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政策解读

2024-04-13

深化改革政策解读(通用9篇)

篇1:深化改革政策解读

敬爱的党支部: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促进有能力在城镇合法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

在当前阶段,城市不可能为所有进城务工经商农民提供既体面安居,又有高收入的稳定就业机会,国家也不可能为进城失败农民提供在城市安居所需的高额保障。在现阶段,农民进城就业和安居并非易事。

农民市民化是一个缓慢过程,也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有耐心,更要有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可以为进城农民提供更多高收入的稳定就业机会。

大量农民进城,靠过时的城市和农村户籍来管理人口显然已不合时宜。同时,过去城市户籍中附带福利基本上已被剥离,户籍更多只是具有管理意义。相反,农村户籍中还有承包地、宅基地和住房三项重要福利。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就是既要保障农民现有的三项福利,又要为他们在城市获得与市民同等权利。

当前城市人口社保、低保与农村社保、低保金额上有一定差异,这有合理性,因为城市人口没有承包地、宅基地和住房这三项福利。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08.12

篇2:深化改革政策解读

本文来源:重庆市发展改革委信息公开

按:近期,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意见》(渝府发〔2014〕24号)。为方便广大公众了解掌握政策内容,理解、配合、支持政策执行,经市政府网站约稿,市发展改革委对相关政策作出如下解读:

一、改革背景

2004年投资体制改革10年来,我市对政府投资项目实行审批管理,对企业投资实行核准或备案管理的投资体制总体是有效的。近年来,我市稳步推进投资体制相关改革,投资体制逐步完善,但现行投资管理也存在一些体制机制上的问题: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不明显,企业的主体地位不充分,企业自主决策受到较多干预,政府对企业投资的审批核准事项仍然过多,内外资投资管理不统一,政府部门监管环节多、效率低、收费乱,监管不到位,缺乏问效追责机制等等。目前,我市企业投资约占全社会投资的九成,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有必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上解决这些问题,“向改革要红利”,激发市场活力,确保投资和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市委《2014年重庆市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任务》把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作为其中一项重要任务,要求制定全市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规范政府投资管理,进一步减少由政府核准的企业投资事项。

市政府研究制定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意见》(渝府发〔2014〕24号,以下简称《意见》),并配套制定了《重庆市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目录》(2014年版,以下简称《核准目录》)和《重庆市产业投资禁投清单》(2014年版,以下简称《禁投清单》),在多次调研和征求区县政

府、市级有关部门意见建议基础上,经过市政府常务会和市委常委会审议,于5月26日正式印发实施。该文件将成为指导我市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各项相关投资制度的“总纲”和“路线图”。

二、“1+2”文件框架体系

《意见》文本采取条目式,八个方面,共30条,明确了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对投资主体和资金来源实行分类管理,进一步简化程序、改进服务、加强监管,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全文贯穿“四项原则”,即坚持把握市场这根主线,坚持强化企业这一主体,坚持抓住简政放权这个关键,坚持创新服务与监管。

《核准目录》(2014年版)严格按照国家目录明确的核准事项和核准权限要求拟定。共分为十三条,第一至第十一条所列项目,适用于内外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管理;第十二、十三条所列项目,分别只适用于外商投资和境外投资项目核准管理。企业投资建设本目录外的项目,均实行备案管理。

《禁投清单》(2014年版)分为两类。一类是禁止类,包括禁止新建和需要淘汰的项目;另一类是限制类,结合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和行业限制,对属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目录中限制类项目进行分类管理。

三、重庆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亮点”

一是顶层设计系统推进。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明确目标和任务,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市在全国率先采取“1+X”方式整体推进投资体制改革,期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1”即纲领性文件——《意见》,发挥指导改革方向、明确制度框架、安排工作任务的作用;“X”即若干具体投资管理领域的配套条例、办法或意见,包括修订实行政府核准制的企业投资核准目录、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外商投资和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制定政府投资条例、产业投资禁投清单、补助企业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城市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等。根据配套文件的成熟度和对投资工作的影响度,本次将《意见》和《核准目录》、《禁投清单》按“1+2”形式颁布,其余配套文件将逐步推出。

二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充分体现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意见》提出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企业投资的审批核准事项,凡是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均按“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原则办理;政府通过制定《核准目录》和《禁投清单》,明确市场行为的边界,体现“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市场原则。《意见》提出要引入市场化机制创新投融资管理,包括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设立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和产业引导基金,推进城市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政府类投资要从竞争性领域逐步退出,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等领域,其中凡是市场机制能够发挥作用的,要充分利用公私合营、政府采购服务等方式吸引社会民间资本投资建设与经营管理;市场机制暂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政府投资后仍然要推进市场化改革,在条件具备后由民间资本受托管理或实行政府购买服务。《意见》提出政府管理各类投资活动也应向市场机制要动力,包括开放竞争性比选中介服务市场,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投资后评价、投资控制等,都体现了市场机制的作用。

