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资源工作总结

2024-05-12

文献资源工作总结(共6篇)

篇1:文献资源工作总结

《文献资源建设工作》

第一章 文献资源建设工作概述

1、文献资源的概念 P16 文献资源是相对于天然资源的一种社会智力资源,是物化了的知识财富,它是人们迄今为止收集积累贮存下来的文献资料的总和。

2、文献资源建设的概念 P19 文献资源建设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图书馆及其它文献情报机构对文献资源进行有计划的积累和合理布局,以满足、保障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需要的全部活动。

3、文献资源建设的工作内容P19 ①对现有文献资源开展调研;②确定目标,制定规划;③馆藏文献的收集与选择;④建立有权威的文献资源管理或协调机构,确定成员单位、建立各种协作关系;⑤文献资源建设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4、文献资源建设与图书馆藏书建设的区别与联系P21 “文献资源建设”与“图书馆藏书”比较,其工作的立足点更高,涵盖面更广,能更好地概括文献的本质,反映文献信息工作的实际。目前,文献资源建设的概念并没有完全取代藏书建设的概念,二者之间有时可以交替使用,有时又有所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说,藏书建设是文献资源建设的一个分支,它一般指具体文献信息部门的藏书规划、组织、发展、采选、评价、剔除等工作;而文献资源建设这一概念主要用于对跨部门跨地域的全局性的文献资源建设的宏观规划、组织、布局、协作、协调等。

5、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基本任务P26-30 ①确定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②加强藏书发展政策研究;③合理布局与优化配置文献资源

6、文献资源布局的概念 P30 文献资源布局就是人们有意识地控制文献收藏与分布的活动。具体地说,文献资源布局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文献资源按学科或按文献类型在地域空间分布的状况或形成的格局;其二是指研究和建设合理、方便、经济的分布格局的设计与实际工作。

第二章

馆藏文献资源结构与建设原则

7、馆藏文献结构的概念P34 是指图书馆藏书体系中不同藏书成分、不同学科内容、不同收藏水平的藏书间的关联组

合形式,它反映藏书体系各部分的组织形式及相互关系,规定着不同学科、类型、水平的文献在藏书体系中所占的比例。

8、馆藏文献的5种结构 P34 ①学科结构;②等级结构;③时间结构;④文种结构;⑤类型结构。

9、文献资源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P45-56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实用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区域性原则、互补性原则等,这些基本的原则,既符合文献资源自身发展的规律,又符合图书馆提出的“一切为了读者”的图书馆发展方向。

第三章

文献资源的来源

10、网络信息资源的概念P77-78 网络信息资源是文献信息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可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网络上发布、查询与存取利用的信息资源的总和。

11、当前网络资源建设应开展的工作P84 ①对现有网络文献资源进行跟踪和调研;

②对网络文献资源发布、查询、利用技术与工具的研究; ③确定网络文献资源建设的目标,提出规划和布局模式;

④建立有权威的网络文献资源管理和协调机构,统筹规划网络文献资源的建设工作; ⑤开展网络文献资源建设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第四章 馆藏文献的选择与采集

12、文献选择的概念 P85 文献选择是指图书馆遵循一定的方针、原则、标准,对众多的文献进行鉴别、判断,从中挑选出适合馆藏文献资源建设目标及用户需要的文献的过程。

13、文献选择适用的标准 P87 ①文献内容的主题;②文献的用户对象;③文献的责任者;④文献的出版者;⑤文献的价格。

14、文献选择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P89 ①重点与一般的关系;②品种与复本的关系;③文献的有效使用期;④文献的类型、专业和价格;⑤图书馆复制文献的能力;⑥图书馆的网络化程度。

15、文献采集的概念 P97 文献采集是指采用一定的方式和途径获取经过选择的文献的过程。它要求工作人员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技术规则去采集所需的文献,并主动地寻找文献的来源,利用多种方法,开辟各种渠道,通过各种途径,以保证所选文献能及时获得。同时,还要收集各种文献出版信息提供给文献选择人员以扩大选择范围。

16、文献采集的方式P98 文献采集主要有购入方式和非购入方式二种:

购入方式:①订购;②现货选购;③委托代购;④邮购;⑤复制;

非购入方式:①呈缴;②调拨;③征集;④交换;⑤捐赠;

第五章 馆藏文献的布局与典藏

17、馆藏文献的布局原则 P123 主要有三个原则:①藏书方便利用;②功能明确且实用;③运转灵活

18、馆藏文献的空间结构形式 P124 主要有三种形式:①水平布局;②垂直布局;③混合布局

19、书库划分的两种基本方法 P126 我国图书馆界习惯按藏书的用途及使用方式,把书库划分为基本书库、辅助书库和专门书库。

国外图书馆注重按藏书利用率来组织藏书,将书库划分为一线藏书、二线藏书和三线藏书。20、三线典藏制的概念P130 三线典藏制是按照藏书的新旧程度及利用率的高低来组织藏书的一种布局方式。一般把全馆藏书分为利用率最高的、利用率比较高的和利用率较低的三部分,将利用率最高的藏书组织到一线书库,实行开架借阅;将利用率较高的藏书组织到二线书库,一般实行半开架借阅、部分开架借阅或限制开架借阅;将利用率较低的藏书组织到三线书库,基本上实行闭架借阅。

21、馆藏文献管理应做好的主要工作 P146 ①馆藏文献的登记;②馆藏文献的调配;③馆藏文献的清点;④馆藏文献的注销;⑤典藏目录的编制;⑥馆藏文献的保护

第六章 馆藏文献的评估与剔出

22、馆藏文献评估的概念P150 是对图书馆文献的采集、入藏情况以及馆藏满足读者需求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作出评判和测定的具体过程。

23、馆藏文献评估的内容 P150 ①藏书数量;②藏书质量;

