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例

2024-04-2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例(通用8篇)

篇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例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各级行政区域内,根据土地资源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对今后一段时期内(通常为15年)土地利用的总安排。

简介

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家将土地资源在各产业部门进行合理配置,首先是在农业与非农业之间进行配置,其次在农业与农业内部进行配置,如在农业内部的种植业、林业、牧业之间配置。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还明确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因此,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使用土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宏观土地利用规划,是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组织对辖区内全部土地的利用以及土地开发、整治、保护所作的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根据我国行政区划,规划分为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县(市)和乡(镇)五级,即五个层次。上下级规划必须紧密衔接,上一级规划是下级规划的依据,并指导下一级规划,下级规划是上级规划的基础和落实。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成果包括规划文件、规划图件及相应的附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分级审批制度。

相关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九条规定了土地总体规划编制的原则:

(1)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2)提高土地利用率;

(3)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

(4)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5)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

2、在2009年1月国土资源部会议审议通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中,还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规划内容、审查和报批等项作出明确规定。

3、《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国务院令第590号)

第九条 依照本条例第八条规定,确需征收房屋的各项建设活动,应当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专项规划。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旧城区改建,应当纳入市、县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专项规划,应当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经过科学论证。

详细介绍 概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各级行政区域内,根据土地资源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对今后一段时期内(通常为15年)土地利用的总安排。其实质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即土地资源的部门间的时空分配(数量、质量、区位),具体借助于土地利用结构加以实现。

土地资源配置是指对土地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部门之间(用途之间)数量、质量、区位的分布状态。时间、空间、用途和数量是构成土地资源配置的四项基本要素。

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

根据《土地管理法》第一章第四条和第三章的规定,我国从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到省、市、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别由各级人民政府编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是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一项基本手段。所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从全局的和长远的利益出发,以区域内全部土地为对象,对土地利用、开发、整治、保护等方面所作的统筹安排。圈内: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村庄和集镇建设用地,大多数建设项目必须使用圈内土地。

圈外: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村庄和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的土地,能源、交通、水利、军事项目可以使用圈外土地。

审批权限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分级审批。①省级、省政府所在地的市、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的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国务院审批;②除此之外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省政府批准,其中,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由省政府授权设区市的市政府批准;③浙江省省级及杭州市、宁波市、台州市等长三角城市均需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报国务院批准,其他市级和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省政府批准(报批土地占用基本农田的乡镇规划报省批准,不占用基本农田的建设项目报本级地级市批准);④设区的城市郊区的乡镇(包括街道办事处、农场)、县(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和省政府确定的中心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省的批准,其他乡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批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批的内容

1.是否充分体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的要求。

2.上级规划下达的各项土地利用控制指标是否落实。3.各类用地协调较好,布局合理,土地利用结果调整依据是否充分,调控措施是否可行。

4.土地利用分区是否科学,合理。

5.非农建设用地指标分解与各类非农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是否紧密衔接,控制到位。

6.耕地占补平衡挂钩措施是否得到落实。

7.规划文本,说明和专题研究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8.规划图内容是否全面,编绘方法是否正确,图面是否清晰。

9.采用基础资料是否准确,可靠。局部修改

局部修改规划必须符合以下条件:A、国务院和省政府已批准行政区划调整的;B、国家和重大能源、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及国家军事设施建设项目用地涉及基本农田的;C、国防、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环保、城市和省级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扩大农副产品出口加工、重大外商投资建设项目用地不涉及基本农田,但未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D、建设项目已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指标已预留,但由于选址未确定、没有落实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上或已落实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但实际位置需作调整的;E、建设项目符合符合规划建设占用耕地机动指标条件的;F、建设项目用地符合国家供地政策(与产业政策基本相符),全部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外非耕地的;G、对市、县(市、区)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城镇建设项目,确实无法在现行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安排,在县(市、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完成后,可以申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调整(一般一年只能提一至两个项目,项目类型没有限制);H、国家和省重大基础建设的拆迁安置、抢险避灾安置和下山脱贫安置用地,确定无法在现行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安排的(先用后批)。

规划组成

(一)现行规划实施情况评估;

(二)规划背景与土地供需形势分析;

(三)土地利用战略;

(四)规划主要目标的确定,包括: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总规模、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安排等;

(五)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分区、建设用地管制和节约集约用地的优化方案;

(六)土地利用的差别化政策;

