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认位置教学反思

2024-04-24

一年级认位置教学反思(精选12篇)

篇1:一年级认位置教学反思

1、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利用现有的生活经验,认识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在此基础上认识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能用方位名词去形容物体的位置。一年级学生新课的设计情境很重要,可以很快吸引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为了方便认识和实践操作,我选用了书本的教室情境图,结合实际教室一同用作材料,可以让学生边学边操作。本节课主要采用教师先教一个方位,学生跟着做、练习、说一说的方式进行。教师的教占小部分,学生的练、说占大部分。大部分学生能跟上节奏,一起说一说、练一练。少数学生对于左、右方位分辨存在困难。

3、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改正措施:

1 六个方位中学生分辨困难的是“左、右”,教了方法:吃饭、写字的手是右手,听到“右”,就想到吃饭写字的手那边。但是有的学生反映还是有点慢,后面还需要再多问、多练。

2 学生能说出物体的位置关系,但是对于题目中要求全出正确的答案就有困难了,学生对于表示方位的这几个字,认识不到位,知道答案是“左“,但不知道哪个字是“左”。所以对于方位的词,之后还要加强认识一下。

3 对于两个物体的位置的相对性掌握不好,“谁在谁的哪边”,有学生分不清楚谁是主体,像这类题还需要多练习,对于个别学生要个别指导。

一年级学生有个别注意力特别不集中的,就可以选用单独辅导,平时还是要多做练习,多说一说。

篇2:一年级认位置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前,我似乎觉得“上、下”的位置关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接触,应该都懂了,但后来我想:学生对“上、下”的位置关系,肯定只是表面的感知,一种比较浅显的理解。因此,我精心设计了教学活动内容,让学生说一说,摆一摆,练一练,谈一谈等,在设计过程中,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积极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

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经过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学生对“上、下”的位置关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使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事实证明,教师对任何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设计,都不能掉以轻心,要持严谨的态度对待。

篇3:认位置(左右)的教学设计与思考

1. 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理解其相对性, 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能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并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活动一:

1. 多媒体教室上课, 引导小朋友怎样走楼梯.

提问:如果老师从自己的左边下来, 会怎么样?从自己的右边下来, 又会怎么样?怎样才是对的? (作动作)

学生讨论回答.小结

2.熟悉新环境.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 你的前面是谁, 你的后面是谁, 这里虽然跟教室里的方向不同了, 但是座位仍然跟教室里一样.

小朋友们经过老师的指点, 开始有序地找位子.活动二:

1. 播放乐曲《双手万能》, 猜一猜音乐中的“一个左、一个右”指的是什么? (左右手) .

师:举起你的右手, 你们怎么知道这是你的右手?右手可以做哪些事?看看你的另一只手, 叫什么手?说说左手可以做哪些事? (学生思索)

师:“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 请你拍拍手.再看一看自己的身体, 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对好朋友吗?

(让同桌相互交流, 并指名反馈)

2. 集体游戏:

听口令作动作 (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 伸出你的右手;耸耸你的左肩, 耸耸你的右肩;跺跺你的左脚, 跺跺你的右脚;摸摸你的左耳, 摸摸你的右耳;左手摸左耳, 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右耳, 右手摸左耳.

3. 讨论交流, 理解左边与右边

师:人的手、脚、眼睛、耳朵都有左右之分, 那我们的座位有没有左右之分呢? (出示主题画图) , 你能说说聪聪和明明的关系吗?

同桌讨论, 尝试说说两个同桌之间的位置关系.

师:董逸说“聪聪坐在左边”, 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该怎么说?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在描述两个人的位置关系时, 要说清楚谁在谁的左边或右边.

4. 游戏活动.

请六位小朋友站到前面一字排开, 与下面的小朋友方向一致.

师:请某某小朋友站到××小朋友的右边, 请××小朋友站到××小朋友的左边……, 下面的同学来做小老师, 判断是否正确.

(学生做小老师, 发口令, 其他同学来判断)

5. 游戏升级.

请上台的小朋友中三个留下, 其余小朋友回到座位上, 然后, 让他们转过身, 面向大家, 指出中间的小朋友.

师:他的左边是谁?他的右边是谁?

再问台上中间那位小朋友:你能说说你的左边是谁?你的右边是谁吗?

(学生说, 也可让下面同学帮助回答.)

提问:为什么台上同学的左右面和下面同学的左右面不同呢?

教师小结.

活动三:

1.“想想做做”中的第1题.

2.摆一摆 (“想想做做”中的第2题) .

小结:要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摆的, 再说出文具盒的左边, 右边有什么.