24、读者满足率的概念 P151 指馆藏文献满足读者需求的程度,即一定时期内,读者已借到的文献册数与读者合理要求借书总数之间的比率。

25、藏书利用率的概念 P155 指一定时间内,读者借阅的文献数量占馆藏总数量的比率。

26、馆藏文献剔除或“复选”的概念 P166 馆藏文献剔除是图书馆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将长期滞留在书架上的,读者不用或少用的,陈旧过时或失去价值的文献进行筛选处理的过程。

27、藏书剔除的一般范围 P174 ①复本过多长期压架的书刊;②内容陈旧过时的书刊;③内容有错误,不宜公开流通的书刊;④残缺破损不堪使用的书刊;⑤实用性差、流通率很低的书刊。

第七章 整体化文献资源建设

28、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的概念 P192 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是指在全国各类型图书情报机构中合理地配置文献资源,使全国各类型图书情报单位收藏的文献资源形成一个整体,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文献信息的需求。

29、文献资源布局模式的概念 P196 文献资源布局模式是指文献资源的宏观构成和地理分布格局。30、我国文献资源布局的几种模式 P197 系统布局模式:是由一系列按行政系统划分的图书馆网络构成的文献保障体系。地区布局模式:是一种重视文献资源在地理位置上合理分布的横向结构模式。学科布局模式:这种模式主张应按文献的学科属性对所有学科的文献加以完整收藏,从学科体系上建立国家的文献保障体系。

31、如何加强我国整体化文献资源建设工作 P201-207 1.我国整体化文献资源建设的保障条件:①更新文献资源建设理念,树立宏观文献观;②理顺体制,加强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的宏观指导和管理;③创建高效的技术支持系统,使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

2.加强公共图书馆在整体化文献资源建设中的作用; 3.加强我国文献资源建设的组织领导。

第八章

32、文献采访工作的基本流程P213 文献采访工作的基本流程是:①确定文献采访工作原则和文献采集标准;②收集各种文献征订目录;③圈选或是直接到书店、出版发行部门、各种书市以及访问网上书店初选书刊;④查重、确定需要补充的文献,其中超出权限或重要问题,需提交有关领导或采访委员会通过; ⑤填发订单,办理采集手续;⑥编制预订书目或建立预订书目数据库;⑦验收新书、登记造册;⑧报帐等。

33、文献典藏工作的基本流程P217-218

典藏工作的基本流程是:①确定文献典藏工作原则和工作标准; 接收已分编加工好的各种文献并进行登记;③确定文献下库地点; 下库文献交接; 编制典藏目录; 清点馆藏,调节馆藏; 剔除、注销文献等。

篇2:文献资源工作总结

第6期

全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协调委员会办公室编印2006年5月22日

本期目录

● 文化部召开“区域图书馆协同发展交流会”

● 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召开2005—2006年年会

● 浙江省开通首批公共科技服务平台

● 新疆8所大学实现图书资源共享

● 湖北省高校图书馆将“联网”

● 临沂师院图书馆向市民免费开放

文化部召开“区域图书馆协同发展交流会”

2006年4月27—28日,文化部在广东省东莞市图书馆召开了“区域图书馆协同发展交流会”,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领导、广东省文化厅领导和来自全国各省、市图书馆的负责人、专家及业务骨干参加了会议。

会议探讨了如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通过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使公共图书馆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基层,共同推动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

图书馆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信息资源集散中心,在传播

先进文化、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交流、协作、共享已成为时代发展主旋律。同样,图书馆事业要繁荣,必须走整体化协同发展的道路。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社会进入网络、数字时代,为图书馆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打破时空、地域限制,提供了极好的技术环境。如何推进区域图书馆协同发展,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已经成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近年来,东莞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选择了一条区域集群化管理的道路, 通过“中心引领基

层,城市带动农村”的方式,以技术为支撑,研发了“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系统”,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总分馆联合服务的技术问题。东莞图书馆的研究项目“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开发与研究” 于2005年5月通过了文化部的技术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区域性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的空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该馆以创新的管理理念,建立了东莞地区图书馆总分馆运行机制,2005年底已建成以1个中心馆,10个分馆,100个图书流动服务站的总分馆体系,并在体系内实现了文献资料通借通还、电子资源总分馆共享的联合服务方式。这种将“图书馆之城”、东莞数字图书馆和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建设有机的结合于一体,以有形和无形的图书馆网络覆盖和服务全地区;通过总分馆模式的实践和探索,实现技术的突破和管理的创新,以中心引领基层,城区带动农村,促进区域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协同发展;树立大图书馆的管理和发展理念,实现图书馆由单馆到多馆、信息资源由孤岛到共享,读者服务由一馆独立到多馆联动的有益实践,有效带动城市基层图书馆的整体提升。

(东莞图书馆)

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召开2005—2006年年会

2006年4月21日—22日,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在武汉召开了2005—2006年年会。

会议总结了2005年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的工作,讨论了2006年工作计划,向与会代表通报了编目工作最新发展动态,并对编目工作进行了交流。来自42个成员馆以及各方面的代表90余人参加了会议。

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主任顾犇,湖北省文化厅文化处处长徐永胜,湖北省图书馆馆

长万群华,副馆长张冀明,国家图书馆采编部副主任张艳霞,国家图书馆发展研究院检索语言组研究馆员卜书庆出席了大会开幕式。会议由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仲岩主持,徐永胜处长和万群华馆长分别在会议开幕式上致欢迎词,顾犇主任做了2005—2006年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工作报告。

顾犇主任在工作报告中指出,2005-2006年这个,是全国联合编目中心由企业体制

转变为事业体制后运作的一年,联合编目中心从上传政策、数据服务方式等方面都做了调整,在各分中心、成员馆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下,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截止到2006年3月底,国家中心数据用户由2005年4月的940家增加到995家,成员馆由2005年4月的535家增加到590家。在分中心、成员馆的共同努力下,联合编目中文普通图书的数据时时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新书数据的检索命中率也有了较大的增加,从而使数据的网上下载量不断增长,从2005年4月至2006年3月,网上下载量超过175万条,超出上一近70万条。无论数据用户的增长,还是数据网上下载量的增加,都表明联合编目被越来越多的图书馆认识和接受,书目数据被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所共享。

