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审计的重要领域--环境审计

2024-04-23

未来审计的重要领域--环境审计(通用10篇)

篇1:未来审计的重要领域--环境审计

未来审计的重要领域--环境审计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正受到严重的破坏,保护环境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环境审计愈来愈重要.从环境审计的.定义入手,总结了环境审计的特点,分别从政府、企业和民间审计机构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实施环境审计的必要性,提出了开展环境审计的对策,展望了我国环境审计的未来.

作 者:于团叶 YU Tuan-ye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92 刊 名:科技与管理 英文刊名:SCIENCE-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 7(2) 分类号:F239.4 X22 关键词:环境   环境审计   环境管理理论   审计理论  

篇2:未来审计的重要领域--环境审计

近几年来,市审计局在预算执行审计和其他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过程中,发现乱收费,乱罚款的问题总是屡查屡犯,屡禁不止。经过认真分析,他们发现乱收费、乱罚款的问题虽然发生在不同的单位和部门,但根源却是预算编制的不科学、不合理,以及“收支两条线” 执行的不严格、不到位。因为受财力的影响,近些年来,地方财政预算一般都未能打足,缺口由部门或者单位自行调剂或者自行解决,导致部分有行政审批权或者有行政执法权的单位和部门,利用手中的权力乱收费、乱罚款,再加上“收支两条线”执行不到位,部门和单位收多少用多少,财政缺乏控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放纵了乱收费、乱罚款行为的发生,不仅造成了部门之间、单位之间苦乐不均的现象,也使得相互之间攀比成风,想着法子捞钱成为一种“理直气壮”的行为,成为乱收费、乱罚款行为屡禁不止的根源。

针对上述情况,市审计局在连续几年的预算执行审计报告中都向市政府、市人大呼吁,要求财政部门改进和细化预算编制,实行严格意义上的部门预算和“收支两条线”制度,把应该纳入预算的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严格执行“收支分离、罚缴分离”规定,坚决不搞部门内部收支“自求平衡”。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上述观点逐步得到了市财政局、市政府、市人大的认可。特别是XX年年以来,在地方财力不断改善和财政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市审计局提交了比较完整的关于完善部门预算编制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该意见和建议,2009年,市财政局结合财政收支分类改革和公务员工资津贴改革的要求,对市直109个部门、250个单位编制了比较完整、规范的部门预算,将非税收入全部纳入了预算管理,保证了政府财力的相对集中,取消了罚款收入返还政策,遏制了权力部门乱收费、乱罚款的内在冲动,并按事权多少分类别大幅度提高了公用经费标准,基本保证了不同部门与单位的基本支出,重点保证了执法部门的基本支出。科学合理的预算安排使预算的约束力明显增强,各部门和单位严格执行预算的自觉性明显提高。

篇3:探讨安全生产领域的审计问题

1.1 安全经济的科学管理

安全经济的科学管理研究安全经济项目的可行性论证方法、安全经济的投资决策、安全经济的审计制度、事故与灾害损失的统计方法等安全经济的管理技术和方法,使国家有限的安全经费得到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所投资的人、财、物的潜力[1]。国家安全经济监察管理,是监察机构、监察人员依据有关经济法律和安全法规,对安全经济活动的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在安全经济方面行使监察权,主要包括:①监督检查有关安全措施、劳动保护用品,医疗保健等经费的筹集和使用情况,在必要的情况下,报审计部门审计;②若有问题,根据实质分析,做出处理意见或请法律部门依法办理;经查资料,用作实质性程序的分析程序称为实质性分析程序。实质性测试为审查直接影响财务报表金额正确性的错误或不合法金额所设计的一种审计程序。这是管理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③监督检查生产合同中安全项目的执行及安全经济指标的落实情况,制定安全经济监察条例,并督促贯彻、实施,根据实施后的反馈信息再做修定、完善;④有权责令本机构管理范围内,违反安全监察条例等安全法规、安全经济规程、经济合同或破坏生产环境的企业或个人上缴罚金或令其停产,限期整顿[2]。

1.2 安全审计

安全审计从管理审计起步,管理审计是以计划、组织、决策和控制等管理职能为对象的一种经济效益审计。安全审计是指审计机构或安全审计人员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以及管理者当局的授权,对工作环境下的有关安全制度、准则以及活动、行为进行系统独立的审查、分析、检查,以促使安全目标的实现并做出相应评价的过程[3]。安全审计工作关键在于执行力的高低。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审计要由政府审计机关、安全监督部门和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每年组织审计一至两次,把被审计矿井划分为四个类别,A类为安全矿井,B类为基本安全矿井,C类为安全较差的矿井,D类为安全不合格的矿井。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按照煤矿安全生产审计报告审定煤矿安全程度的类别,并开展安全监察工作,对存在的问题督促煤矿整改。对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审计类别实施动态管理。发现煤矿安全隐患严重,达不到审计评定类别标准或发生重大事故的,由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予以降级处理。按照安全生产责任审计结果,国家要制定相应的奖惩政策,设计专项资金,对煤矿企业实施奖惩。通过审计,被评定为A类矿井的建议由地区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对煤矿及责任者予以重奖;被评定为D类矿井的予以重罚,责令停产整顿[4]。国家安全经济监察跟安全生产责任审计内容基本类似。安全生产责任审计有跟经济责任审计相同的内容,即“离任审计,强化任中”。安全审计多偏重企业内部审计,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需要出具审计报告,更具系统性,整体性和结构性,即是在审计框架内解释安全经济活动的符合性;安全经济监察定性为宏观监察,是安全管理体制的重要部分,大方向、大政策。