3.说一说.

(1) “想想做做”中的第3题.

(2) 出示第4题, 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 讨论交流, 说法可以不同, 只要说对即可.

(3) 让学生就身边的事物说一说它所处的位置.

活动四:

1.出示第5题.

师:他们都靠右走吗?猜一猜, 如果这样走, 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学生回答后, 媒体动态演示两人相撞的场景.)

小结:方向不同, 左右不同, 判断时以走路的人为准.平时, 我们上下楼梯时, 都应靠右走, 有秩序地走, 保证安全.

2.让小朋友一起下楼梯走一走, 比一比, 谁是守秩序的好孩子!

设计意图:

1.生活中学数学

这本是老生常谈, 可真正让每个执教人做到真的不容易, 在这里走楼梯就是生活中典型的例子, 围绕这个例子展开新课的讨论,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零距离.

2.巧妙的游戏大餐

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特别是这些刚刚步入小学阶段的孩子, 要让学生在玩中学, 让学习成为一种娱乐, 让学习不再枯燥无味, 培养学生爱学习的好习惯.本节课学生在聆听音乐时重新深入认识自己的左右手, 通过找找自己身上一对一对的“好朋友”, 然后用听口令做游戏的方式进一步刺激学生的感知觉, 用讨论的方式辩析问题, 用正面示范和镜面示范来区分左右的相对性, 进一步让这些知识内化.利用学生爱做小老师的特殊心理, 将学习的接力棒交给学生, 实现学习者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通过这一游戏, 让更多的小朋友学习巩固前、后、左、右, 他们在游戏中学得自然、学得快乐.

3.实践操作运用

篇4:《确定位置一》教学反思

万事开头难,往往好的开头便注定了成功的一半,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部分学生仍然处在无目的的学习状态,对知识感兴趣的程度决定学习态度,顺应学生这种心理特点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导入新课:请两名学生到讲台来,然后老师拿出一盏神秘的能发光的“宝灯”,命令一名学生将灯藏在任一学生的书桌抽屉里,要求另一名学生在全班倒计时10个数的时间内找到。这个游戏在藏灯和找灯的过程中,无论是参与者还是普通学生没有一个人是旁观者,他们都有意无意地参与游戏中,心随藏灯和找灯的过程而澎湃,此时课堂气氛特别好,孩子学习的积极性立即提

高了。

二、拉近生活与书本的距离,学以致用

打开一扇门,让数学走进生活,也让生活靠近数学。我根据班级的实际座位情况利用多媒体展示出了全体学生的座位图,当学生熟悉的名字和座位展现在大屏幕上时,全班学生顿时兴趣盎然:

我找到我自己了,你在哪呢?

接下来为了更好地与孩子们的生活相融合,同时也是帮助学生解决视觉角度的转变所带来的读图困难,我给予了学生一定的指导:

师:在我们四班实际教室里,靠着门的是哪一组?

生:第一组。

师:那挨着窗的呢?

生:第八组。

三、每个人都是课堂的参与者,为孩子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

在给出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后,我将班级座位图进行了简化,形成一个个蓝色小方块,你们能将剩余的数对补充完整吗?完成提卡1,在汇报的过程中第三组数对要求全体学生一起汇报,实际上,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真的很难实现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

而这样的小组汇报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学习成为可能,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而是学习的参与者。

四、注重反馈,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由于受教学经验等多方面影响,有的时候知识强调不够到

位。在班级座位图—数对—表格—点—数对过程中,无论是给定数对找点,还是給定点确定数对,学生解释道理时都没有抛开“第几组第几桌”这样的字眼,其实学生的答题完全可以反映出孩子还没有实现从班级座位图到任意表格这样的跨越,于是我在后来的练习中反复强调纠正,其实从之前的试讲经验看这一点是超出我的预设的,其实课堂的伟大和奥妙之处就在于它有很多的不确定,不断的变化和超出预设的生成恰恰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但是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处理确实给年轻教师带来了较大压力和

挑战。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

篇5:一年级认位置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方位。

能按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初步学会用上下、前后等词描述所在的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在分组学习中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观察:小朋友们观察自己宽敞、漂亮的教室,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调疑:它们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呢?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一认它们之间的位置。

讨论交流,感悟新知。

出示主题―――教室。

提问:观察主题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教室里有些什么?

讨论交流。

(1)、组内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什么位置?小明在小军的什么位置?

(2)、小组汇报。

(3)、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上面,还可以怎么说?小明在小军的前面,又可以怎样说?

