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岛诗歌风格

2024-04-27

贾岛诗歌风格(精选8篇)

篇1:贾岛诗歌风格

浅谈贾岛诗歌的盛唐气格论文

长期以来,人们对贾岛诗歌中那些描绘穷愁潦倒的生活状况、诉说怀才不遇的怨愤心情一类的作品表现出极大地关注,而相对忽略了浪仙其他特色与风格的作品,以至于在对贾岛做出总体评价时产生了较大的偏差。一提起贾岛,映入脑海中的不是骑着小驴推敲着“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孤独苦吟者,就是联想到“鬓边虽有丝,不堪织寒衣”的穷酸落魄相,要么就是因“归吏封宵钥,行蛇入古桐”一类的僻涩诗句怀疑贾岛心理或审美上出了什么问题,再就是总有人不理解像这样一个被后人视为行为怪异和性格孤僻的人怎么会写出“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或“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诸如此类的诗句来。其实,这种偏见和误解古已有之。晚唐司空图说贾岛:“贾浪仙诚有警句,视其全篇,意思殊馁,大抵附于蹇涩,方可致才,亦为体之不备也。” (《司空表圣文集》卷二《与李生论诗书》) 苏东坡以“郊寒岛瘦”论贾岛,欧阳修、严羽等人亦以“寒虫”、“虫吟草间”相讥斥。现通行的几本文学史和研究专著谈及贾岛时的评价也大同小异,常以“僻涩寒瘦”、“奇险瘦硬”、“孤峭僻涩”、“荒凉寂寞”等词语来概括贾岛的诗风。通观贾岛的作品,其实不仅题材各异,风格也并不统一,所以用简单的印象和词语进行概括难免失之偏颇。在诗歌研究史中,对于那些特别有个性的诗人,人们往往过分关注于其个性特点而遗漏其余,研究贾岛诗歌作品时也应当观其全人全诗,尤其是要关注那些能够摆脱时代的束缚、别具一格的部分,深入本体、知人论世地加以观照,这样我们就不难得到一个全面、真实而生动的贾岛。

许学夷曾描述了诗歌发展史中这样一个现象:“初、盛、中、晚唐之诗,虽各不同,然亦间有初而类盛、盛而类中、中而类晚者,亦间有晚而类中、中而类盛、盛而类初者,要当论其大概耳。” (《诗源辨体》卷一四) 这其实告诉我们特定时代与诗歌风貌之间并不总是那么和谐一致,而这些不安分的音符恰恰就是诗歌发展史中的亮点所在。身处中晚唐之交的贾岛也有类似的表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其诗歌中具有开阔境界的一类作品,这类诗歌是贾岛诗集中璀璨的一页,后人常以具有盛唐气格对其进行称誉。贾岛诗中常有境界浑阔之诗句,如常被人称道的《忆江上吴处士》:“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谢榛评曰:“韩退之称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为佳句,未若‘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气象雄浑,大类盛唐。” (《四溟诗话》卷二) 明王世贞亦云:“置之盛唐,不复可别。” (《艺苑卮言》卷四) 许学夷评曰:“贾岛五言律虽多变体,然中如‘飘蓬多塞下’、‘归骑双旌远’、‘数里闻寒水’、‘闽国扬帆去’四篇,尚有初、盛唐气格,惜非完璧。” (《诗源辨体》卷二五) 纪昀曰:“天骨开张,而行以灏气,浪仙有数之作。” (《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六) 贾岛之《送李骑曹》一诗亦有同工之妙。“归骑双旌远,欢生此别中。萧关分碛路,嘶马背寒鸿。朔色晴天北,河源落日东。贺兰山顶草,时动卷帆风。”李怀民曰:“无此奇笔,如何匠得塞垣景出。此与王右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正变之分,而发难则显同。” (《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朔色”二句下评语) 整诗明朗开阔,气势飞动,而不失雄浑壮阔之感,较之右丞之作,境界不减,而萧瑟凄凉之气充斥其间,李君所谓正变,正当言此。李泽厚评论唐诗风貌的变化时说:“盛唐以其对事功的向往而有广阔的眼界和博大的气势;中唐是退缩和萧瑟,晚唐则以其对日常狭小生活的兴致,而向词过渡。这并非神秘的‘气运’,而正是社会时代的变异发展所使然。” (李泽厚《美 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55页) 但身处中晚唐之交贾岛的这类作品,萧瑟诚然有之,但并不见退缩,反而具有盛唐诗歌之浑阔,显然没有完全受时势与气运通行规律的制约。又如《送杜秀才东游》:“东游谁见待,尽室寄长安。别后叶频落,去程山已寒。大河风色度,旷野烧烟残。匣有青铜镜,时将照鬓看。”后人论此诗时常称道其颔联,谓之“清硬” (陆时雍《唐诗镜》) 、“次联雄健,直追盛唐” (岳端《寒瘦集》) ,依我们看来,次联清硬的确有之,但雄健却无从谈起,雄健一语当属“大河风色度,旷野烧烟残”一联,与前诗气运如出一格。

