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研究论文

2022-04-27

摘要:基本概念往往是一门学科的基础。在初中化学这门学科中,相关的化学概念成为化学学科的基础。由此可见,基本概念在初中化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教师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对初中化学的概念学习。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本文立足于多年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经验,试图阐述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概念学习。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研究论文 篇1:

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研究

[摘 要] 开设生命健康教育课程,举办生命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及相关训练,是提高大学生生命健康意识的基本途径。高校要以构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课程为抓手,探索认知、体验与实践为一体的模式;以教师关注生命健康的实际行为来带动学生的生命健康教育实践,建立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将生命健康教育课程与大学生所学的相关学科教育进行有机结合。

[关键词] 生命健康教育;大学生;课程

根据对江西省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及行为实践现状的比较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在大学开设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借助校外活动、班级活动、社团活动等平台举办生命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及相关训练,可以明显提高大学生生命健康意识,达到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育人目的。本研究的成果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校本教材,可运用于生命健康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各高校开展生命健康教育、引领大学生关注生命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课题实施步骤

在课题实施之前,将总目标进行如下几方面的分解,即:生命健康教育的内涵及目标界定,生命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范围及实践框架的形成,生命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怎样具体实施生命健康教育。分解目标的目的,在于使研究目标与课题实施起来有方向、有计划、有步骤。

(一)生命健康教育的情报研究

国内外开展生命健康教育的现状、国外开展生命健康教育的做法和全国其他地区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对我省大学实施生命健康教育的启发。

(二)生命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

包括生命健康教育的内涵及目标,生命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范围、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生命健康教育的实践框架。

(三)生命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研究

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生命健康教育专项课程,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健康教育的实践性研究。建设校园文化,开展生命健康教育社团活动,将生命健康教育与创造教育及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开展校外生命健康教育主题活动,拓展校外生命健康教育资源。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收集国内外有关生命健康教育及其课程研究的文献资料,分析学校已有的关于生命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以此作为制定研究方案和教育规划方案的理论基础。

(二)调查法

调查学生家庭、社区生命健康教育状况,学生生命健康意识和行为现状,之后进行学生生命健康意识和行为实践的比较分析。

(三)经验总结法

在每一研究的阶段均要总结经验,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对照组研究

选择不同的大学,专业不限,班级随机抽样,对开展生命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实训、生活实践的对照组进行分析研究。

(五)归纳整理法

对材料去伪存真,经历“实践—探索—总结—调整”的过程,获得对生命健康教育规律性的认识。

三、相关理论支撑

(一)人的生命健康理论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人的生命健康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健康不仅指在身体上没有疾病,而且还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科学发展观也提出以人为本,实现个体全面、和谐发展。

(二)现代教育课程理论

我国教育改革提出,课程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课程要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赋予学校合理的课程自主权。课程不局限于文本型的教材,提倡师生共同开发和建设学校课程。

(三)现代医学心理健康理论

心理学里有四种主流理论,包括精神分析理论、人文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理论。对“幸福感” “和谐”“生命健康”的研究已经逐渐成为现代心理学的关注点。

幸福感是人的“自我感觉”,也是心理健康的一种很重要的品质。心理健康的另一种重要品质是“和谐”,即内心的和谐。所谓的内心和谐就是指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认真分析自己眼前的处境、将来追求的目标、现在所能够做的,使各个方面的事情之间能够达到和谐一致。生命健康教育的研究,就是从人的幸福感以及和谐发展方面来关注生命质量。

四、研究内容

(一)研究背景

生命健康教育,最早源于20 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死亡学和之后发展起来的死亡教育、生死教育。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是第一位倡导生命教育的人。国内外开展生命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较早,大量科学研究显示,学校开设生命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减少学生中危害健康行为的流行,如抽烟、酗酒、同性恋、网瘾、暴力等。现代生命健康教育最早是从学校教育中的单项内容开始的,1840年美国部分学校开始设立“急救”课。20世纪90年代,生命教育在港台地区迅速推进,以解决现实问题作为实施的出发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关于生命与生存、生命与尊严、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发展、生命与社会等问题迫切地摆在了学校教育面前。2002年8月,生命教育被英国政府纳入学校的正规教育,生命教育课程在国家正式课程中占有重要一席。21世纪,西方学者纷纷进行了一系列生命教育的相关研究。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也逐步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关注这一问题。2003 年4 月8 日,湖北省召开了“防止高校学生自杀专题会议”;2004年4月,在杭州召开“两岸三地教师、课程与人格建构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杭州、香港、台湾等地的40多位专家、教授呼吁重视校园“生命健康”教育理念;2006年12 月28日,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教育部、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和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联合支持,以“优化社会环境与青少年健康成长”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在北京举办,北大、清华、人大在内的67所学校的专家和来自全国的教育人士探讨了生命教育在中国的现状和必要性,以及如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教育体系等问题。

