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点位置移动》教学反思

2024-04-24

《小数点位置移动》教学反思(精选12篇)

篇1:《小数点位置移动》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充分认识了小数和会比较小数的大小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教学,学生理解和掌握都有一定的难度,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和复名数的互换以及小数计算的基础。通过这部分的学习,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用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成功之处:

1.童话故事引入,激发兴趣。一个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巧妙地安排在学生喜欢的情境中展开,注意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过程。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如:以数学王国的故事引入课题,制作小数点移动的动画,学生非常喜欢,并初步感知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探究有什么变化规律做好准备;又以“金箍棒变大变小”为贯穿整节课的情境,学生非常有兴趣参与其中,他们随着金箍棒的变大变小来感知、理解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2.有效突破难点,降低思考难度。有关规律的教学是属于概念教学,较为抽象,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联系学生对概念认知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活动。教师不是简单的奉送结论,而是在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感知、操作、发现、分析、归纳、巩固运用。

不足之处:

学生在移动小数点时不知道整数的小数点在哪里,弄不清往左移小数点要往左点,往右移小数点要往右点,当位数不足补0时也不明白怎样补0,导致计算出错。

改进之处:

在教学中重点练习计算,让学生多进行练习,特别是位数不足的情况要更加强化训练。

篇2:《小数点位置移动》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这一课时,我课前进行了准备,认为只要让同学知道了:一个小数扩大就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个小数缩小就是把小数点向左移动。因此课堂中我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了这一规律后就放手让学生去做习题,我以为全班同学至少有90%的同学完全掌握,不会出错,可结果批改作业时发现有一半同学易出错,出错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小数点不知道到底往哪儿移动。2、小数点移动后出现了多个点后,不知道把前面的点去掉。如:0.25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一位是0.2.5,这样就出现了两个小数点。1.32×10=,学生在草稿本上移后就是1.3.2读作一点三点二。

面对这种情况,我非常着急,静下心来认真想办法,当我看到书桌上的一个玻璃珠时,突然想到可以用小石子代替小数点,这样移动是就不会出现这一问题了。我自己找来黄豆粒大小的小石子势力试了试,效果不错。我高兴的喊来班上几名差生,教他们把小数点写在小黑板上,小数点不写放上小石子。如:0.52×10把小石子放在原小数点上,向右移动一位后05.2,这样学生就读作五点二,而不会是零点五点二了。我出题训练了几次,结果全做对了。着看他们脸上露出的`笑容,我也非常欣慰…

篇3:《小数点位置移动》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的基础上, 再运用其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关于外币兑换的相关知识, 并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是“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一次拓展。

【设计理念】

1.思维引导。课前激发兴趣, 让学生感受爱动脑筋、勤于思考的真谛;课后的课堂总结,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做“聪明人”的寓意。

2.解决问题。通过“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三个环节的教学, 让学生知道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 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联系生活。本课通过把人民币10元、100元、1000元……兑换成各国货币, 认识外币兑换器, 再通过文艺晚会的演出服装设计等活动, 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学习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际, 既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也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感受“用数学”的愉悦。

【教学目标】

1.会利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计算, 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理解外币兑换的基础知识, 了解外汇等相关常识, 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3.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利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计算, 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 复习旧知。

(幻灯分别出示诸葛亮、曹冲、牛顿、柯南的图片)

师:认识他们吗?

(学生齐答)

师:他们四个来自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土, 可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他们都聪明。

(学生自由表达如何做聪明人)

师:概括成八个字, 就是爱动脑筋、勤于思考。今天这节课, 看哪些同学最聪明, 下面的小数去掉小数点, 原数大小有什么变化?

0.7 0.604 0.56

(学生自由举手回答)

生:0.7去掉小数点, 就是把0.7扩大到原来的10倍。

生:0.604去掉小数点, 就是把0.604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

生:0.56去掉小数点, 就是把0.56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2.引出新知, 探究新知。

(创设情景, 了解外币兑换的基础知识)

师:一个叔叔要到美国学习, 办完了一切出国手续, 带着激动的心情来到美国, 看着复杂的街道, 他想买张地图, 可当他把人民币付给售货员时, 人家不卖给他, 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生:要去把钱换成美国的钱。

师:对, 要进行外币兑换, 什么叫“外币兑换”呢?

(幻灯片出示主题图, 学生自由叙述)

师:老师从网上收集了资料,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幻灯片出示:外币就是外国货币的简称, 指本国以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货币)

师:兑换就是两种货币按一定的比值交换, “外币兑换”直观地说, 就是把一个国家的钱兑换成另一个国家的钱。阅读课本, 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了解外币兑换的相关知识。

(学生按主题图从左往右读)

师 (引导) :读题目一般先读条件, 再读问题, 边读边想, 要解决什么问题?

(板书:阅读与理解)

师:谁来说说, 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探究)

师:请同学们认真分析一下, 试着把方法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师巡视, 学生上讲台板演)

师:老师有点不解, 10000怎么来的?

生:题目里的一万元, 可以写成10000元。

师 (追问) :10000元里面有几个1元?

生:10000个1元。

师:为什么要用乘法算式?

生:因为1元相当于1个0.6563美元, 10000元就相当于10000个0.6563美元。

师:你又是怎样算出是6563美元的?

生:0.6563乘10000就是把0.6563扩大到原数的10000倍, 所以把小数点向右移动4位, 就得道了6563美元。

(学生边回答边在黑板上板演过程)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你肯定计算一定正确吗?