分组讨论。

提问:你还能找出图中哪些物体有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讨论后汇报。

联系教室内真实场景,感悟位置关系。

______在______的前面。

______在______的后面。

______在______的上面。

______在______的下面。

简要归纳小结。

游戏。

(1)、指一指你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

(2)、拍手(儿歌):上拍手,下拍手,前拍手,后拍手,你拍手,我拍手,上、下、前、后认得准。

拓展应用,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一题。 先让学生说说,指指前后左右的小朋友,再让学生转换位置后说一说,坐在你前、后、左、右的小朋友分别是谁。

2、“想想做做”第2题。

(1)、按照指定的要求,学生独立摆一摆。

(2)、小组内相互检查摆得对不对。

(3)、小组采取互帮活动,把小朋友摆得不对的地方纠正过来。

3、“想想做做”第3、4、5题。

情境1:有几只小动物,看到小朋友能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也高兴地赶来了。小朋友,你能说说这些动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吗?

小组讨论后汇报。

情境2:小动物们为了答谢小朋友们说出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想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它们家做客,想去的小朋友上来排排队。(上来排队的小朋友分别说一说,我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

情境3:小朋友,你能根据冰箱里物品的摆放的位置,用上、下说一句话吗?

总结评价。

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哪些本领。

篇6:一年级认位置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小朋友们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懂得了很多课堂纪律。老师问问大家,当我们想发言的时候应该先怎么样?(指名回答)大家举手看一看?(让学生在座位上举手)

提问:大家举的是哪只手?没有举起来的这只手是——(左手)谁来说说怎样区分左、右手?

谈话: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再看一看,在我们的身上你还能找出这样的好朋友吗?谁来说说?(要求学生摸着说)

小游戏:由慢到快听口令做动作(想想做做第1题)。

左手握拳头,右手握拳头;

左边拍拍手,右边拍拍手;

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二)探索交流

1.多媒体出示小朋友在教室里上课的场景。

谈话:小朋友们上课坐得多整齐啊!你能用我们刚才学习的左和右来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吗?

同桌讨论,尝试说说小明与小红的位置关系。交流反馈,引导学生正确说出“小明坐在小红的左边,小红坐在小明的右边”。

如果有的学生说“小明坐在左边”,则启发:这样说不够完整,你能完整地说一说小明坐在谁的左边吗?

小结:在描述两个人的位置关系时,要说清楚谁在谁的左边或右边。

提问:你还能看图说说哪些物体有左、右的位置关系?同桌互相说后汇报。

2.联系教室里的真实场景,强化对左右位置关系的认识(“想想做做”第2题)。

让每个学生自由说一说坐在自己左面的小朋友是谁,坐在自己右面的小朋友是谁,再同桌交流,最后指名回答。

选同桌两个小朋友,让其他小朋友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

选横排或竖排里的三个小朋友,请学生说说中间小朋友所处的位置。

小结:我们在描述位置时,一定要说清楚,谁在谁的左边或右边,而不能只说谁在左边或右边。

3. 让学生就教室里的某一人或物说一说所处的位置。(可以用前、后的关系进行表达)

(三)反馈完善

1.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星期天,小熊买了好多好吃的来招待好朋友(多媒体出示情境图)。谁来说说小熊都买了什么?

提问:每个小朋友可以选一样,但是不能说出它的名字,只能说出它上、下、左、右的邻居各是谁,让大家来猜一猜好吗?

2.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同桌合作操作:把数学书摆在课桌的中间,把文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右面,把学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左面,把小尺摆在文具盒的上面。

让学生说一说,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从左数,文具盒是第几个,从右数,文具盒是第几个。数学书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要求同桌合作,自由摆放学具,再互相说给同桌听,指名交流。

3.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指名全班交流。

第5题可让学生先看图说,再让学生说说还可以怎样说。

(四)总结点拨,拓展应用

提问:小朋友们,谁来说说这节课你都知道了些什么?(揭示课题:认位置)