(七)规划实施的责任与保障措施。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简化前款规定的内容。

规划目标 1)总目标 区域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即三个效益的统一。

2)具体目标

是总体目标下的子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体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在土地利用结构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土地资源的供给状况、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和土地利用战略的研究成果,提出规划年所应实现的土地利用目标。

规划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土地供给量预测 3.土地需求量预测 4.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 5.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6.土地利用分区

7.确定实施规划的措施。规划任务

①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是土地利用宏观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土地利用宏观控制的组要依据。

②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时空上对各类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引导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以保证充分、合理、科学、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防止对土地资源的盲目开发。③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法律效力,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规划方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监督各部门土地利用的重要依据。

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不同级别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内容上有所区别,市以下规划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1、明确土地利用的基本方针。国务院批准的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土地利用基本方针是: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采取有力措施,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2、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通过充分协调和综合平衡,提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方案,即确定规划目标年各类土地面积和布局。其中,耕地面积、基本农田面积、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开发整理新增耕地面积、城镇用地面积5项为控制性指标。

国务院批准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5项控制指标为:到2010年,全市耕地减少量即建设占用耕地量不得超过9333.3公顷;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面积不得少于9333.3公顷;确保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2.46万公顷(637万亩),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到35.67万公顷,占耕地保有量的84%;城镇用地总面积控制在270平方公里以内,其中合肥市中心城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50平方公里以内。

3、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根据法律法规,制定配套的、切实可行的政策及措施,保障规划的实施。通常的实施措施包括:制定计划、执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严格农用地转用审查、严格城市、镇、村建设规划审查,指导农业结构调整。

编制依据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依据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2、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要求;

3、土地供给能力;

4、各项建设对土地需求;

5、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程序

1、调查研究

摸清土地家底(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土地供需分析。

2、编制规划方案,形成规划文本、图件。

3、审批。

国务院审批全国、省级、省会及大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省政府批准除国务院审批外的市、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特点

1、整体性

2、长期性

3、战略性(研究用地的供需平衡)

4、控制性(下一级受上一级的指导和控制,下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上一级的反馈)

篇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例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简称“两规”

现实中存在问题:

1、两个规划的协调情况

从实践中可以看出规划管理和土地管理部门以及两个规划之间不协调的比例很大 ,管理部门之间的不协调更造成了规划编制的不衔接。

2对两个规划地位及关系的争论

3两个规划的用地分类标准不一致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的差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行政区域内全部土地的利用结构及其布局所做的安排,对各项用地规划具有指导和制约作用;而城市总体规划则具有局部性,它着重于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内的建设用地的分类及其布局的安排,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来看仅是一个部门用地的规划。由于城市用地只是土地利用中的一种类型,因此两个规划存在有“点与“面”“, 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如果忽视两者的差异和关系,将导致两者在规划思路和规划结果上的矛盾,突出表现为:城市总体规划仅从城市本身的建设出发,城市的建设不考虑区域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即不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限制,从而造成了城市建设用地过分扩张,不断侵占耕地。

“两规”不协调对规划实施的影响

1编制不同步“, 两规”城镇用地规模的规划结论缺乏可比性。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水平影响用地规模的控制效果

3地方政府对“两规”的偏好和认识水平不同,影响“两规”协调实施

两规协调的途径:(具体自己展开)

1实行规划的同步编制

2人口规模预测的协调

3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目标统一

4用地布局上的宏微观协调

5两规”实施一致有效

6城市发展方向协调统一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存在的矛盾

从目前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看,二者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相互不一致,脱节甚至冲突的情况给规划的审批管理和实施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更为严重的是土地资源没有依照规划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 两项规划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负责两种规划编制的行政主管部门不同

当前,我国许多城市的土地利用管理由两个不同的部门负责 国土资源部门管理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建设规划部门负责城市规划 虽然国务院对两个部门的职责作了明确分工,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方面又存在着职能交叉 两个部门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在用地功能布局 用地规模等。重大原则问题上缺乏交流 信任和支持,使两种规划出现相互不一致 脱节甚至冲突的情况,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也存在 两张皮 现象,给实际工作带来很大影响。

1.2 两大规划的目的 内容不同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土规、划的组成部分,是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土地本身的适宜性,对土地资源的开发 利用 整理 复垦 保护等在时间空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

