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方案

2022-07-12

方案具有明确的格式和内容规范,要求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避免抽象和假大空的内容,那么具体如何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面深化改革方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全面深化改革方案

全面深化改革安全环保专项实施方案

1.专项改革实施方案概述

1.1现状分析

公司以推进安全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和现场管理为重点,全面推进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安全文化和安全生产信息化档案建设,安全生产总体平稳,但由于近年来公司经营困难,安全投入严重不足,导致环保压力日渐增大,安全行势不容乐观。

存在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安全生产基础薄弱,设备设施老化严重,公司安全投入不足,安全生产欠账严重。

2、安全生产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安全生产技术基础薄弱,部分危险工艺未按《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目录的通知》要求加装自动控制系统。

3、公司危险废物储存处置不规范,不符合国家相关要求。

4、动力厂锅炉脱硫装置,因运行成本原因未长期运行,锅炉烟气中二氧化硫严重超标,对周边农作物造成较大损害,村民意见很大。

5、动力厂锅炉房布袋除尘系统大部分设为露天布置。由于日晒雨淋,装置老化严重,四台布袋除尘系统先后停止运行。现场环境很差。

6、废水不能达标排放,加之省、市、区环保部门加大了执法监察力度,部分生产线面临停产。

1.2经验

(注:此段结合前段分析,总结形成条纲式、需要继续完善和优化的经验)

1、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逐步加大安全投入,强化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力度,提升监管质量,提高安全生产基础管理水平。

2、对公司涉及硝化、磺化等危险工艺装置实施自动化改造,实现PLC可编程逻辑控制系统、DCS集散型自动化控制和紧急停车自动控制系统,以满足国家规范要求,切实提高公司本质安全。

3、规范储存和处置公司危险废物,符合国家规范要求。

4、通过技术改造,降低动力厂锅炉脱硫设施运行成本,实现二氧化硫达标排放。

5、更新动力厂布袋除尘器,收集制煤和输煤过程产生的大量粉尘,减少生产现场粉尘对环境污染,改善员工操作环境。

6、通过不断优化工艺,逐步实现公司废水达标排放。

1.3问题及表现形式

(注:此段结合前段分析,总结形成条纲式、等待解决和改善的问题,并以实际案例表现形式举例说明)

1、废酸处理厂、二甲酚厂、间氨基酚厂等生产线设备设施老化严重,带病运行,故障频发。

2、二甲酚厂、间氨基酚厂面临生产许可证换证,其中二甲酚磺

化工序、间氨基酚磺化工序和硝化工序自动化程度均达到换证要求,面临被取缔危险。

3、废酸处理厂处理硝基苯生产线废酸清淘出废药直接堆放在生产现场,紧临雨水沟;DNT厂DNT废药贮存场所无防雨设施;TDA厂间苯二胺产生的危险废物焦油按环评要求要经焚烧炉焚烧处理,但该厂实际却是外售处置;废水处理厂生化废水产生的污泥按环评要求送到公司锅炉房混入煤中焚烧处理,目前实际却是直接倾倒在工业垃圾场;间氨基酚生产线产生多种危险废物均外送或外售,采取不规范的处置方法。因此公司危险废物管理系列问题急需规范化,以达到国家环保管理要求。

4、目前要实现动力厂锅炉尾气二氧化硫达标排放,运行成本很高,运行费用每年需要数千万元。因此平时锅炉脱硫设施没有运行,当有检查时,也象征性运行一下,二氧化硫严重超标,对周边农作物造成较大损害,村民意见很大。

5、动力厂锅炉房布袋除尘系统大部分设为露天布置。由于日晒雨淋,装置老化严重,四台布袋除尘系统先后停止运行。现场环境很差。

6、公司进入生化系统处理的废水,除PH外其余指标不能达标排放,而未进入生化系统处理的废水更是严重超标排放。目前省环保厅已在公司废水处理厂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全天候监控废水处置和排放,如仍采用老系统、老办法处理废水,公司部分生产线将面临停止生产的局面。

2.改革方向与计划

2.1改革方向、目标与成果

(注:此段结合前段分析,明确改革的方向、目标与主要成果标志)

1、按必须、必要的原则,逐年、逐步加大安全投入,提升本质安全。

2、对二甲酚磺化工序、间氨基酚磺化工序和硝化工序实施自动化改造,加装经济实用的PLC可编程逻辑控制系统,满足换证硬性要求。

3、进一步加强公司危险废物管理工作,开展清理排查,彻查不规范事项,提出整改方案及解决措施;修订公司《固体废物管理制度》及危险废物风险事故应急预案,并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危险废物管理知识,提高危险废物管理水平和意识。

4、调研锅炉尾气治理新方法,降低锅炉脱硫设施运行成本,实现二氧化硫达标排放。

5、对动力厂锅炉布袋除尘系统进行改造,更新四台布袋除尘器系统壳体、芯子、风机、电机。对锈坏的吸尘管等部件进行更新,增加输煤走廊主体工房段3#、4#炉吸尘管,确保除尘系统有效平稳运行。

6、一是改进各线生产工艺,减少废水排放量及浓度;二是加快对尚未进入生化废水处理系统的废水研究,寻求解决办法;三是加大

环保运行费用的投入,提高内部排污费收费标准;四是对废水排放始终不能达标的生产线关停。

2.2改革的具体任务与工作计划

2.2.1任务进度计划

(注:对各目标梳理形成实施计划任务清单,清单要明确任务目标、完成标准、启动和完成时间节点、责任人)

2.2.2里程碑事件与措施

(注:根据前段任务计划,将影响计划实施的主要关键事件整理形成里程碑事件和措施,以备公司定期跟踪与激励)

2.3实现改革任务需要配备的资源/支持

(注:根据上述分析与目前现状,提出需要的支持。支持要求要可量化、可实施)

3.风险与预防措施

(注:根据前述分析,提出影响目标实现的风险及防范措施,措施应至少有两套以上应对方案)

4.编制团队与附件资料清单

4.1编制团队

(编制单位:XXX方案编制负责人:XXXX

方案编制参与人:XXX)

4.2附件资料清单

(编制过程中,引用、收集的各类数据报表、政策法规、制度清单)

1、《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目录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09]116号)

2、《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意见》(安委办[2008]26号)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第二篇:通河县2016年全面深化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全面深化改革会议的部署,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重点,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为关键点,着力抓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构建有利于转型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

二、总体目标

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部署,紧密结合实际,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坚持“盐城领先、苏北率先、全省争先”的总体定位,着力以改革的领先、实践的率先,推进转型跨越发展的争先,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体制机制,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培大育强市场主体

(1)优化市场发展环境。支持各类创业主体平等进入国家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各个行业和领域。推行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由先证后

1 照改为先照后证,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和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工商设立、变更、注销登记均实行零收费制。允许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注册资金零首付。探索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推行行政事业性涉企一票收费办法。清理和废除妨碍县内外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

