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语言的特色专题

2024-04-27

公文语言的特色专题(通用9篇)

篇1:公文语言的特色专题

公文语言的特色

作为处理“政事之先务”(刘勰《文心雕龙》)的公文,其产生的历史极为悠久。公文作为管理国家并服务于国家的工具,是同阶级、国家的出现紧密相连的。统治阶级在管理国家的过程中,利用已经出现的文字这一现成的工具,传达命令,领导国事、联系公务,记录各种活动,从而产生了公文。我国早在公元前十三世纪的殷商时期,就已能运用龟甲兽骨为书面载体来书写文字了。随着公文学科的发展与繁荣,逐渐形成了颇具风格的公文语言,以实用为目的,以纸张为载体,以文字为工具,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

特色之一——平实。所谓平,就是在表达客观事物时,使用通俗、平易、朴实的语言,以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反映其和谐的自然之美,使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所谓实,就是运用准确、恰当的语言,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它是公文的基础,也是公文的最高境界。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公文不一定要好文章,可是必须写得一清二楚,十分明确,句稳词妥,通体通顺,让大家不折不扣地了解你说的是什么”。这是公文最为根本的要求和目的。从这个角度讲,要求公文语言要具有质朴、明白、通俗、准确,不求华丽,不事雕琢,平中见实,实中有平的特色。这就要求公文作者应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诚恳实在的写作态度。“文

如其人,人如其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德不好则文风不正。空话、大话、套话、废话充斥公文之中,只会让人读后感到厌烦。

特色之二——简要。所谓简,就是要求公文语言的文字表达要简洁明快,通俗流畅;所谓要,是说公文的内容表达要集中。它要求公文作者应以尽可能少的文字,准确、严密地概括和表现丰富的内容,做到简明扼要。这是公文的应用性、实用性的特点决定的。在公文中,只需将制发机关的意图表达清楚即可,没有必要去做长篇大论。我国古代卓越的公文作者,为我们树立了典范。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言,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炼的“居安思危”和“载舟覆舟”的警句,李密在他的《陈情表》中所描述“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字句,李斯《津逐客书》中的“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溪流,故能就其深”的语言,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现代,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起草的公文,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代公文的语言艺术,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特色之三——规范。所谓规范,是指公文语言应合乎一定的标准。公文的严肃性决定了对其语言运用的规范性。公文具有法规性、指导性、联系性和凭证性的特点及作用,是别具一格、特殊的文章类型,具有特定的文章格式。公文在长久的实践中已基本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语言材料体系,我们应该遵守其语言的规范,针对不同的文体选用不同的公文语言,体现不同的特色。如发布命令要庄重严肃,令行禁止,体现出执法者的威严,选词择语就要规范,不可“富丽堂皇”,华丽不实。再如写请示性的公文,用语要谦恭、诚恳,讲究礼貌,宜多用“请”、“妥否”、“给予指示”等等,以表示对上级的尊重,不可用“必须”、“务必”、“应该”那样生硬的词语。在结构上,应按不同文种的格式规范公文语言。如开头用语,用于公文全篇段落的开头,以表示行文目的、缘由、根据、引出情况或下文,像“关于、根据、依照、为了”等。期请用语,是表示期望和请示的用语。如“请、恳请、提请、报请、希、希望、切望、切盼”等等,多用于上行文,在下行文和平行文中也有使用,但应把握好分寸。综合用语,则是在叙述情况后,用于承上启下,连接下文的用语。如“为此、据此、鉴于、总之、综上所述”等。总而言之,不同文种的公文,对其语言的用法和要求是不同的。按其需要选用语言和词句,才能做到语言规范。另外,对于某些约定俗成的用语,选用时应注意全面、准确、规范,不能随意省略。未能收入普通话词汇的方言土语,停用的繁、简体字也不允许在公文中出现。

特色之四——准确。所谓准确,是指公文在运用语言表达上要准、要确实。作为公文语言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

有肯定的属性,明确的含义,只能有一种理解,而不能有多种理解。如果公文语言措词含糊,此亦行彼亦行,概念不清,表意不准,就易产生曲解。公文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受到损害和影响,必然给执行带来困难和矛盾,而且还会闹出笑话,甚至危及人民生命财产。这方面的事例,在古今中外的公文中都有。如,我国古时候,某人骑马不慎将人踏死,别人告他的罪状是“跑马踏死人”,如此定案性命难保。这时有人为他出主意,将“跑马”二字的位置一改,变成了“马跑踏死人”,主犯由人变成了马,免其一死,皆大欢喜。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某部机关制发了一个命令,要求该部所属某团立即渡河,赶到某地堵截歼敌。结果,起草命令的同志,表达首长和机关的意图不准,写成了命令部队“星夜渡河”。该团理解为:有星星的夜里渡河。当部队赶到河边时,不料当晚天阴,不见星星,于是没有组织部队立即渡河,延误了战机,失去了歼灭敌人的大好时机。在我国现代经济社会中,由于用语不当或错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事也是屡见不鲜的。这些足以说明,公文对语言要求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公文作者,对公文语言的运用,一定要慎之又慎,一丝不苟,要根据不同文体和文意,选用能准确表达客观事物的词语,以免似是而非,产生歧义,造成不应有的后果及损失。

篇2:公文语言的特色专题

母亲一生可歌可泣的事是很多的,但作者只精选了四个闪光的片断来塑造母亲的形象。第一个片断:写的是“我”幼儿时的事情,元宵节母亲背“我”观灯,表现母亲“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和爱子之殷勤与细心。第二个片断:写母亲爱看小说,讲故事到动情处会“热泪盈眶”,表现母亲有文学修养,感情丰富,富有同情心。第三个片断:写母亲希望“我”上进,见“我”背书挨打,陪着“我”一同流泪,又勉强说“打得好”,表现母亲矛盾的心理和对子女的无限怜惜和疼爱的感情。第四个片断:写“我”看母亲做针线活,表现母亲勤劳<辛苦<能干,也表现“我”对母亲的感激<歉疚<回报之情。这四个片断虽然很普通,但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是闪光的,是最难忘的。作者精选这些典型材料,表现了母亲普通而伟大的形象,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2)穿插必要的议论深化中心。

