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规程

2024-04-08

土地利用规划规程(精选8篇)

篇1:土地利用规划规程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的补充规定和说明

(1987年2月21日全国区划委员会公布)

一、第九条 分类系统

(一)第6页表一中的水浇地:原含义“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的耕地。”系指有固定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保浇一水以上的耕地均为水浇地。

(二)第9页续表一中的特殊用地:系指居民点以外的国防、名胜古迹、公墓、陵园等范围内的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其他用地按土地类型分别归入规程中的相应地类。

(三)第12页续表一中的裸岩、石砾地:原含义“……其覆盖面积>50%的土地。”现改为“……其覆盖面积>70%的土地。”

二、第18条 境界与土地权属界的调绘

(一)境界系指国界及各级行政区划界。权属界系指村(大队)、农、林、牧、渔场,居民地以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界线。

(二)国界以国家标准划法为准。

(三)收集国有土地使用单位的土地权属证明文件、图件等资料。

(四)调查人员与相邻双方委派指界人员必须同时到现场指界及标绘,双方同指一界,为无争议界线;如双方所指界线不同,则两界之间的土地为争议土地,各方自认的界线同时在图上标清。

(五)权属界线的外业调绘。在调查底图(航片或地形图)上要标清权属界线拐点的位置。作为权属界线的线状地物,必须标明其归属。在底图上无法标清的权属界线必须绘制草图,并加文字说明。

(六)填写权属界线协议书。外业调查界线位置明确,没有争议的按规定格式填写权属界线协议书。协议书内容:(1)附图:标清各权属界线拐点及界线位置;(2)文字说明:说明拐点及权属界线的真实位置;(3)各方签字盖章。协议书一式三份。

(七)填写土地争议原由书。有争议的权属界线,要填写土地争议原由书。原由书内容:(1)附图:标清各方自认的界线拐点及界线;(2)文字说明:说明拐点及权属界线的真实位置,争议理由及提供的凭证;(3)签字盖章。原由书一式三份。

(八)争议土地界线的处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三条处理,处理后填写权属界线协议书。县级人民政府处理无效的,由土地管理部门做技术处理,其界线只供量算面积使用,不作权属界线的依据。

(九)铁路、公路、水利、工矿等企事业单位具有法律效力

权属界线证明文件的,应按文件确定的界线量算面积。

(十)各级按权属单位和行政区划进行汇总各类土地面积。

(十一)编制分幅土地权属界线图。土地权属界线图与工作底图同比例尺,其主要内容:

1.土地权属界线,包括作为权属界线(含争议界线)的线状地物和具有方位意义的主要线状地物。

2.权属界线(包括争议界线)的拐点。在其准确的位置上刺直径为0.1毫米的圆点,并用半径为1毫米的圆圈表示:(图上面积小于1平方厘米的单位除外)。界线用0.2毫米宽的实线标绘(争议界用宽0.2毫米长1.5毫米间隔0.5毫米的虚线)。拐点和界线的真实位置难以描绘者应用文字注明。3.权属单位全称,乡、县政府及村民委员会所在位置和名称。

4.行政区境界。

(十二)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中要写明权属界线调查的情况,结果及存在的问题。

三、第19条 地类调绘3中,补充规定:其他地类上图面积为15平方毫米。

四、第28条 量算精度表6中,把<100平方毫米划分成两档,即:<50平方毫米允许误差1/20 50-100平方毫米 允许误差1/30

五、第37条 检查验收内容2中,把“……不得大于表4

中误差的√2倍。”改为“……不得大于表4的中误差√2倍。”

篇2:土地利用规划规程

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的补充规定和说明的通知

(1987年2月21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区)土地管理部门、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土地资源调查办公室:

一九八四年九月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颁发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经两年多来的实践,各地普遍反映基本适合我国情况。但也有些条文内容不够明确和具体;还有个别地类含义、标准需加以补充说明。为此,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土地资源专业组在听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的补充规定和说明,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的各项规定,各地都应严格遵守,在不违反全国技术规程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和需要,作补充规定,并报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土地资源专业组备案。由各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牵头单位进行检查,如果发现有与全国技术规程不一致的,应立即纠正。

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的补充规定和说明

一、第九条 分类系统

(一)第6页表一中的水浇地:原含义“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的耕地。”系指有固定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保浇一水以上的耕地均为水浇地。

