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流转与经济发展论文

2022-04-27

一、邵阳市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和特点(一)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据统计,2008年邵阳市家庭承包经营的耕地面积共466.6万亩,涉及农户数167万户,签订农村土地承包合同143.4万份,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128万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总面积为37万亩,占全市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总面积的7.9%。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村土地流转与经济发展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农村土地流转与经济发展论文 篇1:

“三权分置”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初期存在的问题分析

摘 要:长期以来,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备受关注,国家及各级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来促进土地流转。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农村土地实行“三权分置”政策,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促进土地经营权规模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是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之一。目前,我国各地的农村土地流转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土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各地农村土地流转初期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问题,抑制了农村土地流转,阻碍了农村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本文通过文献阅读、实地调查研究等方法,发现山东省新泰市禹村镇农村土地流转初期存在的具体问题,总结造成这些问题的多方面原因,进而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为农村土地流转的有效进行寻找更合理的出路。

关键词:“三权分置”;农村土地流转;土地经营权

一、问题的提出

农业的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根基,农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第二三产业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但是,农业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各地区实行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有助于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提高农业生产率,同时减少农村荒地、空地,使农地得到充分利用,推动农村主动城镇化。近期国家及各级政府持续关注农村土地的流转规模、方式、农民意愿等情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一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政策。农用土地的所有权归集体所有,农民拥有承包经营权。每户家庭根据人口数量承包一定量的土地进行自主经营生产。由于每个家庭承包土地的面积较小,只能进行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了解决农村土地生产效率低的问题,农村实行了土地流转的政策。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一直受到国家及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2018年,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土地制度改革进入了实际操作阶段,随着“三权分置,两权抵押”改革方略的深入实施,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进入了加速期[1]。在“三权分置”政策的影响下,农村土地流转主要为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对于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概念,夏建丽[2]指出,是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在保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家庭承包制和农业用地性质不变的基础上,将农业用地的经营权有偿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的行为,是农户对其所拥有土地经营权的交易。叶兰英[3]指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是新时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是有能力的农民或其他经济组织进行适度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的产物。综上所述,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是指农民在农村土地承包期内自己不经营土地,而是将土地转让给他人经营,通过收取流转补贴来获得收入。

在土地经营权流转初期出现了一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适度规模生产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寻求合理有效的途径,稳妥、有序地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对于我国农村及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新泰市禹村镇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禹村镇位于山东省新泰市西南部,北临泰山,南靠曲阜。禹村镇气候适宜,资源丰富,地理位置条件好,土地肥沃,有丰富的水资源。全镇主要盛产小麦、玉米、番薯、花生及各种优质干鲜果品。

(一)新泰市禹村镇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现状

从2018年开始,新泰市禹村镇各行政村的农地进行土地经营权流转,目前处于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初期。截至2019年,全镇40个行政村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情况大致相同,但也存在着一些差异。通过对禹村镇不同方位的6个行政村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情况进行调研,发现各行政村的流转比例如表1所示。

农村土地流转实行“农民自愿”原则,根据农民的个人意愿进行流转,不能强制流转,流转年限等其他内容也根据农民个人意愿协商规定。目前,各行政村较多农户不同意进行土地流转,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新泰市禹村镇农村土地流转价格规定为,在10 a内为600元/667 m2,第2个10 a为650元/667 m2,第3个10 a为700元/667 m2,最长年限为30 a。在流转过程中,农地中有种树木的,根据树木的大小另外定价进行补偿。

(二)新泰市禹村镇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初期存在的问题

1.农地流转规模较小

当农村土地经营权进行一定的流转之后,经营主体拥有适度规模的土地。将土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定的规模后,才能充分利用大中型农业机器,运用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进行生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目前,新泰市禹村镇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较小,流转比例较低。在调研的6个行政村中,徐家岭村流转比例最高,但也仅只有38.34%。并且徐家岭村的土地总面积较小,流转面积只有49.333 hm2。王峪村农地总面积较大,但流转面积较小,仅有63.333 hm2,流转比例较低。清泥沟村在这6个行政村中流转面积最大,达到83.333 hm2。但是,流转的土地较为零散,流转面积仍不能达到适度生产规模。农地经营权流转规模较小,影响规模化农业生产效率,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也将发挥不了作用。

