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典的古诗欣赏

2024-05-12

古代经典的古诗欣赏(共14篇)

篇1:古代经典的古诗欣赏

古代端午节的古诗欣赏

NO1、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NO2、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NO3、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NO4、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NO5、沅江五月平堤流,吧人相将浮彩舟。

NO6、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NO7、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NO8、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NO9、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NO10、漾不到、潇湘江渚。我又相将湖南去,已安排、吊屈嘲渔父。君有语,但分付。

NO11、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

NO12、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褚朝阳《五丝》

NO13、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NO14、此意凭谁向说。纷两岸,游人强生区别。胜负既分,些个悲欢,过眼尽归休歇。到头都是强阳气,初不悟、本无生灭。见破底,何须更求指诀。

NO15、奸当道,谣言布;遭放逐,悲难诉。叹家亡国破,汨罗归处。

NO16、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NO17、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NO18、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NO19、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NO20、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NO21、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NO22、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兼且传觞。

NO23、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终古在。

NO24、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呆女。

NO25、客舍宛如村。好事无人载一樽。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恰似当时枕上闻。

NO26、到头都是强阳气,初不悟、本无生灭。见破底,何须更求指诀。

NO27、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NO28、槐夏阴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菖歜碎琼,角黍堆金,又赏一年佳节。宝觥交劝殷勤愿,把玉腕、彩丝双结。最好是,龙舟竞夺,锦标方彻。

NO29、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NO30、志洁行廉争日月,辞微文约传千古。子沉江,鹤驾泪淫淫,何其苦。

NO31、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NO32、祭圣贤,忠义荡乾坤,伤君去。逢佳节,粼粼波上,百舟争渡。

NO33、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NO34、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NO35、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NO36、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NO37、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NO38、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NO39、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NO40、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NO41、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NO42、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NO43、醉讽离骚不解愁。午日处州禁竞渡

NO44、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NO45、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

NO46、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满江红。端阳前作

NO47、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NO48、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NO49、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NO50、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NO51、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

NO52、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NO53、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NO54、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

NO55、细缠五色臂丝长。——舒頔《小重山·端午》

NO56、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NO57、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

NO58、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NO59、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

NO60、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

NO61、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NO62、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NO63、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NO64、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NO65、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NO66、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NO67、斗巧尽输少年,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

NO68、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NO69、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贝琼《已酉端午》

NO70、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菏花十里,一钩新月。

NO71、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篇2:古代经典的古诗欣赏

唐·成文斡

戴星先捧祝尧觞,镜里堪惊两鬓霜。

好是灯前偷失笑,屠苏应不得先尝。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凤城新年辞》

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篇3:古代经典的古诗欣赏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里提出了山水画的“三远论”:“自山下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每远每异,所谓山行步步移也,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三远法”给画家经营位置以广阔天地。画家可以在一幅画上综合交错地使用“三远法”安排形象,在长卷中更能使景物有起有伏、有隐有显,将散点透视和艺术表现结合在一起,散点透视给画面带来了整体上的音乐节奏感。

彭吉象在《艺术学概论》中写道:“中国画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构图方法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我们欣赏山水画,也是先抬头看见高远的山峰,然后层层向下,窥见深远的山谷,转向近景林下水边,最后横向平远的沙滩小岛。远山与远景构成一幅平面空间的节奏,因为我们的视线是从上到下的流转曲直,是节奏的动感。“散点透视”这个概念,其实是由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推导出来的。

接着我们看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此幅作品表现雪中高岭、层崖、雪山层层叠叠而且错落有致,洁净并且清幽就像神仙居住之所。用简练单纯笔墨皴染,淡淡的群山与浓重的底色相辉映,在洁白如玉的雪地上被映衬得格外突出。并且能表现出深远的意境,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具有萧索气氛的雪山寒林,极具艺术的感染力。这幅作品是黄公望经典之作,作者采用的是山水画深远法构图形式,用这种构图形式表现的作品给人以江山无边无际之感,比高远法构图形式更有层层推进的层次变化。

我们再看元代倪瓒的《鱼庄秋霁图》,作品画面有五六株树,水面空阔,山峦平远。笔墨干枯、简练,意境荒寒、气韵深远。寥寥数笔,饱含了画家复杂的心绪以及对审美理想的追求。此幅作品不仅创造了一种荒寒旷远的绘画意境,而且也将元代的山水画的用笔技巧推向极致。倪瓒的山水画大多数采用平远三段式构图,近景平坡,上有杂树数株,有时加上细竹和小亭,中景大片空白,表示湖水,造成空间的广阔。远景画低矮逶迤的冈峦。这种构图能使画面的视野十分开阔,作者表现的是平淡天真之意,给观众留下足够大的想象空间。