篇7:《认位置》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认位置这课,教学重难点都是:认识左右。可以开始就问小朋友喜欢上数学课的请举手,有的举左手,有的则是举得右手,让他们回想平时老师要求是举哪只手,孩子们一下子都回忆起来。之后就是找找身上还有像左右这样一对一对的好朋友,学生都能说出一些,并能指出哪个是左边的,哪个是右边的。接下来的儿歌游戏:左手握拳头,右手握拳头;左边拍拍手,右边拍拍手;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通过这样的练习先让学生知道左右在哪边。但在教学时,由于我是面对孩子导致孩子也和我做的方向相同误导了他们的方向。这一部分我实际可以做的更好:要么背对孩子和他们一个方向示范,要么请一位小朋友上来让他做示范这样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之后出示课本的主题图,直接问学生:小明和小红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学生忽然不知所措不知道该从什么方面来回答这一问题。之后就转而问,小明在小红的哪面呢?这样的问题学生还是会回答的。在让学生说说其他人或者事物的位置关系时,说的比较乱,而且在图上的事物学生还是很难分辨清楚它们位置关系。但当找两个学生说一说他们的位置关系时,学生都会说的很好,“我在谁的左边,我在谁的右边”这样的句子用的也很好。之后教学“上下、左右”位置关系,学生由于对图的观察能力还不够,因此,只能说一些简单的上下位置关系,对左右还是不能说明白,学生还是搞不清楚。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很多时候老师说的太多就会导致学生说的太少。在之后的教学中要多组织孩子让他们自己尝试和同桌之间说一说看谁说的最好,这

篇8:一年级提前认、写策略探究

关键词:提前认写;课文素材;习作方法;生活感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和写字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中,也认为系统的习作教学应该是从中年级才开始进行训练的。可是,在我们的教学经历中,却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在低年级时基础非常扎实,成绩也很不错,可是到三年级作文的分数比重加大时,成绩却一落千丈。久而久之,学生甚至对写作产生了畏难情绪,造成“师难教,生怕写”的教学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低年级对习作表达的训练不足,导致与中年级的习作要求脱节。因而我们设想能不能从一年级开始就提前系统地训练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让学生从开始就逐步形成完整、具体表达的好习惯呢?因此,在本学期的一年级教学中,我在指导学生提前认、写方面采取了以下的尝试。

一、以课文素材为本,提高学生的写话能力

语文教材是教育专家们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是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沃土,也是一方等待挖掘的巨大宝藏。因此,在提高学生课外阅读量的同时,我们更应该静下心来回归课本,努力钻研教材,读透教材,深入挖掘适合学生的丰富的语言训练点。在对学生进行词句写作方法训练时,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方法:

1.丰满血肉法

中年级学生对细节描写普遍存在陌生感觉,二年级看图说话无新鲜感,多数学生草草描述了事,在进行课堂授课时可采用“丰满血肉”的方法进行引导。如,在教学《在家里》时,课文里有两句话:我给他们送上水果。爸爸妈妈笑了,我也笑了。我让学生进行了补充想象:在给爸爸妈妈送水果的时候,我是怎么说的?怎么想的?先在课堂上汇报,然后在课本的空白处用“我想_______”“我说_______”,写出,不会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也可以回家告诉爸爸妈妈,让他们帮忙写下来,再为他们送上一个水果。第二天,将学生补充的内容念出,并对他们进行积极的引导,渗透细节描写的方法,丰富学生对语言以及心理描述的方法。

2.示范引导法

一年级的学生,在写话上犹如蹒跚学步的孩子,我们需要运用课文里优美的表达素材,及时地对他们进行示范、引导。如,《四季》一课,运用鲜明的意象,展现出每个季节不同的特点和乐趣。我及时抓住让学生进行了仿写,他们的答案让我惊喜:花儿香香,它对小蜜蜂说:“我是春天。”袖子短短,它对小朋友说:“我是夏天。”水果甜甜,它对农民伯伯说:“我是秋天。”学生是在不断发展和成长的个体,只要给他们学习的对象,他们就能描绘出五彩的蓝图。

3.刨根问底法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犹如一位渔者,用香甜的鱼饵从学生的心中钓出无穷的创意。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多问几个“怎么样”,引导学生对表达的内容作出更深入的思考,明白不仅要写出:做什么,更要关注:我是怎么做的,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在过程中有什么感受。如,在《自己去吧》一课中,只简单地写了小鸭子学会了游泳,小鹰学会了飞翔。它们是怎么学会的?在学的时候,是怎么做,怎么想的呢?在过程中可能遇到什么困难了呢?在《有趣的游戏》的说话训练中,我和学生在课堂上玩起了“蒙眼贴鼻子”的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地进行观察,注意询问每一个细节。课文里的语句,就像水墨画里的留白,教师应该懂得及时抓住这样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填补的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发现班里的学生更乐于进行表达了,写出的句子也更具体、生动了。