1.3 安全投入与安全审计

众所周知,安全投入在企业安全生产中地位非常,开展安全生产责任审计有利于安全投入的及时到位和有效实施。安全生产责任审计用以督查企业是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足额提取安全费用,督查安全费用是否真正用于安全投入,是否挪作他用;通过审计评估安全投入的实效性,通过安全审计,可以统一安全投入统计口径,避免安全投入统计的随意性,保证安全投入的真实性。

2 企业安全审计指标体系

企业安全审计指标体系要做到细致、全面、系统特性、设计阶段投入生产前就做好审计工作。可以用系统安全评价中应用广泛的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企业安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3]。安全审计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系统工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反馈环节,审计工作组应注意审计内容评价分析的科学性、合理性。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审计指对处于规划、工可(即工程可行性报告)、设计、施工、运营的高速公路及交通工程等工程项目的一个正式审查,以评价高速公路发生交通事故的潜在危险性及安全性[2]。审计工作在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进行得越早越好,较早的审计可以早消除隐患。安全审计人员要现场考察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写出审计报告,由业主在完工会议给出该项目审计的反馈[6]。

煤矿安全生产审计依据煤矿安全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政策等选取评价指标。比如,安全生产基础建设中的二级指标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包括如下指标: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建设情况、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和是否及时修订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包括如下指标:安全监察部门的独立性、安全生产队伍建设情况以及日常安全监督和检查情况。安全生产投入力度、安全生产执行效果为第二个评价指标的三级指标。安全隐患排查与治理有隐患排查指标、隐患治理指标两个三级指标,应急演练和事故救援为应急救援的三级指标。王爱华使用功效系数法制定了四种定量指标,比如,隐患排查覆盖率希望数值越大越好,是极大型指标;百万吨死亡率希望数值越小越好,是极小型指标;安全生产费提取额数值在某一点最好,是稳定型指标;员工安全培训投入率数值在某一区间最好,是区间型指标[7]。待指标单因子计算完毕,将指标进行综合,模型中的满意值和不允许值分别取行业的最优值和最差值。

3 展望

安全审计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安全审计需要大量真实有效的数据,为此,选择审计对象非常重要,审计业界称之为遴选。可以选择科学统计方法比如DEA数据包络分析[8,9]。

参考文献

[1]张景林,林柏泉.安全学原理[M].北京: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78-79.

[2]田水承.现代安全经济理论与实务[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219.

[3]胡亚聪.基于平衡计分法的B电力公司安全审计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1-17,47-55.

[4]闫明星.关于开展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审计的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3(12):94.

[5]王培阳.城市道路应当积极开展安全审计[J].道路交通与安全,2006,6(5).

[6]周,蔡晓芳,龚序南.江西省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审计初探[J].道路交通与安全,2010,4(2):52-53

[7]王爱华,李宝英,张元强.煤矿安全生产审计评价体系构建初探[J].煤矿安全,2015,46(5):231-233.

[8]徐汉友,杨政.关于DEA在遴选经济效益审计对象中的应用分析[J].财贸经济,2007(13).

篇4:未来审计的重要领域--环境审计

一、引言

我国政府审计始于20世纪80年代。20多年来,我国的政府审计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惩治腐败,查处违规违纪行为,保持政府形象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进入21世纪,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转型阶段,即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国有企业转制、政府职能转换。这些大的环境变迁,对于我国的政府审计工作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需要从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改变传统观念,创新思维理念;从巩固执政党地位、维护党心民心的高度认识政府审计工作在新环境下的重要性,积极应对面临的挑战。

二、十大环境变迁及其潜在影响

(一)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建设及其潜在影响

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过程当中,进一步加强我党及我国的民主建设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而加强民主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加强监督。我国实行的是行政型政府审计监督体制,从某种角度来说,我国的政府审计部门更多地是向政府自身负责,即相当于一种政府的内部审计。而从国外的情况来看,西方主要国家的审计体制都是非行政型的,分属于立法型、司法型等。一般来说,行政型审计体制的弊端就是独立性较差,审计部门既要听从上级审计部门的领导,又要服从当地行政长官的命令,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审计效率的低下。应该说,我国现行的审计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我国目前的国情,但是,随着民主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审计体制将来必须解决好 “向谁负责”这个问题。是继续担任政府“内部审计”的角色,还是担任向人民直接负责的监督员角色,还是在解决好独立性的前提下同时担任这两种角色,这是我们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此外,人大对政府的监督作用日益增强,人民群众的纳税人意识也日益高涨,这些变化都要求政府审计机构的报告公开化、透明化,以公开审计结果为惯例,以不公开审计结果为例外。如何将这种审计信息公开的趋势与建设和谐社会、保障社会稳定相结合、相统一,需要审计工作者详加考虑。

(二)公共服务市场化及其潜在影响

政府的公共服务市场化也将是我国政治制度改革的一个重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公共服务市场化成为了世界各国政府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所谓公共服务市场化,首先强调的便是“效率”二字。它是指政府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招投标、合同承包、特许经营等市场运作方式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公共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目的。在未来,绩效将成为评价政府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准,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政府审计部门一般会采用开展绩效审计以及加大绩效审计在整个审计工作中比重的方法来适应这一变革。那么,如何根据我国的国情建立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绩效审计,这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银行改制上市及其潜在影响

国有银行体制改革。早在2001年,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就提出:“争取用5年左右或更长一些时间,把我国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能力的现代化大型商业银行。为实现这一目标,从2001年开始,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分步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综合改革。”加入WTO以后,四大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积极进行了改制上市、引入海外战略投资者等体制改革。这一系列的变化,使得我国的金融审计工作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如何为国家金融审计工作重新定位,如何运用现代化的方法审计已经或即将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银行,如何处理好审计与其他金融监管机构(财政部、银监会、证监会等)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审计与其他非国有股东(海外战略投资者、普通股民)的关系,这也是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