本文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穿插了必要的议论。有的分析人物的言行和内心世界,如“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有的评价叙写的内容,如“这是我对母亲最初的感觉,虽则在当时幼稚的脑袋里当然不知道什么叫做母爱”。有的扩展文章的主题,如“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揭露了封建社会埋没妇女才能的罪恶。文章结尾部分全用议论,概括母亲的良好品质,表现对封建社会的憎恶和谴责。本文的的记叙一般在记叙插写的基础上进行,并与记叙描写水乳交融,成为文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3)运用细腻描写抒发感情。

篇3:论公文的语言特征

关键词:公务员考试,公文,语言,特征

素有“中国第一考”美称的国家公务员考试, 历来都是“考碗族”狂热的对象, 于是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公务员考试现象也就不足为奇。近几年, 对基本的公文考查有所侧重, 2010年国考的时候就提到了宣传纲要、报告这样的题目。公文考查的公共基础知识部分是最基本的规则、细节, 比如说发文机关怎么去写, 发文字号到底用什么样的字号。实际上在《申论》当中考公文并不拘泥于这样的细节, 主要还是看具体内容是什么, 也就是说公文的语言表达是最重要的核心部分。本人从多年的应用文写作教学经验出发, 就公文的语言特征方面谈一下个人一些粗浅的看法。

公文是传达政令、请示工作、报告情况、商洽公务的一种文体, 它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法定的权威性、严格的程式性和突出的实用性等特点, 因而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独特的书面语言。综观公文的的语言表达, 总是在多个层面上表现出对立又同一的思维辩证关系。

一、情与理的对立统一

历来文学创作“文贵乎有情”, 公文写作则“文贵乎有理”。公文写作理念性较强, 冷静、客观、公正是其主要特征;但字里行间仍会表达出作者对客观事物的一定态度, 自觉不自觉, 或明或蓄地渗透着作者感情。

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福建省仙游县外来农民工患职业病事件的通报》一文, 一方面客观地叙写了关于福建省仙游县外来农民工患职业病的情况;一方面又以鲜明的批评态度通报:石英加工作坊业主漠视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一些地方领导官僚主义严重、一些职能部门严重失职等等。最后以“职业病防治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作发文意图的强调, 要求各地各部门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可见, 公文的表达, 运用有情有理的对立思维语言, 使两者和谐地统一在文章之中, 而不是各执一端, 如此就可以写出有血有肉的丰满文章。

二、简与繁的对立统一

“文贵于精”, “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 是凝炼、厚重;言简意少, 是平淡单薄……有时, 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简笔与繁笔, 各得其宜, 各尽其妙” (周先慎《简笔与繁笔》) 。简与繁是一对矛盾, 不仅体现在千千万万的篇幅长短不一的公文之中, 而且体现在同一篇公文的语言表达与内容处理上。

如:《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对于附件的说明:公文正文中有一些内容, 如图表、名单、规定等, 如穿插在公文正文中, 往往隔断公文前后意思的联系而造成阅读上的不便, 这时需要将其从公文中抽出而作为公文的附件单独表述。这样的处理, 既保证了正文的完整, 又解决了内容的简明条理。

三、雅与俗的对立统一

公文的整体风格是庄重典雅的, 这主要体现在公文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而不用口语, 如“个体工商业者”“该厂”等规范用语以及“收悉”、“经查”、“盼复”“当否”等文言语词。这样, 公文语言展示出一种简明、庄重、典雅之美。

公文之“雅”, 并不排斥其“俗”。如今的中央文件也会使用一些诸如“跳槽、菜篮子工程、下海经商、搭车涨价”之类来自群众的生活俗语。适当地运用一些生动的俗语, 不但不损公文之雅, 反而能从俗语中吸收营养, 丰富文章的美感。

四、准确与模糊的对立统一

公文的主旨在于直接地表达行文者的意图, 语言特别讲究准确, 用词造句涵义确定, 不可模糊游移。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表达方面, 无论是事实、数据、细节都要作确实无误的反映。如《关于××次列车在××站发生侧面冲突重大事故的报告》一文中对于事故的表述就非常具体明确:“因停车不及时, 使进出站信号机45米, 与正进二道的××次列车发生侧面冲突, 致使××次机车和机后第一位货车颠覆, 第二、三、四位货车脱线;××次列车第九、十、十一、十二位货车脱轨。机车中破1台, 货车报废1辆……”二是词语选择方面。现代汉语存在着大量的同义词, 反映着事物间细微差别, 运用时要选择得当。如:“削弱、摆脱和破坏党的领导, 只会犯更大的错误, 并且招致严重的灾难。”这句话中, “削弱”、“摆脱”和“破坏”这组近义词都表示损害党的领导的意思, 但程度上差距很大。

与准确相对的是模糊。所谓模糊语言, 是指内涵和外延都不确定的语言。公文中却不时在大量使用模糊语言, 如“近期”、“大量”、“部分”等等。但这些词语的运用, 并不妨碍人们对问题的正确理解。它在表达上反而是一种有力的概括,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有时比准确语言更具有表现力。