最后我们看五代荆浩的《匡庐图》,画家不但创作了不朽的传世名画《匡庐图》,并且完成了著名的山水画论《笔法记》与《画山水赋》;荆浩因此被尊称为古代山水画宗师。我们来欣赏荆浩《匡庐图》,主峰置于中轴线上,视点可用“上突巍峰,下瞰穷台”加以形容。依据主轴线,主次、错落、勾连、参差、远近、高下、虚实、藏露、“天、地、中”等范畴均有关联演绎,首次系统运用了中国画成像空间的知觉心理范畴。他用独特的视点去观察山上一切元素——房屋、瀑布等,并通过新的视点巧妙地把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作品空间有层次地推进,把最高的山峰摆放在群峰之中,更显得大气磅礴,有音乐般的节奏美。全观整幅画面,树木虽然很多但是并没有让人感觉到很繁密。有一旅店坐落在树林深密处,在旅店旁边的古渡旁边有水而且十分宽阔。前面与后面的山峦重叠交织在一起好像它们之间有主次之分,后面的山好像在向前面的山作揖问好。画家把画中的山很有秩序地摆放在画面中,大小适宜、聚散有序且远近分明,在水的处理上同样安排有序,前后层次明确。在山腰中山峰似乎迂回拥抱在一起,房屋、小桥等摆放在山脚下,在整个画面中起着点缀作用,使画面充满生机与富有韵味。

南朝宗炳在他的《画山水序》中指出:“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逈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弥小。”以昆仑山之大,如果距离太近看,外形也看不到,如果离开数里看,昆仑山会全部展现你的眼前。下面我们从中国传统经典山水作品分析山水画构图形式。

《溪山行旅图》为北宋画家范宽所作,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气势雄强,巨峰壁立,山体几乎占满了整个画面,山头杂树林木茂密,一条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山脚下的巨石纵横交错,使整幅作品体势错综,在山路上出现一支商旅队伍,路边有一湾溪水流淌,正是从山上流下来的那条飞瀑,让读者如闻水声、人声、骡马声,如临其境。也点出了《溪山行旅图》的主题。这种构图形式是典型的山水画高远法构图形式。自山脚下而向山上仰望,能表现出山势的高大宏伟的气势,这种山水画构图形式,能使山顶与山底有足够的空间。

《匡庐图》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代表作品。从此开创了山水画“鸟瞰式”的全景构图的创作模式。他对画面的主次、错落、参差、远近、高低、虚实、藏露等演绎,使得画面更具音乐般的节奏感。尤其是他对山水画空间表达呈现,把北方山水的壮观、宏伟、美丽描绘得淋漓尽致。在荆浩利用全景式构图之前,他很少去表现大山大水以及雄伟壮阔的山水画作品。当他见到气势磅礴的太行山之后,他的审美视点立即发生了重要改变,“山水之象,气势相生”这句话的真正内涵使他得到了充分的认识,使他的眼界更加广阔,使他的山水画有“开图千里”的新格局。“画中最妙言山水,摩诘峰峦两面起。李成笔夺造化工,荆浩开图论千里。范宽石澜烟林深,枯木关仝极难比。江南董源僧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这是沈括《图画歌》里的一段话。荆浩对广阔空间的雄伟气象关注这一变化,是人们对客观自然界的审美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把在自然界中观察到的一些山水形体分别作出新的名称:山峰、山顶、山峦、山岭、山岫、山崖、岩石、山谷、溪流、山涧等,并且他总结出“其上峰峦虽异,其下冈岭相连,掩映林泉,依稀远近”,表现反映自然山水的规律特征。对于表现山水画的上下、远近、虚实、宾主关系的重新审视与表达,“山水之象,气势相生”的整体观念在山水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应用。为表现北方重岩叠嶂、气势宏伟山水画作品找到了突破口。这种由荆浩创造全景式山水画构图形式,奠定了后人创作全景山水画的格局,推动了山水画的蓬勃发展,使中国山水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以上通过中国古代经典山水画作品分析,不同的构图方式表现出不同的视角效果。无论是高远法构图、深远法构图、平远法构图,还是“鸟瞰式”的全景构图等都是中国山水画有代表性的构图形式。随着人们对绘画的不断创新和探索,一定会出现更多、更好的构图形式以及更高的审美要求。

摘要:南朝宗炳在他的《画山水序》中指出:“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逈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弥小。”以昆仑山之大,如果距离太近看,外形也看不到,如果离开数里看,昆仑山会全部展现你的眼前。

关键词:山水画,构图,高远法,深远法,平远法,鸟瞰式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篇4:古代经典的古诗欣赏

关键词:高中美术;中国古代画欣赏;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52-01

一、重组教学进度,灵活运用理论依据

1、对教材内容作了重新安排,将古代中国画的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结合在一起开展欣赏教学,让学生通过比较和联系,横向的欣赏绘画题材、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并得以举一反三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比较全面、整体地了解中国古代绘画的成就和风格特点,初步掌握了欣赏中国画的基本知识。

2、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某一事物的反应决定于他对该事物的认知、记忆及熟悉程度。所以我不再照搬书本的理论,而是在引导学生欣赏的过程中直接运用绘画创作的进程。