1.3 编制规程和工作路线不一致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一般采取从总体到局部 从上到下逐级进行的方法,而城市规划采用、的是从上到下与从下到上相结合的工作路线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强调土地尤其是耕地的保护,耕地占用和保护指标的分配采取自上而下层层下达的方式,不得突破,带有很强的计划性 城市规划侧重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一般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分配计划指标要比城市规划的需求预测指标偏小。

1.4 规划期限不一致

明确两个规划的衔接的重点内容

篇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例

关键词:节约集约利用,耕地保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长丰县

一、引言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我国耕地资源日益紧张, 人地矛盾愈发突出, 所以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过程中, 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下实施耕地保护制度显现的尤为重要。长丰县位于合肥市北部, 跨越江淮分水岭两侧, 居合肥、淮南、蚌埠三市之间, 光、热、水资源比较丰富, 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农业初步形成畜牧水产、蔬菜、林果、优质粮油四大主导产业, 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 是合肥市人民生活的菜篮子基地。长丰县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否科学合理, 不仅能够缓解该县域的人地矛盾, 有利于管理者制定合理的耕地保护政策, 对于解决合肥市的粮食安全问题也至关重要, 并为相同地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借鉴。

二、长丰县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压力大

1、城镇化速度加快, 耕地保护问题突出。

受合肥市北城区延伸及本县城镇化速度加快的影响, 长丰县经济发展迅速, 随之占用耕地的规模加大, 速度加快, 耕地非农化现象日益严重, 使得耕地保护压力越来越大。并且出现了土地整理增加的耕地数量与质量偏低, 使得耕地出现占补不平衡的现象。

2、农地集约经营水平不高, 利用率偏低。

长丰县近几年来逐渐出现了大多数精壮及文化素质较高的劳力外出务工, 导致部分耕地荒芜。并且由于农业科技含量不高, 产业化水平偏低, 也导致了耕地的产出率不高。

(二) 土地节约集约水平较低

1、建设用地扩张迅速, 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低。

由于近年来长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加快发展以及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国民经济各部门对非农建设用地的需求量逐年上升, 建设用地扩张迅速。同时, 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 不走节约和集约用地之路, 不立足于深挖城镇存量土地的内涵, 使得长丰县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依然存在, 城镇土地利用率和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低。

2、建设用地效率不高、结构不合理。

一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城镇建设资金严重匮乏, 在长丰县城镇扩张特别是小城镇建设上, 往往都依靠农民自发形成, 采取低成本扩张政策, 走以地生财、重外延的发展路子, 土地利用比较粗放, 建设占用耕地较多。二是在城镇建设用地结构上, 普遍存在居住用地比重过大, 公共设施用地和绿化用地比重偏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等问题, 规划实施九年间, 长丰县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仍居高不下, 2005年建设用地面积为27313.19公顷, 其中农村居民点面积为17656.43公顷, 占建设用地总量的64.64%, 人均宅基地面积接近260平方米。三是在城镇用地布局上, 也存在城镇内部道路建设不规范, 功能分区不明显, 城镇生态环境较差, 城镇居民点的自然人文景观偏少等问题。

(三) 建设用地和保护耕地之间矛盾突出

建设用地和耕地集中分布在同一地域内, 使建设占用耕地和保护耕地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一方面随着人口的增长、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速, 尤其是合肥市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辐射和拉动, 给协调土地供求关系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保护耕地和保障生态安全也对土地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基于节约集约利用和耕地保护的长丰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

(一) 规划目标的转变

结合长丰县县域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新一轮规划改变了以往仅仅保护的目标, 实现了单目标向多目标的转变, 使其具备了保护和保障的双重功能。一是保障和促进农业发展, 切实保护耕地, 尤其是基本农田。二是为促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提高生态涵养水平, 提供土地保障。其中保障与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核心是在协调好“吃饭、建设和生态环境”矛盾的优化方案中, 充分保障工业发展和城镇发展用地, 具体通过走节约集约用地的路子, 为承接产业转移“筑巢”。在产业转移的同时必须设立一定的“引入门槛”, 坚决杜绝低效、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进入县域内。并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提高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涵养水平, 实现打造“生态长丰”的目标。

(二) 规划核心的转变

新一轮规划实现了由保护耕地为核心向以节约集约促进耕地保护为核心的转变, 从而确定了土地利用“双增一减一提升”的目标, 即在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 通过走节约集约用地的路子, 挖掘农村宅基地潜力, 满足建设用地的增加需求, 保证土地利用效益提高, 从而进一步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全县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和调控的作用。