(二)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1.生命健康教育过程中的文化认同性

影响生命健康的文化认同性的因素,涉及学生、教师、家庭和社区的共识性。没有对生命教育的共识,就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学校教育与社区舆论冲突等问题,从而影响生命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2.生命健康人格内化过程中的评价问题

生命健康教育中的人格内化是一个高层面的问题,其评价的量化问题极其复杂,教育工作者难以把握评价的过程。鉴于评价是生命教育中十分重要的问题,是促进生命健康教育趋向本真和凸显实践效应的问题,即使存在难度,教育工作者也要勇于实践和探索。

(三)实施过程

课题组成员对国内外大学生命教育的情报资料进行研究之后,确定以开设生命健康教育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作为学校实施开展生命教育的突破口。对以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等形式开展生命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展开调查,并对开设专门的生命健康教育课作为学生必修课的大学作重点研究,关注大学中较为系统的生命健康教育训练课程。

通过在江西省多所大学一年级学生中开设生命健康教育课程,把生命健康教育与学校的专业教育教学全面结合。课题组在大学教学课程计划中建设性地开设了生命健康教育课与求生训练实践课程,组织学生进行危险情景下的模拟求生训练。总结学校生命健康教育与相关学科学习有机结合的经验成果,定期进行交流。具体做法有:

在大学开设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并通过校外活动、班级活动、社团活动等机会举办生命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及相关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生命健康教育咨询和辅导,建立学生的生命健康档案,实现学校和家庭之间沟通渠道的畅通,优化家庭教育环境,随时关注学生生命健康意识动向。

开展以学校社团、班级等为组织单位的生命健康教育主题游戏活动、求生训练,营造校园生命健康教育文化氛围,利用校园板报、广播、征文比赛、小品演出等对大学生进行生命健康知识普及教育。

学校的教育理念应以健康为首,在开展生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中,将人文和科学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生命健康的含义,指导学生将健康融入自己的生活中。讲授健身知识,指导大学生开展健身实践,有效培养学生健身的能力和终身健康的意识;讲解掌握必要的医学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自我保健能力,不断改善生活质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自身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构建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实践创新平台,激活学生探究性学习及个性化发展的潜能,为高校健康教育注入生命力。

五、研究成果及意义

课题的创新点在于确立了“三线一面”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工作格局,使生命健康教育的课程落实、教育研讨、专题活动三线互为融合,使生命健康教育融入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面向学生群体。

一是构建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学试点开设了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生命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可以说是我省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的一个亮点。生命健康教育教材,不仅仅是指生命健康教育的文本教材,还包含了形成系统的生命健康教育课程的要素和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基础条件。生命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要素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法等。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基础条件涉及人力、物力、财力,如教育设施设备(图书馆书籍、实验室、校园网络)、教育媒介、师资队伍、校园文化、社区支持等。这些基本要素和基础条件直接影响着课程实施的状况、水平和质量。

二是在生命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健康教育的经验与做法,用生命教育的理念拓展健康教育的内涵,两者和谐融合并相互促进,最终实现了提升学生的生命健康意识,使之形成对生命健康的文化认同并付诸实践的教育目的。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命孕育、生命发展等相关知识的讲解,使大学生认识自己,以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培养了学生对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初步实现了学生生命健康意识的升华、对生命健康理念的认同和内化。评估结果显示,大学生生命健康意识大大增强,“爱我,爱生命,爱学习,爱生活”成为研究基地大学的新风尚。

三是构建了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创新实践课平台,融探索认知、体验与实践为一体,以教师关注生命健康的实际行为带动学生的生命健康实践,激活学生探索性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潜能,为高校生命健康教育注入了新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马金娟.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3).

[2]叶华松.大学生生命教育[J].教育,2011(23).

[3]蒋强军,梁文慧,林莉,等.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和途径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1(3).