三是大力创新管理方式。通过制定并实施清单式管理,将以前端审批为主的管理转变为事中事后监督为主的管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动力。《意见》提出包括产业禁投清单、投资核准目录、政府权力清单、企业失信清单的“四个清单”管理方式。产业禁投清单,告知企业禁止投资的行业及区域,把是否投资、选啥行业和在哪投资的决策权、选择权交还给企业自主决定,2014版的《禁投清单》既包括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目录中的淘汰类和限制类项目,也包括结合重庆产业特点提出的控制产能过剩、严格环境准入等方面要求的部分项目,同时结合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按照“行业限制+区域限制”的方式对属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目录中限制类项目进行分类管理。投资核准目录,告知企业具体投资管理方式,2014版的《核准目录》取消19项核准事项,全部

改为备案,仅保留48项核准事项,只占国民经济419个中类行业的11%,让企业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核准目录》之外的企业投资项目均实行备案管理,由企业自主决策,取消前置要件条件;《核准目录》内的项目,政府只审查产业政策、节能环保、公共安全等外部条件,产品技术、经济效益、投资规模,均由企业自主决策。政府权力清单,将有关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程序和收费标准逐项细化,以清单方式事前公布,符合条件即予许可,体现对政府管理“法无授权不可为”的要求。企业失信清单,建立投资活动参与主体“失信黑名单”制度,树立政府投资平衡控债理念,强化审计、后评价及第三方监管,完善责任追究制度,体现了监管方式由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的转变。同时,对外商投资在符合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基础上,与内资企业同样对待,均适用上述“四个清单”管理。

四是简政放权提高效率。抓住简政放权关键,即充分体现减少管理与下放权限的要求。《意见》提出减少审批环节,整合审批流程,对招拍挂取得用地的不再审批规划选址意见书、不再进行用地预审;对一个部门实施的多个审批事项进行简化合并,需审批或核准的项目决策环节由投资主管部门牵头会审,初步设计环节和建设环节由建设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牵头会审,项目建成投用或投入生产前环节由质量监督或市场准入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牵头会审。《意见》对向区县放权作了明确规定,实行备案管理的行业,几乎全部按属地原则下放至区县;下放核准、备案权限的同时,项目核准所需前置要件的管理权限和项目监管责任同步下放。《意见》提出政府类投资项目审批权按事权原则下放,让区县政府有更大能力统筹区域发展;区县政府审批的项目在申请市级及以上财政性资金补助时,市级只审批资金申请报告或建设规划;不使用市级资金的区县项目,一律由区县政府负责审批。通过下放权限,让区县政府真正统揽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发展能力。

四、下阶段工作安排

为确保我市投资体制改革达到预期效果,我市还将制定进一步细化改革措施的工作任务责任分工,市级各牵头单位将尽快制定实施细则并组织实施;对已出台的改革举措,将进一步抓好落实。各区县(自治县)也将结合自身实际,尽快研究制定具体的贯彻落实措施。

五、相关问题咨询途径

篇3:深化改革政策解读

一是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的财政支持。特别是在水源保护和生态恢复方面, 多方面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扩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资源枯竭城市范围, 在此基础上, 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山西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资源枯竭城市的转移支付力度。

二是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山西省社会事业发展的财政支持。特别是在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等民生方面, 逐步加大对山西专项转移支付力度。

三是积极争取与资源型经济转型相关的财税优惠政策在山西省先行先试。特别是在节能减排综合示范、重点河流湖泊环境治理等方面, 争取中央财政在山西省开展试点。

四是积极建立“部省合作机制”。重点围绕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需中央财政支持的重大改革事项, 做好与国家财政部的沟通衔接工作, 积极构建国家财政部和山西省之间的部省合作机制。

二、开展综改试验区税收政策试点, 建立促进综改试验区发展的税收政策支持体系。

一是积极推进资源税改革。加快推进煤炭等资源税改革, 将煤炭资源税由从量定额计征改为从价定率计征, 实行预算单列, 专项用于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资源型城市转型、接替产业发展等。

