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简介

2024-04-25

风格简介(精选6篇)

篇1:风格简介

建筑是文化的符号,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建筑不仅仅是建筑本身,它还是一种承载着厚重文化的底蕴,不同国家的建筑文化和风格体现出不同的生活方式。但如何根据地势。地理位置有机的运用和结合建筑风格,是需要规划大师和开发商共同致力打造——精品楼盘

地中海建筑:

地中海风格建筑,特指欧美地中海北岸沿线的建筑,特别是西班牙、葡萄牙、法国、意大利、希腊这些国家南部沿海地区的住宅,这些地中海沿岸的建筑和当地乡村风格的建筑相结合,产生出诸如法国普罗旺斯、意大利托斯卡纳等经典建筑风格、今天这种建筑风格融入世界各地,逐渐演变成一种豪宅的符号。休闲、浪漫却不乏宁静是地中海建筑的精髓所在。

地中海风格的建筑舍弃浮华的石材,用红瓦白墙营造出与自然合一的朴实质感。建筑外墙的涂料经工匠们一层层、一遍遍的粉刷,颜色就渐渐地沉淀下来;岁月愈久、颜色愈白,味道愈浓,体现了一种传统的手艺精神。

中国今年来在深圳招华〃曦城、天津卡梅尔、深圳香蜜湖一号、深圳中海怡美山庄、武汉南国明珠、上海西郊庄园别墅、杭州戈雅公寓、山海城市经典、广州富力城、东莞中信森林湖、大连万科溪之谷等诸如之类建筑名宅比比皆是

地中海以拥有蔚蓝的海景、拥有淳朴自然的民风而著称。红瓦白墙、高低错落的天际线,干打垒的厚墙、连廊、过厅、铸铁的栏杆,厚重的门窗,简朴的陶土花池,眼里的彩色瓷砖装饰。。。饶有趣味

西班牙建筑:

在地中海上有一个美丽浪漫的民族,他就是西班牙。

西班牙这个让人们以熟悉他:西班牙女郎,斗牛,弗拉门戈的世界瞩目、为之向往的地方。以他举世无双的阿尔罕拉宫、迷人的村庄〃〃〃〃〃〃让我们熟悉他亲近他。以他那阳光、沙滩、圆弧檐口、粗狂的外立面、红瓦,白、米、黄墙带给人们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生活氛围,建筑空间的尺度沉积着平和、悠闲、富裕、美丽、浪漫的生活惬〃〃〃〃〃〃

意大利建筑

意大利建筑风格真正流行于19世纪下半叶,以巴洛克和哥特式建

筑风格为主。建筑在细节上的处理特别细腻精巧,又贴近自然的脉动,使其拥有永远的生命力。其中铁艺是意大利建筑的一大亮点,阳台、窗间都有铸铁花饰,即保持了罗马建筑特点,又升华了建筑作为住宅的韵味感。尖顶、石柱、浮雕〃〃〃〃〃〃彰显着意大利建筑风格古老、雄伟的历史感。

例:广州托斯卡纳、苏州中海半岛华府、深圳茵悦之生、上海新浦江城等

法式建筑风格

北京东方普罗旺斯、北京美林香槟小镇、广州天湖峰境、北京万象新天、深圳城市山谷、广州翡翠绿洲森林半岛、广州塞纳森晴、深圳幸福海岸、东莞中信凯旋城、上海锦绣华城、合肥大溪地

英式建筑风格

北京中海〃安德鲁斯庄园、深圳英郡年华、北京北一街8号

德式建筑风格

深圳金地〃梅陇镇、北京阳光上东、北京万达广场、上海金地〃格林郡、北京卡尔生活馆、成都康郡、上海金地〃格林、天津万科假日风景、上海复地〃北桥城等

北美建筑风格

北京主语城、北京西山美庐、北京提香草堂、北京半山枫林、北京中海〃瓦尔登湖别墅、北京碧海方舟别墅、天津红磡领世郡。广州保利林语山庄、广州帝景山庄等

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北京西钓鱼台嘉园、深圳熙园、上海虹桥中国、广州美林湖畔花园、佛山奥林匹克花园、杭州发展绿城〃翡翠城、深圳西岸官邸、杭州丁香公寓、广州保利林海山庄、青岛盛世景园、南昌康城、武汉巢NEST别墅、成都东麓驿境等

新中式建筑风格

北京观唐别墅、上海九间堂。北京湾、广州云山诗意〃人家、北京乐府〃江南。苏州庭园、苏州天一墅、武汉宝安江南村、北京金碧湖畔、武汉万科〃润园

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广州万科城、上海未来域、深圳云深处别墅、深圳星河世纪大厦、深圳中信红树湾、重庆融科〃蔚城。深圳中海〃月朗苑等

篇2:风格简介

1:风情东南亚

在传统的东南亚家居中,通常以芥末黄,橙色,苹果绿居多,艳丽的色彩会有一种较浓烈的热带风情。千万别吝惜多色彩的运用,多么艳丽的窗帘都不用担心太多浓丽。美丽的热带风情给人的印象犹如一幅幅优美的画卷,美轮美奂的田园上,凤尾竹姿影婆娑,槟榔树亭亭玉立,大青树气宇轩昂。

2:本色美式

美式风格非常重视生活的自然舒适性,重发显现出乡村的朴实风味。布艺是美式风格中非常重要的运用元素,窗帘由于在空间中所占的比例更容易吸引人们的目光,于是本色的棉麻成为主流,将天然感与乡村风格很好的协调;各种繁杂的花卉植物,亮丽的异域风情和鲜活的鸟,虫,鱼图案也备受推崇。美式风格色彩运用大胆豪放,追求强烈的反差效果,或浓重艳丽,或黑白对比。运用抽象的图案以及波形曲线,曲面与直线,平面的组合,取得独特的效果。在保证功能的同时也保证使用者的舒适个性和独特的个性。

3:柔美英式

英式风格的窗帘是优雅的,碎花,条纹,苏格兰格,花纹图案,大花,小花,浓的,淡的,非常生动,仿佛一个英国乡村花园就展现在眼前,每一种都味道十足。在这里柔美是主流,但是很简洁。同时还要注重面部的配色与墙体颜色的呼应关系,装饰性花边的运用,立体而多变。

4:溢彩泰式

爱上泰式风情的一大半人都是被层层叠叠的帐幔所迷倒。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浪漫剧目是无法上演的帐幔似乎并不适宜我们的日常生活。其实要满足我们的浪漫情节只需要稍微的改变一下材料,将我们的视觉放在窗帘装饰上,别样的泰式格调也会一样浪漫。热带,亚热带的花儿格外艳丽,崇尚自然的泰国人也自然把色彩搬回家,饱和的大红色,迷离的浅致大玫瑰红,神秘的艳紫,保暖的金橘色等等浓墨重彩的大胆碰撞让泰式风情格外香艳。个性是融在骨子里的东西,浓郁的泰国风情,让人不仅略微晃悠了一下,好像发生了瞬间的时空交错,让个性淹没在这奢华与气派当中。泰式的流光溢彩,细腻柔滑,独特而繁复精巧的花纹,金光飞射,色彩艳目,满眼都是流动着的波利的洵烂,带着逼人的贵气,难以抗拒这柔曼婉约的泰式风情。细品醇香的浪漫情景,所有的及细节都能够让人感受到无比生活的生活气息

5:典雅中式

中式风格讲究对称,方圆,帘头比较简单,运用了一些拼接的方法和特殊的剪裁。凸显浓郁中国风的图案。同时运用金色和红色作为陪衬,华贵而大气。中式的家居窗帘式样不宜太夸张,要在小巧中凸显精致的设计,而且有种平稳的感觉。6:芬芳乡村

乡村风格的底色并不需要昂贵的材料来体现,鹅软石,粗糙刷墙都可能产生最佳效果,但简单且简陋的材质却强调了装修功夫的精致以及全面的统筹设计,这些近乎苛刻的基础装修不但独立成装饰品,而且与全实木制作,着色较重的乡村风格十分契合。加上乡村家具一般以套系风格购买,基础底色的控制和适度尤其突出。乡村风格的铁艺烛台灯,演绎自然风格的花草等已逐渐成固定市场。花色布艺比较容易搭配和掌握,布艺花店也逐渐推出了很好搭配的碎花图案。在五金方面,那些纯铜,金属制造的产品也在众多的不锈钢产品中异军突起。

7:传奇经典

现代社会人们需要简化自己的生活。颜色拼盘更为纯粹,窗帘的选择对居室的用色将起更大的作用。创造一个私人空间,同时表现出内心的欲望,构建一个可供休息与放送的场所。时尚经典风格的体现不是以任何一种色调呈现,而是通过各种颜色的组合,搭配,调和来实现。

8:时尚新古典

巴洛克时期和以后很长一段时期的王公贵族喜欢用雍容华丽的音乐来装点自己优雅的生活,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然而,我们作为普通人,也希望在自己的生活中拥有他们这样的感觉,于是一个大面积的落地玻璃窗,一个在窗边开辟的阅读空间,一个沙发,一盏地灯,营造充满人性的亲切,在墙角装点,一束鲜花或是一盆绿色植物,将窗外景色引入室内,简单却又不失华丽的贵族气息。

9:简约休闲

如今人们的居家习惯推崇时尚简约,家居设计给人一种淡雅的怀旧与休闲。利用简单柔和的色彩把物与人的自然亲和之感体现到了极致。

10:恬静田园

翻开一个关于田园,梦想和家的故事。现代的都市人,生活的艳丽和生存的竞争,一切都让我们感到疲惫不看。每天我们都在渴望回到家里的那份宁静,抛却所有的烦恼,将自己的压力释放,自然恬静的田园生活让我们走进这样一个舒适,闲散,清雅,淡泊中夹杂着点点滴滴细腻的心境。

11:儿童房

现代社会人们普遍渴望简化自己的生活,颜色拼盘将更为纯粹。窗帘的选择对居室的用色将起更大的决定作用。给孩子创造一个私人的空间,同时表现出内心的灿烂,童真,纯净。构建一个可供孩子休憩与玩乐的场所。

12:客厅

客厅兼具了会客,休闲,娱乐的功能。是除了卧室意外,人们在家中所待时间最长的区域。如今人们对客厅的功效不再简单地要求为接待朋友的来访,与朋友叙事叙旧,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工作之余,放松娱乐。现代人对客厅的要求除了拥有功能至上的原则,更重要的还具有展示自我个性的需求,因此作为最经济实惠的装饰品,窗帘在这个时候被赋予重任。当有客来访时,图开你的家门,独具个性的窗帘成为你炫耀品味的第一资本,这并非仅仅表现在形式,还具有内在的精气神。13:餐厅

选购这些特殊场合的窗帘会受到一定的局限,它必须具有防腐,防水,遮挡视线,易清洗的功能。铝美合金百业帘是厨房和卫生间的最佳选择。许多人不习惯在厨房使用窗帘,其实在高档装饰的厨房安装窗饰产品,除了有使用功能外,还能体现主任的品味与装修档次。