(2)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大力促进全民创业,不断完善全民创业政策体系,加强创业培训、政策扶持、创业服务,鼓励、支持和引导各类创业主体投身创业。加强创业载体建设,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投资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业集聚区(特色街)等各类载体。鼓励和支持个体工商户转为私营企业,大力推进企业完善公司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导民营企业增资扩股、合作重组、上市融资,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和职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二)深化农村改革

(3)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鼓励发展、大力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在继续重视普通农户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鼓励并大力培植职业农民,构建职业农民队伍。鼓励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县级以上财政支持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

2 合作社,支持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支持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

(4)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积极推行土地委托代理制、土地股份合作制、土地信托制等土地流转新方式,大力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权,鼓励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规范运行,建立县、镇土地流转市场服务平台,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一律在县镇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流转。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固化农民在村里的原有各项收益权,将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人(户)。保障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加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严格控减村级债务,建立村级债务化解机制。大力推行所有集体资源使用和资产处置公开市场竞价的办法,增加集体收入。支持经济薄弱村发展,完善脱贫帮扶和公共服务项目财政奖补机制。落实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出让、租赁办法。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土地交易市场,建立土地收益分配机制。

(5)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定全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体系和标准,统筹基础设施和城乡建设。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机制为重点,加强基层公共服务机构设施和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养老服务、终身教育、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 3 障、城乡居民生活环境、农村路网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统一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待遇标准。全面解决城乡供水一体化、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城乡公交一体化、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等问题。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完善农村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县城和建制镇落户限制,实行县内户口通迁制度,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机制,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人口向城镇、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推进城镇规划区范围内撤村建居,创新社区管理机制。全面推行“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社区管理模式,完善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

(三)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6)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县与镇区财政体制,合理确定事权与财权,合理安排财政收入分配,保证镇区财政健康运行。加快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全面编制公共财政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基金预算和政府性债务预算,政府性资金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整合财政专项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创新专项资金使用方式,推行拨改投、拨改贷,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探索设立“科技创新券”,逐步建立用市场配置资源、用竞争选择项目的创新投入机制。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加强财政资金专项绩效管理和综合绩效管理,强化支出责任。推进财政信息公开,实行财政预决算、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逐步推行行政经费 4 决算公开和重大财政专项支出公开。加强财政性存款管理,推行市场化公开招标。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制度,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严格举债审批程序,机关事业单位、政府融资平台、国有企业和镇区举债,由县统一审批;严控举债规模和债务成本,根据项目性质和资金需求,合理合规选择融资方式,严控债务风险。加强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强化经营者业绩考核,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强财政资金监管,定期开展审计监督,限期实施决算审计。推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引入政府采购公开竞争机制。实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分类管理,重点在公共卫生、教育、文化体育、就业、社区公益、社会工作等服务领域,逐步建立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机制。

(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7)健全投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投资审批管理规定,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的项目,一律不再审批。改善政府投资管理方式,实施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积极探索股权、知识产权、林权、土地经营权等抵(质)押贷款。全面放开教育、卫生、文化、养老、能源等公共事业投资,培育和吸引多元化投资和运营主体。规范融资行为,严格控制镇级融资,村级一律不得融资举债,镇级未经批准不得设立政府性融资平台。整合县级投融资平台,规范运行,积极发行政府债和企业债。继续扩大政府融资担保规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完善融资平台法人治理结构,按照《公司 5 法》的要求,加强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组织构架建设,强化责任落实。探索建立民间借贷登记中心,建立民间融资备案管理制度。

(五)深化行政管理改革

(8)优化政府运行机制。推进新一轮机构改革,明确部门职责,精简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深化公务员分类改革,加快建立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和聘任人员管理制度。清理并规范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在企业兼职(任职)。加强机构编制管理,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总量,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建立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管理办法。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健全政务公开制度,提高行政管理运行透明度。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属于政府的职能划归机关职能机构。建立健全公益服务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科学设置县开发区、高新区行政事业机构,建立高效精干的运行机制。探索扩大县开发区、高新区和重点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增强发展能力。创新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加快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完成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实行直接依法登记制度。支持建立商会和行业协会,支持慈善、红十字会等机构发挥更大作用。建立科学有效的矛盾调处机制,进一步改进信访工作,把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组织实施政务微博全覆盖工程。整合政府系统信息资源,建设智慧政务,打造智慧城市。加大依法管理网 6 络力度,确保信息和网络安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健全社区矫正制度。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增强快速处置能力。

(9)优化行政审批服务机制。深入推进以减少审批部门、审批事项、审批环节和审批时间“四个减少”为主要内容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好国家、省、市下放的审批项目承接工作,对现有审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编制县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并严格执行,建立行政审批项目管理网络系统。对清理后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流程再造,简化项目审批程序,缩短项目审批时间,提高项目审批即办率。全面推行项目审批要件、流程、条件和时限等网络公示制。全面归并部门内部审批职能,扎实推进项目审批“三集中、三到位”;分类推进网上审批,实现审批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全面推行“容缺预审”制度,联合图审、联合勘察、联合验收、联合年检制度,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建立健全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和“12345”热线服务“三位一体”的政务服务体系,各镇全面设立便民服务中心,加快设立村居便民服务站,构建完善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

(10)优化市场环境监管机制。围绕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等执法行为,制定具体执法细则、裁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组织开展行政事业性和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标准清理工作,进一步规范收费行为。健全招投标机制,完善公共资源电子化交易系统,试行容缺预招标制度,完善评标定标办法。健全招投标工作管理制度,严厉打击围标串标、资质挂靠等违法违纪行为。建立优质预选承包商 7 库和应急承包商库,为全县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和民生实事工程提供优质高效的招投标服务。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诚信建湖网、企业信用基础数据库、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一网两库”信用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大力鼓励和发展中介机构,形成中介服务市场竞争机制。制定中介机构监管办法,整顿规范中介市场秩序,全面完成中介机构与主管部门的脱钩改制,严禁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在中介机构兼职取酬。完善中介机构监管机制,建立健全中介机构信用星级评价制度、结果应用制度、违规违纪案件信息公开制度和“黑名单”制度,完善退出机制。探索建立地震、气象等中介由项目评估转为区域评估的新模式。

(六)深化社会事业改革

(11)推进教育改革。进一步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完善“教育集团”管理模式,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协调发展。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行校长任期制、聘用制和目标管理制。加强教师编制和流动管理,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规范教师职称评聘,加强绩效考核,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试行师德师风社会承诺制和社会评价制。深化教育教学管理,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完善名教师、学科带头人评审制度与评后培养培训、使用管理和奖励制度。加强督导工作,健全督学制度,推进“管办评”分离, 8 积极尝试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鼓励民间资本兴办教育,促进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协调发展。

