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觉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合同

2024-04-10

贡觉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合同(通用8篇)

篇1:贡觉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合同

贡觉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合同

甲方:贡觉县人民政府

乙方:北京苍穹数码测绘有限公司

合同编号:2012018签定地点:

为做好贡觉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经合同双方友好协商,本着平等、自愿原则,双方就贡觉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签订本合同,以明确职责,强化责任,供合同双方共同信守执行。

一、承包事项

甲方将贡觉县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承包给乙方,乙方成立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以下简称“规划编制”)项目组,承担贡觉县规划编制的具体工作。本合同所列项目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包。

二、编制依据

该项目编制依据《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办公室(藏国土资办发[2012]66号)》、昌都地区国土资源局(昌国土发[2012]269号)文件及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的政策文件。

三、成果质量及项目技术要求

1、乙方应按照国家和西藏自治区有关文件精神和相关规程、要求和甲方的要求开展工作,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工作方法,丰富成果表达形式,使规划成果既要符合国家、自治区主管部门的相关技术规定,又要切合贡觉县实际,体现本地特色,突出科学性和可行性,并保证通过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主管部门组织的评审验收。

2、专题研究、规划大纲、规划信息数据库建设及规划成果的技术要求以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国土资源部门的要求为准。

3、本合同履行期间如国家和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就本合同委托项目出台新的技术规范和要求,则合同项目技术要求按新的标准执行。

4、本合同项目的阶段成果及终期成果的合格标准:成果质量达到合格以上,并通过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两级国土资源部门的审查认定;规划信息数据库严格按西藏自治区要求建设,以通过验收交付使用为准。

四、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一)、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负责规划编制的行政组织工作。落实领导小组和部门联络员,成立规划编制办公室,抽调人员配合乙方开展工作,进行工作部署,搞好上下协调,督办工作进展。

2、负责协助规划编制所需资料的收集。向乙方提供现有条件下能够提供的基础数据和相关图件,对乙方因编制工作需要开展补充调查的做好行政协调。

3、对乙方参与项目的技术力量进行审查并有权要求乙方更换或调整技术力量;随时对项目的工作进度、质量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要求乙方按甲方要求进行整改。

4、负责解释项目技术要求,对规划的阶段性成果进行审查,向乙方提出修改意见。如国家对项目技术或成果要求发生变更,应及时通知乙方。

5、邀请政府领导、相关部门、规划专家和社会公众对规划专题研究成果、规划大纲、规划初步方案和规划成果进行论证、评议、评审,并出具相关修改意见,所涉及的相关费用由乙方承担。

6、为乙方人员在贡觉县工作期间食宿、交通提供便利条件,涉及的费用由乙方自理。

7、根据本合同约定及时向乙方支付项目工作经费。

(二)、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按甲方要求组织相应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条件成立项目组,明确专人与甲方联系,并应将联系人姓名及联系方式告知甲方。

2、按照相关技术要求完成合同项目的各项工作与任务,配合甲方的监督检查并及时提供相关资料,最终确保通过项目评审与验收。

3、制订分阶段规划编制业务工作计划,经与甲方协商一致后执行,对

规划编制工作中应由甲方解决的问题,及时与甲方进行沟通,并提出具体要求,保证工作正常开展。

4、负责贡觉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专题研究和规划大纲的编制工作;负责规划成果的整理工作,按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要求向甲方提交成果的正式文本、图集及电子文件,并负责建立规划信息管理系统。

5、妥善保管甲方提供的相关资料、数据和图件,保证不得泄密、不得用于本项目外的其他用途,项目完成后全部返还给甲方。

6、负责承担规划期间的一切费用,包括办公、食宿、交通、差旅、正式成果印刷、规划信息数据库建设(按要求进行建设,并提供相应软件)。

7、负责对甲方规划信息数据库系统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8、不得将本合同项目转包第三方。

五、规划编制工作时间安排

本合同签订后,乙方进驻贡觉县开展基础资料收集、整理工作,2012年11月底前完成所有工作。

如果在工作过程中,因上级主管部门的安排和部署发生变化导致阶段性工作提前或延期的,乙方完成规划编制的工作期限相应提前或顺延。但乙方应提前通知甲方,并得到甲方认可。

六、规划编制成果要求

乙方按有关技术规程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完成左贡县规划编制的具体技术工作,应向甲方提供下列成果资料;

1、专题研究报告(共计四个专题,由甲方确定具体研究课题)

(1)《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研究》;

(2)《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研究》;

(3)《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研究》;

(4)《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研究》。

2、规划文本成果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

3、图件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2)土地利用现状图;

(3)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

(4)基本农田保护区图;

(5)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图;

(6)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图;

(7)其他各类专题图件

4、规划信息数据库

按照国家的技术标准要求,将各种规划成果建成规划信息系统数据库。成果内容包括文字成果和数据成果。

⑴文字成果:建库工作报告、技术报告、技术总结;

⑵数据成果: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文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文件、城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文件、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文件、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数据文件、土地规划数据库建库文档数据文件;

⑶按照国家要求提供的其它相关文字和数据资料。

5、以上成果均需提交纸质成果9套,光盘形式的电子文档3套,纸质主要保证自治区、地区各2套,县5套,光盘配套文字采用Microsoft Word格式,表格采用Microsoft Excel格式,图件采用shape格式提交。

6、以上成果资料要按照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国土资源部门要求建立相应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数据库,经验收合格后交付使用。

如规划成果需要调整,以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办公室(藏国土资办发[2012]66号)》、昌都地区国土资源局(昌国土发[2012]269号)文件及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要求为准。

七、项目成果知识产权及保密要求

履行本合同所形成的全部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归甲方所有,未经甲方许可,乙方不得擅自出版、发表、转让(借)、复制或利用。

八、工作经费及付款方式

乙方承包贡觉县级(规划到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含规划数据信息库建设),双方一次性商定承包工作经费总额为:人民币30万元(大写:叁拾万元整)。

工作经费按乙方工作进度支付,具体支付时间如下:

1、乙方进场工作后10日内,甲方向乙方付款40%;

2、完成规划大纲的编制和规划成果编制,提交甲方评审通过后10日内,甲方向乙方付款20%;

3、自乙方成果验收通过之日起10日内,甲方向乙方付清余款。

九、违约责任

因甲方未能按时提供资料、未按时完成相关协调工作、未按期支付工作经费等原因致使编制工作延误的,乙方完成工作任务期限顺延。因乙方原因造成工作任务未在合同规定时间内完成,乙方应向甲方支付违约金,违约金按合同总金额的2%计。

因乙方提交的项目阶段性成果或终期成果无法通过评审认定的,甲方有权解除合同, 乙方应返还甲方已支付的全部项目价款,同时将已形成成果资料无偿提交给甲方。同时,向甲方支付违约金,违约金按合同总额的10%计。