生:不肯定。

师:怎样才能知道你的计算是正确的?

生:验证。

师:怎样验证?

生:用6563÷10000。

师:算式是根据什么得出来的?

生:积÷因数=另一个因数。

师:怎样计算?

生:6563÷10000是把6563缩小到原来的1/10000, 所以小数点要向左移动4位。

师:小数点在哪里?

生:隐藏在个位3的后面。

师:那我们一起移动, 刚好移到1的前面, 整数部分没有怎么办?

生:写0占位。

师:我们来回顾一下解决问题时经历了哪些步骤。

(板书:回顾与反思)

师:首先认真阅读, 理解题目, 然后进行分析与解答, 最后看看方法是否有理有据, 计算是否正确, 单位名称漏了没有。

3.拓展练习, 得出结论。

(1) 外币兑换活动。

师:刚才我们帮这个叔叔把人民币兑换成了美元, 大家想出国吗?你想去哪个国家?

(学生自由表达)

师:不管去哪个国家, 我们都要把人民币兑换成相应国家的币种, 现在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个外币兑换的汇率表。

(幻灯片显示)

师:第一列是中国人民币1元, 第二列是需兑换外币的国家名称, 第三列是汇率, 指1元人民币能兑换成英国的0.1101英镑, 用100元、1000元、10000元去兑换, 你会吗?

(学生学习兑换外币的计算方法)

师:下面请你选择想去的国家, 分别用100元、1000元、10000元或更多人民币, 去兑换成那个国家的币种, 注意币种单位。

(学生自己完成表格, 师巡视)

师:集体订正。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 总结计算方法。

师:看来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变化规律来计算确实方便, 以后相关的计算题都用这种方法来计算, 好吗?

生:好。

师:快速完成25×18。

(生没一个答上来)

师:看来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变化规律不是所有的计算题都适用, 里面有什么奥秘呢?

(小组讨论, 集体汇报)

生:要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才能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规律来计算。

生:要乘10、100、1000、10000……时, 才能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规律来计算。

生:我赞成要乘10、100、1000、10000……时, 才能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规律来计算, 如24×50、72×800……都是乘整十、乘整百数, 没办法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规律来计算。

(师出示幻灯:当一个数乘10、100、1000、10000……时, 可以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来解决)

师:乘法可以用, 那除法可以吗?

生:可以。

师:怎样补充。

生:当一个数乘或除以10、100、1000、10000……时, 可以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来解决。

师 (揭题) :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来解决问题。

(3) 介绍外币兑换计算器。

师:同学们已经会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来兑换10、100、1000……的人民币, 老师这里有一个“神器”, 不管是多少人民币都能兑换出来。

(幻灯出示:货币兑换计算器)

师:只要输入原有货币的数量, 然后选择该货币的币种, 再选择你要兑换成的币种, 点“计算键”结果就出来了。

(学生上台演示)

师:你想用哪个国家的钱兑换成另一个国家的货币, 数量是多少?

(引导学生输入, 实际操作算出结果)

(4) 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出示文艺汇演的照片)

师:这次演出非常成功, 而且服装特别漂亮, 在这次演出中, 我们学校买了100套演出服装, 用去0.85万元, 每套服装多少钱?

(幻灯出示题目, 学生阅读理解, 分析并解答)

师:0.85万元=8500 (元) , 8500÷100=85 (元) 是每套服装的价格。

生:0.85万元要化成元, 需要把0.85扩大到原来的10000倍, 也就是小数点向右移动4位, 得到8500。

生:8500÷100就是把8500缩小到原来的1/100, 也就是小数点向左移动2位, 得到85。

师:8500的小数点在哪里?

生:隐藏在个位的后面。

师:回顾反思一下方法是否有理有据?计算正确吗?单位名称漏了没有?

(学生回顾、反思)

4.总结激励, 培养自信。

师:今天你有收获吗?有什么收获?

(生汇报交流)

师:数学的学习就是教会我们做一个聪明人, 老师真心希望同学们永远聪明下去。

【教学反思】

1.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本节课以一个叔叔要去美国学习创设情境, 引入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来解决问题, 再通过货币兑换的活动和货币兑换器的认识加深理解, 最后通过文艺晚会的服装价格计算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 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引导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 并在数学学习中享受快乐。

篇4:《小数点位置移动》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节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十进制计数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知识之后学习的。因为小数与整数一样,都是按照十进制来计数,也就是数字所在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数值大小也不同。小数的数位是由小数点确定的,所以,小数点的移动必然引起小数每一位上的数值发生变化。这一变化规律不仅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根据,也是复名数与小数相互改写的重要基础。这一小节教材内容的展开,注意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并通过已有的知识来引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和掌握这一规律。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特点,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大小的比较,知道其扩大、缩小及其倍数。

(3)培养学生类比推理和概括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发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概括、推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我通过多媒体课件等教具,将知识的讲解与直观演示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表象出发,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更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此,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以讲授法为主,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为辅,以讲、扶、放的形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的自主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法指导的差异性原则,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

四、说程序

本节课教学,设计三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

复习提问(约5分钟)

1.在○里填上>、<或=符号。(板演)

0.36○0.3600.36○0.368 3.68○3.82424.3○2.432

2.口答下面各题。[与板演同时进行(下面要用到)。]

(1)0.1里有()个0.01?

(2)0.01里有( )个0.001?

