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诵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2024-04-17

在诵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精选10篇)

篇1:在诵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在诵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与朱元思书》朗读教学案例描述

化州市平定中学谢凤球

古人说得好,“三分诗,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腹有诗书气自华”。可见,从古至今“读”一直就是用得最多而且是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法。无疑,这些理论不仅在思想上进一步成熟,而且在行动上给我指明了方向,让我领悟:在诵读中能很好地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在不断的探讨与实践中,我找到了一条文言文教学的可行途径。文言文教学应从诵读开始,贯穿语文课堂,现在就以《与朱元思书》朗读教学片断为例来阐述我的文言文教学实践与反思。

案例描述

一、自由放声朗读。

初读课文,我首先让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浅层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于是学生饶有兴趣的放声地朗读。在朗朗书声中,我走进学生,帮助学生解读不认识的字词,注意聆听学生朗读的节奏与停顿,并及时纠正学生读不到位之处,帮助学生划分节奏与停顿。如:

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读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二、听读课文录音

上面通过自由朗读已让学生找出不懂的字词,下面我让学生听读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听准读音,听出节奏和停顿,听懂作者的感情变化。学生听得非常认真,格外仔细。听完录音后,对一些难读的字词和句子进一步落实,对有些在停顿方面产生质疑的句子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来解决。

三、仿读和译读

听读课文的读音以后,我要求学生仿读课文,即模仿课文录音有感情地朗读。于是学生摇头晃脑的开始仿读。虽然感情不是十分投入,但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停顿已初见成败。仿读完毕,于是我便引导学生下一个环节——译读课文。即结合课文注释译读全文,要求学生: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我则走进学生的行列,个别辅导学生。学生们有的看注释,有的查工具书,有的相互讨论,有的举手问我······通过这一环节,充分展现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果然,不出我所料学生对字词句的含义或重点句翻译游刃有余,迎刃而解。于是学生在轻松愉悦之中,自然而然地走进文本,理解文本。

四、品读

语言品读不仅是现代教学的难点,更是文言文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两道品味语言的题目:

(一)采用“山水之美,美在--------”的句式,说说你对课文美点的品味。没有想到的是,我刚提出问题,同学们就争先恐后举手回答。李小军说:“山水之美,美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清皆缥碧,水深若千丈,水急甚箭,浪高若奔。”

(二)作者是如何描摹奇山异水?

(提示:从描写角度、词语运用、表现手法、表达作用、修辞方法等角度任选一点,揣摩妙处,体会写法)

同学们看到这个问题,就立即拿起笔,点点划划起来,思考五

分钟后,语文科代表黄小花说:“第二自然段写”异水“时写了水碧、水清、水急,前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一句是间接描写,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最后一句是动态描写,动静结合,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结合,所以才如此美妙。语文代表刚发表完,学习委员黄珊胸有成竹地说:“从‘夹岸高山’到‘千百成峰’写的是‘奇山’。化静为动,通过听觉来写奇山,有水声、鸟鸣声、蝉叫声、猿啼声,喧闹、嘈杂,实际表现的却是一种非常和谐的声音。没有社会上、官场上、商场里那种人声鼎沸,是一种天籁之声,非常洁净的声音。学习委员刚发表完,黄国生同学抢着说:“第三段大量使用了四字或六字的对偶修辞方法,作者从景物的形状、光线、声响和给人的感觉等多方面描绘两岸的山景,景色写得生机勃勃,富于动感,富于生命力。通过上面对句子的精彩赏析,同学们对文章的写法就有了很好的理解了。

五、想象美读

美读,是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的创造性朗读。要美读,就要字正

腔圆,节奏舒缓,音调悠扬,感情起伏。这样,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才能让人感受到文言文的音乐美、情感美、形式美、图画美。

读文言文首先要把握好句子的节奏、停顿和重音,或铿锵有力,或浅吟低唱,能给人一种音乐美。二是品味情感美。《与朱元思书》一文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抒发了作者对政治的失意厌倦和企图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该文的情感显露于字里行间,通过朗读把这些情感准确地表现出来。三是品味形式美。《与朱元思书》一文长短句交错,表现出参差美,适当的节奏和准确的停顿,能更清晰地让人感受到该文的形式美。四是品味图画美,本文写到富春江的山水确是很美,可以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富春江的美景图,美读时指导学生读出诗情画意。

反复美读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不展开想象,就无法深入作品的全部,就无法走进作者创设的意境,无法表达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使学生真正进入课文的意境中去。

六、朗读挑战赛

上面经过反复朗读之后,我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该环节设计新颖,完全出乎学生的意料,更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学生的斗志昂扬,热情高涨,把朗读推向了高潮。两分钟准备时,我看着一个个学生摇头晃脑,抑扬顿挫的朗读挺有感情的,我的心掠过一丝惊喜。学生准备后,男女生各挑选一名代表挑战老师。比赛开始,男生蔡运生同学

虽有点紧张、拘谨,但不一会儿,便进入佳境.朗读不仅流畅,而且蛮有感情。令我出乎意料的是,女生王小丽的朗读可谓是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她不仅声音婉转悦耳,流畅自然,而且声情并茂。教室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印证了学生对她的佩服与赞美。

轮到我出场了,我有一些心跳,有一点紧张,我知道要超越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深呼吸,开始诵读:“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在我觉得有点拗口,顿时掐住了,学生们高兴地笑了,说道:“老师您背错了!”看着他们兴奋的笑脸,能比老师优秀,他们是多么高兴、多么自豪啊!我故意顿了顿嗓音,笑着说:“老师可以再来一次吗?”于是我又重新融入文本,开始声情并茂地诵读课文,课堂再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很感谢学生给我的鼓励。

点评开始,董小娟同学说:“老师和同学都读得很有感情,只是蔡运生同学声音有点低,而老师第一次背诵时背错一处,只有王小丽同学不仅朗读得流利,而且很有感情,可以说是声情并茂,我认为王小丽同学最好,运生和老师并列第二。”

学生能胜过老师,我并没有觉得尴尬,相反我是多么高兴,我当场宣布王小丽为本课的朗读之星。

七、诵读比赛

背诵课文,是本节课一个重要的目标,也是检查本节课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途径。背诵课文也是本节课最后一个朗读环节。我听着学生那琅琅的读书声,看着学生努力背书和欲试的样子,我会记住:通

过反复诵读,能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课堂反思

一、从朗读教学设计上的反思

我把教学重点落在朗读上。在整体感知课文时,我设计了自由朗读、听读、仿读、译读。在精读课文時,我设计了默读、重点句品读和声情并茂朗读,最后以师生比赛朗读和学生背诵归结。整节课以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最后走出与作者对话,不仅读懂作者,而且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我觉得本节课的朗读教学是成功的,因为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营造了一个“书声课堂”,学生不但在朗读中快乐地走进了文本,而且很有深度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二、从学生的角度反思