五、朴实与生动的对立统一

语言的朴实, 是一种天然去雕饰的美。公文是以再现客观真实为其终极目的, 所以语言最具朴实特征, 切忌夸张、溢美等修饰。如某省财政厅《关于<会计人员职权条例>中‘总会计师’是行政职务还是技术职称的请示》一文中“在执行中, 工厂总会计师按该《条例》规定, 负责全工厂的财务会计事宜;可是每个工厂, 尤其大工厂, 授予总会计职称的有四五个, 究竟由哪一位负责全厂的财务会计事宜、执行总会计师的职责与权限呢?我们认为宜将行政职务与技术职称分开。”用自然无华的笔调去叙写, 反而清楚明确。

语言的生动, 是指在公文写作中, 可以运用一些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令公文语言朴实而不呆板, 严肃而不乏活泼。如“中国共产党还仅仅处于青壮年时期, 显示了蓬勃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空间”这种拟人化的语言, 使文章有一种朴实与生动辩证统一的语体风格。

公文的语言表达, 总是贯穿着对立思维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持公文语言本色的基础上, 注入新的活力, 增加语言的表现力, 丰富语言的美感。因此, 把握好其辩证统一的关系, 方能切实有效地掌握公文语言的表达技巧, 提高公文写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文丰:《现代应用文书写作》, 《中国人民大学》, 2006, 11。

篇4:论近20年公文语言的书面语回归

关键词:公文语言 口语与书面语 语言变异 弱化与强化

一、引言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历程中,公文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发生变化。在对当代公文语言的研究中,袁晖(1995)《试谈公文语言的口语化和形象化——论公文语言发展的一个新走向》一文提出“公文语言的口语化和形象化是公文语言发展的一个新走向”,这是在总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公文语言用例的基础上得出的语言发展结论。近年来的语料表明,相对于1995年的公文语言使用情况,当代公文语言在口语化表达方面有弱化倾向,而在书面语语法方面更加规范、严谨,这两方面都促成了当代公文语言风格有向书面语回归的趋势。

二、近20年公文中口语化成分分化与消失基本情况

袁晖(1995)指出:“建国以来,公文词语的创造和吸收有口语化和形象化的倾向。”1995年以前,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起步,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许多新事物、新现象大量涌现并引起了语言领域的深刻变化。近20年来,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公文语言口语化成分逐渐减少,具体变化情况如下:

(一)口语中的比喻性用法在当代公文语言中的弱化

1.词汇方面的分化

改革开放初期,公文用例以袁晖(1995)举例为参照,文中“敢于碰硬”“决不手软”“挂靠在民政部”“价格多次浮动”中,像“碰硬,挂靠”这些属于当年的新造词。袁晖认为,“手软,浮动”这样从其他语体吸收进来的现成词,口语化和形象化的色彩都是很鲜明的。本文认为,上述词语都是在当时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经济领域、政策领域的新事物,围绕市场经济价格、市场行为规范等提出的,多数词语借用其他领域的词语比喻性地表达,属于极具时代感的词语。

在袁晖的文章中,“出台”一词在当时是新词语,是戏剧用语中孽生出的新义。而当前公文使用中,该词已经约定俗成地专指“政策和计划制定完毕、开始实施”一义,并成为基本义,而其背后的本义“戏剧用语”却多半不为人知。与此相同的还有“货币回笼”“与经济利益挂钩”“红头文件”中的“回笼”“挂钩”已由原来的比喻义和借代义演化成为常用词。“菜篮子、米袋子、不折腾”等鲜活的口语也经过了时间的考量,成为固定化的表达。

“一刀切、关系网、豆腐渣工程”等在袁文中分析为比喻用法或借代用法的词,在当今已经产生了分化:“一刀切、关系网、豆腐渣工程”等词语使用频率降低,被更为直白的“一概而论”“关系链”“利益链”“贪腐链”“劣质工程”等替代。

2.比喻性熟语和惯用语的弱化

“两条腿走路”“既要看到九个指头的成绩,也要重视一个指头的问题”中,“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等具有比喻用法的词语现今只能在口语中出现,公文语言中几乎没有。如“蹲点时解剖几个麻雀”当今则完全不知所云了。比喻具有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这与当时国民整体认知水准较为低下有关。当今社会,即使在反腐背景中提出的“既要打老虎,也要打苍蝇”,也不以公文形式表达,而只能以文学性社论之类的形式作为政治原则进行表达,这反映了公文和行政工作思维更加严谨、精致、科学的特点。

3.比喻性修辞法在公文语言中的式微

(1)国家用于贫困地区的资金和物资,不能采取“撒胡椒面”的办法平均使用,更要严禁挪作他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1984年第25期,第866~867页)

对于文中的比喻“撒胡椒面”,在现代社会公文中将会以平易直白的“不能采取等量平均分配”代之。

当然,袁晖提出的表达新事物、新制度的词语以比喻形式从其他领域借入作为一项规则还在起作用,如: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召回制度,其中“准入”“召回”含有拟人或者拟物的特点,也是当今经济生活中产品与企业法人具有不可分离的相关性的体现。但相比而言,当今公文中口语化表达局限在名词和极为个别的动词上,一般所涉名词属于新鲜事物,动词多属于坊间用语的比喻性用法,如“不折腾”等。名词中与现代信息社会相关的“云端”“大数据”等词也在相关领域的公文中出现,个别文种有差异,报告(尤其是政府工作报告等需要经由口头表达的文种)多一些,通知、通告、通报、决定、意见、函等文种少一些。除报告外,每篇公文至多有3~5处。

(二)数字缩略语语用表达的式微

较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初期的公文,现代公文还有一个较大的变化是:各领域动辄出现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搞好三项建设,达到六好要求”“211”工程(1995年提出)之类的数字缩略语渐趋消失。当今各行各业所发公文中除了有“年内为百姓办十件实事”等缩略语之外,很少出现类似的缩略语,取而代之的是“几个增长点”之类的更为确切的、可衡量的发展指标。

三、当今公文语言在词汇、语法方面出现的书面语色彩加强的趋势

(一)词汇方面固定短语整合为词语

当今时代是个注重效率的时代,语言在整合效率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体现为一些固定短语兼容合并为词语。例如:

