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古诗

2024-05-03

经典古诗(共11篇)

篇1:经典古诗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之一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也可写作“行行复行行”)

《青青河畔草》之二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青青陵上柏》之三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今日良宴会》之四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坎轲长苦辛。《西北有高楼》之五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涉江采芙蓉》之六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明月皎夜光》之七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冉冉孤生竹》之八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庭中有奇树》之九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迢迢牵牛星》之十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回车驾言迈》之十一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东城高且长》之十二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驰情整巾带,沉吟聊踯躅。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驱车上东门》之十三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去者日以疏》之十四 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生年不满百》之十五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凛凛岁云暮》之十六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亮无晨风翼,焉能凌风飞。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希。徒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孟冬寒气至》之十七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农历二十日。消失。区区:指相爱之情。《客从远方来》之十八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明月何皎皎》之十九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三年。灭:【注释】 三五:农历十五日。四五: 三岁:

篇2:经典古诗

芳心苦·杨柳回塘

作者:贺铸8.7(147人评分)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显示全部

清平乐·春风依旧

作者:赵令畤8.8(67人评分)

春风依旧,著意隋堤柳。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去年紫陌青门,今宵雨魄云魂。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 显示全部

菩萨蛮·春风试手先梅蕊

作者:赵令畤7.9(14人评分)

春风试手先梅蕊,頩姿冷艳明沙水。不受众芳知,端须月与期。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雪后燕瑶池,人间第一枝。... 显示全部

好事近·梦中作

作者:秦观8.1(253人评分)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显示全部

点绛唇·桃源

作者:秦观8.8(201人评分)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显示全部

木兰诗 / 木兰辞

作者:佚名8.1(26395人评分)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惟闻 通: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惟闻 通: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 显示全部

过故人庄

作者:孟浩然7.9(10851人评分)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显示全部

江南曲

作者:李益8.0(114人评分)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显示全部

别匡山

作者:李白7.9(18人评分)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显示全部

隆中对

作者:陈寿8.3(3587人评分)

篇3:品经典古诗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一、品读经典边塞诗,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熏陶

民族精神中的灵魂就是爱国主义,学生通过品读古诗,可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弘扬和传承爱国主义精神。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边塞诗在内容上有一个共同点:抒发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指导学生吟诵边塞诗,可以使学生感受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王昌龄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他的诗歌的显著特色是具有奔腾澎湃的爱国热情,给人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诗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正确认识唐代边塞战争的基础上产生的,《从军行》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在教学这首诗时,我首先带领学生了解四句诗所描写的内容。首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写浩渺的青海湖上空弥漫着浓密的长云,在湖的对岸横亘着绵延千里的茫茫雪山。第二句“孤城遥望玉门关”写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望。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画面。接着,作者抓住边塞典型的景物。第三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以黄沙百战,金甲穿破,点出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残酷以及边境的荒凉。第四句是写在这样的环境下,将士们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以身许国的豪迈誓言。接着,我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第一、第二句所极力渲染西北边疆空旷凄凉、条件艰苦、环境险恶的气氛,借以衬托远征将士战胜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以及第三、四句中所表现出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他们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通过吟诵边塞诗,可以让学生感动于战士们的勇敢豪迈,感受到战士们的爱国情怀,并在心中埋下爱国主义的种子,从小立志做一个保家卫国的人。

二、品读经典山水诗,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

《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在当今学生中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减弱,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意识不强,因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已迫在眉睫。品读古诗,可以帮助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自豪。在我国悠远的历史文化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诗人感怀山水的诗词歌赋。他们遍览祖国名胜山水,写不完祖国的山山水水,读不尽悠悠的人文情怀,以诗歌赞美祖国山川壮丽,抒发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

山水诗人的代表之一李白所写的山水诗清新明快,洁净凝练,是朴素平淡与典雅秀美的完美结合,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出色地塑造了祖国山水的美好形象。例如,《望庐山瀑布》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这首山水诗,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深深地激发着人们对庐山风光的向往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而庐山瀑布,它的形象也随同这首诗,宛如天上皎洁明亮的银河,在读者眼前闪闪发光,永不消逝。

山水诗流畅、质朴、清新,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民俗风情。指导学生去吟诵这些优美的山水诗,可以让学生在感受祖国语言文字魅力之余,欣赏祖国的山山水水,了解各种民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意识,从而使每一名学生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自豪。