1、严格保护耕地, 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

长丰县是安徽省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 切实做好长丰县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 是维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保持社会安定和满足人口增长对耕地需求的基本要求。所以要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确保全县耕地面积基本保持稳定, 质量有所提高, 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在规划期内, 严格执行建设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严格按照“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规定补充耕地质量, 从而实现耕地质量的不降低, 生产效益的不减少, 并主要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增加耕地总面积。

2、保障经济发展需求, 合理增加建设用地。

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符合长丰县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防止建设用地规模盲目扩张。建设用地总量的扩大, 既要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产力布局相适应, 又要反映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生产力提高的趋势。在长丰县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 充分依据合肥市分解下达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 划定城镇工矿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扩展边界, 明确管制规则和监管措施, 并通过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 控制城乡建设用地盲目无序扩张, 从而有效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充分利用闲置和低效建设用地, 使得建设用地空间不断扩展, 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不断提高, 有效保障科学发展的用地需求, 有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加大土地置换力度, 减少宅基地占地面积。

由于上级下达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远远不能满足建设用地递增的速度, 而长丰县的土地开发潜力有限, 所以只有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积极引导农村居民点向中心村、集镇和城镇集中, 并结合土地征用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和搬迁, 建立居住小区, 引导农民居住向社区型发展, 充分通过挖潜长丰县农村宅基地的整理潜力, 才能为建设用地的发展提供弹性空间, 才能为建设用地占补平衡提供空间, 构建布局合理、用地节约集约的村镇空间结构体系。

4、挖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 提升土地利用效益。

第一, 通过提高复种指数、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和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来不断提升农用地利用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水平, 从而实现农用地利用效益的提升。第二, 通过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 充分利用现有的闲置和低效建设用地, 审查调整各类相关规划和用地标准, 制定和完善建设用地定额指标, 构建建筑容积率、土地投资强度、建设用地率、单位城镇工矿建设用地GDP、单位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等节约集约用地指标控制体系, 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提高各类建设用地效率和效益。第三, 通过加强水土流失治理, 积极推进清洁生产, 发展环保产业;加快生态环境建设, 提高生态涵养水平;推行资源节约, 完善可持续生产与消费的调节机制。使得生态环境有比较明显的改善, 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 规划模式的转变

新一轮规划转变为“指标+分区+政策”的土地利用模式, 即依据上级下达的指标, 科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合理划分土地用途分区, 结合土地利用相关政策, 制定相应的实施保障措施, 确保规划的有效开展, 使得规划具备刚柔相济的功能。

1、统筹安排各类各业用地。

结合全县社会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实际, 在不突破合肥市下达给长丰县总量指标的前提下, 对全县用地指标进行统筹安排。在安排各乡 (镇) 具体用地指标时, 对城镇及工矿用地需求综合考虑, 优先保障重点发展区域、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 即首先要根据全县土地利用战略及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结果, 在重点发展区域上, 突出保障经济发展快速的重点乡 (镇) 及开发区的用地需求, 优先安排重点发展区域内城镇发展用地和发展趋势较好的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用地需求;其次在重点项目上, 要突出保证交通、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已经确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重大建设项目用地需求。

2、优化土地利用布局。

新一轮规划要在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前提下, 科学、合理地调整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保障经济发展用地需求。通过构建“南北双城呼应, 中工东 (西) 农互补”的土地利用空间模式, 合理调整减长丰县南部“一区三镇”、北部县城周边、中部下塘镇等重点城镇周边的耕地和基本农田面积, 增布建设用地和一般农田;除预留必要的建设用地外, 调减东、西部乡镇的一般农田面积, 增加基本农田面积;调减各乡镇的农村居民点面积, 将整理的耕地纳入基本农田, 按程序将部分置换为城镇建设用地。并在优化土地利用布局的基础上, 结合长丰县地势地貌特征, 根据土地利用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布局规划, 按照土地利用结构相似性、用途一致性的原则, 以土地适宜性评价、典型分区指标评判为基础, 将全县土地利用划分相应的主体用途区, 从而针对性的对土地利用实行用途管制。

