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指导的研究

2024-04-12

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指导的研究(共8篇)

篇1: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指导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习惯„„良好习惯主要在学校里养成。”可见,强化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是课程改革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幸福教育的根源。

好习惯将影响人的一生,它是促进人走向成功的阶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所以在教师做出努力的同时,必须有家长的配合,不能给不良习惯产生留有漏洞。

在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的同时,我们提倡“家校合作”。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鉴于我校的实际情况,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我校确立了此项课题,旨在通过课题研究,找寻一条学校与家庭相互合作,更新家长观念,提升学校与家庭教育的质量的新途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入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少小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说的就是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和他的天性一样自然,习惯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小学阶段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

然而,就目前小学生的实际状况来看,他们的行为习惯的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在学校教育中,多少忽视了对基本习惯的培养,在

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简单或过分的溺爱,致使不少学生形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就我镇的实际情况来看,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大部分的家庭居住的地方都往镇上靠拢,致使镇中心的学校学生人数不断攀升。由于家长的职业不同和文化层次的高低,导致其子女在行为习惯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受家长的过分溺爱,有的受家长的放纵,有的受家长过分的期望,一部分孩子从小娇生惯养,行为习惯的教育逐渐被家长淡化。

针对当今父母忽视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特点和育人目标,特提出此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及性质

(一)养成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形成良好的习惯。它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其内容十分广泛,如培养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语言习惯等。

(一)习惯的特征

1、习惯的后天性

2、习惯的稳固性和可变性

3、习惯的自动性和下意识性

4、习惯的情境性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理论依据

(一)研究目标

更新家长的科学家庭教育观念,自觉地规范与优化自身的教育行为,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探索构建良性互动的家校合作教育机制,系统探究“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方法、策略,有效地指导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好习惯

自觉学习的习惯、科学用脑的习惯、勤于思考的习惯、善于观察的习惯、积极创造的习惯、专心学习的习惯、勤于动笔的习惯、正确书写的习惯„„

2、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懂礼貌的习惯、讲究卫生的习惯、喜欢运动的习惯、爱劳动的习惯、勤俭节约的习惯、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

3、培养孩子做人方面的习惯

关爱他人的习惯、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习惯、有耐心的习惯、善于合作的习惯、自信的习惯、宽容别人的习惯、独立自主的习惯、诚实的习惯„„

4、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论述。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中,关于人的本质、人的发展论述,关于人性形成、人格形成、习惯培养方面的论述为我们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邓小平理论关于教育三个面向的思想,“三个代表”思

想中关于创造先进文化的论述,科学发展观关于“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对公民的知识、道德素养等方面的要求,都是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2、现代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理论。

中外生理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都对人格、人性和人的行为习惯养成作了大量研究,他们形成的理论成果和现代脑科学关于人脑潜能开发研究等方面的成果,都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依据。

3、习惯养成理论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习惯养得好,终生受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累“。好习惯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养成一种好习惯,一辈子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还不清它的债务。留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教给孩子养成好习惯。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方法

(一)、课题研究要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差异性原则

3、协同性原则

4、发展性原则

5、求实的原则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行动研究法

3、个案研究法

4、问题研究法

5、经验总结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与措施

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为三年,分三个研究阶段:

1、研究准备阶段(2013年下学期)

2、研究实施阶段(2013年下期至2014年下学期)开题论证、试点推广、中期检查、考核评估、跟踪分析

3、研究总结阶段(2014年上学期至2015年下学期)撰写研究报告、发表学术论文、申请结题鉴定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1、课题研究领导机构

组长:江灿辉

副组长:倪哲

2、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黄玲

主要研究人员:卢彤 董艳欢 吴西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主要形式

1、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2、寻求改变现状的对策

3、各种实践活动的实验报告、研究报告

4、个案集、论文集

5、图片、声像资料

篇2: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指导的研究

火炉坪学区吴玥

摘 要 :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孩子的完整人格培养,个性充分的展示,是21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共同趋向。因此,应注重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在培养过程中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所以应注重家庭教育。但一直以来,家庭教育存在着一些错误的倾向,如包办代替、重成绩轻品德、亲子关系淡漠、教育环境恶化、家长言行不一等现象,以至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如何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父母以身作则;注意检查和督促;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家校合作等。

关键词 : 良好行为习惯内容存在问题家庭教育的策略

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庭教育中父母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家庭教育同样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良好的习惯才会让孩子的未来更加绚丽多彩。因此,我们应培养一下几点习惯:

一、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要求。

1、要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做父母的最好只有一只手。”这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六十多年前,针对当时父母对孩子过度照顾的现象,经常奉劝父母们的一句话,此话对今天大多数独生子女的家庭更具有现实意义。家长应放手让孩子逐渐养成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如按时休息,讲究卫生,不挑食不厌食,饭前便后要洗手,自己穿衣服,叠被褥,整理自己的房间,平常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还比如通过制定作息时间表,安排自己的事务等,养成守时,做事有条理的良好行为习惯。[1]

2、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习惯。

作为一个人,你必须生活在社会上,所以必须要学会文明礼貌。比如说用文明

用语,如对长辈要称呼“您”,请求别人帮助要用“请”,别人帮助了你要用“谢谢”等。接着对朋友要热情和真诚,如见到来宾、客人、朋友要主动打招呼,在与朋友聊天时要善于做一个倾听者,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最后要处处讲文明,如在图书馆等安静的场合不要大声喧哗,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主动让座,见到地上有垃圾要随时拣起来放进垃圾桶等。

3、培养孩子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体现个人品质和风彩的素质,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同伴交往。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在集体生活中,可以学会尊重别人,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各种社会技能,同时能体会到快乐,体会到公平与合理想,也能做到客观地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认识能力等[2]。

4、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要按时认真完成作业,做到当日作业当日完成。同时做作业时不说话,不玩玩具,不看电视,不吃东西,一心一意写作业,并且书写要规范、正确。其次是要培养孩子喜爱读书的习惯。小学课文一般文质优美,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孩子积累语言、学习写作的好范文,因此,学生不仅要读通、读懂,还要读出感情来。有时可以让孩子当小老师,给家长讲课文中的内容。除了好课文,还应多看课外读物,要知道凡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课外知识也是相当丰富的。课内外相互促进,有利于孩子的知识成长。再次是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如遇到不懂的字学会自己查字典,老师布置的一些提高性问题,自己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来解决等。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要指导孩子自己查资料,及时摘录整理,逐渐形成自学的习惯。

5、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

作为家长应该把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放在首位,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心,社会责任感,耐挫能力和诚信品质等,把孩子培养成有德行的人。在心理素质方面,要培养孩子面对挫折绝不退缩,面对成功绝不骄傲的意志,有认准路,用好力,坚持永不停止的精神,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并能抵御不良行为的诱惑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父母过分溺爱。

现代家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与长辈一般都溺爱有加,事事都包办代替,还有的家长怕麻烦而代替孩子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情,如家长看到孩子穿衣服有困难时,不是引导孩子正确的穿衣服,而是直接代替孩子帮他穿好,还有一些家长来学校接孩子的时候,常常会帮孩子收拾文具,扫地板,背书包等,还有一些低年级的学生甚至还要家长喂着吃饭,因为这些家长认为孩子就是孩子,要什么就要给什么,在物质和精神上,绝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不糟一点磨难,与其教他怎么做,不如直接帮他来做省事,其实这种包办代替,过度照顾的家庭教育方式往往会造成孩子性格太强,自强自立,自我学习的能力太差,并且还可能会产生孤独、自闭等不健康心理。孩子缺少了学习锻炼的机会,以后怎能展翅高飞呢?