二、以习作方法为辅,内容方法双轨并行

一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和写字量都非常有限,为了提前训练他们的写作思维,我为他们找了两位好“助手”——拼音和他们的家长。低年级对写作的要求是:“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理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在写话的过程中,我充分尊重、肯定学生的想法,让他们把看到的、想到的内容都进行自由的表达。第一阶段,由学生进行自由的表达、记录,简单的内容,可以自主写字,可以使用拼音进行替代,内容较为复杂的,学生口述,由父母进行记录,在记录过程中,不改变学生的语序和表达的内容,保护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第二阶段,我让学生把自己写的话读给家长或教师听,或由家长把学生的话再读给他听,让他在听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在课堂上,也进行系统的“写作六要素”“谁在那里做什么”等句式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写作内容和写作方法双轨并行,在通顺的语句中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以生活感受和绘本阅读为源,提升学生的写话兴趣

父母和拼音工具的帮助,解决了一年级学生写话的“后顾之忧”,生活情境的创设和绘本的阅读则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素材,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激发起对写作的兴趣。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更难为无材之文。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因此,在布置习作题目时,我都注意紧扣学生生活中最具影响力的事件和话题,如,校运会、秋游等活动,鼓励他们认真观察生活和活动的过程,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在教学中还会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出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为他们搭好作文的“素材之桥”。如,在《有趣的游戏》中带着学生一起做贴鼻子、丢手绢等游戏,他们观察游戏的过程;在学习《影子》时,带学生在太阳下踩影子,并学做各种的手影;在一次次活动中,学生不仅感受了快乐,更收获了满满的写作素材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四、以构字规律为基,快乐加大识字量

识字量是进行阅读和习作的基础,为了给学生打好读写基础,我进行了结合生活识字的尝试。

识字的课堂不仅局限于学校的40分钟,更有效的还有生活的大课堂。家里订阅的报纸、杂志,电视上的广告,甚至街上散发的小广告,食品的包装袋,都可以是学生进行识字的资源。我的贴字的作业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课内的生字,把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学过的生字在家里的印刷物上找出,进行组词和造句,如果看到可爱的图案,也可以剪下来,装饰我们的贴字画。让学生在剪和贴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课内生字的运用,从而扩大了词汇量。组词和造句的练习循序渐进,“混雪球”式的训练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逐步的提高。第二部分,我结合生字的构字规律,鼓励学生把“长得很像”的字进行集中识字。在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对生字的印象也加深了。

在提前认写实践的过程中,我惊喜地收获着学生点滴的变化,语感增强了,在参加活动后,更乐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了,识字量增大了,养成了良好的写话意识。虽然,写话与认字的教育从量變到质变,是一个很长的过程,然而,我愿意静静陪伴学生,努力探索,等候教育结果……如果学生从一年级开始,把认字、习作当成游戏、生活一般的自然、快乐,到中高年级,他们还会为写作发愁吗?识字还会成为阅读的障碍吗?

参考文献:

马莉.浅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影响[J].课程教育研究,2012.

篇9:《认位置》的教学反思

1)由教室引入本课学习内容,从学生身处的教室出发,让学生们观察,教室里有些什么,再出示书本的主题图。让学生们说一说教室里的人或者物之间的位置关系,紧密结合同学们的教室环境,学生们会觉得十分的亲切熟悉,也易于接受。

2)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想想做做的游戏,并背对学生喊出口号,一起进行。学生完成后,要及时再进行强调左右手之分,设置游戏:“左手,右手,左手,左手,右手……”学生在游戏时发生错误,其他同学会及时的发现并进行纠正。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加深刻的认识左右方位。

3)完成思考题时,学生可以明确的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做题时,我高举右手,背对学生,再向后转,手不放下,学生可明显感觉到2次右边的不同。

4)习题练习时,要求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按照要求摆放好物体位置关系,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学生初步学会运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来描述位置关系,并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

篇10:《认位置》的教学反思

在《认位置》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先上的那个班,发现了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能分清上下,前后,但是,要分清左右,对于一部分同学很困难,甚至有的孩子还没有学,就已经对自己有左右不分这样的观念,这对他接下来的学习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所以,在后上的那个班级,我只能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来解释,以及添加一些技巧的动作示范。比如说,在解释左右手的时候,说明右手是我们的好帮手,能帮我们做很多事情(举手,写字,画画,吃饭等等),是勤快的手,而相对于它,左手就是很懒的。在判断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时,先帮助学生找到“参照点”,当然不说明参照点这三个字,然后以参照点为中心,让学生说谁在谁(参照点)的哪边,先伸出手,是左边就伸左手,是右边就伸右手,伸出了手之后,再让学生根据伸出的是哪一只手,来判断左边还是右边。

篇11:一年级认位置教学反思

教版

一年级上册《认位置》教案苏教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的例题,第12~13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在学生认识上下、前后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教学左右的位置关系。教材通过学生上的情境图,让学生认识左右的方位,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想想做做”通过学生的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与应用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场景里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所在的左右位置。