盛唐气象是诗歌史中一个近乎完美的丰碑,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气运的衰残,其浑融完整的境界难以再现。“以诗名世,杰出于贞元、元和之后” (王远《长江县贾岛祠堂诗碑后序》) 的贾岛能以少数篇章和只言片语触及其间,已属难能可贵,而贾岛诗作中还有一些通篇浑成、气势流畅的作品,则更为人们所忽略。如《逢旧识》:“几岁阻干戈,今朝劝酒歌。羡君无白发,走马过黄河。旧宅兵烧尽,新宫日奏多。妖星还有角,数尺铁重磨。”此诗通篇一气贯通,无残破隙裂之痕,气势流动,感情跌宕起伏,意气风发,读之有朗健之感。又如《送李廓侍御剑南行营》:“走马从边事,新恩受外台。勇看双节出,期破八蛮回。许国家无恋,盘江栈不摧。移军刁斗逐,报捷剑门开。角咽猕猴叫,鼙干霹雳来。去年西甸邑,犹滞佐时才。”当然,贾岛此类通篇浑融、境界开阔的诗歌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相对集中于送别友人赴边的作品之中,此类作品贾岛往往写得感情激荡,其中描写边地特有风光景致的篇章,尤为动人心魄。如《送友人游塞》:“飘蓬多塞下,君见益潸然。迥碛沙衔日,长河水接天。夜泉行客火,晓戍向京烟。少结相思恨,佳期芳草前。”贾岛常借此送行之作抒发自己胸中的激愤,表达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因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埋藏在其胸中的抑郁不平之气借此而发为慷慨之音,气盛而言宣,故能做到通篇浑成,一气贯通,与其平日的冷漠与抑郁判若天壤。诗中所描写的边塞景致也浸染其苍凉壮阔的色彩,加之贾岛特有的凄寒氛围,显得既雄壮又苍劲。又如“火烧冈断苇,风卷雪平沙” (《送陈判官赴天德》) 、“连沙秋草薄,带雪暮山开” (《思游边友人》) 、“边日沉残角,河关截夜城” (《送徐员外赴河中》) 、“云入汉天白,风高巧黄” (《送友人如边》) 等,均是融苍凉于浑阔的写景佳句。“贾浪仙,燕人,生寒苦地,故立心亦然。” (方岳《深雪偶谈》) 正因为贾岛生于边地,长于边地,对塞上景致在熟悉的感观之上又加以深刻的体认,故景显雄阔,意显苍凉,超人意表,与直白描绘和凭空想象自不可同日而语。

岑参在盛唐边塞诗人中有“好奇”的特色,殷璠曰:“岑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河岳英灵集》卷中) 沈德潜曰:“岑诗能作奇语,尤长于边塞。” (《唐诗别裁集》卷一) 岑参表现在描写边塞风光作品中之“奇”主要为奇彩绚丽、色泽明亮、气韵灵动。而贾岛写边塞之“奇”则充分体现出尚意的特色,景虽是实景但却笼罩了一层浓厚的`暮色与凄凉,色调凝重,景致萧瑟,与其自身的心境和整个时代的阴暗色调显得和谐一致。但贾岛却并不安于这种阴暗,他总是试图打破这种沉寂的状态,他以其特有的瘦硬和峭拔来肢解着那漫天的昏暗,试图以一种不和谐来改变这种现实,于是便形成了一种雄浑状态下的支离、一种绚烂的生命色彩。如贾诗中对于燃烧状态的表现就颇能反映这种特色。“烧”在贾岛诗句中共出现十次,除了“开酝旧烧罂”一句外,其余九句在诗歌意境的营造中均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特别是用作动词的七句,更表现出强烈的扩张力。如“山寻樵径上,人到雪房迟。暮磬潭泉冻,荒林野烧移” (《送觉兴上人归中条山兼谒河中李司空》) 、“别后叶频落,去程山已寒。大河风色度,旷野烧烟残” (《送杜秀才东游》)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雪晴晚望》) 、“身暖蕉衣窄,天寒碛日斜。火烧冈断苇,风卷雪平沙” (《送陈判官赴天德》) 、“夕阳行带月,酌水少留君。野地初烧草,荒山过雪云” (《送郑少府》) ,我们观察一下以上五首诗的背景特色便可以发现,贾岛意图要“烧”尽的是“雪房”、“冻潭”、“荒林”、“落叶”、“寒 山”、“白屋”、“寒日”、“危峰”、“冈草”、“寒天”、“沙恰薄ⅰ岸衔”、“风雪”、“荒山”、“雪云”等一系列苦寒、萧瑟、衰败、苍白、冷寂的意象,这些意象是贾岛内心世界的外在表象,如果用这类意象组成诗篇,境界无疑是苦寒凄凉的,但在贾岛的内心深处,却并不安于这样的现状,于是表现在诗歌中便有了燃烧的欲望,它代表一种追求、一种热度、一种张力,它是一种抗争、一种破坏力,表现在形象上是生动的,表现在色彩上是绚丽的,正因为有了烧的意象,沉寂的压抑才被打破,生命的力量才开始彰显,刚健与奇丽才得以迸发,雄奇壮阔的境界方得以力的支撑。