二是争取环境保护税开征试点。理顺环境保护税费关系, 配合国家有关部门研究分类开征环境保护税方案, 力争国家在山西先行试点开征环境保护税。

篇4:刺激政策后还需深化改革

国经济长期较快增长,靠的还是改革。

在全球经济遇到这种百年一遇的危机下,刺激政策是各国政府必不可少都要使用的手段,以降低经济的风险。

但是刺激政策出台之后,如何保持经济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平稳发展?从发展中国家来看,尤其是从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经济体制来看,可能最终还需要深化改革。

现在许多发达国家的经济指标都出现见底回升的迹象,我国的情况也是如此。2009年三、四月份和一、二月份相比,我国的宏观经济明显出现一些复苏的迹象,尽管四月与三月有些指标还是出现一些波动,但现在无论是工业增加指标,还是发电、消费、PMI、投资等指标,都出现一些转好的迹象。

现在的关键就是向前看。转好的迹象是不是只在二、三季度,还会不会扭头往回走?我认为这个可能性比较小,短期来看,我国宏观经济在强大的政策刺激之下,可能增速还会进一步加快。

比如,现在我们看到了固定资产投资在30%左右,那么固定资产投资的一个领先指标就是新开工项目,而它现在增长速度是90%,这意味着未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现在的30%还要快。

又如,在政策的推动下,汽车销售最近这几个月非常红火,增速明显加快。更重要的还是房地产业,销售速度明显加快,有的地区甚至出现了明显的房价从底部上升的现象。

因此,我们判断今年经济增长速度可能是7.6%到8%,其中主要是政府主导的投资增速在大幅上升,而私人投资增速依然是大幅下滑。

但政府刺激是不可能长期下去的,刺激完了之后,还应该做什么?经济增长将来到底应当依靠什么样的动力来推动?

未来跟过去10年相比,我国将会处在一个低增长、高通胀的环境中,中国经济要长期较快增长,靠的还是改革。以下3方面的改革很关键,也很必要。

首先,是税收改革。现在的关健是要还富于民,要减税,尤其是减少那些抑制消费的税。45%的个人所得税与政府能提供的社会福利不相称。这些税收如果能降下来,会刺激消费,不仅是短期刺激消费,而且长期可以鼓励消费,从而解决中国消费增速相对投资增速过慢的问题。但这个做法最终可能会使财政赤字加大,怎么办?

发债!这种债是为了减税,为了提高公共教育、医疗支出。这些政策都是鼓励消费,有利于经济转型,所以,可以叫经济转型债。这个债券用来融资,短期保增长,长期调结构。

其次,是土地改革。应该实行土地改革,而且越快越好。2015年之后,中国整体人口结构将出现拐点,老龄化开始,到那时候,再想农村有那么多青年人进城已不可能,只剩下老人了。

再次,是服务领域改革。中国还需要进一步打破垄断,降低私人资金进入某些服务领域的限制和门槛。比如,医疗教育、文化领域,完全可以让更多的私人资金介入。

篇5:最新深化增值税改革政策

纳税人在税率调整前已按照原税率开具发票的业务,如果发生销售折让、中止或者退回的,按照原税率开具红字发票;如果因为开票有误需要重新开具发票的,先按照原税率开具红字发票,然后再重新开具正确的蓝字发票。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深化增值税改革政策,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按照深化增值税改革后续工作安排,国家税务总局会同财政部联合下发《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增值税税率的通知》(财税〔2018〕32号)、《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统一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通知》(财税〔2018〕33号)、《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2018年退还部分行业增值税留抵税额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8〕70号),现将相关政策进行解读。

增值税税率调增

自2018年5月1日起,纳税人发生增值税应税销售行为或者进口货物,原适用17%和11%税率的,税率分别调整为16%、10%;纳税人购进农产品,原适用11%扣除率的,扣除率调整为10%;纳税人购进用于生产销售或委托加工16%税率货物的农产品,按照12%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原适用17%税率且出口退税率为17%的出口货物,出口退税率调整至16%;原适用11%税率且出口退税率为11%的出口货物、跨境应税行为,出口退税率调整至10%。

在如何确定适用老税率还是新税率上,以“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衡量标准。凡是纳税义务发生在5月1日之前的,适用原来17%、11%的税率开票、纳税;相反,凡是纳税义务发生在5月1日以后的,则适用调整后16%、10%的新税率开票、纳税。

5月1日以后,纳税人在税率调整前已按照原税率开具发票的业务,如果发生销售折让、中止或者退回的,按照原税率开具红字发票;如果因为开票有误需要重新开具发票的,先按照原税率开具红字发票,然后再重新开具正确的蓝字发票。纳税人在税率调整前没有开具发票的业务,如果需要补开发票,也应当按照原税率补开。