甲乙双方都必须严格履行合同,无不可抗力因素不得毁约,否则除赔偿对方由此造成的损失外,另按合同总金额的10%处以罚款。

十、其它

1、本合同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签订合同附件,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2、双方因履行合同发生争议,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双方同意向人民法院起诉解决纠纷。

3、本合同一式陆份,经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甲乙双方各执叁份。

甲方:人民政府(章)乙方:北京苍穹数码测绘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签字):法定代表人(签字):

(或委托代理人)(或委托代理人)

联系电话:联系电话:***

全称:北京苍穹数码测绘有限公司

帐号:***05507585

开户银行:北京银行和平里银行

合同签订时间:2012年月日

篇2:贡觉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合同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准备工作阶段

准备工作包括成立规划领导小组和规划办公室,拟定规划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落实规划经费和人员,广泛收集已有的现状和规划资料等,具体包括:

1)组织准备

因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项综合协调工作,涉及到许多部门,所以土地总体规划应由当地政府来领导,成立由主管县长任组长,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土地管理部门,负责日常工作。规划办公室是具体编制规划的工作班子,应包括主要学科的科技人员,但更重要的是有适合做综合工作的专家。

2)思想准备

思想动员是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因为目前规划无用论的思想还相当普遍。思想动员首先要说明规划的意义、目的和作用。

3)业务准备

包括编制和批准规划任务书(或工作方案)、业务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落实经费等。

①规划任务书:要求明确规划的范围、时间期限、指导思想、目的、参与规划的部门、成果要求以及方法步骤、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等。

②工作计划:要求在明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任务的基础上制定,内容包括:详细列出需搜集的各种信息资料及来源,明确每一步骤的具体任务和方法,进行人员分工和业务培训,明确物资设备供应,作出费用预算,确定时间进度表,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等。

(2)调查研究阶段

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自然资料、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数据、图件、文件等资料。已有资料的不足部分或不准确部分,应进行必要的补查和核实。设置专题开展研究。通过上述工作,要对全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土地资源的优势和潜力,以及今后各项事业的土地需求量作出准确的预测,找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采取的方针与对策,编写《问题报告书》,为编制规划提供可靠依据。资料的质量对分析研究的结论是否准确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要通过资料的整理和对比,选择其中可靠程度高者加以应用。

1)确定土地利用问题

重点开展如下几方面研究

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了解土地利用的演变及其规律,目前土地利用的状况及存在问题。

②土地利用潜力研究。包括土地资源的自然适宜性,待开发土地的潜力,以及不同投入水乎下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裁潜力。③各部门用地需要量预测。根据规划期间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预测各部门用地的需求量。

根据以上三方面调查研究,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相对照,可以提出当前存在的和规划期间可能发生的各种土地利用问题。从而确定土

地利用总体规划所要解决的问题。

2)确定规划目标

根据当前和规划期间的土地利用问题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提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目标,即在规划期间,通过规划的实施所要达到的土地利用状况及效果。

(3)编制规划方案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在资料分析和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搞好用地分区,调整用地指标,把各项规划内容综合成为规划(初稿)、规划说明和总体规划图。有几个供选方案的,要筛选其中之一为正式方案。规划(初稿)要在产业主管部门之间、省市(地)县乡之间进行协调,还要邀请有关部门领导、专家以及有关人员进行论证,把好方针、政策和技术关。论证之后,规划(初稿)要送交同级政府审议,根据审议结果修改成规划(送审稿),依法报上级政府审批。

1)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主要探索如何解决土地利用问题,实现规划目标和完成规划任务的途径与步骤---即进行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在找准问题,提出合理的战略后,编写《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报告》,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中间成果,提交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有关专家审议。审议修改后,由规划领导部门审定,作为规划编制方案的依据。

2)编制规划供选方案

土地利用战略确定后,应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潜力

研究、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需求量预测结果,调整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综合平衡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编制土地利用结构平衡表,确定用地规划指标。全国规划中应列出各省的土地利用平衡表;在省级规划中应列出市、县的土地利用结构平衡表;市、县规划除编制土地利用结构平衡表外,还要画出土地利用分区图。

3)编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告和编绘规划图

规划方案确定以后,即可编写规划报告(草稿)。规划报告草稿完成以后,召开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专家等人员参加的评审会,对报告草案进行审议,根据审议意见修改后形成送审稿。

(4)规划审批和公布实施阶段

总体规划报告编制完成以后,要履行审批手续,形成一个规范性文件。根据审批程序,规划(送审稿)必须经各级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地方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须经地方人民政府审议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成后由地区级或省级土地管理部门主持技术验收和鉴定,根据专家们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再把规划主要成果(总体规划图和报告)提交县人民政府和县人大常绘会通过,并报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同时报送省级土地管理部门备案,最后由县人民政府正式公布实施。

篇3:贡觉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合同

1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需求

1.1 深入开展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 是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需要

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按照这个要求, 进行乡级土地的规划编制是为了落实中央精神, 同时发展地方经济、促进农村社会建设。美丽乡村建设顺应了广大村民改变农村面貌、改善生活条件、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 增加收入的强烈愿望。因而, 美丽乡村的建设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极大支持。由于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久性的任务, 不能一蹴而就, 就需要对乡级土地进行规划, 这是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

1.2 深入开展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 是加强当前乡村土地综合整理的需要

乡级土地的综合整理对于建设美丽乡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土地整理的重点是对农村的田、水、路、林、村以及工业建设用地进行综合整治。通过开展乡级土地整理工作, 进一步优化乡村用地的布局和结构, 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 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发展乡镇经济, 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 推进乡级土地的利用规划编制工作, 对于加快乡镇经济发展, 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 深入开展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 是实现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五级管理体系的最末端, 乡级土地利用直接关系到本区域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乡镇土地的规划编制对于加快本行政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完善乡级土地的规划编制, 对区域内土地的利用进行合理的规划, 正确处理好农村耕地和工业用地的关系。与此同时, 要对于区域内的绿化也要高度的重视, 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 要加大对植树造林等绿化项目的重视。

2 乡级土地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 我国乡级土地利用规划有了很大的发展。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合理分配, 总体规划

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是根据上级土地利用的总的编制要求, 同时结合本乡镇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对辖区内的土地利用进行合理的安排, 确定土地利用的主要目标以及发展的具体方向。此外, 要统筹安排好各方面的用地, 对用地的矛盾进行协调, 确定各类用地的规模。重点安排好耕地、环境保护用地以及生态建设用地, 对于其它工业用地以及基础设施建设, 要在保证总耕地面积的情况下, 合理规划。

2.2 优化结构, 促进生产

要确定好乡镇建设用地和土地的整理、复垦和开发的范围, 加强对用地结构和布局的引导。乡级土地的规划编制要优化结构, 正确处理好农业生产和非农业建设用地尤其是工业用地的关系。规划要基本上满足乡镇政府对本区域内各类用地的安排, 以降低社会发展的成本, 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真正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3 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