像以上这些近于盛唐之力与美之境界,贾岛或能以间道偶尔到之,但究竟不是贾岛的本色,在营建阔大奇丽的意境美方面,贾岛自有贾岛的擅场。如《马戴居华山因寄》:“玉女洗头盆,孤高不可言。瀑流莲岳顶,河注华山根。绝雀林藏鹘,无人境有猿。秋蟾才过雨,石上古松门。”李怀民曰:“二句直写得奇绝,真大法力。” (《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瀑流”二句下评语) 纪昀曰:“无深意而自然高爽,此由气格不同。” (《瀛奎律髓汇评》卷二三) 颔联有一种飞流直下的气势,中流砥柱的力度。又《送厉宗上人》:“拥策背岷峨,终南雨雪和。漱泉秋鹤至,禅树夜猿过。高顶白云尽,前山黄叶多。曾吟庐岳上,月动九江波。”与前诗一样,贾岛深谙动静、高下、开合、收放的映衬之法,此诗首联开颔联合,颔联收颈联放,尾联阔大充满动感,整篇从视觉上有高下远近的错落,从听觉上有嚣静之别,故显得跌宕生动。又《寄朱锡珪》:“远泊与谁同,来从古木中。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梦泽吞楚大,闽山扼海丛。此时樯底水,涛起屈原通。”此诗能充分体现贾岛尚意的特色,贾岛诗常从体认中来,所写之景并非盛唐诗人那种对自然或沉浸或相融的描绘,亦即贾诗在写景中少了情的因素,而采取远观的态度对所描绘的景致进行意念上的再加工,使之符合某种特殊的审美体验,使读者可以对其进行直接的审美观照,进而获得超人意表的审美感受。“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梦泽吞楚大,闽山扼海丛。”正是这样一种由体验而生成的意境美。方岳云:“(岛)诚不欲以才力气势,掩夺情性,特于事理物态,毫忽体认。深者寂入仙源,峻者迥出灵岳。” (《深雪偶谈》) 其他如“山川明已久,河汉没无余。远近涯寥廓,高低中太虚” (《登楼》) 、“寥落关河暮,霜风树叶低。远天垂地外,寒日下峰西” (《秋暮寄友人》) 等,贾岛营建开阔境界的诗作中之景联大多都具有这个特色。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盛唐人诗,亦有一二滥觞晚唐者,晚唐人诗,亦有一二可入盛唐者,要当论其大概耳。”贾岛还是那个中晚唐之交的贾岛,但其那些具有盛唐气格的作品却令后人耳目一新,带给人对盛世流风的追忆。虽然秋风袭来,总体的衰涩无从阻挡,但正如同严霜中的红叶、清寒中的暖日一般,从贾岛这些具有浑阔境界的诗篇或联句中人们往往可以依稀感受到那个消逝未久的大唐盛世的缕缕声息。

篇2:贾岛诗歌风格

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 张九龄诗风的委婉蕴藉;

孟浩然诗风的语淡味重、恬静浑健; 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 王昌龄诗风的幽寂静穆; 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

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 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

韩愈诗风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 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 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 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 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 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 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 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 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 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 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 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 苏轼的旷达豪迈; 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 黄庭坚词风的自然流畅; 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 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 杨万里词风的新鲜活泼;

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

姜夔词风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等。

常见诗歌语言特色与风格

1.平易: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但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平易近人,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不加修饰,是一种质朴的美。

2.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理解时可以借助对仗。如杜甫《观山水图》中的“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3.直率:语言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子直接写出。如《诗经&S226;硕鼠》。

4.委婉(含蓄):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通过写与本意看似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自己去体味。

5.自然:指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自然风格。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生动自然。

6.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用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

7.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贺《梦天》中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得像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

8.奔放:指直率而有气势。如苏轼《念奴娇&S226;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9.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歌以苍茫原野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10.洗练:语言表达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极的境界。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连”与“入”相携,织出一幅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 “孤”为动力,把人进一步推进萦怀的离情之中,加之冰心玉壶的绝妙比喻,作者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然而出。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不可分割,匠意极深而不见斧凿。

11.沉郁:用一种苍老道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如杜甫《登高》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

篇3:古典诗歌意境的风格

1、沉郁悲壮。

此类诗歌的意境风格, 以诗圣杜甫为代表。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一生饱经忧患却始终心系天下苍生, 其思想价值的核心是儒家文化, 推崇“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杜甫亲历了唐朝由安史之乱导致极盛而衰的剧烈转变, 在时代变乱带来的哀伤和痛苦中, 写下名篇《春望》:“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诗人触景生情, 满目凄凉,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唤醒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无限怀念和悲痛, 烘托出一种繁华落尽、衰败枯亡、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将花与鸟人格化了, 寄托了诗人伤时叹乱、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全篇诗情景完美交融, 感情真挚自然, 文辞含蓄凝练, 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诗人忧郁悲愁的情怀与直观形象的画面景物结合起来, 形成了沉郁悲壮的审美艺术意境。

2、清新飘逸。

此类诗歌的意境风格, 以诗仙李白为代表。李白生活在盛唐, 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是其诗歌风格的典型特征。在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李白大胆运用夸张手法来塑造抒情形象, 用神奇的想象及梦境来刻画自己洒脱不羁、卓尔不群的个性。此诗构思奇特, 想象瑰丽, 虚实相映, 情感深沉多变, 形成了一种清新飘逸的审美意境。李白诗才横溢, 思想如天马行空般飞翔在虚无飘渺、变幻莫测的神话与梦境中, 兴之所至, 随手拈来大量传说与典故, 形成了色彩斑斓、辉煌壮丽的奇特艺术风格。他通过描绘天姥山雄奇明丽的景象, 隐喻自己不能实现政治理想、怀才不遇的痛苦和执着追求人生理想的愿望。结尾“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他一生“访名山、求自由、傲古今、平交王侯”精神的直观写照, 是他傲岸人格、率真个性的生动体现。