2能按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能采用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3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敏锐地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多媒体演示小朋友在教室画画的场景。

1围绕身体的某些部分,让学生初步认识左、右方位。

提问:小朋友,你们喜欢画画吗画的时候是用哪一只手画的,请把它举起来,好吗你们知道举的这只手是什么手吗

说明:这只手在身体的右边,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右手。接着举起左手问:

“你能猜一猜在身体左边的这只手叫什么手吗”

引导学生认识左耳、右耳,左眼、右眼,左脚、右脚等,进一步认识和巩固左、右的方位。

2通过同桌间的座位关系,进一步理解左右相对的位置关系。

提问:小朋友,人的手、脚、眼睛、耳朵都有左右之分,那么我们坐的位置有没有左右之分呢我们一起看画面中的小明和小红是同桌,你能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吗

同桌讨论,尝试说说小明与小红的位置关系。

交流反馈,引导学生正确说出小明坐在小红的左边,小红坐在小明的右边。

提问:小芳说“小明坐在左边”,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讨论使学生明确:在描述两个人的位置关系时,要说清楚谁在谁的左边或右边。

[评:从学生最熟悉的左手与右手以及小朋友之间的座位关系教学左、右,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围绕学生身体的某些部位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较好地认识了左、右两个方位;围绕学生间座位关系的讨论,使学生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所以在描述两个物体位置时,应说清谁在谁的左边。这样的教学联系实际,操作性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理解和掌握左右相对的位置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二、通过练习强化左右的位置关系

1“想想做做”第1题。让每一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左边是谁,右边是谁再同桌交流,最后指名回答。

2选同桌两个小朋友,请其他小朋友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

3选横排里三个小朋友,请小朋友说一说B所处的位置。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一会说B在左边,一会又说B在右边

说明:说B在右边是相对于A来说的,即B在A的右边;说B在左边,是相对于来说的,即B在的左边。因此我们在描述某一物体位置的时候,一定要说清楚,说完整,它在谁的左边或它在谁的右边,而不能光说它在左边或右边。

[评:在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某个物体的位置是相对于另

一个物体而说的。所以在描述某个物体位置时,应说清它在谁的左边;在描述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时,应说清楚谁在谁的左边。]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摆一摆。

教师慢慢读题,学生跟着操作,摆好后同桌学生相互检查,帮助摆错位置的同学纠正。

2说一说。

“想想做做”第3题。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由学生任选一物体,说说它的上、下、左、右各是什么。再让学生说一说这个物体的位置。

“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法可以不同,说对就行。

让学生就教室里的某一位同学或某一个物体说一说所处的位置。

[评: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综合运用前、后、上、下、左、右六个方位描述物体位置。由于学生所选的参照物不同,说法、摆法也不尽相同,教师对不同的说法、摆法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评价,若学生有疑问应及时组织讨论予以解答,通过说说教室里某一个物体所处的位置,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与应用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

3站一站。

请一个小朋友站到讲台前,2号站他的左边,3号站1号的右边,4号站3号的后面,号站2号的前面,6号站3号的右边,7号站6号的左边等。

4听口令,做动作。

如:举左手,放下左手;举右手,举左手,两手都放下;举右手,用右手摸你的鼻子;用左手摸你的右眼;用左手摸你的左耳等。

[评: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进行巩固性练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考考你

出示“想想做做”第题的图。让学生说一说“都是靠右走,谁走错了”。

[评:在图里找一找、说一说,并就此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

[总评]

篇12:“位置”教学纪实与反思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9页例1。

教材简析:

“位置”属于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领域的课程内容,是应学段目标“探索一些图形的位置关系,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要求而设计编排的。在新教材中由六年级上册移至五年级上册。本单元的编排是在一年级上册的“位置”单元,学生学习了用上、下、前、后、左、右6个方位确定位置,简单描述位置关系,在三年级下册的“位置与方向(一)”单元,学生学习了用东、南、西、北和东南、西南、东北、西北8个方向词语来描述物体方向的基础上,根据已经积累的一些关于描述物体位置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进一步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以及如何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从而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传播数学文化,也为六年级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参数确定物体的位置”和在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思维敏捷,他们自主性强,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想办法解决问题,具备了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新知的能力。但由于学生对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还只是初步体会,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尚未达到一定高度,对于“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还存有困难。基于上述情况,我在设计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课本中的平面情境转化为生活中的实际情境题,营造宽松课堂氛围,并运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的活动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分散本课重点,突破学习的难点。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自己所在位置,并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整理等方法,明确“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