无论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是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感悟,无论是课堂氛围的营造,还是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是值得称道的。然而可惜的是:对于班上平时比较胆小、表达能力较差的同学来说,对于老师设置的各个课堂环节不敢参与或不想参与。

从这一点上讲,我们在给学生提供锻炼空间的同时,也应大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各项活动,让学生锻炼自己,展示自己。

2012年2月28日

篇2:在诵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浅谈文言文教学

平昌县信义小学

何玉琼

文言文因其时间的久远让学生有了很深的隔膜,无论是老师教还是学生学都有一定的难度。但万变不离其宗,对文言文的教学还是离不开“听、说、读、写”的训练,尤其是读。古人说得好:“熟读唐诗300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读中去熟悉课文,在读中去理解课文,在读中去感悟古人的情思,在读中去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所以,我认为读是文言文教学的法宝。怎样读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搞好课前预习

俗话说:“言为心声。”作家的思想感情、政治观点,总是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在作品中总能找到作家自身的影子。因此,阅读时,只有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才能深刻理解作品内容。所以,预习内容为:解决文言文中的生僻字,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及写作背景,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清文意。例如在教授《石壕吏》时,要让学生课下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了解了写作背景,就不难理解文章的内容了。

二、听朗读

课上,我首先会放这篇课文的朗读,学生听第一遍,根据朗读纠正字音并掌握句子的停顿、语气声调。例如《核舟记》中的“罔不因势象形”根据朗读就会知道“罔不/因势象形”,“罔不”与后面的词语停顿一下,有助于句子的理解。又如《爱莲说》中,对于人们对三种花的喜爱:菊,莲,牡丹,分别用三种语气来读:惋惜,叹息,讽刺,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遍,让学生跟着默读,模仿朗读者的语气。

三、重视诵读指导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苏轼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见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句的意思,品味文字的优美,体会文章的感情,领悟文章的奥妙,积累词汇,逐步掌握文言文用词造句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从而提高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朗读过程中只需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轮廓。例如,记叙文要掌握记叙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发展过程;说明文重点了解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事物特征:议论文则要掌握文章的基本观点、材料及论证方法。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培养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四、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放手让学生来译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中考文言文翻译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仅考查对原文的理解,而且考查表达能力,而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机械背诵课文翻译、注释,既让学生感到苦不堪言,又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讲究“信、达、雅”,但对于初中生,只要忠实于原文内容,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地直译出来,并且语句通顺明白即可,并不作优美而富文采地意译的过高要求。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训练学生的能力;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等专有名词。②补,即在译句中补充出省略的词语句子成份等,③删,即删除不需译出的虚词等④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⑤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替换古代汉语,使译文流畅明白。

译,这一环节,主要提倡学生课前直译,课上,由学生来译,在不懂的地方或重点的地方,我会重点强调并讲解。通过译,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增强记忆力。

五、教会学生积累知识的方法

篇3:诵读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如果要探究这种古典教学法失落的原因, 我想大约有以下一些因素的参与:繁多的教学篇目与有限的教学课时的矛盾;空泛的教学目标和过死过细的考试评价之间的矛盾;陈旧的教学观念和落后的教学方法;消极的社会舆论误导、学习主体的抵触、古典文化环境的失落等等。

尽管造成诵读法失落的原因很多, 有些甚至是我们教师无力改变的事实, 但为了学生的发展、也为了传承文化, 我们应该有责任有义务去找回失落的古典, 我们更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让诵读法在文言文教学中回归它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我认为, 至少我们能够做到以下几点:

一、多给时间诵读

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提高在于他们多读多背的阅读实践, 而不在于老师条分缕析的讲解。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在聆听较长话语时, 形成的短时印象并不是所听话语的原有形式, 而是改造转换后的自组织形式。教师的讲解是对课文的改造转换, 教师所讲显然不如课文本身的词汇与形式丰富生动;听讲是学生对教师话语的改造转换, 听讲所得显然又不如教师所讲的词汇与形式丰富生动。因此, 学生在教师的详尽讲析中获得的只是对课文深层含义及其写作方法技巧的零碎、粗疏、模糊的感觉, 它不能有效地增加书面母语的积累, 更不能有效地增强运用书面母语的能力。要有效地、更好地增强运用书面母语的能力必须加强学生的自我诵读。现在, 语文界的一个口号就是“将语文课堂还给学生”, 这一口号的目的就是强调要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所以, 文言文学习首先必须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支配时间。在教《岳阳楼记》时, 我希望用30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反反复复地诵读, 让学生在诵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用理解后的再次诵读来体现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当然, 《岳阳楼记》本身就是一篇适合用诵读法教的文章, 一般老师在教《岳阳楼记》的时候可能都会用到诵读法, 但把一堂课三分之二的时间都给学生诵读, 很多教师可能还是会有些不舍得的。因为大家对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心存顾虑, 觉得那是不切实际的。学生基础差, 没有教师的讲解他们读得明白吗?教学时间紧, 哪有多余的时间给学生?其实, 这些顾虑都是杞人忧天。与现代文相比, 文言文是显得古奥难学, 但是它与现代汉语并不是绝缘的, 并不像学外语那样缺乏根基, 即使没有教师的串讲, 许多文本学生通过诵读完全有可能意会。

二、加强诵读指导

我们现在倡导的诵读与古代私塾的诵读有很大不同, 当然更不同于台湾教育家所倡导的幼儿诵经。幼儿诵经强调的是利用经典素材作为信息反复刺激幼儿大脑, 在不知不觉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受中填充大脑、开发智力, 这样的诵读很显然不适合我们的初中教学。私塾的诵读则过分强调学生“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的内省和体验, 忽视了教师的指导, 其效率是低下的。在学生课业繁重的今天还强调这种千遍万遍的低效诵读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课业的繁重、时间的紧迫和认识的有限决定了文言文诵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所以, 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我们倡导的诵读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诵读, 而且这种指导并不是纯粹朗读技巧的指导, 而是通过指导朗读达到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情感的目的, 也就是说诵读只是一种教学手段, 我们诵读的目的不仅仅是积累语言材料, 还要能够体会文本思想内容情感, 还要能够领略传统文化精髓和魅力;我们诵读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诵读技巧, 还要培养学生想象、体验、思维、表达等等各方面的能力。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呢?