14:卧室

卧室是主人的专属空间,装饰时可以不必有任何的顾虑。卧室是我们释放所有情怀的与情节寄居的地方,所有的欢喜忧愁。起起伏伏都会在其中停留,沉淀。给卧室的温馨,浪感觉会营造适宜的睡眠环境。除了对床品有极高的要求外,窗帘的选择也很关键,它的色彩以及质地都会直接影响到阳光对睡眠的干扰。窗帘的色彩基调也会影响到人的情绪。窗帘制造的温馨气氛会放松人们的申精,将人们带入另外一种舒适的情调中。

15:书房

篇3:风格简介

重要作曲家作品目录简介

赵季平: (1945—) , 出生于甘肃平凉, 原籍河北束鹿。我国著名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西安音乐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音乐作品, 尤其是影视音乐在我国几乎是家喻户晓, 他在影视音乐与民族管弦乐上的创作成就在当今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作品涉及的题材与体裁非常广, 其代表作有:

1.电影配乐作品———《黄土地》、《大阅兵》、《红高粱》、《秦始皇》、《菊豆》、《大话西游》、《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炮打双灯》、《活着》、《倚天屠龙记》、《风月》、《变脸》、《秦颂》、《孔繁森》、《老井》、《心香》、《霸王别姬》、《一声叹息》、《美丽的大脚》、《梅兰芳》、《孔子》、《白鹿原》等。

2.电视剧配乐作品———《大秦腔》、《燕子李三》、《水浒传》、《嫂娘》、《笑傲江湖》、《倚天屠龙记》、《大宅门》、《射雕英雄传》、《乔家大院》、《青衣》、《天下粮仓》、《天龙八部》、《大秦帝国》、《中国往事》、《康熙微服私访记》、《三国》等。

3.管弦乐作品———《第一交响乐》、琵琶协奏曲《祝福》、管子与乐队《丝绸之路幻想曲》、交响叙事诗《霸王别姬》、民族交响组曲《乔家大院》等。

4.民族管弦乐作品———作品《庆典序曲》、《心香》、《古槐寻根》、《和平颂》。

5.舞剧———《大漠孤烟直》、《情天·恨海圆明园》、《长恨歌》。

饶余燕: (1933—2010) 男, 祖籍广东大埔, 成长于上海。是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杰出的作曲家、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复调音乐专家。

代表作:

1.钢琴作品———《引子与赋格》、《引子与赋格——抒情诗》、《长安古乐复调钢琴小曲三首》。

2.重奏曲作品———长号四重奏《召唤》、古筝四重奏《锁风沙》。

3.管弦乐作品——钢琴与管弦乐《秦腔曲牌主题随想曲》、钢琴协奏曲《献给青少年》、古筝与管弦乐协奏曲《骊宫怨》——白居易《长恨歌》读后。

韩兰魁: (1959—) 男, 祖籍河北, 长于甘肃兰州。为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作曲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也是当今中国音乐创作发展史上的重要成员之一。

代表作:

1.钢琴作品———独奏《幻想舞曲》。

2.交响乐作品———交响合唱《绿色的呼唤》、交响合唱《亚欧大陆桥畅想》、交响前奏曲《春讯》、琵琶协奏曲《祁连狂想》、交响音诗《丝路断想》、参与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华夏之根》、参与创作大型民族交响乐《敦煌音画》的两个乐章《月牙泉的故事》和《集市》。

3.舞剧——大型舞诗《凤鸣长安》、《满江红》, 参与创作舞剧《梦回大唐》、乐舞《敦煌韵》。

4.艺术歌曲———《祖国的珍珠与玛瑙》、《蔚蓝色的童年》、《多情的海鸥》, 还曾为《老三届》、《唐山大地震》、《几度菊花香》、《离开军营的日子》、《永不磨灭》、《换个活法》、《黄金驿站》等十几部电影电视剧作曲。

张大龙: (1952—) 男, 生于西安, 祖籍河北。原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 现任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 博士生导师。

代表作:

1.室内乐作品———《渔阳鼙鼓动地来》、琵琶三重奏《堡子梦》、管弦乐序曲《我的母亲》、单簧管协奏曲《遥远的故乡》。

2.大型舞剧———《大围屋》。

3.电影音乐作品———《寡妇村》、《五魁》、《站直了, 别趴下》、《背靠背, 脸对脸》、《山顶上的钟声》、《没事儿偷着乐》、《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别拿自己不当干部》。

4.电视剧音乐作品———《牛玉琴的树》、《关中往事》、《关中女人》、《白求恩》、《和平使命》等。

程大兆: (1949—) 男, 中国著名作曲家, 祖籍山东宁津, 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者, 西安音乐学院特聘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主要作品:

1.交响乐作品———《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第三交响曲》、大型交响乐合唱《长江》、琵琶协奏曲《惠安女》、竹笛协奏曲《陕北四章》。

2.民族管弦乐作品———《老鼠娶亲》、《黄河畅想》、《乐队协奏曲》等30余部。

3.舞剧———《丝道随想》、舞剧《爱德莱丝》。

4.电影音乐作品———《周恩来》、《寡妇村》、《乡民》、《冼星海》、《邓小平》等30余部。

5.电视剧音乐作品———《庄稼汉》、《情满珠江》、《英雄无悔》、《来来往往》、《神禾塬》 (1994年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最佳音乐奖) 、《神探狄人杰》、《苏东坡》等40余部。

张豪夫: (1952—) 男, 祖籍西安, 中国著名作曲家。曾就读于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 1987年远赴欧洲, 现任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作曲教授, 西安音乐学院特聘教授。

代表作:

1.室内乐作品———钢琴独奏曲、《山西民歌变奏曲》、《流水人家》、《信天游》 (为小提琴、大提琴与钢琴) 、《二人台》 (为长笛与钢琴) 、《天上青海》 (为大提琴与钢琴) 、《黄昏》 (为大提琴与钢琴) 、《琴—箫》 (为单簧管/低音单簧管与弦乐四重奏) 、《惜别》 (为二胡与筝) 。

2.交响乐作品———《大地—中国》第一交响大合唱、第一交响乐《圣咏—长安》、《天上青海》为大提琴与交响乐队而作、《大漠长河I》为唢呐与交响乐队而作、《大漠长河II》为唢呐与中乐管弦乐队而作。

陈大明: (1958—) 祖籍江西莲花, 生于甘肃兰州。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著名作曲家、硕士导师。

代表作:

1.交响乐作品———《华夏魂》等六部。

2.管弦乐作品———《香江之春》、《龙台头》。

3.戏曲———大型眉户现代剧《迟开的玫瑰》。

4.艺术歌曲———《黄河恋歌》、《黄河从我身边流过》、《黄昏走来》、《中国放飞精彩》、《沸腾的大地》、《我热恋的中国大地》。

5.影视音乐作品———《拯救少年犯》、《女囚》、《生死相依》、《错爱2·结婚十年》、《关中男人》、《前妻回家》等几十部影视剧作曲, 并为60集长篇电视纪录片《三秦民居》和40集长篇纪录片《三秦纪实》创作了全部音乐。

代表作曲家作品风格特点分析

以赵季平为例, 他生于、长于陕甘大地, 十分熟悉并热爱这片广袤的土地, 这里的民间山歌、号子、小调以及地方戏曲、曲艺音乐等民族民间音乐滋养了其艺术的灵魂, 不断地催生出其音乐创作的激情和灵感。具体来说, 赵季平音乐创作的地域性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直接引用秦声秦腔。这是以陕西地区故事内容作为题材的电影音乐创作中对陕西民间音乐素材借鉴与运用的重要手法之一。例如在影片《黄土地》、《红高粱》中的运用。

2.间接使用“信天游”音乐素材。“信天游”是陕北民歌中极具地域风格的代表性体裁, 其音乐特点是节奏自由、旋律奔放而开阔。《黄土地》这部影视作品中的音乐素材运用了秦声秦腔之外, 主要素材是来源于陕北民歌中的“信天游”, 其凄然、悲壮、刚毅、顿挫的曲调特点和情感意蕴, 这些与《黄土地》影片中的人物性格以及沟壑纵横、黄土漫天的高原景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衬托, 具有相得益彰的效果。

3.借鉴秦地民歌中旋律的骨干音调而加以创新。陕西曲子素材主要起源于陕西民间的民歌、情歌、牧歌、渔歌、民间小调、童谣等。例如:赵季平在《黄土地》中的《女儿歌》听起来就是一首如泣如诉的陕北民歌, 但又不是直接借用, 而是由民歌的骨干旋律音调根据歌词重新创作而成, 久而久之让许多人觉得它就是原生的陕北民歌而来传唱。再如, 在双簧管与乐队《陕南素描三首》中, 其第二首《往事》也采用的是从陕南民歌中发展出来的带有鲜明人文叙事特征的旋律音调。

4.从陕西民间器乐曲中提炼素材。如, 在民族管弦乐《庆典序曲》中, 赵季平采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喜庆大乐为主题, 素材来自于陕北民间唢呐曲牌“小拜门”, 陕北民间唢呐曲牌“背宫调”等。他运用陕西民间音乐中奔放、豪迈甚至是带有浓重乡土气息的旋律音调, 形象地勾勒出一幅普天同庆的音乐场面。

再以饶余燕为例:在饶余燕百余部音乐作品中, 民族管弦乐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在这些作品中, 我们不仅感受到浓郁的陕西地方音乐特色, 加上作者对丰富娴熟的复调技法的综合运用, 不得不使人惊叹!饶余燕作品风格表现在:

1.以西安鼓乐作为创作素材。西安鼓乐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瑰宝之一, 它具有非常丰富多彩的曲牌音乐、复杂多变的曲式结构和独特丰富的调式体系, 饶先生十分青睐鼓乐与唐宋歌舞“大曲”的渊源关系, 因而鼓乐的音韵在其作品中随处可见。例如《音诗——骊山吟》该曲由带散板引子的四个部分组成, 根据诗体结构, 吸取了我国传统套曲特别是唐大曲与西安鼓乐的散、慢、中、快、散的“大曲”结构原则, 在结构上结合了西方奏鸣曲式展开部的创作发展原则。再如, 古筝曲《黄陵随想》、《音诗—雨霖铃》和《骊宫怨》等也都吸取西安鼓乐同名散曲的某些音调为素材进行创作;在《骊宫怨》慢板中的古筝独奏部分, 引用的是与《黄陵随想》中相同的原始素材进行发展。

2.运用秦腔、碗碗腔作为创作素材。例如《引子与赋格———抒情诗》这首钢琴曲直接运用了陕西地方戏曲———碗碗腔的唱腔作为主题进行创作, 饶余燕将陕西民族音乐语言与西洋复调技法完美结合, 形成了别具魅力的个人艺术风格。

本文以这两位作曲家为例, 抛砖引玉地简单陈述了陕西当代重要作曲家在创作中对于地域性民间音乐素材的运用, 尤其是对陕西民间音乐题材内容、音乐语言、曲式旋律、唱腔风格与技法的借鉴和引用。从其音乐风格的角度来看, 他们的作品非常善于通过浓厚的民族风格、真挚的情感体验、鲜明的个性特征以及奇特的音响色彩等角度的发展, 打动甚至是震撼不同民族、不同种族和不同肤色的影视观众, 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摘要:当代陕西作曲家在我国音乐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些著名作曲家的创作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裁形式多样, 其中关于创作素材的风格将涉及到大量的西北地域性民族民间音乐, 因此很有必要对这些作曲家及其重要作品进行梳理, 并对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以及作品进行分析介绍。

关键词:陕西当代作曲家,作品目录,陕西,地域风格,民间音乐素材

参考文献

[1]龚佩燕.陕西民间音乐素材在赵季平音乐作品中的应用研究[J].音乐大观, 2013, 12.