会上,浙江省分中心代表联合编目各个分中心做了工作报告,介绍了工作经验,全国联

合编目中心数据总审校刘小玲总结了本上传数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办法,国家图书馆书目数据组组长曹玉强就目前国家图书馆的中文编目情况做了报告,大会还专门邀请中国图书分类主题词方面的专家卜书庆介绍了《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的修订情况及电子

版的使用概况。与会代表就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充分交换了意见,实现了互相沟通与直接交流,会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这次年会,不仅各个成员馆和分中心了解了本全国联合编目中心的发展总体状况,中心与各个分中心也及时沟通了情况,并现场解答了一些实际问题,实现了沟通与互动。与会代表还就图书馆联合编目的发展前景和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充分而热烈的讨论,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国家图书馆)

浙江省开通首批公共科技服务平台

2006年4月3日,浙江省首批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暨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杭州镜像站开

通。作为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公共科技基础条件保障体系,首批平台的建立对进一步提高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科技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改善科技创新条件,满足浙江自主创新对科技资源的需求具有积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条件不断改善,但科技文献、科学数据、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重复建设,各自为战、信息不畅,难以共享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调查表明,浙江大多数大型仪器的利用率在30%,有的只有百分之十几,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

这次开通的浙江省首批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包括了科技文献共建共享、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和实验动物公共服务三个平台。浙江省科技文献共建共享平台的首批成员单位由浙江大学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等省内10家主要科技图书文献信息机构组成。科技文献资源总量已占全省的80%以上,覆盖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专利标准等各种领域。同时,作为该平台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杭州镜像站,还可为用户提供包括外文期刊、中外文学位论文、国外科技报告、中外文会议论文、中外专利文献、中文标准文献、计量监测规程等文献。成员单位和镜像站相互依托,可以满足全省95%以上的科技文献检索、订购和传递需求。

浙江省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平台首批成员单位包括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等25家单位,汇集了价值在50万元以上的各种大型分析测试仪器220台,占全省同类仪器设备资源的60%以上,将大大改善浙江各类分析测试的科研条件。

浙江省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首批成员单位由浙江省实验动物中心、浙江中医学院、浙江省药品检验所等9家单位组成,汇集了浙江实验动物学科的主要科研力量、设施和生产能力,可以为浙江新药研发、人类疾病研究和药品食品安全评价等提供支撑条件。浙江省科技厅厅长蒋泰维表示,浙江省将进一步扩大这三大平台成员单位的数量,以期实现科技资源的进一步集约利用。

浙江省副省长茅临生在讲话中指出,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将进一步整合现有的科技资源,建立和完善开放、共享、协作的公共科技资源保障服务体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上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开展创新服务,满足创新需求。(浙江新闻网)

新疆8所大学实现图书资源共享

从2006年4月中旬起,新疆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等8所院校的大学生及

教职员工可以互借其他学校图书馆的藏书了。

2001年5月,新疆大学图书馆与原新疆工学院图书馆(现新疆大学北校区图书馆)合并,成立了新疆大学图书馆,总建筑面积达50950平方米。目前,新疆大学图书馆面积居西北五省之首,总藏书量达183万多册。以前,新疆大学图书馆的图书只给本校师生借阅,图书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为了让丰富的图书资源能为更多的大学生所共享,2005年6月,新大图书馆在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中心的帮助下与我区其他几所大学建立了馆际互借制度,即不同大学的师生只需到本校的图书馆领取另外一个大学的馆际互借的借阅证,就可以去与新疆大学开展了馆际互借活动的大学图书馆借阅图书了。现在新疆大学已与伊犁师范学院、石河子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财经学院、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艺术学院7所院校实现了馆际互借。今后还将与和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喀什师范学院等多所院校建立馆际互借。

新疆大学图书馆还将向社会开放,即便不是大学师生,也可以办理借阅证。目前已有社会各阶层人员近700人在新大图书馆办理了借阅证。新疆军区某部一名军事研究人员,跑遍了新疆许多图书馆没借到自己需要的书,结果在新疆大学图书馆借到了全套27本的研究书籍,连连说“真没想到!”

据了解,新疆大学正准备迎接今年9月国家教育部对新疆大学进行的本科教学评估;届时,新疆大学图书馆的藏书将达到200万册以上,馆藏将会更加丰富。(新疆大学图书馆)

湖北省高校图书馆将“联网”

近日,湖北省高校图书馆协作委员会透露,由湖北省教育厅和武汉大学组织的湖北教育

网络图书馆建设项目已经启动,今年年底投入运行。

据介绍,湖北省85所高校图书馆(含高职院校在内)共有纸质藏书100万种、约5000

万册,每年购书经费超过1.5亿元。教育网络图书馆将对全省高校图书馆实行“联网”,届时湖北省内高校的大学生和教职员工可通过网络共享120万种图书资源,不仅各大学图书馆节约了购书成本,而且实现了各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共享。(湖北新闻网)

临沂师院图书馆向市民免费开放

近日,为响应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11部门日前联合发出的“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的倡议,临沂师范学院图书馆所有的图书文献资料全部免费向市民开放。

临沂师范学院图书馆创建于1958年。目前,师院图书馆由五处校区图书馆以及各系院资料室组成,馆舍总面积达到23008平方米,馆藏总量约为270万册(件),现刊4545种,临沂地方文献资料4000册,古籍特藏近2万册,电子文献光盘22300片,磁带6400盒;拥有光盘及网络数据库22个,累计数据量达5000万条;计算机528台,信息接点555个,宽带接 入已经独享100兆带宽。