2.农户对流转后的生活仍有顾虑

近年来,由于城市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农村劳动力不断进入城市,在城市中谋求发展。这部分承包的土地因此无人耕种、管理,逐渐闲置、荒废,成为荒地、空地。但是在农村,种地仍是最普通、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农民将农地视为最后的依靠,不愿将土地经营权流转出去。在6个行政村中,王峪村居民不同意将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比例最高,达到26.53%。其次是韩山村和田村村,分别为25.97%和25.94%。清泥沟村居民不同意将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比例最低,但仍然还有16.01%的农户不同意将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户的流转意愿对于农地经营权的流转至关重要。农户存在各种顾虑,担忧农地流转后的生活情况,不愿将其农地经营权进行流转。

3.土地流转定价不合理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定价中普遍存在着价格偏低、定价随意、价格差异大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4]。大部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初期,缺乏专业的服务机构,尤其是缺乏价格评估机构。土地流转中的农民盲目流转、低价流转影响了流转市场的正常运行,同时对农民产生不利的影响。禹村镇农村土地流转无专业的服务机构进行价格评估,全部由承租方自己定價。土地经营权流转价格定为667 m2多少钱,应由市场的状况和地块本身的条件决定。禹村镇各村庄土地流转价格不分地块本身的条件,一并规定为第1个10 a为600元/667 m2,每10 a增加50元/667 m2。600元/667 m2的价格相对于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并且定价方式是不合理的。

三、影响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原因

(一)土地流转流程不规范

目前,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土地流转流程不规范的问题。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流程不规范最主要的表现在承租主体与农户之间只有口头约定,没有书面合同,即使有书面合同,其内容也不完整,在某些方面不具有法律效力[5]。在禹村镇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初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另外,承租方与农户签订的合同未经公证机关公证,其具备的法律效力较弱。合同也只是承租主体和村委会拥有,农民在合同上签字后没有拿到相应的合同。当以后承租方或农民面临各种土地流转问题时,签订的合同不能起到法律上规范和保护的作用,问题很难得到有效的解决。

(二)土地流轉后农民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在农村,土地仍然是农民强有力的、最后的保障。农民在将土地经营权流转后,如何保障其生活需要成为困扰农民的最主要的问题。目前,禹村镇农民土地流转后只能每年拿到600元/667 m2的流转补助,这对小部分农民是有利的,但远远不能满足大部分农民的生活需要。农民将土地流转后虽然能进入城市发展,但是目前仍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保障农民在城市中长期获得稳定的收入来维持家庭生产生活需要。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农民会仍旧选择耕种农地来维持生活,这将阻碍流转的进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发展现代农业、规模农业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促进作用[6]。

(三)缺乏专业的流转服务机构

禹村镇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模式仅为政府部门主持,联合投资商与农民直接地进行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还没有形成,缺少专业的服务机构,尤其是价格评估机构。专业的流转服务机构会根据市场状况,引导承租方和农民制定更加合理的流转价格,解决禹村镇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定价中存在的价格偏低、定价随意的问题。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过程中缺少专业的流转服务机构,承租方和农民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等的,了解土地流转信息的途径也是传统的。政府部门将会消耗更多的人力、物力来推进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导致出现事倍功半的后果。

四、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

要想实现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需要实施完善的社会保障政策,解决农民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建立完善的农民保障机制,一方面要加强农村社会公共服务,如医疗健康服务、就业服务、养老服务等农村公共服务,使农民获得更多的服务保障。同时,将新农村合作医疗与农村养老保险进行有机合并,使农民获得更高的养老保险金。另一方面,解决户籍制度带来的进城农民和城市居民的社会福利待遇不平等问题,出台相应的政策保障农民在城市中可以长期获得稳定的收入来维持家庭生产生活需要,让进入城市的农民也能享受城市发展的成果,促进农村与城镇一体化发展[7]。

另外,政府要引导中小型企业进入农村,在农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大部分农民的“就地就业”。主动城镇化包括2个角度:一是农村居民根据自己的意愿主动进入城镇,二是农村居民的“就地城镇化”[8]。村内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农民将土地经营权流转出去后如何生存发展的后顾之忧,进一步促进农村主动城镇化。

(二)规范土地流转相关流程

政府部门建立规范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流程,确保土地流转具有合法效力。保护承租方和农民的合法利益,从而减少各种因土地流转出现的矛盾。还应加强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服务与管理。首先,在农民确定要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后,村委会相关负责人员指导农民与承租方签订规范的、完整的书面合同。合同内容要由承租方和农民协商制定,明确双方各自的责任与权力。其次,双方在签订完成相关农村土地流转书面合同后,要到相应部门进行备案。承租方与农户签订的合同要经乡镇公证机关公证,使其具备应有的法律效力。最后,合同由承租方、农民、村委会各执一份,三方根据合同内容解决问题。此外,村委会还要加强对合同的管理,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对合同进行统一管理。村委会要充分发挥其作用,积极为村民服务,减少矛盾等其他问题的发生。