(12)推进卫生和计划生育改革。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构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面取消“以药补医”,落实合理的财政补偿办法,构建“坚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制度、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和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人事薪酬制度。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完善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相适应的医保筹资机制和财政补助增长机制。改革医保支付方式,由单一按项目付费向门诊总额预付制、住院按病种付费和按床日付费相结合的混合支付方式发展。加快完善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和救助制度。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建立和完善城乡医疗联合体,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鼓励社会办医、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大力发展康复、临终关怀等特色医院。加强与名院名科名医的合作、协作,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完善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加快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实行机构、人员、业务、药械、财务和绩效考核管理“六统一”。健全医患纠纷调处机制。扎实推进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推进药品电子监管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四品一械”数字监管平台。落实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

(13)推进文化改革。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组建理事会。深化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改制经营。鼓励社会资本发展文化企业,支持企业设立文化发展基金,支持各类文化产业园等载体平台建设。传承、弘扬淮剧、杂技等特色文化。加强文化人才引进和培养,完善绩效考评和激励办法。妥善做好广电网络整合工作。着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加大“数字图书馆”建设力度。加强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促进健康发展。

(14)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整合社保经办机构资源,实行统一征管。完善养老保障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建立困难群众社会保障政府救助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妥善解决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保险的转移接续问题。把进城落户农民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政策。适时扩大医疗保险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加强基层平台建设,推进经办服务规范化、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

10 住房供应体系,实行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并轨运行,完善经济适用房政府与个人共有产权制度,完善住房保障准入退出机制。推进养老服务体制改革,加快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信息服务为辅助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鼓励发展民办养老机构和老年服务产业。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困难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加强殡葬服务,搞好城乡公益性公墓规划建设和管理。

(七)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

(15)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完善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强化县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健全案件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工作机制。落实基层纪委书记提名和考察、加强派驻纪检机构统一管理等相关要求。完善党务、政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推行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加强对各级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完善“一把手”四个不直接分管和末位表态制度,积极推行新提任领导干部有关事项公开制度。发挥人大、政协监督职能,健全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机制,运用和规范互联网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推动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及电子监察工作向镇区延伸;启动全县 11 公共资源交易电子监察系统建设,逐步实现交易受理登记、信息发布、招标开标、专家(中介)选取、评标中标(成交)全程电子监察及智能控制;试行专项资金运行电子监管,加强资金安全防范,确保资金使用效益。从严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和楼堂馆所建设,深化公务用车改革,严肃查处违反规定超标准享受待遇等问题。完善并有效执行领导干部亲属经商、担任公职和社会组织职务、出国定居等相关制度规定,防止利用公共权力或自身影响谋取私利。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综合执法。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建立健全重大决定、重大改革、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

(八)强化工作绩效考核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

(16)完善工作考核管理机制。按照“目标管理、过程控制、结果导向、持续改进、公众满意”的要求,完善县绩效管理电子平台。科学设置考评体系,逐一量化考评内容,建立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实现绩效管理信息化、目标管理过程化、绩效考核透明化。引入多元评价主体,完善机关作风评议办法。从严管理干部,对违法违纪行为,加大处理力度,强化责任追究。

(17)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让正派人受尊重、老实人不吃亏、优秀人得重用。完善“双考一评”机制,对机关工

12 作人员实行考德、考绩和综合评价,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挂钩,与干部选拔任用挂钩。有序推行竞争性选拔干部。大力推进干部轮岗交流。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

四、有关要求

加强对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落实改革的具体任务,同时根据上级部署和工作需要,及时出台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举措,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县委统一部署,根据工作实施意见,制定本部门、本单位改革方案。要抓紧落实一批已有改革部署,有序推进一批中央和省、市已经明确的改革任务,研究探索一批中央和省、市指明方向的改革要求。鼓励和支持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开展先行先试。强化监督检查,抓好跟踪督办,建立年终评估机制,确保各项改革落到实处。

第三篇:全面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为促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推进职称制度分类改革,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人社部发〔2015〕79号)精神,现就全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制定如下方案。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按照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总体要求,建立与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相衔接、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充分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为中小学聘用教师提供基础和依据,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持。

二、改革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遵循中小学教师成长规律和职业特点,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地位,促进中小学教师全面发展;

2、坚持统一制度,分类管理,建立统一的制度体系,体现中学和小学的不同特点;

3、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4、坚持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激励中小学教师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5、坚持与中小学教师岗位聘用制度相配套,积极稳妥、协同推进,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三、改革实施的范围

全省范围内普通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及省、市、县教研室和校外教育机构中,在岗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

四、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制度体系

1、改革原中学和小学教师相互独立的职称(职务)制度体系。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原中学教师职务系列与小学教师职务系列统一并入新设置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

2、统一职称(职务)等级和名称。初级设员级和助理级;高级设副高级和正高级。员级、助理级、中级、副高级和正高级职称(职务)名称依次为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

3、统一后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与原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对应关系是:原中学高级教师(含在小学中聘任的中学高级教师)对应高级教师;原中学一级教师和小学高级教师对应一级教师;原中学二级教师和小学一级教师对应二级教师;原中学三级教师和小学二级、三级教师对应三级教师。

4、统一后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分别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相对应:正高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一至四级,高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五至七级,一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八至十级,二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一至十二级,三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三级。

(二)制定和执行新的职称(职务)评价基本标准

根据国家制定的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基本标准条件,综合考虑全省不同地域教育发展情况,结合各类中小学校的特点和教育教学实际,统筹兼顾其它系列评价标准,注重向特别优秀教师、一线教师、农村教师适当倾斜,制定执行我省新的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具体标准条件。

(三)改革和创新中小学教师评价监督机制

1、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同行专家评审制度,完善评委会组织管理办法、评委会工作程序,扩大评委会组成人员范围,注重遴选高水平的教育教学专家和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制。

2、改革和创新评价办法。在认真总结推广同行专家评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评价办法,采取说课讲课、考试答辩、专家评议等多种评价方式,对中小学教师的业绩、能力进行有效评价,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公正,增强同行专家评审的公信力。全面推行回避制度、评价结果公示制度,增加评审工作的透明度。

3、健全完善评聘监督机制。要保障广大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实行“六公开”制度,即:公开岗位数额、标准条件、评聘程序、个人业绩、评聘结果、监督电话,主动接受广大教师和社会的监督,确保评聘工作程序公正规范,过程公开透明。

(四)实现与中小学教师岗位聘用制度的有效衔接

1、职称制度改革要根据中小学岗位设置的有关规定,科学设置中小学教师岗位。出现岗位空缺,教师可以流动到空岗学校评聘,以利于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和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考核制度和聘后管理制度,通过岗位聘用、竞争上岗、解聘辞聘,真正建立退出机制,使中小学教师在岗位聘用中实现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2、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在核准的专业技术岗位内进行。中小学教师竞聘上一职称等级的岗位,由学校在空缺专业技术岗位内择优推荐符合条件的教师参加职称评审,通过职称评审的教师聘用到相应教师岗位,兑现工资待遇。公办中小学教师的聘用和待遇,按照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管理和规范。

3、中小学教师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以及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各等级的结构比例,根据新的中小学教师职称等级体系,按照国家和我省关于中小学岗位设置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五)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基本程序