近年来,临沂师院每年有1000万元图书经费的投入,使在校大学生人均图书居山东省高校第一位,图书、网络等配臵超过了国家设学标准。在大学新校区,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 的图书馆正在建设中。(临沂师院图书馆)

——————————————————————————————————

责任编辑:汤更生发至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副省级本期编辑:胡京波计划单列市图书馆和中国图书馆学会分支机构

篇3:仫佬族文献资源收集工作思考

一、河池仫佬族文献收藏现状分析

1. 收藏现状。

河池市辖管的罗城、宜州、环江、都安等县的仫佬族人口占全国仫佬族人口的80%以上, 其中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又是仫佬族主要聚居地, 是全国有名的“仫佬族山乡”, 蕴藏着丰富的仫佬族文献资源。为了更好地了解河池仫佬族文献资源的收藏情况, 笔者对河池各县级公共图书馆、河池市民族图书馆和河池学院图书馆, 以及河池市各县档案馆等相关机构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公共图书馆收藏的仫佬族纸质文献为200多种500多册;河池学院图书馆收藏的仫佬族纸质文献约为100多种200多册, 仫佬族文献数据库1个总计4000多条记录, 包括会议论文、电子书、期刊论文、图片、音频和视频等类型的文献资源;河池市各县的史志办、民族局、档案室等政府部门都有一定数量的收藏, 特别是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档案室, 收藏有新中国建立后建县以来政府一些政策法规等内部资料。另外罗城仫佬族博物馆、文化局和旅游局还收藏有相当数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文字、图片、照片、音频和视频等各类资料, 譬如仫佬族的依饭节等珍稀和独有的资料。

从古至今, 仫佬族文献资源的总量我们无法计量, 但还有许多的仫佬族文献资源至今尚未被收集利用。究竟是什么原因制约河池仫佬族文献资源收藏工作和收集的成效呢?

2. 原因分析。

(1) 历史原因。一是仫佬族虽然是个古老的民族, 曾经有过“伶人”、“姆姥”、“母老”的族称, 但直到1956年经过民族识别后才被国家民委确定为“仫佬族”。由于仫佬族人口少, 居住环境僻远恶劣, 加之历来民族歧视等因素, 致使仫佬族历史文化记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二是仫佬族只有本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 虽然民族语言的口耳相传可以形成本民族的口碑文献, 但由于口碑文献的传承受传承主体的经验智慧、个人见解、语言表述等因素影响, 容易造成口碑文献在世代传承过程中遗失。三是历史上用汉字记载仫佬族历史发展、社会变化、制度变革等内容的文献大多分散在各种史志和地方志等著述中。笔者曾以“仫佬族”为检索词检索“独秀中文学术搜索”的图书, 检索结果是929种, 其中仫佬族专著仅有52种, 其余877种图书中均是部分章节记载有仫佬族内容, 这给收集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2) 现实原因。一是对仫佬族文献资源的作用认识不够。一方面是当地政府或主管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仫佬族文献资源在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忽视了仫佬族文献资源的收集工作;另一方面是当地图书馆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图书馆没有意识到所处的地域优势, 没能把仫佬族文献资源作为本馆的特色馆藏加以收藏, 而是随意收集。二是河池至今尚未建立专门的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建设中心, 收集工作缺乏统筹规划, 各图书馆和相关信息机构各行其是, 仫佬族文献资料零散各处。三是只注重正式出版物的收集, 尤其是通过商业数据库易获得的数字化出版物, 而对于内部资料如会议材料、调查报告、族谱、拓片、实物等则未能派专人采集。四是不少收集者不懂仫佬族语言, 无法通过仫佬族村镇田野调查获得珍贵的口碑文献。

二、河池仫佬族文献资源收集策略

1. 提高对仫佬族文献收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近年来, 河池市和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着力打造“仫佬族文化品牌”, 以仫佬族的非遗文化、依饭文化、服饰文化、乡土文化等十大文化工程作为繁荣发展仫佬族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仫佬族文化的发展繁荣, 仫佬族文献资源也异彩纷呈、丰富多样。另外, 在河池学院民族学学科建设中, 仫佬族文献资源将为科研和教学提供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 恰逢仫佬族文献资源不断涌现和迸发之际, 作为占尽地利之便的本地各类图书情报等信息机构, 应该抓住机遇, 提高文献收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 努力做好仫佬族文献资源的收集工作。

2. 争取政府扶持, 多方合作, 联合收集。

仫佬族文献和其他民族文献一样, 具有地域的特定性、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分布的广泛性和某些资料的稀缺性等特点[1]25。这些特点决定仫佬族文献资源的全面收集需要各个相关部门和各方人士的通力合作。首先是争取政府扶持, 主要是政策和资金扶持, 政策是开展工作的指令和前提, 资金是开展工作的动力和保障。其次是建立河池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建设中心, 可由实力较雄厚的河池学院图书馆牵头, 成立由河池市和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等县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档案局、地方史志办等机构部门组成的收集中心, 由中心协商共议、统筹规划, 多方合作, 联合收集。

3. 明确仫佬族文献收集原则和范围。

仫佬族文献收集应贯穿以下三条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 即收集的仫佬族文献内容要丰富、载体形式要多样。二是时效性原则, 文献的出版 (包括正式出版和非正式出版) 具有时间性。三是选择性原则, 即在收集经费限定的情况下, 优先选择使用价值大的文献, 尽量体现文献收集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实用性。收集范围是收集原则的进一步细化, 收集范围的确定更有助于收集工作的开展。一是内容范围, 凡是内容上具体反映仫佬族的政治法律、宗教哲学、历史地理、经济文化、文学艺术、教育体育等学科领域的文献都是收集的范围。二是载体范围, 包括纸质、缩微、声像和电子型等类型的文献, 还包括正式出版物和内部资料、手稿、碑文拓片, 族谱、古籍等。三是地域范围, 收集重点区域是河池及周边的柳江、柳城、忻城等仫佬族聚居地, 再向贵州的凯里、麻江、黄平县等仫佬族聚居地延伸辐射。