[2]马波.赵季平电影音乐创作论 (上) [J].交响, 2005, 3.

篇4:风格简介

摘 要: 英汉两种语言在企业简介风格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以苏南地区企业简介为例,分析了由于忽视语言和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一些问题,并且寻求解决办法。

关键词: 苏南地区企业 英汉语简介 风格差异 英译

一、引言

苏南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占据地理优势,地方企业的外贸活动,在国家开放政策的激励下非常活跃,逐渐把中国的企业品牌推向世界。为在国际上树立优秀的企业品牌形象,很多苏南地区企业纷纷建立自己的英文网站或者设计自己企业的英文简介。由于缺乏对英汉语言和文化差异性的认识,企业的英文简介往往词不达意,颇为生硬,甚至能产生误会,对树立企业在世界上的良好形象不利。

根据英国纽马克对文本的功能分类,企业对外简介属于第三类文本,即“呼唤型文本”。此类文本的核心是读者,因而作者的身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信息的传递效果和读者的情感呼应,即读者效应,以唤起他们去行动,去思考,去感受[1]。因此,企业对外宣传时必须从外商及外国消费者的语言习惯和理解能力出发,用他们所能接受的语言表达形式,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宣传的预期效果。企业在翻译对外宣传资料时,应该在忠实原文大意的基础上打破汉语的语言框架,可对原文的词汇、逻辑和结构等做出适当的改进,从而增强译文的可读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译者必须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在企业简介风格上的差异。

二、英汉语言在企业简介表达风格上的差异

语言源于文化,而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语言来传播。作为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不可避免地带有不同的文化痕迹[2]。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英汉语言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包括词语搭配上的差异,句型结构上的差异,写作风格上的差异。前两种差异是最基本的语法类别差异,所以不再做具体阐述。在探究企业对外简介英译方面,第三种差异无疑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内容。这种差异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英语简介信息明确;汉语简介行文公式化,四言八字的口号居多。第二,英语简介用词客观通俗;汉语简介带有八股之风,夸张炫耀性词汇偏多。第三,英语简介逻辑条理清晰,并且易于记忆;汉语简介在篇章布局方面讲究起承转合,结构比较复杂[3]。第四,英语简介在表达方式上直截了当,毫无冗余成分;汉语简介为了达到宣传效果,有时会多次重复相同信息。

三、苏南地区企业简介英汉风格差异性实例分析

以苏南企业的明基集团为例,分析如何将双语简介表达风格上的差异意识应用于对外宣传资料英译。

(一)化“虚”为实,准确提取信息。

例1:Ben Q是享誉世界的创新科技领导者,以“数字时尚网络产品”为核心发展概念,致力于实现“传达资讯生活真善美”的企业愿景。

译文:Ben Q is a world-leading human technology and solutions provider driven by the corporate vision of “Bringing Enjoyment ‘N’ Quality to Life” to elevate and enrich the aspects of life that matter most to people today – lifestyle, business, health care and education.

分析:汉语总是喜欢用大段的评述性话语,四字八字等响亮的口号,但是翻译成英语时,必须用最通俗简练的语言,在易于读者理解的基础上传达出原文的含义,从而达到宣传效果。译者在对整篇文章了解的基础上,准确提取原文所要表达的信息,然后将其转化为英语惯用的简洁词汇。这样的译文效果很好。

(二)化繁为简,去掉重复冗余部分。

例2:身为数字融合的时代先锋,Ben Q 以“享受快乐科技”为独特的品牌定位。这一思想融入我们每一项领先产业的技术和屡获殊荣的产品之中,是我们进行产品开发、建构业务模式、发展伙伴关系与企业文化的基本宗旨。

译文:The spirit, as the very existence in our leading technologies, underlies our product development, business model, partnerships and corporate culture.

例3:我们正运用不断创新的产品、技术和服务,来打造更自由、更富生产力、更简单易用,也更充满乐趣的使用体验,以帮助人们不断提升生活品质与生活品位。我们深信,透过持续不断地努力,未来将变得更棒、更美好!

译文:Set apart by the unique philosophy of “Because it matters”, Ben Q is committed to empower people today to live happier and healthier through innovation-fueled products, services and solutions in a more productive, easier and freer manner.

分析:有时为了强调品牌,汉语常常重复信息或者加上很多炫耀性头衔、荣誉等,但是在英语译文中需要做必要的省译。例如:“这一思想融入我们每一项领先产业的技术和屡获殊荣的产品之中”,英译文为了避免冗余信息,省略了“屡获殊荣的产品”。再如:“更充满乐趣的使用体验,以帮助人们不断提升生活品质与生活品位。我们深信,透过持续不断地努力,未来将变得更棒、更美好”,这几句话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即译文中的“live happier and healthier”。

(三) 把握逻辑语义,调整结构。

由于汉、英简介表达风格的差异,加上企业简介的信息量本身很大,汉语句式常常伴有大量的平行铺排结构,与英语空间立体结构形成反差[4]。因此,汉语简介翻译成英文时,如果想要加大信息量,就必须依靠上下文的照应上下扩充,分清主从,找准逻辑语义关系,必要时调整段落、句子的结构顺序。例如:译文将例3的内容插到了例2第一句话的后面,因为例3才是“享受快乐科技”这一品牌定位的具体阐释,接在“这一思想”前面才会显得连贯。

(四)把“中国的”变成“世界的”。

例4:凭借我们多年来在产品设计、视觉显示、移动解决方案及网络融合技术等领域所累积的大量资源与丰富经验,明基xxx 向用户提供横跨3C的多元化产品线。

译文:Because it matters, Ben Q will continue to utilize substantial resources and proven expertise in product design, visual display, mobile solutions and network convergence technologies with the hope to delight the world, offering a broad range of products, services and solutions.

分析:汉语企业简介中通常会出现只有用中国思维才能理解的词语或者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流行词汇。这些内容如果直接逐字翻译就会显得特别生硬,读者也会觉得不知所云。例如:“快乐科技生活”的意思是“科技使生活变得快乐”。译文是直接用第三段的内容代替了这一概念,处理得很好。再如:“横跨3C的多元化产品线”,译文为了避免误解,直接用“a broad range of products, services and solutions”。

(五)读者角色代替译者角色。

译者在完成翻译第一稿后,必须以读者而不是译者的角色来阅读译文,确认译文能否达到预期的“呼唤”效果:既准确传达了信息,又激发了读者的探究欲望。只要有任何一处显得生硬、脱节或者莫名其妙,就必须返回修改。

四、 结语

德国学者诺德曾强调“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所决定的”[5],以读者为核心的呼唤类文本企业简介更是把“目的论”作为首要原则。所以,在进行企业简介的英语翻译时,务必明确原文的意图,了解英汉语言在语法和语用等表达风格方面的差异,在翻译原则和技巧的指导下,力图完成一篇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读者语言习惯、接受能力和阅读需求等条件的优秀译文。

参考文献:

[1]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Nida.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on[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179.

[4]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162.

篇5:教师教学风格简介集锦

发布时间:2012-05-30 08:57:55 来源:陈仓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

中学语文著名特级教师教学风格简介集锦

(一)刘刚

改革开放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方面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特级教师,他们在教育教学革命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的经验、理论也为许多一线教师学习借鉴。在他们的影响和感召下,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出现一派繁荣景象,众多语文教师在他们的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已成为当地名师。为了帮助我区中学语文教师学习和了解一些这方面的信息,我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教学通讯》、互联网等方面搜集整理了一些资料,提供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汲取有用的养料,以促进自身专业迅速成长,努力把自己打造成我区名师。

语文教学改革大潮涌现后,就很自然的分成两个流派:一派侧重于教法改革,他们使用通用课本,一轮又一轮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实验,主要代表有于漪、魏书生、钱梦龙、宁鸿斌、张孝纯等。另一派侧重于把教法与教材统一在一起进行改革,他们自编实验教材,把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相联系,主要代表有欧阳代娜、洪宗礼、颜振遥、刘胐朏等。下面就这些代表人物的教育教学改革风格分别简述如下。

(一)于漪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于漪,女,江苏镇江人。1929年2月7日生,曾毕业于镇江中学,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如今已是耄耋之年。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候补执行委员,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现任上海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市教师研究会会长。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及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198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究》、《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于漪文集》、《于漪教育文丛》等,音像教学辅导材料有《于漪语文教学课堂结构精析》、《妙笔生辉》等数十盒。于漪的文章《往事依依》收录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课。

【教学风格】

1.思想性 党的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是教学改革的依据,于漪牢牢地把握着这一依据。她的全部教学改革活动,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红线,那就是‚教文育人‛。于漪所上的语文课,充分地体现着‚文道统一‛的精神,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结合着思想教育,恰似春风化雨,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真可谓教养与教育的和谐统一。于漪语文教学的思想性是很强、很突出的。

2.重学性 重教轻学,是传统教学的积弊。于漪主张,教师应把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出发的立足点上来,重视对学法的研究,使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此,教师必须‚目中有人‛,要研究当代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3.情趣性 于漪主张,讲课要有情趣。教学有了情趣,就能吸引学生产生一种孜孜石乞石乞、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才能产生实效,而效果又会促使兴趣的巩固和发展。为此,教学就须在‚得‛字上下功夫,学生学有所得,才能对语文学习产生情感和趣味。4.智能性 于漪站在培养开拓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高度,十分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只要全面地阅读于漪的教学论文,不难发现于漪全部语文教学活动中,贯穿着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于漪曾写过不少专论,诸如‚谈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谈观察训练‛‚谈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谈把握记忆的支撑点‛等等。这些论述启示我们:语文教学要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主动、活泼的学习中,逐渐成长为聪明有为的人才。

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于漪主张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她深感‚重读写轻听说‛教学的滞后性,从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角度考虑,她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是十分重视听力与说话训练的。

