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力面试把握机会

2024-04-20

富力面试把握机会(精选12篇)

篇1:富力面试把握机会

面试每组12个人,一进去就感觉气氛不是太轻松。面试官面无表情,开口说话了:“欢迎大家来参加富力地产的这次面试,在你们12个人中有2个可以进入下一轮。我本身也不是富力地产的,是被请来进行面试的,所以你不用给我介绍你的专业资料,那些简历上都有。我就问大家两个问题,想好了就可以说,没有顺序。首先请你告诉我你的名字,申请什么职位,然后说一下自己申请这个职位的优势在哪里。”

于是大家开始blablabla。在这一轮中我大概是第六个说的吧,因为之前没有预备的太好,当场还是组织了一下语言,结合职位要求和自身经历从客户需求、市场分析及组织策划三方面进行了陈述。没有想到的是,一轮没有说完,面试官说这个问题就到这里,下一个问题:“请说一下你希望三或五年后的工作是一个什么样子?”这时候我才醒悟原来她不会给每个人都发言的机会。但这个问题我实在是从来没有想过,于是想先听听别人怎么说再组织一下自己的答案。在这一轮中,那些第一轮没有机会发言的同学当然是争先恐后的说啦,我就边听边组织自己的答案。没想到,正预备说的时候,听见面试官说“最后一个机会”,坐在我旁边的女生大声地开始说了,不由得我不放弃了!等她说完了,一个机灵的学新闻的女生主动要求得到了一次机会,我这时想我真傻,以后一定也要学会争取!就这样,我没有回答第二个问题,富力地产一面就此结束。

整个面试下来,我觉得还是积累了一些经验学到了一些东西。以前一直以为自己的口才和心理素质不算太差,面试应该不成问题,经过今天我才知道,心里始终还是会受到面试官的影响;在众人之中,虽然我的口才不算最差,但假如不是数一数二的那也没有用,还是没有机会进入下一轮!

[富力面试把握机会]

篇2:富力面试把握机会

■人靠衣装

俗话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为了取得良好的面试成绩,求职者自然需要在衣着仪表上花些心思了。在前期对企业文化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应该根据行业、职位和自身特点来选择着装风格,这方面的信息铺天盖地,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在选择饰品、香水时应追求简约,千万不能喧宾夺主,分散别人对自己整体形象的注意力,要知道,你才是此次面试的主角。试想一下,当面试官看到一个着装得体,符合行业风格的求职者,又怎会不惺惺相惜呢?

■切勿迟到

无论给出什么理由,找出任何借口,只要是在面试时发生了迟到情况,那么基本可以断定您的`这次求职之旅画上句号了——一个连面试都可以迟到的人,企业怎么放心他的职业操守和工作态度呢?

因此建议求职者能够提前15分钟到达面试地点,太过提前会给对方的接待带来不便。求职者可以利用这宝贵的15分钟熟悉公司环境、了解氛围动向,以便于在面试过程中向面试官适时发问,还可以到盥洗室放松和整理一下,以最佳的精神面貌迎接挑战。

■应对得体

很多初涉职场的求职者在见到面试官时都表现得精神紧张,手足无措,做出许多下意识的动作,比如不停的搓手,玩弄小饰物,转笔,抖动双脚,不敢抬头,眼神游离等,殊不知正是这些细微的动作出卖了你紧张的内心,给面试官留下胆怯失措、唯唯诺诺的印象,其面试结果也可想而知,

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平稳自己的情绪,端正自己的坐姿,敢于与面试官进行眼神交流,在倾听对方讲话时将身体略微前倾,让对方感受到你对工作的重视及诚意。声音保持平稳洪亮,清晰流畅的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展现自己的风采特长。

■礼仪细节

还有一些求职者不太注重职场礼仪,认为这些细微琐碎的事情无关痛痒,然而这些细节往往会影响到面试的成绩。

求职者从进入求职公司起就应该展现出礼貌和风度,将“请、谢谢、麻烦您”作为口头禅,热情的与前台接待打招呼,面试时自觉敲门,并主动向面试官问好、握手或鞠躬致敬,面谈结束后记得将座椅归位,如果能够询问是否需要将门敞开或带上就更加完美了。

■保持诚信

篇3:成功在于把握机会

据报道:上一轮亚洲金融风暴 (1997) 前, 一些跨国公司出于比较优势考量, 从中国撤资, 向越、印、泰等国转移, 表面看把握了低成本机会, 实际上增加了不确定性风险。殊料金融风暴一来, 大多损失惨重。而坚守中国市场的, 凭借早期登陆积累的经验, 以及中国稳定的货币政策和市场环境, 多数公司不但经风暴毫发无损, 而且获得了长足发展———其中, 专做防毒软件的趋势科技公司称得上是佼佼者。它目前已是该领域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显赫的成功秘诀何在?曰:专注、远见和把握机会。商业秘密不可细说, 简言之, “经营战略+产品特性”。谁也不会因经济危机就不用防毒软件了。相反, 经济越波动, 生意越困难, 防范越严密, 加上他们“攻心为上”, 加大广告宣传, 防毒软件卖得更火。这就叫:逆市而为, 把握机会。

应对此次金融海啸, 趋势科技公司仍高调行事, 逆势而上, 采取与众不同的做法。有人质疑它把陷阱当成了机遇。也许用不了多久, “出水才看两腿泥”, 结果会清晰地显现。

天时地利蕴含机会。让我想到李晓华。李晓华是北京老知青, 1980年代返城没工作, 有次去北戴河游泳, 天热, 人多, 口渴难耐, 却买不着水喝。甭说瓶装饮料, 连大碗茶也没有。大家都埋怨, 李晓华却看到了商机。他回京稍作准备, 一周后携伙伴返回, 以一台简单榨汁机在海滨摆卖鲜榨果汁。生意很火, 人很累。秋凉收摊一拢账, 一夏天净赚好几万!那时“万元户”都很少。李晓华成功掘金, 点燃了计划经济背景下的商业火苗, 经媒体报道, 群起效尤。转年夏天再看北戴河海滨, 卖鲜榨果汁的一个挨一个, 谁也赚不着钱了。这应了国画大师齐白石的话:“学我者生, 似我者死。”机会错过就完。成功不可复制。