统一小规模纳税人标准

一般纳税人转登记为小规模纳税人,应同时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一是2018年5月1日前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三条和《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八条的有关规定,已登记的一般纳税人,即原来按照工业50万元、商业80万元标准登记的一般纳税人。二是转登记日前连续12个月(按月申报纳税人)或连续4个季度(按季申报纳税人)累计应税销售额未超过500万元。如果纳税人在转登记日前的经营期尚不满12个月或4个季度,则按照月(季度)平均销售额估算12个月或4个季度的累计销售额。

退还部分行业增值税留抵税额

退还期末留抵税额的行业企业范围,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和研发等现代服务业,包括专用设备制造业、研究和试验发展等18个大类行业。纳税人所属行业根据税务登记的国民经济行业确定,并优先选择以下范围内的纳税人:一是《中国制造2025》明确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机械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10个重点领域。二是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时包括取得电力业务许可证(输电类、供电类)的全部电网企业。退还期末留抵税额纳税人的纳税信用等级为A级或B级。

数学质量检测试题命题说明

一、命题指导思想:

依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及《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本学期所学教材所涉猎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切入点,贯彻“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的教育思想,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命题出发点: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不同层面学生的认知需求,以激励、呵护二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

三、命题原则:

篇6:深化改革政策解读

日期:2014-01-20 08:56 作者:新华社特约评论员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月19日电 新年伊始,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全国,再次吹响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集结号,打响了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令枪。新一轮农村改革,针对的病根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瞄准的目标是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把握的要义是城乡统筹联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篇7:深化改革政策解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为了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日前出版发行,对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进行了全面阐释。书中,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党委副书记肖亚庆撰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详细阐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意义、新时期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任务等问题。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肖亚庆

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这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有企业改革作出的重大部署,为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刻认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意义

国有企业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要求,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指引下,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1+N”文件顶层设计构建完成,“十项改革试点”深入推进,重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发生了重大变革,与市场经济的融合更加紧密,规模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主导作用有效发挥。截至2016年底,全国国有企业(不含金融、文化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54.9万亿元,比2012年底增长了73.1%,进入《财富》世界500强的国有企业达到82家。但国有企业仍然存在改革推进不平衡、体制机制不健全、布局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气力把国企改革发展推向前进,形成更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经营机制。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任务。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要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国有企业地位重要、作用关键、不可替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切实履行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发挥出了应有的重要作用。国有企业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高速铁路、商用飞机、特高压输变电、移动通信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志性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承担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工程和许多国防科技工业重大项目,彰显了国之重器的实力与担当。在新的历史时期,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必须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频共振,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向推进,这是国有企业必须肩负起的光荣使命和历史责任。

(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发展速度、结构、动力呈现出新的特点。国有企业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代表,行业产业的影响力强,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着重要带动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突出主业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深入开展瘦身健体、提质增效,大力推动国有企业重组整合,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有力促进了国有经济的转型升级,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经济、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战略性重组,实现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有效发挥主导作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牢牢把握国有企业改革的正确方向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对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部署,关键的是要进一步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改革正确方向。

(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积极促进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坚持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促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

(三)坚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标准。始终把握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的要求,围绕增强活力、提高效率,着力破除束缚国有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发挥国有企业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四)坚持增强活力与强化监管相结合。增强活力是搞好国有企业的本质要求,强化监管是搞好国有企业的重要保障,必须处理好两者关系,切实做到有机统一。加快建立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依法落实企业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监管制度,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五)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须一以贯之。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企业党委(党组)要发挥领导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建设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支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企业领导人员队伍。

扎实做好新时期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任务 党的十九大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明确任务和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钉钉子精神扎扎实实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一)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各类国有资产监督法律法规体系,实现国有资产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以管资本为主深化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准确把握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定位,科学界定国有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边界,建立监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创新监管方式和手段,改变行政化监管方式,改进考核体系和办法,落实保值增值责任,提高监管的及时性、针对性、有效性。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综合性改革,探索有效的运营模式,发挥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平台作用。

(二)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围绕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国有经济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基础设施集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有效发挥国有经济整体功能作用。推动国有资本形态转换和结构调整,支持创新发展前瞻性战略产业,加快处置低效无效资产,淘汰落后产能,剥离办社会职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推动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聚焦发展实体经济突出主业、做强主业,加快推进横向联合、纵向整合和专业化重组,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国际竞争力、抗风险能力。

(三)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推进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商业类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有效探索重点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引导子公司层面改革的同时探索在集团公司层面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大力推动国有企业改制上市,根据不同企业功能定位,逐步调整国有股权比例。在取得经验基础上稳妥有序开展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建立激励约束长效机制。鼓励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非国有资本投资主体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鼓励国有资本以多种方式入股非国有企业,建立健全混合所有制企业治理机制。