(三)引入专业的流转服务机构

为了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有效流转,政府需要构建完善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机构。首先,构建完善的农村土地流转信息服务机构。依靠网络平台,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库。承租方和农民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了解自己需要的土地相关信息,从而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公开。这不仅可以提高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的了解、传播效率,而且可以避免经营权流转价格过高或过低的现象。

另外,应加强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中介服务组织机构的建设。单单依靠政府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人力成本过高。完善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机制,可以降低流转成本。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纠纷,为了更公平、公正、更方便地解决纠纷,政府还应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纠纷调解机制,积极、妥善地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引起的纠纷进行调解与处理。

五、结语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重点在全面。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的实施,形成农村土地规模生产,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农地流转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同时促进农村主动城镇化。土地是农民的根本所在,将农村土地流转出去,对农民或多或少会形成一定的冲击。禹村镇农村土地流转才刚刚进行,后续的流转成果还没有看到。但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农村土地的流转,寻找合理有效的途径来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当务之急,每位学者、村民都需要为农村土地流转出谋划策。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将促进农村更好地发展,更快地实现乡村振兴、国家振兴。

参考文献:

[1]王正宇.城镇化过程中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障碍与金融支持[J].农村经济,2018(8):88-90.

[2]夏建丽.重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行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建议[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11):32.

[3]叶兰英.互助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及对策建议[J].农民致富之友,2018(14):16.

[4]张晓娟.农村土地流转价格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研究,2018(5):12-20.

[5]王美玲.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农家参谋,2018(17):42,49.

[6]李光泉.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7):18,24.

[7]李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11):35.

[8]张本效.城镇化的模式创新与风险管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作者:高雪

农村土地流转与经济发展论文 篇2:

邵阳市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一、邵阳市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和特点

(一)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

据统计,2008年邵阳市家庭承包经营的耕地面积共466.6万亩,涉及农户数167万户,签订农村土地承包合同143.4万份,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128万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总面积为37万亩,占全市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总面积的7.9%。其中实行适度规模经营的流转耕地面积7.2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19.5%。在被调查的8个行政村中,涉及土地流转的占100%,在被调查的52户农户中,涉及土地流转的42户,占80.8%。

(二)土地流转的发展特点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显示:有48.1%的人希望转出土地,有94.2%的人可以接受转出其土地,应该说,农村土地的流转已经被广大农民所理解和接受。并且,在流转过程中呈现出三大趋势:

(1)从无偿流转向有偿流转转变。2002年前,种地税费较高,农民负担较重,农民流转的土地大多无偿交由自己的亲属代种代耕,有的还要倒贴税费。近几年农业税费免除,种地负担减轻,农业效益逐步提高。如果有转出意愿,农民完全可以把土地租给外来业主,既保证了承包权不变,还可获得转让费。

(2)从自发流转向组织化流转转变。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土地流转,邵阳市各地都相继出台了规范土地流转、发展效益农业的政策措施,政府在土地流转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3)从单个个体的流转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流转经营转变。近年来,农户之间的流转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成为农村土地流转的前提条件。如武冈市万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四个乡镇一次性流转1.1万亩承包耕地种植优质稻。邵东县陇海无公害蔬菜专业合作社在范家山镇流转土地3000多亩发动农民种植无公害特种蔬菜。

(三)土地流转的基本方式

2000年以前,农村土地流转形式一般限于转包、出租两类,经多年的流转实践,现在已发展了如互换、股份合作、租股结合、连片开发、拍卖、转让等多种土地流转形式,其中出租、转包、转让是当前土地流转的三种最主要方式。土地流转形式逐步多元化,也逐步适应了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流转期限、流转收益分配的不同需求。

邵阳市的流转土地中,以出租形式的有10.1万亩、转包20.4万亩、互换2.3万亩、转让3.1万亩,分别占流转总面积的27%、55%、6%、8.4%。按流转期限分,流转大多数为中长期流转形式,超过10年以上的有24.1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65%。

(四)土地流转的组织主体

(1)农民自发组织。即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由农民直接与接包方协商,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流转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当前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主要方式。在参与调查的流转户中,有78%的农户都是自发组织土地流转。