以往的土地总体规划遵循的原则是“自上而下, 上下结合”, 规划控制的指标一般是由上面层层下达的, 这对于处于五级管理体系最末端的乡级土地规划编制来说是极为不利的。乡级土地的利用规划是对上级总规划的落实, 应该具有自己独立的编制技术和编制规则。但在目前的情况下, 由于乡镇土地规划编制的技术以及资金的投入不足, 未能真正的实现乡镇一级独立的规划编制。此外, 由于主要采取的是闭门造车的方式, 只是按照上级的要求将指标逐渐的分解, 没有充分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乡级土地的规划编制不具有透明性, 缺少参与度, 这加大了进一步规划实施的难度。

4 美丽乡村假设背景下乡级土地的利用规划编制技术探讨

前面分析了我国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基本内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下面就如何创新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技术进行分析探讨:

4.1 建立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的数据库以及查询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计算机等科学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上的应用在逐渐的得到推广。乡级土地由于涉及的面比较广, 面积比较大, 用地类型比较多, 为了完善乡级土地的规划编制以及日常的管理工作, 应该建立土地规划编制数据库, 同时开发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查询系统。数据库的组成应该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规划文本数据、图形数据、表格数据以及图像文件和电子说明书。规划图形数据包含规划的种类以及规划的用途等, 规划的文本数据包括规划的文本和规划的说明, 规划表格包含说明的附表以及文本的附表。通过实地的考察以及征求各方面的意见, 将乡级土地的分配全部录入数据库, 这样便于日常的管理和查询。

当前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数据库主要采用的是Arc GIS模式, 这种模式具备其它数据库不具备的优点。它具有空间几何图形与数据同步编辑的功能, 还可以支持不同格式的数据以及对海量数据的有效管理。因此, 利用这种数据库可以非常有效的实现对土地的管理。首先要依据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现状数据作为数据库的源数据。通过技术手段将这些数据录入Arc GIS数据库。在乡级土地的管理中, 常常会遇到规划变更的问题。规划要素的变更一般会涉及到相关土地面积的计算以及合并问题。使用Arc GIS数据库, 可以非常容易的解决这个问题, 使得管理更加的有效率。

4.2 提升“3S”在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的作用

加强“3S”技术在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的使用。“3S”主要是利用计算技术作为技术载体的地理信息系统、远程系统以及全球定位系统。“3S”空间信息采集处理系统在国土资源调查以及管理中已成为最有力的技术支撑。“3S”空间信息采集处理系统具有实时性、精确性的特点, 能够精确的对乡级土地资源进行勘测, 进而实现数据化。但在目前的情况下, “3S”技术在乡级土地利用规划中的使用还处于刚起步状态, 主要的原因是缺乏相关的资金投入和技术。传统的方法不能实时的反映现状数据、图件以及变更数据的变化情况, 使得乡级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不能及时的反映出土地使用情况的变动, 不能对乡级土地的利用进行实时性动态性的监管, 保证数据的精确性。

“3S”技术中, GPS全球定位系统的使用可以很精确的将土地使用的位置进行精确的确定, 而RS技术可以实现全天候、实时性的远程监控, 对于乡级土地的变更情况进行精确的监测, 从而提供精确的数据, GIS地理信息系统, 是一门以地理学为依托而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能够非常方便的对数据进行采集、存储、更新、分析以及输出等操作。GIS技术把空间数据和属性信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主要通过人机交互以及可视化的模式才进行数据和属性信息的操作, 用户可以非常直观方便的读取图形以及理解图形的意义。在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 GIS可以将全球定位系统以及远程控制系统提供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得出精确的数据, 以便于日常的管理。

“3S”技术在乡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的使用, 对乡镇土地的变更进行实时的跟踪监测, 从而使得乡镇土地管制制度得到很有效的实施。只有这样, 乡级土地的利用规划编制才能够更加的科学, 进而有力促进乡镇经济社会的发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大背景下, 我国乡级土地的利用规划编制需要高度重视, 以便能够促进我国新农村的建设。由于乡镇土地涉及的面广, 用地类型比较复杂, 因此加强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技术创新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本文首先论述了美丽乡村建设大背景下, 我国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主要作用, 然后阐述了当前乡级土地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 最后分析了我国乡级土地规划编制的主要技术, 主要运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的“3S”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期待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我国乡级土地的利用规划编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徐忠国, 华元春, 倪永华.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技术探索——以浙江省为例[J].上海国土资源, 2014 (01) .

[2]王晓蒙.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自动化建设方法及应用[D].西南大学, 2013.

篇4:贡觉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合同

关键词: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编制方法;经验

中图分类号:TU91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6-0161-02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我国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层规划,它既是省、地级规划的具体落实,也是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的依据。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集中反映了县域土地利用在时间、空间、用途和数量上的变化,是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成果。目前,我国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正在稳步进行中,探索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编制意义重大。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概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以定性、定量、定位的方式体现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是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依据。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之间,表现为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所以在编制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做到图数一致,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谓数,即指一个县的各种土地面积的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变化情况;所谓图,即指这些数布局在什么地方,其形状、位置、面积、质量及利用方式与程度等。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不仅可以为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了解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科学参考,同时也为海内外各界人士了解该地区的投资环境提供了方便。

2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内容

根据地图所反映的内容分类,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属于专题地图,其主要内容有2个,即地理基础要素和专题要素。

①地理基础要素:一般包括行政区界线、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图斑、主要地名、等高线(计曲线),高程点及注记、地物要素及注记、风景旅游点及文物古迹、主要矿藏、地质灾害易发区、交通能源等线性基础设施、河流水库等水利基础设施、蓄洪滞洪范围等标识。其标识方法除应符合《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2009年5月),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编绘图件的相关标准。

②专题要素:主要包括占地面积大的用地单位的权属界线、规划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位置与范围、地类界线、土地用途分区及界线、中心城区规模控制线和扩展线、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区范围等,图面配置要素包括图名、图廓、图例、风玫瑰、比例尺、面积汇总表、相邻行政区及界线、县级行政区域在上一级行政区域的位置示意图、规划期限、坐标系统、高程系统、编图单位、编图时间等。

根据《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2009年5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编绘的主要内容为土地用途分区。土地用途区应依据土地用途管制的需要而划定,原则上各用途区不相互重叠,土地用途区可不覆盖规划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具体分为八大用途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地区、林业用地区、牧业用地区、城镇村建设用地区、独立建设用地区、风景旅游用地区、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编制的方法

传统的手工方式存在可变性差、可保存性差、图件质量不易保证等缺陷,目前,计算机制图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文章以MAPGIS为例,结合湖北省保康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实际,介绍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编制方法。