纵观于漪的读、写、听、说实践,可以从中寻找出另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在教师主导下,让学生在主动、自觉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地培养起自学能力。

5.文学性 人的生活离不开文学。文学修养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应该具有的文化素质。于漪的语文教学,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这只要听听她的学生在发言时能熟练地运用古诗词,能恰到好处地使用成语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在课堂上一首又一首地背诵古代诗词,也就可以知道于漪平时是怎样成功地向学生进行文学教育了。听于漪讲课,读于漪文章,文学味浓是一个突出的感受。平时她的教学语言也充满了优美的文学词语,感染力很强,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之中,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就必然随之提高。

6.整体性 于漪认为,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它首先应具有科学的序列,然后才能有序有效地传授知识、进行训练。教师对每个学期教学工作的安排,既要全局在胸,又要明确每堂课、每个单元、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

在实际教学中,她引导学生遵循文道统一的规律,从整体上去理解、把握课文,使学生不仅理解、把握课文写什么、怎样写,而且理会为什么这样写。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不仅学到知识、技能,而且受到思想教育。

于漪精通于教学艺术,对于一堂课怎么开头,选择什么作突破口以带起全局,怎样展开教学进程,怎样收尾,都有独创的整体设计。听她的课,所感受到的是:教学环环紧扣,节奏鲜明,抑扬顿挫,起承转合,有张有弛,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由于她的整个教学能‚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所以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怎样上好一堂课,于漪的主要经验是:

第一,‚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寓含的深意‛;

第二,‚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

第三,‚变换提问的角度,选择最佳入口处,激发学生的感情‛;

第四,‚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臵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第五,‚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形成余音缭绕‛。

(二)魏书生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魏书生,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男,1950年生,出生于河北省交河县,1956年随父母迁居沈阳。1969年受上级指派在新建农场的红旗小学教书。1971年被招工到盘锦电机厂工作,任政工干事。1978年2月到当地的盘锦盘山县三中做语文教师,半年后被任命为教导处主任。1979年3月开始第一轮教改实验,成果显著;12月在营口地区语文教研会上宣读论文《作文教学改革》反映强烈。1980年撰写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开发智力资源》发表于《辽宁教育》杂志。1981年 2月,被辽宁省政府授予‚优秀班主任‛称号。1982年5月,写作论文《初中‚推普‛五题》;6月,被中共辽宁省委和省政府授予 ‚劳动模范‛称号;9月,中共盘山县委和县政府联合发出《关于在全县教育系统开展向魏书生同志学习的决定》。1983年12月赴京参加全国中语年会其教改报告受到与会专家学者一致好评,其影响开始波及整个中国教育界。这一年,还陆续写作了《教给差生自学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研究学生心理,提高教学效率》、《既教作文,又教做人》、《育人先知人》、《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初探》等一系列文章。198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7月,在大连召开的全国中语会上,重点推广了魏书生的教书育人经验;8月,中共辽宁省委和省政府联合作出《关于开展向魏书生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并授予他‚特级教师‛称号。这一年写作的文章有《感染熏陶,潜移默化》、《我的指导思想》等。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年轻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1985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写作《再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等文章。1986年3月,被任命为盘锦市实验中学的校长兼书记。1997年10月被任命盘锦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兼党委书记,同时继续兼上一个班的语文课。

30多年中,先后荣获省功勋教师、语文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大代表。身兼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等38项社会兼职,讲学足迹遍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及马来西亚。他撰写的教学体会文章和教育改革及方法的专著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教学风格】

1.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改革,是从转变差生的学习开始的。他认为,差生的先天并不差,之所以差于一般,是由于差生缺乏定向、规则、紧张的智力活动造成的。他做差生的工作,从思想教育入手,培养他们高尚的学习动机、无畏的胆略与坚强的意志,以点燃他们奋发向上的心灵之火。针对学生的弱点,魏书生加强了对差生的定向活动、规则活动与习惯性活动的训练,以提高差生的智力水平。

与此同时,魏书生把科学的思想方法与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例如结合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观察事物、分析综合问题以及如何进行记忆、想象等方法。又如,在定向训练中,魏书生每学期都引导差生画语文知识树,使学生理清本学期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再如,为改变差生智力活动的不规则,就引导他们把训练内容与时间联系起来,并为差生规定了经过半年训练所要达到的一般效率标准。同时,为使差生的智力活动形成习惯,就帮助他们制订学习计划,而且制定了严格的自检、互检、教师检查的制度,以及严格的补救、帮教制度。通过上述一系列工作,逐步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教学民主化 教学民主化,是魏书生教学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魏书生教学轻松,而且外出的时间不少,而他所教的班依然秩序井然地进行自学,丝毫不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这是为什么?魏书生本人道出了个中真谛:‚我觉得,民主化、科学化像语文教学的两翼,它能载着我们从必然王国逐渐飞向自由王国。‛魏书生的民主化教学所以能见成效,得力于他的语文教学建立了一套科学管理的机制。这个机制包含了三个系统,即计划系统、监督系统与总结反馈系统。这三个系统,显示着教学民主化与科学化的统一。

就以‚计划系统‛中的‚4每学期做一次的九件事‛为例:‚①确立座右铭;②出考试卷;③重视知识结构图;④写教材分析;⑤再复习一遍同一类文章的读法;⑥再复习一遍一篇文章的读法;⑦写作文;⑧批改作文;⑨作业检查‛。这九件事,过去基本上由教师完成,现在要求学生自己去完成。当然,学生在完成这九件事时,并不排斥得到教师的指导。但只要教师肯放手让学生去做,就终究能从实践中把握工作规律。学生掌握了工作规律,意味着从中获得了某种自学的能力。从教师的教学工作角度看,这显示着:第一,把某些教学工作下放给学生,体现着教师教学思想的民主化;第二,让学生参与部分教学工作,意在让学生了解学习过程,以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自觉性;第三,教与学是对立的统一。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工作,有助于培养与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3.实行‚六步课堂教学法‛ 课堂教学六步,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这六步课堂教学法,是魏书生与弟子共同商定的,是教学民主化的产物。而教学步骤的实施过程,也是实行民主教学的过程。比如,‚定向‛‚出自测题‛‚课堂总结‛,均由学生轮流或共同完成。

六步课堂教学法的特点是:第一,每堂课通过定向,师生都明确教学目标,从而可以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提高效率。第二,突出自学,显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自学遇到疑难,可以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集体讨论解决。把个体的学习与集体的切磋统一起来,就能产生相互学习、相得益彰的效应。第三,自测、自结,使学生当堂能获得自学的反馈信息,并在总结中提高认识、把握规律,有利于以后的学习与实践。

(三)钱梦龙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钱梦龙,1931年2月生,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195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刚初中毕业的钱梦龙阴差阳错地成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他一开始就不甘心当个混饭吃的教书匠,他设计出了一种既适合自己的实际水平、又有个性的教法:鼓励学生自己学。1956年,只有四年教龄、初中文化的钱梦龙成了高中语文教师,写出了生平第一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常规》。同年,27岁的他被评为嘉定县首届优秀教师,因教学成绩比较突出,被评为优秀教师,并被指定在全县优秀教师大会上宣读了题为《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常规》的论文。这篇论文,标志着钱梦龙的语文教学改革意识的觉醒。1980年以后陆续提出了‚自读‛、‚教读‛等概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观,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语文导读法‛。1979年被授予上海市首批‚特技教师‛称号。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钱梦龙形成了自己一套相当完整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这奠定了他在中学语文教育界独树一臶的地位。

他长期从事语文教学、成绩显著。历任嘉定第二中学语文教师、嘉定县实验中学校长、上海市民办桃李园实验学校校长。获得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兼任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会长;曾兼任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学科审查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特约编审。著有《语文导读法探索》、《导读的艺术》、《和青年教师谈语文教学》等。

【教学风格】

1.教学富有创新意识 为冲破讲读教学模式的藩篱,钱梦龙创造性地提问教学模式。

2.‚三主‛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学生为主体‛,即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休,是具有独立的地位和极大的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需发挥主体作用,获得‚发现真理‛的主动权,而且在个性的全面发展以至世界观的形成上,同样必须由主体来实现。

‚教师为主导‛,即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而教师的领导、支配作用,只有通过‚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导之有方,学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

‚训练为主线‛,即: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进入‚训过程,二者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而这种以师生双向活动为特征的训练,贯彻于教学的过程,成为‚主线‛,其他的教学措施都是服从于训练并为之服务的。

主体、主导、主线,是诸教学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平衡、和谐统一。钱梦龙指出:‚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前提,着眼于使学生‚善学‛;教师为主导,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着眼于‚善导‛;而学生的‚善学‛与学生的‚善导‛都必须通过‚善练‛的科学序列才能实现,所以说‚训练为主线‛是‚主体‛与‚主导‛相互作用的必然归宿。

3.‚基本式‛为导读教学的结构形态‚基本式‛即基本课型,其表现形态为:‚自读式一教读式一练习式一复读式‛后称‚四式‛。

‚自读式‛,它不同于‚预习‛,是在课内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训练方式。自读,是‚学生为主体‛思想的体现,但自读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自读训练过程中,师生之间的配合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先教后读;二是先读后教;三是边读边教或边教边读。自读,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过程,不是学生随心所欲的自由阅读。

‚教读式‛,是教会学生自读。教读与自读同步,或先教后读或先读后教,或边读边教。教读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真正学会自读,从而达到不需要教师再教的境界。教读,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正确的发挥。在教读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第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第三、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困难。

篇6:风格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方面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特技教师,他们在教育教学革命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的经验、理论也为许多一线教师学习借鉴。在他们的影响和感召下,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出现一派繁荣景象,众多语文教师在他们的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已成为当地名师。为了帮助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学习和了解一些这方面的信息,我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教学通讯》、互联网等方面搜集整理了一些资料,提供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汲取有用的养料,以促进自身专业迅速成长,努力把自己打造成我语文名师。

语文教学改革大潮涌现后,就很自然的分成两个流派:一派侧重于教法改革,他们使用通用课本,一轮又一轮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实验,主要代表有于漪、魏书生、钱梦龙、宁鸿斌、张孝纯等。另一派侧重于把教法与教材统一在一起进行改革,他们自编实验教材,把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相联系,主要代表有欧阳代娜、洪宗礼、颜振遥、刘胐朏等。下面就这些代表人物的教育教学改革风格分别简述如下。

(一)于漪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于漪,女,江苏镇江人。1929年2月7日生,曾毕业于镇江中学,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如今已是耄耋之年。

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候补执行委员,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现任上海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市教师研究会会长。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及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198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究》、《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于漪文集》、《于漪教育文丛》等,音像教学辅导材料有《于漪语文教学课堂结构精析》、《妙笔生辉》等数十盒。于漪的文章《往事依依》收录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课。