杨百万是又一个把握机会而成功的案例。当大多数人对股票还懵懂无知时, 他靠炒股发了财, 刺激起许多人的财富梦, 股市一时人潮涌动, 不少小银行资金被提空。当然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这就好比新版的《刻舟求剑》故事, 刻上记号的“舟”已随水漂移, 而“剑”还在原处, 此时下河只能空捞水花而已。机会已失, 机会主义必然碰壁。其实, 这道理虽已重复多次, 过去、现在乃至将来没弄懂的大有人在。看到有人买基金赚了大钱, 就一窝蜂地去买基金;看到有人买彩票中了大奖, 卖彩票的窗口立马排起长龙……王石所以成功, 恰在理性思考, “不往人多的船上挤”, 怕翻。当许多人削尖脑袋往机关钻时, 他选择从机关下海去搞外贸;许多人看外贸挣钱都挤着去搞时, 他却抽身去做房地产;许多地产商追求暴利、多拿地时, 他公开讲“万科不行贿”, “利润超过20%的项目万科不做”, 并从2007年末开始率先降楼价, “挤泡沫”……

篇4:如何在面试中把握机会?

不管你面试的是国企、外企还是民企,有一些准则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嘉宾EIsa认为,无论你在面试中遇到什么样的难题,在自信表现实力的同时,坦诚以对,让对方感觉到你的真心诚意是最重要的。打造完美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决定了面试成败的40%,大方的衣着和得体的妆容,以及有条不紊的自我介绍都是打造完美第一印象的关键。

Q面试时,如何着装最保险?

最保险的就是职业装。备一套经典款的百搭小西装,给人成熟稳重感最重要。可以画淡妆,但不要戴过多饰品,特别是那种叮叮当当的饰品。

Q很多人面试外企都很紧张,你当时面试外企是什么情况?

我当时经过了3轮的面试,分别由HR、直属上司、老板进行,要求我全程用英语回答问题。我事先都准备过。所以大家除了要熟练描述自己的工作经验之外,还要准备好用英语回答一些工作中的问题。

急中生智可以反败为胜

每个人都有软肋,不需要因此而感到窘迫和手足无措。急中生智、沉着应对,反而可以一鸣惊人反败为胜。

Q被问到“自己有什么缺点”怎么办?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缺点可能被对方嫌弃,那可以“化优点为缺点”来说,比如“做事节奏快”可以说成“性子急,喜欢今日事今日毕”。只要你的表达充满自信、大方得体,就可以过关。

Q在面试中,如果突然遇到窘境或者被面试官问到软肋时。该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就要急中生智了。我一个朋友面试某500强法国公司,她当时只有英语4级,会一些基础法语,勉强得到面试机会。最后她却战胜了2万个英语6级以上的人得到了职位,因为当时面试她的有个法国老板,她对法国人说:“我英语没有别人好,因为我分了精力给法语,并且非常喜欢。我认为法语比英语美得多!”自己的软肋自己最清楚,所以面试之前脑子里做一些设想和准备,到时候一鸣惊人反而会扭转不利局面。

Q如何反问面试官?

先问一些关于企业规模、公司文化、晋升评估员工表现制度的问题做个铺垫吧,公司福利问题排最后。

Q被问心理价位的时候,怎么说?

篇5:面试心得-把握不经意的机会

我的联考成绩差了第一志愿三分,调剂西北工业大学深圳班的面试本被安排在某天下午,由于当日下午有事在身,于是同深圳研究院老师联系,补充到了上午,排在最后一位。

我提前10分钟在面试的那间教室外面等候,隔着玻璃,看到里面六位老师在围着一个戴眼镜的学生,心里不免有些许紧张感。:)约莫在门口等了几分钟的光景,不自觉地整理了一下自已的衣服和头发,正好此时一位中年模样,稍有福态的老师走出门来,应该是去方便吧,我就主动面带微笑向这位老师行了个点头礼。老师去过洗手间方便后没有立刻回教室,而是转去了边上的办公室,估计是问下面还有几位(快11:40了),吃饭快时间到了。我感到做为上午的最后一位,在老师或许略有疲劳甚至厌烦的情绪下,恐有不利于已。于是在这位老师回来进教室前,主动开口打了个招呼,“ 老师辛苦了,只有我一位了,呵呵",老师看了我一眼,点点头进去了。

自我感觉,这位老师这一出来进去和我打的照面,应该说是留下了一个不错的印象,起码我能主动地沟通,并表现出对他们辛苦的问候。在面试的过程中,明显地表现出了帮助。

我进得教室,开口第一句说到,"各位老师,辛苦了,今天上午还有我一位,希望我能给诸位留下个好印象,以便大家有愉快的心情去进午餐,而不是败了你们的胃口。呵呵” ,老师们也都被我这句话逗得不自觉地笑了。

把自已事先准备好的五篇分别在《每周电脑报》、《中国计算机报》、《SAP 中国通讯》、《国家企业信息化案例精选》等上面发表的文章发送到各位老师的手中,递上一式四份简历给主考老师,由主考老师传给其它老师。

开始中文介绍自已后,两分钟英语自我介绍,感到说得很生涩,及时中断了,中断的.时候说"应该有两分钟了,接下来我继续用中文介绍",(其实自知估计一分钟都可能没有到,得让老师以为我是时间到了才说中文而不是说不下去才说中文)。这时主考老师(坐在正中间那位高个英俊的男士)问到,"你发表的这些文章好象都是写你的公司,没有署名吗?",我一看,原来他手头拿的是那份国家经贸委主编的企业信息化文献集,我忙指出署名被编者安排在最后结尾处有"本文作者xxx ",此时,我看到那位先前中途出来的老师马上主动地拿着他手头的那本《每周电脑报》说,“有的,有的,”并指给主考老师看。从这个动作,我看得出来这位老师对我印象不坏,不然,他不会那么主动的说,别的老师每人手头都有一份,也都很明显有署名,都没有帮我说句话。

