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合作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2024-04-17

浅谈合作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精选10篇)

篇1:浅谈合作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浅谈合作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郭志军

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原有的学生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经被打破,出现了旨在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多的学习方式。其实质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但是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过分强调以学生自学为主,忽视教师在学习活动中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致使合作学习有其形而无其效。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率,教师在这方面应该做些什么呢? 对策1:明确合作的目标和任务

我们发现大多数同学都喜欢与他人合作,把合作当作是一种有效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时,能主动找同学讨论,与同学在面对面的交往中互相学习。但是,由于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缺乏必要的讲述,马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或小组合作的任务布置得过于简单,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学生不理解究竟要做些什么。这样就无法真正激发学生小组合作的欲望,不能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未知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经验联系起来,选择最佳的学习起点,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要改变这种表热实冷的状况,我认为事先做好统筹安排是关键。我们必须在合作学习前让所有的学生都清楚合作规则,明确小组各成员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将任务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增加他们的责任感。对策2:选择适合小组合作的内容

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什么内容适合于学生合作学习是需要认真考虑的。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动辄就是“同学们讨论一下”、“同学交流一下”、“分小组学习”,可能会导致问题小组合作只是作为形式表现出来,而其价值没有被学生真正理解,长期还 会造成学生的“懈怠”。我们的教材并不是所有的部分都适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如概念教学,因其抽象性与思维的形象性决定了概念教学的复杂性、多样性。有的并不能单靠学生的交流、探讨能研究出来的,徒增学生的学习难度,得不到真切的效果。又如遇到难度较大的内容时,不经过一番“扶”的过程就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学习,那可真是“乱拳打死老师傅”了。如何选择呢?我想最重要的原则是:在你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必要的良好习惯的培养后,选择一个最适合本班学生的内容!以学生的实际定合作交流内容,我想是最恰当的。如在我执教的班级中,在师生交流、学生自主学习产生多种不同的结论后,我给他们定的内容就是:“请你说服你的同学接受你的结论或找一个自认为最好的结论并说服朋友!”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循,尽量减少“仰视”、从属心理的带来的不良影响。

对策3:如何促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所有学生的舞台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成绩好或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而学习困难或性格内向者,往往只是充当“听众”,有的甚至游离于小组学习的内容。而在班级交流时,代表小组汇报的还是那一两个频频发言的学生。如此就形成了那一两个学生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角”,而其他学生只能充当“配角”。

为了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能有平等的学习机会,我们在分配任务时应注意任务的层次性,让弱势的学生也能找到自己可以胜任的工作。同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观察和参与,特别关注差生,适时地对他们进行鼓励和帮助。在小组汇报时也可以建议各小组将“杀手锏”留在最后,先由其它小组成员作汇报。最后,教师在评价时要讲究评价策略,强调整体的进步,做到指导与激励相结合。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标准,鼓励小组成员共同进步。对策4:要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中的作用

教师在小组合作中的作用可以体现在:组织、倾听、挑战、帮助、捕捉资源、激励和评价、引发质疑、总结和引起反思等方面。营造小组合作的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和心理环境),组织小组活动的进行;认真倾听小组中学生的发言,了解学生小组合作的情况和不同学生的思考状况;适当提出一些问题,挑战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帮助学生们了解小组合作的任务,在学生思路受阻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在观察学生中捕捉资源,保证全班交流中不同观点的碰撞和启发;鼓励学生们以小组的名义表达小组的成果,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组织不同小组进行合理的质疑,使全班同学学会从别的小组的发言中获益;对小组合作和交流的结果给予总结,明晰重要的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反思。

这样,在今天的教育改革大潮中,教师才能不迷失自己,学生才能不放纵自己。构建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和谐教学关系。

篇2:浅谈合作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平时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对于如何处理好教师的讲述与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我认为教师的讲述与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之间关系应该是共生共存、相辅相成。

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不是就要排斥教师的讲授呢?在有些教师的课堂上,为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历史教师很少“讲”,甚至是一堂课都不开口说几句话,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教师却似乎成为一位旁观者。对这一点我心有存疑,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评价讲授式的教学方式,既要反对“满堂灌”,又要改变当前那种因追逐“时尚”而完全排斥教师讲授的现象。当然老师的讲授新课不等于满堂灌与死记硬背,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并不是取消讲授。新课改并不是完全摒弃讲授法的合理运用,知识传授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讲授法永远是一种必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中教师精彩的描绘、缜密的分析论证、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以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学习。新课改要求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教学过程,主要应该看教师的角色和讲授内容上的转变,即教师的角色由主角变成引导者,讲授的内容由灌输生硬的结果变成注重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过程。

所以说在任何一个教师的历史教学中,在任何一节成功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里,老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都是共生共存、相辅相成,不可能只有其中一方面而毫无另外的一方面的踪影,真正处理好二方面之间的关系,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才是最重要的

篇3:浅谈合作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 这一活动的共同目标就是完成教学任务。这教与学连接成一个整体, 教主导着学, 学离不开教;教是为了学, 而且要依靠学;学需要教的指导, 而且必须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辩证统一, 是教学过程的重要规律之一。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发一目标把挥的组织、引导、督促作用的, 是“导学”。教师为主导的提法, 是针对教师的性能和在整个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而提出的。它强调了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和认识的提高所起的主要指导和促进作用。“以教师为主导”的提法强调了教师在教学双向活动中作为教这一层面上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 自主选择任课教师, 自己选择上课时间。上课突出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 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

传统职业教育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两者有各自的目标和任务, 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由不同的教师分别进行, 这是一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离的组织形式。这样的教学有许多弊端。随着科学的发展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需要改革, 以便适应现代形式的发展。我校开展了“一体化”教学。

