间。如果能够针对教学内容,分散进行实习,在整个课程结束后再安排集中实习,然后进行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完成大的规划设计任务,而且能够把全书各项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很容易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3.3 实现教学模式产学研一体

土地资源管理行业的迅速发展变化对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须该课程课堂教育与课后模拟相配合。以培养应用型和创新性人才为目标,科学构建和优化学生的实践教育体系,尽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因此,要通过土地利用规划课堂教育与课后模拟相配合,建立基于GIS的课后模拟练习题库,实行全过程的实践教育,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后模拟练习实践中,在实践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GIS课程作业的模拟练习,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学习和掌握理论和实践知识。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及水平。

3.4 更新和完善教学设施

随着空间科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土地利用规划方面对数据的精确性要求也逐渐提高。因此,也对于一些新的技术,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土地利用规划的课程上需要不断提高GIS技术水平和能力的引导和教育,让学生能够较快地适应行业和市场的发展需求。此外,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变化迅速,我国土地利用战略和政策的调整且不断完善,相关的土地规划课程也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与时俱进。建立土地利用规划实验室和建设土地利用规划实习资料信息库,是保证土地利用规划实践教学效果的技术条件。因此,要尽量改善实验室设备,更新已有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在此基础上,引进先进的土地利用管理软件,改善学生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英彦.论高校实践教学目标[J].教育研究,2006(5):46-50.

[2]杨君,林瑜,段建南,等. 农业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沿革特色及学科建设分析[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8,9(5):78-79,86.

[3]李瑞华,林华,樊良新.土地利用规划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09,(5):121-122.

[4]李月娥,龙专方.《土地利用规划学》的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12,(36):159-161.

[5]楊小艳,雍新琴,陈龙高.《土地利用规划学》实践教学环节建设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 Sci Bull,2007,13(21):119-120.

[6]刘金华,郑新奇,杨忠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实践环节教学模式构建.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2011,39(10):6277-6279

[7]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篇5:土地利用规划教学大纲

(公众参与公示稿)

《汕头市南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简称《规划大纲》)已形成送审稿,按有关规定进行公众咨询。现将大纲简介公布,如对《规划大纲》有修改意见和建议,请于2009年9月10日以前用书面或电子邮件送南澳县国土资源局。

前言

南澳县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海面,地处闽、粤、台三省海面的交叉点,东距台湾省高雄162海里,北距厦门78海里,南距香港170海里,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南澳县现辖后宅镇、深澳镇、云澳镇三个镇,2007年全县总人口为7.24万人。

南澳县人民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按照国务院、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要求和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及汕头市人民政府的部署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大纲》以“切实保护耕地”为主线,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为手段。主要规划指标与汕头市下达的各项约束性指标衔接,《规划大纲》以2005年为规划基年,规划期为2006—2020年。

一、规划指导思想、编制原则

(一)规划指导思想

规划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以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为主线,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以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为重点,以合理、高效利用有限土地资源为目的,为实现汕头崛起和全面振兴提供用地保障。

(二)规划编制原则

1、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原则

2、统筹各业、各区域用地原则

3、节约集约用地原则

4、生态优先原则

5、与相关规划协调原则

二、规划控制主要指标

1、耕地与基本农田

至2010年、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分别为444公顷、443公顷,2020年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377公顷。

2、建设用地

2010年、2020年各项建设用地控制规模2557公顷、2936公顷,与2005年相比,新增加建设用地规模分别为183公顷、562公顷;规划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分别为1696公顷、2015公顷;规划至2010年建设占用耕地及补充耕地为68公顷。建设占用耕地实现占补平衡,做到规划期内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三、严格保护耕地及基本农田

确保至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443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77公顷。必须做到:

(1)落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耕地保有量指标分解落实到镇,并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对耕地保护执行情况进行考核问责;

(2)核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加强与相关规划协调;