(四)国有企业改革及其潜在影响

我国国有企业的体制也将会发生与形势相适应的变革。十六大报告明确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手段,即“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这种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的出台,事实上进一步加强了国家与国有资产经营单位的受托责任关系,这就使得政府审计在国有资产管理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得到了加强。这需要我国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审计在继续原来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同时,如何处理好政府审计与国有企业监管机构(国资委等)及其他非国有股东的关系,也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审计中将会遇到的问题。

(五)环境保护呼声及其潜在影响

在我国,政府一直把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确定了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GDP已经不再是衡量地区发展的唯一标准,取而代之的是绿色GDP等综合考虑环境、人文等一系列因素的衡量标准。如何适应这些条件的变化,适时开展环境审计的探索和研究工作,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这也是我国审计工作的新课题。

(六)军队后勤改革及其潜在影响

军队不应成为被忽视的审计对象。近几年,我国军队面临的任务越来越艰巨: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反对“疆独”、“藏独”等分裂势力,维护祖国统一;保护陆地、海洋等国家领土、资源的完整;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等。相应的,国防开支每年都在增长,并且,国家军委开展了大联勤下的后勤社会化工作以及军工企业上市、军用产品向社会企业招标等工作。这就要求审计机关做出相应的工作调整,在经济上为国防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使我国的军队“打得赢,不变色”。

(七)国际合作广泛化及其潜在影响

在“和平崛起”、“和谐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政府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越来越密。政府在海外以援助、交换、投资等形式积极地、多方位地参与到当地的经济建设中。在这一过程中,大量的国有大型企业参与了基础设施、大型项目工程的招标、投标,并承担了工程的建设、开发、运营等工作。在这些工作中,既要防止外国政府、企业人员向我国政府、企业人员行贿,也要防止我国政府、企业人员向外国政府、企业人员行贿,这就成为了新时期、新形势、新环境下的审计新课题。

(八)教育医疗改革及其潜在影响

随着改革的深入,很多过去的公共部门开始步入了市场化改革的领域,例如教育改革、医疗改革等。在这些领域,市场化改革使得公共资源与私人资源并存,国家投资与私人投资并存,公益性质与盈利性质并存,如何实现医疗、教育单位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如何界定私人产权,杜绝私人利用国有资产进行盈利,这就需要政府审计发挥监督的作用,既保障国家的利益,又保护私人投资者的积极性,使教育、医疗改革顺利进行。

(九)加强廉政建设及其潜在影响

政府部门日常工作铺张浪费、追求奢侈的作风愈演愈烈。近10年间,中国人均负担的年度行政管理费用由20.5元增加到498元,增长23 倍,而同期人均GDP增长14.6倍,人均财政收入和支出分别增长12.3和12.7倍。20年来人均负担行政费用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人均GDP和财政收支的增长速度。公务用车、公款吃喝和公费出国,种类繁多的政府会议、“政绩工程”和奢华办公楼建设等耗费了大量宝贵的国家资源和纳税人的税款。这就迫切需要对政府机构的日常工作进行效益审计。

(十)和谐社会建设及其潜在影响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现象,必将长期存在。政府采取的以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举措,大量涉及转移支付、国家投资、资金使用等问题,政府审计只有在其中发挥切实的作用,才能保障国家逐步解决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为实现和谐社会保驾护航。

三、基本推论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对我国政府审计的未来发展作如下基本推论。

(一)我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在现阶段都发生着重要的变化,这些变化将深刻影响着我国政府审计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

(二)为了适应我国的民主化进程,政府审计工作必须解决好独立性问题。其方式有二:一是保留现行的行政型政府审计体制不变,从审计部门的人事、经费等方面入手解决独立性问题,尽量减少地方政府对审计工作的干预,比如,可以将审计部门领导的人事任免权从地方政府转移到上级审计部门;同时,在审计经费方面,也尽量做到不走地方财政,采用审计部门统一预算,由审计署统一发放审计经费。二是改变现行的行政型审计体制,尝试立法型审计体制。这种体制将从根本上把审计部门从政府机关中独立出来,使之成为直接向人民代表大会负责的独立机关。此举将从根本上解决审计部门的独立性问题,但同时也会使审计部门和政府在日后的配合方面面临一定的问题,相对而言,方式一更为现实一些。

(三)面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新形势,绩效将成为评价政府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准。政府审计工作需要逐步从合规性审计向绩效审计发展,并最终使得绩效审计成为政府审计的主要内容。但是我国开展绩效审计工作也不可一蹴而就,而应该注意循序渐进,并注重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出一套符合我国情况的绩效审计原则和方法。

(四)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的金融审计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未来的金融审计工作中,首先要注意运用现代化的审计方法,综合运用计算机等工具,结合国外先进的审计经验,高效率并符合国际化规范地完成审计工作。同时,我们也需要在金融审计工作中加强绩效审计,对金融机构的效益作出评价,为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此外,我国未来的金融审计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其它金融管理机构(如财政部、银监会等部门)的沟通,实现监督资源的优化配置,共同为我国金融事业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

(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政府审计工作应该注意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审计方法,以适应国有企业的现代化、国际化变革趋势。在保证企业资金使用的合规合法性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在该类审计工作中的比重,为政府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提供依据。同时,理顺自身与国资委等其他国有资产监管方的关系,共同确保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良性发展。

篇5:未来审计的重要领域--环境审计

本人是以为大三的会计专业的本科生,这学期新开设了一门审计课,老师讲的不错,理论方面挺多的,希望能增加一些事务上的知识,也对审计方面比较感兴趣,觉得逻辑性比较强。觉得和会计联系比较紧密,很喜欢。

希望各位给点建议,能够更进一步的充实会计和审计的知识。谢谢

[怎样来充实对会计与审计领域的知识?]