3.1基本要求

①真实准确:真实是指既不能无中生有,也不能遗漏必须表示的规划要素;准确是指确保规划图具有一定的数学精度,特别是要强调定位、面积、界线的准确。②内容完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中除了基础底图要素外,还必须将各项规划要素落实在具体的图面空间上,以完整地反映规划意图。③实用性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是对区域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宏观控制和具体管理服务的,因此必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3.2准备工作

①资料收集与评价。主要包括国家相关的地图制图规范,保康县2006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土地利用现状相关图件、表格和各种应用性文字资料成果,保康县上一轮土地利用现状图和总体规划图,并实时收集国家和省市下发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最新规范性文件和要求。资料的分析、评价的重点是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现势性、完备性、可靠性和准确性。主要依据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编图人员对制图区域地理背景的认知水平;通行的编图规范。②编写制图大纲。制图大纲旨在指导具体的编图工作,其内容主要包括地图的名称、用途及使用对象;制图资料及使用说明,制图区域的地理特征,地图的数学基础,地图的专题内容及表示方法;图例设计,制图综合原则;成图方式及数量和种类等。③人员组织。编图成员不易太多,分工要明确,各成员要注意及时沟通、密切协作。

3.3现状图的编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是以同比例尺的现状图为底图的,同时,土地利用现状图也是规划修编的成果之一,因此,有必要先行编制2006年保康县土地利用现状图。

①确定图件的比例尺。主要根据县域面积大小及南北跨度、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规划要求等因素来确定图件比例尺的大小,还要符合挂图的实际尺寸需求。根据与保康县当地政府部门的协商,最终确定为1:75000的比例尺。

②进行规划分类与基数转换。根据国土资发[2009]51号文,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中,应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规划管理需要,进行土地规划分类与基数转换,形成规划基础数据。规划基数采用三级分类体系,其中,一级类3个,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二级类11个,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其他建设用地、水域、滩涂沼泽、自然保留地;三级类33个。按照基数转换的要求,对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图斑进行属性和参数的调整,并确定相应的图例系统。

③根据比例尺的大小和实际情况确定最小图斑面积。一般的标准比例尺(如1:25000、1:50000、1:100000等)都有相应的最小上图斑的规范文件,保康县情况特殊,只能参考1:50000和1:100000两种比例尺,折中处理。同时考虑到保康县图斑极其零碎,不能完全按照规程上的要求进行图斑取舍,应保证图面上图斑不至于太稀少和太稠密,总体上既要符合规划要求,又要美观,这一点要灵活掌握。

④图面检查和整饰。所收集到的保康县2006年土地利用更新库的现状图是由1:10000的分幅现状图拼接而成,需要添加的要素还很多,要全面检查,补充缺少的要素,并进行图面整饰,达到艺术性的效果。

3.4规划专题内容上图

①对涉及的全部规划内容和底图有关的上图内容,进行科学的系统分类和编排,最后确定一个完整的图例系统。

②将规划内容绘制在底图上,并且首先要标绘农业用地,尤其是其中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因为农业用地是主体。规划的目的在于保护耕地,同时又保证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的需求。除了上文所述的八大用途分区外,重点标绘中心城区规模控制线和扩展线、土地整理开发复垦区、重点建设项目,这三个专题要素都有相应的专题图件,可以直接添加有关文件到总体规划图的过程中去。中心城区的规模控制是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一定要同有关部门积极协商,并且要做到图数一致。规程要求的其他要素亦不可遗漏。

③图面整饰。整饰内容包括图名、图例、风玫瑰、编制单位、图廓要素等。整饰方法应遵循如下原则:图例设计的分类分级系统清楚,符号图形、色彩具有逻辑性和象征意义;大面积着色用较浅淡的颜色,小面积图斑宜较深的颜色,色调柔和,令人赏心悦目;注记排列、大小应注重其工艺性、增加艺术效果。总之要使图件既能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又能增强规划内容的显示力。

4经验教训

①资料收集应充分、评价应扎实。充分占有资料和认真评价资料的可靠性、科学性、现势性是保证编图质量的基础。

②一定要多与当地政府部门沟通协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种政府行为,既要满足实际需要,又要符合上级要求。

③灵活运用规程。比如关于坡度25。以上不能划入基本农田的规定,在很多山区县就做不到,毕竟上级下发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是确定的。还有一些有关图例颜色的规定也不美观,可以在同一色系内适当变化,保证出图效果。

④在输出成果图之前,先要做出图试验,包括线型,字体大小,颜色等要素的检验,看是否合理。可以在作图时先画出线段比例尺,在作图时就可以看到出图的大致尺寸效果,还可以在Photoshop软件中原比例预览MAPGIS生成的图片。

篇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附图。

前款第(二)项规定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附图,包括规划现状图、专题规划图和规划分析图。

篇6: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土地利用规划一般应遵循的原则:

1、效益原则。即应全面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2、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

3、动态原则。土地利用规划应随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旧有的规划在一定时间内有指导作用,但从长远看可能会成为有效利用土地的障碍;

篇7:贡觉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合同

原则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关于当前我国土地管理工作的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

A.突出强调保护耕地

B.是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

C.正在从重经济手段向重行政手段过渡

D.注重资源管理与资产管理

2、在路线价评估中,不符合选取标准宗地的标准。【2009年考试真题】

A:街道转角处的宗地

B:矩形宗地

C:容积率为所在区段代表性容积率

D:一面临街的宗地

E:时间因素

3、评估价格是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评定的土地价格,其中不包括__。

A.交易底价

B.课税价格

C.基准地价

D.公告(示)地价

4、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资产范畴。

A:委托物资

B:待处理财产损失

C:库存商品

D:以融资租赁方式长期租人的固定资产

E:土地

5、不动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决定不动产需求的因素有__。

A.人口数量

B.收入水平

C.消费结构

D.相关政策

E.供求状况

6、下表为某城市住宅用地2005-2008年间环比地价指数情况,某比较案例住宅用地2006年成交价为1500元/平方米,该案例修正到2008年的价格为元/平方米.【2009年考试真题】

A:1635 B:1650 C:1785 D:1799 E:时间因素

7、下列关于土地权屈争议调处的受理范围和管辖,说法正确的是__。

A.个人之间发生争议案件,由争议土地所在地的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调查处理

B.单位与单位之间发生的争议案件,由争议土地所在地的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调查处理

C.跨设区的市、自治州行政区域的土地权属争议案件,应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受理

D.争议一方为军队,且涉及土地面积较大的,应由设区的市、自治州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受理

E.跨设区的市、自治州行政区域的土地权属争议案件,应由国土资源部受理

8、建设单位未依法取得,则不能开工建设.【2002年考试真题】

A:《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B:《规划设计方案批准书》

C:《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D:《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E:土地

