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有感

2024-05-05

研修有感(精选8篇)

篇1:研修有感

随笔感言:

数学课堂也可以为孩子美好的童年添彩

研修在继续、学习在继续…..随着研修学习的深入,感触越来越多,特别是对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优化”这一说法,感触颇多。

长远以来,数学这门学科都要求严谨性、逻辑性、精确性…….因此不免给人一种很沉闷的感觉。相对于语文、英语课堂,数学课的课堂气氛通常显得不那么活跃。特别是对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手段、方法,很难持续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现在好了,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课堂教学融入了新鲜活力,更让我们数学课堂发生了新的改变:我们可以运用教学软件做出精美且实用的课件,课堂导入,我们可以利用ppt、flash动画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上来;教学过程,我们可以将教学重难点以幻灯片的形式拆分、勾画、分解、合成、转化等多种形式穿插一些好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动手动脑、思考学习;评价环节也就是学生的反馈环节,准备一些数学小游戏,让他们在闯关、挑战自我、玩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新知识。如此一来,数学课堂也为孩子的童年增添了不少色彩。

时代在改变,技术在改变,课堂在改变…..我们也在改变。

篇2:研修有感

研修有感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勤奋好学,那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学无止境,要求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自己也要边学、边思,不浅尝辄止,不固步自封,勇于探索,学有所获!课程标准远程培训让我转变了学习观念,更加了坚定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远程培训使我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感受到名师就在身边,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课程标准远程培训,使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责任,树立了科学的教育观。现代远程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工作,还应是教师的事业,作为一名教师不仅是照亮别人的“蜡烛”,更是不断充电的“长明灯”。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利用现代教育资源,摆正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形象,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还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创造者,是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协商者、解决者。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援业、解惑的角色,以适应新时代的挑战。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不能满足于自己的一桶水,更要成为“长流水”,长流常新,永无止境,具有自我诊断、自我激励、自我调控和自我改进学习的功能。路漫漫长,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不断学习,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相信课改终将会结出累累硕果!

篇3:研修有感

一、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研修的任务丰富:有专题讲座、特色学校参访、研修分享。研修的主题凸显:提升学科领导力。

1.19日上午:杨四耕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的专题讲座:《你可以成为课程高手》, 引领我们更敏感去思考课程改革。

2.19日下午:祝庆东 (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科研室主任, 特级教师) 的专题讲座:《学科带头人如何做课题研究》。从问题、专题到课题, “双特”教师向我们娓娓道来关于“三层次科研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3.20日上午:关景双 (上海市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特级教师) 的专题讲座《静听教师成长的脚步声———“师之蕴”校本研修模式》。这是取向草根研训的行动, 摸索了语文教师本体性知识发展的做法, 被专家称为语文教师的专业研修模式。

4.20日下午:周彬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的主题讲座《好课与好人:从课堂文化看教师人生》: (1) 课堂教学只是教师的脸面而已, 把科研做在课堂上还是做在人身上: (2) 别把“课堂”太当回事。

5.22日:韩立芬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特色课程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 的专题讲座《特色课程开发与教师的科目设计力》。

6.21—24日参访学校、现场学习: (1)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校长虞怡玲校园文化建设、办学特色的报告、观摩工作室教学教研活动、曹培英专题讲座; (2) 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聚焦“云课堂”, 办学特色报告、语文教研活动 (上课、景洪春特级教师点评) 。 (3) 上海市嘉定区新成路小学, 主题《灵性教育与七巧板课程》。 (4) 上海市嘉定区徐行小学, 主题是《朝花夕拾课程与办学特色》。

7.25日宁冠群 (上海市校本课程发展中心培训部主任、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 的专题讲座《合室春风兰气半窗明月梅花》。聚焦学科带头人的专业修炼———过有诗意的教育生活。诗意, 优秀, 优雅是讲座的主题, 也是宁老师的引领。

二、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1. 对教育原点思考的再认识。

我们的教育要回归原点, 直抵初心, 方得美妙!

□教育之原点在激发想象, 而不仅仅是学习知识;

□教育之原点在发展理性, 而不仅仅是讲授道理;

□教育之原点在鼓励崇高, 而不仅仅是理解规范;

□教育之原点在丰富经历, 而不仅仅是掌握技艺;

□教育之原点在温暖心灵, 而不仅仅是强化记忆;

□教育之原点在强健身心, 而不仅仅是发展智能;

□教育之原点在点亮人生, 而不仅仅是预知未来。

2. 对良好课程的认知。良好的校本课程是暖记忆课程, 一定会给每一个孩子最温暖的记忆。

(1) 学校课程的核心追求:设立校本课程是为孩子的可持续发展打下的奠基:为了更好地沟通;为了更理解他人;为了更富有进取心;为了更能够应用;为了更自由地思考;为了更富情绪智力;为了更快乐地学习。

(2) 良好课程的五个关键特征:倾听感, 回应孩子的学习需求;见识感, 丰富学习经历的取向;逻辑感, 严密而非大杂烩或拼盘;统整感, 嵌入方式而非加减法;质地感, 课程触及课堂教学变革。

(3) 思考:校本课程的建构、开发及实施。 (1) 时代召唤: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要融合。目前, 学校实施的国家课程存在一些不足, 例如:a.目前的课程体系仍是学科课程为主, 综合课程不足;仍是知识课程为主, 动手课程不足。存在着普遍性, 缺乏个性化的东西, 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多样化、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的需要。b.把考语数英科目看得很重, 称之为“主科”, 对不需要考试的科目看得很轻, 称之为“副科”, 这种状况会丧失基础教育的整体价值, 导致教师为考而教, 学生为考而学, 学生的全面发展则成为了一句空话。

(2) 课程的建构与开发的诸因素。就深化课改的当下, 每一个地方, 小至于每一所学校在改革中扮演什么角色, 改革能够推进到什么程度, 则主要取决于内部的动力。

就校本课程的建构及开发, 校长很关键。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个有自己思考的校长, 学校就是一道风景线。一所学校能不能在开发课程、建构课程中有所作为, 关键取决于学校领导能不能洞彻教育的责任, 能不能洞彻教育发展的规律, 能不能洞彻学校文化的历史使命, 有没有思考教育的原点, 有没有教育的时代感和责任感, 有没有开发校本课程的决心和底气, 有没有驾驭、使用好本校的师资力量, 有没有将凝聚大家智慧的能力……