在这样的欣赏过程中,同学们仿佛与画家一起经历了一次创作的过程,便于对绘画作品的理解。这样的欣赏进程,也符合艺术教育家Feldman的理论,即:有结构的欣赏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美术知识,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他为此提出一个模式,包括四个步骤:描述、形式分析、演绎和判断。描述就是对作品做客观记叙,包括技巧特点;形式分析是集中分析作品的组成原理和视觉元素;演绎涉及利用以上两个步骤得到的资料,来推论作品可能代表的意义;判断就是根据已经确立的准则,评估作品的价值。有了这些理论依据,我把“六法”转化为四个方面:“经营位置”——点线面造就的构图美;“骨法用笔”——墨分五色表现的自然美;“应物象形”——“似与不似”的造型美;“随类赋彩”一墨色相应的协调美;最后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气韵生动”,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比如在欣赏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时,我首先按照画面内容分三个段落让同学们体会沿着河流行进游览的感觉;再让他们说说画面中描绘“故事”的开端,高潮和结尾,数数局部画面中人物有多少,行业有哪些,猜猜画幅的大小(大多同学都对宽度与课本长度相仿的画面大感惊讶)。这个过程让同学们了解到清明上河图异常丰富的内容、高度的历史文献价值和作者令人信服的卓越的艺术才能,当同学们提出疑问:人物比例,远近的空间关系为什么与西方古典绘画强调的写实不同?如此众多的人物景物是用什么样的笔描绘出来的?在解答这些问题的同时,穿插了分析构图、用笔、造型等环节,从开端的郊外风光到以“虹桥”为中心的最紧张、最热烈的部分,再到城门内外的景象,好象看连环画一般的过程让同学们体会了什么是“移步换景”,了解到中国画特有的构图方式和透视方法;严密的线描紧密结合对象的质感特征,让同学们了解到线条作为中国画基本造型手法这一特点;在选材方面,画家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不是被动的“有闻必录”,而是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理解和创作主题表达的需要,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有时代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具有中国画的“写实”特点;最后同学们归纳出作品中蕴涵的“气韵”;作者饱满的创作热情,持久不懈的毅力,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艺术想象力的丰富及艺术表现的周密不苟,都在绘画史上有着典范意义。

二、精选教学内容,切实落实教学目标

按照以上的欣赏进程同学们基本能够掌握欣赏古代中国画的基本方法,对中国画的主观表现性特征有了大概的了解,为了进一步深入审美体验、切实落实教学目标,我改变了以往面面俱到的做法,课前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以典型见普遍,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如巧妙用墨最能体现中国画的妙趣,学生能否理解中国画用笔用墨的特点,也是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我选择了《泼墨仙人图》、《洛神赋图》和《五马图》三件各具特色、用笔用墨截然不同的作品来分析讲解。梁楷的《泼墨仙人图》以通体泼洒般淋漓的水墨抒写,造成视觉上的扑朔迷离,粗阔而有致的大片泼墨呈现为块面,以此来强化形象塑造的鲜明生动和简洁准确。中国画又是“线条的艺术”,通过线的长短、粗细、刚柔、轻重、疾徐、顺逆转折、抑扬顿挫,墨的浓淡干湿以及线的纵横交错,疏密聚散的组织,能产生出具有韵律节奏的动势。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以优美动人、气脉一贯的笔法描绘出梦幻境界,将战国以来形成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了完美无缺的境地。李公麟的《五马图》以道劲秀雅而富有表现力的线条描绘了五人五马,用笔高度简洁而含蓄,以最洗练的笔墨造成丰富、耐看的视觉效果,显示了中国画“白描”手法的高度成就。尽管欣赏的作品不多,但每件都具有很强的个性,所以学生的认知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丰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教学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前播放美术片《小蝌蚪找妈妈》、《螳螂捕蝉》、《鹬蚌相争》的片段是我采取的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这些以中国画形式制作的优秀美术片与目前流行的动漫风格截然不同,能引起了同学们的好奇,为顺利地开展教学打下基础。但是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仅仅依靠动画片的帮助是不够的,还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丰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对比是绘画创作中经常运用的手法,无论是形象的对比、色彩的对比,还是空间的对比等等,都能为画家表达创作意图起到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画欣赏教学时,找寻其中的对比点也不失为一种独到的角度,这里所指的“对比”,是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与造型艺术的其他门类和外国绘画作品进行对比研究,众多的艺术形式可以相互影响,触类旁通。从印度传人我国的佛教,就曾经影响过我国古代的美学观点,毕加索、米罗等外国画家,都曾从中国画中汲取过营养。这样横向的对比,既便于学生学习本课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方式,但要避免简单机械的类比,只有围绕中国画的特点进行,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画的独特之处。

经过反思和教学实践,学生对中国画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了,对传统中国画的鉴赏能力提高了,但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总之,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应该贯彻课改精神,加强教材研究,分析学生实际,探索教学方法,使美术欣赏教学充分发挥培养人、发展人的作用。

篇5:黄河的经典古诗欣赏

【读史二十首】近代—王国维

两条云岭摩天出,九曲黄河绕地回。

自是当年游牧地,有人曾号伏羲来。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黄河夜泊

〔明〕李流芳

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

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

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

男儿久为客,不辨是他乡。

渡黄河

〔明〕谢榛

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

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平。

倚剑嗟身事,张帆快旅情。

茫茫不知处,空外棹歌声。

过黄河

〔明〕李东阳

清口驿前初放船,

长淮东下水如弦。

劲催双橹渡河急,

一夜狂风到海边。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篇6:中国古代伤感经典情诗欣赏

一、《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点评:此为悼念亡妻韦丛之作。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表达了对韦丛的怀念之情。