(2)政府组织。即以乡镇、村组为组织主体,在征得农民同意的基础上,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流转的一种组织形式。流转土地的对象主要是当地政府引进的项目或工商企业,土地大多连片,每次组织流转的规模较大,流转期限较长,多数在5年以上,其相应的补偿标准也有所提高。在参与流转的8个行政村中,有2个村的土地是由政府组织流转,占25%。

(3)中介机构组织。即通过从事土地流转服务的中介机构或个人进行流转的一种组织形式。通过专业性中介机构流转土地,还处于萌芽阶段,占比不足5%。

二、土地流转的作用与成效

1.提高了农村土地产出率。随着农村人口的大量外出,留守农村的除少数青壮劳力外,全部是老人或者妇女、小孩,造成了大量良田三季改一季,耕作也全部粗放性经营,地力和土地产出率逐年下降,即便是水利等基础设施较好的水田,每年产出也仅500公斤左右稻谷。土地流转后,经营户为追求最大利益化,一方面加大了生产投入,大大改善了生产条件,另一方面恢复了三季耕作,每亩可产稻谷1000公斤、油菜100公斤或蔬菜1000公斤,土地产出率较未流转前一般增加了3-5倍;

2.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种植能手和龙头企业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开发建设特色产业基地,有力推进了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涌现了一批农业产业化典型。邵阳市目前已拥有规模生产大户3278个,其中规模经营1000亩以上的流转大户49个,流转土地7.9万亩。这些经营户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通过统一作物布局、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销售、农业资源综合利用,促进了全市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为农业生产集约化创造了示范样板。

3.增加了农民收入。一方面,作为农村土地流入方,由于经营对象是已适度规模的农村土地,加之生产经营方式的全面更新、农业副产品综合利用、产品档次的大幅提升,每年的收入较原来成数十倍地增长。洞口县高沙镇种养大户舒小云采用土地流转的方式,集约土地300多亩种植优质稻,自身年利润达10多万元。同时在她发动带领下成立了优质粮食生产合作社,带领周边群众发展优质稻生产,以高出市场价格的15—20%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大大提高了种粮户的积极性,种粮农户年平纯收入每亩提高近300元。另一方面,作为农村土地流出方,在其土地流出后,其收效较其流出前增长也达到2-5倍。以武冈市万丰公司农户以田入股经营流转土地方式为例,入股农民每亩除利润390元外,还承担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教育基金等福利,现金净收益每亩可达近500百元。

三、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机构不健全,流转市场不规范。

据对邵阳市情况的调查,除辖区武冈、邵东、新邵三县(市)正在积极探索尝试建立县乡两级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外,全市尚未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指导机构、中介机构和统一的土地流转补偿制度和土地投资补偿制度,没有形成土地流转和租赁市场,土地流转的供求信息不能及时有效沟通,从而阻碍流转。另一方面流转行为很不规范,据调查,邵阳市农户流转的土地没有书面协议的占60%,签订合同的大部分是集体农场或个别大户、大公司租赁形式,所签书面协议条款也多不规范,未经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机关登记、备案或鉴证,有的甚至超过了承包期限。流转主体也不规范,转出方多是村或组,有的甚至是乡(镇)政府。

(二)少数农户法制观念淡薄,对农村土地流转法规不了解。

被调查的52户农户,有53.8%的农户不了解《农村土地承包法》以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法规中有关土地流转的规定。被调查的一些农村基层干部认为,现行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法规,规定了承包方的权利,对发包方的权利规定过于笼统,在具体工作中缺乏可操作性,使他们对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法规有顾虑,影响这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容易产生流转纠纷。

根据农业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规定:承包方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应当与受让方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书面流转合同。被调查的农户中,签有书面协议的仅占17.3%,而经过乡镇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机关登记、备案或签证及公证机关公证后流转的土地就更少;同时,所签书面协议条款大多不规范,内容过于简单,对流转双方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承租土地上附着物处置、有关赔偿条款等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从而造成流转不便或纠纷隐患较多。

(四)少数流转后的耕地缺乏保护或存在被非法侵害现象。

少数土地流转后的经营者,缺乏对耕地的保护意识,为获取短期收益,对耕地不施有机肥或施含有污染物的有机肥,对土地实行掠夺式经营,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更有极少数承包户,假借土地流转之名对土地进行非法侵害:一是联户将土地流转给砖瓦窑、马路市场开发等,牟取比种田更大的利益;使耕地活土层受到严重侵蚀,土地复耕困难;二是联户或集体将耕地流转出去成为建设用地。