3、闲适恬淡。

此类诗歌意境风格, 以王维为代表。王维是唐朝山水田园诗歌流派的代表之一, 在陶渊明、大小谢等的基础上, 挖掘山水田园之美, 借此表现宁静、恬淡、闲适的心境。王维注重把诗意、画意、禅意、音乐美等高度融合起来, 用天才般的生花妙笔提炼出浪漫、空灵、淡远的意境, 因此被苏轼赞为“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在《鸟鸣涧》中,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寥寥四句, 就创造了一幅情景交融、动静相衬、生意盎然的空灵画卷:寂静而美丽的春天, 一瓣瓣桂花悄无声息地坠落;月华流泻, 惊动小鸟, 清脆的鸟啼在山涧中飘荡。也许, 在这个春风沉醉的美丽夜晚, 只有桂花飘飞的暗香能使诗人安然陶醉, 彻底忘却尘俗的喧闹, 保持一颗永远宁静的心。诗人敏锐捕捉寂静的春山、飘逝的落花、皎洁的明月、受惊的小鸟等意象的幽微变化, 使读者沉浸在一种宁静、和谐、恬淡的艺术快感中。

4、雄浑豪放。

篇4:浅议孟郊与贾岛诗歌比较

关键词:孟郊 贾岛 诗歌比较

孟郊与贾岛都是晚唐诗人,他们以“苦吟”著称,且都终身贫寒,诗歌风格也极为相似,苏轼称二人“郊寒岛瘦”(《祭柳子玉文》),后来人们就习惯于将他们并称。他们之间也有过诗歌酬唱,如孟郊称贾岛“诗骨耸东野,诗涛涌退之……可惜李杜死,不见此狂痴。”(《戏赠无本二首》)贾岛称孟郊“身死声名在,多应万古传。寡妻无子息,破宅带林泉。冢近登山道,诗随过海船。故人相吊后,斜日下寒天。”(《吊孟协律》)二人意气相投,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各自的特点。

风格上,贾岛空灵轻逸,孟诗奇崛独特。贾岛的诗歌在艺术境界上追求超然物外、飘逸,“言归文字外,意出有无间”(《送僧》)。写景状物很少藻饰,多采用白描手法,直接写出眼前景物,风格平淡,例如:“径通原上草,地接水中莲。采菌依余枿,拾薪逢刈田。”(《原居即事言怀赠孙员外》)“空地苔连井,孤村火隔溪。卷帘黄叶落,锁印子规啼。”(《寄武功姚主簿》)“荒榭苔胶砌,幽丛果堕榛。”(《题刘华书斋》)“独树依冈老,遥峰出草微。”(《偶作》)这些诗句语言朴实无华,平素淡雅。韩愈曾称他的诗“往往造平澹”,评价很准确。贾岛的诗句有的十分空灵有致,例如:“松生青石上,泉落白云间。”(《寄山友长孙栖峤》)风格类似王维,如“垂枝松落子,侧项鹤听棋”。(《送谭远上人》)孟郊的诗比较奇崛硬峭,语言精警,又奇险精深。如“赤令风骨峭,语言清霜寒。不必用雄威,见者毛发攒。”(《严河南》)“清霜寒”,“毛发攒”构思奇特,别出心裁。“愁环在我肠,宛转终无端。”(《路病》)比喻新奇而恰切,又如“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游终南山》)“归情似泛空,飘荡楚波中。羽扇扫轻汗,布帆筛细风。江花折菡萏,岸影泊梧桐。”(《送从舅端适楚地》)构思巧妙,语言新奇。还有的如“朔雪凝别句,朔风飘征魂。”(《戏赠无本二首》)“藏千寻布水,出十八高僧。古路无人迹,新霞吐石棱。”(《怀南岳隐士二首》)韩愈曾称他的诗“文字觑天巧”,“其为诗,刿目鉥心,刃迎缕解。钩章棘句,掐擢胃肾。神施鬼没,间见层出。”