2、家庭教育中重学业成绩,轻品德教育

家庭教育原本应该是多关心子女的健康教状况和培养子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是历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家庭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关注子女的智力发展和学业成绩上来,而忽略了对子女非智力因素的训练培养,尤其是思想品德的早期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早期养成。一些父母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强烈愿望的驱使下,甚至不顾孩子实际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实际能力,任意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甚至急功近利,拔苗助长,从小就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儿童的天性就是好奇、好玩的,过多地参加各种兴趣班、才艺班,高强度、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不但束缚了孩子的个性发展,更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如一些孩子不想参加培训班,于是故意做事拖拉、磨蹭,在学习过程中故意欺负同学,违纪违规以引起老师反感等逆反心理,有的还编造各种谎言想在父母面前蒙混过关,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爱磨蹭、做事效率低等不良的行为习惯以及爱撒谎等诚信问题,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3、亲子关系淡漠,疏于对孩子的关怀

亲子关系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直接的影响,较多的亲子交流不但能加深父母子女间的感情,还有利于孩子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维护孩子健康情绪的关键因素,是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之一。但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加快,父母忙于工作,学习进修,忙得无暇照顾孩子,只能把孩子交给老人或保姆照看。越来越多的家长与年幼的子女缺少接

触和互动,孩子长期缺乏与父母进行沟通,这将导致很多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将严重影响他们的成长。

4、单亲家庭增多,家庭教育环境恶化 随着我国的离婚率逐年上升,单亲家庭逐年增多。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常常得不到父母应有的爱护和关怀,甚至有的经常遭到家长的训斥和打骂。生活在这种家庭环境里的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家庭教育和照顾,极易造成各种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倾向,如孤僻、自闭、自卑等心理问题,在行为上容易产生过激行为,以至于形成暴力倾向,小小年纪就走上犯罪道路等,给家庭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5、父母在教育中言行不一致。

家长是孩子的最好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孩子。所以家长要以身作责,做好模范榜样作用,可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许多父母言行脱节的现象,如明明说好了完成某一项任务后给予一定的奖励,结果家长却食言,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不信任感,甚至在对外人际交往中也发生一些诚信问题。而有的家长为孩子立了一大堆规矩,而自己却常常“犯规”,这样不仅教育不好孩子,甚至有可能会适得其反,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三、家庭教育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英国伟大的教育家斯迈尔斯曾说过:“有比快乐、艺术、财富、权势、知识、天才更宝贵的东西使得我们去追求,这极为宝贵的东西就是优秀而纯洁的品德。”这是对品德重要性的最好诠释。我们培养的孩子无论将来做什么,成就大小,他首先必须是一个“人”,是一个合格的公民[3]。这是为人父母首先要考虑的。试想,一个遇事只求自己顺心,很少考虑他人感受和集体利益,对师长没有礼貌,对同学没有热情,对班集体漠不关心,生活奢侈,追求名牌,追求时尚,自私,狭隘,没有爱心的人怎么能担当起建设者的责任呢?因此,作为家长应把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放在首位,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心,社会责任感,耐挫能力和诚信品质等,努力把孩子培养成有得行的人。

2、父母要以身作责。

父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喜怒哀乐,一言一行,对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多半都形成于

父母的言传身教,所以家长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随时检点自己的品行,给孩子做好的榜样。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不唯利是图,为人处事谦虚礼貌,待人接物方面诚实守信。一旦给孩子定出具体的行为规矩表和作息时间表等,自己也必须尽量照做。想让孩子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就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读书的氛围,自己也要多看书。这样孩子才会乐于遵守,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家长要注意检查监督。

一种行为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长时间的培养,而在培养过程中父母的检查和督促是十分重要的,必要时可能还要采取一些强制措施。毕竟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还很差,没有父母的督促,培养好习惯就是一句空话。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习惯不是一会儿就有的,也得逐渐养成。所以家长在督促孩子完成某些任务的时候应采取一些强制措施,如按时完成作业,便奖励玩玩具或看电视,吃饭挑食并且拖拉则罚其饭后洗碗等,这样强化一段时间,好习惯自然而然就养成了。

4、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循孩子的饿年龄特征和生长发育的规律,积极引导,循循善诱。让孩子自己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能帮助他们锻炼生活自理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养成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品质。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除了正面教育以外,还有必要对孩子适度适时地施加一些跗面刺激,该碰的钉子要让他碰,该绕的弯路要让他绕,该受的苦要让他受。只有布满“泥泞”的学习之路才能锤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增强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经得起考验的能力,让他飞得更高更远!

5、注意家校合作

所谓家校合作是指家庭和学校通过交流和沟通达到相互理解,对孩子施加协调一致,各显特色,相辅相成的教育影响力,使孩子形成各种终身受益的必要素质,从而更好地实现和谐、全面的发展[4]。很多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校内和校外,自己说的做的不一致的现象,校内是好学生,而在家里是“小皇帝”这是两元人格的现予纠正,发展下去就会形成双重人格,染上言行不一的恶习。所以,家长应主动配合学校加强教育,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督促检查,与教师沟通交流经验,使家校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并认真作好子女在家的行为训练,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

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家长首先要明确教育方向与国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则,不能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21世纪的人应该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则拥有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也为国家培养21世纪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家庭教育应在这方面继续作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篇3: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指导的研究

教育思想家乌申斯基说:“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 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 享用一生。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 老在还款, 老还不清, 最后逼得人走入歧途。”孩子进入小学学习, 是人生的第一次转折, 现在的孩子们智力上存在的差异极小, 竞争的是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 而良好的习惯也要有一个养成过程的, 需要家长、孩子及学校共同配合, 在平时就注意加以引导。但是,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人个性发展的过程, 不是家长和老师手里可以随意拿捏的橡皮泥。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教育时, 不仅要注意科学性, 还要注意尊重孩子的个性, 尊重孩子的喜好, 尊重孩子的人格。那么, 家庭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呢?