就在我回答抽到的管理问题的时候,我看到那位帮我的老师又发现了我附在简历中的自学考试中大本科课程已经通过十六门(含论文和实践)的成绩单,并指给主考老师看,轻声说,“这个不错,虽是专科学历,本科自考也过了”,我忙暂时中断回答问题,适时补充说,是的,我自考本科的课程都过了,但毕业证书还没有发下来,所以我报考学历填的还是大专。我看到,主考老师点了点头。能够发现我简历中的附文,主动推荐给主考老师看,我感谢这位老师对我的帮助,比我自已拿着那份成绩来介绍,相信效果要好上多少倍。

事后看来,这位老师就如同我买通了的一样,整个面试过程不时地对我点头和微笑,主动将我材料中闪光的部分推荐给主管老师看。这一切,都归功于他出来方便时我对他的一个点头和打了个招呼。

之后就没什么了,回答问题,告别走人。

说出来这个过程,只是想告诉后来的同学们,也许一个不经易的细节,会带给你意外的收获。

面试通过了,应该是多方面综合因素的结果,但是面试不能过者,一定有某些不如意的地方或者错过了一些细微的机会所带来的帮助。

篇6:机会的作文:把握好机会

我们今天搞成语故事比赛,我当了主持人,我感觉非常开心。我觉得官宸讲得非常好,又有动作又有感情。

我没有选上讲故事,因为我没有做好准备,没有把故事背下来。妈妈说机会是只给有准备的人的。所以我选上主持人后,我把我的台词都背得很熟,每天都练习。妈妈说相信我会主持得很好,因为我付出了努力。

篇7:把握机会的名言抓住机会的格言

1、人生成功的秘诀是当好机会来临时,立刻抓住它。——狄斯累利

2、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桓宽

3、只有愚者才等待机会,而智者则造就机会。——培根

4、人生颇富机会和变化。人最得意的时候,有最大的不幸光临。——亚里士多德

5、想哪天干,那天就是吉日。——佚名

6、一个明智的人总是抓住机遇,把它变成美好的未来。——托·富勒

7、糟蹋了机会,怨不得别人,是你自己的事。——佚名

8、人生不是自发的自我发展,而是一长串机缘。事件和决定,这些机缘、事件和决定在它们实现的当时是取决于我们的意志的。——科恩

9、应该抓住机会的额发。——佚名

10、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佚名

11、一个人不论干什么事,失掉恰当的时节、有利的时机就会全功尽弃。——柏拉图

12、乐观主义者从每一个灾难中看到机遇,而悲观主义都从每一个机遇中看到灾难。——佚名

13、不要以为机会会第二次敲门。——桑弗

14、好花盛开,就该尽先摘,慎莫待美景难再,否则一瞬间,它就要凋零萎谢,落在尘埃。——莎士比亚

15、弱者坐失良机,强者制造时机,没有时机,这是弱者最好的供词。——佚名

抓住机会的格言:

1、从容不迫地谈理论是一件事,把思想付诸实行——尤其在需要当机立断的时候,——又是一件事。——罗曼·罗兰

2、为等待机会者没有看见机会到来,而且机会过来时,没有一伸手就抓住它。——罗曼·罗兰

3、如果良机不来,就亲手创造吧。——欺迈尔斯

4、良辰难再,人生中大好的时刻,不要去作旧梦重圆的事。——佚名

5、世间唯一最可证明的因果;你付出多少努力,就必有多少收获。——佚名

6、机遇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人之抛弃机会,绝对多于机会抛弃人。

7、机会对于不能利用它的人又有什么用呢?正如风只对于能利用它的人才是动力。——西蒙

8、对于不会利用机会的人,时机又有什么用呢?一个不受胎的蛋,是要被时间的浪潮冲刷成废物的。——艾略特

9、要留意任何可利的瞬间,机会到了,莫失之交臂,遗憾终生。——佚名

10、机会不会上门来找;只有人去找机会。——狄更斯

11、最明亮的欢乐火焰大概都是由意外的火花点燃的。人生道路上不时散发出芳香的花朵,也是从偶然落下的种子自然生长起来的。——塞缪尔·约翰逊

12、人类假如不能利用机会,机会就会随着时光的波浪流向茫茫的大海里去,而变成不会孵化的蛋了。——乔治·爱利渥特

13、人不能创造时机,但是他可以抓住那些已经出现的时机。——雪莱

14、世界上有许多做事有成的人,并一定是因为他比你会做,而仅仅是因为他比你敢做。——培根

15、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张九龄

关于把握机会的励志格言:

1、好花盛开,就该尽先摘,慎莫待美景难再,否则一瞬间,它就要凋零萎谢,落在尘埃。 ——莎士比亚

2、善于捕捉机会者为俊杰。 ——歌德

3、事业有成,且别以为是“命运”之神为你带来的。“命运”之神本身没有这个力量,而是被“辩别”之神支配的。 ——约翰·多来登

4、一个人不论干什么事,失掉恰当的时节、有利的时机就会全功尽弃。——柏拉图

5、良辰难再,人生中大好的时刻,不要去作旧梦重圆的事。 ——佚名

6、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桓宽

7、世间唯一最可证明的因果;你付出多少努力,就必有多少收获。 ——佚名

8、从容不迫地谈理论是一件事,把思想付诸实行——尤其在需要当机立断的时候,——又是一件事。 ——罗曼·罗兰

9、良机只有一次,一但坐失,就再也得不到了。 ——勃朗宁

10、等待机会,是一种十分笨拙的行为。 ——佚名

11、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苏轼

12、人不能创造时机,但是他可以抓住那些已经出现的时机。 ——雪莱

13、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施耐庵

14、如果良机不来,就亲手创造吧。 ——欺迈尔斯

15、要留意任何可利的瞬间,机会到了,莫失之交臂,遗憾终生。 ——佚名

16、想哪天干,那天就是吉日。 ——佚名

17、应该抓住机会的额发。 ——佚名

18、愚蠢的行动,能使人陷于贫困;投合时机的行动,却能令人致富。——克拉克

19、机会对于不能利用它的人又有什么用呢?正如风只对于能利用它的人才是动力。——西蒙

篇8:在行业危机中把握机会

那我们看看兽药行业现在有哪些机会呢?笔者觉得至少有下面四个机会在等待着那些善于发现机遇更善于把握机遇的人。

首先这次危机是企业自我提升的机会。大家都知道中国现有的1 800多家合法的兽药生产企业, 虽然都通过了农业部GMP验收, 但是绝大多数企业无论从生产过程还是生产的产品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规范行为。农业部3月份下发的《关于从严从重处罚兽药违法行为》的2071号公告, 对那些生产过程和生产产品不规范的企业是一次最后通牒式的警告。今后任何企业只要继续不规范生产, 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严重的吊销生产许可证甚至是要负法律责任。在这种情况下, 没有哪一家企业不重视, 没有哪一家企业敢于继续违规生产。因此中国兽药行业中所有生产企业被迫集体提升自己, 认真执行国家规范。对于那些有长远发展战略的生产企业更是一个好的机会。公告以前, 由于全行业不规范生产的大环境存在, 他们自己一家想要进行规范, 就会造成自己产品的成本比别人高, 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今天全行业一起规范就让他们有了好的提升自己规范生产的环境。他们也就可以放心大胆地把自己规范起来。所以, 国家加强行业的管理对于这些企业来讲无疑是一次提升自己的机会。其实只有规范的企业和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尤其是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强的竞争力, 才会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其次这次危机是企业获得更大市场空间的机会。2013年以来市场低迷对于很多规模很小实力不强的兽药企业无疑是一种淘汰过程, 而农业部2071号公告的发布对于这些小企业来讲无疑又是沉重一击, 严重一点讲就是一道催命符。在市场和国家监管的双重压力下, 很多小企业, 尤其是那些年销售量低于1 000万元的1 000多家小企业可能主动或者被动退出兽药生产环节。那么他们退出后产生的50~100亿元市场份额空间就要由那些生存下来的企业来填补, 这就给他们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可以预见的是一年内会有约20%~30%的小规模兽药生产企业被淘汰出局。五至十年内可能会有50%的小规模兽药企业被淘汰出局。因此只要那些具有长远发展战略, 有实力的企业认真研究市场, 努力提升自己就一定能抓住这个自我发展的大好机会。而现在规模较小的兽药企业也不是一定会被淘汰, 他们当中一定也有一些优秀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准自己的定位, 一定能抓住这次市场机会快速发展成行业的新秀, 进入大企业的行列。

还有养殖业的规模化进程对于那些生产不规范, 产品无特色, 规模小的企业是一种淘汰过程, 而对于那些生产规范、产品对路的大型兽药企业来讲无疑是一种规避与小企业恶性竞争的有利客观条件。任何一家大型的养殖企业都更加青睐那些规模较大, 生产规范, 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很强的兽药企业, 愿意与他们合作。大规模的养殖企业多了其实是变相地扩大了大型兽药生产企业的客户群, 是他们企业发展的一个长久的绝好机会。当然不是说规模相对小的实力差的兽药企业就绝对没有机会。首先养殖业的规模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这就给小企业的成长和进步预留了时间。还有小的兽药企业虽然在规模和实力上不如大企业, 但是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某一个特色产品, 某一项特色服务和大企业形成差异化, 从而做出自己的优势, 获得发展的机会, 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从这个角度看养殖业的规模化进程对于这样的小企业难道不也是很好的机会吗?

另外兽药行业的危机给许多想要快速发展的企业提供了低成本扩张的好机会。民族工业史上的佼佼者荣宗敬就是低成本扩张的成功者。每一次行业危机都会有一大批面粉企业低价出售, 他则趁机买进。因此让他的“兵船”牌面粉快速的实现了低成本扩张, 成为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国最大的面粉企业。他的纺织厂也是用同样的方法实现了低成本快速扩张。今天面临行业危机, 有很多兽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 在看不到前途的情况下, 他们也愿意低价出售, 因此正是那些大型兽药企业排兵布阵低成本扩张的好机会。

篇9:不是把握机会,而是创造机会

用创新来改造整个事业

《中外管理》:海尔“激活休克鱼”理论特别著名,在您这个海尔与三洋合作的最高执行者看来,三洋算是一条休克鱼吗?

杜镜国:“激活休克鱼”的理论此前是指兼并国内的一些工厂,此次我们并入的三洋是一个有着60年历史的世界500强公司,算是一条丰满肥硕的大鱼,尤其还是在日本市场实现,难度和困难更大。

《中外管理》:企业并购时机的选择是并购的关键。作为此次项目的实际操刀人,您回头来看,从海尔自身和外部环境分析,当时海尔是如何判定并购时机的?

杜镜国:其实,在我看来不是海尔设计了这个时机。“海洋项目”是在海尔、三洋合作十年的历史基础上展开的。彼此都十分熟悉,正赶上一个要卖一个想买,又都清楚各自的需求点在哪里,因此一拍即合。所以,在“海洋项目”谈判之初,我就给它做了定位,并非兼并或者收购,而是两家公司在现阶段一起为下一步要进入海尔的三洋员工规划一个美好的未来。在这个前提和原则之下,这么巨大复杂的项目,进展神速而且比较顺利。

《中外管理》:2012年年底,您因在与三洋合作中的出色表现而获得海尔“金锤大奖”,是总部对海尔亚洲“创业”和“创新”精神给予的高度肯定。对国际化中的“两创”精神,您是如何理解的?

杜镜国:“海洋项目”是海尔历史上规模最大、复杂程度最高的跨国并购项目,也是亚洲迄今为止最大的知识产权转让交易。海尔从创立至今都强调,我们一直在创业。所以自海尔亚洲国际正式成立起,我就对员工讲:无论之前三洋的历史如何辉煌,大家创业的劲头还剩多少,从现在起我们一起开始新的创业。

在我看来,创新不是多深奥的词汇。在跨国经营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当没有现成的解决办法时,我们就要探索出一条新的解决之道。我认为,这就是创新,这一工作我们每天都在做。

当然,在日本市场,创新其实更困难。到家电商场一看,盖上商标,产品几乎一模一样。作为曾经的全球家电引领者,日本家电市场的规则化、模式化,无形中对创新有一种捆绑,因此更难。

《中外管理》:具体说,您认为创新的维度有哪些?核心和难点是什么?