(3)1里有( )个0.1?()个0.01?

3.填空。2×()=20130÷()=13 2×()=2001300÷( )=13第一组题复习的目的主要是根据小数的性质判断小数的大小没有变化和两个小数的数字虽然相同,但是小数点的位置不同,小数位有了变化,小数大小也有了变化。第二组题复习小数的意义及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的知识。第三、四组题复习整数部分中的扩大与缩小等知识。

第二环节:

传授新知(约15分钟)

1.导入新课。(为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兴趣,通过设疑,导入新课。)

(1)板演题中的(2)(3)小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为什么每组数字相同,排列顺序也相同,而组成的小数的大小不同呢?

(3)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呢?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2.板书课题。

3.教学例1。(通过讲、扶、放形式教学。)

(1)边观察投影,边提问,边板书。根据0.004米=4毫米......①0.04米=40毫米②0.4米=400毫米 ③4米=4000毫米

a.引导学生观察:(体现“教”)以①式为标准,0.004米到0.04米,小数点的位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来的数字4所在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小数的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板书)

b.引导学生观察:(体现“扶”)①式到③式,师按上述方法引导学生回答,并板书规律。

c.继续观察:(体现“放”)①式到④式,独立回答上述问题。并练习概括。

d.通过上述的比较,你發现什么规律?可以试着说一说。后师板书。如果小数点向右移动四位、五位......原来的数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e.对比规律,同桌相互说一说。

(2)根据刚才的学习方法,自己出声想。问题是以③为标准,同②①及原式比较投影出思考题。(同前面的“教”。)并完成61页下面的规律填写,并指名口述,齐读。

(3)指导看书。加深理解所学知识,由部分理解到整体回顾,形成知识体系。

(4)小结。(体现教知识、规律,学法指导)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四个算式,总结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小数点位置移动方向有两种:一是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的以①式为标准向下观察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原来的数就扩大;另一种是同学们自己学会的,就是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就缩校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像今天这样,多观察,多比较,从中悟出其规律。

第三环节:

巩固练习。(约18分钟)

1.将规律变成填空题,巩固理解规律。

2.加深认识,运用规律。练习十第12题。

3.用手势表示“扩大”、或“缩小”。5.26→0.526→52.6→0.0526→526。

4.看谁最快。

6.83()100倍→6839.41( )10倍→0.941

42.5扩大()倍→4250 7.48缩小()倍→0.748

52.3()倍→5.23376()( )倍→0.376

篇5:《小数点位置移动》教学反思

但“自主学习”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它重视学生的“学”,也重视教师的“导”,强调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和主导,强调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不断促成学生由不知到知的转化。本节课在教学例题时先让学生自己用计算器算一下,21.5 ÷10= 、21.5 ÷100= 、21.5 ÷1000= 接着再让学生观察21.5和2.15比,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21.5和50.215比,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 然后再让学生猜想:把一个小数除以10,就是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几位?把一个小数除以100、1000呢?最后让学生验证任意找一个小数,分别把它除以10、100、100,看看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于我们猜想得是否一样。从而让学生总结出一个小数除以10、100、1000……只要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2)重视学生说出思路。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交流的活动。

篇6:《小数点位置移动》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并归纳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正确应用规律。教学难点是如何发现这个规律和当移动小数点时,小数位数不够怎么处理的情况。

一节课下来我感觉最满意之处是加深理解规律这一环节。首先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向右”、“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等这些文字的意思,我让每位学生起立扮演“我是一位会动的小数点”角色,让学生听从老师指令做出正确动作指示。接着依照一个数为基准随意变换这个数的小数点,例如:0.372与下面各数比较,3.72、372、37.2、0.0372它们各扩大或缩小多少,是向左还是向右移动多少位数,让学生认真观察做出准确地判断并与“我是一位会动的小数点”用肢体动作和语言表示出来。最后还让学生当一回老师角色,自主出题变换小数点,让同伴们做出正确的动作指示。

篇7:《小数点位置移动》教学反思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节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十进制计数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知识之后学习的。因为小数与整数一样,都是按照十进制来计数,也就是数字所在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数值大小也不同。小数的数位是由小数点确定的,所以,小数点的移动必然引起小数每一位上的数值发生变化。

新课程强调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不仅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课本走进生活,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因此在巩固练习这个环节的安排上,我本着主要是运用本节课所学习的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这一主线,通过算动物火车上的算式,小鬼当家,比眼力,改价格标牌,帮助小猫过河,和拖一拖等游戏环节,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成功,在快乐中收获知识,在快乐中解决问题。

当然这快乐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本身解决问题的快乐,也是我尊重每一位学生允许他们用不同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自由的快乐。课堂上我允许学生广开言路,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我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不强迫学生去认同。我善意的捕捉学生的思维亮点给予积极的评价。以海纳百川的气度,放飞孩子们的心灵。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力量,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思想教育。

篇8:《小数点位置移动》教学反思

案例一

故事引入:孙悟空从耳中取出一根长0.009米的金箍棒, 说声“长”, 金箍棒变成了0.09米, “再长”又变成了0.9米, 最后变成了9米。

教师边说边板书:0.009米, 0.09米, 0.9米, 9米。

提出问题:从这个过程中, 你发现了什么?