(二)第9页续表一中的特殊用地:系指居民点以外的国防、名胜古迹、公墓、陵园等范围内的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其他用地按土地类型分别归入规程中的相应地类。

(三)第12页续表一中的裸岩、石砾地:原含义“……其覆盖面积>50%的土地。”现改为“……其覆盖面积>70%的土地。”

二、第18条 境界与土地权属界的调绘

(一)境界系指国界及各级行政区划界。权属界系指村(大队)、农、林、牧、渔场,居民地以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界线。

(二)国界以国家标准划法为准。

(三)收集国有土地使用单位的土地权属证明文件、图件等资料。

(四)调查人员与相邻双方委派指界人员必须同时到现场指界及标绘,双方同指一界,为无争议界线;如双方所指界线不同,则两界之间的土地为争议土地,各方自认的界线同时在图上标清。

(五)权属界线的外业调绘。在调查底图(航片或地形图)上要标清权属界线拐点的位置。作为权属界线的线状地物,必须标明其归属。在底图上无法标清的权属界线必须绘制草图,并加文字说明。

(六)填写权属界线协议书。外业调查界线位置明确,没有争议的按规定格式填写权属界线协议书。协议书内容:(1)附图:标清各权属界线拐点及界线位置;(2)文字说明:

说明拐点及权属界线的真实位置;(3)各方签字盖章。协议书一式三份。

(七)填写土地争议原由书。有争议的权属界线,要填写土地争议原由书。原由书内容:(1)附图:标清各方自认的界线拐点及界线;(2)文字说明:说明拐点及权属界线的真实位置,争议理由及提供的凭证;(3)签字盖章。原由书一式三份。

(八)争议土地界线的处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三条处理,处理后填写权属界线协议书。县级人民政府处理无效的,由土地管理部门做技术处理,其界线只供量算面积使用,不作权属界线的依据。

(九)铁路、公路、水利、工矿等企事业单位具有法律效力权属界线证明文件的,应按文件确定的界线量算面积。

(十)各级按权属单位和行政区划进行汇总各类土地面积。

(十一)编制分幅土地权属界线图。土地权属界线图与工作底图同比例尺,其主要内容:1.土地权属界线,包括作为权属界线(含争议界线)的线状地物和具有方位意义的主要线状地物。

2.权属界线(包括争议界线)的拐点。在其准确的位置上刺直径为0.1毫米的圆点,并用半径为1毫米的圆圈表示:(图上面积小于1平方厘米的单位除外)。界线用0.2毫米宽的实线标绘(争议界用宽0.2毫米长1.5毫米间隔0.5毫米的虚线)。拐点和界线的真实位置难以描绘者应用文字注明。

3.权属单位全称,乡、县政府及村民委员会所在位置和名称。

4.行政区境界。

(十二)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中要写明权属界线调查的情况,结果及存在的问题。

三、第19条 地类调绘3中,补充规定:其他地类上图面积为15平方毫米。

四、第28条 量算精度表6中,把<100平方毫米划分成两档,即:<50平方毫米允许误差1/20 50—100平方毫米 允许误差1/30

五、第37条 检查验收内容2中,把“……不得大于表4中误差的√2倍。”改为“……不得大于表4的中误差√2倍。”

篇3:构建土地发展权优化土地利用规划

一、建立土地发展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 土地发展权的内涵

土地发展权这在西方国家是一个很普通的观点:土地拥有者往往是既有土地所有权,又有土地发展权,这样的土地拥有者在其自己所拥有的土地范围内可享受自主开发建设,自主耕牧,自行开采矿山等权益。如遇国家需要占用其土地,国家必须向其购买土地发展权和征用土地所有权;但也有很多土地拥有者只有土地所有权而没有土地发展权,这样的土地拥有者只能对其拥有的土地范围内进行延续的使用,而不能改变其使用性质,如耕牧只能耕牧,就不能建设或开采,如需建设或开采、开发,则必须向政府购得土地发展权。

土地发展权是对土地在资源利用方面改变原有的利用形式,进行再开发的权利。是突破原有的土地利用形式,在空间维度上向纵深方向发展,在使用上变更土地用途之权,是一种未来土地使用性质权益变更的获利性,它是一种不动产的物权。

2. 土地发展权的必要性

(1)建立土地发展权制度有利于促进基本人权建设。发展权是一项普遍的、基本的人权,不仅得到国际社会的确认,而且我国已将“发展”定为国家的“第一要务”,土地发展权制度建设是促进基本人权建设的重要举措。