监管——监督管理

扩容——扩大容量

准入——准许进入

听证——听取证明

上述词语一般涉及新制度的表述,且该制度具有一个复杂的流程,反映了现代行政工作思维的精致化、精细化与复杂化等特点。

(二)语法方面更为严谨

从“五四”以来,现代白话文发展刚刚经历了百年的历程,语法日趋规范。从20世纪末至今,公文语言的语法更趋严密、规范,这体现在介词的使用、长句和复杂结构的使用等方面。

1.句式上对偶成分的广泛使用在现代公文中有增强的趋势

(2)为了规范电信设施规划和建设,加强电信设施保护,维护电信用户和电信业务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电信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该句的对偶不仅表现在句子上,也表现在句子成分上。对偶成分往往是近义词或反义词,这使得句子表义严密、完整,体现了现代公文思维理性、逻辑缜密的特点。

2.虚词的用法更加规范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

上述公文的标题“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中动宾短语宾语前置少了介词“对”。这种省略在当下的公文写作环境中是不允许的。

3.长难句与复杂结构广泛使用

当下的公文写作广泛使用联合结构、动宾结构、受事宾语前置组件等表达含义丰富、完善复杂的长难句。

(4)这实际上是一种行贿受贿、损公肥私的行为。这种行为,相当普遍地存在着。不仅存在于集体所有制的社队小企业中,而且存在于全民所有制的大企业中;不仅存在于一些自产自销活动中,而且存在于一些计划购销活动中;不仅存在于一些社会闲散人员中,而且存在于一些企业购销人员中,以至存在于一些领导人员中。(国务院《关于制止商品流通中不正之风的通知》)

以上排比形式存在于现在的口语讲话中,但在公文中则会将7种并列成分囊括在一个复杂长句中:这种行为相当普遍地存在于集体所有制的社队小企业和全民所有制的大企业中、自产自销活动和计划购销活动中、社会闲散人员和企业购销人员甚至一些领导人员中。

动宾结构受事宾语前置组件具有很强的可生成性,在现代公文中被广泛使用和推广。

(5)周日下午,我们将进行青少年教育、研讨及总结活动。

该结构的特点是具有可套叠性,即无限延展性,前一成分不断地构成后一成分的受事宾语。该句含有“对青少年的教育”“对青少年教育的研讨”“对青少年教育的研讨的总结”三个层次结构,需要不断地通过“对+受事宾语+的+及物动词”的结构来达成句法理解与生成。

四、结语

公文语言的口语化特征逐渐减少。与之相反的是,近年来的公文书面语特征增强,表现为更加重视语法的严谨性,如:公文长句与复杂结构的运用、虚词的合理运用以及用数字目标代替原则性宏观目标的描述等。这是社会进步在语言上的反映,也是根据行文的情景和题旨表达的需要而进行的语用策略调整。公文书面语标志的长句与复杂结构愈益强化的特点,正是现代行政事业日益精致化、思维日益精细化的表现。从这一角度出发,本文认为,公文语言不存在口语化增强的趋势。当代公文语言将保持其书面语本色,这是由公文的庄重性、严肃性、涉及利益的宽泛性等因素所决定的。

(本文为宁夏大学校内社科项目“应用文语言中口语化现象去除规律与方法研究”[编号:sk1271]。)

注:本文语料均出自袁晖(1995)在《试谈公文语言的口语化和形

象化——论公文语言发展的一个新走向》一文用例和2014年9月1日发布实施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电信设施建设与保护办法》。

参考文献:

[1]袁晖.汉语语体概论(应用语言学系列教材)[M].北京:商务印

书馆,2005.

[2]袁晖.试谈公文语言的口语化和形象化——论公文语言发展的一

个新走向[J].语言文字应用,1995,(3).

[3]赵世芳.公文语言中动宾结构受事宾语前置现象分析[J].现代语

文(语言研究版),2011,(12).

[4]赵世芳.应用文语言中不合理口语化现象去除规律与方法研究

[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5,(3).

[5]马国竞.例谈公文语言的错位倾向[J].应用写作,2002,(6).

[6]赵玉苏.略论公文语言中口语词的使用原则[J].徐州师范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篇5:答案-管理公文专题

答案

第一章公共行政概述

第一节公共行政内涵

【真题精选】A

第二节行政组织

【真题】BACD

第三节行政职能

【真题精选】1-6 CDCDAD

第二章 公共行政的运行机制

第一节 行政领导

例:下列关于行政领导者的职务权力与个人权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有__ACD______。

第二节 行政沟通

第四节行政监督

【真题精选】ACC

【练习】CAC

第三章公共行政的过程

【真题精选】AACD

【练习】D

第四章行政机构改革

【真题精选】C

【练习】C

公文写作常识

答案

【真题精选】1-8 DCCCABBA

【练习】

一、选择题 1-5BCABA6-10CAADA

11-15DCDCC16-22CDDCB

二、多选1-4 BCACDBDACD

三、公文改错题

篇6:公文的语言特点

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庄重、准确、朴实、精炼、严谨、规范。这些特点具体体现在公文词语、公文语句、公文表达、公文修辞中。

公文词语的选择

在选择词语的过程中应注意: 认真辨析词语的确切含义,使词语的意义符合客观实际;注意分辨词语的感情色彩,以正确表达作者的立场观点;注意词语声音和语调对语义的影响,以提高表达效果;注意词语间的正确搭配,遵循语言法则;注意公文具体使用场合对词语风格的要求,维护公文的严肃性及强制执行性;注意针对公文具体收受对象的特点选词,以“有的放矢”便于理解和执行;注意根据公文中所涉及的人和事物的特殊性质选词,以获得更加鲜明直接的表达效果;注意根据上下文的需要选词,以维护公文的完整有效性;注意根据文种的不同特点选词,以保证语言得体而有力;注意词语的规范性,以提高公文沟通的效果,扩展沟通的范围。