篇6:公众会计领域审计师职位英文简历

OBJECTIVE:

Auditor position in the public accounting field in the Chicago area.

SUMMARY:

More than two years of progressive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experience.

Auditor internship with Ernst & Young in New York City.

Magna Cum Laude graduate with BBA in Accounting.

Proficient with MS Office, Windows 2000/XP, and the Internet.

EDUCATION:

Bachelo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in Accounting, May 2006 Illinois State University, Normal, Illinois

Graduated Magna Cum Laude with a GPA of 3.6 on a 4.0 scale

Courses taken included:

Managerial Accounting;Corporate Audit and Reconciliation;Intermediate Accounting I & IIFinancial Management;Accounting I & II;Internal Audit;Accounting for Not-For-ProfitsManagerial Economics

EXPERIENCE:

Auditor Internship, May 2005 to August 2005 Ernst & Young, New York

Participated in the annual audit of Omega Megalithic Holdings, including development of the final certification report.

Participated in quarterly audit of Alpha Bank Corporation, including identification and correction of over twenty major accounting errors.

Developed several Excel spreadsheet macros currently in use for reducing entry time and automatically cross-referencing for errors.

Received Employee of the Month award twice--first intern ever to win the award.

Accounts Payable/Bookkeeping Clerk, May 2003 to PresentAnytown Tax and Bookkeeping Service, Anytown, New York

Assisted (via remote) with payroll, tax, and account processing.

Developed automated monthly sales tax payment system.

Implemented Rapid Tax Refund service for individual customers.

ACTIVITIES:

Vice President, Student Accountancy Chapter, 2005-2006

篇7:未来审计的重要领域--环境审计

一、内部审计的发展与作用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 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 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 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内部审计的任务是在工作职能范围内发现隐患, 管理风险。由此可见, 内部审计与风险控制在职能上具有一定的相通性, 二者在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共同担负着保驾护航的责任。但是控制风险并不等同于消除风险, 加强管理亦不等同于杜绝隐患。2004年的COSO报告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中提出了要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内。由于风险本身具有不确定性, 银行可以发挥内部审计的防范、监督、纠错职能, 在准确、客观地评价银行经营业绩和管理状况的基础上, 分析风险因素对整体运营的影响, 借助合理的测算、科学的评估来确定适度的风险“接受”程度, 并通过内部审计督促各职能部门优化防范措施、提高整改效果, 为银行各项业务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二、当前银行业内部审计面临的困惑与不足

从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状况来看, 无论在体系建立、理念转变还是人员素质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内部审计仍然是围绕监督原则而开展, 而在管理审计、效益审计、案件排查与治理等方面则明显薄弱。然而, 银行业的风险控制是一个全面的课题, 如果无法跟踪业务发展的全过程, 内部审计工作则难以满足行业风险管理的要求。因此, 受传统模式影响的内部审计暴露出了显著的缺陷。

1. 信息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受到质疑。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商务环境下, 网络系统资源的共享性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 银行在开展风险控制工作时借助信息领域的渠道越来越丰富, 手段越来越便捷, 传统的内部审计在信息传递方面已不占优势, 其可靠性也受到了质疑。

2. 内部审计的职能单一, 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传统的内部审计在组织过程中主要起监督的作用, 未真正深入到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去。审计结论反映的问题多数属于事后检查发现的事项, 其时效性不强, 因此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无法发现和客观评价银行经营管理中的潜在风险, 也无法针对风险控制工作提出确有借鉴性和预防性的建议。

3. 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 业务综合能力不强。

随着科技的发展, 银行对网络科技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审计人员既要精通会计、法律等业务知识, 又要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加之受到风险因素多元化的影响, 内部审计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覆盖范围正逐步拓展, 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高效运转急需大量具备综合知识和能力的人才, 单一知识结构的内部审计人员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内审工作的发展。

三、在业务创新环境下银行业内部审计的转型与发展趋势

根据国家审计署要求, 金融审计正面临重大转变。在业务创新步伐屡屡加快的发展形势下, 银行业内部审计应从审计重点、审计方法上寻求突破和转变。

1. 贯彻风险导向原则, 完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

逐步树立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贯穿于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全过程的理念。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独立、客观的内部审计体系, 在不断充实和完善内部审计流程的基础上, 积极推动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

2. 实现角色和定位上的转型。

内部审计不仅承担着银行资产守护者、账务合规检查者的传统职责, 更应担当起强化风险管理、促进价值增值的角色。在审计职能上, 要从单纯的监督向同时提供咨询与服务方面转变, 审计的定位要向管理、效益审计方面转变。

3. 审计队伍的构成要向复合型高素质人才转变。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风险类型的日益复杂化, 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具备足够的专业技能, 跟踪、把握新的业务知识, 从而提供积极有效地确认和咨询等增值服务。银行要顺利完成各项内部审计工作, 达到预定的审计目标, 必须通过高素质的审计人员来完成。

4. 逐步实现由单一的事后审计向事前及事中、事后审计转变。

内部审计不能仅停留在事后发现问题上, 应由传统的事后审计向“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评价”转变。创新监督模式, 推进风险关口前移。可借助多样化的技术手段, 对管理制度、业务操作规程的具体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 采取事后静态监督与事前、事中动态监控相结合的审计模式, 对银行内部控制管理状况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