一、从孩子的日常生活抓起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 而是在长期的生活里逐渐形成的, 它贯穿于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家长应善于抓住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譬如, 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在饮食、起居等活动中逐渐养成的, 文明礼貌习惯是孩子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培养的, 爱学习的习惯往往是在游戏中形成的, 爱劳动的习惯是在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培育的。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 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当然, 作为家长应严格要求自己, 处处以身作则, 给孩子做出表率。

二、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就要把孩子本来不自觉的行为, 转化为有意识的自觉行动。这就要求家长要细微地观察孩子, 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 根据孩子的特点确定培养目标, 并善于抓住教育时机, 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孩子尽快地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化。

有气的篮球才能拍得起跳得高, 同样, 情绪饱满的孩子学习一定感到轻松。因此, 培养和保护孩子学习的兴趣很重要。少说或不说带负面影响的话, 如“下次再考不好, 就揍你”“成绩不好就不要读了”等。多说一些积极的话, 如“你们学校真漂亮”“你的表现真不错”“今天你又学到新知识啦!”……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就不该责怪孩子:“你可笨死了!”“你看人家某某学得多好啊!”这些话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要知道孩子和孩子不同, 他们之间是存在着差异的。孩子喜欢受人鼓励、夸奖, 如果总是受到批评、指责, 他情感上接受不了, 会产生逆反心理。加上家长的冷眼、厌恶、甚至是打骂会更加激起不良情绪, 产生“破罐子破摔”甚至做出新的不良行为。但这样的孩子有时受了环境的影响也有想改正的愿望, 希望得到家长的表扬, 但做起来要费很大的力气。因为不良的行为往往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 而好的行为则要十分自觉, 必须克制自己的需求, 这种抑制力要经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这时孩子往往表现得不会那么自然、轻松。如果家长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需求, 对他的想法给以鼓励、支持再加以耐心的诱导和启发并坚持下去, 良好的行为就会逐渐养成。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习惯养得好, 终生受其益, 习惯养不好, 终生受其累。”

三、注意塑造孩子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是一个人一生的无形财产, 而幼年时期产生的道德品质将影响人的终生, 它的持久性是人生其他时期所无法比拟的。

培养孩子关心集体的品质, 首先要从孩子关心父母、家人、朋友开始。让孩子们懂得家庭的价值, 懂得尊敬长辈, 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从这些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 孩子日后就热心公益事业、关心集体。对于孩子的纪律教育, 一是培养孩子自我控制的意志力。二是培养他们尊重人的习惯。三是对他们进行一些必要的文明礼貌知识的教育, 让他们懂得遵守公共秩序, 不要随地吐痰、乱扔纸屑。家长们对孩子的纪律教育要耐心, 同时也不能纵容。

团结友爱品质的培养, 我们认为关键是孩子性情的培养。要注意引导孩子们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 同时要学会谦逊忍让。家长们应积极开发孩子们活泼、开朗的性格, 防止由于独生子女渐多而易产生的性情孤僻和不合群的趋向。同时要教育孩子们学会宽容他人, 这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融洽的根本, 这样才会广交朋友, 易于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立足、生存。

勤劳节俭的品质要从孩子的日常生活做起, 家长要注意让孩子懂得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劳动果实才是最甜蜜的。让孩子们从小懂得生活的艰辛, 财物来之不易, 从而珍惜劳动成果, 爱护公共财物。

家庭和睦。父母应该非常精心地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 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生活细节, 让孩子沐浴在一派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 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孩子树立平等、契约、宽容、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 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 先要成人。

四、开展家庭活动

生动、活泼的活动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教师完全可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 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如春节期间开展"受欢迎的小客人, 受称赞的小主人"实践活动;在妇女节、重阳节期间开展"妈妈好""祝福老人"等情感活动;在中秋节期间开展"我爱我家"的系列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 家长以"情感"的桥梁, 以"亲情"为纽带, 适时对孩子进行教育, 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4:家庭教育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好习惯  重视  家庭教育  方法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82-02

好习惯都是从小培养出来的。一个孩子身上可以体现家庭教育的结果,如果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那么家庭教育就是孩子发展的课标。一个好孩子的开始是从培养孩子好习惯开始。好习惯会使人受益终身,对于行为意识成长中的孩子而言,父母是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是孩子走向社会的桥梁。另一种话来讲就是,现在家庭教育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就是为了更好地接受或者适应未来成人后的社会化生活。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提升人类教育水平,构建和谐美好社会,推动世界历史进程,均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

一、培养孩子求知求索的好习惯。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有四个阶段,前两个是: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所以家长要在前运算阶段中,慢慢培养孩子好奇求知,主动探索的习惯。带着好奇的眼神看事物,用敏锐眼光去捕捉关键,慢慢的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可是光靠他们自己是远远不够的,这时就需要父母的辅助。父母要有针对性的去指导,相当于给孩子隐形的翅膀,不束缚他们的思想,让他们自由的翱翔。家长也要给他们独立想象的空间,然而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总是忽略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教给孩子思考的方法,而不是抛给答案。重要的是求知求索的过程,不是最终那个父母一句戳破的答案。比如,孩子喜欢问的:打雷时,先看到闪电还是先听到声音,这个时候顺应他们的思路,放开手让他们自己发掘答案,这样会更有意义,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培养一个求知求索的好习惯,而不是找出一个定义性的答案。这样家庭教育显得格外的重要了。

二、培养孩子发现真善美的好习惯。

真诚的态度、善良的心灵、赞美的眼光这三者从某方面而言现在社会独生子女普及的今天,缺少发现真善美的好习惯,可是孩子的可塑的,人之初性本善,所以发现真善美的习惯是可以培养的。他们是一块天然的画板,父母做,孩子学,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就显得尤其关键了。孩子的父母相互关心并且关爱老人和尊重他人,怀着善良的心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给予别人真诚的赞美。在孩子完全懂事之前,具体形象的例子才会让他们真正的去接受去领悟。父母的榜样作用孩子会耳濡目染,对于长辈的嘘寒问暖,对于朋友的坦诚相待,对于美好事物的赞美,慢慢的孩子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父母也可以将自己身边的故事,比如一花一草等都是有生命的,让它们融入进孩子喜欢的童话中,引导孩子从点滴做起,从爱护花草做起,从赞美别人做起,从真诚对待做起,这比起说教更为深刻。孩子眼中的世界是美好的,养成这个良好的习惯去发现真善美,为未来的世界赞添色彩。

三、培养孩子学会自理的好习惯。

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管得多、管得细、管得频、管得死往往会适得其反,因而要让孩子学会自理。第一步当然是生活自理。如果连生活上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那么如何谈论在其他方面更好地管理和更长远的发展呢?生活中往往是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这无形间给孩子养成一种不好的心理暗示:“只要我自己不想做或者不愿意做的事情我父母就会替我做的。”长远而言,孩子会长大,父母不可能一直陪伴孩子,所以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的习惯,不要让孩子一直依赖父母。从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始,让他们慢慢的成长,一点一点的积累生活经验,意识到自己长大了慢慢形成独立意识。父母不要过多的干涉孩子,要把握一个尺度,注意量和质的转变,慢慢地父母会惊奇的发现他们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成长,会理解习以成性这句话的意义。所以,家庭教育中让孩子学会自理这个习惯是必不可少的。