公文中特殊事物和概念的表达要求

在对公文中所涉及的事物和概念进行表达的过程中,除了必须遵循一般的语法规则、逻辑规则之外,还必须遵循一些特殊要求。其中特别需要注意:时间的表达;空间的表达;职务、姓名的表达;数量的表达;范围的表达;程度的表达;语气、神态的表达。

公文修辞

公文修辞在其所追求的效果方面,重准确鲜明、质朴平匀、精练顺达,反对含糊暖昧、繁冗堆砌、轻浮造作,重内在美而不只求形式美;在修辞手法方面,以消极修辞手法为主,以积极修辞手法为辅,重在选词炼句及章法方面下功夫,审慎使用修辞格。

公文专用词语

由于表意和表现特殊色彩的需要,公文中有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这些词语词形确定,词义精确特定,用途稳定专门,并为从事公文工作的人们所熟悉,它们就是公文专用词语。正确地使用公文专用词语可使写者顺手,读者便当,保证表意精当得体,理解精确周严,可提高制发和处理公文的质量与效率。依照具体用途的不同,公文专用词语可被划分成多种,其中比较常见的有:称谓词语、领叙词语、追叙词语、补叙词、承转词语、祈请词语、商洽词语、受事词语、感盼词语、令知词语、告诫词语、见解词语、判定词语、时态词语、目的词语、报送词语、颁行词语、核查词语、结尾词语等。

公文语言表达的简化

简化公文语言表达的方法主要是: 取消、压缩、替代、合并。

公文中避免歧义的一般方法

歧义是指语句有两歧或多歧意义,可同时形成两种或多种解释的一种语言现象。在文件中,歧义是一种非常有害的语病,它将使作者与受文者对文件内容无法建立一致的理解,无法实现沟通目的。因此,必须避免歧义的出现。

歧义的出现是有规律的。

篇7:公文的语言和表达

一、公文的语言特点 :庄重 准确 简练平实

二、正确选用词语

1、规范使用书面词语

2、使用含义明确、范围限定的词语,避免产生歧义,3、在表达事物范围和程度时,应注意其符合事物的实际情况,4、不能随便使用外来词和时髦新词语

5、恰当选用模糊词语(不是指含糊不清、摸棱两可、似是而非、容易产生歧义的词语,而是一种概括性比较宽泛的语言,)如:通过学习,大家进一步明确了科教兴国的重要性近年来,一些地区 个别单位 各种措施 屡次 酌情 大约 预计 往往 数万 八百多 大多数 个别 有的等模糊性词语

三、恰当选用公文专门用语

1、称谓词:第一人称我、本后加部、委、办、校、公司等。本比我更具有庄重、严肃的色彩,本常用在比较庄重的正式场合。第二人称:贵,你后加部、委、办、校、公司等表示机构的名称,你和贵不能通用,贵表示行文双方具有正式的工作关系,并特别表示对对方机关的尊敬和礼貌,常用在涉外和不相隶属的机关行文中,你表示行文双方是同一组织系统的上下级机构或工作关系比较密切的平级机构,因此常用与下行文或平行文中。第三人称:该,其后加表示人、机构、事物的称呼,2、领叙词 用以引出公文撰写的根据、理由或公文具体内容的词。常用的:查、奉、根据、按照、遵照、依照、本着、鉴于、敬悉、欣(惊、谨)悉、……收悉、为了……特……、……现……如下……等

3、追叙词 用以引出被追叙事实的词。公文中有时要简要追叙一下有关事件的办理过程,为使追叙的内容出现的自然,如:经、业经、前经、均经、即经、复经等

4、承转词.是在公文中承上文、转下文的过渡用语。主要有“为此”、“据此”、“故此”、“有鉴于此”、“鉴此”、“综上所述”、总而言之、总之等。

5、祈请词。是在公文中向受文者表示期望或请求的敬辞。主要有“请”、“敬请”、“谨请”、“恳请”、“务请”、“烦请”、“希”、“敬希”、“望”等。

6、商洽词。是公文中用于征询对方意见的用词,具有探询语气。主要有“商”、“商请”、“当否”、“可否”、“妥否”、“是否可行”、“是否恰当”、是否同意、意见如何等。

7、受事词。是公文中表示接受事情的用词,向对方表示感激、感谢时使用的词。如承蒙、“收悉”、“收到”、“接到”等。一般用于涉外的公文或平行文,8、命令词:即表示命令或告诫语气的词语。命令词的作用在于增强公文的严肃性与权威性,引起受文者的高度注意。常用的命令词有:着令、着、特命、责成、务必、严禁、勒令、着即、切切、毋违、不得有误、严格办理等。

9、目的词:即直接交代行文目的的词语,用于上行文、平行文的目的词,还需加上期请词,常用的有:请批复、函复、批示、告知、批转、转发。用于下行文的有:查照办理、遵照办理、参照执行。用于知照性的文件,有:周知、知照、备案、审阅

10、表态词:又称回复用语,即针对对方的请示、问函,表示明确意见时使用的词语。在使用表态词时,应对公文中的下行文和平行文严加区别。常用的有:准予备案、照办、同意、可行、不宜、不可、同意、不同意、遵照执行等

11、时态词 兹、现、顷、即将、一向、一直、届时、届此、值此、定(按、如、先、限)期、殛待、已、着即、着、方。

12、报送词语

13、结尾词:即置于正文最后,表示正文结束的词语。使用结尾词,有助于使文章表达得简练、严谨并富有节奏感,从而赋予文章庄严、严肃的色彩。常用的有:此致、此布、特此报告、为要、为盼、为荷、特此函达、敬礼、谨致谢忱等。