3、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在人地关系越趋紧张、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矛盾更加凸显的态势下, 只有利用土地作为宏观调控的手段, 才能有效缓解矛盾。而要实现土地宏观调控的目标, 唯一的途径只有运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把土地“闸门”。所以在实践中, 要依据有关法律和法规, 把规划做成引导式规划、控制式规划和保障式规划, 并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实施保障措施, 来促进规划的有效开展。

四、结束语

长丰县新一轮规划依据县域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形势、人口发展趋势, 确定了土地利用发展战略, 土地利用目标和土地利用方针。从保护耕地出发, 确定了长丰县2020年耕地保有量均不得减少;并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无序扩大, 坚持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增加与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的减少相挂钩及建设占用耕地“先拆后建”。安排新增建设用地4706.39公顷, 农村居民点用地缩减规模不得低于5300公顷, 2020年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28031.16公顷以内, 比基期年净增717.97公顷。从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出发, 积极推进土地综合整治, 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 加强对分布在江淮分水岭以北淮河流域池河地区乡镇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通过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建设生态修复区;加强生态公益林和水库水源涵养林保护建设, 林木覆盖率保持在30%以上;提高土地产出率, 由2005年每平方公里生产总值182.62万元提高到2020年每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1560.85万元。从粮食安全、社会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等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出发, 使其对缓解当前耕地保护的严峻形势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并实现了用地的供需平衡, 既保护了宝贵的耕地资源, 又满足了经济发展对用地的需求, 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以保护耕地为前提, 以建设用地安排为重点, 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的土地利用目标, 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依据。

参考文献

[1]、长丰县人民政府.长丰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 (2006-2020年) [R].

[2]、长丰县人民政府.长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R].

篇4: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方法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4-04-1

0 引言

土地管理工作中核心的环节是如何规划土地的利用,而在全国五级以上的土地利用规划的总体体系当中,核心是县级土地的规划,它不仅是编制地市级、省级土地的利用总体的规划基础,还是如何编制乡镇土地的利用总体的规划依据。由此可知,研究县级土地如何利用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县级如何利用土地的总体规划是微观层面的规划,它是一种确定型和管理型的,如何编制县级土地的利用水平不但直接地反映了总体规划的编制质量,而且是我国怎样实现建设用地和耕地保护相平衡的关键。最近几年,随着科学发展观对怎样科学决策对土地的利用,科学制订对土地的总体规划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来探讨目前我国县级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的具体情况就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许多学者对如何合理地利用和规划土地的研究日益深入。本文对我国县级土地如何利用和规划的深入研究及建立和完善具有我国特色的土地利用规划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1 对我国的县级土地如何利用的总体规划的研究

1.1 总体规划的理论及方法的研究

土地如何利用规划的方法和理论是对土地合理利用的指导,土地规划方法和理论的完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规划的质量,因此,坚决地贯彻执行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合理地提出县级的土地利用规划都应当以人地协调理论、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合理的理论基础,编制了县级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方法:包括合理利用土地规划体系、修编思路、内容、修编程序、修编模式、手段和编制方法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法等一系列的基本问题。通过对常用人口预测的方法、规划方案多目标、决策方法技术的路线、土地分区的定量、图件编制方法等的探讨,建立了土地合理利用的规划技术方法体系。一些对县级土地如何合理利用的规划与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进展协调性进行了初步探讨性的研究。同时,一些研究者根据土地合理利用的系统思想,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规划技术,提出了一套结合县级可行的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的方法与系统的技术体系。

关于如何合理规划和利用县级土地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的成果中,不仅从大体上对县级土地的合理规划的研究,还从某一方面作为切入点展开了合理的理论探讨,并取得了卓越的可行性方案,为地级市及县级的土地合理利用及规划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2 研究GIS 系统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

隨着县级土地规划信息软件系统在县级土地规划中的广泛应用,较多的研究者对GIS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常小燕等人基于GIS技术设计了面向对象规划的模块方法在县级的土地合理利用总体规划管理系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邵晖等研究人员探讨了以GIS 为实验平台,以理论数据库作为基础,把土地的规划模型体系作为支撑修编系统,并探讨了将现有土地的规划模型的决策和支持功能与GIS 的数据处理能力及可视功能集成为一体。一些人同时探讨了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功能在县级土地开发整理并在规划中对数据如何处理、专题性的研究、成果图件编绘及规划过程等阶段的应用。总之,GIS合理应用在县级土地利用及总体规划建设目标、任务、思路和总体构建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2 对我国县级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应做到以下几点