9、我国企业会计实务中的货币资金是指。

A:现金

B:现金和银行存款

C:库存现金和有价证券

D: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

E:土地

10、城镇土地的主要功能是__。

A.土地承载能力

B.城市集聚

C.提供活动场所

D.社区服务

E.提供社会增值

11、城市分散布局的形式主要有分散组团式、__和城镇组群式等。

A.一城一区式

B.一城二区式

C.分散自由式

D.自由组团式

12、某待估宗地所处区域基准地价为500元/㎡,根据待估宗地条件和基准地价修正系数表,经分析测算,区域因素和个别因素修正系数之和为-0.13,年期、期日、容积率修正系数分别为0.97、1.06、1.51,则采用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评估该宗地地价为元/㎡。

A:500 B:503 C:675 D:877 E:时间因素

13、下列关于基准地价评估技术途径的表述,最准确的是__。A.在市场欠发达地区,以土地定级为基础,用市场交易价格等资料评估

B.在市场发达地区,以土地定级为基础,以土地收益为依据评估

C.在市场发达地区,在土地定级或均质地域划分基础上,用市场交易价格等资料评估

D.在市场发达地区,以影响地价的土地条件和按因素划分的均质地域为基础,以土地收益为依据评估

14、土地估价过程中需根据市场关系和估价需要进行一些基本条件设定,下列各项中,属于对土地价格的设定。

A:对估价结果和估价工作可能产生影响的变化事项

B:估价期日

C:估价机构对估价结果有解释权

D:估价结果的法律责任

E:合法性

1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管理会计基本职能的是__。

A.参与经营决策

B.对外报送会计报表

C.规划经营目标

D.考核评价经营业绩

16、某房地产开发项目,当折现率时,财务净现值万元;当折现率时,财务净现值万元;用插入法求得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最接近于.【2004年考试真题】

A:11%

B:11.5%

C:12%

D:12.5%

E:土地

17、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规定,国家实行房地产成交价格申报制度,房地产权利人转让房地产应当向规定的部门如实申报成交价。

A:乡镇人民政府

B:市、县人民政府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D:省级以上人民政府

E:时间因素

18、按企业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处的环节不同,可以将企业分为__。

A.生产企业

B.工业企业

C.交通企业

D.流通企业

19、《闲置土地处置办法》规定,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以出让方式等有偿方式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进行房地产开发的闲置土地,超过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满1年未动工开发的,可以征收相当于__20%以下的土地闲置费。

A.总投资

B.总造价

C.总地价

D.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20、生产要素包括__。

A.劳动

B.资本

C.文化

D.利率

E.政策

21、某宗地估价用了4种估价方法,其评估结果为1000元/平方米、1040元/平方米、980元/平方米、1020元/平方米,经分析可确定各自权重为0.4、0.3、0.2、0.1,则采用加权平均法确定其评估结果为__元/平方米。

A.980 B.1010 C.1020 D.1040

22、土地估价师在运用市场比较法评估宗地市场公开价格时,可以选择()作为案例。

A.工业用地最低限价

B.拍卖出让底价

C.招标出让成交价格

D.土地评估价格

23、在进行路线价评估过程中,估价师调查收集了若干临街商业宗地的租赁收益资料,在经过样点地价测算后统计得到下表数据,则对该表所做的分析正确的是()。

A.由该表编制的路线价深度修正系数符合苏慕斯法则

B.由该表编制的路线价深度修正系数符合霍夫曼法则

C.以1m为级距,则2~3m级距内的地价为7~8m级距内地价的1.230倍

D.表中数据可直接用于计算平均深度百分率

24、阿兰索的主要贡献在于:将__作为地租的一个核心问题,首次引入区位平衡概念,解决了城市地租计算的理论方法。

A.交通

B.时间

C.距离

D.空间

25、标定地价评估方法与一般宗地估价方法相同,可采用__进行估价。

A.基准地价修正法

B.基准地价样地法

C.主成分分析法

D.一般估价方法

E.综合分析法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土地用益物权是依法对一定的土地占有并加以利用并取得收益的权利,包括__等。

A.土地承包权

B.土地抵押权 C.建设用地使用权

D.宅基地使用权

E.地役权

2、某土地的年纯收益为5000元/m2,并且每年的还原率为10%,那么这块土地在使用3年后的地价约为__元/m2。

A.10000 B.12500 C.15000 D.17500

3、下列各项,属于期间费用的有。

A:差旅费

B:劳动保险费

C:销售人员工资

D:季节性停工损失

E:办公费

4、土地权属确定的中心内容是确认土地权属性质和土地权属来源的合法性,在确定土地权属中必须遵循__原则。

A.依法

B.充分考虑历史背景

C.土地所有权的单向流动

D.充分考虑土地质量

E.重视土地经济性

5、土地使用税的纳税人是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土地使用权共有的,共有各方应按其实际分推,的()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

A.土地使用面积

B.建筑面积

C.土地价格

D.土地收益

6、《物权法》规定,__全部属于国家所有。

A.矿藏

B.水流

C.山岭

D.森林

E.海域

7、国土资源部依照法律规定负责对各级部门的行政复议工作进行监督。

A: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B: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C: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D:地质矿产主管部门

E:医疗费

8、根据《加强土地税收管理的通知》的有关要求,核定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级与税额标准的依据之一是__地价。

A.基准

B.成交 C.标定

D.出让

9、关于国有土地作价入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

A.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形成的国家股股权由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持有

B.涉及土地作价入股的企业一般不是关键领域和基础性行业的企业

C.需要经省级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D.作价入股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转让,出租和抵押

10、下列关于行政规章,说法正确的是。

A:行政规章是规范性文件

B:分为部门规章和政府规章两种

C:政府规章亦称地方政府规章

D:政府规章除不得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但上级和同级地方性法规除外

E:国务院各部、委、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

11、投资基金的特点包括。

A:化零为整

B:可通过专业手段降低风险

C:可以享受税收优惠

D:更广泛吸收国外资金

E:固定的收益保证权

12、市场经济以__为基础配置资源。

A.商品生产和交换

B.市场自由竞争

C.市场机制

D.价值规律

13、在综合分析中,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有。

A:动态趋势分析法

B: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法

C:概率分析法

D:大量观察法

E:敏感性分析法

14、下面关于《土地管理法》规定中的土地所有权,表述正确的是。

A: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B: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C:城市郊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D:自留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E: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15、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造成国有土地资产流失达到30万元以上的,处__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A.2 B.3 C.4 D.5

16、下列属于闲置土地的范围的包括。

A:按照建设用地批准书规定的期限开发利用土地的

B:按照建设用地批准书和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的期限开发利用土地的

C: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合同或者建设用地批准书未规定动工开发日期,自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生效或建设用地批准书颁发之日起满一年未动工开发建设的

D: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合同或者建设用地批准书未规定动工开发日期,自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生效或建设用地批准书颁发之日起满半年未动工开发建设的