所谓“一体化”教学理论, 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服务、科技开发等内容结合起来, 在实践中教理论, 在运用中学技术。其含义包括:教学目标“一体化”、教学内容“一体化”、教学时空“一体化”和师资“一体化”。

1“一体化”教学理念的运用

1.1 变封闭教学为开放教学

随着现代化生产的发展, 教育与生产联系日趋密切, 企业间的竞争, 更主要地依赖技术工人生产出高质量产品, 这需要职业学校培养出高质量人才。而职业学校为了实现办学宗旨, 也需要对口的企业为其提供改善办学条件的经验、设备和先进技术等。校企联合, 确定培养人才方案, 走出校门, 结合生产实际组织教学, 聘用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教师, 安排教师定期到生产一线工作等措施, 能有效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一体化”教学理念需要通过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办学模式, 才能最终实现和贯彻。

1.2 教学和生产、科研相结合

教学和生产、科研相结合, 是指三者内容上的结合和一致性, 生产中用什么, 教学中就教什么, 教师就钻研什么。职业教育中教学、生产和科研三者相辅相成, 不可割裂, 不可偏废。其中, 教学为生产和科研奠定理论基础, 创造了有利条件;生产包括产品制造和技术服务, 它不断对教学提出新的要求, 为科研提供新课题;科研包括科学发现和学习最新知识技术, 它为教学充实新内容, 为生产开辟新途径。

教学内容和生产结合, 能保持学用一致, 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学生在生产现场的实践, 能够弥补教学的不足。如果再结合科研, 则能保证教学内容和生产技术的先进性, 培养出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 也能使生产不断扩大。

职业学校的教学、生产和科研相结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教学管理中的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的教学相统一;二是在教学内容中渗透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三是在教学方式上建立实训中心、教学工厂;四是教学过程中由教室向生产现场、由校内向校外延伸;五是在教学效果上通过嫁接、转化、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 培养出一大批能熟练应用新技术、新工艺, 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

1.3 建设一支“一体化”的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一体化”的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这是由职业教育的性质和培养目标决定的。我国职业学校教师来源有两个主要渠道:一是应届高校毕业生, 包括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普通师范大学、综合大学、高职院校等;二是社会招聘, 包括各种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等, 他们取得教师资格以后, 以专职或兼职形式担任教育教学工作。职业学校应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进行培训, 缺什么补什么。职业教育是一种与社会密切联系的教育形式, 职业学校教师走向社会, 接触生产实际才能了解生产技术的变化, 更新教学内容。因此, 职业学校应建立非文化课教师定期到生产一线锻炼和理论学习的制度, 为教师接触生产实际和了解科技进步的发展动向创造条件。

行为导向教学是一种职业教育教学理念, 它以追求学生的行为改变为教学目标, 通过师生的交流和活动, 在真实的工作场景环境中, 使学生形成符合生产需要的行为规范。

2 行为导向教学的特点

2.1 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 在教学过程中他们是认识的主体, 外界的影响、教学的内容, 都要经过他们自身的判断、选择、吸纳, 才能发挥作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表现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讲解, 行为导向教学中则表现在准备教学情景、营造学习气氛、组织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2.2 以改变学生行为为目标

行为是人的思想、能力的外在表现, 职业教育教学要使学生形成现实生产能力, 教学效果要依靠学生外显的行为来检验。

2.3 以实践任务为内容

行为导向教学以学习直接经验为主, 它选择生产实践中的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 围绕学生的生产实践过程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 突出实用性和职业针对性。脱离生产实践中的工作任务, 就不可能使学生形成适合生产需要的行为。

2.4 以活动为方法

传统教学以教师讲解学生听讲为主要方法, 它对传授知识理解原理等教学理念是有效的, 但以改变学生行为为目标的教学, 仅靠这种方法不能完成, 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 在活动中训练和改变行为。

21世纪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是国际化、全球化, 主要标志是教师与学生的国际交流更加频繁, 对正在走向信息化、知识化社会的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来讲, 在前进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借鉴国际的先进教育方法和手段, 以适应频繁的国际交往、广泛的国际合作。同时, 我国中等职业技术院校还应加强与社会各界密切合作, 通过与企业、工厂、公司等单位合作, 有效地把学校科研与企业密切联系起来, 将学校的科学技术和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直接为社会经济服务, 以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还可通过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习, 吸取其他中等职业院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知识的传授、教学方法等, 有选择性地为我所用。S

篇4:浅谈合作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基础教育改革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不仅要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结合自己多年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交流的经验,以及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我认为:课堂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收益,关键取决于教师与学生的合作。

一、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来自于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经验与体会,对同一个问题的解决,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及见解,教师要为这些不同提供表达的机会,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小组合作学习是个很好的形式。一个问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思维活跃的学生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学生,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快乐的,是幸福的,而且在小组这种宽松氛围下大家的参与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不同的人会获得不同的发展。“新课改”认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从客观上肯定人的差异性,而且每个人学习的能力不同,只要学生已经尽力,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就是教学的成功。分层教学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能力、知识水平、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小组,然后这些小组之间通过讨论、争论、合作、辩论等方式促进各自之间在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分层教学承认学生差异,勇敢面对这些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和知识层次,按需实施课堂教学,比如把班里学生根据数学成绩分成1、2、3、4级。但无论怎么做,我们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不能变。例如:教学目标分层、课堂教学分层、练习与作业分层等。另外要善于运用积极的鼓励和评价,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信,树立学习的信心,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二、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只有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才能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够自动自发地去学习数学。在课堂教学中我会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你们是课堂的主人,数学是你们的,你们是数学的主人。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你们是这节课的主人。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到学生中间去,去帮助他们;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能力。培养自学能力有很多途径,但重点还是在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从心底具备了学习数学的内在驱动力,让学生学会研究数学问题,由苦学变为乐学,由被动变为主动,这也正好契合了“新课改”中“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我会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或者与其他同学共同讨论解决方法。比如学习圆的公切线知识时,题目为:如果两个圆的一条外公切线长为10,另一条外公切线长为3a+1,问a是多少?我会提示学生有没有相等的条件,可不可以转换为方程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