(四)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在全面完成公司制改革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革,引入各类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探索建立优先股和国家特殊管理股制度。全面推进规范董事会建设,切实落实董事会职权,改革外部董事管理制度,严格董事选聘和履职管理,使董事会真正成为企业的决策主体。持续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推进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探索企业领导人员差异化薪酬分配办法,建立健全与劳动力市场基本适应、与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挂钩的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推动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

(五)加强监管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流失为目标,加快形成全面覆盖、分工明确、协同配合、制约有力的国有资产监督体系。增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整体性有效性,强化流程管控刚性约束,确保内部监督及时有效。强化出资人监督,加快国有企业行为规范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加强对企业关键业务、改革重点领域、国有资本运营重要环节的监督。加强和改进外派监事会监督。建立健全国有企业重大决策失误和失职、渎职责任追究倒查机制,加大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力度。加强审计监督、纪检监督、巡查监督,建立有效的外部监督协同联动和监督会商机制,形成监督合力。实施信息公开加强社会监督,建设阳光国企。

篇8:深化改革政策解读

原《企业财务通则》 (以下简称原《通则》) 是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由财政部颁布, 在1993年7月1日实施的。原《通则》的实施对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 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核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执行了十多年的原《通则》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早在2002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十六大”时, 财政部就提出了重新修订《通则》的计划, 并开始酝酿。2003年5月, 初稿始出, 2005年形成定稿。新《通则》之所以推迟一年才施行, 主要为了使改革的企业财务制度更加完善。在这期间, 财政部经过反复论证, 缩小了新《通则》的适用范围。

财政部副部长朱志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20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通则》, 是我国建立新型企业财务制度体系的重要基础, 对企业加强财务管理, 依法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根据财政部的要求, 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集团公司应当认真组织实施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 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集团的具体情况开展业务培训, 做好企业财务制度改革的政策宣传工作, 按照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 (财政部令第41号) 的规定调整、修订和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确保企业新旧财务制度实现顺利转换。

1 修订原《企业财务通则》的背景

目前, 我国许多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 一些大型企业也存在内部财务管理薄弱的问题, 导致财务舞弊和经营风险时有发生。另一方面,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 难以完全通过银行、证券交易所等机构对企业筹资、资本运作等重要财务管理事项予以有效监督, 而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也需要在一定的法律规范下适当转化为企业财务制度, 以合理界定政府管理与企业自主管理的界限和责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执行了十多年的原《通则》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此次修订, 一是适应全面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贯彻落实公司法的需要。现代企业法律制度不仅包括现代企业组织制度, 还包括现代企业财务制度、现代企业会计制度等。公司法要求公司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建立本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 随着会计准则等的出台, 会计制度已逐步地完善。对原《通则》同步修订、施行, 有利于全面推进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财务制度建设。二是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 政府不宜过多地采取直接方式管理国有企业的内部事务, 而应当通过法律规范对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涉及的财务行为提供指导。三是适应促进企业科学管理和决策的需要。修订原《通则》, 有利于促进企业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科学管理和决策,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适应保护和平衡企业各方利益的需要。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确认了股东财产和公司财产的分离。投资者依法行使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 公司法人可依法对公司拥有的财产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现行制度对投资者和经营者的财务职责缺乏清晰的界定、规范。五是适应实现企业财务制度创新的需要。现行制度把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确定为对会计要素等进行计量、核算和纳税扣除职能等方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国家税收制度逐步健全, 财务制度的纳税扣除职能被取代;随着会计制度的健全和会计职能逐步回归, 财务制度中关于企业交易、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的内容也已被取代。但是, 企业财务管理对所涉及的财务预测和决策, 财务分析、财务风险控制、财务监督和财务信息的科学化管理, 具有日渐强烈的要求。修订原《通则》, 有利于实现企业财务制度上的创新。

2 新《通则》的主要改革措施

2.1 改变了财政对企业财务的管理方式

财政管理企业财务的主要工作内容体现为:制定财务规章制度和财政财务政策、建立健全支持企业发展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 检查企业会计报表质量, 实施财务评价, 监测财务运行状况;主要管理方法是:指导、管理、监督、服务。新《通则》规范了政府在企业财务活动中的作用, 解决过去代替企业制订“大而统”的财务制度、过多直接管理企业财务事项的“越位”以及在新形势下对企业财务制度指导和服务的“缺位”问题。