[4]刘杰.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新视角[J].教育评论,2011(3).

[5]李佩芸,李弘阳,何婧文,等.德育视野下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

责任编辑 张淑光

作者:章虹 毛小平

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研究论文 篇2:

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概念学习

摘要:基本概念往往是一门学科的基础。在初中化学这门学科中,相关的化学概念成为化学学科的基础。由此可见,基本概念在初中化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教师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对初中化学的概念学习。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本文立足于多年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经验,试图阐述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概念学习。

关键词:初中化学;概念学习;分析

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化学的基本概念要么不熟,要么混淆,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基本概念是构建化学学科的基础,掌握基本概念也是学好化学的基础。因此,要想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教师必须重视初中化学的概念教学。只有在学生理解化学基本概念以后,才有可能进一步深入学习化学。

一、 初中化学概念的类型

实际上,初中化学中的基本概念没有什么明确的分类标准,只是为了便于教学,教师自己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而已。本文将根据化学中概念之间的重要程度,结合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的难易程度,将初中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大体上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基本组成类,比如:分子、原子、化学符号、化学式等;第二类是化合物类,比如:纯净物、化合物、混合物等;第三类是合成物类,比如:有机或者无机化合物、合成物等。对初中化学基本概念进行分类,是为了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化学概念的基本框架。

二、 初中化学概念的学习方法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不但要注重概念教学,还要注重概念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彻底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运用。本文将着重阐述以下几种概念学习法。

首先,感性掌握法。我们认识事物,一开始都是从具体的实物出发,通过触觉、听觉、味觉等感觉来认识。同样,在学习化学中,也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感知化学物体。由此可知,所谓的感性掌握法,即学生通过认识相关的化学物或者化学现象来掌握化学概念的方法。例如,学生学习“化合反应”可以通过碳氧燃烧实验;再如,学生学习“化学分解”可以通过碳酸氢铵加热实验。通过直观感知这些化学现象,可以让学生清晰地理解这些化学现象背后的化学概念。

其次,比较掌握法。化学概念众多,这也导致了很多学生容易混淆某些看起来相似的化学概念。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对化学还比较模糊,混淆概念的情况最容易发生。经验表明,对于两组或者几组容易混淆的概念,采用比较的方法是有效果的。在学习一段时间化学以后,教师可以将相近的化学概念放在一起,利用图表等方式,找出两个概念之间的异同点。只要学生了解了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那么就容易掌握这些概念了。比如:原子、离子与分子之间的区别;化合物与混合物之间的区别等。

最后,系统掌握法。初中化学中,化学概念充斥书本,面对繁杂众多的化学概念,需要对其加以整理。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这些化学概念形成体系,进而系统地掌握化学知识。系统掌握这些化学概念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可以按照单元进行归纳整理,每一个单元涉及的概念集中在一起。再如,可以按照化学概念的种类进行系统整理,金属、非金属、氧化物这样的分类等。

三、 初中化学概念的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胜枚举,在此阐述几个教学原则。这些教学原则是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遵守的。

第一,以学生的认知能力为立足点。教师的教学功底再高,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没有直接关系。好的教学方法,必然是能被所有学生接受和认可的。因此,一堂精彩的化学课不是教师讲得多么高深,而是学生能够听懂。因此,初中化学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对化学的认知能力。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一是要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的化学概念的掌握程度;二是要了解学生对化学学习是否有兴趣;三是如何提高学生对学习化学的热情。了解这三点,基本上可以说了解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第二,设置教学问题。化学作为传统的理科科目,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启发学生思考的方式有很多,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设置教学问题。设问,可以引导学生对化学中未知的世界进行探索,以此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因此,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中要设置一定的教学问题。教学问题的设置要紧密结合化学概念的本身,同时要具有一定的发散性,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灵活地思考。此外,教师的提问也要简单明了,不宜提供太多信息,不然学生会按照老师提供的方向加以思考,反而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

第三,注重实验教学。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不管是化学公式还是化学原理,基本上都是通过实验而得的。可以说,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因此,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为学生学习化学提供了实验平台,学生可以在化学实验中亲身感受化学公式的形成,探寻化学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无疑,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学习化学。为此,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具备实验条件。实验室及实验设备是化学实验的基础,这个首先要具备。从目前的教学环境来看,一般学校都具备进行化学实验的能力。其二,教师要转变观念。很多教师受到传统应试观念的影响,一味地讲授课本知识而忽略实验教学。这些教师要转变观念,重视实验教学的作用。

总而言之,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是学习初中化学学科的基础。教师要想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首先就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概念学习。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立足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分类,通过把握化学教学的原则和讲授概念学习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化学概念。

参考文献:

[1]王晓青.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方法与教学方法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0).

