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有感

2024-04-28

临帖有感(精选5篇)

篇1:临帖有感

是三行先生L青W苑法R帖:杜牧《江南春》

是志成 後u 2015.06.28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从郁之子;晚唐大诗人,以七言绝句着称。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学者,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

公元828年(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

性刚直,有奇节,不为龌龊不谨,敢论列大事。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赤壁》、《题乌江亭》、《过华清宫》、《泊秦淮》、《清明》、《江南春绝句》、《山行》等都是流传至今的名篇。

後恚由於匀肓伺@铧h的政治漩u之中,使他的政治主未得旋展,K於入jU享贰⒖v情色的生活e面。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篇2:临帖有感

发表时间:2008-12-24 9:28:13

写字有两难,入门难、提高难。入门难,难在不知从何入手;提高难,难在有质的飞跃。而对广大中小学生来说,首先面临的是入门阶段如何临帖的问题。在多年的写字教学实践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引导学生临帖习字的。

一、临帖的三种方法

我在写字教学中采用摹写、临写和背写相结合的方法。摹写就是用较透明的纸蒙在字的上面认真描写,越准确越好。临写就是对照字帖进行临写。临写容易得到帖上的笔画而结构次之;摹写容易得到字的结构而容易忽视笔画。要写出一手漂亮的字,其笔画和结构二者缺一不可。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摹写和临写相结合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模仿能力,使学生看到笔画和结构都在进步。

背写是在摹写、临写的基础上,为了使学生尽早能脱帖写出像帖上的字而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在写字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强化学生的记忆,并指出相应的重点,找出规律。只有引导学生找到规律才易于记忆,学生也就能对汉字的结构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背写,还能使学生的临写、摹写质量得到升华,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记忆能力。

二、临帖的三个“学会”

我在学生临帖的过程中始终强调三个“学会”,即在临写前要学会观察,临写后要学会检查,找出不足后要学会改进。

学会观察。每堂写字课前,用五分钟时间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凝神观察碑帖范字。在引导学生观察的同时,首先要训练学生对字体特征的了解。如颜体的雄健、欧体的险劲、柳体的骨力、赵体的秀润等等。然后要引导学生观察笔画的长短、粗细、方圆、平斜、尖圆等;结构的大小、收放、疏密、宽窄、高低等等。这样,就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在临习之前做到胸有成竹。正如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所云:“翰不虚动,下笔有由”。

学会检查就是把自己写过的字对照字帖比较分析,尽快找出字中笔画和结构上的毛病。学生中会存在只顾埋头写、毛病看不出,写了一段时间还是老样子的情况。这时,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停下笔来,像医生检查病人一样,检查字的毛病。医生只有检查出病因,才能对症下药。同样,我们只有找出字中的不足之处,才有可能克服笔病,把字写得更好一些。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会检查的同时也要对学生的优秀作业提出表扬,对有进步的同学要充分肯定,而对典型的问题要及时指出。

学会改进。观察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了解字的特点。检查是要找出字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便能有的放矢来改进之,用新的面貌来替代之。只要我们做到认真观察、反复检查、找出不足、及时改进,就会一次比一次写得好,就会一天天地进步。改进的办法,可以让学生通过对照检查分析后先自己修改。如铅笔写得用钢笔改,钢笔写的用红笔改,毛笔写的用广告色来改等。

三、临帖的三个过程

打好基础、训练技法。

临帖是从选帖开始的,老师不必规定学生统一用某种字帖,可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特点来选择。至于字体,启功先生曾说过,中小学生还是以楷体作为初学入门的法帖为佳。临帖时还需向学生介绍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发展简史,以及文房四宝的特性及使用方法。

笔画、结构、章法是写好字的三要素。初学时要强调写好各种笔画为重点,结构、偏旁随之跟上。

笔画方面,要求学生准确地写好八种基本笔画,重视每一笔的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过程。在结构上,要着眼于讲授字的重心平稳、比例恰当、左右参差、上下呼应等。

深入传统、汲取营养。

教师在教学生临帖时要多选择古人的经典碑帖为范本,少写现代人的或直接模仿老师的字。我在教小学生硬笔书法时,同样是从古代优秀碑帖中汲取营养。如欧阳询、张即之的楷书;魏体《张猛龙碑》;隶书《张迁碑》、《礼器碑》;行楷书则选自赵孟的《胆巴碑》等。对于个别基础扎实的书法尖子生,我选用了王羲之的《兰亭序》、《圣教序》、以及米芾的《苕溪诗》《蜀素帖》。