2.2 明确了政府投资等财政性资金的财务处理政策

按照国际会计准则, 政府补助作为企业利润核算。但是, 在我国现阶段, 国家财政支持企业的资金大量存在, 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及国家经济管理职能所决定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也作了一些除外安排。如果完全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处理, 会造成以财政拨款给股东分红的结果, 有违财政扶持企业发展的目的。因此, 修订的《通则》根据现阶段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 对财政资金的财务处理做了特殊规定。

2.3 改革了企业职工福利费的财务制度

将原从职工福利费列支的职工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项目统一改为按照规定比例直接从成本中列支, 不再按照基本医疗与补充医疗、基本养老与补充养老、试点地区与非试点地区实行不同的财务政策, 相应取消按工资总额14%提取职工福利费的做法。

2.4 规范了职工激励制度

企业对职工激励, 包括即期的奖励和远期的股权激励两大类型。即期奖励, 本质上属于工资范畴, 新《通则》规定通过调整内部分配制度来解决, 或者作为销售提成而列入管理费用。远期股权激励, 本质上是企业现有投资者将既得权益让出一部分给职工, 因此, 在通过回购股份实施激励的情况下, 应当与《公司法》的规定相一致, 以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解决。

2.5 强化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企业经营失败, 不仅投资者、债权人受到损失, 还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 并可能转化为财政风险。为此, 新《通则》规定了企业应当建立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和财务预警机制。在涉及有关资金管理、资产营运、利润分配的条款中, 也体现了控制财务风险的要求。

3 新《通则》其他特点

3.1 突出了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重点

企业集团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组织形式, 是指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的母子公司为主体, 以集团章程成为共同行为规范的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企业或机构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法人联合体。新《通则》要求其符合一般企业财务要求外, 还对其特殊情况作出具体规范, 表现在: (1) 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有效的内部财务管理级次。企业集团公司自行决定集团内部财务管理体制。 (2) 企业集团可以实行内部资金集中统一管理, 但应当符合国家有关金融管理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 并不得损害成员企业的利益。 (3) 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企业集团, 可以集中使用研发费用, 用于企业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

3.2 规范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新《通则》规定, 企业依法实施安全生产、清洁生产、污染治理、地质灾害防治、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等所需经费, 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列入相关资产成本或者当期费用。

3.3 体现了产权明晰的要求

新《通则》规定, 一是投资者、经营者及其他职工履行本企业职务或者以企业名义开展业务所得的收入, 包括销售收入以及对方给予的销售折扣、折让、佣金、回扣、手续费、劳务费、提成、返利、进场费、业务奖励等收入, 全部属于企业。二是企业以前年度未分配的利润, 并入本年度利润, 在充分考虑现金流量状况后, 向投资者分配。属于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机构出资的企业, 应当将应付国有利润上缴财政。

4 实施新企业财务通则应注意的问题

众所周知,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新《企业财务通则》 (即“新两则”) 于2007年1月1日开始施行, 两则既为两种平行的制度, 又互为补充, 相辅相成。在制度体系上, 会计准则有发展空间, 不断进行改革, 企业对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已轻车熟路。那么企业是否已经做了迎接新《通则》的准备?企业在执行新《通则》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4.1 做好企业内部新旧财务制度的平稳过渡

新旧财务制度体系截然不同, 新《通则》实施后, 由于配套办法需要逐步出台, 除了原《通则》以外, 原有的行业企业财务制度以及其他财务规定暂时还不能完全被替代, 但凡是与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不一致的, 企业应当以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为准;凡是原有制度和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都没有规定的, 企业应当随时向财政部门反映。

4.2 注意落实投资者、经营者不同的财务管理权限与责任

新《通则》对于企业重大财务事项, 明确应当由投资者审议决定, 或者按照企业内部授权审批制度执行, 并规定了相关的法律责任。企业首先应当对照检查各项内部财务管理办法, 该修订的修订, 该补充的补充, 该制定的制定, 然后在实际中严格执行, 加强内部财务监督。当然, 投资者履行财务管理职责与权限时, 应当按照规定通过企业股东会、董事会或者类似权力机构进行, 而不是游离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之外。

4.3 改革职工福利费的管理制度

新《通则》实施后, 企业不再按照工资总额14%计提职工福利费, 2007年已经计提的职工福利费应当予以冲回。截至2006年12月31日, 应付福利费账面余额 (不含外商投资企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职工福利及奖励基金余额) 区别以下情况处理, 上市公司另有规定的, 从其规定。

4.4 贯彻企业集团发展方针, 由集团公司组织实施新通则

对企业集团内部, 需要避免众多成员企业各自为政, 以便调整企业集团内部财务体制, 统一企业集团的财务政策, 实施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 增强企业集团的竞争力;对集团外部, 需要统一归口主管财政机关的管理, 加强与有关部门、机构的沟通、协调, 争取有利的理财环境。