2.1 对土地“生态与经济”系统规律的充分认识

人类的生产生活不但可以使土地逐步退化,也可促进土地的进化,如荒地变良田,沙漠变绿洲。

2.2 合理改善生态环境

(1)通过恢复物种的植被、逐步建设梯田等合理利用土地,把生物治理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以防止水土的流失。(2)通过种草、种树和工程等措施相结合,调整不切合实际的土地利用方向。

2.3 控制大城市规模和城镇占地

应该坚决地执行我国城市建设的基本方针,严格限制并控制大城市的发展规模,适当发展中等化城市,大幅度减缓乡镇发展,尽量不占或少占用农村耕地,合理有效地利用县级的土地资源,为保证生态稳定、经济的持续性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篇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例

时间:2009-12-11 20:55 作者: 来源: 我要评论(0)

【找法网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开发未利用的土地”(第38条);

“开垦未利用的土地,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和评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可开垦的区域内,经依法批准后进行„„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破坏生态环境开垦、围垦的土地。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牧、还湖”(第39条);“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第4l条)。

篇6:申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

申请单位应提供下列材料:

1、乡(镇)人民政府的请示报告

2、经有关部门和专家论证后的规划修改方案。包括(1)文件说明,包括规划修改的原因、涉及的村、总面积、各地类面积,规划修改后规划主要控制指标的分解落实情况。(2)修改前、后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图件(标明规划名称、图幅号、调整地块范围、面积),并加盖乡(镇)人民政府印章

3、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及规划选址红线图(包括数码资料)

4、规划修改听证会议纪要

5、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

篇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评价

一、优先安排基本农田,进一步强化了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

此次规划全面落实省级规划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以农用地分等定级为依据,优先将基础设施好、土壤肥沃、集中连片的耕地划为基本农田。并协调基本农田于各类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关系,按照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个人能够集中的要求,对基本农田布局进行调整。同时,为了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将各县地区的部分优质耕地以及未来作为整理复垦开发重点区域的一般耕地调整为基本农田,调整后,全市基本农田布局总体稳定,质量有所提高。

二、设定国土生态屏障网络用地,保护了区域生态过程的连续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根据全市自然生态资源分布状况,结合山脉、水系、森林、农田以及城市公园等,完善“山水相间”的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区域生态屏障,维护和改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区域生态过程的连续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三、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

落实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责任制,并做好相关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互衔接,强化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自上而下的控制。县(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突出空间性和结构性,合理调整土地利

用结构和布局,重点明确中心城区和城镇建设用地区的范围。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提高针对性和操作性,重点将土地用途落实到地块。

四、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增强了按规划管理和使用土地的意识强化计划控制,严格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农用地转用管理,加强规划实施动态监管。

五、加强规划实施的基础建设

加强土地调查统计和监测评价,加强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城镇、开发区用地的集约利用潜力调查评价。加强土地利用和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建立覆盖全市的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系统,结合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构建土地利用规划、计划实施监测体系。提高土地规划信息服务水平,加快土地管理审批、供应、使用、补充耕地各环节的统一信息平台建设,强化建设用地监管,确保规划目标落实。

六、统筹安排了各行业,各区域用地尤其是重大建设项目用地的集约节约利用

落实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责任制,蚌埠的用地总供给量变化很小,只有通过对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开发利用蚌埠市土地的深度和广度,即对已利用的土地进行更深度的利用,对一些生地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保障在不增加蚌埠市土地供给总量的前提下满足人对土地的总量的需求。

不足之处:

一、后备资源贫乏,生态承载力较低,耕地保护压力较大

二、缺乏解决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

三、节约集约用地难度较大

四、由于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原因,蚌埠市的土地规划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未能规划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我的建议:

一、着力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耕地,禁止违法将耕地改为其他用地,加大执法力度,从内部工作人员做起,严厉打击利用特殊身份特殊手段做违法之事。