【教学风格】

1.思想性 党的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是教学改革的依据,于漪牢牢地把握着这一依据。她的全部教学改革活动,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红线,那就是“教文育人”。于漪所上的语文课,充分地体现着“文道统一”的精神,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结合着思想教育,恰似春风化雨,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真可谓教养与教育的和谐统一。于漪语文教学的思想性是很强、很突出的。

2.重学性 重教轻学,是传统教学的积弊。于漪主张,教师应把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出发的立足点上来,重视对学法的研究,使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此,教师必须“目中有人”,要研究当代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3.情趣性 于漪主张,讲课要有情趣。教学有了情趣,就能吸引学生产生一种孜孜石乞石乞、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才能产生实效,而效果又会促使兴趣的巩固和发展。为此,教学就须在“得”字上下功夫,学生学有所得,才能对语文学习产生情感和趣味。

4.智能性 于漪站在培养开拓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高度,十分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只要全面地阅读于漪的教学论文,不难发现于漪全部语文教学活动中,贯穿着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于漪曾写过不少专论,诸如“谈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谈观察训练”“谈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谈把握记忆的支撑点”等等。这些论述启示我们:语文教学要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主动、活泼的学习中,逐渐成长为聪明有为的人才。

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于漪主张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她深感“重读写轻听说”教学的滞后性,从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角度考虑,她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是十分重视听力与说话训练的。

纵观于漪的读、写、听、说实践,可以从中寻找出另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在教师主导下,让学生在主动、自觉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地培养起自学能力。

5.文学性 人的生活离不开文学。文学修养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应该具有的文化素质。于漪的语文教学,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这只要听听她的学生在发言时能熟练地运用古诗词,能恰到好处地使用成语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在课堂上一首又一首地背诵古代诗词,也就可以知道于漪平时是怎样成功地向学生进行文学教育了。听于漪讲课,读于漪文章,文学味浓是一个突出的感受。平时她的教学语言也充满了优美的文学词语,感染力很强,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之中,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就必然随之提高。

6.整体性 于漪认为,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它首先应具有科学的序列,然后才能有序有效地传授知识、进行训练。教师对每个学期教学工作的安排,既要全局在胸,又要明确每堂课、每个单元、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

在实际教学中,她引导学生遵循文道统一的规律,从整体上去理解、把握课文,使学生不仅理解、把握课文写什么、怎样写,而且理会为什么这样写。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不仅学到知识、技能,而且受到思想教育。

于漪精通于教学艺术,对于一堂课怎么开头,选择什么作突破口以带起全局,怎样展开教学进程,怎样收尾,都有独创的整体设计。听她的课,所感受到的是:教学环环紧扣,节奏鲜明,抑扬顿挫,起承转合,有张有弛,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由于她的整个教学能“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所以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怎样上好一堂课,于漪的主要经验是:

第一,“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寓含的深意”;

第二,“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

第三,“变换提问的角度,选择最佳入口处,激发学生的感情”;

第四,“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第五,“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形成余音缭绕”。

(二)魏书生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魏书生,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男,1950年生,出生于河北省交河县,1956年随父母迁居沈阳。1969年受上级指派在新建农场的红旗小学教书。

1971年被招工到盘锦电机厂工作,任政工干事。1978年2月到当地的盘锦盘山县三中做语文教师,半年后被任命为教导处主任。

1979年3月开始第一轮教改实验,成果显著;12月在营口地区语文教研会上宣读论文《作文教学改革》反映强烈。

1980年撰写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开发智力资源》发表于《辽宁教育》杂志。1981年

2月,被辽宁省政府授予“优秀班主任”称号。1982年5月,写作论文《初中“推普”五题》;6月,被中共辽宁省委和省政府授予

“劳动模范”称号;9月,中共盘山县委和县政府联合发出《关于在全县教育系统开展向魏书生同志学习的决定》。1983年12月赴京参加全国中语年会其教改报告受到与会专家学者一致好评,其影响开始波及整个中国教育界。这一年,还陆续写作了《教给差生自学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研究学生心理,提高教学效率》、《既教作文,又教做人》、《育人先知人》、《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初探》等一系列文章。198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7月,在大连召开的全国中语会上,重点推广了魏书生的教书育人经验;8月,中共辽宁省委和省政府联合作出《关于开展向魏书生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并授予他“特级教师”称号。这一年写作的文章有《感染熏陶,潜移默化》、《我的指导思想》等。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年轻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

1985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写作《再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等文章。1986年3月,被任命为盘锦市实验中学的校长兼书记。1997年10月被任命盘锦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兼党委书记,同时继续兼上一个班的语文课。

30多年中,先后荣获省功勋教师、语文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大代表。身兼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等38项社会兼职,讲学足迹遍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及马来西亚。他撰写的教学体会文章和教育改革及方法的专著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教学风格】

1.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改革,是从转变差生的学习开始的。他认为,差生的先天并不差,之所以差于一般,是由于差生缺乏定向、规则、紧张的智力活动造成的。他做差生的工作,从思想教育入手,培养他们高尚的学习动机、无畏的胆略与坚强的意志,以点燃他们奋发向上的心灵之火。针对学生的弱点,魏书生加强了对差生的定向活动、规则活动与习惯性活动的训练,以提高差生的智力水平。

与此同时,魏书生把科学的思想方法与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例如结合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观察事物、分析综合问题以及如何进行记忆、想象等方法。又如,在定向训练中,魏书生每学期都引导差生画语文知识树,使学生理清本学期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再如,为改变差生智力活动的不规则,就引导他们把训练内容与时间联系起来,并为差生规定了经过半年训练所要达到的一般效率标准。同时,为使差生的智力活动形成习惯,就帮助他们制订学习计划,而且制定了严格的自检、互检、教师检查的制度,以及严格的补救、帮教制度。通过上述一系列工作,逐步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教学民主化 教学民主化,是魏书生教学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魏书生教学轻松,而且外出的时间不少,而他所教的班依然秩序井然地进行自学,丝毫不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这是为什么?魏书生本人道出了个中真谛:“我觉得,民主化、科学化像语文教学的两翼,它能载着我们从必然王国逐渐飞向自由王国。”魏书生的民主化教学所以能见成效,得力于他的语文教学建立了一套科学管理的机制。这个机制包含了三个系统,即计划系统、监督系统与总结反馈系统。这三个系统,显示着教学民主化与科学化的统一。

就以“计划系统”中的“4每学期做一次的九件事”为例:“①确立座右铭;②出考试卷;③重视知识结构图;④写教材分析;⑤再复习一遍同一类文章的读法;⑥再复习一遍一篇文章的读法;⑦写作文;⑧批改作文;⑨作业检查”。这九件事,过去基本上由教师完成,现在要求学生自己去完成。当然,学生在完成这九件事时,并不排斥得到教师的指导。但只要教师肯放手让学生去做,就终究能从实践中把握工作规律。学生掌握了工作规律,意味着从中获得了某种自学的能力。从教师的教学工作角度看,这显示着:第一,把某些教学工作下放给学生,体现着教师教学思想的民主化;第二,让学生参与部分教学工作,意在让学生了解学习过程,以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自觉性;第三,教与学是对立的统一。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工作,有助于培养与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3.实行“六步课堂教学法” 课堂教学六步,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这六步课堂教学法,是魏书生与弟子共同商定的,是教学民主化的产物。而教学步骤的实施过程,也是实行民主教学的过程。比如,“定向”“出自测题”“课堂总结”,均由学生轮流或共同完成。

六步课堂教学法的特点是:第一,每堂课通过定向,师生都明确教学目标,从而可以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提高效率。第二,突出自学,显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自学遇到疑难,可以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集体讨论解决。把个体的学习与集体的切磋统一起来,就能产生相互学习、相得益彰的效应。第三,自测、自结,使学生当堂能获得自学的反馈信息,并在总结中提高认识、把握规律,有利于以后的学习与实践。

(三)钱梦龙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钱梦龙,1931年2月生,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195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刚初中毕业的钱梦龙阴差阳错地成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他一开始就不甘心当个混饭吃的教书匠,他设计出了一种既适合自己的实际水平、又有个性的教法:鼓励学生自己学。1956年,只有四年教龄、初中文化的钱梦龙成了高中语文教师,写出了生平第一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常规》。同年,27岁的他被评为嘉定县首届优秀教师,因教学成绩比较突出,被评为优秀教师,并被指定在全县优秀教师大会上宣读了题为《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常规》的论文。这篇论文,标志着钱梦龙的语文教学改革意识的觉醒。1980年以后陆续提出了“自读”、“教读”等概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观,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语文导读法”。1979年被授予上海市首批“特技教师”称号。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钱梦龙形成了自己一套相当完整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这奠定了他在中学语文教育界独树一帜的地位。

他长期从事语文教学、成绩显著。历任嘉定第二中学语文教师、嘉定县实验中学校长、上海市民办桃李园实验学校校长。获得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兼任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会长;曾兼任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学科审查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特约编审。著有《语文导读法探索》、《导读的艺术》、《和青年教师谈语文教学》等。

【教学风格】

1.教学富有创新意识为冲破讲读教学模式的藩篱,钱梦龙创造性地提问教学模式。

2.“三主”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学生为主体”,即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休,是具有独立的地位和极大的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需发挥主体作用,获得“发现真理”的主动权,而且在个性的全面发展以至世界观的形成上,同样必须由主体来实现。

“教师为主导”,即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而教师的领导、支配作用,只有通过“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导之有方,学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

“训练为主线”,即: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进入“训过程,二者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而这种以师生双向活动为特征的训练,贯彻于教学的过程,成为“主线”,其他的教学措施都是服从于训练并为之服务的。

主体、主导、主线,是诸教学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平衡、和谐统一。钱梦龙指出:“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前提,着眼于使学生“善学”;教师为主导,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着眼于“善导”;而学生的“善学”与学生的“善导”都必须通过“善练”的科学序列才能实现,所以说“训练为主线”是“主体”与“主导”相互作用的必然归宿。

3.“基本式”为导读教学的结构形态“基本式”即基本课型,其表现形态为:“自读式一教读式一练习式一复读式”后称“四式”。

“自读式”,它不同于“预习”,是在课内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训练方式。自读,是“学生为主体”思想的体现,但自读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自读训练过程中,师生之间的配合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先教后读;二是先读后教;三是边读边教或边教边读。自读,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过程,不是学生随心所欲的自由阅读。

“教读式”,是教会学生自读。教读与自读同步,或先教后读或先读后教,或边读边教。教读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真正学会自读,从而达到不需要教师再教的境界。教读,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正确的发挥。在教读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第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第三、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困难。