在几位学生不着边际的回答后, 终于有位学生说:0.009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变成0.09了。

此时, 教师觉得学生的回答还是不够清楚, 于是进行引导:这里的小数是以“米”作单位的, 我们能不能把它改写成以“毫米”作单位的数。

生1:0.009米等于9毫米。

生2:0.09米等于9厘米, 也等于90毫米。

生3:0.9米等于9分米, 等于900毫米;9米等于9000毫米。

教师继续引导:0.009米为什么是9毫米呢?

生1:0.009米与9毫米是相等的。

生2:0.09米和9厘米是相等的。

……

过了大约三分多钟后, 终于有学生说:0.009米中的9在千分位上, 以“米”作单位时, 千分位上的数表示毫米。

分析:在这个教学活动中, 很显然教师的引导偏离了教学的重点, 致使教学重心发生了转移。事实上, 这个环节的教学重点是研究“0.009米变成0.09米后, 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一位, 为什么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0.009米变成0.9米后, 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两位, 为什么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0.009米变成9米后, 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三位, 为什么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把0.009米改写成9毫米, 0.09米改写成9厘米, 0.9米改写成9分米, 是帮助学生能用具体量来解释它们的倍数关系的。当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0.009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后, 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100倍、1000倍”时, 需要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来理解。此时, 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为他提供了经验支持, 立足点还是在引导学生关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至于“0.009米为什么等于9毫米”这样的问题并不是本节课的重点, 其本质“0.009米是9/1000米, 所以是9毫米”, 这个知识应该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与“小数的意义”教学中已经解决了的问题, 这节课中只需要作为知识再现就可以了。

案例二

教师从小数的大小比较引入新课, 并在黑板上呈现0.2和2两个数后, 提出问题:这两个数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

生1:一个没有小数点, 一个有小数点。

生2:一个数的2在十分位上, 一个数的2在个位上。

……

四五个学生回答, 就是没有人关注到“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情况。

于是教师再次呈现两个数:0.02和0.002, 并问:这两个数又有什么不同?

生1:一个是两位小数, 一个是三位小数。

生2:一个数的2在百分位上, 一个数的2在千分位上。

此时, 教师有点急了, 提示说: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两个数的小数点有什么不同吗?

终于有学生答道:这两个数中, 一个数中的小数点后面有一个0, 另一个数中的小数点后面有两个0。

教师实在按捺不住了, 加以引导:从0.002到0.02小数点在移动,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小数点移动有关的知识。

板书课题。

分析:以上导入环节的过度开放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失去了方向。实际上, “小数点移动”这节内容是小学阶段比较难的内容。在没有学习这个规律前, 学生是很难认识到“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在数学学习中有着怎样重要的作用的。以上教学片段中, 由于在课的开始, 教师没有创设一种需要学生认识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情境, 学生当然很难想到这样的变化。这体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 往往是孤立地观察事物, 因此, 很难关注到“从这个数到另外一个数中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变化”。在他的观念中, 这是两个具体的数、静态的数, 而不太会用动态的眼光来关注这两个数的变化过程。正因为如此, 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辛苦”也在所难免了。

案例三

故事引入:话说, 一只蚂蚁在森林里开了一家餐厅, 叫“蚂蚁餐厅” (多媒体呈现一幅有“蚂蚁快餐店”字样的画面) , 他的快餐卖多少钱一份呢? (多媒体呈现0.01元) 开张以后, 森林里很多动物都到蚂蚁餐厅来吃快餐。一个月过去了, 蚂蚁老板算了一笔账, 发现亏本了。正在蚂蚁老板发愁的时候, 小数点说话了, 它说:“我搬搬家吧。”

于是, 图片中的售价0.01元变成了0.1元。

故事继续:这时, 来蚂蚁餐厅吃快餐的动物少了些, 收入却增加了, 蚂蚁老板很高兴。这个时候, 小数点又说话了, 它说:“要么我再搬搬家吧。”

图片中的售价再次发生变化, 0.1元变成了1元。

这下, 没有动物来蚂蚁餐厅吃快餐了。小朋友, 你说, 这是为什么呢?

生:1元钱一份太贵了。

师:你怎么知道变贵了呢?

生:0.01元到0.1元, 再到1元, 小数点变了。

师:刚才从“0.01元”到“0.1元”再到“1元”的变化过程中, 小数点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那么, 除了小数点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还有什么也在变化呢?

分析:从本教学片段的情况来看, 教学活动实施的效果显然比前面两个要好, 这与教师在导入过程中的有效引导是分不开的。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1.活动目标清晰明确, 有利于师生达成学习共识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解读, 我们知道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研究“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因此, 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 关键还是引导学生关注规律的发生情况, 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道理, 并能用数学语言来表述规律。本导入活动, 故事情境放大了外在形式的“变”, 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内在数的本质意义的“变”, 活动目标相当清晰, 有利于学生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始终围绕学习目标展开。

2.情境设计合理有趣, 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又不失学习方向

有趣的故事, 不仅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吸引了过来, 而且故事中从“0.01元”到“0.1元”再到“1元”的变化过程, 把本节课的基本教学内容形象而又生动地展现了出来。学生也在这样一个富有童趣的故事中, 初步感知到了“小数点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的数学现象。在后续教学中, 教师围绕情境提出了本节课的基本问题:在刚才从“0.01元”到“0.1元”再到“1元”的变化过程中, 除了小数点位置发生了变化, 还有什么在变化呢?学生因为有元、角、分等货币单位关系认识的生活经验, 也便不难回答:小数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