4.5 强化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企业经营失败, 不仅投资者、债权人受到损失, 还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映, 并有可能转化为宏观风险, 如财政风险。因此, 企业应根据新《通则》要求, 建立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和财务预警机制, 以防范、控制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的程度及范围。

4.6 注意处理好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关系

企业会计制度 (广义) 是对资产、负债、权益、收入、成本、利润等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为有关方面提供决策依据, 会计核算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基础, 重在对财务行为的过程核算和结果反映。企业财务管理围绕企业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信息管理、财务监督等财务要素, 为企业提供财务行为规范。企业财务管理需要利用会计信息, 重在对财务行为的前期决策和过程约束, 对企业经营风险进行控制, 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进行评价。因此, 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可以互为补充, 相互协调。

4.7 注意处理好与国家税收制度的关系

税收管理是对企业财务成果的法定分配, 企业规范的财务管理, 可以为税收征管奠定良好的基础。企业财务管理是对财务行为前期的决策和过程的规范, 需要遵循依法纳税的原则。企业纳税属于财务行为, 但不是财务行为的全部内容。因此, 企业财务制度与国家税收制度是两种并行的制度体系。相辅相成。

4.8 注意配套制度的贯彻与实施

为了进一步贯彻新《通则》, 财政部将制订以下相应的配套制度, 一是指导企业财务管理的意见, 包括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指导意见、企业财务预警指导意见等;二是企业具体财务行为规范, 包括企业计提损失准备的资产监管办法、企业财务信息披露规则等;三是财政监管规定, 包括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估办法、有关财政资金监管办法等。这些配套制度是对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相关规定的具体化, 将进一步促进企业财务制度建设。

篇9:深化改革政策解读

关键词:种业;政策解读;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S3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7-0078-03

良种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和集中体现,种业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关键。当前,面对农业生产成本上涨和比较效益下降、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经营规模扩大、资源环境约束和农产品安全压力增大、农业产业化和消费需求多元化的新趋势、新常态,亟需适应农业生产方式转变,调整农业结构。单产提高依靠良种,结构调整依靠良种,品质改善依靠良种,农业机械化和专业化也依靠良种。2015年,辽宁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辽政办发[2015]58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建设辽宁现代种业强省的战略目标,为今后一个时期种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指导。

1 《实施意见》出台的背景

农为国本,种铸基石。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族种业发展,2006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国务院多次下发指导意见,构建和完善现代种业政策体系。辽宁省委、省政府一直大力支持农作物种业,2010年将生物育种产业作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给予扶持。2011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构建辽宁现代种业体系的发展方向。2015年,又出台《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辽宁现代种业强省的战略目标。

2 全面实施种业强省战略的重要意义

在国家和省搭建的法律政策体系框架下,历经多年改革与发展,辽宁种业逐步完成由新型种业体系向现代种业体系过渡。到2014年,辽宁杂交粳稻和超级常规稻育种研究处世界领先水平,玉米省内自育品种市场占有率达80%左右,蔬菜作物育种水平也在全国排名中上游;南繁科研基地面积235.7 hm2(3 536亩),居全国第5位;南繁科研育种组合178 150个,居全国第4位;常规水稻种子市场价值2.13亿元,居全国第5位;玉米种子市场价值17.87亿元,居全国第6位;种子企业总数297个,居全国第5位,种子企业总资产63.06亿元,居全国第13位,具备从种业大省向种业强省、从传统种业向现代种业跨越的条件。但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比,影响和制约全省种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解决,现代种业的优势和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具体表现在:物质条件特别是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种子工程项目不多;科学技术特别是种质创新、分子育种、高效繁育、加工流通、电子商务等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管理体系特别是执行机构、保障机制、监管方式、服务效率还不能完全满足种业发展需要;经营方式特别是迎合规模种植、统一采购、配套服务、机种机收趋势的准备尚不充分;产业体系特别是产学研联合攻关、育产销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联盟、行业领军企业和专业服务企业仍不大不强、不专不精,打造辽宁种业升级版依然任重而道远。因此,要坚持以农民为中心、以品种为主线、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支撑、以法治为保障,全力推动辽宁种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培育和推广高产、稳产、附加值高的新品种,提高土地产出率;加快培育和推广适宜机械作业、轻简栽培的新品种,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培育和推广肥水高效利用、抗病抗虫抗逆的新品种,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加快培育推广专用、特用、名优奇的新品种,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充分发挥种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先导作用,为农业供给改革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3 《实施意见》形成过程中的基本原则