三、多途径的收集方法

1. 购买。

这是文献收集的基本方法, 可以通过订单订购和现场采购的方式获得, 特别适合专著类的正式出版物。对于之前出版目前缺藏的仫佬族重要文献, 一则可以通过跟出版社、书店或书商联系购买获得, 二则可以通过与旧书市场联系或实地查访购买获取, 三则可以通过网上书店如当当网、亚马逊、淘宝网等购买取得。

2. 征集。

征集是获取河池地方出版发行的仫佬族文献资料, 特别是内部资料的重要途径, 例如有关仫佬族政策文件、仫佬族依饭节节庆活动资料、仫佬族经济发展统计数据、《罗城文史》等内部出版物或原始资料都可以通过征集获得。征集工作的开展一方面有赖于政府的支持及主导作用, 政府主导下的征集函发布容易获得相关部门的响应和支持;另一方面更需要收集部门具体操作落实, 收集部门的主动联系和登门造访则是获得征集文献的关键。

3. 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即深入到仫佬族聚居村落对仫佬族文献资料进行实地调查收集。河池仫佬族主要聚居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东门镇、四把镇、天河镇辖管的行政村屯。这里的仫佬族村民世代讲仫佬语, 沿袭仫佬族祖先遗留的族风教化, 保留仫佬族淳朴的生活习俗, 最能反映仫佬族文化的本真面貌, 蕴藏有珍贵罕见的仫佬族文献资源。收集工作者最好是会讲仫佬话, 进入村屯直接与村民面对面地交流沟通, 就会获得仫佬族罗、银、梁、吴、潘、谢等大姓氏的族谱、家谱、村屯发展史、依饭节的经书道具和仪式记事、碑刻及大量的口碑文献。

4. 网上搜索。

网络是全球最大的信息库, 分布有大量的仫佬族文献资源, 网络搜索主要是获取免费资源。在网络信息存档条件和技术尚未成熟的情况下, 可通过人工对分布在网络的仫佬族文献资源有针对有选择性的收集。主要收集仫佬族网站、网页、仫佬族的图片、视频、音频、免费在线出版物和其他零碎资料。

5. 集中收集。

一是集中收集各馆收藏的仫佬族纸质文献。以河池各图书馆和各机构收藏的纸质文献为对象, 通过对各图书馆的馆藏目录进行浏览、分析、选择或对实体书籍的查找, 汇总仫佬族文献馆藏书目信息。二是集中收集各馆收藏的仫佬族数字文献。主要是以河池学院图书馆购买的商业数据库作为收集对象, 例如CNKI、维普、万方等, 可采用“基于研究综述文献分析”的采集策略[2]34, 获取仫佬族核心文献和拓展文献资源, 进一步扩充该馆已建成的《仫佬族文献数据库》。三是集中收集仫佬族实物文献。对河池市特别是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博物馆、文物管理所、文化局等机构收藏的实物进行拍照、录像, 制成图片和视频资料。

仫佬族文献资源的收集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需要现在和将来持续不断地开展下去, 才能保证仫佬族文献资源永不枯竭, 才能使仫佬族在我国56个民族中永保鲜亮独特的个性。与此同时还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把分散在河池各个图书馆和相关机构的各种类型的仫佬族文献资源进行整合, 编制仫佬族各类文献馆藏目录, 充实《仫佬族文献资源数据库》, 建设仫佬族文献资源网络中心, 搭建共享平台, 为更多的人特别是仫佬族研究者提供资料帮助, 使更多的人受益, 真正做到藏以致用。

摘要:我国仫佬族主要聚居在广西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境内, 在调查河池市仫佬族文献资源收集情况的基础上, 分析制约仫佬族文献资源收集工作的原因, 提出收集的策略和具体方法。

关键词:仫佬族,文献资源,收集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正慧.土家族文献资源收集整理的思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2005 (3) .

篇4:文献资源工作总结

〔关键词〕重点学科;资源共享;文献传递;文献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4-0098-02

Accelerating Literature Resources Constructing of Key

Subject to University Using Document Delivery ServiceGao Junfang

(Library,Xuzho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116,China)

〔Abstract〕Document delive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to university.Literature constructing of key subject is important,document delivery will facilitate resource constructing.The article mainly narrated the signification and approach of document delivery participating in constructing literature resource,emphasized that it was essential to comply copyright law.

〔Key words〕key subject;resource sharing;document delivery;constructing of literature resource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学科建设已成为高校发展的核心任务,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而重点学科建设更是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重点学科是指在众多学科基础上具有培养硕士、博士生能力的专业学科,能够完成国家或省重点科研攻关项目或在某一方面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特色的专业学科[1]。高校图书馆作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文献信息中心,在重点学科建设中起着重要的文献保障作用,是教学、科研以及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完善的重点学科文献保障系统,能够支持重点学科教师、科研人员进行一定深度的科学研究、教学辅导,能够满足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人员对本学科专题文献的整体需求。

重点学科建设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是全方面的,也就是说在采集重点学科文献信息资源时既要采集图书、期刊等正式出版物,又要采集预印本、会议录、科技报告和内部刊物等非正式出版物;既要采集中文方面的文献,又要采集外文方面的文献;既要采集传统的印刷型文献,又要采集光盘型、网络型的文献[2]。但高校在重点学科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往往存在以下一些实际问题:(1)由于经费不足和外文文献昂贵的原因,一些重点学科的外文期刊、外文图书、外文数据库等必需的文献因经费原因时订时不订;(2)一些专题文献、科技报告、灰色文献等收集起来比较困难,而这些一次文献对于重点学科的建设意义重大;(3)古籍、善本对中文、历史等专业非常重要,而这些文献的获取具有更大的难度。为了完善重点学科的文献收藏,除了图书馆加大对重点学科文献购置经费、进一步拓宽采集渠道外,利用资源共享的方式获得不能购买或者难以获取的文献已经成为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