请示:以上请示,妥否,请即批复为盼。

……为要……(用与下行文)。……为盼……(用于平行文、上行文),……为荷(感)……(用于平行文)

篇8:浅谈公文语言的语体色彩

公文的语体色彩, 是按公文的体式和撰写主旨, 运用词语、句式和修辞等语言手段在表达方式上所形成的特有风格。这种风格一方面是按一般语言规则在公文中所形成的自身的特殊性, 二是按其特殊性, 归纳出的公文语言的共同性。所谓特殊性是对其它文体而言的, 指公文文体所特有而为其它文本所不具备的特质;所谓共同性是对公文内部而言的, 指各种公文所共同具有的性质。

1 公文语体色彩的特殊性

首先, 从词汇运用上看, 词汇里有口语词、书面语词。口语里有许多属于市井语言, 如果把它用在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 指导和商洽工作的公文中, 就会显得不严肃, 不庄重。如“侃”“造”“坐地”

“ ”等口语都不宜出现在公文中。因此, 在公文中要求用书面语言不用口语。如“赶快”, “当天”, “私自”这些意思的词在公文中只能用“迅即”, “即日”, “擅自”等书面语言代替。

现代汉语的外来词中, 有音译词与义译词。由于公文的作用, 公文语言需要准确、鲜明地表达观点、立场、看法, 这样就要求用义译, 尽量避免使用音译。如用“扩音器”不用“麦克风”, 用“货车”不用“卡车”。

汉语词汇中有大量歇后语, 而有些歇后语就属于俏皮话, 虽然生动活泼, 但用在传达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指导工作, 交流情况的文章中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 公文中宜尽量不用歇后语。但是可用成语, 因为它语言简洁, 而且成语典雅庄重, 符合公文要求、严肃、郑重的语体修辞要求。

公文中适用一些文言词语。文言词语, 简洁庄重, 有些文言词已被汉语所吸收, 属于现代汉语书面语的一部分, 已不是古代汉语。

从词义看, 汉语中有大量的多义词。在公文写作中, 应尽量用本义, 避免用引申义和比喻义。因为它不能准确地表达公文要表达的意思, 甚而造成理解上的失误。

然而, 不能排除这种情况。有些词, 我们现在用的正是它的比喻义或引申义。其本义早已消失了。如“权衡”, “典型”, “模范”等。“权衡”本义为称杆和称锤;“典型”“模范”本义为铸物的模子, 土为型, 木为模, 竹为范。这些本义已在现代汉语中消失, 现在用的都是它们的引申义。因而我们觉得, 应把这种词现代使用的意义理解为是基本义, 而不应简单地归入引申义或此喻义。

表现在词类使用上, 使用称谓名词, 要求用明文规定的、规范的名称。因为行政公文作为国家政务管理的工具, 代表国家的态度。使用称谓名词时一定要慎重。如不能将“清朝”称“满清”。国务院1956年2月18日曾发出《关于今后在行文中和报刊杂志里一律不用“满清”称谓的通知》, 可见, 使用称谓名词是个十分严肃和慎重的问题。

在词的用法上, 公文语言有其特殊性, 在口语中, 动词可以单独充当谓语, 但在公文中却一般都要和其它词语结合, 组成动宾关系或偏正关系来充当谓语, 我们在公文中是很少能看到“他来了”这类的句子, 却可看到“即将到来”这类句子。同时, 类似“希望各单位协助完成”, “切望迅即告知”, “望参照执行”中的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 不是内心情感的抒发或描写, 而是提出一种祈使要求。同时, 形容词在公文中写作中一般不表行为的状态, 而用在动词前表情态。“如密切注视事态的发展”, “认真贯彻执行”, “严肃处理”等。

代词“你”“我”“他”与名词组合时, 可组成“我部”, “你局”, “他方”。但不宜组成“我部门”, “你们局”, “他方面”。因为这样太罗嗦, 过于口语化, 不符合公文的用词习惯, 公文语言要求字斟句酌, 字简词约。因而, 出现上面这种用法显然是不合适的。

另外, 表现在句式上, 公文有些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其它句式的固定格式。如表示行为的目的, “为……而……”, 表示对象、范围“以……为……”等字, 同时, 公文中还有大量的专用词语, 指根据不同文式的表达需要, 在词语使用中逐渐形成的, 具有固定涵义、结构、作用的专用词语, 如常用作开头的“根据”、“遵照”;综合的“为此”、“总之”;商请的“拟请”、“切望”;询问的“当否”、“妥否”;结尾的“特此报告”、“切切此布”等等。

其次, 在修辞手法上, 公文作为政务管理的工具, 决定了它的庄重性、严肃性、要求朴实无华, 准确鲜明, 这样修辞上就要求不用华丽的词藻修饰, 不用生动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机关公文写作中的修辞, 有以下几个要求:

1.1修辞要切合主旨要求, 在写作公文时, 要选用具有最佳效果的语言形式, 来为公文的主旨服务, 词语的斟酌取舍, 句子的选择与配合, 辞格的提取和运用, 句群的层次和组合, 以至篇章的布局和照应等, 都是以直接或间接服从表达的思想内容为先决条件。

1.2修辞要适和语体色彩, 公文语体色彩是适应特定的交际目的、任务、内容等需要, 而在长期的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的语言风格。公文语体以实用为目的, 因而不能追求语言的形象性和艺术性, 而以确切、简要、严肃、模式性为基本特征, 公文语体排斥具有联想和内容转化作用的修辞格, 如比喻、夸张、双关、比拟等。融合具有形式修辞作用的修辞格, 如排比、层递、对偶等。在这里不妨把文学语言和公文语言的修辞风格作为一个比较, 文学语言要求修饰可以夸张, 公文语言则要求准确, 文学语言要求生动形象, 公文语言则要求庄重严肃, 文学语言允许口语化, 公文语言则要求典雅。