(3) 课程的管理和实施。参访的这几所学校, 学校领导力上, 为课程建设起到价值引领和发挥功能作用。学校以教师专业能力、境界的提升和课程制度的运行为动力推进课程执行。

课程管理上, 基于特色课程的顶层设计 (课程哲学、结构、目标、理念) 的完善严谨, 都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较好地融合到学校的各个学科并实施, 以课程核心追求为中心, 层层夯实。例如:VIP课程:V-课程, 一部分孩子的学习需求;I-课程, 一个特定的孩子的学习需求;P-课程, 所有的孩子的学习需求。这些给了我思考及启发:

a.课程改革的基础:学校课程建设不触及课堂教学改革, 很难坚持长久!

b.做好顶层设计: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从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层面予以把握, 从全局视角对相关要素进行统筹安排, 做好顶层设计。课程开发秉持什么理念、校本课程的形态与目标如何确定、怎样诊断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课程内容如何整合与安排、采用哪些方法与策略、如何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通过哪些方法评估课程实施效果, 等等, 都是校本课程开发之前必须做好的功课。

c.课程的实施:在具体实施上, 参访的这些学校有着校长必带课、校长必带队、校长必带头的文化氛围, 都承担相当的教学任务, 和教师一样接受学生的评教评学, 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而海南, 在很多地方, 校长几乎是不任课的, 只管不研, 这样, 也会造成对校本课程开发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上的代沟。

3. 理清了课题研究上某些程序的盲区。

这些年都在“被课题”。没有深入学习关于课题研究的知识, 因此虽然努力, 但也相当粗糙。以其昏昏, 今天终于在两个点 (课题名称的设计提炼和概念的设计界定) 的理解上得到了一些昭昭。课题名称设计和概念设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梳理。只是遗憾, 关于课题的背景、意义、目标、方法的论证的引领, 我也在期待。

原以为, 习惯午休的我在中午听这样学术的专题会打瞌睡, 原来很学术、艰涩的课题研究专题讲座可以这样阐述!“双特”祝教授的讲座让功能厅里无不迸发出智慧的、学术的火花。对于每个倾听者, 无不是在头脑中注入源泉, 交汇源泉。

4. 校本教研的思考。

“师之蕴”团队的愿景是:专业素养、生活品质、教学质量同步提升!“师之蕴”努力做“根”的研究, 做“宽”的平台, 做“个性”的风格, 给了我们校本教研可借鉴、可使用、可操作的语文教师成长经验和教学经验。那就是:

(1) 引领青年教师融入团队, 盯住“解读文本”, 开始学科深度研修。课例为载体, 叙事为抓手, 写作以规范。具体为: (1) 主题生成:解读与示例; (2) 课例研修:研课与筛选; (3) 用笔说话:表达与论课。其中, 课例研修是教学改进的行动。以主题为引领, 从观察点着眼———观察思考的线索;在课堂中洞察, 在教学中取证———思考筛选的沃土;在悟谈中生成, 在课例中积蕴———经验方法的提炼。“用笔说话”教师将解读、教学、研讨、反思的四步学———做———行———思写出来, 被师之蕴称为用笔说话。

(2) 课例研修的行动范式: (1) 拟订方案 (2) 经验学习 (3) 解读文本 (4) 上课反思 (5) 课例写作 (6) 观点分享。主题研修行动探究, 让我感悟:明晰概念才能做实内涵;持续实践才能体悟方法。学了, 就有思路;做了, 就有方法;写了, 就有底蕴。这是校本教研必须走的正道。

(3) “师之蕴”的追求也是校本教研的归宿:思考力、习惯性、最优化。我们有理由去把握:自己走出的或离我们脚步最近的经验。?成长看习惯, 习惯就是素质;能力看方法, 方法就是品位。教研人都要深入思考如何为教师确立锻炼思考力、习惯性、最优化的研修目标。

5. 语文学科带头人专业修炼的理解。

(1) 同样的风景, 鲜花只为诗人开! (亦教亦熏, 修己立人) 练好熏功———“亦教以熏, 律己立人。教书一半是教学生, 一半是熏学生, 熏的力量比教的力量更强大。教师理论学识的修养、专业技能的修养、教学艺术的修养、人格魅力的修养等, 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季羡林:“真正优秀的学生, 不是从课堂里教出来的, 而是由优秀的教师熏陶出来的, 只有一流的教师才能熏陶出一流的学生!”做教师用什么“熏”?人生美德与诗意才情可以熏人、诗书可以熏人、身教可以熏人。修己的功夫, 是立人的根本。

(2) 人淡如菊, 心素如简———把优雅进行到底。 (秉持优雅, 涵养诗性) 我所理解的优雅:那是一种经过生活的千锤百炼涵养出来的“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大气, 涵养起来的“宠辱不惊, 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 望天空云卷云舒”的胸襟。这种胸襟或许不能让你拥有外在的辉煌, 却能使人的内心超越, 让自己能够不献媚, 不屈服, 不盲从, 坦坦荡荡。

那是一种平实内敛、拒绝傲气的心境。人淡如菊, 心素若简, 是清得秀丽脱俗, 雅得韵致天然的一种从容与淡定。

优雅的教师一定有静气, 有点阳春白雪。

优雅的教师一定有人文诗性:人文诗性属于精神层面的一种内在胸襟、品格、趣味和涵养, 也表现为外在的仪容、风度、气质与言谈举止。所谓人文诗性, 就是能用诗意审美的眼光珍重自我、关爱他人, 用诗意发展的眼光审美自然、洞察社会, 从而葆有博爱宽容的人文情怀和健康优雅的审美情趣。

优雅的教师常常感觉幸福。幸福是一种心态, 有赖于内心的充实、优雅与平和;有赖于精神家园的宁静、赏亮和丰盈。博爱宽容的人文情怀和健康优雅的审美情趣, 有助于提升内心幸福的格调。

优雅的教师应该有点闲情逸致, 用优雅的情怀, 浸润古典诗词, 滋养一颗诗心;用审美的眼光, 发现寻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用诗画琴弦, 表达内心对生活的热爱和感动。或许, 从欣赏校园里的每一树花开始, 教会学生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 享受审美的乐趣, 陶冶优雅的情怀。

老师必须优雅!