杜镜国:创新的维度很多。我从未想用一种办法来维持现在的事业,而是要创新来改造整个事业,包括员工观念和组织架构等。当时并入三洋白电时,日方员工突然很迷茫:过去不用想的,现在需要想了;过去走的路,突然走不下去了。我就从这个最薄弱环节入手,导入目标体系,即每个部门、每个团队、每个经营者,都要有自己明确的目标。目标就是“单子”。“人单合一”的导入,就是人与目标的统一。

《中外管理》:目前日本“人单合一”双赢机制的导入进展如何?

杜镜国:我们刚刚开始。“人单合一”的前提是实现市场效益的增长,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双赢。现在在整个事业里,有一些模块还不盈利,对这部分要分阶段进行。现在至少做到盈利部分与市场目标紧密挂钩。当然也有特殊,比如开发团队作为非盈利部门,也已引入了市场目标评价,实施了人单合一双赢机制。

不只关注物,更要关注人

《中外管理》:目前已经实现“三位一体”本土化模式(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海尔亚洲国际,未来总体目标是?

杜镜国:海尔亚洲国际2012年实现9亿美元的销售,2013年目标是12.6亿美元,2015年15亿美元。

这是从市场倒推而得的目标,即海尔要进入世界500强,把这个大目标分解到亚洲、欧洲、美洲去。目前海尔亚洲自身的资源配套能力还很小,未来要加强资源配套响应能力。

《中外管理》:在海尔亚洲的大家庭中,东南亚市场的分工和布局是怎样的?对东南亚各国市场的领军人,您对他们最大的要求是?

杜镜国:首先从品牌上来说,我们都是双品牌机制。日本是AQUA和海尔双品牌,东南亚国家主要是三洋和海尔双品牌机制(本刊注:泰国例外,已取消三洋品牌)。日本有一个制造基地、两个研发中心,行使亚洲总部的管理职能,还有越南、泰国、印尼三个制造基地。

对东南亚的经营者,我强调的是:不要只关注物,更要关注人。这也是海尔集团CEO张瑞敏的初衷。说到底,支撑一个资源的主体,不是物而是人,人才是灵魂。这是我在日本经营十年的最深体会,这样才能形成“我心里装着员工、员工心里装着客户”的经营状态。

《中外管理》:您所负责的海尔亚洲国际事业,2013年的风险点和机会点分别是?

杜镜国:风险点之一是汇率的波动。从2013年1-2月,日元已经贬值了17%。我们看到了这一趋势,因此在3月份将汇率提前锁定了。

其实,风险与机会对所有的企业都是平等的,是大家共享的。海尔亚洲的机会不是从外部能拿到的,而给自己创造机会,这才是关键。2013年我们会着重从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上下工夫。

篇10:把面试当成推销自己的机会

面试通常是由主考官出题、发问, 由主考官掌控面试的进程和结局。主考官的态度和评价, 决定着应聘者的成败。

而应聘者处于被召唤、被支配、被挑选的地位, 似乎没有多少主动权可言。

其实, 如果应聘者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把面试当成推销自己、展示才华的过程和机会, 把面试现场当成表现自己的舞台, 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面试的主动权, 其主观能动性就会得到充分发挥, 从而表现出很大的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篇11:把握眼前的机会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这段话中的“埋头”“看看”“用心地挑挑拣拣”“低着头”等词体现出弟子们寻找的态度非常认真,他们都希望自己是最后的胜利者,所以对眼前的大麦穗不屑一顾,总认为最大的也许还在后面。但“埋头”“低着头”也让我们感觉到这些弟子们的眼光不够开阔,面对遍地的麦穗他们何曾想到如何才能找到那一株最大的呢?他们又何曾对老师的要求仔细斟酌呢?“只许进不许退”的结果会是什么呢?这些他们都没有去仔细思考,所以“两手空空”也是必然的。

不仅如此,本段中“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还体现出他们不能当机立断。这也正如苏格拉底后来教导弟子们说的:“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弟子们总是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他们觉得可供自己选择的机会还很多,把本可以完成的目标无限拖后,不能立足于眼前,机会就在犹豫和不确定的时候流失了。

苏格拉底就是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所有的人:人生就如拾麦穗,只能进不能退。人生成功的秘诀绝不是“好高骛远”,也不是“守株待兔”般被动地等待成功从天而降。我們必须踏踏实实地做好手头的工作,做好迎接各种机遇和挑战的准备,因为成功的阶梯是由眼前一件件具体的事情铺成的。当机会来临的时候我们应该当机立断地把握住它,因为“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暂,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

篇12:富力面试把握机会

一、经济复苏期我国房地产发展的政策和市场分析

(一) 房地产业仍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表明, 房地产行业是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 也是国民经济的龙头行业。房地产出现问题, 金融业就会出问题, 经济也会出问题。房地产政策和金融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确保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在总量上要尽量保证房地产发展的需求。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 包括吃、穿、住、行、用。住在中国居民的消费中占大头, 这是由中国的传统文化决定的。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 要高度关注房地产业的发展。它牵涉到相关的100多个行业。经济危机从房地产开始, 也将由于房地产的复苏而走出危机。2010年, 房地产金融在总量上要执行适度宽松的信贷政策, 促进房地产行业加快发展, 只要房地产这个行业龙头抬起来了, 其他各个行业就会较快得到恢复。对房地产这个行业一定要有实事求是的认识。1989年中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通货膨胀, 在此后的20年中, 中国又实现了高增长与低通胀。现在回顾起来, 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中国后来启动了股权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 这两个市场吸纳了大量的购买力, 也相应增加了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近一段时间, 大家对这两个市场的议论很多, 由于结构性泡沫问题, 很多人对这两个市场提出了质疑。而且在发展过程中, 这两个市场也确实出现了一些结构性问题和制度性问题。我国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高增长与低通胀, 就要充分发挥这两个市场的重要作用, 做大、做强、做好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 把原来的小池子变成大池子, 变成引领经济发展的蓝海。这样在未来的20年, 还可以保持中国经济高增长与低通胀。我们一定要认识到金融危机发生的深层次原因, 泡沫的产生有两种不同的途径:一是价格上升, 脱离价值形成的;另一种是价值下降形成的。治理危机的手段同样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紧缩政策消除泡沫;另一种是提高生产力水平、扩大就业、提升经济的整体价值水平来消除泡沫。中国目前存在大量的失业问题, 应当关注第二种泡沫和治理措施, 不能一味地采取紧缩措施。全球金融危机在这方面给予我们很深的教训!这也是走出金融危机的重要途径。通胀目标制应该建立在充分就业的基础之上,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需要在充分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 通过提高生产力水平,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优化经济结构, 消除新的危机的产生。[1]