(一) 通过正音断句指导学生读准文本

文言文中有许多生僻字和通假字。学生读错了却浑然不知, 教师应给予指正。学生朗读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应该是“读破句”, 其原因多半在于句读不清。而只有读准句读, 才能读懂文意;只有读通句子, 才能切近文本意义, 达到“其义自见”的自我领悟境界。因此, 教师应将学生的诵读错误指出来, 并引导学生分析比较, 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句读。这种指导是最基础的, 也是我们最容易做到的。

(二) 通过设计问题指导学生读懂文本

在读正确、读流畅的基础上, 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读懂文章。如在指导读《岳阳楼记》第二、三、四自然段时我就设计了三个问题: (1) 这三段文字有什么共同特点? (都是写景为主。) (2) 这三段景物描写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第二段主要写洞庭湖全景, 第三段写阴天下雨时的景物, 第四段写天晴时的景物。) (3) 角度不同, 景物特点也可能不一样, 那么在朗读的处理上也应该不一样。这三段文字应该分别用什么样的方式朗读呢?学生就带着这三两个问题边看注解边读书, 既疏通了字词又理解了文章内容。这样训练, 不仅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而且指导学生学会如何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不仅指导学生读一段话, 而且指导学生学会读懂文章的方法;不仅体现了教师在朗读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而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 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读透文本

感情朗读是对文章作者思想感情的再现。由于学生生活阅历较浅, 再加上和作者所写的内容时空差距较大, 朗读时很难体会出作者当时的心情。朗读教学中可以创设一种情境, 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 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所描写的事物:优美的或丑恶的, 崇高的或卑劣的, 愉悦的或悲惨的……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读出文章的意境。创设情境的方法有:音乐渲染情境、图画再现情境、扮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如在指导朗读《岳阳楼记》第五段时, 我选取了著名表演艺术家童自荣先生的朗诵片断来创设情境, 感染学生, 在评价名家朗诵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再通过仿读让学生的理解外化。这样训练, 不仅诱发学生更进一步读懂课文, 而且培养了想象能力、分析能力, 还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艺术鉴赏能力。

(四) 合理运用体态语言提示学生读美文本

学生在感受形象的过程中, 教师的情感指导起着重要作用。教师情感的流露除有声语言外, 还可以运用体态语言作辅助表达。诵读教学时, 可以运用体态语言提示学生诵读, 用目光激发学生诵读的情绪, 用面部表情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情感, 用手势表示诵读声音的高低、语意的轻重、节奏的快慢……这样训练, 不仅激发学生的诵读情绪, 而且提示朗读技巧;不仅引导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而且指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 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目的。这样的诵读, 既能读出文本的言内之旨, 又能读出文本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三、培养诵读兴趣

我们现在倡导的诵读绝不是古人“悬梁刺股”式的苦读, 而是趣味盎然的享受。趣味是诵读得以有效实施的催化剂。如何使课堂诵读富有趣味呢?

一要改变单一的诵读形式, 使诵读的形式多样化。诵读教学教师采用最多的形式是全班齐读。齐读使课堂显得热闹, 能让学生精神振奋, 但是会有“滥竿充数的南郭先生”隐藏其中, 不利于发现学生的错误, 不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 也使学生的个性无法彰显, 让他们觉得趣味索然。所以, 教师应根据文章的特点, 灵活运用不同的诵读形式开展诵读, 以花样的变化给学生新鲜感和趣味感。或分角色朗读, 或男女生竞赛读, 或按学号、按座次轮读, 或让学生分组接读等等, 让学生整堂课都保持高昂的激情。

二要充分借助教学辅助手段, 使诵读手段多样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多数的人记忆多属于混合型, 即需要视觉、听觉和运动觉等感官的参与, 而人的视觉记忆又是所有记忆类型中最好的。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帮助记忆。可配上音乐, 可配上画面, 可运用多媒体技术, 可开展游戏活动。我们应该在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方面作出更多的尝试, 让有朗诵才能的学生兴致昂然, 让不具备朗诵才能的学生也能积极参与。

三要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诵读环境。沉闷的氛围让人思维凝滞, 头脑发胀;愉快的环境让人头脑轻松, 思维畅通, 诵读的效率当然就高了。

篇4: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魅力

【关键词】 诗歌 教学 诵读 情感 意蕴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2-089-01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诵读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应该是诗歌教学的核心目标。学生诵读诗歌,正是通过对诗人瞬间情绪的把握,补充自己情感经验的不足,或引起心灵的共鸣,或体验某种人生情绪的极致,从而更好地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基于此,我认为诵读应该是诗歌教学最好的方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等古句,都形象地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应该贯穿始终。因为诗歌富有鲜明的节奏,讲究押韵与平仄,富有音乐美,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而且通过诵读能使学生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歌变得灵动起来,把学生带入一个诗化的意境。同时还可以借诵读来帮助学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文学素养。所以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多运用诵读方法,使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揣摩诗歌深远的意境,领悟诗歌的遣词造句之妙,从而达到对作品的真正掌握。

对于一首诗歌,我认为一般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学习。

一、初读:了解背景,体会情感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任何一首诗歌,都是在特定情境下情感的具体表白,表现出作者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周总理,你在哪里》是一首现代抒情诗,是作家柯岩为纪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而创作的。诗人从高度评价周总理光辉的革命人生入笔,对周总理的英灵急切地反复呼唤、反复寻问,反复倾诉亿万中国人民无限热爱和怀念总理的深情。学习这首诗歌,教师要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歌,通过诗歌想表达什么。这样初读诗歌时,就把握住了诗歌的情感基调,为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初读时,还应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形式。可以要求学生先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进而再读出感情。如朗读《乡愁》一诗时,要注意重复的语句“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头……”,加之“小小的”“浅浅的”等叠词,它们使乡愁浓缩于对象之上,更能打动人。教师在教学时,要着重指导学生通过迂回往复的节奏与和谐婉转的音韵,初步感知作者如泣如诉的思乡之情。初读,诗人的形象已呼之欲出。

二、品读:理解诗意,揣摩意境

对诗歌有了初步感知之后,我们再引导学生读懂诗歌的主要内容,由诗歌表层的字面意义向体味深沉含义过渡。有些诗句单靠讲析可以让学生明白,但是有些深沉的含义,必须反复体味、诵读才行。如李瑛的《我骄傲,我是一棵树》一诗,字面意思很好懂,就是指自然中的树,可这只是表层的意思。只有反复诵读,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抓住重点字词进行品味,才能自然而然地明白“一棵树”的形象是炎黄子孙的化身,具有崇高的品质和无私的爱。这样,诗歌蕴含的深沉含义才得到了很好的解读。所以,抓住关键词反复品味、由表及里地理解,才能进入诗歌的意境,触摸其丰富的意蕴。诵读是其中关键的环节,不可或缺。

三、赏读:体验情感,把握意境

诗歌阅读不是科学研究,它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体验、一种审美欣赏。我将审美的这一过程命名为赏读。赏读的提法更富于学科特色,更富有人文关怀。

著名特级教师韩军说过:有时,诗文中的感情需要诵读的人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填充。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倾注自己的情感,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去揣摩作者的情感。诵读时要感觉是在朗读自己的诗作,在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如此才能真切而深入地理解诗歌。如冰心的《成功的花》一诗中运用拟人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展示了作者纯洁的心灵世界,同时也讴歌了美好的青春、积极的人生。诵读时可以联系自己的人生追求,读出自己的理想情怀和感悟。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诗歌的欣赏,只有打上自己的思想烙印,才能真正读出自己的东西。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

四、思读:积累经典,提升素养

思读,即边思考边阅读,也就是在理解中背诵。背诵在诗歌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能形成一个人基本的文化功底。背诵可以积累大量的好词佳句,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诗歌篇幅相对较短,又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最适宜于学生背诵。因此教学诗歌时,要尽量带领学生背诵。如《再别康桥》一诗,通过反复诵读和认真背诵,学生可以体会其旋律回荡的韵律美和画面色彩鲜明的流动美,领会诗人在温婉柔静的叙述中显示出的平静心灵,并能把经典词句铭记在心,随时借用。

钱理群先生说过: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声音是对生命的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诵读会让学生感动。提倡诗歌诵读教学,也是在读中想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从而创造美。让我们在朗朗书声中感受诗歌的永恒魅力!