信息资源共享是指图书馆在自愿、平等、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其它相关机构之间的各种合作、协作、协调关系,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途径,共同揭示、共同建设和共同利用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信息资源需求的全部活动。文献传递是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的有效形式之一,通过开展文献传递服务,建立网络环境下资源共建共享服务体系,也是当前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人们对资源共享认识的加深及信息技术的进步,文献传递服务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开始利用文献传递服务建设重点学科的文献资源。

1 利用文献传递服务建设重点学科文献资源的意义

1.1 文献传递服务可以降低信息资源获取的成本

近年来,外文期刊价格持续上涨,加上图书馆经费紧张,各高校外文刊的订购品种不断削减;与此同时,花费巨大订购的外文期刊的利用率又是非常低。通过近年来的工作实践表明,文献传递服务在某种程度上能解决这方面的矛盾。随着各文献传递机构不断降低文献价格,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利用这项服务,从而缓解了读者急迫的文献需求和图书馆馆藏不足之间的矛盾。

1.2 根据文献传递数据,定性确定资源的拥有与获取传统的图书馆“拥有”比较重要,以收藏为主要原则,工作重心在“藏”上,图书馆拥有的馆藏数量成为评估的一项主要指标。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文献的“获取”得到很大的发展,图书馆的馆藏发展理念从重视拥有转向强调获取,但文献获取无法取代拥有。有些对于学科发展很重要的资源,获取比拥有重要。对传递的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如果某一种刊物的需求量很大,对于学科的发展有推动作用,这类型的刊物就可以选择订购。

2 利用文献传递服务建设重点学科文献资源的途径

2.1 利用返回式文献传递服务(馆际互借)来获取图书馆际互借(Interlibrary Loan)是图书馆之间或图书馆与其它文献情报机构之间相互利用对方的文献资源来满足读者需求的一种服务形式;对于本馆没有的文献,在本馆读者需要时,根据馆际互借制度、协议、办法和收费标准,向外馆获取,适用于返还式文献。针对有很多种类的图书,在一定的出版周期后停止了再版,而有许多以前出版的学术类图书在重点学科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各高校由于不同时期的学科建设任务不同,导致图书馆各阶段采访任务也不一样,有些图书错过了采购也很正常,而重点学科的文献资源建设要求收集能反映这个学科发展的图书。

中国国家图书馆是国内藏书最丰富的公共图书馆,学科门类齐全。目前已经与全国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建立了馆际互借关系,对于藏书地在中文图书基藏库和外文图书子库中的书可以提供返回式馆际互借。馆际互借员定期给各重点学科的学术团队成员发放文献申请单,并且对提交的申请单,要在本馆馆藏或电子资源中进行检索。对于本馆没有或者是无法购买的书籍,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获取。

2.2 加强与重点学科有关的外刊资源共享

外文期刊内容新颖、信息量大、报道及时能反映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新动向,是我们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渠道。据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有期刊20多万种,期刊所提供的有效信息量占信息总量的70%以上[3]。重点学科的建设尤其需要外文文献的支持,而目前各高校普遍由于经费的限制,外文期刊和外文数据库的订购都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各高校图书馆可通过各种联合目录,了解其他图书馆尤其是本地区其他图书馆外文期刊收藏情况,然后与其他馆或文献传递机构建立文献传递关系,广泛开展外刊的文献传递服务,将外刊订购与文献传递服务结合起来,以有限的经费为最多用户提供最好的服务。

负责文献传递的馆员应该了解学校有哪些重点学科,并且对重点学科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了解;搜集对重点专业有显著影响力的外刊,有计划的、系统的传递一些与本校重点学科建设有关的文献。目前,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收集外刊资源最全的就是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CASHL会定期举办全国范围的免费活动和区域优惠传递活动,抓住这些活动的机会,向各重点学科组的成员开展宣传,充分利用这些难得的资源;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是收集理工科外刊最全的机构。从2007年起各大文献传递机构大幅度降低文献传递费用,这对于更充分利用外刊文献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3 注重收集与重点学科相关的“灰色文献”

“灰色文献”是一种具有重要情报价值、非公开发表的信息源,是目前国内外图书情报界公认的重点情报源之一。它包括会议论文、科技报告等,主要反映各领域的最新动态或研究进展,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1]。这些一次文献对于科研工作者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但是获得这些文献的途径也比较少。国内很多高校图书馆的馆员积极探索如何收集“灰色文献”[4-5],为更好的利用“灰色文献”提供了丰富的经验。通过笔者在日常工作中的探索,这类型文献由于版权问题,国内外的文献服务机构一般传递的篇数和内容都有限。我们在收集这类型的文献时,尽量广泛利用网络学术资源进行搜索,很多学会、政府、研究所等相关机构的网站上会有链接;另外试图和会议论文、科技报告的出版者进行联系,这个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

2.4 将积累下来的已传递文献整理收藏

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积累了一部分已传递的文献,这些已传递文献的索取者大部分是研究生、教师,申请传递文献的目的是为了给论文提供文献支持,这些已传递文献大部分对于学科建设有一定的意义。从笔者目前对已传递文献的收集整理来看,跟重点学科有关的文献占很大的比例。浙江万里学院图书馆在设计文献传递系统的时候,考虑到了将已传递文献上传到系统中供读者下载使用[6];笔者所在的图书馆购买了清华同方TPI管理系统,目前的构想是利用TPI的平台创建一个已传递文献的数据库。将已传递的文献按学科分类整理,设计查询的字段,将文献导入到系统中,供读者检索、查询、下载利用。这对于充分挖掘已有的资源、节约文献购置费方面有一定的意义。