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按照个人申报、考核推荐、专家评审、学校聘用的基本程序进行。各学校要组建评聘委员会,制订评聘工作方案,并经学校全体职工大会或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报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1、个人申报

各学校评聘委员会根据核准的本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公布拟聘岗位数额及竞聘条件。申报教师按照自愿的原则,向学校评聘委员会提出申报。学校评聘委员会按我省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条件对竞聘人员进行资格审查,拟定竞聘人选。

2、考核推荐

学校评聘委员会对参加竞聘的教师进行综合考核。从任现职以来各的职业道德、业绩能力、学术成果、表彰奖励等多个方面,采取说课讲课、考试答辩、专家评议、民主测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对竞聘教师进行有效评价,确保考核结果客观公正。根据考核结果,经集体研究,由学校评聘委员会根据教师岗位空岗数,择优推荐拟聘人选参加各级别专业技术水平评审,并在学校公示推荐人选。

3、专家评审

——高级教师职称的评审工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建山西省中小学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负责全省中小学高级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评价工作。正高级教师职称的评审,根据国家下达我省的正高级教师岗位数额,经省高评委评审确定后,上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备案。

——一级以下教师职称的评审工作。一级以下教师职称的评审按评审权限由市、县(市、区)组建专家评审委员会,负责所属中小学一级及以下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评价工作。评审结果公示无异议后,由同级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确认。

凡改革前已取得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但未聘任的教师,不再重新评审,参加统一考核过渡,符合聘任条件的可由学校直接聘任到相应岗位。

4、学校聘任

中小学校根据上级或同级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确认结果,按照我省事业单位聘用制度的有关要求进行岗位聘用。

民办中小学可参照本程序开展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工作。

五、改革的方法、步骤及时间安排

为确保全省改革工作的积极推进、稳慎实施、分级负责,改革工作分为五个阶段,各阶段工作任务如下:

第一阶段:筹备工作(2016年3月)

1、切实加强对改革工作的领导,保证改革工作的平稳推进。改革工作实行分级负责的原则,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部门要根据职责要求,既要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分工,又要密切配合,确保改革工作顺利实施。改革工作经费在教育附加费中列支。

2、做好调查摸底工作,为改革提供真实依据。按照新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等级体系和岗位设置管理的有关要求,进一步调查摸底,核清各学校人员基本情况(包括年龄、学历、职称情况等)和岗位空缺情况,摸清底数,掌握情况,为改革提供准确数据。

第二阶段:制定方案及配套政策(2016年3月)

1、根据国家《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结合我省实际,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我省改革工作方案、中小学教师职称过渡办法、评审办法、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具体标准条件以及具体实施办法。

2、工作实施方案经省政府同意后,上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三阶段:动员部署(2016年3月)

1、召开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会议,传达国家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会议精神,部署改革工作。

2、采取多种形式向广大教师宣传改革工作的重大意义、方法、步骤及具体要求等。通过宣传发动,使全体中小学教师理解支持改革,积极参与改革,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舆论氛围。

第四阶段:组织实施(2016年4-10月)

1、核定专业技术岗位。按照国家中小学岗位设置管理规定和我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办法,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会同省教育厅按照国家批复的正高级教师数量,确定各地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评审推荐名额,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按照管理权限,分别会同同级教育行政部门核定各校高级及以下各级教师岗位结构比例及数额。

2、开展现在岗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过渡工作。学校根据聘任教师情况和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统一登记过渡人员,公示无异议后,按照隶属关系报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部门核准并联合发文公布。

3、开展考核推荐工作。过渡工作结束后,各学校根据空岗情况,按规定程序推荐拟竞聘上一职称等级的人选。

4、开展评审工作。按管理权限组建专家评委会,开展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评价工作,公布评审结果。

5、学校聘任。学校根据评审结果,在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核定的岗位数内予以聘用,并按有关规定程序办理相关手续。

第五阶段:检查验收总结(2016年11-12月)

全面总结改革工作。评聘工作结束后,各市要对改革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对相关政策规定、工作程序和操作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特别要针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解决办法,形成书面材料上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共同组织检查验收各市工作实施情况,总结做法和经验,形成改革工作报告,上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

六、改革工作的几点要求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涉及人数多,社会影响大,改革本身涉及人员过渡、标准制定和评审等诸多环节,工作十分复杂,必须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要求和部署开展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市、县(市、区)要充分认识改革的重大意义,将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作为当前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予以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按照现有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二)结合实际,周密部署。各市要根据省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抓紧制定2016年本地区的改革方案,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批准后组织实施。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各市、县(市、区)要开展全面深入的调研,充分掌握本地区中小学情况和教师队伍状况,全面考虑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细化工作措施,完善工作预案,深入细致地做好政策解释、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支持和参与改革,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三)平稳过渡,稳慎实施。要充分认识改革的复杂性,妥善做好新老人员过渡和新旧政策衔接工作,平稳过渡,确保改革顺利有序推进。现有在岗中小学教师,按照隶属关系由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按照原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与统一后的职称(职务)对应关系,以及现聘岗位,直接过渡到统一后的职称(职务)体系,并统一办理过渡手续。在平稳过渡的基础上,各级别新的职称(职务)评聘工作,严格按照方案的原则要求、标准条件、评价办法、评聘程序等进行。

各市和县(市、区)要及时总结经验,发现、研究和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遇到重要情况及时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报告。

第四篇:北仑区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及《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教基〔2015〕36号)文件精神,更好地帮助每一位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现就深化我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改革育人模式,推进因材施教,保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

二、目标任务

1.聚焦义务教育阶段区域与学校育人模式的整体建构,在体现义务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础上,强化选择性教育思想,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通过三年努力,区域内各义务段学校基本建成彰显育人理念和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基本建成以校为本的课程实施与质量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服务于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专业支持体系,基本建成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持续提升的科学评价体系。

2.着力推进课程改革项目建设。力争在2018年6月底前,创建成10~15所区级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示范学校;建设30~50个学科课程改革与教学示范基地;85%的义务段学校建成彰显本校育人理念、提供给学生多样化选择性学习的特色课程体系以及实践基础上的课改实施体系。

3.着力推进拓展性课程建设与实施项目。力争在2018年6月底,完成50门新的精品(优秀)拓展性课程建设,各校至少开发开设1门新的优秀拓展性课程。

三、实施原则

按照省教育厅总体部署与要求,积极构建具有区域与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全面实施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结合北仑区域学校实际,采用分类分批先后推进的策略。已完成学校特色课程体系整体建构的学校先行全面实施课程改革方案,其余学校同步推进学校课程体系整体建构设计与特色拓展性课程开发与实施。继续探索与完善深化课程改革的保障机制,规范、有序地推进我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四、主要任务

(一)完善课程体系

1.完善课程结构。各校在按规定开齐开好基础性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育人目标及社区资源、家长资源、学校条件、学生需求等要素,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体现地域和学校特色,突出拓展性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2.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倡导学校对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的创造性的改编和再开发,支持学校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材校本化处理、学校本位的课程整合、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个性化加工及差异性的学习评价等多样化的行动策略。