三、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制约课堂气氛的要素很多,有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但是其中最关键的还是教师。构建良好课堂气氛的各种要素,只有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才有可能整合为良好的课堂气氛,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教师在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过程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任何学习过程都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学生学习的表现与效果截然不同。当学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时,学习情绪高涨,专心致志,课堂气氛热烈而愉悦。为此,教师应注意:(1)把微笑带进课堂——以情感情。微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爱的微笑可以征服学生的心灵。 教师亲切的教态、爱抚的目光和鼓励的言语,能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融洽的合作气氛,使学生形成和保持积极主动的良好学习心态。(2)把成功带给学生——因材施教。教育心理学认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种种诱因或手段,成就动机则是普遍的、有效的一种,它应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动机。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不同的收获,既提出共同要求,也提出个别要求。

四、加强趣味教学。趣味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途径,主要是教学中将知识点运用有趣的例子、问题、比喻、故事等等相联系讲授,包括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好奇心理、逆反心理等都可以利用,其目的在于寓教于乐、学趣并重,让知识生动形象、和谐温情的氛围下灌输进学生的大脑。比如在求不等式组的解集时,可以以顺口溜的形式说出解集,“大大取大,小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大大小小题无解”。在讲勾股定理时,还可以通过先为同学们讲解一些关于这个定理的一些历史故事,如勾股定理在外国被称为“百牛定理”,原因是因为毕达哥拉斯发现了这个定理后,即斩了百头牛作庆祝。通过类似的例子,让学生摆脱过去学习知识机械记忆的模式,而认为知识很有意思,有趣,这样他才能真正的愿意去学习,教师也才能获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篇5:浅谈合作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从广义上看,教师与教育这是同一语;从狭义上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而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另一主体。没有学生,教育活动无从谈起教师也不能称其为教师。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一直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毫无疑问,这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而教学本身就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又是学生的一个“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继而教师再指导学生自学、讨论、实践等等。以此来让学生学到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思维。这样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师主体,学生主导的必要性

在教学史,如何处理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教学本质上是特殊的认识活动,即教师教学生认识的活动。教学作为一种个体认识,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挥着主体性。没有学生这一主体,教学活动就既无存在的意义,也不可能现实存在。但教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体现一定的社会价值,存在着复杂度规律性联系。学生作为培养的对象,作为成长中的、未完成的主体,既不可能自觉实现社会要求,又难以按教学的规律去活动,因此,教学活动需要有专门的教师来设计和组织,以便实现社会价值、合乎教学规律。这就是说,教学必须由教师来领导。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就是从教学活动的意义上来说的,他决定了教学的方向、方法、内容和形式。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从教学认识的意义上说的。因此,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只能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二、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间接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只有教师主导,教学认识的快速、高效性才有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使学生较好的完成认识主体的作用,并使主体性不断提高,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只有认识到学生是教学认识的主体,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发挥教学应有的功能。教学中应该防止忽视学生主体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是这两种偏向的典型表征。虽然这两种偏向已成历史,对其评价也已成定论,但在现代教学理论中,师生关系依然是一个争论的话题。而在教学实践中,师生关系也一直没有完全处理好,常常出现各种偏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是各种各样具体师生关系之理论抽象和概括,任何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的做法都是不适当的、应予纠正。

三、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学生和教师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人,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教的过程要顺应学生学的过程,教师教的效果要体现为学生学的效果。这些是现代课堂教学中应有的理念。

1.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

在新课改理念下,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学习,独立学习,成为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个体,这是新课改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就要做到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1.1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过去的语文课,学生常常是被老师提出的一连串的问题牵着鼻子走,完全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岂不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常常由疑问开始。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把课前预习中自己存在的问题提出来,或者把自己课堂上尚不懂的问题提出来,我想同样问题,由教师提还是由学生自己提?效果绝对会不一样,往往是学生提比教师提效果更好。因为,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费了心思、动了脑筋。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1.2让学生自已解决问题;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关键还在于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已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充分动口、动眼、动脑、动手、查字典、写要点、划批注,教师适时设疑激趣,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积极状态。久而久之,不仅能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而且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克服学生的依赖性。

总之,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以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探讨而得到的,凡是学生能自己发现、讲解、动手、合作、小结的,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获得。当他们一旦碰到困难时,教师在适时给予指导和点拨,这样使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从而养成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有时还可让学生当小老师;事实上,每个班级都有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特别是那些学习拔尖的学生,让他们当小老师,当堂回答或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比教师解答要好。如教学《台阶》一文时,本来教学重点是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确这篇文章讴歌了父亲坚忍不拔和艰苦创业的精神。2.调动学生主体性

2.1学生的主动性是体现其主体性的前提。

2.2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体现其主体性的重要保证。即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明确目标,扎实训练。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主体性教育,必须注重学习主体的能动参与,教师客体的巧妙引导,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等关系问题。要创设情境,促使学生进入乐学的境界。只有学生乐学,我们的教学才能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健康地发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直面素质教育的需要,是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学科的需要,更是目前语文教学,学生大多被动参与,教学效率不高,从而扭转这种局面的迫切需要。