3 关于版权问题

在建设重点学科的文献资源时,利用文献传递方式,收藏了一些复印的图书、论文和电子文献。对于如何收藏、使用这些资料一定要严格遵守版权法。国际图联、欧盟和美国等国家对文献传递的版权问题进行了立法,而我国对文献传递所涉及的版权问题关注还不够。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进行文献传递和收藏传递文献都是为了学科发展的需要。如何使用这些资料,图书馆应该在一个小范围内为提出信息需求的特定读者提供服务,同时应该和阅读、使用这些资料的读者签订书面协议,要求读者不得私自传播这些资料,尽量避免由于版权问题造成的纠纷。

4 结 语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文献传递服务状况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为高校图书馆充分利用这项服务获取资源提供了保障,使之为重点学科服务成为可能。为了更大范围的使用文献传递服务,高校图书馆应该深入到院系、尤其是重点学科广泛宣传;同时,学校应该为读者提供经费支持,制定文献传递补贴政策。当然,文献传递服务只是辅助建设重点学科文献资源,不能取代重要的刊物和数据库的订购。

参考文献

[1]何芳.重点学科与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J].情报资料工作,2007,(4):61-64.

[2]黄文忠.高校图书馆应加强重点学科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J].情报探索,2006,(4):72-73.

[3]甘清瑛.我国加入WTO后外文期刊资源建设的新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5):47-50.

[4]王颖霞.论灰色文献的搜集、整理与利用[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06,(5):20-23.

[5]魏星.高校图书馆灰色文献的收集、开发和利用[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7,(5):76-78.

篇5:文献资源检索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献学、情报学的基础知识。

2、了解各类文献信息源

3、掌握信息检索的方法、途径、步骤。

4、能通过检索系统获取信息。

5、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介绍文献学、情报学的基础知识 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文献的类型:印刷型、缩微型、声像型、机读型

文献检索:从众多文献资源中查找到特定文献(情报)的过程。情报:指传递着的有特定效用知识。或用于决策所需的知识。情报的类型:文献情报、数据情报、事实情报。

3、文献检索的方法

顺查法——以所查课题起始年代为起点由远而近地按时间顺序的查找方法。倒查法:这是一种由近而远逆时间顺序的查找方法。

抽查法:根据课题研究的特点,抓住该课题研究发展迅速,出版文献较多的年代,抽取一段时间或一段时间内的几个点,再进行顺时查找的检索方法。追溯法:从已有的文献后所列的参考文献着手,逐一追查原文,再从这些原文后所附的参考文献逐一检索,获得一批相关文献的方法。循环法:也称综合法,这是上述方法的结合。

4、文献检索的途径

分析课题——选定工具——确定范围——确定途径——筛选文献——获取原文

5、检索工具的类型

图书、期刊、卡片、电脑数据库、文本检索及互联网数据

6、《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结构:5个大部类、22个大类、53838个类目(包括专用和通用类目)、六个总论复分表。体系:

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B哲学 C社会科学 N自然科学 Z综合性图书 C社会科学总论 D政治、法律 E军事 F经济

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H语言、文字 I文学 J艺术

K历史、地理 N自然科学总论 O数理科学和化学 P天文学、地理科学 Q生物科学 R医药、卫生 S农业科学 T工业技术 U交通运输 V航空运输

X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6、计算机信息检索基本方法

截词检索:用给定的词干做检索词,查找含有该词干的全部检索词的记录,也称词干检索或字符屏蔽检索。

搜索引擎:通过Internet接受用户的查询指令,并向用户提供符合其查询要求的信息资源网址的统称。

三、学生动手操作

篇6:文献资源工作总结

【摘要】本文阐述了市地情资料作为地方文献的一种新形式,其类型和特征所具有的新内涵和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地市级党校在市地情资料开发与利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广东省一共有21个地级市(包括广州、深圳2个副省级市),是全国地级市最多的省份。全省共有21个地级市党校(包括广州、深圳2个副省级党校),各个地级市党校开发与利用好本市所拥有的市情文献资源,不但能为各市政府的决策服务,为各市的经济建设服务,而且在总体上能促进各市其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我省增创发展新优势提供重要条件。

l 市地情资料的类型和特征

市地情资料是反映与揭示市地情内容的文献资料集合,它作为地方文献的一种新形式,是指记载一个市(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的文献,着重于现实和动态。市地情资料按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按其性质可分为自然市地情资料和社会市地情资料,前者是反映该市自然状况(包括地理位

置、气候和资源条件、生态环境等)的文献资料。后者则是反映该市社会状况(包括人口、民族、行

政区域、政策体制、生产力水平、社会文化等内容)的文献资料。

(2)按时间发展阶段可分为历史市地情资料和现实市地情资料。前者是反映不同历史时期该市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以及历史渊源,社会沿革等内容的文献资料。后者则是反映现阶段该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教科文体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的文献资料。

(3)按其范畴可分为宏观市地情资料和微观市地情资料。前者指反映全市各社会基本要素的总的情况和特点及该市在国内、国际中的地位、作用、影响及相互关系的文献资料。后者是反映该市(县)、某系统(单位)或某方面问题的具体情况与特点的文献资料。

(4)按其公开程度可分为公开出版的市地情资料和非公开的市地情报资料(即内部资料)。前者包括公开出版的书刊报及声像资料。后者包括各种内部出版、编印的刊物,快报,调查材料。文件汇编等。

(5)按其载体形式可分为印刷型市地情报资料和非印刷型市地资料。前者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等。后者包括录音带、录像带、磁带、光盘等类型资料。

2 市地情资料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

(1)地方性。市地情资料反映的范围,以一个市地域内的各方面基本情况和特点为主,兼顾反映与本市相关联的有关内容,体现出较强的区域性特征。

(2)原始性。市地情资料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非正式出版的灰色文献(包括各种快报、手册、资料汇编、档案、手稿、拓片、图片等第一手材料),体现原始性特征。