[2]廖聪福,陈国泉.初中化学一些基本概念学习的难点与教学策略[J].中国科技信息,2005,(14).

活动元教学方法在高中生物《光合作用发现史》中的应用

程衛东

(南平市第八中学,福建南平353000)

摘要:活动元方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不仅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关于活动元流程的实施也能够更加贴合高中生物的实验课程,从而也为提炼出更加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创造了有利条件。由此,本文便从活动元教学的内涵出发,并以《光合作用发现史》为例结合活动元的教学方法,以期为各位读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活动元教学方法;高中生物;《光合作用发现史》;应用

为了转变高中生物的教学方式,让广大学生可以更有效地获取生物知识,将活动元教学方法引入到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也便有了其必要性。由此,笔者以《光合作用发现史》为立足点,针对性地对活动元的具体教学方法展开分析,也便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 活动元教学方法的相关概述

活动元教学方法指的是将一个或者多个活动元按照顺序进行连接,从而形成的一种课堂活动流方式,即一种新型的课堂活动的方案。通过活动元教学的实现,不仅能够在活动中充分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通过此种方式的利用让三维目标能够更好地达成。在活动元的教学中,高中生物教学可以被视为“教”与“学”的双边性活动,只有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统统纳入到生物课堂中,才能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更加牢固、丰富的学科知识,进而也能加强学生理论同实践相互联系、灵活运用的综合能力。

实验课是高中生物学科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实验不仅是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场所之一,同时实验课程的完成也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积极成果。这其中包含了学习兴趣的激发、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创造能力的提升、逻辑思维能力的进步、感知丰富的情感教育以及科学的方法训练,等等。而高中生物的发现史作为“生物的历史学”,以其发现历程作为时间线来讲解“光合作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同时也是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本质的有效途径。

二、 活动元教学方法在《光合作用发现史》中的应用

以《光合作用发现史》为例,要完成活动元方法的教学,简要概括起来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予以把握。

(一) 要让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发现史产生最为直观的印象

首先需要为学生创设出一个持续性的情境。教师要将活动元的教学方法巧妙运用到生物课堂中,需要牢牢抓住学生活动与师生互动这两点要求。首先,在备课时要预先设计好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从连续的问题中探寻到有关光合作用发展史的逻辑顺序。换言之,就是教师要将光合作用的发现史中出现重要科学历史事件的标志性“节点”一一筛选出来,并将这些内容用问题的形式予以“包装”,从而经过许多个问题的层层引导,让学生可以有层次、有序列地完成由浅入深的学习。其次,要想使得学生可以将兴趣思维长久地保持在课堂的学习与思考中,关键还需要对学生的思维活动予以适当的引导,并为其构建起合理的知识架构。举例来说,在学生学习光合作用的知识内容时,学生从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往往是最为有效的学习方式,所以当教师一边完成实验一边进行讲解时,便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可以随着实验的进程而被持续集中地吸引。

(二) 运用多种方式体验和探究高中生物中光合作用的发展科学史

要想收获优异的教学成果,一方面需要教师加强对于相关资料的收集,并在增强自身理解程度的基础上对所要讲解的内容知识予以补充完善,另一方面也需要师生共同努力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在生物课堂的探究实践中,需要教师突出主题与关键性的事件,从而让学生不仅了解到光合作用的发展过程,同时还让学生可以对其建构的过程、程序性的结构内容以及科学的探究方式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举例来说,在20世纪前,光合作用所经历的发展史所囊括的内容可以通过几个实验来进行说明。首先,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提出了植物的物质积累是同光照有着紧密联系的,在公元前3世纪亚里士多德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教师便可以据此提问“一粒种子为什么可以长成参天大树?”“土壤为树木提供了怎样的条件?”,通过层层引导,学生们便可以建立起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物质积累,而土壤也能够为其提供某种必要成分。紧接着,在公元1699年的海尔蒙特实验中,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中又引发了新的思考,学生也可以从中得出植物需要水分的积累。在实现普里斯特利实验、英格豪斯实验、森尼别实验、萨克斯实验以及恩格尔曼实验等内容后,学生们便可以逐步建立起有关光合作用的形象认识。当然,要学生自己完成这些知识的“串联”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这便需要教师结合课本内容对实验内容进行高度概括,并为学生梳理好发展史的时间脉络。