“练习式”,是指学生在学习新课以后,完成一定的口头或书面作业。其目的是为加深对新课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也是为了促进知识的迁移。常用的练习类型有:①记诵为主的练习,有助读、背诵、抄读等。②以消化为主的练习,有问答题、划分文章层次、分析文章特点、揣摩作者思路以及写作练习中的改写、续写。③以应用知识为主的练习,即迁移练习。这类练习可以是分解的,也可以是综合的,小至用一个词造句,大至鉴课文写作。4。评价作业。评价包括鉴赏和评论。“复读式”,是一种复习性的阅读训练形式。把若干篇已教过的课文按一个中心组成“复读单元”,指导学生读、想、议、练。既“温故”又“知新”,这就是“复读”“复读单元”可以与“教学单元”重合,也可以按训练的需要另组单元,按训练目的,复读大致有三种:一是以知识归类为目的的复读;二是以比较异同为目的的复读;三是以发现规律为目的复读。

(四)宁鸿彬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宁鸿彬,1936年生,北京人。1955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小学,中学工作。1965年北京电视大学中文系毕业。1976年调到北京第八十中学直至退休。1986年被评为特级教师,曾被选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曾任北京市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

宁鸿彬1955年开始教师生涯,1962年创造了“卡片辅助教学法”。从1978年直到1995年的17年间,他共进行了6期语文教学实验。从“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到“教会学生学习语文”;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把思维训练提到哲学高度进行研究的“语文教学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讲读教学艺术研究”主题实验,他不断探索、积淀,开拓了一条语言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语文教改之路。

【教学风格】

1、善于把握青少年的心理规律,创造出适合他们特点的教学方法宁鸿彬在教学实践中,深感“不懂得传道有方、授业适时的教师,纵有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也难以让学生达到解惑的境界”。他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著作中汲取营养,从观摩老教师的教学中学习经验、方法,广采博取,兼容并蓄,进而在实践中创造了一套结合自身教学特点,适合学生接受能力,又符合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诸如:他总结出“懂椉菞用”三环一体的教学方法;创造了“语文基础知识卡片辅助教学法”

; 日常教学中坚持“五个允许”和“四条守则”等。

他的课之所以能使学生听得轻松,学得和谐,记得迅速,用得自然,知识的掌握与运用逐步达到了正确而熟练的境界,就是因为他能把握青少年的心理规律,“利用他们好问、好说、好争辩又少有顾虑的特点而取得的成果”。

2、善于把握教学规律,变革现状,提高教学。为了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宁鸿彬从语文教材的特点出发,采用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有详有略地进行精要教学。对所讲的基础知识,从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理解与掌握的强化训练,而在训练过程中又悉心观察,适时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良好习惯,以建立他们的学习常规。在强化训练过程中,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把握语文知识结构规律与基本技能实践的规律上,使学生的学习逐步从必然走向自由,学习效率大为提高。例如从1978年起,宁鸿彬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教完了初、高中十册统编教材,而且教学质量完全合乎标准。

3、建立了以训练学生自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结构。宁鸿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文章要由学生自己读懂;疑问要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要由学生自己分析解决;知识要由学生自己发现获取;规律要由学生自己去概括掌握”。教师只在“指导”上下功夫,在打开学生各个学习实践环节的“思路”上作文章。

在这样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提出了“通读椫室蓷理解椄爬

实践”五步阅读教学程序教学法。五步之中,包孕着四个相关的环节:一是认真读书,提出问题;二是分析研究,解决问题;三是归纳总结,掌握知识;四是加强练习,运用知识。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宁鸿彬的学生在独立阅读中,“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精于分析,能通过自己的发现获取规律性知识,又能在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等方面,表现了令人惊异的出色提高”。

4、教学工作富有超前、创新的意识。宁鸿彬的第三轮教改实验,就是建立以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的全新教学机制为提高目标,开始从教材、教法、作业、考试和课外活动五个方面入手的更高层次的整体改革。

他为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从破“师传生受”的观点开始,向学生提出:“坚持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不轻信他人,要勇于发表独立见解。”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他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各种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并允许带到课堂上来与老师的讲授对照。凡发现讲的与资料中的观点有别,均可提出自己的见解。

传统的考试制度对师生影响很深,但分数并不一定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于是,宁鸿彬取掉了考试,代之以“根据平日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做出的听、说、读、写、思五方面的记录”。搬开了考分的重压,学生无需整天去死记硬背知识,可以深入地探讨一些问题。

课外作业也不再布置,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学的主人,为学生提供了发展创造力的条件。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关键是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而培养创造思维,重点在发展求异思维。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则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去开拓学生求异思路,培养求异意识。

宁鸿彬认为,培养创造型人才,就必须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而语文教学则可利用学科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起到独特的效用。

(五)张孝纯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张孝纯,名世继,河北省丰南县人,1926年生,中国共产党党员,邢台市八中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和“大语文教育”实验研究组组长兼指导教师。1979年以来,历任全国中语会理事、名誉理事和学术委员;1982年以来,历任河北省中语会副理事长、顾问;1984年当选为河北省教育学会理事;1986年以来任邢台市教育学会副会长。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8年当选为河北省政协常务委员兼教科文委员会委员。

从4岁起,他接受严格的家庭教育。1945年“8·15”日寇投降后,入北平燕京大学文学院学习。1949年8月参加了革命教育工作,从此开始了长达40余年的语文教学生涯,先后在师范学校和中学任教,在河北省教研室负责过语文教学研究工作。1979年9月晋升为中学特级教师,《河北日报》给予“知识渊博,教学有方”的评价。1989年评为邢台市首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80年代初,他提出“大语文教育”观点和改革实验方案,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突破了传统的封闭型的教学模式,并通过实验逐步形成了一套语文教学改革的实验体系。他的主张和实践,赢得全国中学语文教育界许多教师和专家的充分肯定。

【教学风格】

1.提出“大语文教育”的主张 张孝纯主张,语文教育应突破语文课本与课堂教学的范围,把视线扩展到校内外的语文课外活动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语文环境。

张孝纯“大语文教育”的总体结构,是“一体两翼”:这是比之于鸟体。

所谓“一体”,即一个主体。包括:①范文阅读教学,它为训练听说读写思提供例子,也是语文训练的出发点,内含“教读”与“自读”;②参读教学,通过“目读”与“耳读”,使学生接受读和听的训练,主要发展其接收能力;③习作教学,通过说话和写文,使学生接受说和写的训练,主要发展其写作能力;④语文考试考查,使知识、能力更加巩固、深化和系统化,督促学生继续前进;⑤学生个人广泛地、完全自由地进行听说读写思活动,形成其良好的语文能力与语文习惯。(以上①为头,⑤为尾)

所谓“两翼”,即“左翼”与“右翼”。“左翼”系第二语文教学渠道,包括校内语文课外活动与校外语文社会活动。“右翼”系语文学习环境,内含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口头的与书面的语文环境。

2.大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它突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封闭型,创造了开放型 大语文教育把语文教学纳入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使学生不论在学校、家庭还是社会,无论是读书、看报、看影视、听广播,还是社会交往中的听话、说话、写话,都可以有意识地学语文用语文。

3.大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二,是它强调语文教学的整体性 这就要求做到:第一,加强学校语文同家庭语文、社会语文的有机联系,创建三结合的语文教育体系;第二,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和谐统一,突出德育在五育中的统帅地位;第三,实现智育中知识、智力与能力的和谐统一;第四,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实现语文学科语文与其他学科语文的相互配合;第五,加强语文课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系统化联系,诸如读、写、听、说、思之间,以及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考试考查各部分之间;第六,实现语文教学内容的序列化;第七,实现教师教学的主导性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统一;第八,重视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因素的和谐统一。

(六)欧阳代娜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欧阳代娜,女,1930年6月生,广东省南海县人。辽宁鞍山十五中学特级教师。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中学语文教材审查委员、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东三省中语会副理事长、鞍山市教育科研所名誉所长。1941年6月到延安就读于八路军干部子弟学校。1944年12月在延安参加革命工作。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专修班。1961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1958年起开始从事中学语文教育。曾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工作。后历任山西省原平县范亭中学、辽宁省鞍山市第十五中学语文教师,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理事,辽宁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在全国、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著作有《初中语文课本阅读·写作》(共12册)《作文》(1-6册)《语文阅读与活动》(1-3册)《特级教师思想录》《魏书生、欧阳代娜教书育人之道》、《中学语文教学艺术初探》、《呼唤中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等。编写中学语文教学辅导与辅读资料、教学参考用书20余种,约200万字。主编有《初中语文能力过关实验教材》、《作文》等。获辽宁省鞍山市教材改革特等奖、“七五”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八五”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欧阳代娜曾多次被评为鞍山市劳动模范,辽宁省模范教师、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并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章,她还被评为全国文教系统劳动模范,荣获“人民教师”奖章和全国先进教师称号。1988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教学风格】

欧阳代娜为中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出了两步走的构想:

第一步,在初中阶段解决语文能力基本过关(管用)问题,就是使每个初中毕业生基本上掌握听、说、读、写能力,使其具有自学能力和一定的组织能力(首先是组织自学的能力)及初步的社会活动能力。

第二步,在初中语文能力基本过关(管用)的基础上,在高中阶段继续提高语文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

具有较高的认识能力和基本的鉴赏能力,形成初步的治学能力,为他们日后的深造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形成独立工作的能力。

2.所编《阅读》与《写作》,为探索语文教材序列化作出了贡献。

对语文能力的训练,编者将听读训练与说写训练分开,形成了两条线索,各自为序,分别编写为《阅读》 与《写作》两套教材。

在《阅读》教材中,把语文能力结构与语文知识体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原则,分解

听读能力为48个训练点(听12个,读36个),分解语文知识约40个专题(语法16个,修辞2个,逻辑2个,文体

基本常识19个),形成语文能力训练与基础知识传授两个序列。在《写作》教材中,分解写说能力为47个训练

点(写29个,说18个),并把它们交叉排列,形成相互促进的两个训练序列。应该指出,这套课本对听读说写训练的序列安排,是比较细致而系统的。在80年代早期的实验课本中,本书为语文教材的序列化所作的探索是

积极而有意义的。

为实现“初中语文能力过关”的编辑意图,本书在语文能力训练上采取了一定的强化措施:一是加强阅读

训练,增加课本的选文数;二是加强说写训练,不仅增量,而且保质;三是传授读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设自学课文,通过“预习提纲”与“自学参考”,给学生以自学的知识与方法上的指导。此外,对做读书笔记与做资料卡片的训练,也都着眼于自学能力的培养。

3.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南。

欧阳代娜在语文教改实验与实验教材的编写中,所以能成绩显著,这与她成功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来正确 解决工作中的种种矛盾是分不开的:

第一,她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形式与内容统一的观点来解决语文教学中文道统一的问题;

第二,她以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来解决语文教学中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问题;

第三,她以唯物辩证法的内外关系来解决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问题;