2.通过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亲身经历,初步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掌握用数对表示平面中物体位置的方法,感悟数对与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

3.结合情境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发现有序思考对于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性,感受用数对表示位置的简洁性和合理性,渗透“数形结合”和“对应”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位置的方法,感悟数对与物体之间的对应关系。

教学难点:

探索和发现同行或同列数对的特点以及位置关系上的联系,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单。

教学设想:

“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是构建这节课的主要指导思想。“位置”这一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更容易让学生在情境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先从学生爱探究问题的特点入手,给学生制造矛盾,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探究问题的过程,感受有序思考与解决问题的密切关系。然后从实际活动的情境中转化成平面图形的记录,从而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最后再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数对与位置的对应关系,感受用数对解决问题的简洁、合理、准确的特性。初步建立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为下节课和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经验

1.生活导入。

师:同学们,如果明天我们召开家长会,那么今天回家你打算怎么告诉家长你在班级的位置呢?

(生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自己的位置。)

2.适时提问。

师:有了同学们这么翔实的介绍,家长们都能很快找到你们的位置,像这样的描述有什么优点和不足吗?

生:语言啰嗦,描述不清晰,家长容易找错位置……

3.引出课题。

师:看来,优点很多,不足也不少啊!那我们还得研究一个更合理、更简洁记录自己位置的方法告诉家长们,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位置》。(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家长会”的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使学生直观感受到用语言描述可以确定位置。让学生在叙述的过程中,发现这种方法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为了能更好地描述位置,需要更简洁、合理的表示形式,才能达到最好效果,从而引出课题。】

二、尝试探索,感悟新知

(一)描述位置,认识确定行和列一般规则

1.观察描述。

师:你们能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吗?

生:第几组第几个;第几排第几个;第几行第几个;第几条第几个……

2.思考记录。

师:你们描述得可真好,既简洁又清晰,那你们能用同样简洁的数学方式把描述记录下来吗?

(生自由记录。)

(要求:把一张A4纸对折,上半张写学生名字,下半张记录。)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寻找两种记录方法,一种行在前,列在后;一种列在前,行在后。每种方法找2~3位学生。)

3.发现问题。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就根据同学们的记录,猜猜他是谁。

(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情况让其他同学猜,请被猜到的同学到前面来。)

师:怎么会有猜对的还有猜错的情况呢?

生:记录要求不统一,记录位置的方法不统一。

师:请大家再观察一下,看看你们还能发现什么不统一的地方。

生:记录的方式不统一,数的方向不统一。

4.解决问题。

师:如果家长拿着这样的记录能找到你的位置吗?那什么样的记录才能让家长一下就能找到你的位置呢?你有什么办法。endprint

生:统一行、列,统一数的方向,统一记录方法。

师:那你们就分小组讨论一下,看看统一成什么样的最科学。

(针对以上问题学生展开讨论,生讨论后汇报。概括出有序、简洁、合理的记录方法。教师可以适时引导。)

5.课中小结。

师:同学们,刚才在描述某位同学的位置时,所说的排、行等,都是指的横排,在数学里统一称为“行”,一般情况下我们会从前往后数第几行;所说的组、条等,都是指的竖排,在数学里统一称为“列”。通常,我们会从左往右数第几列。(教师适时板书或课件显示“行”“列”。)记录时常常会把列写在前面,行写在后面。按照刚刚我们总结出的记录方法来试着记录这位同学的位置就是(  2 ,3 )。(2,3)意思就是……  读作:2、3。

6.课中小练。

师:孩子们,那你能用刚才我们掌握的方法记录一下自己的所在位置吗?

(学生汇报自己的位置。)

师:孩子们,这位同学位置可以记录为……

生:(2,2)。

师:两个都是2,意思相同吗?

生:不同,第一个2是第二列的意思,第二个2是第二行的意思。

【设计意图:在情境活动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经历研究问题的过程,渗透研究问题方法,并在学习中感受有序思考的重要性,体会数对的记录方式具有简洁性、合理性。】

(二)由具体情境到抽象图形,掌握在平面图上确定位置的方法

1.情境过渡。

师:孩子们,有了这样的记录,家长很容易在班级找到你的位置,如果我们再给家长这样一幅图,就会更清晰地展现你的位置。(把班级的座位图制成PPT课件演示。)

2.动手操作。

师:从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了吗?(找到了。)如果图上再有些数据帮助我们找自己的位置是不是更方便?请你们动手把它们填上,让图变得更完整、清晰。

(生拿出学习单,在平面图上标明行、列的顺序和方向,进一步明确列从左往右数,行从前往后数的记录方法。)

3.巩固方法。

师:同学们,下面请你描述一个除了自己之外的位置,请被描述位置的同学迅速起来,看看谁的反应既快又准。做对的同学立刻重复前面同学的做法,好吗?