[ 参 考 文 献 ]

篇5:如何在音乐中感受英语的魅力

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我有着10多年的教学经验,并且和学生有着良好的师生关系。我非常喜爱英语,也接受过正规的声乐训练,因此选择这门校本课程是有自身优势的,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我想通过这种方式改变部分学生对英语的排斥心理。

学生是自愿选择这门课程的,其中有极少一部分英语水平还可以,大多数都是喜欢唱歌但英语基础较差的。他们说高中学习压力大,希望在音乐中能暂时地得以放松。

一、英文歌曲欣赏校本课程的展开

学校在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末安排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并让学生自主选课。每期校本课程20个学时,也就是说,一学期有两次选修校本课程的机会。我的英语歌曲欣赏第一期的报名人数25人,达到了学校的要求。(有的老师的校本课程所报人数太少,就不能开设)因此,在寒假期间,我认真查阅相关资料并考虑我校的学情,制定出了适合我校学生学习的计划方案。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开学后第一周星期五下午,我的英文歌曲欣赏课正式拉开了帷幕。第一次我选择了稍微掌握一点单词就能欣赏的英语歌曲——Big big world,这首歌旋律优美,歌词通俗易懂,再加上Emilia 略显沙哑而不失青春活力的嗓音,使得学生非常投入。在最后一堂课上,我进行了调查问卷,主要就这门课对他们究竟有多大的帮助进行了了解,得出的结论是肯定的。100%的学生对英语歌曲选修课的态度(非常)欢迎,95.3%的学生对英文歌曲中的新单词新句型新短语会做摘要总结,85.7%的学生认为英文歌曲中的单词短语句型对平时的英语学习有帮助,87.6%的学生会因英文歌曲的学习而去喜欢英语这门功课。

二、英文歌曲欣赏校本课程的感悟

2.1能够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音乐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我们周围无时无刻不充满着音乐。通过调查我发现有部分学生虽然英语成绩差,但却非常喜欢听英语歌曲,同时也因为他们受发音及词汇量的限制,想学唱却唱不好,所以跟我提及能否给他们教授英文歌的事。我在选择校本课程的时候,就考虑能否以英文歌曲欣赏作为突破口,唤起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2.2通过歌词的朗诵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

众所周知,歌词是诗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言简意赅却又充满诗意。而无论是学唱歌曲前对歌词的朗诵还是在歌唱过程中对于歌手的模仿都是训练语音语调的最佳时机。为了唱好一首英文歌,学生会认真模仿,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语言的训练效果更佳。2.3在轻松的氛围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许多英语老师最头疼的就是学生不背单词,不管你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有学生就是不愿背单词,并且最大的问题就是背了就忘。但我发现在学习英文歌曲时,有些平时不爱背单词的同学为了把某一句歌词唱好会主动问我这个单词的发音及意义,并且记得很牢。比如《you belong with me》这首歌节奏明快,很受学生喜爱,其中有两句She’s cheer captain, and I’m on the bleachers.cheer captain(啦啦队队长)、bleachers(看台)这两个词平时见得少不常用,但出现在歌曲里,学生反而轻松的就掌握了。因此,学生的词汇量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得以增长。

2.4在歌唱中掌握语法知识

篇6:在诵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漫谈如何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真魅力

文言文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文言文堪称语文教学的珠穆朗玛,学生对文言文望而生畏。许多老师,总在思考文言文教学,我们碰到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15年来,我犹如一片孤舟,在文言教学的茫茫大海里航行,有过失望,有过无助,有过兴奋,有过激情。今天,我可以自信的告诉大家文言文教学我们碰到的最大问题是兴趣。当你找到文言教学的突破口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较浓,一切就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那时文言文教学将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一种收获。

一路走来,我也经历过文言文教学的尴尬局面:学生昏昏欲睡,我用教师权威“唤醒”他们,于是学生们呆若木鸡。我只好用体育运动“惩罚”他们,接下来学生们哭了,他们选择了逃避和“上访”,于是乎我赢得了家长对我的指责和校长找我的谈话。此时此刻,我只有选择沉默,“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开始了孤独的探索和艰辛的思考,孤独是因为没有人给我鼓励支持,当然更不会有鲜花和掌声;艰辛是因为没有人给我报酬奖赏,当然更不会有名利双收。十多年来,陪伴我的只有孤灯、深夜、电脑、还有书籍„„

我首先开始的是问卷调查: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学文言文,请同学们实话实说、畅所欲言。结果我得到的是学生的一连串发问:学习文言文到底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能用上多少?此刻,明白了,现在人都很功利,做事之前自然会问做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好处。一个人不会喜欢做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做的事,所以学生本能的发问就再正常不过了。

于是我开始了寻找答案,从功利的角度讲考试要考文言文,所以必须学好,结果学生无言以对。学习文言文能提高人的文化素养,提高人的文化品位,继承祖国传统文化,学习古圣先贤的精神品质,学生亦无言以对。我以为一番道理,学生应该理解,他们应该爱上文言文了,可现实却不是这样,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没有任何改变,课堂还是老样子,老师讲得唾沫横飞,口干舌燥,学生听得头昏眼花、伏桌而睡。

这是为什么?学生为什么还是没有学习文言文的激情与兴趣?我又陷入深思与沉默„„

在短暂的沉默之后,我依旧继续探索。这回我改变了策略,决定走群众路线,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一个个找学生了解情况,一回回和学生沟通交流,我想从学生那里知道他们的喜怒哀乐是什么,文言文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刺激点和兴奋点又在哪里。此刻我想我就是那个痛苦着并快乐着的人,痛苦是因为我在探索和思考,快乐是因为我走近了学生,我逐步知道了他们的所思所想。当我放下姿态与学生平等的相处时,他们终于向我说真话、实话,逐步把我当成值得信赖的朋友。

深入“群众”,我终于得到了第一手资料:老师,你讲学习文言文有多重要,我们也知道,大道理谁都明白,您能不能给我们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让我们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找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此刻,我懵了,是呀,我过去只是给学生空讲大道理,学生感觉抽象,学生喜欢“实”的东西,要让学生爱上文言文,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真魅力,我必须用具体的实例来证明。在学生看来有用的才有趣,而“用”在学生那里需要实实在在地展示出来。