(三) 增加探究性活动在生物课堂中所占的比重

这需要将科学的教学方法同丰富的探究活动结合进行使用。学生经过层层抽丝剥茧的学习已经基本建立起对于发现史的概貌认识,但是这要让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研究还是较为困难的,所以循序渐进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培养,也应当成为高中生物教学中值得重视的内容。在学习《光合作用发展史》时,教师还可以设计出更多的探究性问题,例如叶脉输水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植物叶片在有光无光的情况下对照实验有何异同?然后,教师可以划分学习小组开展探究性学习,其中应当遵循的学习要求主要有:其一,能够通过线条式的图例或文字来对实验步骤进行描绘,并对实验的优劣情况展开评价。其二,能够对实验的目的方向进行分析。其三,学生可以总结出设计实验的主要方法。其四,学生可以将合作学习的探究结果予以表达。

三、 结束语

加强关于活动元教学方法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应用方法研究,既是符合素质教学与创新教学方法的重要举措,同时也能够对高中生物的课程带来高效合理的教学成果。因而,只有不断强化关于活动元教学方法的运用探索,并将得出的经验积极运用到其他教学实践中,才能使得我国的教育事业获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锦.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世界,2015,(12):222.

[2]吴运霞.以《光合作用发现史》为例探究高中生物活动元教学[J].亚太教育,2016,(23):295.

物理教学,实践学习

——以“学”为中心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龚瑞婧

(扬州市宝应县安宜实验学校,江苏扬州225800)

摘要:实践学习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生活情景。同时,只有在物理教学模式相融合时,才能使以“学”为中心的初中物理教学走得更远。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学习

之所以提出“实践学习”的教学理念,归因于这样几点思考:(1)物理作为一门实证性极强的学科,其在教学中本应促使学生在实践导向下,来完成对课本知识的认知。(2)针对目前在初中物理教改中所存在着的单纯优化实验课教学模式不同,实践学习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生活情景,所以能够助力学生形成探究式学习能力。但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也逐步感知到,建立实践学习与物理教学之间的融合模式至关重要,若不如此,将可能导致因与物理课程教学相冲突,而使得学生的实践学习途径被人为遏制。所谓“人为”遏制,首先反映在学生家长的干预,再者便是在升学压力下被校方所干预。因此,只有在与现行物理教学模式相融合的基础上,才能使以“学”为中心的初中物理教学走得更远。

一、 对以“学”为中心的内涵解析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对其进行内涵解析:

(一) 以“学”为中心的主体

激发初中生学习物理课程的主体性,一直被教育界所强调,且也是指导物理教改的核心思想。因此,以“学”为中心的主体便指向了学生。那么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又应扮演怎样的角色呢?事实上,教师仍然需要承担授业解惑之重任。只是在参与的形式和着眼点上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所区别。

(二) 以“学”为中心的客体

本文强调实践学习,所以以“学”为中心的客体也自然是学生的生活实践内容。笔者所在学校的初中生分为住校和走读两类,那么就需要根据这两类学生的日常生活特点,前期帮助他们关注生活实践中的物理现象,并在安全措施得当的基础上鼓励他们根据已有知识去探究其内因。

(三) 以“学”为中心的媒介

媒介构成了师生互动的中介,而学生在实践中去学习和感悟物理知识,这本身就超出了物理课堂教学的范畴,所以建立起良好的媒介也是十分重要的。笔者认为,媒介的创立不能脱离当前的“互联网+”背景。

二、 实施以“学”为中心的内在要求

在评价以“学”为中心的实施效果时,需要紧密围绕着该模式的内在要求来展开。具体而言,以“学”为中心的内在要求可概括如下:

(一) 对已学物理知识的现实应用要求

如学生已经学习了初中物理中的力矩原理,而此时学生对力矩的概念和作用原理,还是停留在书本知识和课堂实验之中。那么在实践学习的要求下,他们便可以在日常晾晒衣物的实践活动中,根据力矩原理来实现晾衣竿的平衡状态。这一实践学习的客体,无论在住校学生还是在走读学生的生活中都会遇见。因此,这就能满足现实应用的要求。