(2)建立土地发展权制度促进社会利益最大化,是追求社会公平的需要。伴随着所有权的社会化,国家为了实现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土地用途管制制度限制土地所有权的行使,来保护农地、营造良好的环境。但是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自身带来了土地所有权人之间的不公平。一部分土地所有者对土地的利用受到限制,不能够以更有效益的方式利用土地,如将低收益的农业用地转变为收益颇高的商业用地,这部分土地所有者遭受“暴损”;而另一部分发展不受限制的土地所有者,却因为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带来的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获得暴利。发展受限制地区的人民牺牲了发展权益,为社会提供了良好环境、开敞空间等公共物品,反而遭受暴损;可发展地区的土地所有者为了私利开发利用土地,却获得暴利。这种现象显著不公平。如果设置一种产权将保护生态环境的外部性行为内部化,由可发展地区的土地所有者对发展受限制地区土地所有者进行补偿,则可实现社会公平,并且激励良好环境、开敞空间等社会公共利益的提供。

(3)建立土地发展权制度也是土地管理的需要

土地发展权的缺失,造成土地使用权权能的模糊、空洞,导致其出让、转让、出租和抵押等市场交易活动不规范,城市土地发展和农地被征用等所发生的土地增值无法以产权的形式进入市场,巨大的土地增值收益无法有序流动。同时,地方政府多重目标导致的短期化、寻租等不规范行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土地发展权作为作用于土地使用性质变更的财产权,为土地管理优化开辟了一条新径。

3. 土地发展权的可行性

科学发展观为土地发展权制度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所包含的基本内容———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都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蕴涵着深刻的理性思考,体现一种完整性、系统性的发展观念。科学发展观是上升到更高的科学理论层次,认识、说明和力图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土地发展权的设置提供了理论指导。其次国外配置土地发展权的实践做法为我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再加之我国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强了对土地发展权的研究,出版或发表了不少相关研究成果,为我国土地发展权制度的建立做了必要的理论探讨和铺垫。

二、土地利用规划存在的现实问题

1. 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侧重保护耕地的面积不减少这一出发点,对于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本应无可厚非。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传统的农用地管理方式不足以控制农用地的大量流失,严重束缚了经济发展的脚步。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要求我们多视角地审视农用地的利用。中国已驶入城市化进程的快车道,城市用地向农村扩张已是不可阻挡的趋势。然而由于历史与制度等原因,农用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一再激化,面对这一难题,作为“龙头”的土地利用规划应该何去何从,值得令人深思!

2. 缺乏公众参与。

据调查,群众普遍认为规划是政府行为,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无关;而规划人员也为了节约成本以及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不会积极主动吸引公众参与规划,即使有了“公众参与”也并没有代表性,参与程度、层次较低。以至于规划方案制定后才发现很多不合时宜的地方,严重失真。

3. 土地利用规划存在着效率和公平问题

(1)土地利用规划本身面临的效率问题主要有:土地利用规划机构很难准确地知道各种用途土地的最优需求量,特别是公共物品供给的最优顺序,面临来自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最终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不一定是效率最大化。

(2)土地利用规划本身面临的公平问题主要有:土地利用规划往往导致一些人蒙受意外损失而使另一些人获得意外收益。土地利用规划一旦划定不同的规划分区,处于不同规划分区中的土地财产就具有了不同的市场价值。那些处于规划商业区内的土地拥有者,如果不做限制,他们就可以由于自己土地所处的位置不劳而获地得到意外收益,而那些处于限制开发区的业主则要相应地承受意外损失。显然,这其中存在显失公平的问题。其次,土地利用规划会使土地价值发生变化,从而会刺激开发商通过寻租活动修改土地利用规划方案以谋取利益。

三、构建土地发展权优化土地利用规划

1. 有了土地发展权,就可以从行政和产权两方面明确界定政府的土地管理权限,维护土地规划的法律权威性。

土地发展权是土地使用性质变化发展的财产权,是一项目的性,功利性非常强的制度,是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依据。因此土地用途的更改受到产权和法律的保护,任何政府组织和个人不能肆意变更土地用途。土地规划就是对土地开发用途的产权界定,具有法律权威性。必须建立对政府土地开发权限的行政和产权双重约束机制。各级政府官员应该遵循土地发展权的产权法律规定,明确各自在城市土地开发中的权能权限,不能破坏土地规划的法律权威性和非法干预土地用途变更。