三、品读经典离别诗,引导学生做个有情有义的人

公民人格教育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帮助每一个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品读古诗,可以教育学生做一个珍惜感情、懂得感恩的有情有义的人。古诗中的送别诗常常表达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感情或相思之情。描写朋友或亲人间深挚情意,主要通过典型的场景语言、声音、动作或想象来传达离情别意。让学生诵读送别诗,就要让学生感受送别诗中的那份意境,感受诗中所蕴涵的真挚情意。

有一首脍炙人口的离别诗就是《游子吟》。这首诗是通过游子感恩之心,来表达母爱的伟大。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写慈母,表现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最后两句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以及对母亲的感恩之心。在教学这首诗时,我着重让学生走进母爱子、子爱母的感人瞬间,联系自己和母亲,体会母亲对自己的爱,让学生从小学会爱自己的母亲,感恩于自己的母亲。通过吟诵送别诗,学生充分沉浸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中,体会到诗中朋友、母子间的深情厚谊,让学生明白要珍惜身边的好朋友,孝敬父母,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篇4:永恒的经典古诗

为什么几百年甚至千年前的古诗,时至今日仍然散发魅力,让人常读常新?

因为,它承载的东西,从来不止吟风弄月伤春悲秋这么简单。

《诗经》登场:不学《诗》,无以言

诗有什么用?

《论语》中讲了著名的“过庭训”故事,孔子教育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不好好学诗,连话都说不好。

这里的“诗”,特指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被视为现实主义诗歌源头的经典著作——《诗经》。关于《诗经》的重要作用,《左传》《庄子》等有“《诗》以言志”“《诗》以道志”之类的论断。春秋时期诸侯士大夫常在各种社交场合引用《诗经》,借以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感情。如《左传》中记载的秦穆公与晋文公之间的一次对话。

当时晋文公尚未成为国君,仍是惶惶然寄秦人篱下的公子重耳。秦穆公设宴款待重耳,重耳为秦穆公吟了一首《河水》,原句目前尚不可知,姑且推测为感恩诗;秦穆公随即回以《诗经》中的《六月》,这是一首称扬周宣王臣子战功的诗歌。陪同赴宴的重耳谋臣赵衰一听,赶紧提醒重耳拜谢秦穆公。秦穆公表示不敢接受大礼,赵衰解释:“您用贤臣辅佐天子的诗篇教导重耳,重耳岂敢不拜?”言下之意,既然对重耳寄予厚望,则扶助他成为一方诸侯的重任,请君一肩担起。宏远志向隐藏在典雅文句背后。

还有一次,将领孟明视打了败仗回来,秦国公卿纷纷劝秦穆公杀掉他。秦穆公果断引用《诗经》中讽刺治国者贪迷心窍的《桑柔》,把问题揽到自己身上,没有杀孟明视。此时的《诗经》,变成了他的一面自省镜子,也是他说服众人的工具。

以上事件,都在借《诗经》之句,表今人之志,即所谓“赋《诗》言志”。随着诗歌的发展,“诗言志”的说法更为普遍,诗不再特指《诗经》,历代诗人通过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志向和愿望。

诗章之美:走心的句子最动人

屈原是先驱者,同时也为中国传统诗词艺术定下了意象相生、情理相和的调子。比如我们熟知的“香草美人”,喻指美政嘉德。单方面吟詠芳草或陈说道德,不免流于空洞;唯有将物性与人情相似之处加以沟通,用诗性语言适当表达,才能引发长久不衰的心灵共鸣。试读“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草木凋零,美人迟暮,遭谗见妒,使我们产生探究的意愿:诗人当时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而当自己也有类似遭遇时,则会自觉不自觉地想起那些遥远的吟咏。

自屈原起,真正的诗人将诗格与人格浑融一体,从此,读诗,也是读人;时代有异,人心却可以共鸣。我们从诗句中了解诗人对一时一事的观感,也可领悟诗人经半世浮沉后的哲思。诗的片断潜入国人的集体记忆,如同“文化密码”,编织成内心深处共有的梦。现实机关触发,则密码自动弹出,说者听者,会心一笑。

于是古诗十九首的无名诗人说“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后人附议:是的是的,粉丝那么多,却难得一个懂你的人。