3.关注数学思考, 体现了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

数学学习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习得的过程, 它更是一种需要思维介入, 能够促进学习者思维发展的过程。“小数点移动”这节内容也同样如此。本节课中, 作为“小数点”位置移动后引起数的大小变化的规律来说, 仅仅是一个知识内容, 我想由老师来告知, 学生也能理解或掌握。然而, 规律内涵的理解及其理解过程中数学思考的发生, 则是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内容媒介。显然,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提出“为什么会这样”等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探索理解规律的内在意义上显得很有必要了。

篇9:“小数乘小数”教学纪实与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相应的试题。

2.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活动,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他们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进行交流。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究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后,回归到小数乘法积的推理过程。

教学过程:

一、观察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小明家最近换了新房子。同学们请看,这是小明家书房、房间和阳台的平面图。根据图中的数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房间的面积有多大?

生2:阳台的面积有多大?

生3:书房的面积有多大?

生4:房间和阳台一共多少平方米?

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能列式求出书房的面积吗?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计算2.8×2的?

生:把2.8看成整数,先算出28×2=56,再点上一位小数。

师:如果要求房间的面积有多大,该怎样列式呢?

生5:3.6×2.8。(板书:3.6×2.8。)

师:仔细观察这道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

生6: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扶放结合,探索方法

(一)尝试计算,引导推理

1.估算,确定范围。

师:我们不妨先估计一下,“3.6×2.8”的积大约是多少。

生7:把3.6看成4,2.8看成3,把两个数都看大了,准确得数比估计的数小,所以积小于12平方米。

生8:把3.6看成3,2.8看成3,3×3=9平方米,所以积在9平方米左右。

师:通过刚才的估计,我们知道“3.6×2.8”的积应该小于12平方米或是9平方米左右。

2.点拨引导,明确方向。

师:那么怎样才能求出准确得数呢?

生8: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师:对呀!根据我们以往计算小数乘整数的经验,你能试着用竖式计算来算一算吗?

指明一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3.尝试计算,突现矛盾。

投影两种不同的方法:

3.6                            3.6

×  2.8                        ×2.8

2 8 8                          2 8 8

7 2                             7 2

10 0.8                        1 0.0 8

( A)                          (B)

师:根据估算的结果,你觉得哪种算法可能是正确的?

生:10.08是正确的。

4.激活旧知,引导推理。

师:通过巡视,老师发现同学们都能准确地算出整数相乘的积是1008,就是在点小数点时有点问题,看来小数乘小数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确定积的小数位数。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整数乘得的积与原来的积有什么关系。

师:(指着3.6×2.8的竖式)我们在计算3.6×2.8时是把它看成整数计算的。(板书:36×28的竖式。)

师:把3.6看成36,因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第一个因数乘10。(板书:    ×10。 )

师:把2.8看成28,另一个因数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另一个因数也乘10。(板书:    ×10。)

师:两个因数都乘10,积就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积就乘100。

师:要得到原来的积,应该怎么办?

生:要用1008除以100。 (    ÷100   )从1008的右边起数出2位点上小数点。endprint

师:指着分析图,谁能完整说说3.6×2.8=10.08的整个推理过程?

生:第一个箭头“×10”是把3.6看成36 是乘10;第二个箭头“×10”是把2.8看成28 是乘10;把两个因数都乘10,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最后一个箭头“÷ 100”表示要得到原来的积就要把得到的整数积除以100。

师:(A)现在你们知道错在哪里了吗?

生:两个因数都乘10,积也就乘了100我只把得到的积除以了10。

师:两个因数都乘10后,得到的数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要求原来的积,就要反过来把1008除以100,从右边起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所以3.6×2.8的积是两位小数。通过推理,我们证明了3.6×2.8=10.08,和估计的结果是一致的,积确实小于12平方米或是9平方米左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估算的作用。

(二)独立推理,实现转化

师:刚才我们帮助小明求出了书房和房间的面积,小明很感激大家,俗话说好事做到底,你们能继续帮助小明求出阳台的面积吗?

(指一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计算。)

1.15×2.8=

师:你是怎样得到1.15乘2.8的积的?

生:得到积3220后,用3220÷1000=3.22。

师:得到3220后为什么除以1000呢?

生:把两个因数都看成整数,等于把一个因数乘100,另一个因数乘10,所以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0。要求原来的积,就要用3220除以1000,从3220的右边起数出3位,点上小数点。

师:答案写多少?

生:3.22。

师:根据是什么?

生:小数的性质。

(三) 引导比较,概括方法

师:到这里,老师有疑问了:小数乘小数的积的小数位数到底是怎样确定的呢?你们能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行!请结合讨论提示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交流、讨论。)

师:谁来说一说?

生:小数与小数相乘,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师:也就是说,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要从乘得的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你能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吗?

(题,汇报略。)

师:我想大家对小数乘小数的方法都有比较清晰的理解。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小数乘小数应该怎样计算好吗?

(学生交流。)

师:哪个小组能回报一下?

生: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结合学生回答,出示计算法则。)

师:在计算法则中,你觉得哪几个词比较重要呢?

生:一共。

生:右边。

师:老师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概括成一变二算三数四点,你能理解这句话吗?

生:一变是把小数变成整数,二算是按整数算出积是多少,三数是数出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四点就是从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多维应用,发展思维

1.专项练习。

师:学了这么多的知识想展示一下吗?