家庭教育中,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更是离不开良好习惯的强化。优质的家庭教育造就孩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造就孩子未来的人生,我们要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家长想要孩子成为好孩子,孩子也想成为好孩子,那就给孩子一个提前的良好的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约翰·杜威.杜威全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5

[3]魏书生.家教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

篇5: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指导的研究

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主要内容和各阶段具体要求

一、良好坐姿:听讲时,要求学生挺胸抬头,身坐正、手放下、向前看、不说话。不交头接耳,不左顾右看。

二、学会倾听:教育学生听讲聚精会神,随老师问题思考,不走思,不随意接下言。具体要求:

1、做好上课准备。上课前,把课堂用品放在课桌左上角,铃声一响就安静下来,准备上课。

2、学会认真倾听。不走思,不搞小动作,耐心倾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不插嘴,不接下言,边听边思,做好笔记,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

4、敢于提出疑问。对同学、老师的见解和书本上的知识敢于提出疑问,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不人云亦云,不迷信权威。

5、认真讨论交流 学会合作学习,认真与同学探讨问题,对老师交给的讨论任务不敷衍、不盲从。

三、积极回答问题:

1、课上回答问题先举手,肘部放桌面,左臂举直,五指并拢,大拇指内扣。得到允许起立、立正,双手下垂,挺胸抬头。

2、积极思考,勇敢大方,提高正确率。

3、声音洪亮,讲普通话。

3、勇于善于发言。发言经过认真思考,说出自己独到见解。

(四)、书写工整

五、有感情朗读:

(六)独立、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要养成当天作业当天完成的良好习惯。做作业前要准备好必须的学习文具,先认真复习当天的功课或与作业有关的内容,然后独立完成作业,不抄袭别人作业;做作业时,注意力要集中,要作到眼到、手到、心到,强化记忆。作业书写工整规范;如果是完成假期作业,应先制定好假期作业计划,有机搭配、每天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确保不拖拉、循序渐进;完成作业后,要养成认真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更正的习惯;作业要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交作业及时。

七课后及时复习、善于总结归纳的习惯。

1、及时复习复习的目的是“温故而知新”。复习要与遗忘作斗争,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创制的“遗忘速度曲线”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刚记住的东西最初几小时内遗忘速度最快,两天后就较缓慢。因此,要巩固所学知识,必须及时复习,加以强化,并养成习惯

2、疏理总结 学会将平时分散学习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以便于识记。

3、摸索规律 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能理清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做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4、及时纠错 复习中如发现知识理解模糊不清的现象要虚心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及时纠正错误。

5、举一反三 复习的另一个目的是“温故而知新”。要善于在复习中发现疑问,探究新知,不能满足于知旧,还要力求知新。

八、做题和答卷规范、工整的习惯 具体要求:考试中要认真读题、审题、解题。审题是解题的关键,要掌握必要的审题技巧,提高做题正确率,按照审题—列式—计算—验算—作答的步骤进行;答题前要浏览试卷,哪些题会做,哪些题需要研究要心中有数。这样在答卷时可以先易后难,保证会做得不丢分。写完后要认真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改正。修改也要整洁,禁止乱涂乱抹。考试后要养成反思做题方法和技巧、总结失败与成功经验的习惯。

学校的保障措施

一、督导评价:

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学习习惯培养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将学习习惯的培养纳入教学常规,由学科组教师主抓落实,学校全程调控,主要依据各学科既定的标准,通过抽查、座谈、课堂观察、查阅资料、实地验证等方式,于平时申请展示、学校检查,学期末考查,以确定学习习惯养成的效果。学校领导要做好过程评价,并及时记录。学期末要对学生个人和每个班级分别进行考查,由班主任和学习习惯培养领导小组分别填写《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个人考查表》和《学习习惯培养班级考查表》,形成结论,以确定学习习惯养成的效果。(后附二表)

二、课程保障:

学校将开设每周一节的写字课,对书写习惯、课外阅读习惯和朗读习惯等给予有力的保障。(2)活动保障:为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校将针对各个项目的学习习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举行经典诗文朗诵会、优秀作业展评、钢笔书法展评、读书笔记展评、手抄报展评、讲故事比赛等。这些活动既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又能增强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积极性。

三、教师的保障措施 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不能只靠学校和教师的督促和检查,要遵循主体性原则,通过语言的激励、方法的传递、教学方式的变革等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使之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自学行为。(1)语言激励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进行学习习惯培养的语言引导和激励。如培养学生答题后认真检查的习惯,面对课上先完成练习的学生,可以提醒:“做好了该怎么办?”让学生喊出:“检查、检查、再检查”,然后认真进行检查。对检查完了的学生,也可以用“真好,有的同学已经认真检查了。” “有的同学检查得真认真,又发现了一个错误”,“真不错,看来大家都很认真,请继续努力。”等进行表扬。一次又一次的语言激励,可使学生们慢慢地自觉地养成好的学习习惯。(2)方法传递 学生光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积极性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习方法的传递。如预习方法的指导、听课方法的指导、总结归纳复习方法的指导、朗读方法的指导、书写方法的指导、检查方法的指导等等。通过学习方法的学习和自身的实践,学生才能逐步养成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习惯。如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复习时,引导学生对所学过的每个知识点、每章节的内容加以综合归纳,注意知识的新旧联系、知识的前后联系、知识的横向联系,写出简明小结,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专题化。有选择性地解一些各种类型和档次的习题,使学生掌握各类题的解题规律和方法,既巩固了所学内容,又学会了复习的方法。(3)变革教学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也不应该是被动地接受要求、机械地训练模仿,而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方面通过师生共同创设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使之养成认真听讲等良好的习惯;另一方面要根据各学科教学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采用适当的方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良好学习习惯。

3、学校、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是一件非常细致非常艰巨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几方面的密切配合,学校和家庭的要求要一致,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要求要一致,一学期中各个阶段的要求要一致。有的教师要求每天的家庭作业学生自己检查后让家长签字,以督促其认真完成作业并仔细检查,并将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家长联系在了一起,这种方法可以推广。教师也要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机会,及时把学校的要求和做法告诉家长,使家长一开始就能与学校相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氛围。

四、奖惩措施

为使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注重发挥奖惩机制在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工作中的激励作用,学校决定实行以下措施:

1、分阶段评选各种学习习惯培养的单项标兵,如“预习自学标兵”、“课堂积极表现标兵”、“阅读积累标兵”,在学期学习习惯培养成果展示后予以表彰,颁发奖状、奖品,让学生在成功地体验中养成良好习惯。

2、学期末评选“良好学习习惯养成之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先进集体”,对先进个人和集体进行表彰颁奖。对教师之星和先进集体的班主任在教师岗位责任制考核中给予加分,并在评优评先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篇6: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指导的研究

一、摆脱依赖,养成自立的习惯

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娇惯,事事大包大揽,不给孩子动手机会,会令孩子形成依赖心,以至缺乏自立能力。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儿童期是人生独立生活的时期。”儿童之间本来就拥有一个独立的小世界,我们应该“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让儿童尽早学会自我服务,通过独立协商解决冲突,并参与合作,才会被这个世界所容纳。