5. 审计内容向多元化、综合性方面转变。

随着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 银行内部审计的发展也必须适应创新的要求。如, 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内部审计的内容更趋向于综合性, 美国、英国、德国等国的企业内部审计领域更为深入和广泛, 其投入在财务审计方面的工作时间只占整个内部审计工作的一部分, 而经营审计已成为内部审计的重点。新型的内部审计应突破对经营状况、财务成果的审计界限, 不再只是单一地指出错误与不足, 而是更有效地体现在协助经营机构诊断问题, 进行规范化辅导, 参与综合考评, 提供可行建议, 形成多元化的转变。

四、提高内部审计在风险控制中的效能

随着我国金融业国际化参与程度的提高, 金融市场多层次、多角度的发展步伐日渐加快, 如何有效挖掘内部审计工作潜能, 发挥内部审计在风险控制方面的作用, 则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

1. 加强后续审计。

后续审计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整个审计活动的持续和延伸, 对监督和评价被审计单位对问题的整改情况, 督促被审计单位改进管理, 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加强后续审计, 首先, 要明确落实各级管理部门的整改任务, 针对被审机构的反馈情况, 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再审计;其次, 要逐步完善银行内部各项规章制度, 保证管理措施的切实可行, 凭借制度体系的完善来捍卫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2. 加强信息化管理。

在新经济发展时代, 内部审计要保持与时俱进的步伐, 凭借信息化技术手段, 掌握最新信息和发展动向, 突破时空和领域的限制, 增进多方位的交流和协作, 为管理层提供可靠的依据。因此, 银行应将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纳入战略规划, 在合理配置、安全运转的前提下, 构建网络信息沟通平台, 在保证网络安全的基础上, 实现资源共享;并通过内部审计应用软件的运用, 及时揭示内控管理盲点, 提高内部审计信息化效率。

3. 发挥行业监管职能, 有效地监督和促进内部审计效能的提高。

篇8:拓展审计领域 尝试村财审计

一、由来

1、市领导摸清村底的初衷。2007年,市政府主要领导为了摸清税改后村级财务底细,给市政协出题进行专题调研。于是,由市政协牵头组织了审计、财政、农业等部门参加的调研小组,对全市21个乡(镇)场、街道的村级财务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调研结果表明,村级财务管理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白条抵库严重;(2)无手续借支公款;(3)虚开发票报账,用非正规发票入账;(4)村务公开、村民理财没有落到实处;(5)项目工程竣工结算未经审计而报账;(6)村级招待费用过多,资金使用不合理;(7)村级债务负担沉重。

2、市政府另辟蹊径的安排。针对村级财务存在的诸多问题,市政府另辟蹊径,摒弃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审计由农业局经管站负责的传统做法,下发专门文件,授权市审计局对码头等4个村2006~2007年村级财务状况进行审计调查。

3、审计局拓展领域的探索。近年来,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面越来越窄,拓展审计领域是摆在基层审计机关的新课题。在对乡镇主要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延伸审计过程中,发现村级财务管理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于是我们把审计监督的目光转向关注村级财务上来,利用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这个平台,把审计的触角延伸到村级财务管理领域,我们的思路正好与市政府的决策合拍。

二、作法

1、在认识上突破两个误区。在安排年度计划项目之初,局部分干部甚至少数班子成员对村级财务审计也心存疑虑,在“能不能审”和“有没有审头”两个方面并未形成共识。对此,我们组织大家反复钻研《审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学习讨论,大家有了基本一致的看法:虽然现行法律法规未对审计机关进行村级财务审计作出明确规定,但是审计机关受政府的授权,对村级财务进行审计监督,是履行自身职责的行为,符合《审计法》第八条:“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的审计机关分别在省长、市长、州长、县长、区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审计工作。”和第二十六条:“除本法规定的审计事项外,审机关对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由审计机关进行审计的事项,依照本法和有关行政法规的规定进行审计监督”的规定;同时也符合中办、国办《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中关于“村干部任期届满或离任时必须审计”以及农业部《农村集体经济审计规定》中关于“农业部门负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工作,审计业务接受审计机关的指导”的规定精神。村级财务审计的可行性不言而喻,从而使大家在“能不能审”的问题上消除了疑虑。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反复分析我市村级经济发展现状,结合学习市政协的村级财务状况调查报告,使大家认识到村级财务管理混乱问题已成为农村基层各种矛盾的焦点、审计监督的盲点,坚定了大家对村级财务审计必要性的认识,从而在“有没有审头”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2、在定点上选择三种类型。如何定点,我们主要选择了“大、活、多”三种类型的村。“大”就是集体收入大。这类村的村干部财大气粗、花钱大手大脚,违纪违规问题就在所难免,审计发现问题的几率就比较大,审计成果也就容易体现;反之,集体经济来源少的村,仅靠转移支付资金,就只能支付村干部的基本工资和保持低水平的运转。“活”就是经济交往活。这类村往往地处城郊,与市里有关部门、单位、企业乃至外商交往频繁,尤其是城市扩展,征地拆迁、土地补偿和房地产开发收入较多,审计从这块资金切入,最容易发现问题,“多”就是群众反映多。这类村往往在村级财务管理中问题突出,群众积怨太深,群众强烈要求我们进行审计,以期给广大村民一个明白。

