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文章的语言特色

2022-10-22

鲁迅有着一双可以看透一切的眼睛, 他“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用文字的利刃揭露人性的黑暗面, 让它无处遁形。鲁迅是冷酷的, 同时也是赤诚的。鲁迅因为直面过吃人的封建社会的阴森和残酷, 看到了底层人民的麻木和颓丧, 所以用冷酷来时刻保持清醒;也因为怀着赤诚之心所以才更冷酷地揭露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泯灭。林语堂评价鲁迅说他是“与其称为文人, 不如号为战士”, 鲁迅确实是“顶盔披甲, 持矛把盾以为乐的”的战士, 他死时, 棺中放的定可是剑, 而非笔。

一、鲁迅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

(一) 丰富

我们知道, 鲁迅一开始在日本留学时学的是医科, 在看到其他中国留学生观察日俄战争中国人被屠杀的场景时麻木冷漠, 决定弃医从文, 用文字唤醒中国人的良知, 用文字拯救国民麻木的心灵。鲁迅饱读中外名著, 对历史和生活的感悟深刻, 积累了深厚的文学功底。鲁迅在写作时, 能够熟练地切换语言的风格, 小说中人物对话非常立体、真实、深刻, 绝不是“文字游戏”。他的作品既有对历史的反思、对社会的揭露, 还有对人性的拷问。他的文章, 是能让人怕的, 是能让人毛骨悚然的。例如在《狂人日记》中, 他说:“我翻开历史一查, 这历史没有年代, 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 仔细看了半夜, 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他的文章, 是能让人深刻反思的。例如在《小杂感》中指出中国人愚昧的思想:“人往往憎和尚, 憎尼姑, 憎回教徒, 憎耶教徒, 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 懂得中国大半。”他的文章, 是能让人重新拾起遗忘许久的心中的纯真的。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 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 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 便会啪的一声, 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 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 何首乌有臃肿的根。”鲁迅的文章内涵丰富, 立意深刻, 风格多变, 所以在历届高中语文课本中都会节选鲁迅的文章。

(二) 精确

“咬文嚼字”是文人的一大特点, 尤其是古代诗人, 可以为了找到最合适的一个字而不吃不喝, 昼夜不眠, 例如王安石写《泊船瓜州》时, 对最后一句诗“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反复推敲, 才最终确定用了“绿”字。鲁迅对文字的要求也非常高, 他希望文章中的语言既要符合表达习惯, 又要能够准确反映出人物的身份特点和心理特征。例如, 文章《拿来主义》中有一段讽刺国民党反动派的描写就非常准确而又使人记忆深刻:“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 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叫作‘发扬国光’。”句子中的“捧”和“挂”两个动词准确地表现出这类人的谄媚心态, 批判了国命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在文章《藤野先生》中有一段描写清代留学的描写深入人心:“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 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 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 盘得平的, 除下帽来, 油光可鉴, 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标致”这个词语可以称得上是教科书式的刻画典范了, 毫不留情地讽刺了清代留学生的腐朽和迂腐, 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礼教毒害人性的批判和厌恶[1]。

(三) 简练

鲁迅的文章多采用白描的叙事手法, 鲁迅个人反对冗长的描写和复杂的说教式描写, 反对卖弄文字和矫揉造作。这种简练的语言风格, 跟文章深刻的内涵形成鲜明对比, 使人更能体会到当时社会的残酷和冰冷。例如在文章《药》中对华老栓的描写:“老栓慌忙摸出洋钱, 抖抖的想交给他, 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 “慌忙”、“抖抖”、“不敢”都是非常简单的表现人物动作的词语, 这样几个词语就将一个没有地位、经济贫困、愚昧落后的劳苦大众的形象表现出来了, 让人感受到华老栓的可怜又可憎。《药》全篇有两条线索, 一条明线, 一条暗线, 串起五个场面, 使之成为完整的主体。文中的语言非常简练, 而又发人深省。例如“只见许多古怪的人, 三三两两, 鬼似的在那里徘徊”、“微风早经停息了, 枯草支支直立, 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 在空气中愈颤愈细, 细到没有, 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 仰面看那乌鸦, 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 缩着头, 铁铸一般站着。”简单地描写, 却让人感受到一种彻骨的冰冷以及文字背后的怒吼和痛恨[2]。