篇4:研修有感

关键词:自我研修;他我研修;和合文化;元认知;教学实践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在高校教师自我研修和他我合作研修的建构发展过程中,吸取我国和合文化中和为贵、和而不同等精髓,遵循整体和谐、有序对称、平衡互动等原则,参照目标和合原理、元素差分原理、融会贯通思想等和合学的现代意蕴;同时从创新型共同体框架的搭设以及共同体意义的现代更新两方面重申共同体精神,分析共同体的信息交流、伦理约束、社会强化功能,剖析共同体的特质,包含共同体主体的自愿性和平等性、共同体运行目的指向性和同一性、共同体运行过程的自发性与超越性、共同体运行结果的不可预测性和创新性;并且还关注到合作教育学等相关理论,为构建教师自我研修和他我研修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一、自我研修与他我研修实践定义

自我研修是个人情境化探究、批判性协同研究、提高个性化学识的活动,是一个透明的、系统化的教学实践专业化成长研修过程,是青年教师职后知识生产与实践能力陈述的活动。他我研修是个体在先进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积极参与集体研修过程,并主动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教与学经验得失,主动听取对方的中肯建议,修正或补充自我研修理论与实践,以提升自我研修的层次、价值观认同和内涵素养。自我研修不只与个人反思与知识管理有关,更需要在团队的协作下开展互惠共赢研修状态下的专业发展学力与成长力历练。

著名学者高海青教授说:人的“自我”是以他我为自身的内容的,表现的是人类的本性和规定,其实也可以说,所谓的自我不过就是“大我”(类本性)集结于生命中的个性化(加上个人的发挥和创造)的体现而已……我们讲自我,却必须从他我去了解、由他我来规定;一个人要建立自我,必须首先放下自我,去向他我学习、以他人的能力来充实自己。人的可怪处就在这里:不能走出自我的人,他也就不会有他的自我。自我研究也是一个促进双路径学习的方式。“‘双路径学习与‘单路径学习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单路径学习中,教师在采取一个行动后,如果发现行动的效果不尽如人意,通常只调整行动本身;而在‘双路径学习中,教师不仅回环到行动策略,而且回环到自己的‘主导价值观,即‘信念。如果教师在调整自己行动的同时,反思并改变自己的信念,其整体变化无疑会更加彻底、深刻、持久”。现在我国的教育正处在积极意义背景下的“衔接期”,一些传统的教育教学支撑力量正在消退,与此同时,一些新的教育教学新生力量则在成长,有的新教学业态新教学方式呈爆发式成长,但目前新旧教育教学反思方法与动力转换还没有衔接到位,这就需要高校青年教师积极地调整和发展自我,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为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实践专业化发展注入新的教育教学研究和成长研修思想和理念。

二、自我研修与他我研修的实践特征

(一)自我研修和他我研修需要理论学习与实践指导相互支撑

从古代的“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到今天的大教学专业集体备课和适应新时期新发展改革提倡的综合学科课程,无一不在解读着高校青年教师之间自我研修和他我研修相互支撑的理念。以雅斯贝尔斯、哈贝马斯、马克思等为代表的“交往理论”,都赋予了人际交往极大的意义与价值。人们在交往中,交往的双方在认识自己、完善自己的同时也使对方得以完善。他们都把交往看作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人只要存在着必然就会交往着,孤立的个人是不存在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激励现代人行为的主要因素,而这些都是在人际交往和互动支撑中实现的。社会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都以个人的学习、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每个人只能理解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对事物唯一正确的解释。因此,只有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才能形成更丰富的认识、更深刻的理解、更真实的应用、更实用的创新。

高校青年教师之间的隐性知识不能通过物质性的传播媒介进行直接传播,一般要通过实践团体,通过面对面的接触进行隐性教学知识的分享。我们在践行个性化研修、参与集体培训研修的时候,通过他人对某些事物或现象的看法来反思自己,因此在这时他我研修和自我研修这两者就同时发生。个人的自我反思,恰恰不是反思自己,而是从他者(包括他人和外物)那里寻找反观自己的镜子,正如阿纳斯塔西娅?P?萨马拉斯所言:“……什么叫反思呢?就是照镜子,reflection,意思就是镜子的反射。西方文化基本上是一种反思文化,也就是把对象世界,把整个宇宙看作是人心的一面镜子,把整个宇宙看作是反映人心、反映人的主体的一面镜子……如何认识你自己呢?要通过外部世界,人要认识自己只有到对象世界中去寻找才能够像照镜子一样地反映出他自身。”

(二)自我研修和他我研修需要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专业成长中打破藩篱

在自我研修和他我研修实践中,高校青年教师之间既是局内人,是研究工具,也是被学习、被研究的对象。作为个体,他们都有成长与发展的多元诉求,都有个性化的成长衍生基因;而作为学校团队中的一员,他们中的每一个人的发展与进步都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要把这二者融为一体,就需要青年教师在自我研修和他我研修中打破教学实践专业成长中的藩篱,互相之间带着彼此进取的心智和坚定的信念,通过个性化发展和共同成长的生态情境激活,即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中相似地看(seeing-as)和学习行动中去相似地做(doing-as),以实现生活经验性知识向科学实践性知识的迁移以及新的成长研修情境的进步,并丰富自己的实践性知识获得的“真”过程、“真”获得、“真”成长。

按照知识的定义,“知识构成的三个条件分别是:信念、真和证实”。如笔者在参与高校青年教师网络交流、研讨行动之前,从其他青年教师的听课交流感想中获得了他我研修所获得的新的自我研修的信念,虽然这种信念还只是自己相对“狭隘”的学习或生活经验,还不是“真”的教学实践性知识,在笔者带着学习与成长的坚持信念进入“真”自我研修和他我合作研修“课堂”行动时,笔者便在学习和成长中“实践”着新的行动信念。于是,在基于教学实践中,其教学产生了“效果”,学校督导处领导、老师和学生都从我的教学中感受到笔者的成长和进步;笔者也在与其他青年教师的共同学习、交流中“反映”出大家共同的认识提高程度。这作为自我研修和他我研修实践“被证实”的信念,笔者的教育教学实践性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就真正地获得了。