二、利用蚌埠的地理优势,招商引资,发展经济。

篇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例

关键词: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利用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 重点从5个方面推动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一是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二是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三是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和管理, 建设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四是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 搭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平台;五是推进征地制度改革, 逐步缩小征地范围, 完善征地补偿机制, 统筹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住房和社保等问题。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农村土地管理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与实施的重要基础, 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会要从保障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出发, 落实耕地保护目标, 同时, 明确要“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侧重点不同, 但两者却存在着密切联系: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物质载体——土地, 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农村土地管理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与实施的重要基础;两者同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全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 全国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仍在进行中, 笔者认为新一轮的规划修编应紧密结合国家土地制度改革方向和重点, 从规划修编的宏观指导思想、修编的具体指标细节等各方面体现、渗透土地制度改革的相关内容, 以实现耕地保护, 节约集约用地, 更好的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龙头作用,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1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中的耕地保护政策

1.1 耕地保护存在问题分析

从实际情况来看, 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997-2010年) 在耕地保护方面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各地确定的规划用地指标均不同程度的有所突破。尽管中央政策和《农村土地承包法》一再强调家庭承包经营三十年不变, 是为赋予农户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更好地发展农业经济。但在一些城市化、工业化较发展较快地区, 这一目标却很难实现, 同时, 在某些村庄、部分农户那里也无法实现。从政府角度看, 以往各种规划里还没有三十年不变的情况, 何谈给农户长期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从农户的角度看, 也正是判断某片土地不会长期作为农用地, 甚至看到规划建设在即, 才坚持要分地到户直接控制使用权。这种不为耕种, 只为等待征占并从中得到高额赔偿的行为, 并不是个别现象。许多村庄分田到户以后, 承包户并不投资, 而是引进外来的苗木种植者种上树木, 等待占地共同分配补偿。另外, 有的农户甚至在农地里私搭乱建, 违章建筑赫然而起。

1.2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中耕地保护

1.2.1 健全耕地保护的经济激励和制约机制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加强年度计划控制, 严格建设项目用地预审, 加大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成本, 加大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的财政补贴力度, 将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与财政补贴相挂钩, 并探索建立耕地保护基金, 落实对农户保护耕地的直接补贴, 充分调动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加大对补充耕地的资金支持力度, 进一步完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管理, 确保该项收入全部用于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土地整理、耕地开发等支出。土地出让收入中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 要向粮食主产区和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区域倾斜;充分运用市场手段, 拓宽资金渠道,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用于补充耕地等等。

1.2.2 加大耕地管护力度, 确保补充耕地质量

建立耕地保护台账管理制度, 明确保护耕地的责任人、面积、耕地等级等基本情况。依据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 加强对占用和补充耕地的评价, 从数量和产能两方面严格考核耕地占补平衡, 对补充耕地质量未达到被占耕地质量的, 按照质量折算增加补充耕地面积。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保护目标, 依据基本农田划定的有关规定和标准, 参照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 在规定期限内调整划定基本农田, 并落实到地块和农户, 调整划定后的基本农田平均质量等级不得低于原有质量等级。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除法律规定的情形外, 其他各类建设严禁占用基本农田;确需占用的, 须经国务院批准, 并按照“先补后占”的原则, 补划数量、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

1.2.3 落实耕地保护的共同责任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

应当建立由政府领导、多部门配合、社会监督、耕地权利人参与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 构建科学用地管地机制, 建立完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对年度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不合格, 土地管理秩序混乱的, 启动行政首长问责, 对政府、部门主要领导和其他负有责任的领导实行问责;建立耕地保护监管体系, 充分发挥行政执法监管、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作用, 构建全方位、多渠道、多关口、网络化的耕地保护监管体系;建立耕地保护激励机制, 探索建立统筹协调的耕地区域有偿调剂机制, 运用市场手段, 实行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的异地调剂和利益补偿, 提高各级政府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加大耕地保护工作投入, 加强耕地保护工作基础建设等。

1.2.4 严厉查处破坏耕地行为

加大对《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的问责力度, 从重查处一批重大、典型的违法案件, 遏制土地违法违规势头。加强国土执法队伍建设, 继续保持高压态势, 加强动态巡查, 建立县、乡、村三级监察网络和动态巡查网络, 对土地违法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公布举报破坏耕地行为的电话号码, 鼓励群众参与监督, 对各种破坏耕地的违法行为, 按照《刑法》、《土地法》的规定, 从严从重处罚。加大对地方各级领导干部有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 确保其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 养成切实保护耕地、依法用地管地、节约集约用地等意识。

2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

结合目前的新农村建设中合村并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加大宅基地管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制定, 进一步优化城乡用地布局, 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2.1 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力