师:(出示“3.46×1.2”)如果老师告诉你哪一个算式和得数,你就能直接说出这道算式的得数?

学生回答后,再根据346×12=4152,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3.46×1.2=         34.6×1.2=

3.46×12=          12×0.346=

2.基本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3.解决问题。

小明为了装饰房间看中了一种窗帘,每米19.8元,买2.2米要多少元?(先估一估,再计算。)

四、交流反思,提升经验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学到了不少知识,来交流交流吧!

…………

师:你觉得在计算小数乘小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生:先点小数点,再化简。

生:不能点错小数点的位置。

师: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不仅发现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还理解了其中的道理。今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转化”的力量。通过把新知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是数学上常用的方法之一, 这节课大家表现都很出色。祝同学们取得更大的进步!谢谢同学们。

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小数乘小数”。如何让一堂计算课上得既有数学味又生动有趣、既具实效性又讲发展性呢?在教学中我主要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适度调整教学重点

小数乘小数最关键的环节是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在教学中我把以往枯燥无味积的计算过程适当弱化,重点放在寻找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上,使学生避免以往计算教学中重技能训练,轻算理,大搞题海战术、机械训练的误区,保证思维的有效性。

二、灵活选用教学方法

在学习小数乘整数时,学生初步有了两点体会:可以像整数乘法那样乘;因数里有几位小数,积也有几位小数。这些初步的感受是学生学习小数乘小数的基础。根据以往的经验,大部分学生能够凭直觉判断小数乘小数也能转化成整数乘法进行。教学例题时先让学生独立试算,根据估算结果学生知道3.6×2.8=10.08,但又说不清到底为什么,此时我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放手让学生探索算法、表述算理。“扶”“放”结合,自主探索与有意义的接受互助互补,学生的学习在原有经验基础上一步步走向成功。同时,对自主探索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给他们点拨思考方向,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

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后,如何回归到小数乘法的积,是学生思维的困惑处,也是新知的滋生点。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学生说自己的想法、理解示意图的意思、指名学生看着示意图完整地说出推理过程、同桌互说推理过程、教师适时小结等,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整个推理过程,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使学生体验了新知的形成过程。

三、精心设计巩固练习

单纯的计算演练,往往单调枯燥,索然无味,一些计算策略也无法有效形成。在教学时我组织有层次、多形式、突出重点难点关键点的计算练习,分别设计了专项练习、基本练习、改错练习、拓展练习等,“专项练习”打破常规,出示“3.46×1.2”后,巧设一问:“如果老师告诉你哪一个算式和得数,你就能直接说出这道算式的得数?”,增添了思维的含量,让学生再次感受把小数乘法能转化成整数乘法的策略;“基本练习”和“纠错练习”从正反两个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计算技能,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时发现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矫正的方法与策略,从而有效形成计算的技能。

四、适时渗透教学思想

“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的教学,并不是本节课教学的终极目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新课程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这节课适时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体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

不足之处是我作为一名组织者和引导者,当学生说出正确的算理时,我应该进行适时的肯定并引导其他的学生强化这个算理,但我当时没有有效地引导,最终导致例题的时间用时过长,影响了后面的练习时间。

篇10:《小数点位置移动》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例2及相关练习

教材分析: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节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十进制计数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知识之后学习的。因为小数与整数一样,都是按照十进制来计数,也就是数字所在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数值大小也不同。小数的数位是由小数点确定的,所以,小数点的移动必然引起小数每一位上的数值发生变化。这一变化规律不仅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根据,也是复名数与小数相互改写的重要基础这一小节教材内容的展开,注意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并通过已有的知识来引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和掌握这一规律。围绕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设计例1和例二两个例题。

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例1理解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2.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学会了运用。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逻辑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启发学生发现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进行小数乘除法计算。

教学难点: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问题.教学方法: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以讲授法为主,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为辅,以讲、扶、放的形式进行教学。

教学具准备

投影仪、磁黑板、卡片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

1、列式解答

80扩大10倍是多少?

20缩小10倍是多少?

2、通过上一节课学习,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数点向右

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乘1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乘(),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倍;

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乘(),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倍;

……

小数点向左

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小数就缩小到原数

();

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小数就缩小到原数

();

……

二.探究新知

一)导入: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小数点位置移动小数大小的变化”。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学习例2(1)把0.08分别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解决什么问题?

(2)学生试着独立解决。

(3)小组内交流

(4)展示交流结果列出算式。

(5)小组内继续交流列出这三个算式,你是怎么想的?结果又是怎么得出来的?

(6)展示交流

预设:把0.08扩大到原来的10倍,就是乘10;

把0.08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就是乘100;

把0.08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就是乘1000。

实际上就是把0.08的小数点分别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6)学生说列式与计算方法后师小结。

(7)计算小数点移动演示提升

学习例2(2)把3.2分别缩小到原来110、1100、1

1000,各是多少?

(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解决什么问题?

(2)学生试着独立解决。

(3)小组内交流

(4)展示交流结果列出算式。

(5)小组内继续交流列出这三个算式,你是怎么想的?结果又是怎么得出来的?

(6)展示交流

(7)学生用卡片演示3.2小数点移动过程。

三、巩固练习.1、填空

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那么这个数扩大到原来的__倍;如果这个数要扩大到原

来的100倍,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应向

___移动___

位。

2、把下面的数分别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4.8

0.735

12.63、把下面的数分别缩小到原来的110、1100、1

1000

93.5

500

9999

四、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二位、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1100、1

1000

……

五、布置作业.作业:第46页练习十一,第3题、第4题。

板书设计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例2(1)把0.08分别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0.08×10=0.8

0.08×100=8

0.08×1000=80

(2)把3.2分别缩小到原来的110、1100、1

1000,各是多少?