(三)自我研修和他我研修需要高校青年教师和谐成长中的双赢互动

研修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一起工作,一起交流,一起研讨,一起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有意义的协同教学研究、实践和思考,并走向积极自律式的自我研修和他我研修,可以为教师、学生提供更丰富、更美丽的教育教学环境,并在一定意义上丰富学校教科研文化的内涵,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自我研修过程中研究者与网(群)友的合作,通过系列的网(群)友探究活动,拓展研修者的批判性思维,形塑其与他我研修的合作意识,使自我研修不再局限于个人的认知架构。

人是一个既具有自然性,又具有超然性,既能容纳多样性、差异性、对立性和个性,又能在多样性、差异性、对立性、个性中达成统一的“否定的统一体”,这就要求我们从包容中见胸襟,从定位中显边界,从融合中出整体,自觉地用整合视野来对待自己的人生。想拥有健康、进取、完美的自我,欣赏朋友的时候也不妨容得下异己和他我的存在与成长。事实上,自我的未来将是人们自觉地将自我的过去和现在进行着的合理地延伸与扩展。无疑,在自我研修和他我研修学习的延伸、拓展的旅程将是“路漫漫而其修远矣”,但是自我必将在与无数他我的坦诚相拥下绽开人世间最美的教育之花。

(四)自我研修与他我研修应该具有时代发展的宽泛性

高校青年教师自我研修与他我研修的对象,既包括各专业教师,也包括学校管理者、院系科管理人员、教辅人员、群团工作者、后勤服务人员等等。在愈加重视知识产权、整顿学术腐败与追求学术规范的当下,教师严谨而系统化地开展在网(群)友参与下的自我研修,既可提升教学实践水平,推进自我专业发展,也能促进与网(群)友彼此间的互动、理解与帮助。此外,青年教师的自我研修和他我研修,在当下教师教学观念、师生关系观念尚待改变之时,显得尤为重要。

这种与网(群)友协作开展自我改革的自我研修,为教师个体、群体共同对话与进步提供了美好的愿景。除了“以师带徒”“名师工作室”“学术研究室”“教授工作室”等常态式的培育培养高校青年教师途径外,如何让不同院系级部、不同学科甚至不同学校的青年教师同辈们建立网(群)友关系,形成良性的他我研修氛围和学术研究环境,创新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实践专业化发展合作研修共同体,还需要在学校层面的亲切关怀和引导下,高校青年教师自身具有强烈的“科学报国”和实现富强“中国梦”的自觉、自省、自悟、自进的专业品质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高校青年教师自我研修与他我研修的实践意义

高校青年教师的自我研修和他我研修实践证明,青年教师合作研修共同体有效践行的和合思想,彰显中华民族“和为贵”“和生万物”“和而不同”的传统和合思想精髓,体现和合学的现代意蕴,是有中介的和合、有差分的和合、注重融突和合以及共同体成员精神生活的差异中和。高校青年教师自我研修和他我研修的合作研修共同体的建构表征了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和合思维的积极意义,体现了高校健康智能可发展的整体性、信息的开放性和文化创生性。研修实践告诉我们,高校青年教师自我研修和他我研修的合作研修共同体沿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社会文化的研究路径,强调高校文化建设、创新与社会习俗的双向有益驱动;高校青年教师自我研修和他我研修中的重视共同体成员社会身份重建,使其成为高校社会文化中成熟的实践者和创新发展者;高校青年教师自我研修和他我研修积极倡导嵌入式的高校进步文化交往方式,强调成员之间在中华文明文化传承中的延续性和创造性,关注代际之间的交往与多层次的参与,研修机会更多,研修内容更丰富,使高校青年教师的自我研修和他我研修的合作研修从个性化、特色化的“合之境”升华至中华民族振兴富强的“和合之境”。

倡导高校青年教师自我研修和他我研修的合作互动是教育本质属性的要求。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种活动的目的在于“使每个人都得到他所能达到的充分完善”,高校青年教师各种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决定了高等教育对象所接受的教育必须是连续的、一致的,即作为高等学校教育者的青年教师对学生实施的教育必须是同向的、相互促进的,这就需要青年教师本人和其他优秀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任务。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青年教师们及时关注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变化,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正在进行的一项规模巨大的、全国范围的课程教育改革,课程综合化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改变了以往的分科课程模式,打破了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形成了各学科知识的相关化、融合化、广域化、创新度。因此倡导高校青年教师积极践行自我研修和他我研修,以及教师之间的互动、合作,发挥教师群体的力量,已然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而且,高等教育课程提出了动态课程的概念,教师不再是课程的复制者、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反思型、专家型教师,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课程意识,并提高自己课程开发的能力。实际上,课程的开发仅仅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教师之间必须联合起来,通过自我研修和他我研修的多元形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功能,变知识消费者为能力生产者,组成研究共同体,共同学习、相互促进,才能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Samaras, Anastasia P. Self-Study Teacher Research: Improving Your Practice Through Collaborative Inquiry. Sage Publications Inc,2011.

[2]孟繁胜,于伟,梅秀娟.内生式培训理念及其实践模式解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11).

[3]侯建成.分享 互动 公益式网络地理教研平台的探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3).

[4]刘良华.研究教师个人知识的困难与路径选择[A].质性研究:反思与评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篇5:研修班学习有感—

——参加班主任研修班有感

有幸参加了班主任杂志社17日、18日在市里进行的“新时期班主任成长途径与创新高级研修班”活动;两天的学习生活虽然辛苦,但受益匪浅、收获颇大。在这两天里,我认真聆听了全国优秀班主任丁榕老师、被教育部聘为“班主任高级培训班”授课教师的郭文红老师,还有全国十佳班主任王立华老师的讲座;尤其是被特级教师丁榕老师的事迹所感动,更引发了我对教育学生的一些思考:

1、新时期,教师应该有什么样的观念?学生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一个基本功扎实、能力很强,且获得过很多奖项的老师,却不被学生所喜爱,一个普普通通,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不怎么出众的老师,却深受学生爱戴,这是为什么呢?这恰恰也是我们经常忽略的。

正如丁榕老师所讲,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能否真心对待学生;对于班主任而言,工作的最高奖项不是获得了多么高的荣誉,也不是获得多么丰厚的奖励,而是能不能得到学生的喜爱。

新时期我们应该转变观念,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教育魅力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喜欢自己。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而不是管理和压制,我们应该争做发展性的老师,用爱心+智慧、奉献+魅力、经验+创造、阅历+激情、专业+专家等五个方面提升自己,关注学生发展,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

2、是从事教育,还是喜欢教育?如何在工作中寻找快乐和幸福感?