(二)加强课程建设

3.科学制定课程规划。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负责牵头结合本校需持续推进的学科建设工程,整体规划和设计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研制出台学校课程规划。区教育局依托“教学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项目”,加强对各校的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和课程规划进行指导评估。鼓励学校在遵循课程基本设计思想的前提下,结合实际实施个性化的学校课程方案。 鼓励学校根据课程特点和学段特点,试行学分制管理,实施多元化的学业水平评价。

4.分类建设拓展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分为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实践活动等三类。知识拓展类课程包括学科研究性学习、学科专题教育、地方历史和文化教育等课程,体艺特长类课程包括体育、艺术、健康教育、生活技艺等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科技活动、调查探究、社会实践等课程。每学年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为:一至六年级15%左右,主要开设体艺特长类和实践活动类课程;七至九年级20%左右,全面开设三类拓展性课程,其中知识拓展类课程比例不得超过30%。学校拓展性课程的建设应以微短型课程为主,凸现综合性以及与基础性课程的互补性。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开发开设丰富多样的拓展性课程。特别是开发开设与浙江、宁波及北仑本土有紧密联系的校本课程,把浙江精神、“宁波帮”精神与北仑区的海港文化反映在拓展性课程中,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改进课程实施

5.培育课程师资。校长应着力构建学校的整体育人模式,加强课程领导力,主导学校课程计划的研制与校本化实施。通过培训、论坛、现场会等多形式提高义务教育学校业务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的课程教学管理水平,切实转型学校课程教学现状。扎实开展教师拓展性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培训与指导,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设计能力、选课指导能力、综合评价能力及教学研究能力。

6.统筹课程实施。加强小学、初中、高中课程的相互衔接,明确各学段的教育功能和课程目标要求。加强各类课程、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组织跨学科教学和主题教育活动。加强与高中、科研机构、社会团体、行业企业、社会实践基地的合作,统筹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尤其结合区域特点开发开设拓展性课程,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7.创新课程实施模式。每周至少集中1~2个半天时间,开展学生走班、跑课等形式完成相关课程任务。学校可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并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探索基于因材施教原理的分层走班,以促进学生的适性发展。要避免学校将分层走班沦为固定形式的“快慢班”。在不增加周标准课时数和周教学时间总量的基础上,努力增加拓展性课程课时。推进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整合实施,课时由学校根据实际统一安排。积极探索长短课、大小课、跨年级、多学期等课时安排方式。积极探索校间协作,建立校间部分选修课程开设的师资协作机制,有效破解部分学科教师相对紧缺问题。

8.强化德育课程。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法治教育,加强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培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学习、生活习惯。各校要主动探索建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进一步开发校本德育课程,丰厚德育内涵,把少先队课、团课、各类专题教育与德育课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整合各类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把德育目标渗透于各门学科教学,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着力提升创新育人方法和载体的能力,建立以全面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不断深化评价制度改革,使教育回归到为学生发展奠基的原点。

9.切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的有效途径,建立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机制,确保课程计划内三四年级每学年不少于5天、五至九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0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把各学科课程的社会实践要求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整合,以主题模块的形式,组织多种多样的科普活动、拓展训练和公益性劳动,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集体观念、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

10.提高教研员的课程指导力。建立健全教研员联系学校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教研员在区域课程教学工作方面的指导引领作用。义务教育段教研员,每学科应指导每校至少1门校级精品课程,通过专业指导,促进学校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区教研室应加强对学校拓展性课程建设与实施的业务指导和研究,积极探索并创新拓展性课程的教研方式,提炼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经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改革与创新案例,重视发挥学校在教研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并将已形成一定经验的学校作为区域性的教研培训基地。

动义务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通过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应用与建设,推进区域内优质课程资源的整合,倡导区域内课程资源的共享机制。继续开展区级优秀拓展性课程(校本课程)评选活动,各校可提前向区教研室和教科所申报培育的拓展性课程项目,区教研室、教科所将对申报项目予以重点指导与扶植。

(四)变革教学方式

12.改革教学组织方式。多形式实施协同教学、个别化教学,在初中阶段组织探索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分层走班教学。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积极推进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教育资源的新型教学模式,创设有利于个性化学习的开放性学习环境,促进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支持各校根据自身实际实施的智慧教育、合作学习、教材整合和作业改革等教学改革项目。倡导学校通过推进“学为中心”的教学变革,改革低效课堂模式,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对话的基础性课程课堂文化。

13.继续推进基础性课程领域的“学为中心”的作业改革。积极倡导学校通过提高作业效能、控制作业总量、丰富作业形式、加强监督等手段,探索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有效经验。积极倡导学校改进作业布置和批改,精选作业内容,严格控制作业量和作业时间,推广分层作业、个性化作业和实践性作业。合理使用各种批改形式,及时反馈学生作业情况。

(五)深化评价改革

14.优化学校育人模式的整体建构,建立健全对学校的课程评价体系。各校要建立教师提高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的评价激励机制,在基于学校特色课程体系下整体谋划学校拓展性课程建设,并以课程建设与实施项目形式加以推进,将教师参与学校拓展性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情况列入教师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要将学生参加拓展性课程学习的态度、过程和成长轨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范围,记录到学生成长记录册中。

15.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完善区域教育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和实施九年一贯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推进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严格控制区域性“统测”。一至三年级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区域性文化学科“统测”,四至九年级每学年不得组织多于1次的区域性文化学科“统测”。每学年对一所学校的学科“统测”不超过1次。文化学科“统测”和教学质量监测应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测的学生数:四至六年级不超过本年级学生数的20%,七至九年级不超过本年级学生数的30%。严禁组织学生参加任何形式的区域性文化学科联考或月考。

16.规范校内考试评价。一至六年级不组织期中考试或考查,期末考试仅限语文、数学两门学科,其它学科只组织期末考查;一二年级期末考试和考查推广非纸笔测试形式。七至九年级可组织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历史与社会等6门学科的期中、期末考试,其他学科只组织期末考试或考查。考试和考查要求应与课程标准相一致,突出学科基本素养。拓展性课程在期末或课程学习结束时进行考查。一至六年级使用等级和评语报告考试和考查成绩,七至九年级实行等级、分数和评语相结合的报告方式。

五、组织与保障

1.设立课改专项经费,助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为助力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的推进,各学校应适度调整绩效奖励方案,研制出台校级课程改革激励方案,区教育局将设立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专项经费,专项用于区级优秀课程改革项目经费列支;区教研室要研究出台区级优秀课程改革与实施项目的评比与奖补方案,助推各校课程改革,及早研究出台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示范学校评比标准、学科课程与教学示范基地评比标准。通过检查、评估、评比等手段,促进学校课程改革的推进,不断提升区域课程改革水平,真正呈现出义务教育课程能让学生有多样化的选择,并切实让每个学生有适性发展的机制与平台。