转益多师、创造自我。

我在教学中一贯反对一本字帖贯穿到底的做法,而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和基础来临写不同风格的碑帖。如我在教小学生普通班级写字课时,一、二年级用省编《写字》教材,以描红为主;三年级用自编张即之的小楷为教材;四年级选用欧阳询的《醴泉铭》作为楷书教材。中年级阶段仍然为摹写和临写相结合的方法。五年级让学生学习隶书《礼器碑》和楷书《张猛龙碑》作为巩固、提高的阶段,让学生能接触不同风格、字体的书法范本。六年级主要教学生写赵孟的行楷书,这个阶段除继续巩固笔画和结构的教学之外,还需对学生进行章法和书法作品创作的指导。如果学生能自己写出一幅像样的作品,那可以说有了一定的创作能力。创作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有的一种素质,祖国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社会更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以上所述是我在教学中教学生临帖的一些方法和心得体会。作为书法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临帖方法,对不同的年级使用不同的临习字帖。在临帖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临帖要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做事有耐心、持之以恒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要注重对学生创作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的写字水平和自身素质才会同步提高。

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

篇3:学会“临帖”以读促写

关键词:借鉴,阅读,写作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 倾吐能否合乎法度, 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可见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却总是各自为阵, 泾渭分明。其实, 选入教材的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 是可供学生写作借鉴模仿的“帖子”,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很好地利用起来, 在阅读教学的同时进行写作指导, 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临帖”, 进行借鉴模仿呢?笔者就以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景物描写为例, 归纳整理景物描写的写作技巧, 以此指导学生进行景物描写的片段练习。

一、美靠“靓”妆

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 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确, 生活中美无处不在, 像鲁迅笔下百草园的盎然生机, 在我们镇上的农田旁、河塘边、竹林里、葡萄架下、桃园中处处皆可见。按理说, 我们乡下的孩子要比城市的孩子更有优势来展现出自然之美, 因为我们近距离地接近自然, 融入自然。可事与愿违, 当我们的学生在描述这司空见惯的景物时, 却一两句话就写完了, 读来味同嚼蜡, 了无生趣。

鲁迅不同, 他善于发现, 他用儿童的眼光捕捉到了景物的特征, 并用准确的词语来使这些景物形象丰满, 各富特色。同样是描写植物, 菜畦是“碧绿”的, 皂荚树是“高大”的, 桑葚是“紫红”的, 何首乌的根是“臃肿”的, 如用“碧绿”这一形容词来描写菜畦, 表现出地里的蔬菜色泽青翠, 长势极好, 富有生机, 告诉读者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春天;用“高大”来形容皂荚树的形状, 可见此树在园里历尽悠悠岁月才生长成苍天大树。读后, 让我们的脑海里浮现出百草园多姿多彩的画面。因此, 我们写作文时要学会发现, 巧用形容词、动词来表现事物的特点, 便能化腐朽为神奇, 丰满事物的形象, “人靠衣装, 美靠靓装。”作文也同样需要妆扮, 这些准确生动的词语便是妆扮之佳品, 运用得当就能增强文字的可读性。

二、感官“动”起

鲁迅笔下有着可爱的动物, 有趣的植物, 在这个乐园里, 作者可以为所欲为地做任何事情, 这里简直是孩子的天堂。其实, 鲁迅这样的童趣体验大家小时候都有, 可见写作素材我们并不缺少。但是让我们写却只会罗列景物, 干巴巴的文字让人无法产生共鸣。如透过鲁迅的童真的眼睛我们似乎看到了“碧绿”的菜畦, “紫红”的桑葚, “黄”蜂, 这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乐园;通过鲁迅敏锐的的耳朵我们似乎捕捉到了蟋蟀“弹琴”, 油蛉“低唱”, 这是一个悦耳动听的乐园;借助鲁迅的嘴巴我们似乎品尝到了大自然的美味馈赠——“又酸又甜, 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的覆盆子, 这是一个滋味无穷的乐园。由此可见, 描写景物犹如播放“3D”电影, 呈现给读者的不应该只是文字符号, 而应是一部立体的3D电影。因此, 我们教师需要唤醒学生感觉器官的潜能, 让他们的感觉器官“动”起来, 就会给读者带来立体的阅读盛宴。

三、动静结合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万籁此俱寂, 但余钟磬音。”诗人在这里以静写动, 以动衬静, 古寺正是有了这悠扬不尽的钟磬之音, 才愈发的幽静, 使人杂念顿消。读来让人玩味无穷, 看来在景物描写中, 必须要有静有动, 动静结合, 景物才能灵气逼人, 否则就是拙劣之景。

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既有静景, 又有动景。园子里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菜花、何首乌、木莲, 作者为我们展现的是百草园春、夏、秋三季静谧的风景, 倘若作者仅仅只是展示静止不动的景物描写, 那么百草园恐怕就不会成为孩子眼中的乐园了, 而是一个呆板、死寂的杂草园。因此, 鲁迅在百草园里点缀了一些可爱的动物, 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它们散布在百草园的角角落落, 不经意地给你增添阵阵惊喜, 让你随作者切身体验百草园里动物的安详自在。只有景致, 没有人, 依然是了无生机的, 所以, 我们看到鲁迅也按耐不住自己暴涨的玩心, 在百草园里翻断砖、戏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毁泥墙, 这里处处留下了作者的小小身影, 百草园里顿时充溢着生机和灵气。