于是曹操说“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少年人想表白而不敢,大可以借此自我开解。

于是陶渊明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低头读,平平无奇;抬头见窗外青山,豁然开朗。

……

中国古代诗歌,有《诗经》的现世担当为骨,屈骚的灵思飞动为翼,一路吸纳各种思想的精华,艺术形式上日臻成熟,终于,行至唐代。

“唐诗”在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地位毋庸多言。唐朝的诗,也成就了诗的唐朝。唐诗之美(确切地说,盛唐诗歌之美),在于“大”:大手笔,大气象,大胸怀。

李白是集“大”成者。与山川相比,人何其渺小,然而他敢以俯瞰或远视的角度,来一个全景展示,“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与宇宙相较,人恍若微尘,然而他满不在乎,银河日月统统可以揽作友邻,“日出东方隅,似从地底来”;至于权贵显宦大人先生,则更放不到他眼里,“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李白为后世留下的是浊世高蹈的无拘灵魂,每当前景未知、山水阻隔,何妨一拍大腿,从他那里借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只管去做。

杜甫是仁之“大”者。挚友李白振翅冲天,直达诗艺顶峰;他明明也天赋过人,偏要高挽裤腿,于砂石藤蔓间艰难登攀。他的“大”,能够大到“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然而他的“大”,更体现在无数的“小”:邻居老妇打不到枣子要饿肚子,他操心;房上茅草被风卷跑了,他操心;恶竹长得快过小松树了,他操心……自己愁苦多病,不忘关怀他人乃至全天下,所以,他被称为“圣”——既指人格也指诗格。路途艰危时,自能体会“潦倒新停浊酒杯”。

外向与内敛,浪漫与现实,踌躇与坚定……人生的永恒话题,被以“李杜”为代表的盛唐诗人们反复咏唱。他们把情怀感悟哲思胸襟凝结在新鲜感性的形象中,用凝练优美的字句来表现,后人念来,极易上口入心,频频征引并赋以新意;无意说教,落地自生花。

诗中哲思:诗歌不只是风花雪月

与唐人相比,宋人的气质发生了变化;就如鲜衣怒马的青年时代过去,人到中年,要坐下来想些事情。

从大环境看,宋代经济文化发达,但内忧外患的阴云,始终挥之不去。有识之士对此忧心不已,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以栋梁自居,发表政见,激烈争辩。加之,宋代理学的勃兴,使得诗人们自觉地以理性的眼光看待世界,读史观事品物,总希望找到“道理透彻处”。唐诗重性情、宋诗重理趣的整体形象,就这样建立了。

北宋时期的一对政敌兼文友——王安石与苏轼,将“理”“趣”二者平衡得很好。

王安石实在无愧朱熹对江西士人“好为奇论,耻于人同”的评价,登飞来峰,则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和李白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唱反调;读王昭君,评曰“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与杜甫的“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看法迥异……状似奇谈怪论,实则出自性子中的执拗与识见上的锐利,他的人同他的诗一般,喜也罢,憎也罢,都令人一见难忘。

苏轼给人的印象则和蔼得多,他特别擅长从平凡事物出发来讲道理。比如他的名作《琴诗》,先设问,后反诘,让读者共同为“琴声来自何处”纠结,进而破除偏执,悟到主客观统一的哲理;再比如《泗州僧伽塔》,幽默地探讨了一下“神仙很忙”的问题:“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若使人人祷辄遂,造物应须日千变。”人人愿望都满足,那造物主得忙成啥样?这是在劝告大家:世事难两全,不要太自私。

有不少理论家批评宋诗的哲理化倾向,觉得它违背了“一唱三叹”的诗歌要旨,其实,宋诗的哲理化,既与时代脉搏吻合,也适应诗歌自身出新求变的需要,更有大量成功作品,今人仍在各种场合提起。

讲学习的时候,朱熹告诉我们:“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讲实践的时候,陆游告诉我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讲坚持的时候,张孝祥告诉我们:“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