E:已动工开发,但或投资额不足总投资额25%且未经批准中止开发建设连续满1年的

17、根据国家供地政策,可将建设用地项目分类为。【2006年考试真题】

A:国家鼓励类

B:国家限制类

C:国家发展类

D:国家禁止类

E:国家重点建设类

18、采用贡献原则来估算土地价格时,可采用的土地估价方法有。

A:路线价估价法

B:市场比较法

C:收益还原法

D:剩余法

E:成本逼近法

19、通过地价管理,可起到等作用。

A:防止地价暴涨

B:减少土地投机

C:规范交易行为

D:加大土地供给量

E:减少土地供给量

20、地籍管理的内容有。【2002年考试真题】

A:初始土地登记

B:土地资源调查

C: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D:土地整理规划

E:建立地籍信息系统 21、1988年,修改《土地管理法》,确定了。

A:土地使用权可依法转让的原则

B: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

C:健全土地节约利用和收益分配机制

D: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E:实行国有土地无偿使用制度

22、《农村土地承包法》所称农村土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__以及__。

A.耕地

B.林地

C.草地

D.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

E.建设用地

23、下列关于土地使用权租赁,说法错误的是。

A:土地使用权租赁双方当事人只是就使用土地达成协议,不发生作为物权的土地使用权的转移

B:土地使用权租赁合同是有偿合同

C:如果民事主体无合法原因擅自租赁土地(例如划拨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仍属于合法行为

D:当出租的土地使用权发生转移时,新的土地使用权人也必须尊重承租人的合法权利

E:35%~50%

24、集体土地登记发证由以上人民政府负责。

A:乡(镇)B:县级

C:市级

D:省级

E:35%~50%

25、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的有关规定,在征地依法报批前,应对被征地农民履行的程序包括__。

A.告知

B.确认

C.登记

D.依申请听证

篇8:贡觉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合同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展第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后, 形成了全国、省、地 (市) 、县、乡 (镇) 5个层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 伴随着区域间资源要素加速流动、市场深度融合度不断加深, 始终遵循行政范围划分的五级规划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亟需一个能够实现资源要素集中集聚的区域性的土地利用规划, 统筹区域土地资源的利用与管理。对此, 学术界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 其中包括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的分析、对土地利用功能置换制度的分析、对县级功能片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研究、基于区域类型对区域的功能定位研究、对区域内土地利用政策及统筹模式的研究。

2 相关概念

2.1 功能片区

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首次提出了主体功能区的概念, 初步将其界定为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 统筹考虑人口状况、资源分布、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 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空间单元。

本文认为功能片区与主体功能区既有联系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功能片区在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下, 强化主体功能对区域发展的主导作用, 并通过市场对资源进行跨行政边界的集中化配置与整合。因此, 可将功能片区定义为基于地理区位条件、经济结构特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规划发展定位等因素划定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空间发展区域。

2.2 功能片区土地利用规划

功能片区土地利用规划是针对功能片区内土地利用的区域性综合规划, 将其定义为在一定的功能片区内, 根据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和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以区域内全部土地为对象, 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等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全面统筹安排。

功能片区土地利用规划以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理论结构为依据, 是一种全新的区域规划, 从等级划分来看, 功能片区规划属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范畴;按照区域性质的划分, 可以理解为跨行政区域的规划。在现行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中, 功能片区规划可以不拘于行政界线的束缚, 在县级和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

3 功能片区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要点

3.1 编制的必要性

3.1.1 功能片区规划编制的紧迫性。

根据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 我国在1998年修订通过的《土地管理法》中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确立为法律层面的基本国策, 把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但在现行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空间布局不合理、资源要素不集聚、城乡发展矛盾突出、土地利用粗放、多项规划不协调、行政管理效率低等问题, 解决和处理好这些矛盾是科学编制规划的根本所在和当务之急。功能片区土地利用规划作为跨区域的规划, 以片区主导功能为核心, 对土地资源在时空上进行合理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 是进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

3.1.2 功能片区规划编制的时代意义。

首先, 为适应经济一体化进程, 引导落实国家对区域规划的号召, 功能片区土地利用规划在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兴起的浪潮中应运而生, 在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其次, 功能片区土地利用规划在现有主体功能区规划基础上, 按照“多规融合”的要求, 参考相关部门规划, 打破乡镇行政界限, 在市域范围内划分功能片区, 也是当前国家大力推进“多规融合”工程的具体探索和落实。因此, 以功能为主导科学设置功能片区, 制定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 促进功能片区特色化发展, 功能片区规划的实施有利于促进片区内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 实现产业功能的集聚升级、空间布局的协调统筹、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管理体制的改革突破、多种规划的衔接融合,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刚性问题, 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与新要求。

3.2 编制的原则

3.2.1 坚守底线, 风险可控。

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坚守“耕地、基本农田保护和农民权益不损害”的底线, 严格控制开发强度, 设定土地资源消耗上限, 划定耕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和产业区块控制线。

3.2.2 多规融合, 统筹安排。

推行“片区规划、多规融合”, 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的整体管控作用, 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生态规划等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融合, 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布局, 强化对片区发展空间格局的统筹与引导。

3.2.3 集约发展, 合理布局。

坚持节约集约用地, 盘活存量土地资源, 合理确定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防止无序扩大用地规模、盲目圈地和乱占耕地等现象。在既有规划基础上, 优化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

3.2.4 市场配置, 差别管理。

在保障公共利益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完善土地利用绩效挂钩和利益共享机制, 对不同类型片区实施差别化的土地管理政策, 统筹协调片区内及片区之间的土地利用, 促进片区特色发展。

3.2.5 政府引导, 公众参与。

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 扩大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 充分征求群众意见, 认真听取专家意见, 加强规划的咨询论证, 让广大群众在新型城镇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3 编制的任务与主要内容

功能片区规划编制的任务是根据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和上级规划的要求, 研究确定规划期间片区的空间战略目标, 优先保护生态空间, 合理拓展农业空间, 统筹安排建设空间, 以片区土地利用规划为“底盘”, 推进“多规融合”, 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制定规划实施的各项保障措施, 健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体制机制, 服务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编制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3.3.1 评价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

结合功能片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分析片区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情况和规划执行情况, 全面评价功能片区所辖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成效, 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总结经验, 并提出改进建议。

3.3.2 开展“多规”差异分析。

研究分析相关规划确定的城镇发展目标差异, 形成统一的城镇发展规划目标, 确定城镇发展规模。分析相关规划中城镇空间结构的差异, 落实片区功能定位, 明确城镇空间结构、拓展方向和产业发展格局。

3.3.3 确定规划控制指标。

根据功能片区的发展定位, 结合片区空间战略目标, 确定本片区内各类用地的规模规划控制指标, 推进发展目标、用地指标、空间坐标的“三标衔接”, 形成规模集中、要素集聚、产业集群、用地集约、效益集显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3.3.4 建立“多规融合”的控制线体系。