写景中动静结合的手法, 就好比风景画一样, 经常山有水相伴, 月以云依托, 二者是相互衬托, 相辅相成的作用, 以静来突显动的活力, 以动来衬托静的淡雅, 学生在写作时能运用这一写作方法, 笔下的景色才会传神动人。

篇4:人生的临帖

我幼时的一年春节,爷爷早早地张罗来一大摞红纸,戴上眼镜,慢慢地把纸裁开,仔细地折出大小均等的印痕。接着,爷爷把我拉到桌旁,紧紧抓着我的小手,让我与毛笔和纸有了第一次感性的相遇,然后慢慢地契合——就是这样,爷爷帮我完成了习字的最初启蒙。

那副对联最终还被父亲乐呵呵地贴在了大门上,歪歪斜斜的八个字,每一笔粗细不匀的线条和锯齿般的纹路都记录着我蹒跚的习字步履。日月交替,门上的对联更换了许多次,爷爷也从简单的“握笔姿势”、“永字八法”讲到了“章法布局”、“颜筋柳骨”……在我习字的时候爷爷曾不止一次地教诲:字要写在格内,横平竖直,笔画转折勿过圆滑……也正因为有悖这些,我曾屡屡被爷爷用细棍敲打手心,现在想起来仿佛还有些隐隐作痛。

在笔与纸的摩擦间,我也渐渐读懂了爷爷想要教给我的似乎不仅仅只是写字。

夏临碑、冬悬腕。寒暑易节,我的毛笔字渐渐在乡里写出了些小名气。每年临除夕还有好几天,除去“慕名”而来的,爷爷早就给我揽来许多活了。过年热闹的气氛氤氲在四周,耳畔还萦绕着小伙伴们的欢笑声和刺耳的鞭炮声,年幼的我却只能趴在冰冷的桌上,握着冰冷的毛笔,蘸着冰冷的墨汁。

好不容易写完了,爷爷还拉着我帮那些孤寡老人把对联贴上,老人们边摩挲着我的脑袋边似懂非懂地看着对联,嘴里重复着那些感谢的话语,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感觉到那些字竟带上了我的体温,它温暖地依偎在我的生活里。

蓦然回首,这竟伴我走过了我生命中每一段成长之路。每每握笔,耳畔都萦绕着爷爷的谆谆嘱咐:写字要方方正正,规规矩矩……

方方正正,规规矩矩——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或许,这才是爷爷一直想要告诉我的。

篇5:学习书法 重在临帖

一、要择帖得当。学书必须由“法”入。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是临摹碑帖。碑帖是无言的老师。择帖如择师。择帖得当就能少走弯路,提高学书法的兴趣和效果。楷书宜选《颜勤礼碑》《玄秘塔碑》《神策军碑》,隶书宜选《曹全碑》《张迁碑》,行书宜选《兰亭序帖》,草书宜选《书谱》,小楷宜选‘《灵飞经》《乐毅论》《黄庭经》。方法论以选用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为佳。临帖建议先以小楷人手,一年以后再练大楷。

二、要重视读帖。临帖必须与读帖结合起来,才能切实提高书者的书法水平。读帖是一个用眼与脑观察、分析的过程,不仅要读其“形”,而且要读其“神”。为什么有的书法作品线条劲直挺拔,有的却一波三折?有的隽永有味,有的却索然寡淡?书者是如何起笔,如何行笔,如何收笔的?这都需要学书法者仔细地读帖,认真地揣摩。学书法尤贵多读帖。读帖便于学书法者从理性、规律上认识书法帖的特点,避免生搬硬套地“抄帖”。细致的读帖,可开阔眼界,拓展思路,提高自己在理解、鉴别、欣赏等各方面的能力,对提高书法修养有潜移默化之功。临帖采用的方法有对临、背临、意临、心临等,这些方法各有优劣,大家可以在读帖时细心揣摩,临帖时酌情选用。

三、要贵在坚持。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的方法。古今书法大家,都是从临摹入手的,不少大师甚至终生临摹。欲临碑帖。必先摹之数百遍。使转行立笔尽肖,而后可临。学习书法贵在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且必须专心致志,放下一切琐事杂念。学习书法是艰苦之事。下大功夫才会有收获。心领神会到什么境界,造诣就能到什么程度。书者要循序渐进,喜新厌旧经常换帖乃学书法者之大忌。

四、要注重参悟。“学书浑似以参禅,面壁留影不计年。只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挥洒亦超然。”这就是说,学书要在“气”与“韵”两方面同时下功夫,才能提高自己在书技、书识、书养等方面的书艺成就,达到较深的书境。仅仅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尚未人书门:只有到了山非山、水非水时。书者始知笔墨之所在,心意之所指,这才人书法门了。

上一篇:关于校园环境建设的问卷调查下一篇:新 春 贺 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