内容上,贾岛诗多写细琐幽僻之境,给人以细微平淡的感觉,孟郊诗多写壮阔险怪之境,给人以新奇惊警的感觉。贾岛写景善于抓住司空见惯的事物,他观察入微,能准确把握其特点加以描写,感情蕴蓄,如“萤从枯树出,蛩入破阶藏”(《寄胡遇》);“石缝衔枯草,查根上净苔”;(《访李甘原居》);“穴蚁苔痕静,藏蝉柏叶稠。”(《寄无可上人》)这些诗句,描写的是萤、蛩、枯草、苔藓、蚁穴、蝉等细微卑屑的事物,反映出他的审美情趣和创作心态。“野菜连寒水,枯树簇古坟。……斜日扉多掩,荒田径自细分”(《寄贺兰明吉》),“归吏封宵钥,行蛇入古桐。”(《题长江》)野菜、寒水、枯树、古坟、斜日、荒田、归吏、行蛇等景象,给人以颓泄、荒凉、残破的感觉,抒发了诗人苦闷孤寂的心情,语言平淡而落寞,感情含蓄。孟郊的诗多是在叙述中直接抒发内心的感受,感情激越直快。虽然描写的对象也很平凡普通,但经过他新奇构思,就显出奇异激矫的效果,感情强烈凸现,例如《闻砧》:“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杵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归。”以“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来反衬砧声“一声肠一绝”的无比哀怨之情,又以“客闻发自白”来写游子思归的强烈乡愁。又如《自叹》:“太行耸巍峨,是天产不平;黄河奔浊浪,是天生不清。四蹄日日多,双轮日日成。二物不在天,安能得营营。”在诗中融入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感情,悲愤激荡。又如《杏殇》、《峡哀十首》、《秋怀十五首》等,将人在世的不得意的愤懑直泻抒发,构思奇特,气势充沛,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淋漓尽致地将种种不平遭际诉诸笔端,形成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形式上,贾岛多写五言律诗,孟郊则趋于复古,多写五言乐府和五言古诗。贾岛顺应当时诗歌发展的潮流,大力作近体诗,如他的五绝《剑客》、《寄令狐相公》,七绝《夜坐》、《友人婚杨氏催妆》,七律《寄韩潮州愈》、《送周判官元范赴越》等,在当时被传诵一时。贾岛尤其擅长写长篇五律,有很多诗为后世所传诵,影响较大。如《忆江上吴处士》、《寄山友长孙栖峤》等,写得都很空灵,《酬姚合校书》写友情的深挚,令人动容;《病蝉》以蝉自喻,借蝉的遭际写自己的处境艰难和不得志以及世事不公。“病蝉飞不得,向我掌中行。拆翼犹能薄,酸吟尚极清。露华凝在腹,尘点误侵晴。黄雀并鸢鸟,俱怀害尔情。”以之来讽喻社会。《唐诗纪事》中说:“岛久不第,吟《病蝉》之句以刺公卿。”闻一多认为贾岛多作五律是出于应试的需要:“一则五律与五言八韵的试贴最近,做五律即等于做功课,二则因为拈拾点景物来烘托一种情调,五律也正是一种标准形式。”分析相当准确。孟郊的思想趋向于保守复古,自言“我有古心意”。他在《秋怀》(十四)中说:“忍古不失古,失古志易摧”,“诗老失古心,至今寒皑皑。”他大力作五言乐府和五言古诗,目的是从复古的思路出发,为唐诗的发展另辟新径。他力追汉魏古风,特别推重《诗经》以来的“国风”与“建安风骨”,“大哉国风本,丧而王泽竭”,“下笔证兴亡,陈词备风骨”,好尚古雅,酷爱古风,因而专写古体诗也就不奇怪了。有些诗篇代表了他的这种风格,如《秋怀》表现寒士贫病交加的苦痛与酸楚,《杏殇》写丧子之痛,《游子吟》写游子的思亲和慈母的慈爱,都深刻而动人。但是他的乐府诗形式古朴奇崛,语言缺少流丽酣畅,不采用七言和杂言这些能自由表达感情的形式,因此过于保守。有人认为“孟专心于古诗之苦吟,不随时俗作律诗,此则昧于文学之有时间性,而囿于古谬见之深也。而岛则不然,工于五律……此其所以为晚唐诗之先导,而为孟所不及也与!”

孟郊贾岛二人尽管并称,但其诗歌却有平淡与奇崛之别,这与他们的个人生活经历有关。贾岛早年贫苦,出家为僧,后和韩愈相遇还俗,试着谋求一官半职,但是直到孟郊和韩愈相继去世,贾岛还是一介布衣。贾岛晚年觅得一个长江县主簿,也得到了一个升迁的机会,但是没过几年他也病逝,所以他的一生是极其悲哀的。僧人有僧人的特质,但是还俗之后,社会动荡、科举不第、生活窘迫等等,使得贾岛成为一个思想复杂的人。他一直过着孤云野鹤的生活,隐居山林,与自然为伴,行动多不受拘限,因此性格比较潇洒放任,不执著于世情,颇有闲逸的胸怀。尽管一生穷困潦倒,生计艰难,但他似乎已经看破红尘,并不以此为念,心境较平和。有人说贾岛“衲气终身不除”,将一切世事纷扰都看的很淡。闻一多先生曾精辟地指出:“早年记忆中‘坐学白骨塔、‘三更两鬓几枝雪,一念双峰四祖心的禅味,不但是‘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月落看心次,云生闭目中一类诗境的蓝本,而且是‘瀑布五尺仞,草堂瀑布边,‘孤鸿来夜半,积雪在诸峰,甚至‘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的渊源。”在他的诗歌中也多次出现“僧”、“禅”等字,如“远梦归华顶,扁舟背岳阳。寒蔬修静食,夜浪动禅床”(《送天台僧》),“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题李凝幽居》)等等。

孟郊则比较入世,很执著于世情。他也是一位寒士,但也正因为如此,他对人情世故和世态炎凉有着比一般人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古人结交而重义,今人结交而重利……有财有势即相识,无财无势同路人”(《伤时》),“胡风激秦树,贱子风中泣。家家朱门开,得见不可入。”(《长安道》)他有很强的功名心,不满于自己的贫寒处境,竭力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在唐代,能改变知识分子命运的,只有入仕。因此,他视功名富贵为人生大事,在落第后曾痛苦到了“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刃伤”(《落第》)的程度,而且“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再下第》)以下第之“一夕”和空劳之“两度”概括诗人落第的辛酸苦痛。他在屡次落第后失魂落魄以至痛不欲生:“江篱伴我泣,海月投人惊。失意容貌改,畏途性命轻。时闻丧侣猿,一叫千愁并。”(《下第东南行》)正因为多次的打击令他哀伤欲绝,所以,在46岁那年最后一次科考中了进士以后,那种兴奋和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可见功名事业在孟郊的心目中的地位很重要。因为生活的经历和处世态度的不同,这才铸就了贾孟二人不同的诗歌个性,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参考文献:

[1]李嘉言.长江集新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3]孟郊.孟东野诗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4][8]闻一多.唐诗杂论·贾岛[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5][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6]章泰笙.贾岛研究,古典文学三百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韩泉欣.孟郊集校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