2. 构建土地发展权市场运作机制,增强市场调节作用,促进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和完善。

土地发展权市场运作指在土地发展权国家源头供给的前提下,由行政单独配置划拨土地发展权向政府与市场双重配置土地发展权转换。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借助经济手段对土地发展权配置的调整和弥补,通过支付土地发展权取得成本,提高使用土地的门槛,从而达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保护农用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开敞空间的目的。最终促进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和完善。

3. 建立土地发展权的产权运作流程,优化土地开发利用管理流程。

土地发展权的产权运作流程:创设、让渡、变更和灭失。依据土地发展权的产权运作流程,土地开发利用操作流程进行如下优化:一、界定现行土地利用现状和利用主体利益,确定土地使用性质变化发展的具体内容。二、对土地使用现状变化发展进行行政和产权双重管制,有效管制土地发展权的授予、让渡、出让等行为。三、政府对土地开发密度、强度和用途进行管理,并审批土地开发者土地开发用途变更的申请。四、确认土地发展权因法律或事实原因的不存在,进行土地发展权回收管理,处理相关产权纠纷。

摘要:文章以构建土地发展权为视角,分析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我国应该建立土地发展权。有了土地发展权,就可以从行政和产权两方面明确界定政府的土地管理权限,维护土地规划的法律权威性;构建土地发展权市场运作机制,增强市场调节作用,促进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和完善;建立土地发展权的产权运作流程,优化土地开发利用管理流程。

关键词:土地发展权,土地利用规划,综述

参考文献

[1]王群,王万茂.《土地发展权与土地利用规划》.资源论坛[J]2005,10:28-30.

[2]王小映.《论土地利用规划的效率与公平》.国家行政学院学报[J]2003,3:14-17

篇4:土地利用规划规程

关键词:土地资源;土地利用规划;调查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4-95-1

1 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利用规划概述

通过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调查能够对一个地域的农业自然资源做出综合评价,从而判断一个地区的自然生产潜力。通过土地资源调查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一个地区的土地资源情况,从而能够更加合理地制定土地资源开发计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现代化的发展角度来说,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是基础,通过系统化的全面调查,能够明确各项工作的开展进程。从土地资源的开发角度来看,土地资源调查和规划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土地资源调查是多种农业自然资源的综合,也是最终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和前提。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资源调查的直接应用成果,土地利用规划主要表现在对土地的空间形式、承载方式以及用途等方面综合分析土地的利用目的,从而能够以最佳的结构比例及最佳的组合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利用。通过土地资源利用的规划能够增强土地利用的效率,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避免盲目性,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使得土地利用规划更加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土地利用规划首先要从国家、集体及个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其次是要与当前的社会科技水平和经济发达程度相吻合,再次是要综合考虑土地的实际情况,避免过度开发,四是要制定出系统的综合计划并且考虑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理措施。

2 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内容

基于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目标,土地资源调查主要应该包含三个主要内容,分别是首先要明确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其次是要调查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尤其是要对土质进行勘测,再次是要综合调查社会、经济、技术的实际条件和环境。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不仅反映了土质情况,还反映了长期以来的社会历史演变,是对生产水平和人类对自然改造的客观反映。从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来看,是要通过调查来了解土地的开发程度,只有基于土地利用现状的土地利用规划才是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现状的具体内容应该从土地利用的结构、土地利用的方式以及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来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途径主要是通过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表来实现的。

土地质量的调查是对土地开发潜力的深入考察,是土地生产能力和综合属性的综合体现,也直接表现了土地各个要素之间的综合特征。土壤的综合质量会直接影响土地利用规划的结果。土地质量调查是土壤本身特性的调查,这与该地域的光、热、水直接相关,不同的光热组合之下会形成不同的土壤特征。土地质量调查还需要对土地类型的相关组合进行描述,分别是对土壤的酸碱度、土壤肥力以及土层的厚度和坡度、高度等进行综合调整。

土地资源调查的第三项内容便是土地利用的社会条件、经济条件以及技术条件的调查,即主要综合考虑土地的周边环境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和调查。社会需要是首先进行土地资源开发的前提条件,土地资源的开发也需要有客观的经济和技术条件支持,从供需环境、价格因素以及市场环境等方面综合考虑土地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和价值。总之,通过土地资源调查能够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奠定基础,是土地资源开发的关键和前提。