2.建立工作责任制,加强对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领导。区教育局成立由教育局分管局长为组长、有关科室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下设由教研室牵头的课改工作小组,负责我区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规划、统筹、指导和推进工作;同时,将借助中国教科院合作项目,建立专家指导小组,为改革学校提供咨询和服务;建立由区教育局领导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义务段校长是学校实施课程教学改革的责任人,特别是列入重点研究项目的学校要定期汇报实施工作进程,接受区教育局相关部门的随访、检查和督导评估。

六、实施步骤

根据省课改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决定所有义务段学校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第一轮实施周期为3年,分三个阶段推进。包括规划启动阶段(2015年7月~2015年9月)、实施推进阶段(2015年8月~2018年1月)、总结提炼阶段(2018年2月~2018年6月)。

工作进展计划:

1.2015年7月初,区教育局拟定并出台《北仑区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布置工作,落实任务。

2.2015年7~9月,各校认真组织学习相关文件,并组织实施学校课程领导人员的研讨活动。

3.2015年9月20日,所有义务段学校拟定《学校课程规划》(含学校深化课程改革工作推进方案),明确各方职责,部署工作推进。各所学校均应规划课程体系实施并出台“学校拓展性课程实施方案”。上述两个方案请于9月20日前上传至邮箱jys@bledu.net.cn。

4.2015年9月底中国教科院项目组专家对义务段学校课程领导人员进行课程整合的相关培训,并对各校方案进行点评;区课改办协同项目组专家对各校课程方案进行审核和评估。

5.2015年9月底,各校修改学校课程改革方案和学校拓展性课程实施方案,并组织校内教师培训。

6.2015年10月1日起,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启动深化课改推进工作。各校分类分批先后推进,课程规划经区课改办审核论证合格的学校,实施相应的课程改革计划;其余学校在进一步丰厚学校课程改革方案和学校拓展性课程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有序稳步推进课程改革。

7.2016年5月前,组织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现场,进行阶段性课程改革的研讨交流与总结。

8.2017年6月前,各校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各校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和基础,自主推进课程改革工作;区教育局组织专家组(借助中国教科院项目组)定期对各校课程改革推进情况进行过程指导和监督;适时开展中期评估和反馈。

9.2018年6月前,区教育局组织第三方评估专家组对义务段学校的课改推进成果进行调研和评估。全面总结区域和学校课程改革改革经验

第五篇:《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重点内容全面解读及全文内容

最新《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重点内容全面解读及全文内容

一、

《总体方案》

出台的背景、

过程和意义

出台背景

出台过程

一是深入学习中央精神。

二是开展全面系统调研。

三是广泛征求各方意见。

二、

《总体方案》

的基本定位和考虑

三、

《总体方案》

提出的深化改革目标

四、

《总体方案》

明确的重点改革任务

一是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

二是改革学校评价。

三是改革教师评价。

四是改革学生评价。

“ “ 五、

《总体方案》

的贯彻落实要求

第一,

要落实改革责任。

第二,

要加强专业化建设。

第三,

要营造良好氛围。

六、专家重点解读

七 、

《总体方案》

的全文内容

近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 以下简称《总体方案》 )

这是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总体方案》 强调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 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 并提出, 到 2035 年, 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本文就相关重点内容进行全面解读!

一、

《总体方案》

出台的背景、

过程和意义

出台背景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 就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 特别是在 2018 年 9 月 10 日全国教育大会上进行了集中论述, 明确提出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 强调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 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 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 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 对学校、教师、学生、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要改, 坚决改变简单以考分排名评老师、以考试成绩评学生、以升学率评学校的导向和做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

率先破除唯名校、唯学历是举的导向, 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 给全社会带个好头, 担起育人的社会责任。

2020年 9 月 22 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抓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和落实落地, 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评价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出台过程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部把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作为重点攻坚任务,作为“龙头之战” “最硬的一仗” ,成立专门工作组, 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研究和统筹协调。

一是深入学习中央精神。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始终把握教育评价改革的正确方向。

二是开展全面系统调研。

深入开展文献研究, 分类开展专题研究, 深度访谈专家学者, 扎实开展实地调研, 广泛听取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各级各类学校负责人、师生代表、有关专家和用人单位意见建议。

三是广泛征求各方意见。

文稿形成后, 通过书面和座谈会等多种方式, 征求有关部委、地方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代表和部

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成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意见建议。

四是认真研究论证完善。

文件起草过程中,同步就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政策点开展论证,对各方意见建议逐一研究分析,不断修改完善文本, 形成《总体方案》 。出台意义 2020 年 6 月 30 日,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总体方案》 , 近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

《总体方案》 的出台实施, 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 破除“五唯” 顽瘴痼疾, 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具有重大意义, 必将有利于推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

《总体方案》

的基本定位和考虑

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世界性、历史性、实践性难题, 涉及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思想观念等多重因素, 涉及到不同主体, 牵一发而动全身, 必须以攻坚克难的勇气、久久为功的韧劲, 进行系统设计、辨证施治、重点突破。《总体方案》 的基本定位和考虑是: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 以破“五唯”为导向, 以五类主体为抓手, 着力做到政策系统集成、举措破立结合、改革协同推进。以立德树人为主线, 就是着眼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主线, 贯穿于教育评价改革各项任务始终, 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 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以破“五唯” 为导向,就是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紧扣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 的顽瘴痼疾, 立足基本国情, 坚持积极、稳慎、务实, 改进结果评价, 强化过程评价, 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 既大力破除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做法和导向, 又着力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以五类主体为抓手, 就是立足全局, 坚持整体谋划、系统推进, 针对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不同主体, 充分考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不同教育领域和大中小幼不同学段特点, 分类分层研究教育评价改革思路、提出改革措施、明确实施路径, 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三、

《总体方案》

提出的深化改革目标

《总体方案》 充分考虑教育评价改革的艰巨性、长期性, 着眼于与中国教育现代化总体进程相适应, 分两个阶段提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目标。第一阶段:

经过 5 至 10 年努力, 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职责水平明显提高, 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 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 社会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第

二阶段:

到 2035 年, 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四、

《总体方案》

明确的重点改革任务

《总体方案》 围绕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五类主体, 坚持破立结合, 重点设计了五个方面 22 项改革任务。

一是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

“破”的是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 “立”的是科学履行职责的体制机制,相应提出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 3 项任务。

二是改革学校评价。

“破” 的是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 “立” 的是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相应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完善幼儿园评价、改进中小学校评价、健全职业学校评价、改进高等学校评价 5 项任务。

三是改革教师评价。

“破” 的是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行为,“立”的是潜心教学、全心育人的制度要求, 相应提出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强化一线学生工作、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 5 项任务。

四是改革学生评价。

“ “破” 的是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不科学做法, “立”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 相应提出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严格学业标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7 项任务。五是改革用人评价。

“破” 的是文凭学历至上等不合理用人观, “立”

的是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 相应提出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促进人岗相适 2 项任务。

五、

《总体方案》

的贯彻落实要求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方方面面通力配合、协同推进。

为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总体方案》 对组织实施、贯彻落实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第一,