(四) 幽默与讽刺

前文已经说了, 鲁迅是拿剑的战士, 所以他借文字的发声注定不是轻声轻语。鲁迅的小说语言最大的特色就是讽刺艺术, 我们在他的每一篇小说中几乎都可以见到讽刺的笔触[3]。

但是幽默和讽刺不能混为一谈, 鲁迅小说中多使用口语, 增添了文章的人情味和幽默性。在《阿Q正传》中阿Q到尼姑庵“革命”, 尼姑把庵门开了一条缝, 说:“革命革命, 革过一革的, 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的?”下层群众把革命当成口头禅, 深刻地讽刺了革命没有深入到基层群众, 也暗示了革命失败的原因。鲁迅借阿Q讽刺了中国人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 对这种麻痹自我的行为进行了严肃的批判, 这种讽刺不是为了幽默, 而是指向现实, 指向人心深处。

(五) 含蓄且深刻

中国人一直是比较含蓄的, 无论是在为人处世还是写文章上面历来如此。古代文人写小说时不仅仅要安排好整体的布局和结构, 在细节上也要突出主题。鲁迅创作小说时也是如此。他的小说简直可以称得上是“言近而意远”的代表。鲁迅小说在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时, 一般不会直接说明人物性格, 这些人往往有一些别名, 例如红眼睛阿义、假洋鬼子等, 这不单单只是一个名字, 也是一种“人物名片”, 人物的身份、性格都可以通过这种别名反映出来。

二、鲁迅小说的语言艺术魅力成因分析

我一直认为鲁迅所达到的“成就”不是可以被模仿的, 他之所以站在今天这个高度上, 是因为他本来就具备站在这个高度上的资本, 他的人生境界和思想高度决定了他的“成就”——用成就来形容鲁迅并不恰当, 因为鲁迅先生本来就没想过所谓的“名垂千史”, 他当时弃医从文的目的也是为了唤醒沉睡的国民。一个有觉悟的人, 在看到自己祖国处于“人吃人”、“礼教吃人”的现状时, 怎么能做到坐视不理?蔡元培在鲁迅病逝后说:“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鲁迅性格的冷酷、热忱的赤子之心都在文章语言中得以体现, 严谨、幽默、讽刺、深刻等特点都可以看作他性格部分的延伸, 他的作品具有非常强的生命力, 可以经受住时间的洗刷, 启发着一代一代人大胆发声。他的作品不仅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也是一笔巨大的思想文化遗产。叶圣陶评价鲁迅说:“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 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 播散到大众的心里。”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多读一读鲁迅先生的文章, 深切体会这种“鲁迅精神”。

摘要: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家之一, 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非常杰出的伟大革命先驱。鲁迅以笔为枪、以语言为刀刃, 赋予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语以锋利的光芒, 照亮人性黑暗面的每一个角落。毛主席评价鲁迅说:“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创造出来的经典文学作品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中的瑰宝。本文分析讨论了鲁迅小说语言的特点, 包括精炼、幽默、讽刺等特点, 并探讨了这种语言风格形成的原因, 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鲁迅,语言特点,成因分析

参考文献

[1] 潘瑛.论鲁迅作品的语言特色[J].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5, (3) :26-27.

[2] 刘志伟, 林坤, 胡文达.试论鲁迅小说语言的特点[J].中国民族博览, 2016, (9) :99-100.

[3] 杨帆.论鲁迅散文简练语言的文化风格——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7, (5) :86-87.

上一篇:桥式偏心分注技术及配套测调技术研究下一篇: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