丁老师在讲座中提到了关于对待教育事业的态度问题,提出了择业、创业、乐业、敬业、爱业五步曲;尤其是对于其中择业这第一步曲,我感受颇多;

回想自己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打心底就没有想当老师意愿;甚至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也是满怀着不乐意的情绪;看到许许多多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整天辛辛苦苦工作着、默默付出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有敬佩,有感动,但更多的则是对自己今后生活的一种茫然。后来在学校大氛围的影响下,我也走上了班主任工作岗位,也慢慢习惯了整天的忙忙碌碌,但对教育事业却是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厌烦,只是把它当成一种工作而已。

“接受改变不了的,改变能够改变的。”这是丁榕老师讲座中的一句话,也是我感受最深的几句话之一。不管当初出于什么原因,既然选择了教育事业,就应该接受事实,这是无法改变的;但是可以改变自己的观念,这是可以改变的。喜欢上教育事业,并且把教育事业做好。“只为成功找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这才是我们该做的。

在工作中寻找快乐和幸福感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用心才能有快乐,不求回报就能得到幸福,成就在快乐和幸福中获得”!“苦中有乐,乐中施爱、爱中得福”。我也一定会努力去做一个幸福、快乐、有成就感的班主任老师。

3、面对教育的对象参差不齐,是一视同仁、硬性改变,还是区别对待、春风化雨?

从毕业到现在,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我一直信奉不放弃一个学生,哪怕这个学生学习再差;对学生一视同仁,严格要求所有学生,无一例外,甚至对学生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也硬性要求,结果导致学生累、我更累„。

参加此次研修班听到专家老师的演讲,使我对此有所领悟:对于部分学生,我们没必要、也不应该强求他们达到老师期望的什么目标,而应教育引导这部分学生,让他们走向自己期望的目标,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最好的发展是主动发展,这样的教育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千万不能再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进行硬性的要求,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都应该考虑学生的实际发展,让学生自我教育、主动发展。

4、如何正确对待那些难教育的学生?

了解学生,是我对这一问题的第一理解,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了解学生的交际圈、了解学生需要等等;“每一个难教育的孩子,都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班级绝大部分学生都是服从管理的,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存在问题、难以教育,如果不教育得当,这极少数的学生也会把班级彻底扰乱。很多的事例都说明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保证。作为一个班主任老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才能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估量,并进行引导。

因为了解,所以宽容。对待难教育学生,即不能急于求成,强行压制,也不能放任自流;应本着宽容之心,侧重于他们点点滴滴的进步,慢慢引导教育他们慢慢走向成功之门。

5、是按部就班、中规中矩的教育,还是灵活机动、充满趣味的教育?

班主任工作是需要新意,在培训中听到几位老师在班级管理中的做法,比如,用医院的编制进行学生自主教育设立院长、医生、取药处等等部门和机构,这些不要说我们这些成年人都感觉到新鲜好玩,更不要说那些孩子们了,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达到了良好的自我教育。

反观大部分的班级管理,往往都是按部就班、中规中矩的常规教育“你应该怎么做!你不应该怎么做!”学生只是被迫接受而已,很难有自己的主动需求,教育效果就大打折扣了。所以说,班级教育管理应该多样,且充满新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变接受教育为自我教育。

6、学校教育是万能的吗?

“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育的老师!”在参加研修班之前,我一直对这句话此深信不疑,并且千方百计的去教育那些难以教育的学生。直到在上学期,我带了现在的班级,其中就有一个学生是非常难教育的。对他我是软硬兼施,甚至是在开学初的一两个月内,几乎每天都会找他谈话、聊天,而且每次至少都是一两个小时,甚至可以说我花在他身上的时间,比我花在班级管理上的时间还要多,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效果还是很差;这使我对这句话的产生了疑问,难道真的是我不会教育吗?在本次研修班活动中我找到了答案,原因不全在我,关键就在于家庭教育。

“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是苍白无力的”;学生在学校里教育不好,有时不是教师的无能,而是缺少家庭教育的缘故。所谓的教育,包括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一个人成长,在家庭教育中奠定基础,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发展、巩固,在社会教育中得到成功!所以说没有一个好的家庭教育,单纯依赖学校教育,是很难教育好学生的。只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形成合力,才能够把教育好学生变成可能。我下一步会努力尝试发挥合力作用,尽可能教育好班级的学生。

在本次研修班活动中,感受到了班级管理的艰辛与智慧,更感受到了作为班主任的那种幸福和快乐;明白了班级管理的很多技巧、方法,更明白了心系学生、灵活多样、细字当头、关注发展的班级管理理念;今后我会多思考、多努力、多实践,把在本次活动中所学、所知运用于实际班级管理中去。努力去做学生喜爱的老师,让自己的教育工作充满快乐、充满成就、充满幸福!

篇6:英语研修班学习有感

根据中国XX股份有限公司“大海外”战略的总体部署以及我院拓展海外建筑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强,我有幸被选派参加清华大学举办的国际工程英语高级研修班。经过4个月的培训,收获颇丰。

清华大学是莘莘学子的向往之地,初入清华的大门,就被那里浓浓的学

术氛围深深地感染着。通过历时4个月的学习培训,认真聆听清华教授授课,让我在思想上得到震撼,观念上得到转变,理念上得到更新,知识上得到充实,深深感到自己取得了长足进步。以下将学习中的一点心得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一. 英语综合能力(听,说,读,写)

此次培训班的重点依旧是英语的综合能力,即我们常说的“听说读写”四个部分。尤其是听和说,是日常工作中最需要的,也是中国学生最缺乏的部分。由于此次培训的学员大多是来自各个单位海外部,有着多年的海外工作或学习经验,有着良好的英语基础,所以,经过短暂的纠正发音部分后就进入到了商务英语的系统培训。商务英语较日常英语来说,对交流者的要求更高。不但要求交流者有清楚的发音和逻辑,同时对于对方的背景文化也要有一定的了解。例如:在交谈时应该与对方保持多远的距离,开会时应该注意的礼节等等。剑桥商务英语是本不错的教材,里面涉及了几乎所有的工作场景,包括组织会议,打电话,谈判,等等。对话简短精炼,但引用的语法、词汇、表达习惯、背景文化都比较准确、全面。如果能够熟读或者背诵其中大部分文章,那么与外国公司进行商务沟通时一定不会有大问题。