第四,她以唯物辩证法的点面关系原理来解决语文教学中的课内外的关系问题。

(七)洪宗礼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洪宗礼,1937年生,江苏丹徒人,1955年毕业于丹徒县宝埝初级中学,1958年毕业于江苏省丹阳中学高中部,1960年从扬州师范学院文史科毕业,分配到江苏省泰州中学任教。历任教导主任、副校长、南京师范大学、扬州大学教育学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导师、兼职教授、泰州专家协会副主席、泰州市社联副主席、江苏省中语会副理事长、全国中语会三、四、五届理事、扬州市中学高级职称评委会主任、江苏省突出贡献专家和特贴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特级教师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七、八届人大代表。

从教40年来,坚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在高、初中各年级进行数十次教学实验,先后在《人民日报》、《人民教育》、《中学语文教学》等报刊上发表文章300余篇,撰写《语文教学之链》、《写作与辩证思维》等专著14部,出版论集两部,总结了“五说”语文教育理论和诱导式的“双引”语文教学法,探索了语文科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语文教育“链”,主要研究成果收入《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和《中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系列丛书,新华社、香港中国新闻出版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单位多次报导了其优秀事迹。主编“单元合成,整体训练”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该教材1992年经国家审定通过,推荐全国范围试用了十余年,2001年起主编教育部立项的面向全国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目前27个国家级省级实验区数百万学生正在试用。主持国家级“九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对22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百套母语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出版了《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系列丛书,共

200余万字,并举办了由10多个国家80多位专家参加的中外母语课程教材比较研究国际研讨会,该项成果受到部、省有关领导和国内外专家的关注,专家组成员一致认为,该课题具有开拓性,富有创新意义和实践价值,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必将在海内外产生深远影响。2003年主持了国家资助的十五重点课题《中外母语课程比较与我**语教育改革》。

先后三次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一次为一等奖,江苏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省“红杉树”金奖;1984年被评为江苏省首批中学语文特级教师、1988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第一批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3年国家教委、国家人事部表彰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同获“人民教师”奖章,1994年在全国普教界首次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定为首届江苏省名教师。曾作为中国优秀教师代表团中国大陆地区优秀教师代表访问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教学风格】

1.讲求语文教学改革的整体综合效应。

洪宗礼认为,中学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存在着许多矛盾、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需要我们去研

究、去解决,这就必须讲求教学改革的整体综合效应。诸如教与学、知识与能力、语文教学与开发智力、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以及社会生活的关系、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终生语文学习的关系等问题,都应探求并遵循其内在的规律,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综合效应。

2.提出“五说”语文教学观。

所谓“五说”,一谓“工具性”,确认语文的“基础工具”性质,这是语文教学的基点;二谓“导学说”,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学;三谓“学、思同步说”,听说读写与思同步,但“思”是“总开关”;四谓“渗透说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互相渗透,因此必须加强课外的听说读写活动,巩固、加深、活用、拓宽课内

所学的语文知识,以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五谓“端点说”,语文教学应改变旧有的时空观念,使中学阶段每一课、每一单元、每一册书的学习都能成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一个端点,一个扩展点。3.创立“双引”教学法。

所谓“双引”,即引读与引写。洪宗礼认为,语文教学贵在一个“引”字,要积极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

在实践中培养与提高看书作文的能力,养成独立运用语文的习惯,最终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理想境界。

“引读法”,洪宗礼把它概括为五原则、十法:所谓五原则,即明确语文教学目标,善于引导学生重点读

;激发学生兴趣,善于引导学生主动读;启发学生思维,善于引导学生深入读;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读;交给学生阅读的钥匙,善于引导学生独立读。所谓十法,即扶读法、读议法、设境法、揭疑法、反刍法、提示法、比勘法、反三法、历练法与小结法。

“引写法”,即铺设若干台阶、步点,引导学生拾阶而上。引写全程设三个台阶:基础阶,以规格训练、文体训练为主,着重解决一个“准”字;提高阶,以表达技能技巧训练为主,着重解决一个“好”字;灵活阶,以综合运用写作知识、技能为主,着重解决一个“活”字。每阶设若干“引写点”,每点为一个单元,连“

点”成“阶”,形成序列。

4.“三一”体系课本讲求“整体综合效应”思想在教材编写中的运用。

洪宗礼所编的实验教材,针对传统封闭型教材的弊端,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使单元与单元之间、单元内

部课文之间,知识结构与能力训练之间,乃至教材与平行学科教材、课外语文环境之间,形成一个全开放的系统。

本教材的体系简称“三一”体系,即一本书、一串珠、一条线。

“一本书”,是指学生每学期只用一册教材,而全套教材又是一个整体结构的、有机的教材系统。这个教 材系统分为阅读、写作、语文基础知识三个子系统。每个系统又依据大纲,按照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序列,安排若干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

“一串珠”,是说除“起始”“复习”两个单元外,全书具有48个“珠”式单元。“珠”是单元合成体训练的形象说法。每颗“珠”,既是这一单元的读、写、知配合训练的小综合体,又是全套教材整体训练系列中的一个阶段的训练点。点点相联,形成系统;珠珠相串,结成网络。

“一条线”,是指贯穿全套教材的以读写听说能力训练为主的多股交织的集合线,它包括语文能力训练线、知识结构线、思维发展线和学生学习语文发展线。“合成”教材的基础是“珠”式单元。构成这种“珠”式单元的主要成分,是单元标题、单元教材支配表、课文、“双引”教程与基础知识训练课五个部分。

这套教材在追求语文教学整体综合效应上有所突破:一是它注重教与学的双边效应;二是它讲求知识与能

力的双边效应;三是它着意于语文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开放效应。因此,本教材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

(八)颜振遥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未收集到相关资料)

【教学风格】

颜振遥的教学风格,可从他所编实验教材中去领略。

1.颜振遥借鉴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等从事数学自学辅导教学的经验,编写了《中学语文自学辅

导教学实验课本》。本课本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中心线索,把阅读教材、知识教材组合在一起,并配以辅导学生自学的教学手段。与一般教材比较,其变革之处在于:第一,它把原来主要是教师用来讲授的课本,改变成主要是学生用来自学的课本。课本不仅为学生提供课文,而且教给他们自学的方法。第二,课文为教材基本结构单位,在课文的适当位置加入指导学生自学的“学习要求”“复习旧知识”“辅导阅读”等文字栏目。第三,在学生自学时,在紧要之处进行文字指点、启发。把通用教材中的某些“思考和练习”化整为零,编入课文的旁批之中,并增加一些有难度的思考练习题,以强化对学生阅读中的思维训练。

2.突出自学,是本课本的主要特点之一。进行自学训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本书的教学目标。为更好地使用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本书提出了一个由“启”“读”“练”“知”“结”五个部分构成语文自学辅导课堂教学模式。

“启”,就是启发学生自觉学习,明确本课的学习要求。

“读”,就是学生自读教材。“凡是教材上的文字,包括课文和学习要求、复习旧知识、辅导阅读的文字

——课文前面的、旁边的文字和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都要求学生认真地读”。“自读”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课堂上保证有必需的自读时间,一律不布置课外预习(这是本实验的特点之一)”。教师在学生自读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是:第一,巡视学生的自读,作好个别辅导,对不同类型学生采取不同方法引导,同时掌握全班情况,在适当时候向全班提出带有共同性的问题,集体讨论,研究解决,第二,作必要的自读示范,如朗读、边读边评点等;第三,结合学生的实践,讲授默读、速读、精读等阅读方法。

“练”,是学生按照课本的要求去练。教师辅导学生练,要做到:第一,要使学生明确练的意义;第二,“凡是要求学生练的,教师都要先走一步,辅导时心中有数”;第三,“由扶到放,在各种练中培养基本功”

;第四,“发挥学习定势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第五,要给学生独自练习的一定持续时间。“在这

时间内,教师不因个别事例打断全班的‘练’,同学之间不提倡互议互帮,教室里要保持良好的自学环境”;第六,“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且进行具体辅导”。

“知”,就是及时掌握自学反馈的信息。它是“自检”与“他检”相结合的活动。“自检”,一般由学生

边练习边检测,及时确认正确的答案,改正错误的答案。“他检”包括:

一、教师巡视时的个别纠误或肯定;

二、教师主持集体讨论,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订正,教师也参加讨论并做出结论,肯定什么,否定什么,都让学生明白。

“结”,是小结。作用是引导全班回顾这次学习。“内容主要是:对这次学习(一节课或一篇课文——有

时是两课时,甚至三课时)的态度、方法、效果的评价和对以后学习的希望。有时也可以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所用时间极少”。(以上引文均见颜振遥、刘少华:《谈语文自学辅导课堂教学模式》)

3.注重评点,是本课本的另一主要特点。

评点,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评,评论;点,点拨。自学辅导的教材编写采用了评点法,训练学生自学

也逐步引导他们掌握评点法。教师指导学生边阅读课文边在课文的空白处动笔,步子从小到大,先学简单评点,再用笔记方式进行比较学习,最后独立评点。评点法,既是教师教学的方法,也是学生学习的方法。它可使学与思、读与写结合,有利于阅读的理解与掌握。学生从训练中达到评点能力的逐步培养,标志着自学能力的逐步形成。评点能力,就是自学能力的标志。注重评点,正是本教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得力手段。

(九)刘胐朏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刘朏朏,北京市月坛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早在1977年,刘朏朏与在北京师院教写作课的丈夫高原两位老师就以北京月坛中学为实验基地,创立了“作文三级训练体系”。1985年,《三级训练作文课本》由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出版。1989年,《作文三级训练体系概论》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这是新时期起步最早的主要针对初中学生的作文教改实验,在全国语文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站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来看,这项教改实验可以说是新时期作文教学改革的报春花,实验的成果对于今天的作文教学改革仍有不可低估的借鉴意义。

【教学风格】

刘胐朏作为一位特级教师,她的事业成就,主要是她与高原合编了一套《作文“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体系实验课本》。从这套教材中,可以窥探她的教学风格。

1.创造性地编写了一套体系新颖的作文教学教材。

本教材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以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为序,以培养学生作文基本能力为目标,连贯地、系统地组合了“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的教材。其中,观察是基础,分析是核心,表达是结果,三者是一个紧密相联的整体。每一级训练,既是一项基本能力的着重训练,又是认识与表达相统一的整体训练。

2.注重从认识生活入手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传统的作文教学,即使结合学生的生活命题,也由于学生对生活的认识缺乏应有的高度,捕捉不到自己切身的感受,作文时也同样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在“写什么”方面的矛盾。三级训练体系为解决这一矛盾而设计了一种崭新的作文体系。其要点是:

①把认识能力(观察、分析等)的培养与提高,作为作文训练的一部分,从而使学生能从生活中捕捉到有价值的题材。

②把观察、分析生活作为作文训练的根本性措施。作文训练要结合学生的生活,这并不是什么新的教学原则,但传统作文教学所主张的与学生生活的结合,往往局限于作文命题。对于怎样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去观察、分析生活现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虽做了观察、分析,却带着一定的随意性,缺乏科学的训练方法。三级训练体系作文教材则不仅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训练,而且从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入手,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捕捉题材的能力。