篇5:杜甫诗歌风格

【风格】

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是兼备多种风格的,元稹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众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例如杜甫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就可以看出杜甫的豪气。主流观点认为,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谈,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的创作风格。就杜诗特有的叙事风格和议论风格而言,有学者认为是受到《诗经·小雅》的影响,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又与《离骚》相近。也有学者认为,杜诗具有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司马迁的实录精神。还有观点认为杜甫诗作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曾把杜甫与李白并论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王安石表彰杜诗“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的成就。陈善《扪虱新语》卷七:“老杜诗当是诗中《六经》,他人诗乃诸子之流也”。蒋士铨《忠雅堂文集》卷一《杜诗详注集成序》亦称“杜诗者,诗中之《四子书》也。”

【意象】

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

篇6:李白诗歌的风格

李白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李白诗人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李白诗人成功地在中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对权豪势要,他“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醉后寄崔侍御》二首之一);看到劳动人民艰辛劳作时,他“心摧泪如雨”。当社稷倾覆、民生涂炭时,他“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南奔书怀》),那样慷慨激昂;与朋友开怀畅饮时,“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又是那样天真直率。总之,他的诗活脱脱地表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倜(俶)傥不群的形象。

豪放是李白诗人诗歌的主要特征。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李白诗人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人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几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

李白诗人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之一是把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

李白诗人诗歌的另一个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点,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想象夸张。他的夸张不仅想象奇特,而且总是与具体事物相结合,夸张得那么自然,不露痕迹;那么大胆,又真实可信,起到突出形象、强化感情的作用。有时他还把大胆的夸张与鲜明的对比结合起来,通过加大艺术反差,加强艺术效果。

李白诗人最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绝句。李白诗人的七言歌行又采用了大开大合、跳跃宕荡的结构。诗的开头常突兀如狂飙骤起,而诗的中间形象转换倏忽,往往省略过渡照应,似无迹可循,诗的结尾多在感情高潮处戛然而止。

李白诗人的五七言绝句,更多地代表了他的诗歌清新明丽的风格。如《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等,妙在“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说诗晬语》上)。

篇7:诗歌语言风格

(一)豪迈雄奇

• 多用气势磅礴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豪迈博大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

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大漠昂首奔驰的骏马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歌如何体现豪放的风格,结合句子分析。

诗歌前两句用“千里黄云”“雪纷纷”等描写了天地之广,风雪之大的壮阔之景色,也折射出诗人壮阔的胸襟。后两句,“莫愁”和“天下谁人不识”则于悲壮中充满乐观与信心,和前文的广阔背景融为一体,表现了积极向上的思想。

(二)悲壮慷慨

• 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得不到施展,或感时伤乱,忧国

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草原孤独翱翔的雄鹰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歌前两句表现了诗人在时间上得孤独,在诗人之前和之后都没有谁和他相知,而后两句则表现了诗人在空间上得孤独,天地广阔,却依旧因为孤独而悲哀,于是诗人感叹苍凉和孤独,潸然泪下。

(三)沉郁顿挫

• 低沉郁积,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籍,语势有停顿转折。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胸

中,沉吟再三,然后勃发于笔端。

• 汩汩涌出的泉水,最终汇成一股曲折的溪流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诗人突然发现已经到了暮秋时节,想到和朋友天各一方,倍感思念,于是借酒消愁。颈联描写江山见证作者的鬓发,“存肝胆”则直接表明了自己的忠贞。整首诗将眼前悲凉之景、自己的个人遭遇和深沉的爱国情怀紧密结合.(四)朴素自然

• 语言上不堆砌辞藻,不搬弄典故,不矫揉造作,不露雕琢的痕迹,显示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王维《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全诗没有大肆描写送别的场景,而只用两句简笔勾勒告别友人,回到家中的情景,三四句则用询问的口气,表达对朋友再来的期盼。诗人截取生活中的平凡小事,采用明白晓畅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的情感。

(五)含蓄委婉

• 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不把意思直接表达出来,而是藏在描写刻画的形象中,让

读者自己理解和想象。

• 犹抱琵琶半遮面

闺意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诗人在诗中表达什么思想?

诗歌真正的意思是要询问张水部自己这样的水平风格是否符合考官的口味。诗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比作新嫁娘,将知音张藉比成丈夫,将考官比喻为科考的官员,又将自己的文章比作所画之眉。言在此而意在彼,含蓄委婉。

(六)婉约细腻

• 语言和情感呈现柔美、委婉、含蓄、细致、绵密的特征。

——小家碧玉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诗歌婉约细腻的风格体现在哪些地方?

• 词开篇用寒蝉、骤雨、长亭、兰舟等凄凉的意象渲染离别时的氛围。接着通过细节

描写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体现离别时的缠绵悱恻,最后写别后的想象之景“晓风残月”,抒发别后的孤苦凄凉。全诗描写离别场景和离别心理的语言细腻,表达情感含蓄。

(七)清新明丽

• 清朗明净,令人耳目一新,以新颖轻巧的构思和生动活泼的语言描摹大自然的清幽

秀美,抒写轻快隽永的情思,不做作,少粉饰,有新意。

——春光明媚中踏青的红衣少女

暮热游荷池上(其三)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诗歌描写诗人在酷暑的晚上游荷池,看到“细草摇头”,将细草拟人化,富有情趣。后两句同样用了拟人的手法,描写荷花躲在荷叶下,化静为动。整首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语言清新明快。

(八)幽默讽刺

• 语言诙谐、风趣或辛辣,表现对世事或某类人的讽刺。

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 这首诗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诗歌揭示了

矛盾,使秦始皇处于自我否定的地位,用幽默调侃的语句,表达对秦始皇的讽刺和憎恶之情。

其他注意风格:

(1)明净绚丽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明净绚丽——

像一株静静开放的牡丹

(2)清新淡雅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雅致,不落俗套。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的诗相对比较清新。而陶潜的诗特点不乏清新,但主体风格是平淡。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杜甫

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丰富,语言清新生动。

清新淡雅——

像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3)明快 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语言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子直接写出。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又如《诗经.硕鼠》 白云泉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这首七绝犹如一幅线条明快简洁的淡墨山水图。诗人采取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旨远,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

明白晓畅——像一杯透明洁净的矿泉水

江楼月白居易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明快简洁——像一幅勾勒线条的淡墨山水

白云泉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这首七绝犹如一幅线条明快简洁的淡墨山水图。诗人采取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旨远,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

(4)自然

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但韵味无穷。

如李白诗歌的语言,“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清新自然——

像一池雨后出水的芙蓉

冲淡质朴——

像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陶渊明《归园田居》

作家的风格流派与语言特点:

豪放—苏轼、辛弃疾

婉约—柳永、姜夔、李清照

隽永—李煜、刘禹锡(意味深长,引人入胜)

朴素自然—陶渊明、谢脁、谢灵运

屈原—雄浑悲壮

王安石—雄健高峻(高超峻拔)李商隐—委婉含蓄

李清照—婉约缠绵陆游——慷慨悲凉

杜甫——沉郁顿挫、激愤悲慨白居易——明快简洁、明白晓畅

李白——清新飘逸、豪迈洒脱王维——闲适恬淡、清幽空寂

辛弃疾——豪放悲慨杜牧——俊爽明快

苏轼——豪迈旷达、雄健奔放

•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第一步:叙: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第二步:析:结合有关语句具体分析特色。

第三步:评: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谈谈下面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春 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叙),“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析)。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评)。

阅读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叙: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朴实无华。

析:这首小诗,无华丽的词藻,以平常用语入诗,不着一色,寓问于答,简炼 而自然,寓深沉于平淡之中。

评:全诗景中寓情,表现了诗人对隐者钦慕而不遇的惆怅之情。

横江词(其一)李白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叙:这首诗多用口语,自然流畅,朴实无华。

析:一二名句“人道”、“侬道”,纯用口语,生活气息浓烈。三四句用语夸张,想象奇特,焕发着积极浪漫主义的光彩,语言明朗率真。

评:诗人以浪漫主义的彩笔,驰骋丰富奇伟的想象,创造出雄伟壮阔的境界,读来使人精神振奋,胸襟开阔。

阅读刘禹锡的诗《浪淘沙》,体会其语言特色。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篇8:高中诗歌风格教学例谈

高中课堂诗歌教学一般是通过诗歌学习, 美化心灵, 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和驾驭语言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诗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诗歌风格的分析、学习。但是对诗歌风格的误解, 也就导致了课堂教学特色的缺失。对风格只记住了几个字, 了解的只是文字意义, 谈不上对风格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其问题主要出现在对诗歌的解构式阅读上。

诗人与诗文风格的解构, 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 教师反复强调意象, 缺少诗歌与诗人的结合, 使学生以一概全, 将诗歌的风格简单化, 缺乏客观;诗文自身风格的解构, “三美”的提出, 其积极的一面在于给学生提出了整合诗歌鉴赏的方法, 但是其分解式的方法, 对诗歌自身的风格欣赏并无多少帮助。诗歌教学中集中于结构分析, 即建筑美这一层面, 而忽视了诗歌的音韵和整体画面美;诗人性格与写作常规风格的解构, 诗人的作品是时代的产物, 阶段性的诗歌特点与自身、与历史以及其他各个因素都有关系。不同时期的诗人有不同的风格, 对一首诗的风格把握, 并不足以概括出一个诗人的全貌。若将诗人性格与写作常规特点硬性联系, 往往丢失了对诗人风格的整体和全面的把握。

杜甫是中学生古代诗词学习中接触比较多、也比较熟悉的著名诗人之一。在新版的语文教材中共出现杜甫的作品三篇, 分别为《秋兴八首 (其一) 》《咏怀古迹 (其三) 》及《登高》,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另有四篇杜甫的诗歌, 分别是《蜀相》《登岳阳楼记》《旅夜书怀》和《阁夜》。可见, 其诗歌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占据重要的位置。分析杜甫其人其诗, 可以以点带面, 了解诗歌教学中的诗歌风格问题。下面本文将结合杜甫的《秋兴八首 (其一) 》来谈谈如何在教学中重构诗歌的风格。

秋兴八首 (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首先, 结合历史、社会背景和作者的境遇, 体会诗歌风格的产生。《诗论》说:“诗人与哲学家究竟不同, 他不能没有思想, 但是他的思想未必是有方法系统的逻辑推理, 而是从生活中来, 与感情打成一片, 蕴藏在他的心灵的深处, 时机到来, 忽然迸发, 所以诗人的思想和情感不能分开, 诗主要是情感而不是思想的表现。”将诗人与诗文结合起来, 有利于对诗歌风格的理解丰富、客观。