1、鼓励孩子“自己来”。对孩子来说,所有的事情都是由不会到会的,自己吃饭自己睡觉,自己脱衣系鞋带,这些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对独立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影响着孩子走向独立的信心和进程。父母要顺应孩子的发展变化,满足孩子的独立要求,鼓励其积极探索,从而获得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培养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其“试一试”,同时给予一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使之掌握一些必须的技能;孩子在“自己来”的过程中,难免会把事情做糟,如“把地板擦的一绺绺儿,玩具收拾的大杂烩,筷子搅的饭菜撒一地,洗衣粉倒了一大袋......,家长由此产生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自立习惯的形成,若支持、鼓励、指导孩子,则会更加进一步激发孩子的独立做事的愿望,增强自信心,使孩子”我自己来“的 自主愿望逐步转化为独立做事的能力习惯;反之,则会击消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失去做事的自信,不利于其自立习惯的培养。

2、放开手,让孩子自己走。好多父母抱者“树大自然直”的想法,这实际是父母的一相情愿。孰不知,孩子的能力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的,没有锻炼机会,独立性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行动上要放开孩子的手脚,让他们独自走向属于自己的天地,并以积极的语言和行动鼓励,使其在探索自己天地的过程中,不断克服认识上、动作上、能力上的不适应,不协调,不断提高独立性,养成自立的习惯。新加坡人提出了“再富也要穷孩子”的口号,他们带孩子外出时有意不给孩子准备点心、水,而让孩子自己解决口渴饥饿的问题,鉴于新加坡的做法,节假日家长带孩子远足踏青时,一定要放手孩子,如:让孩子自己背包,自己行走,进公园时买票带路,孩子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一切放手孩子,家长给予鼓励支持 ,孩子就会在自己走的过程中渐渐长大,逐步提高自理能力。

3、教育孩子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孩子之间常有矛盾发生,当闹矛盾时,要把它视为教育解决矛盾的良机,养成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的习惯。这就要求父母不要有偏见,对孩子的纷争不要介入太多。 邻居家的孩子牛牛,非常调皮,在未上小学以前,经常和另一家的孩子亮亮玩耍,两个孩子在玩的时候,经常发生争执,抢夺玩具现象,而每在此时,牛牛总会求助爸爸,其爸爸就会气凶凶的找亮亮算帐,亮亮吓哭了,牛牛则会高兴的又蹦又跳,庆祝自己的胜利。 他更加蛮横。上学后的牛牛 ,每当和同学发生了矛盾,也总会以“让我爸来揍你”来吓唬小同学,极不受同学们的喜欢。而爸也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白自己的错误做法。现在牛牛正在努力的摆脱依赖,一步步的学习独立,对他来说,独立解决问题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而社会的要求,则使他必须克服重重困难。由此可见,在孩子发生纠纷时,家长的适当介入是非常关键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不要介入,若确实需要父母介入,就要问清情况,告诉如何做,并要求他学着重新来一次。孩子就是在磕磕绊绊中成长的,父母要给他们自行解决的机会。

三、培养同情心,养成乐于助人的习惯

研究表明:孩子在三岁以后,就具有了同情心,看到别的孩子摔倒而有痛苦的表情,就作出痛苦的反应,年龄增长,同情心逐渐增强。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一定要教其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去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习惯,这对于改善孩子的人际关系,增进其社会交往能力有很大益处。一个乐于助人并能从自己奉献和同伴之间的友情得到满足的孩子,其心理健康水平是很高的。

四、激发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曾经有人搞过调查,问幼儿:“你最讨厌什么?”幼儿说:“学习。”小小年纪,为什么会出现厌学现象,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父母为了孩子早日成才,整天忙者背这背那,大人疲倦,孩子也失去了学习兴趣,这是教育的失败,如何变厌学为乐学?其实很简单,只要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就行了。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获得知识,发展智力,以及今后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父母要根据孩子自制力差,注意力易转移的特点,从强化有意注意入手,帮助他们逐渐形成好的学习习惯。

1、保护孩子好奇心,满足求知欲。这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内动力。随着孩子独立性的发展,他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周围环境,对许多事物表现出极大的好奇与兴趣,有时他们会提出让大人感到好笑的问题,如“小米是大米生的吗?”“黄瓜是西瓜的弟弟吗?”父母要保护他们积极探索知识的欲望,支持他们因好奇而提出的问题。对他们的问题,父母要设法解答,保护其好奇心,培养他们凡事动脑好问的习惯,切不可因嫌麻烦就责怪孩子罗嗦,或因其想法荒唐而加以呵斥。

2、从孩子实际出发,用循循善诱的方法鼓励引导孩子,并逐步提高要求。逐步提高要求。孩子喜欢提问、探究,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往往不满足“这是什么”,而要知道“为什么这样”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其知识经验和理解能力,父母要正确对待他们的问题,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好多孩子对成人回答的“为什么”,总是持怀疑态度,想亲自加以验证,甚至进而研究出新的“为什么”,要求成人予以解答。对这种刨根问底的学习方式,父母要加以保护,尊重他们,也许又一个“爱迪生”产生了。在引导鼓励的过程中,要告诉他们,这些问题要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学习来解决,从而激发孩子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学习是马虎不得的,父母对孩子要求要严格,根据孩子的表现,随时进行表扬和批评,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发展的赏识环境。当然,困难是不可避免的,父母要及时发现,予以劝解,运用启发式的引导,让他们明白困难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勇敢的人会努力踢走它,来引导感受解决困难的愉悦感。

六、教育孩子诚实,养成不说谎话的好习惯。

孩子有时会做出父母不愿意他(她)做的事,为了避免父母责怪,便说谎话,找借口以瞒过父母。对待孩子的“说谎”,父母要高度重视,加以区别对待。皮亚杰说过:“说实话,乃是儿童人格的外部,从而引起 主观的和客观的责任感。”教育孩子诚实,要先从孩子的小嘴巴入手。对于幼儿年龄所特有的“想象”满意,如昨天我到海底旅游了,是鱼人姐姐带我去的,大海里真好玩儿”父母可不必理会,只要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引导其大胆想象, 而对孩子真正的说谎欺骗行为,父母就要积极引导,这种引导要建立在尊重信任的基础上。我们来看下面的对话:(妈妈)“明明,杯子是你打破的吗?”(明明)“不是我。”“有一个小朋友做了错事,但他勇敢地承认了错误,大家还很喜欢他;妈妈喜欢诚实的孩子,明明你能做到吗?”“妈妈,我错了,是我不小心,打破了杯子。”正是由于妈妈的尊重信任,才使明明说真话,相信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他会诚实地向妈妈认错的。当然,要培养孩子不说谎话的好习惯,在加强教育引导的同时,父母必须以身作则。父母如果当面一套背面一套,孩子是很容易效仿的。

培养孩子健康发展的路是漫长的,但“我们生活的每一瞬间都在教育”,只要在成长的道路上善于捕捉、利用好一切教育良机,持之以恒地坚持对孩子进行教育,回报你的将是一份欣喜。“玉不琢,不成器”,良好习惯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内化的过程,需要你持久努力。。