3 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应用意义

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生存的空间日渐狭小,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也更进一步地凸显出来。土地资源的研究开发起源相对来说比较晚,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来看,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研究成果,因此使得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开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但土地资源的开发和研究终究会是一个长期性的持续工作,必然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调查的应用目的是明确的,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土地资源调查能够对一个地区的土地资源状况作出评价,并且要结合当地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技术等多种因素对自然资源进行综合考虑。土地资源调查与其他自然资源调查是相辅相成的,共同组成了一个系统,是国家规划资源配置重大决策的关键性依据。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也具有直接的联系,土地资源调查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基于土地调查的土地利用规划才是符合实际应用情况的,才能因地制宜。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查能够减少在土地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决策性失误,避免出现过度开垦或资源利用不合理,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破坏自然环境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周步国.务实创新,开创国土工作新局面[J].金山,2011,(7).

[2] 曹明德,黄东东.论土地资源生态补偿[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3).

[3] 张睿.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法律规制[D].福州大学,2005.

[4] 胡小健.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编制的若干思考[A].“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集(下册)[C].2004.

篇5:土地利用规划重点

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基础上,针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要求,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

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的依据:

1、区域土地及其相关资源状况;

2、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要;

3、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区域生产力的布局;

4、保障人民生活与社会安定的需要等。

土地质量评价:

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类别,以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评价原则:

1、针对性原则

2、永续利用原则

3、效益原则

4、因地制宜原则

5、综合性原则

6、当前适宜性与潜在适宜性兼顾原则

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投入条件下,土地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力和提供效用的能力。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表现为在一定土地资源总量约束条件下,依据既定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调整和转换,最终达到土地资源在地区间和部门间的有效分配和再分配。

土地利用分区: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土地利用分区与土地利用布局 :

相似:它们都是在某一区域内,对工业、农业、城镇、交通运输线路等各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利用方式在空间上进行安排;都是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并确定土地的不同功能和区域分工。

不同:土地利用分区主要任务是划分各种用地区,规定各种用地区土地的基本用途或主导功能,土地利用原则和管理措施,而土地利用布局主要任务是确定各类用地的比例、规模、空间位置和界限。它们紧密相关,互为依据,互相联系。

分区方法

(1)综合分析法(2)主导因素法(3)叠置法(4)聚类法

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主要内容:

(1)分析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2)城乡居民点体系的基础条件分析;

(3)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4)城乡居民点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 ;

(5)城乡居民点体系职能结构;(6)城乡居民点体系空间结构 ;

(7)农村居民点体系的结构与布局

居民点规模:居民点规模依据不同的目的可以有不同的衡量标准,一般来讲,居民点规模具有人口规模、用地规模、活动规模和辐射规模。

城市规模弹性 :是指城市的人口与占地规模应有一个变化幅度。

城市规模弹性自由度:规模的最大与最小两者极限值的变化幅度。

居民点用地规模的预测

1.历史推断法2.规划指标法

3.分区测算法方法4.模型预测法

居民点布局方法:(1)线性规划法;(2)力多边形法

居民点布局方案择优:

(1)指标比较法(2)运输重心法(3)分级评分法(4)费用比较法

交通运输用地指居民点以外的各种道路及其附属设施和民用机场、港口码头用地,包括护路林用地。

规划的内容:

交通运输量预测、交通运输方式选择、交通运输网络布局和交通运输用地规模的测算。公路选线:根据路线基本走向和技术标准,结合地形、地质条件,考虑安全、环保、土地利用和施工条件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通过全面比较,选择路线方案的全过程。

选线原则 :

一是要适应远景交通流向和运输量的需要;

二是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使路线布置在地势高燥、地质良好,便于施工的走向上,并符合工程技术要求;

三是要根据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状况,做到路线顺直短捷,节约用地;

四是要与其他交通线路布局协调统一,形成一个较为完善合理的交通网;

五是要经济合理,一方面要在不增加工程造价的情况下,尽量提高技术标准,或在不降低技术标准的情况下,尽量降低工程造价;另一方面要综合考虑提高工程经济效益和运营经济效益,选择既经济又合理的选线方案。

选线方案择优 :

公路选线时往往会出现几个方案,必须通过对整个路线或某段路线的不同方案进行经济评价,以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最优方案。