3、在内容上突出六审六查。一审现金存款,查账款是否相符。在对四个村库存现金进行盘库时,发现都存在白条抵库现象,个别村白条抵库现象严重,有的是几年甚至是十多年前的条据。二审各项收支,查是否符合规定。抽审的四个村,村干部借支公款时,均未履行借款手续,有的虽有借据,但既无审批人,又无证明人,出纳只得私下用笔记本逐笔记录,以备查对。三审财产物资,查账物是否相符。在审计肇陈镇华坊村账物时,通过走访群众获知,该村砖厂的一幢旧房屋变卖4000元没有入账,我们查实后,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作出了相应处理。四审各项往来,查债权债务是否落实。抽审的四个村都存在一定债务,至2008年8月份,四个村债务平均达14.32万元。五审专项资金,查是否专款专用。抽审的四个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挤占专项资金的现象。六审基建项目,查是否漏缴税费。在审计码头村往来账时,发现该村下属经济实体从事了房地产开发,延伸审计后发现其工程结算中有偷漏税收和多支付工程款等情况。在税务部门的协助配合下,责令其补交了偷漏的税款,同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其作出了相应的处理处罚,收缴违纪资金13万元。

4、在方法上注重两个结合。在使用传统的查询法、审阅法、复核法、核对法的基础上,我们特别注重了两个结合。一是查访结合。在着力查深查透会计资料的同时,我们通过召开会议、个别走访、鼓励举报等形式进行调查取证,广泛发动群众尤其是老支书、老村长、老会计参与审计,鼓励大家提供审计线索,摸清经济交往和财务往来的真相,从而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真实资料,为正确定性和处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二是审慑结合。在审清问题的来龙去脉、掌握真凭实据的基础上,对隐瞒事实真相、编造假账、设立账外账、收支不入账的当事人,讲清政策法规、说明处理原则、分析利害得失、告知最终移送检察机关的后果,使当事人亲身体验到审计的威慑力,变被动接受询问为主动提供实情。码头村基建及土地开发漏税问题,就是充分发挥审计的威慑力而查清的。

5、在处理上把住三道关口。一是事实关。初步发现问题后,我们还反复调查、研究、核对被审单位(或人员)以及村民群众的意见,坚持依据事实真相来敲定发现的问题,模棱两可的东西没有列进审计报告。二是定性关。依据事实和情节,划清界限、分清责任、依法处理。对于业务工作中的疏忽和差池,允许自行纠正,不予追究;对于一般性的违规和错误,恰当处理,治病救人;对于贪赃枉法和民愤难平的责任人,绝不姑息,坚决依法处理。三是执行关。在作出处理决定之前,同有关乡镇进行了反复协商,多次听取了当事人的意见,使之口服心服。决定作出之后,我们毫不动摇地执行,有力地维护了审计决定的严肃性。

6、在善后上搞好三项服务。一是帮助摸清家底。做到每审计一个村,就摸清一次家底,协助建好一套完整的资产、财务台账。二是指导健全内控制度。做到在查出违纪违规问题的同时,又指出如何预防这类问题的发生,指导建立一套较为严密的内控制度。三是培训财务人员。做到每审计一个村,都要对该村财会人员甚至主要负责人进行一次系统的当家理财、财会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财务管理水平。通过我们的帮助、指导、服务,给被审的村留下一个常驻的审计组。

三、体会

1、领导重视是保证。村级财务审计,审计机关过去从未涉猎。如果没有市政府领导的重视,我们就师出无名、无法介入;如果没有乡镇领导的支持,我们的审计也可能陷入“查账时轰轰烈烈,处理时静静悄悄”的尴尬境地。为此,我们的村级财务审计计划,争取了以市政府的名义专门发文;对每个村的审计情况都与所在乡镇主要领导进行了沟通,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2、部门配合是关键。村级财务审计过去由农业部门负责,民政部门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对此也有一些创新,他们积累了一些珍贵的资料和宝贵的经验。我们在审计过程中注意虚心向他们请教,争取资源共享和成果利用,少走了许多弯路。在处理阶段,我们又争取税务、财政部门的配合,确保了违纪资金及时足额入库。

篇9: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研究

一、审计重要性概述

《国际审计准则———审计重要性》指出:“重要性指的是如果信息的错报和漏报足以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所做出的经济决策, 那么该信息就具备重要性。”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2条指出, “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 这一程序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这种审计重要性经量化后实质上就成为衡量是否构成错判的具体指标, 也就是所谓的审计重要性水平。不同企业面临不同的环境, 因而判断重要性的标准也不尽相同, 对审计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在实务中, 通常运用以下方法确定重要性水平:根据营业收入或资产总额之中较大者确定一个百分比;净资产的1%;资产总额的0.5%~1%;税前净利润的5%~10%;营业收入的5%~10%。

一般有三种不同意义上的重要性水平:计划重要性水平、实际重要性水平和估计重要性水平。计划重要性水平是指注册会计师在考虑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项目内容、单位规模、性质、业务范围及错报与漏报的性质后, 运用自身职业经验对会计报表重要性予以量化的数值, 它是注册会计师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对重要性水平所作的初步判断值, 也是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分配至各账户的基本依据;实际重要性水平是会计报表自身的重要性水平, 具体是指相对于每一被审计会计报表而客观存在的, 当错报或漏报达到这一水平时将影响大多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理性决策或判断的水平, 具有不可确知性和客观存在性。其中不可确知性指的是注册会计师只能运用自身职业判断来评估并给出一个相对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区间, 而无法确切地知道某一会计报表准确的重要性水平数值;估计重要性水平指的是注册会计师专业判断的结果, 是注册会计师在评价审计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 随着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了解程度的加深或是因环境的变化等, 他们需要给自己提供一个安全边际以减少未被发现的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 所以估计重要性水平可能不同于计划重要性水平。