篇7:如何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年仅13岁的双胞胎兄弟金石、金天双双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他们的父亲,北京市“好家长标兵”金慰康认为: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家长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家长绝对不能当家庭法官和警察,也不能包办代替。家长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挖掘孩子的内在潜力。金石、金天学习的高效率不仅在于他们学习有正确的方法,而且在于他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可见,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的学习获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内容,是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为什么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所谓习惯,是指比较稳定的,在一定程度上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将有利于孩子提高学习效率,促进身体健康,同时还有助于家长减轻负担,促进家庭教育效益的提高。

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学会学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充分利用时间,在单位时间里最多最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这叫做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上课专心听讲,课前预习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等方面。

当孩子坐在课堂上专心地听讲时,大脑皮层相当区域就会产生一个与当时智力活动有关的优势兴奋中心,这就是注意,能集中注意力听讲的孩子学习效率就高,反之就会事倍而功半。一个12岁的男孩说:我特别想好好学习,就是学不好。尤其是算术,上课时开小差是常有的事,两眼盯着黑板,可什么都听不进,满脑子都是好玩的事……由于我白天不会听课,下午自习课就得再看一次课本,晚上回到家里不仅要做作业,还得做两套模拟题,我觉得活得太累。这个孩子的累在于他听课效率低,正因为上课什么也听不进去,所以给做作业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为了完成作业,自己还需花更多的时间“补火”,因此一点玩的时间也没有了。

为了提高听课效率,小学生的课前预习显得十分重要。它可使孩子及时发现自己的弱点,变被动为主动,还可让孩子发现新课中的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课前预习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使孩子增强自信心,在听课时具有心理优势。在预习中没弄懂的问题会在认真听课、积极思考、询问中找到答案。日本教育学博士松厚达哉教授做过这样一个比喻:人在旅行和登山时,没有预备知识,就感觉不到旅行和登山的乐趣。所以在旅行、登山前要看地图,看旅行知识介绍,同时也可找有经验的人了解情况。在学校里学习也应该同旅行登山一样,一定要把第二天要学的功课预习一遍。养成按时完成作业并及时订正的习惯,有利于及时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并及时地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改正。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促进孩子身体健康

小学生一般为6~12岁,这是儿童以游戏为主导活动转向以学习为主导活动的童年期。虽说童年期儿童身体发展相对稳定,但骨骼正在生长发育,骨化过程未完成,小肌肉群的发育还未完成。儿童神经系统发展较快,控制能力差。由于儿童存在以上特点,因此,培养孩子正确的读写姿势,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防止孩子精神过度疲劳,都有利于促进孩子的身体健康。?

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要让孩子能有效地利用时间,合理地安排好学习时间,使其生活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使孩子精力充沛地投入到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去。有经验的家长会根据自己孩子的体力、能力和性格差异来安排他的学习时间。一般低年级儿童,家庭学习时间以30~40分钟为宜,而高年级学生可用1小时左右时间来安排自己的家庭学习活

动,中间可以休息一会儿。家长若发现孩子边学习边开小差,或抓头挠耳,或东摸西摸,眼睛四处张望,便应及时进行调节,让他休息片刻,看看周围绿色,使身心愉悦。?

学习中的读写姿势、用眼习惯也很重要。要坚持做到“三个一”,即写字时手离笔尖一寸,看书时眼离书本一尺,坐在桌边身体离桌有一拳。久而久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姿势正确,腰不弯,背不驼,有利于孩子正常生长,教育孩子走路时不看书,光线昏暗中不看书,躺着或乘车时不看书,阳光强烈时不看书,都能保护孩子的视力,使孩子健康地成长。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减轻家长的负担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的普遍愿望。为了使孩子学习成绩拔尖,能成为尖子学生,许多家长不惜自己花大量的时间去辅导和“陪读”,弄得筋疲力尽,苦不堪言。还有的家长不惜用重金为孩子选择好的学校,谋求好的老师,真可谓用心良苦。?

其实,这些都是外在因素,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如同给了孩子一根学习的拐杖。有了拐杖,孩子就能自己攀登知识的高山了。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对20万个儿童做过调查,调查的结果是除智力超常儿童约占3‰,智力低下儿童约占3.4‰以外,其余均为正常儿童。绝大多数儿童所表现出的智力上的差别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这说明后天培养和教育在起作用。?

广东省1996年理科高考状元温阳的母亲伍洁怡在手记中这样写道: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一二年级是关键,开好头很重要。这样可以使孩子在学习上处于上游,孩子便有一种保持上游的动力。重要的环节是使他听好课,做作业则要求孩子独立完成,决不能由家长代劳。我们对儿子说:“作业的对错要自己检查,我们只负责签名,不包你改错。”这样,逐渐消除了一般孩子常有的依赖父母把关的思想。老师要家长给学生听写的作业我们也让他自己先录音,然后放录音自己听写。这样使我们摆脱了陪孩子读书的麻烦,赢得时间用于应付自身紧张的工作与学习。

温阳的母亲从孩子入学起,就注意培养他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都应该由自己来解决。温阳按妈妈的要求做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后,减轻了父母的负担,使其父母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二、对孩子的学习行为提出明确的规范要求

作为家长,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就要帮助孩子找到搞好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要给孩子的学习行为提出明确的规范要求,使孩子知道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一旦孩子的学习行为规范起来,他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逐渐养成了。?

1.遵守学习纪律

遵守学习纪律是搞好学习的前提,是体现学习责任心的一种表现。遵守学习纪律是对一名小学生在学习上的最起码的要求。《小学生守则》第二条明确规定:按时上学,不随便缺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第十条指出:按时作息;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逃学,有病有事不能到校要请假,放学后按时回家。在孩子进校的第一天,就要教育他遵守学习纪律。

各门学科的知识都具有连续性,中断听讲会影响学习。孩子一上学,就会有学习纪律的约束。一二年级的孩子大多愿意上学,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新奇感吸引着他们,他们最听老师的话,愿意维护班集体利益,不愿因为自己而给班级丢脸。可有的孩子到了中年级后突然不想上学了。这时,当家长的要冷静地帮助孩子寻找原因。是学习中遇到困难感到压力大,还是觉得学习负担重,没玩的时间了。讨厌某一学科或是跟同伴相处不好也会影响孩子上学的情绪。还可以分析其他原因,和老师联系,商量对策,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爱护学习用具

“镰刀不快不割麦,菜刀不快不切菜”。这说明工具对于劳动和工作的重要性。书包、课本、笔等都是小学生必需的学习用具,爱护学习用具是小学生最起码的学习行为要求。老师

通常会打这样的比喻:小学生上课不带书就像战士上战场不带枪一样。上课没有书不能阅读,没有笔不能写字计算,没有本子,不能做练习。?