评价时可采用下列三项指标:

①道路的工程造价 ②年度运营费用③占地面积损失

第十章 水利工程用地规划

水土资源平衡就是综合考虑地区内水资源的供应能力和需求状况,分析本地区水资源的余缺情况,合理协调水资源的供求关系,以寻求水土资源的平衡。

水土资源平衡的重要作用:

(1)水土资源平衡是进行水资源的区域再分配,是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重要依据。

(2)水土资源平衡是确定水量调节措施,兴修水利工程措施的基本依据。

(3)水土资源平衡是确定土地利用方式的重要依据,土地资源的利用是受水资源制约的,通过水土平衡计算,可以根据水量的余缺情况改进土地利用方式,以达到水土资源的最佳配合。

一个完善的灌排水工程系统应包括渠道取水枢纽、输水配水系统、田间调节系统、排水汇水系统和灌排渠系上的建筑物。另外,在丘陵山区,包括塘坝蓄水工程;在平原低洼地区包括堤防、圩垸和排水枢纽工程。

骨干渠道输水工程用地规划

常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干渠沿等高线布置,采用较小的纵坡,支渠则垂直等高线布置

(2)干渠垂直等高线布置,其纵坡比降视地面坡度而定

(3)合理穿绕布置(4)河网化布置

耕地详细规划 :

耕地组织形式:

指实施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轮作制度的耕地利用方式。

(一)轮作田区组织形式(固定轮作或分区轮作)

所谓轮作田区是指作物轮换种植的基本单元。在轮作田区之间按照一定的顺序,在时间和空间上轮换种植作物。

(二)耕作田块组织形式(单田轮作)

耕作田块组织形式是在同一块耕地上按时间先后安排作物的轮换顺序,各田块之间不存在作物的轮换关系

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

基本农田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原则:

1、切实保护耕地原则

2、综合协调原则

3、双轨并行原则

4、区域完整性原则 程序:

1、耕地现状和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分析

2、耕地需求量预测

3、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确定

4、基本农田的分布

5、规划成果整理和绘图

主要成果:

①乡(镇)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图

②行政村土地利用现状图

③乡(镇)区域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

④行政村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

⑤土地分等定级图

⑥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工程建设规划图

⑦乡(镇)和行政村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说明书

土地整理规划 :

土地整理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调整与治理。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

土地整理的范畴和程序

(一)土地整理的范畴

可分为农地整理和市地整理;农地整理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农田整治、农地改造、地块调整、土地结构调整、宜农荒地的开发、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二)土地整理的规划程序

1.选择土地整理单元

2.编制土地整理规划

3.审批土地整理方案

4.组织土地整理实施

5.土地整理成果检查验收

废弃地复垦规划

(一)复垦规划的原则:

1、复垦应因地制宜,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协调发展

2、弃地复垦要和生产建设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并结合生产情况逐年实施。

3、复垦规划要与城镇(村)、道路水利等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做到地区建设布局合理化,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美化环境,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4、复垦要与矿区和邻近企业的排矿、排土、排灰、排渣等统一规划充分利用排放的废弃物充填挖损、塌陷的土地和地下采空区,既避免排放的废弃物另行占压土地,又解决了挖损、塌陷土地和地下采空区的充填物。

(二)复垦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1.现状调查 2.复垦预测3.确定复垦方向和治理目标4.编制复垦总体性规划

5.编制矿区土地复垦小区试验规划 6.编制复垦实施计划

7.开展复垦效益评价8.编制复垦规划成果

土地整治规划 :土地整治系指改变土地利用的不利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措施。土地整治规划是指为了使土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人为地创造土地生态良性循环的途径和措施的总体安排,称做土地整治规划。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

1、规划分析

2、现状调查、分析、评价

3、环境影响识别

4、环境目标确定

5、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规划方案影响预测、分析、评价

7、提出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8、评价结论和说明

9、监测与跟踪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① 规划分析② 环境现状调查、分析与评价 ③ 环境影响识别、环境目标确定、评价指标;④ 环境影响预测、分析、评价 ⑤ 拟定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

⑥ 公众参与 ⑦ 监测与跟踪评价

土地利用规划成果资料内容;

1、土地利用规划图

2、土地利用规划说明书

3、技术和法律文件及其他调查资料

4、施工图及实施计划

土地利用规划图的编制:

(一)土地利用规划图的编制程序

以复制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工作底图。在设计程序上,分为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两个阶段。初步设计阶段,规划人员将所规划的内容,从“骨架”性项目到具体项目,逐项绘制到图上,要求界线基本准确,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出整个规划设计的意图。要求对整个规划方案或某些单项(部分)设计项目,提出几个不同方案,以供进行比较选择,并经过领导审 议和群众讨论,形成规划草图(初步设计图)。技术设计属精确设计,在优质复制图上进行,要求对各规划项目进行精确的设计。无论是界线或面积,在图上都应准确无误,并可按技术设计图来计算面积和进行现场定界工作。

土地利用规划说明书的基本内容

(1)前言。(2)基本情况。

(3)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包括土地利用战略目标、任务、措施等。

(4)土地利用供需平衡。包括土地需力、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等。

(5)居民点、交通运输、水利工程等

(6)农业用地规划。包括耕地、园地用地规划。(7)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篇6: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探讨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探讨

首先分析了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及实施中的一些问题,然后从法律和我国规划运作体系的.角度对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地位、规划内容进行分析,提出统一规划的要求;在分析的基础上优化了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并就各规划在时间、空间和规划任务方面的衔接进行论述,提出土地利用规划运作的要点.

作 者:黄宏胜 钟海燕 赵小敏 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西,南昌,330045刊 名: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3)分类号:F301.2关键词:土地规划 规划体系 探讨 统一规划

篇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简称“两规”

现实中存在问题:

1、两个规划的协调情况

从实践中可以看出规划管理和土地管理部门以及两个规划之间不协调的比例很大 ,管理部门之间的不协调更造成了规划编制的不衔接。

2对两个规划地位及关系的争论

3两个规划的用地分类标准不一致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的差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行政区域内全部土地的利用结构及其布局所做的安排,对各项用地规划具有指导和制约作用;而城市总体规划则具有局部性,它着重于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内的建设用地的分类及其布局的安排,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来看仅是一个部门用地的规划。由于城市用地只是土地利用中的一种类型,因此两个规划存在有“点与“面”“, 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如果忽视两者的差异和关系,将导致两者在规划思路和规划结果上的矛盾,突出表现为:城市总体规划仅从城市本身的建设出发,城市的建设不考虑区域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即不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限制,从而造成了城市建设用地过分扩张,不断侵占耕地。

“两规”不协调对规划实施的影响

1编制不同步“, 两规”城镇用地规模的规划结论缺乏可比性。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水平影响用地规模的控制效果

3地方政府对“两规”的偏好和认识水平不同,影响“两规”协调实施

两规协调的途径:(具体自己展开)

1实行规划的同步编制

2人口规模预测的协调

3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目标统一

4用地布局上的宏微观协调

5两规”实施一致有效

6城市发展方向协调统一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存在的矛盾

从目前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看,二者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相互不一致,脱节甚至冲突的情况给规划的审批管理和实施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更为严重的是土地资源没有依照规划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 两项规划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负责两种规划编制的行政主管部门不同

当前,我国许多城市的土地利用管理由两个不同的部门负责 国土资源部门管理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建设规划部门负责城市规划 虽然国务院对两个部门的职责作了明确分工,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方面又存在着职能交叉 两个部门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在用地功能布局 用地规模等。重大原则问题上缺乏交流 信任和支持,使两种规划出现相互不一致 脱节甚至冲突的情况,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也存在 两张皮 现象,给实际工作带来很大影响。

1.2 两大规划的目的 内容不同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土规、划的组成部分,是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土地本身的适宜性,对土地资源的开发 利用 整理 复垦 保护等在时间空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

1.3 编制规程和工作路线不一致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一般采取从总体到局部 从上到下逐级进行的方法,而城市规划采用、的是从上到下与从下到上相结合的工作路线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强调土地尤其是耕地的保护,耕地占用和保护指标的分配采取自上而下层层下达的方式,不得突破,带有很强的计划性 城市规划侧重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一般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分配计划指标要比城市规划的需求预测指标偏小。