二、审计风险概述

《国际审计准则400:风险评估与内部控制》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当财务报表发生重要错误时, 审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规定:“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中国独立准则对审计风险的定义与国际审计准则中对审计风险的定义基本相同, 审计风险的概述实际上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注册会计师认为错误的会计报表, 其实际上是公允的;二是注册会计师认为公允的会计报表, 其实际却是错误的。审计需要本着成本效益原则, 日益复杂的审计环境客观上要求注册会计师采取措施尽量避免和控制风险。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第47号审计标准说明中提出了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可见, 审计风险由这三种风险构成。

固有风险是独立于会计报表审计之外的、注册会计师无法改变的一种风险, 具体是指在不考虑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程序或政策的情况下, 其会计报表上某项认定产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固有风险取决于会计报表对于业务处理中的错误的舞弊的敏感程度, 它的产生与注册会计师无关, 而与被审计单位有关, 固有风险水平受被审计单位外部经营环境的间接影响, 它客观而又独立存在于审计过程中。

控制风险同固有风险一样, 审计人员也不能降低或影响它的大小而只能评估其水平, 具体是指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未能及时发现或防止其会计报表上某项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控制风险与注册会计师无关, 也与固有风险的大小无关, 它是审计过程中的一个独立的风险, 控制风险水平与被审计单位的控制水平有关。

检查风险是指通过预定的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上存在的某项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它是审计风险要素中唯一可以通过注册会计师进行管理和控制的要素。检查风险的实际水平与注册会计师的工作直接相关, 它不受控制风险和固有风险的影响, 独立存在于整个审计过程中。所谓的审计风险高实质上即是检查风险高检查风险, 控制审计风险就是要控制检查风险。

三、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分析

通过以上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定义的对比, 可以知道这两个概念是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审计重要性强调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以衡量会计报表错报和漏报的程度, 而审计风险强调的则是从注册会计师的角度考虑会计报表中未被查处的重大错报和漏报影响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虽然考虑角度不一样, 但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有着客观且紧密的联系。

1、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反向变动

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8号指出, 注册会计师应考虑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反向变动关系。即重要性水平越低, 审计风险就越高;重要性水平越高, 审计风险也越低, 这是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的。现实情况中, 审计人员在审计实务中, 基本上依据自身审计经验对重要性水平做出职业判断, 而审计重要性水平的决定者与使用者相互分离, 审计人员与会计报表使用者在出发点和动机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这必然导致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就会计报表使用者自身利益来看, 为了便于自身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 这些报表使用者会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现金流量和财务状况有一个清晰而完整的认识, 这就对审计报告和会计信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期望这些审计报告能够揭示被审计单位尽可能多的问题, 这样他们设定的理想审计重要性水平就较低, 同时审计人员就面临着较大的审计风险;而如果会计报表使用者设定的理想审计重要性水平越高, 那么相应地审计人员要面临的审计风险就越低, 这是因为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和审计报告的要求较低时, 即使报表中存在一些较大的错误也可能不会对其正确判断与决策产生不利影响。这就进一步印证了审计准则中所表述的观点: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分析, 审计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反向变动。

2、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正向变动

现实情况中, 审计人员除了要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和审计风险的大小, 还需要考虑审计工作本身的效益与成本。一般来说, 审计人员在执行过程中所判断的审计重要性水平越低, 那么他所面临的审计风险也就越小。这是因为, 审计人员在遵守准则相关规定及谨慎性原则确定了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后, 他必须尽全力增加审计程序, 付出较多的时间、精力和审计成本, 以尽可能全面地搜集足以支持其将发表的审计意见的审计证据, 进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可能面临的审计风险。

反之, 如果审计人员允许出现的错报或漏报额度越大, 也就是说他判断的审计风险重要性水平越高, 那么他将面临的审计风险也就越大。例如, 注册会计师认为某被审计单位的重要性水平为1万元, 而实际情况却是5000元的错报和漏报就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与判断, 这时注册会计师实际执行的审计程序要比应当执行的审计程序少一些, 这些未被考虑的部分必然会影响审计报告的有效性, 同时会增加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3、审计风险影响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现在我们要探讨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是否存在双向的相互关系, 即是否能得出审计风险正向或反向影响审计重要性的结论。一方面, 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分析得出重要性水平 (可能会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错报或漏报金额限度) 与审计师的检查风险 (未能发现该金额限度以上的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 无关, 检查风险决定不了重要性, 也即审计风险的高低决定不了重要性水平的高低。另一方面, 在审计实务中, 依据审计经验, 审计师要尽可能发现该重要性水平以上的错报或漏报就必须尽量降低审计重要性水平。也就是说, 要降低检查风险, 就要降低未能在实质性测试中发现该重要性水平以上的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 审计师就必须扩大审计抽查范围、增加审计程序, 这实质上就是降低审计重要性水平。例如, 设定重要性水平为3万元以上的错报或漏报比设定重要性水平为5万元以上的错报或漏报, 更容易降低未发现5万元以上的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 降低重要性水平只是为了收集更多审计证据以尽可能降低审计风险。可见, 审计风险的高低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尽管它并不决定重要性水平的高低。

四、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审计实务的指导意义

1、提醒审计师要谨慎、合理地确定重要性水平

近年来, 随着上市公司和财务舞弊现象的日益增加,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加, 降低审计风险、节省审计成本的同时提高审计效率成为审计行业关注的热点与难点。如果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客观重要性水平较低, 而审计师经过专业判断后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却较高, 那么此时审计风险就比较高, 两者之间的差距越大, 介于两者之间的错报或漏报对报表使用者的重要性就越大, 因发布不恰当的审计意见而导致的审计风险也就越大。反之, 当专业客观重要性水平远高于专业判断的重要性水平时, 则会出现审计过度, 大大影响审计效率。

2、充分考虑重要性水平以尽量控制审计风险

注册会计师要站在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并遵循“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评估结果”的理论依据来确定重要性水平, 同时兼顾成本效益的实务操作原则, 通过增加实施审计程序, 修订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性质以扩大审计范围, 以进一步降低检查风险和审计风险。此外, 建立以重要性水平为内部管理重心的新型会计师事务所也是提高会计师事务所执业水平、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举措。

摘要: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对审计实务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但如何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却是见仁见智。本文在分别论述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的相关概念的基础上, 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并对分析结果在审计实务中的指导意义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关系,运用

参考文献

[1]朱锦余: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审计证据的关系及其图解[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2 (1) .