……

篇5:王湾经典古诗

2、闰月七日织女——王湾

耿耿曙河微,神仙此夜稀。 今年七月闰,应得两回归。

3、观搊筝——王湾

4、丽正殿赐宴同勒天前烟年四韵应制——王湾

金殿忝陪贤,琼羞忽降天。鼎罗仙掖里,觞拜琐闱前。 院逼青霄路,厨和紫禁烟。酒酣空忭舞,何以答昌年。

5、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奉和贺监林月清酌——王湾

华月当秋满,朝英假兴同。净林新霁入,规院小凉通。 碎影行筵里,摇花落酒中。消宵凝爽意,并此助文雄。

7、晚夏马嵬卿叔池亭即事寄京都一二知己——王湾

忝职畿甸淹,滥陪时俊后。才轻策疲劣,势薄常驱走。 牵役劳风尘,秉心在岩薮。宗贤开别业,形胜代希偶。 竹绕清渭滨,泉流白渠口。逡巡期赏会,挥忽变星斗。 逮此乘务闲,因而访幽叟。入来殊景物,行复洗纷垢。 林静秋色多,潭深月光厚。盛香莲近拆,新味瓜初剖。 滞拙怀隐沦,书之寄良友。

8、奉使登终南山——王湾

篇6:经典古诗扩展改编

改写《枫桥夜泊》

月儿慢慢地从山的一边隐去,聒噪的乌鸦在寒风漂泊,又是秋夜风高,不知故乡的麦子是否已经一片金黄?露水和天上的星星一样,晶莹闪亮,任凭露水沾湿我的衣角,脸上虽然觉得有点寒意,但却体会不到一丁点的冷。

这个世界最冷的是繁华的京城,有人路过,又不仅仅是路过。而我路过,却又仅仅是路过。

一地的枫叶,融化了我一腔的热情。寂静,暗香,轻唱,远处的渔火和着我偏安一隅的奢望。我终究还是失败了,十年寒窗,换来的不过是一夜对月空眠。背道而驰的流星,是被忘却的大展宏图之志,还是晓风残月不堪入目的殇?

姑苏城外的钟声,回荡在寂静的夜色中,这是寒山寺里的诸天神佛在指点碌碌俗世的迷途者,还是钟声读懂了我的落魄?客船在水中悠悠而行,钟声却追上了它的步伐,告诉我,这寂静的夜里,不止我一个人在孤独落寞。

河的彼岸人生如梦,山的那边寂寞空空,谁在钟声里悄悄地咽下轻叹,不再枉说着金榜题名?谁默然卷起了皱褶的记忆,再不提及故乡的春风和明月,一笑倾尽长安大街的状元及第?当曲终人散,人走茶凉,才恍然那一场场虚假的醉酒,都铺作了寒山寺外寂寞的阶石,心甘情愿地被求取功名的脚步轻轻地踏过。

罢了,罢了,注定这一夜,躲不过灯火阑珊。钟声呵,就让我张继为你的读懂写上一首诗,他日再会的时候,别忘记我才是。于是,提笔写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一年,是唐玄宗开元十八年!他记得很清楚....春,迟迟而来,这襄地,寒气还盛。风从江面吹来,浩然兄的青衣翻动,发带飞舞!成这一年春里永远定格的风景!

浩然兄说,他要去扬州看看,扬州此时琼花开得正盛,瘦西湖上的小姐公子们也开始摆茶座开诗社,正是欢时。文昌庙的庙会也快要举行,大明寺的圣僧也在筹备着举行一年一度的佛经会。那个繁华的地方,让他忍不住想飞奔而去。

他的眼里闪着光,扬州,是他梦里到过多少次的地方啊,是他向往多久的.地方,他也多想一条条街一弯弯巷一间间酒肆的流连,不须归家!脂粉堆里也豪气的泼墨一番,但是,他不可以,不可以随这翻动的江水而下,他看着岸边矗立的黄鹤楼,看着浩然兄登上的扁舟,看着江水滚滚东去!他有多少不舍,自从蜀地与他相识,多少日子!他欣赏浩然兄这样的人,他认定这样的挚友!但是他,又是,多么,多么想一同下到扬州,一同去那繁华的地方领略一番!

船启程了,船头站立的浩然兄,在微笑挥手!他站在岸边,目光的焦点全是他即将离去的好友,他也挥手,僵硬而迟缓,他不舍得!他也想去!他很矛盾的内心,不停的,不停的,在两个思想中徘徊......再一回神!船已消失于江面!

他用尽力气去远眺,但是远处唯有滚滚的江水和碧色的天空。船已经远了,远了,扬州去了!