1.3修辞必须适合语境, 语境即施用语言的环境。机关公文的修辞要适应公文使用及表达内容的语境。因为不同的发文有其不同的思想内容和不同的表达对象, 为了突出所要说明的问题, 加强文章感染力和说服力, 把语言表达的更清楚准确, 就要及时根据语境的变化而采用与之相吻合的修辞手法。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看到公文的语体色彩, 从词汇、句式、修辞的运用上, 都有自己的特殊性, 而且这些特殊性, 表现得非常具体。由这些具体的公文语言区别于其它类语言的特殊性, 又归纳出了公文语言在使用特点上的共同性。

2语体色彩的共同性

通过公文语体色彩与其它文体语言色彩的相比较, 归纳出的特殊性, 同时也就概括出了公文语体色彩本身的共同性, 其共同性表现为:

2.1准确性。公文运用语言的准确性, 就是要用词确切, 造句恰当, 表义明确, 周密;

2.1.1用词准确、贴切、言符其实。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锤词炼句。否则, 就会出现用词含混;做到用词准确, 就必须概念明确;同时, 词语组句要正确, 如果句子中词语搭配不当, 或成分残缺, 也会使意思表达不清楚, 削弱机关公文的实用价值。另外类似“好坏”, “高低”, “多少”, “是否”这类词语兼有正反两方面的意思, 就应用正反两方面的词语来搭配, 否则判断就不恰当。如“加强计划工作, 是我们能否搞好企业管理的一个大问题”。这里的“能否”不能和“加强”搭配。应改为“加强计划工作, 是我们搞好企业管理的关键”, 这句话里是强调“加强计划”的重要性, 前面既已说“加强计划工作”, 后边就不应再用“能否”, 更不能用“大问题”;

2.1.2句子内容要正确, 做到不悖事理, 不能在意思表达上前后矛盾, 要合情合理, 周密得体, 否则将漏洞百出。如“市政府领导同志非常关心我厂生产情况, 第一次亲临我厂视察工作”。这里“非常”和“第一次”前后矛盾, 有悖事理;

2.2简要性。撰写公文时, 要用最简洁、凝练的文字把意图表达清楚, 用词简洁、句义扼要、力戒罗嗦、重复的字、词、句出现在公文之中。摒除套话, 把与撰写目的无关或关系不大的词语、句子、段节都删掉;撰写公文, 应多选用结构简洁明快的句式, 以增强语言的简要性, 但不是一概拒绝使长句, 要根据所表达的特定内容选择句式。另外, 选用较长的单句, 只要在句子结构中适当使用标点, 表示停顿, 也能收到简洁明快的效果;

2.3庄重性。机关公文负有传达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 处理机关行政事务的重要职能, 它的内容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密切相关, 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政策性, 具有法定的强制力和行政约束力。因此, 在语言上要严肃庄重, 表现在撰写具体公文时;a.不使用华丽的词藻, 不运用形象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进行描述;b.多用严肃、庄重的词句, 在撰写命令、指示、通告、布告、通知、决定、决议、条例等文体时, 就更要选用严肃、庄重的词句来表述有关规定和要求;c.庄重性体现在专用词语上, 要求用书面语, 不用歇后语和双关语, 用文言词语不用口语;

2.3模式性。公文语言在其自身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一些适合公文表达需要的词语在组合功能的运用和结构形式上变得相对稳定, 形成了固定的模式性, 这种模式性主要体现在:

2.3.1词与词互相制约的模式性, 即为表达特定的词意, 两个词或词素互相借助, 不可分离, 组合成一个新固定的模式词语。如“现予”, “业经”, “特作”, “为此”, “迅即”。

篇9:公文语言也要讲究辞采

关键词:公文;语言;辞采;修辞

Abstract:Document language generally is rigorous, serious, accurate and succinct. But it must be improved. It does not exclude language rhetoric. Document is written by some of classical Chinese in order to be concise and comprehensive. At the same time, application of rhetoric enhances the level of document writing and improves documents appeal and vitality , such as parallelism, metaphor and metonymy etc.

Key words: Document; Language; Language rhetoric; Rhetoric

公文一般指的是公务文书,它有广、狭两义之分,狭义上的公文指的是党政机关公文,即国家权力机关统一制定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公务文书。它的范围是《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2012 年 4 月 16 日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2012年7月1日起施行)中所规定的15种正式文种:(1)决议;(2)决定;(3)命令(令);(4)公报;(5)公告;(6)通告;(7)意见;(8)通知;(9)通报;(10)报告;(11)请示;(12)批复;(13)议案;(14)函;(15)纪要。公文虽然有不同的文种,但因其作用和适用范围所限,公文写作用语也有其较为严格的要求,语言规范严谨,朴实庄重,用词准确,表述精当。一般公文往往重格式,轻语言,但是实际上公文并不是重意轻文的。语言作为交流工具,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尤其现代信息网络发达时代,网络流行语正有着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公文语言也应该具有时代性和鲜明性等特点,追求形象美、辞采美。这是一个文体可读性、接受性、执行性得以延续的必要因素。当然,讲究公文辞采美,是在尊重、保持公文语言的基本特点——准确、简洁、庄重、规范之基础上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公文有更强大的生命力。除去公文中一些命令、公告、通告、条例等有法规性、强制性的文种,如《宪法》、刑法条例,语言必须严格规范之外,其他文种都可以带“辞采”。

公文使用范围的局限,使公文往往像板着严肃面孔的老者说教一般,拒人于千里之外。但是一些受众群体广泛的公文如意见、通知、报告等,也应该像一个健壮英俊的少年备受关注和青睐。那么公文在行文中也是可以适度讲究“美”的,尤其体现在语言上的审美。