(3)严控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禁止一般项目建设占用基本农田。确需占用耕地的应少占优质耕地,并实现占补平衡;

(4)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制度,确保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专项资金落实,完成占补平衡任务;

(5)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建设,高标准建设现代标准农田;

(6)做好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工作,编制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

(7)严肃查处违法占用基本农田及破坏耕地行为。

四、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一)有保有压,从严控制新增建设用地

确保重点交通、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项目、重点工业建设项目、主要民生工程用地。规划期内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严格控制城乡用地规模,优先保障南澳大桥、引韩工程等交通、水利、能源基础设施,城镇保障性住房、教育、医疗和其他民生工程,以及军事、国防的用地需求。

(二)充分挖掘建设用地潜力,提高用地效益。为了充分挖掘南澳县建设用地潜力,改善城镇面貌,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规划期内采取片区统一规划、重点更新的方式,全面推进旧城镇、旧村居、旧厂房(简称“三旧”)的改造,计划至2012年,全县共改造“三旧”用地9公顷。

(三)优化配置城乡用地

通过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促使部分农村居民点用地转为城镇建设用地。加快中心镇的建设,推动向中心镇的发展。

(四)创新机制,拓展建设用地空间

加强对未利用地和废弃地开发为建设用地的政策引导,因地制宜,促进低丘山坡地、滩涂开发,增加城镇建设用地。

五、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用地

(一)交通运输体系工程

规划期内,重点加快南澳跨海大桥的建设,并进一步完善现状路网的改造与整合,做好隆澳至云澳路段、隆云路段的改建工程,构建“一环一横二纵”的公路网络;优化港口布局,引导规模集聚,推进烟墩港、猴鼻尖码头、云澳渔港、后江渔港和布袋澳油气码头的建设,完善南澳港国家一类口岸的建设,构建生态环保、功能完善、快捷发达、极具海岛特色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

(二)能源保障工程

规划期内,重点推进风力发电场的扩容和续建,加快南澳东站和西站两座220千伏变电站和6座110千伏变电站的建设,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

(三)水利建设工程

规划期内,重点推进南澳引韩供水工程、饮用水安全工程和双坑嘴水库的建设,加快风动石水库和青澳水库的改扩建工程。抓好县城防洪工程、深澳海堤工程、云澳海堤工程和全县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建设,争取续建前江海堤,全面完善水利防灾减灾体系。

(四)环保工程

规划期内,重点建设后宅、云澳、青澳、深澳等污水处理厂,控制水体污染,逐步优化南澳

岛生态环境。

六、强化土地利用空间管制

(一)禁止建设区

主要有:南澳海岛国家森林公园核心区、南澳候鸟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南澳南彭列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顶园墩水库、果老山水库、云澳水库、青澳水库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南澳地质灾害危险区等。规划面积为23.39平方公里。

(二)允许建设区

建设用地规模边界所包围的范围,是规划基内新增城镇、工矿、村庄建设用地规划选址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后宅、云澳、深澳等镇区及青澳湾度假区。规划面积为20.15平方公里。

(三)限制建设区

允许建设区与禁止建设区以外的土地,主要分布于适度发展区域和农业发展区域。规划面积为67.68平方公里。

七、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一)严格保护基础生态用地

加强基础性生态用地的保护,严格控制滩涂、裸土地等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积极培育人工林地,防止流域性土地生态破坏,预期到2020年全县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耕地、园地、林地、水库水面、河流等地类的总面积约为75.98平方公里。

(二)构建“一轴两带三区”的土地利用生态格局

加大沿西黄路及后青公路,由黄花山金交椅至果老山雄镇关的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建立一道位于海岛中部东西向的生态功能轴;严格近海海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沿海防护林的营造,构建海岛南侧与海岛东侧的两条海滨生态带;重点加强黄花山、果老山和东部金山等三个生态保育区的保护,逐步营造“山青、水绿、乡美、海蓝”的良好生态环境,构建环境优美的生态岛。