他还是伫立在这岸边,望着江水流去的方向,久久的,久久的,不愿离开!只看见长江水静默前行......

天净沙·秋思

已经是进入古道的第三天了。

回首来时的路,弯弯曲曲的脚印已被风沙掩埋;翘首前方,与天相接的漫漫尘土,让我早已疲惫不堪的心都要碎了。

中午的太阳还像个火盆,狠毒地把火辣辣的光线射向地面。那时的土地仿佛火烧一般,沸腾的火焰熊熊燃烧着,要把我吞噬似的。而现在,她一下子乖巧了,和善了,温柔了,甚至变得有些可爱了。她轻盈的步履如蜻蜓点水般地跳跃着,舞蹈着。一缕缕红色的光洒在不远处的小山包上,像一只温暖的手轻轻地抚摸着它们,抚摸着它们午时被骄阳烧伤的伤口。

这不正是我日思夜想的故乡的夕阳吗?往日温馨的画面又涌上脑海:我们的小屋坐落在溪旁,门前便是一座小巧的石桥。每天,听着潺潺的流水哼着歌儿,再用心去感受它与石桥的窃窃私语。最开心的时刻莫过于和哥哥姐姐们一块儿去看斜阳,看她带着满心的欢喜轻轻地滑向山后,一抹一抹的余晖还在遥远的天际闪烁,最后看她离开,留下一串串金色的祝福……

可是无情的战争把我幸福快乐的生活击得体无完肤。一年的时间,我从家里最受疼爱的小儿子,变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我只能选择逃亡。陪着我的,也只有这匹日渐消瘦的马儿。

也就从那时起,夕阳在我的眼中,只是挂在枯败枝藤缠绕的、丑陋的乌鸦栖息的一棵老树一轮,让我心伤。

一切就像一场梦啊!马儿嘶鸣了一声,我这才回过神来,发现夕阳又变成了一只火红却玲珑剔透的玉盘,留在地上的部分仿佛一张美丽的嘴唇,吹着地平线这支巨大的箫,奏出的却是凄凉的西风乐章。

唉,望天涯,望断了天涯!

牧童(古诗改写)

瞧!一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草,仿佛铺在地上似的!风轻轻一吹“沙沙沙”的响声传的到处都是。

听!牧童又在吹笛子了,一声声欢快的调子逗弄着晚风,慢慢的小时在耳边。

早上太阳露出半边脸的时候,牧童就拿着自己的笛子,上山放牛去了,他坐在牛背上吹着笛子,哼着小曲。快乐地在草地上奔跑,无拘无束,没有任何烦恼。直到玩累了,就躺在草地上,看着天上的白云和小鸟们,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吃完晚饭,太阳早已下山了,明亮的月亮去爬了上来。牧童手里拿着笛子,迈着

欢乐的脚步来到草堆上,不脱下身上的蓑衣就躺了下来,听着草丛里不知名的小虫唱着美妙动听的歌,抬头望着夜空中明亮皎洁的月亮,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

你听那欢快的调子又吹起来,多动听啊!咦!怎么停下来了,哦??原来是牧童闭上眼睛进入了梦乡。是啊!他真的累了,就让他听着虫子的催眠曲美美的睡一觉吧!

清平乐·村居(古诗改写)

午后,我怀着悠闲的心情慢慢地散步,无意间看到了一座又低又小的茅屋。茅屋后面有一棵棵苍翠挺拔的竹子,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峦,透露出乡村恬静的气息。茅屋旁有一条小溪,河水清澈透明,河里的游鱼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在阳光的照耀下,河面显得波光粼粼。一阵微风吹过,河面泛起了一圈圈涟漪。溪面上有几朵美丽动人的荷花,有的完全盛开;有的含苞待放;还有的似放似没放。白里透粉,

粉里透红,像一位位面带轻纱的羞涩少女。小溪旁有一丛丛青翠欲滴的小草,长得十分茂盛,在小溪、荷花的衬托下,更显得碧清可爱。

茅屋前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他们刚刚喝了一些酒,从他们红彤彤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略带醉意,靠在一起,用吴地的方言一起亲热的交谈,旁边的二儿子还不时插上几句嘴哩!