于是,我决定想办法,找实例。向古人借智慧,文言文是金钥匙。我试着从生活的角度来寻找学好文言文的有利证据。我跟学生讲,《鬼谷子》中说“反古而知今”,处理今天的事情,解决今天的困难,我们可以从古人那里找到思

路或是方法,而古人的智慧是用文言记录的,要打开古人智慧之门,必须找到文言文这把金钥匙。想不到,我话音刚落,我班的李海同学就大声说了一句“你吹牛”。此刻我明白,虽然只是“大胆”的李海同学的一句话,但直觉告诉我“你吹牛”道出了大多数同学的心声。我说,你今天有什么困惑,我完全可以用《道德经》《鬼谷子》《孙子兵法》三部智慧宝典给你找到答案,欢迎同学们提问。我刚说完,就有同学说“老师我喜欢上一个女同学了,怎么办?” 此刻,有的学生在偷笑,好似在观望谁会败下阵来;有的板着脸孔,好像在猜测,老师会怎样处理提问者;有的学生在拍掌,好像庆祝终于有人敢挑战老师了。

那时,我只好一试,接受学生挑战。此刻我感到当老师面临的困难,要让学生服你,老师必须有看家本领,必须能征服学生。

这个问题平时给学生讲很简单,只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即可,但现在是要用三部智慧宝典中的理论方法来给学生解答,实在不容易,挑战就这样一分一秒的继续着。

我说《道德经》第33章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处于人生的青少年时期,对异性有好感这很正常,但是每个年龄阶段性有每个年龄阶段该做的事件,你现在应该战胜自己,把美好的爱情藏在心底,全身心投入到时学习中,几千年前老子就告诉我们“自胜者强”,自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如果你能战胜自己,好好学习,你就是强者,老师相信你会成为强者,愿老子的忠告伴你一生。我说完这段话,学生沉默了,看来经典的作用开始产生了。

我接着说在《鬼谷子》的《内揵》篇中说:在人事关系中,常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的错位情况,原因就在于他们之间没有共同点。“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共同的爱好和追求

才是交往甚至是爱情的基础,你思考过吗?你和那女孩的共同爱好和追求是什么?对方努力学习,非重点院校不读,在这方面,你俩有共同点吗?我建议你好好想想你们之间应该追求的最大共同点是什么。我说完,那位同学把头低了下去。

我再接着说:《孙子兵法》讲“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得。为了争取主动权,以迂为直,以退为进是一种智慧,你整天纠缠对方不放,让别人“烦”不胜“烦”,只懂进攻不懂撤退,这是在蛮干。请你说说你喜欢的女同学的心理上是什么?她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这些你都不了解,这完全不符合《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百殆”的圣言。同学们要时刻谨记孙子“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的忠告呀。

这时,全班同学都笑了,掌声响起了,我知道我暂时胜利了,也知道我的压力了。千年积淀下来的先人智慧,能穿越时空,再次让我们感受到经典的力量,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真魅力首先要让学生从微观实例中感觉到有用,事实胜于雄辩,该不该学好文言文学生自然明白。这个过程,也许不是一两次就能达到目的,它需要长期坚持,这里的实例可以是课外文言,还可以结合中学课文的例子,这样更能让学生觉得学课文确实也有用。我经常用课内文言文来激励学生,比如:当我们悲观失望时李白会告诉我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当我们畏惧困难,害怕挫折时孟子会告诉我们“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当我们内心封闭,痛苦失意时白居易会告诉我们“同是天涯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常给学生讲,当你穿越古文的字词句,寻找到时古人的智慧或是找到心灵的知己时,你就会找到心灵的归宿。治疗每个人的心理创作,我们今天难以

找到方子,而古人早给我们留下了各种心灵疾病的药方。文学是一种关照,总能有一种声音告诉我们自己该怎么做。学生在大量感受真善美的过程中,受到了真善美的熏陶,从而不断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后来我也发觉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好处的理解过于狭隘了,有用只是一个浅表层次而已,它是功利的。文言文真正的价值在无用——无形却又提供不竭的营养。可以把有用作为出发点逐渐化有形为无形,化有用为无用。于是我更加注重诵读与背诵,个人的习得与感悟。有些时候我告诉学生可以“不求甚解”,只管背诵;有些时候我告诉学生不要翻译,只管体会。有些时候我告诉学生无用是为大用,只管阅读。我常给学生举例,东坡晚年依然能背诵《汉书》;苏步青能背 《左传》;陈寅恪更是可以全文背诵《十三经》„„

除此之外,要让学生爱上文言文,老师自身要爱看文言文。我自身已经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学习到了古圣先贤的智慧,经常把我的读书心得与学生分享,我经常给学生讲我是读着《论语》来教书,拿着《黄帝内经》来生活,背着《颜氏家训》教育儿子„„

还有每周的语文早读,学生在台下念课文,我在台上读《庄子》《孟子》《韩非子》《史记》„„我的朗读声音大,学生的声音一下子就会比我的大。我朗读时摇头晃脑,学生的动作会比我的丰富与夸张。语文早读,师生互动,相互感染,此刻我也不知道是我影响了学生,还是学生影响了我。

另外文言教学背诵是一难题,以前的我只懂得逼学生、压学生,对不能背诵的学生进行批评、打击和处罚。几次以后,用学生的话说老师已经黔驴技穷了。有了前面探索的成功,带着一种挑战的冲动,我又开始了新的征程——文言文记忆只能靠背诵吗?

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我看到网络媒体中有人套用流行歌曲,换词不换曲唱出新意,别有风味。我在想,经典古文具有韵律美、节奏美,应该也可以用唱的方式来记忆,于是就有了我和学生共同创作的古文新唱,可谓旧瓶装新酒,韵味无穷。比如学生用RAP唱韩愈的《师说》,套用流行歌曲《飞得更高》唱《诗经·氓》,更为佩服的是我班学生普晓芹能套用其它歌曲唱出白居易的《琵琶行》,到如今人教版《考试说明》规定的64篇必背篇目,学生大多会唱,考试时6分的名篇名句真空,99%的学生可以得满分,别的班级在为背诵而痛苦时,我的学生在为背诵而唱歌,如今我们139班的同学,在小路上,树荫下,宿舍里„„总是有意无意总能哼着文言文。放手发动学生,在古文新唱方面,学生是我的老师,好多古诗文是我可爱的学生们教会了我唱。

篇7:在诵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中心小学 刘敬彬

2012年我校老师参加了十二五课题研究,关于《农村小学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技艺的研究》在一次次的实践和感悟中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信息技术应用在数学教学中,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课堂教学密度,建构起新型的教学模式,充分优化了课堂教学效应。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与兴趣的教学,能够带给学生指挥而富于挑战的教学,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能够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机会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应,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情境

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在生活中认真的观察生活,认真地收集生活中的素材,给学生提供很多贴近生活,尤其是贴近学生的数学素材,我们利用这些素材去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体会、理解生活中的数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利用信息技术把这些鲜活的数学问题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利用信息技术呈现数学问题,可以创设逼真的数学问题情境,比用文本形式呈现的数学问题更加有直观性,可视性和活动性。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来学习数学,帮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1)用游戏的方式呈现