(二) 房地产的和谐稳步发展将成为防通胀的必要手段。

截止2008年末我国在改革开放前30年中累计投放信贷30万亿元, 而为了抵御由美国次级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我国在改革开放第二个30年中的第一年即2009年的信贷投放预计达到10万亿元, 仅此一年信贷投放就相当于改革开放前30年信贷投放数的三分之一。天量信贷是否会引发2009年的高通胀成为各方关注焦点, 而管理好通胀预期已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点目标之一。众所周知:尽管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 但要使其变为现实, 还需要很多诱发条件和外部因素, 就当前经济形势而言, 多方位出手稳定房价对于防通胀可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一是, 稳房价对于资产价格的稳定至关重要。由于房地产涉及的上下游行业众多, 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通过适当手段稳定房价走势, 改善供需矛盾, 通过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间接地传导至相关行业和产品, 这将有助于未来市场整体价格的企稳。反观“十五”期间, 较为平稳的房地产销售价格无疑是当时中国经济实现“高增长、低通胀”的重要保障之一。因此, 房价稳可以营造更好的经济发展氛围。其二是, 稳房价可以直接起到稳预期的功效。按照CPI的分类权重, 居住消费的比例目前为13.2%, 在以5年为周期的权重调整中, 居住消费的比例还将提升。房价的变化与居民的居住行为息息相关, 因此稳定住房价格会更好地保障居住消费行为, 也会从根本上减缓居民通胀预期。其三是, 从目前我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看, 房价的稳定可以有效抑制游资的爆炒, 从而减缓物价上升的外部压力。在外围经济复苏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大背景下, 我国外贸形势的好转还需一段时间, 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负效用将会拉低未来价格进一步上涨的动力。在经历了前期的非理性上涨后, 如果给市场发出房价走稳的信号, 则会大大减少过度投机行为, 降低外部资金充斥的压力。事实上, “十五”期间年进出口的疲软和房价的相对稳定也为我们创造了更多的政策空间。由此可见, 2010年我国政府稳定房价、抑制楼市过度投资行为, 可能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一个必要选择。只有理性、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才可能开辟多赢的经济发展局面。[2]

(三) 国家住宅建设部出台整治楼市新政策。

为了进一步规范国内房地产销售行为, 住建部2009年11月向各地下发《通知》, 要求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和公开曝光力度, 及时发现并查处开发商炒卖房号、捂盘惜售、囤积房源等违法违规行为。2009年楼市火爆房价飙升, 在对外处于全球经济衰退期的中国经济带来增长动力的同时也引来各方纷议, 政府是否应出台调控政策以抑制房价正成为当前业界的讨论焦点。总体而言住建部对房地产业的作用予以了认可, 称今年以来, 随着中央和地方一系列调控政策的实施, 房地产市场逐步企稳回升, 房地产业在扩大内需、保障民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发挥了作用。但住建部同时也强调, 近期部分城市少数房地产开发企业捂盘惜售、囤积房源、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又有所抬头。“各地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好的发展势头, 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和公开曝光力度, 坚持整顿规范和促进健康发展并重。”2009年楼市热销, 商品房库存持续下降, 而房地产投资和新开工面积又未能达到预期, 一些业内人士开始忧虑对未来楼市再度出现供不应求局面。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2009年前10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66, 369万平方米, 同比增长48.4%。其中, 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增长50.1%。而当期房屋新开工面积8.14亿平方米, 同比仅仅增长3.3%, 并且增速是自年初以来首次实现由负转正。北京、上海等重点城市也时常传来新增房源供应不足的信号。这种情况下, 打击开发商捂盘惜售、增加楼市供应成为主管部门的工作核心。据悉, 近期各地住建部门、房协会同地方政府频繁约见开发商, 要求加大开工量加快开工。住建部在此次《通知》中也特别要求, 地方住建部门要加强对在建项目的监管。要摸清底数, 全面梳理检查已批未建、已批未售项目的情况。督促已达到规定预售条件的项目及时申请预售公开销售。在住建部“通知”中, 还对商品住宅项目分批、分次销售行为做出了明确规定。住建部在“通知”中还明确要求, 要合理确定商品房项目预售许可规模。商品住宅项目一般不能分层、分单元办理预售许可, 对已经办理预售许可的, 应一次性将全部房源公开对外销售, 不得分批、分次销售。与此同时, 在住建部的《通知》中还对商品住宅项目分批、分次销售行为作出了明确的规定。[3]