老夫妻的大儿子正在小溪的东边,豆地里辛勤地锄草,干得多么卖力呀!而二儿子也并没有闲着,正在用竹草细心地编织着鸡笼,十分专注。而尚未成年的小儿子呢,干不了什么事,只能趴在小溪边一边调皮地逗着游鱼,一边剥着莲蓬吃,摇着小脚的样子真令人喜爱!

篇7:经典七言古诗名句

1、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2、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3、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5、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巢。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6、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8、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9、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10、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11、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1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3、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4、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15、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6、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7、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18、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19、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0、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21、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22、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3、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4、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25、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26、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7、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8、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9、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篇8: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经典古诗词

一、开宗明义 名句引趣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 一些学生虽然对经典古诗词不感兴趣, 可是他们对其中一些久为人们传诵的名句却非常喜欢。于是, 我们就可以此为突破口, 用名句来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在每节课的课前都安排了一个常规性的项目——为学生提供经典古诗词中的名句, 并由此来牵引他们学习经典古诗词。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出示名句。

出示后, 询问学生它的出处、作者及含义。如果学生回答正确, 就一起复习一遍;如果学生回答不正确或答不上来, 自然就会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这时可进入下一步操作。

2.出示整首诗或词。

教师串讲诗词, 讲解名句的原意, 再联系实际, 讲解其引申义或比喻义。

3.引导背诵。

在竞争氛围中, 鼓励学生背诵。比如, 我给学生提供“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诗后, 学生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沧海”这个成语。但当我问及它的出处及作者时, 学生都连连摇头。这时, 我给他们出示了唐代诗人元稹的《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在我串讲了这首诗之后, 学生惊叹不已, 对诗人元稹的高尚情操都非常敬佩, 于是纷纷吟咏上了这首诗。这时, 就可以进一步激励学生把这首诗背诵下来。

二、归类迁移 拓展激趣

在用名句牵引名诗, 激发学生对经典古诗词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 可进行知识的横向迁移, 即以名诗词为依托, 拓展到对写同类事物的其他诗词的学习上。例如, 我曾经给学生出示宋代诗人卢梅坡“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的诗句, 让学生说出它的出处, 并联系实际, 说出其中所蕴涵的哲理。学生很快就能领悟到诗中所蕴涵的辩证法思想。当我把整首诗出示给学生后, 他们连声称赞。接着, 在第二节课, 我又把卢诗《雪梅》 (其二) 出示给他们, 经比较欣赏, 他们不仅认识到了梅的高雅品格和顶霜傲雪的顽强精神, 而且还认识到了诗人的高雅气质和高尚人格。在此后的几节课, 我陆续给学生出示了宋代诗人工淇的《梅》、王安石的《梅》、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词和毛泽东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词。

在让学生接触了上述有关咏梅的诗词后, 我让他们对这些诗词加以比较、整理、总结, 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进行概括整合, 从而形成理性的认识。实践证明, 这样的迁移拓展可以达到以下目标:首先, 它可以使学生顺利地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将所学的诗词进行概括化、系统化, 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整合的知识结构;其次, 它可以使学生通过对写同类事物的诗词的比较鉴赏, 提高对经典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如若己出 涵咏成趣

“涵咏成趣”是指让学生沉浸其中, 细细体味, 反复吟咏, 自然成趣。古人有吟咏的习惯, 我们今天学习经典古诗词同样可以借鉴他们的做法。涵咏, 其实是一个积淀的过程, 即摄取——消化——积累的过程。摄取, 就是让学生接受有价值的诗词作品;消化, 就是让学生沉浸其中, 反复吟咏, 细细体味诗中的意境, 从而参透作品, 获得审美享受;积累, 就是让学生在参透作品的基础上, 加深记忆, 储存记忆。

我国经典古诗词非常讲究节奏和韵律, 读来都是朗朗上口, 这有利于我们体味其中的意境, 与诗人产生共鸣, 从而陶冶性情。同时,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经典古诗词的审美感知能力。长期坚持吟咏经典古诗词, 不但可以让学生掌握其节奏韵律, 还可以掌握其句式特点、词语的运用。时间久了, 学生自然会形成对经典古诗词的感知能力。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其《朱子读书法》中说:“大抵观书, 先须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自得尔。”我们在教授经典诗词过程中, 可完全借鉴了这种方法, 即让学生的反复吟咏, 必须达到“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一句话, 言和意都“如若己出”。