3.2÷10=0.32

3.2÷100=0.032

篇11: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

小学数学

人教2011课标版

2015

分享到:

张小丽

指导教师:无

地区:浙江省

绍兴市

嵊州市

学校:嵊州市剡溪小学

发布时间:2016-10-16

20:17

·

浙江省省级优课

·

5.0

分(2人)

·

教学设计

·

课堂实录

·

教学资源

我要点评

共1学时

1教学目标

评论

1.知道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在操作、观察、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中,经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的形成过程,并能理解运用规律。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推理等数学思维能力。

2学情分析

评论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节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十进制计数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知识之后学习的。因为小数与整数一样,都是按照十进制来计数,也就是数字所在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数值大小也不同。小数的数位是由小数点确定的,所以,小数点的移动必然引起小数每一位上的数值发生变化。这一变化规律不仅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根据,也是复名数与小数相互改写的重要基础。

对于学生来说,形式化地记住“规律”中的这几句话并不困难,但要自己探索发现并真正理解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对于小数点的移动(特别是位数不够时)的方法难以掌握,因此在本节课中需要引导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自主探究,得出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3重点难点

评论

【教学重点】

发现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解决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情况。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游戏激趣,初步感知

评论

同学们,上课开始,咱们先来做一个游戏,叫“超级变变变。”老师这里有一个数(28.34)。请你按要求让它发生变化吗?

1.第一变,不改变大小。

学生通过小数的性质在28.34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

2.第二变,改变大小,数字不变。

学生通过改变小数点的位置,让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动态呈现小数点移动过程。

3.揭示课题。

这个小数点可真神奇,它的移动居然能改变数的大小。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神奇的小数点,去研究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板书: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具体、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游戏的第一变中复习了小数的性质,在第二变中,运用多媒体动态展示小数点移动过程,让学生很快进入到学习状态,同时也初步感知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探索变化规律作好准备。】

活动2【活动】二、沟通联系,探索规律

评论

1.探索小数点移动一位小数引起大小变化的规律

(1)猜想0.5和0.05的关系

这儿还有一个小数,(出示课件0.05)你也能通过移动小数点让它变大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移动小数点得到00.5,并介绍整数部分最前面的0可以省略,所以就是0.5(课件出示0.5)

0.05通过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产生了一个新的数0.5,(板书0.05,0.5)这个0.5和原来的0.05有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大胆猜想)

那真的是这样吗?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0.5和0.05之间的关系。

(2)学生自主验证

(3)反馈

预设1:通过添加单位元,0.05元=5分,0.5元等于5角,5角=50分,50分是5分的10倍,所以0.5元是0.05元的10倍。(教师在学生练习纸上补充)

通过加单位,变成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然后来解决新的问题,真不错。还有同学也是通过加单位来验证的吗?

预设2:加一个单位米,0.1米=1分米,0.01米=1厘米,1分米是10厘米,10厘米是1厘米的10倍,所以0.1米是0.01米的10倍。

预设3:我是用画图的方法来验证的,0.05就是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5格,0.5是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5份。

我们看着这幅图一起来圈一圈,看看0.5里面有几个0.05。(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依次圈出10份)

看来画图也是一种好方法,让我们一眼就看出了0.5是0.05的10倍。

预设4:

0.5=0.50,0.50里面有50个0.01,0.5里面有5个0.01,50个是5个的10倍,所以0.5是0.05的10倍。

教师质疑为什么要把0.5转化成0.50?(学生回答)

是呀,计数单位一样了,我们根据计数单位的个数就能看出他们之间的关系了。这位同学的方法很独特,需要有像数学家一样的头脑才能想到,他的验证让我们确信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4)复述方法

他的这种方法你们学会了吗?谁再来说一说?

学生回答:先把0.5转化成0.50,0.5有50个0.01,0.05有5个0.01,所以0.5是0.05的10倍。(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

这位同学不但听懂了刚才这位同学的方法,还能清楚地表达出来,也很了不起。

刚才我们用自己的方法:加单位,画图,找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来验证了0.5和0.05的确存在着10倍的关系。

(5)再次验证

那是不是所有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以后都有这样的规律呢?

请同学们自己先在纸写一个小数,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后得到的小数也写下来。再看看这两个小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老师给你1分钟的时间,把你的验证过程写下来。

学生验证后反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

(6)小结

看来对于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以后,这两个数之间存在着10倍的关系的猜想,大家已经确信无疑了。那谁是谁的10倍呢?

当学生例举出具体的数后,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说出:移动后的数是移动前的数的10倍。

也就是说当把它们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这个数扩大到原数的10

倍。那么反过来呢?根据观察得出: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

。(板书: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扩大到原数的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缩小到原数的110)为什么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是原数的110

呢?