二、《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点评: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构思新巧、深婉含蓄。李之仪的词,很隽美俏丽,另具一个独特的风调。这首词写得极质朴精美,宛如《子夜歌》与《古诗十九首》的真挚。

三、《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点评:这首诗选自由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此诗不迫不露、句意平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四、《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点评:这是一曲纯情的爱情颂歌,上片写牛郎织女聚会,下片写他们的离别。全词哀乐交织,熔抒情与议论于一炉,融天上人间为一体,优美的形象与深沉的感情结合起来,起伏跌宕地讴歌了美好的爱情。此词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尤其是末二句,使词的思想境界升华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成为词中警句。

五、《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点评: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

六、《雁邱词》 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点评:这首词名为咏物,实在抒情。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对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描绘,再加以悲剧气氛的环境描写的烘托,塑造了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大雁的艺术形象,谱写了一曲爱情悲歌。

七、《凤求凰》

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篇7:经典古诗文名句的欣赏

1.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2.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4.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6.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7.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8.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9.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

11.历鉴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1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3.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14.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15.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篇8:古代经典的古诗欣赏

一、精选古诗词

多数教师, 让孩子们背诵古诗词, 不加选择, 而是典型的拿来主义, 带有随意性, 随意翻阅《唐诗三百首》, 找一首孩子们没背过、简单的让孩子们背诵。有时, 看到孩子们较乱, 随意找个难度较大的古诗词, 让其背诵, 作为惩罚的手段...... 这些做法与素质教育大相径庭。

古诗词意境甚远, 有的古诗词, 孩子们自己不能理解, 就是老师讲了, 也未必能接受, 老师无论怎样描绘古诗词, 孩子们对其优美的意境、描绘的美都没法理解。那么, 怎样使古诗词有效教学, 让孩子们热爱古诗词, 又理解古诗词, 感受古诗词的美, 首先选择古诗词是前提。如对于《锄禾》《悯农》《静夜思》等这些音韵美、意境优、语言简短等的古诗词, 使小学生们感受四季变换的风景画、理解诗理、感悟诗意。

如对于《悯农》的教学, 诗歌难以理解的句子是“丰收之年, 农夫还是饿死”。在教学之前, 首先引导孩子们回顾《锄禾》, 是李绅写的一首反映那个时代老百姓生活疾苦的诗, 《悯农》是李绅继《锄禾》之后的反映百姓疾苦的另一首诗, 那么, “悯”你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吗?“悯农”又是什么意思?这样, 从评析《锄禾》而迁移到《悯农》, 使小学生们“温故而知新”, 为新课的学习做铺垫。

继而, 引导孩子们边看图边读, 体现看图和读的有机结合, 利于小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更体现新大纲规定的“在读中整体感知”的要求。此外, 在引导学生们读诗时, 可以引导他们一行行读, 并边读边做动作, 如“一粒”“万颗”“无”“饿死”等关键性的词语而做出相应的动作, 让孩子们边读边比画动作, 说明他们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也是意会的结果。

再如对于《登黄鹤楼》《望庐山瀑布》等的诗词,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水平, 只需要让他们理解字面意思就足够了, 让他们对诗歌的内涵的理解和讲解, 也是对牛弹琴。

二、创新教学方法

一般情况下, 对于古诗词的教学, 采用一句句背诵的方式, 使古诗词的教学脱离一定的语境和情境, 致使孩子们对诗歌久而生厌。

(一) 读做结合法

笔者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 一般是下载有关的课件, 精心准备背景图, 以看图、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如对于《咏雪》的诗词教学, 笔者准备了一个雪叶稀稀落落飘落的情境, 然后, 让孩子们一起边看图, 指着图片上的雪叶而数着“一片”“两片”“三四片”, 再引导孩子们思考:雪在飘, 可是雪花能1、2、3、4 的数, 说明雪下得大还是小?那么, 接下来“五片六片七八片”数字越来越大, 雪花越来越多, 说明雪下得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进而再让孩子们读“九片十片千万片”极言雪下得更大。再呈现第四幅图:雪花落进了芦苇里, 找不到雪花的情境, 于是, “飞进芦花都不见”也顺理成章被直接理解。

孩子们对这首诗歌, 从看动漫、观察图片、读诗词、做动作、思考问题、感悟诗歌等, 孩子们对这首诗词充分理解。

(二) 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法

对于《咏鹅》的教学, 如果让孩子们直接朗读和背诵也不是难事, 但是呈现一群在水里游泳的大白鹅, 再以讲故事的形式简单介绍:七岁的骆宾王一天看到一群白鹅美丽可爱极了, 于是, 就用小手指着白鹅作了一首诗——《咏鹅》。再次用课件展示水里的白鹅图片, 引导孩子们说出鹅的脖子是什么形状的?羽毛是什么颜色的?鹅掌是什么颜色?水波又有什么特点?这样, 通过引导孩子们观察图片和视频, 既培养孩子们专注于观察的能力, 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三) 巧用游戏法