(五)土地流转中存在“影子”项目,骗贷骗补现象时有发生。

据对邵阳市几个土地流转项目的调查,有相当一部分所谓的项目投资人都是采取“空手套白狼”的方式,套取财政补贴和金融机构的贷款。这些投资人自身没有资金实力,采取廉价租用农村土地的方式进行圈地,其地租价格(林地或荒山)每亩每年仅5-20元不等,所需成本非常低。地圈好后,便千方百计通过有关部门对租赁土地权进行鉴证,就纷纷冠以精品水果种植基地、茶叶生产基地、生猪养殖基地等进行立项申请。其实,这些所谓的投资者并不考虑开发的项目是否有效益,其根本出发点就是通过这些“影子”项目引来国家财政补贴和金融机构贷款。如某县一位老板,其自有资金只有40万元,以每年每亩5元的租金租用荒山4万亩,修建了2公里的水泥路,租用一栋民房,就建立了所谓的“精品水果种植基地”,而且还通过各种手段打通关系对基地进行了立项。在获得项目批准后,便以土地租赁权作为抵押从金融机构贷款500万元。在贷款到位后,这个项目马上就人去楼空,留下了又一片荒

山。

四、加快推进土地流转的对策与建议

(一)健全机构,保障农村土地健康流转。

一是建议将原农村土地突出问题集中整治领导小组变更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和组织农村集体土地换发证、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土地纠纷仲裁、农村土地征用及城乡农村土地市场建立等工作;二是依托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指导机构。市一级成立农村土地流转指导协调办公室,可设在市农村经济管理处。县(市、区)组建农村土地流转指导服务中心,作为县(市、区)农村经济管理局的二级事业机构,负责收集发布农村土地流转信息,指导农户与业主签订流转合同,建立完善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转台帐,加强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转档案管理,监督土地汉转合同的履行情况。依托农村土地承包管理软件,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数据库和网络信息平台,使市、县、乡三级形成网络,定期公布可供流转土地及需流转使用企业信息,使农村土地流转纳入更深层次和更便捷的运作轨道。乡(镇、办事处)农村经济管理站承担农村土地流转指导服务功能。

(二)加强管理,推进有序流转。

土地流转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引导尤为重要。在争取立法机关加大立法、释法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的行政规章,要强化组织协调,明确部门分工,专门机构管理,实行一条龙服务,以政策服务为中心,出台专门文件,制订鼓励流转的政策,特别明确土地开发利用政策,营造流转氛围。要按照区域化、特色化、产业化思路,进行规模经营、集约经营规划,着力招商引资,加强对参与流转的业主资质审查鉴定,防止经营者损害生态、搞掠夺式经营、随意改变土地的用途、中途退租拖欠农民租金等行为。要建立纠纷处理机制,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将土地流转纠纷解决在基层。

(三)加大宣传,提升流转意识。

针对在土地使用权流转中,部分群众思想上认识不足的问题,要切实加大《合同法》、《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特别要向群众讲清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意义,耐心细致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帮助群众树立“我发展,你发财”的思想观念,以实际行动加入到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行动中来。

(四)完善保障体系、解除后顾之忧。

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增强农民离土的安全感和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农村土地市场发育的进程也将会受阻。因此,要建立健全多层次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社会保险、大病救助、子女教育、农民工保护等等,强化社会保障功能,从而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性,为土地出让者解除后顾之忧。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推进农村土地规模化流转。

一是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程序,建立和完善鉴证制度。对流转土地10亩以上的,要坚持由乡镇合同管理委员会鉴证;坚持土地流转入大户登记备案制度,对流转入10户以上的大户,要帮助办理申请、登记、备案,对流入方的农业生产经营能力给予审查。建立土地流转档案制度,落实专业负责土地流转资料收集、档案管理等工作。二是创新流转机制。坚持“依法、有偿、自愿、市场化流转导向”原则,在流转自愿的基础上,鼓励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人员、专业大户等各类市场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在流转形式方面,积极创新租赁、转包、入股联营、股田制等多种形式。在流转期限上,既鼓励一定几年的较长期合同,也鼓励季节性短期流转。在流转收益上,既主张流转双方自愿协商,也支持乡镇和村委会开展招标流转。在流转区域上,既主张就地就近流转,也鼓励开展跨村、乡(镇)流转,还鼓励跨县区流转。