3.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学生为主体,不是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一般说来,教师的认识先于学生、高于学生。而学生心理特点又不同成人,加上本身知识有限,单靠自学是有困难的。因此,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更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3.1在明确教学目标上起主导作用;没有目标的学习是盲目的学习,教师在进行每一课教学时,都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制订合适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上,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把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个性作为重点,而且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切实达成教学目标,起到自己的主导作用。3.2在设计训练技巧上起主导作用;教学是门艺术,新鲜有趣,富有创造力。不同凡响的教学环节,独具匠心的技巧设计,不仅使学生爱学、乐学,而且可以化知识为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训练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把握要领,提高读、说、写的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和运用技巧,教师要抓住训练中的点点滴滴加以归纳、综合、提炼,并在总结中渗透学习的技巧和科学的思维方法。3.3在精讲教学环节中起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抓知识主线,讲课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讲练适度,要彻底摒弃“满堂灌”、“一讲到底”的落后教学方式。努力做到三个精讲——核心问题精讲、思路方法精讲、疑点难点精讲;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讲、讲了也不会的内容不讲、不讲也不会的不讲。有时教师的讲解要在学生有所理解的基础上做些升华性的讲述,以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讲解一定要做到精当、简捷、明了,其作用多半具有引导性和示范性。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因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不能取消,不能削弱,反而必须加强我们要改善的是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中的缺点和流弊,是要改善它,而不是否定它,削弱它。改善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要在认识上克服片面性,不能将它与学生的主体性对立起来,同时,应当努力提高历史教师的思想和业务素质,以保证其能胜任主导作用,还应当不断研究和改进发挥主导作用的具体形式,不断提高主导作用的水平和功能。

4.摆正教与学的关系

教和学是矛盾关系。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要为学生服务。

篇6:浅谈小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杨美素

内容摘要: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赞科夫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之中及课堂之外师生关系的好坏。亲其师则信其道,亲其生则乐其教。课堂教学中爱与情感是一以贯之、须臾不可或离;同时教育教学推其极致而言,其本旨就在于情感教育。同时,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面对的是儿童,他们不太会判断,也不太会察言观色,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带有任何情绪性,即使自己再生气都必须把对学生的责任放在第一位,所以,小学教育也是一种责任教育。

关键字:师生关系 情感教育 责任教育

教师多重心理角色也决定了教师比别人有着更多的压力:他们既是知识文化的传授者、传承者,又是管理者、学习者,还得担当父母的角色、子女的角色。多重心理角色的要求常常使教师左右为难,应接不暇。人们常说:百人百姓百脾气。老师与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老师是成人,他们的思想已经成熟,对问题的认识、态度不是轻易能改变的;学生个性开始显露,他们对周围的人、事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但思想不够成熟,有明显的情绪化倾向,可塑性很强。如果老师与学生有了矛盾,适当适时地处理好,会有利于学生的进步、班级的发展。

一、何为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师生之间的现实关系是不断变化和丰富多样的,师生关系随着主体需要的不同,联系的环节、内容、方式不同、环境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师生关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 师生之间的社会关系是教师作为成人社会的代表与学生作为未成年的社会成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代际关系、政治关系、道德关系、法律关系等。

(二)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关系

师生的教育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和自主发展而结成的教育与被教育、组织与被组织、引导与被引导等主体间关系。

(三)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的的心理关系

师生间的心理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而构成的内在联系。

(四)反映着教育活动独特的伦理矛盾的伦理关系

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构成的道德共同体,各自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履行一定的伦理义务。

二、小学师生关系的特点

小学的教育对象是学龄初期儿童,年龄大约在六七岁至十一二岁之间,处于人生的童年期。童年期是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的年龄阶段。从发展速度上看,童年期是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童年期学生因其身体发展的平稳性和心理发展的无尖锐冲突性的特点,为教育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童年期也是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此阶段师生关系是十分重要的,而其相对于其他阶段的师生关系而言,它又有着自己的特点。

第一,极强的吸收能力。

幼儿进入小学后,师生关系可以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教”与“学”为核心这一层面。与幼儿教师相比,小学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更多的是教学性质的。儿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第二,极强的依赖性。

这一阶段的师生关系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还是一种依附关系,小学生在情感和行为上极大限度地依赖老师。尤其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更强,他们崇拜老师、信任老师、对老师的话一般的时候都是绝对服从。我们在学校里面经常听见小学生说一句话就是:“杨老师说„„”“邓老师说„„”“XX老师说„„”,从这点看出在他们心里老师说的话是非常有权威的,他们非常依赖老师,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小学老师的责任重大,我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影响着学生,我们老师必须为人师表,对学生负责任。从这方面说,小学教育又是一种责任教育。

第三,很强的向师性。

源于对老师的依赖和信任,小学生还没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老师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很大的示范作用。学生都有尊重、崇拜教师,乐意接受教师教导的自然倾向,都希望能得到教师的注意、重视、关怀和鼓励;都希望教师能热情地、认真负责地教好他们,这就是向师性。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向师性更强,他们认为教师都充满智慧,是绝对的权威,是最完美的人。

第四,低中高段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

由于小学阶段历时时间比较长,随着年级的增高和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独立性逐渐增强,对老师的依赖会逐渐减弱。从亲密度来说,师生关系亲密度在一二年级表现得比较好,但是四年级以后师生关系趋于淡漠。从合作性方面来说,低年级的儿童更乐于与教师合作,甚至把能与教师合作看作是一种奖赏,但是随着年级的提高,儿童越来越把与教师的合作行为建立在对老师、对任务的认识的基础上,虽然大多数同学仍愿意与教师合作去完成任务,但与低年级相比,那份高兴劲会降低很多。从主动性方面来说,低年级的学生倾向于与老师交往,且儿童本身具有活泼性、冲动性、模仿性和表现欲的特点,他们希望也很高兴与教师交往,并期望从老师那里获得比其他同学更多的爱、关注和肯定。而随着年级的升高,与教师交往的主动性会降低。