要落实改革责任。

重点提出了 6 条举措:

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 把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根据《总体方案》 要求, 结合实际明确落实举措。

二是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协调、宣传引导和督促落实。

三是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要结合职责, 及时制定配套制度。四是各级各类学校要狠抓落实,切实破除“五唯” 顽瘴痼疾。

五是国家和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选择有条件的地方、学校和单位进行试点,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六是教育督导要将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情况作为重要内容,对违反相关规定的予以督促纠正, 依规依法对相关责任人员严肃处理。

第二,

要加强专业化建设。

重点提出了 8 条举措:

一是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教育督导部门统一负责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发挥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作用。

二是严格控制教育评价活动数量和频次, 减少多头评价、重复评价, 切实减轻基层和学校负担。

三是各地要创新基础教育教研工作指导方式, 严格控制以考试方式抽检评测学校和学生。

四是创新评价工

具, 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 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

五是完善评价结果运用, 综合发挥导向、鉴定、诊断、调控和改进作用。

六是加强教师教育评价能力建设, 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设立教育评价、教育测量等相关学科专业, 培养教育评价专门人才。

七是加强国家教育考试工作队伍建设, 完善教师参与命题和考务工作的激励机制。

八是积极开展教育评价国际合作, 参与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教育目标实施监测评估, 彰显中国理念, 贡献中国方案。

第三,

要营造良好氛围。

主要提出了 4 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履职尽责, 带动全社会形成科学的选人用人理念。

二是新闻媒体要加大对科学教育理念和改革政策的宣传解读力度。

三是广大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

四是各地要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 扩大改革受益面。

六、专家重点解读

一、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

《总体方案》明确,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单纯用考试升学的‘指挥棒’指挥学校教育、评价学校教育、考核学校教育,违背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勇说。

“ 《总体方案》就是要从根本上回答为什么办教育、什么是人民满

意的教育,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上海市教委电教馆馆长张治表示,教育评价改革,就是要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引导各级教育机构和学生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国高校应当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北京科技大学校长杨仁树说。

“在教育评价上突出立德树人,旨在引导教育回归根本。”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表示,从基本内涵看,“立德树人”至少包括 4 个方面的内容,即有德行、有才学、有根基、有格局。

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叶仁荪谈道:“我们将支持、鼓励、引导学校将治校办学的重点放到立德树人上来,坚决纠正一味追求考试和升学成绩,忽视德育、牺牲师生身心健康的错误做法。” 二、围绕“破五唯”目标展开推进

“五唯”是当前教育评价问题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不科学的评价导向。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辛涛分析:“近年来,我国教育评价体系逐步完善,但是,教育评价的功能仍未得到科学地、充分地发挥。这一问题突出表现为以分数和升学率为唯一依据来评价学生、学校和教育从业人员,以文凭、论文和帽子为唯一依据来评价人才。” 《总体方案》明确,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

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翟博具体分析:“‘唯分数’评价学生,

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能力素质等成长的重要因素,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唯升学’评价学校,违背了教育规律,不利于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唯文凭’评价人才,忽视了人的品性和综合素质,不利于鼓励学生多样化成长、成才;‘唯论文’评价教师,忽视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质;‘唯帽子’评价学科,忽视了学科建设的本质、职责、使命和作用,不利于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贯彻落实《总体方案》,要深刻反思、克服教育各领域、各环节存在的‘五唯’问题,破立并举,提高改革实效。” 东北大学校长赵继认为,“破五唯”是教育评价改革的关键任务和重中之重,对整个教育系统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示范作用,《总体方案》部署的五项教育评价改革任务,均是围绕“破五唯”的中心目标展开推进。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和切入点,开拓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新局面。

三、不断完善不同主体的评价办法

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世界性、历史性、实践性难题,涉及多重因素、不同主体,牵一发而动全身,被喻为教育综合改革“关键一役”和“最硬一仗” 。

“评价是教育发展的‘牛鼻子’与‘指挥棒’ ,会成为教育发展的‘方向盘’ 。中国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及其新任务,需要新的评价体系与原则方法进行导航,它直接关系到科学的教育观、人才的成长观、社会的选人用人观。”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谢维和分析。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通力配合、

协同推进。专家们认为,评价改革有 5 个关键主体,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用人单位。贯彻落实《总体方案》,就要立足五大主体,全面反思、审视、调整、完善现行的各类评价制度、评价标准、评价程序等,建立坚实的制度基础。

“各个学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尤其是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刻理解领会《总体方案》精神,结合各自的工作实践,不断摸索完善各个领域不同主体对象的评价办法,形成可操作的规章制度与细则。”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说。

七 、

《总体方案》

的全文内容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 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 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 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 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 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现制定如下方案。

一、

总体要求

( 一)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遵循教育规律, 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 发展素质教育, 引导全党全社

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 推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二)

主要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 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 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 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

坚持问题导向, 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 破立并举, 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

坚持科学有效, 改进结果评价, 强化过程评价, 探索增值评价, 健全综合评价,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坚持统筹兼顾, 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 分类设计、稳步推进, 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坚持中国特色, 扎根中国、融通中外, 立足时代、面向未来,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 三)

改革目标。

经过 5 至 10 年努力, 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职责水平明显提高, 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 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 社会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

到 2035 年, 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二、

重点任务

(

一)

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

推进科学履行职责

1.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

各级党委要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 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职责, 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紧紧抓在手上,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坚决克服短视行为、功利化倾向。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完善定期研究教育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深入教育一线调研、为师生上思政课、联系学校和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工作等制度。

2.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

对省级政府主要考核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突出问题等情况, 既评估最终结果, 也考核努力程度及进步发展。

各地根据国家层面确立的评价内容和指标, 结合实际进行细化, 作为对下一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依据。

3.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正确政绩观, 不得下达升学指标或以中高考升学率考核下一级党委和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 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 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 和升学率。

对教育生态问题突出、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 依规依法问责追责。

(

二)

改革学校评价,

推进落 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4.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

加快完善各级各类学校

评价标准, 将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以及党建带团建队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依法治校办学、维护安全稳定作为评价学校及其领导人员、管理人员的重要内容, 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制度, 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5.完善幼儿园评价。

重点评价幼儿园科学保教、规范办园、安全卫生、队伍建设、克服小学化倾向等情况。

国家制定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 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完善幼儿园质量评估标准, 将各类幼儿园纳入质量评估范畴, 定期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

6.改进中小学校评价。

义务教育学校重点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障学生平等权益、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营造和谐育人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以及学业负担、社会满意度等情况。

国家制定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标准, 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 加强监测结果运用, 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普通高中主要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情况。

国家制定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标准, 突出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开展学生发展指导、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有序推进选课走班、规范招生办学行为等内容。

7.健全职业学校评价。

重点评价职业学校( 含技工院校, 下同)

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学生获取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毕业生就业质量、“双师型” 教师( 含技工院校“一体化” 教师, 下同)

队伍建设等情况, 扩大行业企业参与

评价, 引导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深化职普融通,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学徒制, 完善与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学位授予标准和评价机制。