如果光是练听力,对专属的表达方式就不会有太多的理解。基于此,培训中还组织了实战模拟,对于每一个学习过的场景,分组进行练习。老师将给定一个话题或者场景,组内的每一个人都要参与进来,要运用所学的句法,词汇,以及表达习惯,做出一个对话。这样加深了我们的理解,在下次工作中遇到时也一定会正确的使用。引用荀子的经典名言就是: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I hear and I forget.I see and I remember.I do and I understand)。

关于读和写,很多人都认为,中国学生通过多年的语法学习,已经很熟练的掌握了这两项技能。其实不然,与汉语一样,英语的文章也分为很多类型,而我们工作中所遇到的大多都是技术文件,学术性很强。而如何清楚理解这类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找出关键点,并能按照标准的形式写出我们所需要的技术文件,把我们的核心技术展现出来,是我们学习的重点。老师告诉我们,读是写的基础,这就意味着必须大量的阅读类似的专业文章。在初期可以先尝试着写出所阅读文章的摘要和总结,慢慢的模仿,通过多看,多想,多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文献写作。老师建议我们选择本专业最前沿的杂志坚持阅读,这样既可以了解本专业最前沿的技术,又可以锻炼学术英语的阅读和写作。通过清华丰富的图书数据库中的EV和SCI平台,我查找到了信号专业的一些前沿杂志,并对现在国际工程中广泛应用的RAMS技术的最新发展进行了学习,在学习英语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国际工程领域最新发展有了了解,受益匪浅。

二. FIDIC合同管理

负责教我们FIDIC合同管理知识的老师名叫卢有杰,是来自清华建筑系的教授,早年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在FIDIC合同管理领域造诣很深。本次培训主要学习了FIDIC设计采购施工(EPC)合同条件,学习的方法就是对合同条件原文进行翻译和讲解。FIDIC即是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是世界上多数独立的咨询工程师的代表,是最具权威的咨询工程师组织,它推动着全球范围内高质量、高水平的工程咨询服务业的发展。从前期招标到工程管理,合同中的每一个用词都是精准的,通过老师的讲授和分析,以及自己的学习,我深刻感受到事关工程无小事,举个例子,履约保证(Performance Security)和完工证书(Performance Certificate),都使用了performance这个单词,但意思却不一样;同时,当我们在写英文合同时,也不能将完工证书直接译为Completion Certificate。又如,我们常见的contract一词,在合同中可以指建设项目,或者要由承包商完成的工程,合同标的。这同时也要求我们,想要在海外工程中取得成功,就必须认真仔细的研究每一个细节,包括合同的每一个措辞,最大可能的避免风险和损失。

除此之外,校方还组织了英语演讲比赛。学员可以自己选择话题,评委会有提问,并做出点评。由于我之前有过参加此类比赛的经历,所以在本次比赛中被推选为主持人。通过反复不断的练习,我和搭档的主持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在清华的这四个月里,我还参加了各类讲座;在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与刚发现量子霍尔效应的院士薛其坤的TopTalk中,我了解了学术物理与实验物理的异同,聆听了两位大师在成功的路上是如何抓住机会,实现了量到质的飞跃;在阎学通教授为首的国际安全论坛之中美东亚再平衡中,我更深刻认识到了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也对处于此种环境中的海外工程发展有了自己的认识。

在这个四个月的学习中,清华校园严谨踏实的学风和求实创新的气氛,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使我真正理解到了终身学习,学以致用的重要性。我很荣幸的被选为班级学习委员,在离开清华之际,我获得了第五期清华国际工程英语高级研修班“优秀学员”的荣誉称号,这是对我四个月努力学习的肯定,同时也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

篇7:读《校本研修理论与实践》有感

贺尔祥

关键词:校本研修,专业素质,领导集体,主管部门。

校本研修,就是要把教育教学研究的重心放到学校,以学校为基本单位,以教师为研修的主体,以课程实施中出现的新问题、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为研修的主要对象,通过对校本问题的纵深研究,不断总结、得出和修正解决校本问题的研修方法。让有利于提高学教育教学质量的经验逐步什华成为指导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从而用校本研修的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用教育教学实践来诠释校本研修理论在校本研修活动中的价值,使之更新完善,再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

校本研修,作为一种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动力源,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际教育观的更新,在我国教育发达地区许多校园里开始探索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许多教育专家、学者,他们不仅从校本研修的理论层面上深入研究,而且还亲临课堂教学实践,通过不断的努力,逐步修正、完善形成校本研修的理论。

现代教育家魏书生就是校本研修的先行者,在2O世纪8O年代初期,魏先生顶着旧教育教学观念的强大压力,毫不犹豫地以课程实施中出现的新问题和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为研究对象,用完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来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和难题,以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师格,多渠道,多角度巧妙地引领学生深入学习问题之中,把所有的教学问题都留给学生自已解决,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着壮成长,这种教学观念实际上就是校本研修的写真。

在别人手中不可教的学生,到了魏先生的课堂就会变成可以教好的学生,对此,很多同行总是觉得匪夷所思。其实,魏先生与我的不同之处就是他能对来自教学课堂的许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教学问题的特征,结合学生实际,为学生精心编织一张张学习情趣的驱动网,让学生自觉专进知识迷

宫,品尝知识的酸甜苦辣。凭借着一股执着的校本研修精神,坚定不移地把校本研修当作提高教学质量主渠道,握住解决教学新问题的利刃,斩断学生懒惰不学的缠身带,揭开学生勤奋学习的心灵,拉开学生自主学习的序幕。这就是魏先生教学成功的秘诀。

近年来,校本研修作为一种新的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思维、新理念,理应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睐,更应该受到教育主管部门专门教研机构的重视和学校领导层面的关注。但是,却没有一所学校能真正地将其作为改变学校办学理念的动力源来驱动学校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特别是农村学校对于校本研修更是孤陋寡闻。课程几经改革,但教育教学观念却因为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限制而长期得不到更新。这么多年来,县、乡(镇)级教育主管部门总是把普通意义上的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完全当成所谓的校本研修的唯一途径来抓,每学期搞搞三五节送课活动,或者行文硬性要求教师每学期相互听课不得少于20节……用这种模式强迫教师搞教