③提供一定数量的实例,使学生从示例中学到观察、分析、表达的方法。

3.注重训练序列的安排与教材系统的建设。

传统的作文教学的弊端之一,是训练既无教材又无序列,教学工作带有相当的随意性。学生作文缺乏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科学训练,这是影响作文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三级训练体系作文教材,针砭时弊,很注重训练序列的安排与教材系统的建设。本书共有六册,供初中三年作文训练使用,每学期一册。每两册形成一个级别的训练,六册共形成六个训练阶段,全套教材共有44课,每课为一个训练步。整套教材的编排序列,简言之为“观察—分析——表达”三级,具体地说,便是“三级六段四十四步”。整个作文训练的程序,在级与级、阶段与阶段、步与步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三级训练体系作文教材的系统。

4.注重作文训练中的阶段性与整体性的结合。

课本把作文训练分为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这只是就不同阶段的训练侧重点而言的。在每一级的训练中,认识与表达是一个紧密相联的整体。

由于学生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等存在着阶段性的差异,作文训练就应适应这种差异而显示其阶段性,而每一阶段则应安排不同的训练侧重点。而各种认识能力之间以及认识与表达之间又是互相统一在一起的,因而在训练过程中,就应顾及它们之间的统一性。就观察能力说,它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基本能力,而这种认识能力又是提高表达能力的基础。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了解与认识,就不可能有深刻的体会和感受,更谈不上有正确清楚的反映。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为着表达,引导学生接触生活、了解生活,就应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相结合。这种结合的训练方式,就是按训练的要求来练习写观察日记与观察笔记。

作文教学中的分析训练是训练的核心,是观察训练的发展。在观察训练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就需要进行分析训练。因为人们的认识总是一步步地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即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由感性认识的观察发展到理性认识的分析,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分析训练与观察训练一样,作为一种认识能力的训练,是需要与表达能力的训练统一在一起的。训练到了一定的阶段,就要转入表达训练阶段。表达训练阶段,是三级训练的集大成阶段。促成集大成的训练方式,便是写语感随笔与章法随笔。而不管是哪种方式的表达训练,也都需要引导学生把它与观察、分析结合起来。

总之,观察—分析—表达,既显示其训练的阶段性,又要体现三者训练的整体性,即阶段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部分文章观点摘录

1.在中国喊喊口号或者写些痛快文章容易,要改革就难得多,在教育领域那怕是一寸的改革,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我们光批评抱怨不行,还要了解社会,多做建设性工作。本书很多看法虽是“敲边鼓”,本意却是呼唤更多有识之士关注基础教育和母语教育。

2.所谓语文就是母语学习的课程。母语虽然内化在人的精神和思维习惯中,但这需要过程,所以母语要长期不断学习,语文素养提高是长远的事情。

3.现在高师教育课程设置老旧死板,既缺少理想的观照,又脱离实际,把学生限定死了,很难培养出优秀教师。

4.语文课不等于文学课,人文精神不等于文人精神。语文教学不能以培养文人、培养作家为目标,连大学中文系都不能以此为目标。学语文主要是要学会表达,学会熟练准确地使用汉语。

5.语文课要解决读写能力,实践性很强,必须有反复的训练和积累,训练的过程不可能都是快乐的,甚至也不可能都是个性化的。

6.把语文功能无限制地扩大,好像很重视语文了,到头来可能“掏空”了语文。

7.真正让学生喜欢语文,享受语文激励心智发育的喜悦,同时又能够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好底子。

8.“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观念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千百万家长,让他们紧张。一个人的成长不是短时间的,如同跑马拉松,一开始在起跑线上就绷那么紧,能跑下来吗?可是这种似是而非的观念,几乎成为

“集体无意识”了。

9.教师应当在“应试”与“兴趣”培养之间找平衡。语文高考就是戴着镣铐跳舞。

10.课改的大方向没有错,是大趋势,应当积极推进。但局面打开了,步子不妨稳一些。随着课改深化,必然会出现许多原来意想不到的困难,有时进两步,退一步,也是必要的。

11.要为语文课“减负”,减轻语文老师和学生的“心理负担”,不要把什么东西都交给语文课来承担。如果把人文性搞得很玄乎,工具性又不明确,不敢理直气壮抓基本训练,那么情况会很糟。

12.中学语文改革应该考虑大多数人的问题,首先要让学生具备基本的读写能力,特别是阅读的能力。

13.不能将语文的工具性和基础训练一概说成是应试教育。不能离开语文教学规律和基本的要求,否则所谓素质教育也可能是虚的。

14.“守正出新”,考虑和以往教学的衔接,不搞颠覆性的大变动。既保证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考虑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和发展的要求,利于个性化的学习。

15.课改目前还得在高考的框架下进行,在高考框架下课改能走多远,就尽量走多远。完全不考虑高考,甚至忌讳谈高考,是脱离国情,脱离实际,这样的课改恐怕很难成功。

16.靠拍脑袋来搞教育,非常危险。这方面已经有过太多的教训。17.高考练习的内容插进来太早、太深、太多,不是从学习梯度

由浅入深不断积累提升,而是一开始就卷入题海战术,能不让学生反感、腻味?

18.课改为什么难?原因也在于缺少配套的政策措施。你这边搞课改,那边又容许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容许学校商业化,而且给老师给学校那么多的压力,那不是彼此抵消了吗。

18.课改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如果停留于经验层面,光是靠观点加例子的争论,是解决不了的。我们学中文出身的老师,长处可能在感性,会写文章,短处是缺少科学的方法训练。

19.诗词课要求阅读主体的融入,讲求氛围的浸润,没有阅读的引导,那情味就出不来。

20.上课可以放开,让学生发挥,但一堂课下来,必须有所积淀,必须有些“干货”可以把握。这就要画龙点睛,总结提升,凸现知识点。

21.认为选修课只是扩大知识面,放弃基础性要求,是个误解。选修课教学方法应当更加注意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学生阅读为主,老师适当讲析引导,可以理解为是阅读型教学。

22.课改还是要有些理想主义,有些冲击力度,要不断突破应试教育框架,以此促成高考改革。

23.课改举步维艰,一线老师对课改冷暖自知,从长计议,还是要坚持改革的大方向,不要拆台,要补台。

24.除了“为高考而读书”,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让自己的爱好与潜力在更加个性化的相对宽松自由的阅读中发展。反过来,人文素质高了,也是有利于考试拿到好成绩的。

25.真正体现人类智慧、能够长远地涵养我们性情和心智的,还是经典,而不是那些痛快的吸引人的流行读物。经典是主食,流行读物只是冰淇淋。总不能不吃饭只吃冰淇淋。

26.颠覆经典者在冒犯常规,调侃正经,亵渎传统,获得一时快感,不过是“愤青”泄愤,网民玩乐,而某些商家传媒乘机而入,吹捧炒作,于是

“恶搞”风就酿成了思想文化领域的沙尘暴了。

27.阅读教学除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读书习惯,把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

28.应当强调在阅读教学中尊重孩子的天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想象力。

29.高考作文是有规律可循的,要了解这个规律,克服作文的“挫败感”。

30.文体“套路”的练习容易束缚个性,但模仿式的作文教学对于学会一般的文字表达,也不无好处。大量的阅读能启发心智,活跃思维,积累素材,培养对文字的感觉,掌握各种文体、与表达方式,自然也就提升了写作能力。

31.高考作文应侧重考文字表达能力,文笔、文采并不是主要的,不应当侧重考这些。现在的语文教学过于偏重文学性,很在意文笔,所培养的学生思考力、分析力可能偏弱。以为文笔好就是语文好,这是误解。

32.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写作课主要还是培养有比较通顺的文字表达能力,而要达到个性化写作,恐怕有些“奢侈”了。

33.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

34.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

35.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

36.“大学语文”主要还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体味母语之美,人文之美,培养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亲近感、自豪感。学生有了这方面兴趣,会不断积累学习,终生受用无穷。

37.对母语的轻视,最终会严重降低公民的文化素质。建议实施汉语考级制度,把“大学语文”的教学也纳入考级,对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语文素质的提高一定会有好处的。

38.多数大学目前存在“四弊”:市场化、平面化、官场化和多动症,校园成为为升官发财做准备的地方,这和大学精神是违背的。大学文化和社会主流、时尚要适当保持距离,最好的大学总是精神高地,有她的格调,气度,魅力。

39.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理念理应成为北大校训。

40.现在许多大学和院系变得世俗了!什么都盯着市场,什么都要赶潮流,把排名竞争看得那么重要,结果把空气搞得越来越紧张,不知学术自由为何物了。过去是政治干预太多,没有自由,现在则实际利益之争太多,还是没有自由。

41.现在各种名目的评比排名太多,学术指标量化的要求太刚性,僵化的管理办法助长了浮夸的学风,很多老师没有把主要精力投放到教学上。

42.大学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培养人才,本科教育最能体现一个大学的教学水平。

43.过早功利化、商业化、世俗化的教育对青少年特别是中小学生很不好,那些泛滥成灾的粗鄙文化、搞笑文化,在影响着青少年人格的健康成长。

44.读经典要沉下心来,有一份超越,有一份尊崇,调动感觉与灵性去接近、理解,深入堂奥,高雅的兴趣就会慢慢培养出来。

45.怎样将中学课程与大学的基础课衔接起来,把学生被“应试式”教育败坏了的胃口调试过来,是个难题,但大有文章可做。

46.现有的学术生产体制,很不利于做学问,对于人文学科伤害更大。学术泡沫的出现跟学术生产体制是有关的。这种状况估计短时期难于好转,我们只好与之共存,又尽量减少受其困扰,在日益商业化功利化的环境中保留一份学术的尊严。

(来源:海淀教师进修网)

【补充资料】该书是温儒敏教授近几年关于语文教育研究的论说选集,包括报刊访谈、讲演与随笔。作者强调语文教育研究不能满足于经验性的总结描述,要跟踪调查,在掌握大量数据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分析探讨,给决策提供坚实可靠的理论支持。

全书分5部分。一是关于语文教育的功能与定位的思考;二是关于语文课改的调查、研究与建议;三是关于阅读与写作教学问题的探究;四是关于大学语文教学的困扰与出路的讨论;五是对大学文化衰落现状的探讨

温儒敏简介:1946年生,籍贯广东紫金。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现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评审委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召集人。曾任南京大学、华东师大、西安交大、北京外国语大学、韩国高丽大学、法国波尔多大学等校的客座教授。完成4项国家级研究课题。获得过6项国家级与省部级奖项。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风格简介】相关文章:

A第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简介04-26

艺术风格对女装风格影响论文04-22

风格介绍04-09

风格造句04-20

用色风格04-30

自然风格05-09

管理风格05-03

浪漫风格05-10

服装风格05-11

散文翻译风格04-07

上一篇:服务器采购实施报告下一篇:情难却丝难断情感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