许多家长从孩子将要入学时起,就为他准备了合适的书包,买回了铅笔、橡皮、文具盒、涂改液等学习用具,为的是孩子学习便利。在书包的选择上,注意选择双肩、宽带、好质地、轻巧、图案活泼的书包,既考虑到孩子背书包时保持良好的姿势,不至于斜肩驼背,又能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在买铅笔时,注意选择中性铅笔,使之耐用,且不会影响孩子的视力。使用简洁、软材料的笔盒不仅安全,而且上课翻动时不会发出噪音,也不会因厂家设计的各种花哨装饰而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新课本一发下来,就要指导孩子包书皮。这样会使天天翻阅的课本在学期结束时仍完好如初,更不至于由于课本损坏或遗失而影响孩子的学习。?

教育孩子爱护各项学习用具十分必要。从刚上学起,父母就开始督促孩子经常整理书包,把书包放在规定的地方,保持书包的清洁。养成随时收捡的习惯,把各种学习用具分门别类地放在书包里的适当位置。一旦学习需要,就能准确无误地拿出所需用具,不仅方便,也节约了时间,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自理的好习惯。?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材、科技教材、劳动教材中都有相当部分的手工制作,忘带一次材料,就会影响一次操作能力的锻炼。爱护学习用具,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将为他搞好学习打下基础。?

3.掌握写字规范?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从小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才能逐步培养孩子的书写能力。小学阶段要求学生会写铅笔字和钢笔字,学写毛笔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小学阶段,要求学生学会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使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要按照“三个一”的要求教给孩子正确的写字姿势,以及握笔、运笔的方法。使学生在小学五至六年的学习中,逐步做到铅笔字、钢笔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毛笔字从描红、仿影到临帖,逐步做到匀称,纸面干净。?

学生在校练习书写的时间有限,老师往往只能在整体中提出相应的要求,家长则能经常发现孩子是否在认真书写。孩子刚入学时,小肌肉不发展,因此执笔时手指离笔尖近,握得紧,捏得死,生怕拿不稳笔。这时,家长要经常提醒孩子保持良好的坐姿,力求做到身直、头正、脚稳、臂松。左手按纸,右手握笔,防止手臂夹得太拢,这样就容易做到横平、竖直、撇捺均匀。?

讲究结构,是书写规范的基础。中国的方块文字有各种各样的结构。常见的有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写字时要根据汉字的偏旁部首进行恰当的搭配,使之比例适中。横平竖直,能使汉字看上去平正;疏密匀称,字就整齐美观;比例适当,看起来舒服;重心平稳,字就庄重。由单个字组成一行一篇,还需注意字间距离,行间距离,由楷入行,循序渐进。通过小学几年的规范要求,你的孩子一定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市场经济中产生了家庭教育的竞争观念,对独生子女的精心培养已成为家庭教育的主流。在人才双向流动的影响下,家长从小就注意孩子的各种素质教育,培养孩子书法、绘画、弹琴等兴趣,意在使孩子具有竞争力。“见字如见人”,一笔好字,它带给孩子的将是稳重、自信与成功。

4.阅读规范?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本环节,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阅读能使学生学习字、词、句,弄懂文章内容,抓住中心思想,它对于孩子发展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培养道德,增长知识,独立思考,培养自学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杰出的人才都爱读书。唐朝诗人杜甫,自幼聪慧勤学,读了不少书,七岁便能挥笔做诗。大文豪高尔基,没上过多少学,全凭自己刻苦读书。他说:“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伟大领袖毛主席青少年时酷爱读书,除上课学习外,常一人在走廊的路灯下、城门边专心读书。身残志坚的张海迪非常爱读革命故事,她把《我的一家》从头到尾抄了一遍。阅读不仅能增长知识、才干,能使人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还可帮助孩子树立崇高的理想,陶冶高尚的情操。?

世上的书万万千千,帮助孩子选择好的书籍很有必要。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可以首先选择孩子感兴趣的事,再找出相关的书给他看,读完后和孩子交谈,使他尝到读书的乐趣。?

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需为孩子选择与其知识水平和社会阅历相适应的书,里面需要学习的东西不多,使他基本能读懂。这样不仅能提高阅读速度,而且能使孩子抓住重点,明了细节,记住内容,引起联想。家长可以让孩子将阅读的内容进行复述,以此检验其阅读的效果。让孩子掌握阅读工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家长可以先为孩子准备好一本《新华字典》和一本《现代汉语小词典》,在孩子阅读时让他充分利用工具。不会认的字查字典,弄懂读音和字义,这样便于孩子理解文章的内容,而不至于囫囵吞枣。工具书的使用是否熟练,对阅读的效率影响很大,查一个词由于不熟练而浪费一二分钟,那么,查得越多浪费的时间越多,很不划算。因此,要让孩子多用多练,做到熟能生巧。?

适当地作读书笔记,是适用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革命老人徐特立的名言是“不动笔墨不读书”,意思是只要读书就要勤作读书笔记。这不仅是一种积累知识的方法和手段,而且能加深理解,巩固记忆,有利创造。列宁在学习和研究哲学时所作的《哲学笔记》就是用笔记形式积累的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可见笔记对于积累知识的重要性。?小学生的阅读常和自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必将会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中,各类电视节目受到了儿童的普遍欢迎,它形象直观,丰富了孩子的知识,活跃了文化生活。但它却在和青少年抢夺时间,会使孩子的阅读时间减少。许多国家发出了“防止出现不读书的一代”的警告。家长在规范孩子阅读行为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要适当控制看电视时间,使孩子少受干扰,能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读书。?

5.听讲规范?

学校对小学生各门学科知识的传授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来完成的,老师讲课是落实各项教学要求的要一环。上课专心听讲是小学生的重要行为规范之一,从小培养孩子专心听讲的习惯,可使孩子能系统地学好各门知识,有效地进行学习。?

我国著名科学家严济慈提出了“听、看、用”的三阶段学习法。他将听课放在第一位,听讲效果好,看书就会更加明白,做作业就不会感到困难。?

当教师反映你的孩子上课不专心时,不要轻易忽视,认为这只是一个小问题。而应认真分析孩子不专心的种种原因。是太疲倦了?是注意力不集中?还是有什么心理障碍?原因找到后坚持和老师配合,力求尽快改掉孩子上课不专心的毛病。?

专心听讲就是要做到上课时注意力集中。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是指某个瞬间,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朝向一定事物,而离开其他事物。集中是指心理活动反映事物达到一定清晰和完善程度。注意的集中指人从事某项工作聚精会神的程度,集中的稳定指集中注意力时间的长短。注意品质的培养非常重要,它可以使孩子的听讲活动规范化。教育孩子专心听讲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先问问孩子上课时老师都讲了些什么,听懂了多少,以此摸清孩子上课专心的程度。其次可以给孩子讲些专心听讲的故事。当孩子做一件事有专心的表现时,应及时赞扬与鼓励。这样孩子就会逐渐形成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三、让孩子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一种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方式,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家长要注意督促孩子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坚持正面引导,长期外部灌输?