三、怎样处理好师生关系

第一、教师要勇于向学生道歉

在学生面前,老师也会犯错,特别是比较忙的那段时间,经常会忙昏了头,上课时偶尔也会把字写错,学生也跟着写错了,等反应过来或者某个学生提出来时才去改,这时老师主动说声“对不起,我忙昏头了!”学生更改作业时会少一些怨气。有时候,因为学生作业太乱或者有学生调皮捣蛋,偶尔也会骂错学生,对于小学生,大多数被老师骂错的学生在老师面前都不敢出声,但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想法,他们或是在心里恨老师,开始不尊重老师,或是认为老师居然这样看待自己而因此失去努力向上的干劲。老师往往骂到中间部分或者已经骂完了,才发现自己骂错了人,这时候,有一些老师会出于面子问题而选择什么也不说地停止了训话,这种做法我认为你是很不妥的,虽然小学生在老师面前什么也不敢说,但并不代表学生们不会在后面议论老师、表示不满,这样做,不仅会伤害到那个被骂的学生,而且会降低老师在学生们心目中的威信和形象,对师生关系是极其不利的。我认为最好的补救办法是:发现自己骂错了学生时,应当及时改正过来,告诉那个真正犯错的学生你的这种做法不对,老师不能容忍你这么做,换做家长也不能容忍你这样做,接着向刚才错骂的那个学生道歉,并借此机会给全班同学上一课,用自己的实践告诉孩子们应该知错就改、主动道歉,老师都可以这么做,那你们更应该这样做了。另外,告诉那个真正犯错的学生,当你发现你的同学、你的好友为你背黑锅时,应当讲义气一点,应当勇敢一点,主动站出来承认自己的错误。

第二、敞开胸怀,宽容地对待学生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一个人都有缺点,都有犯错误的时候。面对学生所犯的错误,我们要严格教育,让学生懂得那样做确实不对,以后自己不能这么做了。但更重要的还是要有一颗宽容的心,一个敞开的胸怀等待着学生回到正轨上来,当犯错的学生有了一点进步时,应当及时表扬与肯定,必要时可以呼吁大家学习一下他及时改正错误的精神,给他加加油。让消沉在错误中、被责备与自责的低落情绪中的学生看到阳光的存在,看到只要自己向好发展,老师同学依旧会像以前一样接纳他,喜欢他。

第三、老师要学会做学生的朋友

作为一名教师不要总是高高在上,要学会和学生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和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实际上,对于新生事物,学生的接受能力可能比你更强。在工作中,要时刻关注全体学生的思想变化,注重培养老师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他们能接受的方式与他们交朋友。比如:课余时跟他们吹吹牛,跳跳绳,带着他们玩玩游戏,用他们喜欢的方言跟他们进行交流,学他们的好朋友一样称呼他们的小名,拉着他们到校园里进行疯狂拍照,闲余时把自己快乐的照片拿出来和他们一起分享,给他们讲讲老师读书时的故事等,都是拉近师生距离的不错方式。

在亲近学生的过程中,我努力展现自身广博的文化与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对我既亲近又崇拜,认为我是值得信赖的老师,能把我当作好朋友,从而树立起了老师崇高的威望。使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教师要懂得缩小与学生思想上的差距

很多老师常常把学生的很多新奇的观念认为是标新立异,总是用自己的思考方式去要求他们,他们肯定无法接受。想要与他们作朋友,就得认同他们的认知世界,否则,他们就会排斥你。只有学会缩小与学生的差距,学生才会接受你,把你当朋友,真心的与你交流,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效果。

第五、了解学生情况,避免误会学生

在我们做学生的年代,学生的所做所为都要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办,而今天我们仍以这个标准要求学生肯定不行。因此当学生有自己的主动行为的时候,我们不要轻而易举的就去按照自己的标准来判定他是在犯错,听听他怎么说,还要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弄清事情的原委以后再来作出符合实际的判定。

第六、尊重学生的人格,给学生留一份面子

我们的学生是21世纪的新人,他们这一代人,在家多是独生子女,即使不是独生子女,在家的兄弟姐妹也不多,在加上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他们在家想要什么有什么,从小就是掌上明珠,大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因此,老师尊重学生的人格,给学生留一份面子尤为重要。

为了防止学生走极端,老师应该做到不管是上课的时候,还是在处理学生的问题的时候,说的话,做的事,都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留一份面子给学生。这个学期我就遇到一例,男生与女生坐在一起,女生的钱丢了10元,恰好看见男生拿着9.5元,班上没有同学捡到过10元钱,每个人都说自己没有拿过那10元钱,我问那个男生他的钱从哪里来的,他说是妈妈给的,我接着问他妈妈给了他多少,他说10元,那给姐姐了几元?他说也是10元。下课的时候我单独问了他的姐姐,妈妈给了她多少钱,他姐姐说她只得了5.5元,第二节课,我又问他妈妈给了他多少钱,他说是20元,他说姐姐的被他用了,我问他还剩多少,他说没有了,而且那两天他经常不是没有语文作业本就是没有数学作业本,我问他为什么不买一点作业本,他没有说话。可见,他的话漏洞百出,而且平时他是一个喜欢哭鼻子又会撒点小谎的孩子,以我对他家的了解,他不住校,他姐姐住校,他姐姐只得5.5元的零花钱,妈妈不会给他那么多的,我想那10元钱应该是他拿了,但是因为没有学生看见,他也没有承认,他又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所以我也没有说钱可能是他拿的,我还安慰那个丢钱的女生,既然他说他没有拿过,也没有同学看见他拿,我们就不能随便说钱是他拿的,只能说自己放钱太粗心了,没有放在安全的地方。我还提醒了全班同学贵重东西和钱不能随便放在桌空里面或者文具盒上,还问了全班同学有没有看见其他同学进过我们班教室,提醒全班同学如果是本班同学拿的就自觉地改正错误,其实老师一看监控录像就知道是谁了(其实我们学校是没有摄像头的,只有电脑,天真的学生不知道学校没有摄像头,只是我的一个善意的谎言),老师会暗中观察他有没有主动改正错误,若他不知悔改,那老师就不会客气,在队会上公布这个事情,还要严惩不贷。第二天,扫地的同学捡到了10元钱。这样既给学生留足了面子,也给喜欢拿别人东西的同学来一个下马威。