(四) 进一步优化房地产业的金融结构。

进入2010年, 中国房地产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仍然是结构性问题, 包括城乡结构、商品房的档次结构、商品房与保障性住房结构、房地产企业结构、消费信贷结构等。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 房地产金融要大力支持消费信贷的发展, 支持国家扩大内需, 支持保障性住房的发展, 特别要加大力度支持廉租房的建设和开发。廉租房建设不但是一个重要的民生战略, 也是重要的经济战略。不但可以增加内需和投资, 也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因为当一个地区增长时, 对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就会有更高的要求, 这些劳动力一定要有房子住。高收入的劳动力可以买商品房, 但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和农民工则必须通过保障性住房来解决。廉租房可以促进一些地区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经济效益。在商品房档次上, 要增加对小户型住房的投入, 增加对低收入人群的住房供给, 同时也有利于节约土地。要认真执行国家一系列的房地产政策和信贷政策, 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在信贷政策上, 要大力支持守信誉、效益好的重点房地产企业的发展, 支持一批优质房地产公司做大做强。在金融结构上, 要不断进行金融创新, 鼓励房地产企业多途径融资, 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和资本金结构, 发展好房地产信托等业务, 支持大型优质房地产公司走出去, 打通国际融资通道。下大力气清收银行不良贷款, 降低不良贷款比例。与此同时, 要坚决执行一系列的监管政策, 坚决打击各种假按揭、假担保和假抵押。只有房地产信贷合规了, 才能保证房地产金融的健康发展。在当前扩大内需的同时, 房地产业一些违规行为有所抬头, 各有关部门要坚决进行查处。只有在科学监管和完善的法律制度的基础上, 房地产的金融发展和创新的空间才能打开, 房地产业才能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五) 保险资金进入对房地产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随着我国新《保险法》的正式实施, 保险资金被允许投资包括房地产在内的不动产, 这一信息因为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增温而备受市场关注。实践证明:保险企业通过投资不动产, 不仅可以拓宽保险资金的投资范围, 而且更重要的是房地产投资还将有助于保险资产的优化配置。其一是房地产投资是资产负债匹配的一个重要途径。从目前来看, 保险企业在总体上还缺乏与其负债相匹配的资产。现在, 可以匹配长期负债的资产主要为金融机构的长期金融债券, 但这类金融债券的规模有限且流动性不高。因此, 长期性负债就有了资产匹配多元化的要求, 包括房地产在内的不动产投资可以成为一种匹配长期负债的新选择。其二是在高通胀环境下, 不动产投资是对冲通胀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保险企业的资产组合中, 目前约占80%比重的保险资金配置在固息产品上, 这将不利于保险企业应对通胀风险的考验。值得注意的是, 目前保险资金还不能通过购买与通胀挂钩的产品、买卖黄金和投资大宗商品等三种传统手段来对冲通胀。在不能有效对冲通胀风险的情况下, 大量固息产品在通胀来临时会面临浮亏风险。因此, 在当前通胀预期上升的环境下, 可以投资包括房地产在内的实物资产, 不失为是对冲通胀的一种可行手段。其三是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 不动产投资也可以成为保险资金分享社会财富增长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房地产价格存在趋势性的上涨特征。当然, 尽管房地产投资对优化保险资产配置有积极影响, 但我们也要看到, 房地产投资也存在着流动性、地域及管理等方面风险, 因此, 保险资产在房地产投资方面的配置比例不宜过高。从全球经验来看, 房地产在保险资产组合中占比多数低于5%, 有的国家占比仅为1%。所以保险资金投资房地产业也要遵循科学、合理、有效和适时的原则。

二、经济复苏期我国土地政策的调整与规范

(一) 国土资源部推出新政打击囤地。

我国政府继出台限制、禁止用地项目目录后, 国土资源部在2009年11月13日举行的国务院十部委抑制产能过剩第二次全国联合信息发布会上称, 国土资源部将出台抑制市场过渡需求的新政策打击开发商囤地行为, 并对重大违法案件进行曝光。国土资源部明确表示:目前并不存在土地供应量不足的问题, 但由于开发商囤地等行为, 土地的实际供应量可能不足。国土部认为:前两年还有一些土地没有使用, 其中一部分可能囤在开发商手里, 没有及时用于开发建设, “应该想办法将这部分土地拿出来用。”为此, 国土资源部正在积极研究对策, 监督土地开发进程, 对开发商囤地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并将曝光相关违法行为。至于后续政策的出台时间, 国土部表示:将在相关条件成熟时出台, 但透露更具体的时间和信息预计在2010年年初。就在此前的一天的2009年11月12日, 国土部发布了关于印发《限制用地项目目录 (2006年本增补本) 》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 (2006年本增补本) 》的通知, 矛头直指开发商囤地现象。通知明确了商品住宅用地的宗地出让面积上限, 小城市 (镇) 不超过7公顷, 中等城市不超过14公顷, 大城市不能超过20公顷。业内人士分析, 限制土地出让面积, 将使得总价“地王”有所减少, 也使得开发商囤地更为困难。设限单块土地出让面积除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大开发商拿地垄断, 还为解决开发商囤地问题提供另外一种途径。按照国内目前的房地产开发模式, 当单块房地产用地面积过大时, 开发企业一般会将其分期开发, 一年只开发几分之一, 这样就导致整个开发周期可能会长达数年, 这客观上造成了“囤地”的可能。然而, 在当前的土地出让市场, 主要决定权由地方政府自行掌握, 一般乐于将一个面积较大的地块统一出让, 一方面可以迅速回收土地资金,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后期统一规划。但2009年以来的土地市场过度火爆, 天价地块接连出现, 让小宗地块出让再度进入决策视野。大地块出让相当于把一个区位的垄断性给予了一个开发商, 国土部2010年将加强研究小地块出让, 给地方政府一个更具可操作的指导性实施规范。另外, 之所以对单块商品房用地的出让面积作出限制, 还有是想鼓励房地产企业在拿地环节能够形成真正的竞争。同一地理位置的地块, 出让的面积越大 (假设容积率一样) , 对拿地企业的资金要求也就越高, 如果不规定地块出让面积的上限, 一些中小开发商可能就根本没有拿地的机会。[4]

(二) 2010年各省市用地指标科学测算。

在保增长的诉求下, 作为“十一五”规划的收关一年, 2010年我国的土地闸门打开了一条缝隙。国土资源部近日已经明确表示:2010年地方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应控制在近几年的平均水平内, 但如果地方确实需要增加土地指标, 就要上报“理由”。此前, 不少地方政府表示:随着各省市自治区和各部委办加大重点项目投资, 土地需求还会保持较大增长, 希望国土部能够增加建设用地指标。为此国土部日前向地方下发《关于编报2010年土地利用计划 (草案) 的通知》, 要求地方认真做好2010年的土地利用计划的编制工作, 因为“这对巩固和发展当前经济企稳向好的势头至关重要。”每年一度的土地利用计划, 属于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用地需求的一种调控和约束, 地方政府可以增加多少建设用地, 征收多大面积的农用地, 都在当年的土地利用计划中予以明确, 不得轻易越线。《通知》明确指出:2010年新增建设用地建议规模, 一般应控制在近几年平均水平内, 确需要调整增加的要说明理由。在此基础上, 依据当地土地利用现状, 建设项目用地特点和历年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的比例关系, 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计划指标。不过, 由于我国18亿亩耕地红线的存在, 国土部的《通知》中也同时强调, 需要按照严格保护耕地的要求, 从严安排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计划指标。此外, 《通知》也要求地方上报“申请2010年挂钩周转指标”。“凡需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的地方, 要结合当地实际, 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有序推进的原则, 提出2010年挂钩周转指标建议。”从国土资源管理角度看, 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任务十分艰巨, 部分地方扩大投资、争上项目势头强劲, 增加建设用地指标的要求强烈, 但由于地方配套资金跟不上, 可能出现新的闲置用地。预测表明, 2010年我国政府为确保目前良好的经济增长的态势得以延续, 仍将保持较高的投资力度, 由此产生的土地需求也会继续保持在高位运行。[5]