1 文言词语的使用,能够使语言凝练精简,同时也蕴涵辞采美

现代公文使用白话文,但它并不排斥文言文。现代公文对古代公文有所承继,主要体现在部分文言词语的使用上。1919年中国白话文运动,改文言文为白话文,宣告了文言文时代的结束。但是一些文言词语仍占有明显优势,沿用至今。公文中出现文言词语也符合公文语言讲求凝练、言简意赅的特点,像“兹”“奉”“悉”“据”“谨此”“当否”“此复”等单字或词来代替冗长的白话文。如“悉”代替“已经知道”四个字的意思,而且用“悉”语意不仅清晰明确而且凝练。“函悉”指代的白话文意思是:来信已经收到并且已经知道来信的内容了。但是仅“函悉”两字就足以概括所有意思,祛除了冗杂用语,言简意赅,甚至有妙笔生辉之感,而最终也达到提高办事效率的效果。还有“之”的广泛应用,如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有句子“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以及“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这些文言词语,一目了然,毫无疑义,是现代人熟识或早已接纳的常用词语。公文语言中文白相济,相得益彰,衬托出语言更加凝练简洁,郑重严肃而不失文雅之美。

2 修辞手法的应用

提起修辞手法,多数人认为它在记叙文、散文中最常用,起到增加辞采、烘托情感、渲染气氛的作用,公文有着严格的行文要求,怎么可能允许修辞手法的出现?实际上,公文从未排斥过修辞,两者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

枯燥乏味、单调刻板、千篇一律的文章总不为人欢迎,即使硬着头皮读下去,内心也有排斥的情绪。实际上,公文作为一定范围内社会交际的流通性文种,它的作用是告知,是公务活动的载体和工具。而且完成一个公文的拟写,行文者往往套公式一样例行公事,无论是行文者还是受众群体,他们的心理都受到忽视,尤其是受众群体的心理需要关注,即受众群体的接受问题。公文受体在理解、认可、执行公文涉及相关事宜时的效率与公文写作效益有着相当程度的联系。所以,公文中适当用些修辞手法,更易于公文被接受和有效执行。

2.1 排比。排比是公文中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排比指的是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排比的作用是:增添语言的韵律美、形式美,使语言整齐匀称,音律铿锵有力,感情洋溢充沛,气势恢宏强大,在公文中使用能增加公文的号召力和说服力。文辞贯通也使公文受体更容易接受。如,中共十六大报告中:“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还有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对党和人民创造的历史伟业倍加自豪,对党和人民确立的理想信念倍加坚定,对党肩负的历史责任倍加清醒。” 两次报告中都使用三个“倍加”,使句式整齐、语气恢宏,使民心也备受鼓舞。还有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三句“赢得”,同样也起到增强气势的作用。据概略统计,仅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使用排比修辞的地方就有20多处。由此可见排比在公文中应用的广泛程度。

2.2 比喻。比喻和排比一样,在某些人看来,似乎用在公文中显得有失严谨。实际上比喻在公文中也是常见修辞,只不过它掩藏得较深,多为暗喻和借喻。像“定心丸”“大锅饭”“老虎屁股摸不得”(摆官架子,不许他人批评议论),等等。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用“小脚女人”喻指胆小怕事,走路战战兢兢,不敢迈开步伐去大胆尝试的人,比喻贴切又符合中国国情。党的十 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讲到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时均强调,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这里把改革十分形象地比喻为“摸着石头过河”。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里用“阳光”作为喻体,寓意党员干部积极欢迎、接受人民的监督,也寓意只有这样,党员干部才能充满活力地健康成长。所以,这一个看似简单的比喻,意味深远丰富,语意凝练生动,用得恰到好处。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到:“……排除各种干扰,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船只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 “船只”这一喻体生动形象,来昭示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虽然困难重重,但仍然是掌舵好手,保证“船只”破除困难,稳步前行。在公文中使用比喻使语言祛除刻板,更重要的是使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2.3 借代。借代,简单地说就是用一个事物来代替另一个事物。即在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在公文中,时常用一些司空见惯的借代,使文章精练而生动具体。如,“铁饭碗”“钉子户”“开绿灯”[1]“米袋子”“菜篮子”“小钱柜”(《国务院关于清理和整顿“小钱柜”的通知》),等等。这些词语指代明确,不会产生歧义,还使文章增辉。

总之,公文写作中完全可以应用排比、比喻、借代,还有引用、对偶、对比、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公文的生命在于真实,但是“真”和“美”不是对立的矛盾关系。“真”强调的是内容的客观真实性,“美”则指的是在语言形式上可以追求适当的辞采美。真和美的结合,才能使文体更富于生命力。公文中的辞采美,并不会影响公文的权威性和规范性。对公文语言的修饰也应适时适度使用,这样能够更好地发挥公文管理作用和服务效能。公文是一文一事,杜绝一文多事,主旨明确单一,力求“篇无累句,句无累字,字字千钧,简洁明了”[2],这是提高政务效率的必要。

对于那些严格公文条规框架、格式,固定用语,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循规蹈矩者,事实上影响了公文的传达与效用的发挥,而且这也是慵懒之风的体现,因为公文的辞采美的讲究,是需要行文者在词语、句式写作上下苦功夫,反复推敲,才能锤炼出精练美妙又不失严谨的词句。尤其在公文中,选用合适的修辞手法实际上是考验行文者文字功底的“苦差事”,迎难而上,才能在公文语言上有更好的开拓与创新,这也是现代公文语言写作上更高层次的要求。使公文永葆生机,正是响应党和国家呼吁的“创新”,在辞采上下功夫,给公文以生机活力!

参考文献:

[1]邝安全.公文语言的审美观照[J].中州大学学报,2012(2):80.

上一篇:信息员面试题及答案下一篇:美术高考教育开发方案02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