四、仿写古诗 创作显趣

学生在唱吟古诗词中领会诗意韵律, 逐渐会产生模仿创造的冲动, 会尝试着去模仿古诗词和经典文章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有一留守学生仿唐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道:“独在家乡真孤独,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问双亲在何处, 心中有无儿女情。”以诗来倾诉对父母的思念之情。这种方法对学生来说虽然有一定难度, 但比较新鲜, 学生会积极参与进来,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使其更主动地掌握古典诗词的内在规律, 对古诗词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更能让学生在模拟创作的过程中,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篇9:走进古诗文,拥抱经典

近几年,大家对古诗的学习越来越重视,在我们的课本中,每一册中都收录有一定数量的古诗,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自1998年推出“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后,全国各地轰轰烈烈掀起了诵读古诗文的热潮。而且,在《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首次附上古诗文推荐篇目。

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学生古诗文背诵量的积累是基础。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学生不但要能背诵古诗文,还要逐字逐句地背诵释义,这样一来,严重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认为,在诵读活动中,有必要遵循“诵读为本,不求甚解”的原则。让学生多背熟背,为学生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时,无需面面俱到地进行分析、讲解,只要能初步理解大意或一些名言警句的含义就行;但也并不反对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某些古诗文作一些较为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这就是所谓的“诵读为本,不求甚解”原则。

学习、鉴赏诗文,我国古代早有一种流行广泛且公认有效的方法,即“吟诵”,与今天所称的“朗读”、“朗诵”、“熟读”、“背诵”很相似,这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它对于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至今仍有积极的作用。“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语分别从深度和广度上强调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清代学者陆世仪认为:“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故人凡有所当读之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现代心理研究也表明,小学生正处于机械识记占优势的黄金时期,过多的讲解势必会降低诵读古诗文的兴趣、效益和质量。现在老辈学人还能记得几十年前吟诵过许多遍的文学精品,对作人作文都大有裨益,便是证明。记得巴金在《读我的散文》中也这样说 过:“从 小读过不少散文,当时背的很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读多了读熟了,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诵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心、口、眼、耳综合运用学习、思考过程。思考比较多了,想象能力也会随之增强。中华古诗文艺术力量充沛,描写细致,语言精炼,抒情写物生动活泼,吟诵熟透以后,高尚情操,美妙表现,不知不觉就能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和能量,随时由自己运用,不必临渴掘井,搜索枯肠,郑板桥就有这样的体验:“倘能背诵如流,则下笔思潮汹涌,不患枯涩矣”。记得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一次书面发言中曾回顾了自己从小学一年级起背诵古诗的经历,他说:“即使当时有些诗句不全懂,但并不影响背诵。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之后,越发体会到许多名句的意义,每过十年,在理解上就会有一个新的境界。”

背诵古诗文有那么大的好处,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背诵古诗文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巧妙利用时间。学校7:30早读,我一般7:20就到,到校后先进教室和学生一块早读。学生知道我的习惯,都愿意提前到校和老师一起早读。这样无形之中早读就多出了十来分钟。利用语文早或午读的黄金时间学生积累了不少。 再就是下午放学前布置作业的时候,三分五分,十分八分,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其实背一首诗有个三五分鐘也就够了。这样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调节了课堂气氛,不至于使学生感到枯燥。我从不不为了应付检查而搞突击,也不占用语文课的时间来专门背古诗,因为我觉得诵读古诗是一项润物无声的工程,它应该如春风化雨般的慢慢渗透,而不应该是疾风暴雨式的硬灌。

二、有目标,有计划。不贪多,不性急,每天背一首或两首,边背边巩固。把近期目标告诉学生,每天按计划进行。这样形成规律,学生会很自觉地配合老师完成背诵任务。比如开始背时每天背一首,边背新的边复习旧的,十天一小结,停下来巩固一次。这样10首10首的过关。全部背完后再开始总复习,每天复习4首,20天又是一个阶段。因为开始是从前面往后背,前面的经过不断复习,总比后面的背得熟,就再从后面倒着往前背。背熟后再抄写或默写,还是像前面那样,一天四首。这样反反复复,正背了倒背,倒背了再打乱顺序背,不给学生遗忘的机会。如果赶上假期,就布置学生一天一首,边背边抄,既练了字又起到了巩固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根据学期计划合理安排,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踩实,诵读活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教给学生方法。背诵古诗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教给学生背诵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一般是按这样的步骤教学生背古诗的:先领读三五遍,使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读第一遍最重要,一定让学生看清楚读准确,不然一旦读错了等到背熟了再改可就麻烦了。然后是帮助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大意,再让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最后熟读成诵。有的诗适合加动作我就边领读边做动作帮助学生记忆;对于比较难理解的诗,需要给学生讲解时代背景;简单易懂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背;像《商山早行》那样难读又难懂的诗,我就和学生一块背。在看了电影《疯狂英语》后,我又将李阳的“三最法”融入到背古诗中来,更激发了学生的背诗兴趣。