对于那些偶尔犯错的学生,如果他的心理素质差,一次的打击,一次的面子损失就可能使他们产生更加严重的逆反心理或者对学习失去信心,可能使学生走上后退的道路。而有一些学生的脸皮很厚,如果你是在真正掌握情况的情形之下,可以用最打击的语言来让他记住你。难就难在怎样去区别和真正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这也是老师平常特别要注意观察了解的。

参考文献:

1.《“事”说师生关系》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一版 严育洪主编;

2.《教育我们还能做什么》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第一版 严育洪主编;

3.《中国教育问道》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 王晓燕 谢云挺主编;

4.《师道实话》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陈桂生主编; 5.《教育学基础》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全国十二所大学联合编写;

篇7:浅谈教师素质与作文教学的关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写作水平的高低衡量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但是,多少年来,不少教师作文教学成效甚微,其重要原因之一是语文教师的文学素质低下。

一、 语文教师缺乏文学素质。

大家都知道,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观察思考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审题立意能力、谋篇布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我修改能力。各种能力又互相渗透,不可分割,在写作过程中综合地起作用。因此,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语言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然而,不幸的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语文教师并不具备这些能力。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自己的作文连起码的“文从字顺”都勉为其难,其作文教学能力就可想而知了。即使是长期担任语文教学的中学教师,其作文能力也未必强出学生多少,更谈不上作文的文学性要求。如此,“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自然难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学修养。不仅要通晓各种文学作品的创作规律和方法,而且还要懂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去指导创作。其次,语文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还要敢于写作,善于写作。不热爱文学的语文教师是不合格的语文教师;没有发表过文学作品的语文教师是不合格的语文教师。叶圣陶曾经说过:“唯有老师善读善写,乃能引导学生渐近于善读善写。苟不然者,学生终或至于善读善写,断非教师之功。”而且叶老先生就是在一边教书之中,一边发表了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为我们后辈语文教师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教师教学生作文,如果只动口,不动手,不率先垂范,“下水”实践,就不会积累写作经验,不能体会写作的甘苦,其作文教学必然苍白无力。

二、 语文教师认识偏颇。

有部分语文教师虽然具备一定的文学素质,但在教学活动中由于认识片面,教法失当,也制约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其一,由于多年受应试教学的影响,有关部门对教师的考评考核以升学率和分数为重,一部分语文教师也忽略了作文教学的重要

篇8:浅谈合作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1.教师作为教育的主要承担者, 在建立和维护师生关系上起着主导作用, 教师应该在推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承担主要责任。在影响师生和谐的诸因素中, 教师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

(1) 教师对教育和教学的关系没有足够的认识。割裂了教育和教学的关系就会造成师生不和谐的关系。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某些技能掌握上能有所把握, 这一过程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完成某一过程, 而在于第一能使学生享受到这一过程, 第二使学生能够把学的技能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而教育就是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 即教学的目的就是教育。在教学中, 割裂教育和教学关系首先表现在教学不带有情感或者投入的教少, 使学生或者教师没有从中体验到乐趣;其次, 教师的努力基本上放在学生对技能的掌握上, 没有关心学生长时间的发展需要。

(2) 教师对传统的师生关系的局限性没有足够认识。传统教学片面强调教师的教, 形成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关系。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 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 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 教师就是知识宝库, 是活的教科书, 是有学问的人, 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 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 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就是:我讲, 你听;我问, 你答;我写, 你抄;我给, 你收。不是教师的教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学, 而是学生的学服从、服务于教师的教。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丧失了, 教师也不是教学的主导者, 而是扮演了教学活动的主宰者的角色;二是以教为基础, 先教后学。这一观念更是根深蒂固, 它源于我国封建教育中的师法和家法, 学生只能跟随教师学, 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 教了再学, 教多少学多少, 怎么教怎么学, 不教学。“教与学”本末倒置、越俎代庖的种种片面性, 导致学生亦步亦趋、囫囵吞枣, 最后摧毁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这种教学关系中, 教支配、控制学, 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 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 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 教也走向了其反面, 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 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这种以教为本位的教学关系, 完全把学生定位在依赖性层面上, 低估、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 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 这是传统教学不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3) 教师对怎样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没有足够重视。我们要建立的既然是人际关系, 而且人际关系是以心灵互通为基础的一种结果, 并且教学的目的是“教育”, 而“教育”如上文所述, 是与价值生成有关的, 是心灵层面的事情, 那么, 我们就可以断言, 教师要想搞好人际关系, 就必须在平常的教学行为当中凸显以人为本的精神。这也就意味着建立和完善和谐的师生关系, 其实并不需要我们的教师比以前多做什么, 只要要求我们的教师不管做什么、说什么, 都要充分尊重和信任自己学生的动手能力。卢梭曾经说过, 教学必须让我们学会做到, 他会了的东西, 不是由于你告诉了他, 而是由于他自己的实践和对问题的不断理解。作为教者, 我们不要要求教他这样或那样, 而是让他自己去发现和学会思考那些学问, 并最终解决问题。你一旦在他心目中用权威代替了他的理智, 那么受教育的人就不会再运用他的理智了, 他将为别人的讲解所左右, 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力。所以, 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思维必须转变, 由原来的“教师替学生决定”变成教师为学生服务, 由原来的为自己考虑变成为学生考虑, 即教师需要积极努力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另外, 就是组织教学等方面的工作, 如维护课堂秩序等。只有教师做到了这些, 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并配合教师建立和完善和谐的师生关系, 对教师和学生而言, 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来自学生的在教学中影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因素主要有如下三点:

(1) 学生的个体因素。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 由于同龄人与家庭内部缺乏交往, 集体意识较淡薄。有的学生不愿与人为友, 往往不合群, 将自己封闭起来, 也有的学生也有特别的嗜好, 不愿接纳别人或被别人接纳, 从而产生在教学中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往障碍。

(2) 学生心理因素。有些学生尤其是一些女生怕上体育课, 对一些运动项目心中存有厌烦和恐惧情绪, 如太极拳、足球、双杠等, 从而产生逃避心理。如果教师不能发现或提供及时的、适当的帮助, 就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感, 认为教师不理解、不关心自己, 从而将自己封闭起来, 不愿与教师交流。由此可见, 教师在教学生过程中的态度同样也会引起学生一系列的心理反应。

(3) 学生的逆反心理。教材单一、教法单调、内容枯燥乏味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如果教师只是死板地规定教学内容, 一味地要求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却不更多地注意对学生进行诱导和启发, 不善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 势必阻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进而导致学生厌烦的逆反心理。

二、克服不和谐的因素,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教师从自身出发克服不和谐因素, 首先, 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笔者认为, 和谐的师生关系包括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在交互活动中的民主、在相处的氛围上的和谐。只有师生心理相容, 心灵互相接纳, 才能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 每一位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观念, 从“师道尊严”的权威中解脱出来, 走进学生学习的天地, 学会从学生角度来思考问题, 从教学的指挥者转变为参与者, 从决定学生应该学什么、怎样学的主宰关系转变为与学生合作学习的伙伴关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不但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更要转变教学观念, 创新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与教师交流合作、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 教师运用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的教学方法, 这是建立和完善和谐师生关系的核心。教师要从思想上去重视学生, 从行动上去研究学生。不研究, 不探索, 不利于教学方法的改进,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尽量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有利于学生参与的各种学习氛围, 使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能一起参与到学习中来, 从而形成一种在自学、自问、自练、自答基础上的相互帮助、相互矫正, 从而达到共同提高教学效果的良好的学习合作环境。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同样需要学生从自身出发克服不和谐因素。毋庸讳言, 大部分学生对师生关系之中的平等问题有严重的误解, 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完全平等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平等, 准确地说, 是人格上的平等。而不平等则是师生关系中的主流, 比如学识上的不平等、角色上的不平等、权威上的不平等、人生阅历上的不平等, 以及其他许多方面的不平等。由于对师生关系中平等问题的误解, 导致大学里许多不正常现象的出现, 比如在路上碰到老师而不去叫一声老师, 老师为你解答完问题也不去说一声谢谢, 课堂上随意聊天睡觉吃喝, 上课迟到不打招呼擅自闯入教室, 旷课的时候根本就不和上课的老师打声招呼, 由于师生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可回避的不平等, 学生应该在任何时候都要对老师抱有尊敬和敬畏的心态, 即对老师所拥有的各种学术和人生经验的尊敬和敬畏。这种尊敬和敬畏并不排除师生之间的人格上的平等, 相反, 则会很好地调节师生之间的关系, 让师生关系回归它应有的内涵, 而不是对平等二字的曲解。

学生还要对教师怀有感恩之心。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 只有学会感恩, 我们才能明确责任;只有学会感恩, 我们才能体味真情;只有学会感恩, 我们才能感受幸福, 享受生活。然而, 现在的孩子大都缺乏感恩意识。“亲其师, 信其道”。在教学中我们都能感受到, 学生因为喜欢某位教师而喜欢某个学科, 并且学得不亦乐乎。由此可见, 在教学中感恩能提高学生学习和实践的责任心, 这恰恰说明感恩的心在教学中的作用无可代替, 它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必要前提, 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把教师看做最信赖和仰慕的人, 他们喜欢上这种精彩的课, 把它当成一种享受, 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 他们懂得尊重教师就要尊重他们的劳动, 所以他们总会积极配合, 专心听讲, 勤于思考, 努力学习, 对教师所传递的知识信息, 会尽量吸收, 这又提高了学的效果。所以, 如果教师能够和学生建立一种友好合作的关系, 而且共同担负任务和解决问题, 那么, 学生的行为就倾向于维护这种关系, 这样相互间的交往就会促进学习。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中, 学生尊敬、信赖教师, 就比较容易接受教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批评意见, 从而避免由于人际关系而影响学生学习情绪和教师教学态度的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1]张冰, 陈宝玲.高师院校和谐课堂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5) .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4]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129~137.