孩子们喜欢游戏, “玩”是他们的天性, 他们喜欢动, 喜欢想象, 喜欢扮演各种角色, 喜欢表现自己。而枯萎的小学化教学——灌输式教育, 只能让孩子们过早地饱尝学习的酸甜苦辣, 只能让孩子们对学习更加反感, 从一开始就对学习有恐惧感、畏惧感。因此, 我们的小学生教学, 应以游戏为主要形式, 把游戏作为吸引孩子们的兴趣, 以调动积极性, 增强学习欲望。古诗词教学中, 如果也能以游戏的形式开展, 效果也定会斐然。

如开展“我是小诗人”的比赛活动, 每天让1—2 个小朋友展示自己背诵的古诗词, 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诗词的大意, 也可以让孩子们随口吟诵几句“诗词”, 尝尝当诗人的快乐和幸福感。也可以以接诗句的形式开展游戏, 利于遗忘的孩子及时复习和巩固, 避免学一首忘一首。古诗词的游戏, 也可以开展“火眼金睛”的游戏, 以填入所缺的词的形式而开展, 看看谁记得清、反应快, 如 ( ) 明月光, 疑是 ( ) 。 ( ) 望明月, ( ) 头 ( ) 故乡。通过将诗词中的重要的词语省略掉, 让孩子们给补全的方法, 既培养孩子们快速反应能力, 也促使孩子们对古诗词的反复复习、强化记忆的双重效果。

“民族的才是弥足珍贵的”。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是文化宝库的明珠, 是经久不衰的历史文化, 值得永远历代传承。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怎样教学古诗词, 同仁们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陶行知先生的“创新教育”理念和思想, 与目前深入开展的课改遥相呼应, 古诗词的教学也需要创新, 通过看一看、演一演、画一画、想一想等, 通过读写结合、情境的创设、游戏的使用等, 古诗词教学定会成为语文教学的亮点, 让孩子们感悟古诗词的美, 用古诗词滋润孩子们的心灵, 传承几千年积淀的瑰宝, 提高文化素养, 也提高文学素养。

摘要: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本文对小学语文古诗词的创新教学策略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古诗词,小学语文,创新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建伟.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中旬刊) , 2014 (1) .

篇9:怎样欣赏古诗的美

一、释文解意,了解形象美。

古诗的用词造句十分精练,有些字词的意思同现代有所不同。因此,读古诗,首先要逐字逐句地把意思弄懂,了解全诗描述的思想内容。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先要了解何为“西辞”,何为“烟花”,什么是“下”,什么是“尽”……这样逐字逐句地解释通了,就初步了解了诗的内容。在花繁柳密的阳春三月,李白的老朋友要东去扬州,诗人不忍与友人离别,眼看着载送友人的一叶扁舟在碧波蓝天之际渐行渐远,直到眼前只留下滚滚而去的江流。了解了诗的大意后,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幅形象美丽的图画:艳丽的春天、浩荡的大江、红花绿柳、碧波蓝天、交相辉映,诗人矗立于巍巍塔楼上目送友人乘舟东去,此情此景何等感人!

二、反复咏吟,领略意境美。

了解了诗中描述的美丽形象,就可以进一步吟咏思索,想想诗人写这首诗时在想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还拿上面的诗来说,反复吟咏之后,你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描述中,就不难领悟到诗人的一片真情。面对那载着友人的孤帆远远驶去,消失在天际,诗人仍在翘足远眺,那一脸的深情,多么感人啊!

三、咬文嚼字,鉴赏语言美。

一首短诗,为何如此动人呢?让我们对全诗的语言文字进一步咀嚼鉴赏。例如:诗中为什么说“下”扬州,而不用“上”“去”?为什么说碧空“尽”而不写“消”“失”?因为唯有“下”,才能把长江直泻而下的气势表现出来;唯有“尽”,才能把风帆渐行渐远的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从而深深寄托诗人那真诚而炽烈的情感。

(山东*孙永太)

篇10:中国古代经典古诗词名句

2、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3、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戴叔伦《相思曲》

4、锺情怕到相思路。盼长堤,草尽红心。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难寻。――朱彝尊《高阳台》

5、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鹊踏枝》

6、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郑愁予《赋别》

7、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8、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9、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

10、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卢仝《有所思》

11、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聂胜琼《鹧鸪天》

12、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1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李商隐《无题》

14、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15、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浮端咧郧椤

16、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三首其三》

17、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韦庄《女冠子二首其一》

18、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苏武《结发为夫妻》

19、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20、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鹊踏枝》

篇11:经典古诗文欣赏

江南曲

作者: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显示全部

别匡山

作者:李白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显示全部

隆中对

作者:陈寿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 显示全部

题雍丘崔明府丹灶

作者:李白

美人为政本忘机,服药求仙事不违。叶县已泥丹灶毕,瀛洲当伴赤松归。先师有诀神将助,大圣无心火自飞。九转但能生羽翼,双凫忽去定何依。... 显示全部

送征雁

作者:钱起

秋空万里净,嘹唳独南征。风急翻霜冷,云开见月惊。 塞长怯去翼,影灭有馀声。怅望遥天外,乡愁满目生。... 显示全部

御街行·街南绿树春饶絮

作者:晏几道

街南绿树春饶絮,雪满游春路。树头花艳杂娇云,树底人家朱户。北楼闲上,疏帘高卷,直见街南树。阑干倚尽犹慵去,几度黄昏雨。晚春盘马踏青苔,曾傍绿荫深驻。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 显示全部