在学习习近平移和旋转的时候,先让学生玩电脑游戏《俄罗斯方块》,在玩中感受,发现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的现象,随着游戏在玩中唤起学生的原认知初步的判断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一下子就投入到学习状态中去,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回忆,在生活当中的平移和旋转的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打下了良好的认知基础。

(2)展现生活中的画面,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用信息技术呈现出来,更具有真实性。在《最小公倍数的应用》一课时,展现生活中的情境:投球比赛结束后,小明接受了一项艰巨的任务,要把这些球装在盒子里。大盒每盒可装6个,小盒每盒可装4个。如果把这些球分别装在大盒或小盒里都正好装满而没有剩余。你猜一猜这些球可能有多少个?学生在计算机课件里输入所猜的数据,根据学生输入的数据小球自动分装,当大盒和小盒都能正好装满而没有剩余,说明你猜对了,并记录你猜对数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引入方式,学生非常自然的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去。

二、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并牢固保持数学的基础知识

信息化教育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增强课堂密度,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为学生拓宽了发展的空间。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是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用自己的语言通过讨论、交流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信息技术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可为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坚实的基础。在学习《最小公倍数的应用》一课时,我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学校要开运动会了同学们在操场上插小旗时遇到了困难,想请你们帮助解决解决。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呢?出示例题:从运动场的一端到另一端全长是96米,从一端到另一端每隔8米插一面小红旗,现在要改成每隔12米插一面小红旗,问可以不必拔出来的小红旗有多少面?学生先猜一猜、算一算。然后在计算机上实际的动手拔小红旗,需要拔下来的小红旗被学生拖动拔走了,不能拔下来的小红旗就不能拖动留在原地。在猜想、验证、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找出规律,8和12的公倍数上的小红旗可以不拔下来,从而掌握公倍数的意义。在巩固练习中,教师为学生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题:在每台计算机上,装有三种不同星级的题目,请你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组题目进行比赛,如果在规定时间内答完所选的题目,还可以在选择其它两组中的题目解答。选择一星题,每答对一题,可得一颗★。选择二星题,每答对一题,可得两颗★★。选择三星题每答对一题,可得三颗★★★。学生在计算机上认真的答题,计算机即时的给予评价,当学生解题遇到困难时,可以选择帮助按钮,根据学生的需要直观演示解题的方法或思路。

篇8: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语文课程是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 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 通过这些语言来表达美好的感情。我们的语文教学是让学生感受作品所描绘的形象, 感受语言的优美, 品读语言所散发出的魅力。所以, 语文课应重视学生的品读, 让每一个学生品读过程中爱上语文, 在语文教学中接受美的熏陶, 感受人类精神的美好, 真正通过语言的表现力和语文所折射出的美妙的思想, 使我们的灵魂受到净化, 使我们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

语文教学的实践当中, 我尝试着进行教学改革, 从研读教材入手, 抓住语言文字, 让学生细心品读, 感受到语文所散发出的无穷魅力, 体味语言所流露出的点点香浓。

一、抓关键性句子, 在阅读中细心品味

在语文教学中, 很多教师将自己教学的重点放在整篇课文内容的理解上, 放在对作品思想感情的把握上, 可以说, 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但是语文课文是语言文字的有机组合, 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它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的, 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流露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不能忽视作品中的遣词造句, 不能忽略作品的语言表达的技巧。在语文课文中, 只要是选入教材中的文章, 都可以称之为经典之作。他们在语言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匠心独运之点, 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的运用, 哪怕是一个简短的词语, 在表情达意方面都有优势。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抓住关键性的词语, 抓住那些内容关联的句子, 抓住那些能够表达作品中心的文眼, 细心加以品读, 引发学生与作品的共鸣, 引起与作者的沟通, 从而受到语言文字的启迪。

节选自《水浒传》的《景阳冈》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学生爱读, 教师乐于讲授。尤其是作品中武松的人物形象, 描写得栩栩如生。在施耐庵的这只生花妙笔之下, 可以说武松的一举一动跃然纸上, 呼之欲出。我就抓住文中“武松打虎”这一精彩描写片段, 抓住老虎的“一扑, 一掀, 一剪”的气势, 抓住武松“一闪, 又一闪, 再一闪”的沉着机智, 寥寥数语将武松打虎时的竭尽全力表现得淋漓尽致。老虎的每一个动作都能让人充分想象, 细心体会;武松的每一个招数, 每一个应对虽令人揪心, 但又都有惊无险。在反复品读中真能让人感受到作品语言的魅力, 描写的传神。

二、钻研教材, 推敲揣摩

读书是一项复杂的劳动, 它需要教师和学生积极思考, 真正沉浸在教材之中, 细心推敲, 认真揣摩, 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在具体阅读过程中, 学生需要动脑筋, 去思考。读书属于学生个人的阅读行为, 需要学生深入教材, 与教材对话, 与作者沟通, 与作品产生共鸣。深入教材, 就要细心推敲文章的语言, 体味语言所表达的内涵, 领悟表情达意之精妙, 把握文章的精髓所在。

选自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草船借箭》一文中, “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一节, 主要是人物的对话, 虽然对话寥寥数语, 却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然后回答读后的印象, 谈谈自己的感受。我还让学生自己品读具体的句子, 谈谈印象最深的是哪些词语。比如, 让学生揣摩周瑜的每一“问”用意何在?而诸葛亮的每一答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在研读每一问一答中, 透过语言文字, 发现了周瑜表面客客气气, 内心暗藏杀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 却以大局为重, 从容镇定, 胸有成竹。从中, 学生更体会到了通过传神的语言描写, 也能塑造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样的钻研教材, 深入到教材之中, 使学生对文章的品读、对语言的感知不再是浅尝辄止。学生的语言得到了积累, 理解文章的能力也进一步加强了, 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

篇9:在诵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如何让学生在品味这些脍炙人口、悲壮激扬的佳句时,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古人说的好,“三分诗,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腹有诗书气自华”。可见,要使自己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必须加强朗读。语文课程标准中就要求学生“能够诵读古代诗词,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一、正音范读,读通语句

如何拉近古人与今人的距离?鲁迅回忆小时候在三味书屋读书,听先生大声朗读,“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扬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投入而忘我的范读往往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有了情感上的共鸣,自然也就有了诵读的兴趣和激情,然后尝试自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气势。新课标明确地提出诵读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反复诵读,增强语感,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

古典诗词的韵律感特强,读出节奏尤为重要。《毛诗大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不如手舞之足蹈之也。”摇头晃脑击打拍子,手舞足蹈,心驰神往,乐不可支。“风骚”的韵味大抵因此生发。