以实现数量管控、质量管理和生态管护目标,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刚性边界, 确保粮食与生态安全;分析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 着力释放存量建设用地空间, 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 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和产业区块控制线的弹性边界。

3.3.5 制定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结合规划目标和片区实际, 从组织、技术、制度、资金等方面, 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重点针对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土地综合整治等, 提出领导责任、组织制度、资金保障和监督管理等具体要求。

4 多规协调及发展战略的确定

4.1 统一片区发展目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纲要;城乡规划是为了指导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 合理配置资源、改善人居环境, 确保城乡空间科学合理发展;功能片区土地利用规划则是为了合理利用有限土地资源, 切实保护耕地, 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土地保障。通过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与功能片区规划目标的衔接融合, 不断拓展建设用地和开发耕地的新空间, 进一步优化城乡用地空间形态以实现“双提升”目标。

4.2 对接用地分类标准

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是功能片区规划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 功能片区规划中要对二者间在用地类型、数量与布局等的协调与衔接情况进行必要的分析, 就需要将城市规划用地分类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类衔接进行分析, 两者在用地分类体系上既有联系又自成一套, 用地分类标准是两规对接的基础条件, 同时也是难点所在, 而其中又以建设用地分类标准的差异为彼此衔接的重点。

由于城乡规划管理与土地管理的主要手段是对建设用地的管控, 建设用地的布局也是两规建设强度控制和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因此, 根据两规用地分类标准建立基本的对应关系, 提出协调衔接的方案措施, 尽量保证两者的一致性。

4.3 协调片区发展规模

4.3.1 人口规模预测的衔接。

建设用地的规模通常基于人口规模的预测, 因而, 人口规模预测正确与否是建设用地规模预测是否科学的关键因素。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均采用了“以人定地”的预测方式, 并以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作为控制城镇用地规模的标准, 尤其是城乡规划, 人口规模的预测基本决定了建设用地规模的大小。因此, 通过协调两规人口预测的方法来提高人口规模预测的科学性, 是建设用地规模协调衔接的基础。

4.3.2 建设用地规模预测的衔接。

实现“两规”建设用地规模的衔接, 不仅要在城镇用地规模上取得一致, 同时还要衔接农村建设用地、工矿用地等其他用地的规模并进行综合分析。协调“两规”在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上的差异, 在测算思路上需要规范用地分类、提高预测结果的准确率。

功能片区规划中城乡建设用地发展规模的预测必须要考虑片区整体利益, 在限制条件内, 根据“两规”差异协调后确定的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结果, 分配有限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满足各方利益的诉求。

5“多规融合”基础上功能片区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指标体系的构建

我国在第二轮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中才采用指标控制的模式, 采取从上至下逐级分解的方法, 但在调控指标的设置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不能够合理分配和有效调控区域的综合发展。因此, 有必要结合当前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做好与多规划的协调衔接, 对功能片区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控指标体系进行完善和改进。基于多规差异的分析, 对功能片区土地利用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合理衔接开展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实现了发展目标、用地分类体系和发展规模的统一, 在此基础上构建功能片区规划调控指标体系有一定指导意义。

5.1 指标体系的设置

指标设置片面、划分层次单一是当前规划调控指标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些不足要求从多方面对土地利用的活动进行综合考虑和合理安排。首先, 由于功能片区土地利用规划是一个综合性、区域性、长期性的规划, 因而指标的设置必然是综合的、宏观的、长期的;其次, 功能片区规划的指标体系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某一指标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 指标间需要具有交互作用和反馈机制;再者, 由于规划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会随着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而变化, 指标体系是功能片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而指标体系也有可能发生改变, 在指标体系中可以根据动态变化的过程对指标进行灵活选择、适当增减、适时调整是可行也是必然的趋势。

5.2 指标体系的组成和内涵

功能片区规划调控指标体系应具有多层次、可调整、功能突出、分工明确的特性。按照指标的性质, 建议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可分为重点调控指标和可选调控指标, 重点调控指标是各地区在规划中必须设置的指标, 具有强制性, 可选规划指标根据地区的情况选择性设置, 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第二层次可分为约束性指标、预期性指标和参考性指标。约束性指标是必须要实现或者不得突破的指标, 需要各地区严格执行上级下分解的指标;预期性指标是应当实现或不应该突破的指标, 尽量保持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参考性指标是综合考虑地区的发展情况, 为了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而设置的目标值。

6 基于“多规融合”的功能片区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研究

6.1 建立“边界管控”式的空间布局

6.1.1 总体思路。

合理的空间布局可以协调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保护利于城镇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为了对片区内土地开发利用活动进行统筹控制和引导, 本文基于对相关规划空间布局的对比分析, 提出了划定控制线体系来构建“边界管控”式的功能片区规划空间布局。规划控制线体系依据功能片区发展要求及其主导产业用地的数量、类型、分布等, 以推进功能片区持续发展为导向, 通过对“多规”的协调衔接, 确定不同用地的范围和规模, 是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优化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规划控制线体系的构建应以生态优先为根本, 基于“反规划”理论划定刚性边界和基于“精明增长”理论划定弹性边界。“边界管控”式的体系结构形成了功能片区规划中的亮点和创新点, 能够指导功能片区规划更加科学合理的落实和实施。规划控制线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见图1。

6.1.2 概念辨析。

规划控制线体系。当前我国中央城镇化会议等文件中明确提出“严格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的要求, 可以看出对“三生”空间开发和保护的重视, 旨在通过强化规划的约束性, 切实发挥规划的管控作用。规划控制线体系是功能片区规划空间管制体系的组成部分, 主要作用是确定片区不同发展方向用地的边界, 对片区各类要素进行控制并设置“准入门槛”, 同时留有弹性空间来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形成“刚弹边界”相结合的结构以适应地区的发展。相对刚性边界的明令禁止而言, 所谓弹性边界就是依据地区的发展方向与形势可以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弹性边界主要表现为对建设用地的控制上。

综上而言, 功能片区规划控制线体系由“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的刚性边界及“城镇开发边界”、“产业区块控制线”的弹性边界共四条控制线组成, 各控制线的具体含义为: (1) 生态保护红线。以确保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为底线, 通过开展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在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的最核心生态保护空间所对应的边界; (2)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根据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及相关规定, 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依照规定程序确定基本农田空间位置、数量、质量等级、地类等信息, 把基本农田落实到具体地块所对应的边界, 并实行永久保护; (3) 城镇开发边界。在现行技术经济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下, 区域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承载或城镇化进程基本完成时的最大可能城镇规模所对应的城镇空间边界, 由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的边界围合形成; (4) 产业区块控制线。在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 由“工业园区—连片城镇工业用地”形成产业用地集中区的围合线, 作为引导工业项目集聚发展的控制边界。