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作者:晏几道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显示全部

蝶恋花·初捻霜纨生怅望

作者:晏几道

初捻霜纨生怅望。隔叶莺声,似学秦娥唱。午睡醒来慵一饷。双纹翠簟铺寒浪。雨罢苹风吹碧涨。脉脉荷花,泪脸红相向。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 显示全部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

作者: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显示全部

感遇·江南有丹橘

作者:张九龄

篇12:中国经典古诗词名句欣赏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 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语。……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年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人生不满百,戚戚少欢娱。

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川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人何世而弗新,世何人之能故。……亮造化之若兹,吾安取夫久长!

草木之遇阳春,鱼龙之逢春雨,天地离阻,神人惨酷。

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而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 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饮酒进肉,鬼(加左耳旁)然已醉矣。

名士不须 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

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开花复谁在?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帝子潇湘去不还,空余秋草洞庭湖。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在……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活水还须活火烹……坐听荒城长短更。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人之不省,譬如鼠关,在所自处耳。

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

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斡流而迁兮,或推而还。形气转续兮,变化而蟮。沕穆无穷兮,胡可胜言!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

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忽然为人兮,何足控抟;化为异物兮,又何足患!小智自私兮,贱彼贵我;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夸者死权兮,品庶每生。……不以生故自宝兮,养空而浮;德人无累兮,知命不忧。细故蒂芥兮,何足以疑!

华殿尘兮玉阶苔,中庭萋兮绿草生。……憔人生兮一世,忽一过兮若浮。

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含歌揽涕恒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 ……自古圣贤皆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红颜零落岁将墓,寒光宛转时欲流。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负杖行吟,则百忧俱至;块然独坐,则哀愤两集。

北风驱鹰天雨霜,夜长酒多乐未央,春风澹荡使思多,天色净渌气妍 和,含桃红萼兰紫芽,朝日灼烁发园华。

蹰躇畦苑,游戏平林。濯清水,追凉风。钓游鲤,弋高鸿。讽于舞雩之下,咏归高堂之上。 安神闺房,思老氏之玄虚;呼吸精和,求至人之仿佛。与达者数子,论道讲书,俯仰二仪, 错综人物。弹南风之雅操,发清商之妙曲。消遥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间。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帝子潇湘去不还,空余秋草洞庭湖。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在……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活水还须活火烹……坐听荒城长短更。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人之不省,譬如鼠关,在所自处耳。

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

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斡流而迁兮,或推而还。形气转续兮,变化而蟺。沕穆无穷兮,胡可胜言!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

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忽然为人兮,何足控抟;化为异物兮,又何足患!小智自私兮,贱彼贵我;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夸者死权兮,品庶每生。……不以生故自宝兮,养空而浮;德人无累兮,知命不忧。细故蒂芥兮,何足以疑!

华殿尘兮玉阶苔,中庭萋兮绿草生。……憔人生兮一世,忽一过兮若浮。

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含歌揽涕恆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 ……自古圣贤皆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红颜零落岁将墓,寒光宛转时欲流。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负杖行吟,则百忧俱至;块然独坐,则哀愤两集。

北风驱鹰天雨霜,夜长酒多乐未央,春风澹荡使思多,天色净渌气妍 和,含桃红萼兰紫芽,朝日灼烁发园华。

篇13:古代经典的古诗欣赏

语文新课标对7~9年级学生提出了“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的要求。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 教材中的古诗文无不蕴含着灿烂的古代文化, 只是显得有些散乱, 因此, 在古诗文教学中有必要对古代文化常识进行分类梳理, 以利于学生的积累。

一、重要作家所代表的思想文化的了解和积累

对重要作家所代表的思想文化的了解和积累, 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一是日常教学, 二是中考复习。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是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等。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除了要重视对课文注释 (1) 的了解积累外, 还要适当补充介绍该作家所代表的思想。如学习《〈论语〉十则》, 就要补充介绍孔子的儒家思想, 如孔子的“仁爱”、“礼义”思想;学习《〈孟子〉两章》, 要补充介绍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等儒家思想;学习《公输》, 要补充介绍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等墨家思想;学习《〈庄子〉故事两则》, 要补充介绍庄子的“天道无为”的道家思想、朴素的辩证思维和唯心哲学;学习《智子疑邻》, 要补充介绍韩非的以法为本, “法”、“术”、“势”三者结合,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等法家思想。同时要学生注意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比如与当前建立和谐社会的联系等。在课外拓展阅读时可以选择与这些代表人物有关的文言片段进行阅读, 使学生加深对这些思想家的学说的了解。中考复习时, 教师可按作家的思想文化倾向进行归类, 如儒家思想代表人物, 有孔子、孟子等, 并了解这些人物的共同思想及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 了解积累儒家的经典著作如《四书》《五经》等。也可按朝代分类, 了解各个时期的文化思潮, 如“唐宋八大家”, 不但要知晓“唐宋八大家”对散文的共同主张, 尤其要了解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散文的不同风格。“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古诗文中经常出现的, 从上古到近代, 如孟子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杜甫的《石壕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诸葛亮的《出师表》、墨翟的《公输》等, 无不闪耀着爱国主义思想的光芒。但由于所处历史时期不同, 他们的爱国情感也深深地留下了时代的烙印, 教师在让学生积累其核心的爱国主义思想时, 也需要让学生注意其时代的局限性, 如诸葛亮的狭隘的忠君思想。