二、配乐赏读,读懂内容

把握诗歌内容是解读诗词的一个重点,配乐朗读在此环节特别有效。音乐其实就是某种情绪,情调一致的乐曲可营造良好的氛围,渲染诗歌的内容,创设美的意境,感染学生,帮助入情入境。选择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作为背景,反复朗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在音乐的感召下,学生根据文本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中,展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感受独领风骚的历史人物。通过各种方法创设情境,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这样读者与作者的感情就会产生共鸣,饱含感情朗诵课文,学生一下子被带入到千古兴亡的历史背景中,接下来的文本分析就容易了许多。

三、揣摩品读,读出情愫

有感情地品读是更高的要求,在深刻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时空环境,抓住诗词中跳动的主旋律。还要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如正确处理重音、停顿,运用适当的语调、速度和节奏,思想感情的调配等。读时才能有身临其境之感,脑海里浮现画面,做到感情自然地流露。这样朗读才会与诗情的表达,意境的烘托相得益彰。

宋词主要分豪放和婉约两大风格流派,代表词人苏轼与柳永各领风骚。人说读苏东坡的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读柳永的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由男女学生分角色对比朗读《赤壁怀古》和《雨霖铃》,词情尽现,境界全出。

曾国藩认为,对于“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气,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四、想象美读,读出新意

美读,是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的创造性朗读。要美读,就要字正腔圆,节奏舒缓,音调悠扬,感情起伏。这样,才能给人美的享受,才能让人感受到诗的音乐美、情感美、形式美、图画美。古诗词不但讲究押韵,而且讲究平仄、章法、句式。读诗词就要把握好诗词的节奏、停顿和重音,或铿锵有力,或浅吟低唱,能给人一种音乐美。二是品味情感美。诗歌凝聚着我们民族世世代代的理想和追求、痛苦与欢乐、爱恨与情仇。他们或写友情酬赠、留恋惜别,或写伤时悯乱、爱国忧民,或写感遇咏怀、羁旅行役。诗的情感显露于诗的字里行间,要能通过朗读把这些情感准确地表现出来。三是品味形式美。古诗大都对仗工整,表现出整齐美。词和曲则长短句交错,表现出参差美。适当的节奏和准确的停顿,能更清晰地让人感受到诗词的形式美。四是品味图画美。诗中有画,有的气象恢宏,有的色彩缤纷,有的银妆素裹,有的清幽沉静。美读时,要指导学生读出诗情画意。

反复美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它用极有限的文字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不展开想象,就无法深入作品内部,就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无法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巴尔扎克曾说过一句有意味的话:“真正懂诗的人会把诗人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走进诗人的意境。

美读古诗词,对于深刻地理解作品,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都显得至关重要。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雄奇变幻、迷离恍惚、和穆富丽的环境气氛,作者大胆奇特的想象,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慢慢感悟。《登高》中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铿锵和谐的声韵之美,感时伤怀、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品读咀嚼,掩卷深思,叹惋无穷。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又比如《锦瑟》一诗中,首联迷离朦胧的意境,颔联凄婉悲怨的情感,颈联清新明丽的画面,尾联的丰富内蕴,缺少了想象的参与,是很难感悟得全面而深刻的。

五、激趣赛读,自然成诵

读过关了,“背”也就迎刃而解了。学生把握诗的音乐美、意境美、情愫美的同时,让他们分角色、分篇目、分风格赛读,分男女生赛读,分小组赛读,抢背、精背以至默记在心。唱读,学生喜欢歌唱,尤其喜欢唱流行歌曲,而且学生的学习潜力又是巨大的。我们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古诗文诵读教学过程中,挑选邓丽君演绎的一些诗词篇目,让学生在唱唱、读读的过程中自然成诵,最终完成语言积累和情感熏陶。要求背诵的古诗文一定要背诵,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并且要争取当堂背诵。

古诗文鉴赏虽然重在本身,但不囿于一篇,推及其他,联类比照,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温故而知新,可扩大阅读和拓宽视野,可映衬对比,加深认识,对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大有裨益。当然,古诗文教学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但鉴赏古诗文的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始终是我们古诗文教学的目标,诵读应贯穿教学的始终。尤其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诵读的能力和想象力,加深理解和感悟,获得思想的启迪,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古诗文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载体,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源泉。在教学中,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而且学生背诵、理解的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那声情并茂的诵读,更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情感的共识,达到提高学生欣赏古诗文水平的目的。

篇10:在生活中感受德育的魅力

柏乡镇学区

王利环 魏丽敏

教育从生活中来,教育服务于生活,教育不能拒绝生活。教育实践证明:道德教育是现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建立在丰富生活基础上的道德知识才是具有生命力的道德知识。只有对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具体的指导意义的道德熏陶,才有真正的价值。因此,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从抽象、空洞的政治说教里走出来,关注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德育根植于火热的现实生活和学生特殊的生活世界里,让德育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容易理解和乐意接受。

一、德育内容生活化

教育中的知识或学习内容,从本源上说都是来自于生活的,无论是科学的、人文的,还是艺术的都是如此。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德育就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书本、口头上的一些理论化教育转化为活生生的情景教育,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的事情做起,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德育的重要性、现实性,从而掌握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今后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二、德育方法生活化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在教育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感受生活的乐趣。同样所选的例子要让学生听得到、摸得着,这样学生不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有利于提高课堂教育的“真实性”;道德寓于儿童生活中,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因此在教育中,我努力创设生活情境,尽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明辨是非,提高认识,指导行为,从而引发生活的兴趣;以往的教学常常是让学生学习现成的知识成果或结论,学习过程成了简单机械地背诵和消极的复制,学习的乐趣无处生发,学生成了知识的奴隶。有人曾说:“我听过了,就忘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实践对于掌握知识是何其重要。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被教育者参与的过程,只有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的活动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才是有效果的,任何信念都是在实践中形成、深化、确立的,因此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过程,才能感受生活的乐趣。教育中,开展一些喜闻乐见的有趣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既贴近学生生活,又拉近师生的距离。

三、德育途径生活化 实践证明,封闭式的德育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德育形势。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儿童的实践活动,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校德育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加游戏,引导学生开展兴趣活动,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实践、游戏和活动中来,体验活动的过程和感受,是增强德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开展多种社会活动,增强德育实践性。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离不开社会实践。陶行知先生指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士大夫之所以不承认他,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因此德育应是组织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过程。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获取现代生活知识,还是日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思想品德得到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常言说:“劳动是一切美德之本,懒惰是万恶之源”。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逐渐认识到人的社会本质与价值,才能真正懂得做人的道理。

为此,我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引导学生体验社会生活,经常带领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体验。如开展“我是小交警”,“我是清洁工”,“参观工厂”,“绿色环保小卫队”等社会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进行角色体验和岗位锻炼,在相应的角色活动中自觉履行角色义务,在活动中进行道德上的自我修养与完善,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社会实践活动,使我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我从实践活动中感受到为他人服务的光荣与快乐”;“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学生们的这些话语真切地反映了实践体验后的喜悦。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有了做小主人的感觉,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从感性到理性,产生了质的飞跃,增强了自制能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生活能力、意志品质从小就得到了培养。