(三)因势利导发挥土地生态功能

坚持“以绿色产品加工推动第一产业,以风力发电发展带动第二产业,以生态旅游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方针,优化产业结构。

加强农田生态建设,鼓励运用生物防治技术,增施有机肥,防止农业面源污染,努力构建适应现代化要求的可持续利用的农田生态系统。

以生态公益林建设为主体,建设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

(四)积极积极推进土地生态环境整治

积极推进黄花山森林公园、南澳候鸟自然保护区、南澳南彭列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等的保护与建设。科学做好青澳湾旅游度假区、风景名胜区的规划,适当建设旅游配套设施,合理发展生态旅游业。

积极推进后宅、云澳、青澳、深澳等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场的建设,综合整治土壤环境,加强全县污染土地的治理,增强土地的生态功能。

支持封山育林、育草,鼓励荒坡地植树造林种草,提高区域水土涵养能力,加强对全县水土流失重点区域的综合治理,维持生态平衡。

严格控制排海污染物总量,保护好海岸带的原生生境,科学对海水增养殖水域滩涂进行规划,全面推行海水生态养殖模式,重点加强对青澳湾水污染的控制,有效保护近海生态环境。

八、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一)树立土地利用规划的权威性,保持规划的稳定性。

(二)完善规划实施的管理制度,加强规划执法力度。

(三)运用经济手段,促进规划有效实施。

(四)运用现代科技技术,提高规划管理水平。

(五)加强规划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促使全社会重视土地利用规划,自觉执行规划。

南澳县国土资源局

篇6: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框架控制下,为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而进行的规划,是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技术措施。它既要以总体规划为依据和指导,又是总体规划方案在专项土地利用上的补充和深化,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专一性,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技术措施。一般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同时编制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以解决某类特殊方面土地利用问题,使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更科学和合理。若在不具备编制总体规划条件的地区或为结合解决当前某类任务时,可针对某一方面专门编制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如小流域综合整治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等。在内容的广度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超过土地利用专项规划,而在内容深度上,土地利用专项规划超过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一般可划分为土地开发、土地整治、土地复垦、土地保护和土地整理等几方面的规划,其任务是合理开发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生产率,保护土地生态环境,获得最优的土地综合效益。土地开发规划是通过对地区内具有一定开发潜力和开发价值的土地进行自然、社会、经济评价,确定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目标、方向和方式,确定土地开发规模,制定实现开发目标应采取的措施和途径。土地开发规划通常分为农用地开发规划和城镇土地开发规划。

土地开发是通过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技术措施等使各种未利用的土地资源,如荒山、荒地、荒滩等投入经营与利用;或使土地利用由一种利用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开发活动,如将农地开发为城市建设用地。

土地整治规划是指为改变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退化状况,保障土地永续利用而进行的规划。如水土流失规划、盐碱地整治规划。

土地整治是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的环境。主要包括水土流失地的整治、盐碱地的整治、风沙地的整治、沼泽化土地整治、红黄壤综合整治等类型。

土地复垦规划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占压等造成破坏的土地,根据社会经济生态条件,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方法,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土地复垦规划按其废弃地的类型可分为矿山开发废弃地复垦规划,煤矿塌陷地复垦规划,交通、水利等工程压挖地复垦规划,废弃宅基地复垦规划等。

土地保护规划是基于我国土地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这一国情提出的,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从保障土地生态环境或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为防止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及不合理占用土地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和保护措施。

土地保护分为土地产权(资源类)保护、土地用途(珍稀物种类)保护和土地质量(生态环境类)保护,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

土地整理规划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用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将土地利用的分布状况加以重新调整,通过调整使土地利用方式、强度和结构适应特定时期的特定目标,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国家措施。

上一篇:中国铁建中铁XX局XX有限公司电子公文管理办法下一篇:幼儿园教师师德自查自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