二、成语典故的了解和积累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典故”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成语典故是民族文化的积淀, 成语典故的了解和积累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中学生的文化素养。现行中学教材古诗文中有许多成语和典故。据初步统计,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成语有:

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怡然称快、夏蚊成雷 (《童趣》)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 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论语〉十则》) ;历历在目 (《山市》) ;磨刀霍霍、扑朔迷离 (《木兰诗》) ;刮目相看、吴下阿蒙 (《孙权劝学》) ;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鸡犬相闻、落英缤纷、与世隔绝、无人问津 (《桃花源记》)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 ;水落石出、历历可数 (《核舟记》) ;天下为公、选贤与 (举) 能、老有所终 (《大道之行》) ;如履平地 (《观潮》)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游山西村》) ;不求甚解、环堵萧然 (《五柳先生传》) ;犬牙差互 (《小石潭记》)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一碧万顷、心旷神怡、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 ;峰回路转、水落石出、山肴野蔌、醉翁之意不在酒、觥筹交错 (《醉翁亭记》) ;汗流浃背 (《满井游记》) ;鸿鹄之志、披坚执锐 (《陈涉世家》) ;如鱼得水 (《隆中对》) ;三顾茅庐、妄自菲薄 (《出师表》) ;舍生取义 (《鱼我所欲也》) ;一鼓作气、辙乱旗靡 (《曹刿论战》) ;门庭若市 (《邹忌讽齐王纳谏》) 。

有些古代寓言、神话故事或议论短文的题目就是一个成语, 如《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夸父逐日》《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愚公移山》等。对于这些成语, 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使学生理解其意思, 学会运用;中考复习时, 再加以系统整理。

在初中古诗文中还有许多典故可以让学生了解和积累。如: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崔灏《黄鹤楼》;亲射虎, 看孙郎。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西北望, 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骊山四顾, 阿房一炬———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今日又南冠———夏完淳《别云间》;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等等。对于典故, 不但要让学生了解其出处, 还要理解其含义, 领会运用典故的好处, 以使学生在日常的写作中学会运用典故, 体现自己的文化素养。

三、民俗文化、礼仪文化等的了解和积累

1. 古人纪日的方法和纪时的方法。

古人纪日最常用的是“月相纪日法”, 通常用“朔” (初一) 、“望” (月中, 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既望” (望之后的一天) 、“晦” (每月最后一天) 。在《观潮》中就出现过“既望”一词。如“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古代的纪时法有“五更”纪时法:一更 (19-21点) 、二更 (21-23点) 、三更 (23-1点) 、四更 (1-3点) 、五更 (3-5点) 。如张岱《湖心亭看雪》中出现过“更定”一词:“是日更定矣”。另外用“平明 (清晨) ”、“日中“ (正午) 、“日暮 (黄昏) 、“夜阑 (深夜) ”纪时, 如: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日中 (《陈太丘与友期》)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灏《黄鹤楼》)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2. 传统的节日文化。

如“除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写除夕、春节的, 如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写元宵的, 如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写清明的, 如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写七夕的, 如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写中秋的, 如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写重阳的,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3. 古代的礼仪文化。

古代礼仪文化, 有吉礼, 主要指祭祀神和祖先的礼仪, 如“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曹刿论战》中有:“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 必以信。”有成人礼, 有关个人成长的礼节, 主要是“冠礼”和“笄礼”。所谓冠礼, 是指男子的成年仪礼, 男子20岁行冠礼。笄礼则指女子的成年仪礼, 女子15岁行笄礼。《送东阳马生序》中有:“既加冠, 益慕圣贤之道。”

忌讳文化, 古人对“死”有讳称, 帝王之死曰“崩”。《出师表》有“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人名为皇帝避讳, 如《捕蛇者说》中的“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人”应为“民”, 避李世民讳。教育与科举制度文化, 如博士、教授等, 《孙权劝学》中有:“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满井游记》有:“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惟此官 (作者时为顺天府教授) 也。”等级制度, 寡人、王、布衣;官职的设置及名称, 侍中、侍郎、将军、大夫等, 课文出现的例子很多, 不再枚举。

篇14: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欣赏

2、欣赏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氛围。

3、感悟诗歌情怀,认识诗人心路历程。

4、对比诗歌风格,鉴赏艺术手法。

教学方式:学生自主研读为主,老师讲解为辅。

教学步骤:

一、 新课导入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杜甫的创作态度与实践。他以沉郁顿挫的诗风独步诗坛,具有鲜明抒情风格。笔触严谨而客观,忠实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面貌,极富生活气息。继承并发展了《诗经》以来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使现实主义诗歌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作品反映社会的深度和广度,对国家人民的深挚感情,对弱小的同情以及利他思想,对友谊的执着与珍视等诸多方面,杜甫可算是当之无愧的诗坛第一人。我们今天来学习他晚年的三首诗歌,了解这个“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诗人。