研,显然是没有实质性意义的。教师为了完成听满这20节课的任务,多数人可以不用进教室,跟别的教师要来备课本抄抄了事,这就是“校本研修”了。当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也曾有些许教育工作者试着站出来尝试过校本问题的探讨,但终因气不宜人,孤掌难鸣而告终。校本研修形不成气候,没有校本研修的氛围,最终还是败走麦城,又回到了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老路上来。纵横深究,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观念传统保守,判断问题的思路守旧。

教师总是把来自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许许多多问题都归罪于学生;总是把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归罪于学生的愚钝,接受能力差,学习纪律差等。教师不能直面对待来自学生、来自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校本问题,不用心探讨教育教学问题的真正来源,不花力气去追究问题形成的真谛,即便找到了问题的真谛也拿不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或者使用的方法无法激启学生解决问题的情趣。因此在百般无奈的情况下又不得不把满

堂灌、打题海战等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最佳法宝。把课堂完全收归自己所以,生怕学生跟教师抢占课堂空间。

二、教师校本研修专业素质低,不具备校本问题的研修能力。

教师专业素质是解决校本问题的基础。这么多年来,教师的课堂专业素质一直是以“学历本位”来评价,错位、片面地认为高学历与高,课堂教学能力就强、教学专业素质就高。可是,在农村教师队伍里高学历低素质的教师却兴许不少。教师学历高并不能真正代表其从事校本研修的能力水平就高。现在的农村小学校里,绝大多数教师的文凭都是大专以上,是国家规定的小学教师的达标学历,但有的却名不其实。我想,这个问题应该是绝大多数教师无法进行校本研修的真正原因之一。

曾经有一位植物学博士,他虽然博学很多种植物的生长理论,但他却没有植物生长实践经验。有一天,他到农学院植物实验基地体验生活,正赶上花生地里种植工人用锄头捞泥土给花生压枝,博士急呼:“喂,你

用泥土这样压制花生枝,那花生还能生长吗?”工人师傅哈哈笑道:“博士,我这样做不但不影响花生的生长,而且还能使花生产量大大增收呢。”博士好奇地向这位工人讨教了……

教师教学生也像农民种花生一样:种花生,就要认真的研究花生的生长特性,如何管理才能获得丰收。当花生“下针产仔”期间,要及时用泥土盖压花生枝,让许多枝节因被泥土完全覆盖而生针入地产仔;教学生,就要研究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设法创造学生最想知道、最想解决问题的环境,让学生能体会到自己能解决问题后的滋味,感受自己会解决问题的许悦。

种植庄稼的人,必须要深入了解土壤的性质,掌握耕织的植物的生长季节,把握耕耘的方法,才能把植物种好。搞教学的人,必须要深入了解学生,了解阻碍学生学科发展因素,掌握学生学习成长的规律,把握耕耘的方法,才能把学生教好。

教师校本研修素质,要靠在校本研修的实践中千锤百炼才能提高。在教学实践中,解决校本问题是每个教师的工作重心。我们要用研究的眼光去审视校本问题,要用心去寻觅解决校本问题的方法,要用慈母般的心肠去疏导学生,要以学生为本,要想方设法,坚持不懈,矢志不移地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不要以教书的角色强迫学生学习,更不要以师者的风范居高临下,逼迫学生干他们不想干的事情。当然,过分的放任自流,不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约束学生,那你一定不是一个校本研修者。教师,只有通过对校本问题的研修过程,才能不断的修养自己,才能让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变得强大。教师,只有将自己置身于校本研修的过程中,让许许多多的校本问题磋磨自己,才能不断提高自己专业素质。教师,只有当你有了过硬的专业素质,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三、学校领导集体校本研修工作的意识淡薄,不能引领校本研修工作的正常开展。

一所学校,不论其规模大小,都要有一个素质过硬的领导集体,因为这个领导集体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这个核心没有过硬的校本研修理论素质,没有践行校本研修的意识,没有以校本研修活动过程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眼见,那么,这样的领导集体就是一个没有战斗力的集体,没有生命力的集体。

学校领导班子,就好比人的心脏,人的心脏没有血液向人体各部喷输,那么,人体各部那来的活力?人体各部没有了活力,那无疑是一具僵尸;学校领导班子没有校本研修精神,没有校本研修兴校、校本研修强校的办学理念,就不能引领广大教师走校本研修兴校、强校之路,就不能向教职工输送校本研修的动力。

校本研修需要专业引领。但是,农村小学那里来的校本研修专业人才?之所以没有,校本研修理论出炉这么多年,而成千上万的农村小学教师才会如此陌生于校本研修。所以,学校领导班子能否将校本研修工作视作学校工作的重心来抓?能否把校本工作过程中的许多问题进行深入研修?能否给教师创设校本研修的环境?能否正校本研修之气,扬校本研修之威?这应该是管

校、兴校、强校的根本。一个不求进取、没有发展目标的领导班子;一个只求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领导班子;一个“居位求闲”、“避重就轻”的领导班子是永远不能把学校办好的。

很多学校的领导,他们都不约而同地犯了一个“共享错误”的治校理念:就是,自认为大小是个领导,应该享有领导级别的待遇。有的领导总是把自己摆在“领导”的高架上,高跷起领导的架子,脱离群众,闭门发号。有的整天想的不是如何解决校本问题,而是构思着制订什么样的制度才能修理那些“不是心里人”的人。为了树立自己的领导威信,有的领导开会时,常常因为“不顺心”的鸡毛蒜皮小事、或是听不得与自己不同意见、或是看不惯与自己不同的形象、或是因为某个教师无意中“专利”了学校管理制度,他们总是以训斥人的激动、“骂娘”的表情,高亢的嗓门怒吼“骂会”。

他们对工作墨守成规,坚持“顺昌逆亡”的治校理念,把教师们首遇解决的问题视为自己的工作有方,把所有解决不了的校本问

题都归宿于教师的问题。不是把校本问题的研修摆在首位,而是把扬己威当作自己工作能力的诠释。

当了领导就不上课,不上主科课,认为不上讲台也能管好教学实践。把上情下达作为每天的工作重心,把完成上级需要的文字材料作为自己的工作业绩。把自己的工作业绩取向于教师们的辛勤劳动,把学校全体教师辛勤劳动所获得的成绩作为评价自己优秀的衣钵。这,就是校本研修工作不能正常开展,教师教育教学专业素质迟迟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迟迟落后的真正原因。