家长指导孩子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计划十分必要。要让孩子在自觉执行计划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少年大学生谢彦波上小学时就有一个严格的作息时间表:早晨六点起床,搞十分钟的体育活动,然后开始学习。上午上学,下午放学回家做老师布置的作业。晚上用一个多小时自学中学数学。星期天和寒暑假,适当增加自学时间。就这样,八九岁的孩子三年如一日坚持自学,终于提前掌握了中学的知识,迈进了大学课堂。相传孔子的学生子夏曾为自己订了一项学习制度并严格执行,即每天记一条知识,经过十年八载,他最后终于成为很有学问的人。

为使记忆得到发展,学过的知识得以巩固,就要让孩子养成复习的习惯。当天的学习内容当天复习,做到趁热打铁,这样最有效。在完成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复习,不同学科交叉复习能提高复习效率。复习的方法很多,可以按课文后面的练习要求进行逐一复习。也可以有重点地复习词、句,或做一些综合练习。?

在对孩子的学习教育中,家长可选择如下办法:?

(1)启发诱导。明知故问,指点途径,让孩子想办法来回答和解决问题。以此唤起孩子求知的欲望。?

(2)以身示范。家长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言谈举止上长期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示范,使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正面引导。对孩子要充分信任,充满希望,引导孩子学习同伴们的长处,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对于孩子在学习方面所取得的点滴进步,都要加以肯定和鼓励。在孩子学习上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时,要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端正态度,不断地磨炼其意志,知难而进。?

2.及时纠偏?

孩子常会出现粗心大意的毛病。常听到家长说,我的孩子上课已经听懂了,就是粗心,一做题就错。不是把“+”号看成“-”号,就是容易写错字,真不知怎么办才好!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训练人们精细观察力的最好方法,是教他们学会在万事万物中寻求事物的“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引导孩子多看,细心观察各种事物,让孩子发现事物的异中有同。虽然鹅比鸭大,脖子也比鸭的长,但是体形相像,都是小眼睛、扁嘴巴,都会在水中游。一个孩子总是忘记“臭”字边上的一点,妈妈给他猜了一个字谜:因为自大一点,惹得人人讨厌。在游戏中,孩子牢牢地记住了臭的写法。儿童歌曲《粗心的小画家》通过歌声教育孩子要细致观察周围的事物,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当孩子学习中遇到问题并有依赖思想时,家长可做必要的提示,不能直接告诉结果,要让孩子自己多动脑筋。当孩子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要鼓励他向老师请教,向同伴学习。帮助他寻找原因,帮助他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兴趣。

问题与对策

1.孩子太贪玩怎么办??

常听有些家长在抱怨:你看人家的孩子多听话,能静下心来学习。我的孩子太贪玩,你说该怎么办?

一般说来,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孩子会变得机敏,会启发创造性思维,会巧妙地和小伙伴配合。孩子能在玩中得到无穷的乐趣。贪玩是指孩子对玩的欲望难以满足,无休止地,不分时间、地点、场合地玩,总觉得玩不够。家长可采取如下办法来改变孩子贪玩的毛病:

(1)明理,让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主要任务,搞好学习是为了适应将来作为建设者和

接班人的需要。?

(2)帮孩子制订切合实际的学习计划,并逐渐增加其学习时间。?

(3)从孩子的兴趣入手,让孩子在玩中学。?

(4)当孩子在学习上取得点滴进步或达到一定要求时,给予及时的赞扬和鼓励。?

(5)让他多和能安心学习的孩子在一起,受其影响和感染。?

2孩子上课听讲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孩子上课听讲注意力不集中是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注意力是可以培养的,培养孩子上课注意力可采取以下办法:?

(1)摸清情况,摸清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到了什么程度,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对症下药,?

(2)让孩子复述教师当天讲课的主要内容。带着任务听讲,孩子会尽量集中注意力将课听明白,以便回家后给爸爸妈妈讲得好一点,以争取家长的鼓励。?

(3)家长可对照课本对孩子进行提问,促使其上课注意听讲。?

篇8: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指导的研究

1.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小养成遵 守规矩的好习惯

国有国法,校有校纪,家有家规。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遵守规则是个体的人 要立足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更是国际交往中保证平等、诚信、交往成功的基础。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自控力差,对规则的执行能力较薄弱。规则,不是时刻依赖人的监管,它需要转化成人自身的素养,需要自我教育和管理。针对低年级的学生,要从头开始抓好习惯养成教育。

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利用晨会、晨诵时间,围绕“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等方面对学生展开教育,逐条细化要求,教读一些规则方面的儿歌,并利用开家长会这一契机,把学生应该遵循的规则告诉家长,让家长一起参与进来,共同督促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2. 加强熏陶,树立学习榜样,从小 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小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对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潜移默化的暗示、指导作用。教师的示范教育是无声的力量, 当我们自觉捡起一个塑料袋,自己摆放讲桌上的物品时,学生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会自觉地学着去做,长期坚持, 学生就会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光动嘴去说服教育学生,更多的时候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学生。教师自己要有良好的习惯,以自己的言行给孩子做榜样,在各个方面都能做到“身正为范”,使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3. 关爱学生,让不良的习惯在关怀 中消失

作为班主任,我深深地知道不论什么样的孩子,他们都有一种希望获得别人肯定和赞扬的愿望。当我们严厉教育批评这些所谓的“问题孩子” 时,要是能多一些理智的思考,减少一些情绪化的语言和手段,将更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也有利于我们老师自己的心理健康。

就拿三年级来说,班上就有一个孩子,总是爱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骚扰别人,不停地找麻烦。我也多次找他,认真地和他谈话,但是并没有多大的变化。直到有一天下雪清理积雪时, 我才发现他干得很带劲,极力地表现自己。我在班里表扬了他,决定由他担任我们班的生活委员,他和同学们都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议。之后的每天早上,他都第一个出现在清洁区打扫卫生。每天放学,他都和值日生一起打扫干净教室才离开。他在学习上的变化也很大,每天的作业也开始认真完成,也逐渐学会了礼让别人,能和同学们和睦相处,并主动把自己的学具借给同学使用。更可喜的是,他能主动为集体做好事。不过后来,他也偶尔有反复,但经过老师和同学的提醒,他又做得很好了。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身上的坏习惯逐渐改掉,慢慢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4. 抓住细节,让良好的习惯在细节 中形成

学生良好的习惯是在教师严格要求下养成的。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特征注意力不易集中,集中时间也较短。我们要求学生善于倾听,不仅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还要听其他同学的“讲”。逐步养成倾听的好习惯。

说,是学生表达自我和教学输出的重要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说的习惯, 就要让学生明确不同场合、不同情况下该怎么说。如学生个别回答问题时,我们通常要求学生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咬字准确。

如此几次,抓住生活中的细节给孩子讲做人的道理,比我们老套地说教更有成效。虽然孩子身上已经有了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良习惯,但我相信只要逐步引导,还是能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正确的是非、善恶观。

上一篇:律师常务理事会工作计划下一篇:2010年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笔记整理.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