二、 知人论世

三首诗,三段历程:

1、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五月,杜甫携家离开成都浣花溪草堂,乘船沿岷江南下,经嘉州(四川乐山),抵戎州(四川宜宾),船入长江,改向东行,至渝州(四川重庆),停留数日后,继续东行至忠州(四川忠县)。在忠州停留数日后,吟衣食无着,遂继续沿江东行。日行夜宿,皆在舟中。沿江浩淼,宇宙苍茫,常令诗人发身世孤微之叹,《旅夜书怀》一诗,典型地表达了这种感受。

2、 诗人从唐代宗永泰元年九月到大历元年春末,养了半年的病,身体稍微痊愈后,便又启程扬帆沿江东下,飘至夔州(今四川奉节)。杜甫在夔州住了不到两年,却换了四个住处,初到夔州时就借住西阁。西阁位于半山腰,南临长江,地势很高,可以看到江上渔船和来往的客船。《阁夜》就是诗人居住阁楼时的一个不眠之夜写下的。

3、 时间过了两年,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在夔州住了两年的杜甫,出峡漂泊到了两湖,年底船到岳阳。岳阳城西门门楼即名播天下的岳阳楼。登楼可以望见洞庭壮景,曾有不少文人墨客来此登临赋诗。杜甫舍舟登楼,本想一舒望眼,稍释郁怀,却不料被眼前浩淼壮阔的洞庭水触动家国之忧,身世之慨,写下了千古绝唱《登岳阳楼》。

三、 吟咏诗韵

1、 请分别体会三首诗的意境,看诗人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明确]《旅夜书怀》意境: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夜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着漫漫长夜,三两星盏衬托着无边荒凉的原野,月亮似乎不堪滚滚而来的大江水的压逼而一下子涌了出来,如此开阔的坏境,如此孤独的小舟把诗人衬托得何等孤单 , 何等渺小 ——诗人命运的写照。

《阁夜》“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营造出的意境:五更时分,军营里的击鼓声和号角声传来,在作者听来,这声音在寂静的夜空中显得异常悲壮。——鼓角声悲(实)

他想到了在漫长的战乱期间和这个夜晚相似的很多不眠之夜:当战争的消息传来时,听到过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听到过很多地方传来渔人、樵夫的歌声。百姓的哭声和渔樵的歌声就是乱世的音响。——乱世音响(虚)

《等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营造的意境:洞庭湖水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半,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解——洞庭湖气势磅礴

阔大的洞庭湖能包容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他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

2、 在意境中感悟詩情,这三首诗都蕴含着那些复杂的情感?

[明确]《旅夜书怀》一诗中诗人漂泊在浩淼辽阔的江面上,我们感悟到的是“沙鸥”飞翔茫茫天地间的孤独凄凉。

《阁夜》悲壮鼓角声以及山川美景的秀丽中,我们读到了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情萦绕诗人的心头。

《等岳阳楼》诗人面对汪洋浩淼的洞庭湖,回想自己的遭遇,眼看自身的处境,那凄凉、哀痛、愤怨之情,不言自明。

三、 对比阅读

1、 这三首诗选取的意象和营造的意境有什么异同?

分析:《旅夜书怀》写了四个典型意象:阔岸

平野——孤舟

大江

《阁夜》写的实景:天涯霜雪、五更鼓角、三峡星河

虚景:千家野哭、数处夷歌、卧龙跃马 ——阁楼上的“我”

《登岳阳楼》画面:浩瀚洞庭水

苍茫天地 ——孤舟

[结论]我们发现诗人选取的意象都是壮景。诗人在船上,在半山阁楼,在岳阳楼顶,看到听到的都是雄浑开阔之音影,都摒弃了眼前细微之景,以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家国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

2、 这首诗都饱含着诗人深挚复杂的情绪,请你分析对比,看看诗人一直都执着于什么?

[明确]我们发现,每一首诗都有诗人孤独漂泊的身影,而且总是年老多病:“官应老病休”岁暮阴阳催短景”“老病有孤舟”;但是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诗人此时关注的是人民,是国家:“鼓角声悲壮”,“戎马关山北”;可惜,诗人只能感叹:“名岂文章著”,“卧龙跃马终黄土”,“凭轩涕泗流”。

这个早年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理想的诗人一生漂泊孤苦,到了贫病交加之时,仍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那年老孤独的悲伤,对亲朋的眷念,对国家的忧虑,对百姓的怜惜,对无以报国的哀叹无处不在。

3、 找一下这三首诗都用到的艺术手法。

三首诗的艺术手法各有不同,但是都用到了对比衬托手法,诗人一纵一收,不仅意境上大开大阖;情感上更是,诗人孤独的身影里藏着爱国爱明的宽广胸襟。正是有这样的思想感情做基础,才能与浩瀚壮阔的景色交融在一起,构成宏丽阔大的意境。

四、 小结

上一篇:《江苏省占编律师事务所财务管理暂行办法》下一篇:学包饺子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