6.2 规划控制线体系的划定

6.2.1 划定标准。

(1) 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应与生态功能红线、林业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充分协调, 与水功能区划、河湖岸线相关规划充分衔接, 符合河湖水域空间用途管制的要求, 将一级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具有维护生态稳定性和完整性的生态用地边界划定为生态保护红线。

(2)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最新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为基础, 结合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原则上将交通沿线、城镇扩展边界外的耕地以及土地整治时形成的零散基本农田归并整合并及时划入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内进行管理。

(3) 城镇开发边界。按保障城镇功能完整、促进城镇紧凑集约布局、土地节约高效利用的原则, 结合城镇发展方向、形态和布局, 在不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内的建设用地规模并预留一定弹性的前提下, 划定城镇开发边界, 重点保障重点功能区、重点建设项目及民生建设项目用地。

(4) 产业区块控制线。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指导, 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和工业、仓储用地布局, 将经国家审核公告或省认定的各类开发区 (包括各类工业园区、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工业集中区、示范区等) 以及城乡规划中连片的工业及仓储用地, 在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划定为产业区块控制线, 引导产业集中布局。

6.2.2 基于“反规划”理论的刚性边界划定。

(1) 反规划理论。“反规划”理论是一种物质空间的规划方法论, 在中国快速的城市进程和城市无序扩张背景下被学者引入各类空间规划中广泛使用。“反规划”并不是简单的“绿地优先”, 而是一种应对快速城市化和城市发展不确定性条件下如何进行城市空间发展的系统途径, 其本质是通过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控制, 再反控城市建设用地的布局。

“反规划”就是从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入手, 以强制性控制不建设区域的类型和开发强度, 来构建城镇发展的“底线”, 从而建立健康和谐的社会形态。规划控制线体系中刚性边界的划定是为了通过确定城镇建设区域和非建设区域的边界来合理有效的配置空间资源, 与“反规划”理论中强调优先控制不建设区域的逆行规划思维不谋而合。

(2)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划定, 要以确保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底线为基础, 通过开展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在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划定最小生态保护空间, 与生态保护规划相衔接, 确定生态保护红线的边界。生态保护红线主要包括的要素为: (1)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区和县级以上地质遗迹保护点等禁止开发区应划入; (2) 省级以上风景名胜核心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 纳入省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水源保护区的核心区、主要河湖的蓄滞洪区、省级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区和突发性地质灾害易发区应划入; (3) 相关生态保护规划确定的其他重要生态功能区应划入。

(3)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划定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二次调查成果和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价为基础, 利用“一张图”和国土资源监管平台, 梳理汇总城市周边、道路沿线未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现有耕地数量、质量及分布状况, 联合相关部门进行实地核查, 结合城镇开发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 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1) 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指标, 明确功能片区规划期间耕地保有量和增减数量, 提出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调整的规模、范围, 拟定耕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永久保护的实施措施; (2) 协调好基本农田与各类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关系。交通沿线、城镇扩展边界外的耕地, 原则上应当划为基本农田; (3) 在保持基本农田布局基本稳定的基础上, 按照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更集中的要求, 将土地整治形成的优质耕地及时划入基本农田管理, 归并整合零散基本农田, 划定相对连续的基本农田控制区域, 扩大基本农田规模。6.3.3基于“精明增长”理论的弹性边界划定。 (1) 精明增长理论。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城镇成长中的问题凸显, 主要体现为建设用地数量增长挤占耕地、城镇扩张速度过快而土地利用效率低下、新区开发建设迅猛而浪费严重、外延式增长突出而内部空间结构失衡等。精明增长理论的核心是限制城镇开发建设的方向与方式, 具体的做法是通过划定不同的增长类型区域形成限制城市蔓延的城市增长边界 (UGB) , 对城市的管理实行总量控制, 促进城市阶段性成长。因而, 在我国城镇成长过程中, 应该借鉴精明增长理论的实践经验, 划定建设区域的弹性边界, 对引导资源合理利用、优化配置空间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空间发展“增长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2) 城镇开发边界和产业区块控制线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划定, 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为基础, 开展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 避开蓄滞洪区、地质灾害高危险区、矿产采空区等, 充分利用自然地物和线型基础设施边界。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趋势合理确定城镇开发边界形态。 (1) 根据城镇化发展战略和片区空间发展战略, 确定发展的主要方向, 明确区域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 落实区域的城镇开发边界; (2) 依托现有城镇和基础设施用地布局, 合理布局新增城镇工矿用地, 形成组团、紧凑、集聚发展的格局; (3) 各类开发区 (工业园区) 应在城镇建设用地规划范围内统筹布局, 划定产业区块控制线。

7 研究结论

本文研究了基于“多规融合”视角下编制功能片区规划的具体方法, 提出了各规划差异的协调方案, 构建了“多规融合”视角下的功能片区规划指标体系, 体现了指标设置灵活性与多元化的特点, 并且基于与城乡规划、生态保护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的衔接, 构建了功能片区规划“边界管控”式的空间布局, 通过引入“反规划”理论和“精明增长”理论划定规划控制线体系, 强调“刚性”边界与“弹性”边界的结合, 在现行规划体制下, 有助于对功能片区空间发展进行引导, 有助于规模指标的合理分配, 有助于加强“刚性”与“弹性”的结合, 是对现有规划体系的补充和完善。功能片区土地利用规划将成为未来土地利用规划的新方向和探索资源节约及环境保护的新途径。

摘要:研究目的:探讨基于“多规融合”视角下的功能片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研究方法:对比分析法, 综合归纳法。研究内容:分析功能片区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要点, 进行多规差异性分析, 提出多规协调的原则和技术方法, 构建功能片区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指标体系, 进行功能片区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研究。研究结论:功能片区规划是对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的延伸和完善, 在现行规划体制下, 有助于对功能片区空间发展进行引导, 有助于规模指标的合理分配, 有助于加强“刚性”与“弹性”的结合, 功能片区土地利用规划将成为未来土地利用规划的新方向和探索资源节约及环境保护的新途径。

关键词:功能片区,土地利用规划,多规融合

参考文献

[1]王卫.我国区域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探讨[J].自然资源学报, 1996 (2) :128-134.

[2]王文刚.区域间土地利用功能置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2.

[3]吴大放, 曾娟, 刘艳艳.县级功能片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3 (4) :55-59.

[4]杜少永.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 2008.

[5]李沁汶.基于区域经济学的关天经济区土地利用分区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 2014.

[6]林寿彤.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土地综合利用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 2013 (11) :180-183.

[7]寇聪慧.生态、经济双视角下区域空间管制规划研究——以石嘴山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2.

[8]诸大建, 刘冬华.管理城市成长:精明增长理论及对中国的启示[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7 (4) :22-28.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贡觉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合同】相关文章:

上一篇:省部共建实验室下一篇:泵行业发展报告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