(六)加强项目管理,严把立项审批关。

对一些新开发的土地流转项目项目,各级部门都有进行严格把关:一是要明确产业立项的基本条件,基层政府管理部门只有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才能准许向上申报。二是对立项申报书的真实性要进行严格审查,要加强现场审核,防止虚假项目的上报。三是要将项目投资人的资信条件和经营能力作为项目审批的重要内容,对不符合条件的申报项目要坚决予以否决,防止利用项目套补贴、套贷款的行为发生。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邵阳市中心支行)

作者:周建刚 张明涛 李大刚

农村土地流转与经济发展论文 篇3:

德宏州农村土地流转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

摘 要:由于地理区位、自然资源、政策制度、民族差异等因素影响,德宏州县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梯度差异。这种梯度差距因素,也综合折射到农村土地流转上,从而不同县市土地流转速度、流转方式、农户流转行为存在明显差异。运用主成分分析,剖析影响农地流转的主要因素,提出加快非农产业发展、建立农地规范有序流转机制、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等推动德宏州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

关键词:农地流转;区域差异;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德宏州

由于地理区位、自然资源、政策制度、民族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德宏州县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梯度差异。这种梯度差距因素,也综合折射到农村土地流转上,从而不同县市土地流转规模、流转速度、流转方式和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形成明显差异。基于实地调查数据,剖析德宏州农村土地流转的区域差异,运用主成分与因子分析方法对影响农地流转主要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合实际,提出加快德宏州农地流转步伐,促进农地规模经营,提高农地使用效率,增强农业整体竞争力,最终实现农民增收的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土地流转的区域差异

(一)土地流转速度日益加快

德宏州农村土地流转数量进一步扩大,土地流转规模呈上升趋势,土地流转速度日趋加快。2013年德宏州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139 808亩,土地流转率达8.76%,比2006年增长6.05个百分点。从区域范围看,德宏州县域之间土地流转速度和规模有差异。总体而言,城镇化水平较高、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劳动力转移力度较大的县市,农村土地流转的速度较快,土地流转率较高。2011—2013年间,国家级贫困县梁河,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土地流转速度较快,土地流转率从2010年的7.03%上升至2011年的13.70%、2012年的16.29 %、2013年的10.65%;瑞丽市由于城镇化速度较快,且受瑞丽重点开放开发试验区建设的推动,2013年土地流转率达到18.58%;州府所在地芒市2011年、2012年分别达到12.56%和10.63%。而盈江县受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土地流转速度趋缓,土地流转率从2010年的14.64%下降至5.4%,减少了9.24个百分点(见表1)。

(二)土地流转形式以转包、出租为主

德宏州农村土地流转方式灵活多样,以转包、出租为主,2013年两种形式的流转面积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90.14%,比2010年提高了9.54个百分点。从区域范围看,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形式县域间有差异。2010年盈江县、梁河县土地转包占土地流转总量的比重超过40%,而陇川只达到10.76%,芒市只达到13.8%;瑞丽市、芒市出租的比重分别达到75.12%和82.84%。2013年,全州土地转包占土地流转总量的比重为17.88%,出租的比重达到72.15%;盈江县、瑞丽市出租的比重分别达到97.88%和87.9%(见表2)。这充分说明了转包、出租形式是德宏州农户进行土地流转的主要模式。2010年以来,德宏州加强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切实保护农民享受合法土地权益,各县市创新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探索尝试土地转让、互换、股份合作等土地流转新模式。2013年末,以转让、互换、股份合作等形式实现13 785亩的农村土地流转,约占德宏州土地流转总面积的9.86%。

(三)土地流转主体渐趋多元化

德宏州农村土地流出方多为劳动力长期外出务工或劳动力较少家庭,因无法保证农地正常生产而流转;而土地流入方多为有技术、有积蓄的返乡就业者,有强烈意愿从事农业种植的企业或农技专家。农村土地流转由初期农户之间的相互流转逐步发展到向有实力的种养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农业投资主体流转。统计显示,农户自发流转仍是目前德宏州土地流转的主流。2013年流转土地流入农业领域的占86.67%,比2010年增长了2.45个百分点。其中,流入农户占65.41%,流向专业合作社和企业占21.26%,与2010年相比,分别下降4.41个百分点和增加6.86个百分点(见表3)。从区域范围看,德宏州县域土地流转去向有差异。瑞丽市、芒市、陇川县土地流入专业合作社和企业的速度加快、比重增大,位居第一、二、三位,分别占土地流入总量的31.23%、28.55%、22.41%;而梁河、盈江两县土地流入仍以专业农户为主,分别占土地流入总量的98.52%、84.24%。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一批具有较高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的基层农技服务人员,参与种植咖啡、烟草、石斛等经济作物,或从事蛋禽、水牛等生态养殖产业化经营,对农村大宗土地需求增多,加快了农村土地的流转速度,提高了土地流转的集聚程度。