(二) 植根生活实践形成发散思维要求

上文已经提到,需要鼓励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发现身边的物理现象,并在问题导向下形成一种探究式学习风格。因此,使学生形成发散思维能力便成为了这里的要求。事实证明,形成发散思维能力和习惯,可以拓展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想象力,而想象力的建立又能推动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原理进行深度思考。可见,它们之间形成了相互关联的作用机制。

三、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

根据以上所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构建:

(一) 寻求与家庭教育间的内在联系

寻求与家庭教育间的内在联系,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并不矛盾。突出实践学习,那么家庭教育便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而且也是对学生安全的强有力的保障。如,在生活实践中来回顾课堂所学的电学原理,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为此,物理教师应在家长会上与学生家长进行充分沟通,并将物理教学大纲告知家长。这样一来,就在开放式教学中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张力。

(二) 在教学中引入启发式教学模式

实践学习贯穿于物理课堂教学的始终,所以引入启发式教学模式不仅是对学生已有实践的点评式启发,更是在教师的阅历下丰富学生实践内容的问题导向式启发。如,当学生已经在晾晒衣服的过程中掌握了力矩的应用原理,那么教师就可以通过引入桥梁建设的力矩问题,来启发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来丰富自己的物理视野。最终,使学生获得举一反三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 在“互联网+”下延伸课堂教学

不难发现,在构建物理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时,应在开放式的环境下增强学生与现实物理世界的接触。因此,为了能与学生在实践学习中保持时时互动,則可以借助微信平台、QQ平台来答疑,或者与学生一同对实践结论进行分析。可见,这就形成了以现实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延伸后的课堂教学为两翼,最终将填鸭式教育转换为素质教育形态。

综上所述,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所做的讨论。不难预见,随着物理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关于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还将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

四、 小结

本文认为,建立实践学习与物理教学之间的融合模式至关重要,若不如此,将可能导致因与物理课程教学相冲突,而使得学生的实践学习途径被人为遏制。具体的实施途径包括:寻求与家庭教育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引入启发式教学模式、在“互联网+”下延伸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赵慧.以问题为中心开展初中物理课堂教学[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67-69.

[2]尹树龙.以“学”为中心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与案例分析[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5,33(6):40-41.

作者:马小小

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研究论文 篇3:

教师怎样开展个案研究

摘要:个案研究是指选定一个典型的个人、一件突出的教育事件为研究对象,以其变化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内容,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一些资料,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从中揭示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和改进措施。教师个案研究要经历确定研究对象、调查整理个案研究的资料、分析诊断、制订教育策略、实施教育策略并进行追踪观察、效果描述及反思、撰写个案七个研究步骤。

关键词:教师;个案研究

教师进行个案研究是指选定一个典型的个人、一件突出的教育事件为研究对象,以其变化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内容,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一些资料,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探索造成某种特殊状况的原因,从中揭示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和改进措施,促进被研究者的良好发展。

教师在个案研究中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作为研究者,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研究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实践者,研究的课题来源于自身实践,研究的成果用于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在开展个案研究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实施个案研究的基本步骤如下:

步骤一:确定研究对象

1.个案研究的对象具有单一性,即一个人、一件事或一个团体。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学生,经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事件,有的问题应付自如,有的问题则难以解决,那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可以作为研究对象。有的研究对象是一个人的问题,如,一个学生因为经常上网玩游戏而影响学习,那么,该生上网玩游戏影响学习就可以成为研究对象;有的研究对象是集体中发生的一件事,如,一段时间以来,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那么,班里抄作业现象就可以成为研究对象。

2.确定研究对象要搞清楚研究对象的状况。任何问题和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因此,明确研究对象的状况就要搞清楚事情发生的背景及经过。有位老师是这样描述事情的背景及经过的:我担任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小Z是我的学生。她由于在低年级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课,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支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她玩半节课。每堂数学课,我都提醒她几次,可是,她还是老样子。一堂课她得走几回神,等到老师提醒转过神儿来听课时,由于没听见前面的知识而跟不上,又开始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各科教师都很着急。她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该注意听讲,也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