4. 数学文化。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吗?今天你们的研究正是300多年前法国科学巨匠笛卡尔在研究直角坐标系时经历的研究过程。他在生活中特别善于观察和比较,从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老师也希望大家像他一样做生活中的观察者和研究者。(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由具体情境中数对,转化为抽象图形中的数对,让学生在转化过程中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通过将图形补充完整这一活动,让学生初步建立直角坐标系的概念。教师适时地传播数学文化,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研究的价值。】

(三)结合平面图,提出问题,体会一一对应关系

1. 提出问题。

师:结合平面图,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例:在图中找出数对(1,2)、(5,3)的位置,说说他们是谁?数对(6,4)表示的是王乐同学的位置,你能指出哪个是王乐同学吗?]

2.发现问题。

师:王艳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 ),赵雪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 )。看一看有什么不同?

生:他们既不在一行也不在一列,所以数对中没有相同的数字。

师:用数对表示出周明、张亮、赵雪3个同学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生:他们在同一行,所以在数对中的第2个数字是相同的。

师:(追问)意思相同吗?

师:用数对表示出李小冬、孙芳、张亮三个同学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生:他们在同一列,所以在数对中的第1个数字是相同的。

【设计意图: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一个数对只能表示一个位置,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多个数对的第一数字或第二数字相同,会引起数对表示位置的特殊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总结概括的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一)生活举例(第19页“做一做”)

(二)实际应用

1.练习五第2题。

(1)理解题意:第(1)问是用数对表示指定汉字的位置,第(2)问根据数对找对应汉字。

(2)学生独立完成。

(3)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4)组织开展“根据数对找对应汉字”的游戏活动。

2.练习五第5题。

(1)理解题意,介绍国际象棋。

(2)理解国际象棋在棋盘上表示棋子位置的规则。

(3)集体完成第(1)问,让学生任意选择一个棋子并描述它在棋盘上的位置,体会数对也可以用字母表示。

(4)独立完成第(2)问,标出棋子移动后的位置,然后集体反馈交流。

四、课堂延伸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用数对确定位置,在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像这样用数对确定位置的?

生1:地图上规定了经度和纬度,每个位置都可以用数对来表示了。

生2:刚刚我们做的练习五第5题中国际象棋每个位置也可以用数对表示,我还知道围棋上也是这样。endprint

师:国庆广场上十万学生的表演,确定每个学生的位置,用的就是——

师:机票上你能找到隐藏的数对吗?

师:数独游戏,描述每个方格的位置,用的还是——看来,生活中用数对确定位置的例子还真有很多啊!

五、课堂总结

师:孩子们,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又有什么感受想和大家交流的?

师:难怪有人说,数学其实就是规则下的游戏。你们觉得呢?好,感谢各位同学的共同探究,希望同学们都能拥有一双数学的眼睛,去发现更多既好玩又有用的数对!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反思:

谈起这节课,我就不由地想起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一段话:“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是呀,只有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教学。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就是从孩子的好奇心入手,给孩子创造矛盾,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用“如果明天我们召开家长会,那么今天回家你打算怎么告诉家长你在班级的位置呢”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再用“怎么会有猜对的还有猜错的情况呢”给学生的学习制造矛盾,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全班交流,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段教学中,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比较局促,没有激发孩子探究知识的欲望,那整个学习的氛围将被破坏,就将变成为了探索而探索,为了研究而研究。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掌握记录位置的方法,同时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感受数学中数对的简洁性、合理性。针对这一情况,在学生探究统一行、列的规则的过程中,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讨论、研究、总结、概括。这样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探究学习的空间。如果本课由教师整齐划一地要求学生按教材的要求去记录、学习,显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使活动过程过于机械化。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很重要, 于是我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组织汇报中我鼓励学生毫无顾虑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启发他们讨论不同记录方法的优缺点。并让学生利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去发现总结最简洁、合理的办法。

数对与位置对应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要把生活情境转换成抽象的图形、数据,并从图形、数据的比较中发现相同数据间存在的特殊性。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发现这一现象,在教学中我与全班同学讨论、交流,并引导学生概括出这一规律。让学生明白规律总是客观存在的,要发现规律就要细心。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我们发现规律的过程,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上一篇:2024年十大国内新闻下一篇:一学期的古筝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