(二)开展多种生活活动、形成高尚的道德。班集体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人生初期思想品德观形成的重要支柱和基石,教师可以用自己的遗憾警示学生,用自己的人格感染学生。良好的学生间的生活关系能使学生个体欣喜,并渴望在团结、友爱的集体氛围中健康向上地发展,它是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形成的催化剂和温床。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间关系,形成良好的班级德育生活化氛围,从而使师生双方的价值观取向、道德观导向都得到升华。所以我们常以小组、班级为单位,开展有关德育生活化的大讨论、沙龙活动等,组织和指导学生走进生活,探究、思考人生发展的道路,感悟生活中的欢乐和苦恼。

(三)开展多种文化活动,培养高雅的情趣。校园文化有其特殊的育人功能,我们可以通过校内广播、校刊、板报、集会、访问、绘画、书法等文化艺术方面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培养学生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在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中,又缓解了学生的压力和生活情绪。

总之,生活的范围有多宽广,德育的阵地也就有多宽广。生活中的学生是一把把需要点燃的火种,是一颗颗需要激活的苞芽。只要我们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喜爱的方式去体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德育的魅力,并在生活的大课堂里形成并发展良好的品德。

邢台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

《农村中小学德育“回归生活”的研究》

结题报告

柏乡县柏乡镇学区 赵春香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教育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德育教育形式单一,德育教育内容体系不科学不合理,只重视知识灌输形式化、说教化,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个体特征和情感体验。农村地区德育教育目标与现状相距甚远,学生受到办学体制及周围环境的影响与限制,德育工作基本处于封闭,滞后状态,严重脱离生活与时代特征。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在新的历史时期《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有了新的规定: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素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是他们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爱、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是他们具有面对挫折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但是由于德育教育的与时俱进性很多研究显得落后。

(三)课题研究的特色

该课题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针对农村中小学中长期面临的各种德育落后问题,有多名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班主任负责实施,主要特色教学同步进行,德育紧跟时代。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课题主要研究和探讨如何利用学习各种社会资源,优化和创新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工作方法,构建新时期农村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建立和健全多途径、多方位的养成教育网络,转变认知型的养成教育观念,使养成教育道德品质的培养生活化、具体化、系列化,将养成教育渗透整合到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掘构建农村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及品德培养体系,提高学校整体德育水平,推进学校德育内容系列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建设,进一步丰富德育内容,构建“自主体验、引导疏通、循序渐进”的德育教育工作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内容界定

本课题适合农村中、小学校,主要探讨如何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以学生德育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问研究对象,优化和创新中小学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问题和途径,如何推进学校德育内容系列化、规范化、科学化。

三、理论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是课程改革目标之一,他是在对传统教育原理学的实际生活,实效性差、针对性不强的反思与批判的基础上产生起来的没事新世纪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小学德育“回归生活”的研究是在生活中指导中小学生怎样看待社会不良信息、功利主义,怎样实现书本教育和现实生活道德有机整合,是教育理论或实践行为指导中小学生,为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德育引路、护航。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着重从以下四个问题进行研究:

1、农村中小学“感恩教育”的现状及研究

2、探究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3、在生活中感受德育的魅力

4、中小学生日常生活的宽容素养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专题活动调研法、行动调研法和教育经验总结法为主,着重于序列中的活动内容研究,辅之以文献分析法、观察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理论综合法等。具体操作规程:

第一步,采用问卷调查、座谈、日常观察等方法,客观分析当前高中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现状、原因,围绕活动主题设计相关问题。

第二步,采用观察法、问题研究法、理论综合法、文献分析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学习借鉴外校先进德育教育经验,结合本校活动主题目标,确定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方法、手段形式、机制和评价体系。

第三步,创新各种教育方法,积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对我校养成教育活动序列中的各阶段各主题通过调研法、行动研究法,实地考察法、教育经验总结法等方法,对每次活动进行一次总结,对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及能力迁移,情操培养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

课题准备阶段、制定课题《实施计划》和《实施方案》(1)时间安排:

课题准备阶段:2010年3月——5月 课题实施阶段:2010年6月——2011年12月 课题总结阶段:2012年2月(2)人员分工:

赵春香:负责全面工作包括成员培训、研究报告的撰写; 王利环:负责资料文件的查阅;

王立川:负责学生问卷设置、收发、整理; 陈京芬:负责课题档案整;

其他人员负责课题研究的宣传、推广。、组织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组成员和主要参加者进行课题研究的宣传发动,协调关系,争取各方面的有力支持。、收集有关资料,学习有关理论,树立先进的德育教育理论,为课题研究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开展对课题研究的理论培训。、认真理解方案和计划,对养成教育活动序列分年级阶段编制调查问卷,做好项目分工,采用多种形式调查了解学生行为习惯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设计达到主题目标的方法,形式和途径,写出分析调查报告。、做好个案及活动项目检测的有关资料及各年级主题资料档案的准备和分类整理。

第(二)阶段 课题实施阶段、确定实验对象和活动主题,分年级确定实验班级和参照班级。2、制定各主题活动实施办法和评价机制,采取多途径、多种方法进行相关主题活动,并对活动情况、效果,作出具体记录或情况调查。、观察跟踪记录,进行阶段活动检测与反馈,总结阶段性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活动经验。

4、定期开展课题经验交流会,对各子课题研究绩效进行评估。

5、举办校内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成果展示活动,树立典型班级和文明标兵。

6、研究和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论文和总结形式形成阶段性成果,为研究积累材料,着重探讨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发展和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

第(三)阶段 总结拓展阶段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成果。整理资料、分析结论、总结实验成果 2、重点进行学校德育内容系统化、科学化、现代化的建设,推广德育工作优秀经验。

3、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审评价验收课题成果。

八、课题研究的成效

在研究过程中,针对学校德育教育的问题,课题组以论文和总结形式形成阶段性成果,并及时与家长和学校沟通,达成共识,起到教育效果。德育回归生活这一方式业已成为我们学校德育教育的一面旗帜,在社会上有着良好的口碑。

九、课题研究的反思及今后的设想

(一)对于特别严重、屡教不改的问题学生的教育难以有明显的效果,涉及到的时间,一些问题学生及家长总是把责任推给学校,时时与学校处于对立的,学校和老师总是处于弱势,这样有时使工作产生波动。

(二)父母双方都外出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特别是家庭成员关系不和睦的、单亲家庭的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更加严重。老师的爱不能替代父母的爱,对这部分留守儿童,学校应更加关注。

(三)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不和谐。学校是学生的一片净土。但是学生一出校门,满眼是性感的明星广告、花花绿绿极具诱惑力的娱乐场所。这一切不和谐因素对学生影响很大,单纯依赖学校是不现实的。

我们学校会继续争取家庭、学校、社会的相互配合,从生活出发,把德育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引导农村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和社会一起和谐,健康发展。参考文献

上一篇:州城街道第二中学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下一篇:以征代租粮食直补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