篇9:浅谈合作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摘要】体育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着教学活动的方向、进度与内容,但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只有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才能保证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一种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和谐统一的关系。

【关键词】体育教学;教师;学生;主导性;主体性

(一)教师的主导性

教师的主导性是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学习进行深入了解,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动机和学习积极性,使师生融洽地、相互配合地去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学生学得越好,学生的主体性越强,就越说明教师了解学生、理解教材,教师的主导性表现越强。教师的主导性表现其一,指导作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知识,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其二,示范作用。示范性是学校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和教师活动的基本特征。教师的示范,具有参照、比对、模仿、准则等意义,所以,教师的示范作用很重要。其三,组织作用。组织课堂教学,才能使学生学有目标、学有内容、学有所获。其四,评价作用。教师的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回应,使学生在各学习与评价中不断调整自己,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佳。

(二)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自我内化的过程。而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其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学生就没有教学过程。学生可以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根据自己的兴趣;根据对自己的升学、提高、发展是否重要等简单的价值判断对教师的主导性作用进行内容性选择。其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能动的参与者和学习实践活动的主体。教育活动中学生要通过自己的主体性集中和组织自己的心去倾听、去理解教师发出的教学信息。按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还能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能独立思考,创造性的进行学习。三,教育活动中学生具有积极的、主观能动性的主体性反映,学生能感受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培育學生的主体意识。

(三)主导性与主体性关系

体育教学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纯粹发现式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虽然进行的是接受学习,但他们是教育信息的能动接受者,他们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通过内化,进行的是有意义的学习,可见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在认识层面上,教师:“闻道、授业在先”、“术业有专攻”,在伦理层面上:教师尽管是国家伟大道德观念的发言人,但在人格上同学生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学生有权要求教师尊重自己的人格,平等相处,也有自主、独立、创造性地学习和生活的正当权利[1]。

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学习主体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关系,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才能保障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实现。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在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和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学生通过主体体验所获得的内容。所以,体育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是一种相辅相成的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和谐统一的关系。

一、体育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

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表现在怎么教。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学生的学需要教师的教,需要教师正确的指导、正确的教;教师的主导性表现在有意的启发上体育教师将那些基本动作传授给学生后,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不断的理解。教师再积极的引导、端正学生正确的学习目标。教师应该再学生掌握了基本技术原理上,积极引导,提出问题,指出新知识点,扩大学生们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教师的主导性表现在鼓励上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自己所处位置,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的动作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和教学效果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

体育教学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一,学生要树立自我主体意识。真正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觉识、自我发展和自我素质提高的过程。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学生通过老师传递信息获得知识。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其增强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逐步产生自我期望、自我激励,形成积极、稳定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展示创新精神。其二,学生要强化学习参与意识。要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独立性、创造性,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其三,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懂得怎样做学习的主人,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并有不断创新的精神。

学生主体作用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关键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只有教师教学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学生主体性地位才有保证。只有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两个积极性,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结论

1.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应该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根本条件,教师需要学生的学,学生需要教师的教,只有建立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出尊重和热爱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感受,才能真正把学生置于主体的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其主体价值。

2. 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指导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掌握体育锻炼方法,提高运动能力,帮助其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乐于学习并终身受益,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4.体育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或相统一,是随着体育学科的建立出现的自然现象。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技术,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通过强化“教师的主导性”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马浩. 体育教学[J].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3.

[2]毛振明,赖天德等.论体育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关系———兼对“学生是上帝”等说法的质疑[J].中国学校体育,2007,2

篇10:对教师与家长合作关系的探讨

内容摘要:二十世纪知识经济对人的整体素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全面发展,而是以高度的主体性品质(积极主动性、独立自主性、创造性)为核心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加强自我与家长合作的能力,努力建立良好的合作合作,以人为本,开辟教育新渠道,形成现代教育立体模式中必不可少的三维构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方位的健康和谐发展,达到“教师用心,家长关心,学生开心”的三赢局面,建立一个崭新、有序、健康、科学、规范的育人环境。

关 键 词:学生 教师 家长 合作

一、建立教师与家长合作关系的社会意义

所谓合作关系是一种互相渗透性活动。从行为与目的来看,合作行为是教师与家长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中采取补的协调行为,使得彼此能共同创造互利的结果。从过程来看,合作关系肇始於彼此的共识,是一种连续性的异中求同的动态过程。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目前,随着终生学习概念的提出,学校的教育功能也发生了变化,他不再是终结性的教育,信息时代的来临,改变了学生受教育的渠道,电视节目、报刊、光盘已越来越多地成为学生接受信息和知识的主体,其中的不良内容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其次,从学生的生活空间看,家庭活动形式逐步由开放式(庭院型)走向封闭式(单元型),这致使孩子难以广泛体验各种社会关系。所以,家长们在教育中产生了种种困惑,需要正确的引导,而教师在教育中感到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和谐,因而需要改变家庭教育的现状。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与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互相交流教育信息,形成教育合力,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教师与家长在合作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众所周知,良好的教师和家长的关系有助于孩子在家里和学校中更好地生活、学习,能使教师在实践中得到情感上的支持,然而很多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正如美国教育社会学家威拉德・沃纳所指出的“从理想的观点出发,家长和教师在以下两方面享有共同点:都希望事情朝着最有利于孩子的方向发展;但事实上,他们却生活在不信任和敌意的环境中。都希望孩子好,但却是不同的‘好’,所以由此引发的冲突不可避免。” <一>教师与家长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不同

由于教师与家长双方的教育素养水平不同,教育思想与教育方式也不尽一致,因此对学生出现问题的认识不同,理解也不同,使双方产生心理分歧,产生矛盾。

<二>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所抱态度不同

教师和家长的矛盾,常常是由于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困难所造成的。如有的学生发展进度总是不尽如人意,

上一篇:陪伴的力量八年级作文600字下一篇:四川省(2014 级)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通用技术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