(四)土地流转规范化程度不高

统计显示,2013年德宏州农村土地流转签订流转合同18 873份,流转合同面积96 537亩,占流转面积的69.05%,比2010年增长7.59个百分点,这说明了德宏州农村土地流转的组织化程度在不断改进。从土地流转的规范化程度看,有相当部分的农户采取口头协议进行土地流转,2010—2013年间,以口头协议形式实现土地流转的合同份数,分别为7 270份、7 359份、10 710份、10 703份,分别占当年耕地流转合同的53.73%、38.41%、59.58%、57.63%。这反映出以亲戚、熟人为主的口头协议,仍是德宏州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模式。调查发现,农户倾向选择自由流转形式,这体现了农户自身的经济合理性,也反映了农民有较强的自立意识和竞争意识。从区域范围看,德宏州县域农户间土地流转随意性大,易产生矛盾纠纷。 2013年除陇川县有组织地实施土地流转,99.69%的流转订立了规范化的书面协议。梁河、瑞丽、芒市、盈江四县(市),以口头协议达成的土地流转,分别占90.72%、51.16%、44.78%、42.7%(见表4)。这也充分反映出,以口头协议为主的农地流转模式,在德宏各县市农村仍占有较大比重。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目前农民对农地流转政策了解少,流转风险意识较低,农户参与农地流转行为不规范。而农地自由流转具有不稳定性,可能导致土地纠纷,最终影响土地流转整体效益,因此,政府加以一定的政策引导是有必要的。

(五)土地流转用途以种粮为主

德宏州流转土地用于种植粮食、甘蔗、茶叶、咖啡、坚果、柠檬等作物,土地流转用途由单一、传统性种植向多样、经济型种植转变。2013年流转用于种粮面积63 354亩、用于效益农业生产76 454亩,分别占土地流转面积的45.32%、54.68%。与2010年相比,流转用于种粮的面积减少了12 485亩,下降了15.74个百分点。区域范围看,德宏州县市土地流转用途差异大。县域间对比看,2013年,盈江县流转土地用于种粮达61.38%,梁河县流转土地用于效益农业生产达92.31%。时间序列纵向看,2013年,瑞丽市、陇川县流转土地用于种粮达40.95%、44.22%,与2010年相比,分别下降了53.35%、48.83%(见下页表5)。

总之,由于受资源禀赋、经济基础、产业布局、人口流动等诸多因素影响,德宏州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小、流转速度较低。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村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农地流转也日益活跃。农村土地流转方式逐渐多样化,流转区域和范围逐渐扩大化,流转速度和规模呈不断上升趋势。

二、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

依据实地调查数据,选取影响德宏州农村土地流转差异的主要因素,即土地流转面积(x1)、转包面积(x2)、出租面积(x3)、规模经营组织个数(x4)、户均劳动力(x5)、劳均耕地占有数量(x6)、劳动力转移数量(x7)、二三产业收入占农村经济收入比重(x8)、农民人均纯收入(x9)、种植业所得占农户收益比重(x10)等十大指标。

(二)因子分析

运用SPSS软件,对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特征值及主成份贡献率。依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五个公因子,五个主成分因子的累积贡献率达86.39%,能够较好反映10大指标的信息,符合分析要求(见表6)。

为进一步说明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对公因子采取最大方差法进行旋转,获取主成分载荷矩阵(见表7)。

农户是农地流转中主要的土地供给者,他们的意愿和行为直接影响农地使用与流转。根据旋转因子载荷估计值可知,第1主成分中的变量“农业人口总数(X5)”、“劳均耕地占有(X6)”的载荷值较大,反映了农民资源禀赋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第2主成分中的变量“种植业所得占农林牧所得比重(X10)”的载荷值较大,反映了农业生产结构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第3主成分中的变量“转移劳动力数量(X7)”、“二三产业收入占农村经济收入比重(X8)”的载荷值较大,反映了非农产业发展水平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第4主成分中的变量“土地流转面积(X1)”、“转包面积(X2)”、“出租面积(X3)”的载荷值较大,反映了土地流转形式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第5主成分中的变量“规模经营组织个数(X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效益(X9)”的载荷值较大,反映了规模经营效益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