《秋兴八首 (其一) 》写于大历元年。当时的杜甫刚刚避过“安史之乱”, 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然而很快严武病逝, 杜甫失去依凭, 于是离开成都, 漂泊到夔州。正是其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想念长安的诗。换句话说, 那是杜甫去世前的四年, 当时他已经有55岁, 既已阅尽世间一切盛衰之变, 也已历尽人生一切艰苦之情, 此时的杜甫对长安有无限的怀念, 却迟迟不能归。《秋兴八首 (其一) 》在这种情况下问世, 诗人将自身的生活经历、情感经历一一记录并寄托于诗歌之中。诗歌的“多情”来自于诗人对生活深刻的体认, 只有理解杜甫的境遇, 才能体会到其“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的心情。因此, 其在表现手法上, 表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也就很容易理解了。而这一点与我们所理解的“安得广厦千万间”的风格显然是不同的。

其次, 从生活出发, 品读字词句, 体味诗歌风格的形成。诗人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千差万别, 人生经历、思想意识也不同, 诗的语言是生活语言浓缩的结果, 不了解一个生活中的诗人, 就不能领会其诗作的内涵。所以, 品读字词句时, 一定要从生活出发, 回归生活。《秋兴八首 (其一) 》中体现出了杜甫的句法变化和炼字精当, 品读时, 如果能从生活出发, 就更能体会其中的妙处。

以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为例。一年将尽, 家家户户都在赶制冬衣, 处处都是剪裁衣服时刀尺的声音, 捣衣石上也不时传来洗衣的“邦邦”声, “我”不自觉地想起了故乡, 想起了家。这里可以说是整首诗最容易引起读者感情共鸣的地方, 应是理解和体悟的重点, 如果此时教师能问:“如果你在异地听到了别人家中传来的熟悉的声音, 你是什么感觉?”那么学生一定能很快走进杜甫的世界, 很多学生一定都有异地生活或旅游的经历, 能很自然地感受到对家的思念之情感。因为诗人无论有多么伟大, 他首先是一个普通的人, 用这样的方式理解字词句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认。最后, 教师还可以有一个升华,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是诗歌的尾联, 也是诗人情感最高涨的地方, 然而, 杜甫选择在景物中平静的结束, 此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最后, 诗人的情感已欲喷涌, 如果是你我, 会有什么反映呢?”学生一定会回答泪流满面或一定是大肆抒情、不吐不快等。教师可接着问:“但是诗人却是仅写景, 不抒情, 如果让你这样的感情闷在心中而不发, 你会有什么感觉呢?”学生会感到这里郁结于胸的沉闷, 正是沉郁顿挫。可见, 经过长时期的涵容酝酿, 这首诗已不再像杜甫从前的真率呼号, 也不再是毫无假借的暴露, 而是已完全成熟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其三, 从画面与韵律入手, 加强绘画美与音乐美的鉴赏, 也有利于对风格的全面理解。

“诗的姊妹艺术, 一是图画, 一是音乐。”绘画美, 中国古典诗讲究意境, “意”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 就是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作品中, “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 需要借外物来表现;“境”不是纯客观的物象, 需要由意来触发。因此, 所谓“意境”可以说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形成的境界, 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艺术图画。在教学中, 需要教师的引导, 创设一定的氛围, 让学生展开想象, 使课堂“诗情画意”, 努力使一首诗成为一幅画, 课堂沉浸其中。

当学生朗读《秋兴八首 (其一) 》时, 通过多媒体播一段悲切的音乐, 再配以“巫山巫峡气萧森”的图片, 或者菊花盛开、江上孤舟的图片, 一下子就会将学生引领到诗歌的画卷中。而“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一句则重在音律之美。说玉露而非白露, 正是出于诗歌吟唱考虑。“玉”字是撮口, 而白字是开口, 撮口的字音更悠长、婉转, 通过诵读和吟唱更能体会作者忧思、凝重的感觉。

总之, 绘画美, 把学生引进它所展示的优美境界中;在音律方面平仄押韵, 注重节奏, 朗朗上口, 则又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韵律美;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更会加深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最后, 将诗人的性格与写作常规特点结合, 更有利于对诗歌风格深层次的把握。诗言志, 诗人郭小川曾说:“诗是表现感情的, 当然也表现思想, 但感情可以说是思想的翅膀, 没有感情, 尽管是思想, 也不是诗。”诗歌文化内涵丰富, 饱含作者的感情, 体会诗人的人格美, 更能点燃人心, 深层次把握诗歌的风格。

杜甫是一个感情丰富且细腻的人, 但不像李白那样奔泻而出, 而是受到理智的节制。这一性格特点, 直接影响到他的创作。杜甫更喜欢、擅长在严格的形式中, 以精心选择、反复锤炼的语言来抒发情感, 例如诗歌语言从杜甫开始出现了语序颠倒, 即所谓的“阻拒性原理”与“陌生化”, 此创构的新奇意象乍看悖于常理, 实则是其性格所致。那些已变得惯常的或无意识的东西, 以及从他的生活经验中蒸馏出来的细节, 经由杜甫主观感情的点化, 并用其独特的用词遣句、意象结构, 经过精心选择和反复锤炼, 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意象, 创造出全新的感觉世界。

以“丛菊两开他日泪”句为例。秋菊两度盛开, 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他日丛菊两开泪”。“开”字双关, 一谓菊花开, 亦谓泪花开。这里的“他日”指的是过去, “丛菊”毫无疑问, 指的是一丛丛的菊花, 联系时代背景, 诗人于永泰元年离开成都, 原打算很快出峡, 但却留居云安, 又留居夔州, 见到丛菊开了两次, 还未出峡, 故对菊掉泪。如此细腻的文字, 只有关注诗人的性格, 慢慢品味诗文, 才能从那精工细作的诗句中提炼出深层次的诗歌风格。

上一篇:电信公司营业员的自我评价下一篇:任免通知标准模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