(三) 2009年末国土资源部分兵十路细查“囤地”。

2009年11月初, 笔者从国土资源部获悉:国土部将根据市场变化需求启动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土地调研, 调研对象直指开发商“囤地”;同时, 2009年以来全国各地频繁出现的“地王”也在调研之列。此次全国范围的土地调研的规模较大, 将覆盖全国主要大城市和不少中型城市, 并将于近日启动。其中, 开发商“囤地”现象成为调研和检查的首要目标。此次调研分三种方式。其中, 国土部将组织10个调研小组, 分赴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进行实地调研, 调研小组将从国土资源部的土地主管部门、下属事业单位和督察部门中抽调。同时, 与地价的统计方式类似, 全国各地还将通过发函的方式将土地供应量、闲置量、土地出让金额等信息反馈至国土部;此外, 十多个城市的土地主管部门领导还将赴北京进行座谈。与往年相比, 此次调研工作更为细致和严格, 国土资源部领导明确表示:“囤地的位置在哪里?囤地主体是机构还是开发商?囤的是土地还是房屋?这些都要查清楚。”同时, 调研时间较为紧凑, 预计月内基本完成, 调研结果将上报至国务院, 作为2010年国家土地调控和政策制定的参考。实践证明:“囤地”是造成房地产市场供需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 在2009年地价与房价的上涨中, “囤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与此同时, 除了“囤地”, 土地招拍挂过程中产生的“地王”也在调研之列。这已不是国土部首次对“地王”进行监控。而与往年不同的是, 对调查确认的违规“地王”将从严跟踪细查, 并根据具体情况依法进行处理和整治。

(四) 我国政府将严格规范土地储备。

对于2009年下半年以来, 我国一、二线城市频频出现的开发商囤地行为引起了国务院和国土部的高度关注。2009年9月, 国土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土地储备制度建设和运行情况调查的紧急通知》, 调查内容包括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结构及来源于储备土地的情况等, 调查目标直指囤地问题。对于未来房价的走势, 国土资源部权威人士认为:从长期来看, 我国正处于加快发展的过程中, 土地日益稀缺, 商品房价格还将继续稳步上涨, 任何人没有办法进行抑制, 要抑制的是普通商品房价格的非正常上涨。此权威人物还认为:不应通过降低土地出让金的方式抑制房价, 因为这样让出来的利润只会落入开发商手中, 但可以通过税收的方式, 将房价增长的部分收入用于进行保障性住房建设, 或者返还给购房者。与此同时, 国土资源部认为现在的问题, 从土地方面讲, 不是保障性住房和高档房地产有什么政策需要改变, 保障性住房采取划拨土地是很明确的, 高档房地产肯定是走向完全的市场化, 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除此之外, 国土资源部还将加大对企业违规违法用地的监管和查处力度。“未来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用地的清查和处理。”国土资源部将对列入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用地进行一次清查, 全面查清相关企业的用地面积、位置、用途、权属和使用情况, 对于未按规定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 要严格限制土地使用, 提高其土地使用成本。截至2009年11月, 国土资源部全年共受理用地申请431件, 退回167件, 办理过程中又退回32件, 严格确保国家土地调控政策的落实。[6]

(五) 中国社会科学院认为2010年土地价格仍将继续上涨。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11月16日向社会发布《2009年至2010年我国住房绿皮书》中, 针对近年来居高不下的土地价格, 通过认真的调研和科学的测算以后, 认为2010年仍将继续上涨。中国社科院研究表明:对于与房价相关的土地价格, 2010年土地价格仍然将随着我国经济复苏和发展而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绿皮书分析, 在我国宏观经济趋好、房地产业政策宽松、房地产市场回暖的背景下, 房地产开发商对市场的预期偏向乐观, 资金压力也已经得到缓解, 购地能力和意愿大大上升, 因此对土地的需求还会继续回升。而我国土地在供给方面, 地方政府仍然希望通过房地产业拉动经济增长, 所以下阶段的土地供给力度会进一步加大。在各省、市、自治区土地供需趋升的情况下, 不仅土地交易面积会有所增加, 土地价格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上升。根据现行的贷款制度, 一般在年初的时候金融机构会放量贷款, 需求者和供给者手上资金都会大大增加, 不难预测, 在2010年年初通货膨胀预期增强的情况下, 土地价格在2010年一季度末或者二季度初时候会有一波高涨。而2010年三季度以后我国的土地价格趋势将更多的取决于我国整个经济复苏的过程和幅度, 以及政府土地政策的调整力度和整个房地产的趋势。[7]

摘要: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确保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不仅有助于我国经济抵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而且可以作为预防通胀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经济复苏这段时期内, 国家将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结构优化, 以达到房地产市场和谐稳定发展的目标。本文分析了近期我国政府的房地产调控政策, 并结合相关部门的研究, 对我国经济复苏期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前景做出预测。

关键词:经济复苏,房地产市场,发展前景,机会把握

参考文献

[1].周振华.中国经济分析丛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2].石良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3].鲍宗豪.论发展方式转变[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8

[4].国土部.限止用地项目目录, 2009

[5].国土部.关于编报2010年土地利用计划的通知, 2009

[6].国土部.关于开展土地储备制度建设和运行情况调查的紧急通知, 2009

上一篇:物流系统下一篇:大班优秀主题教案《风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