1.4 规划期限不一致

明确两个规划的衔接的重点内容

篇8:规划土地利用的发展探究

一、我国现阶段城市化建设中土地资源利用所存在的问题

1、城市建设与土地管理不相适应

加快城镇建设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大举措之一, 同时强化土地管理也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我国目前虽已形成了比较配套的城镇建设和土地管理法规体系, 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各地市实际情况的千差万别, 城镇建设与土地管理之间仍存在着一些不相协调的地方。一是土地利用规划与城镇发展规划不相适应。即现有建设需求同土地供给的矛盾, 也是两个规划在编制过程中部门间缺乏沟通衔接的问题。城镇建设以总体规划为依据, 由城建管理部门负责制定, 而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管理部门负责制定, 由于双方在制定规划时未能充分交流, 使得两个规划存在不相协调的部分, 这就会对今后的建设管理造成不利影响。二是土地管理与建设规划管理步调不够一致。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土地管理和建设规划管理程序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 但是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两部门之间相互配合不力, 导致两个方面的管理时常脱节, 对城市建设和土地管理造成影响, 不能保证城市建设有序进行, 或者造成办事效率低下影响建设速度。

2、城市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中

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城市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经营城市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合理有序的城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是一个城市正常发展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必需的条件。但现在一些城市建设和城市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

二、空间规划概念和内涵

1、空间规划概念和内涵

1997年欧洲空间规划制度概要中对空间规划做了如下定义:空间规划主要由公共部门使用的影响未来活动空间分布的方法, 它的目的是创造一个更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关系的领土组织, 平衡保护环境和发展两个需求, 以达成社会和经济发展总的目标。土地利用规划是一种空间规划, 现在土地利用空间规划则强调社会与环境和谐发展、城乡统筹兼顾, 在空间配置的过程中要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规划重点。

2、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布局相关理论

自1980年代以来, 我国在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布局的实践中已有很多重要理论。但是目前土地利用规划空间结构和布局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相关理论建设滞后于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践。我国规划方面的学者在1990年代便注意到环境污染、人口拥挤、资源枯竭等问题, 从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角度出发, 指出在进行土地规划的时候应当考虑到自然生态的需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俞孔坚提出的景观安全格局理论, 倡导的天地—人—神和谐的规划理念。还有很多学者就景观生态理论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做了研究。有些学者提出应将西方空间规划理论引入土地利用空间规划当中, 以期能够为土地空间配置注入新的理念, 如田园城市理论等。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 土地利用矛盾日益突出, 将田园城市理论引入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实践中, 对我国国情就更具有实践意义。有学者认为加大公众参与将利于使得规划过程更加简单有效, 如何提高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效率渐成为研究热点, 目前这一理论的研究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

3、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布局过程和方法

石英等在研究北京市平谷区王辛庄镇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时, 引入遗传算法进行规划, 得到了多种规划方案。实践证明采用遗传算法可以解决土地利用空间规划非线性、规模大得多的目标优化问题, 且更加客观、量化, 得出多个方案以供选择。王新生等将模拟退火算法应用于湖南省长沙市暮云工业区的用地规划中, 结果表明模拟退火算法具有不受连续性、导数存在等约束条件的限制, 以及算法快等优势, 在解决非线性、高维的土地空间规划问题时都可以采用。赵晶将细胞自动机与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 对上海中心城区边缘带进行模拟预测, 具有借鉴价值。张明媛将GIS与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 进一步完善了GIS运用于土地利用动态分析的理论与应用。

相对于在大尺度研究上用到的土地利用变化及效应模型 (CLUE) , 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效应型 (CLUE-S) , 在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化的研究中有着更加广泛的应用。蔡玉梅等在研究邯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时利于了CLUE-S模型, 结果表明CLUE-S模型在模拟小尺度地区近期的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具有一定的优势, 能够解决不同空间尺度上面的土地利用空间分配问题。鉴于CLUE-S模型在模型小空间尺度上面具有的优势, 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不断开发扩展, 扩大其应用领域。CA模型更多的是应用于模拟城市扩展。

三、结论

在理论研究上, 完善与深化目前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相关理论, 形成严密的土地空间规划科学理论体系。目前, 由于缺少成熟的空间规划理论和方法, 在进行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实中难以把握规划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往往造成规划方案难以与实际发展相适应。因此, 迫切需要加强土地利用空间规划相关理论研究, 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体系, 从而进一步指导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在研究视角上, 应树立“统筹兼顾”“以人为本”“理性发展”“弹性规划”“动态规划”“绿色规划”等理念, 从多目标、多视角、多方案的角度出发, 采取综合方法和手段, 力求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配置出最优方案, 最大限度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上一篇:什么叫文员下一篇:写选择的记叙文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