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小学阶段重在开发学生的记忆,大量的背诵、积累,不必加重学生负担,非要学生弄懂不可。另外在背的过程中我建立了学生档案,将学生每天背诵的情况及时记录下来。对那些记忆能力较差,背诵起来确实有困难的学生,抽空单独进行辅导,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诗兴趣,我还采取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诗文表演、古诗接力赛、给诗配画、办古诗专刊手抄报、配乐诗朗诵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学生诵读古诗的热情日渐高涨。在圆满完成小学阶段必背80首古诗词的任务后,这学期我又开始给学生补充初中必背古诗文,每天一首,抄在黑板上,让学生积累在采蜜本上并背过,如今全班学生人均背古诗100多首。在学校组织的几次古诗诵读竞赛和抽赛中,我班均获得了满分的好成绩。

下面学生背诵的方法我也统计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种:(1)熟读成诵法,有的同学把它叫做狂读法,也就是李阳的三最法。多读,大声读,读着读着就背过了。这是背诵古诗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2)理解背诵法。先理解诗的大意,然后顺着意思背。(3)想象画面法。边读边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对这三种方法,学生还进行了比较,说第一种方法背得快,但不如后两种方法记得牢。另外还有“加动作法”、“听录音法”、“边写边记法”等。这些经验都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

学生们总结背诵古诗的好处,归纳起来,也有这么几点:1、可以增强记忆力;2、能训练口才;3、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受到思想教育;4、了解古时候的一些人和事;5、培养想象能力;6、提高审美情趣;7、作文时可以用上一些佳句。其实,我觉得开展诵读古诗词活动的好处远不止这些。前几天,我想查个资料,问学生谁带古诗书了,教室里如雨后春笋般一下冒出四十多本书来,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绝妙唐诗》《诗经》《古诗大看台》《古诗文全集》《新编千家诗》《千家诗评释》《千古美文》《初中双色必背古诗文》《古诗文导读》……林林总总,近三十种。有个同学还买来了《毛主席诗词》。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古诗词诵读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优秀古诗文,将会改善我们为人做事的质地,不断加厚和刷新我们的人生底色,提高我们的文化品位,陶冶我们的道德情操。让我们和学生一起,手把诗书,或高声疾诵,或低声微吟,在唐诗宋词的天地里心驰神游,去营造我们中华民族的书香社会吧!

篇10:经典古诗文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篇11:大暑经典古诗

躬圭宝箑俱藏起,出入惟消笠与簑。

农说雨旸差有准,客谈间谍易传讹。

丰年海熟田尤熟,圣代朝和野亦和。

纵使大寒并大暑,小车时出至行窝。

大暑节气介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日子过的真快,从阳历的7月22日起,持续15天左右,就是大暑节气。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盛夏季节。这期间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

大暑天气

预计未来两周东北南部、华北、四川盆地和江淮地区仍有强降雨,较常年同期雨量要多2~5成,局部地区还将伴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华南则是持续的高温晴热天气,日最高温在36℃~37℃之间。今年的厄尔尼诺事件是1951年有观测记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大的一次。 前些日子,浙江、安徽、江西、湖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多地遭受暴雨洪涝灾害,据民政部消息截至7月8日9时,已有164人死亡,26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670.9亿元。

大暑物候

我国古代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一共有24个节气,大暑三候为“初候腐草化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意思就是枯草堆里出现了萤火虫。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

萤火虫,又称“烛宵”“耀夜”,古人认为它们是腐草和烂竹根化成的,在静夜中若隐若现地流动着。 大暑时节土壤潮湿,溽气蒸腾,愈加酷热难耐。湿气集聚有时化作倾盆大雨,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上一篇:论红船精神下一篇:内审员培训考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