加大职业培训、服务区域和行业的评价权重, 将承担职业培训情况作为核定职业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总量的重要依据,推动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8.改进高等学校评价。

推进高校分类评价, 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 办出特色和水平。

改进本科教育教学评估,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生师比、生均课程门数、优势特色专业、学位论文( 毕业设计)

指导、学生管理与服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毕业生发展、用人单位满意度等。

改进学科评估,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淡化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奖项数等数量指标, 突出学科特色、质量和贡献, 纠正片面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做法, 教师成果严格按署名单位认定、不随人走。

探索建立应用型本科评价标准, 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制定“双一流” 建设成效评价办法, 突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主动服务国家需求,引导高校争创世界一流。

改进师范院校评价,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 将培养合格教师作为主要考核指标。

改进高校经费使用绩效评价, 引导高校加大对教育教学、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

改进高校国际交流合作评价, 促进提升校际交流、来华留学、合作办学、海外人才引进等工作质量。

探索开展高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情况评价, 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 三)

改革教师评价, 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

9.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

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 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首要要求, 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 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健全教师荣誉制度, 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全面落实新时代幼儿园、中小学、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 建立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

对出现严重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 探索实施教育全行业禁入制度。

10.突出教育教学实绩。

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

幼儿园教师评价突出保教实践, 把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儿童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的能力作为关键指标,纳入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幼儿教师职后培训重要内容。

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制度, 任课教师每学期须对每个学生进行学业述评, 述评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内容。

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考核办法, 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倾斜, 向教学一线和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倾斜。

健全“双师型” 教师认定、聘用、考核等评价标准,突出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

规范高校教师聘用和职称评聘条件设置,不得将国( 境)外学习经历作为限制性条件。

把参与教研活动,编写教材、案例,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就业、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竞赛展演等计入工作量。

落实教授上课制度,高校应明确教授承担本( 专)科生教学最低课时要求,确保教学质量, 对未达到要求的给予或聘期考核不合格处理。

支持建设高质量教学研究类学术期刊, 鼓励

高校学报向教学研究倾斜。

完善教材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 实施教材建设国家奖励制度, 每四年评选一次, 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按规定进行表彰奖励。

完善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制度, 优化获奖种类和入选名额分配。

11.强化一线学生工作。

各级各类学校要明确领导干部和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具体要求。

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 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

高校领导班子成员述职要把上思政课、联系学生情况作为重要内容。

完善学校党政管理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原则上应有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经历。

高校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 至少须有一年担任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经历。

12.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

突出质量导向, 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 不得将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挂钩。

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 坚持分类评价, 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 探索长周期评价, 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 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

探索国防科技等特殊领域教师科研专门评价办法。

对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 申报高级职称时论文可不作限制性要求。

13.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

切实精简人才“帽子” , 优化整合涉教育领域各类人才计划。

不得把人才称号作为承担科研

项目、职称评聘、评优评奖、学位点申报的限制性条件, 有关申报书不得设置填写人才称号栏目。

依据实际贡献合理确定人才薪酬,不得将人才称号与物质利益简单挂钩。

鼓励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长江学者” 等人才称号入选者与学校签订长期服务合同, 为实施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贡献力量。

(

四)

改革学生评价,

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4.树立科学成才观念。

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 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 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 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

15.完善德育评价。

根据学生不同阶段身心特点, 科学设计各级各类教育德育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四个自信” , 立志听党话、跟党走, 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通过信息化等手段, 探索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区等参与评价的有效方式, 客观记录学生品行日常表现和突出表现, 特别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 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16.强化体育评价。

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 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锤炼坚强意志, 培养合作精神。

中小学校要客观记录学生日

常体育参与情况和体质健康监测结果, 定期向家长反馈。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 形成激励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有效机制。

加强大学生体育评价, 探索在高等教育所有阶段开设体育课程。

17.改进美育评价。

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 促进学生形成艺术爱好、增强艺术素养, 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

推动高校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 学生修满规定学分方能毕业。

18.加强劳动教育评价。

实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 明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 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探索建立劳动清单制度, 明确学生参加劳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勤俭。

加强过程性评价, 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19.严格学业标准。

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学业要求, 严把出口关。

对初、高中毕业班学生, 学校须合理安排中高考结束后至暑假前的教育活动。

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 加强课堂参与和课堂纪律考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学风。

探索学士学位论文( 毕业设计)

抽检试点工作, 完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 严肃处理各类学术不端行为。

完善实习( 实

训)

考核办法, 确保学生足额、真实参加实习( 实训)

20.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 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 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 增强试题开放性, 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 现象。

加快完善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和使用办法, 逐步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模式。

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素质+职业技能” 考试招生办法。

深化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 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考查。

各级各类学校不得通过设置奖金等方式违规争抢生源。

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制度, 推动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 实现不同类型教育、学历与非学历教育、校内与校外教育之间互通衔接, 畅通终身学习和人才成长渠道。

(

五)

改革用人评价,

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 环境

21.树立正确用人导向。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 、“唯学历” 的用人导向, 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 改变人才“高消费” 状况, 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

22.促进人岗相适。

各级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招聘要按照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考条件、确定学历层次, 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 境)

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

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机关企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聘、职务职级晋升等方面, 与普通学校毕业生同等对待。

用人单位要科学合理确定岗位职责,坚持以岗定薪、按

劳取酬、优劳优酬, 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

三、

组织实施

(

一)

落实改革责任。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 把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根据本方案要求, 结合实际明确落实举措。

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协调、宣传引导和督促落实。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要结合职责, 及时制定配套制度。

各级各类学校要狠抓落实, 切实破除“五唯”顽瘴痼疾。

国家和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选择有条件的地方、学校和单位进行试点,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教育督导要将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情况作为重要内容,对违反相关规定的予以督促纠正, 依规依法对相关责任人员严肃处理。

(

二)

加强专业化建设。

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教育督导部门统一负责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发挥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作用。

严格控制教育评价活动数量和频次, 减少多头评价、重复评价, 切实减轻基层和学校负担。

各地要创新基础教育教研工作指导方式, 严格控制以考试方式抽检评测学校和学生。

创新评价工具, 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 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

完善评价结果运用, 综合发挥导向、鉴定、诊断、调控和改进作用。

加强教师教育评价能力建设, 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设立教育评价、教育测量等相关学科专业, 培养教育评价专门人才。

加强国家教育考试工作队伍建设, 完善教师参与命题和

考务工作的激励机制。

积极开展教育评价国际合作, 参与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教育目标实施监测评估, 彰显中国理念, 贡献中国方案。

(

三)

营造良好氛围。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履职尽责, 带动全社会形成科学的选人用人理念。

新闻媒体要加大对科学教育理念和改革政策的宣传解读力度, 合理引导预期, 增进社会共识。

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引导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

各地要及时总结、宣传、推广教育评价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 扩大辐射面, 提高影响力。

上一篇:全球通史读书心得下一篇:期末学生手册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