[2]萧潇:对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关系的思考[J].审计月刊, 2006 (2) .

篇10:未来审计的重要领域--环境审计

【关键词】离任审计  任中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  免疫系统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计模式,按照审计实施的时间分类,可以分为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其审计目的与常规审计目的不同,主要目的是界定分清领导干部责任,提供干部考核、任免和奖惩的重要依据。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这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1998年至2010年10月,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审计领导干部共计41万多人,其中:党政领导干部38万多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3万多人。审计查出由领导干部直接责任造成的违规问题金额和损失浪费问题金额合计684亿多元;各级党委和干部管理、纪检监察部门参考审计结果,免职、降职、降级、撤职和其他处分共计1.81万人;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0.72万人。

一、任中审计的法律依据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0年出台《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办发〔2010〕32号),其中第五条规定“根据干部管理监督的需要,可以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进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也可以在领导干部不再担任所任职务时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赋予了任中审计相应的法律依据。

二、任中审计的开展情况

任中审计方式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越来越受重视并逐步推广起来,各地审计机关不仅相继出台相关制度办法,并逐渐开始开展任中审计,加大任中审计的比重。例如山东省2005年出台《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规定对任中审计实行计划管理;安徽省2006年出台了《安徽省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提出“领导干部任职满三年的,可以有计划地安排任中审计”;杭州市2007年下发了《杭州市关于加强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见》,规范任中审计的管理,提出要有计划地开展任中审计。审计署和各地审计机关近年来大力开展任中审计。例如审计署2009年和2010年审计的37名省部长中,有33名是任中审计。广州市从2009年开始开展任中审计,2013年、2014年分别安排了13个、11个任中审计,占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比例分别达到了87%、73%,可见推行力度极大。

三、任中审计的优势

由于离任审计“先离后审”,事后监督,往往被审计对象戏称为“马后炮”,存在审计监督滞后、问题整改落实难等弊端,在领导干部的人事考核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也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任中审计即事中审计,是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监督功能发挥、问题整改落实效果、审计结果运用等方面较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有着更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事中监督,有助于实现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一是任中审计将监督关口前移,改变了以往离任审计重事后处理、轻过程监督的弊端,有助于及时发现领导干部任期内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防微杜渐,避免造成国家经济损失,有效发挥审计作为“免疫系统”的预防功能。二是任中审计有助于“防患于未然”,通过在审计过程中规范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通过促进领导干部严肃财经纪律,提高被审计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从而达到健全完善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机制、降低违法犯罪的可能。

(二)关口前移,有助于提高领导干部的接受度

一是任中审计将监督关口前移,变事后监督为事中监督,审计的角色从“查错”转为“监督+防范”,审计的作用也从“亡羊补牢”转为“未雨绸缪”,有助于被审计单位变被动管理为主动防范,被审计领导干部认识到任中审计的作用后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接受度较离任审计高。二是任中审计对领导干部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防止和避免领导干部因为知识结构的限制、理解认识上的偏差等原因而犯错误,有助于促使领导干部树立守法意识,增强守法观念。

(三)任中整改,有助于改善问题整改落实情况

一是由于审计对象对任中审计接受度更高,态度更为端正积极,更愿意主动配合审计工作,审计结果更为客观公正,因此更有利于问题的整改落实。二是由于责任对象明确,在任期间的被审计领导干部会更重视审计意见和建议,为避免问题遗留会影响到领导干部的离任升迁,在任领导干部会积极主动的对审计发现问题进行整改落实,保证了审计整改落实的时效性。

(四)先审后离,有助于提高审计警示力

任中审计“先审后离”,使审计结果真正成为干部考核、任免、奖惩等的参考依据,一是能提高审计权威,改变离任审计监督“滞后”的特性,更能引起被审计单位和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和严肃对待,认真积极配合审计工作,有助于审计机关顺利开展审计工作;二是能提高审计警示力,对其他审计监督对象起到警示和教育作用,达到“审计一个,教育一片”的效果,有效发挥审计监督功能。

(五)变被动为主动,有助于审计机关把握重点

一是以任中审计为主使审计机关由被动转为主动,更有利于审计机关统筹审计力量,科学安排全年审计项目工作计划。二是以任中审计为主有利于审计机关科学分析领导干部任职情况,把握审计重点,有侧重点、有选择性的确定审计对象。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任中审计具有离任审计无可比拟的优势,能消除离任审计事后监督带来的诸多弊端,是未来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审计机关应转变观念意识,加快推进经济责任审计以离任审计为主向以任中审计为主、离任审计为辅的转变,以规范化的理念从制度上、机制上、管理上推动任中审计发展,从而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的纵深发展,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提供干部考核、任免和奖惩的重要依据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安平,翁燕珍.开展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探讨,交通财会,2014.08,P36.

[2]郭晓曼.加强届中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内部审计,2011.03,P38.

[3]邓安香.浅谈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现代商业,2013.26,P248.

上一篇:“江河流域”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现状与建议下一篇:小暑养生节气祝福语「给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