步骤二:调查整理个案研究的资料

1.调查是对研究对象的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了解,为教育干预提供客观的依据。调查时可采用访问法、谈话法、资料阅读法、问卷法、观察法等。研究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如一位学生经常不完成作业,可以通过家访了解其家庭背景及教养方式;通过与该生谈话了解其个人成长史及不完成作业的原因;通过查阅该生档案了解其身心健康状况及学习成绩;通过日常观察了解其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这是对一个人的资料进行搜集的方法,如果是对一个教育事件的研究,方法可能略有不同。如,班主任发现学生早晨到校有相互抄作业的情况,想了解一下具体情况和原因,可以运用问卷法和谈话法。在实际调查工作中,运用一种调查方法可以了解研究对象的多方面信息,如通过家访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及家庭教育风格,还可以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及个人成长史等。也可通过多种调查方法了解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的情况,如通过访问法、谈话法、资料阅读法了解研究对象的个人成长史。

2.调查后要对资料进行整理。如果运用的是访问法、谈话法、观察法,事后要及时写成文字材料;如果是阅读档案,可以对档案中的相关材料进行摘抄;如果采用了问卷法,要及时对问卷进行统计。调查得来的资料往往相互交叉,不同性质的资料混杂在一起,因此,有必要对其梳理。如果研究对象是个人的话,调查材料可以按资料性质进行如下分类:

(1)该生个人资料:姓名、性别、年龄、年级、民族等;

(2)家庭情况:家庭构成、家长职业与文化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关系、居住环境等;

(3)健康情况:身高、体重、生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

(4)个性特征:性格、兴趣爱好、智力水平、特长等;

(5)学习状况: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

(6)家庭教养方式;

(7)重要的既往史及社会生活背景。

如果研究对象是一个事件,就要根据调查材料对事件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及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

步骤三:分析诊断

分析是对调查整理后的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对研究对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诊断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的性质有一个确切的判断。分析诊断是制订教育措施的前提,这如同医生给病人看病,只有正确分析诊断病情才能对症下药。

1.分析诊断的过程是一个确定事物逻辑关系的过程。研究者在这个过程中,要把各种方式获得的调查资料相互对照印证和比较,筛选出可靠的、真实的资料,将与研究对象有关的资料按先后顺序列出,通过这个过程把握事情的逻辑关系,这个逻辑关系应该能够基本上反映事实真相。

2.分析诊断的过程又是一个寻找相关因素与研究对象关系的过程。如果研究的是某个学生的问题,就可以从生物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因素三方面进行。生物学原因主要从年龄、性别、有无躯体疾病等方面去寻找;社会学原因主要分析该生的生活环境、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及学校教育方式与行为表现的联系;心理学原因主要是寻找与行为表现有关的认知、情绪、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因素。

3.分析诊断的过程还是一个进一步分类的过程。这就要求在调查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如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近一半的学生都有抄作业的行为,为什么要抄别人的作业呢?通过调查发现,抄作业可分为四类情况:第一类是不会做;第二类是懒得做,抄别人的省事;第三类是做得慢,没做完,该交了,抄别人的应付差事;第四类是做完了,但是在和别人对作业时发现自己有错题,照别人的作业改错题。同样是抄作业,情况却各不相同,分类能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事实真相。只有建立在事实真相基础上的诊断才具有准确性,“上课没注意听讲”可能是学习态度或学习习惯问题,或者是遇到了什么分心的事;“听讲了但没听懂或听懂了但一做题就不会”可能是学习基础或学习方法问题。如果对事实的真相还不够清楚就再问“问什么”,一直到把握事实的真相为止。

步骤四:制订教育策略

教育策略的制订是在分析诊断的基础上进行的。

1.首先要查阅尽可能多的相关资料,了解同行在这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拓展自己的思路。同时,还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只有理论基础比较扎实,方案的设计才有可能做到具有科学性。例如,一位教师针对一个学生的自卑心理学习了有关心理学的理论,通过学习认识到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在对成人评价的理解及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于是,他制订的教育策略主要是两条:一是通过与家长、同学、教师的沟通,改善学生的成长环境;二是帮助学生成功。有时教师还可以将教育学、心理学的方法直接嵌入到教育策略中,如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的应用。