在起草、修改过程中,《实施意见》坚持和把握了以下原则:一是坚定把辽宁建设成为种业大省、强省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坚持走市场化发展道路,发挥市场在种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资源、人才和资本向企业有序流动。三是坚持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扶持种子企业成为市场竞争主体、技术创新主体、成果转化主体和服务农民主体。四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自主创新,支持基础性、前沿性和公益性育种研究,把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作为种业发展的基本动力。五是坚持监管和服务并重,重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严厉打击种子假冒侵权,加强跟踪监管和信息公开。

4 《实施意见》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

4.1 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

种业体制改革包括种子科研体制改革和种子管理体制改革,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需要同步改革、整体推进。为此,《实施意见》增加了“深化种业体制改革”章节,提出2015年底前要实现公益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其所办的种子企业脱钩,并对脱钩后的资产移交、机构改制、人员待遇等事项进行了规定;提出要进一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辽宁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有关规定,依法稳定种子管理体系,重点强化基层种子管理队伍建设,切实保障种子管理职责、经费、人员、装备落实到位。

4.2 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实施意见》提出在辽宁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股权(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框架下设立辽宁现代种业投資基金,充分发挥基金的杠杆作用、乘数效应,吸引带动更多社会、金融资本投入种业,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进行市场化运作,实现基金保值增值、企业发展壮大、行业转型升级的多赢局面。与此同时,在改革完善品种审定制度、探索建立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绿色通道、简化种子企业品种试验程序等方面迈开实质性步伐。

4.3 关于完善种业科研成果转化和人才评价制度

《实施意见》明确种业科研单位、团队、个人权益分配比例的大致范围,提出探索建立与省级品种审定(备案)制度相配套的种业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和托管中心,允许财政资金支持为主形成的、属于职务育种范畴的种业科研成果,确权后与企业、个人种业科研成果一起作为“商品”,在公共“市场”上公开交易。

nlc202309091023

4.4 关于推动种业人才向企业流动

《实施意见》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事业单位种业骨干科技人员采取兼职、挂职、参与项目合作等方式,到符合条件的种子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服务期间,与所在单位其他在岗人员同等享受职称评聘、岗位等级晋升和社会保险等权利,按规定参与科研成果权益分配、在所服务的种子企业领取报酬,并鼓励育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打通种业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的“高速公路”,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

4.5 关于加强优质高效新品种联合攻关

《实施意见》明确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种子企业的科研分工,推动形成国家主导基础性、探索性、前瞻性公益性研究,企业主导商业性育种研究的格局,鼓励种子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构建技术研发平台或产学研结合的种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集中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多出新品种、多出好品种、多出大品种。

4.6 关于提高基础性公益性服务能力

《实施意见》从源头的种质资源普查、保护、利用、共享,到准入前的新品种(系)试验、筛选、鉴定、评价,再到准入后的优良新品种引进、展示、示范、推广,同时兼顾常规作物的品种提纯、复壮,提出一整套针对性强、覆盖面全、适度超前的保障措施,有利于发挥政府在公益、基础、战略领域的主导作用。

4.7 关于加快种子生产基地建设

《实施意见》抓住育种、繁制种产业链两端,盯住省内、省外地域两极,提出重點加强种子生产、南繁基地建设。划地为营,将经认定的繁制种基地纳入永久基本农田进行保护;打包扶持,统筹涉农资金改善生产基地基础设施;以少带多,将政策性保险和补贴作为“支种”新利器;乘势而为,允许根据规模化种子生产需要合理确定并使用配套设施用地。突出南繁作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新品种选育的“加速器”、保障农业生产用种的“调节库”、种子质量天然的“鉴定室”的不可替代作用,顶层设计,源头发力,建立省、市联合支持南繁的工作机制,保障南繁管理、协调和服务等工作有力开展,推动建设相对集中、长期稳定、设施先进的南繁基地。

4.8 关于加强种子市场监管

《实施意见》提出要全面提升种业法制化、信息化水平,由微观直接管理向宏观管理、调控转变,由管理为主向管理、服务并重转变,由重事前审批向重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加强省市县纵向联动、相关部门横向联合、行业信息立体联通,共同打造种业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延秋.对当前种业改革发展几个问题的认识[J].中国种业,2014(10):1-3.

[2] 夏青.种企强则种业强[J].农经,2014(1):24-26.

[3] 颜越.深化种业体制改革 提高创新能力[J].农业知识:瓜果菜,2014(4):30-31.

上一篇: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下一篇:圆明园毁灭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