预设:学生会根据板书中的数据进行说明,如5个0.01是50个0.01的110

。39角是390角的110。

【设计意图:让学生不断经历“猜想—验证—再验证”的过程,学生通过交流、观察、思考、发现等丰富的数学活动,发现规律,建立初步的数学模型。在验证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发他们的知识储备,在多角度的验证解释中理解数学的本质内涵。借助添加单位变成具体情境、依托小数意义、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等多种不同的方法,来阐述“0.5是0.05的10倍”的理由。在第二次验证中,学生利用对自己写的小数进行研究,更能体现自主性】

2.探究小数点移动两位、三位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猜想

同学们,如果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三位,或向左移动两位、三位,(板书:两、三、两、三)小数的大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结论会是怎样呢?(板书:两、三、两、三)(板书100、1000,1100、11000)

(2)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三位,产生5和50

我们还是来看这个0.05吧,看看它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三位后会得到怎样的数?

学生独立写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后的数,反馈中学生介绍移动过程,并说明005.整数部分最前面的两个0可以省略,小数点也可以省略,因此是5。

学生独立写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后的数,在介绍中解决位数不够需要添0的问题。

(3)验证关系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三位后的数已经产生了,那么是不是同学们刚才说到关系呢?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验证?

学生独立思考后反馈。

预设1:0.05元是5分,5元是500分,所以5元是0.05元的100倍。

预设2:0.05元有5个0.01,5就是5.00,有500个0.01,所以5是0.05的100倍。

通过刚才我们的验证,观察,可以得出同学们刚才的猜想又是正确的。

(4)质疑

要是小数点向右移动四位、五位,向左移动四位、五位,又会是怎样的呢?(板书:……)

同学们,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是10倍,100倍,1000倍,或者110、1100、11000的关系呢?

引导学生发现产生规律的原因是因为“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大胆猜想小数点向右、向左移动四位、五位,又会是怎样的关系?从而他们引发更深入的思考。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明白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根本原因,即“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沟通了“规律”与原有知识的联系,促进了对“规律”本质的认识和理解。真正实现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活动3【练习】三、运用规律,拓展延伸

评论

1.快速抢答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也就是()。

扩大到原数的100倍,也就是()。

缩小到原数的110,也就是

()。

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也就是()。

2.选一选,说一说。

在28.34、283.4、2.834中挑选其中的2个小数,按要求说一说。

从()到(),小数点向()移动了()位,也就是()

反馈时,将学生的回答随机输入课件。

3.移一移

将28.34的小数点向左移动3位。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即出示课件。

引导学生反思质疑,做这类题目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强调在移动时位数不够要添0的方法。

4.解决问题

一支牙刷5.80元,10支,100支,1000支,分别要多少钱呢?

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在虽然还没有学过小数的乘法运算,但是可以通过今天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小结:乘10、10、1000,其实就是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二、三位,反过来除以10、100、1000,就是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二、三位。(补充板书×10

×100

×1000

÷10

÷100

÷1000)。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注重了基础性、开放性和拓展性,题2是一道开放题,通过在课件中随即输入数据,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两个数之间的变化,增加反馈的互动性。题3是对小数点向左移动数位不够要添0难点的解决,题4是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据特点,培养学生能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又是对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运用和内化。】

活动4【作业】四、总结梳理,延伸想象

评论

同学们学了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生自主梳理。

是呀,你别看小数点很小,可是它在数学王国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最后老师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小数点的魔法》,看看除了今天我们发现的魔法外,小数点还有其他怎样的魔法。

篇12: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说课稿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包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在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这一规律既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理论依据,又是复名数与小数相互改写的重要基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来认识事物,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课改应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应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有利于进行创造性的教学”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

2、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能依据这一变化规律,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判断等能力。

(2)通过假设情境,演示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层次的提问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参与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感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探究精神的集体协作精神,并在学习过程中渗透“事物是联系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领会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发现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难点是: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问题。

4、教具、学具准备:

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作用,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分析(说学情)

1、心理特征来说,小学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感受成功的快乐。

2、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此,学生对小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三、教法分析(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鉴于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以启发、实践、交流为主的教学方法。本着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析,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小结让学生讲的原则,努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的学习品质,猜想、类比、归纳、概括的思维习惯。

四、学法指导(说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归纳、类比、交流、反思等活动,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质的飞跃。

五、教学过程(说过程)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

创设情景,引出新知;观察分析,探究新知;师生互动,运用新知;强化训练,掌握新知;

整理知识,形成结构;布置作业,巩固提高等六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二)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设计意图:猜想、交流、归纳,符合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学会将陌生的转化为熟悉的,将未知的转化为已知的。

(三)师生互动,运用新知

设计意图: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其中例1……例2……,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四个环节。

(四)强化训练,掌握新知

设计意图:及时练习巩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体现学以致用的观念,消除学生学无所用的思想顾虑。

(五)畅所欲言,梳理新知

为了使学生建构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我让每个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谈一谈学习的内容,议一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相互交流一下学习过程中的感受、认识、想法和收获。然后教师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新知识的得来是通过已学的知识来解决的,以后希望同学们多动脑,勤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问题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望同学们能学会运用,善于用转化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养成学习总结――再学习的良好习惯,发挥自我评价作用,同时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我对作业作了分层要求。真正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

六、教学设计说明: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是:让学生通过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本着这一基本理念,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严格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将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提高他们运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重视课本例题的基础上,适当对题目进行延伸,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同时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始终注重的是学生的参与意识,注重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否积极;注重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课堂上,尽量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充满情感的、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与欣赏中认识自我,找到自信,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在本节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致力启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启发学生,挖掘学生潜力,让他们展开联想的思维,培养其能力为主旨而发展的。

上一篇:2011年对外新闻宣传工作总结下一篇:设备安装安全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