2.制订教育策略时,可以让有关教师、学生及家长都参与、讨论,充分发表意见。这一方面可以使教育策略更为周详可行;另一方面可以使相关人员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责任意识,明确各自的任务,形成教育合力,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下一步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3.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实施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明确每个阶段要达到的任务。有时阶段的划分是按任务的难易程度,由比较容易完成的任务开始,逐步提高难度。如,一位教师在帮助一名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时将实施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按时交作业,做错题、漏做题都不计较;第二阶段:不仅要按时交作业,而且要不漏题,但是做错了不计较;第三阶段:不仅要按时交作业、不漏题,作业正确率还要不断提高。

4.制订教育策略时要调动相关的教育力量,运用多种教育措施。如,解决某一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的问题,要与家长沟通,使家长能够帮助和督促学生合理安排时间;要与相关的科任教师沟通,使科任教师对该生多一些关注;与学生本人沟通,调动其自我教育的力量。同时,还要考虑多种教育措施的综合运用,如适当地补课,与学生本人建立契约,适时地奖惩等。

步骤五:实施教育策略并进行追踪观察

教育策略的实施和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追踪观察伴随其整个过程。研究对象的变化反映着教育策略的可行性,如果实施的教育策略没有引起研究对象相应的变化,就要返回到前一步骤,修改教育策略,甚至返回再前一步骤,重新进行分析诊断。有时在实施进程中发现新的情况则需要制订新的对策。如,在针对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而实施教育策略的过程中,又发现一个新的导致抄作业的原因,即各科教师留的作业量太大,这就需要有新的对策,例如,与科任教师协调,适当减少作业量等。

研究者在进行追踪观察时不能仅凭自己的直观观察,还要经常与被研究者沟通,了解其感受,有时还要与家长及周围同学了解情况,从而使自己更加客观全面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变化。

步骤六:效果描述及反思

1.效果是实施教育策略后研究对象所发生的变化。它和步骤一遥相呼应,也是前五个步骤一环紧扣一环实施的必然结果。效果的描述力求要客观,既不要夸大也不要缩小。材料要翔实,可以通过方方面面的反映来说明问题,家长、同学、相关教师的评价,被研究者自身的感受,都可以成为描述效果时的证据。一位地理教师对一个缺乏自信、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他在描述效果时是这样写的:一个学期下来,他在期末考试成绩中地理考了63分,成为他各门功课中的最高分,也是他惟一及格的一科。一个学期下来他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有了很大提高,更为可贵的是自信心显著增强。拿到地理试卷,他对自己的成绩不是很满足,信誓旦旦地说:“我可以考得更好些!”

2.反思是研究者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思考与分析。反思的具体内容可以是:整个研究过程有哪些利弊得失?研究中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通过研究有哪些体会、启示?如,一位教师在辅导完一个女生异性交往问题后是这样进行反思的:我对小露的辅导在初级目标的达成上是比较成功的。到辅导结束时小露已经能够正确区分友谊与爱情,她重新评价了自己和那位男生之间的关系,她认为那位男生是曾经帮助过她的好朋友,他们现在并不是恋人之间的“分手”。虽然在辅导的结束阶段小露的自信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今后遇到挫折时她是否具有较强的耐受力还很难说,人格的完善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还可能出现一些反复。另外,在她与家人的沟通上,母亲的反应对她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我能与她母亲进行比较深入的沟通,那么,对她的帮助将更加持久和有效。

步骤七:撰写个案

如果上述六个步骤扎扎实实做下来并及时加以详细记录,个案的撰写就水到渠成了。个案的表述可以是研究报告的形式,也可以是教育叙事的形式。

个案研究报告撰写的基本思路是:这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效果怎样?对整个过程怎样认识?与基本思路相匹配的基本结构是:

1.个案的背景资料和问题状况;

2.分析诊断;

3.教育策略及实施过程;

4.效果及反思。

教育叙事的形式即教育的记叙文,其基本特点是:

1.一件真实可信的事;

2.交待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3.交代清楚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束,过程完整;

4.描写细致生动,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夹叙夹议;

6.主题明确。

无论用何种形式表述研究成果,都要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具体,能说清问题,又具可读性。如果用于交流和发表,对个案中涉及到的个人资料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尊重个人隐私权,隐去可以辨认的个案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学校及家庭的一些资料等。

(作者单位:重庆市巫山县龙井小学,重庆,巫山 404701)

作者:陈世荣

上一篇:信息时代背景下素养教育论文下一篇:摄影课程教学与教育技术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