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及其对其他规划的影响力甚微。新形势下, 国家明确要求“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 统筹协调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严格土地使用标准, 切实解决规模过大、标准过宽、城市用地过度扩张等问题”。因此, 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力, 对增强规划执行效果意义十分重大。各地进行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作为一项专项规划, 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关的要求, 特别是在村庄建设用地规模的确定上, 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村庄用地规模, 不得任意突破。

2.2 严格宅基地规划、审批管理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要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 严格宅基地管理”, 实际上就是要求各地建立宅基地审批责任和过错追究制度, 严格宅基地规划、审批管理, 执行一户一宅的政策。各地应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合理确定不同类型村居民用点用地规模, 对一般农村村庄要确定村庄界, 严禁无度扩展。偏僻的小村、自然村要逐渐向中心村集中, 合村并点, 以达到集约用地的要求。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完善人均宅基地面积等相关标准, 要控制农民超标准建房, 对于出现的一户多宅问题按国家要求逐步清理, 不允许超面积占用宅基地和一户多宅现象的再发生。

2.3 规范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

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和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工作, 必须首先完成宅基地的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如果不以确权为前提和基础, 贸然发动大规模的土地流转, 那么这个流转的主体就不可能是农民, 却很可能是其他权力主体, 从而使土地流转成为其他权力主体侵犯农民财产权利的又一轮机会。不但背离了土地制度改革的初衷, 而且有可能让改革背上黑锅。

2.4 保障农户宅基地的用益物权

《物权法》明确规定了宅基地的用益物权,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的用益物权”, 就是要保障农户宅基地依法取得、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宅基地的用益物权和所有权是不同的, 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置权, 用益物权有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 没有处置的权利。但没有处置权并非是说农村宅基地不能转让,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中规定, 农村宅基地转让只能发生在集体内部, 且转让后不能再申请宅基地。

2.5 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整理复垦, 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进一步加大对一些“空心村”土地整理的力度, 宅基地和村庄整理所节约出来的土地, 首先要复垦为耕地, 如果要调剂为建设用地, 必须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纳入年度建设用地计划, 且优先满足集体建设用地, 防止地方借整理、盘活之机, 扩大建设用地, 以及防止将集体建设用地国有化。

3 征地制度改革与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确定了征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农村土地征用涉及农民土地权益的保护和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问题,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注意土地征用过程中农村缺钱、城市缺地, 两者相互联合, 从而造成大量土地流向城市的问题, 通过制定系列政策措施, 确保征地制度改革完善, 统筹城乡发展奠定基础。

3.1 依据规划积极稳妥推进征地制度改革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内, 在规划的城镇建设用地区内 (圈内) , 必须坚持国家征收土地的方式, 但征地补偿标准应有较大幅度提高;在规划的城镇建设用地区外 (圈外) , 使用集体建设用地, 在符合规划和来源合法的前提下, 还应充分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产业政策、土地市场容量等多种因素, 避免粗放利用和冲击国有土地市场。对于公益性项目用地仍然采用国家征收的方式, 对于非公益性项目应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 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参与开发经营, 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征地政策的延续性, 把握改革节奏, 确保征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进行。

3.2 提高征地补偿标准, 推行安置方式的多样化

探索规划用途导向的征地收益分配格局。征用农村土地的土地补偿费用不仅要考虑目前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还应考虑未来土地的规划用途;应进一步探索多样化的征地安置方式, 由目前以货币补偿安置为主, 就业安置为辅, 逐步转变为以就业安置或保险安置为主, 货币补偿安置为辅。在住房安置方面, 应引入农房补偿安置价格评估机制, 并因地制宜地实行货币安置或住房安置等方式, 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宅基地的用益物权。

3.3 大力发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

目前, 集体建设用地已经大量进入市场, 但因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而显得混乱和无序, 被称为“隐形市场”或“灰色市场”。集体土地以出租、转让、联营、入股和抵押等多种模式进入市场, 参与利益分配, 已成为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一股重要力量。2008年12月, 重庆市成立了全国首家农村土地交易所, 首场交易取得圆满成功。可见, 发展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是加快征地制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当前, 应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前提下, 抓紧构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的发育模式, 建立集体建设用地的价值分配机制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的监督管理机制, 注意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与征地安置补偿收益分配的衔接。

3.4 严格界定征地范围

上一篇:《斯坦福极简经济学》读后感下一篇:虎跳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