选拔学校领导,大多是从学科教学业务能力较强,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教师中选拔的。当了学校领导,就不想上课或不上主科课,我以为是治校方略。农村小学,办学规模不是很大,学生多者不过三五百人,有的学校只有百来人、几十人。我认为当领导,要以校本研修促管理,要以自己的课堂改革绩效促校本所有课堂的改革发展。不要认为你承担了一门主科课(除一、二年级外,语文、数学最多有六节),你就不是领导了,你的地位就低了。领导们为什么不这样想?因为你承担的不是“普通课”而是“标本课”:你既是领导又是学科带头人,你应该做校本研修的领航员,拿你的校本研修做活靶子,让其他教师有靶可瞄,“三点一线”,形成校本研修活力。把自己当成校本研修工作的勤务兵,甘愿做校本研修的马前卒。如果是这样,不愁校本研修工作之开展和深入,更不信校本研修没结果。

四、县,乡(镇)两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校本研修工作“抓而不力”,校本研修工作专业引领不到位。

近几年来,虽然教育教学研究的重心有向学校倾移的动机,但还是欠缺深入人心的火候。作为指导一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管部门,要大胆地组织、指导、引领一线学校领导班子和广大教师尝试校本研修工作。要把教研室里的“校本研修理论”转化成一线学校课堂里的实践性校本研修,真正做到教学研究下移到一线学校。要以制度监督、评价学校领导机构实施校本研修工作的业绩。要掀起辖区内所有学校普遍开展对校本问

题的研修活动,并逐步将校本研修工作过渡成学校教学的主要常规工作。

要充分认识到“送课下乡”只属于校本研修的个体,这种教学示范课的作用莫过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方法上的磋商,别人向听课者表演的教学艺术,总是对同一课题,通过无数次的演练、修正之后才向听课者投射“灯片”。同一教材固然存在着相同的课程问题,但不同的学校,面对同一教材问题的对象总是不同的,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素质的教育教学对象,每个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只有针对自己学生的实际问题,用切合学生学习实际的研修方法解决教学问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本研修。

现在的教育主管部门,总是有顾此失彼工作倾向,在政治任务和安全工作任务这两个层面上讲,完成党委、政府交给的政治工作肯定是天经地义的;安全百事第一大,学校狠抓安全工作更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不至于在抓好这两项工作的同时就无暇顾及教育教学工作的校本研修。

笔者认为,学校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下,提高教学质量的真正动力来自于校本问题的研修。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素质、业务能力修养、专业水平的提高都取向于校本研修。

学校有了成堆的校本问题,教育主管部门看不到,学校领导不知道。天天唱着“以学生为本”、“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学习”等时代教学口号是不可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只强调教学理论,不重视教学实践研修,不研修课程实施中、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过程中凸显出来的校本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没有保障。

篇8:研修有感

一、 新课程实验,备受政府重视

1.各级政府成立了专门的课改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组织、协调保障等工作,这保证了课改的政策支持。

2.政府资金投入到位。为了新课程实验的顺利推进,省财政每年投入专项经费600万元,各级财政也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对课改的经费投入,这保证了课改的资金支持。

3.重视师资培训。为了较好地施行新课程的各项标准,省教育厅、省课改办先后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新课程实验培训,效果较好。这保证了一线教师对课改的理解和支持。

4.加强交流。省教育厅多次组织省内、省外的课改交流,进行效果对比,使广大一线参与课改的教育工作者切实感受,以开阔眼界,树立信心。这保证了课改的效果显现。

二、《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 100 问》 解读专家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

本书主编为省教育厅主管新课程实验改革的领导,其多年从事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理论水平高,对政策解读能力强,指导了本书的编写,并对其中很多问题亲自进行把关,最终才使《100问》这本书达到了实践性、理论性与科研性的完美统一,对实际意义上的课改教学工作有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三、《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 100 问》 解读科学性强、实践性强、通用性强

1.解读科学性强。本书对问题的解读完全是从教学实践出发的,它不仅仅是对生硬的政策的一点通读及解释,而是结合甘肃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甘肃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甘肃教育水平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政策所包含的东西,能科学地引导实际教学。

2. 解读实践性强。书中用了大量的教学和教学管理案例,对一些问题进行了论证,并对一些成功的教学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例如,文中所选取的《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镇远中学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师发展性评价实施方案》《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普通高中的课程实验课堂教学评价实施方案》等,对教学活动及教学活动管理都有着很大的启发作用,完全可用于教育实践的参考。

3.解读通用性强。本书在解读标准的过程中对不同学校的不同情况是有所区分的,并有不同的方法提出,应该说本书适用于每一所进行新课程实验的普通高中。在书中,因区域、教学水平、学生情况不同都给予不同的解释,学校可以找到自己能参照的东西,进而运用到工作中。

四、《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 100 问》 编写结构合理,问题条理清晰、次序井然

通读《100问》全书,可以有一个很清晰的感觉,那就是在各类问题的安排和设置上,编者是有综合而科学合理的考虑的:首先,对问题的解读是从宏观的大问题开始的,这些对具体工作的指导只是一个方向性确立的问题,其价值和意义是相对的,所以书中只用了10个小问题,所占篇幅仅为30页,可以说是简略而大气的。其次,是新课程的结构与内容的问题,这部分只是解读新课程与以前课程标准的区别,所以也仅用了20页的篇幅,简略而又不失精当地解读过去。最后,就是全书的重点了,那就是新课程的管理、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新课程的评价、对教师的要求等具体的却对教学活动相当重要的问题,在这一部分中,对涉及到的具体的教学细节的问题,编者用了大量的教学活动实践对新课程标准对照进行了详细解读,尤其注意细节的把握和挖掘,论述具体而不冗繁,条理较清晰,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这部分应该说是全书的重点,编者也用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看似头轻脚重,从实际上说,却是非常合理的、次序井然的,而由此也可见编者的良苦用心。

上一篇:社会市场营销观念案例下一篇:农村文化活动制度