(3)连续性。市地情本身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记录和反映市地情发展变化的文献资料也必然连续不断地充实发展着,体现出市地情资料内容上的连续性与动态性。

(4)广泛性。市地情资料所反映的内容,跨学科、跨行业、跨时代,层次复杂载体多样,体现出资料收集的广泛性与多渠道性特征。

(5)无序性。市地情资料内容广泛,类型各异、载体繁多,来源分散,呈现出不易管理的无序性与不规范性。2开发利用市地情资料要解决五个问题

2.1 解决目标定位问题

目标定位是关系到市地情资料建设格局和服务方向问题。开发和利用市地情资料,既是一个为党校教学科研人员和学员提供本地的有关资料,更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问题,又是一个如何为当地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问题。在全国社会科学研究战线上,党校系统是一个重要的生力军,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方面,形势对党校系统的教学科研工作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开发和利用市地情资料,有利于党校系统的科研进一步面向社会,面向实践。发挥优势,党校图书馆既要为干部教育服务,又要为领导决策服务。市地情资料的开发和利用,首先应定位在建设一个市地情资料的利用中心和研究基地这一格局上。

2.2 要重视对市地情资料工作的领导

由于市地情资料工作是党校图书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加强对图书馆的领导,首先要重视对市地情资料工作的领导;要加强对图书馆的投入,首先要对市地情资料中心加大投入量;加强图书馆现代化建设,首先要运用到市地情资料管理上来,这是一件有远见卓识的新举措。要有计划性,有战略眼光,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专门进行此项工作。当前,这项工作还没有起步的党校,应先把市地情资料阅览室建立起未,先给教学科研人员和学员提供一个阅览市地情资料的环境和条件。已经建立市地情资料阅览室的图书馆,一方面要提高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根据各自的实际和特点,多在“开发”二字上下功夫。

2.3 要解决市地情资料的来源问题

建立市地情资料阅览室或利用中心,关键是要解决市地情资料的来源问题。因此,首先应搞好市地情资源调查,掌握反映本地区情况的有哪些载体,从而使收集资料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其次以征集为主,多管齐下。在征集途径上,要争取各区县及各单位的大力支持,逐步建立地方文献征集网络,以保障市地情资料的广泛性和连续性。目前,以当地党委、政府联合发文征集市地情资料,己成为征集资料的主要形式。但如果仅局限于发文是远远不够的,应做到征集与征订、征集与交换、征集与索要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形成以征集为主,多管齐下的格局。

2.4 在市地情资料的具体采集工作中,要尽力做到“广”、“全”、“专”、“精”

具体说来,一是采集的范围要广。凡涉及市情、区(县)情的,不论是反映自然状况的还是反映社会状况的资料;不论是古代的文献还是近,现代的文献;不论是公开出版物还是内部出版物,不论是文字出版物还是电子出版物,均在采集之列。二是反映的内容要全。市地情资料的内容只有全才有优势。要做到人无我有,人缺我全。这样日积月累,馆藏丰富,才能具有权威性,因此,凡有关市地情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教文体,史地、旅游、金融、外贸、司法、治安、民族人口等各个方面的资料,均应作为市地情资料阅览收藏的内容。三是文献的.整理要专,采集文献是基础性工作,将采集的文献进行加工整理,是深层次的基础工作,也是为文献信息的开发利用所作的准备,因此,加工整理要列出若干专题,要有专人负责,形成专题数据库,以便形成网络和开展信息咨询服务,方便读者查寻和使用。四是文献的典藏要精。有关市地情的文献资料,采集之初可能力数不多,但年复一年,集沙成塔,数量会大大增加。从长远的发展考虑,对采集的文献资料,特别是大量的内部文件和非正式出版物,每年必须进行一次筛选,选出精华来。可分出有长期保存价值的、有短期保留价值的,没有保留价值的几种类型,分门别类加以整理,少而精地典藏那些最有价值的文献资料,经常剔除过时的、多余的副本及无保留意义的资料。

2.5 加强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保障市地情资料的交流使用

当前,现代科技的发展,微电子技术的广泛开发应用,知识载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图书馆的现代化与多功能建设成为当务之急。如果说旧有馆藏方面马上使用微机管理还受到种种技术上、操作上的障碍的话,那么新的市地情资料,从一开始便纳入现代化管理之中则是不可少的,也是可行的。市地情资料的采集,除传统的印刷型资料外,还要大量采集视听型资料和机读资料。日新月异的电子出版物将大大丰富市地情资料,而市地情文献的采编。开发、利用和传递,必须有先进的计算机应用标准和专业技术人员为支撑,今后发展的趋势,就是大力发展图书馆的现代化。网络化和多媒体的开发和利用。这就要求建立市地情资料阅览室的图书馆,必须做到:一是重视硬件的配备。必须配备586以上电脑,同时开发和购置相应的实用软件,在各个关键环节上使人工操作微机化。二是重视人员的配备。调配或培训专门微机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以保障文献信息的著录、贮存、检索、查阅。利用的自动化和为读者服务的高效率。三是要有网络化计划。从一开始便要考虑到今后实现全省党校系统或与政府部门的资源共享,文献资料的采集要立足本地,信息的利用力图资源共享,既要有短期的目标,又要有战略的考虑。条件许可的党校,可先在校内联网,设立网络系统直接为教学科研服务。进一步发展下去,可在全市、全省党校间联机,协同开发,实现网络化电子信息服务,资源共享,快捷地,高质量地发挥其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 杜安. 党校图书馆建立省情研究室探讨[J].图书馆论坛, (5)

2 芮新文. 浙江省党校市地情资料开发利用研讨会综述[J].情报资料工作, 1997(5)

3 何桦. 浅谈党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J]. 甘肃理论学刊, 1997(4)

4 李绍斌. 党校图书馆应开发省情文献资源. 唯实,1997 (11)

上一篇:小班数学教案《区别前后》下一篇:画画你我他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