(三)影响因素分析

1.农民资源禀赋

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最大,达42.58%,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农户占有土地数量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影响最大,是第一主控因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和积累越高的地区,土地流转率也相对较高。特别是掌握较高农业技术与经营经验的农民,在同等生产要素投入下,能够获取较高的农业收益,愿意扩大土地经营规模,要求土地流转的愿望较强烈;而家庭主要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周期长、非农收入稳定,无力兼顾农业生产,农业比较效益较低,农户希望流出土地,获取较高的土地效益。

2.农业生产结构

第2主成分的贡献率达21.517%,农业生产结构尤其是种植业收入比重,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影响较大,是第二主控因素。农业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高,则农户对承包地的依赖性越强。尤其是种植业比重越大的地区,土地流转率相对较低。这说明在种植业比重较大的地区,土地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户生产经营的重要载体,是农户生存发展的“命根子”,是不会轻易流转的。

3.非农产业发展水平

第3主成分的贡献率达13.769%,农村二三产业收入占比、农民向外转移能力等非农产业发展水平因素,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有一定的影响,是第三主控因素。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越快的地区,农户家庭收入所得中第一产业收入的比重较低,农民对土地经营的重视程度就较低,土地流转速度就较快。非农产业发展快,也意味着非农就业机会增多,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速度加快,家庭非农收入比重增加。伴随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加,思想观念、就业意识的转变,农户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逐步降低,最终促进农村土地流转。

4.土地流转形式和规模经营效应

第4主成分、第5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5.682%、2.845%,土地流转规模、专业经营组织个数,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也有一定的影响。农村土地经济效益越好的地区,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越高,土地流转速度就越快。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等种养大户越多,意味着参与农村土地流转的主体多元化,土地流转需求越旺盛,农民获取的土地经济效益越高,最终推动地区土地流转速度。

三、推动德宏州农村土地流转对策

(一)加快非农产业发展

加大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通过给予农民新的就业机会和稳定的非农收入来源,改变农户兼业现象,促进农地的使用权流转。首先,重点扶持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立足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农产品精深加工、包装、储运和批发销售等,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力。同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有序引导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民从第一产业进入旅游、餐饮、娱乐、商贸、物流等服务行业。其次,完善农民转移就业培训机制。积极培育农村劳务中介组织,提供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和信息咨询、法律维权等服务,促进更多农民外出务工。政府要重视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和积累工作,将重点产业发展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鼓励企业吸引当地劳动力就业。制订农村人力资源生存就业规划,实施企业兴建办厂与安置农业富余劳动力同步,鼓励企业下乡设厂招工,按安置本地农村劳动力指标,给予工商、税务等相应税费减免。此外,抓住国家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契机,引导农民到城镇居住就业,逐步摆脱农民与土地的依附关系,为农村土地长期持续流转奠定基础。

(二)建立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机制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保护好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流转利益。首先,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护农民利益不受任意侵害。坚持政府支持保护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功能互补,进一步放开处置权、抵押权和转让权,探索建立县乡信托土地流转制度,提升农民承包地流转率。其次,加强土地流转管理与服务。设立土地流转公共交易平台,保证交易的公开与透明,提升农民土地增值空间。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鼓励农民以入股、出租、转让、互换等形式进行土地流转,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同时,加强农地流转受让方的管理。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程序,提供土地流转相关的法律服务,规范农户土地流转行为,依法订立书面流转合同,明确流转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完善流转合同要素,监督流转合同履约兑现。最后,建立土地流转激励保障机制。设立土地流转专项扶持资金,用于培育和奖励带动流转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

(三)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现农林牧渔业均衡发展,推动农地资源有效配置,实现农村土地由分散经营向连片种植、集约经营发展,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实行连片种植和规范化经营。鼓励传统精耕细作与现代物质技术装备相辅相成,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协调兼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民收入结构。首先,构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经营形式共同发展,通过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推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提升土地经济效益,发挥农业比较优势,提高农产品综合竞争力。其次,加强农业科(下转48页)(上接28页)技的应用推广。紧紧围绕优势农产品,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努力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提高农产品品质和质量。最后,坚持涉农项目与土地流转相结合。坚持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工程、新农村建设等项目与农地流转的紧密结合,形成涉农项目跟着土地流转走、基础设施围绕产业基地建的格局,更好发挥涉农项目效益。此外,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坚持专业合作社发展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统一规划,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参加专业合作社,集中农户分散经营的土地,实行统一管理经营,有效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

作者:胡红斌

上一篇:模块式教学的应用文写作论文下一篇:经济立法与国际惯例形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